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第1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儒家人本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一、儒家思想对人的理解。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儒家学说的立足点是人.即一切努力以人为中心。如:五常的实践者是人,受益者也是人:孝的对象是人,行孝者也是人;祭祀的对象虽然是鬼神,但目的还是为了活着的人!如何做一个好人、贤人、圣人,这是儒家毕生追求的目标。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整日钻研的是如何做一个完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翻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强调做官的原则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1孟·子则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古代汉语中,“人”字的五种涵义为:其一,指人才;其二,指人品;其三,指人情世故;其四,指仁;其五。泛指某些人或自己以外的人。那么,儒家是怎样理解人、衡量人的呢?我们说,儒家所说的“人”主要有三义.即人才、人品、仁。在儒家经典语言中,有时候“人”则特指人才。比如《左传·文公十三年》说:“子无谓秦无人。”网《史记·夏本纪》说:“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所以“人”即人才应该被视为儒家对人的一种看法。在儒家用语中,有时候“人”则特指人品。孟子曾对万章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这后一个“人”字指的是人品.意思是说:作为善士,不但要和天下的善士为友,而且要学习古人。学习古人,不但要“颂其诗,读其书”,而且要“论其世”,否则就不能知道古人的人品到底如何。在儒家用语中,有时候“人”则特指仁。《吕氏春秋·举难》说:“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这里后一个“人”字指的是仁,与“义”相对,意思是说.君子总是严以律己而宽以待人,这实际上是孔子忠、恕思想的体现,是儒家的一贯立场。在有关“人”字的用法中,人才、人品与仁这三者都体现了儒家一贯的观点,因而可视之为儒家对人的理解。

二、儒家的人本思想。孔子的人学思想以具体而又多样化的论述阐述了“人”在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应该如何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人格的方式方法,可以这么说,孔子的人学思想就是关于人的发展、人的自我完善的思想,从这一层面上说,孔子的人学就是人本思想。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孟子、苟子等儒家思想家的人性理论、“仁政”学说、政治思想大多是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的“重民”、“贵民”思想就是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深化。由于儒家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而实现其理想的必由之路就是努力成为这一理想的实践者。显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是个人才,也必须人品好,而这一切又都以仁为前提。人品、人才和仁.这三者既是儒家教育人的内容,也是儒家理解和衡量人的基本标准。首先,有关仁的问题。孔子对樊迟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网孔子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41这就是说,仁就体现为“先难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儒家那里,己也好,人也好,做什么都离不开仁。其次.有关人才问题。孔子对身为季氏宰的仲弓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问:“焉知贤才而举之?”孔子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孟子对齐宣王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由此可见儒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第三,有关人品问题。儒家的重要典籍《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所谓的修身.根据学术界的共识,其更多的是指对品德的修养。《中庸》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而孟子“君子有三乐”说.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具足三乐的君子与具备仁的内涵和良好的做人品德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只有成为仁义而且人品好的人才,才能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也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圣贤而千古流芳。从总体上看,儒家人本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为人之道上,要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做到“德”与“贤”,“修己安人”;在待人之道上,要求做到“仁”(爱人)与“和”(与人友善、和谐);在治人之道上,要求推行“仁政”,进行人性教化。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人本文化,重人际关系协调,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并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带有群体和谐特点。三、儒家人本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在谈起儒学研究的意义时说:儒学至少在四个方面值得我们现在弘扬。首先是人本思想,孔子宣扬“泛爱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苟子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人本思想在当代有着重要意义。可见儒家的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但儒家的人本思想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一套普遍适用的方法,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教导,这些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其合理性及适用性。这就是儒家的人本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笔者在研读儒家经典时,发现有不少可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借鉴之处.特别是启发高校辅导员如何从人本思想出发.从为人、待人、治人之道三大方面做好学生工作。大学是青年步入社会的出发点.素有“小社会”之称,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社会风气的动向,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以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养成为工作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肯定、尊重人的自尊和权利的基础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那么,儒家人本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何启示呢?启示一:作为辅导员要做到“为政以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儒家的人本思想形象地描述了一位道德高尚的“辅导员”如何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学生中拥有怎样的威望。那么,一位辅导员怎么能成为“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北辰”呢?笔者认为辅导员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教化,而教化的主要形式是管理者的身教。强调管理者要以身作则首先为学生做出表率。他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卫灵公》又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说法,即严格要求自己方能律人。孔子认为.要得到群众拥护、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谓“赦小过,元求备于人,宽则得众”。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领会儒家“先管好自己,再管别人”的管理准则。孔子把“忠恕”之道用来对待他人的道德准则和管理的规则。“忠”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工作相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感情融洽,共同实现工作的目标。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首先要做到,一个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人,却要严格去要求别人。还想让别人心服口服,那无异于缘木求鱼。2、“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孔子指出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应该迁就学生,讨好学生,那样只能使学生得寸进尺,工作被动,“薄责于人”不是说学生犯了错误就不要追究与批评,而是说不要一棍子打死犯错误的学生,要让学生有改过的机会。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恕与严格管理相互结合的原则。辅导员如能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影响和带动你周围的学生,就能实现最大效应和最好效果。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而“行动语言”更能达到“润物”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教育。“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生耳濡目染,怎能不从中受到教育与感化?3、秉持公心,一视同仁。《论语·卫灵公》篇的“有教元类”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废或厚此薄彼。爱心加上公平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4、是非分明,有原则性。《论语·阳货》篇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指好好先生。孔子认为是非不分,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祸害。同样.“乡愿”式的辅导员只能让学生元所适从,可以说是学生的祸害。作为辅导员,首先自己要明辨是非,然后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5、言而有信,以诚待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大到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安排。小到师生问的一次普通谈话,辅导员有可能因为客观原因难以兑现承诺。应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坦诚相告,获得学生的谅解。《论语·颜渊》有“民元信不立”,原意是指没有人民的信任,政府就维持不住。同样,辅导员若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也就很难做好工作。6、不厌其烦,做好工作。《论语·述而》中说“有诲人不倦”。说的是辅导员对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强渊了多少次后,如果部分学生还是犯同样的低级的错误,那么辅导员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反复向学生强调说明7、恩威相济,保持距离。《论语·为政》有“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这话对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说可以理解为:在正式、公开、庄重的场合,辅导员应庄重严肃,体现威严;在日常生活或非正式的场合,辅导员应真诚、热情地关爱学生,这样恩威相济,既能博得学生的尊重,又使学生乐于亲近。但师生关系并不是越密越好,与个别学生关系过于密切,将使其他学生觉得被冷落了,从而影响了辅导员的威望和公信力。师生间最好保持一种“亲密有间”的关系。8、敏行慎言,树立形象。儒家的“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是从日常行为举止的角度对辅导员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动向富于敏感性,并具有办事敏捷、讲究效率的特点。特别是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否则,就容易丧失最佳时机,甚至发生本可避免的负面事件。“慎于言”是提醒辅导员先思而后言,避免在学生面前信口开河。并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网说明语言技巧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总之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辅导员必须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总之,一个有道德修养的辅导员,总是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反之。非但难以尽到辅导员的职责,甚至会误人子弟。启示二:辅导员要真正“仁者爱人”、“宽以待人”——热爱学生“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颜渊》有“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里仁》有“唯仁者好人。”孔子要求学生严格信守道义,即“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嘲:“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孟子在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强调以“仁”为核心的“恭、宽、信、敏、惠”的平等、恭信待人的人本思想。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公平善待每一个学生,要关心人、爱护人,以“仁”、“不忍”之心平等待人,恭敬、庄重能得到人尊重;宽厚能得到大众的拥护;诚信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会使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惠是爱护、关心他人并给予帮助,别人能为你出力。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又应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把学生按性格、智力等方面的状况分别施以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孔子提出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学而优则仕”。在知识经济不断创新的教育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工作者更应重视每一个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才能使他们走出校门后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善于应变而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管理者——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树立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在管理范围内形成一个创新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创新知识环境和教育环境,真正体现教育工作者的“爱人”之心,“宽人”之情。 “管理之道,归于用人”。每一位辅导员只要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坚持“仁者爱人”的思想,“君子尊贤而容众”,就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共同的管理目标。此外,要真正实现“宽人”“爱人”.就必须确实做好“待人”工作,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一般包括I 部分:一是生活上的困难。一是合理的权益受到损害。因此我们的常规工作应公平、公正地做好两点:1、务必把各项扶持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好。切实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好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及发放工作。同时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工作。着重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2、务必把损害学生合理权益的问题解决好。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各级学生组织的违纪管理上,要把损害学生合理权益的现象一项一项地治理好,辅导员要管好所领导的学生组织。加强学生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并从制度上保证切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启示三:“举直错枉”“用人之长、人尽其材”——正确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举直错枉,则民服;举直错诸枉,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儒家思想强调举用正直的人,老百姓便服从;举用邪枉的人,废置正直的人,老百姓则不服。辅导员任用干部得力的话,不仅带动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工作还事半功倍;任用干部不得力,班级会萎靡不振,甚至乌烟瘴气,工作事倍功半。学生工作者应重视人的因素,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干,才能实现最好的管理绩效。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是影响一大批、甚至整个的问题。因此,要重视知人所长,充分发挥其特长,“当其所能”、“避人所短”,或“补人之短”,使其互相配合,才能避免耽误工作.误人子弟,才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选拔、任用和培养学生干部是辅导员贯穿始终的一项中心工作,《论语·为政》中“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告诉我们:任用优秀学生干部并教育好后进的学生,就会使大家互相勉励。因此,辅导员要培养好两种干部队伍:打造先锋模范性的学生党员队伍;培养建立正规化、精英型学生干部队伍。《论语·公冶长》篇有“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只有进行全面考察,才能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认真踏实的学生干部,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另外,辅导员选择学生干部不应采取双重标准。一旦那种凭着个人喜好、个人情感而确立的双重标准得以施行,就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应有的威信,威信一元,道德教育就无法进行。很多辅导员依赖于几名主要学生干部工作,于是对这几名学生特殊照顾,无论是评优,还是入党都给予优先照顾,这样无形之中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一个以“有教元类”原则来工作的辅导员必须给他的每一名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得到锻炼的学生会心存感激,然后在各方面都努力,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爱之能勿劳乎。”学生锻炼的过程,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道德的培养就会事半功倍,而这完全是一种高尚的“仁爱”之心。启示四:施行“仁政”的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讲究“仁者爱人”,强调感化和教育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仁”并不意味着元原则,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视用制度和机制来构建和统筹学生工作,重视奖与罚的有机结合。孔子是法家的包容者,在管理上提倡“仁政”、“德治”,也不排除“法”的任用,比如,在人才管理上他们就提出了“赏行罚威”的观点,主张把赏与罚结合起来,重视赏罚分明的原则。萄子说:“备官职、渐庆赏,严刑罚以式其心⋯⋯,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得宜,得应……”(意思是,配备官职,重奖赏,严刑罚,发激励和惩戒人们的心志,使天下人民都知道自己所期望得到的全在这里了,因此奖赏能够实行,惩罚能威严,那么贤人就能得到任用,不贤能的人就能得到辞退,有才能和没有才能的人就能够根据才干的大小得到恰当的官职,如果这样,万物就能相互协调,事情变化也能得到恰当的处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萄子是把奖与罚和人才的任与去结合认识的,也就是说他是把奖罚作为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法则来提倡的.只有赏罚分明,贤能之人才能得到提拨任用,不贤能的就被斥退。因此,在学生的人才管理上必须做到论功行赏、论过行罚,大功者大奖,小功者小奖,大过者大罚,无功者元过者不赏不罚,即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儒家施行“仁政”的管理方法也应重视激发性原则,即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儒家思想中的“善”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而“善”又是儒家思想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最大目标。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们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树立青年学生的荣誉感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与人为善”而使“人心向善”,最终达到“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谭国清.中华藏典·传世文选·四书五经[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杨白峻.春秋左传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1.

第2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97-01

一、儒家思想应用于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现代教育的功利性、竞争性、排他性丧失了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价值核心,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症结根源所在。许多大学生处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求别人应该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忘记或者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是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严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价值观受推崇。再次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在网络里追寻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通过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来重塑民族价值观,化解大学生读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与混乱,构建和谐的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解决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根源。研究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加强及确立儒家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读者逐步树立“修身、明理、致世”的意识,使儒家思想思想成为大学生读者精神指南和行为规范,提升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经过千年的历史洗礼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集百家之长的正统,塑造了中国人整体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儒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作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心的伦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儒家思想精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于挖掘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对增强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现实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儒家思想在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才群,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儒家思想应用于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以儒家思想经典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用儒家思想经典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儒家思想思想的精华滋润大学生读者的灵魂,运用儒家思想经典解决对应的大学生读者思想政治教育修养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基于大学生读者普遍存在的“嫉贤妒能”、“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等亚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状态,儒家思想倡导“达者兼善天下,复合担道,利济苍生,不达严于律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用儒家思想“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解不愉快;利用儒家思想的“忠恕之道”教育大学生读者宽容、沟通和双赢是和谐人际交往的最佳钥匙。儒家思想重视内省,见贤思齐,自我磨炼。儒家思想提出了“学思并重”、“反思自省”和“慎独”等观点。儒家思想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境界,在实践中纠错改过,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以儒家思想价值观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

儒家思想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修身之道”使人格至善至美;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增强耐挫能力;用“经世致用”教育大学生读者“乐群贵和、重义轻利”,完善理想人格,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些思想传递着的提升人格魅力的正能量,是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杆。

(三)以儒家思想升华大学生生命的境界

用“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教育大学生读者善待生命、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着人活着生命要有着落,精神要有寄托。乐天知命是说要正视自己的生存条件,悦纳自己。儒家思想这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事关生命的重大课题,这种生存态度,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和谐,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于善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不自杀和滥杀,提升生命境界的认识是大有裨益的。

(四)以儒家思想之智慧点化大学生人生的困惑

儒家思想的仁爱思想,提倡“仁”、“义”之信念。所谓“仁”即“爱人”,人要有“克己”和“爱人”的广阔胸怀。儒家思想强调“忠恕之道”,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劝诫人们奉行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营造出互相关心、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善”的境界,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充分挖掘儒家思想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凝聚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并且利用好网络平台传递儒家思想的正能量,不断提高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图书馆界乃至全社会的时代责任。

第3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个人发展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重要的学说流派,一直在对中国人产生着影响,因此,很难去分析和判断中国人是更加偏向儒家还是偏向道家。儒家思想一直是以正统学说思想的姿态展现给世人,不曾游离于庙堂之外,始终被统治阶级所敬奉。但是,仔细观察过往的历史,道家也是如影随行的,统治者也会不时的依据道家的学说来制定国政,实施自己的统治。由于儒家的正统地位,人民大众大多以儒家的思想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道家的思想由于其出世、无为消极的特点,是游离于正统思想之外的。所以,在个人发展这一问题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儒家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迪

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立心、立身。“仁”是孔子的哲学观点,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仁”不仅是社会政治、也是个人修养和伦理道德的最高思想和标准,要以终身行之。践行“仁”的思想,就要求去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7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39它强调人要有包容性,要宽以待人,自己的内心要从仁出发,然后自己的行为举止是从内而外的去践行“仁”。“仁,内也,非外也。”[1]197人以“仁”立心、立身,就要求自己的所有言行以“仁”为最高标准,孔子曾经这样指出“仁”的重要性,“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1]38“仁”是君子品德的基础,在人格的塑造中,儒家特别强调人要具有君子般的品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173,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205重视和做好个人的内在修养,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社会实践方面,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有所作为。儒家思想更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让人清楚的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在反躬自省不断提高自我的同时,还要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跨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236儒家向来强调内以修身,外以济民,要求人逐步依次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状态。儒家鼓励人们积极入世,在当今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里,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十分残酷的,局势瞬息万变,因此,我们更需要用儒家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道家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迪

在个人修养方面,道家强调人要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反者,道之动。”[3]98这里有两层含义:一,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循环往复的。二,事物向着一个方向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转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人生的处事态度也是如此,首先要认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按着规律去做事,不能走极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79通过自我修养,让人看清自己的内心、看淡世俗的物质利益诱惑,摒弃那些造成人性压抑的东西;同时,它又激励人们去争取人性解放、让人回归真我,追求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达到自我与自然的统一。道家的思想和自然的联系最为紧密,道家一派游离于世俗以外,崇尚自然,向往无拘束的的生活,他们大多远离庙堂,隐居于深山田野远离世俗的羁绊,更加突出小我。

在社会实践方面,道家主张“为而不争”的态度。“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3]150自然之道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处事之道是施惠与众人而不与众人争利,道家要求人们要以一种崇高的境界和精神去处事,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大众利益的关系,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要达到共赢的局面,而不是极个别人的盈利。道家面对名利、得失有着独到的见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3]103道家认为过分的对财富和名利追逐并不能带来自我成就的认同,这种不知满足的贪婪追求反而会造成坏的结果,“甚爱”是绝对不可取的。知足是一种大智慧,只有适可而止才能长盛不衰。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大体上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到了今天,各种思想潮流在不断地冲击着这个社会,但是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我们难以和儒道思想割裂、分离,它们始终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个人发展也无不受到儒道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和道家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两者虽有差别,但更多的是相互补充。既然是儒家的思想占据了主导思想的地位,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的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不断地拼搏向上,不断的积极进取,从中获取正能量,这才是生活的主旋律。但是,天有阴晴、人有祸福,成功和失败总是伴随在人生左右。在人受到挫折失败的时候,道家往往能给人以精神抚慰,舒缓失利的痛苦,能够让人暂时忘却失败带来的苦恼,让人心理以安宁和平静。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中国人成功时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

参考文献:

[1]杨伯峻.[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第4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2012年初,三卷本《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出版。这是一本着眼于自三皇五帝至秦帝国一统的文明史。在孙皓晖的笔下,这浩荡的三千年正是孕育中国文明的原生阶段。在书中,孙皓晖将这段历史的演进归结为七次文明的跨越,及至最后在秦帝国时代使中国古典文明登顶巅峰。

振兴中国文明需要追根溯源,而“根”就在这三千年中。孙皓晖说,没有文明的自信也就没有民族的自信,而自信正是来自对“文明之根”的重新理解。

“源头思想都是我们的财富”

孙皓晖出生在陕西三原县,那里正是古老的郑国渠的所在。有关于郑国渠以及数千年前的久远记忆,曾相伴着孙皓晖一起成长。若干年后,发生在这一广袤地带的历史与文明,成了孙皓晖研究的领域。

1992年,经年积淀的孙皓晖开始构思写作秦帝国的历史。此后的近五年时间内,他就此写成了一部长达136集的电视文学剧本,即近年上映的长篇历史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

同时,孙皓晖应邀将剧本改成小说出版,引发追捧。

三卷本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几乎延续了同样的套路。一开始,这仍是孙皓晖为一部历史纪录片写的脚本,只是与文学作品相比立论已经有了明显不同。在见诸报端的书评文字间,这套书被称为《大秦帝国》的理论版。

于孙皓晖而言,这是系统展示其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机会。

《望东方周刊》:什么是原生文明?

孙皓晖:在我之前有人提出过“原生文明”,但意义局限在“土生土长的东西”,并没有赋予它一个明确的概念。而我试图从理论上解释,原生文明就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经过成长、沉淀、升华到成熟,能够传承下去的一种长久的文明。

《望东方周刊》:你在书中说,要“明确我们的文明根基”。我们的文明根基是什么?

孙皓晖:作为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深入透视,仅仅有《大秦帝国》是不够的。中国文明史对历史事件的记载、研究、考证最详细,但我们对中国文明状态的总体解析和分段研究基本上没有。

当前,我国文明正处于转折期,社会上出现各种文化思潮。我们应该站在文明史的高度去思考中国文明。

秦前三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牵扯出中国文明的所有脉络。秦帝国是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秦及其之前的源头思想都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应该利用好每一笔财富。

《望东方周刊》:你在书中讲到,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的两千年,中国文明就呈现颓势。你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孙皓晖:夏、商大体上是邦联制时代,周进入了联邦制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各诸侯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春秋时王权开始衰落,诸侯们开始不断改革、创新、竞争,最后认识到板块分裂不利于我们的生存。到了战国中期,天下一统的趋势逐渐清晰。

秦的统一正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秦统一了中国的疆域,也统一了中国的文明。汉高祖对秦各方面的制度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但这种状况持续到汉武帝时开始发生变化,汉武帝在社会制度上继承秦制,而在统治思想上则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汉武帝至,虽然科技方面有些成就,但这两千年的中国文明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因为在这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政治制度沿袭秦朝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越来越趋向于僵化。

客观、公正看待儒家思想

数年前,全套《大秦帝国》出版,规模达到空前的六部11卷,超过500万字。其中,第一部《黑色裂变》已拍成电视剧播出,叙述主题是商鞅变法。

这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法治文明的起点。只是,秦人的开拓没能维系太久就迎来了秦二世灭亡,继之而起的是统治中国思想史的儒家学说。孙皓晖对儒术独尊的批评有些激烈,他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悲剧、最大的荒唐。而这一观点经由电视剧传播后,让他招致诸多非议。

在三卷本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孙皓晖依然试图拨开中国文明源头的迷雾,再次论证重现文化多元的重要意义。只是,他被论者戴上了“扬法抑儒”的帽子。

《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会有这种批评?

孙皓晖:我并不承认是在“扬法抑儒”,我只是客观呈现历史原貌。在原生文明时代,法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儒家思想并不被看好,秦的大一统也是得益于法家思想。所以当我把这种客观事实呈现出来的时候,有人会对我有误解。

《望东方周刊》:怎么认识一些人主张尊孔的现象?

孙皓晖: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儒学热也兴盛起来。由于受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统治的影响,大家本能的向儒家思想附会,比如一些学校让学生们背“四书五经”而不是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等等,有再一次把儒学推到“独尊”位置的倾向。

我的观点是,儒家思想有很多精华,但也不能全盘接收它或再次让它“独尊”。儒家不是中国文明唯一的思想体系代表,而是我们百家思想之一。不能独尊也并不是说它就要被彻底否定或废除。所有原始思想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应以宽容的心来接纳,把中国多种文化思想体系融合,实现文明的多样化。

也有人认为,从汉朝开始,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推崇儒家思想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这种说法我也是不同意的。对儒家思想应该客观、公正的看待,把它向有益的方向引导。

近现代历史上,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彻底排斥儒家思想。五四时期倡导“打到孔家店”,这种彻底否定儒家思想的做法太偏激。儒家思想虽然保守,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但也有很多精华值得继承和发扬。“”时期“打倒孔家店”也是一种极端做法。

中国的独特表现是文化信仰

在孙皓晖的治学生涯中,他原本长时间倾注于法学领域。转向对中国文明史的研究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

孙皓晖对当年曾经占据一定市场的黄色文明落后论、中国文化酱缸论不以为然,在他眼里那是一种文明上的自我矮化。孙皓晖说,这正是促成他转而研究中国文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文明的强大和不朽,在雄厚的原生时代。”孙皓晖坦言,他希望能通过揭示中国原生文明在前三千年历史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进而明确中国文明的根基、确立国家的文明话语权。在他眼里,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与文明跨越的必备历史条件。

《望东方周刊》:如何认识当今时代的知识分子?

孙皓晖:当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中有一个特点就是精神分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崇洋”,他们崇尚西方的自由民主,认为西方的所有思想都是好的,全盘西化。其次,他们在对待中国文明遗产的时候,又主张儒家独尊。

民主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共同追求,中国也追求民主。但是,民主需要的是相互协商和彼此退让,如果主张“独尊”,又怎么能够建立起民主呢?

在英国,莎士比亚只是代表一种文化而不是代表一种思想,而中国孔子的儒学成了我们两千多年“独尊”的文明,这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理论趋势。

学习西方,需要学习的是西方的方法论,而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一直没有完成方法论的革新。比如,五四时期很多学者外在打扮等方面学习西方,出门西装革履,可是回到家里奉行的仍然是儒家思想的家庭伦理观。

《望东方周刊》:有种观点认为,当今一些人缺少信仰。你这样认为吗?

第5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思想的长期熏陶。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与竞争是建立在《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和《论语》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典思想,重视人的因素,是“论述如何生存,如何增加智慧”的学说,是“实学”,完全可以用来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一、日本企业管理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早在公元八世纪,儒教就以行政手段得到日本政论推行,提倡孝道,国民诵读《孝经》。进入十六世纪,儒教被定为日本官方哲学,日本兴起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思想的全面研究。中世纪的日本在引入儒家思想和制度方面,几乎进入了狂热阶段。直至今日,儒家思想的痕迹,依然显著地存在于日本人身上。

二次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令世人注目,于是出现了研究日本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美国人放下架子,“拜徒为师”,躬请日本企业家赴美“传经布道”,并极力探索日本人成功的秘密。经过一番探讨研究,美欧学者惊叹地发现,日本经济的奇迹来自于旺盛的企业活力;企业活力又源于成功的企业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则在于日本企业强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的;因此,儒家思想是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

日本企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正面价值因素,如中国儒家的讲求“和”的哲学观念,重视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等,但同时又克服了儒家思想中只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弊端,所以,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实质上是一种嫁接,即将儒家思想原体系打破,对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把正面价值的留下,负面价值的弃之,形成全新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将重新排列组合的儒家思想精华与西方强调人的个性与自主性的人文精神相结合。这种杂交式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更重要的是儒学可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以发扬其超越性追求的优势。

(一)日本企业管理对儒家“仁”学的吸收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仁、义、礼”三学。仁学,讲求尊人,敬人、爱人和安人之道。义学讲求经权变通之道。礼学是规矩之学,讲求行为规范之道。

仁学是儒学的核心思想,注重“人”与“人际关系”,抬高人的地位,强调人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仁学就是人学,是一种关于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学说。

日本企业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与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儒家仁学的核心是“修已”与“安人”,即安人必先修已;诚以待人;和以待人;关心、爱护、尊敬人;以德服人等。日本企业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如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团体精神等。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即把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视思想统治,讲求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这一日本企业文化之魂。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中,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

(二)日本企业管理对儒家“义”学思想的汲取

儒家义学,讲求权宜之变。《易经》上有句话是“穷则变,变则通”即为此理。日本企业管理,讲求施义,要求企业每个成员晚大义和变通,不断因时因事因地求变,而且能够在变中创新。中国儒家义学、至精至微,日本企业管理者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日本大丸公司在创立以来的274年中,一直奉行“先义后利”的经营宗旨。“先义后利”思想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荣辱篇》。筒子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该公司始终重视对职工进行先义后利的思想教育,教育职工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大丸公司认为,优质的服务是利益的源泉。搞企业不能先考虑利益,而要先考虑怎样才能给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若全体员工皆能晓此大义,自然就会给公司赢得信誉,从而产生不为盈利却又自然盈利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先义后利。

(三)日本企业管理对儒家“礼”学思想的汲取

儒家礼学思想,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日本企业要求每个成员都应依照自己所处地位,去扮演合适的角色,表现合理的行为,使每个成员工作行为合理化,生活行为秩序化。日本一些企业家很善于迎合日本人尊孔心理,运用孔子思想,直接劝导职工。如“住友”总理事小仓正恒对新进“住友”的职工讲道“要在‘住友’建立事业,头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个尽本分的人,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尽本分,就是要职工安于本职工作,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二、日本企业管理对孙子兵法的应用

日本企业家积极将《孙子兵法》应用于企业管理,获得了巨大成功。不少企业将《孙子兵法》规定为管理人员必修课,组织管理人员轮训学习。日本麦肯齐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认为:“没有哪本书能像《孙子兵法》一样为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管理思想”。日本前东洋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经营评论家大桥武夫,在企业濒临倒闭之际,惊喜地发现应用《孙子兵法》有助于经营,便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很快使企业起死回生。他写了一本专著,名为《用兵法指导经营》一书,引起经营界巨大反响,成为日本畅销书。他说:“这种经营方式比美国企业经营更合理、更有效”。

日本企业家非常推崇孙子“上下同欲者胜”的思想,将其与儒家思想结合创立了温情主义的合作型管理模式。

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经营者应依据市场变化灵活采取对策。索尼公司应用这一思想取得了成功。50年来,索尼“以正合,以奇胜”,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新产品,占领市场,支撑企业发展。

孙子在《虚实篇》中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种思想已成为日本企业的重要战略思想。许多日本企业避开市场竞争主战场,独辟蹊径,开辟无人涉足的细分市场,一举获得成功,达到了扬长避短,避实击虚的效果。如任天堂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原是一家生产扑克牌的小公司,1980年独辟蹊径开发出普及型家庭游戏机,打开日本市场,1986年推出适合美国家庭的游戏机,又开辟了美国市场,现在正席卷欧洲市场。

三、日本企业管理对《三国》谋略的应用

第6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我们现在,本文就是来探讨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它是由孔子创立,是为了维护周朝礼制的一种文化思想,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世代代文人、政客等的传袭,使得儒家文化逐渐固化成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不同的时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发挥其重要的教化作用,而在当代儒家文化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复归有贡献的流派。而目前我们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之间又是一脉相承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1. 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创立,创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它是我们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时至今日,我们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影响之深涉及到我们的意识形态。“儒”最初是来自于周朝散落民间的一些贵族子弟的教师,他们教授经书、祭祀以及礼仪等,这些人被叫做“儒”。发展到现在的儒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之一,自汉代以后几乎就已经将儒家思想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将儒家奉为正统。而后世世代代文明推进,儒家的地位日益坚固,融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 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深邃的经典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而儒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儒家流派,不同的朝代的认识层面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儒家的传播与影响。到现在为止,整个中华民族无人不知儒,只是深浅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精神指导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古往今来的政治指导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可以算得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为儒家思想为大。

儒家文化在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流变后,逐渐从政治层面和宗教剥离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新儒学。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几乎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的伦理观点对中国人影响尤其深远。其所倡导的“仁”,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整个社会秩序的规律性的指导。这样一种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相处的观点,正是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3.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影响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能够看出对一个国家的希冀,是一种爱国的表现,这就与儒家文化里爱国的思想不谋而合。而“民主”、“文明”、“和谐”等字眼更是能够深层的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内蕴,儒家文化中强调“仁”,在政治层面上来说,“仁”是一种政治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和谐”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契合,“和”可以算得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天下唯有和才能形成统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伦理学上儒家注重 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 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爱国”就能够看出其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最初的思想观点,很多都是为了政治而提出,同时也有普通老百姓能够遵循的准则,总体上来说,还是能够看到“爱国”的思想存在。“友善”在儒家思想中主张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推己及人。

4. 结语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儒家文化绵延数千年,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好思想基础,才有我们现在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01).

[2]绍汉明.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新,2001(02).

[3]赖素贞. 《论语》加算盘的经营之道――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7) .

第7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企业文化 企业家 协同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它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国家统治和社会引导的主要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同时也是占据中华民族统治史两千多年、在不自觉中影响决定人们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因素。在当代,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就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同时,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延展。两者相容相进,相辅相成。这种协同关系作用并伴随着现代企业不断成长,从倡导“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到“团队精神的培养”和“”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思想的萌芽都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点滴体现出来。如何把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儒家思想和左右企业发展远景与使命的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是我们在现阶段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内涵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主要论著和思想中都提到了以“仁爱”为统治和管理的基本思想,主张“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为政以德”。所谓“以民为本”即是认为人民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管理的根基,是一切管理行使的基础。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视人的作用,主张“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唐太宗时期,大臣魏征曾警示太宗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提醒他在统治国家时应该时时注意到人的作用。“以和为贵”则是儒家思想中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都是在强调儒家思想中提倡和谐,注重中庸的思想体现。另外,孔子认为封建统治者想要“为政以德”必须具备“信”的要素。所谓“国不可无信,人不可无信”,诚信成了儒家思想治国齐家的根本。无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还是“以诚为重”都是发自于儒家思想的“仁”、“爱”,都在强调一种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协调发展的思想,这些观点正同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文化适合于现代管理需要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孤立与隔离起来,而是沿袭了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与归属观念,这些认识对于以人为基本管理对象的现代企业文化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亟待继承与发展的宝贵遗产。

二、企业文化塑造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企业文化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以来,就被誉为企业发展的“第二只看不见的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是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为目的,以人本管理为主体,以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共识和企业经营目标的认同为基础,以形成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职工共同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是企业赖以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是企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企业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靠的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企业文化凝聚力的强弱。以人为本在企业的环境中主要是指两类人,即企业内部的最高层领导――企业家和企业内部的最基本单元――内部员工。

(1)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群体,是具有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体,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特殊载体。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作为企业精神的倡导者和化身,能够根据企业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提炼和概括出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目标,让广大员工认可并心悦诚服地自觉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2)作为基础力量的员工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力量,是企业全部工作的承担者和完成者。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每个员工对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所有员工学会,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大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达成共识,以企业发展为最根本的奋斗目标。另外,提倡人性化管理也要注重员工的参与程度、情感尊重、团队意识培养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使他们自觉地构建企业文化。

2.诚信的理念贯彻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

“诚信经营”是现代企业提倡的经营管理理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信”的体现。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所谓“信”也可以用儒家所说的“生财须有道”来解释,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生财有道”。企业存在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可能会受到种种不良因素的侵袭,我们现在提倡要贯彻“诚信”的理念就是要做到维护良好的经营环境,自觉形成守信不移,童叟无欺的局面。如果耍手腕,搞欺诈,企业就不可能正常经营下去。

3.企业团队中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

“ 团队精神”是近年来管理界颇为提倡的一个概念,它讲求组织内部的成员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高级管理层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儒家思想中提到的“和为贵”的思想即是要求人们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而存小异。

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当代中国企业家应经开始注重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注意关心员工的情绪,定期组织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加活动,定期召开管理层和员工代表的讨论会,使员工有机会发表自己对于企业发展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达到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共同管理”。

四、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反映在文化的比拼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保持积极而正确的态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立足于儒家思想的背景,用传统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借鉴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更具特色更加高效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汪宇燕:论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9第3期

[3]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第4期

[4]张绍学:以人为本:儒家爱民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昆明: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第8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政治美学,儒家,秩序,儒表法里

一、绪论

对于政治审美化的研究,是当下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美学丧失了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专同艺术结盟的特征,而成为理解现实的一个更广泛、也更普遍的媒介。”这导致审美思维在今天变得举足轻重起来,美学这门学科的结构,随之等待改变,以使它成为超越传统美学,将“美学”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来。美学对人类其他生活领域的关注不仅是现代美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美学实践品格得以完满实现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文献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期望通过对“政治美学”概念的多元化的阐述使大众更加能认知“政治美学”这个概念;期望通过对“政治美学”这种概念诞生前的历史追溯,发掘它所存在的社会基础与美学价值;期望通过“政治美学”美学结构分析的阐释,展示其历史存在中的价值体系;最后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阐述找寻它存在的美学功能价值。达到使人们正视“政治美学”,认识到其积极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它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作用,让人们认识到它存在的合理意义。

二、何为“政治美学”

政治美学,不是指政治化了的美学,而是对“政治本身所蕴涵的美学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权力运作、政治变迁等方面所包含的美学奥秘”。1政治美学概念的提出并非心血来潮,政治与美学的联姻自古而然。

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权力运作、政治家的风格,所有都表现出美学的精神和其美学价值。意识形态对于现实与未来构建了种种“想象的共同体”,把特殊群体、阶级、集团的利益、情感与意志、观念净化与升华为人类的普遍理想与共通情感。政治统治的美学奥秘在于使权力成为魅力,权力结构进入情感结构。政治的等级结构深刻地表现为审美的一种价值结构。政治权力渗透着人的感性生存实践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视、听、言、动的根据和规范;对权力的视觉分析可以推及到人的整个感性活动之中。

三、政治美学的历史追溯

3.1 社会阶级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从儒家政治思想入手,应该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史之首选。

从政即意味着“士”将自己所学到的伦理道德规范运用到政治领域,教化一方百姓。举凡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著作或论文,在论及儒家政治思想时,也大都以“德治”视之。因此儒家政治思想被归之为伦理政治学。然而,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伦理政治”的思维范式,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便很难有新的突破。众所周知,在国家的治理与政治运作上,与名家、法家过于硬性的制度、法律规范相比,儒家则显得柔和得多。不管我们对中国历代社会政治的共同特征“儒表法里”做怎样的评价,儒家与法家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却是显而易见的。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一种由夫妇到父母,到君臣,继而参赞乎天地宇宙的政治文化设想。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国同构思想的政治架构下,渗入以礼乐文化的政治运作。这种政治伦理建构不仅取决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实际上也体现了由内而外、由亲而疏、由己及人的情感表达,最终展现出来的是超伦理而入审美的天地境界。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是“和合文化”在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最高体现。

四、儒家政治美学结构分析

4.1 仁:儒家政治意识形态的美学特征

在政治形象工程的设计中,意识形态的构建应是首当其冲的。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意识形态即是一种“人心工程”。意识形态乃至政治的重要因素,任何政治学说体系都有其所依赖的意识形态。正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政治学说的性质。儒家政治学说的意识形态,我们认为就是“仁”的思想,所以,儒家的政治思想通常又被成为“仁政”。“仁政”作为术语是由孟子第一次提出的,这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一次在政治领域内的推进与提升。

五、政治美学的功能

5.1 政治美学的秩序感

正如中外思想家所共同认识到的,政治产生于人类生活的缺陷,也可以说是产生于人性的缺陷。在中西方的古代著作广泛论述中,往往认为政治产生于“恶”之中,是“恶之花”。

儒家政治与美的任务就是给人类建构这种良好的秩序。儒家政治与美学,就是参照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或者说描述相同事情的不同话语和方法;由于参照、描述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它们所掌握的内容当然也不同。儒家正是体现人的感性生存的一切方面,都与具体而微的形形的权力分不开,它制约着、规范着、熔铸了人的感性结构,把权力统治深入到人的神经末梢。

5.2 政治美学对现代的启迪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9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教育;幼教;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对民族凝聚力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生命系于民族文化生命,振兴民族必须振兴民族文化。所以,在当今国人对传统文化淡漠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以中国文化的价值为基本取向,唤起全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取得“共识”,从而塑造新人格,树立民族的自信心。教育始于根本,这一切都应从幼儿做起。

一、教育中渗透儒家文化的意义

(一)学习儒家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孔子在很早就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他还提出学生“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古人虽说孩子的天性是六分生成,四分养成,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再加上儒家经典的熏陶,也会使孩子潜移默化,使他们趋于完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感悟儒家文化,易于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至关重要。要养成这种感情,必须从小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人做起,让孩子先做一个“仁义”的人,所谓“仁者”,亲亲也,也就是爱他的亲人,“义者”,敬长也,尊敬他的长辈。相反,那些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去爱别人、爱人民、爱祖国呢?

(三)儒家文化的精辟论述,亦是我们今天的行动指南

孔子两千多年前在《论语》里提出的教育理念到今天也鞭辟入理,让人赞叹。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等。

二、儒家思想在当代幼教中的渗透作用

儒家思想自其出现以来,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文化高度的繁荣,其主要原因应为受到了儒家、道家等众多思想的综合影响,这些丰富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思想在当代幼教中的渗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

学前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当中不同的场所、接触到的事物以及内容都会对学生影响至深。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内容进行相关的学习,让全体学生可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及家长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学生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认为一个学生可以到达的高度其他学生同样可以达到,实际上并没有注意到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只注重于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利益,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思想最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其认为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只有名门望族接受教育的守旧思想。虽然目前关于有教无类的研究内容十分的丰富,见解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否认有教无类儒家思想在教育行业当中的重要地位。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强调了教育资源公平共享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接受到平等的教育内容。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这一现象在村镇学校教育中表现的格外明显,此外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想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秉持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的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有利于社会的知识性人才。

(三)师生平等

儒家思想当别重视“礼”“仁”的教育,这其中以“礼”为中心的尊师重道的思想,以“仁”为中心的平等思想,经常会处于互相争论的境地。而实际上师生平等的观念,并不仅仅只师生身份上的平等,更加重视的是师生所处学习氛围的平等,强调了师生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并不是学习活动主宰者,而是教导与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师生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语言交流以及思想交流。师生平等的思想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应该以教师为引导者,鼓励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房,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学习活动,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感情支撑。

(四)启发教学

启发教学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教学原则,同时也强调了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想象。目前启发教学的主要概念为教师通过采用启迪式、激发式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敢于、勤于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无论教师是否进行教学活动,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自学能力是启发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互动的核心内容。目前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参与到了启发学习的研究当中,详细的阐述了启发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启发教学的具体应对措施,并且还整理出丰富的启发教学实践资料,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三、教师如何把儒家思想更好地渗透到幼教中

(一)加强幼儿对生命的敬重意识

幼儿处于人格培养形成关键期,对生命的敬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需要具备的基础道德。因此,儒家教育思想在幼教中的渗透首先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视提高幼儿对生命的敬重。具体来说,对生命的敬重需要幼儿能够做到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基本伦理(《为政》中“父母为其疾之忧”可以看出孔子对家庭关系中生命的敬重),面对风险能够理智的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教导幼儿保护弱小生命,对同学、家长、朋友友好,禁止学生接触危险的事物以实现自我保护。

(二)以引导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师教学中应该要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基础,并以启发引导的形式促进幼儿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在向幼儿进行数的教学中。以数字5的加减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准备好教学工具如带有卡通人物的卡通积木或者卡通玩具等。利用卡通积木和卡通玩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借助卡通玩具教幼儿1和4相加的方法,当幼儿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其他数字的加法,最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教授学生数字相减等于5的方法。

(三)因材施教,重视实践教学

新课程指出,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差异性,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此外,孔子在教育中经常“入太庙,每事问”,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况中进行学习。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实践教学。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重视幼儿的差异性发展,以幼儿为中心,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学中则应该尽量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如在数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数一数自己组内有多少成员。

儒家思想在现代幼教中的渗透,不仅表现了儒家的文化素质和知识,还能够使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以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儒家思想在幼教中被应用和借鉴表现了儒家思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表明儒家思想也会一直被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朱红.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述略[J].文学・历史研究,2013(04).

[2]黎红雷著.儒家管理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