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范文

幼儿园的启蒙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的启蒙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的启蒙教育

第1篇: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范文

画面:“站住!别跑!我是奥特曼”这是孩子们在自由时间玩奥特曼的游戏。

从以上的画面观察,不可无视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尽管他们对信息的感知和处理、判断都还稚嫩,但他们已初步懂得善的胜利和恶的消灭,也已经拥有自己的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通用一种语言、行为的规则。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纲要》提出的内容之一。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首先要教人做人。他说:“小时候有爱人的行为,到了成年也就会爱人民、爱祖国。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幼儿抓起,从孩子抓起。热爱祖国,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孩子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今天,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培养的孩子将面对祖国、面对世界,面对二十一世纪,只有从小以爱国行为严格要求孩子,长大后才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变为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系列活动,以提高教育效果。

1 重视升旗仪式

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对国旗崇敬和热爱。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为了使师生树立“心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我园在星期一、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举行升旗仪式,严格按照“出旗、升旗、奏、唱国歌和国旗下讲话”等程序进行。从“争当光荣的升旗手”人手,搞好升旗教育。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国旗教育重点要抓好升旗教育,升旗时要做到两齐,队伍齐、队礼齐。队礼不仅表示少先队员对祖国的尊敬,而且表示少先队员要永远记住人民利益第一、祖国利益第一。同时让小小指挥员随音乐节奏分明有力地指挥,感知国歌的雄壮有力。让孩子懂得国歌的意义,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诞生史,教育队员要继承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教会孩子严肃激昂地唱国歌,这样听到国歌时心中便会油然产生一种庄严、自豪、神圣的感情。国旗下的讲话,从内容、时间、要求到主讲人都作了统筹具体的安排,而且国旗下讲话的内容非常丰富,国旗、国歌、国徽、神州六号飞船、爱警察(与警察零距离的在国旗下互动)、礼貌星(每周各班选出一及二个礼貌星在国旗下授奖)、爱心行动(捐款给灾区的实际行动)优良传统、民族气节等,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国旗下的讲话,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抓好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

勿庸置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透彻钻研教材,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孩子的情绪。例大班的听说活动“漂亮的贺卡”体验同伴之间互相关心的情感。讲述活动“写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动画片讲述“小黄鼠狼的故事”儿歌“孙悟空打妖怪”“好孩子”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等让孩子懂得关心灾区的孩子,做个正直、勇敢、乐于助人、爱祖国的好孩子。中班的“快乐的一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故事“一条香路”歌曲“多愉快”儿歌“我是三军总司令”等让孩子懂得爱家,爱亲人,爱祖国,乐意助人的情感。小班的儿歌“真正好”童话剧“小白兔懂礼貌”社会“我的家”“交通警察”歌曲“五星红旗我爱你”游戏“小兔生病了”等初步让孩子懂得爱家、爱国、相互关心的情感。

3 有序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

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孩子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孩子,培育爱国情感。活动就是种符合孩子心理、性格特征的渗透教育。我园结合清明节、“五一”、“六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早操,采用了一系列的民族音乐,让孩子们从中感受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我们爱祖国”“了不起的中国人”“民族大团结”通过布置环境,让孩子自己设计、画我是中国人的主墙饰进行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孩子感受祖国美丽的山河、悠久的文化、了解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感知中国版图之大。认识首都北京,知道了自己是中国人,知道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了解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感受多元文化,更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组织观看《英雄战斗》爱国主义教育碟片,并开展碟片的讲述活动,初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操场的五星红旗、操场围栏的北京天安门、阳光广场、我爱我家;楼梯墙饰上的康乐球中心、草庵恃、五里桥、泉州东西塔、敏月公园等家乡风景。充分运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孩子的心弦。又有大班的主题活动“我们爱地球”紧扣“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我们爱听的声音”“变废为宝”这五大块让孩子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亲近大自然,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增强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培养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并利用爱国启蒙教育读本《爱国爱家》,进一步强化孩子的爱国意识。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孩子耳濡目染,动心动情,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孩子爱国的情感。不过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

4 利用大自然运用形象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孩子形象思维发达,易于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爱国主义教育应从生动、具体、形象化教育人手,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例如,从认识家乡开始。家乡是祖国的一角,通过参观、访问、春、秋游等活动,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家乡发生了那些变化,带孩子参观、讨论家乡的变化,如“飞机场、世纪公园、世纪大道、电力大厦、祖昌体育馆等,让孩子懂得了人民群众创造了那些辉煌成就等,从认识和了解中,使孩子们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产生挚爱情感。

5 开展各种活动,培养爱国行为习惯

仅仅有了爱国情感和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促进孩子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的形成。只有引导孩子参加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把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才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我园通过开展“环保小卫士”、“绿化校园和爱家乡”等活动,使孩子的爱国情感与具体行动统一起来,在爱国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6 进行形势教育

第2篇: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教育;原则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85-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吃”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从“吃”入手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是可行的。现在很多幼儿对中国的饮食风情知之甚少,而对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却津津乐道,这种状况不得不令人深思。中华饮食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文明风貌的反映,从中华饮食文化入手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有利于加强幼儿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树立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原则

原则指人民经过长期检验后整理出来的,在说话或行事时应该遵循的法则或标准,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则,确保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特征,在幼儿园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

1.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是指着眼于传统菜系展现的民族风情、体现的民族精神,从宏观上把握饮食文化特点,高屋建瓴,科学、高效地的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俗和饮食风味千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当属我国的菜系。菜系的制作工艺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地融入创新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菜系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者和民族文明的书写者。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立足菜系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幼儿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等民族精神。像山东菜系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尽展了山东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广东菜系花色繁多,美观新颖,在烹饪技术上兼有西式菜的特点,展现了广东劳动人民的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超前的开放思想;还有注意刀工的浙江菜系、长于熘炒煎煨的福建菜系、重熏腊原料的湖南菜系,无不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个性奠定了基础。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各种活动的开展、情境的创设等都应立足充满文化气息的传统菜系,用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影响幼儿,用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感染幼儿,使幼儿对中国饮食文化能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对中华饮食的兴趣,为以后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做好铺垫。

2.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是指充分利用各地方名吃特有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将各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及文化底蕴展现给幼儿。幼儿园以各地特色名吃为线索展开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全面、具体地了解各个地方的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或嗜麻辣,或喜生猛,或尚清淡,或重浓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全国范围来看,像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太原的刀削面、新疆烤羊肉串等都展现了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像南京名吃虎皮三鲜、苏州美食酱鸡、桂林的鸳鸯马蹄等驰名中外的地方美食。立足地方菜系的原则充分地将各地特有的人文风貌、饮食习俗充分展现给幼儿,从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地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且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更肩负着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伟大使命。幼儿园围绕地方名吃对幼儿进行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国学文化、民族精粹能够以一种“色香味俱全”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展幼儿视野。

3.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并充分结合儿童兴趣点、认知水平和饮食需求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无论是“传统菜系”的讲解,还是“地方名吃”的渗透,都应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应充分立足幼儿对饮食口味的偏好和饮食造型的兴趣,借助多样的主题活动将中华饮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芦将劳动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现给幼儿;造型夸张的陕北面花、胶东大馍呈现给幼儿的则是劳动人民在饮食制作上的精美细致。食材的碰撞把饮食的韵味渲染得分外浓郁,相信幼儿在这种渲染中对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厚。幼儿园结合幼儿饮食特点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度,从而增强幼儿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途径

1.欣赏中华饮食菜品。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选择刀工精湛、色彩鲜明、形状奇特的菜品向幼儿展示中华饮食的外在形象美,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制作精细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杂的粤菜及第粥,展现的是工艺美;乳白清雅的鲁菜奶汤蒲菜、色泽红亮湘菜辣子鸡等展现了色泽美。中华饮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让幼儿通过视觉切实感受到,而中华饮食文化的意境美则从听觉、嗅觉和心灵上影响着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还有饮食礼仪之美、饮食环境之美等,都把幼儿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认知。幼儿园还可以借助一些关于中华饮食的名人轶事、喜闻乐见的饮食习俗,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将抽象的中华饮食文化,转变为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幼儿将饮食美味与饮食的内在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真正去欣赏和享用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视觉盛宴。

2.体验中华饮食制作。中华饮食的制作手艺是撰写人类味觉记忆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语言。幼儿园在中华文化饮食启蒙教育活动中通过图片的展示、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幼儿直接参与饮食制作,有利于幼儿感受饮食制作带来的快乐,享受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酣畅淋漓的美感。中华饮食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劳动者对自然馈赠食材的灵活运用,其中渗透着劳动者的智慧美和劳动美。一是选料丰富广阔,“我们中国人便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从蚂蚁吃到大象,吃遍了整个生物界”;二是调料复杂精细,常见的调味品像酱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几十种;三是烹调手法精湛深奥,像凉拌、炒、蒸、煮、煎、炸、焖、h、炖、煨、烧等有几十种;四是刀工严谨讲究,食材可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匀、厚薄适中的各种形状。正是这种灵活而非机械的饮食制作技术,使中华饮食文化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华饮食文化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幼儿置身其中,必定会受其熏陶,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体验制作时,幼儿园可以利用幼儿好动的特点,借助各种炊具唤起幼儿动手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参与度。让幼儿扮演小厨师为大家制作各种美食,启发幼儿团、捏、搓出元宵、月饼、饺子、麻花、烧饼、面条等,让幼儿置身其中,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机会。

3.感受中华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是一个历史文化长卷,在这个历史文化长卷中,幼儿能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丰富民族文化的情感,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尤其是民族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内容,更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灿烂辉煌。“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除旧迎新除夕饺子宴,“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灯火十五晚”的张灯结彩闹元宵,“雄黄酒、插艾蒿、吃粽子,龙舟竞技九州同”的纪念屈原爱国情怀的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月,吴刚嫦娥同祝贺”的阖家团圆中秋节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节日饮食文化,传递给幼儿的是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文化饕餮。

幼儿园在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广播、实物展示等途径,刺激幼儿的感官。幼儿通过欣赏、体验制作和感受中华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由知之到熟之再到爱之,逐渐地由远及近、由景及情,耳濡目染,从最初的感知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升华到热爱祖国璀璨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情感中来。

历经时代变迁,洗尽铅华,却将某些烙印在人类心田的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曾经的色泽和风味在劳动人民的创作下瞬间复合。如今国家逐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积极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预示着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将绵延不断,中华民族的文明将继续被书写。

参考文献:

[1]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84.

[2]郭于华.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J].社会学研究,1998,(1):75.

第3篇: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范文

1.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在农村,家长和社会评价学生关注的是其学习成绩,对于幼儿来讲同样如此,幼儿科学启蒙方面的教育被忽略。

2.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关系到其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成效,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二、发展农村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对策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0-6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远低于OECD国家11%的平均水平。”从数据中我们应该看到,对于国家的人力资源来说,每一个幼儿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多数幼儿生活在农村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幼儿教育,提升农村幼儿的整体素质。科学启蒙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大力倡导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今天,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幼儿园要把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1.转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摆脱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教育目标要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科学素养为中心转变。

2.设置合理的农村幼儿园课程。农村幼儿园在设置课程上要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规定。明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什么?幼儿身心发展的阻碍是什么?摒弃传统的以“小学课程”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提供时间和空间。此外,还要在正式活动外随时随地渗透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努力营造崇尚科学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幼儿科学的、健康的生活。

3.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但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更会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上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教师文化水平和专业修养之外,还要提升其信息素养,如今,人们的生活早已进入信息化,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

(二)家长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1.家长要转变传统观念。家长的认识和偏见是造成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识不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错误观念和择园标准给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带来巨大压力。

2.家庭应当成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承担者之一,那么家长顺理成章要成为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支持者和合作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与父母度过的,家庭教育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家庭要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创造轻松的氛围,在观念上,家庭成员达成一致;在行动上,家庭成员通力合作;在方法上,家庭成员各显其能。3.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包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深受其父母的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打着家庭的烙印。为此,幼儿家长在提高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认识的基础上,还要身体力行,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

第4篇: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范文

1、科技教育大背景

(1)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说过:“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指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布满矛盾、竞争的世界”、“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确,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大和否。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厚实知识基础的,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喜好和愿看的、具有一定操纵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

(2)《中国青少年指导纲要》中针对我们面对的0——6岁的孩子更是提出了符合孩子年龄特征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相关目标,涉及到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以及科学行为习惯这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单纯是以往的常识活动,而是把对孩子科学素质。科学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地位。

(3)幼儿园二期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怎么学、教师怎么教较前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也给原有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冲击。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强加于人的,科技教育同样如此。幼儿科技教育既要求在幼儿毫无压力的情况之下进行,又要求学得愉快、学得主动,使他们自愿地、自然地、自为地感知身边的各种科学技术,从而使学科学的喜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科技教育应培养幼儿对“身边的科技”广泛、持久的喜好,使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喜好,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往获取知识、熟悉事物。

2、科技教育动态概述

(1)全教协会的会刊《幼儿》刊载了美国幼教专家玛丽和特丽萨撰写的文章,题为《幼儿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教学方案如作甚好》,反映了美国幼儿科技素质培养的教育动态。她们以为,科技在孩子的环境中无处不在。在幼儿园中,孩子不但可以使用计算机、显微镜和计算器,而且还可以发明一些简单的机器,或拆开一些已有的机器往探究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玛丽和特丽萨提出的全面实施幼儿科技教育的教学方案和实践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即:环境、课程、室外课堂和家长参与。

(2)我国幼儿科技教育概念界定:是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过幼儿自身活动,对四周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纵、发现新题目、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低级科学概念,初步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产生学习科学的喜好,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过程。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教育。

二、我园实施科技启蒙教育的实践

1、科技启蒙教育的起步

《九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将“学校要办出特色”作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此,我园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在市、区、局有关领导把“幼儿园办成具有科学特色的幼儿园”的建议,结合我们这几年对“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究成果,进行了“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初论”的课题探究。经过几年的科技教育探究,使幼儿园初步形成了科学特色的教育氛围。

2、科技教育内涵的重新熟悉

在二期课改的今天,为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我园教师正开始尝试多元的活动样式的探究,积极寻找实施科技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为了实现“科技启蒙教育”的办园思想,真正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进步,为今后构建园本课程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参和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老师必须对幼儿科技教育的内涵有重新的科学的熟悉,所以我们翻阅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的书籍,并在自己和孩子的共同活动中,边实践边反思。

3、科技启蒙教育目标

第5篇: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范文

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因为国学启蒙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从学前阶段开始推行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幼儿从小感受古人情怀,从而培植其爱国情操,也有助于幼儿继承优良传统、提高文化素养。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学前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最早阶段,是引导幼儿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很多幼儿园早就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让国学经典进校园,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将国学启蒙教育与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二、如何在学前阶段实施国学启蒙教育

1.在诵读游戏中领悟国学经典内涵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专项活动包括诵读,诵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范读、领读、幼儿跟读、齐读、个别读、分组竞赛读或者以朗诵形式呈现。但在诵读过程中需注意时长。游戏因其有很强的趣味性得到很多幼儿的喜爱,它的形式和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能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从来达到规范自己行为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组织幼儿诵读经典,更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游戏,让幼儿自主教育。如可以根据《弟子规》的内容,设计《起床了》、《出门了》、《回家了》等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领悟《弟子规》中“出必告、返必面”的优良传统美德。

2.利用环境创设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主要的生长环境之一,他们不断地与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如闽南的提线木偶、花灯等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泉州市区很多的幼儿园中,我们都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看到这种国学艺术,以便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于细处着眼。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如主题墙上“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3.利用家园共育扩展国学启蒙教育

第6篇: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第7篇: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小学化幼儿园

在当前的幼儿园素质教育研究中,应注意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在这种错误倾向的作用下,有些幼儿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纷纷办起了学前班,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学前班使用了小学教材,以满足家长“让孩子早识字”的错误认知。在这种错误作法下,幼儿欢乐的天性被了,以至于有些专家不得不发出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因此,必须克服“小学化倾向”,让幼儿在的空间里获得最佳的发展。

一、“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首先,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用人单位看重动手能力。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其次,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会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第四,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

二、以《规程》和《条例》为指南,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

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发展所不允许的,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的。

2.遵循幼律,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特点。

第一,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该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在国家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在安排一日活动时,应注意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交替。还要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活动的结合,注意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出一日活动的质量。

第三,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人说“玩具是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安排上应该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选择游戏活动;要尽力为幼儿开辟游戏场所,扩大游戏空间;要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题,广泛开展游戏区角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游戏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主动性、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注意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品德。

3.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第8篇: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范文

一、优化网络资源,提高幼儿德育启蒙教育成效

1.整合网络资源,优化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环境

互联网信息资源具有良莠不齐、丰富多样的特征,其中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良信息。作为幼儿德育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整合资源。首先,要关注网络资源的适宜性。教师在筛选网络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资源对幼儿是否适宜,是否与德育教育理念相符,基于适宜性原则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筛选,才能促使网络资源能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其次,要关注网络资源的整合性。教师不能盲目筛选搜集到的资源,而是要按照主次原则,对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有针对性地使用网络资源。例如,大班幼儿教师在讲授《首都北京》相关内容的时候,需要适当筛选网上与北京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在课堂上向幼儿展示,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2.开发德育学习网页,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师在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确定德育教育主题,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内容的可操作性,同时制作与幼儿德育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网页,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网页多元化、综合性等特点,引导幼儿大胆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对此,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浏览网页信息资源的方法,帮助他们通过网络图片、书籍等资料,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给幼儿展示大量形象直观的图片,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我的家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将有关家乡的图片放到网页中,让幼儿通过网页欣赏家乡的美景,引导他们展开联想。

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幼儿德育启蒙教育方式

1.运用设备记录幼儿的日常行为,增强幼儿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开展“好朋友”社会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日常拍摄,将幼儿一起玩耍、互相关心的画面制作成视频,并在德育课堂上播放给幼儿观看,借助影像培养幼儿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品质。

2.借助校园电视台,展示德育教育成果

校园电视台具备音频、视频、文本等多文本传输功能,幼儿园德育教师可以将其当做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将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通过校园电视台展示出来,还可以将之应用于幼儿园德育成果的宣传活动中。例如,幼儿园在开展德育诗歌诵读比赛的时候,可以借助校园电视台进行直播,让幼儿园全体成员都能够观看到比赛现场的情况,对幼儿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构建学习互动平台,拓展家园共育空间

幼儿家庭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幼儿德育启蒙教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展开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帮助他们增强教育儿童的能力。对此,幼儿德育教师要努力构建起家园互动合作交流空间,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沟通平台,构建德育专栏,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德育教学现状。具体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展开:

第9篇: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范文

【摘 要】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学前教育中推进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的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从诵读经典、园区环境,家园合作等方面入手,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养成良好道德品行。

【关键词】 国学启蒙;幼儿学前教育;素质拓展

在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典国学集古人学者之智慧,涵盖了许多品行修养、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零到三岁,幼儿的大脑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段,具有良好的语言模仿能力。诵读经典,传习文化,在幼儿极具天赋的时机,循循善诱,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的推进。

一、诵读经典,领悟国学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有着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幼儿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是比较适合幼儿学习理解的重要方式。国学经典丰富多彩,体系复杂。因此,选择最符合幼儿特点、适合幼儿诵读的材料,成为国学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经典,句子简短,文意通俗,节奏感强烈,读来朗朗上口,也比较容易理解,是比较适合的诵读材料。《三字经》中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人伦义理等文化常识,包括“仁”、“义”、“礼”、“信”、“孝”等核心思想。诵读《三字经》,能提供给孩子不一样的精神体验,受益匪浅。如黄香九岁能温席,孝顺父母;孔融让梨,友爱兄长;亲师友,习礼仪等,这些都是促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他人良好相处的剂。《千字文》全文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文采飞扬,条理清晰,易诵易记。其中拓展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的现象,以及历史道德的内容,开拓了幼儿的视野,增进了幼儿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探索。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个人朗诵、集体朗诵、听读范文、配乐诵读等都是比较经典的诵读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先给幼儿做一个诵读的示范,情绪饱满,发音准确,指导幼儿在进行模仿时,领会国学经典的内涵。

二、环境创设,体验式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如此成就,与当年孟母三迁是息息相关的。孟母清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样,当前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在幼儿园,与同伴、老师、家长互动紧密。因此,教师可以重点建设幼儿园的环境,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重素养”等教育理念,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比如,在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从细处入手,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首先,在走廊、楼梯口、教室标语、班级口号、宣传栏等地方设置经典标语。“上下楼梯勿打闹,靠右慢性勿拥挤”可以张贴在楼梯口,提醒幼儿上下楼梯注意安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挂于幼儿餐厅,督促幼儿合理膳食,杜绝浪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即可贴于教室内,熟读常诵,重视学习。其次,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展适宜的国学教育活动。例如,举办国学经典朗诵会,鼓励幼儿勇敢上台,展示自我风采。开展古诗诵读会,在音乐中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素质培养。除此之外,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游戏环节,选取感兴趣的内容,结合音乐舞蹈元素,自导自演,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还应积极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幼儿营造了轻松趣味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各方面启迪了幼儿的教育和成长。

三、家园合作,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

近年来,国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幼儿启蒙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氛围和教育。新形势下,仅在幼儿园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远远不够。拓展幼儿的素质教育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以及家庭国学氛围的建设。因此,在开展家庭活动时,教师可以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国学经典教育的目标、计划、方法及优势,以获取家长的支持信任和配合。

比如,教师可组织“家长伴读”阅读经典的活动,每月一次,阅读书籍或篇目由家长和幼儿自主选择。在伴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会觉得孤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可及时与家长交流贤ǎ形成家庭良好的国学阅读氛围。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幼儿随时随地感受国学,还能融洽家庭环境,增进幼儿与父母相处的情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交流过程中,幼儿能逐渐说出自己的想法,阐释自己对于经典的理解,形成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环。这样的阅读效果,才是真正地传承文化,拓展素质教育。

此外,营造国学氛围不局限于经典的阅读,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促进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喜庆热闹的春节,幼儿便可换上传统的新衣,对父母行叩拜礼,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心。在粽叶飘香的端午节,父母便可以带孩子制作香粽,看龙舟,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和习俗。在满月当空的中秋节,月下团坐,品尝月饼,观赏秋月,与家人共叙天伦之乐等等。

总之,国学启蒙教育能够把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教师教学、环境熏陶、自身实践等方式,内化为品行、道德、修养,成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学识素养。在诵读经典、良好的环境创设和家园合作中,能有效拓展幼儿素质教育,培养优秀、有文化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