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思想与教育范文

儒家思想与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与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思想与教育

第1篇:儒家思想与教育范文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最终培养出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才。2011年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医学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丰富人文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明确高等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一定实践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应结合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5]。救死扶伤、诚实守信、关爱病人、敬畏生命应该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儒家丰富的人文思想涵盖了所有这些人文精神,并且对医学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和教育意义。首先,医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儒家强调“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儒家主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不孤,必有邻”,告知人们立身树德的重要性;在诚信方面,儒家提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平等思想方面,儒家主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它方面,儒家思想主张“义”、“礼”、“智”,在医患沟通、依法行医、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和指导思想。可见,儒家丰富的人文思想对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2构建人文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核心环节。把儒家人文思想整合到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去,就要把握好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的各个环节。1)要把儒家思想融入到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中去。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济宁医学院根植于孔孟之乡,沐浴时代新风,秉承“明德仁爱、博学至善”的理念,把培养富有“仁爱”思想的德艺双磬医学人才为己任,提出“为国家育人才,为大众谋健康”的教育理念,把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全过程,60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德医”双馨的医学人才,涌现出了如“医坛红烛”王春祥、近期备受关注的“最美乡村医生”张波等一大批优秀校友。2)要把握好儒家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人文课程的设置要正确处理好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关系,医学院校应以医学专业课程为核心,人文课程的安排和组织不能冲淡医学教育的主题,在教学安排上做到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二是创新性原则。要正确处理好儒家人文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不断赋予儒家传统文化时代内容。三是协调性原则。人文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好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专家建议在设立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基础上,创设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和医学心理学6个二级学科。将儒家优秀人文思想贯穿于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3)要抓好儒家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过程。

把儒家人文思想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应根据高校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和大纲,主要从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加以组织和实施。①公共人文课程。设置社交艺术、公共关系学、中国传统道德概论、医学人文学导论、孔子的智慧、让爱为生命护航等,这些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儒家优秀人文思想渗透到这些科目当中去,培养学生逐渐从人文角度了解医学、走近医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②医学基础课。开设相关课程有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主要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基本素养,在社会人文环境下研究和学习医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避免进入“见病不见人”的误区,深刻理解医学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价值。③医学专业课。针对高年级医学生开设,如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健康评估、中医学、面试礼仪等,开设见习和实习等实践学科,让学生全面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人文课程要教授学生综合运用社会、心理、人际、沟通等知识和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需求,提高医疗技术和水平。④实践课程。实现儒家人文潜移默化的进入医学生的头脑,内化为行动意识,还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和载体,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学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举措,依托地处孔孟文化聚集区的区位优势,在曲阜“三孔”、邹城“三孟”、孔子研究院等地开辟了儒家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学校开设“大爱讲堂”,定期聘请儒学大师、专家和学者来学校开展人文知识讲座,收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设施,营造儒家人文教育氛围,在图书馆设立“仁学阁”、制作论语道旗和文化名人名言标牌,取校训和儒家圣贤命名桥梁道路等,如明德桥、孔子路,使学生身处学校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

3注重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第2篇:儒家思想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儒家;孔子;教育意义;思想影响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103-01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剧烈动荡时期,孔子希望恢复周朝以礼为准则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实现“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才能实现仁。随后,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主张“制民之产”,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重义轻利。其后,荀子发展了孔孟的儒学思想,在他看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后天学习,凡人皆可成为圣贤……先秦儒家代表人物提出的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此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从此经学成为显学,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其后各个朝代,儒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思想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一、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

孔子不仅是伟大政治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他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多闻阙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下面选取三方面来谈儒家文化对后世的教育意义。

1、“有教无类”。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的学生都可不必顾虑家世出身。有志于学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为君主服务。我们可从《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略窥孔子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平素如何教诲弟子。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很多家境贫寒但学问富足的弟子。

2、因材施教。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教育,子曰:“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孔子能做到对三千弟子的情况熟悉了解并施以教育,实在令后人钦佩。

3、启发式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首次提出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论语》中可见,他对学生谦恭和善,善于由浅及深地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易于明理,受益匪浅。

二、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影响

1、“中庸文化”。“中庸”主要是强调“善”。“中”乃适合,“庸”乃按照适宜方式做事。“中庸精神”指的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对我们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强调“知行”结合,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孔子要求人们应“言行一致”,强调“力行”,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行以达其道”,“力行近乎仁”。朱熹也十分重视“力行”,朱子曰:“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实践。

3、“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学者强调正确的“义利”观。当生命和道义二者之间不可兼得的时候,儒家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闻道”、“行道”。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儒家学者认为闻道、行道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儒家学者是把“仁”和“礼”作为了道德行为的最基本范围和最高准则成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目标。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不要求仁人志士“闻道”“行道”,实现自身的价值。

5、“忠孝”。孝于父母,忠于朝廷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儒家要求孝顺父母、忠君爱国。孔子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提倡大家“入则孝,出则悌”,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长幼有序。以“孝悌”的原则推广至国家,便是要忠君爱国。同时,对待周围的人事要“忠恕”,这便是为“仁”之道。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不器”。子曰:“君子不器。”这指的是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样,隅于一技一能,只能发挥一种作用。儒家认为,君子应该追求大道,而不能拘泥于一技一能之“小道”。小道虽有可观者,然君子所不为也。“君子不器”是要求人们要“游于艺”、“通于艺”,由“器”上升到“不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道。

7、“慎独”、诚信。“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郑玄的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其实,“慎独”即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论和行为,始终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荀子则将“慎独”与“诚”联系起来。不诚则不独。这便提出诚信的要求。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纽带,儒家的“诚信”观不仅是立人之本,也是立国之本。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的确我是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今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时代,为了创建适合于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应当总结工业文明时代教训,而且应当从古典的农业文明中去吸取人类生存的智慧。儒家思想固然有局限性,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在当今社会合理运用,发挥其合理的教育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郭婷婷,女,1981年出生,山西沁源人,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12.2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

第3篇:儒家思想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儒家教育内容 诗书教育 人伦教育 德行教育

《说文》:“儒,柔也。”是说草昧初开,人性,施以教育,渐渐摧刚为柔,也就是通过教育使其文明进步之意。《汉书·艺文志》说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周礼·大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六德、六行、六艺。”西周的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大司徒就是掌管“乡学”的。儒士在当时就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孔子年轻时就从事过“儒”这一行业,因此后人称孔子所创立的学派为“儒家”。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直占有主体地位,而其教育思想更是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和典范。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学的创立阶段,儒学在当时被称为“显学”;汉代因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确立了其在封建社会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宋代由于朱熹等人的阐释传播,更是扩大了其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并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学术界历来不缺乏对儒家教育思想的研究,但对于儒家教育思想中教育内容的梳理、论述尚属空缺。儒家的教育内容大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诗》《书》《礼》《乐》为主的诗书教育

我国是诗书大国,历来有诗书教育的传统。在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代,我国传统教育的内容大都是古代的文献典籍,到封建制社会历朝历代的“以文取士”、“八股取士”、干谒得位等选拔才能的方式,可以看出诗书教育在古代传统教育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儒家也历来注重诗书教育。《论语·述而》中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样的话语,而孔子在对学生施以“文”的教育时所用的“教材”不外乎《五经》,《史记·孔子世家》中介绍:“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赵岐在《孟子题辞》中介绍孟子时说“孟子……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朱熹在《朱子语录》中也强调初学者所读书必是《六经》《语》《孟》,认为《大学》《语》《孟》“最是圣贤为人切要处”。由此可以看出以《诗》《书》《礼》《乐》为主的诗书教育内容在儒家教育中的地位。孔子把“学在官府”变为了“学在四夷”,广收学徒,并教之以《诗》《书》等名贵典籍,而这些在春秋战国以前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所以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诗》《书》《礼》《乐》等本是周文化的代表,但经过孔子的整理删减后便成为儒家的经典了。

诗书教育的作用是巨大而广泛的,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同时他还进一步说明不同的经典有不一样的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读《诗》可以使人心志勃发,读《礼》可以让人卓然自立,学《乐》可以让人事业成功;汉儒大家董仲舒也强调诗书教育的作用:《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我国历来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孔子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教育,他认为达到好学的途径有三:第一要勤奋,“宰予昼寝”,宰予因为白天睡觉了,孔子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第二要多问,更要“不耻下问”,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达到广泛学习的要求;第三要“温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了新知识后,还必须要时常温习,以巩固原有的知识,从而获得对已有知识的新认识。

二、以“五伦十义”为主的人伦教育

所谓“人伦”是封建社会中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论语·学而》中有这样表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人的伦理教育的重视,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搞好和家人以及周边人的关系,如果还有能力再去学习道理。孟子也强调人伦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民肚子吃饱、身上穿暖之后,如果只知安乐享受,而不去教他们做人的道理,那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朱熹非常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说:“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朱熹认为“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教之伦常礼教,在具体行事上依照伦理纲常,并专门编著《小学》作为教材,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心术、感化、衣服、饮食为目,引用格言故事,以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可以说人伦教育是儒家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儒家教育思想的始终。

儒家的人伦教育主要是以“五伦”和“十义”为主的。《论语·颜渊》记载: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大学》中有这样的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至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会处在各种关系之中,凡人非为人君即为人臣,非为人父即为人子,当然这里的“君”不能只当成是王侯。凡社会组织,总是存在长属关系的,长就可以当为“君”,属即是“臣”。并且为人君同时也可为人父或为人子,为人臣者的同时也可为人父或为人子,为人父者同时亦可为人子或尝为人子,另外不在君臣父子关系范围的则可一律成为“朋友”,即“国人”,这就是儒家的“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孟子对其提出明确规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运》谓之“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儒学认为要想达到使百姓明人伦的目的,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谨庠序之教”,对百姓进行教化。《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同时孟子认为要想改变一个社会的风气教化,国君、师长必须履行其天赋的教民之责,“《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造就了百姓,又给他们任命了君主和师长,君主和师长的责任就是安抚百姓,以治理、教化百姓为己任。孔子也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著名论断,荀子在《君道》篇云:“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的人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朱熹是一个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四十余年,提倡设立书院和州县学,并亲自讲课。所以人伦教育是儒家学者穷其一生而追求的。另外,“明人伦”的另一途径就是百姓之间相互劝教。《孟子·梁惠王上》:“死徙无岀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所说的这三代才有的井田之制,体现了农村互助的生活。井田制的长处在《公羊传·宣十五》有所解释:“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这也是儒家理想中的最完善的社会组织。

三、以“存养克治”为主的德行教育

所谓“德行教育”就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知识、道德品质、道德信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道德境界等诸多方面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之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履行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即“人”也,儒家教育也就是“人的教育”,它始终把如何培养人、如何培养成圣贤当作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德行教育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纵观儒家丰富的德行教育内容,有关修养身心的方法大抵有两个:存养和克治。

存养是指以不同的方式保养个人善的本心、本性,培养自己道德、精神的品格。孟子最早提出了有关存养的说法:“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并且列举出了存养具体的方法:养心、存心、养气、集义。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孟子非常重视对人“本心”的保护,把它看成是一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提倡对此进行保存和养护,他说如果人一旦失去了“本心”,就叫“放心”,并且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就是说,学问的道理就是把丧失了的“本心”重新寻找回来,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养心和存心。集义是孟子在谈到养气时提出的一种修养功夫,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孟子·公孙丑上》:“‘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养气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不断培养积累自己的道德意识并且保持这种道德意识状态。朱熹说:“存得此心,便是要在这里常常照管。若不照管,存养要做什么用!”可见儒家学者对存养人的“本心”的重视,保持住本心,并时时进行照管就可以不失去人的本性,以此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克治是相对于存养而提出的。存养是想方设法地保存人性中善的部分,而克治就是想方设法地去除自身中的各种“恶”气,所以有人说克治就是“去人欲”的修养。孔子明确倡导“克己”,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个人能克治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思想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达到了儒家思想修养的最高境界了。对于达到“克己”的途径儒家学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方法。一是要慎独自省。“慎独”是指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言行。《中庸》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问”,说君子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自己的言行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比平时更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言行。“自省”是儒家自我克治的重要方法,孔子不止一次地提到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孔子“内自省”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反”、“反求诸己”的思想,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又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也就是说与别人交往时发生矛盾要处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多考虑考虑自身的原因,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二是要改过迁善。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过程。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优点、长处,同时也有缺点、短处,即使是君子也是这样。“君子之过也如日月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就是在不断改正缺点、弥补不足中进步的,进而达到自我修养的提高。三是要身体力行。知和行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圣贤理想人格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反对“言过其行”,就是要求人要多干实事,少说漂亮话,应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就是说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都是强调把自身的道德修养付诸到日常的实际行动当中去。可以说一个人做到了存养和克治就是达到了一种自我道德的提升,对此,王守仁说的好:“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很好地概括了存养和省察的关系。

儒家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既有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小学”教育,也有培养浩然之气的“大学”教育,总之,儒家的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通过诗书的感化,人伦的学习,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达到它教化人的终极目的,进而教化整个社会。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GG241。)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朱熹.朱子文集大全[M].北京:中华书局,1936.

[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修养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儒家思想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儒家;君子;圣贤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任何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核心,教育目标的确立、培养与实现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希望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贤”和“君子”,这种教育目标不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大的价值与影响。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君子”、“圣贤”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就确立的希望达到并争取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实施教育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认为“君子”“圣贤”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君子要有道德。道德标准是成为君子的最主要的条件,孔子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是用土地钱财来衡量,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君子应该舍利取义。

(二)君子要注重修养。要成为君子,必须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养成一种道德自觉。儒家的社会政治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孔子曾对子路说,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做到“修己以敬”,就是要修养自己,以认真对待一切。孔子还认为一个人有了这种修养,并且把这种修养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可以利国安民,就算是君子。

(三)君子要做到不说空话,而干实事。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不轻易说话而行动上却要敏捷。“君子”的品质,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更是行为层面的。君子要做到知行统一,不仅要有道德、重修养,还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思想必须转化为行为才能真正起作用。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才跟着行动把话说出来。

(四)君子要知识渊博。“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就是指君子广泛地学习知识,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呀!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博览群书,成为样样都懂的通才。孔子提倡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内容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它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儒家“君子”“圣贤”的教育目标,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利于我国国家建设。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有利于我国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我国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公民的价值取向也从一元走向多元。近几年,我国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的进程中,“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断出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道德观教育。其次,儒家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知行统一的思想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梦的实现既包括国家层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包括实现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对国家而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广大政工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目标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每个人而言,要想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也必须做到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儒家“君子”观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和任务的确立与实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德治、博学等对我国目前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的培养要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多方面的素质。

(三)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利于我国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儒家注重修养的培养方式有利于我国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培养上特别重视“内省”“修身”,强调内省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且儒家倡导的“诚意”、“正心”正是强调把主体的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儒家强调的内省、慎独正是当代社会我国公民所缺少的,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有道德认知、知道善恶美丑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种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没有外在的法律以及规章制度的制约下,仍然能够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君子”“圣贤”的理想道德人格,这种教育目标的培养也对我国当今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建设都需要从中汲取养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君子、圣贤的目标,需要我们批判的继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向东,孙征.孔子“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

第5篇:儒家思想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儒家心理教育;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心理教育的前期研究

1.1研究背景

对于当前的思政研究工作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为了使教育能够更好的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因此便研究我国融儒家心理教育的核心思想。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发现儒家心理教育思维对当代思政教育有着很深的联系,更发现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其中包括: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对优秀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重视性不足,并没有全面以及认真的研究借鉴优秀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而在对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领域定义空白。

1.2研究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效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政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与规律,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人的思想以及心理活动。而儒家心理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文化中,是最为契合的一种心理文化教育,虽然儒家文化是几千年前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其思想的先进性,很多理念应用到现代社会依然会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资源。融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由于其优秀的文化底蕴以及优秀代表人物,优秀思想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且有力的资源支撑因此对于丰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创建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具有重大意义。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借鉴

2.1浅言儒家教育思想

(一)平等的教育思想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思想,之后有强调“有教

无类”。这便是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即人性平等。教育不分阶级,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二儒家思想将平等的教育理论定义为教育思想中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突出儒家教育的人性论。

(二)治人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另一重要的理论体系是“治人”思想。即以培养优秀文化人才来服务于统治阶级为核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学习与思考,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从而来为国家提供优秀的贤才。孔子在理论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将修身作为教育重要的前提与基础。

(三)思政结合的教育思想

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孔子不断的完善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又融入了知识教育。这事思政教育在古代结合的有效体现,通过将文化知识教育与道德相结合来段的完善人的思想品德与伦理常识。

2.2借鉴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支撑,需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优秀的思政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积极快乐的成长。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完善且优秀的。在经济的大环境下,会产生自私自利的现象,而一些先私后公的功利主义思想会影响大学生的判断,甚至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部分学生又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等多方面的压力。例如学习成绩、失恋等情感问题都会使部分大学生陷入迷茫期。在心理的困惑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入。而我国当前大学生的现状是独生子女为主,因为该群体在缓解压力的过程中是缺少一定的心理帮助的。这边要求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快速建立。而对于传统儒家思想而言,其的友善互助,自省慎独改变等思想也有利于学生快速的从困境中走出。因此现代思想体系的建立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儒家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崇尚科学的优良思想、善于思考善于创新,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

2.3有利于完善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在儒家心理思想的研究中,通过不断的与现代政治教育学的结合,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完善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在当论体系中,其主要由三部组成:基本理论、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领域研究中,由不同的思想体系作为支撑。而儒家的心理教育思想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自身修养的改变来不断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更好的为当局者提供优秀的智力支持。因此无论实在理论还是教学上,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质,都是可以被借鉴的优秀传统思想。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选取上应该着重侧重能够被学生所应用的理论,因此在融汇的过程中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立,这种体系的建立会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如何处理实际工作与自身思想的关系。

2.4有利于树立坚强的心理世界

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好理论知识,更应该学习如何去做内心坚强而丰富的人。因此,只有不断的通过价值体系进行引领,不断进行政治思想学习,才能够不断的完善思想,用理论知识结合优秀的思维方式从而抵制不良思想。而对于我国来说,通过儒家思想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来不断的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建立。

2.5自省思想

在《论语学而》中说到:“吾日三省吾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自我反省的过程,即自我省察。在这之中儒家所强调的自省思想便于现代政治思想教育中的自我批评与自我思想相似。而在古代的批评中,实际上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进行教育。一方面是批评别人,即被批评的是客观条件与他人;而另一方面则是以自我为主体进行批评,通过不断的批评自身来进行改进,即批评是主观条件,而批评的主体是自我。而对于现代思想教育来说,应该汲取的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自省。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注意且借鉴的是儒家思想中优秀也有利于当今时展的。即要求个人从实际出发,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进行不断的反省与思考,改变自身做的不对的方面,不断反省,不断改进。

3结束语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中,通过与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广泛结合,可以创造出适合时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的过程中,在创造中应该考虑实效性。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借鉴优秀文化,才能够创造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想政治落脚点,通过分析现代思想与儒家心理教育的差异性与一致性,最大程度的探求儒家心理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也能快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第6篇:儒家思想与教育范文

主张“以和为贵”也是儒家教育管理思想重要标志之一。“和”是对宇宙和万物存在形态的描述,是天地之道,故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后来发展为作为性命之源、礼义之本、处世之行的和谐,则指人们相处和睦、和谐。所以,“以和为贵”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求学校内部之间、学校和外部环境之间必须保持和谐的关系。学校内部的和谐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教职员工队伍的不稳定、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出现不协调、待遇上感觉不平衡等等,学校管理者要处理好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高水平的沟通能力。只有经常沟通,才能达成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最终使学校形成职权分明、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学校外部环境和谐主要体现在学校与家长的和谐、学校和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学校与家长的和谐重要的基础是教育孩子的目标必须一致,学校管理者应经常与家长沟通,最大限度地消除家长对学校产生的误解,形成教育的合力。而学校与社会的和谐,与主要存在地方政府及其上级领导部门之间、与兄弟学校之间、与所属社区之间等等。一个好的外部关系,能够使学校尽可能多的争取教育资源,从而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二、“修己安人”,重视领导的作用

儒家教育管理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领导的作用。作为好的学校领导,重在道德修养。学校的发展和校长的管理密切相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孟子就曾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家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即人们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根本在国,国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则在于个人本身。

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需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技术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新的突破,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还应具有创新精神。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向教育管理者提出了尖锐的一问:“如果校长本人都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话,又怎么可能带出一支有创新精神的教职工队伍、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作为新时期的管理者应当有独树一帜的办学方针和管理策略,不守旧,不盲从,锐意进取,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敢于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第7篇:儒家思想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10-01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课程之一,语文课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作用,不仅仅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并且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学生生活交流的基础工具。

1.儒家思想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儒家思想自其出现以来,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文化高度的繁荣,其主要原因应为受到了儒家、道家等众多思想的综合影响,这些丰富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思想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法有一下几个方面:

1.1 因材施教。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阶段当中不同的学习场所、学习内容以及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都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面。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征,鼓励学习选择自己喜欢内容进行相关的学习,让全体学生可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及家长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学生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认为一个学生可以到达的高度其他学生同样可以达到,实际上并没有注意到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只注重于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利益,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1.2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思想最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其认为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只有名门望族接受教育的守旧思想。虽然目前关于有教无类的研究内容十分的丰富,见解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否认有教无类儒家思想在教育行业当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强调了教育资源公平共享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接受到平等的教育内容。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这一现象在村镇学校教育中表现的格外明显,此外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想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秉持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避免出现摒弃成绩较差学生的情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的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有利于社会的知识性人才。

1.3 师生平等。儒家思想当别重视"礼"、"仁"的教育,这其中以"礼"为中心的尊师重道的思想,以"仁"为中心的平等思想,经常会处于互相争论的境地。而实际上师生平等的观念,并不仅仅只师生身份上的平等,更加重视的是师生所处学习氛围的平等,强调了师生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并不是学习活动主宰者,而是教导与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师生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语言交流以及思想交流。

师生平等的思想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应该以教师为引导者,鼓励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房,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学习活动,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感情支撑。

1.4 启发教学。启发教学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教学原则,同时也强调了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想象。目前启发教学的主要概念为教师通过采用启迪式、激发式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敢于、勤于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无论教师是否进行教学活动,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自学能力是启发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互动的核心内容。目前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参与到了启发学习的研究当中,详细的阐述了启发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启发教学的具体应对措施,并且还整理出丰富的启发教学实践资料,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2.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以及弘扬者,其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师生平等、启发学习等思想,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得到了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并且将其积极的运用到了实际教学活动当中。不断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教育事业的核心本质,并且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也有利于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的推动者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凯. 《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25-126.

[2] 刘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3:177+185.

第8篇:儒家思想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儒家经典 思想品德教育 争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31-01

以下是在之前关于现今有些学校实行背诵古诗词和阅读“四书”“五经”的学习要求,社会文化工作者专家们对此争议的一些观点:

持支持观点一方: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代表性人物,当然要属我国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王财贵博士,他认为,“要振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中国人,乃是因为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是有真理在其中的。”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已经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儒家文化中的“仁”和“孝”思想一直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有重要的影响,直到现在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持反对观点一方: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刘晓东认为,王财贵是在颠覆现代观念,提出“填牛”理论和记忆的“黄金时期”理论,主张让学生硬背经典。而刘晓东认为,阅读或者诵读经典,应该是建立在懂了的基础上。如果不懂就进行背或者诵读,那就是机械记诵。

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明确经典对于中学生发展和思想教育的一个作用,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已经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儒家文化中的“仁”和“孝”思想一直对我国的国民思想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直到现在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经典形塑了我国一代代读书人的思想、人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了国人立身处世的行动准则。其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对当代中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而今,儒家经典更是走出国门,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文化遗产。

那么,儒家经典对于中学生而言,有什么样的教育影响和作用呢?

1 培育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涵养人文情怀

我国初中生年龄普遍在12-15岁,此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显然,这个时候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儒家思想中的“和”与“孝”可以有效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民情感,可以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民族精神。当代学生所处家庭、教育、社会和生活,相比以前的学生,完全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更是没有遭遇过巨大的挫折。因此,当代初中生无法体会国家衰荣,更是没有较强的荣誉感。但是,当代中学生正是祖国的未来,明日的太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至关重要。我国从2009年起,就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诗人,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生能够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当中感染到这样的情怀,从而转换成真真切切的爱国情感。

2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端正学习态度的方法,并对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了详细的说明。尤其是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这两句千古名言,直到现在依然不衰,孔子不仅要求每一个弟子都要端正学习态度,还要温习书中的知识点,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孔子的这种儒家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国外的很多学术家都将孔子的这种教育观点列入教科书中。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学会如何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还要注意教给他们新方法,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儒家文化中的很多思想观点都与目前的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一致的,其主要目的基本上是一样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美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受到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培养好的思想品质,不好的环境可能会使人受到坏的影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青少年,有利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对学生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是青少年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一旦习惯养成就将很难改变。个别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还可以带动周围其他学生的思想品质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 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儒家思想中很多都是关于“利他”行为的精神,这导致我国未来的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很可能会朝着“利他”主义方向发展,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因此,每一个历史朝代都会出现很多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发扬这种文化。当代学生具有基本的学习吸收能力,正如王财贵博士所说,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就像是海绵似的吸收,是整体的吸收。也许初中生由于时代的不同,无法完全地理解儒家经典,一时消化不了没有关系,可以用一辈子去消化。因此,儒家经典实际上可以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因为他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第9篇:儒家思想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儒家德育思想;创新研究

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模式及内容的研究》,项目编号:125GH256。

0 引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并有着发达的教育思想的民族,在对青年的教育方面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从古至今,我国都被称为是礼仪之邦,先圣贤哲认为在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强调礼仪是通往德性完善的一条路径。在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强调诚信是朋友关系立足的根本。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仍必须立足于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为此当中央国务院多次文件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应同我国传统德育相一致,这在八荣八耻中也有所体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也主张将儒家德育中诸如“仁爱”、“信义”、“孝悌”同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博爱”、“平等”、“自由”相融合[1]。无疑,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同儒家德育思想有着莫大的联系,本文将对此进行论述,以此来增加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创新和发展。

1.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

根据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诚信缺失大致有以下几类:(1)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当前大学生学习氛围相比于八九十年代而言比较差,这导致在期末考试之时他们手忙脚乱,有些学生本来平时就不听课,还指望考高分拿奖学金,甚至不惜考试舞弊。考试舞弊的手段多种多样,有些是场外援助,更多的是打小抄。但是近年来很多大学对舞弊行为重拳出击,以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约束他们,但是这些措施收效甚微。(2) 诚信问题还出现在学费缴纳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贫困生的补足越来越多,学校为配合这一政策,也允许学生缓交学费。但是很多人却拿着这些学费做其他的事情,有些直接拿钱去玩,有些去做生意。(3) 人际交往中的失信行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功利心理,对于承诺不甚重视。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很多喜欢说假话、空话、套话,甚至不惜欺瞒亲友老师。这一问题在男女感情中出现更为频繁,导致对方受伤。

2.以儒家德育思想创新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

2.1儒家德育思想。对于上述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行为,我们可以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我国德育思想可以从传统儒学研究中汲取养料。《孟子·尽心上》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就说明道德的培养是从个体的内心出发,并且这一道德的本质同天命之性是一致的。而且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们的性格在本质上是一致到,但是具体到实践中却有所不同[2]。这就意味着,在道德层面上,普通人同君子都能对道德命令加以把握,但是由于后天的习染,很多道德行为变得不一致。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有其必然性,高校应当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后天养成环境。孟子性善论为当代诚信教育提供了一个理论根据和实践范本。在孟子所主张的人先天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端之后,后世儒家还将“信”字列为君子所遵循的五常。《中庸》里面也对“诚”字做了很多解释,其中就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大学》里面的“八目”中,就有“诚意”这一条目,并且将诚意作为正心的前提条件。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认为“然则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主张诚意同正心一道是人们进行大事业的前提。“诚意”又同儒家伦理中的“慎独”密切相关,慎独是一个人道德表现的最完全的程度,纪昀也认为“大学扼要在诚意,诚意扼要在慎独。”

2.2将儒家德育思想贯彻到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创新中。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应当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个人这四个方面寻找切入点。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这三个方面则涉及到诚信教育机制中的“环境育人”原则,学生个人则需要以“君子人格”作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1)“环境育人”是诚信教育机制运转的大前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认为客观环境对人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前文中论述的“性相近,习相远”则是对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孟子也曾经用“凶岁”和“富岁”中的人的不同表现来说明后天环境对人的作用。因此,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当着力创造一个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孔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月一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2)“君子人格”应当是这一机制中的目标。弘扬传荣儒家德育思想,需要从建立完善人格开始。《易经》主张君子应当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通过这一良性价值观的影响,大学校园中一系列的诚信缺失行为则大大减少。

3.结语:儒家德育思想在时间上历经千年,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虽然我国进入到现代社会也有百年之久,带这一思想的影响并不能被忽视,甚至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中出现了儒学的复兴。作为儒家的祖庭,我们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之时需要借鉴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1] 马军党,张秀玲.试论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30(2):142-145.

[2] 李兰玉.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97-98.

[3] 刘静.大学生诚信教育生态链的形成机理分析[J].江苏高教,2011,01(5):

[4] 邓红彬,姚红.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