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范文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1篇: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陶瓷;影响

1 秦汉时期主流思想背景及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胜景。而至西汉初期,社会动荡、经济衰弱、百废待兴。汉代的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再次焕发生机并迅速发展。而在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天人同构”的哲学思想,开始将政治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使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而达到人们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加强了政治的统一。

在当时,汉朝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大国和最强的帝国之一,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密不可分。为华夏民族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上述来看,汉代新儒学思想适应了时代需求进行改革,其最重要的部分概括成为仁、义、礼、智、信几个字。由于自孔子开始推行的教育平民化、广泛化的“有教无类”政策,使平民百姓更容易学习接受儒家思想,奠定了基层阶级思想基础的广泛化。人民因学习儒家思想而更有礼节,最重要儒家思想赋予皇权的最高统治力即“君权神授”。从而在思想上完成社会阶级的统治,达到平衡的状态,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了之后历代君王的政策,也对现社会的人民思想有指导意义

2 陶瓷在汉代的种类及发展变化

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工具上的飞跃促使生产力大幅提高,同时也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性质的晋级也说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达到历史阶段性的顶点。

汉代时期的陶塑既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形象资料,又为中国传统雕塑、绘画和其他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代陶塑不愧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釉陶是汉代对陶瓷工艺的杰出贡献,棕色或绿色的厚重釉体是铅釉陶瓷的一大特征。因烧制温度大致800度左右,胎内含铁,釉中含氧化铅较多,被称为“低温铅釉陶”。它的出现相比之前的陶瓷有很大的进步。釉的应用使陶瓷表面玻璃化,在高温状态生成一种类似玻璃质的材质,可以隔绝胎体与空气的接触,延缓器物的老化、风化,不容易脱落腐败。但是东汉时期出现大量铅釉陶瓷作为“明器”用于陪葬,质地不够坚硬,釉层容易脱落。

青瓷之所以叫瓷是为了区别之前出现的陶器。东汉后期,江浙一带出现青瓷,釉色淡青,成器密度高吸水率低,达到瓷器的标准。青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由陶向瓷的转变不仅仅是材质上的进步,更是生产力、科技、人民智慧的共同进步。

汉代重墓葬形式,殉葬习俗的产生也刺激了陶瓷业的发展,“明器”在这个时代产生并迅速盛行。“明器”并非生者使用,是供给死者带到冥间使用的。这些往往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美好祝愿,在有鬼神巫术祭祀的古老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陶瓷千年不腐,造型装饰绘画浓缩死者生前的场景,营造出一个地下的世界。由于儒家思想对王权的神圣化宣传,对人民礼教的熏陶,更让人民深信等级观念,以及儒家思想提倡的以玉孝德、孝悌观念、慎终追远、忠义思想等。正因这些因素产生了“视死如归”的思想,从君王到人民都对厚葬有着更高的追求。秦汉时期君王兴建墓室的花费占国家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见作为陪葬品的陶瓷拥有巨大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得陶瓷的应用更加广泛,更多地进入到平常百姓家。所以也产生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个人特色、迷信、宗教、神权等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器物。

3 代表性的陶瓷特点与时代思想呼应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很多器型模仿先前的铜器造型。如青铜造型一样,陶瓷在模仿造型的同时也传承了青铜器造型蕴含的意义。青铜器造型装饰复杂,且装饰很多神秘诡异的图案用来神化君权。

汉代瓷器之绿釉鼎:原始瓷器,敛口、弧腹较深、上腹部有折棱一道、圆底、承以三足,口部两侧有长方形耳,耳上部外撇,口上附有圆弧形盖面,盖面附三纽,施绿釉,仿青铜器造型。这种造型也十分符合儒家宣扬的“君权神授”的思想。造型上三足鼎给人以力拔千斤的气势迎合了古代君王权力集中、气势凌人的特点。圆形鼎造型去除方鼎棱角,视觉上圆滑更易于近人观赏,象征儒家思想的“仁”教,“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绿釉印神兽纹奁:直口、方唇、圆形深腹、平底、三足;外腹中间凸印神兽纹装饰、纹饰线条流畅,满施绿釉、釉彩深沉;造型端庄笔直,上方盖形式山峰,如移山至眼前的景象,高耸山峰也寓意王权高不可攀至上之意;配以神兽,更强化了思想上的效果,神秘、力量、不可逾越。

汉代瓷器之双系罐:原始青瓷,罐敛口、平翻沿、圆腹、腹下渐收、平底;肩上两侧安铺首耳,器身上半部突起双弦纹三道,施青釉至腹,腹以下无釉,露出紫褐色胎骨;器表青釉亮泽滋润,自然向下流淌;腹上有两层云气,飞鸟纹装饰,画面生动优美,配有木屋,虽然没有神兽符文的装饰,但符合儒家思想对等级观念的灌输,看起来更平易近人,由思想切入,也很符合儒家思想对于“礼”的教化,平心静气、大度、气量,也贴近民用便于制作。轮制技术带来的圆滑,超过了以往用手捏和泥条的优雅弧度,给人以美的感受净化心灵。

从这些实践事物中折射出当时社会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形态。这也是我们在考古发现中通过器物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方法之一。

4 对当时与后代的深远影响

进入新时期的大众,在科技日趋进步、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在茫茫事物中明确自己的信念。正如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思想的产生左右着社会产物的意识形态,反之事物的内在和表现也反映出其蕴含的思想。我们可以用思想去创造改变,也可以从被创造改变了的事物中学习它给人们的启示。儒家思想在历经变迁的过程中吸取了众家精华传承至今,对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而表现在陶瓷上的愈发繁荣的景象,很多题材取之于“仁”、“礼”等向善思想和传说。时间为我们积累了人类无尽的物质财富,让我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续写历史。读懂器物上承载的思想,历史会带我们进入一个信息更宽敞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尚刚.中国工艺美术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方李莉.中国陶瓷史[M].齐鲁书社.

[3] 安作璋.秦汉史研究文献[M].人民出版社.

第2篇: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范文

(一)宗教信仰的人生的观照

社会学家威尔逊指出:"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为了把握人生而给予人生以解释和评价时,它才具有意义。宗教能够给予人生以最广大的意义,在解释与构筑人生方面,它比科学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人们需要科学、艺术和哲学,出于同样的原因,也需要宗教,以便减轻神秘的大自然、这个难以理解的世界所带来的重压。"可见,宗教信仰能够给人以安全感和永恒感。但是这种终极关怀是有些虚幻的,其理论基础也是唯心的。

(二)道家思想的人生观照

道家思想主张,个人需要返璞归真,人生要致虚守静。"贵生自重,清理寡欲"。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1]""无私不争"。[2]"无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3]道家的人生哲学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是过多的强调"无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人生观照

儒家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六至矣"。人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明本心","改过迁善","剥落""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达到自我超越和"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思想对人生的观照是入世的基调,有积极的人生指导作用。但如上所述,儒家思想具有道德说教的特征,缺乏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对人生的本质没有作出深刻的揭示,并且对人生的论说大都建立在"应然"的基础上,"实然"解说却是"空场"的。

(四)存在主义思想的人生观照

"现代人身陷自由与沉沦、个性与孤独、选择与自欺和逃避与抗争的两难困境[4]"。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此在"特性决定了人生是自由的。萨特认为,"人的实在本身除了其固有的虚无之外,什么都不是","人之初,是空无所有",[5]"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还指出"正是在焦虑中人获得了对他的自由的意识,如果人们愿意的话,还可以说焦虑是自由这存在着的意识的存在方式,正是在焦虑中自由在其存在里对自身提出问题。"[6]存在主义哲学家把人的沉沦与异化归结为人的存在的特性,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特征,难以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因而也不能用于指导现代人生。

二、人学基本人生问题的观照

(一)对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的观照

"马克思是对现代性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真正的先驱者。"[7] 马克思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宁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这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8]从以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实践的独特视角来分析人的生存状况的。他指出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们社会物质活动的产物。

(二)对现代人的交往生存的观照

马克思对人的交往生存是非常重视的,人只有"普遍交往"的建立,"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才能转变为"世界历史性"[9]的个人。人的本质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人也只有与他人联系的前提下,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需要,以此在满足他人需要的活动中获取自己的需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欠缺。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鼓励封闭的人,而是处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人。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人的交往生存的观照还体现在其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坚实的基础。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观照不是建立在虚幻的抽象之上的,而是从交往的基础分析入手,指明了人的交往产生和进行的现实条件。

(三)对现代人的社会公共生存的观照

马克思还对现代人的社会公共生存进行了观照。这种观照主要体现在其对"公共性生活"的观照上,"公共生活"作为一种人类共处一体的艺术,是马克思人学"为人类提供和展示的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生存模式选择"[10]。马克思的公共生活的观念摒弃了以往对"公共生活"抽象化的理解,"公共性"存在是人的本质性存在方式,人渴望在"公共生活"中生存,并以此为基础按照人自身的方式实现自己、创造自己。因而人类的"公共生活"过程也是按照实践性生存与生活的"公共性"理念自主塑造自己的过程。

第3篇: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资源配置在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占据优势地位就成为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从市场管理角度而言,一个企业的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四种要素,各种要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合理协调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创建初期,对于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资本的积累,因此财就成为企业在发展初期所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物和信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财、物、信息都相对均衡的状况下,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与传统的企业发展理论不同,“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决定性影响作用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这就要求在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人”摆在核心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而这也正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对传统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即使将我的工厂、设备、市场和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技术人员和组织人员还在,四年之后我仍然会成为钢铁大王。”因此,人本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科学性和具体性使得人本管理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并指导着实践的发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固有文化思想的影响,在“人本”管理方面,却表现出不同的实践。如西方企业比较注重的是“理性”管理,注重通过制度的构建和个人的努力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企业在此方面则更加注重对人际关系、人事合作等“人性”内容的挖掘。当然,不同模式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依赖的基础文化不同所造成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德治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国人思想乃至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之中,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不能脱离所依赖的社会实际和文化基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德治思想恰恰能够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完善提供有力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而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导之下将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有机地融入其中。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人本思想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和有利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运用好人本思想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文也提及,当前西方国家所建立和运行的企业人本管理制度是建立在“理性”管理理念基础之上的,而这与我国的现实情况是有一定差异的。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何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更好地促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旨在通过以中国传统的先秦儒家文化,尤其是其德治管理思想为借鉴的主要内容,全面客观地介绍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内涵、特征以及主要职能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在结合理论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采取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将两者充分地融合起来,为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2 研究意义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企业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以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现实角度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从理论角度来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虽然国内对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研究已经初步展开,但相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研究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过多地照搬西方已有的经验,这就无形之中导致相应的理论无法为现实中企业的科学管理与发展提供足够的指导。而本文将中国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这一传统文化与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充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企业人本管理思想体系的发展完善。因此本文的相关研究无疑会推动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进步,也有助于相关理论空白的填补,这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理论的发展。

其次,从现实角度而言,本选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现代社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任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土壤基础上的,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发展“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必不可少,而先秦德治管理思想正是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因此通过对比两者的异同,通过科学的制度设置,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和切入点,无疑对于我国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充分结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无疑能够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利地位的占据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该课题的现实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

2.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与理论依据

在对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探讨之前,有必要对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与理论依据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这是保证相关研究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证课题研究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内在要求。

2.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

我国拥有数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而儒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就其整个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为先秦儒家思想、汉代董仲舒发展的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其中先秦阶段是儒家思想的起步阶段,也是思想快速发展与高度自由的阶段,是 最能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阶段。因此本课题选择先秦阶段的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作为研究和参考的标准。

2.1.1 历史渊源

在中国的夏商时代,

“德”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但那时的“德”与现代意义上的“德”有很大的差异。夏商时代的“德”主要表现为“习惯法”,这是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同意识的体现,也需要所有氏族成员共同遵循。当然,其并非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直接渊源,但也为儒家德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然而,“德”却没有帮助殷商摆脱灭亡的不归路,这也给周朝统治者以极大的启示,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开始认真思考保障政权的有力手段,经过多次比较,找到了天命变易和永葆天命的法宝--“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其认为衡量一个现实政权统治好坏的关键就在“德”,而“德治”也逐渐成为西周政治思想的核心。 到了东周春秋时期,管仲、子产等人也十分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为政必以德”、“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这些都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经过长时期的认识积累,到东周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德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将这一伦理道德推广到政治领域,从而以伦理关系来理解政治关系,进而丰富、完善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德治”思想,儒家学者将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从而将两者融为不可分隔的一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治管理思想,其启动的标志就是孔子率先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主张,此后的儒家学者对此思想体系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如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和荀子的“礼制”思想等,这些思想使德治思想的内容更加丰富、逻辑更加完整,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

..........................

2.2 理论依据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着现实基础而且也是建立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人的个人理解,本文认为,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人性理论

在儒家学者看来,人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先秦儒家也十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从整体上来看,人是先秦儒家思想所围绕的核心,对于儒家学者而言,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也是动物界中灵性最高的,因此应该围绕“人”来展开所有的管理活动。同时,儒家学者又进一步指出,虽然人是管理活动的中心,但由于人自身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在对“人”进行管理时必须对“人”的本性进行分析,只有全面地分析人性,才能为管理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确立了“缘人情”的人性而治的逻辑起点。

孔子是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儒家中最早提到人性问题的。孔子在人的等级差异逻辑起点基础上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础的德治思想体系,从而构建了以此种家庭伦理关系和政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基本结构,为社会结构的有序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孔子还抽象出了道德的理论原则,即“仁、义、礼、智、信”,并且根据不同个体对此种道德标准所具有的多少程度,对人作了进一步的道德等级划分,进而对不同登记的人采取不同的德治目标和要求。基于此,孔子提出了德治的核心所在,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由此,孔子将感化作为道德构建的重要途径,也将其作为自己所倡导的德治理念的核心,但孔子这种将德治建立在人的阶级差异基础之上的理念模式,显然无法解释如何仅仅依靠道德等级承诺的差别来解决德治存在的逻辑性。

在孔子研究的基础上,先秦儒家学者的继承者进一步从人性的角度对德治管理思想进行了论述,其中着名的就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理论和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恶”理论。

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集大成者,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即善端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善端的存在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向善。他认为,正因为“善端”如同一个人的身体器官一样自然存在,那么这个善端就是人的道德本性,即人性。人生来即有“仁义礼智”这四德,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善端,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开发拓展这种善端,进而实现后天道德完善的目标。孟子认为,人性的“善”不是后天逐渐形成的,而是在其内心自然存在的,只是在后天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孟子也赞同人性天生的善端与善的表现并不等同,人天生而来的善端也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进而出现迷失,因此每个人的后天人性会出现各种差异,这就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

3.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3

3.1 德性立身(三达德):总原则........................13

3.2 和而不同:人际关系原则......................14

3.3 中庸为美:做事原则............................15

4.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基本理念概述.................18

4.1 企业人本管理的产生与发展......................18

4.2 企业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特征......................19

4.2.1 企业人本管理的内涵...................20

4.2.2 企业人本管理的特征....................20

4.3 企业人本管理的职能要求.......................22

5. 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24

5.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企业人本管理的联系与区别...........24

5.1.1 两种管理理念的联系....................24

5.1.2 两种管理理念的区别......................24

5. 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

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的理论创新,也是人才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资源的客观反映。目前,国内企业在运用人本管理理念进行企业管理 制度构建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最为直接的反映就是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

5.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企业人本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管理的一个鲜明特点,而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质也是对人的管理,因此从本质上而(文秘站:)言,两者都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当然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1.1 两种管理理念的联系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企业人本管理都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因此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

一方面,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是人性理论。从两种理论的产生根源上来看,都是建立在人性理论基础之上的。儒家的“缘人情”的人性而治的逻辑起点就是一个鲜明的特征。孟子和荀子从人性的角度分别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儒家不同学者虽然在人性的天然本性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在人性改造的内外因素重要性认识上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所丰富的儒家德治思想体系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与此同时,上文也详细分析了人性假设理论是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整个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在这一

点上,两者表现出很大的共同性。 另一方面,两者都注重“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人性理论基础决定了两种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势必要将“人”放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这一点也是两者的共同性,即两种理论都看到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并把人看作第一要素。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中也提到“仁智勇”、“仁者爱人”、“民惟邦本”等思想,这些思想都将“人”放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人本管理思想也认为要以“人”为核心,将人放在管理的主要地位,两者在这个方面是一致的,也是相通的。

........................

6. 结语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尤其是德治管理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大放光彩,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人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基本要求的今天,也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的丰富和完善,从可行性和必要性角度研究分析儒家的管理思想都对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国家的界线,许多国家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将其予以引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确实为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人本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积极的影响。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在分别研究介绍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的具体借鉴内容和措施。

第4篇: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儒家生态伦理;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旅游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有将近40年时间,但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够完善,仍然面临着困难的局面;而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张博爱和尊重自然的核心与现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谋而合,对于协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其核心内容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文化从先秦时期开始,提出了“珍爱生命、仁爱万物”、“敬畏生命”、“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尊重自然规律”等生态思想,对于现在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仍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要使得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适应,必须全面把握儒家文化生态价值体系,正确分析儒家代表思想阐述的生态价值理念。

(一)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生态思想

1、孔子的代表性生态伦理观“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观念。据《论语》和《史记》中记载,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提出“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指的就是自然规律。“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与掌握,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应有的美德,强调贤明的君子要遵循天地自然变化的“宁俭勿奢”的生态消费观。孔子主张“宁俭勿奢”。节俭也是君子应有的美德,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2、孟子对生态伦理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天人合一”生态道德思想通常都以孟子为倡导者,但其实根源还在于孔子,这一观点是孟子对孔子“天命”观的继承与改造。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对待大自然,同时也肯定万物存在的价值,而人类应该主动去热爱大自然。古代人对于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促使我们现代人文明旅游意识的提高。“适时而动”的生态伦理原则。孟子认为手段和工具固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条件和环境却是客观存在着的,不可超越的。

(二)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1、传统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都承认“天人合一”,表达一种万物和谐相处的氛围。儒家的天人合一又不同于道家与佛家,它既承认天地规律存在的客观性,又充分尊重和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有为”就是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作为。因此,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人类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观点,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基础。珍惜生命,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儒家认为天地是万物之母,认为“爱物”的落脚点就是对大自然的保护。当今社会,资源环境负担日益加重的同时,需要我们践行合理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威胁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2、儒家文化与旅游主客体以及旅游媒介的耦合性。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它所指的不是单纯的旅游产业,不仅包含了经济的部分,还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当旅游资源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驱使下逐渐转变为旅游资本,旅游经营者借助于现代化的产业模式和高科技工具和手段,将旅游资源分类,按照旅游者旅游需求分类进行批量生产,打造出闻名于世的旅游产品。旅游主体与儒家生态思想:《论语》中有说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就是说君子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并且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旅游客体与儒家生态思想:旅游客体是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事物或者说现象。旅游活动以对旅游客体的观赏、游玩为主要目的。然而,由于管理不科学,利益的驱使使得在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一理念与儒家的“仁”、“中庸”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的中庸有两层道理,一是自我约束不可逾越规矩;二是不过度。“致中和”不是趋向平庸,平庸指的是经过充分思考后做出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并不是不思考、不作为。中庸指的是中道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贪婪,也不过分拘谨,做该做的,做能做的,知进退明取舍,而不是任性而为。

3、旅游媒介与儒家生态思想。《论语》有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以自我为中心。同样,在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对于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来说,要想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就必须做到这四点。

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生态伦理思想是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其实质是以生态哲学的视角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得出的一种理论概括,体现着人们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和道德倾向,同时也是人们制定基本的生态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原则。因而人类要转变近代以来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从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资源。儒家生态伦理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我国先秦儒学家们“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念的鲜明特色,这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在传统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君子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源于天地自然的浩然正气。因此,孟子认为世界万物都有能够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类改造自然,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开展旅游业同样也是这样,没有了这一前提,不仅旅游业发展要受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将受到相当大的威胁。人类处在现实社会中,就要对自然界万物承受的痛苦负责,对遭到严重破坏而恶化的环境负责,重视并遵循生态规律,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儒家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和“量入为出”,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儒家思想强调要取用有度,物尽其用。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应该以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基准,以可持续旅游为目的。

(二)树立正确生态观。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如果单纯因为自身利益破坏其他物种生长发育,就会使得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因此人类必须将自身道德意识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反思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丢弃以人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观念,重新认识自然,确立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生命观,提高维护生物的多样性责任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大自然。

现代社会,旅游业开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应加强生态观念教育,树立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的道德观念,防止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污染,抓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科学的手段及工具加强自然生态伦理学的宣传,使得各个方面的人员都能学习和了解生态知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和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社会文化造成消极影响,推动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自觉以正确的生态道德准则来对待旅游资源。

(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取之有度,物尽其用”是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潮流和核心,是促进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哲学基础,同时也是解决现代旅游业资源短缺及破坏、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有效对策。资源的衰竭不仅证明了儒家资源节约思想,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充分珍惜自然资源,对于生态旅游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儒家生态伦理强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求人们提高节约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消费。

科学规范、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想使旅游业达到扩大开放、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需要以传统儒家思想作理念,以“仁”、“义”为目标,以文化作为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重视儒家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相关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旅游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生怡,余志荣,高群.儒家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N].福建大学学报,2003.

第5篇: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思想;现代意义;学习;借鉴

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但是同时也囊括了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深刻内涵。家庭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就是博大精深的儒家传统文化,孝悌仁爱、勤奋节俭、谦虚谨慎、读书明理等重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孝悌仁爱是为人处世的核心

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孝敬父母更是儒家思想所一贯推崇的道德品质。孟子又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自幼便饱读儒家经典,并深受这些书中内容的影响,尤其受到较高的朱理学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其家训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认为孝义的地位非常重要,即对长辈要尊敬,对亲友邻居要和善,兄弟之间要互助。他从政的时候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骄狂自傲,并经常告诫族中子弟在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同时不能忘记孝道,在事业与孝义难选择时,应当以孝义为先。深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他的家人以及后代都对仕途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将家庭的安定团结看作是自身奋斗的良好基础,没有和谐的家庭环境也就无从说起稳定的工作状态了。

2.勤奋节俭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基础

自幼便熟读传统经典,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努力奋斗作为自己的基本品德,把节俭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品质,认为只有勤俭节约努力奋斗才能把自己的生活过的越来越好。并非是一个天才型的人才,自幼虽然热爱读书但是并不聪明,简单的问题需要父亲不断重复地解释,仍不得解,因此自己拼命地死记硬背、日夜苦读。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勤能补拙,最终功成名就。担任重要职务时,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挑灯夜战,每天坚持写日记,数十年如一日。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清官,他要求自己的家人不许滥用下人,不许使用奢侈品,因而培养了孩子及族中子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良好品质。

3.谦虚谨慎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自古就有“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说法。谦虚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人们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北京求仕途的期间,经常骄傲轻狂,没有把祖父的话放在心上。所以在取得功名的道路上,屡屡受挫,时常受到其他达官贵族的排挤厌烦。后来,他才慢慢改变自己的处世态度,最后他在仕途道路上左右逢源,步步高升。在他功名成就的时候,也没有居功自傲,妄自尊大。认为,骄傲容易使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最终穷困潦倒,一败涂地。

4.读书明理是开拓视野的途径

读书的讲究“修德、修业、修身”,最终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和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书明理”同样也是为学之道的关键。他的子孙后代严格遵守家规家训,要求他们谨记读书的重要性,从书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读一本好书,能够丰富想象,提升精神境界,帮助我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曾经说:“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功成名就,但是我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书明理。”由此可见,他对读书情有独钟,同时读书明理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二、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曾圉藩坚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指路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从中能够借鉴经验,得到一些启示。

1.推崇仁义仁爱,继承儒家优秀传统文化

自小便学习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的认可儒家所倡导的“仁”,非常的重视由“仁”所延伸出来的仁爱、仁孝之道。儒家思想传承了几千年,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适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家长应加强对孩子进行孝悌仁爱思想教导,让孩子意识到尊师敬道的重要性。如果人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家庭将变得更加和睦,社会将会变得和谐美好。第一,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对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会爱他人。第二,同胞之情,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无法割断的。

2.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在经济条件日益改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勤俭节约仍是我们坚持不变的优秀品质。在不可再生资源匮乏的当今社会,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身平时的一举一动,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孩子从小便树立起努力向上的奋斗精神,以及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培养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

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容易盲目妄自尊大,不能自我剖析和自我完善,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处境,不会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也不懂得谦逊做人低调做事。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谦虚使人进步,同时谦虚的人能够获得人们更多的尊重。另外家长要明确谦虚与自卑的区别,谦虚是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收敛,谦虚谨慎但又自信自立。

4.培养读书的习惯,明白事理

许多家长不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单纯地关心考试成绩和学校排名,而没有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导致孩子机械式的学习,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过于看重考试成绩,要帮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多看书、看好书,并且从中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三、结语

的家庭教育思想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今我们仍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借鉴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这对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鉴的处世之道,如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教育环境下赋予新的内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标。

参考文献:

[1] 许丽英,李映泉.人格教育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04)

[2] 刘日升.之成功家教探秘[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04)

第6篇: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儒家;儒家教育思想;特点;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25-1.5

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几千年来其对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础,具有丰富的内涵。这里我仅就儒家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的特点和影响做一个浅略分析。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重视教育作用

儒家学者之所以十分注重教育是因为其对教育的作用有着十分透彻地分析和理解。首先,儒家学派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且认为教育与经济政治密切相关。孔子阐明其“庶―富―教”的施政大纲,提出只有在有了一定的劳动力和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卓有成效的发展教育事业;通过良好的教育教化民众,形成美俗良风,才能取信于民,统治者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孟子提出的有“恒产”才能有“恒心”也同样说明了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首先奠定稳定的经济基础。关于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很大的差距,只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经历不同才形成迥然不同的人。而孟子和荀子分别从“性善论”和“性恶论”截然不同的两面阐述了教育对于个人的意义。孟子认为,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引导人“保存”和“扩充”内在的“善端”。荀子提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化性为伪”便是教育的现实性所在。因此,尽管在人性问题上立论不同,但儒家学派却都承认教育在保存或改造、提升人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贤士人才观

基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儒家教育培养的人才多强调遵守伦理礼义,看重人才的政治价值。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君子既能“修己”又能“安人”。孔子主张以“德政”治国安民,而德政就是靠贤士来推行。孔子由修己出发达到治人,显然蕴含了伦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孟子认为自夏朝以来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造就遵循“人伦”关系的仁义之士,这样的人再修炼就能成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而荀子价值观中的理想人才“大儒”“不仅取法‘后王’能统一礼义制度,而且知识广博,识见高超……一旦被举用,即使是百里之地的区区小国,只要三年也能统一天下”

(三)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即德育,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孔子曾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而德的外在表现则是“礼”、“仁”,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要求学生“立于礼”、“依于仁”。荀子提出“道德之盛成乎安强”。国家的安定与强盛,有赖于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德行。对于道德教育,孔子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慎言敏行、改过迁善、严以责己、内省和外察结合等。孟子也提出“持志养气”、“磨砺意志”、“反求诸己”等修养道德的方法。荀子认为“积善成德”的过程在于通过“自省”的方式“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以达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由此看来,儒家学者们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同时还要积极付诸行动,才算是真正形成道德品质。

(四)科学的教学方法

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其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深深影响着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方法;学习方法上,他提出“学思结合”、“学问结合”、“学行结合”“虚心笃实”等。正是这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孔子成为一个成功的老师,桃李天下。同时孟子还提出“专心有恒”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而在此之后的儒家学者基本上只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有所损益变化。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扩大教育基础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限,开辟了“学在四夷”的先河;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种族和家庭出身的限制,使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商人及一般社会平民,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人才的来源。孔子把一些“贫且贱”的人造就成为显士,顺应了士阶层崛起的历史潮流,并直接导演出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客观上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文化教育,登上历史舞台准备了条件。

(二)重视德育

儒家教育中重视德育的思想在后世广为流传,王充说“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尽管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中有很多带有卫道士色彩的落后守旧的成分,但不容否认的是它依旧比较全面地调节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对中国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过良好而深刻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的缘由之一。在今天,我们依旧非常重视教育在完善个体的道德情操和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与儒家教育思想中重视德育的思想史分不开的。

(三)科学教学

儒家学派拥有一套科学完备的教学方法,儒家学者对于师生关系、教育和学习的观念和方法都有正确而清楚的认识。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韩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强调了知识与师的关系,是我国后世教育中拜师学艺不受年龄、社会地位等客观条件限制的源头。儒家教育中循序善诱、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诲人不倦”、尊重鼓励学生、为人师表的为师之道,不但使孔门师徒间关系和谐融洽,造就了一批有识之士,也成为历世历代优秀教师的行为准则。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希望有这样的高素质老师来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学习方法上,儒家学者们主张的学、思、问、行相结合及“专心有恒”、“善假于物”等都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后世凡有所成就的人也无一例外的对这套方法有所借鉴和践行。

以上只是略举儒家教育思想的几点特征和影响,挂一漏万。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教育大国。儒家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两千年中国传统教育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儒家教育思想也是我们今天“国学热”的风气下,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研究借鉴的。

【参考文献】

[1]王凌皓.中国教育史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胡弼成、廖梅.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当代教育改革[J].教育与现代化.2000.

[5]柏章发.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

[6]王正、张巍.儒家教育思想及对现代社会教育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

第7篇: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范文

本文从儒道思想角度来分析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核,采用跨学科研究手法,尝试分析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足球精神在和谐精神、个人素质要求以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内在统一,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在当代依旧散发独特的光芒,以及当下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发展呈现出“和而不同”的趋势。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现代足球精神;“殊途同归”

茶文化在儒释道文化影响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其不仅仅是一种烹茶饮茶方式、待人接客的礼仪以及修身养性之道,而且形成以“和”为精神内核文化形式,陈香白教授认为:“‘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核心[1]。足球是世界性的运动项目,每年大大小小的足球赛事不胜枚举,尤其是足球世界杯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足球运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对人们的生活、文化精神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实这项运动最早起源于中国的“蹴鞠”,但现代意义上的足球产生于近现代的英国,使得足球在近现代文化洗礼中形成以和谐精神、个人素质、爱国主义以及民族精神等为内容的现代足球精神。这一精神与茶文化所注重以自然、和谐、包容、拼搏、团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及人类自觉的生命意识相一致。本文从儒道思想角度来分析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核,采用跨学科研究手法,尝试分析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足球精神在和谐精神、个人素质要求以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内在统一,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在当代依旧散发独特的光芒,以及当下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发展呈现出“和而不同”的趋势。

1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核

中国茶文化从内容上来说,注重饮茶者人格上的完善和精神上的享受,在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现代茶文化的内容凸显人类自觉的生命意识。本节从儒家和道家角度分析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从古至今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生活,也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是其思想的精髓,古人从天地万象之自然变换之中提炼出人生哲学,进而成就为了人生最高的道德性智慧。“中庸”之道即是“中和”,“中”即是指“自然适度,是事物运行发展的自然法则;“和”即是有序、和谐,万物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对人类来说就是符合法度思想、言行,情绪在合理的范畴内,不至于失控。“守住中庸之道,达则兼济天下,困则独善其身”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的事情,强调培植人的韧性、知足、甘于处下的品质。“礼仁”是中庸的关键与核心,中国茶文化将儒家“中庸之道”的人生观、处世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茶道不仅仅在于待人接客之道、修身养性之方法,更是关键之处在于对“度”的处事哲学的把控。茶性平和,煮茶、喝茶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取水、火候把握、茶叶量的多少,冲泡方式、氛围的营造等等都需要重视,只有灵活掌握技术,熟能生巧,才能恰到好处地泡出好茶;其次,喝茶可以作为调节人际关系,在饮茶之过程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的氛围,利于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在中国饮茶是接待客人的必备之物,这体现出友善的精神,团结的意识,“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体现君子之德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酗酒打架之事,却很少遇到常喝茶打架。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核心”的道家思想,意在强调和谐之美自然本性,淡泊名利的茶道精神,这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共荣。《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一是指摆脱外界的影响,二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客观规律,只有遵守规律才能体悟万物的生命之美[2]。道家这一思想影响着茶道的理念精神和道德观念,虽是体现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超脱社会的处事哲学,但其中蕴藏着崇尚自然、简朴的真善美的人生理念。这与足球运动以及各种体育运动不允许使用兴奋剂,在公平公正的状态下运动员进行竞技赛事,也即是(《老子》六十四章)所言唯有处于和谐、纯真的状态中,世界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3]从古至今中国茶文化不断丰富社会的人文精神,历朝历代都构画茶文化的形式,成就了不同阶段茶文化的特点,但其内容相同都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理念,这一理念在依旧是近现代社会追求最高的精神境界。

2现代足球精神分析

现代足球精神是立足于现代足球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现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形成物质、精神文化的总和,现代足球文化属于人类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现代足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其现代精神的内容也融合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足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运动,非常注重技巧性的运用,首先运动员不仅拼体力和力量还要斗智斗勇,赛场上足球瞬息万变,这就需要足球运动员既要见招拆招,又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出奇制胜,因此,运动员要发挥拼搏、坚持、克服种种困难的竞赛精神,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获得好成绩。其次,伴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与进步,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也在不断地提高,进而形成了一种社会需要,推动现代足球成为一种职业,成就一种文化,缔造了一种精神,要求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一种团结友善的人文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以及公平和谐的竞赛精神,这些精神都源自于球员个人素质的体现。第三,当今世界和平是主旋律,因此,现代足球被称之为“和平年代的战争”,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中,各国似乎将足球上升到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如每四年一次的世界杯,牵动了多少人、多少国家的心,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进入决赛、取得世界杯的冠军,不仅仅是个人成就、个人价值的体现,而且代表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荣誉,是本国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4]。从这里我也可以看出现代足球的第四个精神体现,将个人精神与团队精神、民族以及国家精神和谐统一在一起。从简短的分析中,我们便能看出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足球精神在和谐精神、个人素质、公平公正、团结等人文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下文将重点概括两者的共通之处。

3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足球精神内涵的一致性

茶与足球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从文化形态上来讲,茶文化处于静态文化,现代足球运动属于动态文化;从表面上看茶与足球形成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很多人认为茶与足球没有共通之处,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从两者文化内核来考虑,茶与足球确实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3.1和谐精神

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于“和”,不仅仅是儒家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中庸和谐之道,也是道家思想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现代足球是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的产物,对精神生活有着高尚的追求,在展现力量与智慧的舞台上表达了运动员自我挑战、自我超越、奋力拼搏,其最终表现为在激烈的对抗中追求人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这种精神才是现代足球精神的精髓;在技巧的运用方面也体现出茶文化“和”的思想中对“度”的把握,对平和心境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在赛场中发挥实力。在这些方面,现代足球精神与茶文思想在和谐精神上达成了统一。

3.2个人素质要求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待人接客的礼仪,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因此,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讲究“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的为人处事之风格,用现代通俗语来说,茶文化有益于个人素质的提升,帮助现代人解决精神困惑和消极情绪,能够使人的心态趋于平和。现代足球俨然成为了一种职业,对运动员都有基本的职业操守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比如与队友的团结友善,互相配合、协助,甘于奉献,诚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竞赛对手以礼相待、以诚相见,用实力与能力和对手叫板。

3.3爱

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以“和”为中心的茶文化精神,其最终代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结,也表现出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茶作为中国文化与公共外交进行预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终浓缩为一“茶”字和一青花瓷茶瓶,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到的精神内涵,既体现出我们一直坚持的和平共处国与国相处基本原则,也表达了华夏子女的爱国情结,对民族的感情。同样,现代足球精神也包含了强烈了爱国主义热情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如前所述,现代足球运动不再仅仅是对身体活动的超越、挑战等层面,而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精神。我们经常看到球员进球之后的狂热、球迷的疯狂,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疯狂呢?从小处说是个人荣誉,从大处着想便是为国增光,是在爱国主义精神驱使下的兴奋,这种兴奋远比个人荣誉让人感动。

4结语

当今世界文化越发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的趋向,纵使各国政治、经济竞争的激烈,但世界文化“和而不同”局势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即使各国存在文化差异,但在文化精髓方面存在相似性或一致性。笔者分析中国茶文化精神和现代足球精神的基础上,发现两者在精神内核上呈现出“殊途同归”现象,希望通过本文的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者加以讨论、研究。

作者:吕彦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刘勇,陈东九.道家思想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启迪和借鉴[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9-101.

第8篇: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范文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是关注人心灵和社会和谐的思想体系。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型,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行政立法和道德修养的思想。维护礼制并且提倡德治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并因此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拥护被长期奉为正统思想。继孔子之后,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孟子主张,在政治统治上施行“仁政”,并提出了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的观点,他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份共同的怜悯之心,称为“恻隐之心”,这份心情不是表现于人的外在表现中,而是需要通过人们自觉的自我认知去开发和体验。儒家思想强调对心灵的探索和对自我道德方面的约束,并通过自我认知的过程逐渐体会内心深处的“恻隐之心”。“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正是要我们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去感受天地之道、宇宙之道。道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界,虽然没有儒家思想那样曾一度处于统治地位,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道家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家思想强调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追求人的精神上的自由。通过对心灵不断地进行内在的自我发掘和认识,以达到自我心灵的超脱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心理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注重人的心理平衡,即使身心不受侵扰,一切是非冷暖、世态炎凉,一并听之任之,顺其自然,‘得不足喜,失不足忧’,以其‘因’‘顺’‘和’的处世态度来将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柔弱胜刚强’的原则进一步开化为生死由之、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定势,这便是道家心理思想的主旨所在。”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内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世事无常的平静对待和对思想境界的追求,是化解在巨大生活压力下当代人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佛家文化是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外来文化,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因其在思想上奉劝人们进行自我忍耐和自我欲望的压抑和约束,而受到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广建佛教寺院,使得佛教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产生深远影响。“佛教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的本性即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但无明的人会执迷不悟,觉悟的人才明心见性。任何尘俗中人都可顿悟成佛,超凡入圣。”佛教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禅”。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的实现,并不是得到了神灵的帮助和救赎,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人们对自我心灵的认识和对自己欲望的修正,是自我的救赎和顿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继承性,一种文化的产生和繁衍一定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并在同一民族中流传。同一地域的人们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文化正是这一风俗和社会生活形成的基石。同时,在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流传和延续的过程中,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同一地域的人们将文化代代流传下来,使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同时在文化的流传过程中,这一民族和地域的人们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心理特点。

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心理

(一)以和为贵,追求和谐之美

在汉代,儒家作为统治者所推崇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它“以伦理来组织社会,以道德来代替宗教,以礼俗来代替法律”的“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被广泛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以“追求和谐”为社会发展目标,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所有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心声。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思想中都渗透着对“和”的追求。“家和万事兴”“和和美美”都用来形容中国人的幸福。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可见,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和对和谐之美的追求已通过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

(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起,《论语?子罕》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的“逝者”包罗万象,可以是天地自然,也可以是人与社会生活。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就这么逝去着,日夜不停歇。这种“生生不息”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在永不停歇的运动中,我们逐渐理解了发展的意义,学会了用奋斗和顽强的精神坚持着对未来的执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侵略斗争激发了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使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为民族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永久流传。

(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在中国人的心里,国家是一个庞大的家庭,它是由无数小家组合而成。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将对小家的和谐、安定和团结的追求同样赋予给国家。人们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上升为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从追求小家的和谐以及对小家的这一范围的认同上升为对国家和谐的追求和对国家这一集体概念的认同。对于国家和谐、安定团结的认同和追求,加强了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使人们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人们浓厚的爱国情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条件。而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分不开。

三、传统文化、心理对民族音乐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伴随着历史的过程逐渐形成这一民族独有的心理特点。在这一心理特点的影响下,会形成这一民族独有的音乐等多种艺术。意识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它来源于人们对于生活的认识。而音乐又来源于意识,是人在主观意识的推动下创作出来的。音乐艺术是对客观生活和创作者主观情感的反映,传统文化在音乐艺术的创作中逐渐体现出来。传统文化影响了人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走向,从而决定了音乐创作的风格和走向。也就是说,任何音乐作品都是由人通过自己的意识创造出来的,但这个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又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音乐创作的主题和思想境界上,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对个体的“超我”的追求,使音乐随着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也在经历着推陈出新的过程。在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新的文化和思想的注入。传统文化的潺潺溪流正在汇纳百川,注入新鲜血液并不断发展成为波涛澎湃的大河。在传统文化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受其深刻影响的音乐艺术也在经历着成长和发展。从原始文化背景下,原始人类的欢呼和打击石器的声音,到封建社会文化背景下华丽的《霓裳羽衣曲》,从少数民族传统的原生态歌曲,到民族音乐对国外音乐的吸纳,音乐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发展。文化是音乐成长和发展的沃土,是音乐赖以生存的环境。音乐的发展不能离开文化和社会环境这一大的背景而存在。

第9篇: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范文

《朱子家训》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全篇522个字,其中关于治家思想的内容有300多字,占全文的一半。可以说治家思想在《朱子家训》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朱子家训》以其深入浅出的治家理念和博大精深的修养内涵,杂糅程朱教导的理学节操之意,对当今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整个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的引导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朱子家训》勤谨俭朴的治家理念

(一)《朱子家训》之“勤”

《朱子家训》开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清晨起床拾掇卫生,虽然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但却是养成个人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的第一步。看着利索整洁的居住环境,整个人就会变得神清气爽,一大早就带着良好的心情,才能从容不迫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二)《朱子家训》之“谨”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是务必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二是要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及时关锁门户,注意安全。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提到“力能胜贫,谨能避祸”[1]p1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勤劳就不会贫穷,做事谨慎就可以避免灾祸。

(三)《朱子家训》之“俭朴”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古代讲究人丁兴旺,一个普通的大家庭也都有小几十口人。如何能使一个大家庭运转自如且繁荣昌盛下去,就必须学会节约。朱柏庐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俭朴做了详尽阐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未来生活是存在风险的,保证家族的兴旺安康,也务必将勤谨的品质融入日常生活。要能够高瞻远瞩,为整个大家族的发展作长期性的准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柏拉图曾把理性与个人欲望的关系,描绘为驭手与烈马的关系:“人的欲望就像一匹暴躁的烈马,必须由技艺高超的理性驭手来驾驭。”[2]p189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谁不贪恋享受呢?朱柏庐这样告诫后人“自奉须简约,宴客勿流连。”这是在教育后人要学会节制欲望,人都有欲望,可是如果不能够节制欲望,就很有可能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朱柏庐分别从开篇的生活用品、饮食习惯,到后来“勿营华屋”、“妻妾切忌艳妆”反复都是在讲要懂得节制欲望,强调一种勤俭朴素的治家理念。

二、《朱子家训》和睦有序的家庭关系

朱柏庐认为:“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古代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一个几十口甚至上百口的家庭规模里,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难免有矛盾。有时候,妯娌姑嫂之间单纯的女人矛盾处理不当甚至就会危及到整个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一)《朱子家训》之夫妻关系

朱柏庐这样劝诫后人“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由于轻信妇人之言而破坏骨肉亲情,实在非大丈夫所为。

(二)《朱子家训》之父(母)子关系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看重钱财而怠慢父母,这根本就不配为人子女。反观现代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已经不存在因为“分家财”而闹得家族分崩离析的现象了。但是一些所谓的“工作达人”忙于追求功名利禄,无暇顾及父母,甚至把父母丢在老人院对父母不管不顾的行为,实在是有违伦常道德。钱财、名利、社会地位这些东西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一时满足,但只有无价亲情才能给我们心灵带来永恒的宁静与安慰。

(三)《朱子家训》之家族成员关系

“居家戒争讼”非常重要,一大家族的人在一起生活难免会磕磕绊绊,大家相互忍让一下就没事了,但为了这些小事就争吵不休最后甚至吵出官司,结果肯定是大家都受伤害。更何况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吵来吵去更是吵不出结果来。一个家族内部成员要想做到和睦相处,一定得宽厚互助,少争吵,多为他人考虑,这样才能家门和顺,家庭成员关系融洽有序。

三、《朱子家训》高尚纯洁的婚恋观

“夫妇之道,天地之象,人之大伦也。”[3]p73婚姻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大事之一,只有男女的婚姻缔结才有可能组成一个小家庭。封建社会人们的门第观念很严重,嫁女娶妇要求门当户对,还有一些家庭为了家族利益,为了钱财,只听从媒妁之言,完全不顾子女的幸福,由此造就无数对怨偶。

(一)《朱子家训》婚恋的人品观

朱柏庐就认为婚姻首先应该看重男女两方的人品,而不应该是仅仅看重物质门第。正所谓“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嫁女儿时要选择品行好的男人,不能光顾着索要贵重的彩礼;娶媳妇要追求知书达理的女子,不应该计较她有多少嫁妆。因此,在这个“宁坐宝马车里哭,不坐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当横时代,培养和树立《朱子家训》伦理思想中高尚纯洁的婚姻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朱子家训》婚恋的生活观

尽管《朱子家训》是男性有着崇高地位封建时代的作品,其伦理思想中确有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可是,我们已经能从中窥探到《朱子家训》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中包含的对男子忠于夫妻感情、规避离散风险的教育:“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对物质生活朴实的夫妻——“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所以树立《朱子家训》伦理思想中所提倡的婚姻价值观念对于当代夫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的婚姻观才能使家庭生活和睦持久。

四、《朱子家训》中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对个人德性培养的启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民德行的培养教育已提升到一个重要高度。而《朱子家训》中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家长注重家庭伦理教育的示范性和熏陶性。“与其依从规则,不如依从榜样”。[4]p91榜样和典范的示范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深远的。青少年虽然个性很强,但能够明辨是非,极其可塑性,运用传统家训中的思想观念去启发和教育青少年,既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朱子家训》中非常强调言传身教,受教育者的优秀品德,要靠师长的高深德行来熏染,受教育者的远大理想,要靠师长崇高的信念来启迪。现今社会风气不正就是缺少道德引导,导致各种怪现象盛行。这些现象的始作俑者正是人们的贪念在作怪,为了个人利益,跨越了道德的界线,不去考虑对他人的伤害,不顾忌后世子孙的未来,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严重的影响。

(二)对家庭德性培养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多子女的家庭数量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数量激增的独生子女家庭。和睦亲邻的意识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变得日益淡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也略显匮乏。《朱子家训》中的家庭道德伦理思想倡导家国合一、团结和睦的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家与家之间有一种辐射效应,只要我们把《朱子家训》中勤谨治家、伦常有序、夫妻和睦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通过挖掘提炼并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以教化的方式传入每个人、每个家庭当中,无疑对良好家风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再根据家庭的辐射效应,进而对社会的移风易俗、优化世风都会有着更深远的积极影响。

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中国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间重守礼、互信。可是,如今在我国,各种各样的家庭道德问题层出不穷。男女之间对情意的看重往往高于礼节,就使得婚姻道德的准则日益淡漠,情人关系大有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势头,离婚现象已经被社会大众视为司空见惯。因此,家庭道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家庭道德建设的完善与否,对当今社会乃至国家、民族都会造成不容小觑的影响。

(三)对安定有序的社会构建的启示

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变迁表明,稳定的大环境是社会得以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在这个攻坚阶段,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一个长期而又稳定的大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想要营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最先需要的就是由和睦团结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氛围。“中国社会的外在形态大致是,每一个家庭构成社区,每一个社区构成街道,每一个街道进而构成社会。如果一个人作为家庭的一员,却不能与亲人家属和睦相处,那么他也难以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没有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街道的和睦团结,那又如何能促成社会的人际和睦呢?”因此,只有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睦相处,街坊邻居之间团结和睦,才有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的安定团结,才有社会的稳定发展。《朱子家训》中的家庭道德伦理思想就是这一切关系的最基点:如果没有每一个小家的团结和睦,没有每一个社区、每一个街道的团结和睦,那么,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朱子家训》伦理思想中治家的核心理念,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稳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朱子家训》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家训中影响力最大的家教名篇之一,在继承了历代家训文化的基础上,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并且通俗易懂,使其不仅成为文人墨客、官宦世家理家教子的箴诫标尺,也在平民百姓中流传广泛,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中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对当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对《朱子家训》中的伦理思想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梳理,有益于我们汲取其中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其时代的新活力,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勰.齐民要术[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11.

[3]李觏.李觏集.[M]王国轩校点.中华书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