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途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混凝土科学配比与搅拌处理
混凝土制备阶段中,应依据科学的配比,并进行良好的搅拌方能令其质地均匀,发挥良好应用价值。水泥进场阶段中,应对水泥类型、级别、生产日期、批号等进行核查检验,明确水泥整体强度、稳定性以及具体的性能标准。倘若对应用水泥质量存在质疑或出厂日期大于三个月,则应实施必要的复验,并参照结果决定是否选用。应依据混凝土原材料实施科学的配比,并进行必要的试验以及分析,依据拌合物属性展开研究,符合混凝土应用对具体强度、功能以及耐久性的标准要求。配比应契合经济合理性,生产进程中,砂石材料的含水量以及配合比设计包含相关差异,因此在拌制处理阶段前期应检测明确砂石总体含水量,并参照结果有效调节材料应用总量,设计出合理适宜的混凝土应用配合比。
搅拌处理阶段中,应优选良好的搅拌仪器,明确一次投料的总量、具体的搅拌处理持续时间、投料生产的流程顺序。投料量应遵循搅拌设施的额定标准容量,搅拌阶段中,最短时间应契合相关规范标准。通常投料顺序包括一次、二次投料与两次加水方式等。
优化混凝土养护管理
混凝土配比的原材料水以及水泥会形成水化反映,并最终凝结与硬化。浇筑混凝土初级阶段,应实施必要的养护处理,进而为其硬化营造适宜的湿度与温度环境,确保水泥水化顺利进行。具体方式包括自然养护、标准处理、热养护等。依据施工条件状况应选择合理的养护方式,基于水泥水化仅会产生在填充水的毛细管中,因此应创造有利条件,预防水分在毛细管内的蒸发散去。水化形成水泥凝胶呈现出大面积特点,令自由水会形成表面吸附水。倘若该阶段中无法令水分渗入水泥石,则水化反映所需要的水量会持续降低,无法确保其正常进行。因此在养护处理阶段中,应令混凝土一直处于饱水形态,加快水化反映速度。当然,令混凝土具备一定强度无需水泥完全水化,主体原因在于,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较少需要该类强度标准。混凝土性能受到水泥石胶空比的影响,完成浇筑后,内部水分会在空气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下逐步蒸发。同时,混凝土同环境的温差,同样会引发失水状况。混凝土初步的水化反映如果太快,则会导致水化物无法匀称的分布,水化物稠密性不高的位置则会形成薄弱点,影响混凝土综合强度。倘若水化物具有较大的稠密性,则会对水化反映形成影响阻碍,令水化物总量不良下降。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科学应用
3、1混凝土基础施工以及承台施工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主要为其地基部分的施工。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进行浅层基础处理,而后实施深基础施工,保证建筑工程的可靠安全性。施工阶段中应尤其注重基础基坑排水与降水,同时应保证施工地基可靠安全。承台施工应基于楼体的整体标高进行专项测量。一般楼体承台布设为三米五,施工处理方法为基于间隙水平进行分隔。主楼基础主体进行两层施工,同时两层均需要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具体的浇筑时间应间隔六天。同时层间的厚度则应大于一点五米,可利用有效的间隔处理,采用抗脱伸钢筋网进行处理。倘若条件准许,则承台处理方法可令混凝土之中的高温有效下降,并可节约施工建设成本,降低机械设施经费投入。
3、2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问题
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阶段中,应在确保原材料质量标准的同时依据环境状况、具体标准做好配合比设计,搅拌处理应做好原材料的科学分析与严谨计算。并应做好混凝土标准的分层验证,做好严格管理监督,完善现场施工处理以及良好的取样、优质的养护、完善的运输管理。预防各个环节形成偷工减料的问题,保证施工的规范有序,不形成质量隐患。施工过程通常会应用钢纤维混凝土材料。应注重对其拌合处理手段的全面监控管理,确保钢纤维的匀称分布,并符合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标准。还应进行不定期的随机抽检核查,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应利用干拌与湿拌的科学手段,原材料的投放次序应依据施工具体标准实施。搅拌的时间应严格管控,确保混凝土钢纤维不形成不良结团问题。
混凝土材料的运输需应用搅拌专用运送车辆。途中应控制好运送时间,确保不对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形成负面影响。应明确运送混凝土的路线、距离以及具体时间,制定工作计划。倘若材料运输的时间较长,则会导致混凝土形成凝固,并增加卸料处理的难度,令施工效率受到不良影响。倘若需要较长的运送时间,则可在运输阶段中实施必要的桶内搅拌,确保混凝土材料结构在储运阶段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均匀性。还可位于施工现场实施混凝土材料的二次处理搅拌,进而提升混凝土材料整体质量性能。浇筑混凝土阶段中,还应关注冷缝现象。倘若不良好的浇筑,则会令冷缝形成空隙。为此应利用振捣处理方法,该过程中需要利用机械振捣手段。可有效预防由于人为振捣的偏差错误影响混凝土材料分布的匀称性。施工阶段中,具体的振捣处理时间应依据施工标准要求明确。倘若形成冷缝,便应适时的令振捣时间全面掩藏。应将混凝土表面形成浮浆与混凝土不发生下沉视为核心标准,进而保障混凝土施工浇筑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优质性。
4、结语
总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处理尤为重要。为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强化建设效率,优化处理效果,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们应做好混凝土的科学配比与搅拌处理,完善混凝土养护管理、做好混凝土基础施工与承台施工、全面总结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激发混凝土施工技术综合应用价值,建设出真正优质精品的建筑工程项目,实现健康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谌祖辉,张津生.北疆某碾压混凝土坝低温季节施工及混凝土越冬保护[J].水利水电技术,2012(2).
[2]陈宝春,肖泽荣,韦建刚.钢管混凝土哑铃形拱肋灌注混凝土时的截面应力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5(1).
关键词:建筑屋面渗透;建设工程管理;质量控制
目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建设工程管理质量控制问题,加强对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确保质量能达到国家标准,是影响着整个房地产行业及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1 建设工程管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及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国正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之间的竞争情况也将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各相关企业要想在本行业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而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建筑物品质的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房地产企业和施工企业的社会信誉度得到提高,这将会决定企业能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是,建筑物品质的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三是,衡量一个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建设工程质量,这也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前提条件;四是,健全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大大降低建筑施工在返工方面的成本以及建筑物后期维护费用,促使工程造价降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2 建筑屋面防渗透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2.1 建筑屋面防渗透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1 防水材料性能不符合标准要求
虽然我国在建筑行业中很多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屋面防水材料的使用上没有很大的改善,有些地方还在使用传统性能相对来说较差的防水材料,这种材料的缺点就是温度偏低时会出现断裂现象,温度偏高时会出现融化现象,而且没有很强的抗水能力,严重影响着使用寿命。
2.1.2 防渗透设计不合理
目前,有些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屋面排水坡度设计不到位的情况,致使屋面在防渗透方面出现了很多隐患。建筑工程防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屋面排水系统的影响,没有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其排水效果就会非常差,这样就会导致有很多积水积存在屋面,从而使建筑物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腐蚀,这就会直接导致建筑物的防水能力大大降低。所以说,没有科学合理的屋面排水系统设计,就不能使屋面内积水顺利排出,从而使建筑物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腐蚀,这将会大大降低屋面建筑物的防水能力,另一方面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1.3 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 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防水工程大多数转包给了专业防水施工的小队伍,甚至是个人。而这些人绝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操作,根本就不了解防水工程的要求及技术特点,有些工程疏于管理,不进行技术交底,不认真检查、马虎了事。因此这也是造成工程质量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建筑屋面防渗透建筑施工技术的解决措施
2.2.1 选用优质材料
为了解决防水材料性能不符合标准带来的严重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选择一些优质材料,增强防水层的防水性能和抗老化性,进而增加屋面的耐久性,同时也对建筑物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2.2.2 合理设计排水系统
屋面积水排水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排水系统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排水系统的设计,确保排水系统科学、合理,从而促使积水能够快速的排出来,使建筑物的腐蚀程度大大减弱,同时还能够使建筑物的质量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标准,使建筑物使用的时间更长、更久。
2.2.3 选用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加大管理力度
在进行防水工程分包时要选择具有一定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督导检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质量问题要做到事先预防,事中检查,事后改进。
3 从建筑屋面渗透问题透视并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3.1 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由工程项目实施的总组织者负责建立,面向项目对象开展质量控制的工作体系,一般可按以下环节依次展开工作。
3.1.1 建立质量控制网络
首先明确系统各层面的建设工程质量控制负责人。一般应包括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及承担项目实施任务的项目经理、总工程师,项目监理机构的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等,以形成明确项目质量控制责任者的关系网络构架。
3.1.2 制定质量控制制度
包括质量控制例会制度、协调制度、报告审批制度、质量验收制度和质量信息管理制度等。形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文件,作为承担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任务各方主体共同遵循的管理依据。
3.1.3 质量检查,问题处置,整改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包括防水工程在内的检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各种检查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职管理者专检。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置、整改。并反思问题的症结,取得改进目标和措施,为今后类似质量问题的预防提供借鉴。
3.2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建设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力度。比如,可以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和成本控制力度,确保工程在顺利进行的同时,减少返工和出现质量事故,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工程的质量。
3.3 加速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建设工程项目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始终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来说,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的项目管理团队十分必要,项目管理团队可以在建设的过程中掌控全局,有效地对施工人员及其他方面进行管理控制,这样一来,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还能够尽最大努力节省工程成本。另外,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对一项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单位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使施工人员不断提升自身,对于那些表现比较优秀的员工,可以适当地予以提拔,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用的专业人才。
4 结束语
建筑屋面渗透问题和建设工程的质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力度,将会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还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筱婷.浅议建筑屋面防水工程施工监理的质量控制[J].商,2013(31).
建筑设计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始终,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最高可达75%,因此在建筑设计环节中导入价值工程,实现通过价值分析,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建筑产品功能,达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建筑设计;价值工程;建筑成本
工程成本控制可谓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环节,它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全过程,影响施工的各个环节。国外曾有一组工程资料数表明,设计阶段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35%-75%,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控制成本、降低造价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建筑设计环节中做到降低建筑成本,本文将从价值工程理论的分析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价值工程原理概述
价值工程是一门以功能分析为核心,通过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实用性分析技术,追求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总成本,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从而达到实现最大经济效益,提高产品或作业价值。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价值工程的核心功能是功能分析,即针对研究对象是否能够满足某种特定需求,即建筑物的用途。一个建筑产品的功能可分为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功能分析就是要找出建筑设计构架的必要功能,找出并删掉不必要功能,在有效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功能的支出,提升必要功能的使用率,从而达到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提高建筑的整体功能与效益。
第二,价值工程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对建筑产品整体价值的提高。这一点主要表现为:建筑产品功能不变,成本降低;功能提高,成本不变;功能提高,成本降低;功能提高,成本提高率低于功能提高;功能降低,成本降低率大于功能降低率等几大方面。
第三,价值工程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是通过多领域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结合各专业技术知识与工作经验,通过对专业技术的灵活运用,达到成本控制、价值提升的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由于建筑工程设计与计价过程的复杂性,在对建筑工程其中一个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多个因素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当造价因素发生变化时,要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最有效且最合理的阶段就是在建筑设计阶段中。
二、建筑设计与价值工程的关系
建筑项目的设计需根据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与设计任务书、项目合同的要求,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国内外生产实践,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并为整体工程项目提供施工依据。建筑设计过程贯穿于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无论是选址、可行性分析研究、决策立项,还是设计准备,图纸设计、招投标等工作,一直到建筑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都是工程设计人员最初设计与研发出来的。设计阶段虽然仅占整个建筑工程成本的2%-4%,但其对造价的影响最高可达75%;价值工程研究如何通过最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完成必要的功能的分析方法。在建筑工程图纸设计的环节中,分析一个建筑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研究各阶段的应用价值,即建筑产品功能,达到在设计过程中极大地控制成本。因为,建筑设计图纸一旦设计完毕并投入使用,其价值便基本确定,如再进行价值分析并修改,将造成工程返工、工作量加大,反而造成极大的浪费,使价值工程的经济效果大为降低,达不到价值工程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价值工程活动的侧重点应在建筑设计与研发阶段,以求达到技术的突破与更新,实现建筑产品的效益最大化。
三、价值工程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在建筑项目成本管理方法中,价值工程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表现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上。客户在购买楼房的过程中,并非仅购买楼房本身,更是购买它的功能,如果房屋功能过高、过全,会导致成本费用提高;超出必要功能外的功能并不是所有客户都乐于接受的,会造成建筑楼房功能过剩,有价无值;反之功能过少,不能够满足客户的使用目的,也是一种成本浪费。
(一)建筑设计中的项目成本与价值管理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价值工程由于扩大了成本控制的工作范围,可在最大化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因为价值工程涉及到控制项目的寿命周期费用,所以首先要对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合理性、科学性及价值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找出各阶段有无可改进的功能,分析这些功能与成本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客户需求,减少过剩功能的设计与投入使用,提高项目的整体价值系数。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备;安装;过程;管理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设备的安装作为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安装质量对于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的管理与监督,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市场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一、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现状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设备安装项目种类较多,电梯、中央空调、给排水设备、消防设备、高低压配电设备等。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采用招投标形式进行,但是许多承包单位在将整体工程投标后,分包给多个小公司进行,本身只通过现场派驻几名技术人员跟踪。而派驻的技术人员也并非全天在现场。加上小公司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齐全,常常造成工程设备安装施工过程留下了设备隐患。因此,加强工程设备安装监理,从源头抓起,通过材料审核、安装过程监理等多方面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工程设备安装质量。
二、建筑工程设备安装过程的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涉及多种类的设备的安装,因此在此我们根据施工过程的不同方面,而不是针对一种设备的安装管理进行论述。
(一)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施工中材料的管理
施工材料进现场必须通过双人复核来检查进料质量,并通过材料现场检查、与设计图纸标注材料是否一致。例如:在进行供排水设备安装施工中的材料管理,首先在管材进场时要检查管材管径是否与标注管径一直,其次根据图纸对管材材质的要求检查管材材质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最后核对进场物料数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检查,来保障供排水设备安装的质量。另外对于工程设备安装过程中使用的辅料,也必须加强监管。例如:中央空调工程安装过程中使用的密封胶,必须采用合格厂家出场的产品,避免假货的进入。材料管理员要时刻注意,进场物料的保质期、厂家等。通过主要材料与辅助用材料双重监管,保障工程施工使用材料符合要求,为建筑工程设备安装质量提供基础的保障。
(二)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首先,施工阶段的技术质量管理。设备安装专业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各项技术质量交底目前通过检查仍然是工程质量的薄弱环节,主要问题是与“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脱节,与实际现场施工项目脱节,起不到真正指导施工作用。内容空洞,仍然大量抄自国家标准、设计说明和地方工艺标准,没有针对本工程具体情况,但仍然顺利通过各级审批和监理的认可。有相当工程是同一专业系统只是不同部位分包,分包单位各编各的施工方案,互不交底,相互矛盾,同一个工程没有统一质量控制管理。有的施工方案甚至不能称为“方案”,就是“原则指示”,没有具体的质量、技术成品保护措施,没有施工进度计划,缺少认真审查,也无法执行贯彻。这种现象年年讲,但改进不大,原因主要是“质保体系”不健全,有的施工项目甚至没有真正的专业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很多又是从设计院退休或其他非施工单位转业的人员,缺少实际施工管理经验,所以不能真正起到把关、控制质量管理的作用。其次,多数施工企业操作人员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上岗的工人,真正的暖卫及通风空调技工很少,高级技工几乎没有。一方面是施工中使用的大多数是农民工,所以操作质量难以有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多数施工企业缺少企业工艺标准,均使用北京市编制的地方工艺标准,该工艺标准已编制多年,有相当部分内容已不适用。尤其目前推广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方面,老的工艺标准没有这些内容。
(三)设备安装过程的安全管理
怎样在提高工程质量及减少工期的同时,增加安全保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是现阶段建筑工程设备安装企业的又一重要问题。首先,就是要增加施工现场安全装置,经常检查施工现场的“四口”、“五邻边”等地区的防护装置,减少因流动性大、人员繁杂及建设施工单位的问题造成的无防护或缺少、意识的现象。虽随时检查增补,做到防护严密。其次,要增加施工中器材的机械性强度试验和电器绝缘检验,对于使用的保险绳、吊篮架等要定期进行强度测试,避免出现由于缺少检查和强度试验造成人员伤亡。因为监理人员工作特殊性,监理工作的是否到位也直接影响着施工现场的安全。增加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使监理人员在注重工程质量的同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提出要求。例如在脚手架搭建过程中监理人员熟知脚手架的搭设要求,对其提出要求必将增加脚手架安全性,从而提高人员的安全性。
三、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展,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基建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大型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所涉及的设备品种多、数量大、技术含量高,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一般工业建设项目,其设备工程投资通常占项目总投资的50%左右,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设备投资比例更高,可达70%以上。特别是在以后的清洁能源建设中设备制造和投资将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而设备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也将越来越重要。因工业基建项目、水电工程项目、风力发电项目等设备投资大,技术水平高,质量要求严,所有项目的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单元设备的设计方案和设备选型是否合理,设备制造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安装、调试、运行是否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等专业性问题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设备工程监理服务对象也由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向政府、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设备制造单位、设备采购单位或设备安装、调试单位等延伸,出于不同的目的,他们都可能需要设备工程监理单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内容也由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过渡到设备工程的全过程或全方位的咨询和管理。最终通过第三方监理对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建筑业随着我国三十多年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各地新建、改建的各类标志性建筑无论是建筑型式与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施工工艺,还是环境要求与环保意识,都在建设费用周期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展现出根本性的突破。因此立足于全过程费用控制阶段及相应的控制主体就变得尤为重要,成为落实工程建设费用控制切实可行的必然环节。
一、建设费用控制过程及其重要性:
(一)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始于方案策划的概念设计。建筑实用功能的需求、建设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投资的总额;选址条件的优劣、交通方式的便捷、气候环境及环保意识与标准等均左右着投入资金的增量;而投入资金的时间(价值)计划,更随着建设实施周期直接影响着建设费用的实际控制成效与投资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改善城市饮水质量、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市有关部门在经过方案的选址论证、规划需求、建设规模和实施周期等综合论证后,历时三年多建成了“引水工程”。但限于环保意识和标准差异,以及对于上游治理与保护的管理投入,工程的现状使用效果已经退化,失去了主水源地位。由此可见,建设费用的事前控制意义重大。
(二)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立项与实施,自可行性研究与初步设计起,建筑风格与规划指标、动力系统和主要设备配置等技术设计与实际施工技术措施的“优化”,也将导致建设费用出现极大差异。某市级工业开发区主干道地下人行道工程建设,在竣工投入使用后因招商滞后,地块正式电网建设配套尚未启动,只能以临时用电来维持并延续多年,从而增加了电力箱变等设备的租赁费用及维护费用,再次映证了事前控制及过程控制的实际意义。
(三)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质性启动从设计施工图开始。以此明确工程项目的实物量,包括主要材料、设备品种与品质,明确关键技术、工艺和相关技术标准,从而确定建安费用及相关措施费用,这既是项目建设费用计划成本的基础依据,也是市场化竞标的决策依据,其正确与否、控制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竣工结算与财务决算,同时直接决定了建设项目的最终使用功能的实质性效果。某地下车行隧道工程建设,最初设计施工图阶段是按常规工艺选用泥土平衡盾构掘进,当在实际突进施工准备时为满足项目的特殊性要求,放弃了二个中间检修工作井,转而改成一次连续推进,同时不得不调整推进盾构组合方式、提高推进安全保障标准,为此增加了设计变更等签证,由此提高了建设费用。以此可鉴,建设工程费用的事前控制的极大意义。
(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施工,开始于建设项目的采购。既包括工程实物量施工、技术工艺措施等建安费用的市场化竞标,又包含建设工程监理、监测等其他费用的竞争性商务谈判,这类费用控制已广泛地、成熟地运用于当前建筑行业之中。某地下连通道工程现场施工前期临时用电和永久正式供电,按原方案拟委托市电力公司实施,临时用电和永久正式供电共计费用为1280多万元。在实际施工时,与电力公司共同商定按正式供电方案布设外线电缆,一次掘路敷设电缆并修复市政道路,临时用电和永久正式供电二者合一,仅此一项就节省了570多万元,并且加快了建设总进度,确保了实际使用要求。这更充分说明了建设费用事前控制的实际效益及必要性。
(五)施工总承包合同约定的实物工程量并经竣工备案制验收后,核定包括各类工程合同子项的费用、施工设计变更与现场审定的签证费用等竣工结算,以及工程项目的其他费用(待摊费)等总投资财务决算。至此,建设工程造价费用总额完成,可提交相关审计部门审定。某住宅施工总承包竞标方案是依据建设方提供的资料,选用原十多年前已建(未开挖)的基坑围护。可在实际施工时再提请专家论证、评估予以加固来提高安全保障,为此施工总承包以地基勘察规范新版本变更为由,提出增加措施费用,因措施费用为投标包干价。建设方依据“地基土体状况始终未变”、“国家相关规范(新版)变更发生在招标前”、“投标未按招标明示要求可自报独立加固措施费用”等予以否决,在决算、审计复议时均加以确认“不予增加”的结论。这再次说明建设费用控制立足于“招标文件”编制基础之上,表明了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的重大意义。
(六)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后投入实际使用、运行,结合项目开办支出,包括人员配备与培训等时机发生与处理,解决所存在问题而涉及经济、环境状况的相应费用,必须进行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后评估,这也是建设费用控制的实际成效的真实反馈。
二、建设费用控制要点
建设工程费用控制在于人的主观因素、技术与管理的客观经验,取决于各类工程项目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机构组织形式,取决于满足实用功能需求并符合国家各类相关标准与规范的低耗型建筑形式及实际指标,取决于贯彻各类变更必须严格论证、调整必定优化、决策依据科学比选、费用立足实效等观念,从而相应的执行制度。
建设工程费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表现,其影响因素既是多元性的,又是多重性的,甚至是多种因素交叉关连的综合影响所导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合同报价直至超预(概)算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既有建设单位片面追求规模、擅自提高标准、随意压缩工期主观因素,也有设计单位片面追求设计产值、擅自提高安全系数、随意采用不当措施,且一味推销新产品、新材料,盲目推广新工艺、新课题,任意选择新技术、新标准等客观因素,更有施工总承包隐性转嫁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包括通过低价中标扩大变更、转型采购、改变施工措施等捆绑因素。这些诸多因素的交错、重叠、渗透,集中反映在工程建设各阶段,最终导致“三超”现象频频发生。
为此, “事前先抓、事中紧抓、事后严抓”不仅是主导着建设工程全过程的费用控制,而且还能保障建筑业有一个良好地市场化发展未来。
控制建设单位的费用调整
建设单位是影响工程建设费用的主体,是工程建设费用控制的事前工作基础。在工程立项批准后,建设费用明确于“估算”的各组成部分。初步(技术)设计启动时,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设备参数与选型、材料品质与功能配置、计划进度与资金筹措等任何调整,都会引起费用的变化。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可以从重复性、多变性角度着眼,简化处理并且优先确保现场施工平面布局,按照永久性总体布局为前提条件,结合临时供给需求而一次性实施给排水、电力、燃气、通信等管网排放、尽可能按照跨线、跨接方式来维持维护,尽量提高临时管网转为正式管网的利用率,以减少正式管网的投入费用,即“两网合一”。同时还可以根据周边地物地貌、建筑形式以及地质报告,配合初步(技术)设计编制人员先行控制基础方案的选择,优化桩基持力层相应的桩型所涉及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保护的成桩方式,减低桩基总费用。兼顾建设单位合理调整工程建设内容,控制概算不超估算的10%。
控制设计单位的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随着工程建设进展,初步(技术)设计方案将细化功能、量化指标,逐步反映设计人员意图和具体目标。设计单位在满足建筑形式、季风因素、抗震设防等前提条件下,重点控制基础设计方案,优化桩基布置,并且结合周边地貌、地下管线及构筑物的保护要求,选择维护体系形式与施工措施,来减少基础总费用,从而提高施工安全性;同时也不能忽略机电设计对建设工程费用控制的影响,要从建设单位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保证使用功能合理性、经济性的前提条件下,合理控制成本的配置,最终使施工图设计达到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目的。
控制施工承包商低价竞标与竣工结算
随着建筑业市场化改革推进,施工招(投)标报价的控制在于招标文件编制内容的缜密、清晰,以及工程量清单的规范化执行;既要做到不漏、不错,又要真实反映现场施工的实际环境。严格按照《招投标法》规定,认真做好投标单位的现场踏勘和探摸,切实做好询标、答疑以及回标分析工作;充分重视暂估价报价的约定和解释以及限制条款,同时做好固定(综合)单价或固定总价及可调价的约定和解释以及限制条款,并明确调价执行程序和要件表述程序;尤其对措施费用,既要清单明确,更要文字表述清晰;可调价部分应限额或自报额度,包干价部分须明示或自述,更要明确跨年度采购的主要材料与设备市场价格风险性报价及其调价约定,最终宜做出不再详尽表述的邀约。确保投标报价控制在不超过施工图预算3%(或标底限额内),此条件可作为决标评分标准之一,是建设工程费用控制事中工作的主要阶段。
对市场价格的执行,严格按照合同(招标书)约定,把握市场信息价与中准价(指导价)二者的关系,市场信息价应作为询价工作的指导依据,避免将市场信息价作为指令价全盘执行,确保结算价不超过投标报价和概算批复总额度内。
竣工结算的执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验收工程量的现场复核,各分部分项及各专业施工界面校核,重点复核工程量测算分析、单体与系统的额定损耗和调整系数,对无规定指标的应把握好定量实测及模数与批量的比例。严格按投标报价的技术方案、施工措施为依据,分析、对照报价组成,对可调价及签证所涉及的费用逐一比照、判定取舍,此为可调价及签证工作的控制关键,既是建设工程费用控制的事后工作,又是控制结算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
1、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通常有基础施工技术、钢结构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防水技术以及装修技术等。
1.1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在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中,有两个内容最为关键,一个是桩基技术,当前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是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以及人工挖空灌注桩这两种;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是由我国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桩型。这种新桩对于施工技术有着很大的好处。
它的制作原理是:先用螺旋钻机进行钻孔,待其深度与规定要求相符时,再通过钻杆芯管利用其特殊的钻头向着孔内从上到下压力灌注超流态混凝土,等到混凝土层面深入到地下水位处,将所有的钻杆提出,在孔内放入钢筋笼来设计其高度,最后一步将混凝土桩补足。这种方法能够实现一次性的成桩目标,并且其在工作中不仅没有震动、噪音,而且也不会给大自然造成污染,同时它还能够在流沙、卵石等及其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正常顺利的成桩。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的渗透性很强,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断桩、桩间虚土等问题能够有效的进行处理,进一步的将单桩的承载能力提高了。其次,人工挖孔灌注桩技术;指的是在桩位部分通过人工挖掘的办法来完成成孔工作,然后放入钢筋笼,采取灌注混凝土完成基桩的方法。成孔机具有的优点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任何震动与噪音。利用人工挖掘,不仅有利于清理成孔处,而且还能够提高孔的施工质量。为了能够保证人工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应制定完善的防止土体坍塌的支护方法。
1.2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是最不可缺少的一项材料,它在各个建筑工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通常,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潮湿、配比不具合理科学性而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应重视起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技术的科学性,这是至关重要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使用的技术有混凝土预拌、传送技术、钢混劲性结构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等。
1.3钢结构技术
钢结构是支撑建筑工程整体的关键,它能够确保工程整体具有高质量水平。当前,钢结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发展上,不仅涵盖了原有的钢结构安装、钢材焊接、高强度螺栓施工等技术,而且还包括了预应力钢结构技术,这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并且,最近几年时间里,随着我国大跨度的建筑工程逐步的兴起,建筑业对于预应力钢结构技术越来越重视。
2、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
技术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指的“技术活动”,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是指各项技术活动赖以进行的技术标准与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装备、技术人才以及技术责任等等。
3、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
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1)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现场总平面;3)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4)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5)施工质量管理制度;6)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7)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8)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9)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10)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4、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好坏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1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
4.2建筑施工具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外界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各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我们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4.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5、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及作用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全面地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
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保证施工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
5.2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水平,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5.3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6、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技术
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6.1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6.2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
6.3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7、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业的市场竞争也显得愈来愈激烈,因此,要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金德钧.施工项目管理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刘泽权.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研究[J]. 山西建筑, 2009,(14) .
关键词:设计规范 智能建筑 设计深度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电气施工图设计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 需要电气设计师对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设计规范及国标安装图集熟悉和掌握, 还要充分考虑到便于设备的安装和维护等因素, 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现场的施工经验。
一、施工图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1对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的内容进行研究, 以此全面地了解该工程项目的特点,如建筑总平面的布局, 单体建筑的平、立、剖面等, 以及对电气专业的要求, 另外还要重点熟悉和了解电气初步设计中的设计说明, 如电气负荷等级、供电方式以及强、弱电系统图等内容。
2认真阅读初步设计文件审批后的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和要求, 如电力、电信、消防等部门的审查意见和要求, 并在以后的施工图设计中予以注意和采纳。当有一些不便或不能设置时, 要进行沟通和说明, 经同意后才能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工作。
3在建筑专业进行条件图的设计期间, 配合建筑专业初步确定强、弱电竖井和电气用房的位置、面积, 特别是确定变电所的位置和层高电气用房的地坪标高、门的开向等内容, 为电气设备布置和布线提供必要的路径和通道等安装条件。
4对技术上较复杂、设计案例较少的工程, 要阅读有关或相近的已竣工的项目施工图的设计技术资料, 也可以参考同行的设计经验, 这可通过专业技术期刊、杂志或有关书籍和资料来了解和熟悉, 必要时查阅和参考国外有关工程项目的设计资料, 为即将进行的施工图设计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5准备和确定一个同类型或相近工程的施工图做设计模板, 如利用电气强、弱电系统图以及动力、照明、防雷、弱电平面图中一些图例和附注说明, 以便在下一步的施工图设计时修改,可减少部分设计的工作量, 提高设计进度。
二、施工图设计中期工作
1加强同建筑专业的设计配合。在建筑专业提出建筑条件图后, 要仔细阅读建筑平面图, 因有些项目的建筑平、立面布置可能与初步设计时相差很大或几乎不同, 这就需要认真核对强、弱电电气用房和强、弱电竖井的位置、面积、地坪标高、门的开向等设置是否合适。若不能满足电气设计规范的要求, 要及时和建筑专业进行沟通, 并作适当调整。
2确定供电负荷及其类别和搭建配电干线框架。电气负荷等级通常是根据建筑物的建筑类别来确定的, 因此要在确定类别后才能定出供电负荷的级别。向暖通和给排水专业设计师初步了解各专业中大致有哪些动力设备、安装位置、负荷大小等内容, 初步确定电气负荷的数量以及供电方式, 并搭建配电干线的框架, 以确定从变电所出线引至各层的动力和照明配电的方式和路径, 哪些设备采用树干式供电, 哪些设备采用放射式供电等。
3重视弱电系统和平面的设计。弱电系统设计的内容较多, 如计算机网络、电话、有线电视、广播、安保、火灾报警等, 除智能建筑外的其他一些建筑物对弱电系统配置的需求也较高, 所以要在掌握业主的需求意见后, 根据各有关系统的设计规范尽量设计到位, 要对各弱电系统的构成、干线和支线的敷设方式、终端位置的设置和以后终端能否扩展, 以及合理选用线槽的数量、尺寸, 管线的根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最后再对各系统的规模及终端点数要有较确切的数据统计, 使业主和设备供应商对所设计的弱电系统的内容、数量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也便于对弱电工程施工图预算进行有效的投资控制, 利于一些弱电系统(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深化设计。
4 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内容和要求。要按照国家对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 把握好强、弱电系统的设计深度, 对该到位的设计内容必须到位, 不致漏、缺。对一些建筑功能布置未能确定的场所, 如厨房、商场的功能布置未明确, 另外室外景观照明、建筑物的泛光照明等内容需进行二次设计, 因此要预留一定的供电负荷容量, 以满足这些场所二次设计时用电负荷的使用要求。
5加强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需要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圆满完成。电气专业按照建筑功能、布局和动力设备的配电和控制要求进行合理布置,在不影响建筑物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进行“穿墙越户”, 即强、弱电保护管在允许的地板、顶板、墙、梁、柱子上暗敷。在施工图设计的初期, 在建筑专业的组织下进行一次拍图, 即与暖通空调和给排水专业划分地盘, 约定设备各专业公用管线的初步安装标高、大致的敷设区域、部位等内容,也可核对和确定建筑的层高。在施工图设计作图的中、后期, 在建筑专业的组织下再一次拍图,对各专业公用管线的安装标高和敷设区域、部位等排出, 当发生冲撞时进行调整, 调整的原则一般为电气管线让空调通风管道, 因这些管道通常较粗大, 改变走向较困难而且会使管道输送的阻力增大, 相对电气线路的桥架、线槽改变走向较容易些。因此, 在暖通空调专业提出平面布置条件图后, 要考虑尽量按设计规范的间距要求进行合理避让。同时, 也应注意与给排水专业的管线在电气管线的敷设标高之下, 并要有一定的安装间距。
6 做好施工图设计出图之前以及审查后的图纸修改工作。目前由于工程设计时间的缩短而赶图, 未能留下足够的时间仔细地校对和审核图纸, 使设计的图纸会出现一些错、漏之处, 需对供配电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主要涉及安全的重点内容进行校对和审核, 避免出现原则性错误, 做好出图前的把关工作。在审图单位提出施工图审查意见后, 应认真地对所提出的问题逐项进行落实, 对出现的错、漏之处进行图纸修改, 个别有异议的或审图没看清的内容要及时和审图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 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使设计的施工图纸更加完善。
三、施工图设计后期工作
施工图设计的后期工作是设计图纸的技术交底和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配合工作, 最后还有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 虽说与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出图工作关联不大, 但它也是完成从工程图纸兑现到工程实体的必要过程, 也是对自已所设计的施工图纸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的过程, 这期间也会遇到工程临时变更或图纸有个别不完善之处而需要修改图纸, 因此仍把它归纳到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后期工作。
1在施工安装前, 在业主的组织下, 由设计、监理和电气施工人员参加的工程设计图纸技术交底,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电气施工人员掌握设计意图并熟悉施工图纸, 解答他们在施工图读图中的一些疑问(也会遇到业主或监理的提问)。另外, 要将图纸上一些施工难点、重点和可能容易疏忽的安装内容交代清楚, 还有在施工中应参考的国标的安装图集。当电气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不是很高, 且对电气施工工艺掌握不够或类似工程项目施工经验不足时, 有必要在技术交底中对电气某些重要的施工工艺进行说明。
2要务实、灵活地处理好与业主、监理和电气施工人员之间的关系, 加强协作和主动沟通。对一些工程项目, 要清楚各方在项目施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摆正和处理好这些关系, 营造相互支持和配合的融洽气氛, 对施工配合工作会大有帮助。
3 参加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也是设计后期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 要予以重视。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可以了解在施工图设计工作中哪些方面考虑还不够完善, 哪些内容未能引起重视而容易疏忽, 并认真地进行总结和积累经验, 以利于设计师在今后的工程项目的施工图设计中注意并加以改进, 使之考虑得更加完善, 使施工图的出图质量更高, 更好地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结束语
从目前建筑电气设计现状看, 不同程度存在起点低、国家法规和设计规范掌握不严等问题, 造成业主在使用中设备难以扩充、无法改造等问题。不但给施工单位、使用单位带来一定困难, 甚至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仅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航站楼电气施工图为例, 浅述产生设计失误的现象, 剖析设计失误的原因, 探索减少设计失误的思路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肖奇志. 电气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综述[J]. 建筑电气. 2007(09)
[2] 万晓秋. 建筑电气施工图纸中常见的问题[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3)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管理策略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s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control points,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stallation does not merely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of the whole, and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 building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stall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security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stallation quality, has become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 a key.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stall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stall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stallation prospects for the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stall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设备的安装作为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安装质 量对于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的管理与监督,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市场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一、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现状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设备安装项目种类较多,电梯、中央空调、给排水设备、消防设备、高低压配电设备等。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采用招投标形式进行,但是许多承包单位在将整体工程投标后,分包给多个小公司进行,本身只通过现场派驻几名技术人员跟踪。而派驻的技术人员也并非全天在现场。加上小公司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齐全,常常造成工程设备安装施工过程留下了设备隐患。因此,加强工程设备安装监理,从源头抓起,通过材料审核、安装过程监理等多方面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工程设备安装质量。
二、建筑工程设备安装过程的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涉及多种类的设备的安装,因此在此我们根据施工过程的不同方面,而不是针对一种设备的安装管理进行论述。
(一)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施工中材料的管理
施工材料进现场必须通过双人复核来检查进料质量,并通过材料现场检查、与设计图纸标注材料是否一致。例如:在进行供排水设备安装施工中的材料管理,首先在管材进场时要检查管材管径是否与标注管径一直,其次根据图纸对管材材质的要求检查管材材质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最后核对进场物料数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检查,来保障供排水设备安装的质量。另外对于工程设备安装过程中使用的辅料,也必须加强监管。例如:中央空调工程安装过程中使用的密封胶,必须采用合格厂家出场的产品,避免假货的进入。材料管理员要时刻注意,进场物料 的保质期、厂家等。通过主要材料与辅助用材料双重监管,保障工程施工使用材料符合要求,为建筑工程设备安装质量提供基础的保障。
(二)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首先,施工阶段的技术质量管理。设备安装专业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各项技术质量交底目前通过检查仍然是工程质量的薄弱环节,主要问题是与“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脱节,与实际现场施工项目脱节,起不到真正指导施工作用。内容空洞,仍然大量抄自国家标准、设计说明和地方工艺标准,没有针对本工程具体情况,但仍然顺利通过各级审批和监理的认可。有相当工程是同一专业系统只是不同部位分包,分包单位各编各的施工方案,互不交底,相互矛盾,同一个工程没有统一质量控制管理。有的施工方案甚至不能称为“方案”,就是“原则指示”,没有具体的质量、技术成品保护措施,没有施工进度计划,缺少认真审查,也无法执行贯彻。这种现象年年讲,但改进不大,原因主要是“质保体系”不健全,有的施工项目甚至没有真正的专业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很多又是从设计院退休或其他非施工单位转业的人员,缺少实际施工管理经验,所以不能真正起到把关、控制质量管理的作用。其次,多数施工企业操作人员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上岗的工人,真正的暖卫及通风空调技工很少,高级技工几乎没有。一方面是施工中使用的大多数是农民工,所以操作质量难以有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多数施工企业缺少企业工艺标准,均使用北京市编制的地方工艺标准,该工艺标准已编制多年,有相当部分内容已不适用。尤其目前推广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方面,老的工艺标准没有这些内容。
(三)设备安装过程的安全管理
怎样在提高工程质量及减少工期的同时,增加安全保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是现阶段建筑工程设备安装企业的又一重要问题。首先,就是要增加施工现场安全装置,经常检查施工现场的“四口”、“五邻边”等地区的防护装置,减少因流动性大、人员繁杂及建设施工单位的问题造成的无防护或缺少、意识的现象。虽随时检查增补,做到防护严密。其次,要增加施工中器材的机械性强度试验和电器绝缘检验,对于使用的保险绳、吊篮架等要定期进行强度测试,避免出现由于缺少检查和强度试验造成人员伤亡。因为监理人员工作特殊性,监理工作的是否到位也直接影响着施工现场的安全。增加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使监理人员在注重工程质量的同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提出要求。 例如在脚手架搭建过程中监理人员熟知脚手架的搭设要求,对其提出要求必将增加脚手架安全性,从而提高人员的安全性。
三、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展,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基建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大型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所涉及的设备品种多、数量大、技术含量高,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一般工业建设项目,其设备工程投资通常占项目总投资的50%左右,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设备投资比例更高,可达70%以上。特别是在以后的清洁能源建设中设备制造和投资将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而设备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也将越来越重要。因工业基建项目、水电工程项目、风力发电项目等设备投资大,技术水平高,质量要求严,所有项目的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单元设备的设计方案和设备选型是否合理,设备制造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安装、调试、运行是否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等专业性问题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设备工程监理服务对象也由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向政府、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设备制造单位、设备采购单位或设备安装、调试单位等延伸,出于不同的目的,他们都可能需要设备工程监理单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内容也由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过渡到设备工程的全过程或全方位的咨询和管理。最终通过第三方监理对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结语:
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是目前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工程的增加,以及科技带来的工程内设备的不断增多,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市场前景将越来越广阔。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监理以及工程施工企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工程设备安装人员及监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人员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品,以一对设备安装过 程中科技的提高。相信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监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加上我国管理部门不断加强的管理力度,我国的工程设备安装施工的发展将对向着良好的方向飞速前进。
参考文献:
[1]周树林.建筑工程设备安装与监理[J].安全生产.2005.2.
[2]张伟东.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技术[J].中国建筑.2006.3.
[3]方东平.建筑工程设安装安全管理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
[4]程远平.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管理[M].科技出版社.2002.5.
【关键词】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产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作为全国经济相对落后,地方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目标。试图通过构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平台,抢抓发展机遇,增创发展优势。然而,很多地方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上走了弯路,付出了沉重代价,主要是布局不合理、特色优势不明、规划建设随意变更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和分析,针对经济开发区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优势以及在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定位
1.工业园区的规划
首先要详尽地收集分析各种基础资料,同时要注意到由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周期性较长,生产的产品易受市场经济的调节,因而规划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周密的市场需求分析,研究当地的产业配置状况以及相关的劳动力来源,以决定投入园区的产业形态。具体考虑如下:以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并贯彻近期集中、远期、由近及远的建设方针,既要便于投资开发商短期内即有开发建设的可能,又要有利于分阶段地成片开发建设,进行弹性规划,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应变能力,实行宏观控制灵活掌握,使总体规划适应于工业园区连续滚动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讲,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宏观上需要预测其10年、2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后的开发内容、开发强度与环境质量往往是十分困难的,如果轻率地提出一个终极的发展模式,其结果只能是几年后规划方案的大调整,结合工业企业的性质(园区内工业大多为合资、合作、独资的来料深加工企业),合理配置用地规模,确定街坊式的土地划分,赋予土地批租一定的灵活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为先导,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置,为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既使工业园区与当地区域相互联系,有机协调,又应自成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工作、生活、生产、娱乐区域,促成区域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利用地块的级差价值,合理有益地进行功能分区,保持工业园区内道路结构和运输系统与功能分区的协调,重点研究物流与交通的规划布置,合理配置用地平衡,节约用地,保留自然景观,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空间意向规划,力求突出工业园区的特色以利招商引资。
2.工业园区的人口规模
预测工业园区用地规模大小不一,性质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小区和居住组团,其人口规模的预测很难把握,亦难以用劳动平衡法来估算人口规模,而这种恰恰是后续配置用地平衡、编制营运纲要的关键,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一般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预测人口规模,经过实践运营与相关的用地平衡,其结果基本能满足要求.按照建设部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即Ⅰ级为60107510 m2/人,Ⅱ级为75119010 m2/人,Ⅲ级为901110510 m2/人,Ⅳ级为10511120 m2/人,国标规定经济特区城市及新设城镇采用Ⅲ和Ⅳ级等较高标准,工矿城镇和综合性工业城市则可以采用较低指标,工业园区也属城市人口密集性用地(现阶段大多企业仍维护在劳动力密集型阶段),似可相应套用工矿城镇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即Ⅰ级或Ⅱ级指标,如占地为100 hm2的工业城,若我们采用Ⅱ级标准,即人均建设用地为80 m2,则预期人口规模为100 hm2÷80 m2/人=12500人,总之,人口规模往往左右整个工业园区的用地平衡,由于开发项目的模糊性,开发建设的周期性以及生产变动的不可预见性,它的预测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切性,也没有可信的理论依据,所预测的人口规模又很难具有说服力,因此,如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定量的量化计算,是工业园区规模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3.工业园区的用地区划分
3.1用地块划分工业园区产品结构向有着高新科技、高度附加值、高额投资效益的名牌产品发展,所有制形式均系来料深加工的合资企业,它们的占地面积都不会很大,根据国内一些已建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经验,作为象贵州这样一个工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地区,20-50亩左右的地块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的投资规模.我们可以以20-50亩左右的地块作为一个小单元,成方形的200亩左右的地块作为一个大单元,其四周开通运输车道,既保障每一生产企业至少两边面向道路,便于企业生产运输,又能节约道路运输用地,使投资企业在选址上富有较大的灵活性,当企业规模大时,可将2-5个小单元或整个地块合并建设使用。
3.2功能分区与用地平衡,工业园区为一独立的区域,它的功能划分可分为工业生产区、工业生产辅助区、生活区及管理服务中心四个区域,各分区的布局应根据地块的级差价值及自然地况、地貌明确合理地安排,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方便于生产.
一是工业生产区,工业生产区为工业园区主要用地,含厂区道路绿地及各生产企业之间必要的绿化缓冲带,一般要占总用地的70 %-80 %.为吸引不同类型的厂商投资开发,并结合产品特点,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工业生产区内可分别设立专业性强的自建厂区与通用性的标准厂房,后者主要提供给小型投资者租赁用,以减少初期投资成本负担,促进工业园区近期开发.自建厂房规划以其有效的生产线路为空间规划的重点,配合大规模的开放空间设计,塑造一优良的劳动环境,并较注重厂房本身的形象设计.两者比例应与投资开发公司协商,在设计时还应考虑日后标准厂房转变为自建厂房使用的可行性.
二是工业生产辅助区,包括各工业生产企业的公用工程如园区内变配电站、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及供气站等,必要时还应包括快餐配送中心(即工业园区内职工就餐在规定的用餐时间内统一由快餐配送中心提供)约占工业生产用地的10 %。
三是生活区,包括工业园区一般职员的集中宿舍,高级行政主管人员的公寓楼,以及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学校、医院等其用地比例则可由预期规模人口推算。
四是管理服务中心它是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的指挥中心及员工文体娱乐的综合场所,为区域内产品展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这一特定功能客观上需要它有着园区内最好的视觉环境,最便利的交通条件,并使外部交通“近而不进”。
4.基础配套功能服务的规划
4.1生态环境
工业园区的生态设计必须体现在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以所在地区或附近区域的形象特色为基调,树立空间意识,考虑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相结合,住宅单体设计要注意日照和穿堂风、保温、隔热、遮阳、节能等生态问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应从绿化面积大小、绿化树种搭配、住宅日照通风、废水废气处理等方面考虑。我省工业园区目前与很多省的园区相比虽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废水、废气排放与处理问题上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厂区和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占用,达到生产与生活的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4.2视觉环境
视觉环境是指景观设计、整体色彩的协调、构件的空间有序等,必须在视觉环境上满足人们对环境产生舒适的心理感受,厂区内的厂房、办公楼,生活区内的住宅、公建、小品和绿化设施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以追求要简洁为主,创造宁静的气氛,良好的比例及和谐、明快的色彩。
4.3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邻里交往、社区活动、安全措施等问题,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人文环境上,满足邻里交往、儿童教育、安全措施以及住区活动等功能要求,生活区内融合居住文化、教育文化、饮食和娱乐文化,在居住建筑组群、公建、绿化乃至小品建筑方面均要具有文化品位,使人们感受到一种高雅的文化环境的氛围.要从环境的内涵塑造,使居住者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心灵深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而得以陶冶情操。
二、产业规划定位方面原则和措施
1.要端正建园理念,抓好统筹布局。要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首先必须端正园区规划建设的理念,不能为建园区而建园区,要有全局乃至整个地区一盘棋的思想,将园区规划、产业定位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中谋划,不搞盲目规划,盲目建设,合理进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点,对于城市旧区改造、地域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变都是一个很有利的契机,把过去旧区零星点状的工业布局逐步调整为成片开发的块状安排,并通过城市综合开发集中供热、供气,可以有效地防止重复建设,减少浪费,强化城市环境的保护。在企业地块确定方面,考虑成片配套的功能,同时,将产业形成相应配套的上下游的产业链,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达到共赢。
2.实行因势利导,搞好产业规划。针对本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历史形成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然后因势利导,放大自身优势,与其他地方展开错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