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范文

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

第1篇: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范文

顾 苏

摘要:本文对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实施及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理论对案例教学法的指导作用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阐明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恰当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多种学习交流的策略和可转换技能,对培养商务英语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案例分析;策略;创新思维;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4(2007)05-0062-05

随着社会对高校外语人才的需求定位为“复合型”“创新型”, 商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外,要求有运用外语在商务等各个领域从事相关活动的能力;同时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所谓创新精神,要求我们的学生首先要有对新事物的求知欲望,并且具有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文秋芳2002)。这对我们外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立、课程内容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标准。我院为中英合作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是一门必修的语言技能模块的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切实有效的学习策略、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多元思维和技巧(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判)、创造性思维以及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各种沟通技巧与能力。它侧重于学习者多元技能,尤其是终生学习与交流技能的训练,是培养2l世纪理想型外语人才值得推广的课程。其中教学内容简要分为培养自我管理的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两大模块。

其中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并非完全分离,在培养学习策略的同时,语言技能也会有所提高,因为前者的提高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材料的;尤其是训练多层次学习技能方面,如综合分析信息和思维能力的培训,更是需要选取较好的文章作为设计练习和任务的素材。而其中的案例分析是两大模块的有机结合部分,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全面总结,通过个案分析和研究,学生召开相关个案的模拟会议,各抒己见,讨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并要求其笔试中对案例作分析、研究、评判。学生能否在考试中获取好的成绩取决于学生能否在案例研究中运用整个学年内学到的所有技能。此种形式的考试不但考学生的有关商务知识、数据的熟识程度,更是考核他们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一、案例教学法和其理论基础

1 案例教学法 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公司商务问题的具体案例,需要学生通过研究相关材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写报告等方法来决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案例必须是取之于实际存在于某个(或几个)公司或组织的真实问题。好的适用于教学的案例必须包含以下特征:(1)故事的时间顺序交代清楚。(2)矛盾冲突明显,问题急需得到讨论解决。(3)长短适中,但有普遍性,适合不同情景。(4)要求有原始素材(Honan et al,2002)。

2 案例教学法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理论 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信息加工理论对人的学习和大脑记忆有了科学发现。信息加工理论家认为,人的记忆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而长时记忆又分多种,其中有意义的语义记忆往往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图式理论的重要原则是学习者只有依据现有的知识信息才能更好记忆和理解新信息(Anderson&Bower 1983)。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帮助学习者广泛吸收、积累知识和信息,并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便将新旧知识、信息联系起来,以构建新的图式,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以现代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给学习者知识,学习者必须主动发现信息并转换复杂的信息成为自己的。建构主义提倡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除了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的研究性学习,它还提倡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之间需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达到学习的目的(Slavin 2004)。而重视人类情感和价值的人本主义理论同时注重大脑认知系统以外的人的特征。它强调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学习者的个人参与:即学习者不仅把个人的认知投入学习活动,个人的情感也对学习起重要作用;另外,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在外因的刺激下,人的内因,即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更为重要。教师的作用是协助其获取知识,起到协助、中介、管理、导向、激励的作用。案例教学的运用正符合了以学生为本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实行“灌输式”和“授收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手法,而是课前根据教学大纲中阐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材料,并组织管理课堂内外的教学,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商务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商讨,以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对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技能课程的指导意义

1 提高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创造性思维以及学生在学习和商务环境中的沟通技巧与能力。学习策略包括多方面的学习者自我认识和管理,学习者的合作能力,多层次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习策略培训贯穿在整个课程中,其中也包括了语言技能。按照认知心理学理论,要让学习者真正掌握学习技能/策略的运用,教师应该设立任务和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让学习者有机会在与实际工作相仿的环境中接受指导训练,知道如何运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现实中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况,解决问题(Slavin 2004)。因此我们在学年的最后几周安排了商务案例分析的内容,一方面巩固和检测本课程一学年所学内容,另一方面训练终生学习能力和可转换性技能。尽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组织安排的教学活动始终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教师教授为次要的教学手段,但是案例分析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学习方法,并且对他们来说内容和形式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具有挑战性。为了让学生接受、了解和掌握此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同时为了让学生提高对此种教学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在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必须在开展案例教学前使学生了解其教学意义、特点,辅导学生如何实施案例分析。关于案例教学的优势和内容的介绍,我们并没有按照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灌输法,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经验,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要学会案例分析?(2)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我们要完成什么任务?

在学生开始讨论前,应鼓励他们大胆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提示他们回顾在其他中英合作课程中做过商务小项目和课堂教学任务。在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后,让小组代表作简短的发言。老师在此不作任何品评,而是鼓励启发学生回忆旧知识,重新认识曾经参与过的活动。在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以自己的现有知识不能圆满回答老师的这两个问题,于是有了求知的愿望和内在需求,加强了积极参与以后老师布置的有关活动的内动力,

是人本主义提倡的意义学习的保障。接着,老师及时让学生阅读有关材料,用PPT或发材料,以帮助学生完成新旧信息的联系,建构新的知识。

我们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内在驱动力,最大程度刺激学生的学习需求感,让他们对探询知识有渴望和兴趣,当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和应付考试(外在驱动力)时,他们才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克服学习案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有可能成为我们期望的理想的学习者,达到技能课程所设立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2 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培养无论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还是遵循人本主义原则,都要求我们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有意识地树立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精神。指导学习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信息,并运用本课程培训过的多元智能技能进行信息处理,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开始阶段课堂内容和方法应循序渐进,这是决定以后案例分析的成败的关键阶段。教师的中介作用或脚手架作用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做一个相对小型的案例分析作为导入,为一周后相对要求较高的案例分析作好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授者,而是把案例所涉及的公司概况和经营、管理的有关详情以书面材料形式发给他们,内容既有文字,又有数据、图表等,让学生先自己去阅读和理解新的信息,然后教师提问,提问的内容先简单后复杂,即先问涉及客观事实方面的问题:如公司财务情况,盈利还是亏损,具体的运作情况如何等;然后再让学生考虑思考性的问题,作SWOT(strength,weakness,Oplortunity andthreat)分析。在试图回答这类问题时,学生发现自己必须具备更多的超出原先知识结构的信息,因此需要重构原有的知识。这时,教师提出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找材料,熟识相似的案例,甚至可以给学生一些有关的参考书目等。为了相互交流信息、开拓思路,确定问题所在,教师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和课堂大讨论。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协助,但是切忌对学生的讨论作过多的干预。部分学生可能习惯了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方式,希望甚至依赖教师提示正确的答案,作为案例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应该提醒和重申学生作为独立学习者和思考者的要求和必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途径,不应该只简单地判为对与错,而应帮助其分析材料,评估学生是否掌握充分的可靠的信息,引导他们分析自己处理信息和考虑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愿望,帮助他们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为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创造条件,有助于学生最终掌握解决问题的要领。

在小的案例完成后,教师应及时让学生在学习档案袋的学习日志中反思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包括学到了哪些方面新的知识和技能,本课程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运用遇到的问题,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包括大的案例分析中)扬长避短等等。要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精神,教师应该把更多的自交给学生,而且将案例分析与考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依靠自己的独立探索和同伴的合作互助。因此,在正式的案例分析研究中,我们一开始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相关背景阅读材料,但是与第一个小型案例不同的是,我们更多地让学生自己找有关案例的大量原始素材和相关的业务信息和商业规则,要求学生运用多层次学习技能,即在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这需要作大量的笔记和阅读;然后让学生在班级和小组讨论中设计老师可能提出的有关案例的基本信息和思考性问题,换句话说,让学生站在考题设计者或案例辅导员的立场思考问题,教师这时候充当评价员和反馈者的角色。这样,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了,为了提出有效的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方案,他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找寻资料,主动寻求同伴和老师甚至其他人的合作互动,不断积极反思改善自己的学习和交流策略,在找到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后,他们还需讨论、评审、决定最佳方案;在互相合作和辩论中,进一步巩固和改进交际策略,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语言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中介作用是,随时帮助解决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策略性问题,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前准备,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有了全面提升。最终,在笔试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以思考性问题为主,不仅考核学生对案例中商务内容的熟识程度,更大程度上考核学生的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考试中,学生可以把所研究的材料和笔记带进考场,但由于问题的设计更多是开放性的,而且考试前反复强调考试考核的不仅是案例内容,更是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和技能,包括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能力,任何一种抄袭笔记行为将有可能导致考试的失败,因此考试结果能够监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三、结语

第2篇: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例;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068-02

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求解答案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判断和决策“干什么”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怎么干”的职业行为能力。

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承载着大信息量、少课时的教学矛盾,承担着大学生信息化核心基础能力的培养任务。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获取知识,知识和能力不能等同。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案例,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无形知识为有形的结果,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信息量大、知识零散、操作性强,但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作为一门各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应用工具,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应遵M如下几个原则:

1.1 实用性原则

教学案例应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和社会需求,把企事业单位实际生产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制作成案例,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教学案例只有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实际应用,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程充满活力。

1.2 先进性原则

构建案例的知识和技能要舍弃过时的、失去用途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案例能反映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信息化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各种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涌现,知识点的选择上就应具有先进性,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与下载、邮件收发与管理、实时通讯等是Internet的一般应用,而FTP服务器的架构、网络U盘的使用等就是新增功能,案例设计时要灵活选择知识点,充分体现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1.3 典型性原则

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的常规事务和主要特点。学生通过一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具备解决相关工作事务的能力。如在文字处理软件中重点设计文档编辑、图文混排、实用文档的制作等功能,而在电子表格中则突出数据计算、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演示文稿中主要表现幻灯片版式、设计模板、动画效果的设置功能。

1.4 服务性原则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要使学生掌握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办公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后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工具,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方便,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化服务平台。

计算机基础案例应融合更多的专业知识,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教学时把通用的教学案例和专业特色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的专业选择性地学习服务职业岗位的专业案例,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教学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2.1 案例的设计方法

(1)开展社会调研、分析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3)独立职业岗位信息化能力,根据认知规律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4)根据完整思维和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分工撰写案例初稿;

(5)举行案例会议,对所写的案例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个性意见;

(6)最终确定案例编写的形式和内容。

2.2 案例的设计技巧

以案例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应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二是知识点的组织问题,应该以一个完整的职业行为过程为主线,重新串连知识和技能。

(1)内容的取舍

姜大源教授认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来解决内容的取舍问题”。

教学案例是对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的加工,必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典型工作任务所内涵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要重点突出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舍弃过时的、陈旧性的知识,补充新的技术和功能。

在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层面。基础层面是主体部分,必须保留的,并要突出表现的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挑战空间,提高层面的内容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内容的重构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是“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教学案例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顺序,重组课程内容。

如“制作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案例,就把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下载、文档编排、图文排版、复杂文档的制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网络实时通讯等知识点按照论文书写的进程进行了序化和重组,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教学顺序,更突出了工作的过程性。

3 教学案例的创新

3.1 综合案例的创新设计

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课程教学往往以知识点讲授完毕为标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多呈现单一性。

而以案例为载体组织的课程内容是一种行动体系的课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通过案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案例中会有交叉和重复。教师一般会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布局。

同时,教学中必须考虑到事务的综合复杂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体现这种综合性,必须设计一类涵括学习领域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案例,既锻炼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又提高学生处置复杂事务的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计算机基础中设置投标书文档制作案例、就可以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事务的能力。

3.2 职业化案例的创新设计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思想更强调课程的通用性,这也是本科教育典型之处,而在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同样是为职业岗位提供服务,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职业化。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特征,分析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信息独立出来,进而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教学案例,使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岗位进行紧密融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汽车专业,教学时进行汽车说明书的设计和制作;建筑专业,设计制作工程造价概预算表;经济管理专业,制作会计实务报表等,可以直接实现计算机技术对职业岗位服务的功能。

4 案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顺序合理布局。案例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2)设计的案例要来源于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3)设计的案例应避开感情的宣泄。应避免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到个人的情感层面上去。

(4)案例的表述语言要精练,充分地表达教学思想,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

第3篇: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学习一些单音节形容词、多音节形容词和特殊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学会进行简单的比较,并表达自己的好恶,同时会进行简单的调查。

2、教材分析及处理

Unit 12 Section B(1a-2c)为本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主要构成方式,有三种情况需要学生强化记忆。

(2)本课时共有6个生词,分别出现在1a和2a中,可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处理。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words and expressions

Positive,negative,dull,loud,talent show,performer

B:useful sentences

My sister Isabel is the funniest person I know.

Who was the best performer?

(2)能力目标

本课时在前面对两者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对三者或三者以上事物进行比较,会运用最高级谈论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物,会和他人运用最高级的句式进行交流。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本班的同学,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从而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们也会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4、教学重点

掌握知识目标中涉及的单词及句型。

5、教学难点

运用最高级的句式进行语言交流。

二、教学设计

1、总体思路

本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具有幻灯片和录音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欲望,适当安排对话、抢答、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运用形容词的最高级,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过程

StepⅠ Leading-in

(1)talking freely

T:Who is the tallest boy in our class?

S:Wang Gang.

T:Who is the shortest boy in our class?

S:Liu Song.

T:“tallest”is the opposite of“shortest”.

[设计说明]本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论自己身边熟知的同学们的身高情况,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在多个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寻找答案,学生在边思考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了“最高级”的思维方式。

T:Whose English is the best in our class?

S:Sui Hongzhi.

T:“best” is a positive word.What’s its opposite?

S:Worst.

“worst” is a negative word.

[设计说明]由best、worst自然引出目标生词。

(2)教学生词

Positive,negative,dull(板书)

(3)Read the new words and finish the chart in 1a.

StepⅡPresentation

(1)My sister Isabel is the funniest person I know.(板书)

T:Now,boys and girls,tell your parter about people you know,use the positive words above.And then I will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act it out.

[设计说明]本部分是句型认知部分,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最高级句型的使用,有助于学生正确模仿,在运用中理解所学英语。

StepⅢ Practice

(出示幻灯片)Show some photos of the students in our own class.Talk about different students using sup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T:Point at the photo of Wang Gang.

S:Wang Gang is the tallest boy in our class.

T:Point at the photo of Liu Song.

S:Liu Song is the most creative student in our class.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积极思考身边熟悉的同学的特点(外貌、性格等方面),并尽量启发和鼓励他们运用刚刚所学到的形容词来模仿造句。在操练句型的同时,也对所学生词进行了巩固和运用。

SteptⅣ Listening

(1)T:Now,listen to the tape,write these names under the performers.

[设计说明]由于前面的呈现和操练,学生从谈论自己班的同学很自然地过渡到谈论这些天才表演者,所以对这段听力材料会轻松地入耳,完成这项听力任务。

(2)T:Listen again.Fill in the chart with the adjectives you hear.

[设计说明]这五个形容词,有四个是在1a和1b中出现过的,而学生对best也不陌生,因此完成这个任务也不难。

Step V Practice

Read the tapescript on page 102,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and 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pairs.

(幻灯片出示习题内容)

[设计说明]这个听力材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仅仅完成2a、2b两个简单的听力任务是不够的,因此,我增加了这个题目,要求学生进一步对材料进行熟识和掌握。

Step VI Pairwork

T(look a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alent show above and make a conversation):

Who was the best performer?

S:Eliza was the best performer.

[设计说明]老师先做示范,而后两人一组就2a中出现的五个人物的五种特点进行对话操练,突破难点。

StepⅦ A game

T: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screen. Let’s play a game.Now,we devide our class intotwo groups.One is girls,the other is boys.Speak out who they are,then make a sentenceusing the supt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The one who first makes a correct sentence willget a flag.Let’s begin!

T:Show “Cheng Long”.

G:He is the most famous movie star I know.

T:Show“Yao Ming”.

B:He is the tallest basketball player I know.

T:Show “Liu Xiang”.

G:He is the fastest man I know.

T:…(找一名同学统计两个组的红旗总数,选出胜者,并对其进行鼓励。)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熟悉的名人,愉快地融合在说英语的环境中,达到了对语言知识的学以致用。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体现了“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教学理念。

StepⅧ Summary

T:What did you learn this class?

S:…

[设计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StepⅨ Homework

Interview three classmates.Write their answers in the chart below.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funniest actor?”

[设计说明]既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又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了预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4篇: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范文

一、研究方法

对视频教学案例采用基于VICS(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类系统)的分类系统进行编码,然后计算出信息熵。

二、研究步骤

1、选择恰当的分类系统(基于VICS的分类系统)和数据采样间隔(15秒),对视频教学案例进行采样,将连续信息集合变为离散信息集合;

2、根据分类标准,计算采样中出现的各类行为发生的次数和概率,按照信息熵的计算公式H=-(P1log2P1+ P2log2P2+……+ Pnlog2Pn),计算出熵值;

3、对五位成员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数据差异比较大的地方进行讨论分析,达成共识,并给出各个类别的比较详细的界定,最后得出信息熵值。

4、从得出的数据中分析、讨论本视频教学案例。

5、分析实验数据,对教学过程作简要分析。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10月23日-24日):成员之间通过电话、email、QQ、飞信、互相联系,积极学习教师资料。

第二阶段(10月25日):在聊天室中进行第一次头脑风暴,经过讨论,制定了小组研究计划,并约定了使用课本中的基于VICS分类系统,采用间隔为30秒。

第三阶段(10月26日-28日):各成员独立分析案例,计算信息熵,并以小组分报告的形式提交。其中有两位成员发现30秒的时间间隔过长,30秒内经常有多种语言行为发生,因此决定大家都取15秒重新分析案例。各位组员都很积极,按时完成了分报告,并及时在QQ上与其它成员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

第四阶段(10月29日):在聊天室中进行第二次头脑风暴,组长根据大家提交上来的分报告进行了简单的统计,找出了数据差异比较大的时间段,重点进行了讨论,基本达成了共识,并对分类系统中的部分类别进行了更加细致、具体的界定。

第五阶段(10月30日-31日):各成员总结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组长写主报告,组员提出修改意见,组长根据修改意见完成主报告的撰写。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基于VICS的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行为适当地划分为10类,分别是:1教师的提示;2 教师的指示 3 教师的狭义提问,4 教师的广义提问,5 教师的接受,6 教师的拒否, 7 学生向教师的应答, 8 学生向其他学生的反应 9 学生向教师的发言,10 学生向其他学生的发言。以15秒为采样间隔对课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各教学行为发生的概率:以15秒为采样间隔对课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各教学行为发生的概率:

表1 教学行为发生概率

语言行为类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发生次数

41

15

5

1

5

2

7

5

1

2

概率

0.5062

0.1786

0.0595

0.0119

0.0595

0.0238

0.0833

0.0595

0.0119

0.0238

根据信息熵的计算公式,计算出信息熵H=2.375(bit)

图一:

图1是案例类别数据相对频度分布,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该案例中各种语言行为发生的相对频度。

通过以上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到,该节课还是运用了传统的板书教育方法,教学和学习环境中学生参与够活跃,是堂上仍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类别1)。另外,教师提问的次数(类别3)也比较多,学生也积极地做了回答(类别7)。

五、对数据处理结果的讨论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本节课中教学活动的类别比较单一,多样性不足。提示和指示的数量约占全部活动的66%。反映出了课例中教师的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学指导自由度较小。对于学生方面要加大过程中所占的份量,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学习,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验结果中,表现为信息熵值较小。

根据对课例的分析,我们认为信息熵的大小体现了教学活动种类的多少,是否平衡。根据信息熵最大化原理,在各个教学事件等概率时信息熵得到最大值。一般而言,信息熵和教学活动的丰富程度呈正相关。而较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活动空间,更好的支持意义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当设计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得到较大的信息熵。但信息熵最大与教学活动最优化并不能等同起来。显然不是所有的教学过程都一定要使教学活动出现的概率完全一样。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尽量丰富教学活动的类型。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

另外,分类系统的选择至关重要的。信息的传递的途径有多种,而VICS分类系统侧重于语言的交流,而忽视了其他方法的重要作用,致使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因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光靠量的评价是很难得出满意结果的。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从多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既要有理性的高度,又要有感性的认识,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六、研究结论

①基于V ICS 的分类系统可以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行为客观、定量地记录下来, 有效地表述和评价教学过程。

②用基于V ICS 的分类系统进行案例分析时,如果所选取的时间间隔内经常会出现多种语言行为同时发生, 那么就要缩短时间间隔。从而, 找出了影响本次研究信度的两个因素, 采样的时间间隔和行为分类标准。所以除了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 信度的保证关键在于行为分类标准的选取和准确界定。

③为教育信息的模糊, 不可控以及多样性, 单靠定量分析或一种收集, 分析资料的方法, 是不可能完整和充分的分析课堂中的教育信息问题。而基于VICS 的分类系统是针对课堂语言行为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课堂中逐渐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工具, 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用语言表达传递信息外, 还会在操作信息技术工具时传递信息, 因此急需新的分类系统, 来记录课堂上传递的一切信息。所以, 我们组最后认为根据教学模式的不同, 创造出新的、适合各种教学模式的分类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七、研究后记

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一直在学习各种现代化的教学理论,但并没有真实大的演练,通过这次对信息熵计算的网络讨论学习,亲身体验了网络学习的快乐与艰难,真正地领会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今后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本次课例的研究,我们对网上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虚拟社区中的学习使我们亲身体验了网上学习的优越性,丰富的资源,灵活的学习时间,便捷的交流工具,使我们的体会到了通过社区学习的乐趣。

在教育学理论方面,我们更加深刻体会了研究方法在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如何提高研究的信度,这些问题使我们对科学研究的殿堂初窥门径。

根据信息熵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教学。我们认识到可以通过定量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同时,我们体会到网上学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通过网络交流,其效果和面对面交流有一定的差距。网络学习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律水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转变是开展好网上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傅德荣, 章慧敏. 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范文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活英语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英语基础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创设语言环境起了重要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例如,学习了一些水果的名称之后,笔者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竞猜:利用多媒体快速播放一些水果的图片,提醒学生注意图中的有关信息。然后将班级的学生分成8组,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What color are they? How many...are they?”让他们对图中水果的名称和数量进行抢答,并记下各组的成绩。学生踊跃参与,热情极为高涨,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的互动和学生间的合作。

又如,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张北京正在下雨的图片,针对图片提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学生答道:“It’s rainy in Beijing.”教师再循循善诱一下,让学生用这个词来造句,使教学变得妙趣横生。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学习的情境与氛围,比单独的凭空想象更形象化、具体化。

2 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在情境的创设上,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对提高交际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美国世贸大厦着火的视频,然后提问:“Look at this video, what should we do now?”此过程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教师较好地把学生见过的火灾的现场与课堂恰当地结合了起来,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传输,创设了较为真实的交际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既因为能准确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成就感,又使学生在完成语言技能培养的同时进行了生活常识的教育。

3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环境。多媒体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展示英语文化背景提供方便,学生只有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才能尝到科学探究的甜头,产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师要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制作电子贺卡,他们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一起欣赏贺卡,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师有针对性地协助指导,然后进行小组作品交流,评选优秀设计师。教师主要是通过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情境,提出设计贺卡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尝试用所学的英语单词和句型结合实际来设计贺卡。此案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知识。

为了让学生对一些国家有个初步了解,笔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音乐以及视频,其中有学生较为关注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的自然景点,如the Statue of Liberty、Big Ben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异国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4 英语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4.1 教师的定势思维直接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运用多媒体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采用这种教学手段的初期,部分教师经常把内容呈现形式设计得固定而呆板,在情境的创设上,语言往往显得苍白,削弱了它的教学辅助功能,甚至适得其反。

4.2 在课堂中不能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想通过花哨的背景、艳丽的图片来吸引学生,但是,如果运用不恰当,不但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而且过多的刺激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单一问题的重复提问和引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反而削弱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课件的制作宜精忌繁,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信息的容量,盲目增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潘天士.课件制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第6篇: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机械;创新设计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20世纪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使用,一开始在法律教学中应用,后来逐步应用在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上面,培养了大批能够独立思考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案例教学在国内推广较晚,但得到重视,已被列入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目前,很多课程都应用了案例教学,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几门课程中,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材料力学》等课程。

一、为何要在机械创新设计中引入案例教学

当今,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急需一批机械创新应用型人才。机械创新设计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这门课所使用的教材和上课内容基本还是按“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创新设计技术基础——机械演化、机械结构、机械组合创新等各类方法的介绍——创新设计实例”的主线,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加上抽象的概念较多,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该门课程中探索出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培养机械类创新人才研究的重点。对于机械课程,有些知识较枯燥,有些概念较抽象,有些问题较难描述,甚至无法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给案例教学的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革,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生力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教学案例和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对传统的机械类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前内容准备

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在开发案例过程中,最好对教学对象做一定的问卷调查,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比较分析,根据需要开发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形象、直观、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案例,同时要求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比如健身洗衣机、自动切菜机、硬币分离机等,都是生活中常用创新型机械。

实践表明,生活中的机械创新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当今互联网发达,这些案例的收集、制作并不困难,收集之后还要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关键是如何引入案例,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如何总结。

2.案例讲授方式

有些案例可以直接给出答案,比如光靠文字语言无法描述很难进行讨论的案例,直接可以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于没有答案的案例,为了不让学生厌倦,每堂课需要把握讨论时间,讨论案例设置3-5个为宜,太多的案例讨论会影响课堂秩序,占用过多时间,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有些案例材料可提前发给学生,让其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一段时间,这样的讨论效果更好。

3.案例的展现方式

目前很多案例还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比较单一,实践表明,文字加图片、视频等效果更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让案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利用文字描述、图片结合、视频辅助的方式,使人的视觉、听觉都融入到课堂当中,更有利于创造情境。

三、机械创新设计案例如何展示和教学

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的实际,列举几个机械创新设计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讲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时,首先引入一些重要发明的图片,如带有温度计的保温杯,瑞士军刀,“房车”。通过这些学生没有见过的发明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觉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增长学生的创新理论。在讲授习惯性思维时,笔者通过一段这样的文字展示了给学生“聋哑人到五金店买钉子,说不出话来,怎么办?”很快有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发言说“可用一只手做锤子的手势,一只手拿着钉子的手势给店老板看”,有学生说“写在纸条上”。点评是“手语,五金店的老板应该可以看懂,写在纸上也可以”,然后笔者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一个瞎子到这个五金店买剪刀呢?”,这时一个学生回答“用两只手指做一个剪刀动作即可”,点评是“瞎子只是眼睛看不见,但是可以说话,他可以直接说买剪刀,看来是受到前面情景的影响,导致了思维定势”,这时全班笑了,在欢笑中理解了思维定势这个概念。

案例二:在讲授思维方式的群智集中法的概念和优势时,笔者以美国一家电力公司解决电线上积雪为例。讲解案例之前,首先展示一些下雪后的美景图片,加上一些小孩子堆雪人的图片,让学生回忆下雪天的美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通过一些交通被积雪弄得瘫痪的情境图片和下雪带来的灾难数据,最后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积雪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引出电线结冰导致电线断掉的画面。提出问题“电线结冰,如何解决更好?”的问题,同时将教室里的学生分成4组讨论,十分钟后,各组代表发言,一组的学生说设计一种专用电线扫雪机;二组的学生说用电热来化解冰雪;三组的学生说用振荡技术来清除积雪;四组的学生说乘坐直升机去扫除电线上的积雪。点评“四种方面都是一些方法,但是方案一扫雪机可能要考虑机子重量、安装的问题;方案二电线发热量较小,不敌冰的降温作用,方案三需要考虑电线的稳定性和成本,方案四需要考虑人的安全问题”。当这些方法让学生都感觉到存在些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课堂气氛突然变得低沉了起来,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想法,利用直升机螺旋桨产生的高速下降气流扇落积雪。点评“直升机螺旋桨产生风力较大,不影响电线,而且适合高空作业,安全可行,比前面四种方案都要好”。原来这学生通过第四组的学生发言受到了启发,加上自身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电扇下吃冰棒时容易掉水”,最后点评“同学们通过讨论的方法最终取得了最终较好的方案,这个过程叫群体集智法,也叫头脑风暴法。”

通过这两个案例讲授,深刻理解了定势思维和群体集智法的概念。更掌握在创新设计中需要注意思維定势的影响和群体集智法的优势。

另外,笔者在讲机构创新方法时,不是按教材的方法对比一些机构的区别及应用,而是通过案例的模式进行的,如“目前共享单车盛行,链传动自行车依然作为主流,但是,链传动自行车存在掉链条的情况,甚至链条会刮破裤子,如何设计更好的自行车”,同时展示共享自行车的图片,以及自行车掉链条的图片,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这时有的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的知识提出了利用双曲柄传动方案,有的学生提出用圆锥齿轮传动方案,还有的同学利用同步带传动方案,并且画出了传动的原理图,这种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利用机械原理知识去进行机构创新的积极性。

通过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可将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在案例教学的研究过程当中,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试点,研究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习兴趣较高,学生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也具有较多创新之处,部分还准备申请专利,有的作品还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奖。

四、结论

本文针对案例教学在机械类课程中应用较少的问题,倡导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通过几个教学案例及其实施过程的展示,提出了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的优势和开展方式,给机械类其余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辛绍杰.案例教学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16-217. 

[2]刘树密.浅谈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7(4):61-63. 

[3]陶平.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类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3,(3):52-54. 

[4]于克强,陈国辉,刘秀莲.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80-81. 

第7篇: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冲压模具;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2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模具和模具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同时对这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也需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新模式探索。冲压模具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教学难度大,内容抽象、模具结构复杂、模具结构图与实际工程模具实物很难联系在一起,且模具的工作原理和动作很难想象。这些问题致使“教与学”和“理论与工程实践”分离,最终导致学校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很难即刻适应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没用达到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本文结合“教与学”和“工程项目”的经验对“核心实例贯穿式”的冲压模具课程建设研究,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创新探索

1. 教学内容探索

冲压模具设计涉及模具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试制、维护及生产操作工艺流程等各环节,是模具工程师所必备的知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上述提到的知识,同时注重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设计时,需要在传统的设计上进行改革探索。教学内容主要对如下四个模块进行增减探索:

(1)科学基础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模具产品认知模块。让学生刚一跨入大学学习的第一、二学期就让他们参观,测绘塑料、钣金产品和相应的模具,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感性认知。

(2)专业基础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制造、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的能力培养。在第二、三,四学期通过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使学生掌握企业目前主要的设计工具。

(3)专业方向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模具的设计原理,材料的成型机理等,同时开设CAE有限元辅助分析等内容,使学生在原来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

(4)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CAD辅助设计实训、CAE仿真分析实训、模具实践综合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把理论的知识转变成一种设计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课程设计内容探索

为了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产生厌学的反感情绪,提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设置应该进行优化和探索。应用型大学本科除了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外,应开设与工程项目为指导的模具专业联系密切的课程:模具产品认知实训、机械制图及实训、计算机辅助绘图(二维)及实训、机械CAD(三维)及实训、CAE有限元分析及实训、工程力学、逆向工程、冷冲模设计及实训、塑料模设计及实训等专业骨干课程。与传统的大学本科相比,课程设计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工程项目能力、实践实训和动手能力、模具的实战设计能力及与计算机紧密结合的有限元分析等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培养出具有“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就能即刻满足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相应工作岗位。

二、教学方法探索

由于模具设计是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严谨的课程,抽象难懂,特别是模具结构原理复杂,概念抽象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改革和探索。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5级至2008级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物案例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望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一,针对一些概念,例如“起皱”一词,定义是:在拉深时,凸缘材料存在着切向压应力σ3,当这个应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板料切向将因失稳而拱起,这种想象称为“起皱”,讲解起来很费劲,但是通过图片展示就变得通俗易懂了,也可以采用CAE有限元仿真展示,见图1、图2:

图1 (零件起皱) 图2 (零件起皱)

第二,对于结构复杂的模具结构,在讲解原理和动作过程时,可以结合动画仿真演示讲解,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

第三,牵涉理论公式计算讲解时,可以引进案例讲解。例如,在讲授弯曲,拉深成形、修边等工艺计算时,引入案例分析,见图3所示弯曲零件,图4所示拉深零件。

图3 弯曲零件图 图4 拉深零件图

第四,教学中尽量采用多图片少文字的教学模式,例如,采用实物图片、三维图片、二维图片进行授课,使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化的理论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通过采用上述几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冲压模具设计”是一门多学科、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学生易于学习和掌握,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软硬件教学条件,培养高质量的模具设计人才,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第8篇: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与分析

1.信息技术与数学概念、命题的教学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容易忽略数学的发现过程,这就掩盖了数学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为概念、命题学习创设生动贴切的学习背景,还能提供必要的学习活动,还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和命题、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与他人的讨论、协作,亲身经历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具体的直观形象,这与建构主义的理论也是相吻合的。

案例1:“椭圆的定义”概念的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要突破椭圆概念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内,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符合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原则。

具体设计:可以由“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入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在平面内作一定圆O,其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的一个定点,P是圆周上的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和半径OP交于一点Q,当P在圆周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

此实验中有哪些不变的量?有哪些变量?从中你能总结一下椭圆的定义吗?先让学生猜测这样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演示动画,学生豁然开朗,得出“原来是椭圆”的结论。带着上述问题,我再次演示动画,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的本质: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椭圆。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呈现,学生不仅经历了椭圆的产生过程,也锻炼了其思维的严密性。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合理猜想在计算机中得到验证后,立刻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强烈愿望,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大有裨益。这与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教育也是一脉相承的。

2.信息技术与数学实验的教学

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如概念、定理、公式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信息迅速、图像直观的特点,把高度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建构主义学习就是倡导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通过“做”学习数学。而信息技术正是中学生做数学的一个理想的虚拟实验室,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归纳、抽象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化和再创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和建模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

案例2:函数的图像变换

设计意图:这节课设计成学生亲自上机实验,动手画图像、变换图像,从“形”到“数”完成函数图像变化规律的探究,使得常规教学的难点通过数学实验而变得容易起来。

具体设计: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讨图像变换过程中参数对图像的影响。②直觉猜测,合情推理。先探究A的变化对正弦曲线的影响。学生作图观察这三个函数的图像,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何从图像“形”上的定性分析上升到用“数”定量刻画,以此揭示曲线上点的规律呢?③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探究的变化对正弦曲线的影响。从图像上点的变化规律可以归纳得出图像变换规律吗?适时利用动画功能演示图像的连续变换过程,从抽象分析到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变换规律的理解,关于参数可采用类比研究。④回顾展望,归纳小结。要得到函数的图像,需要将的图像作何变换呢?这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先平移再伸缩和先伸缩再平移为什么平移量不同很不理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明确图像水平变换中伸缩和平移只是针对横坐标一个x而言的,变换的主体只和x一个量有关。

3.信息技术与数学“专题”的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创设出一个(或一组)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快捷、形象地提供问题情境,而且其动态演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发挥特有的作用。

案例3:《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求解策略

最值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一元二次函数在高中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尤为重要。教师一般在讲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题型“轴定区间定、轴定区间动、轴动区间定”时,总是要借助图形来讲解的,但这些图形都是静态图片展示,毫无生气。更为困难的是要说清楚“轴定区间动、轴动区间定”的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既要靠教师的形象语言和肢体动作,还要求学生有准确、到位的想象领悟能力,才能达成基本的教学效果。而且也缺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解题规律的过程。

基于本节内容和高一学生探究、想象、领悟能力还有待提高的特点,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诱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寻找解题的方法和规律,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重讨论,多总结”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借助信息技术,《二次函数求最值》给出的含参的二次函数图像是动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当于“做实验”,在学生操控下,“对称轴”的变化形象直观、真实准确,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利于规律的发现和总结。更值得称道的是,随着函数图像的变化,软件所呈现的函数解析式中的参数实时同步地跟随着变化,既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有助于学生归纳、概括数学知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辩证看

第9篇:积极心理学教育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及国内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措施,意在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

目前,为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教学。MIS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MIS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从而给MIS的教学[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面结合MIS的课程结构特点及国内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一)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二)实践性。MIS课程一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三)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四)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边缘学科。

二、我国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需引入MIS学科前沿知识。主要表现为,MIS学科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落后,那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教学之中。(二)教学内容没有区分专业。目前,MIS课程教学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大纲定位不当等问题。如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强,经管类专业则要求学生整体把握[3]和应用MIS的综合能力强。(三)缺乏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与软件的结合。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虚拟题课题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四)缺乏开发工具和案例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好的开发工具,如Visual C++,Visual Basic,ASP.NET,Java等。而教学中由于实验环节没有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

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MIS教学改革

(一)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案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或适当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里,尤其要注重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教学之中。(二)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三)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些模拟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结合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案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请上来的方法。即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讲,教师听,然后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课堂辩论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正反两方面的选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发散性思维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然后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讨。(五)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角色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六)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为了促使学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修完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拿出一个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智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