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

第1篇: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进一步强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研究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不仅和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对于探索有效区域发展机制,推动中原城市群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河南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首次试行《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中显示,在对31个省市进行排名中,河南的开放度指数为8.7,处于31个省市中的第25位。宋晓舒(2013)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河南打造开放型经济的现状,并提出内陆开放高地实质上是通过政府的制度安排和供给,将开放内化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3),以河南省为例,论证打造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必须在结合区域实际,善于借力国家战略优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推动区域转型发展中着力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本文则试图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从对外经济规模和结构、招商引资质量、产业集聚区等对外放平台建设等角度进一步分析并回答当前河南经济开放程度和水平,具备哪些发展优势?要推动河南开放型经济良性发展,应该着力培育哪些新优势?

二、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现实状况分析

(一)河南现阶段经济开放程度

1.对外贸易的经济规模与结构

从近你年发展状况看,河南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从总量上看,截至到2013年,全省全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599.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进口总额239.59亿美元,出口总额359.92亿美元。从结构上看,机电产品出口244.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7.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0%。目前河南的贸易伙伴遍布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下表(1)所示为河南省的进出口增长状况。从2009年到2013年,全省进出口商品额定基增长了346.1%,同时,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也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逐年增多,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是2011年的3.63倍,是2009年的49.11倍。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推动河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数据来源:2009年-201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河南的旅游业来看,从2010年的146.84万人次上升至2013年的207.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0年的2294.8亿元增至2013年的3875.50亿元。而且,近几年的外贸依存度稳步上升,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据现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2011年,河南的外贸依存度由6.6%上升到2010年的3 9 . 5 %,2011年的49.0%。

2.河南招商引资质量

近几年来,近年来河南凭借劳动力优势和环境优势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展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工作。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引进外资质量逐渐提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博览、推介会等多种形式,紧抓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的有利时机。仅就2013年,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44个。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4.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197.5亿元,增长23.3%。如表(2)所示,河南从2009年至2014年河南利用外资情况。

3.产业聚集区开放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根据2014年2月河南省社科院的《河南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河南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80个,其中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等覆盖产业集聚区的数量占据前五位。各级产业集聚区都充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本地最具优势、特色的支柱产业。如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依托富士康龙头项目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此外,郑州的纺织服装、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洛阳的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及配件,安阳的新材料、新能源等都已经具备一定的集群效应,同时,截至2013年2月河南已建成9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这些产业集聚带和开发区都了发挥企业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重要作用。

(二)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具备的优势

1.河南的资源优势和初级劳动力优势

河南是中国的人口第一大省,根据《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年末,我省总人口为10601万人。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河南全省劳动力总量约为680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4900万人,约1500多万人从事农业,富余劳动力约3200余万人,但是河南工人工资比沿海地区低30% 以上 ,形成较强的劳动力优势,同时,沿海地区劳动成本上升,使得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这部分加工贸易逐渐向内陆地区转移。

2.区位优势明显

河南地处中原核心地带,承东启西,连贯南北,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高达5016公里的高速公路、4000多公里的铁路运营,超过5000万千瓦的发电机容量具备了承接产业专业的支撑条件,构成了巨大的市场辐射网,如河南郑州的区域定位为“大中原地区”的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交通物流中心,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郑州是中国铁路线上唯一形成的“双十字”汇聚点,尤其是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加速了国内外产业转移,电子信息、航空运输、生物医药等产业在机场周边布局,航空物流正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高端生产要素、提升河南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航空港经正日益成为推动河南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三、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局限性问题

相对而言,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仍有很大差距。

1.对外贸易状况

相比而言,虽然2013年河南进出口总额达到599.51亿美元,但是只占全国总进出口总额(41596.93亿美元)的1.4%。与开放程度较发达的沿海省份相比,只是浙江省进出口总额(3358亿美元)的17.9%。同时,河南外贸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相对较低,高度依赖资源、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要素的粗放投入,加工贸易主要以贴牌生产和粗浅加工为主,这不但与河南促进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还大大影响了“十二五 ”时期河南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2.利用外资差距

河南位居内地,受地理环境及政策因素、人文因素的影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额一直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在全国所占比例较低。虽然近几年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比较而言,2013年实际利用外资额(134.57亿美元)仅为全国总量(11872.1亿美元)的1.1%,浙江的55.1%,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十分明显。

3.对外投资状况

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直接投资等三种形式构成了河南省对外投资的主要内容。河南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情况,从2004 年开始增长幅度比较大,增长的绝对金额还很低。2013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40.58亿美元,营业额40.09亿美元,但是全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亿美元。

四、推进河南开放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河南发展的现实要求,我省应把着力培育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作为推进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具体如下:

(一)建立和完善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政策支持体系。

应当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和作用,在土地、税收、信贷方面推进政策创新。为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完善开放型经济政策保障、加强开放平台建设、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健全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构建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低税费、低融资成本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拓宽外贸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

(二)加大生产要素在开放平台的集聚

结合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挥发挥中原经济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跨地区的合理流动。吸引高素质人才、重视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素质培训,将技术、 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开始集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更广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初步具备规模化和集聚效应, 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河南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有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依托,在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推动力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地区间横向经济联合,把河南真正建成连接东西的纽带和桥梁。在劳务合作方面应广泛联络,多方寻求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我国驻外办事机构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各种关系,建立劳务输出渠道,拓宽劳务输出领域。 同时,进一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合作,不断改善国际承包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推动河南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的横向联合,跨国兼并,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实现优势互补,把人力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第2篇: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 施工监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建设中的施工监理工作

工程监理工作的依据是工程承包合同和监理合同。监理的职责就是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促使甲、乙双方签定的工程承包合同得到全面履行。建设工程监理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建设工期、工程质量;进行信息管理、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协调有关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履行安全监理职责,即“三控、两管、一协调、一履职”。工程项目建设监理是与国外接轨并结合中国国情,在工程建设领域中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跟国外的对业主提供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是相似的,工程监理根据业主需要可以为业主提供工程项目全过程或某个分阶段,如施工阶段的监理。

建设单位授权于监理单位,监理单位是施工现场唯一的管理者,并根据委托监理合同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利,对全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并管理。监理人员通过层层考核的,他们有技术,会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相比之下比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上来看更高一些,管理与监理方面的能力和经验都比较高,能更好的在工程施工期间把工作做好。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监督与管理,根据有关的法令,法规有自己特定的权利。

二、工程建设施工监理的作用

监理工作最关键的是要在充分协助的基础上实施质量控制,否则很难有业主满意的项目质量。监理工作千头万绪,不一而同。所以,这就要求监理工作必须在准确理解信息化工程监理内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信息化项目、不同业主的特性,明确项目建设的关键点,从而采取不同的监理实施方案和措施。在工程建设中,施工监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建设工程投资数额一般都比较大,少者几百万、多者上千万、数十亿。这样大的投资它直接关系到国家、行业、地区的重大经济利益,以及国计民生,因而在决策上应慎之又慎。然而,在这时,建设工程监理出现了,它就是一个很好的协助者,它既能够协助建设单位选择一个适合的工程咨询机构,并对咨询结果(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提出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也能够由自己直接为建设单位提供建设方案,充分解决建设单位的忧虑。

其次,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工程监理企业在监督管理承接单位履行建设工程的同时也要求建设单位履行合同,从而使监督管理体制在客观上有一种约束体制的作用,起到规范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建设行为的做用。监理单位拥有按照实际验收的工程质量和数量签署工程款支付凭证的权利,这促使承接单位的自我约束,不敢忽视工程质量同时监理人员常驻现场督促承接单位改善施工管理,对所使用的设备,对前道工序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不准进入下道工序。这种严格的约束体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保证。

第三,施工监理有利于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科学化,为工程建设的施工奠定理论基础。施工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其能够帮助建设单位选择合适的、有经验的工程咨询机构,可以监督管理工程咨询合同的实施,并对咨询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估,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建设单位提供科学的建设方案,这样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科学化,把投资决策失误降到最低,为实现工程建设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工程建设中的施工监理工作现状

3.1监理工作程序不清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及监理程序工作,是搞好项目监理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然而目前有些监理公司无严格的内部管理程序和制度,有些监理公司虽已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也只是作为对外经营的一块招牌,程序文件如同虚设,实际监理工作中不按监理程序办事,监理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3.2缺少专业的监理人员

目前我国监理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为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和基建单位的管理人员。搞设计出身的对图纸吃得透,但缺乏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经验,不熟悉施工质量控制点;搞施工出身的施工经验丰富,但往往对图纸吃不透;基建单位的管理人员熟悉工程建设程序,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欠缺。

3.3把监理工程师当作质检员

监理工程师是作为公正的第三方,依据监理合同和工程建设承包合同进行监理,不是承包商的质检员。这个问题涉及到职责问题,还涉及到验收程序。各项验收,必须在承包商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承包商有确保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监理负责检验工程产品,承包商不能把监理当作自己的质检员,监理自己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承包商的质检员,监理的检查要全面。

目前,虽然建设监理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业主、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对实行工程监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还是缺乏认识,对监理人员的地位及与各方的关系也不甚了解。有些业主认为监理人员是自己的雇员,必须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按自己的要求办事。质量监督机构认为监理人员代替了自己的职能,因而忽视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管。由于对监理人员工作的模糊认识,使工程建设各方在关系的协调上不顺畅,监理人员的决定不能实施,监理效果不够理想,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出现漏洞。

第3篇: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外汇担保系指以自有外汇资金向境外债权人或境内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或外资、中外合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承诺,当债务人未按合同规定偿付外汇债务时,由担保人用外国货币履行偿付义务的保证,包括:

一、借款担保;

二、融资租赁担保;

三、补偿贸易项下的履约担保;

四、境外工程承包中的债务担保;

五、其它担保。

第三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外汇管理分局(以下简称“外汇管理部门”)为外汇担保的管理机关,负责外汇担保的审批、管理和登记。

一、经批准有权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

二、有外汇收入来源的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法人;

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不得对外提供外汇担保。

第四条  允许提供外汇担保的机构和单位限于:

一、经批准有权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

二、有外汇收入来源的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法人;

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不得对外提供外汇担保。

第五条  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担保余额和对外债务余额之和不得超过自有外汇资金的20倍。

非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自有的外汇资金。

担保人不得为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注册资本担保。

第六条  外汇担保的审批权限:

一、为境内机构对外提供外汇担保,由担保人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审批;

二、为中国驻外企业提供外汇担保,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三、为境内、外的外国机构和外资企业提供外汇担保,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第七条  外汇担保的审批范围:

一、境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投资银行及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对外提供的借款担保;

二、除上款所列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法人对外提供的外汇担保。

第八条  担保人办理担保报批手续时,应向外汇管理部门提供全部或部分下列资料:

一、担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件和有关批复文件;

二、担保人自有外汇资金情况的证明;

三、担保人对外债务、担保的文件;

四、担保合同意向书;

五、被担保项下主债务合同或意向书及有关文件;

六、落实反担保措施的文件;

七、为外国机构和外资企业提供外汇担保,需有外国机构和外资企业的等值外汇资产作抵押的证明。

第九条  担保人提供外汇担保,应与债权人、债务人订立书面合同,订明担保人、债权人、债务人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一、担保人有权对债务人的资金和财产情况进行监督;

二、债权人有权要求担保人提供其财务报告和外汇收支情况等有关材料;

三、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债权人与债务人如需修改所担保的合同,还须取得担保人的同意,并由担保人报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如未经担保人同意和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担保人的担保义务将自行解除;

四、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在其所担保的合同有效期内,一旦债务人未按合同规定履行其义务,担保人应履行担保义务。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进行追偿;

五、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在担保合同的有效期内,如债权人未按合同履行其义务,担保人的担保义务将自行解除。担保人有权要求债权人赔偿相应的损失;

六、担保人有权要求债务人落实反担保措施或提供相应的抵押物并收取一定的担保费。

第十条  担保人出具担保后,应到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担保登记手续。

一、非金融机构出具担保后,应在10天内到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填写《外汇担保登记表》,领取《外汇担保登记证书》;

二、金融机构实行按月定期登记制,月后15天内填写《外汇担保变动反馈表》,上报上月担保债务变动情况。

第十一条  担保需要展期时,担保人应在债务到期前15天到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展期手续。办理展期手续时,应持展期债务的有关文件进行重新报批。

第十二条  担保项下债务到期或履行完毕以及出现其它终止担保合同情况时,非金融机构的担保人应在10天内将《外汇担保登记证书》退回原发证的外汇管理部门办理核销手续。金融机构按月办理核销手续。

第十三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的担保人,外汇管理部门将视情节轻重,对其进行警告、通报、暂停或撤销担保人外汇担保业务并根据《违反外汇管理处罚施行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  本办法也适用对外反担保。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4篇: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开放型经济;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11-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在全球蔓延,其影响之深,历史罕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本次金融危机虽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与长期趋势,但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正日益显现。目前,全球经济正步入后危机时代,发展环境将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因此,探讨后危机时代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策略,对全国乃至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河南省一直将对外贸易作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中之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河南省坚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进出口贸易得以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进出口总额仅有27.93亿美元,2007年则一举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28.05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30亿美元。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总额略有下降,2010年又达历史新高:全年进出口总额177.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0%,增速比上年提高55.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05.34亿美元,增长43.4%;进口总额72.57亿美元,增长18.4%。机电产品出口25.77亿美元,增长28.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14亿美元,增长45.0%。2001—2010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年平均增长30.01%,其中,进口年平均增长30.15%,出口年平均增长29.91%。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规模,对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逐步上升。2001—201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年增长率达32.8%。目前,全省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居全国第五位和中西部首位。

(二)利用外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始终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的突破口,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仅有3.59亿美元,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已达30.62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将近10倍。2010年利用外资又创新高,全年合同利用外资57.8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47亿美元,增长30.2%,增速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2010年引进境外资金涉及37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2个,包括富士康、百事可乐、法国雅高、美国联合包裹等一批跨国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相继落户河南省。2010年成为河南省客商最多、签约项目最多、合同金额最多、招商规模最大、招商成效最显著的一年。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利用外资突破1万亿元,超过“十一五”前的总和,在河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了68家,国内500强企业达到128家。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效显著

河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90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签订合同金额为0.25亿美元,仅实现营业额0.24亿美元。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各项外经业务发展迅速。到2007年,签订合同180项,合同金额和营业额均突破10亿美元,年底在外人员2.84万人,是1991年年底在外人员的10倍还多。2008年,河南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多项指标均实现了快速平稳增长,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13.7亿美元,增长31.8%;完成营业额12.8亿美元,增长27.3%;外派劳务4.3万人次,增长32.7%;新核准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38家,中方协议出资金额1.88亿美元,增长30%。2010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又有新突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25.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6%;营业额23.23亿美元,增长29.8%,各项外经指标均居中西部前列。

二、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依存度低,出口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进出口总额虽增长迅速,但由于基数低,目前进出口规模不是十分理想,与GDP超万亿元的总量不相称。2009年,河南省GDP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GDP的5.9%,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居全国第17位,仅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0.6%;外贸依存度(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不仅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省份中也处于落后的位置。2009年,全国外贸依存度达到了56.27%,中部六省外贸依存度平均值为10.24%,而河南省仅5.1%。由于出口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低,故出口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与此同时,河南省的出口产品结构仍处于较低的层次,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比重过大,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过低,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价格的商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因此,河南省的出口商品结构不甚合理,亟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更好地发挥外经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外资依存度低,利用外资规模较小、质量不高

河南省吸引、利用外资的能力较弱,外资依存度低。2009年河南省外资依存度为1.96%,低于全国(2.29%)的平均水平。从利用外资规模分析,河南省利用外资规模远小于沿海发达省市,在中部地区也处于落后位置。2009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47.9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5.33%。从利用外资结构分析,河南省外资项目产业结构、布局结构不合理,“短平快”的一般项目和资源消耗类项目多,而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的项目少;小规模的制造业项目多,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农业等项目少;来投资的中小企业多,国际大财团、世界500强企业相对较少;香港、台湾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投资多,欧美发达国家相对较少。从引资方式分析,河南省仅仅以增加优惠政策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手段。如果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的话,河南省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

整体而言,我国“走出去”相对于“引进来”来说,差距比较大,发展不协调,河南省也不例外。根据最新的指标统计,河南省“走出去”的贸易额虽在中部六省处于领先地位,但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2009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居第12位,仅占全国的0.57%。对外承包工程和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比较少。在对外承包工程领域,河南省多数企业目前尚不具备承揽总承包项目的能力,大部分企业在资金、人才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都比较缺乏;在劳务输出方面,河南省外派劳务结构单一、层次较低,主要是技术含量低、报酬少的低层次简单劳动,技术型人才输出较少。

三、促进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开放型经济发展对河南省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树立目标、加强立法执法、强化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完善政府的外贸宏观管理和产业引导,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根据开放型经济模式的规律,促进河南省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共同发展。

(一)对外贸易方面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

要加大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其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集中力量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别是河南省具有竞争力的制药、生命科学、化工和制冷设备的出口,加大其研发投入,逐步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要大力扶持和培育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产品,把竞争优势从产品的价格优势转换成质量和品牌优势。

2.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河南省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鼓励地方政府创造条件,优化加工贸易环境,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民营经济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积极建立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不断推进加工贸易的规模化经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对河南省的产业、企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情况,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加工贸易和全球采购体系,推动加工贸易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为一体的方向转型。

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首先要加快科技兴贸政策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大对新产品研发和营销的支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扶持出口名牌发展,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避免出口产品量增价跌导致贸易战,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引导,逐步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特别要注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要进一步促进外经贸主体多元化,积极培育大型外贸骨干企业,扩大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实施范围,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出口提供服务,进一步扩大企业自营进出口。

(二)利用外资方面

1.不断拓展外资利用新方式,实施多元化引资战略

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导,多渠道吸引间接投资。河南省可考虑适当增加利用国际商业贷款;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利用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加速推进国际债券融资;大胆尝试通过美国纳斯达克、伦敦技术板、新加坡和香港创业板等国际资本市场进行境外融资。实施多元化引资战略,要在加强从我国港澳台地区及近邻新加坡等引资的同时,重点加大吸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投资的力度。同时,要积极采用国际通行的各种有效方式利用外资,鼓励国有企业采用出售经营权、股权合资、合作、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利用外资,积极采用BOT、TOT等国际通用的招商方式,进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以及利用运营权或收益权对外引资试点,使更多外商直接投资河南省。

2.调整外资结构,增强经济增长贡献

充分利用国际扩大开放的政策,抢抓机遇,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针对河南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应该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农业对外合作的领域,争取在农业利用外资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采取BOT、交钥匙等方式提高外资在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优化外资投资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大欧美海外市场的宣传,扩大河南省的外资来源渠道,优化外资来源结构。在大力引进资本的同时,要善于引进技术、管理和高素质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注重在引进中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大引进外商投资研发中心,使外商投资由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和销售延伸,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供给效应,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完善政策体系,加强配套服务

结合国家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借鉴沿海地区的发展实践和经验,以外资并购、国外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等为重点,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增强区域吸引力。实行部门联动,建立由投资、商务、海关、工商、税务、资源、土地等部门参加的重大外资项目和战略投资协调机制,对外资进入的各个环节提供便利化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征地征迁、安置补偿、涉农关系、配套工程建设以及商务谈判中涉及的有关问题,推动项目高效建设。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投诉机构,强化投资后服务和保障职能。加强政府部门与外商投资企业的联系与交流,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方面

1.完善政府职能,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为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国门投资,首先,政府部门要简化一些不必要的手续,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对“走出去”投资办厂,开展经贸活动必须加强管理和行业协调,避免本地企业在海外同一市场重复投资、廉价倾销、恶性竞争;其次,要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信息服务,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独立的对外投资研究信息咨询中心。该中心应在商务部、驻外商参处、中国贸促会及进出口商会的指导、配合、协调下,专门收集、散发对外投资所需的各种信息,为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制定投资计划及投资合同,协助编制对外投资立项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走出去”领域

加大政策和金融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能弥补河南省内资源相对不足的境外开发类项目,能带动省内技术、产品、设备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和基础设施项目,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的境外企业收购和兼并项目。拓宽“走出去”领域,不仅鼓励产品和资金“走出去”,技术、设备和人才都要“走出去”,使得出口贸易、对外投资、技术转让、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各种“走出去”途径齐头并进,特别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大型成套设备的“走出去”。

3.加强对外劳务合作,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应充分利用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通过境外推介活动、同海外公司联合,积极培育一批劳务品牌,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有计划地组织经营公司开拓劳务合作市场,积极培育壮大“新乡海员”等劳务品牌,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外派劳务人员培训,积极推进经营公司与大专院校、大型生产企业集团的联合与合作,改善劳务人员结构,提高劳务人员素质,建立外派劳务专业基地,促进外派劳务结构向高层次转变。进一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同时不断改善国际承包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推动河南省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的横向联合、跨国兼并,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黎峰.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1(1).

[2]梁静波.河南与沿海发达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原因剖析[J].江苏商论,2010(9).

[3]邢娟.重庆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条件与思路[J].对外经贸实务,2010(5).

[4]李练军,程呈.我国不同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差异比较[J].商业研究,2007(9).

[5]梁丹.推进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对策建议[J].学习论坛,2007(11).

[6]李登峰.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

第5篇: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浙江省上虞市 对外贸易 结构 优化

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上虞市的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出口贸易额在全市GDP中所占份额较大。2008年上虞与172个国家与地区有进出口贸易往来,外贸依存度达到52.31%,其中出口依存度44.81%,自营出口对GDP贡献度为53.0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外贸对促进上虞市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对上虞市外贸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建议对于上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虞市外贸结构分析

(一)上虞市外贸商品结构分析

1973年自上虞对外贸易公司成立后,上虞的主要出口商品仅有草柳制品、麻袋、活大猪、鳗鱼苗等少数几个产品。初级产品出口占全社会外贸供货值的80%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工业企业逐步开始为各口岸公司提供出口货源,品种扩大到两纱两布、服装、染料、助剂、灯管、瓦楞钉、棉布袋、点塑手套、白厂丝、茶叶等产品,但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1988年以后,外资开始逐步融入,1993年进出口的经营权开始逐渐放开,出口商品品种进一步扩展,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迅速提高,机电、化工、纺织服装构成了上虞市出口体系的支架。近两年来,上虞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出口实现了较大增长,为上虞对外贸易走向恢复性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2009年,上虞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519.56万美元,同比增长31.27%。目前,上虞市已形成了以机电、灯具、染料、服装等产品为重点的对外贸易格局。

(二)上虞市外贸贸易方式分析

从2000-2009年,上虞市的贸易方式结构得到了优化,主要表现在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率均得到了较大提升,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率均得到了较大下降。上虞市的一般贸易占总出口贸易额的百分比从2000年的61.73%增加到了2009年的88.42%,增加了26.69个百分点;而加工贸易则从2000年的38.27%下降至2009年的11.58%,下降了26.69个百分点。上虞市的一般贸易占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从2000年的17.78%增加到了2009年的78.93%,增加了61.15个百分点;而加工贸易则从2000年的48.33%下降至2009年的19.63%,下降了28.70个百分点。

(三)上虞市贸易地区结构分析

1988年上虞市开始自营出口时,只有香港一个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来,市政府加大了对出国(境)参展摊位费的补贴力度,企业走出去参展的氛围日渐浓厚。目前,上虞市已与6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四)上虞市外贸主体结构分析

2000年,上虞市三资企业的出口额为5541万美元,占所有贸易主体出口额的45.18%;民营企业的出口额为6119万美元,占所有贸易主体出口额的49.89%。到了2008年,三资企业的出口额为116406万美元,占所有贸易主体出口额的60.86%;民营企业的出口额为60333万美元,仅占所有贸易主体出口额的31.55%。2000年,上虞市三资企业的进口额为806万美元,占所有贸易主体进口额的22.81%;民营企业的进口额为2562万美元,占所有贸易主体进口额的72.50%。到了2009年,三资企业的进口额为34571万美元,占所有贸易主体进口额的75.69%;民营企业的进口额为10204万美元,仅占所有贸易主体进口额的22.34%。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上虞市的外贸主体目前是三资企业。

上虞市外贸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出口商品经济附加值低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整体来看,实践比较成本理论有助于实现出口创汇。但是,比较优势也存在较大的不足。如果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一旦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对外贸易中就只可能获得低附加值。上虞市出口的大宗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少,经济附加值低的出口产品,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总会处于不利地位。正因为如此,外贸的快速增长为上虞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的贡献虽大,但效率不高。譬如,从2000年的145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的348.34亿元人民币,上虞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140.23%,平均每年约递增15.58%,但不及外贸增速的十分之一。2010上半年,受原材料、劳动力用工成本上涨的影响,出口产品价格有所回升(平均上涨10%左右),但提升幅度大多难敌原材料等成本上涨。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大部分企业反映出口虽然增大,但利润却没有见涨,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还是下降。

(二)贸易方式单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贸易方式不断增多。除原有的贸易方式外,我国采用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寄售、代销、包销、独家、租赁、拍卖、招标、投标以及期货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在具体业务也有所采用,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2009报关书里面一共有33种贸易方式。而上虞的出口贸易方式基本上只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进口贸易方式除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外,其他贸易方式额只占总进口额的1.45%。

(三)贸易市场过于集中

虽然上虞市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但上虞出口集中在亚洲和欧洲,到这两个洲的出口额占了上虞出口总额的69.57%;进口则集中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到这三个洲的出口额占了上虞出口总额的76.44%(见表1)。就出口国别来看,上虞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贸易市场的过于集中使上虞市的对外贸易牵制于少数几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较高,抵御外贸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贸易主体中三资企业比重过高

从2000-2008年,民族企业的出口额增长了885.99%,而三资企业的出口额增长了2000.81%,比前者约多增长1115个百分点,比上虞市同时段的平均增长额约多增长537个百分点。民族企业的进口额增长298.28%,而三资企业的进口额增长了4189.21%,比前者约多增长3891个百分点,比上虞市同时段的平均增长额约多增长2742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有效解决了上虞经济发展的资本和技术瓶颈,它们在进出口总额上的快速增长为上虞外贸的快速增长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内外资企业的比例失衡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见表2、表3)。

上虞市外贸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推动绿色制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上虞市有关部门应未雨绸缪,全力推动绿色制造,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以强化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为导向选择确定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振兴先进制造业,从结构上促进经济发展的“低碳化”。

二是强化节能降耗。利用节能降耗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结合上虞市实际制定低碳产业选择标准,确定一批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以蓝星集团循环经济等作为低碳经济示范,以产业结构低碳化为切入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上虞已成功站稳了美日市场, 虽然这些市场竞争激烈,但仍然是主要市场,要保护和巩固。另外,应加强与周边俄罗斯、印度、东盟等国家与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多边贸易,建立区域范围内贸易互动与稳定机制。同时要开拓非洲、南美等地市场。上虞与这些国家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些市场还处于商品短缺时期,我国产品物美价廉正适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上虞在技术、资金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而这些国家的能源、原材料等正是上虞紧缺的,可以把一些边际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

(三)发展商贸集团,拓宽贸易方式

上虞的贸易方式过于单一,高度依赖于一般贸易。其他一些贸易方式,如易货贸易、寄售代销、工程承包出口具有很好的抗风险性。可以通过发展商贸集团的方式来拓宽贸易方式,具体做法是一些产品相关企业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在国外设立商贸公司(集团)开拓市场,国内生产的产品直接发给海外的商贸公司(属于公司内贸易),再由商贸公司在海外进行易货贸易、寄售代销、工程承包出口。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防范易货贸易、寄售代销等带来的风险(正是风险制约了这些贸易方式的发展)。

(四)扶持民营企业,实现外贸主体的多元化

不可否认,三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有效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本和技术瓶颈,它们在进出口总额上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外贸的快速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引进外资时的不加选择、缺乏监管和内外资企业的比例失衡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利的。要使贸易主体结构趋于合理,从以三资企业为主逐渐自然稳妥地转向以民族企业为主,既要引进管理好外资,又要引导帮扶好民族企业。

参考文献:

第6篇: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概预算;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建筑产品作为市场商品中的一员,它不仅必须具有商品价格运动的共有规律,即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而且建筑产品还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产品的固有性、产品的大额性、产品的生产人员的流动性等[1]。因此,在了解建筑产品的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运用市场的价值规律和行业标准,通过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方法,确定建筑产品的合理价格,是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点之一。

一、房屋建筑概预算的概述

1.建筑工程概预算定义

建筑工程概预算是指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国家规定的规范和计价依据、定额及各种取费文件,预先计算和确定每项工程的建筑工程的投资技术经济文件。它是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总称。建筑工程概预算同属于工程造价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工程造价的特点,它的造价也具有工程造价计价的特征。

2.建筑工程概预算的作用

由于概算、预算分别在建设项目的两个关键阶段,因此建筑工程概预算也非常重要。

(1)有利于落实工程建设计划,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工程建设投资计划是根据工程建设概预算编制的。认真审查概预算,确定工程的合理造价,可以使国家对工程建设资金做到合理分配和合理投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有利于国家对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概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材料和物资的市场平衡和合理分配。加强对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审查,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可靠数据,国家依据这些正确的数据,加强市场宏观调控,从而提高对工程建设拨款、贷款、计划、统计和成本核算,制定合理的技术经济考核指标,从而提高对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和监督[2]。

(3)有利于建立规范化的建筑市场。促进招标投标承包制的健康发展。经过审定的概预算,必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方面,在工程质量的管理方面,在设计和施工的合理性方面,都有所提高。经过审定的概预算,确定了工程的合理造价和主要材料设备的数量,这就为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奠定了基础,招标投标据此提出合理的标底、标价,以及工程质量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促进建设项目大包干和建筑市场公平竞争与发展,促使施工企业向自身管理要效益、要发展,有利于建立规范化的建筑市场。

二、房屋建筑概预算存在的问题

1.工程建设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以及存在建设法规体系上的错位和配套性等问题。但目前主要还是管理体制问题,加上地方主义、本位主义、保护落后、“内部人”问题的干扰,以及业内人员法治意识和工程合同观念淡薄,使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2.建设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国外建设行业体制,他们基本的建设工程管理框架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工程总承包为中心,全行业、全方位的行业分工体制,项目管理、设计、咨询(监理)、材料设备供应、工程总分包一体化服务机制,以及政府与社会监督和严格的工程合同管理的建设市场机制,从不同角度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3]。

3.长期以来大多数地方施工企业由于市场、企业机制不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低下,技术发展有限,大多数是严重下滑,人才流失,使企业丧失承担风险的能力。施工企业缺乏真正的企业家,也是限制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建设和建筑企业发展水平不一,凡是发展较好的企业都有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和善于经营的团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怀有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不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业主和职工利益之上,有奉献精神,有远见卓识,有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和战略发展目标,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善于把握市场机遇,不断创新品牌,努力提高企业信誉,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求得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4.技术管理与企业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其实我国建设或建筑安装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已形成了企业内部的计划管理机制,并探索了一套较完整有效的生产计划制度,建立了良好的技术、质量、安全规范规程等学习制度,注重企业基础工作,重视企业内部定额、劳动效益管理和成本核算,各企业都有较为健全的技术管理与技术责任制度,都是当时获得良好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的基本保证。然而,这些问题在当今企业中都成了薄弱环节,抓市场不等于削弱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过去数十年获得的宝贵经验,还值得今天的企业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三、房屋建筑概预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基本建设概预算定额管理的模式已逐步转变为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①重视和加强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工作,努力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切实发挥其控制建设项目总造价的作用。

②明确概预算工作不仅要反映工程造价,更要能动地影响设计、优化设计,主张进行限额设计,做好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保设计的技术经济性,更有效地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建设资金。

③从建筑产品即商品出发,以价值为基础,确定建设工程的造价和建筑安装工程的造价,使工程造价的构成更符合实际,更趋于合理化,并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4]。

④把竞争机制引入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打破长期以来以行政手段分配建设任务和施工单位依附于主管部门“吃大锅饭”的体制,冲破行业和地区等封锁,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进行招投标承包,择优选择工程承包公司和设备材料供应商。这样,不仅可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质量、缩短工期,而且也促使这些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市场应变和竞争能力。

⑤提出要对工程造价的估算、概算、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决算实行“一体化”管理,并研究如何建立一体化的管理制度,改变过去分段管理的状况。

⑥提出用动态的方法研究和管理工程造价。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建设资金,研究如何体现建设资金的时间价值,要求造价机构定期公布各类工程价格要素的价格指数及工程造价指数,力求尽快建立地区、部门乃至全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结论

总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计划经济的内在弊端逐步表现出来。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传统概预算定额管理,实际上是用来对工程造价实行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讲,遏制了竞争,抑制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崔红梅. 探讨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 门窗,2013,08:76.

[2]赵林红. 建筑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建设科技,2013,19:105-106.

第7篇: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建设项目; 造价; 控制; 设计; 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造价管理体制的特点和有待改进之处

我国传统造价管理体系是引进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定额及有关文件控制造价。其特点主要有:

1.1我国现行造价管理主体的特点为“条块分割,政出多门”

为了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目标而进行有效的组织活动,我国设置了多部门、多层次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宏观管理方面有:建设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其他各部委相关专业工程管理机构;地方设有与建设部对应的省、直辖市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及与各部委相对应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在微观管理层方面,有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及咨询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工作重复,工程造价管理混乱。

1.2多为静态管理,缺乏动态管理

传统定额管理是基于事先确定工程造价的政策,把属于竞争中最活跃的因素固定化,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资金管理中,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缺乏动态性,造成技术和经济的分离,导致造价扭曲。

1.3多为事后控制,缺少事前控制

现有的工程造价方法主要是以经过审核批准的工程项目预算为标准,将实际发生的工程造价与预算进行对照和比较,当出现偏差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调整。这样的控制方法是面向资源和部门的控制方法,难以通过事前和事中控制去消除无效的作业活动,无法实现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有效控制。

1.4立项阶段造价管理薄弱

我国造价管理以办理工程价款结算为主要目的,注重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特别是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忽略了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不能有效的控制造价。

1.5工程造价资料管理欠缺

我国历来缺少对工程造价资料的收集整理,没有形成较好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使造价管理的各项工作和工程造价的计价与管理缺乏有效的依据。

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工程设计是影响和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它初步设计基本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规模、产品方案、结构形式、建筑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了设计概算,确定了投资的最高限额。施工图设计完成后,编制出了施工图预算,计算出工程造价。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设计费一般占相当于建筑工程全部费用的1%以下,但设计本身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可达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对整个工程建设效益的重要性。

限额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不突破总投资额的工程设计过程。限额设计不是简单的压缩投资,而是将设计全过程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尤其是加深可行性研究深度。

2.1按照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带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应该是多方案比较选择的结果,是项目投资估算的进一步具体化。初步设计开始时,设计者应该清楚各项控制经济指标,严格按照限额设计分解的投资限额和控制工程量(如结构形式、面积、高度、三材总量等)设计,并不断对照本专业的工程费用,力求将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

2.2按照批准的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

经审核批准的设计概算是施工图设计控制及资金的限额依据。施工图是设计的最终产品,是现场施工的主要依据,这一阶段限额设计的重点在工程量的控制上。对于因建设市场动态性(如设备、材料的供应或价格变化等)、现场条件变化或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深度等因素造成局部施工图预算超设计概算,应积极采取措施,及时调整。

2.3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工作

设计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同阶段的设计变更引起的损失费不同,变更发生的越早,损失越小。因此,翻门应尽量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以减少损失、设计人员应通过详细分析研究在设计阶段确定最终方案,避免施工阶段更改;认真审查图纸错误、遗漏现象,以降低造价。

3.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施工是实现建设项目的过程,造价的90%以上都耗用在施工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要准确处理造价、工期和质量的辨证关系,把投入产出观念贯穿到整个过程中,努力使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

3.1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及管理

施工组织设计是进行过程招标、签订承包合同、进行施工准备和指导施工的基本的、全局性技术经济文件。它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工具。

施工组织设计包含的基本内容有: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各种资源需要量计划、技术及安全保证措施等。

合理的施工组织,能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作用。加强施工组织管理,要求企业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工程进度进行排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及质量,减少返修,阳氏费用。

3.2实行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

建设工程施工周期一般比较长,因此,会使实际消耗的材料、人工价格与投标时差异较大,这就要求造价控制人员及时收集积累有关造价调整的资料,准确预测各种动态因素(如价格、利率、汇率等),使造价动态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全过程。

3.3加强工程变更与索赔控制

工程变更在项目实施阶段,由于客观、主观原因,常发生局部设计变更、工程更改、材料代用、工艺方法改变等问题,引起工程预算价格的增减。因此,必须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布峻,合理有效的控制变更价款。

工程变更的内容有: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工程量;建设项目附属工程的增减;某些材料的规格、标准的变化;部分工程的标高、基线、位置、尺寸等的变更;某些工程的施工时间、程序的改变;市场主材价格的波动等。

工程变更必然会使造价提高,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做好施工处理、验收、核对和现场签证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索赔的控制。索赔,是指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而遭受损失时,向对方提出的价款与工期补偿的要求。

常见索赔类型主要有:设计图纸发生变更引起的索赔;不利自然条件或人为障碍引起的索赔;工期延长或延误引起的索赔:因甲方原因造成施工中断引起的索赔;因甲方原因工程终止或放弃引起的索赔等。不论什么类型的索赔,都必须做好现场第一手资料及详细计算书,保证充足的证据。

索赔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合同双方提高管理素质,加强合同管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有助于双方熟悉国际惯例,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有助于工程造价合理确定,可以把原来工程报价中的一些不可预见费,改为实际发生的损失支付,便于降低造价。

参 考 文 献

第8篇: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商务 路径选择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带给企业,也同时要求企业面对开放的市场并接受更多的竞争。因此,从事国际化经营就成为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市场需求旺盛,因而形成对中国产品的巨大需求,出口猛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大多数贸易伙伴国内的经济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日本1998年的增长率为负,欧盟国家的经济也呈低迷状态,但是美国的经济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由于中国政府实行了刺激出口的政策,从而使得中国在世界经济低迷状态下依然实现了出口额的增长。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形势逐步回暖,来自国际市场的需求旺盛,中国企业出口再度猛增。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达到1154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出口首次超千亿达到101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6%。这说明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了外贸领地,更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商务活动,进行跨国经营。

FDI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首先,入世后,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2000年407亿美元,2001年486亿美元,2002年527亿美元和2003年535亿美元。2004年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再上一个台阶,突破600亿美元,达到606.3亿美元。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为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据多项调查,投资者信心指数排名中,中国均排名第一,而且60%以上的企业将中国作为海外研究开发投资的首选市场。其次,近几年来,伴随“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截至2004年底,中国已有2000多家内地企业在16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8299家企业,中方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近370亿美元。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领域也不断拓展,从初期的简单从事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到现在拓展到生产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开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农业合作、研究开发等领域。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层次也不断提升,初期对外投资主要是通过建点开办“窗口”,而现在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已发展为投资建厂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和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战略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

企业全球化经营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更早,中国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就已经走了出去,如改革开放之后一度兴起建立海外“窗口企业”,就是国际化早期的一个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中国企业国际化也逐渐多样化。目前中国约有6000家境外企业,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2004中国企业500强与美国《财富》杂志2004世界企业500强的有关资料对比可以看出,从营业收入比我国企业虽然相对于世界500强企业相对比较低,但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涉及的行业领域极为广泛,从制造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到餐饮、旅游、科技开发、咨询服务、以至贸易、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是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见表1。

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不利因素

与世界经济接轨使国内经济波动可能性增大。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03年,中国每天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流量平均达到22亿美元,每天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平均达到1.5亿美元。通过这种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和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世界在影响中国,中国也在影响世界。基于这一大背景,中国经济及跨国经营的稳定,不仅取决于内部环境,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如国际商品市场(如石油等)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变动,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中外汇、股票、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甚至引起金融危机,同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反过来引起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而这两个市场的波动都会引起世界经济波动,从而引起各国经济与政策的变动,会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吸收外资、对外投资等,进而影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

无形的壁垒限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近年来,来自海外市场的反倾销、过高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以及知识产权诉讼等方面的阻碍加大,已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绕不开的壁垒。麦肯锡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海外收购有67%不成功。几乎中国企业的每一次海外并购,都会在东道国遭遇到政治方面的责难,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就是对国际政治阻力的估计不足。而且中国是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86起。

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改革开放以来,旧体制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束缚已逐渐减少,但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有企业参与世界市场激烈竞争,尤其是企业功能不完全和行政部门对跨国企业及海外企业的经营活动限制和干预过多,使企业失去必不可少的经营自主权,这是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出现种种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影响今后中国跨国公司功能能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中国企业频频以“大买家”的身份亮相于国际市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约有60%在2005年以前就已经有各种形式的海外经营活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公司,如联想、TCL、华为公司的海外营业额已经超过国内。

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各方条件尚不完备,选择经营方式切忌盲目,要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状况,采取相应的“走出去”方式和策略。通常应以产品出口为先导,取得经验,了解市场,有了品牌知名度,熟悉经营环境后,再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合资、合作乃至独资、战略联盟、跨国并购等方式。经营方式的选择,关键要看市场情况。

品牌先行。实行名牌战略,比较适合在国内市场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具有了一定的实力,资金雄厚,有国际经验的企业。可以通过到海外投资建厂,以自己的品牌来扩大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如青岛的海尔集团等。

合资经营。同东道国举办合资合营企业,有利于减少中方资金投入,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利用东道国企业熟悉当地资源、市场条件、政府政策、法律,比较容易获得当地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有利于减少风险。

非股权安排。企业凭借在技术、工艺、产品、劳务各方面的优势,通过特许权协议、经营合同、销售合同、提供管理性劳务等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采取这种方式,往往受到发展中国家欢迎,中国企业可选择适当的非股权安排方式,机动灵活地进入国际市场。

建立独资企业。独资的好处是有经营自主权,可与母公司保持密切联系,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技术和工艺,能充分发挥母公司的优势,也可以减少或避免因合作经营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但它对管理的要求较高,风险较大,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企业应慎重采用的一种方式。

实施战略联盟。在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必须走战略联盟的发展道路。 实施战略联盟一般以契约协议的方式实现,常见的类型有研究开发战略联盟、生产制造联盟、联合销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战略联盟等。战略联盟的好处在于降低成本、减少竞争、分散风险、适应性强等。战略联盟比母子公司的关系要松散灵活,在联合的多个公司之间进行的交易,既有内部贸易的性质,又有外部贸易的特征,兼内外两家之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跟国内企业收购一样,利于自己的资金优势和国外公司发达的营销网络,实行跨国经营,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尽快地推向国际市场。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万向集团,已收购兼并了16个国外企业,并涉足国外金融保险业,其产品万向节已打入欧美和非洲市场。

利用政府外援途径。每年我国政府都要援助一些落后国家,如南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一些企业可以先通过提供无偿设备,然后逐渐打开该国市场。如深圳华为集团的通讯产品就是通过此途径打入了南非市场。

利用国际活动促销。可以利用国际上的一些比赛,作自己产品的广告,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自己的产品,直到家喻户晓,这样,自己的品牌就树立起来了,在该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就容易多了。例如,力帆摩托车就是用此方式打入了越南市场。

企业在确定目标市场,选择跨国经营与直接投资的优势区域时,应充分利用地缘文化、种族因素等优势,积极发展周边地区或临近地区的跨国经营,可以免除各种障碍,直接带动我国的技术、设备、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洛林.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9篇:对外工程承包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科:国际贸易: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F7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80―05

收稿日期:2006―08―20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培养为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本科、大专招生的增长及总量居各专业前茅,而且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和招生也迫切要求增长,国际贸易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究竟要确定哪些,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学科研究范围狭窄,不能适应学科和外经贸实际发展的需要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①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①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①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①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T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3]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11)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

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

这样命名的好处:一是从字面上就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有利于学科研究和发展:二是纠正对这个专业狭义的和错误的理解,跳出片面狭隘的专业就业观,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及全方位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领域。如按狭义的该专业就业,就是从事直接的进出口贸易、做单证、谈生意、跑海关、坐办公室,而与其他专业无缘,各层次学生在同一岗位就业。而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本科专业及学科涵盖面来看,就业领域就很大了。如我们的培养要求与目标中指出的那样:本专业培养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外贸、外资、外经、外事等领域服务的以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对外经贸人才,毕业后能在进出口企业、有进出口权的工业与商业企业、涉外金融企业、涉外政府机关和涉外事业单位、涉外中介机构等部门及个体工商业,从事进出口实务、商务谈判、翻译、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研究策划、文秘、宣传公关、新闻、研究、教育等工作。

此外,国际贸易或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⑷也值得商榷。任何学科和专业都是根据社会需要而来的。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越来越紧密融合,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和规律将引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从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就业人员来看,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显示出这个学科的地位日渐重要;另从学科研究领域和范围来说,应用经济学的其他任何一个二级学科,都没有这么大的领域,研究方向远远没有这么多。可否把它作为一个一级学科独立出来,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并列起来。学科名可以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下设三个大的二级学科,国际贸易学(涵盖所有的贸易理论与政策、各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学或国际商务学(国际融资、对外投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国际经贸组织学(wT0理论与规则、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双边贸易组织及双边经贸关系等)。这个设想敬请同行们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