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制药,工艺,设备,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追溯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历史,便可看出中国制药人才的培养规律,也决定了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贯彻学校“创办国内高职一流”的办学思想,充分依托和发展我校在药学领域合作办学的优势,培养以药学、工程学为基础,系统地掌握《制药工艺及设备》、《药剂学》、《生物技术制药》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生产工艺操作、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药品监督管理能力,具有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制药工艺及设备》的课程建设就是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1《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体系建设遵循原则

《制药工艺及设备》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总原则来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还要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

(1)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教育的优势,改革、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2)整合药学各专业课程群,其中涵盖了药学的化学基础课程,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有机衔接,有利于按照目标进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3)开设有利于素质与能力提高的仿真实训体系,规避国家制药方面政策的限制,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实行学分完成制,理论2学分,实践2学分。通过灵活设置学分,使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实用、适用”的人才培养思路。

2《制药工艺及设备》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剖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充分调研和论证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把握课程的布控和开发是关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以优质课程为载体,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制订的培养目标。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之一,就是要掌握生物制药工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常用设备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制药工艺及设备》这门课程能够满足培养这一技能要求。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是以“生产岗位核心技能”为立足点来规划专业建设,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置具有“实用性”,即以微生物发酵工艺和制剂工艺为主线进行课程学习,有利于我们着眼于中国生物制药主流产业,以及相关行业技能要求,部分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实施具有“独立性”与“长远性”,即我们在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工艺设计内容,使学生在操作的同时,进行主动地独立思考。学生在有限的学制中能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满足企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选材具有“代表性”,如在微生物发酵的生产工艺中,采用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实际操作和模拟实训结合,可以举一反三。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具有“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生物技术制药》、《化工制图》、《微生物制药》、《《药剂学》四门课程与《制药工艺及设备》相结合,进行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通过包括《制药工艺及设备》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生物制术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能够达到制药技术人员职业岗位群中高级工种的水平,胜任我国现行生物制药的主要生产岗位。

3效果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实行中期教学汇报、课程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以及相关教师主持课程综合设计汇报会,全班同学按各设计组分别进行汇报和答辩。六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模式,青岛华仁药业和益青药业反映学生专业素质过硬,生产岗位上岗快,工艺操作能力强,甚至有学生在工作2个月后,就成为师父,具有了独立带徒弟的资格。工作三年以上的学生,全部成为主管级的业务骨干。说明该课程思路对,培养了学生比较过硬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河北化工,2010,33(11):71-73.

第2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生物制药;实验教学;创新思维;科研素质

一、实施背景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生物制药作为其中应用导向较强的领域之一,其实验教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生物制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1,2]。基于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注重,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源头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落后的客观现实,我们以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科研素质的塑造。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需要,更新了实验课程体系,确定了实验教学的总体思路与规划。将实验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第二层次以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为主,融合各门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种实验技能的能力;第三层次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设计,主要在选修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最终形成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形成综合应用能力-拓展科研创新素质的多层次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其中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及开放创新性实验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与特色项目。

三、具体内容

1.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通过将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从生物制药首届学生(03级)开始,即开设了跨课程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总体设计上,以完整的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流程为主线,整合了《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模块,指定负责教师自编实验教材;从知识点上涵盖了基因工程上游技术(包括基因的定位、筛选、克隆、表达、活性及功能的鉴定和分析)与下游技术(包括发酵、提取、纯化、鉴定分析、冻干等技术)以及药效、药理、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实验题材上,将来自生物制药研究所的T细胞受体基因治疗药物及重组白介素-18蛋白药物等成熟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并以其研究过程为例,讲解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流程,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学术层次,并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在师资力量方面,由来自理、工、医学等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发挥专业优势;在实验设备方面,充分整合了现有教学资源,并将新购置的流式细胞仪、蛋白层析系统、毛细管电泳等先进仪器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考核方式上,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锻炼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考查了实验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气氛生动活泼,效果明显。

2.科研课题设计

由于选修课具有前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目前在选修课《肿瘤生物学》与《抗体工程》开设了科研课题设计。目的是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拓展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科研课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由学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加以管理与实施。

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是准备阶段。主要是由学生分组自行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备课与讲授,目的是为课题设计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由全体本科生导师组成评议组对学生讲课情况做出现场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为选题与标书撰写。在大胆假设、科学论证的原则下,学生提出各自的课题,并与导师讨论课题的可行性。定题后,分别完成资料的调研,研究方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为模板撰写课题计划书,最终提交研究方案。第三阶段为课题评定阶段。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研究计划进行点评与修改,指导学生最终完成整个实验设计。根据理论课的授课情况和最终计划书的水准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研究计划,可作为毕业论文及学生创业计划的蓝本。

3.开放、创新性实验

主要面向三、四年级本科生。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学院实验中心与研究所的场地及设备现已全面向学生开放,并设立了专门的本科生创新实验中心。在课题立项方面,首先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 识技能,凝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型实验。此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开放性实验项目,这些专职教师通常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有深入了解,能够设计出即合乎学生实际,又能拓展思维的课题,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宣传招募的方式吸收学生积极参与。

四、主要成果

目前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共设128个学时。经过03级与04级的实践,获得了初步的经验,锻炼了师资队伍,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了两版实验教材。拟经过三轮教学实践进行规范,成为学院实验教学的骨干课程与特色项目。在03级综合性实验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分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实验管理、教学效果几方面,设置了二十项指标,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在90 %以上。学生普遍反应;通过综合性实验,其专业知识、实验技能与科学思维都有显着的提高。

在科研课题设计方面,03级本科生共完成科研课题设计22项。研究方向涵盖了基因工程抗体、RNA干扰、重组细胞因子、抑癌基因等肿瘤治疗的前沿领域,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拓展。此外,通过独立完成课题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独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并使其对课题申报的整个过程有了一定认识。

在开放性实验方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生科院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教师申请并组织完成开放性实验项目3项,学生参与17人次;

接受了以上教学模式的严格训练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实践能力显着增强,03级本科生进入实习后,获得了实习基地的一致好评,已成为各基地研发、生产的骨干力量。以本教学模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改项目于2007年获得广东药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发展思路与规划

本教学模式经历了两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在对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反馈意见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模式不断加以完善,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与具体措施。

在验证性实验层次,将开设竞争性实验。目的是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减少现有教材中已显陈旧的实验内容,同时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及教师专长,增加具有本院特色、切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项目。具体方案是:各门专业课在开设必修的基本实验、经典实验,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设置一定比例的机动实验课时,由各门课程任课教师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编实验讲义。首先经过试讲与预实验并由全体任课教师评审,然后向学生公布各门课程的候选实验,学生通过网络或书面申请方式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最终根据学生选课结果,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

在综合性实验层次,在保证现有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上下游技术认识的连贯性和综合运用能力,拟合并《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并论证《细胞生物学》、《现代遗传学》、《细胞分子免疫学》三门课程合并为综合性实验的可行性。最终实现如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三年级上学期的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克隆获得目的基因,在下学期的基因工程综合性实验中进行基因表达产物的活性、产量的检测,发酵体系的建立、发酵工艺的优化、提取纯化工艺、药代药效学检测。从而将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基因药物、蛋白药物)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开放、创新性实验方面,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衔接。针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下游技术瓶颈,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提高对下游技术的培养力度。拟以学院筹建的核酸蛋白分离纯化中心为基础,大力拓展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引来自企业的师资力量与横向课题,将部分课题研究内容以开放性实验的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并划拨部分横向课题经费作为开放性实验基金来源,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吸引企业力量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主动的调整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将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转化平台相互融合,最终成为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孵化器[3,4]。

【参考文献】

[1]彭俊文,蒋铭敏.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现状及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201.

[2]张蕊,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5):107.

第3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产教融合;通专融合;通专结合;协同教学;导师制

作者简介:石芬芳(1970-),女,湖北红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卢洪胜(1965-),男,湖北仙桃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药剂工程、机械制造;尹矗1977-),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职业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22-04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职业与岗位的半衰期日渐缩短,单一职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劳动者获得可迁移的岗位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应对新型职业环境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改革既要加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1],也要通过课程和教学实践,将通用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创造性建立了“普适-定向”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创建了与之相匹配的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

一、研究基础

(一)理论基础

通专结合的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质价值尊重及对职业教育活动规范的回归。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施“通专结合”就是通过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处理,寻求二者的均衡点与结合点[2],共同完成对高职学生的“做人”与“做事”的指标和内容[3]。与学术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教育本质的逻辑起点是工作体系[4],大量职业教育通识课程与工作过程相联,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将通用能力训练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深切体会通用能力与未来职业的联系,同时淡化学生对通识课程学习的负面情绪,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实践基础――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示范性专业建设期间,该专业根据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建立了“双元耦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双元耦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当时顺应了生物制药产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如微生物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等不同领域的拓宽,相应的人才培养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对接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多领域需求,该专业从2012年开始推行“普适-定向”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实施方案。

二、问题提出

“普适-定向”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双元耦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较为宽泛的适应面,且在目标层面更全面地涵盖了该专业领域通用知识、能力与专业知识、能力的内容要求,但在实施与操作层面很难找准通识与专业课程的均衡点与结合点。

(一)课程结构设计不科学,教学计划中存在“通”“专”分离

现行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基本延续了示范性建设期间以学习领域课程为重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四大板块。方案本身在目标层面充分体现通专结合的理念思想,按要求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所需的通识知识与通用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拓展能力,但四大课程板块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拼盘叠加,存在“通”“专”阶段性失衡的现象。

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示,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通识教育活动两个板块,占整体课程计划的40.5%,可见通识教育结构比例并不算小,但二者仅仅是板块拼接,通识课程门类还是属于学科类体系课程,通识教育活动与通识课程内容是否存在重合叠加尚有待进一步论证,但至少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有很大的合并精简空间。在教学计划安排中也有“通”“专”分离的倾向,统计显示,该专业学生三年开设通识课程总共17门,其中第一期开设8门,而第五学期只设1门,第六学期开设门数为零(见表1)。

(二)功利化的价值观、学科化教育方法弱化学生通用能力培养

通用能力是所有职业共同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高职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由于受职业教育目的功利化、课程内容学问化影响[5],使教学实施出现盲目性,出现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专业至上”倾向,职业教育几乎窄化为一种就业教育或技术技能训练,导致学生通用能力薄弱、工作适应面窄、职业变迁适应能力不强。根据笔者对40多所高职院校的访谈调研,问题的直接根源是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学科化通识课程内容和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所致。

(三)通用能力培养时空受到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的限制和挤压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挤压了通识课程比例。通常是将通用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并借助一个“完整的行动”计划完成实施[6],由于受到班级规模、时间、资源、组织形式及刚性专业教学任务限制,大量“完整的行动”计划只能瘦身,通专结合教育最后只流于形式和过程,学生通用能力训练被弱化。

因此,在通专结合教育理念基础上,探索适应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将通识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的教育方法和实现路径,并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通专融合课程的开发实施与教学改革

(一)以通专融合为理念开发实施通专融合课程

通专融合课程是通专结合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通专融合课程体系既可以表现为整体形式上的组合,也可以表现为局部阶段的相互融通,并在总体上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通专融合课程三种形式呈现。在“普适-定向”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通专融合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路是:依据产业、行业的生产一线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开发通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内容;通过协同教学模式、全程导师制实施通专融合课程,并在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下,强化普适性的通用能力培养;通过差异化人才培养机制定向培养学生对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借鉴活动课程理论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育家杜威认为:技术活动是一种探究活动,必须遵循探究的逻辑,进而提出了思维五步法,即面对疑难情境、确定困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假设、推断能够解决问题的假设、用行动检验假设[5]。这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启示是: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推理能力,将通用能力培养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开设以通识知识综合实践为目的的必修课;重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综合实践课程(目的、形式、内容、评价方案);使实践活动课程化。这种通专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可避免单一活动课的盲目性、随意性,又可扬其趣味性、竞争性,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根据专业领域主题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

通专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专业领域的某个主题为切入点,组织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专业领域的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展开探究性学习、社会调查、撰写报告、演讲及活动策划等活动,从而锻炼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既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深化专业知识学习的课外活动。在组织形式上,通专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班级课堂教学与小组考核评价相结合,是单体效应与整体效应的有机统一。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内容一体化,使教学时间和空间更具开放性。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推行协同教学模式

通专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多门课程相关,涉及内容宽泛,时间跨度大;加之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精力和时间有限,需要多学科背景的专兼结合教师团队,采取协同教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及考核评价是最好的选择。

这种协同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将在以下教学环节得到具体体现:综合实践性活动课程教学的时间跨度涵盖了与活动相关的所有课程,因此,按活动逻辑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关系和课程教学计划,既是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需要,也是多科目教学过程协同的前提条件;通识课程主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涉及到的相关活动内容进行专题教学与指导,实现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协同;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使主讲教师能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外指导,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协同;各相关课程主讲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并将学生的活动课成绩纳入分科课程的考核,实现考核评价的协同。

四、通专融合的教学管理机制创新

(一)组建校企共同参与、通专结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树立高职通专结合的教育观,组建校企共同参与、通专结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生产一线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调研为依据,开发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普适性”提供基本保障;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咨询。

(二)针对差异化定向培养实施柔性化教学管理

在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中,由企业实施定向培训。不同企业实施定向培训的规模、内容、起止时间与周期具有多样性。通过校企协议、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班级快速重组机制、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共享、成立订单班教学管理工作小组等措施,在保障校企两种学习情境快速转换和有序衔接的同时,支持双方各自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推进全程导师制模式,推动成立专业性学生社团

“普适性”原则下,鼓励综合能力强、有技术专长的教师制订“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案”,师生之间通过双向选择而行成“导学”关系。导师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专长,并推动成立专业性的学生社团。社团组织开展各种专业性的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成员可在活动中锻炼通用能力、深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培育兴趣和专长。

(四)建立健全的开放性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于计划刚性以及教学资源不足,使内容选择和专长发展受到局限。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制,使学生能根据自身个性与专长发展目标,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形式及学习时间和地点。这种开放性机制所产生的“分流”效果,也在客观上消解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

(五)通过技术与服务项目、学分奖励促进通专深度融合

通过制度约束和学分奖励,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由教师主持的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于企业而言,学校可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开发应用等服务;于学校而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教育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得到充分培训;同时,依托校企合作组建的研发基地,吸纳学生参与研发,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又强化其技术专长训练。

五、实践成效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自2012年全面实施“普适-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及通专融合课程教学改革以来,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一)调整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构和职责

将通识课程教学及通用能力培养纳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之内;新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5人、学校专业课教师3人、通识课程教师1人组成。

(二)重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在通专结合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院组织开发了《探究性学习报告与演讲》活动课程,并将其列入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全面实施协同教学模式。2011级学生从2013年9月-2014年5月,分别围绕资源与环保、新产品、新技术与新工艺等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展开探究性学习、撰写演讲报告,并依次在小组、班级、年级进行演讲。

(三)全程推行导师制模式

自2013年9月至今,学院14名教师分别制定了专门培养方案,并结成9个“导学”小组,全程培养学生54名,占当年新生总数(338名)的16%。成立生物科技协会,会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共有54名;将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纳入教师的年度育人考核范畴,提高教师积极性。在教师指导开展的活动项目有中药性状鉴别、乳酸菌饮料制作、水体污染监测与治理等6项。

(四)全面推行毕业设计开放性管理机制

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毕业设计开放性管理机制,从学生在校第四学期中段开始一直延续到第六学期,学院通过实习企业、其它企业、学生自荐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专业指导教师等多种途径征集毕业设计课题123项,其中企业来源选题共91项,占比74%,学生自荐和专业教师提供的共占比26%,以此路径,将学生的专业发展、毕业设计与企业技术服务、人力资源需求实现了有机结合。

(五)依托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

2012年至今,学院依托12个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先后吸收32名学生参与;依托与武汉创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的餐厨废弃物全利用循环研究中心、与青岛旭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的生物能源研发中心、与武汉蓝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的环保检测技术服务中心,以每批3-4个月轮换进驻的方式,先后吸纳36人参与定向研发。

六、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核心基础。通过7年的课程改革和管理创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稳步提升:2012-2013年度,学院与12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合作培养协议,订单人数达到23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6.8%。这些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期望为其它高职、特别是生物类型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开展,提供可参考的借鉴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胡丽霞.职业教育产教依存发展:内涵与测量[J].成人教育,2013(21):18.

[2]孙长远.通专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13(16):53.

[3]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6.

[4]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第4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 课程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制药工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是21 世纪的“钻石”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2]。我国已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生物制药作为成长性产业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3]。鉴于这种产业形势和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前瞻性地在10年前就设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迄今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促进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生物制药上游、下游技术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具体包括微生物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和生化药物分离技术等内容,完全能满足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后续实践课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支撑,较全面地掌握专业技能满足实际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该课程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多年来,该课程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设计和建设该课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现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和完善以及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探索和改进等工作情况加以总结。

1 以人为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强校必先强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4]。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高职教学质量提升、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近5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一贯注重教师的培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自提升”等多种师资培养模式, 已经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整体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1.1 送出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教师的特点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建设一支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6,7]。教学团队定期输送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研修、培训、做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能力;输送他们到国内知名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挂职、顶岗等方式到生产一线锻炼,了解现代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及产品信息,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积累大量课程教学的实践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本团队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通过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以赛促教,全面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1.2 请进来,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教学团队聘请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与专职教师一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利用兼职教师在生产一线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补充到实践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本校专职教师也从中吸收了营养,综合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1.3 自提升,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

以职称晋升和教师本人发展需求为内在动力,团队积极助推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把握生物制药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近5年来,团队成员承担了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校级、厅局教研和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授权专利6项。这些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各级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的申报,获得学校、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将建设经费不断地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利用学校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加强与制药企业的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完善校内外的教学条件。

2.1 联合国内兄弟院校,共同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2011年,课程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生物制药技术课程资源包项目,与国内兄弟院校9个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了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文本知识点1 100余个、动画200多秒、自制实验实训视频120分钟、习题近600题,今后这些资源将不断补充、丰富。本课程团队可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有助于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2.2 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所属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受中央财政支持。近年来,来自市、省和国家各级财政支持和学校配套近千万元经费投入到该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8]。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是该专业实训基地的核心场所,因此,经费的投入主要是用于本课程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目前,本课程现有实验和实训教学场地面积约1 000m2,仪器设备总值超800万元。实验室配置了3套全自动发酵系统、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蛋白分离纯化系统、冷冻干燥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等大型仪器设备。实训车间建有包括育种、消毒/灭菌、种子培养、发酵、预处理、提取分离、精制纯化、冷冻干燥等完整的中试生产线。此外,还有已经投入运行的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虚拟实训室。这些设施为该课程实验和实训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能满足本团队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2.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所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在省内医药行业中有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制药企业内建有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将来能尽快地适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

3 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近几十年发展迅速[9]。为了适应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团队每年深入制药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岗位技能要求以及生产工艺技术发展等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条件制订课程标准,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3.1 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考虑行业发展特点和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重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遵循3个方面的原则。(1)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紧密衔接,对后续课程和技术实践以及生物技术职业工种的技能考核提供核心支撑作用。(2)以“注重基础理论、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拓宽知识维度、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做到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知识更新、注重实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实践内容设计着重考虑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具有普适性,能在实际工作中拓展。

3.2 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职业资格考试,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理论教学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生物制药应用的实际,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上注重实际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制药知识基础、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制剂和生化分离技术6个模块,根据生物制药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突出微生物发酵制药模块和生化分离技术模块的重要性,相应的课时分配和实践内容设置比重大(约占60%)。同时考虑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课程也设置了基因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等高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掌握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熟悉和了解生物药物制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动向和进展。

3.3 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特色教材

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所需基础理论知识要求高,因此我们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的教材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教学团队对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了充分调研,确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团队成员多年的教学、科研和企业工作经验,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本课程的特色教材[10]。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和生化分离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应用实例以及相应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融合基础理论、应用实例和技能训练为一体。教材部分内容采用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如手性药物关键中间体―手性酸和手性醇的酶法制备、固定化技术技能训练等;还有部分内容是我省著名制药企业目前正在应用的生产技术,如甾体药物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霉酚酸提取工艺等。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团队努力探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切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促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1 设计并采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企业技术专家(兼职教师)与课程组专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该课程,并合作授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分别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完成教学。突出企业实际岗位工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在潜意识上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态度、实训态度更加认真和端正,求知欲、责任心逐渐增强,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的模式。由于生物制药行业是高技术门槛行业,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岗位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通过专任教师言传身教,把丰富、先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网络、虚拟课堂等强化理论教学,实现基础理论强有力地支撑职业技能,从而使学生胜任企业技术工作岗位。在实践教学方面采用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对应岗位工种主要有培养基配制工、消毒/灭菌工、育种工、发酵工、提炼工、纯化精制工等,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这些岗位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实施中,针对这些岗位技能需要,模拟完成岗位任务,强化职业技能。如以发酵工岗位为例,要求学生完成接种、温度控制、溶氧控制、泡沫控制、pH调节、发酵补料过程操作以及模拟染菌的处理操作等工序,并且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给出每个动作的理论依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这种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

4.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用启发引导、生产实例、项目任务演练等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采用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是在讲课时设计提出一些与重点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使课堂生动活泼,变成师生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前后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采用生产工艺实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的生物药品生产工艺讲解,逐步分析工艺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任务演练教学法,教师给出具体任务,让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相关内容,或者教师给出具体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教师提出在发酵过程中出现染菌现象应该如何操作处理等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并完成模拟操作。这样可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4.3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收集或制作教学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精心设计并编制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电子课件,以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仿真软件,建立虚拟生物药物生产车间。本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建立了抗生素发酵生产虚拟车间,可在计算机上完成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学习,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并创建本课程网站,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可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

5 结束语

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近5年的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师资力量明显增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近3年就业率(当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但是我们知道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组将继续进行教师队伍、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为社会和制药企业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生物制药产业。

参考文献

[1] 袁勤生.飞速发展的我国生物医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9):1451-1453.

[2] 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持续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881-1888.

[3] 胡显文,陈惠鹏,张树庸.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概况[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2):85-89.

[4] 俞洁华,王波.强校必先强师―也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85-87.

[5] 李开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73-75.

[6] 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1(11):65-66.

[7] 莫柳军.试析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29):87-89.

[8] 周双林,夏苗芬,崔山风,龙正海,何军邀.高职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4):566-571.

第5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教学质量

《生物技术制药》是目前国内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广泛开展的一门专业课程。生物技术制药以生物学、药学以及工程学的技术原理为基础,生物药物的研发、生产过程均体现了以上技术原理在制药领域的灵活应用。近年来,生物学、药学以及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程度地推动着制药行业的发展与变革,也使得生物技术制药学科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因此,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应用灵活、发展迅速,[1]既是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特点,也给《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通过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体会,希望能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思路。

1 合理设置先修课程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抗体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及发酵工程技术等,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生物技术制药》作为一门知识集成度极高的专业课,由于课时数的限制,需要众多的先修课程先行将涉及的知识进行讲解和落实。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体系时,对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专业课的内容,合理设置基础课作为专业课的先修课程,保证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胜任专业课的学习任务。以《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为例,就需要开设诸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等先修课程。另外,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回顾和复习。

2 结合学科优势开设实验项目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内容并不是生物学、药学以及工程学技术原理的简单堆砌,而是更注重这些技术原理在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灵活应用,加之生物技术制药学科本身的实践性很强,所以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开设实验,让学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灵活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项目的设置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经费、设备、学科基础等。然而在经费、设备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设置涵盖生物技术制药所有领域的实验项目也是很难实现且没有必要的。不同学校的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都有自身特定的学科优势,《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实验项目的设置应立足于专业自身的学科优势,这样设置并实施的实验项目不仅有完备的硬件支撑,同时也有学科长期发展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技术、案例等作为软件支撑。假设某高校的生物制药专业以基因工程制药为其学科优势,则适宜从其科研实践中提炼诸如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培养及基因工程药物的分离纯化等项目作为《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实验项目。这样设置的实验项目,更有实际操作意义,更贴近生物技术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实际,有利于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3 及时注入本学科前沿进展

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编撰和出版周期较长的公开发行的教材很难及时收录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技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物技术制药研究的最新进展,学到最新的有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教案和讲稿,适当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经常接触到学科的前沿知识。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给学生布置相关专题的形式,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某一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学科前沿保持敏锐嗅觉的习惯。

4 建立多媒体资料库

《生物技术制药》是集综合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学科知识的信息量比较大,直观性比较强。如果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老师上课只是利用板书和口授的传统模式,学生只能得到一些感知的内容,无法使其得到直接的体验,从而加大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2]现在大学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3][4]从事多媒体教学,需要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料,构建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库,不仅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还广泛收集了大量课程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CAI课件等,运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素材向学生讲解抽象晦涩的理论,演示复杂精细的实验,使教学由枯燥转向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除了收集和运用各种多媒体资料,笔者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构建有序的资料库,还计划建立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课程的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能够借助课程网站这一平台,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料进行自学,攫取更多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5 紧扣产业发展脉搏

目前,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内外众多生物制药企业的积极参与。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国内外生物制药企业成功的案例,将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技术制药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实际应用有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建立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生物技术制药行业发展迅速,相应的教学工作也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并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只有根据生物技术制药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最新进展,不断修正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夏焕章,熊宗贵. 生物技术制药(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时小燕. 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初探[J].中国医疗前沿,2010,20(05):29,90.

第6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 实训基地 规范化 四位一体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强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极大。杨叔子院士曾强调实验室的工作在高等学校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学校需要提供一个校内实验基地,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认识规律去安排实践。特别现在校内有基地,校外有基地。校外基地不稳定,因此校内实验基地显得极为重要[1]。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而实训基地建设的规范化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2]。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自2007年立项省级实训基地建设以来,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通知》和《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依托国家示范性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对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实训基地功能与结构布局

1.企业参与,共建“四位一体”的功能型实训场所

实训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传统的实训室布局是按照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服务对象单一,对一些交叉学科难免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2]。另一方面,就其中开设的实训项目而言,多为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与生产脱节,学生印象不深刻,做过即忘,不能达到强化操作技能的目的。

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以服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为宗旨,积极探索生物制药企业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合作模式。3年来,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反复多次的专家论证,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形成由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生产性实训,以及工艺仿真教学等组成的,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等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例如,新建的模拟仿真实训室主要配置了发酵工艺、生物分离、制剂工艺、分析检验等四种仿真模拟软件,通过仿真模拟操作,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认识完整的工艺流程,理解生物技术工艺原理、操作环境、控制系统、故障处理方法等。在多次模拟强化操作基础上,学生对生产工艺中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要点可牢牢掌握,为下一步的实践演练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按中小试验生产规模、工业化生产场景、行业技术规范,建设了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制剂工艺、微生物技术应用3个生产性实训车间和一个分析检验实训室组成的校内模拟真实的生产性实训车间,学生置身于职业情境中,以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模拟工厂的生产流程及操作过程,以岗位轮换的方式依次进行各个单元的岗位技能训练,亲身体验生物产品的生产流程,从中学到相应的岗位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在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主的基础上,本院还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场所的有益补充。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融入其中,体验生物技术工业化生产情境,将校内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检验自身所学之不足,查漏补缺,为进一步的充实找到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同时,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综合素质。这一阶段的实战磨练为学生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校企合作,开放服务,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校企双方资源各有优势,企业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实用的技术以及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技术人才;而高校的师资,科研力量比较强。双方合作可以充分提高各自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为此,我院利用生物制药技术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机遇,重视发挥行业办职业教育的作用,组建了两个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正常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进行指导;校企双方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企业利用学校资源进行项目中、小试验及检测,专业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培训,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专业实训,做到了互利双赢,良性发展。

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基地硬件条件的改善,实践教学理念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素质的相应匹配,以便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实训基地师资队伍。

1.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

近3年来,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我院每年派出5-6名教师到企业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并将所学之经验和技术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充分充实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这种生产一线的锻炼,使教师对企业岗位的真实工作场景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提高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

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训基地日常管理和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本实训基地实行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具体要求如下:

实验技术人员必须积极遵守学校制定的一系列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责任制度。

加强各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并对实训项目中的各种仪器、药品购进与报废等进修记录、统计;做到账、物、卡相符。建立明细账目,清单保留1-2年,使实验室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账可查,及时向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实训情况和准确数字,做好采购、管理、使用、维修等工作,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实验技术人员至少会准备3-5门专业课的实训预备工作,懂得常用仪器的维护和使用。

在实训中心安排下,有计划地参加业务进修,提高业务能力。

实训中心每年对实训室工作人员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绩档案,作为聘任、晋级和表彰的必要条件。

3.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在重点锤炼、提升校内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实训基地同时还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具体承担校内外实习实训、讲授工程实践类课程、产业技术与职业文化讲座等教学任务。其在生产一线的丰富经验成为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视野。

三、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建设和规范

1.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保证实训室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是实训基地良好运行和发展的关键与基础。学院修订和完善了实验(实训)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实验(实训)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实训)室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等,规范在基地进行教学、学生实训、培训考证及对外服务等行为,保障基地有序开放,高效运行。在实训基地资产管理中,建立了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做到帐、物、卡相符。并要求及时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和工作日志。

2.生产性实训室项目化建设管理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发挥生产性实训室的教学作用,生产性实训室实行项目化管理,即实行了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的双重管理模式,除了由实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外,另外派一至两名专业老师负责一个实训室实训项目的管理、维护及新的实训项目开发。包括负责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将企业的生产任务转换为实训教学项目并实施,编写实训教材和符合行业要求的技术操作规范、合理配置实训室仪器设备等。

3.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机制建设

重点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完善了顶岗实习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规范、校内(外)实习职业素质培养与考核规范等教学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实践教学行为。

四、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初步成果体现

1.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近三年的规范化建设,实训基地形成了虚拟仿真实训室、校内模拟真实的生产性实训车间、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等不同实践教学情境功能互补,“仿真模拟演练校内实战训练企业职业化锻炼”相互衔接、逐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期间的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总学时的81.3%,学生校外生产实习预期目标实现率达100%。

2.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在与企业共建的过程中,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如武汉同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武汉老人家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武昌扬子江乳业有限公司分别将工艺试验基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中试基地设在本实训基地,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

3.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高

近三年来,本实训基地共承担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药物质量检查工、灭菌工、生化药品提取工、发酵工的中级资格鉴定工作,累计获证书人数达到756人,通过率达到98.6%。

综上所述,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按“教学、培训、科研、生产”等“四位一体”的功能设计。其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庞大工程,需要长期不断的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其对教学力的正面影响作用,为行动导向教学方案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今后,基地进一步进行规范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企业化生产场景的布局,重点要加强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续)[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1-3.

[2]郑华,郑俊虹.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8,9,211-212.

第7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计量检测特色;工科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090-03

药学是结合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学、医学、经济学、法学、毒理学、数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而形成的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在药品和药妆品(含药物成分的化妆品)的生产、销售、检测、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药学与社会公共安全、大众生命安全、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国家标准等都是密切相关的。2003年我国化妆品产值达520亿元,处于亚洲第二(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八。2005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4 422.7亿元人民币,医药市场规模居全球第7位。据统计,我国化妆品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5%,据预测2008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将达800亿元人民币。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纪正昆司长和食品生产监管司王红副司长来我校指导时说,“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药品和药妆品市场兴旺,进出口额较大,药品和药妆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也不断增加,特别是目前我国药妆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对功效性及适应性评价方面还是空白,检测机构的能力也不尽完善。因此,有关药妆品的系统的毒性、功效、成分检测实验数据的技术支持力度相对欠缺,使得中国也受到来自药品和药妆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世界各国都将生物与医药作为优先发展战略,进行着激烈的科技与市场竞争。”众所周知,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核心都在于质量水平的高低。要在这场质量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从事质量工作人才的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因此培养方案的确定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由于药学专业涉及的领域很广,任何一个高校都不可能培养面面俱到,行行精通的药学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突出自身学科优势,办出品牌、办出特色,是高等学校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1]。目前一些综合性大学及部分教育部直属医药院校,如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逐步确立以研究型和药师型模式来培养药学人才。为更好地发挥我校优势,我们开展了具体研究。

我校药学专业是依托中国计量学院,其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具有计量、检测、质量、标准等方面的鲜明办学特色,如1个“仪器科学与技术”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省重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为依托,而且以生命学院的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出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研究室”、“生物产制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基因工程检测实验室”、“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室”、“药品和药妆品安全评估实验室”和2个省属高校 “药品质量综合检测实验室”和“植物化学综合实验室”等为平台建立的。我们按照为社会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适应宽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凭借我校检测、质量、计量、标准等优势,构建具有检验检疫特色的药品和药妆品检验和安全评估的药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并展开调研、学习、探讨和实践等。

1 构建有检测特色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1.1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及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培养能适应国家尤其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1]。结合我校在计量、检测、质量、标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浙江省是我国医药生产和经济大省的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掌握药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初步训练,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标准制定和研究开发过程中,从事药品和药妆品的分析、检验、质量控制、管理、医药营销、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研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药学专业人才。

1.2 适应社会医药事业和市场需求,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医药是浙江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浙江省重点扶持的产业,形成了以康恩贝制药集团、青春宝药业集团、民生药业集团、海正药业集团、新昌制药集团等为核心的制药企业群体,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由于浙江省培养的药学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众多药厂每年到外省招聘药学专业人才。截止到2004年9月中旬,按发达国家从业人员要求,我国执业药师的缺口至少有100万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明确提出了必须配备执业药师的七个方面,它们是:新开办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具有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资格的零售药店;跨地域连锁经营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人;通过GSP认证的大中型药品零售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药房和制剂室必须配备执业药师,这一切为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浙江省不仅有知名、上市的医药制造企业,而且100多家化妆品制造小企业,由于看到药妆品的无限商机,现在国内药企涉足日化企业加快了步伐,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比其他省份高,对进口的药品和药妆品需求大,但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能力不强,药品和药妆品的安全不容乐观,非常需要懂专业、懂法规、懂检测的技术人才。

我校药学系的教师们2005年到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等调研,了解这几所大学的专业发展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等情况;2006年到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学习和走访,聆听了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产品监督司和质量司的司长们、国家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院士和领导们作的报告,深入了解国家在检验、计量、标准的发展趋势和迫切需求大批检验检测、标准、计量方面人才。我们以培养强动手能力、熟悉药品检测、标准和安全评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特色,从而达到更能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

1.3 仪器科学、检测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重点学科对有检测特色的药学专业的支撑

中国计量学院的药学专业是以1个“仪器科学与技术”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依托,以生命科学学院的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药品和药妆品安全评估实验室”和2个省财政专项“药品质量综合检测实验室”和“植物化学综合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的。在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上,经过教师们的调研、学习、汇总、讨论和专家多次论证,将我校药学专业与生命学科、计量检测技术学科有机结合,将药学专业的定位由2005年重点培养生物制药人才转变为现今定位于培养检验检疫和标准化的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药学专业人才,作为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2]。

2 建立具有检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化学、药学、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检疫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注重化学合成技术、检测技术(生物检测、化学检测、微生物检测、仪器检测等)和计算机在药学中应用和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在药物和药妆品的检测和标准化方面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充实和壮大我国在药品检验检疫领域高级人才队伍,符合药学专业办学基本要求教育,同时又强调加强现代复合型的检验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即能以其专长为药品检验和药妆品检验做贡献。

根据教育部有关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2],结合我校是我国质量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制订药学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如下做法:

2.1 结合药学专业特色和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科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我校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集中性实践环节。课程共175个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共60个学分,共1 155学时;学科基础课中的必修课共34个学分,共678学时,学科基础课的选修课必须修12个学分;专业教育课中的必修课9个学分,180个学时,专业教育选修课必须修12学分;全校选修课中含人文社科类模块、经济管理类模块、学校特色类模块、综合能力类模块等共计10个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必修课共计30个学分, 和课外科技课8个学分。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集中性实践环节四个主要层次构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2.2 在化学课程的主干课程基础上,体现药品、药妆品的计量检验特色

化学一直是药学类各专业的主干学科,也应是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之一。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专业化学(生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3]。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化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体现灵活性。同时注意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理论的引入。在专业教育的选修课设置方面,我们采纳了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为国家培养含药物成分的工业品检测人才的建议和希望,增加了化妆品化学、中药化妆品学等课程,并开设“药品检验技术发展”、“药妆品检测技术进展”、“新药研究与开发”等学术讲座。

2.3 将生物学的主干作用应用到医药检测领域

生物学也是药学的主干学科之一,特别是生物学的检测技术在医药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也是当今检测的一个发展方向[4]。因此,设立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技术等学科基础必修课。

2.4 在多学科交叉的大药学教育基础上,抓住特色,适应时代需求

目前药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纯化学模式发展到理、工、医、药的多学科交叉结合,使专业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具有“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特点[2]。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不仅设立一般药学专业都有的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还设置生物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医学概论、人体解剖学、化妆品化学、中药化妆品学等课程, 使学生学到的内容能相互渗透、融合,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 立足计量检测特色,构建结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药学还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打好实验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1 开展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学生结合药学和生物学、仪器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我校是全国质量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 药学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在国家、省市和企业的药品检验部门。因此,在实验类型上,我们设置了药学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和开放性实验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方面,我们以校化学实验中心和1个省财政专项“植物化学综合实验室”为平台,开展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在检测方面,我们以1个省级“生物测试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开展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生物药物分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安全与毒物分析、生物制药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在药品的检测和安全评估方面, 我们以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药品和药妆品安全评估实验室”和1个省财政专项“药品质量综合检测实验室”为实践平台,开设药品检验综合实验、药学专业实习、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毒理学、药物毒理学课程设计等的实验教学。

3.2 提供校内科研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我们实施 “小研究生培养制度”,让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从培养低年级学生入手一直到大学毕业,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 也为教师的研究生生源奠定了基础。从2005年至今,培养的药学专业学生,入选了浙江省“新苗计划”和参加了“浙江省大学生创造杯大赛”等,以学生为第一、二作者分别发表了2篇SCI收录论文和多篇其他学术期刊论文。在开放性实验教学方面,开展了菠菜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化妆品中的性激素、莱克多巴胺试剂盒的研制、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检测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查新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基础实验和前沿科学的关联性和必要性,引发了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关心社会的意识。

3.3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培养目标实现

2007年暑假期间,药学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开展一系列暑期活动,分别进入科研实验室开展科研、进行大学生就业趋势-社会调查和到浙江省血液中心调研等,并提交了报告,使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目前药学系已签订的实践教学基地有9个,将逐年增加并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专业认识、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等需要。由于中国计量学院药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要2009年才能毕业,暂时还未开展毕业设计,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适应性的好坏还未知,课程体系整合的好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进行探讨,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出针对性,更好体现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韩新才,潘志权,丁一刚,等.构建化工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5,3(85):26-29.

[2]马凤余,彭代银,王键,等.21世纪初地方药学院校人才培养探讨[J].药学教育.2003,19(1):4-6.

[3]丁长江,李绪文,余振宝, 等.整合医学类专业化学课程体系和内容的系统研究与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20-22.

第8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第9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钦州学院 海洋科学 专业建设

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只能是在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走适合本校作为地方高校的特色之路。

一、人才培养

(一)明确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广西的实际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制定明确的海洋科学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且可核查的专业质量标准;在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中体现校企(行业)实质性合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在遵循教育部和教指委建议的专业规范基础上,以社会需求调查为依据,探索在“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基础上的“通识教育+学科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课程+学科前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体现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专业特点。对于海洋科学的二个专业,“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就是要设定各自的模块化课程,使其向着精和专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海洋科学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科学行业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海洋科学专业自身的特色,对目前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进行修订,以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五名工程”(名教师、名课程、名教材、名成果、名基地)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海洋科学要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由其指导培养新教师的成长;另外还要培养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亲自到企业里面挂职锻炼,把企业的经验和与海洋相关的知识带入课堂。

(一)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素养

通过对引进的青年教师下入到相关海洋科学基层企业中去挂职锻炼,使其更接近于实际生产,更接地气,回到学校后能把自己更切身的感受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加强学术交流

继续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与外校保持学术关系,并支持青年教师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学术深造等。营造学术争鸣的氛围,进一步开放办学思路,引进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并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完善自我教育机制

教研活动主题体系化、过程规范化、结果公开化、形式扩大化,完善共建共享的机制。以教研活动为平台,激发、强化教师的发展动机,使之由内隐的潜在状态变为外显的活动状态,成为提升自身素质的直接动力,将提升自我变为自发的、自觉行动。在活动中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体现对教师的关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眼于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四)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

利用团队工作基础,通过团队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形成问题解决的有效机制,并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形成做积淀。

三、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该做到以下方面的改革:“增”――主要增加实用性强,结合实际生产应用的课程,使得课堂的知识学习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应用中,比如水产病害的防治等;“减”――主要减少一些假、大、空的课程,涉及全球性、边缘化的课程;“改”――改造多门课程,使课程赋予新的内涵,比如,将海洋科学导论分给多位老师共同教学,充分的发挥每位老师各自的专长;“创”――创设一些海洋科学专题化研究的课程,比如赤潮的理论与研究,使之符合海洋化学方向专业学生的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精品课程建设

以课群建设为“面”,精品课程建设为“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更新的基础上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海洋科学导论》、《生物化学》、《生物制药》等几门精品课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

海洋科学专业教学强调应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这就要求海洋科学专业有组织、全方位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海洋生物制药案例教学法、海洋生态保护项目教学、海洋监测现场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在海洋科学实验设计方面的潜能;加强课程改革,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

(一)引进教学方法

引进基于榜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将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知识的传递、解决问题技巧的示范、特定实例的列举等帮助;引导实践――学生在已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一个类似的或更复杂的问题;引导探索――学生将通过查找各种相关信息来辅助解答更新的问题;独立实践――实践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灵活应用考核方式,强化技能评价

对大课程的考核采取实验考核和项目设计考核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知识运用技能;对基础理论类课程考核,着重考核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大作业、开放题目的考核;在部分课程中引入阶段性成果汇报制度,形成激励机制。

五、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增设和改良相关实验室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增加大型专业的实验器材,购置高效液相、气相色谱,质谱等仪器,为本院系专业发展服务;根据微观实验技术教学技能需求,增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室。推动学校唯一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并且要充分的利用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校内以海洋标本馆,海洋科学实验室为依托,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实验项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视基础实验,多开特色实验

继续重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并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灵活开设特色实验项目,强化分析实验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以实验为平台,进行实验摸索。

(三)以教师指导制活动、第二课堂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开放成效

定期举行学生作品展览、实验技能评比等活动,如学生基础实验熟练度比拼,实验创新点比拼,小实验设计等活动。力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升实验室开放成效,着力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技能提升的自觉性。

(四)探索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重要措施。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暑期和寒假的实习,让学生到涉海部门学习具体的实验技能,有机会的话组织学生出海采集样品。作为广西沿海唯一设置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数量还较少,不像老牌高校知名度高,建立的实习基地也已经经营多年,钦州学院海洋专业目前还没有太多固定的实习基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出发,与广西涉海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以流动站的形式进行培养毕业生,等学校条件成熟以后建立类似生态站的实习基地,以供实习和科研的双重使用。

综上所述:

海洋学院作为钦州学院最年轻的一个二级学院,虽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是就像蹒跚学步的孩童一样,经验不足,同时还肩负着钦州学院实现“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跨越的梦想。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发展海洋科学,建设海洋科学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忠魁. 关于创办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的思考[J]. 钦州学院学报, 2008,(5): 71-74.

[2] 银建军,李尚平,韦善豪.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6): 1-8.

[3] 张晨晓,张广平. 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初探[J]. 钦州学院学报, 2009,(3): 51-53.

[4] 王淑军,许星鸿,姚兴存,等. 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