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地理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在提升。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入现代地理课堂,将对传统地理教学产生冲击,进而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一次变革。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质疑解答中,使中学地理课堂具备研究性。
1.研究性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随后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找出所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实践性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主要是强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教学过程,无论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还是知识的掌握都将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升。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研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活力而又不失宽松环境的课堂,营造了一个可以群体交流的活动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在地理教学之前,学生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些具备的概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些概念是明显有问题的,这就需要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改变。探究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学生获取新概念,改变错误的旧概念。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新概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高中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调查、了解、统计,逐渐整理出学生已经具备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逐渐获取科学概念。
1.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积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概念的情况,例如,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概念图方式,为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基础。
2.诱发概念矛盾
诱发概念矛盾是让学生对其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的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一定有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会产生矛盾的,一旦产生矛盾,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适当时机引入科学概念,产生替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概念发展、概念更替的过程。当前一个概念无法解释现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接纳新的概念,纠正以往的认识。
三、教学实例
以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为例进行研究。
1.教材分析:这一节中包含着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大类型。对两种农业类型的比较是这一节的重点。
2.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城市学生很少对农业有所接触,对农时、农事、农业等概念非常模糊。一般学生出现的前概念包括:(1)过分强调区域概念,南稻北麦,很多学生认为北方就没有水稻。(2)农时不清。(3)很少接触农业。(4)地域不清,不清楚降水和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3.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逐年升高,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生:小麦和水稻。
师:我们初中地理都学过,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什么原因?
生:秦岭―淮河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也是1月份0℃等温线。
师:因此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资料1:水稻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长?
水稻习性介绍: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长,苗期生长要求10~12℃以上,开花授粉要求18~20℃以上的温度,同时,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资料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从分布的地区而言,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里人口数量较大,对稻米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生:有利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2)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域分布来说首先处于地势平坦地区,需要良好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同时人口较为稠密,可以为季风水田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资料3:南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从6月13日的强降雨至今,南方大部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侵袭。当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南方早稻陆续齐穗灌浆,中稻开始分蘖,双季晚稻正在育秧,而近期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雨区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连续的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创。
师: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1)小农经营;(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接触,发现与以往学习地理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可以获得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提问等方式来获取结果,在获取结果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整理,获得正确的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走进课堂,改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 管理学 阶段
案例教学法是在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为了适应美国法条繁多、法学教学困难的问题而首创的,并在1919年受到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的推广,成为后来的哈佛商学院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现在,案例教学法已经发展成为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学校教育、培训教育中都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以《管理学基础》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况,分析案例教学的实施阶段,分析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以抓住案例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1.1 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1]。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案例的运用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这是案例教学区别于知识性教学的本质所在,案例教学通过有说服的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是生命线,案例引入之后,学生要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讨论,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将原来老师的知识灌输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
1.2 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案例教学法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更为主动和积极的角色,在教师引入案例之后,学生要进行充分的讨论,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案例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一般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现实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并最终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已经学到的知识,并且进行融会贯通,既梳理了已有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的实施
以《管理学基础》中人员招聘章节的面试环节讲解为例,来分析案例教学实施中经过的环节,以便更充分地认识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1 设计阶段
案例教学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要达到的效果,指的是学生最终的行为变化,这一目标实际上也是对案例教学提出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案例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在人员招聘章节中的面试环节,教学目标就是引导着学生掌握面试环节作为招聘方的基本要求和作为应聘者的基本要求,对双方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在合适的案例选择方面,案例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将那些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匹配的案例选出来,同时这些案例要带有问题性,能够引导着学生进行延伸思考,这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本文选取宝洁公司招聘区域市场总监为例进行分析,这一企业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这一企业在同行业处于绝对的优势地方,因此,对这样一个公司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非常有兴趣。
2.2 准备阶段
在设计阶段之后,就进入了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相应的准备,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对教师来讲,要在选定案例之后,在上课前至少一周之前将案例发放到学生手中,列出讨论的提纲,并及时掌握学生的案例阅读情况,对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困难予以及时的帮助和支持。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还要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将学生进行分组,考虑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定应对策略[3]。
对学生来讲,课堂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掌握案例讨论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熟悉教师所发放的案例材料,并围绕着教师列出的讨论提纲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讨论,学生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另外一些准备工作包括配合案例布置教室,安排座位等。
2.3 实施阶段
案例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是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经过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步骤。在案例引入步骤,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宝洁公司盛况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该公司的兴趣,然后教师再借此介绍宝洁公司每年招聘大量的人才,从而引入宝洁公司人员招聘和人员面试的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教师将招聘区域销售总监这一问题抛出来,对应聘者进行测试,是要进行结构化面试,还是非结构化面试,或者是压力面试?都要测试应聘者的哪些素质?在案例呈现步骤,一般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课之前就通过一定的形式将案例发放给学生。如果已经发放了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简单的归纳。否则,教师要以PPT或者自己阐述的方式,或者发放打印材料的方式将案例完完整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案例分析步骤,按照教师所列的提纲进行分析,学生按照教师的分组进行小组分析,彼此交流意见。在案例讨论阶段,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班级陈述,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
2.4 总结阶段
在总结阶段,主要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两部分组成的。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学到了哪些东西,有哪些收获,还存在着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怎么克服这些问题等。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讨论中运用的原理、方法等。教师的评价首先要掌握评价的着眼点和根本目的,评价的着眼点和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而不是用评价来约束学生。因此,在教师进行评价时主要是评价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所展现出来的潜力、可塑性、积极性等。评价完毕之后,教师要对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 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3.1 案例的选择是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价值性。案例的真实性是指案例要是真实事件的描述,要有人物、情节、数据等资料,学生一看到这个案例就具有真实感。案例的典型性是指要选取那些具有突出特点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案例用,同样是招聘,同样是面试,我们身边每天都有面试在发生,但是在选择的时候要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能够说明问题的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价值性是指选择的案例存在于现实的企业管理过程和有关宏观政策环境之中,存在着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4]。将那些真实性、典型性、价值性的案例选取出来形成案例库,并不断地对案例库进行分析和更新,这样选取出来的案例更有助于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
3.2 对案例教学的错误认识
有人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也有人将案例教学等同于学生自学,这些都是对案例教学的误解。课堂中的举例可能是教师提前查阅资料准备好的,也可能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即兴发挥,可以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拟的。并且举例就是为了证明某个知识点,为了把某个知识点讲清楚。而案例教学则不同,案例教学中所用的案例统领着整个课堂的教和学的过程,以这个案例为媒介,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一定要是真实的。
有的人将案例教学等同于学生自学,这是看到了案例教学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教师提前将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但是,教师并不能因此而摆脱责任。教师还要进行统筹规划,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解答学生疑问,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4 结语
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要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掌握案例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把握案例教学的实施阶段,认清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建格.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3):591.
[2]牛艳莉.论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1(7):178.
[3]钟波兰.案例教学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8(2):32-33.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税收筹划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税收筹划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其必然性。但由于案例教学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对税收筹划课堂教学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课前准备、案例引入、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和深化归纳或演绎一般理论与知识等五个方面入手,对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进行研究,并提出进行课堂设计时应符合相应的要求,来实现税收筹划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知识教学的有效融合。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案例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税收筹划作为一门凸现现实应用性的新兴边缘学科,做好税收筹划课程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是提高税收筹划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在税收筹划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或其机构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或个人涉税事项的预先安排,实现合理减轻税收负担目的的一种自主理财行为。税收筹划课程是财政、税收、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之一,其所具备的以下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中采用有其必然性。
(一)实践性强。税收筹划课程是指导纳税人如何在合法前提下降低自身税负的课程,与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教学目的并不是停留在教会学生掌握书上的理论知识,而是侧重于活学活用,即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案例,注重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性高。税收筹划课程知识点多,内容丰富且繁杂,需要综合运用税收制度、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济法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枯燥地讲解,不但学生不能接受,浪费课上宝贵时间,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内容更新频繁。税收筹划课程的基础是现行税制。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税收制度是高度动态变化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最新税收制度,以及制度对企业与个人的影响。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理的课堂设计是案例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税收筹划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税收筹划实践在经济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远离税收筹划实践的高校课堂中,能将实践与相关理论很好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案例教学方式的采用、发展与完善。
案例教学在税收筹划教学活动中虽可发挥其注重税收筹划实践和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涉税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案例教学的缺陷。由于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的有限的案例进行,而不是通过理论推导与演绎进行知识传授,所以学生往往会发生知识的“过度化概括”这一问题,而学生又不自知。所谓案例教学的“过度化概括”是指学生通过某一或某几个有吸引力的案例对概念或者原理做出概括,这种通过个别案例概括的知识在整体知识框架中不具有普适性和科学性,往往发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狭窄概括,甚至错误认识。
在税收筹划教学实践中,由于案例教学固有的容易使学生发生“过度化概括”的缺陷,对税收筹划课堂教学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将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税收筹划教学的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三、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设计具体实施
从税收筹划教学实践看,传统的理论讲解或许对于知识的概括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感性认识也并不强,而利用税收筹划实践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经典案例和各国的实践案例,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的合理设计。
(一)注重课前准备工作。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领导案例讨论过程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还要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就必须要细化。同时,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活跃思维极有可能提出各种棘手的问题,因此无论多么细化的准备工作都不为过。
一般说,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分教师和学生两部分。教师的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熟悉案例,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2、判断所选案例是只存在一种分析方法还是存在其他的分析方法。如果只有一种分析方法,那么就可以依此方法组织教学;如果不只一种,就应该设计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对案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3、预先估计一下课堂上是否能够展开真正的讨论或者讨论中是否会出现一种观点占上风的现象。如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不能展开讨论,就要从案例中的某些材料出发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如果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就要想办法扭转,扮演起与学生观点相对立的角色。4、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预设引导案例讨论的问题和课堂规划,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如果案例对学生来说过于复杂,就要设计较多的问题加以引导:如果不是太复杂,就要更多地督促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参与。5、根据上述准备,写出简单的组织教学的教案。这类教案与一般教案不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打算如何组织教学,设计了哪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等。学生的准备工作是由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求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不仅要对案例提出个人的分析意见而且需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老师和同学,所以课前的思考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提前阅读案例材料,而且要根据即将学习的税收筹划的理论和概念构建自己的案例分析思路,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二)精化案例引入方式。案例的引入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鉴于税收筹划的经典案例较多,所以在挑选有代表性的案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之后,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引入目前实践活动中的新设案例,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设计新的案例,以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是通过向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呈现案例;教师或学生用语言描述案例等方式展示案例。案例在引入时,教师应在教学中尽可能详尽地分析案例所处的经济环境,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同时还要介绍本次案例讨论的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将本案例的预设框架作简单的介绍,以免学生在案例讨论的环节上离题太远,以免案例讨论目标的迷失和讨论时间的失控。
案例教学的采用使得课堂教学缩短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环境的差距,精心设计的案例特别有助于这一特点的发挥。所以,借助税收筹划理论的实践运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需要不断积累案例,对案例进行整理与规划,甚至对案例进行必要的修改,凸现每一个案例的特点,以便其更能反映某一知识点的运用,便于课堂教学的使用。
(三)优化课堂实施方法。提问是案例教学活动中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案例和进行创造性思维,也有助于教师不断调控教学程序进而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等进行“微观调控”;二是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相关的税收法规、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就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问的内容应该对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趣味性和预见性,要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2、提问的结构应该具有关联性。案例教学的提问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课堂提问,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够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链”。3、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通过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等方式,将案例教学引向深入。
围绕案例的各种提问在税收筹划案例教学中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对课堂内容的组织上,而且在学生讨论发生过度发散的问题时,提问还可以发挥促使讨论回归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相关理论的作用。
(四)强化案例讨论效果。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体部分。从实践中看,案例教学这些功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案例讨论的深入而展开,所以强化案例讨论在案例教学中举足轻重。课堂案例讨论分为两个阶段:
1、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阶段。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应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和见解,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找出关键论点,相互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考虑备选的解决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决定采取的措施。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2、组织班级交流——自主学习互补阶段。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阶段教师要特别把握讨论应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围绕税收筹划这一主题,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同时,应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不同税种之间的相互影响,防止出现不同税种此消彼长,降低税收筹划效果的情况。
在这两个阶段的讨论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讨论的方向而不是内容本身。在案例教学中,老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不要在案例讨论时插入“专家”的建议或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表达各种观点和想法。学生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看法、知识和经验来评价和分析案例。在讨论中要强调讨论语言的术语化、讨论形式的文明化和讨论方法的灵活化,有效地将案例分析融入讨论过程中,达到通过讨论加深理解程度、增强分析能力的目的。
(五)深化归纳或演绎一般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归纳或演绎理论知识的阶段,这使得案例教学回归到教学的基本层面上来了。在这个阶段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一是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税收筹划规律或原理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并点明这一理论或知识点在税收筹划课程框架中的位置,对该理论要进行详实地阐述,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用传统的合乎逻辑的演绎对一般知识做出抽象化概括,对案例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二是对学生在讨论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
四、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设计要求
完善的课堂设计是取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为使税收筹划案例教学课堂设计尽善尽美,必须使整个课堂设计满足以下要求:
(一)案例教学法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缺乏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某些局限性,但传统教学连贯性强,对于税收筹划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来源于/
(二)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税收学和财务管理学的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广泛的知识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或在实际经济部门,如工商企业、税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建立一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有效教学;案例;一次函数;口诀记忆法
在全面贯彻落实“减负提质”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想开展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教师要对所授数学知识加以整合以提高课堂效率。在知识整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对所学知识结构的概括。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概念。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原有知识点上构建的,那就需要教师充分地把握教材,对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概括总结。下面我就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教学做法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当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这个知识点时经常混淆,甚至有的同学觉得无从下手。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考察一次函数的题目形式多种多样,有选择、有填空,有的渗透在解答题中,有的出现在压轴题中。为了让同学们不再对一次函数性质觉得迷茫,我对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归纳,编成口诀,便于理解记忆。
一次函数的一般式y=kx+b(k≠0),它的图像所经过的象限由系数k和b的符号决定,而它的增减性也由k的符号决定,所以不用取点画图,直接根据k和b的符号就可以知道它的所有性质。
在表达式y=kx+b(k≠0)中,k在前,b在后,故分类是先将k分类,分k>0和k<0两类,在这两类条件下再将b分类,有b>0、b=0和b<0三类,而当b=0时,一次函数成了特殊的正比例函数,另当别论,所以共有以下四类。如下表:
在记忆时,只需记口诀“k为正时渐变大,k为负时渐变小。同正不经四象限,同负不经一象限;先正后负不经二,先负后正不经三”即可。
例1:函数y=7x-4经过的象限是 。
分析:不需要取点画图,根据它的k=7>0为正,b=-4<0为负,“有先正后负不经二”,即该函数不经过第二象限,所以它只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例2:有这样一道开放性题目:写出一个经过二、三、四象限的一次函数。
分析:只经过二、三、四象限的,就不经过第一象限,有口诀“同负不经一象限”,只要k和b都取负数即可,答案不唯一。
例3:已知一次函数y=kx-k,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该函数经过 象限。
分析:根据口诀“k为负时渐变小”,得知k为负,则-k为正。有“先负后正不经三”,即该函数不经过第三象限,所以它只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例4:已知直线y=(1-2m)x+(4m-1),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m的值或m的取值范围:(1)这条直线经过原点;(2)这条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分析:(1)直线经过原点的,b是0,即4m-1=0,解得m=0.25;(2)直线经过一、二、三象限的,就不经过四象限,有“同正不经四”,得1-2m>0和4m-1>0。解得m<0.5和m>0.25。
关键词:生本教育;“361”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
2010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宁举办的生本教育培训班。生本教育下的课堂是新教育理念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教学过程、生本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实施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受到郭思乐教授的启发,本人在2012年申请了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化学有效课堂的案例研究》,对于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进行生本教育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最后确定以“361”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高效课堂。“361”课堂模式是指课堂的30%为教师讲授,点拨学生思路,60%为学生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行自主探究学习,10%为随堂检测,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361”课堂教学模式将一节课人为的分为三个方面,但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分割的,而是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积极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得到发挥,师生、生生互动充分高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成功感和满足感。在课堂检测环节,检测的方式是多样的,要让至少80%的学生能够掌握课堂80%的内容,还有一些难点可以通过课后的巩固来解决。下面我以《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361”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习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教学时,我就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我把教学地点改在实验室,上课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了三道具有开放性的前置性作业:一是“你会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吗?”二是“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三是“通过本节课可以解决的问题还有什么?”其次,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给学生准备化学药品时,我还多准备了稀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等可能用到的试剂,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课堂开始我让学生对于前置性作业进行组内交流,学生把与本节有关的知识点进行了交流,总结了本组的不同意见和问题,然后由个别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而我只是在学生知识出现错误或是不完善时给予纠正和补充。由于平常的训练,学生已经形成了这种学习氛围,所以整个过程很顺利,大概用时5分钟。接下来的时间都是学生探究的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完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和性质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思维亮点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如有学生问:“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也可以,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制取二氧化碳呢?”这个知识点是碳酸盐的性质,学生在这样的探究下就能超前领悟到这些知识,使我非常感动。我马上讲解了碳酸盐与酸的反应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并鼓励学生将碳酸钠和盐酸混合观察现象,自己找出不能用碳酸钠制取的原因。果然通过实验现象学生得到了答案,我也及时表扬了这个小组的学生。再如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又问:“为什么我们组的石灰水变浑浊后又变澄清了呢?”这是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时的常见现象,而在初中很多教师都会回避这个问题,我并没有遏制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是给予他们引导,又讲解了溶洞的形成,使学生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刚刚解决了问题,又一个关于石灰水的问题来了,“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一样组成里都含有氢氧根,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那么它能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呢?”这个问题也已经超出了本节的范围,涉及到碱的化学性质了,以学定教是我的教学思路,我把它作为一个生成的教学资源纳入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下,看到学生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现象,学生露出了疑惑的眼神,此时我适当地进行了提示,“如果可以反应,那么溶液的成分会不会发生变化呢?”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对照实验来检验:分别向氢氧化钠溶液和通过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对照,学生得出了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结论。在他们实验的基础上,我继续追问:“你们觉得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能敞口放置吗?”“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生成物可能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已经不难得出结论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及点拨时间基本在12分钟左右,学生的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大概24分钟左右,在课堂的最后,我利用4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行了检测,设计了5道不同难度的题目,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到化学性质的检测,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效果非常不错。而且,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停地运转,由于这些亮点,使得这节课的容量非常大,也真正体现出了高效课堂的容量大、思维量大、训练量大的特点。
生本教育的课堂要求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全面地依靠学生”,通过实践我确信学生是有能力得到正确答案的。教师不能简单地包办代替,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尽量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机会,巧妙地通过一些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在循循善诱中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会从“361”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开始,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高效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研究背景
导学案的出现,得益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在新课改背景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修正并完善知识体系,建立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一线教师为适应课标要求,逐渐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导学案便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法有很多的优点,从初中地理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理论基础
初中地理导学案应用于课堂,导学案必然是基础,而导学案的理论基础在于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有意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愿以及需求均应受到重视。每一个学习者均能实现自我挖掘潜力进而自我实现,这就要求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获得成就感进而获取自信。
建构主义理论同样强调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修正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基础是主体现有的知识与认知经验。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认知学习理论,以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对学习者有意义,将学习者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1.导学案设计。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学案尽量做到一个课时一个导学案,方便控制学习量,而且目标也很明确,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编制导学案时要紧扣教材,突出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可用趣味教学、启发诱导、疑问导学、分层教学等方式编制导学案。
以《澳大利亚》一节内容为例。明确导学目标――澳大利亚的位置、首都;掌握澳大利亚地形特点、气候、人口分布;利用图片与资料掌握澳大利亚野生动物,并分析特有性及其原因。
列出重难点:澳大利亚地形特点、气候、人口分布、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特有性。
设计预习案:即让学生根据个人体验,自由地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知识。
设计探究案:即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根据重难点设计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探究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探究澳大利亚城市和人口,探究澳大利亚的地形以及动物。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然后小组展示,进一步讨论交流,寻求知识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
设计训练案:设计训练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精选精练,当堂反馈,训练题设置梯度,即分为ABC三类,A类为基础题,B类为中等难度变式题,C类为高难度拓展题。
设计总结反思环节,师生共同对当堂所讲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反思易错点。
设计拓展延伸训练,即组织兴趣活动,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导学案应用。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市场营销教学的特点
(1)突出实践性。中职市场营销教学总的原则是:理论够用、强化应用、培养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和技能。如分析市场机会的方法、市场定位的策略、价格制定的方法技巧等,要求学生在学习后,都可在实践中参照操作加以运用。
(2)大量运用案例。结合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为开展针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量采用案例。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穿插在各个理论点上,努力使学生摆脱过去枯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注重课堂互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扩展知识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多元化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中职市场营销开展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2.1有助于实现优势互动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中职市场营销学中采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实中,营销案例本身很丰富,跟人们的消费实践联系很密切,这为营销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学中,科学、合理、生动的案例运用为学生准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大大提高了营销课堂教学的效果。
2.2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有人认为,案例的运用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相悖的。因为案例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并且其表现形式是发生在某时、某地的真实情况,所以有人主张案例不能也不必用来传递理论知识。其实不然,案例教学在19 世纪70 年代运用之初,真正的目的就在于一些研究者认为案例可以成为传递理论概念、原理的最强有力的方式。当时哈佛法学院的一位研究者认为,虽然研究案例肯定会使学生对先前的判例有更深的认识,但是它也会促使学生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更深入的思考。
2.3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案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辨能力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对那些固定的理论知识、原理和规则的获取和掌握。借助于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技能,提升学生将思想准确、及时地对外描述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他们参与讲座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效果。
3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3.1案例的选取
第一,案例内容与教学知识点相匹配。案例教学是围绕理论教学展开的,这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把握教学知识点的同时全面了解案例的主题,做到案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高度一致性,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第二,遵循案例的选取原则。营销案例的选取要做到时效性好、针对性强、具有典型性,并尽量做到题材广泛。
3.2任务的设计
选取适当案例后,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精心设计案例讨论任务。设计任务时,教师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任务设计由易到难,不求过于复杂;任务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分析时有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同时,任务设计要与案例内容所反映的理论相一致,不可牵强附会,往往一个案例可以用来说明多个理论,教师需对此进行把握。
3.3案例的讨论
通常情况下,案例分析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能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集中群体的智慧,使得案例分析角度多样化、观点全面化和方法周全化。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和知识经验等进行合理分组,既要防止“一人操办”,还要防止“搭便车”。
3.4观点的陈述
在此环节,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应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发动好课堂讨论,引发学生积极阐发自己的观点。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将营销实践与营销原理进行有机结合,以对所学过的阶段性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初衷。为此,教师可把学生的参与性及陈述情况进行打分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列入课程过程性考核的内容。
3.5总结评价
在本环节中,教师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主要包括:对案例体现的营销原理进行再次强调,使学生加深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问题,进行再次讲解;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状况进行评价,并以正面激励为主,表扬发言积极的学生,并鼓励不参加发言的学生增强信心,争取发言的机会。当然案例的答案有时并不唯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家军,等.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2] 张改娥.案例教学初探[J].成人高教学刊,2005(6).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有效性问题 建构策略
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重要的是有效性问题建构。有效设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什么激发学习兴趣呢?——问题。实质上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设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学是一门闭嘴的艺术,要知道如何教学,就是要知道什么时间闭上自己的嘴巴,绝大多数的时间。”教学中教师的工夫重在设疑,将知识融入情景,情景隐含问题,通过有效的设疑与追问,展开求知的生动过程,将“情景串”变成“问题串”,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真谛,用问题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诊断与反馈,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再将“问题串”变成“知识串”,达到建构知识体系,渗透方法,形成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有效性问题界说
(一)关于“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就教育教学而言,“有效性”实际上指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与教育教学预期设想之间的吻合度,它体现的是教师教育教学措施、方法及过程能否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关于“问题”。
所谓“问题”是指阻碍人们思维发展,牵制工作任务完成的各种障碍。它的特征表现为:对思维活动的阻断性,对学习态度的刺激性,对学习兴趣的激发性,对系统知识的牵引性,对能力形成的促进性等五个方面。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有效性问题可分为:瞬时性问题、长久性问题、一般性问题、关联性问题等四方面。
(三)有效性问题的界定。
能迅速刺激学生思维,突破思维障碍,并使之向知识建构方向发展,激发认识元达到预期认识目标的“思维障碍点和生长点”。基本特征概括为3个方面:本质性特征、关联性特征、持久性特征。
(四)有效性问题的重要作用。
(1)有效性问题是激发学生活性思维,促进智力有效开发的重要途径;(2)有效性问题是建构学生系统知识体系,促进知识有效生成的重要方法;(3)有效性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4)有效性问题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的重要措施。
二、有效性问题建构的基本原则
有效性问题建构必须遵守以下四个原则:(1)删繁从简、直奔主题的原则;(2)源自生活、揭示生活的原则;(3)注重实验、结合实践的原则;(4)承上启下、逻辑严密的原则。
三、建构有效性问题的基本策略
建构有效性问题的基本策略大体可分四种:(1)准确把握学习内容与问题之间的联系;(2)准确确定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确立认知主体在问题中的中心地位;(3)准确把握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串”;(4)准确把握问题的难度与广度,使之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
四、利用有效性问题进行设疑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一)渐进式。
这是一种适用于新教材,与新教材精神相吻合的教学方法。它是从学生熟悉而简单的物理情景开始的,设计逐步改变的物理情景,推出难度递进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动脑解决问题,从而克服教学难点,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教法。
[案例1]“人造卫星”原理图教学中,首先从基本问题设疑:(1)石块水平抛出,其轨迹如何?(2)子弹从枪膛水平射出,其轨迹如何?(3)导弹水平射出,其轨迹如何?学生易得出“速度越大,射程越远,其轨迹是曲线”的结论。
其次设疑:如果导弹速度足够大,射程就可绕地球一周吗?学生根据推理可兴奋得出:只要速度足够大,其射程就足够可绕地球一周。
最后设疑:导弹的轨迹是圆还是抛物线?这一问题书本没有强调,学生思维很容易被激发。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重力方向不变时是平抛运动,重力方向随导弹位置改变时导弹是圆周运动了。
通过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设疑,学生脑海中已构建起一副完整的人造卫星原理图,教师在此基础上介绍牛顿的人造卫星原理图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发散式。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思维方法,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核心。
[2.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撤去作用在木块上的恒力,木块将做什么运动?为什么?若平面不光滑,并知道木块与桌面的摩擦系数为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若将木块换成带正电的滑块,整个装置处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怎样?做什么运动?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这与将木块用弹簧竖直悬挂比较,有何异同?(水平面光滑)
(三)虚拟式。
虚拟式设疑是指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大胆想象,畅想出超越现实的物理情景和事实并进行设疑引导,以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把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四)比较式设疑。
(五)草根式设疑。
[案例5]在组织力学复习时,老师可引导学生站在“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主干线上,按以下线索在关键锁链上进行设疑引导:物体的运动过程特点谁来定?(受力和初始状态)高中物理典型的运动模型有哪些?[(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它们的受力特征分别是什么?处理这些典型物理模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三条主线:力的瞬时作用效应——牛顿定律;力的空间积累效应——能量;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在组织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中,始终站在学科主干知识和主干思想方法的至高点上俯视各个部分,通过构建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整体进行梳理,达到高屋建瓴之功效,这样就有了复习的“大局观”,使复习有“主脑”,也有“红线”,学生就能形成清晰的知识和能力系统。
除外,还有悬念式的设疑、多向思维式设疑、触类旁通式设疑、导学提纲式设疑、巩固提高式设疑等设疑方式。总之,在教学不同阶段巧妙地设疑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为学生布设解决疑难的阶梯,就会疑则有进,学生在设疑释疑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7.
【关键词】 英语教师 培训 课堂教学案例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有必要对培训方式进行改革。下面笔者提出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案例的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方式,并就此展开案例分析。
一、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设计思路
1.1选定培训对象
参与本次培训的高中英语教师共计64人,他们全部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并对新课程的理念基本了解。在这些参与培训的教师当中,有60人为英语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其余4人为硕士研究生。其中男教师6人,女教师59人,平均年龄约为29岁左右,平均教龄6年。
1.2确定培训目标
本次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加深参培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并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3设计培训细节
首先,由上案例课的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发给参培教师,该方案中主要包括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其次,上案例课的教师用10分钟的时间向参培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内容,并让参培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预览,为教学案例的观看做准备;再次,全体参培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录像进行观看,然后填写个人收获表和评价表;最后,由现场培训教师组织参培教师进行评课。培训教师针对教学案例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并按照新课程理念对其进行口头评价和解释,随后在本次培训即将结束时,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案例的选取
在本次培训中选取了SEFC Book 2 A Unit 5 Reading部分为教学案例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
2.1确定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其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了解基本音乐知识;其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运用阅读技巧准确获取所需信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其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不同类型,唤醒学生享受音乐、参与音乐创作的情感体验,同时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2.2明确教学设计理念
2.2.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教学为主线,将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协调和组织作用。
2.2.2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根据教学情况把握整体教学进度,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2.2.3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3教学过程介绍
2.3.1 warming up
教师以介绍音乐的作用为切入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提出以下问题:
How many do you know about music?
Can you tell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辨析各类型音乐的名称。
2.3.2 Reading
在Pre-raeding阶段,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用英语阐述自己观点:
Have you heard about any of famous bands in the words, please list them if you have. (Back-street boy,Beatles, West-life)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在While-reading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活动,包括Skimming、Scanning等。要求学生在Skimming环节,通过分组讨论总结文章大意;在Scanning环节,要求学生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布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结构、写作意图。
在Post—reading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与本文相关的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展情感教育。
2.3.3 Summary
教师利用2分钟时间对本堂课教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重点以及情感获取。
三、培训效果分析
对全部参培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98%的教师对本次培训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表示在观看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新课程的理念,而且也从中领悟到应当如何将该理念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本次利用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培训方式也获得了大多数参培教师的认可。通过上案例课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设计的讲解,参培教师对设计意图和设计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师的思维,使之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为今后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李宝荣. 高中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需求调研模式述析[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