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入门基础范文

绘画入门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入门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绘画入门基础

第1篇:绘画入门基础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职高专《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整合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分析目前各大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整合的思想,着重论述了价值导向、基本理念和整合要点,以服务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培养要求,最后对该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技能为目标的一个课程系列,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中,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入门》以及《设计绘画》。但是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问题较为突出,并影响到内容设置、学时分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本文即以该计划中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①为切入点,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一、核心概念

整合②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迅速变化的时代,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1)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②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①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②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③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2)原目标:①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②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①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②陈述不够简洁、明了;③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①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②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1)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2)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感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1)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2)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1)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2)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打破自身的界限,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1):①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②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③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④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2):①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②教学单元过多,需要进一步精简;③缺乏与初步(1)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①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②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③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1):①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②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2):①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钢笔淡彩应用不多,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②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使三门课互有穿插,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没有层次,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1):①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②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③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2):①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②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④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1):①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2):①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的增减渗透

1.建筑初步。建筑初步(1)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2)中,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建筑入门。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设计绘画。设计绘画(1)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1)在同一学期,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2)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2)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9年以来,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①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而编制大纲。

②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2006.

第2篇:绘画入门基础范文

2、“造型手法”中的“造型”是什么?这不是个名词,这是个“动宾短语”,“造”就是“画,做,创造”的意思,“型”就是“形状,内容”。“造型手法”就是指“创作画面内容的方法”。所以“以线造型”简而言之就是用线条来创作画面内容。

3、事实上绘画水很深,用线条去描摹事物其实只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方式,也是普通大众接触绘画的方式,虽然基础但也很深奥…这也都是后话。如果要举例子的话,传统油画其实主要是以“面”造型,抓准刻画物体的不同受光面,掌握每个面上的反光、环境色,冷暖等要素,最终呈现出物体的样子。

4、所以说到的画什么美少年美少女,还是学习动漫人物,首先最重要的都不是人体结构,而是掌控线条,让线条出现想要的弧度、角度、连贯通气而又流畅。这比学习怎么画人体要重要得多。

第3篇:绘画入门基础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临摹;创新;能力培养

美术教学中自然少不了临摹教学,但是,长期的临摹教学又容易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小学美术教学该“临摹”还是该“创新”,一直都是美术教师不断探索的话题。对此,本文进行相关探讨。

一、美术教学中的临摹模式

所谓临摹,是按照原作仿制绘画和书法的一种手法,它是美术入门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1)临摹的优点。

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Delacroix)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才能的人轻易获得成功。”因为在绘画创作的初期,临摹是作为基础出现的,很多绘画技能和技巧都要通过临摹来习得。1)强化美术基础。美术需要很多的技巧,这些技巧是美术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拿描摹来说,对于小学生而言,临摹模式中最基本的也最常见的是描摹。描摹是指学生在与临本面积相当的纸张上面根据临本的形象来临摹,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用笔、分辨色彩、摸索勾线和涂色方法,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2)使学生更容易入门。“人类的一切的学习都是从临摹开始的。”在刚开始懵懵懂懂的时期,人们靠模仿来了解与认知,绘画也是如此。刚步入美术学习殿堂,学生十分茫然,不知道如何入手。但是利用临摹,则可以使学生更快地体悟美术的内涵,更直接地学习美术作品,使其更容易入门。

(2)临摹的局限性。

1)缺乏创新。临摹都会有一个临本,学生按照临本来仿制绘画作品,就会一门心思地追求“像不像”,而很多美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也是“像不像”,导致学生在追求与原作一模一样的过程中忽略创新,或者说懒于创新。2)束缚学生想象力。小学生原本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眼中,鸟儿是自己的好朋友,小草也会有生命,雨滴是美丽的音符,小溪可以快乐地奔跑……然而,拿出原作让学生反复临摹,将具体的事物固化,缺乏想象的空间,久之将束缚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关于创新教学应该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

(1)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学生通常会认为,美术课上拿出临本来让他们临摹,就是要让他们按照临本原原本本地画出来,画得越像,作品就越成功。所以,他们一到临摹教学时,就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绘画。为此,教师应该端正学生的认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作品是优秀的,什么样的作品是成功的。要摒除陈旧的观念,树立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临摹,不必追求一模一样,尝试释放想象、放开思维,由此才能创新。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了进步。由此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而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阵地,所以,教师在临摹教学之余,还需要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一些具有想象空间的主题去吸引学生,使其在那个空间里尽情地想象、联想,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驰骋在想象的天空。比如,在《路》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画出各式各样的路,可以是宽阔的柏油马路,也可以是狭窄的乡间的小路,可以是平坦的大道,也可以是崎岖的山路。在学生画完各种路之后,让学生在自己画的“路”旁再进行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随便什么景物、人物都可以。作品收上来时,发现学生的作品画得十分丰富。有的学生在路边画了流浪的小狗,有的学生在路旁画了站立的小熊,有的学生画了彩虹,有的学生画了帐篷……各式各样的画作,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无论学生临摹得多成功,也没有办法“复制”原画作。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在绘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学生的“独创性”,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画作真正成为学生抒感的载体。比如,有一次要求学生以《回忆》为主题,画一幅画。有的学生画了自己的爷爷,因为爷爷过世了,成为了回忆;也有的学生画了乡村的大槐树,因为小时候自己是在乡下的外婆家生活的;还有的学生画了小时候的玩具……每个人回忆里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他们想要通过作品表述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尊重他们,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逐渐学会“以我手绘我心”。

三、结束语

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现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其创新欲望的诱发;在教学方法上不遗余力更新教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将美术教育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强.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12).

第4篇:绘画入门基础范文

美术教育水粉画教学色彩表现水粉画作为色彩入门教学的基础科目,在当今的中国已日渐成为一种主流,其中学习水粉画的主流群体莫过于参加高考的艺考生,高考美术教师和艺考生为迎合高等美术院校的评分标准在色彩教学中都施行形与色结合的操作模式,先建立形,后施以色。这种带有很强功利色彩的艺术教学模式是否能真正意义上培养习画者对色彩的敏锐感知力,培养习画者用色彩的语言传达情感的能力,于此笔者提出质疑,并将与同仁们探讨色彩基础教学中形与色的关系——先色后形或重色而略形。

首先,色彩之美在于如何掌握和运用色调。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力是由形与色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位竹鼠大画家说:形状是比颜色更为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用形状却不能取得色彩的表情效果,就表情而论,最显著的形状效果也比不上落日或地中海蓝的效果,这就说明色彩较易表达感情。色调的表现力是以人们对于色彩视觉和心理感觉为依据的,色调的表情是以联想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的体验来感受不同的色彩,然而在传统的色彩基础教学中老师都严格的要求学生把色彩依附于形之上,这种形的依托也成了对色的一定的束缚,人的联想会随着受到限制。自从20世纪20年代,俄国画家康定斯基创作出第一张抽象油画以来,抽象画逐渐成为西方当代画坛的主流。抽象画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绘画走上了自身解放之路。绘画成为一种自身含有的意义,自身就是自己目的的纯粹语言。绘画在自我形式化的同时,充分地表现它的自律性。这是内在发展的必然,绘画之美正是这种必然性在感性上的极度高涨。抽象绘画抛弃了自然形象的束缚,更加依赖色彩这一形式语言,它完全是用色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抽象画家认为,色彩无须依赖具体的物体形状而独立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他们说:那是色彩,它本身并不依附什么,它本身即是目的。色彩本身能给人以抽象的联想:红色给人热烈,危险的联想,绿色给人平静,安静的联想,蓝色给人寒冷、理智的联想等。可见色彩在绘画表现中是可以脱离具象形的依托而独立表达情感的。

其次,在素描领域的学习中,人们常常对物象的色彩关系较为忽略,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对形的研究上,所以可以把形(型)的因素做得比较充分,同理,在色彩的入门学习中,如果把素描因素和形的因素抛开,对色的感知和研究也会做得更为充分。根据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理论,得知人的注意机制和视细胞的构造原理:当人在同一时间注意一种事物的性征和注意多种事物的性征所获得的印象的深刻度是有很大差异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点时则对这一点的性征可以获得较为充分的认识,注意力分散于多个点时则对每个点的性征的感知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同时人眼的视细胞由锥状体和柱状体两种细胞构成,一个是对形的感知细胞,一个是对色的感知细胞,当人在注意形的时候,视神经会抑制色细胞的兴奋,当人在注意色的时候,视神经会抑制形细胞的兴奋,所以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的时候,大可以放松对形的要求,重色而略形,方可获得对色的敏锐感知。

同时,我们不妨把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的色彩和印象派的色彩作一个权衡,在古典主义绘画时期,对内容和人物形象有较高的要求而色彩方面则相对较为单调,其中以达芬奇,安格尔等大师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画家,精于人体的透视和解剖知识,对人物造型要求极高,故而在造型领域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度,相形之下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莫奈等色彩大师则对绘画的主题内容和物象的形体特征较为忽略,更专注于对大自然光色的表达,从而在色彩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效果和丰富的色彩效果,正是因为印象派画家们突破了传统绘画中形的束缚方能达到对光色世界表达的自由,极致和高度。由此可见,在水粉画基础教学中为培养习画者对色彩的感知力和扑捉色彩关系的能力是可以强调色的表达而忽略形的因素的。

第5篇:绘画入门基础范文

关键词:色彩画;中专美术;教学方法;改进方案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86-01

一、色彩教学的基础

静物写生是整个色彩画的基础部分,学生在学习色彩画时,都是从静物画开始的,静物画相对较简单,由简到难是色彩画教学的基本思想。静态化中描绘的静物可以由开始简单的入手,一步步再由简到繁,画作过程中要求的光线也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初学者入门教学的第一步。这项美术的基本功一定要练踏实了,一些熟练的美术生也是经常通过画静物画来加深对画作技法和构图思想进行加深研究体会。静物画的选择对象一般是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比如可以选择室内的器皿、花卉植物、用具和书籍等,将这些物品放到一个台面上,学生进行画作。表现形式具体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水粉、水彩类,也可以是油画等。

静物画的习作应该与静物画的创作区分开,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从解决特定的色彩问题做研究,这是习作同创作的最大不同之处。学生尤其是刚入门阶段,不可能一次就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画,所以关键就是在画作时有没有解决好研究课题,所以教师不要非常看重学生的整体画作的效果,毕竟静物写生目的在于练就学生的基本功和选择作画的课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静物写生时一定要目的明确,静物写生要求学生通过对静物的描绘,来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色彩是色彩画的核心,应该培养学生利用色彩这种无言的方式表达人物的内在思想感情,为将来能达到这种境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静物写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静物摆放、安排构图、起稿、大概上色、深入塑造、整体调整着色等几个步骤,通过这几个过程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静物画的画作构想能力。静物画的教学过程中占到种种色彩画教学的三分之一,因为这是一个为以后更好画作做好铺垫的过程,只有基础打好了,以后才能有更加大的发展作画空间。

二、风景画的教学分析

风景画是色彩学习中紧接着静物画的一个过程,是色彩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主要完成的是对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或者人工景物作为描绘的对象。现在,中专院校将自然景物当做是色彩画学习过程中训练的画作对象。学生的这个学习过程,应该安排到室外进行写生,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室内无法感受到的色彩问题。学生不能仅通过构想来完成画作,外景的实景写生有其独特的色彩画作效果。室外有自然的太阳光和各种景物的自然交汇,室外的花草树木、远山近水、田间河流色彩是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的。大自然的景物具多姿多彩,具有高度的审美情趣,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教师在进行室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色感、光感和质感。自然景物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真实感受,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抓景能力和绘景能力的形成。室外的风景写生环境条件都较为复杂多变,光线变化也较快,所以较室内的静物写生难度大很多,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把握好光线变化规律,抓住自然景物色彩对色彩画作造成的影响规律,鼓励学生运用细微的光影变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调动观赏者的审美情趣。

三、人物画的教学分析

人物画是继风景写生后的又一重要的绘画技能培养过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风景画作写生的技巧和画作规律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物画像的培养和训练,人物画像要从表现方法和表现技能方面训练。人物画像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对人的外貌、姿态、性格等进行描绘,并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像写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头部的五官要掌握好比例,动态要明确,表达的面部中心突出。其次,要表达出人物面部的动势和透视。最后,利用色彩来表现形体的空间感,利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人物在不同光线下的冷暖、明暗色调的变化关系。这些人物描写的技能不是短时间就能练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学习方法,逐渐提高中专色彩画学生的人像写生技能。色彩也应该从单色到多色的过度,这个过程是较长的过程,教师应该耐心的教导和鼓励学生,不能让学生事倍功半。中专学生年龄都不是很大,所以身心发展还不够全面,教师应该注重在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感上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人物绘画是色彩画中的一个大课题,内容较为繁琐,结构也较复杂,技巧也较深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四、总结

色彩绘画对于学生的色彩认识、理论基础、绘画技巧和情感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展必要的教学研究,才能将中专院校的美术色彩画教学进一步提高。中专院校的美术生绘画基础通常不够扎实对于绘画的意思和技能都有欠缺,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这就要求教师多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意识和绘画技能,加强教学方法,不能再学习中急于求成,达不到绘画需要达到的基本素质。

第6篇:绘画入门基础范文

    关键词:徐悲鸿  素描  美术教育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18年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 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着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1] 杨惠东徐悲鸿写实主义思想探源,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0

    [2]卢开祥 求室学画记,徐悲鸿. [M]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3]艾中信 徐悲鸿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0

    [4]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0

    [5]王泽庆 《徐悲鸿评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5.1

第7篇:绘画入门基础范文

关键词 示范、鉴赏、培养审美情趣

美术是视觉性艺术、造型艺术。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性极强的形象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老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小学生传授基本技能和技巧。做一名好的美术老师不容易,除了自身文化素质修养,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要教好学生,训练学生的技能,师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教师的示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学示范活动中教师的范画显得尤为重要。在上课时根据课堂教学环境所需,教师平时要多做一些范画和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如欣赏性范画,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和理解能力。我在上课时经常性地给学生展示一些自己的作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就看你怎样去引导他们,引导的好可能成功的机会就会较多。示范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对作品的鉴赏。示范和鉴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示范解决的是技法问题鉴赏则是对作品的优劣进行评价。在教学种加强了这两方面的培养,以此来积累经验,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引领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可先展示一些步骤范画,对比性范画和启示性范画。哪怕时静物写生也应该这样去做。

在每节课前老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使用范画,以此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以及引领学生入门。

先行的美术教材中各册都编入了相当的欣赏作品,老师在授课时要重视欣赏的作用,要认真分析讲解,对各流派的作品对此分析,讲清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不能在课堂上只顾提高学生的技能,灌输理论技法,也要加强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清优劣。这样教师平时就应该多收集一些好的作品将其放大,以供学生更好的进行欣赏,以此来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目的是为了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去做,做到什么程度为好,教师的范画可以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可使学生少走弯路。我觉得课堂上老师如果总是讲如何如何去做,不应该怎样怎样,尽管老师花费了很大力气学生也是搞不懂的,结果学生对“差与好”的认识理解自然停留在朦胧状态之中。对老师的要求学生很难把握得准确。如果老师充分发挥绘画的作用,将范画拿出进行参照,使学生看清怎样布局构图,如何运用线条,处理色彩,而后老师在稍做讲解点评,这时学生会一目了然,即可领悟。如果老师再进行深入讲解,给学生说明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怎样去克服,这样可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既防止了易出现的问题,又能对优劣有一个比较,肯定明确的认识,范画是启示和引导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挥创造才智,找到正确方法的有效方式。

我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能力普遍较差,按理说学生读完初中后已经积累了很多美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学生的绘画水平应随之增长,然而大部分学生不是这样,到了高年级这种能力反而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其一是因高年级学生学习比较紧张,没有时间练习绘画,每周一节美术课无济于事,加上自身不太重视,认为美术学科成绩不计入总分,与升学关系不大,其二是老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学生练习的机会少,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久而久之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越来越不敢动笔,因此导致学生能力下降。

随着教学中新设备的增加,老师上课时,只让学生看课件,看光盘光靠一枝粉笔一张嘴,很少去做示范和演示。更谈不上范画,这样使学生对绘画技法步骤不能正确理解造成学生胡涂乱画,教学达不到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课堂上老师多给学生做一些范画,步骤性范画,上课时能挂在前面,老师进行分析讲解,哪怕让学生进行参考临摹,我想效果会好的,这样做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坚持几次定会收到成效。

第8篇:绘画入门基础范文

加强素描教学,至少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1素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实造型能力

素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写生,在写生中讲究的是整体观察和立体观察,这就必须把部分观察改变为整体观察,素描练习是将复杂的物象转化为最单纯的基本形式,建立形体观念,抓取对象的基本特征。因此,我在素描教学中首先引入了基本几何形体(直角六面体、柱体、锥体、球体等)概念,这些基本形体是构成物体结构的基本要素,正是由于这些基本形体的相互穿插与组合构成了自然界中各种形状不同的物体。然后利用结构素描的画法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基本形体去分析概括和表现物象。所谓结构素描,就是侧重于理性的结构分析,以深入地观察、研究、分析为基础,再步步深入地用线描准确地表现物体结构的作业方法,因为这种画法以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通过线条的粗细、虚实、刚柔、转折来表现物象的形状、体积和空间。最后再利用明暗层次的变化也即是明暗素描的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空间、质量感和色感,使绘画淹没在由光影组成的自由节奏与协调对比之中,使明暗在绘画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无论是结构素描还是明暗素描的练习方法,都有助于我们把握客观对象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描绘和表现对象的能力。

2素描教学有助于加强对形体的认识,特别有助于眼、脑、手得到协调配合的训练

素描是一门培养观察、分析、判断、表现与创造能力的课业,在作画时,先要凭眼睛观察、辨别,再用大脑分析、判断,抓住美的感受、美的本质,去伪存真,大胆取舍,然后借助于手的灵巧,敏捷地予以表现,这样,人的眼、脑、手协调配合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现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经过素描学习后的人对形体的观察、分析也明显的优于一般的人。人们所熟知的达・芬奇画蛋就是一个典型,他的老师说:“在一个蛋中,就从来没有两只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它,形状便不同了。你要在纸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得下工夫观察不可,画蛋就是训练你观察、把握形象和随心所欲表现事物的能力。”达・芬奇专心画蛋,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对蛋观察、分析、比较、表现,为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终于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

3素描教学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形式美的规律

就绘画的目的而言,并不是单纯的模仿与再现,而是要通过刻意地分析、比较、概括,发现自然界中美的东西,激发起发自内心的情感,创作出比自然界更美的作品来感染观众。作为培养造型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的素描教学,构图练习是其最根本的任务,通过各种形式的构图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各种美的内容和具体形象,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形式美的规律。均衡、对称、变化、和谐、节奏以及疏密、虚实、繁简、主次、动静的巧妙配合是构图美的基本原则,它是从客观对象之间的生动关系中抽出的形式规律,因此通过分析、比较、概括能使学生认识形式美的规律,并把它作为创作的主要依据。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构图练习,选择一种最适合、最能体现美的构图进行练习。这样,通过多种不同的构图方式的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和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练习,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素描教学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9篇:绘画入门基础范文

[关键词]中国画;基础教学;《芥子园画谱》

随着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国画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越来越受到高等艺术学院中许多学科的重视,哪怕与绘画距离稍远的设计专业也有很多将中国画作为一门基础选修课列入课表。在对于非中国画专业的教学来说,这比对于专业学生的教学更有难度。但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从中国传统的中国画教材《芥子园画谱》入手也许是一个有效的开端。

一、《芥子园画谱》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清康熙年间制版成书的《芥子园画谱》在中国画坛上流传广泛,意义深远,不仅成为几百年来众多中国画学生的入门教材,更影响了不少国画大家。画谱名取自于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李渔在南京所建的私人宅院“芥子园”,其“芥子”之意取自佛语“芥子虽小,能纳须弥”。而他支持女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所编绘的《芥子园画谱》也让他的芥子园名留千古,翘楚江南。《芥子园画谱》除“序”和“画学浅说”分为两集,“初集”包括“卷一:树谱;卷二:山石谱;卷三:人物屋宇谱;卷四:名家山水书谱。”“二集”包括“卷一:兰谱;卷二:竹谱;卷三:梅谱;卷四:菊谱。”从目录编排可以看出,此画谱已基本全面涵盖了写意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科。

二、《芥子园画谱》的特点

1.《芥子园画谱》内容丰富全面,不仅横向覆盖三科,且在每科教授的过程中除了画法讲解、步骤图录,更有诸家画法一一详列,这在最为讲究师法古人、追求师承的中国画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卷一:树谱”为例,画谱中先以文字详解如何“画树起手四岐法”,再配图示范如何画二株、三株至五株树画法。就每种树形态不一,画谱又归纳出“鹿角画法”“蟹爪画法”“露根画法”等。根茎枝干部分结束后,画谱继续教授荚叶的画法,分别有:“点树”“胡椒点树”及“介字点”“小混点”等各种点叶法。接下来,“荚叶着色法”讲授了各种荚叶点叶如何着色以及注意事项。在各种画法一一详尽之后,画谱又示范出“范宽树法”“郭熙树法”“王维树法”等各位名家树法,体现出中国画中树法的各种形态及艺术表现风格。最后又将一些形态特异的树画法:如柳树、梧桐、芭蕉、竹子及芦苇等再一一列出画法及示例。总之,在中国画树法的学习中,这样的讲解示例是非常丰富完善的,认真学习,足以全面的掌握树的画法。

2.《芥子园画谱》中的“序”之后是《画学浅说》及《设色各法》两篇文章,这些文章依然是繁体竖排古文,这对于目前中国画专业及各个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极为有用的。自古文人画既是先文人再作画,而在目前大部分学生英文比古文认得多的情况下,学习古文,学习中国画传统理论知识是比掌握画法更为重要的,大部分高等艺术学院的学生造型能力都很强,临摹各种山石、树法都学习的很快,但是就中国画的画面意境及韵味逊色不少,这于中国画的传统理论、审美趣味的了解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修养是有直接原因的。而《芥子园画谱》中的《画学浅说》将中国画用笔、用墨、经营位置及如何破邪、去俗都有讲解,了解这些比学会勾画是更为重要的。画谱中在每科教授的页面中都有不少理论知识,如“卷一:树谱”中,开篇就讲解如何起手画树,将树的形态与人相比拟,树的姿态也如人一般或蹒跚或玉立、或顾盼或想让,这样不但树的姿态生动,画面意韵深远,更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特质,更有利于把握画面的情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