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随笔是什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一一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这样的结果是:
1.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2.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一一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3.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我之前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具体的方式是:
1.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2.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3.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4.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5.检验并输出。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6.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再多谈几点:
1.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
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100%对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兴趣的东西,也有你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没关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务求全部读完。甚至,读一半,放回去,再跳着读别的书,也是很好的方式。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
有时候,总会想到死亡,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认为我很奇怪吧?我自己也认为我很奇怪。可是想到死亡的时候,心里的恐惧很少,甚至会有一点点放松。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进入天堂,还是坠入地狱?这些总会成为我空暇时所想的事。“人生的死亡是必不可免的,死神与每个人都签下了这一张无法违背的和约。结果一样,过程却可以截然不同”这是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话。我很赞成这种说法。因为每天哭哭啼啼的生活也好,每天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罢,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曾经有一个人认为:“我什么都能忍受,只有失明不能忍受。”可当他真正失明的时候,他却想: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
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的主题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因为是随笔,所以想说什么都不一定,但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好好活着就划得来!快快乐乐的活着,更划得来!
OVER:随笔到此结束》0《
第一回:《失落的一角》
2012年2月10日
预备6班
图画书《失落的一角》阅读
一.听我的故事(故事梗概):
它缺了一角,他很不快乐,于是动身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它唱着歌向前滚动,有时候要忍受日晒,有时候冰雪把它冻僵了,它因为缺了一角,不能滚得太快,有时候停下来跟小虫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候蝴蝶站在它头上跳舞……它渡过大洋,穿过森林和沼泽……后来它终于找到刚刚好的一角!它很高兴,因为再不缺少什么,它滚得很快,从来也没有这么快,快得停不下来,不能跟小虫说话了,也不能闻闻花香,快得蝴蝶也不能在它身上落脚了……它竟然把那一角轻轻放了下来,继续寻找失落的一角……
简析:这个寓言的图画仅有一个圆和一条线,旁注简单到差不多只有一个词,道理也很简单,简单得我们常常忘记了——事实上每个人与生俱来都缺了一角,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寻找失落的一角……
二.说你的感受(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学生(交流之踊跃,观点之精辟,实在难以感觉他们是一群“龙宝宝”):
蛋蛋是在浪费时间?
蛋蛋没有浪费时间,只要是做快乐的事情,就不是浪费时间;
找到的一角,其实不是他的,或者说不再是他的了,他怎么会快乐呢;
蛋蛋寻找的过程,其实是他不断修正他自己的过程;
找到那一角,才知道又缺失了快乐;
蛋蛋太奢侈,找到了却有放弃了;
蛋蛋寻找的不是一角,而是他的快乐。
不,是他的理想;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有时,放弃就是一种得到;
对完美的追求让他得到了快乐;
没有追求就没有了快乐;
有些事情必须经过才知道;
学习是快乐的,也许我们没有好名次,但追求的过程让我们快乐;
不管我们能不能找到我们缺失的一角,我们都可以大声的呐喊:我们学习并快乐着;
让我们漫漫走,欣赏人生旅途中的花香与蝴蝶,好吗?
应该给她续写一个续集。
好一个“应该给她续写一个续集”!掷地有声!当天上交的随笔,不仅出现了文字续集,而且出现了几个“异端”,竟然有几个同学交了自己创作的绘本:《新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的由来》……其图文犹如掠过晴空的彩云,美丽多姿而又极具个性!更可喜的是,随笔讲评完,马上有人追问:可以用图画作课的随笔吗?我说:“‘水能载舟,亦能煮粥。’文字是随笔,图画也是随笔,图文更是随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地流淌。”
“耶——”同学们欢呼起来。
我知道,学生们的心灵之门打开了。这些绘本随笔,相对于一般的随笔,也许小而无味,但就是这小小的种子,也许能无限地繁殖、复制,产生巨大的快乐。
后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问题来时我们能自然地抓住问题,呵护问题,研究问题,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也许就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第二回:《爱心树》
2012年2月17日
预备6班
图画书《爱心树》讲解。
一.听我的故事(故事梗概):
《爱心树》是美国天才绘本艺术家希尔弗斯坦的又一经典作品,绘本以简单利落的线条和充满诗意又带有嘲讽幽默的文字,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则令人心惊动容的寓言——爱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二.说你的感受(针对学生上次的绘本作品,我将《爱心树》的讲解重点,转移在了创意与构图上。)
请看师生对话。
师(下略):树冠为什么只有下部的树叶?
学生(下略):——树好大啊,大得画面已经容不下了。
文字“采集树叶”为什么犬牙交错地排列?
——像树叶一样纷纷飘落。
小男孩爬树,怎么只画了四肢?
——身子被树干遮挡。
大树的树枝为什么弯曲?
——呵护小男孩。
果核从哪里飘落的?
——小男孩吃的。
画面的四只脚是什么意思?
——是两个人的,小男孩交朋友了,他长大了。
绘本处处闪烁着智慧,这就是创造性的表达!这就是绘本里的“替代绘图法”、“留白绘图法”的运用,不画却能达到画的目的。
——这是否也告诉我们图画书的精彩重在思维的创造?
当然。
当天上交的随笔百花盛开:毛毛虫,失落的一角、剪刀与布、小白兔、蚂蚁……其创意犹如生长了双翼的野马,脱笼而出。这天我在随笔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真正的鼓励是给他们方法以便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感受!
后记:
上一回的策略是“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本回我用的是“授之以渔”法。教师对学生来说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给其激情,教其方法,才能更多更长久地看到更美丽的风景。
第三回:蝴蝶效应
2012年2月17日
预备6班
作文讲评课
一.分享《玫瑰》
今天的作文讲评课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绘本创作的快乐。首先看章馨同学绘制的《玫瑰》:
(1)一粒玫瑰种子被大风吹进了麦田;(2)她努力生长;(3)终于开出两朵美丽的花;(4)四月,农夫来浇灌小麦;(5)他发现了可爱的花儿;(6)他拿起剪刀剪掉了玫瑰。
你读出了什么?
1、问题:玫瑰和麦子哪个更重要?
2、错误就是不合时宜。
3、错误就是不知人才。
4、天才就是这样被扼杀的。
音乐是医生,帮我调解心情,使我永远快乐;音乐是奇药,帮我排解烦恼,总是使我心旷神怡;音乐是魔术师,奇妙无比,令人惊讶。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接下来请欣赏:心情日记随笔。
心情日记随笔1早晨,繁忙的人们早早地起床,呼吸着大自然给予的新鲜空气,心情愉快地散步,听着鸟儿叽叽喳喳悦耳的叫声,望着天空,然后欣赏着令人陶醉的五颜六色的花朵,怀着愉快地心情去工作或学习。
中午,你会怀着跟早晨一样愉快的心情,也会被世间的尘俗所影响你的心情,会生气,会暴怒,而忽略了大自然给你的欣赏的美景。其实在走路的时候,骑自行车时,你可以停下来欣赏一下景色。或许它们可以改善你的心。让你糟糕的心情变的愉快。
晚上,大自然又派去了凉风使者和星星精灵,还有月亮孩子去跟你作伴,而你又受到它们照顾,享受着生活的美妙。当凉风使者吹向你时,你会感到它把热赶走了,让你会有被呵护的感觉;当你看见星星精灵和月亮孩子跟你打招呼时,你会有一种被注视和尊重的感觉,而此刻,你再也感觉不到孤独了。
心情日记随笔2有人说,我太悲观,喜欢怀旧,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我想了好久,是不是这样的?
或许是吧,我又把几年前喜欢的歌拿出来听了,每晚都是单曲循环,我用过去的事来麻痹自己,已经离开的人,听着过去,好像他们都还在,就像昨天才见过一样。可是,当我把日记合起来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过了很久,那些曾经写在日记里的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翻看半年前的日记,我看到,在里面我写了爷爷,写了爷爷的事,翻看以前的照片,我看到爷爷的影子,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他的样子,他的生活……
眼泪永远是不理智的,没人能控制。我在想,当我哭泣的时候,是否有人跟我一样,怀念着过去,就像我怀念着的一样。
心情日记随笔3今天下午我看见了张,她也看见了我。可除了侧身让行,我什么也没做,只是脸上的笑容荡然无存,上扬的嘴角凝固在空气中。那四道冰冷的寒光交汇在一起,使旁观者们胆战心惊。沙拉了拉我的衣角,用眼神示意我离开。
几天后,我意外地听见沙正在与张交谈:
“你们俩都有错,这样冷战下去也不是办法。要不你们互相道个歉,这事就算了结了。”沙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你说,李会道歉吗?”张带着一丝怒气,半信半疑地说。
“当然了,”沙趁热打铁,“她一定会的!”
我打心眼里高兴,对沙更是感激不尽。果然,在当天下午,我们便和好如初。
友谊是种美好的情感,我想,可友谊又是脆弱的。她禁不起风吹雨打,稍有不慎,便会使双方越走越远。
下课,我又一次与张谈天说地,仿佛之前的一切都是一场空虚的梦。可直到今天,我仍然很不安,生怕这被我所回避的往事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
友谊是愉快的,欢乐的,可又是令人不安的。因为不知在哪一天,这些日子会一去不复返。我珍惜与朋友度过的每一刻,可这总有那么一天,会成为过去......。
心情日记随笔4昨天上午,数学试卷发下来了,我考得很差,所以非常难过。
刘老师告诉我,一次没有考好,没关系。你都是计算错误,以后仔细点儿就行了。听了刘老师这么一说,我的心情好了一些。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既然都考过了,好不好都已成现实,下次努力考好一点吧!”回到家后,我关起了房门,在房间里哭了起来。我也对自己说不要哭,但是眼泪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拿出试卷,许多“叉”出现在我的眼前,时间好像都凝固在这一刻。我呆呆地在写字台前站了好久,好久……有些人一定会说我遇到这么小的挫折就这样,可是他(她)们哪知道,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居然只考了一个中下等的分数,会是什么感受。
傍晚,我来到了阳台上。落日的余晖照在我的脸上。天上的晚霞五彩缤纷。几只鸟儿在空中飞翔,使傍晚更加引人注目。望着这么美的景色,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我的成绩要像那鸟儿一样越飞越高;我的内心要像晚霞充满色彩;而天空则是我的舞台,让我展现自己!我何必这样难过呢?姐姐常说:“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有时总是都失败。失败也是来之不易的,你也要学会珍惜。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我顿时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考不好有什么好伤心的。我心中的希望之火燃烧地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这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小挫折。加油吧!季媛玮,只要你努力了,100分就会向你招手了。
心情日记随笔5周四的下午,老师不紧不慢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特殊的考试,看看谁是个知识渊博的学生,你们有信心吗?”老师说完,大家有些莫明其妙:什么是特殊的考试?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是“特殊”的考试呢?我们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听老师继续往下讲。老师又说:“答题要认真、细心,一定按要求做,时间不多,只有6分钟。”“啊,6分钟,能做点什么呀,什么破考试,让不让人活了呀!”我心理暗想。
老师给我们看题,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字,一看我就眼晕,可是又一看第一题,简直是小菜一碟,还算给我点心里安慰。我就急急忙忙开始做了起来。可是,做到第三题时,我见老师笑了,老师的笑中蕴含着神秘,我模模糊糊得觉得有些不对,但又不知道是什么。哼,管它三七二十一呢,还是先答完题再说吧,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时间到!”老师一声令下,我只好交上卷子,回来后懊恼地继续看题,看到第十题时,我大吃一惊:读完以上各题,只选两题做。啊!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终于明白老师那神秘和笑了。
这次特殊的考试,使我悟到了老师的那句话:读题、读题、再读题!
心情日记随笔6这是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妈妈终于答应我去期盼已久的万象城溜冰。一路上我高兴极了,叽叽喳喳地像一只欢快的小鸟。
戴上手套,换好溜冰鞋,我小心翼翼地向溜冰场走去。刚开始的时候,我滑得很慢很慢,生怕自己摔跤让别人笑话。当我滑了几圈后,我骄傲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滑到现在一跤都没摔!”妈妈说:“不摔跤是不对的,你看那些滑得很好的人,他们都是从无数次摔跤中学会的。”我转过头来向溜冰场上望去,溜冰的人有的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有的像高贵的天鹅引颈高歌,我羡慕极了,真想跟哥哥姐姐们滑得一样好啊!接下来,我一边观察着别人的溜冰动作,一边加快了自己的速度。我想学一位姐姐的动作转一圈,结果摔了一大跤。我毫不气馁,爬起来仍旧坚持滑下去。
滑好后,妈妈表扬了我。通过这次滑冰,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要害怕,要勇敢并且坚持下去。
心情日记随笔7他,是个平凡的人,但他做的,确是不平凡的事;他,感动了我,感动了亿万中国人。他就是人们心中的榜样—洪战辉。
同样生活在这个世上,他的命运却和我们大不一样。洪战辉从小生活在农村,他的父亲早年患了精神疾病,母亲因为忍受不了家中的贫寒与父亲的殴打而离家出走,弟弟也出走却外地打工,家中只剩下洪战辉、父亲和捡来的妹妹。
在这种条件下,他带着妹妹四处奔波,打工挣钱,用微薄的收入支撑全家。但他却不肯放弃学业,放弃自己的妹妹,反而百般照料她、呵护她。在这种条件下,洪战辉依然不肯接受别人的捐赠,用坚强的意志支起生活的重担。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他扬起风帆,迎风而上,用微笑面对人生。他曾经说过:“与其让心灵躲在阴暗的角落,不如给自己一个微笑的太阳。”可见,洪战辉是多么乐观、多么坚强!
洪战辉,他是个平凡的人,做的却是不平凡的事,他是人们心中的楷模,好榜样!
额,今天就是传说中的猴年马月中的下一个月啦。没错,是不是你已经猜到了,今天就是20世纪还是21世纪来着的。算了,先不说这些东西了,这些东西可能就是所谓的开场白了吧,既然是开场白,那我就要多打点字数啥的,这样才显得我这文章高大上,高大上就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话说,百度,不一样的搜索引擎,听说疼讯是个dtl啊,儿子啊,这是你同学肖gay粥说的吧,听说他的手机是魅族的,额,开场白结束了。没错,你没看错就是这些东西,我以后就要把这个开场白当作我的个人专属的开场白才比较好啊,专属听起来是不是感觉,额,有点多了,今天的主题是魔方,但是,怎么这么多都跟魔方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啊,那我要不改成随笔好了,随笔啊,就是我文章无聊百倍的文章啊,特无聊,建议你们感兴趣的去看看真特么无聊啊。
好了,又跑题了,算了本想说的,还是算了。额,今天该续集了,详情请看文集。
儿子他说:“爹,快看,我解的就是这些东西,是不是感觉我智商报表了啊。”我把他翻译的看了看,read、firist、list、us、be、deal,我想了下,这不是儿子学过的单词嘛,没想到她还知道学以致用啊,不对啊,这连起来不久是,读第一次单子我们是解决,这都是些什么鬼啊,还还还读第一次,有跟爹敲说专业的。
儿子却说是我的字母位置排错了,所以才成这样的,他说:”是这样的,第一次玩,应我们一起读单子才能解决还原的困难。“我说:”儿子啊,几天不见,你这忽悠人的功底有增进不少啊,你忽悠得了别人你还能忽悠爹啊,怎么还把它给扩写了,这不是忽悠是什么?“儿子说:”爹啊,你不知道啊,两国语言多少会有点差异的嘛,这很正常,所以啊,这样才能准确的翻译啊。“
我瞬间觉得儿子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我就反复地想,想啊想,怎么样才能还原,可是这翻译了还是不还原魔方啊,难不成这问题出在第一次上,这个单词,F,它肯定另有玄机。
坚守现实品格提升思想境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北作家何申、谈歌、关仁山推出一系列以贴近老百姓、关注新时代、揭示新矛盾、展现新生活为主要特色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和评论界的关注,他们被称为河北文坛“三驾马车”。最近见到三位作家,缘于不久前他们在河北文学馆联袂举办书画展。了解到三人近期文学创作情况时,记者发现,他们依然坚持对当下现实发言,而且视野更加开阔,创作形式也更趋多样化。
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问题是一个热点。网络上诸多有关发生在全国各地民生事件的文章屡屡受到热议。而且,网上提供的素材及相关细节极为翔实丰富,读后令人颇为感慨甚至震撼。在网络信息传播广度和速度占优的情况下,作家关注社会发展及民生问题,就不能只限于呈现,应该在创作的深度上下功夫。记者问三位作家,在当今社会思想丰富甚至驳杂的情况下,作家应以一种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正在发生的问题,既关注到当下,又着眼于社会的未来发展?
何申两年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百篇中篇小说《老赫的乡村》,在那之后,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就是在写小说的同时,要以更简捷的方式直接关注社会发展及民生问题。何申认为,“五四”以后的许多文学大家同时是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他们笔下的短文言辞无遮无曲,全力介入生活之河,直面善恶,激扬文字,终成为一段段丰富多彩的创作人生。在这种想法下,何申加大了随笔的创作量,其中有论说时政的,有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有读史心得或以史为鉴的,也有回忆性文章。数百篇随笔和散文创作,让何申对当下的每一个敏感问题都格外关心留神,同时为自己的小说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何申说:“我先前的小说作品发表在刊物上,只有一部分文学爱好者能读到。现在的随笔精短且有‘干货’,遂有大批读者盯着看。正因为如此,先前我的小说在外获得重要奖项时,当地百姓并不十分关注。现在我得奖少了,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反倒高了。这也是我的创作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一种收获吧。”
谈歌提出,有人认为媒体新闻会取代了文学,还有人发问作家能写得比新闻更真实吗?这只说对了一半,文学需要真实,也同样需要情感。时下不少作家笔下越来越没有情感了――如果说有情感,也只是一些琐碎的个人情感,绝不会是大众的情感。虽然网络写作号称最自由,可你去看看,真正代表大众情感的文学作品有多少呢?出问题的多是作家自己。谈歌对记者说:“在时下‘社会思想丰富甚至驳杂’的情况下,作家首先要找回自己的文学立场、找回中国的文学气节、找回自己的脑袋。不如此,说什么‘作家关注’大概都是空谈了。”
关仁山谈到,作家的想象远远跟不上生活本身。现在我们的新闻透明多了,网络直逼现实的力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对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家需要有多种面对现实的能力。文学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人的灵魂审视,达到对人的精神观照。文学应该进入揭示人精神生活的深刻层面。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说:“我更关心的是现在这个时代,因为时代在急速地变化,一个作家不应该回避他每天生存的这个变化的空间。”实际上,表现当下有着巨大的难度,极容易陷入肤浅的生活流,“得小器而忘大道”,拣了一地鸡毛,却没有完整的魂魄。我们不缺技术,缺少的可能是强大的精神支持和不懈的精神探索。生活太复杂,我们可能得不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哪怕是在重重困惑中,也要保持一个仰望星空的姿态。
三位作家还向记者介绍了各自的创作打算。关仁山去年在体验金融危机背景下钢铁企业升级转型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铁凤凰》,他说自己现在关注现行土地政策中如何打造现代农业,这一过程中新农民形象是什么样的,未来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具体到创作感受,关仁山说,选好角度是创新的一个前提,找到属于自己的切入点,建立属于自己的时空观念,才能更好地构思和结构作品。有了丰富的生活,还要用思想照亮它,用激情激活它,用优美的形式表现它。所以说,要看我们怎样处理素材,看发现和赋予了多少新鲜、深刻的东西。
等来蜜蜂采蜜,或蝴蝶轻轻飞过,哪怕就来一只也行,但没有,一只也没有。没有等到蜜蜂或蝴蝶的到来,倒也没恼,听到一段小草和小花的私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欣赏果和花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欣赏果和花随笔一
甜而泛苦,苦中带甜。那是种独特的味道。它,皮厚而泛紫,多种颜色交织其上,却尤为暗淡。用手摸它,密密麻麻的小颗粒使它显得凹凸不平,像青蛙的外皮,加上它青涩的酸苦味道,更是令我难以接受。着实不懂,妈妈为什么会喜欢这其貌不扬的水果。初次接触它是由于妈妈的强烈推荐,她拿着一个外皮褶皱的百香果来到我面前,说甜得很,吃呐。我却不屑,拾起一个面相好看点的,拿进厨房,切开泡水喝。剥开它厚重的外皮,空气中立即弥漫着一股酸溜溜的味道。
它的果肉很少,却像被捣碎似的,全都紧贴到一起,小小的空间里杂乱极了。用勺子挑起来,放进细口的玻璃杯里,放上满满的水,不消一会儿,它就给水染上了橙黄的颜色,阳光下,有点好看。带着点期望,抿一口,却只有一阵浓郁的酸苦味刺激我的味蕾,眉头紧锁,一杯百香果水被我倒得干干净净。正在懊恼时,母亲走过来,收拾桌上残留的汁水,一边擦着还一边说,那百香果还没熟透呢,时间久些,会甜得很呢。半信半疑的,拿来那只妈妈所说的百香果。它的表面沟沟壑壑,一块块凹陷下去的皱皮,可当作盛水的容器。它的表皮干枯得像老人历经沧桑的手,无一丝水的迹象。
相比较,这个百香果果真与上一个不太相像。它的味道淡淡的,微微泛着香甜,又夹杂着几分酸酸的味道,提人精气神,一层接着一层漫延开来,只要一缕微风,便足以让它的气味若有若无。切开后,不由得被惊艳。黄澄澄的,色浓欲滴,鲜艳湿润得似要渗出水来,好一副娇俏模样,黑色的籽密密麻麻布在其中,浓淡交错,煞是动人。
那味道,也可是醉人的香,有甜、有酸、有苦,是交融在一起的,不再只是单单的酸苦味。将其泡好,观望着,等着它慢慢晕染出澄黄的水色。静静想着妈妈的话,时间久些,甜得很呢。举杯,喝一口微烫的百香果水,甜中泛苦,苦中带甜。起初的苦味萦绕在唇齿间,未久留,便逐渐苦出了甜,苦出了香,甜着口舌,香着心脾。这才懂得,百香果的味道因风吹雨打而浓郁,因时光积淀而香甜,想必母亲爱它,也正是因为可以品出苦尽甘来的甜蜜与满足吧!爱这味道,百香果的味道。
欣赏果和花随笔二
四月的阳光下,路边绿地上的小草,那么的欢。绿绿的、嫩嫩的,或贪婪地沐浴着暖暖的阳光,或在微风的指挥下有节奏地舞蹈,或自个儿偷偷拔节生长。一个人走在小路上,心情也和着那阳光、微风和小草散发的清香,一起舒畅起来。
忽然,开放在绿绿小草之上的一朵黄色的小花,吸引了我的视线。
走近,蹲下,细瞧,是一株油菜开着的花。一株,就这么一株,那么瘦、那么小,只高出小草微微的一点。一朵就这么一朵,两三片叶子之上,开放着一朵小小的黄花,超不过小指甲盖那么大。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定不会相信,的确就是油菜花。
在大片油油绿的小草之上,那么一朵小小的黄花,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但吸引了我。
静下心,等,想等来蜜蜂采蜜,或蝴蝶轻轻飞过,哪怕就来一只也行,但没有,一只也没有。没有等到蜜蜂或蝴蝶的到来,倒也没恼,听到一段小草和小花的私语。
喂,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菜花,油菜花。
你来自哪里?
不知道。
怎么一个人来到我的家?
我不知道。
看对面那块地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都比你高得多,都比你艳得多,还有那么多的人在观赏,你不孤独吗?不失落吗?
好一阵寂静。
没有呀,他们是他们,我是我。我有阳光,我有微风,我也开着花。
那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呢?也会结果吗?
又是一阵寂静。
但,再也没听到菜花的回答。
站起来,慢慢向前走,向前走。
回过头,望一望。只看到一片油油绿的小草,看不见那朵小花,也没有看到蜜蜂或蝴蝶。那一点黄显然被这一片绿所淹没。
对面的油菜地里,游玩赏花的人越来越多。有男有女,有说有笑,有摆姿有拍照,有蜜蜂有蝴蝶。
晚上,又想起开在草地上的那一朵小小的油菜花。是的,它真不知道自已从哪儿来,为什么生长在草地上,为什么那么瘦小。是的,它无法和对面的亲人相比,或许人家根本不认。是的,它也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或者没有未来。或许,它是来自于一只小鸟的粪便。或许,它的生存是因为园丁的疏忽。或许,不等花谢,就会被连根拔起,被扔到垃圾里。
又想着。用小草的问话,问一遍自已。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为何在这里,和他们相比你失落吗,你的未来预期是什么?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不敢回答,我又能怎么回答呢。
我竟对那朵开在草地上的小花油然而生敬意。虽然我无法选择,但我还要成长,也要开花。我无法预期未来,但至少今天我要活成花的模样。我是一朵花,开在草地上的一朵花。在阳光下、在微风里,我要沐浴阳光的暖,我要和着微风舞蹈。
小说家、教育家、学者,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如果说安静也是一种素质,准会吓人一跳。但是,仔细想想,安静还真就是一种素质,不但是个人素质,还是国民素质,而且还是一种文明、一种现代的国民素质呢。
说一些人是话痨,也许过于刻薄,但我们确是不分场合地说,是喊、是嚷、是叫、是闹哄。在饭店酒楼,常常会碰到一些大呼大叫的朋友,他们放肆地、可着嗓门地喊叫;畅意地、无所顾忌地大笑。劝酒、讲段子、男男女女,好像要把饭店搞成几个人的狂欢节。
但是,其他食客呢?不论愿意与否,他们只能忍受这些令人心烦的噪音。车站、码头、公共汽车、火车上的情况也差不多,每天每天都能碰到那些大嗓门儿的人们。手机也不断地接、不断地打;办公、下指令、谈生意、讲笑话、调情;此起彼伏,仿佛这世界只属于他一个人似的。
学校的情况也难例外。一走出教室,楼道里便响起高跟鞋的咄咄声,以及男生女生高亢的呼喊,全不顾教室里还有别人在听课。
在极需安静的医院里,我也几次遇上大嗓门儿的白衣天使,她们闹哄起来一点都不比别处差。
现代生活的尺度,是当尊重个人自由的。但是个人自由应不以侵犯他人自由为前提。你自由了,别人受的却是你的自由的熬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既当学会尊重自己,也当学会尊重他人,这社会才能和谐。
噪音的侵他性是不容置疑的。
1996年,在回归前的澳门,我曾误闯进总督的官邸。我本意是想看看那官邸里的内部构造和设置,但是当我进入楼道的当口,竟然发现大厅里有二三百葡萄牙人在聚餐。他们在静静地吃,很少有人大声说话。正在餐饮的葡国人,抬头看着我这个陌生的闯入者,脸上漂浮起些许惊讶,一个人便起身来用汉语询问我有什么事,我说:对不起,我是想进来看看的,没想到打扰了你们的用餐。
这个场面,让我很感惊讶。试想,假如有二三百个中国人在此地用餐,会是什么光景呢?保不准五米十米以外,就会听到那里边传出的响遏行云的声响。
生活是要学习的。现代生活更需要学习。
在少林寺,我和朋友一边交谈着一边参观僧人的墓地。也许我们的声音大了些,走过来一位美国的老妇人,用竖在唇上的食指向我们示意,意思是不要喧哗,不要惊扰了那些长眠地下的僧人的安宁。
那时刻,我脸红了。由一个外国老太太来纠正我的不雅,实在是给咱中国人丢脸。我想是在不经意间,暴露出中国人身上向来的恶习吧。
在火车的车厢里,手机声常常此起彼落。在北京机场候机大厅里,我也常常遇到边走边打手机的人们。手机已经普及,这种极方便的沟通方式,也加剧了公共场合的烦乱。噪音、噪音,到处都是噪音,生活其间,你烦不烦?
想必有一天,也会为手机立法的,哪些地方可以打,哪些地方不可以打。我想这是一定的。
生活总要有法则,有秩序。当我们不分场合,总以为像在自己家里,可以任意地驰骋自由的时候,问题同时也来了,它会不会伤害到别人的自由?
一、拓展离不开对教材的解析
曾经有学者将教师喻为“导游”,在拓展教学这块领域,我们不妨将教材喻为“景点”,那么拓展自然类似于景点的“传说逸闻”。游客游玩景点,却在高谈阔论的导游大谈特谈传说逸闻中迷失了方向,忽略了真正的景点,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的痛。教师其实也在扮演同样的角色,精心策划,妥善安排,把学生领进学习语文的死胡同。学生阅读文本的宝贵时间被挤去,随后机械化地随教师做着不属于自己的拓展。
语文课“真正的拓展”应该有基础,这个基础不是别的,正是语文教材本身。教师应该树立拓展教学必须以教材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文本,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解读文本、研讨文本、走进文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材关键词语、重点段落、中心内容、思想情感、文本空白等方面多角度切入,走出文本,从而进行有效的拓展活动。那些淡化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形式拓展”,即使样子漂亮、热闹有趣,对学生学习自主是毫无价值的。
二、教师是拓展的总设计者
“语文学习只有拓展到生活中,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能勃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所以语文教学的拓展是必然的,不少教师片面且机械地理解了这个理念,特别在一些公开课上,为拓展而拓展;把拓展当成“招牌菜”,唯恐语文课堂改革的筵席上缺了它,“美食评委”会举红牌判其为――陈旧菜型,清除于美味行列。即使一节课时间再紧,也必定要安排仅有的几分钟“拓展”来装饰,导致许多拓展内容与本节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联系,缺少整合等不良现象。
实际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是要求融合在教学每一个环节和师生每一个活动之中的,绝不是摆摆样子。在这其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担当拓展教学总设计的重要任务,要把一堂课上得富含生机,要使学生的思维真正由小课堂走入大课堂,避免上述现象出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尝试:
(一)准备工作要做充分。教师除了需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及必备的专业水平外,还要保证拓展不偏离语文教学轨道,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课前对教材做出认真且深刻的解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即将要拓展的内容进行精心定位及筛选;对拓展后可能出现的课堂效应做出科学估计并设计好对应的引导措施;为最大限度地彰显自己的教学智慧及驾驭课堂能力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力争使拓展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协调下出现更大程度的和谐。
(二)适时适度点拨。江苏特级教师唐江澎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试验教材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演讲稿)一文时,让学生充分对文本进行拓展。而后根据学生模拟演讲拓展情况,对上台的动作礼仪,心理上的从容自信,语调的处理和情感抒发,甚至动作手势的设置,在学生拓展实践中做适当点拨;其后,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模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拓展知识,提高演讲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应该纠误纠偏,调整升华,不能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任其自由拓展,要保证拓展广度、深度处处于可信可行的范畴内,当然,这个过程对于教师的应变、处理等综合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三)善于总结以待创新。课程专家叶澜曾经说过: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以此话为基础,换言之:拓展教学是充满智慧的,让我们来创造。当然,创新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也可以从实战中揣摩得出。对于拓展,教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得失,以期自己的指导水平得以提高。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心理认知结构、思维加工方式与学习习惯,总结之后做记录,以便正确指导。同时,可以试着提前让学生参与到拓展方案设计中,让他们以文字形式出现,总结归类后有所参照,再对学生的拓展行为做指导。这样,拓展行为将在课堂上显得更游刃有余。
三、让拓展成为一种习惯
其实拓展的表现形式不仅受课型、教法等的制约,更主要受到学生的制约。这固然要求课堂之上,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平等一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拓展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课后养成拓展习惯。平时教学中,有计划地开专题课对学生进行细致指导,使学生习惯课堂补充课后搜集,将课堂拓展延伸到课外。习惯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长期才能见到成效的,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努力培养他们:
(一)用评价激发兴趣。在学生拓展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学情,把握教学时机,及时、生动、到位甚至鼓励性地使用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拓展兴趣,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写“拓展随笔”。拓展的本质是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和读写领域,所以真正的拓展是一种纵向开掘,要能通过拓展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炼学生思维的强度。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拓展教学延伸到随笔写作中,鼓励学生在随笔中尽情拓展。
(三)积累自己的特色。我经常有计划地拓展讲析一些唐宋诗词给学生听,在我的影响下,学生接触诗歌、文章时会不自觉地问几个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当时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换作我会从什么方面写这个题目?这种情况下我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这些解题习惯的养成同样是拓展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