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观察蚂蚁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师,前两讲《观察趣谈》挺有意思的。不过,观察能力提高了,观察到的景物丰富了,作文时怎么写出来呢?这方面,请您给详细讲讲好吗?
是啊,从观察到作文,还有一大步吧?
我们老师结合语文课,也讲过一些描写的方法。您能系统地给说说吗?
班里的作文优等生,人家是既会观察,又会描写。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呢?
【王老师解答】
学观察,干什么呢?要形成能力,要落实到描写上,在运用书面语言时见功效。这一讲,我想从不同侧面和你们讨论一番。
一、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具体
还记得中年级时学的《看月食》一课吧,文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
啊,月食
她的话刚说完,只见月亮不是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一会儿,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这个片段写的是月食前一半的经过。三个句子,清楚地写出了月食的三个步骤。作者在这三步中观察得很细致,所以才能写得那么具体。在讨论中,我问大家:“谁能说说作者细致的观察表现在哪里?”
同学们很会分析:
“开始一步,看到圆月像被咬去一块;第二步,月亮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天越来越暗;第三步,月食到头了,它像一面红色的锣。”
“如果作者没有这种细致的观察功夫,如果让一个粗心的同学写这样的内容,会是什么样子呢?”
“他可能写成‘月食开始啦,看哪,月亮越变越窄,最后完全被黑影吞没了。’”
“这太像你们作文里的语言了!这样写,月食的每步情况都没有具体内容,文章当然就空洞无力了。和本文作者比,你们认为自己缺少了什么呢?”
“我们缺少的是观察中的细致。”
是的,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描写得具体。这一条,是你们学习观察最起码的知识。
二、观察,要有耐心
观察一件事物,必须有始有终进行才好。这样做,可以得到完整的印象。请看《小蚂蚁》一课的精彩片段:
巧吃大青虫
蚂蚁吃大青虫才有趣呢。一天傍晚,我看见一群蚂蚁拖来一条大青虫,到了洞口,拖不进去了。它们不咬青虫的皮,却专啃青虫的嘴,有的蚂蚁还从青虫的嘴里钻进去。第二天早晨,我们发现蚂蚁洞口的大青虫只剩下了一张皮。
在这里,作者由于对蚂蚁吃青虫进行了自始至终的观察,才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原来,这群蚂蚁把大青虫拖到家门口,难办了,虫体太大,洞口很小,拖不进去。
“蚂蚁做出什么决定呢?”
“它们决定在洞口处把青虫吃掉。”
“怎么个吃法呢?”
“蚂蚁往青虫嘴里钻。天黑了,一时看不出结果来。”
“是啊,这就得进行耐心观察了。”
“第二天再去看看,这很关键。”
“青虫只剩下空皮,体内的肉汁都被钻进去的蚂蚁吃光了。”
“这些蚂蚁多聪明啊!”
是的,作者若不是有这样耐心的观察,怎么能写出这段妙文呢?
三、观察,要抓拍关键镜头
练习观察,会抓拍镜头很重要。有时等半天,眼前没发现什么新画面;可稍一转眼,关键镜头便一闪而过了。《壁虎》一课就有这样鲜明的例证:
壁虎扑食
壁虎趴在墙上,静静地一动不动,像贴着的一块水泥。落在墙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装着没看见似的。等聚集在身边的飞虫多起来,有的竟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才用极快的动作把脖子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候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个飞虫却没有了。
在这里,作者进行的是目的十分明确的专题观察。他抓住了关键时刻,写出了壁虎扑食这一人们很难见到的镜头。
从描述中我们了解到,壁虎扑食是分三步进行的:一是静静等待,二是迅速捕捉,三是立即复原。三步中,捕捉是目的,而捕捉的神速是成功的关键。
这个片段在描写上有两点很出色: 为突出壁虎静等时机,用了“像贴着的一块水泥”,这个比喻真贴切,太像了。结尾句,用“它嘴边的那个飞虫却没有了”来证实这次动作的成功。写得自然,令人叹服。
四、观察,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
鲁迅先生在《致颜黎民》中叮嘱我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地钻在文学里。”你们在练习观察与描写时,必须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写出的内容要立得住。高年级教材中《鲸》一课里有个写鲸“喷潮”的片段,就有这个特点:
海上喷泉
鲸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吸的时候浮上海面,废气从鼻孔喷出来,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它在海面上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隔一定的时间呼吸一次,也就是“喷潮”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潮”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在对鲸呼吸情况的观察中,作者始终是从科学事实出发的,因此,他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学习这个片段,我们也得到不少知识,学到不少观察与描写的要领:
1. 鲸,不属于鱼类。这方面的理由很多,本片段是专讲它“用肺呼吸”这一条。可见,古时候“鲸”字从“鱼”部是不科学的。
2. 鲸生活在海洋里。要用肺呼吸,鼻子的位置就得“长在脑袋顶上”。作者观察中注意到这一点,解答了人们“它在水中是怎样呼吸”的疑问。
3. 鲸呼气时,“废气从鼻孔喷出来,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这个比喻句,作者既有逼真的观察,又有生动的描写,读后令人难忘。
4.“喷潮”的情况,不同种类的鲸喷出不同的水柱。“须鲸……齿鲸……”这个排比句,表达上是有功夫的。
总之,以科学为依据,就会观察到“真”东西,写出令人信服的文字。
好啦,关于观察与描写这个题目,就讨论以上四点吧。我知道有的同学心里会想:我的观察能力也不比别人差多少,为什么到作文时就不知道该写什么呢?
1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底下。我双手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花生便欢快地蹦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点点泥土,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眼前,向我述说着地下迷宫中的趣事。"
"我坐在船头,凉爽的海风迎面吹来,感到全身非常舒服。望着浩翰的大海和广阔无际的天空,它们在远处好像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翻滚的浪花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真美啊!"
……
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2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一前提下,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是真实。如:
" 一天放学路上,我看见几只蚂蚁正围在一个死去的蝉的四周,我很好奇,便蹲下身仔细观察。
只见一只蚂蚁在指挥其他蚁搬蝉的尸体,我想那么小的几只小蚂蚁能把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搬走吗?我疑惑不解。忽然,我想起我的一本书中介绍蚂蚁是个大力士。
3 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文章合为时而作","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4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关键词:多读;多感;多思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9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59
语文教学的内容莫过于生字词、诗词古文等基础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即我手写我心。其终极目标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识字教学、诗词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占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半河山,对于写作教学只是轻描淡写,导致学生提及写作文就愁眉苦脸、望而却步,考场中的学生作文更是文不对题、七拼八凑、空洞无物的概念口号。小学生直接把写作文当成学习语文的头等难题。那么,如何让写作成为件快乐的事呢?笔者建议从“三多”入手,为小学生的作文开启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多读
多读指不仅仅读课本中的课文,更重要的是要读课外书,内容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是历史政治、心理健康、体育娱乐,可以是《诗经》《红楼梦》等经典名著,也可以是《时文选粹》《读者》《学生天地》等快餐文化。只有多读书,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下笔如神的小才子。
(一)用读书开阔视野,增加知识
古人云:“秀才不出门,晓知天下事。”这句话说的就是读书人的知识面广。小学生之所以把写作文当成是一件头疼的事,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己读书太少,脑子中积累记忆的东西少之又少,所以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多读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读书,学生可以积累语言,积累写作素材。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纷纷扰扰的人、生动活泼的场面与情从学生的眼前划过,可是由于学生读书太少,无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记录下这些画面。而在广泛的阅读中,学生会汲取智者的牙慧,为自己的写作储备丰厚的语言素材。
(二)用读书构筑孩子的精神家园
小学生作文的通病是记流水账,学生只是就事记事,作文中基本无法看到他们的小思想、小看法,他们的作文就像白开水,既没有细节描写的味道,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的颜色。小学生学业负担较轻,有博览群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让他们遨游在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的海洋中,在前人的文章中提高自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在阅读中充实自己的内心,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样,就能为写作储备颇有价值的思想内容。
二、多感
面对现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往往行走得过于匆匆,以至于眼前任何事、任何人都不会在心里掀起一丝的波澜,更不要说去用心感受生活,生活中的色彩因我们的粗心而失去了它应有的颜色与滋味。小学生的作文更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从小学阶段起,就放慢脚步做一个有心人:要尝试调动自己的器官去全方位感受事物;会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的眼睛、耳朵去看事物的颜色、形状;学会聆听事物的声音。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因为“精妙传神”的描写来自于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有了感觉,才会触碰心灵;有所感受,才能产生感动、感慨、感激之情。比如南帆写的《蚂蚁》,讲到一只蚂蚁爬上我的书桌,偷走桌上的饼干屑这一小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先把蚂蚁的神态、动作赋予人的特性,写得诙谐幽默、趣味横生。接着作者写蚂蚁得到食物之后,“快乐得就要晕过去”,这是站在蚂蚁的角度,写出蚂蚁的幸福,可是蚂蚁万万想不到,就在它获得幸福的瞬间,比它强大很多倍的人类只要按一下手指就会让它灰飞烟灭。这就是所感。紧接着,作者就站在更高的角度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又何尝不是一只“蚂蚁”?这是集感受、感动、感慨、感悟于一身的所感。教会学生这样感受生活中的事,作文就再也不会无话可说,空洞苍白。
三、多思
为了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心理,我们要鼓励学生去模仿作文,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文章的结构,同时从同龄人的作文中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当积累了足够多的写作素材,经历了许多生活片段和细节后,一定要坐下来认真思考。“蚂蚁之所以能够安然过冬,是因为它们储备了丰富的食物;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广采集无数的花朵。”写作文时,选材和剪裁也一样。
(一)选典型、新颖的素材
同是写“六一儿童节”,可以写游戏场面、活动场景,可是你要从别人没有想到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如写一件不欢而散的的小事作为作文中的插曲,让作文的故事跌宕起伏而生动有趣。
(二)写具体生动的细节
同一个细节,可从不同角度拉长细节,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书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课文中的生动细节。如《红楼梦》中写到笑,有捧腹发笑,有捂嘴抿笑的,有笑喷茶水的,有笑弯了腰的等。在写生活中的某个细节时,应尽量先用五官去感受,然后用独特的笔触写出情趣和理趣。
让写作变成一件乐事,首先要从学生的阅读抓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阅读的书籍越多,积累的素材就会越丰富,作文写起来就再也不会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相反会左右逢源。其次要在思索中形成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生活。最后要学会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感悟与理解写出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自然会和写作建立深厚的感情。当然,想写好作文,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这一次要写的作文内容是:蚂蚁发现食物后是怎样向同伴传达信息,为了了解蚂蚁是怎样向同伴传达信息,我决定亲身去探究这个问题。
今天早上,蕴珠来我家玩,我就对她说:“来得正好,我们一起去观察蚂蚁发现食物后是怎样向同伴传达信息好吗?”她说:“好。”于是我们带上蛋糕下楼去寻找蚂蚁的足迹,来到草地边,我发现一只蚂蚁正在出来活动,我马上把一小块蛋糕放到它前面,那只蚂蚁很快发现在自己前面有一块美味的食物,它眼中闪着一种喜悦的目光,然后加快动作,爬行过去,但那块蛋糕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庞然大物,它一个实在搬不动,只好用嘴巴咬一口蛋糕,然后把蛋糕抱在怀里,慢慢地往回走,在路上,它遇到了一个同伴,它们就用触角相互碰一碰,接着它们一起抬着怀里的蛋糕继续往回走。回到巢穴还不到几秒钟,就发现很多的蚂蚁纷纷爬出洞外,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着那块蛋糕奔去,然后它们一起抬着比它们大几十倍的蛋糕浩浩荡荡地回家了。
后来,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蚂蚁的资料,才知道蚂蚁在回巢的途中会留下了食物的气味和排出的特殊气味。同伴会追随这种气味就能找到食物,通过这次观察,我深深体会到蚂蚁很团结、很友爱、很会懂得分享,这是我们现代小朋友所欠缺的。所以我们要向蚂蚁学习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
一、引导观察,发现素材
生活是七色阳光,丰富多彩。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可为什么有许多学生觉得没材料可写呢?问题在于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好端端的材料从眼底下溜掉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人和事,去发现他们闪光的思想,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信息的接收,是一种通过感官所进行的调查。眼、耳、鼻、舌、身担负着人体的感觉职能。观察就得将它们的功能充分调动起来。
我以《美,在我们身边》为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看看谁发现美好的事物最多。于是,学生把视线投向学校、街道、商店、庭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定向观察,他们发现:大千世界,“美”不胜收。
有位学生叙述了在公共汽车上发现的一件“怪”事:一位头发有点蓬松、精神疲惫的男售票员,对一位中途上车的打扮入时的姑娘特别热情,一面主动拎包,一面叫别人给她让座。那姑娘下车时,男售票员又呼唤同车的另一位女售票员搀扶她。我的一股不满情绪油然而生,不禁扭头向窗外望去。这时,只见女售票员正扶着那漂亮姑娘过马路。啊!她是一位盲姑娘!这时,我又朝那位普普通通的男售票员望去,心中升起了一股敬意。从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他的闪光点――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心。
这位学生最后感慨地说:要在平时我根本不在意这些事,也不会看得这么仔细,更不会用心去分析。我体会到,不是生活平淡,而是我没发现。
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启发了我们教师,学生作文的材料,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采集,“自己找米下锅”,这是最根本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学生生活面窄,实际生活过于单调平凡,因而作文时往往搜肠刮肚也没什么内容可写。因而教师就有必要适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有一段时间,学生中出现爱爬树掏鸟窝捉鸟的现象,于是我特别留神,决定借此创设情境,让学生既受到爱护鸟类的教育,又有材料可写。一次,碰巧又有一位同学捉来两只小燕子,我用鸟笼装着,让另一位同学提进教室。许多同学都围上去观看,他们议论纷纷,有的表示自己也想捉,有的进行谴责。等同学们议论得差不多了,我就走进教室。我说:“你们知道一只燕子一天吃多少条害虫吗?一只成年燕子一天可吃八百条害虫;小的燕子,一天吃的害虫合起来跟它的体重一样重。这两只燕子还小,离开了妈妈,它们就活不成了。少了这两只燕子,庄稼地里要多多少害虫啊!”听着听着,课堂上变得鸦雀无声,那些捉过鸟的同学更是面红耳赤,把头埋得低低的。这时,我让同学们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如实写下来,并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结果,这篇作文同学们都写得真实具体,那些捉过鸟的同学写得更是感人。
三、留心生活,捕捉素材
应该说,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班队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广阔的大千世界,多彩的学习生活,有许多事值得写。每开展一次活动,我总要求学生留意观察,注意活动前后那些有趣味,有意义的小插曲,把这些素材记在素材本上。记得一次春游,有一位同学带了个收音机,原来他天天听外语讲座,他怕这天误了课,所以在车上听起了外语。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了这个有意义的事例。回来后,大家都把它记在素材本上,这样,在写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时,就不再出现那种草稿纸上打了一张又一张的套话了。
又如通过春天踏青熟悉“山光物态异春晖”的自然风光,了解“细雨鱼儿跃,微风燕子斜”的河面景致;举行夏日野营,想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体验蛙鸣虫叫风餐野炊的田园生活;秋高气爽,观察累累果实;冬日可爱,欣赏晨霜腊梅。除此之外,我还指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通过观察体验,了解诸如集市的繁荣,家乡的变迁,助人为乐的新风尚,拥军优属新鲜事。教师及时地、经常地引导学生开展采访、参观、调查等活动,请进来,走出去,捕捉新信息,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增加积累材料的深度和广度。
四、指导实践,丰富素材
农村有其独物的人文景物、民俗文化、风土人情、许多地方还有名胜古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都是指导写作的好材料。如村前那条刚铺上水泥的大道;村后那排刚落成的村办企业厂房;那片新开发的桔子林;那披着一身霞光在田间劳作的人们;那带领村民致富、移风易俗的村长、书记;那青山环绕、波光粼粼的水库……这些都是农村孩子随处可见可闻可得的作文素材。教学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春游、野炊、爬山、扫墓,使学生的情与自然的“景”互相交融,指导他们从各个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从实践中学写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如我班某同学在《变化》的习作中写道:“……走在这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我心中一阵惊奇:原来的泥土墙变成了红砖楼房;原来的水井不用了,家家安上了自来水管;原来的大土坑变成了养鱼池……”这就是小作者眼中实实在在的变化。
农村的孩子是在学习和劳动中成长的。洗衣、做饭、放牛、喂鸡等伴随着他们的课余生活。劳动给予了他们许多课外知识,造就了他们勇敢、朴实、勤快、独立等性格,同是也品尝了许多酸甜苦辣。他们有时为自己劳动的收获而欣喜,如《我学会了……》、《妈妈的好帮手》;有时又会因劳动不顺心而烦恼,如我班某同学这样写道:“……那一天,我和父亲一直干到脚踩斗笠影才收工吃饭。当我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大树下,把挂在树杈上的饭篓取下,打开盖一看,真是大吃一惊,白花花的米饭上铺满了黑压压的蚂蚁。此时,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拼命摇晃着饭篓子,巴不得蚂蚁快点滚开。可这些小东西偏和我作对,硬是往饭里乱钻。这是,我急中生智,挥袖扫净一块大石板,将饭倒出来。再用筷子轻轻拨开,蚂蚁四处逃散。过了一会儿,还有小部分蚂蚁死叮住饭粒,不肯离去。我一气之下,盛了半碗水,将一只只蚂蚁夹到水中,让它们‘横尸启遍碗’……”这样的生活,只有农村孩子才深有体会,才写得出来。教学中把作文内容引到劳动这一广阔的天地中,这也是学生不可多得的习作素材。
五、指导阅读,积累素材
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作文材料,还须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进行课外阅读。书籍是微缩的社会,凝固的生活。大量阅读是搜集作文材料的有效途径。为此,我组织了“红读”兴趣小组活动。平常,同学们自由阅读,养成边阅读边作笔记的习惯,遇到好词好句和好的片断都分门别类摘抄在笔记丁或抄在卡片上。每周一次的活动,让同学汇报自己的阅读所得,交流好词好片断,交流看法,交换书本。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积累的材料多了,作文时就可随时采撷应用,顺手拈来。
蚂蚁
泽国小学四年级吴泥洒
太阳暖洋洋的我在家门口看书,突然发现一群蚂蚁在搬运一颗溶化了一半的糖。
别看蚂蚁在昆虫界是一个小不点儿,它的样子还是蛮好看的,它的皮肤是深褐色的,六条小短腿儿整齐地走着,两根触角在不停地摆动,好像是在和它的朋友们打招呼。
小蚂蚁的分工非常明确。它们的窝里有一只蚁后,它整天不是吃就是睡,不过它也有一样优点,那就是产卵,蚁后的身边有一只保姆蚁,它是专门负责照顾蚁后的生活喂它吃食的,巢口有几只看门的蚂蚁,它们是用来观察进来的蚂蚁是不是自己家的,如果不是它们就会对它采取措施。侦查兵发现食物后就会来告诉蚁王,蚁王会根据食物的大小派出工蚁去搬运。兵蚁常期待在巢穴里准备战斗,就像士兵们一样。
蚂蚁很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上个星期天,我就发现蚂蚁在搬运一块大果冻,这个果冻滑滑的,蚂蚁们刚爬上一脚,另一只就抬不上去了,结果摔了个“六脚朝天”,可蚂蚁们还是不放弃,它们继续去搬那个果冻,这回它们是每掰下一小块果冻,抬到身上,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抬回家去。
蚂蚁还能预报天气呢!你只要看见蚂蚁们成群结队的往上爬,你就知道要下雨了,所以人们常说蚂蚁爬高要下雨。
关键词:开放式 作文教学 关注社会生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初中作文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多元化的局面。但仍有不少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模式,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只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训练符合考试要求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出现。这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的要求。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作文教学模式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即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来。
一.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杜甫的《望岳》一诗有云:“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教师,我们要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幽静奇丽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去欣赏生机勃勃的春天,硕果累累的秋天;去陶冶健康的情感,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封闭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抹新绿,夏天的最后一缕夕阳,秋天金黄的原野,冬天的皑皑白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之中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第一场春雨,捕捉它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可以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之初与搬家之时蚂蚁的活动特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可以让学生观察公园的一角,体会湖心亭、湖边垂柳、九曲回廊的巧妙搭配给人带来的美感,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可以让学生观察桃花、梨花,比较它们的花色、花期、花形的异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如此多角度、多侧面地训练,必定会使学生的作文平中见奇、鲜活充实,而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思维活跃,文思如泉涌。
二.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
我们常感叹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限定于家与学校这"两点一线"之间的狭小天地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以致于孤陋寡闻,文思枯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作文的田地。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要多看,勤听,常说。
首先,“眼”要多看。
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子午书简》等电视节目,可以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可以看《中国青年报》、《语文报》、《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杂志,甚至可以看街上的广告与海报、校园内的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规章与制度。星期天,我们不妨让他们走出户外,去看比赛、搞调查、游街市、观展览;节假日,可以三五结伴,游名山大川,观风土人情,看亭台楼阁,品题咏碑刻。
其次,“耳”要勤听。
可以让学生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听对时事的评点,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风景名胜。哪怕是市井泼妇的吵架,都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为自己的文章积累素材。
第三,“口”要常开。
我们可以让学生评介名作,议论时政,谈论得失,分析美丑;可以让学生吟诵唐诗、宋词、元曲,背诵现代名家名篇;可以让学生练习口头作文,尝试即兴采访。
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写起作文来不思如泉涌?又何愁写出的作文不视野开阔、别具风格?
三.让学生多写观察日记,训练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养成过程。我们应该大胆摒弃以命题作文为主的训练形式,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写观察日记,让学生自陈心曲,让文章“为时”、“为事”而作。
教师只规定每周的写作数量要求,一般以2-4篇为宜,放手让学生写自己认为值得一写的东西,不限内容和文体。可以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写自已的困惑苦恼,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大胆尝试写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只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拓宽他们的信息来源,他们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写出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肯定要比“命题作文”强得多。
桂林市西山小学
三(2)班魏潇
今天,我在草坪上玩。我跑来跑去,突然发现了一只蜻蜓正在悄悄地觅食。于是,我停下脚步静静地观察着。
蜻蜓小心翼翼地停在了一片树叶上,用它豆大的双眼死死地盯住了蚂蚁,好像在说:“哇,好大一顿美餐呀!”
刹那间,蜻蜓展开翅膀向蚂蚁飞去,一口咬中蚂蚁的膀子,紧紧不放。蚂蚁抖来抖去,不管怎样也抖不掉,只好挣扎着死去。
蜻蜓飞到树上,开始细嚼慢咽地享用自己的战利品。
不一会儿,蚂蚁群的目光投入到了蜻蜓身上,好像在说:“居然敢吃我们的队友,你不想活了。”
蜻蜓顿时火冒三丈,气极败坏地看着蚂蚁好像在说:“你才不想活了呢!竟敢这样说我,我看你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突然蚂蚁群冲上了树,死死地咬住了蜻蜓的身体,可蜻蜓还是没有退缩,又咬住了几只蚂蚁。后来,蚂蚁们把晴蜓咬得遍体鳞伤,蜻蜓实在支撑不住,痛苦地死了。
刘靖比我大四天,个头却比我高一大截,不胖也不瘦,浓浓的眉毛下长着一双明亮而又炯炯有神的眼睛,笑起来露出一对深深的小酒窝。
他的学习成绩好,作文更是令人赞叹不已。不说别的,就拿他上次来我家看书来说吧,他拿着书,全神贯注地盯着书中的文字,一动不动,这种姿势刘靖足足能保持半个小时。嘘,听,“刘靖,回家吃饭!”原来是他妈妈催他回家吃饭了。再看看刘靖,还是毫无动静,就像刚刚没人喊过,这时,我大声叫道:“刘靖,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啦!”刘靖这时才回过神来。大家说,这种人写的作文能不好吗?
刘靖还喜欢画画,特别是画动物。走进他家,一幅幅美丽的动物世界展现在眼前,栩栩如生,可逼真了!就连他自己也说:“画动物我可是内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