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 全面发展;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教育模式为主,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解决幼儿在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调整促进其全面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同于高中和大学阶段以理论为主要授课的形式,大多是通过一种环境的熏陶和活动的引导来开展。通过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情感,与人交往的灵活能力以及实践的灵活性。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面向少数心理和行为存在严重问题的幼儿开展的补偿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注重的是教育的引导性。幼儿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是一种具有强烈自我吸引力的心理,会随着自身的本性、尺度在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中形成一种自我的心理品质。幼儿无意识的心理发展状态中需要教师的引导,既维护幼儿的自我主观意识,又引导幼儿不断地修正不良的本性特征,朝着更加多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随着本性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语言表述,并不断地通过重现来巩固和习得。但是幼儿在无意识的学习中还不能够识别词汇的好坏,常常会学习一些脏话,这些脏话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教师不能直接对幼儿进行人格上的抨击,以此定义为幼儿素质低,而是通过引导及时地予以纠正。在补偿性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针对一些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幼儿,这在特殊教育学校更加明显,需要借助专业的心理疏导工具来开展,如沙盘、心理发泄室等,让不能借助正常沟通抒感的幼儿,借助此渠道来缓解心理压力。这种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培养幼儿自身的一种心理平衡,避免一些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与人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原则
当今时代的发展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幼儿跟社会交往的越来越密切,这就对幼儿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最初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中,主要与家人进行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更多地处于被照顾的状态,其不良语言和行为都会被宽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开始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这是一种相对平等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去自我中心逐渐发展,学会分享、倾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对幼儿由本性出发产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如在遇到不同意见时的打架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阶段的一个特征,教师需要对此引导,使这种行为逐渐消退,形成正确的交流方式。
(二)从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幼儿是充满童真的,幼儿的学习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和活动,幼儿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两个小时,而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即使有教师管理,幼儿也不会因为威严而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就是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在各种活动中之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地进行干涉,而是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并且欣赏幼儿的创新能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语言进行心理引导。例如,一个幼儿的作品:一个年龄大点的孩子在打一个婴儿。教师让幼儿讲述自己作品中的故事,原来是家里的妹妹抢夺了父母对自己的宠爱,针对此教师在语言活动、区域活动等中逐渐渗透正确的教育,并和家长进行沟通。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多样化的网络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不是专门的教育,而是一种渗透性课程,在不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网络上丰富的案例,带领幼儿走进熟悉的情境中,在情境的参与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与人交往的心理主题教育中,教师通过“娃娃家”活动,引导幼儿在参与中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礼貌地长辈进行沟通等等,幼儿在准备食物,在自己创设的游戏情景中,自然地学会交往交流能力。另外,幼儿的教育需要构建家园一体模式,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教师可以在微信中向家长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和一些有关心理教育的电影,引导家长进行观看,提高家长的素养。
(二)构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兴趣
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教育忽视的问题,大多数的家长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并不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处于怎样的水平,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修正。这就需要构建心理测评系统,引导对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测量,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自己在心理上存在的弱势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中有意识地调整,逐渐修正自己的心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行为指导和修正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要完善心理网页的制作和维护。网络信息无时无刻地都在影响着学生,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基本上家长每天都在关心着信息的更新,心理网页也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视频、动画和一些参与性较强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经常对网页的关注,增加网页的影响力。幼儿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来进行学习,这样幼儿园也可以对教育提供监控,促进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引导家长和幼儿进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亲子互动,提高幼儿的认识,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在幼儿园中要引导幼儿的参与,在参与中发展幼儿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好静。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8):237。
关键词: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与困境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93-02
近年来,复旦研究生投毒案等一系列极端性校园安全事件暴露出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随着人们对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认识逐渐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当前,各高校均建立起了“校―院―班―宿舍”四级或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日常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工作也逐渐完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困扰,更应该做好防微杜渐的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心态,使他们能够合理应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扰。要做到和做好这一点,传统的课堂知识普及和以语言方式为主的咨询辅导,存在着效率低、影响小、覆盖面窄的问题。心理剧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新形式,寓教于乐且辐射面广,在欧美及亚洲许多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方式之一。国内高校中,虽然应用心理剧这一团体辅导方式的时间尚短,但其推广及应用的速度却十分迅速,且越来越受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一、心理剧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状况
心理剧是由精神病学家莫雷诺(Jacob 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首创,并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团体治疗方法。区别于传统的以语言为主的咨询方式,心理剧是人们通过表演,对现实的生活场景进行模拟再现,从而发现他们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宣泄负面情绪,提升自我洞察,并获得对自身问题和自我更深层的理解,进而发展出积极、健康、具有建设性的新的行为模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随着心理剧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在欧洲一些国家和日本,心理剧已成为主流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心理剧技术广受欢迎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一是主体性。尊重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二是体验性。体验性是心理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灵魂。参与者无论是亲身参演心理剧,还是作为观众,都在一个相对真实、完整的情境中,通过体验产生领悟、获得启迪。三是情境性。心理剧取材于参与者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这样的情境刺激下,当事人通过“移情”唤醒真实的情绪体验,在有“我”参与的真实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世纪80年代,心理剧技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被逐渐介绍到我国。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心理剧成了近年来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相当受欢迎的新形式和亮点之一。今天的心理剧在吸收话剧表演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融合了舞蹈、绘画、音乐等表达形式,因而深受参与者的认可与喜爱。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剧不仅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延伸与补充,还成为日常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高校为例,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各高校都会悉心组织心理剧比赛与演出,心理剧作为融表演和团体辅导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被自治区内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同与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因为有了心理剧技术的实施而显得更有生机与活力。
二、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心理剧的运用使学生在心理发展中完成知、情、意、行的统一,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态度及行为模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心理剧以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的调整为基础,通过创设模拟情景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主动修正不合理的观念行为,练习新的、恰当的行为模式,学生由此获得自我了解与领悟,并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及个人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心理剧技术在问题学生干预中,还可以防止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掩饰倾向,做到及早预防、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问题如亲子关系问题、青春期性心理发育困惑问题等,总会让他们感觉有些难为情,尤其面对老师,他们无法敞开心扉,这种情况常常成为心理辅导的阻力,而在心理剧表演与展示中这种阻力得以弱化或去除,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学生存在的问题,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3.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传统的咨询方式较为被动,而心理剧技术具有积极主动且受众面广的特点。它不仅能使参与演出的人得到启发和成长,也能对更多的观众起到教育和预防作用。心理剧在内容的组织上更有主动性,高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可配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主题式的心理剧疗法。正因为心理剧的内容与主题多来源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这种心理辅导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剧一方面为参与者提供了自由、安全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模拟情境中每一位参演者和观众都能构建起真诚、互助的互动模式,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参与者心理发展具有双重教育意义,与传统的以语言为主的治疗形式相比,这正是其优势所在,然而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和缺失,这一技术在实际的操作及应用中还存在许多误读与偏颇。
三、心理剧技术在应用中的困境及思考
心理剧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的时间不过二十多年,目前我们所做的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专业人员缺乏。目前,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人员配比相比较差距更甚。为了做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高校都是由学生辅导员去完成这一任务,这些教师大多只接受过一般的心理咨询培训,没有专业的心理剧治疗培训。这样,就无法确保心理剧技术实施中各个环节的科学性、有效性,心理剧的辅导效果也必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限制。
2.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相对缺乏。心理剧技术的运用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国内普及与实施为时尚短,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剧的理论还存在一知半解的状况。现有的大多数介绍心理剧技术的资料都是国外或者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主要倾向于理论的介绍与探索,具体实践及应用方面的成果相对缺乏。因为没有扎实的理论及实践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知半解地去套用某些理论及案例,这就使得心理剧倾向于表演,而使其治疗功能弱化。
3.合格的心理剧剧本短缺。目前心理剧剧本大多是将学生的生活与问题编成故事或剧本,然后演给学生看。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心理剧只是一种情景话剧或小品,表演过程中没有创造与生成,参演学生的互动也是被动而为而非主动发生。这样的心理剧虽然也有一定的镜像效果,但已经违背了心理剧重视经验和感受的体验性原则。学生的愉快情绪基本都是对表演或参演者的兴趣,而不是心理剧辅导效果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个体成长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4.文化适应性的问题。心理剧技术源于西方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技术,其研究与实践主要是一种临床心理治疗模式,而在我国高校心理剧的实践则主要是一种非临床的预防发展模式,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简单照搬国外心理剧理论与操作经验必然导致问题与混乱。同时,西方文化追求个体的平等,对于心理剧表演中的“空椅子”技术、角色互换和扮演技术等,他们能够很容易完成,而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中长尊幼卑观念的存在,使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会产生不自觉的抗拒,从而影响心理剧的治疗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心理剧在许多高校也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与支持。心理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丰富了心理健康宣传的形式,既能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达到对参与者心理困惑进行有效指导的效果。只有充分提高认识,重视发挥心理剧的应用,才能真正使这种方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到广大同学中去。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和改善他们实施和运用心理剧技术的水平,使心理剧技术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作用,改变目前心理剧咨询和治疗收效弱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柳岚心.心理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7.
[2]邓旭阳,桑志芹.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73.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心理健康课的心得体会合集,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年心理健康课的心得体会合集一
今年的11月我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我学到了许多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学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专题后,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020年心理健康课的心得体会合集二
经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
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欢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必须的影响。
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境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教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忙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我必须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教师仅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仅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进取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2020年心理健康课的心得体会合集三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含义,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以及对于未来的一些想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理论知识,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的方法,也学到了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如怎样释放压力,调整自己心态,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工作、学习、生活,碰到问题不消极,想办法解决。并且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工作、是当一名好教师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清华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便是一个的例证。
四、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我们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有我们的热情是不够的。通过这次培训,给我的启示就是: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学校领导要重视,虽然有些学校有这方面的材料和计划,那只不过是应付检查。各任课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教育,优化学校、班级文化心理环境,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开设心理辅导课,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总之,软件和硬件两手都要抓,可是现状令人尴尬。
2020年心理健康课的心得体会合集四
今天的培训内容是团体心理辅导,从没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的我感到漠然,不知团体心理辅导是啥东西?然而通过今天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使我豁然开朗,收益菲浅,学到了不少知识。
本次培训,我在培训的课程与对象、课程学习四种观念、团队辅导的动力要求与教学原则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培训中,我们通过找另一半、小组展示、内外圈交流等活动及游戏,去积极的参与并认真体验感知,并在规则中互相认真的倾听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鸣,感受对方的心声,了解其情况,认真完成培训的目标任务,去提升相关的能力。
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天时间,体验的活动也不多,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些体验中收获颇丰。尤其是像我们一样战斗在第一线的班主任来说,面对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任务艰巨。此次培训,我认为在班主任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两点:
一、不断提升自我,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尤其是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有策略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才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
2、老师虽然学过一些教育心理学,但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却是处理乏力。
只有不断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3、教师还应具有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
要积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二、时刻关注并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与成才,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关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从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不良的情绪等方面,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学生,要能够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认同不同意见的分歧,创造一个谅解和宽容的气氛。
2、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我们可以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与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与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
3、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
通过班队会课,定期地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说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大家一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上焦虑和压力及时地得到一定的宣泄和疏导,也使得他们可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当然,短暂的学习时间,肤浅的认识,还不足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策略。
2020年心理健康课的心得体会合集五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进取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进取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能够使大学生克服依靠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我。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所以,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靠性,增强独立性,进取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我控制自我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进取融入团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一样,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当进取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我的动手本事。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能够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坚持进取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进取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我本事。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我成为一个闪光点。进取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并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供给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经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我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讲座、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在实践中发现,虽然这些模式在不同的场合各有其优势,但是在组织一个大型群体(如某一年级全体学生)同时参与某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在活动人数的容纳能力、参与者的参与度调动等方面,以上这些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足,针对大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待丰富和完善。
在中学,对一个大型群体同一时间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需求客观存在,因此,为了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教育模式,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意、构思并实践了“自我探索乐园”这一主题教育活动。
二、“自我探索乐园”的创意构思
1.乐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创意来源
乐园活动最初创意来自于香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通过一些趣味的迪斯尼主题游乐活动,不知不觉中将迪斯尼的文化传递给游园的人,这给了我们启发:也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趣味乐园的形式来开展,既能保证人数承载能力,又能保证教育效果,“润物细无声”。
2.教育内容确定为“自我探索”的原因及自我探索乐园活动架构
要实践这一新模式,首先需要确定乐园的主题,我们将主题聚焦于“自我探索”。所谓自我探索,核心就是认识自我。学生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环境、社会)的教育内容居多,而认识内部世界(自我)的教育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于开始摆脱自我中心、理性思考人生、思考自我发展方向的高中学生而言,自我探索的主题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自我探索的能力,我们构想了以下乐园活动(见第35页表格)。
设计这些活动的内在教育逻辑:自我探索,首先要了解生理的自我、了解脑科学知识,为此活动设计了主题为“Unbelievable”的脑科学知识讲坛;其次,要了解现实的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及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对能力的要求是全方面的,我们主要选择了对高中学习和生活适应起关键作用的信任力、团队合作以及毅力三方面心理能力进行自我探索教育,设计了“迈尔斯—布里格斯”迷宫、“不倒”圆环活动、“荆棘岛”任务、毅力大擂台拓展训练;最后,澄清自我的价值观及人生的发展方向,设计了题为“未来”和“特质”的拍卖会、“Psychology”讲坛、“探索之旅”影院、梦想树展板以及梦幻之旅的催眠游戏。
另外,除了采用以上行为分析、自我陈述分析技术这类非正式的自我评估工具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外,还同时引入心理测验这类正式评估工具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以丰富自我探索的活动形式。
三、自我探索乐园实践中的审美化改造技法
所谓审美化改造,就是将德育活动进行美的改造,使德育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让德育的受众在“赏析”这道风景的过程中自主、自然地建构自己的德育品质。研究发现,审美化改造是提升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这种模式进行审美化改造就成为必然。
自我探索乐园,首先要体现“乐”,要让学生有兴趣来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保持兴趣,这是审美化改造的关键点,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活动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乐园中的12个活动,每一个我们都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打磨,以保证其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在学生眼前。
“迈尔斯—布里格斯”迷宫:其实质是迈尔斯—布里格斯心理类型学测验MBTI,通常使用这个测验进行自我探索时,仅仅停留在纸质测验的活动形式上,科学性虽足,美感不够。因此,我们将其进行审美化改造,采用迷宫的呈现形式,让学生亲自去走一走,体验一番,每个路口就是一种测验维度的方向选择,走到出口,自己的心理类型就自然呈现。
“毅力大擂台”活动:将操场的主席台改造成擂台,打擂的方式是学生双手平举,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擂台这一形式非常具有挑战性,学生们跃跃欲试。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将打擂成绩前十名学生的班级和姓名张榜公示,成绩随时更新,这更激发了学生挑战毅力极限的决心。最后,孙迪同学以42分钟的时间荣居榜首,在坚持的过程中,她采用了唱歌转移注意力、自我加油等多种形式鼓励自己,这也为台下观战的学生提供了直接学习的榜样。这一活动形式将如何提升毅力这一教育活动直观化,提升了教育的趣味性。
“未来”和“特质”拍卖会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拍卖的方式能够直观呈现学生的价值观。但是,教育过程中发现,因为这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方面的探索,其效果往往受学生想象能力的限制,因此,为了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感,我们模拟拍卖会现场,设置了拍卖师、拍品、筹码和拍卖号牌,并对拍品进行绘画等精心设计,力图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每一样拍品的吸引力。
“探索之旅”影院:活动前预先采访学生,录制了“我是谁”“我的墓志铭”等主题的电影小片,在活动过程中放映,为观影学生提供他人如何认识自我的参照。
梦幻之旅催眠游戏活动:我们对场地进行了精心选择,最后选定校园中最具有神秘色彩、学生平时不能随意进入的天文馆作为活动场地。最初的构想是在渺渺星空的天文投影中,学生进入未来的梦幻之旅,增强活动的玄幻效果。
除此之外,讲坛内容设计的趣味性、梦想树活动中树的形象设计以及书写梦想的纸张选择等无一不经过精心的构思、挑选、美化,以促使以美育德的目标达成。
2.创设活动组织过程中的美感
传统德育活动中,为了确保德育主体的参与度,一般都采用硬性要求参加的组织形式。为了充分呈现乐园这种教育模式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程度,本次活动对学生是否参与不作硬性要求,而是试图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活动前,精心拟定每个乐园项目的题目,题目紧扣活动内容,同时直观呈现活动的趣味性(如擂台、影院等),但又不显得过于直白而无趣,定语加名词的题目拟定格式,使得整个活动内容呈现系列感;精心编写每个项目的说明,采用排比、比喻等多种写作手法凸显活动的吸引力;利用PS工具制作漂亮的成长小报,学生人手一份,提高影响力;制作精美的乐园地图,活动前在校园内张贴,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活动过程中,每个活动场地内都有精美的活动宣传海报,说明参与方式;对活动的外在形式也加以美化,如擂台、拍卖品设计得更为逼真和形象;设计制作了精美的纪念徽章,作为纪念品奖励给参与项目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专业性保证
开展此次自我探索教育需要组织者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只有保证专业性才能确保实效性,而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专业性的需求不同,因此活动中我们组建了心理专、兼职教师,资深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会骨干,北师大心理专业本科、研究生的活动实施团队,将专业和经验充分融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研究结论
摘 要: 素质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类高职院作为培养医学技能人才的摇篮,既担负着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任务又担负着培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任。素质教育的阶梯培养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优秀医学生。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 阶梯培养
素|教育作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已经达成共识。各高职院正在努力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素质教育内容和模式。高职院的素质教育既有一般高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展过程中,既要克服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繁重的困难,又要考虑如何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卫生类高职院是培养高素质卫生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关系着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素质水平。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及与专业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在目前一些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和病人情感交流淡化的情况下,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的服务对象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1]。因此,构建阶梯培养模式,即基本素质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的三层次培养,在卫生类高职院的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
一、加强“四类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使学生成为合格大学生。
所谓“四类教育”,即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成才教育。这四类教育可以说涵盖了一名合格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定是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阳光开朗的健康心态、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的学生。学校成立以学工处、团委、思政部为牵头部门,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组织架构,通过理论课程+实践活动,全面开展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
第一,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学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作用。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把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创造性地丰富卫生类高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渠道、载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交融,不仅拓展和深化卫生类高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而且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生观,从而获得良好的、深入且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课程教学方面,统筹三门思政课的内容和实践学时,综合设计实践教学形式,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活动方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建康学子祭奠死难同胞烛光追思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新生入学宣誓仪式、第二届“我心中的最美”主题评选活动等;各二级学院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学风建设我先行”、“校园文明我先行”、“创优良学风,从自身做起”等教育活动。
第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有学者认为创新素质是职业素质教育之魂,创业素质是职业素质教育之势”[2],足见创新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方面,将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SYB选修课程。在教育活动方面,学院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推荐优秀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学院职业规划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省职业规划大赛;组织学院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普及就业创业知识;举办创业讲座、大学生实创新实训项目申报指导讲座等,助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第三,阳光普照,身心健康。课程教学方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基础与美容心理》、《心理基础与医学心理》、《医护心理学》等课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有针对性强的各专业心理学课程。教育活动方面,学院学工处(大学生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困难帮扶档案,做好心理帮扶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学习动力团辅活动、人际关系团辅活动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以“3・2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为契机,开展主题班会、广场宣传、“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扩大教育与咨询功能的辐射范围;充分运用“心窗”微信平台,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支持学生建好“阳光舞社”学生社团,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有益心身健康的文艺活动。
第四,心怀感恩,励志成才。在课程教学方面,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使命、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教育活动方面,按照“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励志树人活动,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强化典型人物的助推作用,拍摄励志成才微电影“所有的天空都是你的”;举办“学榜样争荣誉、树新风创佳绩”学生评优表彰大会,优秀学生宣讲会,表扬先进树立标杆;举办“励志成长典型事迹报告会”,形成朋辈引航、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使学生成为优秀医学生。
高职院素质教育除了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以外,还应紧密联系职业特点,体现学生的职业特色,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鲜明行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其职业操守,塑造其职业修养,使之感受到相应的职业文化环境氛围,为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3]。卫生类高职院应针对学生的职业特点,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因为“医学教育除了传授未来医学生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未来医生的人格、价值观和对生命所持有的态度”[4]。对于医学生而言,敬畏生命的态度、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诚实守信的品格、仁爱的精神都尤为重要。因此,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学院“勤慎诚爱”的校训精神,开展以“天人合一”的生命教育为统领,以“医乃仁术”的仁爱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精勤不倦、谦和谨慎、至诚至信”的职业素养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勤奋的专研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医术、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不嫌贫爱富、不畏权势等从医基本职业素养。
学院秉承“勤慎诚爱”的校训精神,以主题教育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大平台为载体,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勤学、慎行、诚信、仁爱的优秀医学生。以“生命观”教育、“大爱”教育、传统医德教育为主题,开展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增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塑造自身言行美,争做优秀医学生”为主题的政治活动;开展“扬建康雷锋精神,树药院榜样力量”、“感受南京文化气息,体验大学充实生活”、“党建带团建,校地携手,共建美丽乡村”等党团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医患双方对医患纠纷的认知与应对调查”、“不同地区护士服务态度的比较”、“聆医院之音,践白衣使命”、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开展“暖冬行动”、“爱心义卖献爱心”等感恩系列活动,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开展“选择建康,就是选择责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入学宣誓”等启动,明确医学生责任与担当;通过讲座“审美培养与海报制作”、“完美人生,从‘礼’开始”等,教育学生谨言慎行;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户外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勤于实践、身体力行,感受生命之美、文化之美;通过诚信考试黑板报评比活动、诚信主题绘画比赛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通过“学雷锋系列活动”、“红十字周系列活动”、“慈孝暖暖帮”公益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护航者”建康助老志愿服务项目等,培养学生大爱之情;通过中医书法大赛、青春形象素质大赛等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
三、结合人才需求特点,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特征的优秀医学生。
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各二级学院除完成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规定动作以外,也可进行各自的自选动作。所谓自选动作,就是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特别是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职业需求,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向。
护理类专业重在“外塑形象、内修气质”。护理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是护士,是“白衣天使”,除了“一针见血”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美的形象和优雅的行为举止。护理专业通过组织举办“护理礼仪大赛”、“书画大赛”、“读书沙龙”等活动,_展特色精英班教育,从意志力训练、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综合素质提高三个层面培养具有“乐于牺牲、勇于坚守、勤于钻研、敢于创新”等精神的优秀护生。药学类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药企,因此如何将在校的素质培养和企业的形象及文化相结合尤为重要。药学专业将素质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企业认可的药学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联合药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组织药企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宣讲活动、参加药企校园形象大使的评选等活动,紧密对接企业文化。医技类专业,如“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等,除了康复医院以外,市场需求量也很大。随着社会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刮痧、拔罐、推拿等社会机构蓬勃而起。因此,在教育学生拥有精湛的技能之余学院还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康复治疗技术的“建康养生堂”项目、“慧生活”O2O康复工作室参加创业大赛并最终获奖。卫生管理类专业,将来工作岗位很多是医院的文职工作,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字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学院积极开展“我心中的最美评选活动”、“纪念80周年学生手绘海报大赛”、“诚信主题绘画大赛”及演讲、写作、信息技术等竞赛活动,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各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培养出具有本专业特质的优秀医学生。
高职院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保证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高职学生在“职业性”和“人文性”教育中保持平衡,获得完整健全人格,使高职教育脱离仅仅为机器而生产人的教育巢穴”[5]。因此,搭建素质教育的阶梯培养模式,从基本素质的培养到医学素养的培养,再结合专业素质的需求,不仅体现了卫生类高职院的素质教育特色,还满足了全面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雯妍.浅谈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J].传承,2016(12).
[2]钟芸.当前高职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文汇,2013(11).
[3]佟晓露,袁江峰.生命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1).
[4]胡文华,张金凤,徐永良.人文精神是医德教育之根本[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5).
一、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的关系
人类对美术心理治疗的探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在这段发展史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于美术治疗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认为正是通过图像,人类的体验和心理生活的最基本方面才得以表达。美术创作是通向心理察觉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就是对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的重要方式。心理治疗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精神生活,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恰恰能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的、精神上的信息与内容。一般说来,人们对用美术进行表达的心理防御感较低,容易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使用美术的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在美术教育中对普通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内心隐蔽而压抑的负面情绪极早的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内心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关注与开导。美术教育与美术心理治疗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美术教育对普通大学生心理有优化与治疗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教育层面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通大学生,美术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培养几个艺术家,也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是要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审美情操,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者。美术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优化与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审美、锻炼学生的意志、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等。
(一)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
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有时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情感教育在现代的教学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应试的学业、求职的竞争,让学生们盲目地在分数与名次面前驻足,而不曾去体味那人间的真情冷暖。一位作家在书中提到:“那些为了考试考前三名、为了夺这个或那个比赛的冠军所花费的汗水和泪水,恐怕灌溉不出一支心灵的花朵。”知识的丰富正面临着心灵的贫瘠,而美术教育在培养与灌溉学生情感方面却有着巨大的优势与潜力。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育,它不是理性的灌输知识,而是感性的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悟与表达。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力与调节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美术教育能够奏响学生情感的和谐篇章。
(二)美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得到肯定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与束缚,学生能够快乐自主的、没有挫败感的进行美术表现,从而获得更多肯定的赞赏与成功的喜悦。因此,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随意的发挥体验快乐;通过自由的表达找到自我;通过作品的认可培养自信。
(三)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多彩的自然、缤纷的生活,那些真、善、美可曾被发现?神通的网络、浩瀚的书海,那些假、恶、丑可曾被排斥?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也就是说,要接收美的信息,必须具备起码的审美条件。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通过美术欣赏与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对于一棵果树;如果专注于它的生长、营养、果实,那是实用的眼光,如果观赏它的姿态、形状、色彩,则是审美的眼光。美术教育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辨别力。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四)美术教育能够完善学生的个性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讲:“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表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即为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而不良的个性则是心理疾病的内部原因,个性的优劣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美术教育正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之一,因为美术的学习不用生搬硬套那些固定的公式与法则,不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定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法国大文豪雨果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科学趋同,艺术存异,正是艺术生命之所在。对美术而言,失去个性,即意味着失去了生命。拥有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是生灵活现的,美术的个性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美术教育能够开启学生施展个性和完善个性的大门。
(五)美术教育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
美术教育有抒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功能。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论断:“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与心理上的痛楚。”美术是情感艺术,它通过优美的形式感来调节情绪,它能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在美术教育中,学生通过绘画释放自己的情感,通过手工制作体验生活的乐趣,通过名画赏析理解美、感受美,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以美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美术的课堂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乐在其中。
三、在美术教育中对普通大学生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的应用
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既可直接又可含蓄的表达方式和一种自然的潜意识流露,除了它自身所拥有的美学特质外,往往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意义,能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抓住这种特点,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创作空间,及时地从学生的绘画作品中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通过绘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指导美术创作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完善以及通过长期对学生作品的观察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
(一)通过绘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画时所选用的材料、学生画作的构图比例和主题素材等方面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与了解,其中通过绘画色彩了解学生心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从色彩了解学生内心是以心理学中的色彩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的,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而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日常生活中各个领域所使用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观察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色彩使用,能了解学生大致的心理倾向。
第一,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色相。通过图1这幅学生自由发挥的作品,教师了解到该生喜欢使用蓝色、褐色和黑色这类偏冷色调的色彩,根据色彩心理学原理,大致可以判断这个学生是偏内向、不活泼的性格。同样的根据色彩心理学,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乐于使用红色的同学,性格倾向于激情澎湃、热情开朗。乐于使用蓝色的同学,思想深邃、沉着稳重。乐于使用黄色的同学,性格温和、不急不躁。乐于使用绿色的同学,积极向上、耐心宽容等。这种对学生性格的初步了解对教师把握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优化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纯度。除了通过学生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色相,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画作中的色彩纯度对学生性格和心理做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图2为一幅学生自由发挥的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到该生喜欢在画作中运用高纯度大面积的单色块进行绘画,这类学生一般偏外向性格,有单纯、活泼、急躁的个性;相反的,有些同学喜欢用较灰的低纯度色彩进行绘画,画面缺乏生机,偏向消极,教师应对这类同学给予更多关注。
第三,观察学生绘画色彩的明度。丰富多彩的色彩表达也体现了大学生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明度高代表了光线足,是自信的体现。画作中阳光照射下的水果与人物,都是学生内心开朗自信的表现。缤纷的花朵、明亮的房间,影射出了学生轻松自在的内心活动。例如上面两幅学生作品,图2的作品较图1的更明亮欢快一些,这类明度强的画作相较之那些画面阴沉的,其作者心理也会更加明朗健康一些。
(二)通过指导加强学生的心理自我完善
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使学生的形象、自尊和个性等得到自我完善。美术活动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和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能让学生对心理进行自我优化与治疗。把美术教育应用于心理优化与治疗中,这种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学生情绪上的冲突,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学生创作所完成的作品和学生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一些联想,对于维持学生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平衡有极大的帮助。作为教师,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完善,同样可以像进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运用一些技巧与方法。
例如,图3是一个学生在自由创作中画出的场景,自己呆坐在一个空间里,外面的人则正一起快乐地活动,她却与外界隔绝。在美术教育中老师没有忽略这种简单的作品,通过对这位学生所描绘的这个场景了解到了她是一个内心胆怯、自闭、缺乏自信的学生。这时教师在对她的美术教育中,指导她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并给予一些鼓励,让她能在创作中得到自我满足,并渐渐地愿意与人分享和交流,这样就会在心理上给这位学生很大的支持与帮助。学生在这样一种支持性关系的情境下进行美术创作,并在创作中思考与感受,同时运用想象并进行尝试,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情感成长,提升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渐渐地摆脱自己的心理障碍。这位同学就是通过这样一种美术方式进行心理完善,从一个自闭、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学生转变为一个乐于交朋友、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指示与引导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沟通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当然,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也更多地需要根据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学生心理进行捕捉与判断,并给予合理的指示与引导。
(三)通过综合分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进行优化与治疗,这种教育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一方面都能反映出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潜意识,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美术创作作品,不能只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与了解,也不能只注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自我心理修复,而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创作作品以及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的疏导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同时,绘画作品的表达不同于普通口头的表达,绘画作品的永久性特点更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追踪式和反思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确立集中而连贯的分析与感受。
图4是一个国外通过美术形式进行心理优化与治疗的案例。这是国外一位名叫布兰达的女孩在接受美术心理优化与治疗的过程中所画的一幅作品。布兰达最初每天表现得十分焦虑,但通过检查她没有任何生理原因,随后她接受了通过绘画方式进行心理的优化与治疗。刚开始时,教师让她回忆当她是孩子的时候是如何画画的,并营造了一个轻松的绘画环境,帮助她缓和这种被期待去创作艺术品所产生的恐惧。经过一段时间,她的画作渐渐地出现了很多主题,这其中包括了被羞辱、被拒绝,还表达出了许多沮丧与愤怒。教师通过对她所有作品的综合分析,对她的心理进行了剖析。画作中是布兰达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其内心的感受画作,表达了周围人对她的轻视与不满,并且看出这些感觉来源于她的男朋友、母亲和姐姐。通过画作,布兰达开始表达而非压抑自己的感受,也找到了她一直焦虑的原因。她通过这种美术的尝试以及教师对她的开导,渐渐地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如同这个案例,教师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长期对学生心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指导,这样能有效地通过美术教育的形式完善学生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营造轻松环境、多层面解读画作、对画作进行长期综合分析等一系列途径展开对学生心理的优化与治疗活动。
四、结语
一、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学不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能否启迪学生从知识中获得个人的意义。这个观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优化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宗旨相吻合。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学校是为学生而设的,教师是为学生而教。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学习内容;在对学生的态度上教师应该做到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同理心。而“三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自助和团体互助有机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性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的、复杂多样的学习情境,鼓励并协助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学习。“三助”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情境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潜能开发等教学方式都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
3.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表现不单是内在力量的驱使,人所学到的行为,也并非纯因行为表现后受到外在环境的控制。人受环境中其他人的影响,人也影响环境中的其他人。依据这一理论,我们推断,通过团体来改变其中个体成员的行为要比单个改变的行为效果要好,在“三助”教学模式中为学生创设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环境,让学生在朋辈团体互助中得到成长,通过提供良好行为的模仿榜样,引导学生行为的改变。
二、操作程序
1.了解心理困惑,分享应对方式
该步骤将学生自助和团体互助有机结合起来,旨在了解、明确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并将之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对心理困惑的应对方式,并激发组员集思广益,提出建设性意见。具体操作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将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以不记名的方式写在老师统一发放的纸上,然后由老师分发到随机组合的小组,在小组中集思广益并尽量多地对每个困惑提出应对方式,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分享。分享的方式可采用讲解、板书、绘画、演讲、情景剧表演等。
2.回馈课堂表现,探索解决方案
该步骤是教师协助解决学生心理困惑,旨在回馈上一堂课同学们的表现,让大家对于自己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同学们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哪些方面的帮助,教师再通过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具体操作如下:教师通过对学生在上一堂课的表现作出回馈,对团体提出的应对方式通过点评、正性赋义等进行归纳、整理和小结,然后有针对性地通过视频赏析、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或专业人士的经验,从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困惑解决方案。
3.参与实践活动,掌握调适技能
该步骤是在团体辅导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让同学们通过亲自体验和操作,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能。笔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团体心理辅导课,通过学期初适应、规划,学期中探索、调整,学期末的总结、归纳,将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惑融入在团体工作中得以解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学期间三次团体体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班级和团队凝聚力,改善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更加融入到大学校园生活中,最终实现个人和班级的成长;兴趣小组活动,通过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帮助同学们以不同的载体表现形式掌握心理技能、提升心理素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培训朋辈辅导助手,将大学生心理调适技能进一步推广到广大同学中间。
4.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心理素质
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获得了知识、丰富了情感、锻炼了能力,但教学过程并没有结束,还得有“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心理素质”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团体辅导体会、团体感悟、兴趣小组心得、社会实践收获等自我变化成果展示,让同学们在反思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分享同伴成果的同时也得到了成长,让不同情境学习中的同学都得到成长,使同学们的心理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三、注意事项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采用“三助”教学模式,教师要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公正的评述、积极的鼓励,适当的“协助”,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与场所,既要有丰富的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团体心理咨询经验,这一切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丰富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2.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助”教学模式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助、团队互助和教师协助引导学生参与确定教学内容、解决学习问题,掌握心理调适技能,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3.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三助”教学模式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创设切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
着力营造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出现了学校管理得心应手,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喜人景象。班主任素质较以前有明显提高,常规工作科学规范,德育科研工作走上科学化、正规化轨道,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一、抓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
构建健全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机制,注重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力求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真实、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利用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指导班主任加强德育活动课和值周小结的管理和指导,提高活动效率,加强对年轻班主任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处事能力,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本学期,我校班主任就班主任工作的技能与技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校、区两次的班主任论坛工作,第一次论坛以《用爱弥补缺憾》为题,针对我校六年级一名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的女同学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效果非常明显,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的认可,并被推荐到区里进行观摩。为了能够在全区班主任面前有个真实的讨论,我们仅用了一周时间,又准备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的班主任论坛,参加论坛的12位班主任老师畅所欲言,就如何关爱身边的弱势群体、单亲孩子以及那些沉迷网吧的学生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受到与会的教育局领导及各校校长、班主任的一致好评。
这两次论坛,使我校班主任老师干劲倍增,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如何呵护身边那些特殊的孩子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确任重而道远,有信心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带着母亲般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发现那些真的、善的、美的音符,帮助那些特殊的孩子,让更多的学生在我们的身边感到幸福和快乐!
二、德育阵地
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好德育阵地建设,形成德育工作的载体。
1、规范升旗。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校领导的国旗下讲话,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冲锋号。学校紧紧抓住这个教育阵地,认真组织好每次国旗下讲话:具体做到形式规范。围绕重点,结合实际,使讲话内容第系列化、专题化、儿童化,体现针对性、系统性、严肃性、灵活性。
2、队室是少先队活动的重要阵地。我校队室始终保持市标准化队室称号,大队部是全国红旗大队。
3、开展“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拓宽教育渠道,构建社区教育网络,探究新时期德育工作有效途径。我们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期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的举办,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家长的自身素质,转变了部分家长育人观念,沟通了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进一步促进、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实效。
现在,家长学校已成为我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交流的桥梁,融洽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良好局面。
4、宣传阵地。红领巾广播站采访、撰稿、播音等工序有条不紊。每天中午,“时事讲台”、“校园新风”、“红领巾新闻”等内容都吸引着学生。这些来源于学生的作品生动、活泼,弘扬了正气,鞭策了后进,激发了全体学生上进的热情。使“红领巾广播站”成为了我校有力的思想教育阵地。
“黑板报、橱窗”更是吸引广大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展示特长的好处所。每月一期,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学生中不断涌现出的“小能手”们的制作、绘画、书法、习作等作品;“活动剪影”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留下了他们文艺演出、故事演讲、各项竞赛、游戏活动等身影;“知识之窗”向学生们介绍百科知识、人文地貌……这些内容,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拓宽了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德育教科研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对教科工作的认识。针对很多老师认为教科研是负担这种现状,我们充分利用教科工作会议,告诉老师我们要走“科研兴校”之路,只有坚持科研兴教,才能占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同时我们努力抓好科研常规管理,结合新课程的实践研究,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抓好典型示范,实施课题牵动战略,科研工作才有生机和活力;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才能发挥科研工作的积极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
2、加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定期召开教科研研讨会,会上各教研组长交流工作经验、探讨新学期工作思路,落实了学期教科工作任务,使学校教科工作能规范、有序地运作。一部分中青年教师正在逐渐冒尖,形成了一支青年科研骨干队伍,一些骨干教师已感到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了,要保持优势,唯有继续努力。
3、制订有利于教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为使学校教科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队伍中来,使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为使学校教科工作有其行动的方向。
4、加强课题管理。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有条不紊地实施。举办课题成果评选活动,督促老师及时总结自己的科研经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科研成果评比,调动教师参与德育研究和实施课题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德育教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
5、市级德育先进个人、区级德育科研先进个人、德育科研课题先进个人评比公开、公正、公平。
四、德育渠道
1、学科渗透。德育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德育核心地位的关键。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和谐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理想信念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了唯物辨证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了国际化意识和爱国情感,在科学、社会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保意识、国防意识等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全民健身意识,在音、美教学中渗透真、善、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3、上好思品课,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学校配备好思品教师,安排一部分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思品课教学,摒弃思品课是“搭头课”的旧观念,杜绝挤占思品课的现象。要求思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布置适量作业,并及时批改。同时要求各科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
5、重视开展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成立了《xx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树立全人生指导,全人格提升的心理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模式。找准学生的精神需求,开发和设计教育内容,保证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的开放时间和正常运行。利用校园墙报、黑板报、校刊等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卫生知识教育,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保证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6、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师生群体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提高学校群体素质这一根本目的,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效能。我们从办学观念、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校训、校徽、校歌、校风、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在省示范化小学创建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征集校徽活动,分发征集方案两千余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极大的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爱校热情。在这同时学校还加大投入进行校园设施建设,校内有甬路、鲜花、绿地、松柏,精美橱窗,数十幅儿童宣传画,11米的文化长廊,激人上进的人性化语言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7、狠抓常规管理,加强检查督促。
为了抓好学校的教室、卫生区的的清洁卫生工作,保证师生有一个整洁、卫生的环境,我们注意从小事抓起,从身边事抓起,从每一个学生抓起,扎扎实实,确保成效。我们还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让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检查监督。同时,我们又采取量化积分的方法,确保评比的公正、公平、公开,使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不断上台阶。在具体操作上,学校大队部加强督查,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及时批评教育、通报扣分。最后以班级常规管理积分作为文明班级和优秀班主任的依据。
8、加强法纪安全教育,提高文明自律水平。聘请法制副校长,邀请区司法局、富区监狱来校作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通过每学期的常规纪律教育和典型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和交通法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此外,学校与各班主任签订《班级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落实通学生来校的安全工作,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承诺书》,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学生"关注安全、关注生命"行为的养成。
五、存在不足:
1、对学生的各种安全教育长抓不懈,特别是自我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的教育。
2、"教书"与"育人"之间得关系还须进一步理顺。
3、部分学生的文明自律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4、树立全体教师皆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思想,使全体教师能共同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严要求、高标准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
一、学院教育现状
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积极推动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向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转变,于2011年4月从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成功升格为高等艺术职业院校。通过5年的努力,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艺术教育的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目标重专业轻文化
由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升专时间不久,大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还是延续新增专业申报时的培养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在培养目标上,依然是重专业、轻文化。由于专业教师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很刻苦,在舞台上表演得有板有眼,专业成绩突出。然而,在文化课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的学生迟到,有的学生甚至经常不上课。导致文化课教师对专业教师有意见,对学生也无可奈何。在这样的人才培养背景下,又何谈文化素质教育。
2、课程安排割裂、失调
在课程安排上,虽然有教务处把关,但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设置上,还是各个系部说了算,基本上是系部一家独大,专业课的课程设置由专业系制定,文化课的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部说了算。在时间安排上,教务处进行协调,但对专业课和文化课设置的合理性缺乏论证。各个系部开设课程随机性太大,更没有精力去开设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而且,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安排,虽然没有交叉,但专业课尤其是表演类型的课堂教学如剧目课、唱念课、舞蹈课等等,拖堂现象严重,导致文化课教师无法上课,常此以往,也就造成学生无法认真上好文化课,以致对文化课缺乏兴趣。
3、学生群体缺乏文化素质追求
从高考中走过来的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对文化课的学习失去信心,其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另外,受专业课的影响,除了对文化课不感兴趣,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认识也模糊不清,也就谈不上利用业余时间去阅读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很多学生学习像"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文学欣赏"、"中西文化比较"、"文化礼仪"等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毕业而不得不去选修这些课程。课余时间,鲜见有学生自愿走进教室或图书室看书、学习,少数学生虽然愿意到琴房或练功房学习,但是仍然以专业练习为主。再有,部分学生有了空余时间,不是用电脑玩游戏,就是用手机与人聊天,已然没有了学习的想法与动力。
4、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不浓
近几年,学校也陆续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但开设的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数量不均。除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备受大家关注,其余的活动影响力不大,像专题讲座、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开展次数偏少,而没有形成常态化。总体上,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偏颇的原因
1、教育理念不到位
由于升专不久,学院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招生和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上。管理层面上,没有将文化素质教育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至今,学院还没有建立文化素质教育领导机构,这也导致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不足。而在教师层面上,专业教师唯其专业课事大,很少关注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文化课教师有点想法也是昙花一现。如何让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有效提高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任重而道远。
2、专业、文化各自为政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文化各自为政,各管各的,互不干涉。专业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存在着诸多缺陷,更谈不上在专业授课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由于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文化课教师除了上好课,还要疲于应付学生的出勤率。开设的部分文化素质教育课,也因各种原因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3、师生评价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公开听看课、教师上课出勤率等对教师进行一定的评价。教师互评、学生问卷调查等,没有形成常效的机制。学生成绩评价还是延续中专教学管理时的老办法,实行334制,即平时、期中成绩各占30%,期末成绩占40%。而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却很少关注。
4、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匮乏
文化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修炼。在现代教育时代背景下,重新阅读经典,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素质教育资源极其匮乏,作为一所大学必备的图书馆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仅有的图书室藏书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而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电子阅读习惯的网络学习平台同样欠缺。
三、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1、转变教育理念
教学改革是适应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做大做强的需要。学院将2014年定为"教学改革年",要求各系部开展教学改革大讨论,思想观念上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主要在专业教育上有所改变,如舞蹈系开展歌舞表演专业院外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作为管理层,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要认识到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过去存在的在文化素质教育认识世上的偏差,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文化素质教育虽然是针对学生专业面窄、人文教育薄弱而提出的,但是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点缀、辅助,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因为缺少人文知识而开展的一种补偿教育,它和专业教育共同统一在'培养健全、完善、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中,只有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让学生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都得到良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两者缺一不可。文化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文化化人的作用。" 我国很多体育明星在其退役后选择在大学里学习,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要成立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官方网站开辟专栏如文化素质教育网站,颁布《 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及时文化素质教育相关信息。
其次,通过教学研讨、课程进修、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引导专业教师更新现有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改变固有的"专业至上"的教学思想观念,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培养是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的工作,改变过去只有文化课老师传授文化的观念,努力使高职院校的老师成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有文化修养的教师,树立起在科学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构建一个师生间相互促进的道德关系,这样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 单靠专业教育,一时或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时间一长就突显它的短板。因此,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同样要有能力、有意识地融入文化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整合专业、文化课程
2014年,作为教学改革年,学院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在文化课方面,要求入学新生的思想品德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非戏曲表演专业要突出黄梅戏特色,把黄梅戏基本常识、唱腔作为教学内容,这种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还要加大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力度。
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认真落实文化素质选修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选修《形势与政策》、《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等课程;在科学方面,可以选修《物种起源》、《科学的社会功能》、《生命起源和本质》等课程;在人文方面,可以选修《文学欣赏》、《中华诗词之美》、《明史十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曲名画欣赏》、《剧本分析》、《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文艺美学》、《东方电影》等课程;在管理方面,可以选修《管理学》、《文化管理学》等课程;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可以选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思维与面试技巧》等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选修《心理、行为与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调适》等课程;在军事理论方面,可以选修《军事理论》等课程,确保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实质性开展。当然,要结合高职艺术院校的特点,来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有着诸如学制、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不能照搬照抄现有本科院校的一些方法.高职教育中教学活动是 '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这个目标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其课程的设置特点体现在立足于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不追求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只要求所学知识必需、够用、适度。"
3、健全师生评价机制
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师授课积极性。一是继续完善和实施期末院考制,实行期末院考三统一:考试评判标准、考试内容、考试时间地点相一致;二是实施教师互评制,所有在职教师每学期安排一次公开课,进行打分,评价结果进入档案;三是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期末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无记名打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要加强学生成绩的管理,尤其是文化课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在成绩评价上要严肃对待,不能走过场,严格遵守学校考试制度,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要求其重修、重考。
4、营造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
一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讲座,如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文学系列、科普系列、历史系列以及艺术系列等,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营造的氛围。
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各种社团活动、校园沙龙、文化艺术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活动,到安庆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加强自身的课外阅读,如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的《雷雨》、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高尔基的《母亲》、雨果的《悲惨世界》等书籍,要长期保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辅导,如公共课可开展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教师资格证等考级考证培训和专升本辅导班;舞蹈系可以开展舞蹈编导培训;综艺系可以开展播音与主持、话剧、普通话等级等培训;音乐系可开展专业考级培训,争取成为乐器考级考点;表演系可开设黄梅戏短期培训班;美术系可以开展绘画、服装设计、舞美设计培训等等,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