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

第1篇: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路径

受到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目前高中生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升学择业、学习状态以及家长和教师方方面面的压力,一旦不能及时做好疏导和调整,学生就极有可能陷入种种矛盾心理和困惑当中,出现焦虑、惶恐和不安等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态,更会对其他学生,乃至整个班集体的学习和成长氛围造成不良影响。

1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思想认知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的思想教育观,才能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首先,学校内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要从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视角出发,全面推行科学教育、素质教育,更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积蓄力量。一方面,学校内部要转变传统“应试至上”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落地执行;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择专业的教师转向负责此门学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保障正常的课时,杜绝其它学科教师兼职、高考学科占用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等现象发生。其次,学校内部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中校长、教导处主任等,其个人思想、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科建设的走向和发展规模。因此,从个人的视角来说,其也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束缚,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安排时,一定要做到紧密布局、合理安排;在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相关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加强投入、将项目和活动落实到实处。第三,高中的全体教职人员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很多语数外学科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频率,会大量占用其它看似不重要学科的课堂时间,这不仅导致原本应正常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保障,更会让这样一门必修学科形同虚设,起不到本身所应具有的作用。所以,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每一名教职人员,都应转变思维、改变立场,打破原本观点当中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的观点,不占用课堂时间、不抢夺活动时间,支持发展、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争取为其创设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

2打造新型关系,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需要构建良好而稳定的校园关系,这其中既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构成学生良好心理状态、实现心理健康的基础。首先,很多学生由于自小便被灌输一种“高中阶段学习最重要”的观念,以至于整个高中阶段将大部分时间和经历都用在学习上,不擅长和其他学生交流、也不擅长和老师沟通,长此以往便养成孤僻、自闭的性格,这对其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不断从心灵上和情绪上予以安慰,帮助他们克服紧张的心理情绪,从高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压力还来自于家长和老师强烈的期望值,这促使学生在学习上一旦受挫和面对困境,往往会不知所措、情绪消沉,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展开沟通时,构建二者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适当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让他们能够以较为平和的心态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在很多教师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自己应该以“严”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很难在严肃和交流之间做好“平衡”。很多教师无法改变自己的既定“形象”,不愿意和学生交流,也很难做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感受他们成长的处境和困惑,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教师要尝试着改变自己,尝试着激发学生的潜能,尝试着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当中积极向上、释放能量,因为很多学生一直以来对教师的心态都是“敬畏”,唯恐说错了话、或表达不正确,被批评和指责,而这样一种不良心态的诞生,归根到底需要教师创设良好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以释放。

3加强校园宣传,优化心理疏导

不断加强校园内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来展开,比如“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健康社团”等,这不仅可以形成学校内部良好而积极的教育氛围,还能促进学生个性的解放和兴趣爱好的拓展。另一方面,高中生由于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来说,都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但在这个阶段,面对日常学习、生活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高中生往往会产生矛盾心理,需要教师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安然度过。所谓的心理疏导是指帮助学生,防止其出现心理偏差的手段和方法,而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和目的,一方面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的疏导情境,让他们尝试着从生活中历经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让他们有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有面对困境走出困境的胆识,这样,在他们面对真正的困难时,就不会不知所措,反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很多学生不愿意跟教师讲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很多教师也不会在课余时间和学生展开交流,这自然是不利于双方构建良好学习和交流氛围的一种状态,相反的,教师需要学会倾听,学生需要敢于宿诉说,这样心理疏导才会有效果。总而言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是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指向,更是维系校园内和谐氛围的生成、体现良好社会效应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有益于其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和路径,让每一名高中生都能怀揣理想、怀抱积极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迎接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挑战。

作者:刘超杰 单位: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我国校园里面发生的极端事件经常出现在新闻头条,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引起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教育领域也在积极地改革创新,希望健全我国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1.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高中生都处在非常大的学习压力下,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学科的学习任务,需要在学习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为了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多高中生都在高考之前彻夜读书。在这繁重的学习负担之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一些问题。无论是学生的性格出现的变化,还是学生做出的一些过激行为,起因都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学校、家长和他们都没有充分重视,最终导致情况恶化,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2.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师生与家长一直都是把注意力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心程度远远不够。即使在素质教育之后,教育部门也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尽量压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另外,即使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也缺乏针对性,难以切实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的学校只是把心理健康教材发给学生,不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就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2学生缺乏心理问题疏导途径

我国当前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人感觉承认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非常难以启齿的事情,大部分高中生都有这种心理。所以很多高中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后,不会像其他人诉说,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有效解答自己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在心里长期积压,最终就会以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形式爆发出来。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都没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所以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3.优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3.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预防高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只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高中生就可以在教学中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学到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自己疏导心理问题的途径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高中生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必备的常识,可以让高中生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挫折教育。高中生是一群还没有步入社会的群体,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出现自杀现象是因为他们的承受能力太脆弱,受到挫折以后就心理崩溃,做出这样的自残行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挫折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生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自己遇到的各种挫折。

3.2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

为了及时地发现并帮助学生排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管理心理咨询室,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心理咨询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因为只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心理咨询老师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记录观察,及时地知道哪个学生需要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这些心理健康档案需要安排班级排序进行保存,对每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老师平时的观察确定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比如有一些平时表现得比较自卑、孤僻、沉默寡言的学生,就需要得到心理咨询教师的重点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3.3学校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

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视,而且让他们在宣传中有所收获。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课间时间播放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一些学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重现等,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意识。也可以是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4.结语

高中学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高中生的一个人生转折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所以,我国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尽快完善。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课程;生物学习;学习焦虑;自主学习

随着现在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学习焦虑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作为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过度焦虑给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了直接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等。

一、高中生物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

1.未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

就目前高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言,对生物课堂的学习没有及时树立正确的认知是造成生物学习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生物是与我们实际生活距离比较遥远的一个学科,如果学生不打算在大学阶段学习与生物相关的专业,那么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似乎没什么用处。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高中生物更是如此。生物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并且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自己也不主动复习巩固,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马虎了事。这类学生抱着轻松随意的学习态度,不听讲、不背诵知识点,靠抄同学的课后作业,怎么可能在生物课程上取得好成绩。因此,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

3.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

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是其在生物学习中产生焦虑的一大因素。当前的高中生,其中不乏一些中考失利的学生。由于中考的失败,他们内心中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导致情绪不高,学习状态不佳,进而出现焦虑的情绪。此外,还有一些学生缺失信心,自认为基础不好,生物底子薄弱,于是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不敢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害怕被嘲笑。甚至有些同学,会因一两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对自己整个人产生怀疑,否定自己。以上这种对于自己过低评价的情况,也很容易影响生物的学习,进而产生学习焦虑。

二、高中生物学习焦虑的应对策略

1.培养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激情,那么该科目的学习就会显得轻松很多。其实,生物课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也并非十分抽象,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生物。因此,学生应该注意培养自身对于学习的兴趣,而不是把学习当成需要完成的任务。

2.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理综科目之一,生物学科的性质有些偏向文科,因为许多零碎知识点都需要多记多背,课后反复巩固才能够有所提高。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制订良好的学习计划,并且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充分认识到不良习惯所带来的危害,遇到挫折时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3.正确评价自己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多鼓励自己,增强信心,保持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明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正确评价自己,不断充实提高。要深刻认识到,高中生物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唯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效。此外,要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尊敬师长,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也有利于缓解情绪上的紧张,减轻情绪焦虑症状。

三、结论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当中,对教师而言,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生物学习进行疏导和调整;就学生本身而言,也应该积极行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自我调整,端正学习态度,配合老师的指导,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包括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高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所以高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就目前状况而言.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高中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高中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不满足于父母、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二、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高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社会化过程和社会适应过程中,无不存在如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存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斗争,而只是那些发生问题行为的高中生其消极的心理因素一时占了上风,削弱或掩盖了积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加强师生交流。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流。通过探索与实。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最利于开展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调整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鼓励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和创新、不怕挫折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

2、课堂活动教育。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应立足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渗透。比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当今社会和现代生活,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学校可以相应的开设心理保健课.这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专门课堂,教给学生一些心理常识和必备的心理自我保护方法。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应定期开心理保健课和心理素质讲座,为学生提供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教育专题讲座是种灵活、实用的教育形式,可使学生获得更广泛、更有深度的心理健康知识。

4、进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 ,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 。往往把坚定与执拗、 勇敢与蛮干 、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而高中阶段也是交友的关键时期,人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很多都是在高中时结交的,但有些同学因为性格、 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交不到朋友而感到孤独。

第5篇: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随着心理学在高中教学阶段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因而受到教师们的高度关注。站在教育改革的角度上来讲,心理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变化特征以及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着从当前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方面着手,针对目前高中阶段心理学教育对于当前教学的意义及心理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指导进行深入探究。

 

一、高中教学中心理学的意义

 

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高中生普遍面临着高考这个重大的升学目标,受到了来自学校、老师和家人等方面的多方关注,繁重的课业学习以及课下排满的补习指导班,使学生们背负着较为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甚至有了逃学的行为。由于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驱使下,教师们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这是衡量一名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考量标准,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感受。许多高中生在重要考试前夕,都会出现厌食、失眠、焦虑和心情低落等现象,长此以往危害着学生的身体健康。

 

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而教育心理学在近些年作为现代教育中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学体系的整体概括、教育工作者及被教育者学生之间的心理变化过程等,因而在当前的高中教学阶段中被教师们广泛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其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地影响[1]。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如果教师能够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关心,及时的对产生负面情绪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在实际的教学目标中配合心理学教学来改进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就会逐渐的打开学生封闭的内心和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焦虑与困惑,从而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学在高中阶段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将心理学教育融入到教学课堂之中

 

高中教师要想让心理学教育能够充分地在教学中发挥出有效作用,就要积极地将其引入到教学的课堂当中。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教师可以针对自身授课时的语速、神态等进行适当的调整,语速要更平缓、态度更温和,更多的使自己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们都能够学生们接受,通过自身的授课方式能吸引到更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当下的高中课堂上,教师们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授课形式较为单调,因此部分学生会因为教材内容的抽象、乏味而出现在课堂上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的发生。教师在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出更为活跃、放松的课堂氛围,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往往能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要适当的停下来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以及接受能力,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根据上课时间来适当的进行重复;最后,教师在讲课时要设计更多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在思考过程中逐步的理解教材内容,提升学习效率[2]。

 

(二)增强学生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培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正常变化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老师的教育及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的重要。高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还要针对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来开展教学工作,维护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在部分学生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时,身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和以找家长的方式进行严厉教育,应从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出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不能在谈话中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损害,要多以关爱学生的的方式来找学生谈话,多倾听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为主,进而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来进行心理疏通指导。通过这样的做法,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不会因为以往教师的严厉批评而出现逆反心理,进而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创新高中教学应用方法

 

高中教师在应用心理学教育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强调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在教学中多采用发散性思维方式,采用情境表演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3]。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在学习Friendship ANNE’S best friend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行发言,向学生们讲述自己与好朋友相处的方式,并以best friend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来创作剧本,上台进行情境表演,并要求学生将该单元中出现的英语单词应用到情境对话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的参与到学习氛围之中,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学习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心理学教育能够在高中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们配合的结果。在应用心理学教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通过适当的心理教育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们学习效率,实现心理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6篇: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专门的方法和理论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的教育,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冲突,使受教育者得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成熟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它们更好的为教育服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现总结如下。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不一样,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路论基础也有所不一样,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德育工作则是以理论为基础,其次,两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再次,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同,心理教育强调宣泄与疏导,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工作则强调教育和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最后,两者的工作人员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更加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并取得一定的资格方能胜任。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两者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是有具有一定的联系,矛盾统一,相辅相成,首先,两者都要面对学生这一受教育的群体,其次,两者都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即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者都是朝着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最后,两者遵循共同的规律,如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重视学生自我意见的表达,尊重人格,维护人权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内心懦弱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由于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德育教育强调教育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讨厌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但是心理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扩宽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教育学生、培养全面人才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应对方法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3、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展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中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

4、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在开设校医室的同时开设心理辅导站,由专业心理辅导员针对在校高中生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 和心理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个别辅导,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鉴于有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会比较害羞,学校也可以开设咨询专线或心理咨询信箱,由心理辅导员耐心解答,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5、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家访、电话互访、年级的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并就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动向进行全面的掌握,也使家长了解孩子的行为动向,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进行各种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只有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使两者优势互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教育关心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3(5):65.

第7篇: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委员 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不仅是知识迅速积累的时期,更是心理状态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特殊时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大、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和来自网络等平台文化的影响,不少高中生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心理上萎靡不振,出现缺乏自信、神经衰弱、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现象,甚至发生厌学、逃学行为。第二,出现青春期闭锁心理,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消极情绪无法排解,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第三,挫折适应能力低,抗压能力弱。第四,陷入早恋误区,导致心理冲突加剧。这些心理问题严重时可能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的现象。国内外的初步实践证明,班级心理委员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化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

班级心理委员制是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动员同辈力量帮助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新尝试,它是指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心理委员作为一个核心节点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委员制的核心为“同伴教育”和“朋辈辅导”。同伴教育是指年龄、经验、心理状况相同或相似,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朋辈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方式,是指受过训练或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在周围同学间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在同伴教育和朋辈辅导模式的影响下,心理委员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力量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实效价值与功能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班级心理委员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心理状况与其他同学相似,也可能面临相同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班级心理委员由于受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制约,加之在繁重的课业影响下,无法将时间过多地投入到专业心理咨询培训中。因此,高中班级心理委员有着特殊的角色定位――是心理委员制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者,是老师的贴心助手和全班同学心理上的知心大哥(姐),是班级同学心理问题的重要疏导者、同学间的主要沟通者和矛盾的有效化解者。

二、高中班级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和素质要求

高中心理委员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最基层的工作者,工作任务是协助老师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班级同学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具体的工作职责有:第一,对待工作实事求是,真诚对待每一位同学和老师,做到不欺瞒、不随意泄露同学的个人隐私。第二,密切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动向,及时向相关老师反馈情况。第三,利用课后时间补充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方面知识,提升自身水平。第四,积极配合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五,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委员培训活动。

高中心理委员不仅要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还要密切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配合老师做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自身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心理委员以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需要具备以下素质:一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委员应为人热情,性格阳光开朗,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奉献,责任心强,在同学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这样才能取得同学和老师的信任。二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委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就很难再开展工作中具有说服力,也容易将不好的情绪传染给其他同学。三是沟通能力强。作为心理委员,不但要能与同学打成一片,还要善于与老师沟通交流,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与同学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四是有敏锐的洞察力。心理委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及时从同学的行为表现中发现蛛丝马迹,从而容易了解其心理变化。越早干预就越容易解决问题,以避免日后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五是有团队合作精神。心理委员在组织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时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才能顺利发动和组织同学、赢得同学的广泛支持,并且团队合作精神还体现在与其他班级干部的配合中。

三、高中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

高中心理委员从事的学生工作具有特殊性,在开展工作时应区别于其他的学生干部,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主要包括:第一,保密原则。心理委员参与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得传播同学的个人隐私、擅自泄露同学的心理问题;班级同学的心理信息材料不得擅自保留,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翻阅,应将材料及时递交给相关老师;不得泄露学校或老师向心理委员传达的需要保密的信息。第二,积极求助原则。心理委员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遇到同学的心理问题时不能给予带有自己意见的解答,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当发现同学的心理问题超过自己可干预范围时,应及时报告给相关老师。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也是心理委员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第三,实事求是原则。心理委员在发现和处理班级同学心理问题时,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宜虚张声势,应实事求是的反映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心理委员难以把握同学的心理动向时,应及时报告给相关老师,不得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妄下结论。第四,保持中立原则。心理委员应将履行工作职责与正常同学交往区分开,不得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左右同学的价值观,应尽可能的多倾听同学的问题,不能予以抨击或激辩。

恰当的工作方法能事半功倍,而不合适的工作方法则既不能使工作顺利完成又令人心生反感。心理委员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工作方法:一是学会倾听。在倾听求助者讲话时,应保持目光交流,眼神柔和的注视着求助者,当谈到较为紧张或严肃的话题时可以适当将目光转移,以缓解求助者的尴尬。在倾听过程中,不能随意打断求助者的谈话,更不能轻视求助者的问题、干扰或打断求助者的话题。二是学会发现。心理委员要学会从同学的言行举止中发现其心理问题,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本领。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班级同学非常了解,对每一个同学的脾气秉性大概掌握,其次要善于捕捉同学的异常表现,并且留心观察,最后要与同学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这需要取得十分的信任。三是学会助人。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但并不是所有帮助他人的方法都是可取的。在与求助者进行沟通交流中,应注意不伤及其自尊心,不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分评判,不能打击其求助的决心和信心。面对不愿意接受咨询和治疗的同学,不能与其发生冲突或强迫其进行治疗,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其自愿与专业老师进行沟通,必要时应请专业老师介入治疗。

四、高中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发挥

班级心理委员制在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心理委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节点作用,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因此,学校应该重视班级心理委员的积极作用。第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面向全体、重在发展”为基本观念,以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促进成才为目标,因此应于医疗部门的医学模式相区别,将教育和发展作为重点。心理委员制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发展起来的。心理委员的出现,直接把广大高中生群体作为工作对象,并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更加积极、主动、多样化,取得了更好的工作效果。第二,同伴教育和朋辈辅导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心理自助和互助形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心理问题的发展、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同伴教育和朋辈辅导令危机干预机制和心理健康信息反馈系统更加完善,增强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第三,心理委员作为联系老师与学生的纽带,不仅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平台。心理委员通过与同学的交往可以直接了解同学的心声,极大地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帮助。第四,心理委员将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直接落实到各高中生,不仅提高了活动质量,更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为沉闷的高中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使高中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刁静,成琳,陈正芹.心理委员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73-76

第8篇: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投入低产出 教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32-02

作者简介:朱卫(1976―),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门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高投入低产出”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成为影响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开启了破冰之旅,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优化,对于教学成效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针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象的成因

(一)应试指挥棒使教师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的眼中,高考成绩是唯一的目标追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他们选取了一条“终南捷径”,就是将教学中的知识点罗列出来,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要掌握好了这些考点内容,卷面成绩就不会差到哪里。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成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也没有足够的师生互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题海战术、时间战术使教师忽视对学生语文学习技巧的指导

理解不行就强化识记,相似题目多训练几遍,这样的教学理念仍被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视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将重点放在学生如何高效学习语文、掌握要点方面,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机械重复方面,学生本身就理解得简单模糊,即使进行了多遍的重复练习,实际掌握程度也非常有限。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没有主动提升自身学习技巧的意识,更谈不上灵活掌握、融会贯通。

(三)教师对巨大学习压力引发的学生消极情绪未能及时进行疏导

相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高中生的压力是最重的。而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大部分学生并不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化解压力。这样的压力有来自于时间长、任务重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心理上的压力。近年来频频发生高中生跳楼自杀的恶性事件,与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不无关系。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教学开展教学,没有潜心研究学生的身心状态与心理特点,尤其是没有进行有效的疏导,使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缺乏本该有的乐趣,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投入程度以及实际学习成效。

(四)教学中教师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未能充分兼顾

进入到高中阶段以后,学生因基础及兴趣的原因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我们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在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策略,杜绝一刀切、满堂灌的陈旧模式,避免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兼顾这种差异性,就会影响语文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这也是导致高中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将目光盯在应试成绩上面,还要充分关注高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思想特点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综合目标。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单向灌输的陈旧教学模式,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不必循规蹈矩地讲授学习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而不妨尝试将之转化为探究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应借助学生集体分析、教师启发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做出间接评判,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以便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强化学习技巧指点,实现事半功倍效果

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技巧等方面的点拨,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成效。综合来讲,教师的教学目标指向要明确,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抓住重点,实现抓大不放小、逐层深入的目标,尤其是要学会带着问题学习,在听讲以及互动中实施难点突破。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及时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将学习活动向课前、课后延伸,体现立体学习的成效。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将前后学习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提高语文知识掌握的构架效果,以及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科学安排语文不同轮次的复习内容与要点等,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

(三)注重心理疏导干预,激发积极学习情绪

为了有效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进行学习技巧以及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干预。对于学习存在烦躁、厌倦思想的学生,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帮助分析,寻找问题症结所在,并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消除学生的急躁情绪,并鼓励学生找回自信,从易到难,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节奏。教师则应寻找学生在语文学习或者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加大激励学生的力度,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重新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教师切不可对有厌学思想的学生听之任之,或不当一回事,采取不负责的态度,以免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四)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教师应当因材施教,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存在着现实的差异,教师应当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考试考核等方面加以区分,在教学目标制定环节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难度加深或者降低,教学组织过程中为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内容,保证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潜力,避免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边缘化的现象。另外在教学考核中适当降低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考核难度,让他们也拥有一份自尊和自信,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研究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莫玉林.浅析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大众,2008,(11).

第9篇:高中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经调查了解,目前,不少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三个偏差。

一是偏“智”。因为高中生要面临高考,所以“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思想在左右着班主任的思路,在班级管理中时时、事事围绕着考试、考分、考绩开展工作,其他工作就退到了次要位置,以“智”代全。

二是偏“宽”。有些班主任认为高中生已是“大人”了,对他们的要求有意无意地有所放松。高中生由过去初中时的“扶着走”到现在的“放开走”,因缺乏必要的过渡与适当的缓冲,致使部分中等偏下的高中生学业未上去,坏习气却染了不少。

三是偏“粗”。个别班主任有时“放权”给学生,自己又缺乏必要的控制与指导,在班级管理上浮在上面,处于表层,对“班况”掌握不扎实、不深入,对“生情”了解不全面、不透彻,固而班级管理成了“两张皮”:老师管理老师的,学生干学生的。

如何避免这三个偏差呢?

第一,抓“智”重“德”以“德”为首。

高中生已逐步巩固了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此时正是开启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智力的良好契机,故不断挖掘学生内在的潜“智”是相当重要的,但须建立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石之上。另外,高中生由于处在社会飞速发展,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其思想和行为更易出现混乱和动摇,这些都警示班主任不能“重智轻德”,而应一手抓“德”育,一手抓“智”育,坚持做到以“德”为首。“小胜在智,大胜在德”,班主任应继续巩固初中的德育成果,不断扩大高中的德育战果,加强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责任感,将德育体现于言传身教上,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贯穿于各项活动里,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输送优秀人才,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第二,宽严相济“严”当头。

高中生成人感日益强烈,渴望有自己的天地,不愿他人过多干预,因此,班主任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宽阔的胸襟、宽容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也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便于学生由“依赖性”向“自立性”的转变,由他律向自律的升华。但“宽”须有分寸,应以“严”为前提,以“严”做保障,否则就会使学生陷入无组织无纪律的泥潭。班主任可以“容错”但不可“纵错”,班主任可顾及学生面子,但绝不丧失原则,过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又会娇惯了他们的自负。班主任必须明确:“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不是被弱化了,而是被强化了。要严明制度,严肃纪律,严格要求。宽严相济“严”当头,班级就能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学生才能步入正确的人生轨迹。这样,管理班级方能得心应手,学生接受也才能心悦诚服。

第三,粗细结合“细”把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