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范文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

第1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室内设计;精神生活

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吃饱穿暖到锦衣玉食,从草庐三间到安得广厦,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满足了物质需求自然要追求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领域开始表现出它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深入讨论,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值得我们下大力气进行研究。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两个层次。即思想意识层面和装饰美化层面。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室内设计思想意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传承。而中国的建筑风格体系:木构架建筑体系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从中衍生出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也伴随着我们走过了王朝更迭、时代变迁。在世界室内设计发展史中,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像中国文化一样独具特色,以其自身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质而傲立东方。

中国传统思想(或者说是哲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正是指引我们设计思路的“道”。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它们对于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1.1 儒家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是中国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一种对中国人影响极为深刻的思想,至今我们还被成为孔孟传人,以孔孟文化为主导的理念,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说,它所表现的是以“情”为美、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念,这为中国室内设计师对空间功能布局及艺术表现方面的传承和发扬起着深远的影响。比如现代室内设计中简约的风格,其中透着儒家思想的内容,即删繁去奢,绘事后素。删繁是指去除过于复杂的装饰,去奢其实也很重要。就像如今很多设计师一提到以人为本,就以为是“给脖子套张饼”,其实人在家居生活中的不便与方便是相辅相成的,过于奢侈地追求“一低头就能吃到脖子上的饼”,恐怕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人的本质是一种动物,要让人体处在一种运动的状态下才会健康。自己多动手自然能做到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绘事后素”是孔子的原话,是他对美的一种看法。在孔子的意识中,绘事是指那种装扮出来的美丽效果,而素则是自然的、原始气质的美,孔子认为“素”要美于“绘事”。这体现了一种中国士大夫阶层“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的文化追求。

当然,笔者认为儒家思想的一些细节对室内有着更具体的影响。最典型的当属内圣外王(此处的“王”为通假字,为兴旺之含义),这个概念不仅可以知道为人处世,对室内设计影响也不可估量。中国人讲究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齐治平的核心就是修身,把自身的修养提高到一定的境界,自然可以使得外部的事物归于平顺,这是一种自身正道的延伸,自身修养德行拓展到外部就是家和、国强、天下太平,这就是内圣外王。而在室内设计中,内圣外王表现在设计师的修养上面,其实也就是对设计师的一种要求。要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积淀,模仿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那样只能做出貌合神离的作品。自身修养达不到要求就不能驾驭好那些外在依附于设计思想的设计元素,这样的设计就会显得浮躁而没有灵魂。

1.2 道家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儒家思想同等重要的。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说,道家文化中是以表现本性的自然为理念,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的特点。整体感觉质朴古雅、品味高雅、虚静谦和,它对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在形式上的影响是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展现室内环境的意境美。还有就是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也对我们使用传统元素很有启示的,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当中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空间的和谐,甚至可以推广到设计中考虑的材料的自然环保,低能耗低污染,这样就是国际上比较推崇的绿色理念。

道家认为宇宙是阴阳的结合,是虚实的结合,宇宙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从空间概念上讲就是层次,国画中不仅重视“实”的笔画,还注意笔画之间的空白部分,并把它当作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清朝大书法家邓石如曾提出:“字画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中国传统室内布局正是把内部空间与装修陈设综合考虑,把空间当成白纸,装修陈设当成笔画,运用“计白当黑”的思想,通过内部空间的灵活组合来完成对空间布局、立面造型以及家具陈设的艺术处理。

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空间“虚”与“实”的结合。同时,传统建筑木构架的结构形式赋予了内部空间最大的自由,单个建筑的群体组合变化,造就了动静结合、含蓄变化的空间形式。

2.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

上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思想方面的影响,相对比较宏观,下文要对传统元素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加以阐述,相对与上文的思想意识显得比较微观。

2.1 汉字元素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作为一种语言和象形符号,对其审美意象的解读和形体的再设计,对研究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汉字文化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来讨论对现代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众所周知,汉字的图案化、对联装饰、文字暗喻、汉字书法和篆刻等在历史发展中已经具备装饰审美的基本性能。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来思考新的应用。最简单就是直接在室内挂上某名家的书法作品,当然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明显是一种较为业余的元素处理方式。笔者认为可以把传统篆刻的文字类型融入到电视背景墙,因为篆刻的字比较有艺术的美感,放到电视墙上也会显得比较古朴,当然不一定是直接篆刻文字,也可以用类似于篆书的变形纹样,比方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可以将汉字植入屏风当中去,室内设计一旦涉及到中国传统风格,屏风便是个使用频繁的元素,而屏风多以镂空为主要工艺,造成一种看得见却看不清的视觉效果,以用来营造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而镂空多以雕花为主,我们不妨大胆革新,不以雕具体的花草虫鱼为内容,而换成雕抽象的文字变形图案。这样我觉得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2.2 水墨元素对室内设计装饰美化的影响

水墨的魅力在于黑白空间的特殊视觉韵味,水墨语言的构图风格和审美意趣,墨点、墨线以及墨块营造的抽象视觉符号美,媒介材料的持质及其视觉意象美。具体的使用方案就是茶几的印花玻璃上加入水墨画的元素,可以让水墨艺术更多的释放它在材料、表现载体、表现空间等诸方而的优越性的时候,就可发现水墨文化在悄然地转移人们的视线,从传统山水文化的理解到构成现实主义的水墨写意,再到具有水墨人文氛围的营造,此时人们才清晰的感受到“水墨文化”的另一种艺术魅力,这样可以使得整个空间清新淡雅、超凡脱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窥一斑可见全豹。从两个切入点入手,结合笔者工作实践简单的讨论了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权且当是抛砖引玉,给大家在室内设计方面提供一个思路。

参考文献:

[1] 曹瑞林. 环境艺术设计[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范文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管理思想作为管理活动的升华,其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有: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

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

1、“自利”的人性观。管子认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所在。“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责也。”管子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但管子并未走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是可以调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

2、“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①。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国之四民”说,即士、农、工、商,并称为国之四民。管子主张“四民务使杂处”,即四民不能杂居,应该分开。“处士…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样做即有利于同一行业的人员集聚,实现经验的交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组织的和谐,提高专业化程度。

(二)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比较高。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特点在于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孔子关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阐释了管理的核心特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谐的综合,这是管理的最为理想的状态。

(三)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最高境界为“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哲学思维,则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为”涵盖了及其丰富的管理理念。“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这是遵循“道”的要求的。总之,以“无为”的理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四)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要求大家由此及彼,力图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避免存在隔阂。同时,墨子认为利益的损益也是相互的,做有损他人的事情,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期望能达到兼爱的目的,实现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2、贵义。在《墨子.贵义》一文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其实与兼爱密切相关,贯穿墨家管理思想里,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认为义便是利,这里所指的“利”并非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利。“义”与“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五)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的基础是“崇法”,提倡“人之初,性本恶”的人性本质论,并提倡法治。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认为“法”、“势”、“术”三者相辅相成。“法”是指规章制度,“势”是指职位权力,而“术”则是指监督考核等。由定义可知,法是三者的中心,是势和术存在的前提条件。

(六)兵家的管理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兵家思想非常盛行,可以用空前绝后形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孙子。孙子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是一部蕴含丰富军事管理思想的重要著作。该书开篇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理念,该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都为现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架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既不同于西方管理思想,也不同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它有其独特的构架。

(一)天时、地利、人和

天和地,反映了组织的外部环境。孙子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曾指出:“知天知地,胜乃无穷。”由此可知,正确判断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在天、地、人三者当中是最为关键的。荀子认为:“爱民而安,好士为荣,两者无一焉而亡。”③这正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修身、齐家、治国

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的高低与组织的大小程正相关关系,中国古代“修身治平”理论认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管理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知识素养,才能够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者必须“三省吾身”努力规避诱惑,克服自身缺点,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方可促进组织的成长。

(三)义利两全,富民强国

中国传统文化大多主张重义轻利,也有利义并举者。现在已知的最早的以“义”、“利”作对比的例子记载在《国语.晋语一》中,晋献公准备废长立幼,大臣丕郑用义利观对晋献公进行劝说:“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民之有君,以治其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④《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也有人提出:“财需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以上的义利观都表明了义利并举可以实现国富民强。⑤

三、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协调管理的启示

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依然可以解决很多对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树立正确的协调观,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本位意识。其次,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明确各自的职责,确立员工各司其职的工作思想。最后,就是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孙子兵法》,其包含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管理领域,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宝库,为现代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价值。

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的启示

管子“自利”的人性观和“诚信获益”原则给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自利”不仅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这样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为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提供借鉴,专业化分工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更有利于进行企业绩效的评价。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注解:

① 王泽民.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甘肃日报,2010.

② 张增强,张超逸.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③ 闫红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市场,2014.

第3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范文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元素;服装设计;应用

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内容丰富,它是由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共同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总体来看,我国的传统服饰款式多样,种类繁多。当前,我国的服饰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元素,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传统文化元素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很多设计师创作的重要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传统服饰的特点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渗透在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同时也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包括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尽善尽美”的思想;道家文化的“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等理论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有些思想已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积淀下来,成为民族文化与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定符号,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常被人们广泛运用。例如,龙与凤的形象常常相伴出现,以表达“龙凤呈祥”的良好寓意。龙凤的图案常被用在婚礼的服饰、配饰设计中,寓意夫妻和谐、生活美满。寓意美好的图形、图案还有牡丹、麒麟、喜鹊、云朵等。这些图形、图案带有鲜明寓意和民族风格,成为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丰富而精深的,且内容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可以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中国传统的服饰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为上衣下裳式和衣裳连属式。这两种形式主要采用平面直线的裁剪方法,外形上强调纵向感觉,从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常用较长的衣袖、宽大的轮廓、筒状的裙袍来装饰人体。在服装面料方面,我国最早使用的是葛布和麻布。图案的种类丰富多样,有花卉、飞禽走兽、几何纹样,具体与抽象、夸张与写实的手法相互结合。色彩方面,我国传统服装由于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含蓄、简约,主要有黑、白、青、红、黄等颜色。这几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被视为间色。在色彩搭配方面,高艳度、强对比是较为传统的配色方法,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使服装产生浑朴大方、富丽堂皇的感觉。另外,在中国民间人们对于蓝色有着较为明显的偏好,因为蓝色较为素雅,与黄种人的肤色相互匹配,可以产生柔和的色彩对比效果。在技艺方面,多采用平面比例进行裁剪,常是宽衣博袖,具有悬垂飘逸、自然流畅的感觉。在细节的装饰工艺方面,传统服饰多采用镶边滚边、刺绣、嵌、盘等工艺,以体现社会礼仪的要求。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着装观念注重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中国人的穿衣风格始终透露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通过宽大的服装尽可能地遮盖人体,以达到儒家含蓄、中庸的道德要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现代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服装设计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既反映了人们一定的审美心理,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服装设计将人的创造力转变为现实中的产品,丰富并发展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服装设计来源于特定的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服装设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服装设计植根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性与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审美思想的结合体。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会通过书籍搜集大量的图案资料,并深入生活寻找最为原生态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消化吸收,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设计师将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这个过程要求设计师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力,开拓审美视野,在进行创意设计时将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当今时代的审美价值联系在一起,使二者互通、互融,相得益彰。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传统的服饰元素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原型,也是最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它为现代设计的创意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

(二)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服装设计奠定了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融合了无尽的历史文化精华,保留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基因,符合人们传统的审美文化心理。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基础性地位已经被广大设计者所认可。设计师在不断增强自身艺术涵养、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通过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精华,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三)传统文化元素使现代服装设计彰显民族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服装文化与款式对我国服装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服装设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将会给现代设计增加文化附加值,并增添无穷的魅力。在当前的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国内设计师意识到了服装个性与品牌的重要性,盲目模仿国外的设计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应该将本土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因此,如何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和作用不言而喻,其应用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色彩的应用

我国传统色彩体系主要包括黑、白、黄、红、青、绿等,它们是国人的服装、生活用品主要的色彩参考标准。其中,红色是典型的能够代表中国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在服装和灯笼、剪纸、中国结等传统工艺品方面均有着广泛的运用,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红”。此外,黄色的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中国古代帝王的龙袍均使用黄色作为主色,象征着身份的尊贵。另外,黑、白、青、绿色在中国民间的应用也较为普遍。设计师对于色彩的创新是以感受、体验、领悟为前提条件的。设计师应当对色彩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并有所创造,既要灵活运用传统的色彩,又要与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在对色彩再设计、再创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从传统出发并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色彩的表现能力。

(二)传统图案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案元素,例如龙、凤、牡丹、祥云等。这些图案传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美好希冀,例如追求吉祥、喜庆,追求长寿、富贵,或是传达女子的婉约与美丽。现代服装设计者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经典的图案来表现民族文化特色,并展现出时代精神。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图案,并提炼出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精髓,设计师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作品之中。同时,通过把传统图形、图案等一系列元素进行重组,使其既保留传统图案的特点,又具有现代设计的神韵,能够有效地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在女性的旗袍设计之中,设计师常会运用牡丹、祥云等图案。牡丹代表大气、尊贵,符合女性的审美追求;祥云的图案具有线条美,简约生动。

(三)传统服装款式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我国传统服饰的款式与形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注重礼仪,讲究中庸之道,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主要以宽博为主要特征。服装款式方面尽量遮盖人体的线条,给人以垂直感、连贯性和浑然一体的感觉。例如汉服、唐装,其款式均较为宽松,给人以优雅、含蓄之感。除了在款式方面的设计具有宽大之风格外,更多的是通过运用传统的领、扣、衣襟等局部细节设计来加以突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仍然有对于中国传统服装局部设计的借鉴。较为常见的是将中式服装的立领、盘扣或门襟等因素生动地再现,来展现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与艺术风格,让人一眼就能领略中国传统服装的精髓所在。同时,通过结合西方服装体系中以人体为根本的合体裁剪,能够更好地展示东方人优雅、含蓄的特点。

结语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创作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灵感。正是因为如此,设计师在创作时应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蕴涵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文化基因,是现代服装设计的灵感源泉与文化根基。我们应当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价值,并将其传承与发扬。只有依托传统文化,我国的现代服装设计才会具有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服装设计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吴春晖.在设计中寻找民族性[J].青岛大学高教研究,2002(2).

[2]李丹.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2).

[3]张卓然.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8).

[4]亓晓丽.论服饰图案在品牌服装设计中的作用[J].丝绸之路,2011(24).

[5]张鹏飞.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安毓英,杨林.中国民间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第4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代,园林既是技术层面的,也是文化层面的。当时,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称谓,园林的建造主要靠一些文人雅士与工匠艺人共同沟通协作完成,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相当于现代的设计师,在古代当属文人之列,他们的人生背景,学养深浅影响了园林的面貌,反之,园林也获得了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机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国数千年的园林史中可以看出园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受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主体建筑、装饰色彩、植物搭配等方面均有不同。以下举例为证。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园林发展过程。无论是如诗画般优美的景致,如书法般巧思的布局,还是如音乐般空灵的境界,都让我们体悟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国现代园林自身特色的捷径。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拥有可触碰的物质形态,又有耐人寻味的精神形态,只是它的精神形态容易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物质形态之下,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因此,从中国诗、书、画、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园林艺术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诗、书、画、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园林的空间处理和营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2.1传统美学的空间意识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西方的园林多是由建筑师设计规划,以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运用自然环境,讲究科学的透视方法,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打造环境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师多是文人与画家,他们是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将建筑引入自然环境,他们重视的是,房子和人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异于西方,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表述的: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中国传统画家作画,不是从一个视点观察物体,他是从有限中看到无限,再从无限回顾有限,具有高度的心灵自由,是《易经》上说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这样的空间意识形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独特的风格。我们看扬州个园,个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相传清代大画家石涛曾参与造园。个园最令人称道的是设计者将四时美景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春景沿花墙点缀石笋,似春竹破土,加上竹林呼应,春的气息迎面而来;夏景以湖面假山为主,青灰色的太湖石,碧绿的池水,秀木紫荫将整座山体衬映得分外灵秀,清幽无比;秋景以棕黄色的黄山石堆叠假山为主,山势较高,面积也大,可登上山顶,欣赏园景;冬景所处的位置几乎终年不见阳光,地面用白石铺成,山体用宣石堆叠,宣石雪白的颜色一眼望去似积雪未消,令人惊叹。个园占地面积并不大,却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郭熙)的境界。中国人的空间处理还重视“虚实结合”,在中国人看来留白的空间是物与心之间交流的通道,是可以借助观众的再创造联想将它补足的,就好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生成的意境自然各异,而这正是艺术的情趣所在。传统园林设计者通常都会预先埋设虚实相生的空间,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虚空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灵魂所在。水既可成景以供观赏,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溪涧潺潺,渊潭深邃。也可激发变形、虚幻的意境之美。比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上天天光”,利用水面形成的虚幻倒影空间与天连成一片,大面积的虚空为欣赏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欣赏者凭借自身的美感经验在这虚空中领会到各自的意境。乾隆帝就曾御笔题诗曰“垂虹驾湖,蜿蜒百尺。修栏来翼,中为广亭。榖纹倒影,滉瀁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可见,擅用虚实互补正是园林灵性所在。

2.2传统美学的意境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中国园林独特的意境美是我们区别于其它园林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也是中国艺术最富民族意味的语言。我们要凸显现代园林的民族语言,就必须彰显园林的中国意境。诗词书画的艺术境界与园林最为契合,王国维将诗词境界分为“优美之境”、“宏状之境”、“古雅之境”和“眩惑之境”。园林主要追求的是“优美之境”。“优美之境”,优雅,从容,淡定。如江南园林,精雕细琢中飘溢着清雅气息,清新、淡雅、宁静的色调,高洁的气质令人遥想闲逸淡泊的诗人情怀。园林与诗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园林是在一个固定空间环境中营造意境,只有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情意相通时,才产生意境。同时,它的意境随着日升月落,四季更替而变化,有些景致只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气候出现,如“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园林艺术的意境是综合自然环境、建筑、诗、画等多种艺术的成果,不是所有园林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产生意境,因为难得,所以可贵。意境无疑是一代代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对仗、赋、比、兴,绘画的“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书法的向背、曲直、疏密、聚散等创作手法中汲取灵感,用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创造中国意境。

2.3传统美学的音律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就是说只有合乎规律的声音才能组织起来成为乐音,构成乐曲,其中包括了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的音乐形象,表达各种情感的起伏,是一种微妙的创造性形式,启示着最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律、度、量、衡结合起来,从音律时间性、规律性来规定空间性的度量,正如《史记》所述:“阴阳之施化,万物之始终,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中国园林造景参照了音乐的严整形式,依照节奏旋律的张驰疾缓,运用门、亭、台、廊、桥、水面、假山、植物、观赏石等等,造成园内的各种曲折变化,空间上的层层深入与高低起伏,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置身园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调感受,使园林建筑成为凝固的音乐。

3在全球化语境下反观中国园林民族性的价值

第5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范文

关键词:俄汉 成语 谚语俗语 “Добро/善” 观念

观念是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是人意识世界中的文化的基础内核,也是民族文化的基础要素”(彭文钊、赵亮,2006)。观念借助于语言符号在文本中展示它的意义,例如成语、谚语俗语、文学作品等。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源于现实生活,俄语成语及谚语俗语是对俄罗斯人民生活经验的一种记录。俄语中的成语、谚语俗语十分丰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中最精彩、最生动的部分,简洁明了地表达出各种思想。《详解》及《现汉》的书证中包括大量反映“Добро/善良”观念的成语及谚语俗语。我们把这些谚语俗语摘录出来,从词典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语言单位在词典中的分布。

一、俄罗斯成语及谚语俗语中体现的“добро”观念

(一)受东正教影响的俄罗斯民族的“добро”观念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俄罗斯是个笃信宗教的国家,拥有深厚的宗教传统。东正教思想对俄罗斯民族的心理特征、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上帝(бог)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主宰,具有洞察一切、惩恶扬善的神奇力量。”(刘艳春,2012:32)

1.东正教认为只有承认上帝的存在,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善与恶。上帝是评价善恶的最高法官,善是被上帝所认可的,做善事的人上帝也会帮忙。例如:

(1)Доброму бог помогает.(上帝会帮助善良的人。)

(2)Доброму бог на помощь.(吉人自有天相。)

(3)Кто добро творит,тому бог отплатит.(上帝会报答做好事的人。)

(4)Кто добро творит,того бог благо славит.(谁做了好事,上帝会眷顾谁。)

(5)Кто любит Бога,добра получит много.(热爱上帝,定能幸福。)

此外,东正教认为强调罪恶是为了让人悔改,并不是最终目的。上帝是至真至善的,罪恶深重的人只有通过上帝的救赎,才会有得救的希望。

2.善恶报应论也是俄罗斯人意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为善者将升入天堂,而且死后灵魂会重生,作恶者将沦入地狱永受折磨。俄语中反映这类观念的谚语也不少。例如:

(6)За добро платят добром, за зло зло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7)Добро и зло воздадут своё человеку, ибо они, как тень, всюду следуют заним.(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8)Сделав добро,худа не ждут.(行善之后,不会有灾祸。)

(9)Смерть злым,а доброму C вечная память.(凶恶的人将死亡,善良的人将获得永生。)

同时劝诫人们要多行善事,远离罪恶。例如:

(10)Доброе дело не опоздано.(做善事永远不嫌迟。)

(11)Добро помни,а зло забывай.(要记住善,忘记恶。)

(12)Добро поощряй,а зло порицай.(劝善去恶。)

(13)Добро творитьCсебя веселить.(行善,自己也会快乐。)

(14)К доброму мостись,а от худа пяться.(善事可做,恶事莫为。)

(15)Жизнь дана на добрые дела.(人生在世是为了做善事。)

3.“在俄罗斯文化中,受东正教思想的影响,‘善’和‘恶’的原型即‘上帝’(бог)和‘魔鬼’(дьявол)。”(刘艳春,2012:15)每个人右边站的是上帝,左边站的是魔鬼。在日常生活中,俄罗斯人也多尊右鄙左,把“善恶”和“左右”联系起来。例如:

(16)Не плюй направоCтам ангелCхранитель,плюй налевоCтам дьявол.(莫往右吐,那里有天使;要往左吐,那里是魔鬼。)

(17)В правом ухе звенит C к добрым вестям, в левом C к худым.(右耳鸣喜,左耳鸣愁。)

(18)Правая нога в дороге озябнет прежде левой C к добру.(途中右脚先冷,福祉与你同行。)

(二)受西方哲学思潮影响的俄罗斯民族的“добро”^念

俄罗斯的哲学家们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提出了自己对善恶的理解。著名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认为,善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且可以相互转化。例如:

(19)На то щука в море,чтобы карась не дремал.

(20)На мышку и кошка зверь.

(21)Не всяк злодей,кто часом лих.

(三)俄罗斯人还经常将“善”与财富、美、食物以及春天相比较,食物通常是甜的馅饼和蜂蜜,都是素食,俄罗斯人认为“善”远远超越了这些东西。例如:

(22)Не ищи красоты,ищи доброты.(不要找漂亮的,要找善良的。)

(23)Не хвалить серебром, хвались добром.(不要赞赏钱财,而要夸奖善良。)

(24)Доброе слово лучше сладких пирогов.(良言比甜饼更好。)

(25)Добрые слова дороже богатства.(良言比财富珍贵。)

(26)Доброе слово что весенний день.(良言似春天。)

(27)Не одежда красит человека,а его добрые дела.(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衣服而美丽,而是因为他的善行而美丽。)

(四)在俄语成语及谚语俗语中,有一些是把“善”与动物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些与“善”观念有关的动物形象有:“羊”(овца)、“夜莺”(соловей)。例如:

(28)Та не овца,что за волком пошла.

(29)В речах по-соловьиному,а в делах по-змеиному.

二、汉民族成语及谚语俗语中的“善”观念

(一)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汉民族的“善”观念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3世纪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认为善恶终有报,“上天”和“乾坤”是主要的审判者,因为自己的行为,人们不仅在个人一生中受惩罚,还将波及到下一代,人们所做的所有事,不仅对他们自身产生影响,而且也影响子孙后代。例如:

(30)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为恶不受殃。

(31)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恶,善自受善。

(32)习善得善,亦如种甜,自利利人,益而不废。

(33)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34)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如果不报,时辰不到。

(35)做善好消灾。

(36)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佛教视人生为苦海,为摆脱痛苦就要多做善事。与人为善。诸善奉行,诸恶莫做。一个人生前行善或作恶,决定下世生命形态。”(刘艳春,2011:34)因此,佛家劝诫人们要行善去恶,多修“阴德”,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谋幸福。

(二)受儒家和道家影响的汉民族的“善”观念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孔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里的“仁”可以取代“善”。“仁”是孔子所主张的道德标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悌之道的‘善’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艳春,2011:18)例如:

(37)百善孝为先,万恶为源。

(38)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

道家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人们所做的事都由“天”或“乾坤”来评判。例如:

(39)天辅善人。

(40)天道福善祸。

(41)苍天有眼,庇护善人。

(42)善人自有天保佑。

(43)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44)人有善念,天必从之。

(45)善恶若无报,乾坤比有私。

(三)“善”在汉民族文化中被认为是最高尚的品质,并且经常借用“水”包容一切、滋养万物的品德来形容“善”。例如:

(46)为善最乐 乐善好施

(47)上善若水 从善如流

综上所述,俄汉两个民族的“добро/善良”观念在成语及谚语俗语中有很多相同之处:两民族都认为善恶终有报,劝诫人们要多行善事,远离罪恶;善与恶是相对的。

不同之处:俄罗斯民族中的“добро”观念主要受东正教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汉文化中的“善”观念主要受佛家、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中国人认为“上天”和“乾坤”是最主要的审判者,俄罗斯人认为“上帝”才是人类的最高主宰;俄罗斯人经常将“善”与财富、美、食物、春天以及一些动物(овца、соловей)联系起来,汉文化中则将“善”与快乐、水、孝悌联系起来;东正教和佛教的善恶观都劝诫人们行善去恶,但佛教侧重人性善的一面,东正教侧重人性恶的一面。

三、结语

本文通过考察“добро/善”观念在成语及谚语俗语中的体现,对比分析了俄汉语中“добро/善”观念的异同。可以发现,俄汉两个民族的“善”观念具有其独特的宗教色彩,“两个民族都能科学地、理性地对待善恶,有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刘艳春,2011:39)

参考文献:

[1]张崇,张志军.俄汉语言文化对добро与“善”的解读[J].黑龙

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104-105.

[2]姜雅明.对“концепт”的解读与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2007,

(1):8-13.

[3]宋金兰.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善”的起源[J].语文建设,1999,

(6):57-58.

[4]王安林.东正教的善恶观和苦难观[J].宗教学研究,1993,

(2):41-47.

[5]周秋光,徐美辉.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J].道德与文

明,2006,(2):4-8.

[6]杨越.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добро”与“善”观念的对比分析

[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杨秀杰.语言文化观念及其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

(5).

[8]叶芳来.俄汉谚Z俗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0]刘娟.术语концепт及其概念意义探究[J].外语学刊,2007,

(5).

[11]刘艳春.俄汉语言文化中“善”“恶”观念的对比分析[D].

第6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范文

【论文摘要】受儒、道思想的浸,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山水画家以林泉之心对待创作,寻找的是精神家园。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茫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

不同的民族、地区,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艺术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最活跃、最深刻的表现形式。作为重要画科之一的山水画,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可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之深之广是不言而喻的,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

首先谈谈中国山水画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就认识到“比”、“兴”的艺术魅力,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大意是说:诗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人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更深刻而又直观地感悟到有关自然的、社会的和人生的哲理。通过对比、兴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自然、社会与人的某些相通的本质来,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文学艺术和造型艺术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说孔子“比德”观点予山水画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是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因为聪明人活跃、乐观,正像水一样川流不息,富有生命的活力。有仁德的人爱山,因为他沉静、高大、宽厚而长寿,故有“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之妙比。先贤们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在认识上终于冲破了人与世界的纯物质的联系,而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高度。

“孔子在高扬人格美的同时,取山水以喻仁、智,正是要把人的这种内在的、视而不见的品格,与经验中的山、水的特点相比,赋予这种内在美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这种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融合的审美观点和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共通性,或者说在道家思想中表现得更为彻底。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宗炳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于此,宗炳认为:山水之形象中蕴含着“道”,体现着“道”。道映于物,需要贤者静气、净心去体味。与宗炳同时代的王微也说:“本乎形者融灵……止灵亡见,故所托不动。”王微同样认为,神和灵是与形不可分割的整体,神无所见,所以托于山水之具体形式上。这里“灵”其实就是指的“道”。看来山水画在萌芽时期就和“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受“道”的深刻影响,中国山水画才没有把追求形、色、体、光的逼真放在首位,而是把“澄怀观道”作为终极目标。

那么“道”为何物呢?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指客观存在之物形,而是宇宙万物自身存在之因,是无所不在,不可言说的至理。正如老子所释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言传的则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名状的也不是恒常不变的事物,但“道”又的的确确存在着,正如老子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的“道”在美学上的体现就是一种含蓄、玄远的朦胧之美。也正是这“大象无形”之美赋予了山水画以无限生机。

从山水画的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山水不像人物、禽鸟那样结构严谨,比例精确。山石树木等的形体造型可以说不受太多束缚,无“常形”的山水画,正有利于完美体现“大象之美”。恽南田的一段论说更能帮助我们对山水画与“道”之亲和关系的把握和体悟,作为画家,“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不是树不是山也不是笔墨,是什么?是“道”的化身。 转贴于

即使是最工整细腻的中国山水画,也是“写意”的,正所谓“妙在似与非似之间”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儒家“中庸”思想之影响所致。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他还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意是强调做人要把内在本质的人性,与外在言谈风范文采巧妙配合恰当、协调,才能成为君子,不可偏执一端。这对文艺创作更是影响至深至广,对中国山水画来说亦颇有启示:过分追求自然山水之形质,就会走入“媚俗”之自然主义的极端;相反,丝毫不顾自然山水之形态,一味追求笔墨技巧,搞表面游戏,势必陷入“欺世”的形式主义之窘境。这在音乐艺术上主要体现在对“中声”和“中和”的追求上,此不赘言。“中庸”作为美学思想强调的是“中和之美”、“敦厚之美”,“这不仅决定性地影响了我国艺术的内容;而且也影响着我国艺术的风格:偏重于柔美者多,偏重于壮美者少。”

另外,从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来看,还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浑茫的阴柔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就是五代末北宋初代表山水画家荆浩,关仝及范宽之作,那大山大水的构图,虽有“远视则不离座外”之宏大壮美感,但它所真正展现出来的还是一种平和的静态之美,因为它所蕴含的运动及张力是内敛的而非张扬的,可以说是寓动于静的。这在范宽的《蹊山行旅图》中,我们能更清楚地感到这一美征。这大概也和儒、道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大家知道,儒家讲“仁”与“德”等等,“仁”与“德”都是建立在“中庸”平和,甚至是“谦让”基础上的。可谓谦逊有加,这在整体心理上无不表现为无示张扬、不露锋芒而倾向于平静的。

荀子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荀子认为,人必须靠心才能认识真理,因为心是人形神的主宰,它必须做到空灵、专一、不乱、即“虚壹而静”。做到虚壹而静,方可明察秋毫,体悟万物之理,从而也就认识了“道”。“虚壹而静”的观点不仅在哲学史上影响甚大,而且还深深地渗透到山水画创作中,致使它在整体上表现为偏于静穆的冲虚之美。此正如欧阳修所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从两个“难”字上,我们不难看出欧阳修也是推崇绘画“冲虚、宁静”之美的。这和道家的某种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显然,相比较而言,道家的一些思想对山水画趋于“阴柔”的审美特征的形成,影响更为深透。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认为水虽柔弱,但其恩泽万物而不与之争利,天下虽没有比水再柔弱的事物了,但它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这些观点充分地体现老子注重“阴柔美”的美学思想内核。这在董源、巨然,尤其是“二米”萧散简远、平淡天真的山水作品里得到了较好的展示。

由“道”产生的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面,而它们的调和却是以“宁静”、“冲虚”为前提的,这正和儒家中“德”、“仁”、“谦”、“让”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天地万物皆然,既然山水“以形媚道”,贤者“澄怀观道”,那么山水画的创作欲合于“道”,达于“自然”,必戒火躁、硬实、刚猛之弊,而求静穆、阴柔、玄远之境。这一点,我们不仅能从历代绘画品评中得以印证,更可以从历代山水画代表作品的观赏中获取更真实的体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页。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页。

[3]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1卷,,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40页。

[4]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9页。

[5]宗炳:《画山水序》。

[6]王微:《叙画》。

[7]老子:二十五章。

[8]《老子·一章》。

[9]《老子·二十一章》。

[10]陈传席:《陈传席文集》(1),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917页。

[1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1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页。

[13]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55页。

[14]《荀子·解蔽》。

[15]杨大年:编着《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16]《老子·十六章》。

第7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范文

爱国主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以爱国主义为题或具有鲜明爱国精神的作品层出不穷,学者指出:“爱国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传统思想,中国历代的诗人、词人以其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时代强音。”其传统最早形成于《诗经》时代,《秦风》之《无衣》、《墉风》之《载驰》等诗篇即不乏饱满的爱国激情。战国时期,屈原更以生命为此做了最好的诠释,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不仅表达了一己之爱国,尤为可贵的是,对于那些捐躯战场的将士还进行了热情洋溢地揄扬与歌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九歌•国殇》)千余年后,女词人李清照则将其凝练成震铄古今的千古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甚可以说,如将历代文学作品及作家履历稍作检阅,不难发现,多数作家大都具有不可割舍的家国情怀,如建安时期曹植,借《白马篇》之“幽并游侠儿”形象,抒发了慷慨为国,不惜捐生赴死的决心与理想。唐代国力强盛,版图广袤,帝国气象激励着文人效力边塞,卫国戍边成了众多文人挥之不去的情结,名篇迭出,佳制纷呈,如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岑参《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戴叔伦《塞上曲》:“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声气相求,唐代边塞诗在爱国主义精神烛照下气势恢宏,一如乐曲和声,催人奋进。他如南宋词人陆游、辛弃疾,宋末元初文天祥,元末明初余阙,明代中期于谦、戚继光,鼎革之际陈子龙等,爱国精神不仅付于诗篇,也见之于行动。及至有清一代,内忧外患交织,爱国主义空前高涨,龚自珍《漫感》诗云:“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更是沉痛地写道:“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字里行间流淌着外虏、山河破碎、朝廷无能的忧愤。爱国主义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另一层面上,则表现为爱民,因为在家国同构意识下,国(或朝廷)与家几乎就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历史上大凡爱国者多有一颗爱民之心。屈原爱国不止于忧心楚国之安危,《离骚》中作者上下求索,寻求美政,而目的则源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与效死疆场者相比,为民奔走呼号更可见作家之良知,故同样不失为爱国之音中强劲的音符,如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庶几用生命为民呐喊,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作者以如椽大笔直揭贫富不均的事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鲜明,掊击有力,遂成千古绝唱。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更以苦己利人的精神为天下苍生请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一生落魄,穷病而逝,却也由此赢得后人尊重,为中国文学树立了人格标杆。他如聂夷中《咏田家》:“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白居易乐府诗《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用两千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李纲《病牛》:“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于谦《咏煤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如此等等,视角不同,而心系民生一也,皆可视作杜甫后继。也应注意,世易时移,古代文学因囿于汉族文人视角,所谓“爱国”有一定局限性,不同程度地带有较为狭隘的民族色彩,真正的爱国或者说具备当代意义的爱国则始于。然而,古为今用,无论近代或古代,时代所赋予的民族色彩在特定时代也是无可非议的,文人及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是任何时代都值得肯定的,古代文学教学应当予以关注,注意并实现这一宝贵资源的当代转换,达到将古代文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适时对接,将古代文学教学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发掘传统“中和”思想,实现古代文学教学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对接

所谓“中和”,《礼记•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要求天地万物各循其位、中节和和的思想与当下倡言的“和谐”观不谋而合,盖由于当下所谓“和谐”思想以及所谋划构建的和谐社会,质言之,也即指构成事物的各要素以及这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有序共处的趋势或状态。二者无论内涵抑或外延并无根本区别,或者说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新型“和谐”观的基本元素,比如:其一,“中和”以人为本与和谐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强调庶几相同。“中和”思想发端于儒家,但由于春秋时代不尊一家,诸子并起,面对现实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争鸣,故也就难免某些方面存在“所见略同”之处,如《道德经》第79章云:“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意同于《周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差别仅在于:前者泛化为常人,后者集中于君上,皆言以德感人,和谐至上。同书第81章,老子更进而指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在他看来,“人之道”应该像“天之道”那样自然。道家这种以“天道”比附“人道”的思想,后被儒家概括为“仁者爱人”的思想,如《礼记•中庸》篇云:“仁者,人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心怀仁心,则恻隐之心不失,人人皆可相安,《论语•卫灵公》载子贡问政,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从治国层面论述之,言以仁治国,则“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在政、刑、德、礼的规范约束下,整个社会知耻不辱,内修外睦,其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建构起来的社会图式正是先秦儒家所推崇的“天下之达道”和董仲舒所希冀的“天地之美达理”(《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循此理路,及至荀子,则更从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角度提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荀子•富国》)人不能离群,能否与群相处而不争,在荀子而言则必须“有分”。古代社会以宗法为主,家国同构,荀子所论实质上已触及人与社会乃至国家之间诸多层面。其次,“中和”不限于人,与当下“和谐”思想对自然万物的重视遥相呼应。比如孔子由“仁”出发,由人及物,曾言“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朱熹注云:“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无独有偶,《孟子•梁惠王上》记孟子与齐宣王辩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将“远庖厨”与君子人格对举,并以之作为评判君子人格的标准,可见先秦儒家大师们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这一思想经由庄子进一步被推而广之,在其著述中,庄子常常物我两忘,有关该命题的言论俯首皆是,不胜枚举,比如《至乐》篇“鲁侯养鸟”载鲁侯竭尽所能最终致使海鸟“三日而死”的悲剧正如其本人所云“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称:“文章虽皆出于心术,而实有两等:有山林草野之文;有朝廷台阁之文。”需要指出的是,既然“中和”以人为本,且因中华民族复杂之构成,故中和思想还含有民族团结之意,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虽然这方面的论述较少,但古代文人推己及人,非常自觉地将“中和”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唐元和十四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在任之际,十分重视地方文化建设,积极扶持后进,包括民族文人在内登科及第者之多,“仅次于韶州”,“居岭南各州前列。”据欧阳修《新唐书•王义方》记载,太子校书王义方被贬海南昌江,见其“蛮俗荒梗”文化落后,便“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为提高当地民族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柳宗元贬谪柳州,充分“尊重少数族人的生活习俗”,毫无华夷偏见,在其任上,扶持经济,兴修水利,成为“较早关注西南民族问题的文人之一”。苏轼贬官儋州,身体力行,与当地民族打成一片,如《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诗云“华夷两撙合,醉笑一杯同”,在《劝农》诗中作者更坦言:“咨尔汉黎,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怨忿劫质,寻戈相因,欺谩莫诉,曲自我人。”降至清代,随着西北边疆的复归,流放文人多能立足于国家大局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反映西域风物、人情,如祁士韵《西域竹枝词》《乌什》:“阊阖风宣万里疆,专城抚驭镇天方。”修仲一等注云:“此处以阊阖风喻朝廷恩泽,赞颂清朝政府抚慰南疆维吾尔族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或许正是由于华夷之间和睦相处,文化之间才有了不同程度的交集,从而导致不同民族有着大致相似的祖先崇拜,如对炎黄二帝、女娲等始祖神的信仰,这一现象正如学者所言:“祖先是民族之根,祖先的认同无疑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综上可见,古代文人早就意识到和谐的重要,只不过所谓“和谐”为“中和”替代而已,言为心声,古代文学无疑是这一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谐社会是包括人与社会、自然等多层面的和谐,民族团结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古代文人、文学的中和思想正是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典范,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自然亦是素质教育甚至包括民族教育在内应当关注的内容。

三、发掘“自强”精神,实现古代文学教学与完善主体人格的对接

古人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白雪遗音•南词•十二时》)随着工作压力增大,竞争加强,“不如意事”亦愈来愈多,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高等教育人文关怀不同程度地滞后,甚至缺位。面对挫折,心理干预固不可少,而积极健康、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显然更为重要。古代文学系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具化,是其精神意志的凝聚。古代文人因不同环境使然,大都有过挫折与困顿,坎坷与艰辛,或宦海沉浮,或怀才不遇,抑或早年还曾为实现志向而埋头苦读等经历,日累月积,也就铸就并锤炼成中国古代文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这一品格肇始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将其融入“君子人格”并予以发挥,以为:“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礼记•中庸》)“君子人格”立足于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故自强更多表现在修身、修业等层面,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学者指出,“在包括进德、修业、徙义、改过在内的学习上,他总是抱有异乎寻常的紧迫感。”这种“异乎寻常的紧迫感”使得孔子乐此不疲,“好学不倦”,虽经颠沛流离之苦甚或面临“子畏于匡”、“在陈绝粮”之类的严峻考验,仍持之以恒,义无返顾,“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由此他引颜回为同调,赞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种知难而进、好学不倦的精神正是其“君子人格”与“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诠释。孔子之后,儒学被定为一尊。儒家学说不仅成为历代封建王朝治国思想的来源,作为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也成为后世文人精神建构的重要支柱,儒家对人生价值的规定深深影响着后世文人的价值取向。比如东汉王符在“乾乾进德修业”(《周易》)基础上,将业修德进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其《潜夫论》“赞学”篇引《诗经•小雅•小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后云:“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影响之下,历代文人前赴后继,及至明初,薛瑄循此超迈,论述尤详,如云:“天运行不息,君子恒法之。乾乾不自已,汲汲非所私。”(《薛瑄全集•文集》卷一)又云:“天德流行不息者,刚健而已,人虽有是德而不能无间断者,由有私柔杂之也;故贵乎自强不息。”(《薛瑄全集•读书录》卷一)“天之不息以刚,君子法天之不息亦以刚。”(《薛瑄全集•读书录》卷五)天德不止,刚健有为,生命的张力被挥洒得光彩淋漓。需要指出的是,自强精神不独儒学一家,道家也不乏此论,如帛本《道德经》第64章:“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文学史上颇具典型的个案当属司马迁,其思想,一般认为更倾向于道家黄老思想。

四、结语

第8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范文

[关键词]东方服装 神韵 西方服装 民族特色 传统文化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对于自己的着装,大家追求个性化的审美,以彰显自己的内涵以及独特性。对于我国服装设计师而言,在世界舞台上通过运用民族特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让自己的设计作品具有鲜明特点从而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一、东方服装的独特神韵

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以及文化积淀,我国逐渐形成了许多的文化派别,并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也为我国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让设计师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一件服装的神韵是通过服装设计中所运用到的色彩、图案以及服装造型等各个因素所实现,这些元素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下面将结合我国民族特色以及传统文化对东方服装的神韵进行探讨。

1、服装面料尽显中式神韵

我国丝绸在世界上举世闻名,并且面料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为服装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绫罗绸缎纱绢麻都是我国传统服装中经常运用的服装面料,并且,不同的面料也有着不同的质感,为服装更添神韵。除此之外,中国刺绣、印花、扎蜡染、织锦缎等可以在基础面料上进行润色、改造,创作出更适合人们审美观的服装来。

例如,纱质面料轻盈飘逸,因而运用于服装设计中能给着装者营造出一种仙女般的意境,并将女性的柔美衬托出来。而麻质面料本身就十分坚硬,在服装应用中能体现出着装者的硬朗和坚强,凸显个性。

又如采用水墨画的服装设计能给人以山水般深远的意境,并且这种意境也会影响着装者的心情,使其更加心胸宽广,这正是东方服装的神韵之所在。由于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本身都继承着我国深厚的历史记忆,因而,这样的服装设计能增添服装整体的内涵,并将这些内涵转换为服装的神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款式多样演绎东方神韵

在我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服装特点。旗袍、中式小袄、中山装等等都是极具我国传统民族风格的服装样式,而这些样式在现在的服装舞台上也被广泛运用。每一件服装都有着它的特点,并且也将服装的美与着装者的特点结合起来,共同组合成现在的东方服装总和,将东方神韵继承和发扬。

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旗袍,旗袍可以说是我国典型的中式服装。它造型简约、线条流畅,并且依照东方女性的柔美设计出修长曲线来。同时在衣领以及腰身上,都凸显着东方女性独有的高贵典雅,在浓厚的大家闺秀中彰显着东方女性的独有神韵。

3、传统图案凸显东方神韵

在我国,承载着民间故事的图案也在广为流传,并且十分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观以及思想观念。如龙凤呈祥图案是现代服装设计中常常运用到的设计图形,并且将这个图形的寓意也融入到了服装语言中。龙与凤都是我国典型的吉祥物代表,将这些进行桥面改造后放入服装设计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继承,也是对现代审美意识的追随,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二、东方服装与西方服装的对比探讨

由于地理区域、思想文化、人文环境以及生活习性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东方服装以及西方服装在设计上、整体外观造型上、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因而也就影响着东方服装以及西方服装在发展道路上的选择流向。

1、东西方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封建王朝的更替加强了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对我国人民思想意识的影响,并且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思想潮流。而这些思想意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体现在服装设计中。东方服装一般采取较为传统的、平面的、直接裁剪的造型方式,并将儒家思想的“和”体现在服装设计的整体性上,是服装与人的契合。同时,受传统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服装作为“遮羞”的一种工具在无形中也约束着人们的道德规范。

在西方,由于资本主义以及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盛行西方人开始将思想打开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随着文艺复兴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真正自由,而这种思想也影响到西方人对服装的定义。从原来的“遮羞”中突破出来,更加讲究的是服装对人体美的一种展现,彰显出人的主导性。所以在西方服装中,主要是朝着人工装饰美方向发展,并逐渐转变为服装对人的服务方向上。

2、东西方服装造型方面的比较

东方服装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在服装造型上也存在着影响。封建君主时期的“男尊女卑”就对女性角色进行了定位,而“三纲五常”又对女性的性格和行为进行了约束,从而使得中国女性更加的含蓄、娇羞、内敛。所以在东方女性服装上,其造型特点是平面的、抽象的、写意的,讲究的,是对女性线性的体现,展现的是女性的柔美与含蓄。可以说,东方服装注重的是服装造型对服装整体的反应,服装造型能否更好的体现出服装的象征意义。同时在面料上东方服装更加注重面料的华美以及手工技术的繁复、装饰技巧,而在色彩上更倾向于寓意吉祥的颜色,并与面料的选择进行综合考虑以体现出服装的整体性。

而西方服装在造型的设计上,希望通过服装的修饰展现出人体美,所以强调的是造型的立体性、具象性以及写实性,突出服装剪裁的三维空间。而这样的一种设计思路也更加体现出西方人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因而,在服装整体上来看西方服装更加的外露、张扬,性格分明。

3、东西方服装文化的优势和魅力

东西方在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导向上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对服装设计造成相对影响,比如东方服装主要是体现服装的装饰作用,以遮掩着装者的缺点,扩大着装者的优点,并且在服装整体设计上也更加偏向于传统封建的思想意识,着重于体现服装的整体性,强调服装各装饰的特点;而西方服装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注重人性的追求,体现人的主体性,从而服装对于着装者而言是一个附属件,并且通过三维立体设计突出人体曲线美,讲究的是通过人的美展现出服装的特色,使其独具个性。

三、小结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这些传统的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并且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各大时装周舞台的服装设计元素中就不难发现中国元素的运用,而这是将中国推向世界的一种标志。服装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也作为一个宣传窗口向世人传播着我国的文化与民族特色。所以如何将中国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以体现出东方神韵是现代设计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通过与西方服装的比较与探析,可以从西方服装中发现优点,取长补短,为东方服装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张乃仁、杨蔼琪:西洋服装艺术史[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5]文化服装学院:文化服装讲座[M].日本:文化出版局,1987.

[6]王佰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第9篇: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比范文

 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由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构造的,一方面它在艺术文化中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另一方面这些美学倾向又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从而区别于西方人的美学追求。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总体上持一种“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它倾向于把自然与社会、心与物、超越与内在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儒、道、禅三家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的哲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也就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山水画总给人一种淡远飘渺的感觉,画中的物象虽取自然真物却又是抽象出来的,它并不是完全写实而是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中国山水画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折射于心灵的图景,即“寄情于景”,更是由山水的四时变化,其时序节律,风雨晴霾,朝露晚霜,云烟霞蔚的使然,使山水气象贴近了人的情感与心绪的丰富与变化。因而山水画表现之景不单单是物象的自然组叠,它更是一种境界的复合,是山水之景与人之情感的相交相融,即“物我合一”。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品味中国山水画中的哲学内涵。

一、 从山水画溯源说哲学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画种。就整个山水画的发展来看,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出现于魏晋时期。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引起了社会思想的深刻变化。汉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独尊儒术的局面终被打破,各家思想都不同程度的发展,并相互间有所影响和融合。长期以来被冷落的老庄思想,魏晋时期被大多士族文人视为新的精神支柱,他们追求任诞放达的生活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名士们崇尚清谈玄学,同时又转向大自然,寄情山水,摆脱日益加重的社会烦恼,求得心灵的自由和文化的自觉。如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等都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清淡玄学之风的兴起,是魏晋时期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导致了这个时期美学精神的重大转折。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的独立分科,受清淡玄学思潮的影响,在绘画作品中表达的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由于历史的原因,那个时代现存的山水画真迹虽说已荡然无存,但从遗留下来的一些山水文献中,我们仍然能品味出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的精神对山水画的影响。如宗炳在他的山水画文献《画山水序》提出“澄怀味象”、“卧游”、“畅神”的绘画思想;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皆以“归去来兮”的精神作为山水画创作的主基调,将山水画作为挣脱尘世困扰,超然政治羁绊的精神依托。此后的山水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山水的创作中,几乎无不遵循这一艺术理念与美学价值原则,追求与自然同化的天人合一。

二、 从山水画“意境”中品哲学思想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所以,“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意境”理论的思想根源也是老子的哲学。历代山水画家在创作中很重视意境的把握,往往从观景中造“意”,描绘中以黑白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创造出各种意境,引导观众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时空,并产生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首先,中国绘画中对事物的观察方法,一贯讲求主客观的统一,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画在写生时,主张整体观察。如山川的观察,画家要移步换形,步步看,面面观,平远、高远、深远,对各角度的气势都了然于胸。对山水自然的季节变幻,时间的流动也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又或者是取自然一角,以小观大,借物移情,进而上升到“境由心生,情与物移动”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无论是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在山水画中,都必须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使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的主观情思有机统一。同时注重对审美客体的生命感觉和宇宙意识的感受,从而把握对山水本源的真切感受和美感体验,最终抛弃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印象,而达到“本质直观”。强调观者的想象力,并“触景生情”,“以景传情”,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其次,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笔墨,它讲求笔情墨趣不仅仅因为它是形式美的主要依赖所在,而且是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山水画意境的产生依赖于传统的笔墨的巧妙应用及创新。作为山水造型基础的线条,创作者必须对虚实、疏密、粗细、轻重、浓淡、大小、长短等形式进行对比考虑,才能充分体现笔墨的节奏、韵律和情趣。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给画家留下了丰富的笔法、墨法,诸如山水的皴法、染法、点法、积墨、破墨等等。在绘画中运用这些传统技法、笔墨程式来印证自然山水,然后加以变化,以寻找与传统技法不同的意趣,让人感觉既传统又现代地表现出此时此地山水的意境。“神”的传达就是意境的显露,既有浓雅强烈,清新深沉;也有透明皎洁,朦胧烟雨。情意无尽,无论繁简浓淡,程式也好,自创笔法也好,终以意境出。

再次,山水画艺术创作尽管取之于造化自然,但在笔墨间表现的山水自然,都是在画家“意识”中经过筛选的、想象的山水自然和空间感觉,可以打破时空的约束,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与创造性。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的是富春江两岸的风光,直接从写生中来,但又不受写生的约束。在朝夕风雨中选择富春江最美的画面,用披麻皴法,表现存在于心灵深处的富春江。达到“江山美如画,而非画如江山美”的境界,从而把现实的自然山水提升到艺术的境界。

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是一种画家情感因素的体现,笔墨是画家倾诉情感的媒介,并借以这种媒介来完成所要传达的内心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生活中的山水自然要成为艺术的山水图像,必须经充分思虑,使自然山水成为心中山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

三、 从山水画中的“空白”的处理谈哲学观

中国古典哲学典籍《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它指的是知阳而守阴,知刚而守柔,一切处于蓄势待发之状态。“知白守黑”是中国画画面构成的“第一要诀”。其中黑不是墨黑色,泛指占有画面空间的物象,白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空白,是画面结构“呼吸”的气道,是画面有机的组成部分。画面的空间关系、对比关系、节奏关系等,因有了空白的存在,才给予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中国山水画讲求意境,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有空旷感的留白。“白”在画中可以理解为空余的画面,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如同道家对“无”、佛家对“空”的诠释一样。《黄宾虹画语录》中说:“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意思就说画面中空着的地方和着墨的地方一样都是画面整体的有机结合。中国文人山水画很讲究留白,虽然说画面常常留有大量的空白,但却给人感觉一点也不空洞,相反却很有意境与感染力,让观者产生无限的时空遐想。如南宋马远在《寒江独钓》中只表现茫茫寒江,纵一叶孤舟,渔翁独坐舟之一端,身体如冻结一般,全神贯注着那随着流水飘浮的钓丝,除了周围寥寥几笔微波外,其余皆是空白。但空白的表现并非虚无,而让人感到四周江水的宽泛,使画面产生一种江天空旷、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之美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的“无”就是画面的空白,它是中国人心理上人文畅游的空间所在,是不需笔墨渲染就能尽现画境的高妙之处。中国山水画中寥寥数笔,用极其洗练的线条、笔墨来传达极其富有内涵的意蕴,画面使人回味无穷。如倪云林那几棵萧疏树木所表达出的意境,会比那画面上千百笔的重彩更令人神往。山人几笔率意挥写的枯木苍石,让人感知的是满纸的悠游之气。与西方绘画相比,西画里只会出现空间,不会出现空白,他们认为空白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中国画恰恰在空白中大做文章,它的价值在于简胜于繁、虚胜于无、无胜于有,是“形而上”的高深的精神境界。

四、 结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