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第1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村村民;农业科技;传播;影响

1.引言

在大学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科技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意义。大众接受科技知识是要靠传播的,科技知识的传播过程,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大众化过程。从理论上讲,科技知识的传播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形式自上而下的宣传普及。政府部门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传媒,对科技知识进行全方位大范围,方便快捷并且是简单易懂的大众化传播;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进行科技知识教育。由于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学校就成为了科技知识传播的主渠道,在对每个人进行专门学科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同时接受广泛的科技知识的熏陶;三是将科技知识的传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离不开物质产品,可以通过产品说明等等手段传播科技知识。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如何?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一般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如何?这值得我们认真了解。2009年7月,利用暑假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在成都下属的三区县(温江、双流、新津)进行了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情况的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

课题组于2009年7月对上述三区县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746份,除去信息填写不符合要求的,共获得有效问卷724份,问卷有效率为97%。各项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述各种统计分析。

2.1关于调查对象。任何调查的开始,都是从对人的调查开始的。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接受情况会不会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呢?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首先进行了这方面相关内容的调查。我们对调查对象都是随机走访的,各项调查结果见2.2关于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影响。在对你是否了解农业科技的回答中,56%的农村村民表示听说过,29%的农村村民认为了解一点,15%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了解,听说过和了解一点的相加,一共有85%的农村村民在到一定程度上了解农业科技(见表2)。

可见,随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也在提升。农业科技已成为最富活力的农业技术,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正在日益贴近农村村民。

农村村民种地,过去是自己留存农作物种子,产量低质量差。近年来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向农村推广,农村村民对它能接受和使用吗?在对你平时种地是否使用新品种并且是否了解新品种的回答中,35%的农村村民表示接受新品种是通过看了种子包装上的说明文字,40%的农村村民表示经常用,25%的农村村民表示使用过。这就说明,由于新品种本身的特性赢得了广大农村村民的青睐。

2.3关于农业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安全问题。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发展正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基因工程研究培育出了“用水更少、抗旱、抗虫害、营养价值和产量更高、对环境也无害”的新作物。但是也相应提出了安全性问题。关于农业科技的安全性,是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在对你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回答中,62%的农村村民表示安全,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不安全,另外有22%的农村村民表示不清楚。

在对你是否会吃转基因食品的回答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农村村民表示会吃,表示不安全或不清楚是否安全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会吃。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对生物科技是有信心的,但是担心的人也不少。

3.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应用的看法

上述调查结果涉及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农村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关键取决于他们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生产真的有帮助。在你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增产有帮助的回答中,97%的农村村民认为有帮助,3%的农村村民认为没有帮助。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认可农业科技的。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这一矛盾还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变得愈发尖锐。如果没有科技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就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转基因育种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的竞争焦点。以重要农作物的功能基因为核心的转基因技术突破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你认为转基因种子产出的食品是否容易销售的回答中,84%的农村村民认为比容容易,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一般。

尽管从理论上的研究认为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与新型疫苗的开发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与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引起种植业的根本改变。但是在现实中,农村村民的态度如何呢?也许上表给出了部分答案。人们的担心可见一斑。在对你是否看好农业科技的前景的回答中,89%的农村村民表示农业科技会越来越成熟并越来越对农业有帮助。

4、结论和建议

4.1从调查中得到了两个基本性的结论。

一是农业科技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总理说过:“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农业科技和转基因技术。”农业科技帮助农村村民在耕地上节约了更多资源、生产了更多作物,同时投入也减少了。农村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就改善了。二是农业科技的发展呈现巨大的活力。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已进入收获期,由此可能引发农业科技产业的快速生长。其特征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成熟度较高,农业产业规模较大,农业生产品种多,农业经济的效益也日益明显。农村村民们大多相信农业科技带来的好处以及未来农业的发展潜力。

第2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

    近3年油菜、马铃薯、小麦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690、33255、3420kg/hm2。在农业生产中油菜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1.9%,主导产业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72.7%,占年总收入的27%。其他非农产业主要以外出打工的第三产业为主,全村年劳务输出384人,2011年村总收入186.9万元中,第三产业约占69%。该村是县农技部门的杂交春油菜种植推广示范点,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农机部门的旱作沟播、保护性耕作示范村,2009年成立了湟中县第1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接受访谈的农民共33人。从身份看,村干部2人,群众31人;从性别上看,30名男性,3名女性;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3人,41~50岁12人,51~60岁16人,61岁以上2人;从家庭劳力结构和收入结构中看,这些人均为来自不同收入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从种植结构看,有30户农民从事油菜种植,占受访农户的91%,符合该村主导产业特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油菜生产现状分析

    在油菜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受访户都选用了由农技部门推广的抗寒、生育期短、高产的优良杂交春油菜青杂4号等当地主推品种。种植方式上,大部分农户应用农机部门推广的旱作沟播技术,但也有部分农户由于农机具数量少,跟不上春播的需求,依然采用人工撒播,致使作物田间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后期倒伏严重、产量不高。病、虫危害是影响油菜生长和产量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在农药使用上,由于农民难以判别农药的真假,加之科技知识欠缺和思想上的不重视,未深入了解农药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用药技术缺陷很大,油菜病、虫危害严重,导致油菜大幅度减产。在肥料使用上,农户尚不清楚土壤的肥力,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不多,大都依靠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施肥。人工收获费工费力、产量损失严重,目前运用的小麦收获机不适于进行油菜收获,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农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小商小贩到家门口收购。调研分析发现,该村在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户之间油菜产量高低明显,收入差异大。据农户反映,2011年全村平均油菜产量在1500~3150kg/hm2,最高的单产达4275kg/hm2;二是对油菜生产规范化种植技术掌握不精,粗放管理;三是油菜收获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力度不够;四是对油菜产业发展趋向不了解,对自己生产的油菜品质认识不清,缺乏品牌意识。

    油菜产业科技服务满意度评价分析

    接受访谈的农民对发展油菜生产中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农资供应、油菜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的满意度最高,对农技人员服务程度较满意,对油菜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信息、合作社带动等方面满意度低。农民反映最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油菜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科技人员适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二是增加油菜机械化种植、收获机械的数量;三是在农技、农资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四是培养农产品经纪人,拓宽油菜籽销售渠道,提高油菜销售价格。

    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培训状况分析

    农民受训渠道有以下几种:一是集中培训。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每年在村里举办1~2次1~2d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机技术部门3~5年在冬季举办1次10~15d的农机技术员培训班;农资部门为推销农资产品每年举办1~2次0.5d的培训。二是田间地头培训。农机部门每年在春播、秋收季节在村里的田间地头分别举办1次1~2d的培训;农技部门在田间管理期间,到田间地头举办1~2次1~2d的病虫害防治培训。三是农民自己到农资供应销售点咨询农资知识。四是外出观摩学习。有关涉农部门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其他科技先进县或乡镇进行观摩学习。从调研结果分析,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是造成高海拔地区高寒山区油菜产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农民接受同项培训内容的培训次数少。据调查反映,村民1年内平均接受同项次培训内容的培训次数最多3次。二是培训对象选择不准。科技培训工作一般在冬季的农闲时间进行,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参加培训的绝大多数学员是外出打工回家的青年农民,但随着开春以后青年农民陆续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真正参加春油菜生产特别是进行田间管理工作的主要劳动力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造成科技培训与种植生产的脱节。三是培训与需求结合不紧密。据农户反映,县、乡技术部门组织的集中科技培训主要是以书本上的理论技术为主,与具体生产操作比较脱节。普遍反映学时懂了,用时忘了,真正应用到实际的不多。四是对需要和接收的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获取的渠道不畅,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农资销售网络或商贩处获得,信息可靠性、时效性无保证。

第3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制度;知识

在传统的农业体制中,一般科技知识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要有一个能促进城市知识、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流入农村,把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和一大批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结合在一起的先进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那么这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就是科技特派员。

从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的主要载体或者说从微观上来看,主要是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根源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科学技术的贫乏。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不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1也就是说实现农民能力的提高,进而就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来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知识特征主要有明确性、个体性、实践性与经验性和创新性四种。

明确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的科研与技术的推广,他们已成为农民技术教育和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实施主体。科技特派员将清晰、明确的科研成果或已在书本中的知识通过正确、正规的形式(各种教育媒体)加以传递。对于农民来说,这种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的获得是需要科技特派员的帮助的,这种对于科技知识的学习是比较简单和直接的方式。首先,科技特派员是具备必需的、明确的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先是对科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这样就保证了科技特派员队伍的高素质。科技特派员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播放科技录像、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方式,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墙报、科技简报等各种有效途径,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传授农业科学新技术。这些都将促使科研成果迅速走向广袤的农村大地,到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手中,使技术创新与扩撒形成良性循环,大大地缩短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从以往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农业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我国要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让这种显性知识的普遍性充分发挥出来。

个体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无论是科技特派员还是农民都不可能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知识描述出来,这种知识是难以像可编码知识那样由几个概念组成的理论来描述,难以用有形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表现出来,难以通过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等传播手段获得,难以用很低的成本简单直接地在人们之间交流和供人们享受。2在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的知识系统中,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因为先前所处的生活背景不同,具有的经验不同,因此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基于各自不同的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等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个人知识,这些知识是无形的存在其头脑中的,并对生产生活及所处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反映。这种无形性的知识特征是以个人为载体,并附着在个人的生命体上,与个人的生命、历史、精神融为一体的,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同的个性。因此,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是要立足民情,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村串户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熟悉村情,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科技、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合理制定出科技、经济发展的路线。

实践性与经验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知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农业生产以露天作业为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所不同,科技特派员所掌握的科技成果很难在各地照搬和通用,所以必须通过实践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加以改进使之成为适应当地的科技成果。当地的农民中,虽然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是对本地区的环境是最熟悉不过的。例如光、热、气温、水分和土壤等。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生活中许多成功表现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农业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因此科技特派员传授的农业科技知识不仅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在新技术推广前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并对推广的知识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那些在科技知识手册或其他书本上明示出如何做或怎样做的知识,即使对这些知识烂熟于心也一定保证他在实际上“能做”。所以,知识的实践性和经验性特征可以指导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凭经验来决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行动,也就是知道某种显性知识可以应用于某种情境。那么,在实践中的边实践边学习过程中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不可分离的隐性知识。由以上可知,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最重要的知识特征是实践性与经验性,是通过实践取得经验,再由经验指导实践的一个循环发展向前推进的过程。

创新性。创新性是在实践与经验基础上的创新。科技特派员是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经验知识,对将要发生的情况具有“先见之明”,这是与单纯的猜测所不同的,是无法言传无法让外界获得的知识。科技特派员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这些知识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新观念产生的前提。是在相对博学中追求知识的创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创新性特征主要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中,知识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也是孕育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预期,或者说孕育着“正确的”技术和创新问题。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预先定向了技术的进步,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一种知识,反过来融入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经验知识的增长。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学技术知识的获取是比较容易,而更需要的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它们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因而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和创新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当科技特派员在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对原本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时,创新就应运而生,这正是利用“干中学”“用中学”“学中学”的模式,利用人类的智慧,通过开放的链式反馈来控制和改进原有的农业科技知识来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性知识是在生产实践中,凭借对经验的偶然顿悟完成的,是偶然和意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洪盛.制度为什么重要[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孙振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5〕徐文涛、方行明.知识经济的人才战略[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6〕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注释:

第4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制约因素;完善对策

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农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践中,由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整体效率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陷入鸡肋境地。反思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造成其转化难的问题究竟是那些?细化来讲,与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利益导向、资源分配及运行服务过程有关。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资源分配及利益导向机制

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管理机制来看,其资源分配决定了农技推广活动的利益导向,也决定了农技推广中权力、资金的流向。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存在条块结合、学科分类特征下的机构设置模式,从而决定了农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方向及内容,尤其是对于农技资源分配更倾向于权力拥有者。如从中央、省级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农技推广部门,占有较多农业科技推广资源,而对于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及人员,尤其是广大农民却未获得应有的服务利益。这一弊端不仅降低了农技推广服务效率,也阻碍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有序展开。同时,针对农技推广资源配置方式,遵循传统自上而下、业务分类方法,依照各项目设置,从农、林、牧、渔等类型部门进行分配,显然对于低层次的学科与业务的分割,无形中限制了农技推广服务的广度,不利于农民从中获得应有的积极性。如鉴于部门利益冲突,对各自领域内的管理仅限于本领域内,无法实现领域间及更高层次的广泛参与,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动力和潜力的挖掘。尽管,随着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不断改革,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也获得了重视,但实际上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其利益调整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对于广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及广大农民群众来说,农技推广服务的权力、资源、利益等无法实现其公益性目标。

二、制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因素

农民作为农技推广服务的最终目标,其认知及行为方式关系到推广服务策略和方法的成败。总的来看,对于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实践工作,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农技推广理念过于强调成果而忽视农民自身认知实际

从知识传播实践来看,对于农业科技推广多强调对成果的推广,并未关注农民的认知实际。尽管农技推广人员相对而言比农民拥有更高的文化素质,但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来说,农民才是农技推广的接收主体,对于先进的知识、技术,农民在接受方法、外在干扰等因素下,其接受能力呈现递减过程。再加之科技人员自身在知识编码、传递中表达能力的不同,也会给农民的知识接受带来影响。

(2)传播方法忽视对农民的协作与互动

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同的传播方法将带来不同的推广效果,错误的传播方法不仅不利于传播科技成果,反而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错误认知。尽管在多年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中,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是主要传播者,其对农村农业的发展较为熟悉,而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由于知识文化水平局限,对培训的参与较少,加之缺乏冒险精神、生产改良资金,往往在农业生产上保持粗放方式。整体来看,农民在科技认识、农技素质方面表现欠缺,而科技传播方式要兼顾农民实际,注重课程教学与实地指导相结合,避免单纯性的发份资料,缺乏互动,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认识不全面,未能理解和吸收农业科技的真正价值。如有些农技推广机构依照上传下达的方式,一味地向农民灌输所谓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未能走近农民生产实际,了解农民在种植中面临的具体难题,对于这类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与传播,只能起到显性认识,而无法真正促进农民认知行为的改善。

(3)在农技传播上重信息而缺失智慧

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接受者,其自身的文化局限性是影响农民认知行为的关键。而对于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多数情况下在传播内容上强调显性知识,忽视农民的隐性认知和智慧。如对于农技推广中的养殖技术,这些知识看起来很有实用性,但缺乏与养殖过程的结合,知识信息处于静态条件,不能反映养殖业实际,在农民遇到的问题中,不知道如何运用,而对于所谓的一些问题及概念,农民又记不住,听不懂,导致农技推广服务与农民的智慧和认知并非成正比,传播效果不佳。归结其因素,主要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对于农民隐性认知的忽视,将科技知识、语言、文字作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忽视了知识与情境的融合,不利于农民从中将知识进行转换,起不到推广作用。另外,对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来说,因过于急功近利,未能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先进科技的传播,也会给农民的接受能力带来影响。

(4)农技推广目标偏离实际需要

就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目标来看,主要是从农业生产需求出发,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方式来带动农民致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践中,其传播对象并非是广大农民,而是农村精英,偏离了服务农民的初衷。其表现有:一是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评价机制缺失,尽管农业科技推广是以农民数量、推广面积来进行衡量,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其所掌握的农业资源有限,相反,对于乡村精英,因农业面积大而更有利于提升推广成绩;二是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要是围绕示范推广+培训服务,由于乡村精英具有较高的认知力,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在争取示范推广、培训资金、物质支持上更有优势,而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因缺乏示范性,无法给予广泛兼顾。这种情况下,导致政府及科技推广部门更倾向于对少数乡村精英的培训,偏离了对广大农民服务的推广目标。

三、改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优化农业科技推广资源配置导向,增强农民的积极性

针对农技推广资源配置问题,要增加农民在农技推广中的主体性和利益导向性,完善农业科技推广职能,鼓励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中。另外,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进行改革,提升其公益性水平,为更多的农民提供服务。

(2)完善农技推广项目申请、决策、运行机制

真正发挥农民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本体性,要增强农民的发言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保障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升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的积极性,让农技推广项目服务更多的农民群众和农业活动。

(3)改革农业科技推广理念,实现知识共享、传播

针对农民认知、行为实际,对现有农技推广理念、方法进行改革,强调农民的参与性,注重对农民隐性知识的传播,多从互动探讨、实例讲解中来传播科技成果。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资源,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实际,构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示范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

随着我国确立建立创新性国家的目标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作用将会更加明显。不过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而且基础薄弱,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用不大,贡献率较发达国家低。

2加快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思考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保持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深化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从我国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2.1基层政府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在“三农”中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0%,而且由于过度开垦开荒,造成农村生态系统脆弱,要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提高对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在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战略性作用的认识。

2.2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营造良好环境。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基层政府的农业科技主管部门,根据上级政府的农业科技政策,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计划,规划农业科技推广步骤,建立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不再是单一、封闭的,而是多元、开放的,应该制定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明确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法律地位、资金来源、队伍建设等方面,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真正地纳入法制轨道,以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健康、稳定、持久发展。

2.3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转换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的政府行政命令式推广手段,围绕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着眼于发展新型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不断拓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领域,加强科研单位与推广机构的有机联系,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发展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格局的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科技在“三农”中的贡献率。

2.4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低学历和非专业技术人员占较大比重,素质低下,知识老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对这些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加强科技知识培训,使他们改变观念,更新知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需要既有科技修养高,又了解基层情况的人才,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培育一批科技人才,专门从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深化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加强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安排,创造条件,使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基层进村驻点,指导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普及科技知识。

2.5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对国家在基层实施的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不但要继续组织实施,而且要加大支持力度,提高项目的资助强度;实施优惠的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

2.6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信息网络,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信息网络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产物,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基层,推动基层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实现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利用政府财政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基层生活条件。

3结束语

第6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个加快”的精神,推进全市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提高公众科技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好“携手建设创新型**”科技活动,紧紧围绕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的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坚持以科技创新要素推动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广大人民。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素质。

二、科技活动周的主要内容

(一)突出**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宣传和展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和业绩;在企业中开展技术讲座、技术竞赛、技术培训、技术创新等活动,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周期间,市科技局、市科协等部门将同雨城区、名山县联动开展“科技一条街”、科普赶场、科技培训等活动。

(二)积极开展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围绕灾后生活、生产、生态恢复和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普及农村抗震节能住宅建设、灾区饮水与卫生防疫等科技知识,重点开展农房建设、心理卫生、生态保护、农业种养殖技术和农民工就业培训,依靠科技帮助灾区重建美好家园。

(三)突出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普大蓬车、科普志愿者、农民110等活动形式,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活动,聚集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转移;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大户等载体,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突出科技服务民生。科技发展以人为本,以科技服务民生、科技走近生活、科技进区入户为重点,推进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信息服务等领域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环保与节能技术、食品安全等进社区入农户活动;通过在青少年中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小发明、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各级科普基地要对公众开放,动员和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城镇居民、农民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三、加强对科技活动周的组织领导

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20**年科技活动周的组织工作,把办好科技活动周作为检验科普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区)要加强领导,加大对科技活动周的支持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整合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将科技活动周办成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科技节日,取得实效。

新闻媒体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导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社会影响面,使“携手建设创新型**”这一主题深入人心。

第7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

全县的每个乡、镇、村每月都有赶农村大集的习俗,利用赶大集时聚集来很多农民的机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到大集现场发放技术资料,解答农民提出的技术难题;举办各级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县乡农技推广部门根据不同地区产业机构特点,制定农民培训计划,对各村组、种植大户、合作社、生产企业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注重提高农业技术传播的实效性;设立为农服务网站,通过整合现代网络通信资源,构建农科知识快速传播体系,采取农业科技宣传专栏,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拓展培训渠道,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建立农民培训科技特派团,特派团由100名特派员组成,分为不同专业,分类指导培训,让农民群众接受专业培训、学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水品[4]。

2注重培训实效,让农民学以致用

2.1培训农民与促进转移就业相结合

要积极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近年来,全县开展多项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例如焊工、农事企业经纪人、乡村旅游等专业,将普通农民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实现转移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2.2培训农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

要着眼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5]。近年来,通过围绕“一县一业”配套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与推广工程,重点培育发展中药材、大榛子、冰葡萄等特色农业产业,转变农业技术培训重点,使农民学以致用,提高生产收入。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实现土地流转,发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健全培训机制,实现农业科技培训长效化

第8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中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到2007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4%,相当于林业、牧业和渔业总和,林业比重只有3.8%。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左右,比发达国家低30%~3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2、发挥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需要科技创新

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资源紧张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导致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障碍。

3、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水平落后,我国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处于高能耗、强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状况。2005年我国化肥产量为4770万吨,2006年农药原剂为129.6万吨,其中有65%流入水中,导致水资源大面积污染,造成水生物绝灭,农业排水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污染源之一。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品及工业废弃如电池等对土壤的污染,致使农产品中有害有毒成分增加,既使得农产品失去了原有的口感和味道,更造成了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致病致癌,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同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遭遇“绿色壁垒”的严格限制,使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降低。来源于/

4、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需要科技创新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是单产增速低。近十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降低。200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平均单产分别为415公斤、303公斤和360公斤,但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5.21%、20.92%和2.90%,年均增长率仅为0.51%、1.91%和0.28%,分别处于全世界的12、28和38位,仅相当于高产国家的64.9%、45.73%、33.55%。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2%的农业,但由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同时也消耗世界20%的水资源和30%的化肥、农药。三是成果转化低。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我国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仅为48%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0%的科技贡献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二、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障碍。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够,机制不完善

在国家科技基础建设中,农业科技平台所占比重较低。截止到2009年,在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涉及农业领域的仅有23个,与农业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有关的仅有9个。在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涉农的只有30个。国内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机制,总体运行效率较低。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方面还缺乏独特的核心技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

2、经费保障不力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0.43%,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3.29%和中等收入国家1.37%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条件简陋,无论是在试验条件、基础设施、科研力量,还是在承担课题和获得经费资助方面,都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距甚远。

3、我国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但真正投入生产使用的不超过三分之一。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难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水平低。另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介市场落后也是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滞后的原因。

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路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基础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成中央、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布局合理、联合协作的具有国际优势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实实在在地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来源于/

(3)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要尽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和制定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我国自行研制等品种资源,具有遗传基因研究价值等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促进高技术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4)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正视农业科技的风险性、艰苦性特征,运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动人才;其次,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创新科研成果的评价、个人业绩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运用现代激励理论,不断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2、确定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点和推广体系

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加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其次,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立起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最后,要引导建立起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等,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9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

近几年,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县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和“阳光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萧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师资投入环节中也逐渐加大力度,但笔者认为,萧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应走出形式化,多方协作,开展多种多样的实用培训,还应做到以下六个转变。

一、转变工作方法

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利用国家重视农民科技培训的机遇,利用国家下发的资金和教学设备,改变以往只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工作作风,针对各乡镇、各村庄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制订适合各地区的培训计划,并督促有关主办单位组织师资队伍对农民进行培训,因材施教。

二、转变培训观念

科技培训工作不要走过场,要有计划、持之以恒、讲究实用;科技培训内容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有切入点,有针对性,做出特色,以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 、转变授课形式

改变纯粹坐板凳我讲你听、听后就扔的传统授课形式,要室内讲课和现场观摩相结合,枯燥的讲解和挂图、音像视频相结合,教师授课和农民现场提问相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把培训办到农田中,办到农民家里,办到养殖厂,办到企业。不但要农民亲临现场,学会技术,而且要让他们真正看到实效。

四、转变媒体的职能

目前,农村电视、电话和手机的普及率很高,在开办图片字幕式科普宣传、专家知识讲座等农业科技栏目,让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科技成果乘上电视这一快捷的传媒飞船,落户千家万户;开设电话“农技110”服务、手机农事短信服务等业务;为农民订购经济实用的农业科技书籍、杂志,在各村委会办公室开设科技图书专柜,也是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作用的一种方式。

五、转变为多部门协作开展培训

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由原来的农广校唱“独角戏”,转化为农业、劳动、新闻媒体、科教、基层协会等部门多方协作开展培训,集中优势力量,设计长远规划。

六、转变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