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教育活动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这门学科在学前教育培养方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上承“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这几门课程,下启教育实习及学前教育专业招聘考试及教师招考的面试,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在校学生说课、授课能力的实训课程。本门学科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教学活动评价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日后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学科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现代型幼儿教师应有的“写、说、授、评”几种能力。写,即学会书写规范的教育活动方案及说课稿;说,即掌握说课的技能;授,即能够组织实施教育活动;评,即对看到的教育活动给予评价。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努力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实际,学前教育专业对课程方案进行了改革尝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一门课程,从提出到加入培养方案再到开始实施,经历了摸索和反复的思考过程。至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这门学科已经在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上进行了实践教学。为了让本门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实行小组项目任务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这门课程在开展时,把学生分成小组,实行小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头脑风暴,共同去研讨授课的教学方案,收集模拟授课时要用到的教学材料,一起去研讨书写规范的说课稿件。在模拟课堂中,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说课,另一名同学来模拟讲课,其他同学配合讲课。小组项目任务对于班容量大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式,组成的小组尽量是以宿舍为单位,这样便于同学之间交流想法,集思广益,避免课后偷懒。
2.运用四步教学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教学能力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实践练习才能提高。鉴于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下去实际教学基地观摩实习不便,这门课程在开展时采用了四步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首先,选取经典的案例来观看分析。按照“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相对地划分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选取这五个领域当中反映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视频观看,分析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的教学程序环节设计、教育的准备、实施时所使用的教学游戏等方面进行分析,透彻分析优秀的教学视频为学生后面的教育活动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其次,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结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题目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教育活动方案要求目标表述准确、格式规范。第三,进行模拟教学。这个环节是展示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要求学生把前面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以授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通过模拟教学的方式锻炼学生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第四,反思提升。模拟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和同学一起来评价此次教学活动,从内容的选取、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的准备、教学组织的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提升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四步教学法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题材知道如何去设计教育活动方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均有一定的好处。
3.开展教育活动设计技能比赛
目前学院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较多,班容量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本门课程通过开展说课比赛、晒教案、教学能力展示的方式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较多,组织教学技能大赛工作任务强度大,有难度,但教师仍克服各种困难组织比赛,实践证明竞赛的方式的确起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说课,厘清学生对教育活动教学组织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晒教案的形式,督促学生规范自己的教案格式,形成不同形式的教案。教学能力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课堂教育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能力。技能比赛的形式,激励了学生的斗志,互相之间为了在比赛中获胜要更加认真地做相应的准备。技能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夯实了他们的理论知识,锻炼了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说课能力
说课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的一种形式。在本门学科教学改革中,把说课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通过说课,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自己要讲授的内容,吃透教材。在写说课稿的过程中,为了说清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从而提高了理论水平。
2.提高了学生的授课能力
模拟试教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具体场景,学生在这种场景中模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良好的授课能力包含一定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课堂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幼儿的观察能力等,这些能力必须要在实践中反复的练习才能提高,而它恰恰是学生所缺乏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授课能力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促进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他们上岗就能上手,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到目前为止,2009级毕业生有77%的学生入编,2010级有67%的学生考取事业编制。良好的就业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实训课程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反馈信息,面试时除了弹唱跳技能的考核之外,主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而考核的方式就是说课和试讲。这两种方式恰恰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这门课程主要培养的两个方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为他们就业赢得了很好的机会。
四、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质量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实践教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9―0029―03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途径,是认识发展的源泉,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实践可以不断地扩大人的认识领域,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与水平。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重任。要求其既要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又要适应幼教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是促进学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一、实践及实践教学的内涵
(一)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即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无法成功。
(二)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社会调查等。主要指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与宗旨,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主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获取一定的感性经验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方式。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一般价值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具体内涵
该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指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即学前儿童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其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重点培养学生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
(二)实践教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中的价值
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另一条主渠道,与理论教学共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中具体表现为:首先,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材料,如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教案与视频),帮助学生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为提高教学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切实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用案例分析、讨论、现场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方位把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再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能力。通过模拟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备课、授课、说课的综合能力。最后,科学地整合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及存在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界定为:熟知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并结合幼儿教育相关理论要求科学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能够做出初步评价的基本能力。具体为: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设计撰写教学活动方案的能力、创设教学环境及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组织实施教学的能力、教学评价反思的能力。
(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教学中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思路的分析整理能力较弱
表现在:活动方案的设计意图表述不明确,常将设计意图表述为设计的具体内容;活动流程的归纳提炼能力较欠缺,学生往往能够设计出活动的具体过程,但要将活动过程总结归纳为简明扼要的流程,则会表现出不相符的特点。
2.幼儿园教学心理环境创设能力较弱
表现在:模拟教学中试讲教师更多地关注教案的完成情况,忽视了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使“幼儿”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尊重和支持,不能较好地营造互动、交往、合作的氛围,形成了虽基本完成了一节教学活动,但课堂氛围生硬、紧张不活跃的现象。
3.幼儿园教学组织能力较弱
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容易忽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幼儿兴趣的激发与调动较差;教学方法显得单一刻板,游戏活动利用率不高且效果不明显。
4.教学评价反思的能力较弱
表现在: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反思的能力较弱,学生设计完方案后不善于修订方案;对活动重点、难点解决程度的意识不清晰;对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能力较弱,评价容易表面化,不够深刻,效果分析较为粗浅。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定位的问题
该类课程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被定位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力量的问题
在师资选择上,应考虑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同时,可以吸引幼儿园一线教师扩充到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来,发挥幼儿园一线教师教学感性经验丰富、实战经验丰富的特长,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模仿的范例,更好地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高。目前,该类课程多以高职高专专任教师主讲为主,缺乏有生动案例、丰富幼儿教育经验的一线教师及“双师型”教师。
(三)教学条件保障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需要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软硬件的保障。而校内实训室建设不够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少、利用率低,难以保障学生的校内外实践顺利进行成为切实问题。
(四)实践教学实效性问题
在该类课程实施中,或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虽原则上突出实践教学,但具体操作中出现实效性差的现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力度不够,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及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教学中容易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突出实践性。
五、合理构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该课程的总课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很大比重,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及地位。但在教学中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现象。为适应职业教育要求及人才发展需求,应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教学力度,从源头上重视实践教学。
(二)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环节管理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目前,校内实训场地有限、教学设备不足;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较少且利用率低,难以保证学生实践教学中的见习观摩及模拟教学活动。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保障。
(四)鼓励产学研合作办学,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产学研合作办学理念适应日益发展的职业教育现状及需求,该类课程的实施现状决定了高职高专应承担其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实践教学应不断吸纳有经验、能力强的幼儿园一线教师参与教学,共同开发研究幼儿教育科研课题,并可让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项目中来,锻炼学生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现场问题的综合能力。这能有效解决高职高专教师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幼儿园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困境。还应鼓励教师一专多能,通过在职培训、从幼儿园引进等方式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服务实践教学。
(五)开发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
该类课程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有:模拟幼儿园模式(仿真幼儿园教学模式)和幼儿园教育活动项目导向模式。基于以上模式整合开发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较有代表性的有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顶岗实习法等。
(六)开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材建设上,应由以往的理论、实践一本书的局面发展为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体系。应完善其实践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指导训练方案或教材,开发与理论教学配套的实训教材,并由零散向系列化发展,形成鲜明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系列教材,从而更好地辅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七)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开展多角度评价
该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打破传统的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开展撰写教案与说课方案及自评报告等文案形式考核、幼儿园模拟教学(试讲)考核、幼儿园教育活动见习心得总结考核、模拟幼儿心理与行为考核、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与制作教学具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考核,综合地衡量学生的基本能力。
(八)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发展
该类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以岗位技能培训、竞赛等形式促进其发展,如开展教师普通话培训、幼儿园课件制作培训(比赛)、幼儿园保教技能培训、幼儿园工作管理方法和技能培训、绘画与手工技能大赛、幼儿园环境设计大赛、幼儿舞蹈创编大赛、幼儿歌曲演唱大赛、幼儿故事表演大赛、心理剧表演大赛等具体活动形式,带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断发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夏焕章.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29-31.
[2] 河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构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省教育厅,2006.
[3] 雷群安.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8-60.
[4] 程宜康.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C].2001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1.
呼图壁县第三中学兴趣小组总结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者、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贯彻这个方针,仅依靠学校第一课堂是无法全部做到的,这就必须辅之于第二课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更提出了:中小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开展素质教育,搞好兴趣小组是十分必要的。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人才应是复合型而不是单一的,是知识面广、动手力强而不是孤陋寡闻只会死读书的人,要培养新型人才,必须将第一课堂与兴趣小组有机结合起来。兴趣小组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即第一课堂以外的校内外的其他教育活动,兴趣小组是第一课堂的拓宽和延伸,是第一课堂重要的补充。在此方面我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以艺术教育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推进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人人都合格,个个有特长”的目的。现将我校的兴趣小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了学生的对美术的兴趣: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画画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想参加兴趣小组特别是初一年级尤为突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在这次的兴趣小组中不但美术的基本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绘画的基本技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三、增加了实践的机会: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特别是在今年的七十周年校庆中展现出了他们的才华,赢得了广大师生校友的好评。而更大的就是“美术来源于生活而美化生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美术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者、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贯彻这个方针,仅依靠学校第一课堂是无法全部做到的,这就必须辅之于第二课堂。2、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更提出了: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开展素质教育,搞好第二课堂是十分必要的。3、在世纪之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人才应是复合型而不是单一的,是知识面广、动手力强而不是孤陋寡闻只会死读书的人,要培养新型人才,必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即第一课堂以外的校内外的其他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宽和延伸,是第一课堂重要的补充。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以艺术教育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推进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人人都合格,个个有特长”的目的。学校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开我县素质教育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先河。年6月,我校被省教委命名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3.体育活动。我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坚持上好“三课”、“两操”、“两活动”,抓好达标锻炼和田径队训练,学校先后成立了武术队、乒乓球队、田径队,学校田径队连续五次获得县田径运动会丙组第一的好成绩,还代表县上参加榆林地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98年获丙组第一名。此外,我校积极开展创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年12月,我校被省教委、省体育局命名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科技活动。为了使学生人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我校要求科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定期评比。几年来共展出学生手工制作5000多件。此外,还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活动和科技知识竞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热爱。5.第二课堂活动。为了给学生创造施展才华,挖掘潜力的机会,学校从人员、时间、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成立了以教导主任为组长,教研组长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以体、音、美教师为主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辅导教师队伍。第二课堂活动同其它课一样被排入课表,兴趣小组每周进行活动。学校先后成立了绘画、电子琴、二胡、竖笛、口琴、舞蹈、合唱、田径、作文等十二个兴趣小组。为了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教导处统一安排,实行七定(定人数、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定活动次数、定教师、定考核),充分挖掘内部教师潜力,建立一支课外活动的辅导队伍。一方面吸引有特长的教师调我校任教,另一方面培养素质好,有潜力的教师赴外学习培训;对特殊专业人才,我校为确保教学质量,向社会高薪聘用。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教学活动要求有计划,活动前写出详实的活动教案。学校把辅导教师教学效果和工作奖金挂钩。同时对学生进行考核,每学期,每个兴趣小组期末进行汇报演出展示,对优秀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各种竞赛,辅导教师做好推荐工作,学校对获奖学生和辅导教师进行奖励。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电子琴兴趣学生刘媛、陈梦杰等多次获县上比赛第一名,合唱队在“六.一”歌咏比赛中多次获第一名,书法兴趣小组和绘画小组在县教研室和地区教研室举办的“书画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舞蹈组”在县教育局汇演中获优秀节目,作文兴趣小组在省级刊物发表作品280多篇,180篇获奖。绘画小组在“全国少儿绘画比赛”、“双龙杯”、“西部-4-大开发”绘画比赛中200多人获奖。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弱;目标表述过于笼统、泛化,重点不突出、不聚焦;目标表述的角度不统一;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等。
1.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
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是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目前本科生对目标年龄适宜性的把握仍然不够准确,水平有待提高。例如,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序数”的活动目标:“(1)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2)学习辨别10以内的序数。”中班幼儿对于序数的概念了解还不是十分清晰,此次教育活动第一项目标设立为“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对于尚不明确序数概念的幼儿来说,此目标制定显得过难。另外,幼儿也只有在了解了序数的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对序数和基数加以区分,在概念混沌的情况下,想要达到区分序数和基数的目的是不切实际的。
2.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弱。
例如,中班数学教案“森林宾馆”的活动目标:“(1)初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2)理解和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并能初步说出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3)激发幼儿乐于探究数学活动的兴趣。”其中第一项目标制定即略显笼统、抽象、不具体,可落实可操作性较弱。
3.目标表述过于笼统,重点不突出、不聚焦。
例如,“空气”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空气活动,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喜欢探索,对探索活动感兴趣;(2)让幼儿互相合作,学会分享和交流,体会活动的乐趣;(3)能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三个目标的表述即显得过于笼统,不聚焦,重点不突出。关于空气的探索活动,一是应着力促进幼儿探索有关空气的特性,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探索欲望等。
4.目标表述的角度不统一。
关于目标表述的角度问题,可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教师如何培养、发展幼儿的能力,也可以从幼儿主体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关键是角度要统一。比如,中班美术活动“漂亮的手套”,活动目标表述为:“(1)知道什么是左右对称,即左边的图形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与右边的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排列一一对应、完全一样。初步感知对称美。(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图形、颜色、线条装饰手。”很显然,目标1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表述幼儿应该做到什么,而目标2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教师如何启发幼儿的问题。
5.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
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是指将目标表述成具体要做的活动、内容。比如,活动目标“手工制作小红花”、“制作手工折纸小狐狸雷克斯和小老鼠,画出故事中最有趣的情节”。这种目标表述的主要是幼儿要做的活动内容,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没有表述清楚,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内容之间相互混淆了。实际上,内容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内容本身并不等于目标,不能用内容代替目标。如果将上述目标改成:“通过手工制作小红花,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现力、创造力”、“通过手工制作、画出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等,这样才可以说明活动最终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二)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
内容选择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内容“拼盘化”、混合化,内容“超载”以及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欠缺。
通常,在设计活动时学生较为注重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有趣,不太强调针对一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他们常常会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多个类似的活动,以此达到强化主题、突出目标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导致一次活动内容安排偏多,内容有“超载”现象,活动内容选择呈现“拼盘式”的特点,无法就一项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文学欣赏与阅读活动,活动的主旨是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喜欢阅读。活动内容涉及故事阅读、手工制作故事中的人物以及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很显然,这一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太多,一次活动包含了故事阅读、手工、绘画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实际上这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深入挖掘、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活动。
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学生常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多个活动,甚至将所有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一一罗列其中,结果导致各个活动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呈现的是不同活动之间的“混合”,而不是真正有效地“整合”、“融合”。
此外,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学生大都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已有经验水平,但对于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不同领域教育的核心概念则缺少深刻、正确的理解,从而导致所设计的活动内容科学性不足。
(三)活动准备上存在的问题
活动准备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也包括对幼儿已有学习经验的准备。也就是说,除了要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还要对幼儿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了解,知道他们的已知,引导他们掌握未知。本科层次的学生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普遍能够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做比较充分的物质材料准备,但在经验准备上,往往略显欠缺。
(四)活动过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为活动设计的思路不十分清晰,层次性体现得较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活动过程设计的层次性、各个环节之间的递进性不明显,二是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
例如,在中班“彩色流星球”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用橡皮泥和材质制作流星球。教师先请幼儿观察流星球是如何制作的,并向幼儿提问:“你们看,这个流星球是怎么做出来的?”幼儿说了很多方法之后,教师又提问说:“小朋友们说了好多的方法,那你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把橡皮泥和纸条连在一起的。”这种提问方式,一是没有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有效、有针对性的回答和反馈,二是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未能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看,这个流星球是怎么做出来的?”这种提问方式不能很好地起到启发幼儿思考的作用,缺乏层次性。适宜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先问“你们看看这个流星球是用什么做的?流星球上都有什么?”其次提问幼儿“怎样把橡皮泥揉成球?”“怎么把纸片变成纸条?”接下来再问幼儿“怎样把纸条与橡皮泥连在一起”等等,这样的问题提出才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起到启发幼儿逐步思考的作用。
二、原因分析
通过笔者的日常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如下:
1.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不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尤其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是教师进行活动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把握住学前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才能设计出适宜他们的活动。本科生虽然通过理论学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一定的把握,但往往不能有效地迁移和运用,因而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常出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实际发展水平把握不准的情况,结果导致活动设计得不适宜,往往超出或低于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
2. 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活动设计时,从目标写作,到具体的活动过程的设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性,体现层层递进和逐层深入的特点。但从目前的现状看,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因而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设计活动时,活动过程的层次递进性以及教师提问的逻辑性、层次性有所欠缺。
3.对不同领域教育内容的领会不深。
幼儿园教育活动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数学以及艺术等不同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身独特的内容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学生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这种独特性,否则即会影响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比如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时,由于学生对幼儿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把握不清楚,导致其设计的数学活动违背了数学学习规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4.活动设计经验不足。
学生活动设计能力欠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验欠缺。这种经验欠缺一是表现在平时看得少、学得少,日常积累少,所掌握、积累的活动设计资源有限,因而也就难于利用经典成熟的活动设计资源,为我所用;二是表现在做得少,即平时自己设计练习的机会少,相关实践经验不足。经验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解决对策
针对本科生设计活动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教育干预解决对策:
1.日常课程教学――全面培养与综合指导。
依托日常教学课程,尤其是《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课程概论》以及五大领域教法课等,对本科生的活动设计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与综合指导。比如,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加强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整体了解;通过《幼儿园课程概论》这门课,帮助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要素和一般要求,掌握从大的宏观的课程设计和具体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步骤;通过五大领域教法课,帮助学生切实领会各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年龄特点,掌握不同领域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法特点。另外,在每门课程的讲授中,都注重强调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性,从而为学生制定更有层次性的活动奠定基础。
2.案例学习――丰富经验,发现差距。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案例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较好形式,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通过优秀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设计资源,另一方面能不断增强学生活动设计的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教师指导语的有效性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具体而言,案例学习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邀请有经验的幼儿园专业教师开展讲座,对幼儿园教师实际设计、实施的活动进行案例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如何进行有效、适宜的活动设计。
二是利用教育见习、实习机会,收集幼儿园课程计划、教育活动设计实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缺点,帮助学生明确优秀的活动设计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三是筛选期刊杂志和书籍等资源中典型的、成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案例,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缺点,总结优秀活动案例设计的特点,并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改进自己的活动设计,提升活动设计能力。
3.教育实习――校、园教师“双指导”。
教育实习是对本科生活动设计能力进行干预、培养的最好时机。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进行幼儿园教育实习期间,请本科生每人设计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若干个,同时,请幼儿园老师和学前专业老师共同配合,形成“双指导”,对学生设计的活动进行评议,发掘其中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在实际组织实施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检验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在幼儿园老师、学前专业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之下,在不断设计、实施、反思、改进和再设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计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宜各领域特点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改进和提高本科生的活动设计能力。
教育教学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一学期来,我们时刻不忘“教育教学工作德育为先,德育人人、人人德育”的教学理念,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目前我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法。
1、重视对学生的“导”:其一,教师首先做到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品德修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二,对学生导理、导情、导行、导向。教师从传授道德行为规范入手,使他们“晓之以理”;从陶冶学生情感入手,使他们“动之以情”;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入手,“导之以行”;从磨练学生意志入手,“炼之以志”;其三,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控制,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
2、重视对学生的“管”。惰性,人皆有之,战胜惰性的关键是训练。我们时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学生”的教育与关爱。结合小学生《守则》、《规范》、《在校一日常规》的贯彻与落实,重点对他们进行“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等教育,以“学会做人”为首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明确目标,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学期来,结合学校和本班实际情况,我班开展了“文明礼貌”、“革命传统教育”和“安全卫生教育”活动,举行了爱国主义读书征文,绘画比赛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迪。
二、以“务实求真”为主导思想,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1、开学初,积极配合中心校做好年报普九工作,保证学校入学率、升学率,巩固率达标。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时走上轨道。
2、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已实施多年,为迎接县市省的检查,我从开学初便加班加点着手整理和完善近几年来的档案资料为中心校顺利通过国检出谋划策。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也是衡量教育工作者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我们一贯强调质量意识,坚持依靠师生办学思想,并在继续加强教学工作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重点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抓好课堂效率的提高,通过校本培训营造一种浓厚的教研氛围。
1、热情关心师生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为师生办实事、好事。针对教师中合理合法又力所能及的事情,坚决与老师们一道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排忧解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07年冬雪灾后,学校自来水设施冻坏严重,为了解决师生生活用水问题,及时进行了设施检修,又如教师生病,或家中遭遇重大变故等,我都尽可能上门慰问和帮助。
2、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都放在抓教育教学管理上,经常和老师们一道探讨课堂教学和教改教研,做到坚持学习理论和参加继续教育,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我对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工作都有比较深入和了解,整个片的教师的工作安排,;较能做到因人而宜,出现了人心向上的良好局面。
3、经常组织听课、评课和说课活动,抽查教案、作业布置和批改财政部,广泛推出“公开课”,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有效提高业务素质,学校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4、组织开展了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一是结合全县“迎奥运,促和谐”、“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开展了征文绘画比赛;二是结合县远程教育活动月,上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全公开课;三是“六一”儿童节期间,开展了学生评优评先、书画、手抄报和“欢乐的童年”文娱表演活动;四是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学校先后进行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上报、开展了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普及推广了第三套小学生广播体操《七彩阳光》。
5、落实全面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村小教学点是基础,班级是关键。期初、期中、期末都要进行质量分析、关注薄弱班科质量,剖析存在的问题,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做到完善教学规章制度、优化教学常规。从狠抓“各、教、批、辅、考”几个教学基本环节,开展“听、查、比、看、评”几种形式的教学评估,达到保证教学规章制度的落实,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回顾过去的工作,在盘点成绩的同时,我还清醒地正视面临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今后的方向。
1、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进一步熟悉自身工作性质,工作的特点,根据学校的教学规律,做好各项工作安排,重在抓落实。
地方民俗文化与农村幼儿园的天然契合
地方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文化习惯和观念,具有地域性、丰富性的特点,其中包括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等[2]。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幼儿园提供了教育资源。首先,丰富的名胜古迹如宿北大战迹纪念馆、项王故里、陈墩遗址、下草湾遗址等,其中很多都分布在农村地区,可以作为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次,旱船、高跷、花挑、舞龙、舞狮、琴书、柳琴戏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农村地区得到了较好的保留,是当地幼儿园独特的艺术教育资源;再次,以“六路周”为代表的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农村幼儿园的体育资源之一。此外,饮食文化、节日庆典、文化名人等也都是农村幼儿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总之,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并且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因此,在农村幼儿园开展民俗文化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是贴近幼儿生活、展现优秀文化背景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可行性[3]。
地方民俗文化对农村幼儿发展的价值
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对农村幼儿园具有重要价值,还对农村幼儿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一方面,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能够激发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树立其文化自信。如利用宿迁民俗文化,让幼儿在感受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大运河文化”“西楚文化”等文化精神内核,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将勤劳朴实、顽强豪迈的中华传统文化品格融入农村幼儿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将民俗文化融入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如宿迁地区简单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跳格子”“跑驴”等,既能增强幼儿体质,又能培养幼儿勇敢合作的品质;通俗易懂的淮红戏等经典民间故事不仅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还可以使其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这些民俗文化有些是幼儿的日常经历,有些是幼儿不曾听说的,但通过教师的适宜开发均可发挥其教育功能,进而充分融入到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地方民俗文化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目前,很多农村幼儿园在应用地方民俗文化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对民俗文化内容不熟悉、活动目标不清晰、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脱离等。为了更好地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特提出以下应用策略:多方合作,建立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库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村教师只是略微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缺乏对地区民俗文化的深刻体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两方面:1.增强教师的自学能力,提高其对民俗文化的认识目前,很多地区的民俗文化已逐渐淡出大众的生活,而农村幼儿教师日常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导致教师大多只是依据惯性和已有认识组织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创新较少。对此,教师的自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第一,自觉学习。农村教师要提高自身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讲座咨询、实地参观等途径,增进自己对本地区民俗文化知识的了解。第二,平台保障。很多教师想要学习民俗文化知识,但却没有“门路”。因此,教师的自觉行为还需要有力的平台支持。一方面,园方应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组织民俗文化学习小组,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我爱手工”等沙龙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园方应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聘请民俗文化专家、课程名师,根据主题内容及教师兴趣安排讲座。这样一来,教师才能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自觉且善于将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结合起来。2.争取多方支持,系统梳理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发并不是幼儿园单方的责任,而是各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解决民俗文化资源库的问题,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多方合作,对其开展相关研究[4]。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起牵头组织的责任,形成一支地区民俗文化研究的专业团队。如邀请地方文化研究者与幼儿园合作,利用各自专业优势,系统梳理本地的民俗文化,建立民俗文化资源库。目前关于宿迁民俗文化的系统研究并不多,研究内容整体较为零散。因此,在开发民俗文化课程之前,有必要组织一支专业队伍对宿迁地区民俗文化进行全面梳理。第二,可由区政府牵头,开展专题研究,如宿迁地区“大运河文化研究”等,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内涵。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做好协调工作。一方面,明确如城市老街、老酒厂等相关地区的负责人,为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组建一支民间艺人团队,如皮影戏、剪纸、大鼓等手艺的传承人团队,使民俗文化的人员资源更加丰富。精心设计,形成地方民俗文化课程1.准确把握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目标开展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开发民俗文化课程的第一步。首先,要根据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需要,制订课程总目标。如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把宿迁民俗文化课程的总目标制订为:能说出家乡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力目标),了解宿迁地区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认知目标),建立热爱宿迁民俗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情感态度目标)。在此基础上,各农村幼儿园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的民俗文化课程目标,层层分解,最终确定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例如,车轮饼是宿迁人家餐桌上少不了的点心,因外形酷似车轮而得名。为让幼儿了解这一传统美食,某一农村幼儿园设计了相关教育活动,活动目标为:(1)了解车轮饼的制作过程,知道车轮饼是家乡特产;(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画一画、做一做车轮饼;(3)体验制作美食的乐趣,萌发对家乡的归属感,在制作中体验合作的快乐。这一目标的设定既体现了民俗文化课程的特色,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2.精心选择民俗文化教育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适合作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以下几点对地区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判断并筛选:一是内容要典型正向。所选择的民俗文化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才能更贴近幼儿生活,便于引导幼儿感受理解。二是要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民俗文化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有探知欲的。三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四是要考虑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即要在内容上考虑与五大领域的融合,与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育活动的整合。此外,教师还可以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创新[5]。
多途径组织,保证课程实施效果
1.以实践感知、发现探索为主要方法地方民俗文化课程的实施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常用方法包括:第一,直观经验法。教师通过提供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如在幼儿园的走廊大厅用剪纸等艺术品进行装饰,张贴介绍本地区民俗文化故事的图片,这样既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又能使其直观地与民俗文化互动。第二,实践操作法。即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实践的机会。例如,在扎染活动中,某幼儿园一改原先直接提供染料的做法,引导幼儿从日常用品中提取色素,如从菠菜、油麦菜中提取绿色,从番茄中提取红色,并鼓励幼儿理解染色与水量的配比关系。第三,探索发现法。面对幼儿不熟悉的民俗文化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幼儿自主探索的方法,引导幼儿去发现;也可以与家长合作,例如,在“拜大年”的主题活动中,请幼儿与家长完成调查表“过年做什么”,并与同伴共同制作贺卡、水饺等,让幼儿逐渐探索、感受过年的习俗和内涵。2.综合运用多种途径为了提高民俗文化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宜性,教师在实施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时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第一,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既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合作,还有个别探索等形式。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幼儿集体学习的民俗文化内容,如民俗文化小故事、民俗体育运动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学习;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兴趣,打破班级限制,为幼儿提供小社团的活动形式,如成立剪纸社团、传统美食社团,向幼儿提供社团活动材料,并及时参与指导,进而做到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灵活。第二,民俗文化教育活动途径多样化。地区民俗文化课程要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进行整合。首先,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民俗文化。例如,在走廊墙壁上张贴饮食习俗的图画,用具有民俗特色的剪纸等艺术品装饰环境,让幼儿沉浸在民俗文化的氛围中。其次,开展民俗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将民俗文化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适宜的主题活动,例如,基于自然地理开展“家乡好风光”主题活动,下设“运河风光”“骆马湖”等具体教育活动;基于民间艺术开展“小小传承人”主题活动,下设“热闹的庙会”“柳琴戏”“桃雕”等教育活动;基于语言历史开展“家乡故事会”主题活动,下设“家乡名人”“传说童谣”等教育活动。再次,将民俗文化融入区域游戏活动中。例如,在手工区设置“桃雕”“烙画”,在表演区放置锣鼓、服装、面具等,以供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不断调整,优化课程方案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要的的教案,有效的促进教学与学生求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案不单纯是教师教学的方案,而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其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目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美术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融进整个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编写教案时,遇到较抽象的理论课时,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就会考虑是否有必要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又极易理解的课题。”小学美术教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等,以避免把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在教具学具的准备方面也应根据学生的经济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用具。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教学案例,这样,“在设计案例时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学生,不仅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美术教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融洽相处,愉快学习。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符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现在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欣赏能力,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关系
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优秀教师的成果大多建立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艺术,这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因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理论的归纳而难以推广。当代的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手段,应依据学生情况,尽可能把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较易理解又普遍喜爱的内容形式,确定课业类型,应根据课程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指标及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效果,此外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要素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编写优质教案,要求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编写的教案符合新课改中对小学生美育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多研读一些优秀的小学美术教案,注意其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重视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业类型,根据课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怎样的能力、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爱好等特点,通过分析,找到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业。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先后顺序,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所以,又应根据实际情况,宁缺毋滥,不必求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学知识的要点和要害所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确立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再依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难点,第三,列出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用具要针对性强、可操作,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要合理。教学反思,即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四、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第一,延伸教材与工具材料。小学生爱好美术,不仅因为可从习作中获取成就感,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因为能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差,并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情绪性,如果提供的知识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改变与拓新教学内容与工具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当代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整合现代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化、生动性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特点,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造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PPT、FLASH等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友好的人机对话环境中,在图文并茂、声影一体的呈现过程中,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试之积极的设想、主动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扩宽他们的认知空间。”
第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大宝库,而且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美术学习的各个领域,如绘画、工艺、摄影、设计、雕塑、建筑等的相关资料可以在世界各地的美术网站中找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我们尽可能多的接触到各类艺术形式,感受到艺术的丰富多彩。同时网络中还有许多专业性的美术学习网站可供老师学习。我们可以登录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下载小学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扩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内容,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能开阔思路。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教师;专业能力;课程开发
多年来,教师作为课程的使用者(curriculum user),注重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教育方法的改进。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主要指教学方法和技能技巧,课程设计一般只限于写教案。随着人们对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21世纪的教育基点也产生了战略性转移,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不再片面地强调教学技能技巧,而强调教师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中,主动的认知及判断能力。2001年6月颁发的新《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就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是《规程》和旧《纲要》没有提及的。新《纲要》对教师的这种要求已经不是改进教学方法或技能技巧所能达到的了,教师需要有设计及统整课程的能力,也即课程开发能力。
一、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课程开发,一方面是幼儿园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在专业自主权上提升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工作本身专业化的需要。学者们曾研究过专门职业的标准问题,认为作为专门职业,应主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第一,其成员采用的方法与程序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作为支持。第二,其成员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第三,其成员不受专业外势力的控制和限定,有权作出“自主的”职业判断。“从理论上讲,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应该被视为专门职业,对教师个人来说,就意味着需要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独立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2]
在过去的许多年,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可以不必进行活动的设计安排,所有课程由园方统一规定。教师不用考虑教什么才真正对幼儿有帮助,只需按园方所提供的教材呈现给幼儿就可以了。这样的工作一般的成人都会做,不能体现作为教师的价值和成就感,大家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关注似乎更注重教法及技能技巧。
近10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却没能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现在既有了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过程模式”课程,与传统的“目标模式”相比,结构化的程度越来越低,课程的外延变得越来越模糊,内涵越来越丰富),又有了行政组织层面的保证(在国家的幼教《纲要》指导下,幼儿园自行决定本园的课程和指导方法),教师正好可以从包括课程开发在内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提升和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真正体验作为教师这一专门职业的价值和成就感。
(二)课程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标,适宜的课程内容和孩子感兴趣的实施方法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条件。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每个园一般都制定有学期、月、周的课程计划,里面包括目标、内容和指导方式,教师一般都严格按计划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3]一是教师预先选择的课程内容常常不符合孩子当时的兴趣,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却不能及时纳入到课程与教学中来。二是教师预先设想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程序、进度、重点等与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不一致。为此,教师不得不经常想方设法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忽视或排斥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想法,以调动他们对计划内容的积极性。教学过程成了教师展示课程计划的过程,注重的是怎样方便教师的“教”,而不是幼儿的“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标准的课程使用者,教育活动只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内容和程序进行,不能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地采取策略。如果真正从幼儿的发展角度考虑,教师就应该以参与者和活动伙伴的角色与幼儿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互动,在彼此的交互作用中自然产生新的目标与课程内容,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相当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途径
(一)开发适合本地、本园和本班特点的课程
我国幼儿园现行的管理体制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再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具体教育指导意见。幼儿园则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要求,自行决定本园的具体课程和指导方法。与中小学相比,幼儿园在课程决定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是真正的课程开发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主体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在方式上,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组成教师团队共同进行,开发出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在内的完整课程系统(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整套的系统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幼儿园难以做好);也可以是单个教师从小处着眼,在幼儿园整体课程框架和活动案例指导下,根据本班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点,自己设计一些具体的教育活动。下面是一位幼儿园教师结合中国队和土耳其队世界杯比赛实况,自己设计进行的教育活动实录。
活动设计者为江苏省江都真武油田第二幼儿园欧阳畅,这里只是部分摘录。
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一些足球的基本知识。2.让幼儿感受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的那种自豪感和荣誉感。3.让幼儿理解比赛重在参与,只要自己努力了,虽败犹荣。
摘录一:
幼儿甲:他把人家弄倒了,为什么不给他黄牌呢?
幼儿乙:你真傻,犯规的是中国队的。
幼儿丙:就是,罚了黄牌再犯规就要下场了。
教师:我们想一想,最近我们看的动画片《足球小子》,那上面说的什么情况会被罚黄牌?
幼儿甲:推人家,把人家弄摔跤了……
幼儿乙:那小翼被松山弄摔跤了,松山也没有黄牌呀?
幼儿丙:松山是想把球夺过来,不小心踢到小翼的。
幼儿甲:可他还是把小翼弄摔跤了呀?
教师:足球比赛的规则中规定如果是为了抢球,跑的速度太快等不小心把别人弄摔跤了,人家受的伤不严重,就判犯规。故意让人摔跤或推人则会被罚黄牌。足球是一项有规则的运动,什么情况都要根据规则来进行,裁判不会因为你是某国家的人就让你犯规也不罚,中国队员犯规也要罚,所以人人都要守规则。
评析:结合比赛实际和幼儿的关注点,引导幼儿讨论了解足球比赛的一些规则,同时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比单讲规则更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
摘录二:
幼儿甲:哎呀,用头顶球可疼了,他好勇敢呀。
幼儿乙:他是运动员嘛,我爸爸说,运动员可苦可累了,让我学习时就要像运动员一样不怕苦不怕累。
教师(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觉得他们说得对不对?
评析:因为这两个幼儿的话与教师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教师想让其他小朋友也获得这样的意识。
摘录三:
幼儿甲:中国队真差劲,又让外国人进球了。
幼儿乙:中国队员真笨,非要等人家踢到球才去追,追又追不上。
幼儿丙:中国队员要跑快点就好了。
其他幼儿:唉,中国队到底能不能进球呀!进一个也好呀!
幼儿们:中国队加油!
教师:我们国家的球队实力比较弱,和别的国家球队目前还有差距,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进入世界杯,这已经是中国足球很大的进步了。
幼儿甲:有进步就是好球队。(和老师常说的“有进步就是好孩子”很像。)
教师:想一想,X(体力弱的一个孩子)和Y(体力强的一个孩子)比赛跑步,会是什么情况?
幼儿众:X输定了。
教师: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们会觉得X和Y一样棒?
幼儿乙:X也使劲,认真跑了。
幼儿丙:不能看到Y到终点就不跑了。
……
教师:X就像中国队,Y就像土耳其队,我们要为中国队加油,哪怕中国队输了,也是光荣的。
评析:针对幼儿的情绪,教师用类比的方法及时将幼儿的关注点引向预设目标:体验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的自豪感,理解比赛重在参与,重要的是付出努力。
从上面的摘录看,基本是教师预设主题和目标,根据实际情境生成课程内容的活动,把两种课程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较好地结合起来,教育过程进行得既流畅自然又始终在教师的控制范围之内。这种做法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也便于操作,即安排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好比树叶),并用教师紧扣目标的引导语(好比树枝)将这些看似随意的内容凝聚在一起。建议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采用这种做法,即从单个的具体活动入手,设计一些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二)改造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幼儿园虽然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背景和师资条件下,每个幼儿园、每个教师真正做到自主开发课程并不容易。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像追捧时尚一般,一味强调园本和特色,不仅浪费现有的优秀教育资源,也使教师身心疲惫,无暇顾及对教育过程的优化和对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无“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的实质。“社会各方面应该而且已经集中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许多教育资源,作为一个办学实体,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使之实实在在地为幼儿教育所用。”[4]但幼儿园的条件和每个幼儿的需要各不相同,如何才能使教育更好地适应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这需要教师在选用已有的课程资源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造开发。
1.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本地化改造
专家设计好的教育活动,大多经过了反复的论证和思考,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某些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共通的,但有些具有地域特点的内容和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比如,北方冬天的冰雪游戏无法适用于南方;参观立体交通和大超市等城市题材的内容不适用于农村……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对已有课程内容进行改造,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教育和幼儿生活的联系。有一首歌颂江南水乡的儿歌《水乡歌》是这样写的:“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水乡什么多?桥多,东一座,西一座……水乡什么多?船多,千条船,万条船……”这首儿歌很美,但对西北地区的孩子来说,“水乡”“小桥”和“船只”是那么遥远、陌生。兰州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创造性地改编了内容,让孩子们编出《兰州歌》:“兰州什么多?风多、沙多、百合多……”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2.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本园化改造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全国几十万所幼儿园,没有哪两个园会在师资、物质条件、幼儿发展等方面完全相同。在同一地区的A园成功实施的教育课程未必在B园同样适用,在选用已有课程资源时,必须立足于本园实际去思考,此课程模式有什么优点?对教育条件的要求是什么?本园有多少与之相通的条件?本园在选用这一模式时,需要进行哪些改造?教师需要作出几方面的努力,等等。这样一一对照去发现问题,然后从各个入口入手,一步一步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提高教育质量。
3.使选用的课程资源适应本班幼儿的特点
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有一种观点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具体到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中,必须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切实处理好教师“导”和幼儿“学”的关系。我国目前已有的课程资源中,绝大多数是现成的教案,大致包括目标、准备、过程、建议几个部分,在过程中还详细写出了进行步骤、指导方法,有些连教师说什么话都已设计好。这实际是从教师的“教”出发的。教师在实施这些活动时,必须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在实施方法上进行课程的再次开发,使已有的课程资源更符合本班孩子的特点,使幼儿的学习更有价值,努力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以上海某幼儿园进行的“金茂大厦亮灯”这一绘画活动为例,要求幼儿用蜡笔涂色的方法表现出浦东一角的夜景。[5]活动在中一班开展时效果很好,在中二班进行时却令孩子们大为扫兴。教师通过对活动的过程和作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中二班幼儿作画积极性的原因是幼儿运用蜡笔涂色的能力较差所致。活动前教师没有对两个班幼儿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而用同样的标准和方法要求幼儿,从而使能力差的幼儿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一个幼儿园同年龄的两个班都有如此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便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在选用每个活动时,都应对本班幼儿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灵活调整实施方法,从而创造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人本化”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31—34.
[2]冯晓霞.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A].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解读[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2.
[3]冯晓霞.弹性计划──师生共同建构课程[J].学前教育,2000,(4):4—5.
[4]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管理转型过程中存在问题辨析[J].幼儿教育,2002,(11):4—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手段;开展措施
在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下,我国基础教育活动对于人才培养有着更加确切的目标,小学美术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与人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那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呢?
一、合理安排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宜学生学习的教案,小学美术课不应该是绘画课,也不应该是美术课,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多融入一些基础技能知识,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美术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要具有趣味性,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后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意拉近学生与美术之间的距离。
二、科学应用教学手段,活跃美术课的气氛
教师如果可以灵活的使用教学手段,就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可以举行兴趣小组活动或者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探索活动与创新活动。此外,教师还要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让课堂气氛变得愉悦、轻松,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东西。
三、因材施教,重视课堂评价
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到学生的操作水平与美术基础知识存在差异,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提升。为此,在每一节课开始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教学任务,让学生都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对于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注意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引导他们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对于基础水平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做好基础教学工作,着重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需要注重评价,从多元化教学中挖掘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闪光点,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进步方向。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顾虑,还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爱上美术,真正优化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实施欣赏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欣赏作品,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欣赏教学,注重美术与生活之间的结合,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美。在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涉猎美术作品,近距离与鲜活、生动的作品接触,让学生可以在宽广的领域中汲取营养。
参考文献:
[1]冷胜火.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2]朱永斌.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下,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