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 韩国现当代教育思潮 冲突 统一
一、引言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几千年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不仅在中国一直得到继承与发扬,对世界各地的教育模式改革与教育思想发展也有很深远的借鉴作用。
韩国是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国家,不管在教育理论还是课程设计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很深的影响。现今,韩国正处于一个教育改革期,我们更需要儒家思想中的精髓教育思想给予理论指导。孔子提出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正符合韩国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因此,如何更好地把中国古代的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韩国教育模式改革融合,以孔子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对韩国教育模式进行更科学有效的改革,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二、国内(韩国)研究现状
韩国是一个受儒家影响非常深的国家,儒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在古代时期,韩国和中国关系密切,当时的中国无论在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都远远强于韩国,韩国一直向中国借鉴各方面先进经验,包括执政理念和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受到中国影响至深。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在中国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随着韩国和中国的密切来往,儒家思想慢慢深入到韩国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对韩国教育起到了根深蒂固的作用,逐渐成了韩国教育的理论基石。这种儒家思想何时开始传入韩国,现在很难有准确的说法。
很多韩国学者认为,卫满朝鲜,汉四郡时代,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已经开始悄悄进入了古代韩国,而到了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在古代韩国都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影响。譬如,高句丽在小林兽王二年时正式建立“太学”,以教授儒教经典的“五经”为主,同时以《周礼》为理论依据,制订各种律令与社会统治体制。
儒家思想在韩国迅速发展时期是在伴随着程、朱性理学传入韩国后开始的,从高丽末期到整个朝鲜朝,韩国国内出现了很多派别各异的儒学大师,他们有着独特的理论观点,对儒学有不同的见解,不仅仅是一味继承前人的儒家思想,还有一些自己的独创心得,一些创新的理论,儒家思想在国内百花争放,发展尤其迅速,这个时期的发展,巩固了儒家传统思想在韩国的坚实地位。
现如今的韩国,儒家思想在我们生活中、学习教育、工作中如影随形。在生活中,家庭长幼尊卑,男尊女卑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无不一夹带很浓的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阶级关系中,对长辈的尊敬,对国家、家庭、对公司的忠诚,都在无时无刻地受到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同样深入到韩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尤为明显的是,韩国至今还保留着一所以“儒家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学府,这个学府就是“成均馆大学”。这是一所明确提出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办学理念,以儒家精神作为学校发展宗旨,爱本学校的深奥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中,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民主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国家栋梁的教育方针。“儒学”被作为成均馆大学里必修的一门学科。儒学之所以在该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这么重要,是因为通过儒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东方人的人生观及思维结构,而且可以让他们领会到中国古代圣贤的生活态度,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能够在学习过程不断寻找本国民族主体发展及教育改革的契机。成均馆大学的儒学教育仅仅是韩国最明显的儒学教育,在整个韩国教育体系中,无不夹带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一些地方乡校,承担部分中小学学生中的“儒学教育”。此外,一些民间组织,如“儒道会”等组织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或培训课以宣传儒教思想。
现代韩国的儒学研究者追求的仅仅是想通过儒学教育,达到代表大韩民族传统文化的儒教复兴,却从未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儒学教育对韩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如韩国学者梁承武所提出的现代儒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儒家的体系化;二是寻求方法论上的现代化;三是儒家的大众化;四是儒家的组织化。这些理论上只是强调片面研究儒家思想,仅仅是想通过寻求现代化宣传方式,使得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大众化、普遍化,通过重新组织的方式,让儒学重新成为现代韩国社会的儒教,仅仅让儒家思想学派成为韩国复古的儒教而已。正因为大家如此片面地理解,使得儒家思想在韩国教育中变得过于枯燥,太过形式,没有内容精髓,使得在韩国主要大学中,儒学由于其枯燥的内容、单一形式而变成一个冷门的学科,逐渐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在现代商业化社会里艰难挣扎着。即使有一部分韩国学者为了儒家思想能在韩国复兴,呼吁寻求新的现代化宣传方式,然而这种单一的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在大众中很难起到任何效果,这些现象已经开始引起了不少儒学研究者的注意与反思。
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实现韩国儒学现代化才能真正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才能够引起韩国社会整体的共鸣,才能使得儒家在韩国蓬勃发展。所谓的韩国儒学现代化是指利用曾经代表大韩民族精神的儒学的精髓能够为今天的大韩民族重新塑造新的代表现代化的大韩民族精神,并以之为精神支柱和价值观解决现代韩国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治、社会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儒家极力提倡的“为国尽忠,为亲尽孝”的忠孝思想,对当代韩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的教育理念对现今韩国教育模式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如何利用儒家的教育精髓为指导基础,实现韩国教育模式改革,反之使得该教育模式不仅变成更符合儒学教育发展的模式,更符合和现代国际化发展需求,这将是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三、冲突
1.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一定冲突。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上层社会精英、管理者,以后的任务是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培养政府官员;韩国当代社会,从政只不过是多种行业中的一种选择而已,相对于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韩国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各种技术类、管理类人才,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的需求。
2.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内容的部分环节存在分歧。
孔子认为作为一名学生,首要任务是遵守和做好传统的道德原则,课余时间若是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学习文化课程。孔子重视德育的教育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那个时代,他提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把教学重点放在社会管理事务上,相反的,却不重视对基层劳动,如何提高生产速度,如何改变生产工具,增加农作物产量等农学科目的教育课程。与之不同的是,当今的韩国教育不仅要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要将涉及生产技术,生产活动的农学、工学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外,现代韩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在教学内容中积极引入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技术学科门类,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育体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些都反映出现韩国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与孔子时期的教育内容存在较大分歧。
3.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方法的部分环节上存在一定冲突。
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确实提出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些方法还在被教育所采用,但是孔子在教导学生的方法上却是过于强调尊卑关系,认为老师的地位要高于学生,在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上,也是过于简单,过于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只是简单地训诫,没有对知识点深入地讲解和解释内在含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明白时,他更多地希望学生能记住和接受这个知识,而不是让学生理解它。孔子对师生关系是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和教学方法上的单向教学,现代韩国教育不仅是提倡师生关系的平等,而且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知识点提出见解,师生是互动关系,对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详细、深入,让学生在理解中记住知识点,提倡的是互动教学、民主教学的理念,提倡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这些环节上都与孔子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
四、统一
儒教对韩国影响由古至今从未断过,现代韩国也是不例外,在生产、生活、教育中,随处可见儒教思想的影子。就如现代韩国政府为了社会的稳定繁荣就积极鼓励儒教思想教育,强调儒教思想在韩国的重要性,当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是中国提出来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在社会和谐人际关系中仍然继承、发扬和转化“五伦”思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阶段,重点建设“八德”中的“三德”:忠、孝、礼,特别是“忠孝”思想。对韩国来说,孔子的精神是一直在伴随着人们生活、学习、社会活动中,比如和别人见面时应该鞠躬,在长辈面前喝酒时应略微侧身,结婚时新郎新妇应跪拜父母,奉茶……作为长辈,如果晚辈不听话,和长辈顶嘴,就可以打晚辈。老师可以因为学生不鞠躬、不认真上课用尺打学生的手掌。这些种种行为的教育思想基础都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统一的。
在韩国儒家思想已成为维持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黏合剂,以此为基础更多地融入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儒教俨然成为大韩民族精神的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服务于某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或伦理规范的制定,而且更大的作用是通过夹带着传统社会形成于大韩民族的意识,能够体现出本族文化的创造性源泉。在韩国民族的教育领域里,儒教一直作为韩国社会教育的思想基石,在引导韩国教育,社会关系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因此,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教育界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是任何其他思想都无法替代的,这说明现在的韩国教育思想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统一的。
五、结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代表神秘而充满智慧的东方教育文化思想,带有国际性的、时代性的鲜明特点,但是我们不应一味地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客观地吸收孔子的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符合韩国当地文化背景和时代需求,能使之对韩国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设计有重要积极的作用。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察觉到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人类有着许多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变化程度微乎其微。无论社会进步,还是落后,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商业化的社会里,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仍然适用于当今社会,这些价值观念是无国界性、跨时代的,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的,不仅适合于过去,而且可给今天和未来给予重要的指导与启示。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程昌明译注.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出版,1985.
[3]王兴.论语・仁者的教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二)论文类
[1]冯增铨.对中国大陆40年来研究孔子情况的回想.孔子研究,1991.4.
[2]柯虎.近十年福建学者孔子研究略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3]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孔子研究,2007.123.
[4]钱淼华,门薇薇.孔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5]王炳照.试论孔子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2.
[6]林有祥.孔子教育思想微探.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0.3.
Abstract: The modern value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to discuss the beneficial parts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can be used by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triotic loyalty and good family values in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th continuing to carry forward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method of home folk-custom and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shuold be concerned by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very useful carrier, such as festivals, opera and so on.
关键词: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部分;现代价值
Key words: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cellent part;modern value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13-01
0引言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影响都很大,有很多的现代价值。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类出现阶级之后就随之产生,对人们思想进行教化和统治的活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过历史性的作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求“精忠报国”“公忠为国”。孟子还提出:“天下有道,以身殉道;天下无道,以道殉身”。[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和受外来国的影响,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尽管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但是效果还是不明显的,这就要求国家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借鉴我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美德的教育在今天看来更有特别的借鉴意义。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家庭美德教育方在很突出的位置上。首先是强调孝敬父母,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行,古有“百善孝为先”的观点。正是这种突出的地位,才使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邦”“尊老爱幼”的文明和传统美德才得以流传至今。在今天,孝道没有古代那样重视,很多人忽视对父母精神上的照顾和慰藉,所在今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突出和重视孝道教育和亲情教育。
2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的现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3]
2.1 利用乡约的教育方式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当地的老百姓提出的,对他们进行教化的一种方法。每月用一两天的时间由专门的人员对百姓进行讲读,讲读的内容通常是由民间制定和政府颁布的两部分组成。前者如宋代的《蓝田吕氏乡约》,后者如明太祖的《教民六谕》,这两者相结合所以教育民众的效果非常明显。这种利用乡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今天几乎很少运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针对各个地方的特色和特殊性方面的教育没有做的很好。所以现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应该采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乡约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应该更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2.2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就提出了这样的思想,他针对不同的学生对“孝”有不同的回答可以看出这一点。“当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答曰:‘无违’,即不要违礼。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当自游问“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能够做到因人而异,能够让学生扬长避短。
我国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也有因人施教的方法。但是在实践中用的还是比较少。这主要是源于我国的学校教育的方式,都是集中教育,很少有个别教育的。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长远来看抑制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3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形式多样,值得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且客体课借此相互作用的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但有些载体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用的非常多效果也不错,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却很少受到重视。
3.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节日载体今天应该发扬光大古代的统治者们擅于通过节日为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通过在特定的节日举行特定的庆祝方式来引导百姓的思想。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引导人们的爱国热情。以节日为载体来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在劳动之余得到放松和娱乐,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相应的教育。
3.2 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节日这个载体的运用不是很好中国传统的许多节日都在慢慢淡忘,因此这些节日带来的教育功能也一并消失。所以,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有很多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逐渐淡化了民族意识,爱国热情也在退化,所以选择以节日为载体来加强人们的思想教育是一很好选择,应继续并加强力度。
3.3 在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戏曲为载体既让人们容易接受,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国古代大到国家官吏小到文人墨客教育家都很重视戏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古代以戏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今天歌曲中以歌颂祖国和很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歌词的比例很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借鉴戏曲歌曲这种载体,更多的把国家的主流教育思想融入到歌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能够发挥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越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194.
[2]朱熹.孟子・离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关键词 现代课程 后现代 前现代 冲突 融合
图尔明在《回归宇宙论》中提到:“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如今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后现代世界’尚未发现如何以是什么来界定自身,目前仅仅能以不再是什么来界定。适当的时候,从现代到后现代科学的转变将通过哲学和神学的相应变化来呼应”。图尔明的话是后现代主义支持者的心声,仿佛一切都在更替,一切都陷入未知和不确定。后现代给人一种无所不包的感觉,它本身思想过新,过于多样,甚至还无法定义自身,也是任何一种分支都无法予以代表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它的影响力。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已波及到文学、哲学、数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后现代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明显冲突让很多从事教育的人不知所措:是屈从于长久以来既定的事实和观念,还是接受尚在发展中且不确定性明显的新思想?在这个开放性的社会,接受新兴观念似乎已成为惯。但是,是不是真的契合发展需要,抑或后现代教育观适合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这一点值得深思。
前现代范式是自古希腊文明开始并得以发展完善的,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来体现前现代秩序便是“道德品质是一种中庸,居于两种恶性之间,一种是过多,一种是过少。之所以如此是德性指向中部”。从这位古希腊文明杰出代表的话里我们可以窥探出前现代的含义――它强调一种平衡、均匀、完美,这一点恰好和儒家思想不谋而合。虽然工业化发展迅速,让现代文明得以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是我们本身的思想根源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充斥着现代文明和号召推进后现代文明的今天,前现代思想仍然有它的一席之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着一种迷茫和混乱,在自身文化并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和消化的前提下,过于猛烈推进效率至上的现代主义课程观,抹去了人文主义的厚重感。而在后现代文明尚未明确,甚至还和现行的素质教育有所冲突时,现代主义教育观受到来自前现代和后现代双方的冲击,它们都有合理性,也都存在不合理性,所以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后现代课程思想与现代课程的对立与融合
1.后现代主义
从思维方式的变革来看,“后现代主义”主要指一种发散性、多维化、逆向性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线性思维方式不同,它更强调不确定性、不连续性、质疑性,去否定性和去中心化。如果拥有信念,那么拥有的信念应以怀疑性而非确定性为基础。无论做什么,在作出行动前甚至在做行动时都要怀疑做的可能是错误。存在并非都是合理的,万物也不具备确定性。一切都建立在怀疑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随时可能被而从头再来。绝对的正确也是不存在的,现代主义者强调的普遍性、确定性、准确性、正确性,在后现代领域中都是无法被感知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只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下做的特殊决定。我们希望它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无法确定它是否会一直正确下去,只能说在当时当地是合理的,而未来的一切却无法预知。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主义来说,与其说是冲击,不如说是恐惧。如果说一切都不再确定,一切都无法预知,也不存在绝对性的真理,那么我们之前建立起的所谓的理性世界随时都将会。
2.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想而来,它不同于现代教育观强调着科学实证主义、理性主义、线性因果这样的思维模式,教育目的也是试图追求一种具有确定性的量化结果。后现代教育观不认为目的能够以具体的、量化的结果表示,它认为“目的只能以一般的,甚至是‘模糊’的词汇来描绘”。通过后现代教育家的著作,可以看出他们的表达形式、内容和现代主义教育家大相径庭,很多后现代教育家以诗歌、童话、隐喻等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这类文体不同于议论或叙述,它们是开放式的,具有启发性的,只有通过此类形式才能让教育目的保持下去,而逻辑性、精确性话语是封闭的、呆滞的,不具有生命力的。因此,以此为教育目的的前提下,后现代课程中就应该具备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去中心化等。只有这样的课程观才能符合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思想,在此课程观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未来那种不确定的世界。
3.对立与融合:合理与不合理的交融
在多尔的《课程愿景》一书中,不乏将现代主义称作幽灵的说法。泰勒模式、斯金纳程序、布卢姆目标在后现代者眼里都是幽灵,因为它们是理性主义与精确性的产物。后现代主义者视察目前的教育系统之后,认为这些幽灵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遍布在整个教育系统之中。像实验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以及各种分支的教育学正在逐渐蚕食真正的教育,将教育划分为一块一块,使其“支离破碎”。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把控着目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方向。现代主义的教育生怕一旦放松了控制的弦,整个教育体系就会崩塌,尤其是在课程领域,丝毫不敢掺杂除现代主义外的思想。客观来看,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另一方面,在教育目的上,现代主义很容易忽视真正的内在目的,也就是儿童自身的发展需要。多尔也认为现代主义思想的运作以确定性、封闭性和非转变性的框架为前提。因此,尽管现代主义在大机器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却无法有效地处理人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在追求极致的精确性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却没有跳出来看看这样做是否正确。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指导不能够为人类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因此与后现代思想的相遇将成为改变目前教育现状的契机。
后现代教育的观点是对现代教育存在问题的正视与抨击,后现代教育针对目前教育过于工具理性化,一切教育任务、教育过程的背后都有功利性目的,且课程分科过细可能会导致学生不会自我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概念和知识,整体意识不强,缺乏逻辑推理与思辨精神。但是我们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一味地鼓吹后现代主义理论,其不良结果也显而易见。
首先,后现代课程理论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这样无形中就是反对学科的存在,要求消解学科之间的界限直至完全融合。他们认为现有学科教材体系已经很难容纳无限膨胀的知识,如果仍是延续以往科学知识的分科体系,将只能学到片面的、碎片化的知识,而无法整合起来。认识到知识的爆炸性从而改革课程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一想法敏锐地把握了目前信息社会的发展动向,也是未来的趋势,但是以此为依据要求取消学科甚至不同类别知识的边界是需要商榷的。
其次,后现代教育强调过程,不允许预设价值和目标的存在。这一点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允许教育目的明确化、确定化是很难推行的。现代教育的确存在在教育目的设置方面忽略了“人”,也就是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状况,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要求彻底抛弃预设价值观。这样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失控,也就是教育的无效化。
由于现代主义教育发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它的理念在不断地扩充和巩固,并广为传播和接受。因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它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而后现代教育观在此时跳出来也是时势使然。当然由于它本身不如现代主义教育观成熟,它的局限也更为明显。如除了上述,还有认同不确定性的知识观消解了一切真理,这很容易滑向虚无主义并导致最终信仰的缺失等。所以说,不是学科的划分就是错误的,而是要思考如何设置学科或者分配学科的比例最为恰当是关键;不是要讨论教育无目的是对是错,教育重在过程不要结果这样的说法也是因时因地而对错不同的。在现代主义教育势头正劲,而后现代主义教育也言之有理的情况下,坚持‘绝对运动’和‘绝对静止’都会有片面性,因此,以自身的教育状况采纳不同教育观才是明智之选。
二、前现代课程与现代课程的矛盾与冲突
1.前现代文化教育观
前现代文化于我们而言就是传统文化,前现代教育就是人文主义为主的教育观,它充斥着融合的氛围。古人喜用“是……也是……也是……”的句式来表达观点,这是一种对多种属性认同的全局式的观点,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特征。反观西方,古希腊时期则注重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观:真、善、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而它们三者也是不可分的。从这些思想可以看出,前现代的教育理念重视整体性、均衡性、对称性,并且求知、求真、求美。古人学术思想的表达往往采用“隐喻”“叙述”“例示”等方式,而不是思辨“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前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不具备系统的、明确的理论性和逻辑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知识状况和古人所持的学术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前现代思想目前来看并没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大,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2.前现代课程教育的缺失
我们经历了前现代,处于现代,又开始受后现代影响。尽管历史久远,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遗忘前现代的文化观和教育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历史环境影响,我国没有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而如果连仅存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消亡,我们国家的前途是令人堪忧的。因为一个抛弃自己文化放弃自己根源的人是没有办法立足于世界的。
我们现行的教育基本上是民国时期确定下来的科目再加以丰富,纯科学科目基本都在,与我们本身文化息息相关的目前只剩下语文一科。我们并不缺资源,但是这一方面的教育却越来越差,应该说在一开始没有把这个点作为关注点。毕竟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已经太多太多,所以在一开始教育得以呼吸外来的新鲜空气时就潜意识地将传统暂时搁置一边甚至是持抵触怨愤的态度。而到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把学校也变得像工厂一样生产学生。数学、物理、化学,这样学之有用且见效迅速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重,最经典的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传统文学这样的人文主义学科底蕴深厚,且学习起来费时费力,在短期内只能作积累之用的知识就有被淘汰的趋势。更可怕的,因为环境的影响,国学方面的大师越来越少了。由于传统文化在目前课程体系中的缺失,不少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尽最大的可能让文化在教育活动中传递下去,所以目前的课程现状就是前现代与后现代共同影响的现代课程的变革。
3.如何看待前现代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矛盾
现代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矛盾简单说就是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因为很多经典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如果想让具有正能量的传统文化嵌入现代教育之中是完全可行的,二者之间不存在根本性质的对立。所以想要二者兼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和生活取向,一定要让它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一种形式或者仪式的概念。前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虽有明显差别却又是相互联系的。虽然看上去前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所有思想的融会贯通,一个字“合”,而现代教育正好和它相反,是“分”,但是它们之间的作用却是相互渗透的。前现代文化教育追求真善美,力求平和之美的目的是去除现代教育中浮躁和寡薄之气所需要的。只有处于低层次的教育观才会不自觉地将二者分开,要想真正地做好教育,不仅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对立,更要调和矛盾,毕竟根源性的东西是不能被抛弃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理性辩证地看待前现代教育和后现代教育观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尝试构建三种观念和平共处的局面,这当然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愿景。现代教育的现状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不要固执地认为某种趋势或观念一定会永存,现代教育已亡论、后现代教育式微论这些观点都是过分看重了某种教育观。教育现状在发展,教育现状自然也会改变,教育终究会向它本该前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文明.后现代教育观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与背离[J].当代教育科学,2010(8).
[2] 王玲,周小虎.后现代教育思想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3] 姚文放.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J].西方哲学研究,2011(4).
[4] 刘复兴.后现代教育思维的特征与启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