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准医学发展范文

精准医学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准医学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准医学发展

第1篇:精准医学发展范文

组学研究?大规模队列试验和数据处理是精准医学的核心?精准医学是综合个体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信息与表型关联的个体化医学模式,是在大数据驱动下的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鉴于我国巨大的医疗资源需求的现状,研究和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准医学计划旨在解决以“群体”为对象的传统医学诊断误差大?用药非精准以及医疗资源浪费大的难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就精准医学的提出和发展基础,以及国内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

在2008年提出以表述分子诊断使得医生不用依赖于直觉和经验便可以明确诊断?循证医学时代强调“群体”的临床证据,而忽视了“个体”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差异性?循证医学过分关注群体统计学差异,忽视了临床实践的真正意义;而精准医学正是关注于“个体”:这便决定未来的医学模式将从循证医学转变为精准医学?“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一词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战略家Clayton Christensen但是,当时这个描述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2011年美国国立研究委员会下属的“发展新疾病分类法框架委员会”发表的《迈向精准医学:建立一个生物医学知识网络和一个新疾病分类法框架》蓝图,作为“个体化医学”的新表述形式,“精准医学”才开始被广泛重视?精准医学是指为每位病患的个体特征制定医疗方案,根据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或特定治疗方案的反应将患者个体分成亚群;然后将预防或治疗措施集中于有效病患,而免去给无效患者带来费用和副作用?“精准”包括“准确(accurate)”和“精密(precise)”两重含义?精准医学根据病人个体特异性制定个性化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是具有颠覆性的医学新模式?2015年初,奥巴马政府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的“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PMI)”,并为精准医学计划的5个具体内容在2016财年预算案中提出2.15亿美元预算?“精准医学计划”是以遗传信息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基础,依靠百万志愿者的基因组信息和临床信息的大数据来支撑癌症与其它多基因病研究,转变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方式,寻求公立机构和私立机构良好合作的大型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前瞻性项目?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是一个粗放到精确的过程:循证医学关注于“群体”统计学差异,精准医学则关注于“个体”组学特征;循证医学强调随机对照数据,精准医学强调分子生物学证据?

2精准医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基因组研究中新产生的流行病学数据转换为与未来临床应用相关的信息?组学技术的质量和标准是精准医学的关键之一?精准医学临床转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通过对患者遗传特性的研究和分型,在我国原创抗癌新药西达本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发和上市过程中,药物基因组学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精准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标准化的各种大型的队列研究和多种组学研究,寻找疾病的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完善疾病分类;完善后的新疾病分型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等手段进行临床转化,达到个体化的精准医疗(Fig 2)?其中大型队列研究是精准医学的核心;多种组学研究是精准医学的基础,其中药物基因组学?药物表观基因组学以及药物蛋白组学等是精准医疗临床转化的桥梁;大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发掘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凭据?

2.1大型队列研究

作为精准医学研究的核心,大规模队列研究通过对大规模健康和疾病人群的随访信息和临床样本的收集,进行多层次综合性的组学研究,有利于发现疾病早期诊疗的生物标志物?其中新药临床试验由于规范度高?标准化好等优势,是精准医学大规模队列研究中规范样本和表型数据的重要来源?医院生物样本和临床信息是精准医学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前提,由于其复杂的多样性,其可靠性成为决定精准医学成败的关键?

欧洲癌症与营养关系的前瞻研究计划(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EPIC)自二十世纪末起开始调查膳食?代谢及遗传因素与癌症发病之间的关系?EPIC通过对10个欧洲国家的50万余人群的长期随访(其中2.6万人后期发展为癌症),以及对900万例样本的收集和分析,研究了不同膳食类型?遗传多态性等与癌症发生发展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对降低癌症发病率?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2篇:精准医学发展范文

这是贾瓦迪博士开展精准医疗的一个成功例子,类似这样的范例有很多,仅2014年就有25例。很多已经被知名癌症治疗中心放弃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在采用了精准医疗三个月之后,比预期的生存时间加长了,大部分患者的癌细胞消失40%到60%,个别患者的癌细胞消失了90%。

精准医疗真的如此神奇吗?精准医疗是怎么回事儿?这种医疗方式对于普通大众有什么意义?笔者就此采访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贾云鹤教授。

据贾教授介绍,精准医疗是运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临床数据以及生活环境,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诊断,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精准医疗的诞生是近年的新鲜事儿,诞生的契机有三,分别是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这三大契机决定了它和以往医学模式大不一样。

精准医疗之所以名声大噪,与美国人是分不开的。2015年初,美国提出“精准医学战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及精准医疗计划。由总统亲自出面提倡,自然引人注目。于是,精准医疗成为全世界医学界新的共识,成为当下国内外医学界最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在我国,动作不比美国慢,2015年2月就成立了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将精准医疗迅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计划在2030年之前投入600亿科研经费。专家认为,精准医疗将带来医疗模式的全新变革。

以前,患者去医院看病,医生往往是从经验出发,根据患者出现的体征,比如是否发热、疼痛以及疼痛部位,做出诊断,即所谓的第一代医学――“经验医学”。有关统计显示,“经验医学”的误诊率达到50%以上!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难免出现诊疗失误。而今,医生看病的手段除了查体、问诊以外,主要依据影像学、化验室检查结果,做出相应诊断,这就是第二代医学――“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比“经验医学”似乎进了一大步,但它的误诊率也达到30%以上,癌症的误诊率更是高达40%。在传统“经验医学”、“循证医学”程式下,医疗遭遇了“不确定性”瓶颈,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及疗效的不理想。美国医学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美国医疗系统每年因不必要的诊治、无效医疗、预防失误等原因而造成的浪费高达75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医疗总开支的30%。而在我国,在医疗行业不规范、不健全、医疗资源不共享、以药养医的逐利机制盛行等情况下,不合理医疗耗费更为严重。

而精准医疗属于第三代医学,它可使误诊率大幅度下降。M行精准医疗时,医生先通过基因测序等新型检测技术,得到患者的DNA信息、代谢产物、微生物、蛋白质组等生物大数据信息,再通过云技术把患者的数据与大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后通过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病灶。

有专家认为,精准医疗至少有三大优点:第一,提高治疗的有效性;第二,降低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第三,节约医疗费用。通过基因测序技术预测未来可能会患有哪些疾病,从而更好地预防;一旦患上了某种疾病,可以早期诊断;治疗针对性也更强,用药会在最佳剂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准用药时间的前提下进行。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就避免了临床治疗中的盲目用药,去除无意义甚至有害的治疗,从而极大降低医疗费用。用奥巴马的话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而且次次如此”。

其实,在精准医疗方面,我国开始的较早,且早有实践应用。早在2006年,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北京清华医院肝胆胰外科中心的董家鸿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并在他工作的肝脏外科付诸医疗实践。近1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在显著提升外科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成本并提高了医疗效率。以大范围肝切除治疗肝癌为例,与传统手术相比,接受精准手术的患者术中输血量降低近一半,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降低了一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5%,术后3年生存率提高了22%。精准医疗的效果确实非同一般。

为加快精准医疗理念的推广和应用,2013年初,就有专家建言:在我国构建和应用精准医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议设立精准医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整合优势资源,针对我国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创新性研究。专家还建议,应该将精准医疗作为提升国家医疗品质和效益的重要战略,纳入国家医疗行业的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制定精准医疗理念指导下的疾病诊疗规范、临床实践指南、临床路径、医疗质量和效益评价体系,全面推动精准医疗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普及和应用。还建议加快精准医疗器材的自主研发。建立一批具有专业特点的国家级精准医疗器材研发中心和健康科技孵化器,组建理工医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团队,加速研发以数字化、智能化、高精度为特征的新一代医疗器材,如高精度能量外科器械、微创外科器械、数字外科系统、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技术、医学分子影像技术等,开创我国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的新局面。

专家认为,随着精准理念向临床医学各个专业的迅速推广,在不远的将来,以最小损害和最低耗费去获得最佳疗效的医疗模式将涵盖整个医疗体系,让整个社会群体获益。

第3篇:精准医学发展范文

相对于精准医疗在医学界的大热,不少非医疗界人士却对此表示难以理解。如果只是强调疗效精准,治好病、治对病,又有什么新意可言呢?病人来医院,图的不就是这些吗?现在才开始热捧“精准”,难道说以前的治疗都是瞎蒙?即便是部分医务人员,也可能不以为然。毕竟从医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医学进步本身就是精准化的过程。从传统的望闻问切,发展到现代检验、影像技术,本身就是不断校正、不断精准。

“精准医疗”的实质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精准医疗是运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个性化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它的诞生有三大契机,分别是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这也就决定了它和以往医学模式的本质区别。

过去,医生诊治疾病往往是从“经验”出发,根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发热、腹痛)来做判断,即“经验医学”。如今,医生诊治疾病主要基于查体、问诊,以及影像学、化验室检查结果,在拿到足够的证据后,再进行诊治,也叫“循证医学”。而在精准医疗的时代,医生先通过基因测序等新型检测技术,得到患者的DNA信息、代谢产物、微生物,蛋白质组等生物大数据信息,再通过云端技术把患者的数据与大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后通过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病灶。

在我看来,精准医学至少有三大优点:第一,提高治疗的有效性;第二,降低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第三,节约医疗费用。通过基因测序技术预测未来可能会患有哪些疾病,从而更好地预防;一旦患上了某种疾病,可以早期诊断;治疗针对性也更强,用药会在最佳剂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准用药时间的前提下进行。而做到了以上几点,也就避免了临床治疗中不必要的盲目用药,去除无意义甚至有害的诊治措施,从而极大降低医疗费用。用奥巴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时间 ,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 ,而且次次如此”。

当然,我们也不能神化精准医疗。所谓精准,永远是相对的。百分之百的精准,即便在理论上也难以做到。认为它可以彻底消灭疾病,更不现实。因为治疗结果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还受到生活环境、教育程度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人类对自身及疾病的认识尚存在局限,现有的知识体系、科学模式(包括精准医学)亦非尽善尽美。

第4篇:精准医学发展范文

目前,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已经在数字医学领域占得先机。高端的医疗影像设备、人工智能产品等大多来自发达国家,其在数字医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的成果同样引人注目。我国经历二十多年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各种信息管理与临床信息系统遍及全院,数字化医院成为综合实力较强医院追求的建设目标,远程医疗快速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公共卫生信息化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同时,自2001年以钟世镇院士牵头提出构建“中国数字人”的设想开始,数字化技术在我国的基础医学研究便逐渐铺陈开来,而多个国内数字医学研究机构如南方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以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海信集团联合成立的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等,分别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数字医学影像设备、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在数字医学的核心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想推动我国数字医学快速持续发展,必须先对数字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深入的认识。

数字医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数字医学基础理论正逐步完善,数字医学学科体系逐渐清晰,智能化、可视化、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也将进一步与医学检测、诊断、治疗等技术交叉渗透。数字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未来会出现更加人性化的数字化医院管理。功能单一的医院信息系统的格局将被打破,PACS应用将会向区域、远程发展,无线移动、重症监护、远程医学、数字化手术室建设将会涌现,电子病历在社区医疗以及大范围的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会催生更多人性化的管理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渗透,数字化医院必将会更注重信息提供利用的人性化,而且从管理到医疗,从门诊到临床都正在孕育着新的突破。

其次,数字医疗治疗技术将会更加智能化。将人工智能与经典医学理论和经验知识构建集评估、诊断、决策与预测于一体的智能专家诊断系统将会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随着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智能医疗机器人,尤其是智能微型医用机器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医生进行治疗。智能化的数字医学治疗技术将会给传统医学治疗带来重大变革。

最后,微创化、无创化的数字医疗检测技术将会不断涌现。多种生理参数的测量能够对人体健康状态或疾病进行诊断,而基于多种光学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将会是数字医疗检测技术实现微创、甚至无创检测的一个重要途径。近红外光谱技术、光学弱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多模态多光谱分子影像技术都将会实际应用在人体多种生理参数的检测中,而且由于光学成像技术本身对于人体没有损伤的特点,光学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将会推动数字医疗检测技术微创化甚至无创化。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的发展

精准化的数字医疗诊断、手术技术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这也是我国突破发达国家数字医学技术垄断的关键。其中,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功能的日益强大,将会使精准外科手术成为可能,推动临床外科的跨越式发展,也必将会成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临床医学的新手段。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相配套的医用显示器的规范与普及,能够为医生诊断提供更精确的判断,推动远程医疗和社区医疗的快速发展。数字芯片的进一步发展与嵌入对医疗诊断设备性能和便携化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通过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董教授合作,开发出了低辐射剂量下的低质量CT图像消噪、增强技术,做出了一款世界水平的计算机辅助手术产品,该产品被命名为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重建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Gemini 3D Medical Imaging Reconstruction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System,Higemi)。

它通过独自开发的医学图像预处理和分割技术,只需在一幅图像上设定相应参数和少量人工辅助,算法可以自动精确地在一系列CT图像上分割出肝脏、血管、肿瘤、胆囊等肝脏各组织。然后,通过滤波、CT层间自适应对应点插值、形态学、模式识别等算法处理分割结果,追踪肝脏三期图像上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血管走形,并利用三维配准算法对三期肝脏数据进行立体配准,精确地三维重建肝脏、肿瘤和胆囊等器官。

它可以三维观察病变与血管、脏器的关系,精确计算脏器、病变体积和门脉、静脉各分支供血区域,实施虚拟手术切除,确定最佳手术切除线。它在最难的肝部成像领域能够重建3级以上血管,区分0.6mm的肿瘤与血管间距,精确计算肝脏、肿瘤体积,极大地满足医生的临床需要。Higemi在临床上已经实际应用于多位小儿巨大肝脏的手术前模拟手术的规划设计和术中指导,以及活体肝脏移植的肝脏手术前精准判断。

未来,该产品将扩展到脑部、五官、神经外科和口腔等多个临床医学领域,形成功能强大的全身手术辅助系统。本产品利用了以下具体科学技术开发:

1.低剂量或普通剂量CT图像高清增强技术。海信开发的低剂量CT图像高清增强技术是一种CT图像后期处理技术,可以不对现有CT设备做结构性更改,将低辐射量低质量的CT图像还原成高质量图像。该系统可以减少50%~80%有害照射剂量(从300mAs降到60mAs)的情况下,仍达到同样质量的成像效果。如果按照原卫生部2012年公布的《GBZ165-2012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使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部位CT检查上限的辐射水平作增强型CT,得到的图像再作此项高清处理,则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CT图像。利用此图像,可以更精确地分割器官和病变组织,做出精确的器官三维重建图形,非常有利于常规状态下的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手术方案规划。该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对提高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医学图像分割技术。在大量DICOM标准的CT腹部扫描图像上,根据灰度、纹理、血管生理特性等特征把二维图像分割为不同的部分,找到分界线(如器官外沿、肿瘤外沿和血管外壁等)。真实精确地找到不同组织分界线,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3.建模,图像追踪技术。追踪多幅图像上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三期的血管造影图像的CT强度变化,建立自学习拓扑模型将每幅图像中代表血管的CT值变化连接起来,形成血管走向信息。

4.模式识别技术。将分割出的不同组织分类并识别。

5.三维可视化,三维图像配准技术。同期不同图像间、不同期不同图像间的配准、建模;不同组织或功能区成像的容量渲染、着色;透明显示、任意断面显示、多平面显示。

6.定性定量分析。器官和内部组织的参数测量,定性定量计算,如精确计算器官总体积和部分体积。

7.肝脏功能分段与手术模拟技术。1954年,Couinaud根据人体肝脏Glission系统的分支走向以及肝静脉系统的回流将人体肝脏划分为八段,由于人体肝脏血管走向的个体差异性,Couinaud方法并不具有普适性,尤其是针对肝内出现肿瘤、血管变异等复杂情况,单纯依靠Couinaud方法进行肝脏分段并没有实际临床指导意义,实施肝脏精准手术迫切需要肝脏功能分段的精准导航。

随着数字医学的快速发展,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可以初步实现肝脏功能分段,同时为后期的模拟手术进行指导,与医生直接根据二维影像确定手术方案相比,肝脏功能分段及手术模拟系统的出现又将精准手术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目前,大多数肝脏功能分段方法根据肝脏内血管分支走向和血管分支支配区域进行分段,这与解剖学中关于肝脏分段的解释是一致的。其主要步骤包括:从二维影像信息进行精准血管信息提取,对重建后的三维血管系统进行骨架化操作,运用图论相关方法进行血管智能化分支(鉴于肝脏内血管系统较为复杂,需要借助人工辅助进行不同血管系统的判定),根据近似分段模型进行全肝分段并进行体积测算。其中,从现有的二维影像信息中进行准确的血管信息提取是肝脏功能分段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对骨架化血管进行智能化分支是极其关键的步骤,直接影响到全肝分段的结果;构造与肝脏实际功能一致的近似分段模型,能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出血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借助于肝脏功能分段以及精准的肝段体积测算数据,医生能方便、直观地进行术前规划。

目前,由于使用不同的血管骨架化方法和近似分段模型造成结果不同,如何统一业界功能分段标准,才能使肝脏分段更好地满足手术临床需要值得研究;由于肝脏血管系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肿瘤组织等的存在造成的肝脏畸形,目前必须借助少量人工辅助才能实现功能分段,如何实现完全自动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未来肝脏功能分段的重要研究方向。

8.肿瘤定位及消融引导技术。近年来,随着医学、计算机学和生物学等的发展,肿瘤的治疗技术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如何采用微创或无创方法靶点杀死和灭活肿瘤,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北美放射学会(RSNA)于1997年首次提出肿瘤消融的概念,即在超声、CT、MRI等现代影像设备等的指导下利用物理或者化学(热或冷效应)直接破坏异常或病变组织的技术。本产品具备的图像配准是图像融合的先决条件,必须先进行配准交换,才能实现准确地融合。之后进行的亚毫米级精度三维立体重建,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数量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脏器的毗邻关系,还能对肿瘤消融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未来将US、CT、MRI图像融合的新型影像融合技术,根据各自影像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可以更准确地发现肿瘤、制定治疗方案及引导穿刺和监控消融。

9.符合Dicom标准的2D/3D图形人机交互引擎技术。以上各种算法和相关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强大的符合Dicom标准的2D/3D图形人机交互引擎技术,该技术是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的核心难点之一,也是国内目前技术水平较弱的领域。海信集团开发的人机交互引擎将主流的OpenGL、DirectX、GPU加速等显示方式以统一接口形式表现,利于程序员开发调用。它涉及到多种类库耦合、多线程、GDI (Graphics Device Interface) 等多种底层操作技术,Dicom文件编解码等引擎底层分别编写,形成一组功能齐全的2D/3D图形人机交互引擎。海信Higemi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即是基于此人机交互引擎实现了质的飞跃。

医用显示器的规范和普及

医疗显示作为医学影像的显示终端,为了达到对医学图像的精确显示需求,要求在显示终端首先符合DICOM Part 14的标准,使显示符合灰度标准显示函数(GSDF),从而保证在阅读医学灰阶图像时能够呈现出最精确的效果。而如果使用的普通显示器是不符合医学影像显示标准的,则容易造成误诊。

在精准手术临床辅助系统中,需要利用3D技术来展示更加真实生动的三维手术场景或CT/MRI人体器官图像。眼镜式3D显示器由于需要医生佩戴专用眼镜,会影响到医生手术操作,所以在未来会选用裸眼3D显示器。目前较成熟的多视点裸眼3D技术是光栅式,一种是狭缝光栅,一种是柱镜光栅。

首先,狭缝光栅方式裸眼3D显示器亮度较低,主要用于个人用移动设备即小尺寸显示中,而精准手术系临床指导系统需要大尺寸的裸眼3D显示器。这种大尺寸的裸眼3D显示器一般采用柱镜光栅,这种方式的显示器同样也存在一些目前无法突破的问题:1.由于光栅式裸眼3D显示具有分光的作用,贴装的光栅导致2D和3D信号的清晰度降低,难以满足手术临床指导显示器的需求。2.存在视区角度小、视区突变问题,在突变区域会看到重影和不正常的图像,同时立体景深和视区突变也是一个平衡关系,无法同时达到最佳状态。目前有研究针对此问题开发了视点跟踪技术,实时检测观看者在电视前的位置,将处在突变的区域调整为良好的视觉区域。但此方法更适合于单人观看的设备,当手术中多名医生观看的时候,很难调整并保证观看者都处于正常视区内。3.存在串扰问题、立体景深小于眼镜式3D显示器。

海信集团开发新型高性能的裸眼三维显示设备和人机交互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该设备通过UHD液晶屏的采用和UHD电路、光栅的开发,将3D分辨率提高到1280*720以上的高清标准,满足手术临床指导显示器的需求;通过独特渲染算法技术和柱镜光栅的研究和配套开发,解决视区角度小、视区突变的问题,扩大视区,达到不用视点跟踪能满足多人同时观看的要求;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和手势识别技术,开发新型人机交互控制设备,实现便捷的操作,解放医生双手,防止手术污染。

数字芯片在数字医疗领域中的发展

针对数字医学影像设备的快速发展,应用高性能芯片进行设备集成化设计成为未来数字医疗设备发展的主流方向。为了满足这个需求,芯片应满足实时性和可靠性等要求。

首先是实时性,医疗设备需要快速的启动、无延时的图像显示、无缝的功能/参数转换,例如手术中的数字X射线影像、救护车与医院的实时影像交流。其次是可靠性,需要器件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的长时间无故障运行,能够迅速从软件错误引起的故障中恢复,能够电磁环境抗干扰。

在满足性能需求的同时,还有一些因素需要考虑:1.体积,直接影响产品的便携性,便携性能使设备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将医疗保健从城市普及到乡村及边远地区、灾患区、医院各个病房甚至救护车上;2.功耗,低功耗能大大延长设备续航时间,并有助于减小电池与设备尺寸;3.成本,低成本意味着更多人能够享受最新的医疗技术,比如发展中国家与边远地区的居民。

针对上述目标,异质SoC(片上系统)可以有效利用各种处理单元的优势,实现性能、功耗、体积、可配置性、可扩展性、开发效率(硬件&软件)、一次性工程费用(NRE budget)等因素的优化配置,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现在大多数高端嵌入式应用处理器都基于ARM内核(多核),并整合了图形加速器,视频编解码加速器等资源,实现了全可编程SoC,通过可编程硬件、软件及I/O,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差异化与灵活性。

结语

第5篇:精准医学发展范文

会上,《中国医院院长》有幸聆听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劲、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主任理查德・艾伦伯格(Richard Ellenbogen)等一众行业领军人物就国内外学科发展挑战与趋势的热议。席间,记者还就中美学科建设差异、联合诊疗中心发展规划独家征询到王劲和艾伦伯格教授的个中见解,交谈中不时分享着他们对学科建设发展前瞻的无限构想。

学科创新意识相比匮乏

未来,学科建设到底会朝着哪些方向发展?

艾伦伯格以他的本职学科――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向作答。他表示,在美国,神经外科的学科建设呈现出四种蓬勃发展走向。

第一,神经外科治疗领域逐步扩大延伸。以血管内治疗为例,以往血管内治疗通常由放射介入医生完成,现在则多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专家协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神经外科的介入以及术式、路径的创新无不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极大提升了患者的中远期治疗获益。

第二,创新治疗方式为学科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艾伦伯格举例明示,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目前国外专家可选择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患者,使治疗效果显著改善。“这种基于微创的生物学治疗有望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

第三,医生价值得到重新优化分配。神经重症监护室曾经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要“阵地”之一,而当前,神经重症科医生将在其中逐渐承担起越来越关键的责任使命,因为他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专业化的医疗照护,乃至临终关怀。

第四,在借助科技力量、顺应疾病谱变迁的背景下,需要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伴随医学科技进步,美国的创伤性神经损伤的治疗收效以及功能康复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治疗需求也逐年增加。“这也将成为各家医院医疗实力的重要体现。”

美国华盛顿大学旗下成立的脊柱中心就是很好的例证。据悉,华盛顿大学脊柱中心业已成立十数载,签约医生来自神经外科、骨科、康复科、疼痛科、心理科等专业,时下不仅为患者提供临床整合式服务,而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逐渐被微创手术所取代,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以及安全性均更为理想。

会上,一位老专家在听及国外神经外科学发展现状时表示,中美两国相比,对同一病种的治疗效果可能并未存在太远差距,然而中国学科建设的创新能力却明显滞后,“基本上是随着人家走,多一些创新意识与转化能力是当务之急”。

在创新意识相对匮乏的同时,缺乏高品质、规范化的专科医生培养也成为学科深入发展的掣肘要素。

据悉,在美国的26个专科住院医师培训项目中,神经外科学位列其间,而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的招录也因“最高的准入标准”而闻名。目前,全美仅有110个医疗机构具备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的招录资质,每年的招收名额约180个,每个医疗机构年招收人数不超过两名。无疑,宁缺毋滥、严格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成为神经外科固守行业领头羊地位的基石。

此次,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选择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开展联合诊疗中心,在认可对方学科发展实力的同时,正是看重了美方的高端专科医师培训能力。

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工科背景”以及神经外科医疗水准也恰恰是美国华盛顿大学最为欣赏的特质。艾伦伯格将此次“联姻”界定为“强强联合”,他透露,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将互为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的海外培训基地,每年两家医院将互派神经外科住院医师接受专科培训。

创新转化能力需合力笃实

神经外科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重点发展科室,隶属于清华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院,由脑血管病中心、脊柱脊髓中心、功能神经疾病中心、胶质肿瘤综合征治疗中心、颅底肿瘤中心、神经内镜中心、神经创伤中心七个疾病单元组成,坐拥200张开放床位。科主任为国内享有声誉的神经外科专家王贵怀,首席专家为现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的王劲。

王劲是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开拓者王忠诚院士之子,回国前已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外科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开业之初,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毅然加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促进国内神经科学发展,开展转化医院是王劲的回国创业梦想。他相信,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可以助他完成多年未能实现的医学夙愿,“我非常希望能够借助清华大学的强大理工学科和生物学系优势,践行学科协同创新。”王劲将目光瞄准了转化医学。

在国外工作20多年,使王劲对医学事业抱有更多的思考与设想。对于脑积水分流手术,他发现,国外的手术分流阀既无法精准测量手术患者的颅内压,也无法准确告知流量,而国内相关设备绝大多数自国外引进。“目前,各国学者对这一问题都无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他毅然决定回国。目前,他带领团队与清华大学理工科、生物医学系的学者沟通交流,希望尽快找到解决之道并应用于临床。

“临床提需求,基础做科研,再转化为临床应用,只有形成‘闭路循环’,才能推动实践飞速发展,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不遗余力。”在深入开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转化研究之时,王劲还带领团队在相关学科针对整合式医学服务中心、精准医学、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展开探索……

第6篇:精准医学发展范文

事实证明,这条路子是对的。

以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和依托,20年来,医院收治肝胆病人600多万人次,其中手术治疗30多万人次,手术成功率达98.6%,术后病人5年生存率达53.6%,积累了世界最大的肝胆疾病病理标本库和国内规模最大、资料最完整的肝脏肿瘤样本库。

依托肝胆医院丰富的肝胆疾病肿瘤标本和病理标本这一得天独厚条件,加上对攻克肝胆疾病的强烈愿望,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近10年来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细胞信号转导和肝癌个性化诊治等有重要建树,获得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为代表的奖励,发表SCI论文近千篇,并获首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与新院一河之隔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由吴孟超院士和王红阳院士带头发起,由国家发改委立项,总后与上海市合作共建,第二军医大学牵头,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具体负责建设和运行,是继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后立项的第二个国家级科学中心。

中心主任王红阳院士是我国精准医疗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据她介绍,这个中心将以安亭新院为依托,利用安亭新院肝癌病人资源丰富的条件,紧紧围绕降低我国肝癌发病率、病死率的目标,聚焦肝癌研究领域的重大科技关键问题,开展肝炎、肝硬化向肝癌发展的预警与预防研究,开展肝癌标志物筛选及早期诊断、分子分型和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以及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积极为精准医疗提供有益帮助。

第7篇:精准医学发展范文

质子放射治疗是何原理

质子其实就是正1价的氢原子核,原子量为1。经过高能加速器把质子加速到光速的70%~80%,引入到需要治疗的肿瘤部位,通过精准攻击肿瘤,用高温高热杀灭肿瘤,这种治疗方法就是质子放射治疗。高速质子在穿透皮肤和肌肉时只损耗能量的20%,到达肿瘤部位后释放出80%的能量,形成一个尖峰,称为布拉格波,形成高温高热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布拉格波物理现象其实在1947年就被科学家发现了,但是由于当时还缺乏计算机精准定位等学科的配合,无法用于临床实践。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由美国麻省总医院神经外科和放射学科与哈佛大学高能加速器实验室、哈佛医学院合作科研攻关,将质子放射治疗癌症用于临床实践,这是一个需要多学科集成的高科技医疗技术和设备,前端其实就是高能加速器。

高速质子流引入治疗室后,通过计算机精准定位射入肿瘤部位。质子放射治疗癌症最初主要是用于难以进行外科手术的神经系统肿瘤,例如脑瘤、脊髓瘤,因为在这些部位动手术很容易伤及神经,同时也用于儿童肿瘤的治疗。这项技术在通过美国医疗监管当局FDA批准前进行了800多例志愿者的临床治疗,FDA的审批就经过了5年多时间。

40多年来麻省总医院质子放射治疗中心已经临床治疗9000多名癌症患者。目前,全美大约有5家质子放射治疗医院,包括明尼苏达州梅奥中心、得克萨斯州癌症治疗中心、加州的一家质子放射治疗中心等。

最初质子放射治疗癌症仅限于脑瘤、脊髓瘤等神经外科肿瘤,因为腹部肿瘤受到呼吸的影响,难以精准定位,所以最初质子放射治疗癌症未能应用于肝癌等腹部肿瘤。后来由于技术的发展,事先向肝脏部位植入1枚很小的金箔,大约只有针眼那么大小,作为传感器,呼吸时肝脏起伏运动的信号就会由金箔传感出去,治疗质子光束也会随动,保证在呼吸时也能精准射到肿瘤部位。植入金箔其实很简单,一瞬间完成,病人没有感觉。这个问题解决后,质子放射治疗也开始用于肝癌等腹部肿瘤的治疗了。?

新发展:加入重离子,成为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

这项质子放疗治癌症的技术传到德国和日本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即加入了重离子,成为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所谓重离子其实就是碳原子核,正12价,原子量12。日本的科学家认为,重离子放射对癌细胞的杀伤力比单纯用质子要强,放射治疗次数可以减少、杀伤力更强。目前日本有5家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中心,名古屋大学医学部、京都大学医学部、东京大学医学部等,设备由日立公司制造。

上海的质子重离子治疗医院,是在学习日本质子重离子医院的基础上筹备建立起来的。在筹备过程中,上海的专家们参观访问过美国和日本的质子或质子重离子医疗中心,最终选择了采用质子重离子治疗技术。上海的质子重离子治疗医院的设备是由德国西门子制造的,仅设备造价就约13亿元,加上建设费用大约在15亿元左右。国家发改委支持了1亿元,其余由上海筹措。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任副市长和市长时对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的筹备和建设给予了坚决的支持,才使该医院建成,前后花了10多年的时间。由于质子治疗需要有放射物理学科的知识,而中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和专业,所以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聘用了一部分外国医疗专家,并且开始在复旦大学培养放射物理学研究生。?

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技术仅限于质子放射治疗,没有重离子。在这点上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医疗专家有学术分歧。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肯定地认为,加上重离子之后,放射治疗的效果会大大提高;而美国麻省总医院的医疗专家认为,质子放射治疗就足够了,没有证据能证明加上重离子后会有更好的疗效。另外在技术方面,美国麻省总医院质子放射治疗前,要在计算机模型基础上用五轴数控机床加工出肝脏放射模型,导引质子准确射向肿瘤,这个过程约需15天;而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用计算机笔型扫描,因而不需要制作模型。?

“利器”非“神器”,还需理性对待

第8篇:精准医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误差;对策

关于医学检验的几点;1.分析;2.误差;3.原因;4.对策。在现代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医疗诊断过程里,现代医护人员为了节约诊断时间,逐渐应用了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方法。但问题是,在临床医学检验的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运用各种方法来减少临床医学检验可能产生的误差,现将详述如下。

1一般资料

選取2018年1月~8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医学检验在医学检验分析前产生了误差的患者130例,其中,男96例,女34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4.3±1.5)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误差原因的分析

2.1样本的采集

样本采集是造成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一共130例研究对象,其中有112例患者是由于样本采集中出现失误,而造成了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这其中的比例占为86.15%,引起样本采集失误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患者本身的一些因素,如患者在样本采集前,由于情绪比较紧张,或者在检验前服用药物、食物、吸烟、喝酒等因素,从而导致了样本采集出现了问题。其次是信息核对产生的问题,假使检验人员在检验开始之前没有对患者的具体信息进行仔细、认真的核对,从而会导致检验单内的信息不准确,从而造成了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再者在样本采集中,由于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采集步骤等不合理种种因素,其中任何环节一旦出现差错,都会引起检验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误差的情况。最后,如果在样本运输、存储阶段,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的话,会导致样本在运输、存储环节中出现问题,从而也会造成分析前误差。

2.2仪器试剂

首先可以从仪器方面看出,部分医学仪器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而仪器的维护保养又不到位,从而使得仪器损耗比较严重,导致医学仪器的精准度降低了,造成误差。此外,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检验仪器应用在医学检验中,由于部分医学检验人员没有技术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会对新检验仪器的特点、构造、操作等方面都不太了解,甚至不熟悉相关注意事项,从而造成检验不准确现象。其次是试剂方面,一方面在进行试剂采购时,如果没有对试剂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会导致试剂浓度、数量不符合相关检验规定,从而影响到检验准确性,最后一方面,医院在制备试剂时,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或者是制备试剂的人员工作上的经验不足,也会导致试剂制备不符合需求,从而极大的降低了检验准确性。

第9篇:精准医学发展范文

支气管镜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主要有哪些重要作用?电磁导航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术更适合哪些肺癌患者,它可以取代手术治疗吗?听听专家的说法。

支气管镜:肺癌“精准诊疗”的“有力武器”

本刊记者 黄 薏

专家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韩宝惠

问:目前,肺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对肺癌患者而言,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韩宝惠:近30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增加了四倍多,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被确诊为肺癌。手术治疗是早期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临床治愈肺癌的重要方法。部分心肺功能差、年龄太大、合并多种慢性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一般采用化疗或放疗等全身治疗手段加以控制,副作用较大,疗效也不及手术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若有手术指证,仍应争取手术治疗;若已丧失手术机会,一般采用放疗、化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总体而言,医生会根据肺癌患者的全身状况、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子分型、侵及范围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问:支气管镜在肺癌的诊治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

韩宝惠:在倡导精准医学的今天,支气管镜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精确诊断,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医生可以获得肺部病灶的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明确病灶的性质(良性还是恶性);二是精确定位,针对肺小结节病灶,医生可以在术前借助支气管镜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并在病灶处放置金属钛夹作为标记,以便外科医生在手术时,能顺利找到并精确切除病灶,不至于“多切”或“误切”;三是精准治疗,目前比较有前景的是在电磁导航精确引导的支气管镜下,对早期肺癌进行“定点消融”,该技术为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问:什么是电磁导航引导下的支气管镜?

韩宝惠:所谓电磁导航技术,就像是为支气管镜配备了一个“卫星定位”系统,它可以为医生“引路”,告诉医生“从哪条路走,可以把支气管镜更快、更准确地送达病灶部位。”

问:与常规支气管镜相比,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什么优势?

韩宝惠:常规支气管镜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来操作,发生“走错路”、到不了病灶部位的情况在所难免;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相当于为医生配备了一名“领航员”,它会帮助医生“计算”出一条最合理的“捷径”,能更快、更精准地到达病灶。在“导航”的指引下,医生再也不用担心在“迷宫般”的支气管腔内“行走”会“迷路”,也不会因为支气管腔内“岔路太多”而走“弯路”,不仅操作时间大大缩短,准确性也大大提高。

问:哪些肺癌患者需要用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

韩宝惠:肺癌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两大类。人的气管就像一棵大树,中央型肺癌长在大的枝丫处,周围型肺癌往往长在小的枝丫,甚至树梢上。早期肺癌一般以周围型肺癌居多,占70%~80%。

早期肺癌病灶较小,多位于肺叶周边(大树的“小枝丫”或“树梢”处),普通支气管镜难以到达;即便医生使用的是较细的支气管镜,想要穿过“迷宫般”的各级支气管,最终准确到达位于支气管远端的病变部位,并获取病理标本或进行治疗,难度极高。“电磁导航技术”的诞生,使支气管镜的“检查范围”明显扩大,使周围型肺癌的“精准诊治”成为可能。

问: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可以说并不是一种很新的技术,胸科医院这次为一名早期肺癌患者实施的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术,有什么特殊之处?

韩宝惠:肺癌射频消融术属于肿瘤介入治疗的范畴,通过热效应直接杀死癌细胞。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这名早期肺癌患者,肺内结节约1.5厘米大小,由于患有扩张性心肌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无法耐受常规手术治疗。他曾在国内数家知名医院辗转求诊,都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建议,令他陷入了“不能手术,又想治疗”的两难境地,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慕名来到我院就诊。经过呼吸内科、内窥镜室、麻醉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会诊后,我们决定为该患者实施电磁导航精确引导下支气管镜射频消融术。在电磁导航的引导下,带有“消融针”支气管镜在支气管腔内顺利“前行”,很快到达肿瘤位置并实施“定点”消融,整个消融过程仅耗时5分钟。

与常规经胸壁穿刺消融治疗相比,电磁导航精确引导下支气管镜射频消融完全在支气管腔内进行,创伤很小,且可以避免气胸、出血、感染、肿瘤细胞经针道转移等情况的发生,治疗安全性大大提升。

问: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肺癌既“精准”,创伤又小,是否能够取代手术治疗?

韩宝惠:虽然电磁导航精确引导下的支气管镜射频消融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短期效果较好,但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其远期疗效仍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加以证实。目前,该治疗技术仅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中国肺癌诊疗规范》也均推荐射频消融术可用于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但对于大多数早期肺癌患者而言,手术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方式。

问:如今,在体检中被查出肺内有小结节的人很多,不知哪些患者需要做支气管镜检查?

韩宝惠:由于空气污染、体检普及等原因,我国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我院进行的社区肺癌普查数据显示,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高达24%。我曾反复强调,肺小结节并不等于肺癌。对待肺小结节,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要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不能一发现肺部小结节,不管良性还是恶性,就急着“一刀切”,以求安心;二要避免漏诊和误诊,不能对肺小结节“视而不见”,任由其发展。

通常,低剂量螺旋CT主要用于筛查和随访。高度疑似肺癌的肺小结节患者,应进行高分辨、薄层CT扫描加三维图像重建,以便明确结节性质。至于肺小结节患者何时需要做支气管镜检查,不能一概而论,须听从专业呼吸科医生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常规支气管镜对于长在肺叶外侧的肺小结节“鞭长莫及”,无法在术前获得精确的病理学诊断,患者往往只能先行手术切除,然后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得以确诊。由于术前没有获得病理学诊断依据,故在这些患者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比例的“误切”(病灶为良性,本不需要开刀)。如今,借助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可以在术前即完成肺小结节的精确诊断和精确定位,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问:支气管镜检查听起来比较可怕,很多患者对其存在畏惧心理,不知CT检查是否可以取代支气管镜?

韩宝惠:CT检查虽然能够发现病灶,但不能定性,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来判断病灶的性质。然而,即便是很有经验的医生,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就像“以貌取人”会“犯错”一样。支气管镜检查能够帮助医生观察气管、支气管腔内有无异常,并可采样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灶性质,对肺部疾病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CT检查和支气管镜各有所长。

支气管镜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至今,已是一项成熟的检查手段,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一般情况下都是安全的。成人气管直径一般在20毫米以上,普通支气管镜的直径为6毫米左右,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的直径为2~3毫米。检查时,支气管镜通过患者的鼻腔、咽喉、声门,深入到气管和亚段的支气管。普通支气管镜检查主要采用局部麻醉,检查时虽然有一定痛苦,但一般患者都能耐受。目前,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也已经在部分医院开展,可以让患者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完成检查和治疗。当然,由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使用了静脉麻醉,故检查后的恢复时间要长一些。

特别提醒:肺小结节不宜做“经皮肺穿刺”

经皮肺穿刺病理学检查,即在CT引导下,用穿刺针直接经胸壁穿刺肺内小结节病灶,以便获得组织学或病理学诊断。这种方法虽然有助于确诊肺小结节的性质,但对于可治愈的肺小结节患者而言,应尽量避免,以免肿瘤细胞经“针道”种植和播散。对于可治愈的肺小结节患者,经自然腔道(支气管镜)获取病理学标本,创伤更小,更安全。

延伸阅读: 别把“精准医学”与基因检测“划等号”

最近,“精准医学”因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提出的“精准医学计划”而“大热”。实际上,“精准医学”在肺部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最早,且成绩最显著。比如,随着肺腺癌的“驱动基因”被发现,以及相关靶向药物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晚期肺腺癌患者的预后,尤其是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融合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从过去的不到1年,显著延长至3.5年以上。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精准医学”是个大概念,涵盖了疾病的精确诊断、精确分型和分期、精确治疗和全程管理。“精准医学”并不是单纯的基因检测,也不仅仅局限于治疗。“精准医学”的理念应当贯穿于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的全过程。

专家简介

韩宝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