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

第1篇: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关键词: 中西方教育思想 传统文化 差异

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水中的活水。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学记》开宗明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教育早已被摆在了立国的重要的位置。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我也看到人们同样地天生彼此有差别,而由于训练便获得很大长进;由此可见,人都一样,天生聪敏的人跟天生拙笨的人一样,谁想在某一门技艺上成为一个值得赞美的人,谁就必须学习和钻研这门技艺。”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也认为人天生有区别,但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得到改进,人人都必须受教育,从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

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特别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经过后天的不同环境、教育、实践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拉大了。孔子以后,儒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居于主要地位,继之而起的是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法治”教育思想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以及墨家的墨翟。老子针对儒家的教育主张提出“绝学弃智”,这种偏激的观点令人难以接受,也是不可行的,但是他提出的教育应该遵循万事万物(包括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命题却是传统教育中宝贵的思想精华。法家的商鞅认为“人性悍”,荀子明确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韩非则将此发展成为“人性自私”的结论。韩非认为,趋利弊害是人的本性,只有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来予以矫正。并且他不认为道德感化是有效的,他主张惩罚和教训。墨家教育宣扬“兼爱”、“非攻”和尚武精神,纪律严格,并注重生产劳动与使用的科技知识。从三代开始中国的教育就注重治理国家,注重道德修养及个人的精神。《大学》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在一起。《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种教育思想使中国人重视道德教育,却把人束缚在家族的伦理关系之中,思想受到了严重的禁锢。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它消解了人的个性和自由本性,是以牺牲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一种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奴性教育。

古代西方的教育主要发源于古希腊,主要的教育宗旨是“通过教育把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传授给下一代”。公元前8世纪至前4世纪,古希腊的教育已经发展完备,并形成了两种模式――雅典式和斯巴达式。斯巴达教育主要是培养勇敢善战的士兵,以对内残酷镇压奴隶,对外进行战争和防止敌国侵略。所以斯巴达教育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却忽视了文化教育。而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理想的公民,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即身体健康、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多才善辩,以参与政治活动与经营贸易,成为政治家或商人。所以雅典教育相对来说是一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但是雅典教育忽视对女子的教育。古希腊最早系统地提出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天性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教育可以改变人、创造人。之后便是家喻户晓的苏格拉底,他提出著名的“问答法”,也被称为“产婆术”,至今都影响着当今的教育。他说:“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来自教育。”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特别强调教育对人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其师“教育为培养奴隶主和贵族统治人才的工具”的理论上,将教育与政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又提出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并且受国家的严密控制。亚里士多德基本继承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提倡和谐教育、文雅教育,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他强调教育事业是公共事业,每个人都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而特别重视理性与美德。古罗马时代的教育思想受到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军事、重视农业、农事教育,但忽视体、美方面的教育。对古罗马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主要是西塞罗和昆体良。西塞罗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政论家。昆体良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他认为:“德行和雄辩才能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没有良好德行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雄辩家。”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路德、加尔文、夸美纽斯等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资产阶级事业家,提倡人道主义、乐观向上、热爱自由、追求平等、合理享乐、尊重儿童、反对体罚等,冲破了封建神权道德观。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都对西方的传统教育思想起了不可轻视的作用。

西方教育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没有真正实施过“家天下”的封建帝王体系。而中国从三代开始政治上就实行法制和封建专制统治,其教育必须更丰富地表现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性和伦理性内容。中西方教育在具体方法上也有着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西方国家则更注视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

综观中西各名家的教育思想,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中西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教育思想差异,而且应该深入思考,客观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孰是孰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沈瑞云.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3.

[3]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2篇: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关键词:锦屏书院;书院园林;明代园林;园林理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5-0000-00

收稿日期:2012-08-22

修回日期:2012-10-05

古代阆中倡导儒家学义、文治教化,十分注重教育和文人取士。自汉唐以来,阆中地区人才济济,教育水平仅次于成都地区,享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明清两代,阆中更大兴黉学,不仅有官办的府学、县学,而且由官方创办书院,民间办学积极响应。阆中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是“三陈书院 ”,而最著名的书院是“锦屏书院”。此二者与月岩书院、云屏书院并称阆中四大书院,以锦屏书院为其首,享誉全川。

锦屏书院于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由知府张思聪创建于锦屏之阳,御史李东题曰“尊道阁”。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佥事杨瞻重修。明万历末,知府周道直迁于城内府文庙射圃旧址,附近于靠近学宫。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彭际遇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78年)学使周灿培修。未久圮毁。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观察使周琬重修。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知府庄学和迁建书院于城外东北隅的宋代古治平园 旧址,即今之阆中东风中学校址。工程浩大,规模宏整,甲于全川,自此便有了“西有贡院、东有书院”之说。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邑令李天培惑于风水之说,迁还城内故处。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川北道黎学锦复迁今所,亭台池沼亦复清华,惟精坚则不逮前矣。

阆中是川北道、保宁府的治所,锦屏书院是所属州县的最高学府,讲学的都是有名的饱学之士,先后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锦屏书院为保宁府公共学堂,1912年改名为保属联中,时期国立四中迁入。1946年国立四中撤销后,省立阆中中学迁此,六十年代更名为阆中东风中学校,校园一隅仍保留有部分书院院落与古建筑(如图1)。

1 锦屏书院的选址

书院是我国古代儒家人士聚集、讲学、藏书、习艺、游息之所,非常讲求环境的选择和建设,尤其重视教育氛围的营造。书院一般多的选址于或一般为自然条件优秀的风景名胜地,依傍名山秀水,吸取天地之灵气;或历朝名人先贤的治学养性之所,以期获前辈激励,成就自身学问,正所谓“远尘俗之嚣,聆清幽之胜;踵名贤之迹,与尚友之思”[1]。

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中国文人旨趣,是书院择址的理想和追求。锦屏书院最初建于城南锦屏山之风景秀丽处,“每当斜阳倒射,暮霭欲生,自山北望之,诸峰环绕其后,交辉互映,秀绝寰区”。可见“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秀色,可赏“暝漠轻烟罩郡城,渔舟灯火倒观星”的郡城风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正如祝允明曰:“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性生” 。自然山水常被比拟为道德品行和知识素养的象征,被作为情感活动的触媒剂,身临其境可获得精神上的感应与共鸣[2]。将君子比德思想融入环境,寓于教化,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书院选址既择胜,更重文化渊薮,赋教化予于人文环境之中。为此,书院便从锦屏山迁于城内府文庙射圃旧址,附近于靠近学宫。邑人徐中丞绍吉碑记云:“命曰锦屏,纪地灵也。附近学宫,示仰止也。”[3]阆中是我国四大风水古城之一,书院选址自然离不开传统的风水观,同时还与士风、文气、人脉交织在一起,所谓“山屏水障,藏精聚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将文化与自然融会。出于自然、人文、风水等方面的考虑,锦屏书院的两次重大迁建均选址于古治平园旧址。

乾隆二十三年,庄学和察书院喟然曰:“人文不焕,地脉不兴也”又见“玉台之南,锦屏之北,登高四眺,有胜址焉。龙凤两山于兹接脉,南东之水于此澄源,雁塔巽昂,星台坎抱,其于山文为阆字耶!水文为巴字耶!然则于人文可不为读书问字之区也? 乃告寅僚,谘绅士,佥曰,郁郁葱葱,佳哉勿失。”[4]于是经周密规划,将书院迁于东园旧址,“聿迁神祠,建奎阁,创吟肪,辟讲堂,采石于山,运材于水,......工累年计,费累千计,瓦石竹木累万计,厅楼亭累什计” [4]。[4] 院内“山光绕座水明楼,风院层栏花木稠。六七月间无暑气,清渠活泼识源头”。“第一清幽弦涌处,鹿鹅未必胜蓬壶” 。 加之治平园中原有十景 诸胜,画栋连云,虹桥跨月,极讲室之大观焉,构成读书问字之佳境,也使人文遂极一时之盛。众叹美哉,赓之以歌,其词曰:“仰山颠兮近乎仁,府水湄兮近乎知,昔患离群兮今忻居肆,登道岸兮与山俱崇,涌词源兮与水俱渍。将希报国以文章,且共登堂而问字。”[4]

2 锦屏书院的格局

在锦屏书院因风水之祸迁还城内旧处之后,嘉庆二十四年黎学锦再度将书院迁回东园,复仿其意,掘池引水,挑堤种柳,重建四照亭,新置文昌阁、奎星楼等,另为十景――星台远眺、螺塔睛波、莲塘贮月、蓼岸渔舟、楼阁交辉、红桥溪涨、竹榭笼云、稼亭牧笛、治平缉古、宜园恒春。亭台楼榭掩映,泉石竹木嫣然,园林结构遂成巨观。黎学锦在《锦屏书院落成四章》之一中描述书院景物:“云斋万笏幕云张,绿水潆洄抱墨庄。平界湖心添画阁,新排雁齿接回廊。棠梨院静延朝爽,杨柳亭虚逗晚凉。最喜清风明月夜,读书声里荠荷香。”

这时的锦屏书院整体上呈长方形,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式书院(如图2)。书院以山为依托,以水为血脉,有机地组织空间序列――:引导区-――核心功能区-――园林区(如图3)。前方由木牌坊、荷花池和君子桥构成进入书院的引导区。书院有围墙封闭,具有明确的地域界限,形成与外界隔离的相对独立的四进院落空间。沿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大门、二门、讲堂、大成殿、文昌阁、奎星楼等主要功能建筑,学生斋舍以及其他附属建筑位居轴线两侧;周围碧水萦绕,柳暗花明,凉亭虚阁,棠梨芬芳,由一艘旱船、两条走廊、三座石桥与中央主体建筑相连。

书院作为文化的传播地,其建筑的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礼乐”和“仁义”。 “礼者,天地之序也”,作为体现“礼”之精神的书院建筑,其布局严格按照礼仪规范来建造和布置,以“礼乐相成、情理并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为空间布局的总体原则,按照建筑的尊卑等级组织空间序列,在崇“礼”的同时强调“和合”。[5]

书院主要有讲学、祭祀和藏书3大功能。锦屏书院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将三大功能建筑――讲堂、大成殿、文昌阁,由南至北依次布置在中轴线上,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着斋舍和其他附属建筑,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形成一组以讲堂为中心,既适应功能需要,又富于空间层次的综合性建筑群,构成书院的核心功能区。把主要建筑空间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利用轴线的导向和组织作用来强化建筑间的主次、尊卑关系,这就是“礼”制的体现。

书院教学讲究寄情于山水花木,强调在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中陶冶性情,、提升内涵,同时书院也是师生授受学习、休憩娱乐的生活场所,因此在核心功能区四周流水环绕,、绿树掩映,池水假山映带左右,、亭台廊桥点缀其间,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形成书院景致优美的园林区。引导区和园林区均采用自然式的布局手法,以水系为纽带,将景观建筑与功能建筑巧妙联系,注重空间的过渡与渗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形成强弱、高低、曲直、明暗的变化,如同前奏、、尾声,谱写出一曲起伏跌宕又完美和谐的乐章。这便是“乐”之精神的体现。

3 锦屏书院园林理水

锦屏书院的园林理水是非常具有艺术特色的。清嘉庆年间,为灌溉农田,黎学锦汲嘉陵江之水,引北岩寺之泉,“以注于渠,直达于观音寺,而中汇于治平园”。通济渠于书院门外汇为巨池,其上架君子桥,直达书院大门。书院内部水系贯穿全园,环绕于课堂寝舍间(图4)。(如图4)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还常把审美对象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并以此作为寄情达意的一种手法。书院门外池中筑有三岛,岛上各置一微型宝塔,象征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典型的“一池三山”的理水手法。“一池三山”模式源于中国道家的神仙思想和自然崇拜,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质朴清贵、淡泊自由、浪漫飘逸,这些正是文人雅士们孜孜以求的。书院空间有限,仅凭池水、小岛、微塔,以“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的象征手法寓意海岛仙山,既表达出书院环境清幽宁静、与世无争的神仙境界和师生们淡泊自由、浪漫飘逸的精神境界,也寄托了莘莘学子欲摆脱现状,步上仕途,寓志千里的冀望。池中种藕,名“莲池”,一来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学子们情操高尚、洁身自好的品格写照;二来“莲池”与“廉耻”谐音,警示学子们他日鱼跃龙门,为官清廉,勤政爱民。

锦屏书院引活水入园,曲水周流,水系相连,又设闸门以司渲泄,确保渠水常满,水质长清,正如莲池尽头一画舫的匾额所言“为有源头活水来”。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常把读书视为习得一切礼仪知识的源头活水,只有勤于耕读才能成为中流砥柱,迎流而上。因而此番理水亦颇具深意,旨在激勉学子勤研精读,以求上进。

锦屏书院水系贯通全园,池中磐石岛屿,荠荷飘香,飞鸟游鱼,自适其间, “水似珠入,池分玉磐开。临流惟自适,鱼鸟莫相猜” ,“捋风夸晚态,垂雨怯春寒。为问题芳意,同谁倚画栏” ,营造出“畅想濠濮涧,与谁同坐轩”的园林意境。

3 结语

锦屏书院虽几经变迁,历尽沧桑,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却世代相传。在科举时代,书院的宗旨是:“出则佐天子,以利济斯民;处则敦品节,以仪型乡党。”排开抛开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培育后生的指导思想无疑是符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需要的。当前我国教育担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传承祖先的这种文化教育精神于我们而言,对我们既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因此希望书院遗留之物质建构能得到有力保护,书院教书育人之警世精神得以世代传承。同时,建议可将书院再度迁建城南锦屏山风景区,择佳址复其旧貌,劈为景点,也不失为一处名胜。

参考文献

[1] 梁南南,鞠建新.从竹山书院略觑我国书院园林的环境特色及文化内在[J].中国园林, 2008(02): 59~63-63.

[2] 伍辉.浅谈书院园林特色及文化内涵――以石鼓书院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0(06):81~-83.

[3](明)徐绍吉,重修锦屏书院记[A]. 阆中县志[Z]. ,1982.

[4](清)庄学和.锦屏书院碑记[A]. 阆中县志[Z]., 1982.

[5] 何礼平, 应四爱. 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伦理学诠释[J].华中建筑, 2006 (24): 82~84-84.

[6](清)刘益. 修建锦屏书院记[A]. 阆中县志[Z]., 1982.

作者简介:

余燕(1982.8),女,四川广安人,

硕士,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园林系讲师。

第3篇: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关键词]《诗经・氓》 汉乐府 弃妇形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28

从《诗经》到汉乐府时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弃妇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笔者试以《诗经・氓》和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为代表将二者中的弃妇形象作对比,从诗中女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爱情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被弃的态度等方面,简述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中国妇女所经历的苦难历程。

一、激情燃烧化为理性制约

激情是爱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诗经》时代,妇女在爱情上还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吟唱热烈爱情的诗篇比比皆是。《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执著以及被弃的那种决绝的态度正是激情燃烧的真实流露。“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见复关,涕泣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对爱情执著得不顾后果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决定是违背礼教的,可是这个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率真、执著的女子却不顾后果,毅然决然地维护她神圣纯洁的爱情,冒着危险,冲破了礼教的罗网,私下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她对爱情的追求像燃烧的火焰般猛烈,恐怕她对爱情的率真、大胆,现在的女子也比不上的。激情燃烧过后留下的是悔是怨亦是恨,痛定思痛后的决绝,更看出她的敢爱敢恨,异常刚强的性格。

而汉代重诗教,“汉代之初,王泽未竭,诗教在焉”。[1]诗教的重心在理性,即使在最能表现人之情感的爱情诗中,也处处透露出理性的影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更是遵循礼教,任由礼教对她的束缚。她与其他弃妇不同的是受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 “三纲五常”的教育,“三从四德”的束缚,使汉代女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刘兰芝为了严守礼的约束,牺牲了自己而不是与礼教正面相对,做出抗争。从这可以看出,诗教礼学温厚平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的思想对中国妇女的影响,已从外部所谓强制施行渐渐渗到妇女自身的思想中。失去了人格尊严和人性正当要求的妇女们,已沦为儒家“思无邪”思想教化的受害者和默许者。

二、主动求爱化为曲折求生

《诗经》中的很多女性更具有原始初民的特质――主体意识的自然流露。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她们对于感情的自由表达上。她们的思想是开放的,其性格是泼辣的,其行为是主动的。如《诗经・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私自答应了与氓“秋以为期”的婚事,这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自由婚姻的主动渴求。她的主体意识使她有了决定自己一切的权利,有了起码的作为人的独立的人格 。马克思曾经说过:“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来的奴隶和马一样,完全成为主人的附属品。”[2]

如果说《诗经・氓》中的弃妇是大胆开放的火红玫瑰,那么汉乐府民歌中的弃妇就是曲折求生、忍辱负重的荒芥草藤。到了汉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已经逐渐能够独立完成耕种等一系列农业劳动,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下降了,这就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统治地位。汉儒认为:“阳刚而阴柔,乾健而坤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乃天之道,是人类不得不遵守的自仁法则。”[3]妇女在被幽禁于闺阁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时代的弃妇已成了汉乐府时期爱情诗里吟唱的主人公。

三、彼此互恋化为孤独哀鸣

《诗经》时代,各类情诗平衡发展,男女两性在情诗创作数量和情感强度上难见差别。78首爱情诗,吟唱了炽热幸福的男女恋情,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热烈思念。诗中既有少女的渴望,也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的“人约黄昏后”的幽期密约。许多诗中,男女彼此相爱,互诉情衷,不掩不饰,洋溢着自由祥和的气氛。《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和氓曾经相爱时是那么纯真挚诚,氓对她也是那么和蔼亲热,还发出了永以为好的旦旦誓言。

而《诗经》之后,爱情诗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心诚惶诚恐,和谐之声、幸福之乐恰似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像《诗经》“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之词。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汉代自罢黜百家,尊从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也就随之加重。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更加可悲。”[4]在汉乐府情诗中,很少见男子对女性的大胆痴情的追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虽然深爱妻子,可面对妻子的被逐,虽然进行过斗争,但其实他只是有一点幻想和期待,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办法。留下的只是女性不尽的孤独和无穷的哀鸣。在汉乐府时代,男女之间两情相悦,至真至诚的爱已成绝响。

虽然《诗经》时代离我们很远,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女子爱得彻底,爱得大胆,而离我们较近的汉代女子却少了一份洒脱,多了一副枷锁。从《诗经》到汉乐府民歌,我们清晰地看到,封建礼教在中国女性的爱情路上慢慢竖起了一道沉重的界碑,直到今天女性已经成为社会的半边天,思想领域中充斥着女权至上的观念,但女性的天空尚未升腾到湛蓝,那儿依然有黑色的残云,新时代的女性有着使妇女彻底解放的重任,完全消除妇女歧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从根本上实现女性独立,走上女性解放的道路。

[ 参 考 文 献 ]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3]尹建章,萧月贤.诗经名篇详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第4篇:简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人类简史》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值得大家阅读。

人类简史读后感1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人类简史》这本书除了能提供圆圈外的未知,还给读者讲诉了已知的圆圈内的新知,刷新了读者的人类史观,这就是一本历史书能掀起这么大波澜的原因,年轻的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凭借这本书声名鹊起。如果说《枪炮、病菌与钢铁》描述的是人类发展自然史,《人类简史》讲述的则是人类发展人文史,将人类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既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宏观历史进程读本,也是一本处处深刻的思辨哲学佳作。

智人出走非洲的故事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是什么原因让与多数动物一样从事狩猎采集的智人经过短短的时间就统治世界了呢。是智力,没错!但是,与智人最接近的大猩猩,为什么仍然在非洲的热带雨林过着小规模的群居生活,采摘果实、树叶和挖点草根树根果腹呢?它们也并不是愚蠢得一塌糊涂啊!是智力的哪个部分让智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洲草原上的野牛、羚羊、大猩猩和智人都能够用语言告诉大家:"小心,有狮子!"但只有智人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认知革命之后,区别于其他动物,智人具有接受想象事物的能力,传说、神话、神和宗教应运而生。作者也在TED大会上做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演讲,说明为什么接受虚无的能力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积累了夯实的物质基础,养活了比狩猎采集社会多得多的人口,凭借想象构建更为庞大而精致的秩序社会。农业革命生产的剩余产品需要记录,税收和交易也需要记录,人类语言文字也就从结绳语逐渐发展到如今计算机语言的0和1。农业革命除了动物做出了巨大牺牲外,人类也牺牲了非洲黑奴的自由和穷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为什么女性地位低于男性,而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全球化听起来是二十一世纪的词汇,但实际上全球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一直在进行中,墨西哥的辣椒可以成为川菜和湘菜的代表符号,堂可以是中关村和东单的地标建筑,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也是中国学生的毕业必修课。金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信赖的虚构物,帝国的刀枪棍棒和携带的病菌不仅实行经济上的扩张还要求被征服者文化屈从,而当宗教从多神教转向一神教时就近乎狂热的要求所有人都崇拜那个唯一的"上帝",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化过程的三大法宝。

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不再只关注圈内已知的知识,对外围的未知视而不见,而是承认自己对外围的无知。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观察和数学方法,取得新的能力。但是科学革命之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钻研古籍和传统,比如写诗作词都要引经据典,贾宝玉作诗就因想不起典故急得出汗。有人不知道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去问牧师,牧师不知道,去问《圣经》,《圣经》里也没有,于是牧师说:"上帝说蜘蛛怎么结网不重要",古老的知识体系认为我们已经把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对于全球的共性问题贫穷,要求穷人去教堂祷告,佛教则告诉信众钱乃身外之物,伊斯兰教说贫穷是安拉赐予的,难道我们要相信它们安守贫穷?

欧洲的文艺复兴始于十三世纪末,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科学、文艺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人们探索圈外的未知提供了思想和制度的解放,不至于因为支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而被烧死。而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比欧洲晚了五百年,这也是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原因之一吧(参见《西方将主宰多久》)。当科技迅猛发展,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原子弹的爆炸,获取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文明迈着巨大的步伐前进(参见《文明的度量》)。随着帝国与科学联姻,并搭上工业的巨轮,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速度出现惊人的增长。哥伦布航海时大量船员因败血症死亡,四百多年后青霉素才被发现,而不过几十年后人类器官已经可以克隆移植了;从万有引力的发表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建立经过了将近三个世纪,而仅仅过了二十年,弦理论就萌芽了。

然而作者并没有盲目乐观的下结论说人类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人类从动物变成上帝后,还有可能迎来智人末日。"因为即使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一本好书,不是当你合上书本恍然大悟:"哦...原来说了这么件事",而是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读完仍意犹未尽。为什么智人可以接受想象的事物,为了明天可得到一大堆香蕉而放弃眼前的一根?真的是小麦驯服了人类吗,人类现在过的生活比以前快乐吗,是否也像鸡、牛一样为了DNA数量的增加牺牲了自由和快乐?人类社会会怎样发展,地球能实现人文意义上的地球村吗,民族和人种的区别会变得不重要吗,人类意识真的已经变成文字的奴仆了吗,语言文字会实现大融合吗?科学革命将何去何从,可以随意创造生物的时代会来临吗,浩渺的宇宙难道没有外星人吗,可以像《星际穿越》的主人公一样进入更高的维度吗,可以进入平行宇宙逃离必定湮灭的这个宇宙吗?

人类简史读后感2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真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一举成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男女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人类简史读后感3本书简述了人类从动物通过不断的进化演变,变成至今食物链最顶端的高级动物(上帝)的过程。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演绎出人类一步步的变化。其中,书中有几个观点,比较触动人的思考:

1、关于人类体格的进化。

作者把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的体格与农业社会阶段相比较。由于农业耕作的需要,人类的体型与采集狩猎时期相比相对没有那么健壮及灵敏。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现代的科幻片中的画面,试想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体力等粗重活都由机器人所代劳,繁琐的事情都由计算机来处理。人类只需开发和创造更多的程序及机器人即可。由此推导,将来人类的大脑将越来越发达,身体四肢将越来越羸弱。或许到了后期,人类的存在形式只需要有一个大脑即可了。

2、关于信仰的力量。

人类从单个的个体到群体再到部落到现在变成了国家、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秩序,产生了宗教、制度、法律等,也形成了道德和文化,当然还有信仰。若信仰缺失,人们就会失去精神上的约束,失去对事物的敬畏之心,而如果思想无限膨胀,就会做出许多伤害自然、伤害他人的事情。如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酒驾、儿童拐卖以及当街砍杀等现象。当然,若信仰过分被强调或被利用,也会出现危机,如早前法国遭受的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恐怖袭击等。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必须使用得度才能国定家安。

3、关于虚构与想象。

书中有很多的观点都会提到,制度是人虚构出来的、金钱是人虚构出来的、宗教信仰是人虚构出来的??其实,除了我们的实体以外,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人虚构出来的,换句话说人类就是生活自己创造出来的想象之中。而如果这些“虚构”出来的东西都成为了我们共同认可的东西,或者说成为一个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那这些虚构与想象就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约束和影响。但有时人类却为了虚无缥缈的名利追逐,去伤害自然、伤害身边的人,甚至是迷失了自己。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在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同时,为世界带来了人类文明,也成为了全球的霸主。未来人类的脚步将如何在地球上继续走下去,回头想想,功绩、名利、金钱真的这么重要吗?这些重要,或者只是我们觉得重要而已。

综上所述,,智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世界,。如今,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是等待自然的筛选而灭亡还是进入一个新的进化阶段?这都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维护这美丽的地球以及发挥祖先留下来的智慧。

人类简史读后感4《人类简史》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著作,当我看到读者的读后感我不禁感叹这本书在20--年就已经流行开来了,我不禁感叹读书少的我又有所感触。好了不多说书中的内容我只是说一下我的感受。

这本书使我脑洞大开,在之前还有一本书令我脑洞大开那就是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用金融的角度分析了从古到今的战争,令我看的如痴如醉。

相同的在这本书中第一个脑洞就是:书中写到我们的社会都是在努力让人相信编织的一个巨大的无形的网,我想这个很可怕,想想也是我们为什么是这种语言,怎么会进化到现在的这种状态,实际上智人(书中将人类进行了细化,最后延伸进化到最后的就是我们智人)在地球上也没有生存很多年,我们却在不断的完善让人们不断的相信我们身边都是真实可信的。

第二个就是对先前宗教理论的颠覆,现今社会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在先前人们不断的用宗教思想来奴役和感化人们(我说这句话是因为我是一位无神论者),宗教可以说占据了人们很大的思想空间和社会活动,在现在网络的迅猛发展Twrite、Facebook、微博、微信等等都使我们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时间有了很大的缩短,宗教不在向以往那样容易使人们变得很温顺很听话,人们被各种思潮所充斥教化,使自己的内心不在那样纯净而变得复杂多样化。在书中写到先是农业制约了人类的发展,我感觉不尽然,我感觉是农业给了智人稳定,给了智人的发展空间。在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到就是人类的伟大,第一次工业革命-农业革命我还没有什么太大感触,因为农业主要还是靠地球上的土地,靠天,人类只是改变了一些作物的高产高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的工业革命,智人进入了机械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了智人的伟大,简单的机构另当别论主要是复杂的机器设备。第三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更令人震惊,智人已经将虚拟的电和各种能量转化为使用,不得不说人类的伟大。有时候我就在不断的反思,谁是第一个改变历史进程和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人,实在令人费解。

第三个就是短短半个世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速度实在太快,有些让人迈不开步子。想一下在一百年之前我们还是民国,我们还处在旧社会,温饱文明都不曾存在,在九十年前我们全世界都在经历全球范围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今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了自我的渺小,相信很难再有全球性的战争,主要是人们都有了人权之后不知道在位什么为谁而战。在四十年前我们刚刚进行了改革开放,可以说在四十年中我们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在之前给我感触深的就是电视他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多元化,是智人的生活变得很精彩。

第四个就是在最后一个章节中写到,人类正在努力通过自己改变全世界改变智人,身边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冰箱,没有冰箱的时候我们食物没有办法长时间保存,在有了冰箱之后我们食物的保质期有了保证,还有空调,我们在让环境适合我们,而不再是我们在不断的适应亘古不变的环境。

第五就是现在人们有点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感觉了,人们在不断的打破和改变原来人们不敢想象甚至不可能改变的一些规律。

总之,通过人类发展史使我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人类简史读后感5看完《人类简史》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后,大呼一声:“哈哈,愚蠢的人类,不,智人!”

合上书之后,该写作业写作业,该吃饭吃饭,回到现实中,继续在想象构建的秩序中生活。

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科学革命,从自由人文主义到社会人文主义再到演化人文主义,智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灭掉了他们看似强大的对手,却受制于不起眼的小麦;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想尽办法扩大人口数量和人口规模,但和远古时代相比,幸福指数却并没有明显的上升。我不禁开始思考:智人从动物到上帝,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失去了满足与快乐,得到的是欲望与才智。远古时期的智人,吃饱了能睡个好觉,就满足了;而现在的智人,吃饱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还要有车子,有房子,有妻子,有了车子房子和妻子,会眼红于邻居的别墅和跑车,“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是妻子每天看着对门,揪着你的耳朵喋喋不休的话。智人发展到现在,幸福指数并没有增大——当一个物种整体的能力大大增加,欲望、欲望不被满足的痛苦、欲望满足后更大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加。正是吃饱之后多出来的那些粮食,培养了智人更多的欲望。

失去了绝对的现实,得到的是想象中的秩序。在认知革命前,部落里的智人看到老虎会逃跑,看到果实会摘掉;认知革命后,智人会认为:老虎是我们的守护神,是图腾,我们应该敬畏他;果实是我们部落的精灵,不能只知道索取。广泛的相信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算是智人的一大特性,由此产生了宗教、国家、公司、金钱等等或大或小的由想象构建的体系。现在,为什么两个原本互不相识的智人会因为同一个理由而并肩合作,是因为他们相信同一个想象出来的秩序,或者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