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结构技术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结构技术要求

第1篇: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性;鉴定

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建筑结构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结构在优化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抗震因素。本文就对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技术的发展过程

抗震鉴定一方面可以作为抗震加固的依据和目标,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对于抗震加固的延续,基于此,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技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抗震鉴定的管理和基本技术的探索成为了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技术的主要特点,通过实践可以证实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技术提高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第二阶段,使我国的建筑抗震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也对整体性、变形能力和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管理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抗震鉴定技术的研究,为抗震鉴定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是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执行开始的,也是抗震鉴定技术综合发展的阶段,对于抗震鉴定技术进行了综合的开发,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的美观性、使用性能和使用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得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技术得以不断的完善。

2抗震鉴定与加固设防的目标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要按照“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基本原则来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鉴定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只有根据具体的鉴定结果,才能够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予以充分的保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升,尤其是高层建筑的逐渐增加,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施工单位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于原本的设计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作为设计人员,必须要结合建筑结构来进行抗震设计,对于相应的地质环境进行调查,这样才能够充分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科学性,满足建筑物自身的抗震需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的抗震鉴定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地震设防的投资力度不足,水平不高使得抗震鉴定还存在一些问题,抗震鉴定的标准和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来进行,只有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才能够使得抗震鉴定和加固设防满足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3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技术分析

3.1木结构抗震鉴定技术分析

在基层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木结构的建筑物,可以说木结构建筑物的分布范围也比较广,必须要重视木结构的抗震性能。由于木结构自身的特性,其在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对于结构构造方面就会产生相应不科学的现象,基于此种情况,对于木结构的建筑就需要进行其结构方面的抗震鉴定,通过抗震鉴定对其建筑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以实现建筑结构稳定性性能方面的大幅度提升。此外,参与工作是施工人员也要根据具体的现场情况,就地取材,对建筑结构的经济性和稳定性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抗震措施包括:(1)主体部分。建筑主体部分中,其底部的标高、进深、开间以及门洞位置的尺寸,墙顶、配筋、屋架和木桩等构造,房屋的横向和纵向稳定性都需要符合建筑抗震标准。(2)基础部位。在地基土质相对密集及地下水位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对于基槽的开挖就需要有一定的要求,砌筑时要根据结构的不同形式进行。此外,毛石结构和砖体的强度都需要与施工要求相符合,砖基础也一定要达到符合标准的土层埋深,水泥砂浆的配比要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进行配置。

3.2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分析

(1)在对多层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时,应该严格遵循抗震鉴定结果,以权威的鉴定结果为导向,进行建筑物的抗震加固。通过对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目前现状进行检查,视为抗震鉴定工作,抗震鉴定需要按照规定的设防要求对地震作用于结构时的结构安全性进行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评估后的结构进行加固处理。(2)对建筑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于存在的局部损伤进行明确,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进行加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3)建筑结构的加固要分清主次,对结构的各个构建的功能恢复不做重点考虑,而重点要对结构的整体功能进行恢复。以各种承重墙等为加固形式的加固主要适合在静载下出现的损伤。(4)以承载力的提高来对变形能力进行协调,从而对变形进行弥补;但如果抗震鉴定结果显示其结构为整体性不足,还是要着重改善整体性加固。

4结语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抗震加固工作的要求也相应得以提高。在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工作中,其抗震鉴定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抗震加固工作的实施。

作者:王雷 单位: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

建筑结构指的是由各种建筑材料混合制成的一种用于承载建筑体的框架结构,确保建筑物的受力能力以及空间体系。在建筑结构中,因为材料和建筑物本身需求的不同,建筑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轻型钢结构等。首先,建筑结构的加固与修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建筑的修补主要是修复和改进建筑物外观,提高它的观赏性。可是建筑结构加固是解决老建筑内部结构由于老化问题以及认为原因造成的问题、自然原因损伤结构后而进行了稳固处理,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系数。其次,建筑材料加固没有明确限定所需的材料,所以可以借此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建筑结构加固使用的材料比新建建筑结构材料质量较低,可是建筑加固支出的成本远远低于新建建筑物结构的成本。加固后的建筑物和新建的建筑物的稳定行和安全性类似。所以,建筑企业节约了大量资源。最后,建筑结构加固能够合理利用材料资源,避免更大的浪费。通常,建筑结构加固是在现有建筑物之上采集门、窗等结构参数,接着应用采集的参数分析设计加固材料量,并制定最为合理的加固技术措施,尽量应用最少的材料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

二、现代建筑常见的结构类型

依据不同的建筑物以及其结构类型,可以分为砖头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砖头结构是以砖墙、砖柱、木屋架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比如农村的庙宇、屋舍等,这种建筑结构建造起来比较简单,容易准备材料,需要较低的费用。砖混结构指的是用砖墙、砖柱、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承重构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这是在住宅建设中最常用的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指的是梁、板、柱等承重构件都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主要在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高层建筑中应用。钢结构下会主要承重构件制作全部应用钢材,它具有较轻的自重,能够应用于建筑摩天大楼,还能制作成跨度大,高净空的空间,主要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应用。

三、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

不同的建筑结构具有不同的加固方法。混凝土加固混凝土加固方法主要是应用混凝土材料以及其他材料混合。混凝土加固法包括加大结构截面积加固、结构外包钢材料加固、预应力混合结构加固、全焊接补筋式加固、局部加固等。砌体结构加固法,也就是以修补结构外侧堵塞式加固砌体结构加固法包括钢筋水泥混合砂浆式结构加固、扶壁柱式加固、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固等。3.钢结构加固法高层建筑结构加固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钢结构加固主要是对建筑结构计算参数进行改变,加强结构连接和扩大结构面积加固。需要注意的是要依据建筑结构的现实情况和加固使用要求选择适合的结构加固方法,加固建筑,最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四、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因

1.人为因素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建筑质量,例如,错误建筑设计、施工恶劣、施工人员技术问题等都会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建筑设计只要错了一个参数,就会致使建筑成为垃圾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恶劣环境可能会促使材料变质或者影响钢筋质量,导致材料或者钢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由于自身问题,忽视了细节,严重影响建筑的牢固性。

2.自然因素

长期不用的建筑施工材料可能会因为复杂多变的天气情况可能会受到侵蚀,降低材料的性能。例如,高温暴晒可能会导致墙外涂料发生脱落或者裂缝等,酸或者碱可能会腐蚀材料,木材由于长时间放置也会发生腐朽等。建筑结构的功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也会降低牢固性,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五、建筑加固的原则

1.结构体系总体效应原则

建筑结构由好多部分构成,每一个部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哪个部分出问题都要快速解决,加固建筑物。建筑构件加固主要是应用合适地加固方法加固不稳定构件,不能只重视危险构件,要站在建筑整体的角度进行加固。

2.先鉴定后加固的原则

需要加固建筑物构件的时候不能依据主观判断修复构件。由于一个建筑物的质量影响着个人利益和人身安全。因此需要专门技术人员勘察鉴定现场,明确原因和加固方法。依据其整体结构以及受力状况,与加固方法结合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确保整个建筑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3.材料的选用与选值

在加固建筑物的时候,既要制定最适合的加固方案,还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并以原材料强度为依据取值。假如原材料结构的材料没有一定的取值范围,就要依据实际情况评估现场,并依据评估结果明确取值范围,确保固定使用材料的性能与原材料基本保持一致,促使建筑不能由于不同的材料功能降低加固的效果。

4.加固方法的优化原则

建筑物有很多加固方法,可是不能过于盲目使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再制定加固方案。首先要与已有的实际结构和结构受力特点相结合,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本身,确保采用某种加固方法之后可以提高建筑物本身的安全系数,并不对建筑物本身产生影响。同时,以当时的施工环境、经济资源以及现有的技术水平评定使用哪种加固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施工效果。尽量避免浪费时间,缩短施工周期,避免损坏建筑物。

六、建筑结构加固施工的技术

建筑结构加固通常采用混凝土加固的方式,主要应用到的施工技术有托换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植筋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裂痕修补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碳化混凝土修复式加工施工技术、混凝土表面处理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托换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混凝土加固技术,主要技术处理有关结构以及建筑的上下结构、拆除顶升与废弃结构,经常应用于加固或者改造建筑结构。同时,这种技术具有较短的周期和较低的成本,所以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以及人均的正常工作生活。可是这种施工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所以需要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责任心,确保建筑的安全。植筋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是应用钢筋植入法加固结构。由于这种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的要求比较简单,并具有灵活的操作,所以通常在建筑结构的连接和锚固中应用。在植筋式结构加固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将普通的混凝土钢筋或者螺栓式锚筋植入其中。依据建筑物的使用特性以及结构的分布明确使用哪种钢筋加固结构。裂痕修补式结构加固施工技术依据建筑结构裂痕的大小、发生裂痕的原因、形状等实施堵塞式修补,进而加固,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期限,促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和安全。碳化混凝土修复式加工施工技术主要是恢复混凝土结构内的碱性物质,进而加固建筑结构。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阻抗能力,改善或者抑制建筑结构中混凝土因为碳化物质而造成的钢筋腐蚀。混凝土表面处理式结构加固主要是利用各种技术清理混凝土表面的腐蚀物质,确保结构是稳定的。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我国建筑结构。可以利用各种化学方式、机械方式、射水方式、喷砂方式等处理混凝土表面,彻底清除混凝土表面结构的各种酸性和碱性腐蚀物,确保建筑结构安全使用。

七、建筑结构加固施工的具体要求

(1)制定施工方案,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构造物进行加固和避免拆除、敲打、撞击、振动等。在熟悉图纸之后再进行编制,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并且仔细观察和实测实地,制定出与实际相符的施工方案。(2)严格依照施工方案施工。特别是不能减少工序和材料。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实际和图纸不符的情况,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及时和设计、监理乙级甲方进行有效沟通。(3)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也就是将图纸表示的要求或者图纸不能很好表示的方法,用文字清楚和具体的表达成作业人员熟悉的施工语言,促使操作人员明确自己能做的和如何做,进一步明确不清楚的地方。此外,技术交底是分析质量事故、改进工艺和技术的关键原始材料,所以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4)进行自我检查工作。主要是检查文字资料和记录,看需要记录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发现问题则及时纠正。还要目测或者应用仪器或者设备检查实体,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促使其满足标准要求。

八、质量通病的控制

在结构补强施工中增大截面作业时要足够重视转换混凝土,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方法在加固作业中广泛应用,此外是加固作业中经常发生质量事故的环节。这两种作业方法都会受到狭窄工作面和较小模板几何尺寸以及空间的影响。此外,在置换混凝土和增加截面作业时需要用较少量的混凝土,基本上不使用商品混凝土,一般用的是人工搅拌的混凝土。可是人工搅拌混凝土经常会受到场地、环境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浇筑混凝土的质量。特别是当前施工现场使用了大量商品混凝土,作业人员基本不清楚人工拌和混凝土的要求。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大、中城市,因此,成功的关键是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想要做好人工拌和混凝土,就要做好“干三”“湿三”的操作。“干三”就是依照配合比完成称料后,混合干拌各种材料三遍后,确保其均匀混合,以混合材料颜色的相近性判断“干三”的效果。接着加上一定比例的水,再搅拌三遍,就是“湿三”。在按照要求完成这两个步骤后就能达到混凝土匀质性要求。在振捣混凝土时,因为较小的模板空间,不好操作,可以均匀适度敲打、振动模板外部,确保混凝土是密实的。

九、结语

第3篇: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改革;实践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技术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读、设计和理解建筑图纸,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分析和解决技术性问题的能力。为此,高职建筑课程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应结合课程本身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的有效性,以适应当今建筑行业的要求及所需。

一、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及目标

从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不当,以及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实践教学缺乏创意等问题。面对种种问题,必须加强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课程,完善知识之载体。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内容,让学生具备解决建筑结构中问题的相关能力。

为了满足建筑行业对高职生提出的要求,以及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上应采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教学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间的无缝对接,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可以根据建筑领域内一些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和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以施工产品为载体、以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为导向去设置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来改革教学内容,争取实现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对接。与此同时,基于教学目标和要求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里要特别提出一点,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设置要符合高职生的特点和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建筑结构课程体系之构建

就目前来看,高职建筑结构课程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等内容。这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就是将关于建筑结构的内容简单地叠加在了一起,含有许多枯燥乏味的专业性知识,如受力分析、公式应用等内容。由于知识的专业性太强,而高职生的理论基础往往较差,这些知识对他们而言要想全部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就要针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生的认知水平去重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在笔者看来,这一建筑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实践为目的,以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为要求,强调基本概念、计算技能和常用结构构件等知识的学习,渐渐弱化理论推导,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当然,教师还要及时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材质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教学活动中将这些新内容具体反映出来,不断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吸收新知识。

三、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内容

在教学改革中,课程内容的改革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建筑相关职业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教学内容要以体现出“职业本位”、“能力本位”的思想,强调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应用”为原则设计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

为了做到这一点,高职院校相关人员应深入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的内部,与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做深度的交流和探讨,广泛了解建筑行业的相关职业及其需求和要求,立足职业现状和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研讨和设计,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能力满足职业要求。课程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板块:“常见结构认知能力”、“荷载确定及荷载内力组合”、“结构计算简图确定与内力计算能力”、“结构材料选用能力”、“基本构件设计与验算能力”、“施工中结构问题认知及处理能力”、“工程地质资料阅读及基础问题处理能力”、“结构施工图绘制及阅读能力”等。通过这些教学内容板块的规划,让学生一一具备从事建筑职业的能力,保证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施工的安全性,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活动场所。

2、高职建筑结构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

对于高职建筑结构课程而言,实训项目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在校内实训方面,教师要根据建筑结构职业能力来设置实训内容,具体包括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工艺等。当然,这一切课堂练习都要以工程实例为载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纸的识读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对建筑结构及其组成有一个整体而具体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聘请专业的建筑人才来校任课,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在校外实训方面,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识岗、熟岗、顶岗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了解建筑领域内的岗位,如设计者、施工人员、质检员等,并对课程上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再认识,加强理解。

另外一方面,为了提高校外实训效果,必须设计效果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效果。它的制定设计要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前提,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形成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具体可包括常见建筑结构的识别能力、荷载确定及组成能力、结构计算技能力、构件设计、材料选用等内容,通过以上内容来考核学生的校外实训情况,希望通过此行为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促进个人成长,从而成为建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是研究型的,而是从事于生产、建设等岗位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高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基于这一要求来进行建筑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培养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图纸设计、施工、质检等岗位的工作要求,才能保证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推动建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殿平.浅谈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38-39.

[2] 康文梅.高职建筑结构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7-59.

第4篇: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安全性;设计要点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建筑领域,对结构设计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针对建筑设计形式以及规模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提前对结构模式进行分析,保证建筑结构符合要求和标准。如何利用建筑结构提升建筑安全成为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建筑设计比较复杂,对建筑安全有直接的影响,必须掌握建筑设计形式和具体要求,最大程度提升安全性。

1建筑结构安全概述

施工方案是建筑工程开展的重要依据,在实践阶段需要加强结构设计,最大程度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此外结构设计要满足结构体系本身的承载要求,在维护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具备抗震能力,如果出现地质灾害,也能维持其稳定性。如何提升建筑安全性,可以从施工技术和结构建设材料两方面入手,掌握合理应用材料的属性,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此外建筑结构容易受到干预性因素的影响,所设计的方案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引起质量问题,在设计方案落实阶段,需要提前对环境因素进行掌握,做出防御,进而提升使用安全性。在施工阶段如何做好材料选择工作至关重要,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和使用的材料息息相关,施工技术也会直接影响效果,因此必须对施工区域天气、地理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

2建筑结构设计现状

针对建筑结构设计形式的具体要求,在实践阶段需要掌握结构类型,按照应用流程和要点进行实施。以下将对建筑结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

2.1没有按照规范进行设计

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出现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近几年对建筑结构安全性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设计指标的具体要求,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按照规范流程要求,避免出现规范设计不当或者其他类型的问题。但是在实践设计过程中,部分单位领导部门对施工规范缺乏了解,忽视了抗震性能的合理化设计和评估,导致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以表面形式为主,增加设计难度。

2.2结构设计偷工减料

在建筑结构设计基阶段,部分单位为了减少经济投入,采用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导致建筑安全受到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随之降低。针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特殊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结构稳定性设计和评估工作。此外以钢筋选材作为基础,为了节省施工投入,选择的钢筋材料以冷轧变形钢筋为主,此类钢筋材料脆性比较大,韧性小,会出现弯折、断裂或者其他安全隐患。

2.3建筑结构设计不科学

建筑单位对建筑材料的设计有严格的要求,对结构类型进行掌握后,需要掌握思维定式或者传统模式的具体要求,做好创新设计工作。施工方式和技巧如果沿用原有的方式,则会增加安全隐患,甚至出现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很多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安全意识上存在问题,仅仅以表面施工作为基础,忽视了建筑质量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关注度的提升,对结构类型进行完善后,结构设计不安全的现象发生几率比较高,为了保证建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从建筑施工和检验等方面入手,做好各个环节控制工作。

2.4建筑设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价值

农户设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设计者知识和经验不足,导致设计出的作品不合理,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设计人员职业素质比较低,安全意识差,仅以建筑设计现状为基础,忽视了建筑的安全性。在审议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如果出现可行性低或者其他现象,则增加方案实行难度,甚至出现设计安全不符合要求的现象。

3如何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以建筑系统设计为基础,在实践阶段需要掌握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针对设计阶段存在的各类问题,如果不及时对结构设计流程进行分析和掌握,则势必影响施工效果。以下将对如何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3.1按照建筑结构规范执行

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对经济指标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阶段要掌握建筑结构的具体要求,以规范化机制作为指导,按照建筑设计要求进行。考虑到具体政策只能的要求,为了保证其可行性,执行阶段必须掌握类型,具体包括:《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以法律规范作为基础,要做好约束工作,提升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以功能化建筑设计流程为基础,如果存在执行规范不严谨或者结构安全性低的现象,要提前对设计规范进行了解,不断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3.2强化建筑设计师的质量意识

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比较全面且系统,在设计阶段对设计师本身有严格的要求,考虑到理论教育指导的具体要求,要创新思维形式,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量比较大,将相关建筑规范和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思想上的创新,能将其和新技术和新知识进行融合,进而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设计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对建筑结构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设计流程和指标要求,要突出设计重点和要点,按照服务机制要求进行。以往很多建筑安全隐患的出现都是由于设计师不严谨引起的,对建筑质量不重视,因此导致设计难度比较大。

3.3积极开发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是关键所在。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对高科技软件有严格的要求,将新型软件应用到实践中,能促进结构设计的稳定和可靠性。工程项目施工企业要加大科学研究力度,积极开发新软件,将先进的软件应用到结构设计中。此外对建筑结构设计本身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提升整体性能,提供充足的保证,要让设计人员学习先进的技术形式,为建筑物抗震性设计提供保证,进而提升建筑设计质量。

3.4严格把控建筑材料质量关

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的关键所在,为了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要提前对建筑材料属性进行掌握,根据审核流程要求进行。实践证明,采用高性能和高质量的原材料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需要做好材料质量把控关卡,禁止质量未能符合工程施工要求的原材料进入工程施工现场。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需加强对建材的选择进行严格把关,仔细核对建材供应商资质,选择信誉佳、口碑好的建材企业。

4结束语

针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具体要求,在实践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结构设计和评估工作。考虑到功能系统设计以及应用指标的具体要求,在安全评估过程中要掌握结构类型。针对当前存在的没有按照规范进行设计、结构设计偷工减料、建筑结构设计不科学以及建筑设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现象,从按照建筑结构规范执行、强化建筑设计师的质量意识、积极开发新技术、严格把控建筑材料质量关等方面入手,做好建筑安全指导工作,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进而提升整体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解增银,严庆平.浅谈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保证建筑的安全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01):221.

[2]齐建民.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几点建议[J].科技资讯,2015,01(13):190-192.

[3]马树然,主宝皆.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的具体方法研究[J].科技传播,2014,04(13):68,70.

第5篇: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

前言:

建筑工程的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确保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加强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现代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现状

由于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有的建筑中,原来的设计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现在的需求,因而人们会对建筑的平面布置和使用功能进行改变,以满足人们多功能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另外,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对建筑结构加固的问题受到了建筑工程界的广泛关注。而我国建筑大多数都采用混凝土结构,结构的抗震性能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的加固。而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问题就是其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问题。由于混凝土结构建筑往往会出现裂缝的现象,有些变形和裂缝是允许出现的,有些变形和裂缝是不允许发生的或者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发现上述不正常现象,就应当派专人随时观察其发展情况,做好记录。并聘请有资质的危险房屋鉴定单位进行鉴定,做出鉴定结论,以确保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因此,如果我们能在施工以及改造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加固模式,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安全与稳定。

2.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原因

建筑结构需要加固改造的原因有许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由于建筑设计的不当,其包括抗震设计以及非抗震设计的不当。

2.2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是按照建筑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设计的,而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砌体结构,由于种种原因,例如设计规范要求提高以及施工缺陷而造成的结构承载力与刚度不足等,不能满足建筑结构强度、刚度以及耐久性的要求,因而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鉴定和加固。

2.3 由于建筑的使用不当或者年久失修而造成建筑结构的损伤以及破坏,或是因灾害性事件的发生而造成建筑结构的破坏,使现有的建筑结构不能满足目前使用要求,或是建筑的安全度不高,这时需对建筑要进行鉴定和加固。

2.4 由于原来的设计早已无法满足住户现在的需求,因而住户要求会对建筑的平面布置和使用功能进行改变,但是一旦建筑物改变用途,就会导致其建筑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了与原先设计初衷的不一致,进而造成原结构的强度以及刚度不能满足现在要求,因而要对结构进行鉴定以及加固。

2.5. 为了满足有些用途,建筑随便改造,改变了建筑原有的功能。例如增加房屋层数、增加房屋负载等。

2.6. 由于建筑所处的环境问题,构件或者结构的性能提前老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木结构遭到白蚁破坏,使得结构的力学性能下降,而不得不对房屋进行加固。

3.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基本原则

3.1. 制定方案的总体效应原则

在房屋建筑结构加固的方案制定时,不仅要考虑鉴定结论问题,还要考虑委托人或使用人要求和加固后房屋建筑的总体效应,包括形状、体量、造价、安全、工期、工艺以及施工的可能性等。要在房屋整体无损益或损益较小的前提下,消除房屋建筑结构或构件存在的隐患。

3.2. 加固材料的选用和强度取值原则。

3.3. 荷载计算取值原则。

3.4. 承载力验算原则。

3.5. 与抗震消防结合的原则

4.常用的建筑施工结构加固改造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建筑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建筑工艺和建筑技术也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建筑业就必须进行多元化、多方位的发展,我们要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建筑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良,将新建筑材料、新建筑工艺以及新建筑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在新技术和旧技术的交融之下,建筑结构加固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对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进行讨论时,目前,建筑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建筑加固技术:

4.1 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法是指,在建筑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预应力器件,从而分担一部分原有建筑结构所承载的负荷,以达到增加原有结构的承载能力的目的的加固方法。目前,建筑结构中最为常见的是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即在混凝土外的预应力钢筋等处,设置施加在原有混凝土上的预应力,该方法施工方便,并且加固效果好、经济可靠并防腐,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承载力。但是采用该方法加固之后,会对原有建筑结构的外观以及形象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这种加固技术适用于重型结构以及大跨度建筑的加固。

4.2 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指,用型钢外包于建筑构件的四角,从而实现加强建筑结构受力性能的加固方法。该方法具有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以及受力较为可靠的特点,主要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而又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截面承载能力的建筑结构。

4.3 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是指,在原有的建筑构件的上部或下部另外浇筑一层新的混凝土和钢筋,从而增加原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的加固方法。该种方法是一种最传统的建筑结构加固法,主要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以及受压构件。该方法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梁口拄构件以及一般构筑物的加固。

4.4 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是指,通过粘贴剂将钢板与建筑的构件进行联合,从而达到增加建筑结构的各种耐受力以及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安全度的效果的加固方法。该方法常常用于加固处于正常湿度环境并且长期受静力作用的建筑构件。该方法具有方便快捷、效果显著,同时对加固建筑外观以及自重没有明显的改变。

4.5 增设支点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指,通过增设支承点,进而减小建筑结构的计算跨度以及结构内力,从而提高其承载能力的加固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可靠的优点,但是该方法会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并且会减小建筑的使用空间。因此,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4.6 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是一种比较新的加固方法,它选用的是高性能的复合材料,通常是碳纤维片,其强度刚度更高,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加工性和耐腐蚀性,耐热性和耐蠕变性也比较高。

4.7 化学灌浆法

是采用专用设备将配置好的化学浆液灌入到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裂缝中的一种加方法,灌入的化学浆液能很好的与混凝土融结,增加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整体性,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构件的功能得到较大限度的复原。

4.8. 水泥灌浆法

采用专用设备将水泥压入房屋结构构件裂缝中,让其与墙体等粘合的一种加固方法。

4.9. 加固地基法

具体有基础加固、桩式托换、地基处理等方法,可视情况而定。一般房屋建筑结构的加固都比较复杂,不仅受到建筑物原本条件的限制,而且还受鉴定者的水平、鉴定结论准确程度、加固方案的选用、施工水平、施工条件等的制约。

5.结语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加深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沟通,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加固技术,逐渐增强建筑结构的加固能力,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不同的加固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筑结构加固,选择经济的施工材料,保证结构安全,开发和研制高效的加固材料,加大截面积技术,进而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维护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为建筑企业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振广.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分析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9).

[2]朱惠.对建筑结构工程中粘钢加固技术的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1(8).

第6篇: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

我国建筑行业处于长期稳定发展的状态,建筑结构形式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模板施工技术也从最初的单层模板支架技术创新性的发展为多层模板支架技术。本文首先概括的介绍了我国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现状,阐述了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的重要作用,对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控制的要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在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1、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的现状

传统的混凝土建筑建构施工中主要以单层模板支架技术为主,由于这样的体系受力简单,因此,利用起来比较容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单层模板的技术也已经趋于成熟,在单层模板的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具有施工安全、可靠的优点,多用于简单的模板施工。随着多层模板支架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单层模板无法应用于复杂建筑施工中的难题。混凝土建筑结构多层模板施工体系的受力情况复杂,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多层模板施工的受力性能和掌握存在较大的难度,要求建筑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够充分考虑多层模板的各方面因素,提高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的质量。

在现代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中,许多施工企业都没有进行精确的模板设计,无法对施工幅度作出相应的验算,建筑施工人员只是凭借着单层模板支架的经验,来布置多层模板支架体系。这样很容易影响混凝土建筑结构多层模板施工体系的稳定性,降低了模板支架体系的安全性。同时,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较低,没有掌握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的安全操作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例如,有些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间距安置支架,导致模板支架的稳定性能较低,最终导致模板支架出现倒塌。

2、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的重要作用

模板施工技术是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其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因此,在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致力于提高和改进混凝土结构模板的使用性能。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是建筑主体结构中工程量最大的分项工程,施工的成本也是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中的最大一部分开销,从模板的原材料到模板施工方案制定,都要遵循高质量、低成本的原则,在保证了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模板施工技术是必可可少的阶段,能够保证工程结构的形状及尺寸在准确的位置,能够提高施工的整体质量。

3、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控制的要点分析

3.1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基本技术要求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对于模板的利用非常的广泛,能够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预算,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因此,在应用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时,需要达到基本的技术要求。首先,在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图纸的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构件,经过精细的测量,使构件的形状和尺寸符合标准,安装到正确的位置其次,保证混凝土建筑结构的重量和模板的侧向压力受力度,要求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混凝土结构模板的受力达到极限而出现裂缝等问题。同时,模板的构造要保证安装和拆除相对容易,这也是模板技术引用的基础,混凝土浇筑和养护工作也要及时、到位。最后,在模板的接缝处要进行加密处理,确保连接处严密,防止出现漏浆现象而影响建筑结构模板的质量。

3.2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配置技术

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模板配置中模板尺寸的选择,要以设计图纸为准,在此基础上挑选构型简单的模板构件,在施工中,根据模板施工设计方案的图纸,进行具体的模板配置。模板的配置要以参考可查表或者相应的模板工程规范,正确的选择模板的各种构件,并且确定模板构件间的间距,然后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整体配置。如果遇到较为负责的构件可以利用放大样的手段,将原有的设计图纸放大倍数后,在地面上测量构件的尺寸,并且勾画出模板的实际形状,作为标准定制模板。

3.3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工艺分析

现代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的施工工序为:底层的垫层模板基础梁模板设立柱模板安置墙板模板圈梁模板构造楼板模板建立楼梯模板构造柱模板圈梁模板。其中,垫层模板的体积较大,安装前要进行中心线的核实和标高,安装完成后要清理杂物,并验证模板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基础模板土方应该使用砖砌胎模,配置一定比例的水泥砂浆,进一步用利砼浇捣。如果基础梁模板的梁宽较小,外侧的模板要在垫层上弹出梁两侧的边线,并且要采用支撑进行加固处理。墙体模板多采用两侧模板拼装的形式,由基层的中心线为基准,确定两侧边线的位置,两块板的断面长边要一样,在两块板的拼接处加海绵条,可以有效避免漏浆。

4、我国在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混凝土建筑模板施工技术的众多优势,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规范了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的标准,为模板技术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空间。对于混凝土建筑模板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建立了相应的模板体系简化分析模型,充分考虑了模板支架对薄弱层的施工影响,增加了模板施工的科学合理性。模板支架技术在薄弱层中的利用,会出现施工载荷重量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模板的承载载荷,在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施工期内,必须对模板的支撑施工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保证较好的模板支撑结构造型,提高模板的质量。为了防止建筑结构中产生模板支撑薄弱层,模板的施工工艺由最初的木质模板发展为小型的组合钢模,现在,已经有很多建筑企业采用大型钢模支撑,具有更好的强度、以上都是我国在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方面取得的发展与进步。

5、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够解决建筑施工中的缺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控制的要点主要包括: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基本技术要求、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配置技术、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工艺。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施工手段,要求精准的施工技术,才能够创造出优异性能的建筑工程,进而提高混凝土结构模板施工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孟庆锋,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J].门窗,2014.(06)

第7篇: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

关键词:概念设计;建筑结构设计;整体性

概念设计过程就是把客户需求分析向建筑结构设计过程所过渡,概念设计的科学性将会直接对建筑设计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积极的采取措施对概念设计进行推进和完善,最大程度的避免概念设计出现问题的几率。这对于建筑质量的保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概念设计的概念和步骤

概念设计是设计工程师根据设计理论、设计经验以及建设工程项目特点,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总体布局和布置抗震结构的措施,在建设工程项目结构设计初期对设计方案进行概念性的分析估算和比较,实现结构设计的多方面要求的目标。概念设计的步骤包括分析、综合、评估的不断接近满意的三个阶段构成:①分析。对问题过程进行全民的了解。它的特点是所分析的数据不完整,具有模糊性质;②综合。产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工程师将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将工程设计规划落实到图纸的过程;③评估。判断和比较选择方案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循环实施的过程,它的循环时间为选择到合适的方案为止,设计人员评估时,采用功能模型方式运用数据统计计算等其它手段进行,已获得具有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的方案。

2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原则

2.1简单性

在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开展概念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遵循简单性的原则,尽可能的让传力途径进行简化,从而使得结构的承载力能够得以提升。因此,在对结构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筑结构受力图计算的精确性,并根据建筑的具体条件对内力和位移进行详细探究,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薄弱部位出现的几率,这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合理性的保证极为重要。

2.2整体性

整体性也是概念设计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建筑结构能够使得惯性力以聚集的状态所存在,而且其也能够把所聚集的惯性力进行传递,从而使得各竖向抗侧力子结构都可以有惯性力的存在,这就要求所设计的各个建筑子结构所具备的承载力能够以相同的状态所存在,这对于抵御地震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的损害极为有用。

2.3规则性和均匀性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和均匀性的保证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建筑结构过早出现坍塌的现象,此外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概念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筑分布质量和结构刚性能够以协调性的状态所存在,这对于建筑结构合理性的保证有着极大的意义。

2.4优化选型原则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于概念设计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结构体系进行优化,并让结构的布置形式以合理的状态所存在。所谓的优化结构体系指的就是在对建筑结构基本特征以及荷载状况进行了解的前提下,让结构体系通过集合形式所构成。

3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3.1概念设计在建筑场地选择中的应用

为了最大程度的使得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性能够得到保证,在施工之前,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建筑场地的选择,只有保证所选建筑场地的合理性才能够为后续建筑施工创造条件,这对于建筑工程的顺利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概念设计的应用能够让整个建筑场地选择以更加合理的状态所存在。在对建筑施工场地机械选择的过程中要对以下要素机械分析,首先要对地形因素进行考虑,因为不同的地形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地形将会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在考虑建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出适合建筑设计的地形。除了地形因素外,地址因素也将会对建筑结构的有效性造成影响,之所以会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质因素会直接影响基础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对建筑场地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对建筑场地进行评估,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所选择的建筑场地能够满足建筑结构设计的需求。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概念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也需要对建筑的抗震性进行衡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抗震性将会直接反应出建筑结构的设计水平。只有最大程度的对建筑设计的抗震性进行保证,才能够使得整个建筑的安全性能够得到提升。因此在对建筑场地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概念设计的利用,尽量避免在易震动的地方开展建筑工作。概念设计在建筑场地选择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极为重要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3.2概念设计有利于建筑基础的选择合理性的提升

在对建筑场地选择后,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推进,相关人员就需要在对地形特征和结构设计进行考虑的基础上对合适的建筑基础进行选择,目前最常使用的建筑基础有桩基础、筏形基础以及桩基础三种。桩基础是最常使用的建筑基础之一,受这种建筑基础性质的影响,其更加适用于对地压力比较大且地质以非常松软状态所存在的高层建筑。如果地基不能够起到承载建筑的作用时,可以通过对桩地基的利用让载荷向较深的持力层进行传递。箱型基础也比较适合高层建筑,这种基础整体的刚度以适中的状态所存在,其能够有效的让荷载以均匀的状态完成从上部到下部的传输,因此这种建筑基础可以提高嵌固结构组成的有效性,这对于解决箱基沉降不均匀等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筏形基础被广泛应用到承载力相对较低的地基并且上部荷载以较大状态所存在的建筑机构中,和上两种建筑结构相比,其刚度相对较大,其能够实现把上部载荷向下部的分散,这对于与不均匀沉降等问题的避免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3.3在计算机分析中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背景下,计算机分析是建筑设计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建筑设计的状况来看,计算机分析的应用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这和计算机分析存在缺陷性有着直接联系。计算机分析缺陷的存在将会使得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以不科学的状态所存在,这对于建筑质量的保证是极为不利的。在把概念设计应用到计算机分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注重设计依据的丰富性,除了计算机分析结果外,也要加强对实践经验的利用,以实践经验为依据对计算机分析结果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进而最大程度的保证计算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4隔震技术的应用

被动隔震控制技术应用中最重要的就是基层隔震处理。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部门与上部结构之间进行隔震层建设,以将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进行隔离,降低地震能量的传播成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缩减地震能量对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作用。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可使得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在地震灾害的影响下,仍保持良好的应用安全性,同时对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起到保护作用,且地震灾害过后建筑工程无需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只需更换建筑隔震装置即可。被动隔震控制技术的应用对隔震装置要求较高,隔震装置要具备很强的竖向承载能力、初始刚度和强度性能,能够在地震作用力的影响下对建筑水平位移进行有效控制;隔震装置自身的水平变形能力以及阻尼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在地震自然灾害中,隔震装置的自振周期可以逐渐接近场地振动特征周期,以此吸收和消耗一定的地震能量,减轻地震灾害。

4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结构措施

4.1结构体系中保持协同工作

概念设计中的协同工作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它要求结构内部各个部件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工作。这就要求结构构件不仅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能保持共同工作,还要求他们具有共同的耐久时间。建筑结构中的基础与上部工作,依据协同工作的理念,保持着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承受荷载。还有砖混结构中的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必须通过构造柱与圈梁组合成统一的整体进行受力,而不能单独依靠建筑基础结构自身的刚度来承受荷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以协同工作做为设计的理论依据。在结构受力时,每个构件均能达到较高的应力水平为设计较为理想的状态,在多层结构进行设计时,就要避免各层短柱的出现,目的是提高相同平面处承受荷载的能力。在日益增多的高层建筑结构中,短柱出现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使同层的抗侧力结构在相近的水平位移下。

4.2协同工作中材料利用率

协同工作不仅能够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还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一般来说,材料利用率越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协同工作能力也越高。在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中,要求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根本的目标,所以,对材料的充分利用是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例如:矩形截面是最为常见的受压构件,它的构成材料在使用过程利用率很低,分析有两种原因:首先是梁的中和轴附近的材料应力水平低,另外一点是梁的弯矩随着梁长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对于等截面梁来说,很多区段应力水平低。基于这种受力状态,采用了概念设计结构进行分析,调整梁截面的应变梯度,使构件保持轴心受力,才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出现了平面桁架结构,这种结构是将多余材料去掉,既节约成本又降低了材料自重。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对建筑作用的发挥造成影响。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极为重要,概念设计的使用能够降低建筑结构设计出现错误的几率,并能够确保建筑结构设计各项数据的精确性,这对于建筑工程的顺利推进有着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薛颖.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4):216-217.

[2]杨磊.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16,(30):56.

[3]张磊.基于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29):144-145.

第8篇: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

一.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抗震度设计不达标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给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我国当前的建筑结构设计来看,其抗震设计远远达不到抗震的要求,因此,在地震灾害中极易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一些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很容易忽略抗震性的要求,这就很容易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级数较大的地震灾害,很多建筑物就会因为抗震性不强而出现严重的垮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对于建筑设计的质量与安全,没有构建切实可行的奖励与惩罚制度,这就容易导致设计人员的安全责任感不强,在设计时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导致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不高。

2.安全设计问题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安全设计不达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结构设计重造型美观,忽略了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仅仅从节约成本和方便使用的角度出发,没有严格地落实安全要求。如有的建筑结构设计消防安全设计不到位,特别是高层建筑中没有按照要求设置安全的消防通道、防火墙、防火门等。三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问题。譬如有的建筑施工队伍没有按照设计要求使用规定的钢筋,而是用冷轧变形钢筋代替,因为这种钢筋的脆性大,十分不利于抗震。这样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重大的伤亡和损失。四是结构设计中相关项目、数据之间不相吻合,留下了施工安全隐患。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每一个数据、项目名称都必须相互匹配,精益求精,而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如果一旦出现疏忽大意,就很容易因为结构设计未到位而引发严重在建筑安全事故。

3.设计不合理问题

建筑设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等,导致他们设计的建筑结构不合理,为建筑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我们经常可见的楼梯、电梯的布置方式和数量,不能满足使用的效率和防火安全;有的建筑物的装修、用料、构造以及用法不合适,很容易因为地震、风力和温度的变化引起变形和安全隐患;在建筑的结构上,有的高层建筑忽视了遭遇到地震和巨大风力时会产生水平的侧向力。有的设计师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往往很重视建筑的美观而忽视了建筑的质量和稳定性,有时甚至明知道公司的设计有缺陷行不通,但是为了自保三缄其口,导致悲剧上演。在我国有些小型建筑公司的设计师知识不牢靠、业务素质不高、对建筑软件不熟悉、设计样式陈旧,这就造成了他们设计建筑的结构不合理,建筑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问题。

二.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促建筑结构安全性能的有效提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建筑结构安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如何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呢?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

1.严格按照有关建筑结构规范要求设计建筑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行业行为规范方面加大整治力度,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不仅能在技术方面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而且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并随着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我国建筑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规范。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还应严格按照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要求,切实做好建筑结构的设计,从根本上确保所设计的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2.着力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

质量就是生命。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在系统、复杂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首先必须端正工作态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到设计工作中来。其次就是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创新思维,在设计工作中应始终追求精益求精,切实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所谓事无巨细,就是应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总结和反思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教训,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紧跟时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当前建筑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方向,摈除传统的旧思想,加强新工艺技术的了解,掌握现代建筑的特点,尤其是应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设计水平低下时,不仅会降低工程质量,还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因而必须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以最大化的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3.全面加强建筑设计人员的素质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想方设法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一是认真学习计算机技术,提高计算机设计应用水平。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才能够在计算上完成高难度的建筑结构设计。二是加强专业设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设计水平。通过构建学习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筑设计专业培训与持证上岗、工资水平、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等相挂钩,引导建筑设计人员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培训中来。尤其应该加强建筑安全设计方面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其建筑安全设计水平。三是建立建筑设计奖励与惩罚制度。对于建筑设计出色,安全性、美观度等综合质量高的设计人员,应该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不到位,从而影响施工安全,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设计人员,应该进行严肃责任追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触犯法律的,应该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四是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待遇。建立健全引入制度,积极引入专业对口、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建筑结构设计人才。对于建筑设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应该提供其工资、福利等待遇,不仅能够引进人才,而且还能够留住人才,从而确保建筑设计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五是不断创新设计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低安全原则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应不断创新建筑结构的设计模式,建设出高水平的建筑产品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十分系统而又专业的工作,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而为了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认真分析当前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不足,严格按照有关建筑结构规范要求设计建筑结构,着力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并对建筑结构设计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最大化地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高效性,为工程质量的提升和建筑结构安全性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篇:建筑结构技术要求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引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充分发展,与此同时,它也对我国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建筑的实用性要求,还要满足建筑的安全性和美观性要求。为了满足新时期的建筑要求,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建筑结构设计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还关系到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和美观,由此可见,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专业性强。

1、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理论的研究

建筑设计实质就是遵循美观实用等原则,根据建筑地区不同的情况进行综合利用,运用建筑学设计理论进行设计。就建筑学的设计理论而言,主要有两个体现部分: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房屋建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包括了对内部结构细微部分的优化设计、对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对房屋顶部的优化设计,还包括了工程造价方面对建筑造价的分析、对建筑物的受力分析以及对周围设施的布置等方面。

房屋结构设计不仅需要在设计前期加以重视,还需要在施工和建设后期的关注。在进行具体建筑施工中,需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改进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将房屋建筑综合指数最佳的设计方案作为施工建筑的蓝本。现在的建筑设计环境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和要求。

因此,作为一个设计人员,要用于应对挑战,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择出最优方案。在设计一些建筑的时候,设计师要根据自己学过的设计理论,在结合建筑当地的环境和建筑条件,遵循安全实用、大方美观、节省材料的原则,开展方案设计工作,从而达到房屋建筑的最佳效果。设计人员根据工程情况,在工程的过程中对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和步骤的优化。在设计平面上,建筑物需要尽量保持对称,尽可能地缩小差异。

2、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2.1选用合理的基础方案

基础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建筑进行基础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周围的地质条件、施工条件以及分析建筑结构的类型和荷载的分布等。总之,我们要从建筑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相关要求,选用合理的基础方案。

2.2选择适当的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关键环节,它是建筑结构的一种简化形式,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要选择适当的计算简图,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避免由于计算简图问题引发各种安全事故。

2.3选用科学的结构方案

科学的结构方案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对建筑结构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要选用一个经济性的方案,确保建筑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的可行性。比如,在建筑结构体系方面,同一结构单元最好采用相同的结构体系,并且达到受力明确,传力简洁的要求。简而言之,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要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选材以及设计要求等因素,从而选用一个更加科学的结构方案。

2.4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还要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比如,我们要注意钢筋瞄固的长度,要关注构件的延性,要考虑温度的应力作用等。通过这些构造措施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1】。

3、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措施

笔者结合大量的实践工作以及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

3.1不断加强剪力墙的优化设计

其中连梁是剪力墙设计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将联肢墙的应用重视起来,联肢墙是利用连梁之间的各个墙通过连接形成,把墙肢的约束条件增加了。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还使墙体的各个部分得到了更多的内力,虽然在具体施工中会造成一定建材的浪费,但是其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当我们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还要在保证结构刚度和变形要求的同时,从经济方面和抗变形等角度进行综合的考虑,这样才能做到最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中,嵌固端位置的选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多数高层建筑都会有地下室,在对嵌固端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设置在地下室的顶板位置,不仅有利于建筑结构的后期设计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更加安全,减少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隐患。

3.2设计人员要重视细部的优化

设计人员在注重整体结构协调的同时,也经过将细部结构设计重视起来。如在现浇板设计工作中,我们可以将异形板划分为方形版,这样就可以使得建筑物受力均匀,避免日后出现断裂现象。如在建筑基础设计中我们应该选取冷轧钢筋作为材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又可以有效的减少钢筋使用数量,降低成本投入【2】。

必须严格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质状况来科学优选基础设计,必须加强对高层建筑上端结构特点、荷载分布等加以分析,也要顾及周围建筑物的分布、布局特点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在做出综合、全面、细致的分析后,最终优选出最合适的基础设计方案,这其中要明确的重点项目为:要从地基的承受力、承重潜能等方面出发,确保地基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彻底发挥,而且也要做好地基变形的检查、测算。

3.3注重利用计算机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通过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设计师利用计算机仿真的设计优化方法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建筑设计师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各种便于分析的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的优化计算,为设计师提供精确的数据,最后达到建筑设计的优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说把建筑结构优化设计这样一个工程的问题转变成一个数学的问题。特别对于大型的复杂的建筑结构设计中,计算其技术拥有人脑不可替代的优势。

3.4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图纸

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优化,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重现的各项指标和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建筑设计图纸可以说是建筑结构的重要表现载体之一,同时也是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基础所在。换句话来说,建筑设计图纸中所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在建筑施工中数倍的反应出来,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因此,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展开工作,设计师决不能贪图方便而省略对关键信息的标准与标识。同时,对于较为复杂、以及细微的结构区域而言,需要在结构设计中加以重点关注【3】。

结束语

不断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功能性、安全性、稳定性,还可以充分的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所以,我们作为新时展下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人员,在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方法、设计技术,实现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卫雄.浅析结构设计中安全度的问题[J].今日科苑.2008(0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