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

青少年的心理疏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的心理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第1篇: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 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 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 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

第2篇: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工作;问题青年;心理;社区;小组

一、问题引入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青少年在成长教育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在政治思想方面,青少年的主流意识淡漠,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仰。在品德方面缺乏起码的文明礼貌,集体主义精神淡漠,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体贴父母。在劳动方面,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缺乏自理能力,在性格和气质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不少青少年任性、骄横跋扈、自以为是、承受挫折力差。青少年A段是个体成长、发展最迅速、最复杂和变化最大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成长、发展不仅会影响青少年个体,而且会对家庭、社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仅迫在眉睫而且任务也很艰巨。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利用专用知识促使青少年的成长趋于良性状态,实现青少年个体的成长与整个社会发展相协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是一个社会中最敏感、最具影响力的团体,青少年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因为青少的问题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和影响力。“少年强则国强”因此,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就非常突出,做好青少年社会工作也是为实现富国强民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的开发。我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虽然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但是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差距较大。吉林省长春市虽然是省会城市,但是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社会工作项目不丰富,工作经验缺乏,但发展前景却十分广阔。故我选择了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开展项目。

二、项目情况分析

1、项目性质:在社区内开展面向青少年的一种社会公益服务性项目。

2、项目内容: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主要试点社区为西康路西社区,服务该社区的问题青少年。

3、项目目的:针对该社区问题青年进行排序,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小组及社区工作,对这些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介入,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

4、项目过程及成果:

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努力,该项目取得了一些较为突出的优秀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步是在吉林建筑大学内以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实验室为依托成立五色土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站。

(2)成功了解试点社区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首先,本项目组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针对试点社区进行有针对的走访,并且将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项目组成员针对该社区问题青年进行排序,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案及小组工作,为每一个问题青年提出个别化解决方案。

(3)缓解社区家庭矛盾。我小组走向问题青少年家中,与问题青少年及家长沟通,对问题少年做心理疏导及渐进式放松为其减压。此举成效显著,受访家庭矛盾明显缓和,为解决问题青少年提供了助力。

(4)解决问题青少年的核心问题。经调研,小组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该社区网瘾青少年。由于网络危害重大导致很多青少年沦为网虫,耽误学习,故此我小组聘请资深心理咨询师针对其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工作,成效显著。

(5)整合社会资源,整合长春市各个基金会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医疗救助、聘请心理咨询师为问题青年作心理疏导、为有教育需要的儿童申请教育基金的资助、开展个案、小组工作拓宽其社会支持网络等。

三、结论

第3篇: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

文/王玲玲

摘?要:本文列举了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具体表现和危害,通过分析其不良心理的成因,提出了技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方法。

关键词 :寄宿制技校?学生心理?教育疏导

同其他技校一样,笔者所在学校也开设了寄宿制班级,实行了全封闭式管理。在寄宿制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疏导,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且将给学校管理留下种种隐患。所以,加强对寄宿制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一是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例如,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和同学产生的茫然、畏惧、抑郁、紧张、烦闷等心理。

二是对教学内容不适应。由于课程内容的改变,难度、深度的加大,学生产生了厌倦、畏难、焦虑、自卑等心理。

三是因处理不好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而产生孤僻、嫉妒、多疑、怯懦心理。

四是因对青春期的不解而产生的困惑、敏感等心理。

五是与家长沟通困难。因为在学校住读,学生一个星期见不到家人,周末回家时,家长还有其他事情要忙,所以沟通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和家长之间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亲子关系趋于紧张。

二、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

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从少年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是一个人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但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既像一朵即将盛开的花朵,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又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可能找不到方向。这种难以控制的情绪和生理迅速发展带来的烦闷心情,会使青少年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

多数家长缺乏心理素质教育的常识,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有些家长或者对子女骄纵、溺爱、袒护,或者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或者简单粗暴,实行棍棒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时得不到鼓励,就逐渐产生了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

现在的技校学生,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太好,觉得考不上大学,甚至厌学、逃学的孩子。而且现在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觉得上技校比起上大学低人一等,自愧不如。很多技校学生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在学校就是混日子,整天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不积极进取。而技工院校一方面担心生源流失而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放任学生自流;另一方面,多数技工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师资及教育方法,导致面对技工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

4.社会原因

当前,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后,学生用手机上网成为一大特色。互联网使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不少学生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荒废学业。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危害。

三、寄宿制技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与疏导

1.充分关心、爱护和安慰学生,勤做心理疏导

由于学生大多在家中娇生惯养,一旦长时间离开父母,就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老师要常找他们谈心,了解其想法、要求和遇到的困难,给予理解、帮助和安慰,做学生的“家长”。

2.多组织集体活动

每到闲暇的时候,住宿生想家的心情非常强烈,教师可组织体育比赛、文娱联欢、旅游、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内心充满欢乐。

3.运用宣泄的方法调控负面情绪

一部分学生由于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很不适应,老师可让其家长来探望或让学生时常与家长互通电话、相互写信,也可以引导学生记日记或向老师、同学倾诉,这样能大大减轻因想家而带来的心理负荷。

第4篇: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

一 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

学校要把学生道德建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切实抓好学生道德建设中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教育的每一环节上,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与智育在学校教育同步提高、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正确的态度和观念,使他们善于学、乐意学,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有效地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思想行为和倾向。学校在全方位推进文化科技教育的同时,把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创建一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学校要强化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世界观理念,使之明辨是非,立志立德,学会做人,使其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

二 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

通过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这六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自觉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的行为习惯和意识,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观念。学校通过开展法制教育专项系列实践’活动,如举行法制教育展览、法制讲座、法制教育小品比赛、征文比赛,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探访少年犯管教所、帮教违纪学生、参加模拟法庭等活动,加强自教自律;

开展社会实践为主的体验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宣传,参加法制教育基地的实践和召开专项法制辩析会等活动。通过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们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的思想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守法也就成了自觉行为。同时提高了青少年对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报警、求助等自护手段,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三 学校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热衷于上网、玩电子游戏、打扑克甚至赌博,这些不良行为的满足,往往需要金钱做后盾,当他们向家长要钱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采取说谎甚至偷盗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不良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预防和矫治,最终会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一些案例中学生长期积累恶习,或者中途辍学的原因可见,学校能否认真履行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及时对未成年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直接关系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 疏导矫正学生心理障碍

对学生一些非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如思维异常、情绪异常、意志异常和性格异常等,学校首先要追本溯源,尽量消除对学生形成心理障碍的外部条件,提供一个能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其次是采取各种办法把已经形成的心理障碍矫正过来,从而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创造条件的目的。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如:虚荣心理障碍、自傲心理障碍、嫉妒心理障碍、自居心理障碍、自卑心理障碍、逆反心理障碍、戒备心理障碍、厌学等,除了必须做好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外,要及早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帮助他们解疑释惑,疏导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大面积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五 做好差生的思想工作,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的内容

第5篇: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

摘 要 为使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赛中稳定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必须加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工作,从加强心理稳定性方面的训练开始,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赛前模拟工作、增强心理认同感,并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关键词 心理训练 青少年 举重

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平时及赛前赛后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运动员争取优良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而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进而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完成复杂的比赛任务[1]。举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我国的举重选手为国争光、屡创佳绩,一次次刷新纪录。但是也有个别平时非常优秀的选手,由于心理状态调节失衡等问题,在重大比赛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导致“折戟沉沙”,国人为之惋惜。为此,加强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加强心理稳定性方面的训练

在青少年心理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激励必不可少,教练员时刻注意举重运动员成绩的变化,对于进步的要褒奖,成绩下滑的要查找原因,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原因,然后进行疏导或矫正,这样做有利于运动员在大赛中稳定发挥出正常水平。在心理训练方面,教练员要注重精神激励法的运用,因为人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管理中必须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训练思想,用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举重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主抓训练队的领导应提高心理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例如领导经常到训练现场观摩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增加对举重运动员的外界心理刺激,时间证明,这种心理上的刺激转化为生理上的兴奋,为举重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训练效果的几率大增,除此之外,领导的突然视察次数增多,可以使运动员适应心理环境上的变化,历练他们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二、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要正确处理青少年举重训练中的四个关系,把训练中的技术、素质、心理因素和比赛统一起来,这也是提高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运动员从事举重训练的动机和心理向何发展,不单纯由外因的训练方法机械决定,更不是由思想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内外因及个人的心理素质而统一决定的。可见,创新训练方法、深化器械知觉,借以克服运动员的心理障碍非常关键。通过加强技术运作,想象训练和运用肌静力紧张练习,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力,有助于运动表象的建立和激发观念运动反应,这对于运动员掌握正确技术和矫正错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为避免超大负荷量对心理的不良影响,要做到运动量与心理状态的统一。总之,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此作为制定举重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三、重视赛前模拟工作

赛场成绩如何是对日常训练工作的总结与检验。可见日常训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赛场上拿成绩。通常在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加强实战性训练,使训练条件在各方面都尽量模拟比赛实况,目的是为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对真实比赛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体能方面的、心理承受、新环境适应等)。模拟方法一般在赛前运用,因为比赛中可能出现很多不可预见和控制的情况,可能导致青少年举重在比赛中产生情绪的波动或者心理的影响。通过提前的模拟训练,能增强运动员的运动体验与情感体验,通过事先演习了在干扰因素、比赛前2次的失误等情势下,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等,则有助于增加举重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拟训练可以设置为实景模拟和表象模拟,一般青少年举重对都采用表象模拟,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条件、心理素质,进行实战演练模拟,以此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场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

四、增强心理认同感

通过运动队总目标的凝聚作用,能激发全体群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就是一种心理认同感。在心理认同感的作用下,会启发每个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的工作是实现整个运动队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运动队全体成员对所在运动队的一种强烈向心力。在这个由职能配合和行政隶属、责任依从关系构成的运动队群体中,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个体会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正是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之间感情融合和心理协调的前提条件。总之,青少年举重运动队心理认同意识越强,运动队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就越强,运动队全体成员就会自觉地保持行动一致,就能做到不怕苦累、顽强拼搏,按时按量完成训练任务,大赛中就能取得应有的好战绩。

五、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正确自信心是运动员对他们能够取得成功有一个客观的期望,是他们经过认真分析而做出的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的判断。要培养运动员正确的自信心,主要靠教练员平时多接近、多观察运动员的训练情绪与态度,多了解他(她)们的家庭及家人情况,当有个别队员因干扰因素导致心境紊乱时,要及时疏导,帮他(她)们排忧解难;当他(她)们对训练前途感到迷茫时、对个人失去信心时,要及时通过榜样示范法,运用本省本队最现实的成功例子,注意对运动员自信心的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第6篇: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问题行为;YSR量表

青少年期是毕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按照霍尔的观点[1],个体进入青少年期,便进入了一个"暴风骤雨"的时期,注定要经历动荡与冲突的过程。青春期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时期,其生理特征出现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是心理冲突、情绪问题及人格障碍发生的高危时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危机中的青少年,必然在社会变革中的震荡中经历着最强烈的社会心理阵痛与价值观冲突引发的迷茫。不少中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与家人相处、性的诱惑、学业压力及自我形象的建立等方面,因为不敢承受这些挑战产生了压力而导致其自尊心受损,使他们不愿承担、不敢面对逆境的挑战,从而产生问题行为。如果这些问题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个体将来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问题行为的概念、学生行为的类型和表现、我国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地区问题行为的具体现状研究的很少。当前国内只有北京和成都两个地区在2005年运用YSR量表对当地青少年问题行为进行了测评,所以对其它地区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现状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此次调查研究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外拥有的研究文献,对X市作抽查测量,考察问题行为是否具有地区差异性。

一、资料与方法

(一)测量对象

本次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湖南省X市两所中学抽取了300名中学生进行测验,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为94.3%。其中,男生149名。女生134名。男女比例为1.1:1,平均年龄为(14浚┧辍

(二)测量方法

一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和家庭的一般情况,如个人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等。

青少年自评量表(Youth Self-Report,YSR)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Thomas M. Achenbach于1987年编制1991年修订的评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工具,在正常与异常的分界值问题上,Achenbach推荐以标准化样本YSR总分第90百分位数和各综合征得分第98百分位数作为分界值。本次调查研究使用问题部分,由112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根据问题的发生程度或严重程度分为三级评分,由青少年本人评定自己最近6个月的情况。分值越高,表示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YSR问题部分男性和女性都有8个综合征: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前3个综合征构成内向性问题因子,最后2个综合征构成外向性问题因子。

二、结果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按照YSR使用手册所规定的记分方法确定YSR总分,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一)青少年问题行为检出率分析:

表1:283份问卷问题行为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以YSR各综合征得分的第98百分位数和总分的第90百分位数作为正常与异常的分界值,有一个(或以上)综合征得分或总分高于分界值的个体均视为异常。根据这一标准,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283名娄底市青少年(12-16岁)中可能有行为问题的有38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42%。其中性别分布为男生23名,检出率为15.43%,女生15名,检出率为11.19%。问题行为出现的高峰期为14-16岁。

(二)青少年问题行为检出率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

表2:各项行为问题的性别分布

经卡方检验,283名青少年中出现的行为问题无显著性别差异(p2=0.537,P>0.05)。在8个综合征中,男生以过失行为、思想问题、攻击等综合征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37%、4.70%、4.03%,女生以退缩、焦虑等综合征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22%、4.48%。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被调查的283名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年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27,P

此次调查研究发现,根据规定的评定标准X市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42%,介于13.01%(北京地区)和15.1%(成都地区)。这说明娄底市青少年所存在的问题行为形式不容乐观,这就提醒我们不得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

三、预防措施与矫正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发展中最关键的时期,如果发生问题不及时干预便会埋下恶果,滋生发芽,日后很难矫正。了解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预防和矫正的前提,预防和矫正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一)预防措施

1、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提高青少年的认识能力,使他们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以及他人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其次,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再次,要帮助青少年锻炼坚强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力能控制自身不良的情绪冲动、抗拒外界的不良诱惑、规划和实现正常行为。

2、优化父母教育态度和家庭教养方式

随着青少年身体外形的急剧变化和生活能力增强,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渴望了解"大人"的世界。沟通交流是双向的,孩子也会逐渐的敞开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亲子之间亲密度,也会提高整个家庭的凝聚力。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心理发展有动荡、不稳定的特点,问题行为也多在此发生。因此,应提倡家长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一旦发现问题行为,冷静处理,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摸索出正确教导方法[4]。

3、改善学校环境,注意问题行为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场所,班风淳朴的班级里同学间形成了良好、持久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任课教师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处理好同伴之间关系。还应注意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察学生同伴、朋友间的交往细节,及早发现问题就能做到防微杜渐。

4、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必要条件,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都与一定的外部条件主要是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不良和丑陋的社会现象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促进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发展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主要目标。增强社会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扫除社会种种丑恶现象,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比如无证经营的网吧、录像厅等。

(二)矫正对策

近年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更加突出,并引起了社会上不少人的议论纷纷。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已成为青少年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及早发现和诊断,给予正确的矫正

在青少年群体中,那些心理成熟程度较低,认识水平较低者;那些道德观念稍差,缺乏抗诱惑能力者;那些情绪容易激动自我控制较差者;那些情绪反应不足,容易消沉孤独、性格过分内倾者,往往是问题行为的"易感人群"。一旦发现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端倪,就应当立即给以矫正,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一般来说,问题行为开始发生时其程度都比较轻,行为方式尚未稳定,矫正起来也比较容易,多数通过说服、疏导、行为的自我监督即可矫正。

2、多角度促进问题行为的积极转化

问题行为的矫正说到底就是设法使各类问题行为转化为正常行为。同时要防止各类问题行为向更消极方向转化。首先,了解各类问题行为转化的难易程度和转化机制。其次,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群体或个体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有的放矢的矫正。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不同群体问题行为的特点,比如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问题行为都有所差异。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看,青少年罪犯中多数人是由品德不良行为未得到及时地矫正而导致的结果。

3、提高青少年主动矫正的积极性

问题行为的矫正要借助于青少年内在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当相信青少年具备这种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社会化过程和社会适应过程中,无不存在着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存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斗争。而只是那些发生问题行为的青少年其消极的心理因素一时占了上风,削弱或掩盖了积极因素。

一方面,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青少年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青少年的行为动机;另一方面,应当设法帮助青少年,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那一面,树立一个新的自我形象,并以这个形象为立足点加强自我功能,增加自己掌握自己,作自己主人的意识,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

4、适当地运用心理行为矫正技术

适合于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技术主要有:说服疏导法、环境疗法、改变态度疗法、自我管理疗法、自我表现疗法、行为想象疗法、厌恶疗法、行为限制法、行为示范法、情绪感化法和实践参与法等。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它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涵盖了多种资源。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作用,对我们有效预防和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意义非同一般。青少年问题行为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界共同协调配合,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社会对问题行为青少年进行教育,积极的预防干预形成一种强大的保护屏障和教育合力,才能解决问题。总之,对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教育和矫正,需要多管齐下,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强大后盾,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以健康的身心和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彻底摆脱自身的问题行为而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187-189.

[2]崔丽霞.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第7篇: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措施

收稿日期:2006―06―08

作者简介:赵泽碧(1955-),女,四川巴中人,四川文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互相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患。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发病率为20%左右,也就是说有2.6亿人有心理疾患。有的专家断言,这是现代生活的特征与必然。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的时代充满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能否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要求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人的终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春期的出现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有人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和理解学生,满怀热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升学竞争激烈,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使许多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

据有关部门对几个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1.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服务电话记录了数万个个案电话记录,经分析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小学高年级为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为25.39%。

2.厦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500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有49.6%的学生存在着多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学生存在着多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3.上海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对7所中学的70%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卫生状况的测评,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0%。

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与多元化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低龄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以下的案例让人们触目惊心。

1.15岁的姐姐虐待12岁妹妹。今年12岁的小惠是四川达县某中心校六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小惠忍受着来自15岁姐姐的非人折磨,毒打、不准吃饭是常有的事。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姐姐竟然强迫小惠“喝厕所里的尿水”。更让小惠感到可怕的是,姐姐放出话来:“随时可以找人修理小惠,大不了到时坐牢、自杀。”

2.“邮包炸弹”炸翻班长。2005年6月2日早晨6时,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中学初三(一)班教室内发生了一起“邮包爆炸案”,班长李想在打开一个寄给他的包裹时被当场炸得血肉模糊。经过警方大量调查发现,制造这起技术含量较高的爆炸案,竟是受害人李想的同班同学、素有小发明家美誉的王小元。作案的动机竟是为了争夺班上学习成绩第一。

3.专偷腊肉的小飞贼。2005年1月6日,达州警方破获一起专偷腊肉的“小飞贼团伙”。经警方了解,他们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8岁,曾多次在人民公园、塔坨、三里坪等地作案。将偷来的腊肉出卖后,每人每次都能分到20元至80元不等的赃款。据了解,这些都是在校学生,他们或因学校老师批评、或因家长打骂而出走聚集在一起的。

4.不堪高考压力,高三男生杀死生母。2005年6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高考前7天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市的一幕悲剧:高三男生微儿(化名)为逃避父母让其参加高考,竟然在家中将其亲生母亲杀死。而直到现在,痛悔不已的微儿还不知道他已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甚至以为他的母亲尚在抢救之中。

5.学生遭老师批评当场背气。2005年9月27日下午2点,青岛市海慈医院急诊室120送来了一名18岁的男孩进行抢救。据老师介绍说,刚才上课的时候,这名学生打手机,老师看到后就批评了他,并让他把家长找来。没想到,男孩突然背过气去,倒在地上,满地打滚,桌子、椅子倒了一片。经医生治疗,才化险为夷。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的教育科研部门调查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20%。许多调查结果同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连年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若干表现

一些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积月淀,已形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据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两万多名学生跟踪调查后发现,处于14至18岁的青少年,处在表现为体格匀称、肌肉发达、身体与生理上已较为接近成年人,但他们的心理发展都相对滞后,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动荡、偏激,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发怒绝望;有的理智感和道德感相对模糊,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也往往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经意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渠道受阻引起的回避型人格异常、妄想型人格异常与强迫型人格异常。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渴求别人的理解和注视,内心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另一方面又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彼此性格各异,而且师生之间除了教学上的接触外,其他方面都交流得较少。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同学因不善交际而加重了心理负担,导致了“心理疾病”。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回避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很想与人交往,但又怕被人拒绝、抛弃,结果不敢与人交往,总是回避,心理上很自卑;妄想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怀疑、嫉妒、惯于责怪别人、感情淡漠、易将小事扩大、无事生非、无法与人共处;强迫型人格异常,它是指过于墨守陈规,处处谨小慎微,压抑自己的言行,有时甚至为自己的一句话讲得不妥当而懊恼焦虑。

2.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改变引起的神经衰弱、自卑感和嫉妒心理。这种现象在一些重点学校尤为突出。重点学校汇集了各地大批的学习尖子。由于环境的变化、老师的变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且是课程教学容量大,画龙点睛的多,温故知新的少。这种学习方法和环境的变化,使有些学生常常内心感到不安,生怕考砸了,在同学面前丢人现眼,在家长面前不好交待,于是经常失眠、头痛,体力与智力下降,学习缺乏信心,由此患上神经衰弱症;自卑感一般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嫉妒心理则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种心理是在自卑心理放大后的一种畸形发泄形式。如某中专学校一女生宿舍,经常发生一些衣服裙子被人为破坏,经调查发现,毁坏者竟是该班班长。该班长平时学习、表现均非常优秀,为何做出这种不可理喻的事来。经了解,该生家庭贫寒,父母早已离异,每年的学费都是母亲东挪西借地凑起来的,更莫说穿一件像样的衣服。因此,每当她看见别人穿上新衣服,她心里就更加不平衡。

3.异往引起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与激动忧郁症。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有的性机能已经成熟,有了与异往的强烈愿望。但有些人对异往理解片面,处理不当,既耽误了学习又带来生活上的痛苦,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如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就主要是由于失恋或某方面的失意而引起的。其表现为“患者”越来越脱离现实,不注意外观整洁,成天想入非非,甚至自甘堕落;激动忧郁症则是由于较大刺激影响产生的忧虑和激动,进而出现严重的抑郁状态和过激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相当一部分是与异往及爱情方面有关。比如失恋、单相思、三角恋或多角恋的问题,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问题,可见异往在困扰着他们。有的学生因失恋而怀疑自己在异性面前缺乏吸引力而患上“异往恐惧症”――只要有异性在场,就变得手足无措,精神紧张,反之,有的就会出现过激的性冲动行为,用自杀或暴力方式强迫异性接受爱与不爱,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最后导致悲剧。

4.未考上理想学校和专业引起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和失望心理。有些同学平时成绩较好,完全可以凭实力考到重点学校就读,由于考试失利而目的没有达到,故感到失意,觉得自卑。有些因此而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是一种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主要特征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异常,靠妄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终日在虚幻中度日,就像《天龙八部》中描写的慕容复一心想复国当皇帝一样。有的则造成失望心理,对目的未能实现而感到没有希望,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甚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性命。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均有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报道。

5.因外界压力产生的恐惧心理和“活得太累”的厌世心理。许多青少年学生经受不住一点点微小的环境压力和挫折,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产生高度的焦虑和恐惧,动辄离家出走,或愤而自杀。例如今年5月29日下午,四川达县蒲家镇12岁的女孩赵某在家看屋,家里关着的狗不知为何跑出来将本村一男孩咬伤。男孩的家人随即赶到赵某家讨说法。独自在家的赵某被吓住了,怕父母怪罪自己,便在地上用粉笔写上“妈妈,我走了,请你保重”的遗言,在母亲床前上吊自杀了。

一些材料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焦虑的摆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学生进出寺庙、教堂,虔诚地跪拜在神像面前祈求神灵的庇护,用算命、抽签的方法预卜未来,一些算命的书和姓名与人生的书在校园很流行。许多学生感到悲观、彷徨、孤独、寂寞、忧虑,感到“活得太累,活着没有意思”等。这些又使他们产生任性、厌学、自卑、脆弱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和焦虑情绪等。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途径与对策

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化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满情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自我的潜力资源,发挥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寻找病因的同时,主要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1.创设和谐氛围。大凡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心理等方面最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正如身处雪中急需送炭一样。对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留守族家庭的孩子,可进行调查摸底,对号排座,动态管理,教师可及时热情地进行宽慰,号召同学们去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心境变得愉悦起来,从而鼓足勇气从“心理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

2.沟通疏导,有的放矢。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牢骚满腹,什么都看不顺眼、听不顺耳,你说东他偏说西,并且常出现紧张的情绪反映。因此只有使这些牢骚、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恢复理智状态。对此,教师要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情景,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其自由地、毫无故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特别是过激语言(有时可能是破口大骂)会伤害教育者的面子,此时,教育者要豁达大度,理解他们的情感,才能做到“冷处理”,使他们达到内心的平稳。“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有其自身认识上的原因,因此,要用说理疏导的方法,提高其认识水平。可帮助他们分析其患上“心理疾病”的主客观原因,探究有效的解决办法,树立矫正“心理疾病”的信心。运用说理疏导方法,要有针对性,可从他们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也要有感染性,不仅要使他们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还要有持久性,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才能收到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语言技巧,语言要简明流畅,合乎逻辑,要亲切自然,切忌空洞说教。

3.正确消除青春期的烦恼。学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其身心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形成,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然而,由于青少年的特定的社会地位及其尚未成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这两项需要都无法真正得到满足,这就形成了青少年学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期学生这些特定的基本矛盾,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他人疏导以得到解脱。针对“恋爱”这一青少年学生敏感的话题,举办一些课外专题讲座,加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角色、性法制教育,防止早恋的发生。对患有恋爱的“心理疾病”者,应正确引导,讲清道理:爱情是高尚的、神圣的、美好的,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同社会进步和人的事业相比终究是一个附属部分,爱情至上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不正确的恋爱观。对爱情过度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用“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有关事例,说明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仅影响学习、进步和身体,还会因恋爱中的经济消费加重家庭负担。教育他们理智地克制自己,引导他们将性的冲动转移到学习与其他一些课外活动中去,尽快摆脱因爱带来的烦恼。

第8篇: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

一、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寻找鼓舞学生前进的力量

班集体就是在一个接一个的目标的实现中逐步发展的。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不断奋进的动力,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共同感情,激励和指导全班学生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不断有新的奋斗目标,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就充满信心,班集体就能朝气蓬勃,不断地奋发上进。

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班风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优良的班风是指在集体成员中普遍具有的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它以无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

首先从组织好班会入手。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参与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班会包括班务会、民主生活会和主题班会。我充分利用班会宣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如课堂纪律、课间要求、考勤制度、考试纪律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班集体中的问题,提出巩固和发展班集体体的措施;审议班级工作计划,总结班级工作;讨论班级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定期的时事教育;处理偶发事件等等。

本学期,我班同学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室、清洁区卫生打扫得很干净;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都能踊跃参加,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其次是对班干部的培养。

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三、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民族,打下良好基础。

四、做好逆反心理学生的疏导工作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疏导工作: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五、有效地进行家访或电访

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电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这项工作开展得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洽如何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更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

这学期开学初我即对班内10多个同学进行了家访或电访。在家访或电访过程中,着重在学生面前树立家长的威信,力求在家长心目中产生“若没有家长的配合,对子女的教育将会更困难”的感受。从而让家长有一种被重视的心理反应,自觉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同时,在家长面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与家长共同商洽教育学生的方法,树立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而削弱家长对子女的信任。

通过家访,密切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情感,促进了教学工作。

第9篇:青少年的心理疏导范文

青少年德育教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

以德治国就是依靠德治的力量来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治理,德治就是以道德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觉悟,进而引导他们的行为举止。道德说服力可以启迪民众的道德思想觉悟,激励他们的道德情感进而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从而增强民众产生规范道德行为的动机。道德劝导力就是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舆论和道德环境,增强民众的道德责任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该负的道德责任,一旦违反了道德的要求,他就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甚至是公众的批评。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会让他产生一种羞辱感甚至是痛苦,这样以来他与别人进行交往时就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迫于这种压力的存在他们就会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弃恶扬善,做出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行为。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处于重要的形成阶段,需要有科学和系统性的引导,才能有助于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青少年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四有 ”新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一个环节,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于青少年德育教育自古就有“黄金非为主,德重鬼神钦”之说,这也说明了品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产生的转变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树立较为远大的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其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体能够适应时刻处在发展中的环境,并且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能力、情绪反应以及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有正常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能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外界的影响他们能够实现自我调控,进而保持自己的心理协调和平衡。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取得较大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情形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产生了情感不稳定,思想行为缺乏理智而显得过于偏激;自我封闭性强而不愿意与师生相互沟通交流;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协调,导致心理发育略显滞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阅历较为浅显等等。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为了能够及时教育和挽回这些问题少年,有必要加大对其德育教育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的力度。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不仅仅培养学生们的思想行为的方法,更是教师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和疏导的重要途径。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通过学校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是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语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就必须要重视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就要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相统一和协调发展。由此看来,德育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和基础。这是因为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将社会道德传授给学生,并让他们将此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以及行为,最终形成自身稳定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德”也是我们的为人之道,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为基本的准则。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全面平衡和协调这几种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有多么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都无法取代德的重要性。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实现他们自身的完善,而且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因此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要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就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以战略的眼光来充分审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