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探索
众所周知,在各种级别的英语考试中,阅读能力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份量随着考试级别的升高而增多。而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无论是英语教育的决策者,还是第一线的英语教师都非常重视英语的阅读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不佳,改变不了学生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大失分的状况,更没有改变我们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阅读理解教学的功夫应该放在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上,而不是过分禁锢在局限的、陈旧的课堂教学上。
一、当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无序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无序而缺乏生机。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被有关学者作为现代教育的目标提了出来,后继而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依然受到排挤。除了一些为了提高阅读应试技能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题以外,面对高考的压力,强调教材、词汇、语法学习,而忽视了英语课外阅读。高中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有限、可选阅读材料也很有限。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基本处于一种“放羊式”、放任自流的状态。
2.功利性
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学生在所进行的很有限的英语课外阅读也被烙上了强烈的功利化色彩。课外阅读是个人出自内在需要并能自主选择的阅读,旨在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和精神需要。但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英语课外阅读的目的定位于服务考试,课外阅读以学习辅导类书籍为主,学生阅读面狭窄而单一。课外阅读退化为考试的附庸。有些教师一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课外阅读也演变为学生的课业负担。
3.缺乏保障和方法引领
受功利性的影响,英语往往被边缘化,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分配给英语学科的时间少之又少。又加有些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够丰富,图书更新较慢,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数量很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他们课外阅读的需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比较重视课内教学,而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指导不力,使课外阅读纯粹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
二、下面是笔者在强化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实践中得出的一些体会
1.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报上的文章,同时鼓励学生上网查询并下载有关的新闻或素材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其内容安排以单元为单位,各个单元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的领域,比如Book One 就包括了Friendship,English,Travel,Earthquakes,Nelson Mandela。因此,教师在教每一单元前必须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询相关的资料,如Earthquakes,让学生上网阅读有关地震的文章,了解一些地震的专有术语,以及世界地震史上有名的地震的情况,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并摘录或归纳地震的常识和防震知识。在结束该单元的教学时,组织学生们互相分享查到的资料,交流彼此的体会。又如,在教学Nelson Mandela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Story-telling Contest”,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外读到的英语名人故事。
2.教师要有所选择地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比如,世界大事,社会的突发事件,科技界的新发明,或者体育卫生方面的新鲜事等。例如,当某个重大事件发生后,教师应该马上上网下载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者报道来印发给学生阅读,学生无疑会对阅读材料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如印度洋爆发海啸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搜索与海啸有关的知识以及海啸后的惨况的报道,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利用多媒体,利用互联网,利用各种英文报纸
充分调动校内、校外的学习资源,构建读物网,想方设法拓宽阅读资料来源,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和合作订阅《上海学生英文报》(高中版)《21世纪英文报》(高中版)《中学生英语周报》(高中版)《中学生英语辅导报》《 中学生英语读写》《学英语》《英语沙龙》等报刊杂志,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家庭与社会计算机资源上网阅读。
4.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
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触类旁通的机会和因素就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 D. 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_地使用该语言。他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保证一定量的,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
5.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进行《赤壁之战》的教学时,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语文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流畅,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得到享受,进而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欲望。
二、教师要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从而扩大和巩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
比如,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读书体会,背诵部分精彩片段。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方法来激励、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将会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师要制订严格的课外阅读教学计划,纳入长期教学计划
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目。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推荐健康、积极向上的著作,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奠定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不会选择是一些学生不会读书的原因。有选择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阅读的好办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欣赏习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课外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师推荐书目应遵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不能随意和草率
每学期开始,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和数量。计划的制订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制订最低的阅读标准。当然,还要考虑到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考核和评估,要把学生课外阅读纳入对学生的考核当中,对课外阅读完成得好的要给予奖励和表彰。
五、教师要结合家长和其他科任教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宽松的阅读环境,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外阅读,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广阔而自由的天地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性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广泛地开展读书活动,必须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要使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更要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
1. 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首先,要营造好学校的读书环境。学校要营造以读书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如开辟读书专栏和画廊,引导学生走近作家,走进名著;张挂关于读书的宣传标语,激励学生读书热情,引导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班级要布置“读书园地”“信息台”等,为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提供平台。还可以通过故事会、读书交流会、好书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读书活动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书籍的兴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其次,要营造好家庭的读书氛围。教师要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动员、指导家长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建议家长以身作则,爱书、读书,为孩子做好示范;指导孩子选书、读书,教给孩子读书方法;定期与孩子交流读书经验和成果,进行读书竞赛活动;注重对孩子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与孩子相互鞭策,共建“书香人家”。再次,要营造好社会的读书环境。学校要做好社区、村镇的工作,加强图书馆、阅览室和少年宫等文化场馆的建设,开展送书下乡、到校活动,使学生置身在良好的社会读书环境中。
2. 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课外读物复杂多样,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比较辨析,做到“知音”。“广泛阅读”除了阅读面要宽以外,还包含多读的意思。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先求多,后求广。教师应该允许小学生多读自己最喜欢的书,并从此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扩大阅读面,使学生在广泛涉猎各类读物、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中进一步获得读书的乐趣。
3. 注意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性别、性格等不同特点,教师要放手学生自选读物,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自由结合,建立读书小组,做好读书交流活动,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读书效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第一学段读物的选择应以趣味性为主,诸如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等;阅读目标的定位是注重培养阅读兴趣,使学生“好读书”。第二学段读物的选择应注意趣味性和知识性,以读童话、寓言、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为主,适当阅读一些人物传记、科学小品等;阅读目标的定位不但使学生“好读书”,而且要使学生“会读书”。第三学段读物的选择应注意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以阅读各类故事、人物传记、科幻读物等为主,还要适当阅读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新闻时事报道等。阅读目标的定位不但使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段的升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都有所提高。因此,小学三个学段的读书目标也应该有所提高。例如,小学三个学段都以读故事书为主,但是,其要求是逐步提升的:第一学段是读“故事”;第二学段是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还要读懂书中的“知识”和“道理”;第三学段是在读懂“故事”“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探究其深层的“思想内涵”和“表达的艺术”。
二、 保证阅读时空
1. 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要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即语文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课堂教学的目标要力求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做到不布置作业,或只布置精当的作业,尽可能地把课外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其次,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充分利用各种空闲时间读书。例如,安排好节假日的读书计划,利用茶余饭后、入睡之前等零星时间来读书。这样就可以积少成多,让知识日益丰厚起来。
2. 提供良好的阅读空间。学校要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为学生阅读提供充分的物资保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读书廊(亭、角),把学校的图书分发到学生课间休闲的场所,实现图书的开放阅读。二是教室里开设图书角、小书柜,组织学生开展图书交流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读物,使学生随时随地都有书读。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动员家长建起家庭图书室(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使学生在家中有书读。3. 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竞赛、好书推介、读书报告、成果展示、经验交流活动等。开展好这些读书活动,就像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注入了兴奋剂,对于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三、 强化阅读指导
1. 选择读物。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阅读优秀的读物,选择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选择好书呢?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课内配伍法,把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二是读写结合法,把阅读与习作联系起来,围绕习作选择读物、搜集资料,使习作与阅读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三是节令体验法,结合季节时令、节日庆典等选择读物,通过阅读,增强学生对时令季节的认识和对节日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地体验时令、节日的多彩和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四是活动拓展法,围绕一项活动选择读物,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相关的主题知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 指导方法。课外阅读指导的重点,应该放在课内阅读涉及较少的几个方面:
一是读报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报刊时学会:第一,看名选刊。即通过刊名或报名猜想可能选登的内容,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报刊阅读。第二,了解专栏。通过浏览报刊专栏的名称,了解每个专栏的中心内容。第三,阅读目录。通过阅读每个专栏的篇名,了解其内容安排,捕捉重要信息。第四,精略兼顾。细读感兴趣的篇章,略读浏览其他文章的提纲,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第五,摘编剪贴,提要摘录。
二是读整本书。对于小学生来说,读整本书既提高了阅读要求,又能提升阅读兴趣。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指导,应该成为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内容。阅读整本书的指导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选书――看名猜想,阅读提要;鸟瞰――浏览目录,了解梗概;示范――通解一章,激趣教法;评价――交流检查,内化升华。
3. 养成积累习惯。“勺饮不器盛沧海,拳石频移磊泰山”。古今中外的名人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归纳起来,阅读积累要注意两个方面、两个过程。两个方面:一是广泛性,积累的广泛性是以阅读的广泛性为基础的,即引导学生既要阅读、积累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又要不断扩大阅读领域,扩大知识视野和积累范围。二是积少成多,既要做到持之以恒,又要不断充实、丰富。两个过程:一是随意性积累,就是平时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二是系统性积累,就是等资料抄得多了,把它们分门别类按系统归档保存。
学生对作文课的感受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很多中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很难,实在没有什么内容可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细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首先是缺乏亲身体验。学业上激烈的竞争、父母望子成龙带来的沉重思想负担,学生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除自身的小世界外,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十分缺乏.其次是学生缺少间接体验。因为“两耳不闻窗处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而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容量很少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渴望。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视写作为如临大敌,作起文来搜肠刮肚,难以妙笔生花、下笔有神.
面对如此事实,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应怎么办呢?正如莫洛瓦所说:“我们为什么要看书的理由之一,便是想要超越我们的生活,了解别人的生活。”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初中语文新大纲明确规定:“初中生应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80万字。”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外阅读应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
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本
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而且年龄小、判断能力差,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由.在良莠掺杂的书海中要选择恰当的课外读本,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适合他们的读本,让他们学得有所得,而不致在书海中迷失。
指导课外阅读应遵循一条原则:以课内为基点,恰当、有序、渐进。“以课内为基点”,即以课本的篇目为基础,最大限度接触相关的各种材料,课外促进课内,同时又可增加学生阅读总量。“恰当、有序、渐进”,也就是依据学生年级特点指导阅读,不能操之过急,想一口吃成胖子.如初一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初二开始增加说明文、议论文阅读。阅读指导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1.阅读课内文章涉及的长篇小说并向作者其他作品扩展.鲁迅先生在指导青年读书卓越,曾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先要看几本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他的位置,倘若知道的更详细就要看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这种阅读强调要专一,钻得深,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课内文章涉及的长篇小说及作者其他作品,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阅读效率就越高,读得越深入。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学生通过阅读,对《水浒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思想意义有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中人物形象和特点。
2.阅读课内文章涉及的一些背景材料粗放评论文章。学习那些主题较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或写作时代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课文时,教师应把一些背景材料或评论文章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教授《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报纸上有关申奥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中国百年来奥运梦想。教师也可印发教参中的评论文章供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对申奥成功的意义有较深的认识,了解消息特点。
3.以课内文章为基点,向内容、题材、写法等相在联的文章扩展。这种扩展阅读既可以巩固课内知识,又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通过比较阅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如教授《小巷深处》、《一厘米》等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记叙母爱的文章,看同一题材不同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段有何不同,从中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为写作积累知识。
(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至于使课外阅读流于肤浅,追求数量,不重质量,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既能提高学生阅读效益,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仅在“名人读书方法”中就列出古今中外134位名人的不同读书方法.归纳起来适合于中学生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1)浏览;(2)精读;(3)略读。
“浏览”指自己觉得有趣或用得着的书报杂志,都应随便翻翻看看,理解大概内容,然后确定哪些要精读,哪些要略读,哪些不必读。对那些与自己所学内容有关的、重要的、自己喜欢的文章,要逐字逐句研读,掌握要点,吸取精华(对于这类文章不是读一遍就行的而是有计划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读许多次,深入研究),一般的文章,大略读一下,了解大意就可以了。要注意一点:即使是精读的内容也要分清主次,主要部分要精读,次要部分则可浏览;就是浏览的内容,如果自己认为有用也要精读。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因此要学生学会积累资料,积累有用的事例、语句等,以备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告诉学生不仅要善读,还要善于运用。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能用,既能获得益处,也能得到乐趣。
(三)指导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应勤于读书,把握时代热点。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在平时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空读书,增加知识储备,了解时代的信息,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护知识的新鲜度.这样才能阅读指导切合学生的实际及时把新的东西介绍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误区;科学指导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尚且不够成熟,其在不断接触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会影响其后期的发展。因此,如何对该时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的教育研究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进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误区分析
1.将语文课外阅读理解成了随便看“闲”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学教师鼓励学生看课外书,但是却不对书籍的种类进行有效的引导,常常将看课外阅读书理解成看“闲”书,他们认为这种看“闲”书会严重浪费学生的时间。相比较看“闲”书,他们更希望学生能够在每时每刻背诵和听写的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误区主要是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限制课外阅读,认为其应该辅助考试
很多教师和家长虽然能够认识到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但是他们却将课外阅读错误地理解成是一种辅助教学、辅助考试的途径,其将语文课外阅读神圣化、功利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带着一种功利的目的去读书,阻碍了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有效培养,有损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
3.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存在约束、不够人性化的问题
很多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会在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方面布置作业,并且还要求学生对相关词语进行摘抄和背诵,还要对其作业成果给予批阅和检查,逐渐增强了语文课外阅读的任务功能,但却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时间一长,学生会逐渐将这种课外阅读理解成作业,阅读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不阅读的动力也逐渐消磨殆尽。
4.将作文书作为最优的阅读材料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其在言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架构能力方面不够成熟,因此,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在这个时期,课外阅读的材料应该以作文书为主,并且要求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背诵相应的段落,摘抄其中较好的诗词语句,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这种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在看书时反而更为敷衍了事,这无疑又成为阅读的一大误区。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
1.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阅读引导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教师要想对其进行有效和正确的指导,就要尊重个体差异,能够划分好层次、目标和要求。例如,教师可以将阅读目标分为三种等级,第一级就是要在识字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能够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明确其中的道理;第二级就是有相对丰富的语言积累,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第三级就是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帮助,这样才能使短文阅读有效进行。
2.要在引导的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入其中
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地挖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这种感染和熏陶中挖掘出阅读的兴趣,进而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推荐书籍时,种类和形式不要单一,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高效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西游记》《宝莲灯》等相关深受学生喜欢的资源吸引学生对相关视频内容的观看,然后当学生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后,带领他们去阅读文本,这样能够有效减少阅读的阻力,并且能够保持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3.家长要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 提升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09-01
当前语文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课堂以外的学习,在生活中人们能不断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于是课堂之外的学习成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只有在课堂之外不断开阔视野,加大课外阅读量,广泛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课外阅读的内容
针对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阅读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是教育者肩负的重要责任,选择时一定要从学生自身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中心拓展课外阅读面。要求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要分阶段、分特点制订不同的课外阅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开发心智的同时增强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和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持久性和耐力。尤其是初次尝试性地接触阅读的学生,教育者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将阅读与自身的兴趣相结合。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简介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采用设置悬念法等,将故事情节描绘得生动有趣。课外阅读要能适应学生自身的需求,对于国内外经典名著的阅读是课外阅读较高的层次,也是一个阅读者从浅显到深刻的必经阅读历程。教育者可以用经典名著的阅读来激发学生对文化素养提升的向往,当他们沉浸在国内外名著之中,就会感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食粮的作用是巨大的,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语文知识,加强语文素养,促成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度。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选择与自身年龄相符合的,更要注重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要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哲理。形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包含诗歌集、散文集、小说、大众评论等。课外阅读在内容上较为丰富,只有加大课外阅读量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通过阅读,对世界的认知、信息的搜集、思维的发散和审美体验的获得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是如此,语文课本虽然也是读本,但有着更为浓重的“教本”意味。因此,课外阅读更应使学生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懂得自我阅读,体验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独特的阅读思考。新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分阶段来计划和要求的,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及反馈得出:在阅读时要通读整本书,增加阅读量,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尽力做到这些,那么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的水平和效果将非常显著。
三 课外阅读的笔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笔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日后资料的查找和对内容的记忆与写好心得体会都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笔记的记录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可以是摘取文章中某个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是触动心绪的某个语句,只要它生动而又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就值得摘抄记录;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做注释,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采取写读后感的方式记录当时阅读的感受及心得体会,表达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四 课外阅读的体验与交流
可以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针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和文章进行交流讨论,也是对阅读经验的总结。让学生在交流阅读体会与收获知识的同时学会并掌握更多的阅读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收获。在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争取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受益颇多。然而教师也要注意正确面对学生们的阅读结果,学生的阅读结果必然会出现差异,要允许解读的偏差,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和独特的阅读思想。
课外阅读是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之间的高度互动和精神契合,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它受到学生自身阅读知识、个性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产生一定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通过阅读内容来感悟并体验其中的乐趣。阅读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享受,阅读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五 结论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使他们重视课外阅读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以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39-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课外阅读失却的后果分析
1.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2.语文素养的缺乏。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
二、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体验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如学习《伟人细胞》时,我给学生讲《男生贾里》其中的一些有趣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班级中顿时刮起了“伟人”风,生起了“秦文君”热,掀起了课外阅读的。再如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就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表演。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争相阅读原著。
2.推荐优秀阅读书目,使学生乐读。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推荐丰富的阅读材料,首先,用好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课外《读本》中的美文,如学了朱自清《春》推荐学生读林斤澜的《春》,并将两课进行对比。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推荐学生读老舍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写的《大明湖的春》,让学生对老舍的写作风格有了较全面的把握。其次,是做到课内外结合,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文章。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绿》等;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了不少名家名作,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且觉得乐趣无穷。最后,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如作文语言平淡的学生可推荐《读者》中的美文。这样可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各有所获。
3.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善读。首先是“精读”与“略读”并举。对于重要的书,如经典名著,不在多而在精,有选择地读几本书效果反而好。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对于仅为开阔视野的内容,需要不求甚解地读――“略读”。其次是“速读”与“跳读”同行。速读法即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住处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一种阅读方法。跳读法就是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跳读是做到目光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无关的爱通抛开,只取所需,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两种方法并举可谓相互补充。
4.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使学生坚持读。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才是阅读目标和归宿所在。其次,教育要养成会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字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学生能随时查阅字典,就等于身边随时都有一位老师在辅导他。对于提高阅读速度,加深理解文意大有裨益。再者,“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说的是读书要思考。鼓励学生既要读书,又要思考,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并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编写读书卡片。
三、课外阅读指导的启发
1.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在我的指导下很多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2.顺应教育改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语文空间。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令人惊讶的是曾经不受欢迎的鲁迅成为我的学生最爱,钱钟书、沈从文、托尔斯泰、余秋雨也成了学生经常谈论的作家。
3.提升了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让经典名著与时尚杂志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4.品位提高,人文性突出。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我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文章,诱导学生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
总之,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让学生走进广阔的书籍世界,探求知识,丰富思想,陶冶情操,尽情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让学生可以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就应该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提升,阅读内容的选择与拓展,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强化。
【关键词】
阅读指导 兴趣 内容 方法 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多数学生阅读无计划,阅读目的不明确,既没有预期目标,也没有努力方向,还有许多学生阅读不深入,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懒惰,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只求接受,不求内化。要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率,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激情。
一、兴趣的激发与提升
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如果能引导学生迷上读书,激发与提升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那么我们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整个下一代学生的未来。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系统,因此,我们要把调动学生的这一心理内驱力放在阅读指导的首位。
1.营造书香浓郁的阅读环境
从物质到精神,从舆论到活动,从教师到家长,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我们都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适于发展的阅读环境。就学校而言,课堂是学生课内外生活的基本组织,班级则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高频活动区。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书香气息,时时处处有书可读的阅读环境。开学初,我与学生一起在教室一角精心装扮了一个小小图书角,积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一本课外读物放在书架上,实现好书共赏,资源共享。
2.激发拓展延伸的阅读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各种激趣手段,来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如以听促读 ,以说带读,以读导读,以写促读,以讲激读,设疑引读,激趣诱读……我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特地从学校图书室借来古文版的《三国志》,又从新华书店买来儿童版配图的《三国演义》。上课伊始,我花了大段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后,我将书本放在了班级图书角。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学生课外捧起了《三国演义》,讲起了三国逸事,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几个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甚至捧起了巴金的《家》《春》《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二、内容的选择与拓展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书本的选择有其主观性与盲目性。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分辨哪些是好书,哪些书可以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好书不仅需要从思想内容上去筛选,还应该注意适于其阅读的可能性,有助于知识拓展的延伸性等。
1.从学生的爱好出发
我们总习惯于以成人的眼光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所认为的“好书”强加给学生,而学生却不领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兴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爱读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小故事等;中年级主要是革命故事、科幻童话(或小说)、科普知识;而高年级则主要是历史故事、寓言、文字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推荐读物时要遵循这一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2.从教材内容拓展
将课内所学内容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全集》;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可以推荐他们读《人与自然》丛书。有时为解决课本学习中的疑难的问题,也可让学生到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如学习《鲸》一文时,学生提出“为什么须鲸喷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矮又粗”这一问题时,教师鼓励他们从《十万个为什么》和《少年百科全书》等科普读物中寻找答案。
三、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形成,需要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高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1.在教学情境中渗透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阅读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能学生自己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情境,渗透阅读方法,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2.在迁移中巩固运用
阅读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
一、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的尝试
(一)人物主题开发的策略。这里的人物指的是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
1、作家主题的开发。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中的范文越来越多地选择了名家名篇。针对那么多的名家,我们可以在读了教材文章后,延伸阅读作家其他的文章,以期对作家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例如学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之后,我们开发一个有关的“冰心”的主题阅读,将她的《小橘灯》、《寄小读者》……等十篇文章都编进了一本小册子中,使学生对作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主人公主题的开发。教材的范文中同样涉及许多的人物,而且这些范文往往来自一些中、长篇的节选,所以一些人物在小学教材中的故事往往也是较简短的。这时我们可以延伸阅读涉及主人公的其他故事,以期对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完整地了解。例如,读了教材《林冲棒打林教头》后,笔者从《水浒传》中节选了“林冲”的另一段故事,学生通过阅读,很自然地了解了林冲的完整形象事。
(二)思想主题开发的策略。这里的思想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思想。
1、同一主题思想的同体裁阅读主题的开发。在文学阅读中,可以发现有些相关的主题在相同体裁的不同文章中不断被歌咏、被抒写。例如古诗中“思乡”主题,随便数数就发现有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这些诗歌虽主题相同,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艺术欣赏水平。
2、同一主题思想的不同体裁阅读主题的开发。与上面同一主题思想在同体裁的文章中被不断讴歌所不同的是,同一主题思想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被不断表现,但由于体裁不同,所以表现的手法完全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文学感染力。比如在“爱国”的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也可以看到教材中《徐悲鸿励志学画》、《虎门硝烟》等记叙文,还可以听到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成龙《大中国》歌曲……从古诗到现代文,从记叙文到人物传记到叙事散文,再到其他艺术形式的文字,不甚枚举。做成一个主题,大大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而且可以相信学生经历了诗歌诵读、文章阅读、歌曲传唱后不但对阅读主题印象深刻,而且阅读兴趣会更浓。
(三)内容主题的开发策略。这里的内容指的是文章所反映的主要情节、故事等。
1、结合学生生活的校园文学主题。校园文学,由于其作品内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等原因而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给孩子们营造出一个更开阔、更丰富多彩的童心王国。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以诗情画意的意境呈现给了孩子们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秦文君的“贾梅、贾里”对儿童天性的深刻体察和对儿童探索精神的表现,也切中孩童的心灵…如此,杨红樱、秦文君、曹文轩等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中拥有大量的粉丝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开发相应的主题以推荐书目阅读的方式去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2、结合风俗习惯的节日文学主题。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对于学生而言,这些节日除了知道它的名称之外,如果再能结合阅读,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多彩,那就更能全面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当下的清明节,老师可以有目的的组建一个“清明”的阅读主题,包括节日简介、起源、习俗、传说、禁忌和杜牧的《清明》等诗歌的诵读。这样的主题由于切合时间,联系生活,往往也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其收获往往是多方面的,值得老师思考并开发。
(四)形式主题的开发策略。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文章的样式、体裁。
1、传统蒙学主题开发。所谓蒙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中国的蒙学可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作为国粹之一的蒙学近几年在各地也掀起了诵读热潮。老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蒙学内容作为主题进行开发,既诵读又听典故;既积累语言又明理,不失为一箭双雕之举。
2、文言文主题的开发。这个主题的开发更多的是在高年级,可以安排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较低,主要以背诵一些古代励志等名句为主,结合老师的解说,学生理解名句的含义,并在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一些语言特色;第二个层次稍高,主要还是结合课文进行。
二、《七彩语文》高年段杂志主题阅读教学的尝试
所谓“课外阅读主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展开阅读活动。这样的主题往往可以将语文阅读中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阅读,密度强,容量大,视野广。《七彩语文》是上学期我们全班共同订阅的一本杂志,我利用它做了第一次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的尝试。
(一)教师提前精读备课
1、泛读栏目,整理故事
《七彩语文高年级2012年4B》这期杂志的内容丰富,栏目颇多。其中,“处处语文”、“非常人物”、“阅读快线”等都能给学生带来不小的思想冲击。如“非常人物”中的草根梦想家,大多是孩子们熟悉并喜欢的人物。
2、精读故事,确立主题
我经过仔细阅读,发现这些故事在思想上有着些许联系。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进行了总结,进而确立的主题“让幸福来敲门”。
3、根据主题,专心备课:最后精心整理上课的思路,备好课。
(二)“处处语文”,课前准备
1、充分利用多媒体
本期杂志中“处处语文”部分给孩子们推荐了三部主题鲜明的电影。《让幸福来敲门》、《美丽人生》、《大鱼》。如果没有看过片子,就来谈感受,实在是不合适。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外来民工子女,家里有电脑可以上网观看电影的学生并不多,于是我利用每周五的阅读课,领着孩子们,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上一一观赏了这三部影片。
2、调动多重感官观影
在观影前,我先带着孩子们仔细阅读了杂志中关于这三部影片的影评介绍,并随机进行了一些补充。毕竟这三部影片来自国外,孩子们看起来还是会有些吃力的。经过老师讲解之后再看,兴趣也会更浓。另外,观影后,我还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点滴观影感受落实到笔头上,或多或少只要是自己的收获即可。这不同于以往的观后感,孩子写起来也比较轻松,乐于完成。
(三)故事串联,紧扣主题
1、再读故事,收获更多
学生在课堂上再次根据老师的要求读故事,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对于故事的主题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再读“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故事”,学生不仅明白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要懂得恰当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要自信。
2、步步深入,提炼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