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诚信守法教育培训范文

诚信守法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诚信守法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诚信守法教育培训

第1篇:诚信守法教育培训范文

省委书记杜青林同志代表省委八届委员会向省第九次党代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深刻指出推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强调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扎实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适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来谋划和推进。

把加强领导干部理论武装摆在首位。要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适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必须切实抓好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始终用发展着的理论武装干部头脑。既要坚持和发展“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通过合理设置班次,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的教学及时体现和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把学习和传播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教学的始终,又要分层次分类别办好有关专题班、研究班,及时组织各级干部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深入学习研讨,使广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和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四个能力”。省委工作报告强调,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加强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组织推进自主创新、管理社会、依法办事的能力”。这“四个能力”,反映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对领导干部能力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心所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进一步整合优化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综合运用党校(行政院校、干部院校)调训、专题研讨、社会化选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掌握科技发展、自主创新的内在规律;引导广大干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对社会建设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教育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诚信守法,知荣明耻,切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省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是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必须牢牢把握的着力方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全省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来谋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保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力求有更大作为;要落实中央战略决策和省委重大部署进党校制度,及时安排将省委的战略部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的教学内容,引导各级干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省委战略部署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要从大局中思考和把握干部教育培训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紧紧围绕“四项任务”、“四个跨越”来策划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开展针对性培训,为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既要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我省《实施办法》的规定,建立和落实教育培训管理、评估、考核等激励约束制度,引导和促进干部发扬良好学风;又要指导和督促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把学风建设的要求贯穿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设计课程、安排内容、组织教学、实施管理;更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地学,真正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创新工作的本领、领导工作的能力,切实做好“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各项工作。

第2篇:诚信守法教育培训范文

1、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深化安全生产的“双基”工作。

2、认真贯彻中交二航局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一体化”管理方针:诚信守法,科学管理,精心施工,顾客满意,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保护环境,追求卓越。

3、严格遵守国家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并自觉接受监督。

4、检查指导施工时,同时检查指导现场安全生产,对安全生产设施不符合规定、违反安全技术规程、施工设备工具状况不良或使用不当要及时制止并向施工负责人反映,落实整改;

5、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法;对危险性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供领导决策。

6、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发现隐患及时消除,坚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一些较大隐患要及时报告上级部门,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7、参与制定本单位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及内容,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8、加强对原材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测和管理,为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信息保证。

9、加强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定期校验、维护、保养,确保安全有效。

二、目标:

1、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

2、不发生工程技术安全责任事故。

3、隐患整改率100%。

4、设施设备完好运转率100%。

5、重大危险源按要求辨识率100%。

6、实验废弃物及垃圾收集及时率100%。

7、监视和测量设备送检及时率100%。

三、奖惩办法:

1、年内项目部将对以上目标进行考核,达到目标要求的,进行表彰奖励,达不到目标要求的,项目部视情节给予处罚。

2、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完成年度目标;本部门未发生安全事故;无重大安全隐患,一般隐患整改及时;可评为安全工作先进集体。

3、对未达标的部门及发生安全事故的部门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项目部给予取消其评比先进的资格。

4、对于玩忽职守,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一定后果的人员,项目部将根据情节轻重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3篇:诚信守法教育培训范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确保“六五”普法顺利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局成立了“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42个。在全县进一步落实了县、乡镇、村三级普法组织网络体系。各乡镇农技站普遍调整充实了普法工作专职人员,各村以村委办公室为阵地,设有宣传专栏。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六五”普法工作组织体系。

落实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六五”期间的普法经费由原来的“五五”普法期间的人均0.1元上调为0.2元。积极征订各种普法教材,目前共计征订300余本。还拿出普法经费0.2万余元,编辑印刷了《“六五”普法宣传提纲》等10余种法制宣传资料,免费向群众发放。深化主题,创新载体,广泛营造浓郁的普法氛围突出重点,广泛开展集中宣传活动。认真按照“每月一法”的活动安排,紧紧围绕“12.4”全国法制日等各种纪念日开展活动。突出抓好平安XX宣传月、农业安全生产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月活动。两年来,共组织开展大型集中法制宣20多场次,发放各种法制宣传材料1.5万份,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6400人次。

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特点,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在XX县政府门户网站农业局网页开设了法制宣传教育网页。与网络运营商协调,开辟了《农情信息平台》,定期向广大的手机用户发送有关涉农法律知识。目前,网页更新普法宣传内容50余次,发送各种法律信息1000多条。

积极营造普法教育氛围,不断强化阵地建设。五年来年投资2.5万元,对单位楼道有关标语、标牌进行了更新补充,共更新“六五”普法宣传标语25块,补充完善村级普法宣传标语260块。在全县广泛营造了浓厚的“六五”普法宣传氛围。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力求“六五”普法取得实效强化机制建设,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的实效性。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每年达到12次以上;把法律知识学习纳入公务员继续教育管理体系,依托县委党校,组织全县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共计38次,达320人次;对行政执法人员专项法律知识培训15次,共计166人次。

整合资源优势,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的实用性。坚持以开展“诚信守法企业”为抓手,坚持每年对规模以上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至少进行2次轮训,每年对个体、业主进行学习培训不少于3次,规定企业经营管理者每年学法时间不少于10小时。

“法律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实现多样化。近年来我局开展了“法进乡村、法律护农”活动,共发放法制宣传资料1.5万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400人次。每年组织农产品投入经营商、涉农企业法人等150余人进行普法考试,参考率达到了90%以上,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普治结合,治建并举,大力推进“法治农业”建设以加强法治机关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农业局聘请了1名律师常年担任机关法律顾问,多次参与机关重大决策,每年提出各类法律法规建议近十条。在全县积极开展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县行政服务中心和各镇农技站为民服务机构的作用,实行各种项目规范化办理,扎实推进项目审批提速。

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重点,扎实开展“民主法治单位”创建活动。局属各单位认真按照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的创建标准,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凡是单位的重大决策事项,单位收入、支出等情况都予以公开,让干部职工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增加单位的透明度。

二、存在的问题

四年多来,我局“六五”普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五年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行政执法人员对专业法律学习还不够系统全面;执法活动与法律宣传不够密切;农村法治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资料收集不全,档案建立不规范。

三、下步工作打算

进一步提高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理水平;

第4篇:诚信守法教育培训范文

在7・18暴雨后的第三天,国寿便将第一份死亡预付赔款送达遇难者家中。这对于受灾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安慰。日前,《保险家》杂志记者就在突发事件中保险行业的作用以及中国人寿的服务保障等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寿山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杰新。

服务体系:以客户为中心

《保险家》:臧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在7・18暴雨后的第三天,国寿便将第一份死亡预付赔款送达遇难者家中,理赔速度之快让人惊叹不已。请问臧总,这种应急机制国寿是否早就有?在客户服务方面,国寿还有哪些特色?你们客户服务的目标是什么?

臧杰新: 中国人寿作为专业的寿险公司,始终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7・18特大暴雨发生后,中国人寿济南市分公司便立即启动了救灾应急预案,成立了灾后应急抢险指挥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统计了解公司承保客户的出险情况。对于出险的客户,我们开通了“理赔绿色通道”,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预付理赔金、补办理赔手续等方式,及时对出险人员进行了保险赔付。

我们都知道,今天的中国人寿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1.2亿长期保单客户和1.5亿短期保单客户,已有6亿人次接受过中国人寿的相关服务。我们始终认为,中国人寿销售的不仅仅只是保险,更应该为客户带来贴心的服务。所以,为了增进与广大客户之间的沟通、了解,不断提高公司客户服务品质,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把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我们深知,客户的利益所在,就是我们最根本的利益所在。所以,一方面,我们建立健全了客户回访、咨询投诉和理赔一站式限时服务制度,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特别在理赔方面,公司已实现了全省联网,通过广泛开展异地调查、异地理赔,为广大客户提供了更多方便。另一方面,公司还成立了“客户俱乐部”,俱乐部客户不仅可以亲身体验、感受和了解中国人寿,还享有电话优先接听、快速理赔、上门理赔、柜面服务优先等等一系列中国人寿为他们提供的附加值服务。

当然,还有大家最熟悉的“服务到永久的95519”客户服务中心24小时全天候的咨询、投诉、查询、挂失、报案、回访等“一站式”的保险服务,不需要再拨打其他电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以2003年中国人寿推出的“移动95519”短信服务平台为例,目前已经可以承担79项服务功能。比如出单和理赔情况已经达到能与客户实时沟通,这在业界还是比较领先的。

服务质量:

承诺的服务一定兑现

《保险家》:服务竞争的胜者,就是能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是当下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强调的经营理念。你如何看待保险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目前,中国人寿的服务体系又如何?

臧杰新:今年,我们推出了“国寿1+N”服务品牌,并决定将每年6月16日定为“国寿客户节”。设立“国寿客户节”,就是要表明中国人寿用高品质服务让广大客户满意并倾情回报的决心和信心。在“国寿1+N”客户服务全新品牌理念中,“1”表示一个客户或一张保单,“N”代表客户不仅可享受到多种的保单服务,还可以享受多种附加值服务。“N”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变化,明天的“N”可能大于今天的“N”,这将是吸引客户、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强有力的品牌。

我们认为, 服务不是追求形式有多新颖,最重要的是客户需要你提供的这种服务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对寿险客户来说,最重要的是你承诺过的服务就一定要兑现。如果客户觉得买了某公司的保险心里踏实,这说明服务也就到位了;更重要的是,保险服务是一个系统性的环节,即从人接触客户交保单核保理赔,其间的每一环节服务都要到位。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客户都会对服务不满意。

目前中国人寿采取的是“集中分布式”的服务体系。集中是指将电话中心、网站、短信平台的管理都集中在总部,分布是指将服务前端尽量延伸,最近距离地接近客户,这主要集中体现在柜面服务和个人服务上。中国人寿已经有一支近3万人的客服队伍,并建立起3000多个标准的服务柜面,再加上650000名个人人、9300家营销网点,这使中国人寿的客户服务也就更加立体化。

当然,除了硬件后援外,我们还有对客户的回访制度,以及中国人寿在全国聘请的3000多个社会监督员,来监督自己的服务质量。

服务队伍:

持续经营、诚信展业

《保险家》:很明显,一家成功的、以人为本的保险公司,一线员工的贡献功不可没。请问臧总,是如何对一线员工进行管理的?这样的管理,效果怎样呢?公司如何进一步深化保险营销员持续经营、诚信展业的观念,提高营销员的专业化品质?

臧杰新:作为以一纸合同为纽带的金融服务业,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命线,诚信原则是保险的最大原则。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打造一支专业、诚信的销售队伍。对一线员工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我们主要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来达成,比如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使营销员牢固树立“诚信执业、诚信立业、诚信兴业”的行业理念。明确要求一切决策行为、经营行为、服务行为都必须建立在依法合规、诚信守法的基础之上。大力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依法办事、合规经营的良好风范;大力弘扬“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守法精神。通过在系统内部特别是一线销售人员大力宣导和培育诚信文化,积极营造诚信无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我们还通过深入查找诚信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整改措施,增强了广大员工诚信服务的意识和自觉性。

当然,还有早会经营、活动管理、基本法考核以及严格督察制度,积极推广营销员风险预警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加大违规人查处处罚力度,促进营销员诚信体系建设。

立业之本:

为公众提供全面保险保障服务

《保险家》:目前,山东就有十几家寿险公司,当然,激烈的竞争势必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请问臧总,国寿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国寿如何面对机遇和应对挑战,真正做到“相知多年、值得托付”?您对整个山东的寿险市场又是怎么看的?

臧杰新:我们都知道,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服务,是保险业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也是中国人寿的立业之本,发展之源。作为一家国有的三地上市保险公司,应当承担起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

和社会管理机制,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为国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这也正是我们核心竞争力根本所在。

今天,保险业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及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将使公司面临新的挑战。作为中国寿险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我们将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在不断完善企业管治、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盈利能力,加强产品创新以及后援支持与服务体系的建设,持续提升公司销售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把公司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寿险公司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政策考验:

遵循“有利于客户”原则执行

《保险家》:今年上半年,重疾险办法的修改对于每一家保险公司来讲都是一个考验,作为国内保险业的领头羊,面对群众的质疑与需求,国寿是如何做的?这一政策的出台,对国寿的整个行业战略又有何影响?

臧杰新:可以这么说,《规范》的出台对消费者而言应该是绝对的利好消息,今后消费者在各个保险公司只要投保重疾险,对相关病种的解释和保险责任将是一致的。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就不用再花过多的精力比较不同保险公司产品的异同了,而是主要比较不同保险公司的实力、品牌和售后服务。另一方面,《规范》的出台对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和产品品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只有在售后服务上有更多的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服务,才能更好的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对于购买期在新版《规范》出台前开发的、包含重大疾病保障责任的保险产品的客户,我们将遵循“有利于客户”的原则履行保险合同,按照条款所附新的疾病定义并参照原条款中相应疾病定义进行理赔。也就是说,凡是8月1日前购买重疾险产品的客户,新规范日后无论何时发生理赔,公司都将本着“有利于客户”的原则从宽处理,即当客户发生理赔时,客户可以选择老标准病种定义或目前公布的新标准病种定义之一作为理赔依据,不受调整时间限制。

奋斗目标:

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

《保险家》:为了促进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寿有什么具体打算、规划或者目标?

臧杰新: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人寿集团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成为国内惟一一家资产过万亿元的保险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自2003年重组改制以来,中国人寿明确提出了“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集团发展战略和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奋斗目标,并得到了积极有效实施。

当然,无论是从自身发展,还是从承担行业和社会责任的角度看,中国人寿都必须要向国际顶级企业看齐,坚定不移地走打造国际顶级保险金融集团的道路。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和成长增值型的“三型”企业。实现实力雄厚、管治先进、制度健全、内控严密、技术领先、队伍一流、服务优良、品牌杰出、发展和谐的发展目标。

第5篇:诚信守法教育培训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树牢为群众办实事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结合深入推进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创新法律服务方式,搭建丰富有效载体,服务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为助推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提供精准、高效、有力、便捷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二、主要内容

(一)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强化服务企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特成立“助企振兴法律服务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本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决策部署,拟定并落实推动活动开展的各项具体措施,做好活动开展的具体组织、协调和督导工作,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二)打通两条绿色通道,及时有效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涉法问题。

1.打通网络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充分运用“互联网+”网络平台、视频、热线电话、QQ群、微信群等方式,建立网络法律服务绿色通道:为企业开通“123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宣传“12348”法网网站;在经济开发区配置法律服务智能机;向企业开通“司法”公众号;开通数字电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以电视机为载体,为企业提供涵盖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鉴定、律师服务、公证服务等在线查询引导。提高服务质量、发挥服务效能,及时有效解决企业的法律需求。

2.打通实体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建立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体平台,整合各方面法律服务资源,对涉企法律咨询、律师、公证、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等法律服务事务,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优先服务;竭力为企业提供全面、精准的法律服务,对复工复产企业的员工申请法律援助的,优先受理、快速办理。做好疫情期间不可抗力事项的公证证明和证据保全,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在合同履行,责任免除等方面提供法律咨询和公证服务,强化矛盾预防,减少法律纠纷。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经营、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开展“三项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开展法律服务助企服务。组建法律服务团队。深入企业了解法律服务需求和涉法问题。针对企业设立、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经营、合同管理、劳资管理、招商引资、投融资、兼并重组等方面帮助开展法治体检,制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和发展中的法律问题。

2、开展法治宣传惠企服务。将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列入谋划“八五”普法规划当中,加大法治宣传和推动依法治企工作力度。一是重点加强对企业法人、经营管理人员的主题教育培训。通过举办“法治惠企”宣传、“依法治企”讲座等方式,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授课,帮助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二是深化“法律进企业”,邀请或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走进企业,开展以案释法活动,不断提高诚信守法企业的数量、质量;同时,开展针对性法治学习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法务工作者的重要岗位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三是借助网络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推送企业经营管理相关法律知识和风险防范预警提示,增强法治宣传惠企实效。

3、开展预防调解纠纷稳企服务。在经济开发区建立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站。强化服务企业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全面掌握涉企矛盾纠纷动态,重点做好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实现预防在先、化解在前,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10日-15日)。研究制定活动方案,进行司法行政系统“助企振兴法律服务年”活动动员部署。

责任领导:

具体责任人:

(二)实施推进阶段(3月15日-11月25日)。开展“法律服务助企、法治宣传惠企、预防调解纠纷稳企”三个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民法律活动。

1、举办主题培训班,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主题法治教育培训。

责任领导:

具体责任人:

2、为企业开展免费法治体检。

责任领导:

具体责任人:

3、组建法律服务团队。

责任领导:

具体责任人:

4、建立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站

责任领导:

具体责任人:

(三)总结考评阶段(11月25日-12月25日)。县局领导小组对“助企振兴法律服务年”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各组要随时积累掌握活动情况,上报工作信息,特别是好经验、好做法。各责任人,每月至少要报送1条信息。信息上报给联络员,上报信息由责任领导把关。

责任领导:

具体责任人: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各分管领导、各位成员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要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及时开展工作,层层抓好落实。

2、强化落实。各责任单位和科室要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沟通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开展好“助企振兴法律服务年”各项活动。

第6篇:诚信守法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其2003年9月召开的计划和预算委员会第七届会议上正式通过的《经修订的2004—2005年计划和预算草案》中首次提出了“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的新思路,并随后在《知识产权组织计划活动的中期计划——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构想与战略方向》中进一步明确了把创建知识产权文化作为2004年至2009年期间WIPO构想与战略方向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其思路是促进和鼓励每个国家发展一种适合其需要的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经过人们继承丰富和发展而来的,在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潮流中逐步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产物,知识产权文化培育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推动,高校作为引导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势必成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的中坚力量。

一、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

我国于2008年6月513颁布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提出来,并将“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列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五大重点之一,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高校是实施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首先应该对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是在我国高校范围内形成“崇尚科研创新、提倡诚信守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先导,以和谐高校的构建和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的形成为价值目标,打造符合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发展趋势、融合中国特色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

“崇尚科研创新”的要求符合高等院校自身具有的科研功能,体现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内核,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基本前提,崇尚科研创新就是要高校师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出勇于创新、敢于面对失败的科学精神。“提倡诚信守法”符合高等教育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制度基础,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规范准则,提倡诚信守法就是要求高校师生在涉及知识产权事务中遵照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新时期赋予其新的教育功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彰显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价值理念,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重要目标。

二、培育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意义

作为我国的科研主体,高校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等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高校有着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其教育功用的效果并非短期全部显现,更多则是体现在作为教育效果接受者的大学生日后的行为模式与文化素养上。高校的文化导向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步人社会之后的发展方向,做好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丁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提供观念支持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缺少理论、实践以及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和一个自然孕育、锤炼的过程,并未完全实现移植法的本土化,更没有形成与制度水平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产权制度作用的发挥。制度的实施离不开观念文化层面的支持,文化上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加深高校师生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解,增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同感。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是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高校师生这一知识群体中获得整体认同,并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同,从而促进知识产权制度发挥应然效用的前提,将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提供观念支持。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能够感染高校师生,尤其是可以让大学生一开始就在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中更好地认识知识产权、使用知识产权,使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成为其平常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的组成部分。正如卢梭说过:“……而且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如果内心已然对知识产权制度形成特定的认识,那么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同即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一种思维习惯,这种习惯能够对高校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促进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为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贡献力量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是我国知识产权文化构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系统哲学理论,高校作为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在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中应该努力寻找符合其自身组织特点的途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系统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从公众意识的角度看,成熟的知识产文化需要公众对知识产权制度保持敏感,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迅速作出反应。高校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法律意识培养教育的功能,在大学生中开展关于反盗版、反假冒等关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高等教育让大学生做好了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将知识产权有关的知识体系、制度规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意识和道德准则,进而帮助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进程中迅速适应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氛围,为社会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知识产权文化自身的特征看,知识产权文化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物质依附性、文明性、继承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高校具备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先锋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所倡导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一直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旋律。知识产权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其对经济基础的依附性与高校的教育发展方向一致,高等教育的办学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又决定了知识产权文化的民族性,同时,在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的环境要求下,知识产权文化还应该具备与其他文化交融互动的开放姿态,具备融合差异性的品质,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不断完善。高校在主流文化传播方面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对新型知识产权文化的接受也具有宽容的姿态,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培训、学术研究与交流等方面都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域外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经验借鉴

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结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观念文化,包括知识产权理论、学说、意识、习惯等;二是制度文化,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管理制度及组织机构、设施等方面。在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高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美国鼓励创新和科研的实践

在美国,知识产权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虽然建国历史不长,但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相对较早,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成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政府在鼓励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美国高校也在鼓励创新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美国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采取了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模式,美国高校在培养本国技术人才的同时还注意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生源流向美国,美国高校率先进行的技术经营管理(MOT)专业已在200多个大学或研究生院开设,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1万多名技术经营专业人才。有研究者认为,正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开始的MOT教育,才使得10年之后美国的技术创新活跃、经济形势繁荣。麻省理工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36%的美国青年对发明感兴趣,19%的人未来想成为著名的发明家,超过2000家公司设立是源于将大学的发明成果作为商业投资。”美国大学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上十分重视,也注重对科研创新的鼓励,注重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发展铺垫了良好的氛围。

(二)日本知识产权观念文化的培育

日本在知识产权观念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为制度文化的构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在学校参与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工作方面,教育是日本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日本推行的措施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日本推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教育方式。日本在知识产权意识和人才培养上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实现知识产权立国,日本政府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对幼儿进行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启迪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教育,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知识产权实用人才培养,对实业界和科研机构有关人员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等。二是在强化全社会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方面,日本采取的是政府、学校、社团和企业结合运作的模式,为了培养知识产权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日本政府支持建立合适的教育基地,如建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学院和商学院,也有为企业技术员和工程师提供的职业教育等。企业也会与学界合作开发技术创新项目,赞助和参与各类发明竞赛和技术展览会,在大学设立鼓励发明创造的奖学金等,为日本发展其知识产权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培育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途径

目前,高校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进而影响了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主要体现在: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制度,存在科研成果流失的现象;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培训;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等。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须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共同推进的局面。

(一)观念文化的打造

1.契合传统文化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历史是一个“逼我所用”到“为我所用”的制度变迁史,也是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安排的法律移植史。相应地,这一舶来制度在我国本土化进程必然要伴随着与传统文化、传统观念的碰撞。规则和制度的移植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使这~域外制度在我国更深层次地扎根,根本途径是在文化层面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即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文化条件,并进一步创造与知识产权制度相协调的社会环境、文化条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高校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尤其是知识产权教育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借鉴,重视知识产权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存在着与知识产权制度相悖的思想,如“窃书不算偷”“盗亦不耻”以及“权力崇拜”等,知识产权文化要不断地去修正这些观念。但同时也应该发现中华文明与知识产权文化相契合的地方,如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促进包容和沟通、促进和谐的理念,恰恰是多元知识产权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所需要的文化基础,在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中,不要一味地摒弃我国的传统文化。

2.融入自觉思维目前高校师生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熟知的概念,如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而对于知识产权是缺乏深入了解的,比如,如何区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界限,购买的商品包装上标明了驰名商标是否就代表其质量优质等,这些问题就很难获得满意的答案,而恰恰是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能够真正反映出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是否融入到个体的思维方式中去。事实上,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力,反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习惯。“付钱使用”的知识产权观念不仅仅是在付钱不付钱、付多少钱上打转,而且更透着文化和道德的素质。

只有将知识产权文化上升为观念上的自觉,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使高校师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成为自身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的组成部分,把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规则融入到高校师生的基本观念中,才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秩序。

3.融人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并倡导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行为方式等,它是由特定高校在其对外交流和对内管理等过程中所积累、借鉴、创造并推行的师生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共同信仰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影响校园活动的态度,对高校师生行为起到引导作用。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不是无土栽培,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在高校已有的校园文化中融入知识产权文化的嫁接技术可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历来高校校园文化都会鼓励大学生勇于开拓创新,青年大学生群体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梦想和创意都是创新的源动力,保护他们的研发兴趣与创造积极性,也是在高校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可以把培养和保护青年大学生创造力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工作,融入到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中去。

(二)制度规则的支持

1.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工作要避免走入从“观念”到“观念”的虚无化,只有理论体系而不见实际成效。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一直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动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相伴着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保护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是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的行为落实,高校应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

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若干意见》第五条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高等院校要制定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规范学校有关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使用等合同事务,以契约形式明确高校与教师之间知识产权共享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等。

高校要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对专利、版权、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不同于传统的对科研成果的评审鉴定、归档、科研成果统计等事务性工作。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可以帮助高校建立起信息沟通体系,加强合同管理,对参与科研的教师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在高校与企业合作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可以协调双方合作关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研发转化中涉及双方的实力、利益、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划分等细节问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具体进行操作,有助于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

2.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完善现有的科研指标评估体系,尤其是职称晋升的评价体系,增加对专利成果的考核比例,扭转以往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促使高校教师在技术创新研发上多做努力,考虑专利、技术成果的拥有量以及转化效果,考虑知识产权的创造与保护。完善科研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增加对知识产权考核的要求,也可以对知识产权成果设置独立的评价体系,以此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发挥科研创新精神。

重视知识产权成果转换收益,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针对职务发明的利益分配,在专利法界定的原则基础上,高校应该制定利益分享的具体操作方案。例如,德国洪堡大学即实行职务发明报告制度,遵循“谁所有,谁付费”原则。科研人员对其非职务发明应向学校报告,并提供非职务发明的证明,对于职务发明,在科研人员向学校登记其发明后,学校必须在1~4个月内审查决定其是否作为发明所有人。如果学校放弃此项发明,则该发明作为非职务发明由发明人自行处理;如果学校决定作为发明所有人,则学校会与发明人一起就可能的转化结果分享问题进行协商,以学校的名义申请专利,学校在享有专利权的同时承担申请、维护、转化等方面的全部费用。高校在制定利益分享方案时应该考虑长远利益,统筹兼顾,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人才环境的塑造

1.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要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助推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细化课程设置,优化师资,加快培养产业急需、实务能力强、熟悉知识产权运行规则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努力使高校成为知识产权实务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没有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也要将知识产权教育作为一项普及性教育,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或者周期性讲座的形式,向大学生传达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知识。

2.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层面的优势,推动知识产权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与兄弟院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等加强合作,开展知识产权相关研究,特别是实务性研究,着重于地区产业实际,推进校企合作,使具有科学性和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学术思想有机会走进应用领域,增强全社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竞争力的意识。作为知识产权创新主体的高校,应该扭转那种为职称晋升、申请专利的错误观念,抵制盲目申请专利,应当制定正确的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寻找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渠道。

3.开展诚信守法宣传教育要求大学生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的过程中保持诚实的态度,杜绝学术剽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如“知识产权主题班会”“大学生发明创造成果展览”“知识产权法制宣传与咨询”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发明创新的意识,强化知识产权法制观念。另外,在知识产权宣传过程中要注意与新近形势的密切结合,如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大力开展与世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使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更加感性的认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的文化氛围。

第7篇:诚信守法教育培训范文

一、加强对“四绿”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生态县建设、“五大战役”、重点项目建设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协办任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一是对“四绿”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生态县建设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四绿”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生态县建设的规划、建设、评审三个环节,严肃查处违规使用专项建设资金和政策不落实的行为。二是对“五大战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保障各项工作高效廉洁推进。三是对重点项目建设,如村镇环境整治、“家园清洁行动”等行业专项资金和惠民资金的监督检查,防止发生截留、挪用和侵占行为。

二、注重惩防并举,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协办任务)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夯实廉政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一要强化理想信念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推进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加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二要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促进住建系统廉政文化大发展。三要认真落实廉洁自律规定,严禁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严禁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或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活动。四要治理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治理利用公权力投资入股或为亲属经商办企业谋利,开展党员干部参与违章建筑专项治理。五要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开展机关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工作,深化庆典、研讨会、论坛专项治理;严格“三公”经费预算管理,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查纠“小金库”,注重从资金来源上堵塞漏洞。

2.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机关服务质量。一是深入推动《关于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的十条意见》的落实,积极开展创建“群众满意窗口”活动,促进机关工作作风转变,优化服务,提高效能。二是深化治理庸懒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县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庸懒散治理工作的意见》(松效〔2013〕2号)精神,建立健全效能投诉直查快办机制,着力解决干部履职不力、作风不实、效能不高、纪律不严等庸懒散问题。三是加强效能考核管理,将效能考核与干部奖惩、晋升、评优评先相挂钩,建立健全机关工作人员激励机制。

3.构筑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全面梳理各单位各股室行政职能,认真查找容易产生腐败或不廉行为的工作岗位作为廉政风险点,拟定风险防范措施,明确风险责任人,并绘制岗位流程图和风险防范图,印发各单位各股室执行,以规范和警示行政权力的运行。

4.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认真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政务公开意见和省办事公开暂行办法,通过网站、政务公开栏及新闻等其它媒介公开各项行政事务、政策法规,实现办事公开透明,促进权力透明运行。

5.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严肃查办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的案件,严重损害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案件;严肃查办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严肃查办侵占挪用惠民资金、违规处置集体资产、侵吞集体收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案件。对那些逾越制度“红线”、突破道德“底线”、碰及纪律“警戒线”、触犯法律“高压线”的人和事,要坚决予以严惩。

三、深入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协办任务)重点纠正征地拆迁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严格执行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依法维护被征地拆迁群众合法权益。首先,要加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宣传力度,扩大对具体从事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面,使从事征收工作人员懂法、守法,依法实施征收;多渠道、多形式向被征收人和广大市民宣传《征收条例》,使被征收人明白自身权利和义务,保障房屋征收工作顺利实施。其次,要加强房屋征收队伍建设,组建和充实政策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责任心能吃苦、敢打硬仗善做群众工作、能依法办事的房屋征收队伍,加强法律和业务培训,并在房屋征收实践中不断磨砺和提高。第三,要严格依法行政,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规范房屋征收工作流程,提高房屋征收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自觉接收群众监督,确保征收公开、公正、公平。第四,要化解矛盾纠纷,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房屋征收矛盾纠纷的应急处置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与社会和谐稳定。第五、要做好新条例实施前项目的衔接工作,对新条例实施前已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而未完成的项目要进行全面清理,按照法律不溯及既往的一般原则,同时考虑对一个项目的所有被拆迁人补偿安置标准一致原则,应按照原规定及《拆迁安置实施方案》执行,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新旧条例的平稳过渡与有效衔接。第六、要完善房屋征收制度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征收部门及相关部门职责,建立行之有效的房屋征收工作程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国土资源、住建、公安、监察等部门既分工又协作的房屋征收工作新局面。

四、继续纠正保障性住房、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不正之风。(主办任务)完善并规范运行住房保障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主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1.按时保质完成省上下达我县2013年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40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0户任务。一要建立联动协调机制,通过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例会制度、协调督导制度、工作简报制度等,形成县政府总揽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二要落实责任考核机制,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县有关单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层层落实责任单位与责任人,按时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财政投入为主,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四要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工程监理制度,加强跟踪、监督和检查,及时整改、排除存在问题和安全隐患,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

2.公平公正完成保障性住房分配。按照“三坚持、三确保”的要求,搞好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审查与分配工作。一是在申请程序上要坚持社区或居委会、乡镇(街道)和县级相关部门的“三审三公示”制度,确保分配公平、公正、公开。对申请人的审查情况,通过街道和社区宣传栏、建设信息网及其它相关渠道进行公示。二是在审查中坚持入户调查制度,确保调查结果真实。调查工作由住建部门会同乡镇(街道)、民政、国土、监察等部门,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全面了解申请人经济条件和住房状况,有效杜绝不实申报。三是在管理上坚持动态运作模式,确保住房保障政策真正惠及弱势群体。通过对已配租家庭的不定期回访和年审,适时掌握配租家庭的人员、经济收入和住房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适宜配租家庭。

3.加强保障性住房配租运营管理。一是结合全市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保障性住房配租家庭信息档案,实现市、县、街道、社区居委会四级信息联动,改善并规范保障性住房配租运营管理。二是建立日常巡查制度,每月对承租家庭开展巡查,对承租家庭人口、收入、住房等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条件的,或存在转借、转租行为,或私自改变住房用途的,或一定期限未居住或缴纳租金的,应退回承租住房,无法退出的以调整租金处理;对隐瞒家庭情况、弄虚作假骗租的,责令其退还住房并按市场租金补交承租期房租。

五、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推行“区间抽选法”、《县小型建设工程施工预选承包商管理暂行办法》、《县关于加强招标投标活动监管的通知》等招投标制度。(主办任务)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我县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投标制度,降低工程招投标社会成本,提高招标投标效率,增强招标投标活动的科学、公平、合理性,优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法的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维护招标投标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进源头防腐工作。积极推行“区间抽选法”、《县小型建设工程施工预选承包商管理暂行办法》。二是加强招标投标监管,通过对工程招标、造价咨询机构的宣传教育、开展检查等,对企业经营行为、工作质量、合同履约、诚信守法以及人员执业素质等的规范,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两场联动”机制,按照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诚信标准、诚信法规和奖惩机制,通过对施工企业和建筑业中介机构信用等级的评定,将信用评价与施工预选承包商和招标比选工作结合起来,营造激励诚信、惩戒失信的市场环境;加快工程招投标信息化建设,推行网上远程评标和本地电子化评标工作;严厉打击围标串标行为,严肃查处内外勾结等违纪违法问题。

六、进一步规范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从业行为。(协办任务)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市外(市)建筑业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备案制度。对市外建筑业中介机构在市建筑市场从事中介经营活动实行备案管理。凡在我县辖区内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介经营活动的市外建筑业中介机构(招标、造价咨询、工程监理、质量检测等中介机构),应依法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并按规定要求在承接业务前提供完整、真实、合法、有效的证件资料向市住建局申请办理备案登记。经审查符合要求、备案登记并取得《外来驻市建筑业中介机构备案证明书》后,方可在我县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业中介经营活动。

2、严格实施建筑业中介活动前的备案审查。对在我县开展中介服务的中介机构实行项目备案管理。建筑业中介机构在项目中介服务前必须将其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服务内容、管理制度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材料报县住建主管部门备案,经备案审查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展项目中介服务,未经备案审查或审查不合格,不得进行项目中介服务活动。

3、加强中介机构从业行为的监管。县监察、住建、发改等相关监管部门应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在中介活动的各阶段、各环节实施强力监管,结合《市招标机构动态管理规定》、《市建设局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管理实施细则》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监督检查、责令改正、动态记分管理等监管活动标准化、公开化,有效提高对建筑业中介机构的监管效率。通过加强和完善动态记分管理手段,有效遏制建筑业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4、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建立培训与从业紧密衔接的工作制度,形成建筑业中介机构服务收费与服务能力及水平相联系的取费制度,调动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主动参加培训,提高服务技能水平的积极性,推行“先培训、后从业”“未培训、不上岗”的工作制度。切实提高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效提升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第8篇:诚信守法教育培训范文

这次全区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客观总结20*年食品安全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今年的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确保全区食品消费环境健康、安全、有序。下面,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食品安全工作。

一、20*年全区食品安全工作简要回顾

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精心组织下,区食安委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各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全区食品安全形势保持安全稳定的良好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副产品源头安全进一步加强。坚持以农业投入品、蔬菜农药残留治理为重点,不断加大种植、养殖环节整治力度。低毒低残农肥农药在使用上的宣传指导和检查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初级农产品安全检测能力逐步提高,全区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达到95%以上;基地建设认证步伐加快,重新认证无公害基地1395公顷,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15个,全区食品源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二是生产加工环节安全进一步加强。针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突出小企业、小作坊等重点对象和传统节日等重点时段,大力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检查整治活动,各类违法违规生产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目前,10类涉及健康和安全的产品生产企业全部建立起质量档案,无证生产行为得到杜绝;监督抽查工作全面开展,抽检合格率达到95%;全区食品安全指数大幅提升,食品生产企业QS发证率达到100%,食品小作坊加工质量安全承诺书签定率达到100%,滥用非食品原料、防腐剂、色素和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得到抑制,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三是餐饮消费环节安全进一步加强。重点抓好卫生许可证审批监管工作,城区餐饮业卫生许可证发放率和无证经营处理率均达到100%;餐饮业使用非法原料加工食品的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全区食堂和餐饮单位原料进货索证索票制度覆盖率达到100%;深入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城区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食品流通环节安全进一步加强。完成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清理规范工作,开展了重大节日、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和重点品种等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共取缔无照经营食杂店及食品经营摊点39处,下架问题食品13种。全面推行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帐制度,全区4个大型市场(超市)进货索证索票制度普及率达到100%,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的食品进货台帐制度覆盖率达到100%。

五是肉品生产运输安全进一步加强。完成了区肉联厂生猪屠宰点异地重建和各乡镇(街)生猪屠宰点的达标建设工作,城区畜禽进点屠宰率、畜禽产品检疫、检验率均达到100%,乡镇生猪进点屠宰率达到100%;购置了3台肉品专用运输车,实现了肉品的绿色安全运输。此外,组织开展了肉品销售信誉卡发放工作,肉品销售环节安全得到加强。

六是食品安全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坚持开展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2212人次,出动执法车辆600余台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69件,涉案金额13.06万元,取缔无照经营业户50户,端掉黑窝点2个。全区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13个硬性指标达到100%,食品放心工程得到上级部门肯定。

七是食品安全宣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月、食品卫生法宣传周、“3.15”宣传日、科普大集、送科普知识下乡等大型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开设食品安全专栏、开通中国移动食品安全短信平台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加强了对食品从业人员、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广大消费群体的宣传教育,提高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人员的守法意识、诚信意识,全面普及了食品安全知识,强化了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积极营造了人人都来关心和保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20*年全区食品安全工作安排

20*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又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今年,全区食品安全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主线,以农村食品安全建设为重点,突出关键环节,加强专项整治,提高监管水平,确保全区食品卫生环境安全、和谐、稳定。按照这一思路,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加大力度,扎扎实实抓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

农村食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加强。

一要抓农村食品安全网络建设。加强对乡、村、组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的教育培训,使之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有效解决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问题,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要抓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相对集中的小养殖、小作坊、小集市、小摊点、小食杂店、小餐馆等重点区域,围绕农民日常需求最多的食盐、酱油、醋、面粉、方便面、糕点、豆制品、散装白酒、儿童食品等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重点品种,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农村食品市场无证无照经营、掺杂使假和经营过期、变质、有毒、有害食品及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农村消费集中场所食品的日常巡查和集中整治,坚决遏制农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要抓乡镇食品安全责任落实。要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意识,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乡镇(街)党委、政府岗位责任制,与经济建设等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四要抓农村食品安全知识普及。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食品安全常识,让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假冒伪劣食品鉴别的基本方法,依法维权的基本程序,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二)突出重点,全面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战役。

继续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着力强化对重点品种和重点环节的监管和整治。

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要积极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步伐,全面做好蔬菜质量日常监管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

在生产环节安全监管方面,要全面推进小麦粉、肉制品等28类食品的市场准入,重点做好酱腌菜等14类食品生产许可的省级受理核查和糕点等7类新纳入市场准入食品的受理核查工作;要以“五小”为重点,深入开展小豆腐坊、小油坊、小酒坊、小粉坊、小煎饼坊等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清理整顿活动;要建立健全质量信息数据库,努力实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科学动态监管。

在流通环节经营秩序方面,要大力整治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加强重点市场、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的整治;要深入落实“双七项”制度和“两图一书”管理办法,加大市场巡查力度,有效防范和制止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市场。

在餐饮领域卫生整治方面,要加强卫生许可证审批监管,全面推进量化分级管理;要落实餐饮和集体用餐单位卫生规范,有效解决餐饮单位消毒设施和质量问题,提高餐具消毒合格率。

在肉品生产安全监管方面,要加快鹿乡、土顶两个生猪屠宰点的改、扩建工作,推进区肉联厂尽快投入使用,争取年内在全市率先实现屠宰厂(点)全面达标,同时完成鹿屠宰检疫监督管理规范科研项目建设;要全力打击私屠乱宰活动,不断强化肉品运输安全,确保肉品市场安全。

(三)强化措施,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水平。

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水平。

一是认真组织日常管理。区药监分局要突出区食安委办公室职能,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等各项职责,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各项工作;食安委各成员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分兵把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对食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二是积极探索长效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综合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具有针对性和规范化的监管格局,努力形成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三是妥善做好应急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强化相关部门应急管理责任,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在全社会形成食品安全快速预警与反应体系,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要综合分析历年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发生的季节性特点,针对夏季因食用不熟豆角引发中毒、集体用餐食物霉变中毒、误食亚硝酸盐中毒等案例,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同时,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及时发现薄弱环节,提高应急处置实战能力。

(四)丰富内涵,持久有效地做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要使食品安全教育工作贯穿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全过程,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进一步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全面实施食品安全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工程,不断拓展和丰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内容,扩大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二要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成果,宣传我区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正确引导食品消费。

三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作用,在宣传食品安全正面典型的同时,对那些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及时曝光,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整治工作震慑威力,引导食品行业诚信守法经营。

第9篇:诚信守法教育培训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药品质量安全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指导、部门协作、三级联创、分级管理、规范行为、全程监管、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努力探索药品监管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构建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规范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秩序,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假劣药品行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构建规范的药品监管体系和供应保障、使用体系为中心,以电子监管为支撑,以提升科学监管水平为关键,以提高执法队伍、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素质为基础,以药品稽查和市场规范为保障,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通过一年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药品质量安全化、体系建设完善化、部门协作常规化、宣传教育常态化、企业诚信自律化、“两网”建设标准化、不良监测制度化的药品安全示范区。

主要目标:落实各镇及各监管部门药品安全职责,全面强化基本药物流通、使用监督管理,对全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100%纳入企业数据库和诚信档案管理;对全区生产流通的基本药物目录品种100%实施电子监管;强化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联合检查机制,对制售假劣药品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开展药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等“六进”活动,不断提高公众合理用药知识水平;加强协作,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规范执法,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建设;全面加强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对重大药品安全事故处置做到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处理及时得当。

三、创建验收标准

四、工作措施

1、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将疫苗经营企业、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和药品批发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纳入电子监管范围。积极开发应用远程电子监管系统,努力实现对药品生产出厂、流通、运输、储存、配送、使用全过程的动态监控。

2、实施数据化、档案化监管。为科学合理分配监管资源,提高日常监管工作效率,将全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纳入数据库管理,建立企业网上数据库,实行动态化管理,详细记载企业诚信情况和不良违规记录,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监管档案管理,为强化监管提供依据。

3、以创建药品安全示范镇、药品经营示范店和规范药房为突破口,在全区选择药品管理较好、无药品安全事故的镇作为药品安全示范镇,在药品经营企业中选择20个经营规范、无违法违规记录的企业和使用单位作为示范店和示范药房,通过建立药品安全示范镇、示范店、示范药房等活动,起到典型引领作用,不断推动“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

4、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药物滥用监测体系。在全区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村卫生室、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面建立监测点,实施区域负责制,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及药物滥用监测报告,并做好分析评价和上报工作。

5、完善推动药品“两网”建设。依托现有行政资源,在全区形成以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人员为主,以各镇监督员、协管员、村信息员为辅的三级监管网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无盲区监管”。大力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引导药品零售连锁向农村延伸,方便农民群众购药。

6、加强宣传培训工作。一是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诚信守法意识和业务水平。二是开展药品安全知识“三进”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药品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宣传“创建药品安全示范区”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工作举措,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增强广大群众的用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7、加强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坚持“健全体制、明确责任,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强化法治、依靠科技,协同应对、快速反应,加强基层、全面参与”的原则,建立药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体系和信息收集、评估、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处理得当,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8、加强药品市场整顿。建立政府指导、部门协作、乡镇配合的打击药品违法违规行为协同作战机制,通过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使企业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药械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公众用药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一是开展以规范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排查生产隐患和GMP追踪为重点的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二是开展以麻黄碱、杜冷丁等品、、血液制品和疫苗为重点品种检查的特殊药品专项整治。三是开展以查处食品、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和未标示文号等非药品冒充药品的违法行为为重点的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四是开展以打击超方式、超范围经营行为为重点的无证经营专项整治。五是开展以严重混淆视听、夸大功能、夸大疗效、恶意宣传为重点的违法药品广告专项整治。六是开展以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生产经营行为为重点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专项整治。七是开展以中药材、中药饮片防尘、防虫、防鼠咬、防霉变、防污染措施及规范包装储存、养护是否到位为重点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八是开展以检查购进渠道是否合法、是否存在一线临床科室自购自销、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及购进销毁记录是否真实等为重点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专项整治。九是开展以检查药品采购渠道是否正规、仓储条件是否合格等为重点的农村医疗机构用药专项整治。十是开展以打击非法邮购药品行为为重点的邮购药品专项整治。十一是开展以检查经营企业是否存在无证经营计生药械、违法经营终止妊娠药品等行为为重点的计生药械专项检查。

9、加强监管责任体系建设。通过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在全区建立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

10、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全区涉药单位全面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建立健全诚信档案,大力推进“药品经营示范店”、“规范药房”等诚信创建活动。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

各镇及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创建药品安全示范区”活动的安排部署,结合本镇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安排部署。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创建工作由区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将工作目标逐项细化分解,把建立创建指标监控体系,落实到各镇各部门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各镇及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创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第三阶段:自评阶段

各镇、各有关部门,各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单位要按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认真开展自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对创建指标的监控,在各单位、各部门、各企业自评的基础上,牵头组织创建活动的综合评定工作。

第四阶段:考核验收阶段

创建工作结束后,创建办公室将对各镇及各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验收,总结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不断推动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提升全区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六、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各镇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药品安全示范区”活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区政府决定成立创建药品安全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副区长裴振强任组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梁拉堂、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吕红彦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纪卯、区文化广电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杨天成、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姜海峰、区卫生局纪检书记马文超、区物价局局长张宝军、区监察局副局长齐继龙、区财政局副局长蒋学文、区工商分局纪检组长黎均琦为成员。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药监局,办公室主任由姜海峰同志兼任。

2、协调联动,强化责任。创建工作要从规范药品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入手,着力构建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药品安全各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各监管部门要结合我区药品安全工作实际,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完善监管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大力规范药品企业生产、经营、使用行为。不断强化药品生产经营者的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相应规范组织生产、经营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