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单的画画教学范文

简单的画画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单的画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单的画画教学

第1篇:简单的画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转变 探究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克服当前化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略陈浅见,与同行共飨。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传统挑战。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视学生为合作者、朋友,确立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教学中,我不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特别注意一些细节的暗示。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我总是说:“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无形中就将老师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为进一步共同探究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问题探究首先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化学奇趣等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惑或悬念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悬”,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悬”,学生望而生威,百“探”而无一得,会挫伤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潜能,引导探究深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本活的、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溯。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科学性题目。对此类习题,我们老师的做法大都是弃而不用。而我的策略却是引导将其向科学性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追求至善至美、超越他人的欲望,尤其是已知他人的错误时,剖析错因,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也很强。我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将这种非科学性习题开发成探究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修正和完善。

四、体验成功喜悦,凸显探究个性。

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操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度的有效作用。”大量的实践证明,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人的想象力,使人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来到学校,不仅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而且还有他们的畏惧,他们的烦恼。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这种日常感受和情感体验常常被忽略。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探究活动看成是学生人生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相信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使更多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不同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往往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并不过早定论,“热情”地改正,而是视其“发现”与“创造”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加以鼓励和尊重,与学生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与情感的涌动,提倡思考的个性化。

五、倡导合作交流,提升探究效果。

第2篇:简单的画画教学范文

线性规划是利用数学为工具,来研究在一定的人、财、物、时、空等资源条件下,如何安排,达到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目前所学的线性规划只是规划论中极小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内容,也能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为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数学建模法。重点是介绍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和利用图解法求解。难点是图解法求最优解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二课时,是本节的核心内容。第一课时即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第三课时线性规划的应用更是以本课时内容为基础展开的。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是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认识、再理解,进一步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果直接向学生介绍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用数学游戏来渗透,设置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3.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及教师引导相结合。

4.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会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作图和渗透化归,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线性规划”的历史及应用的大致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组织学生做选盒子的游戏活动

师:在下图的方格中,每列(x)与每行(y)的交汇处都放有一个盒子,每次你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盒子,每个盒子对应一个分值,即为你的得分,而且该分值与盒子所在的行数和列数有关,且每次的关系式在变化,你会选哪个盒子分值最高?

第一次:分值=x+y(即:列数+行数)

第二次:分值=y-2x(即:行数-列数×2)

师:出图3,在图中找出函数b=2x+y的最大值?

学生沿用上面计算的方法显然很复杂,于是学生的思维产生“结点”,引出课题,提出何为线性(即为一次的),怎么规划(即求函数的最值),这是本节课的研究重点。

(二)独思共议,引导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分析目标函数的函数值。

师:出图4,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如下问题:

问题1:点(1,1)所对应的b值为多少?还有哪些点所对应的b值与之相同?

问题2.哪些点所对应的b值为6?

问题3.有没有点对应的b值为200?

问题4.b的取值应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5.哪个点所对应的b值最大?为什么?

问题6.如何求出b的最大值?

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学生:b实质上为与阴影区域有公共点的这些斜率为-2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师:如果这个问题重新给你,还用不用再找一个点试一试呢?(不用)那解决该题的方法是什么呢?

(三)变式思考,深化探究思路

已知x-4y≤-33x+5y≤25x≥1,求z=2x+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利用数形结合,寻求解题思路。)

通过学生将直线化成斜截式的直线形式,做直线并平移,观察纵截距的最大值的回答过程。

由图3找出最大值的铺垫,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到了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一般的,已知某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如何求目标函数z=Ax+By(B≠0)的最值?

(四)形成一般方法

1.画;2.移;3.求;4.答。

思考题:学生的午餐和晚餐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某校高一年级,一个单位的营养配餐中有如下成分:

午餐(个/单位):碳水化合物12,蛋白质6,维生素C为6。

晚餐(个/单位):碳水化合物8,蛋白质6,维生素C为10。

午餐和晚餐中至少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C分别为64个单位、42个单位和54个单位才能满足学生正常成长的营养需要。一份午餐为10元,晚餐为16元,求预定多少单位午餐和晚餐所用费用最节省的情况下满足营养要求。

师生活动,建立数学模型

(五)回顾历史,感受文化

第3篇:简单的画画教学范文

竹溪县龙滩中学  蔡建立  小学高级教师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机,许多课堂教师放下架子弓身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有合作有交流、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欢声笑语。不久前,我听了一位名师执教的《分数的简单计算》的观摩课。现摘录该课的一些片断,借助这些片段来谈谈我们对教学的一些思考。

[案例片断]

一、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几天老师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分数,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师:(随手拿起了学生中的一只饼干形状的铅笔盒 ):你看到分数了吗?

生:我看到了1/2,假如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

师:老师在吃巧克力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巧克力)

生1: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8。

生2:吃了3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3/8,吃4份的话就是它的4/8。

生3:全吃完就是这块巧克力的8/8。

……

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看到黑板上的4/8、3/8,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1:4/8比3/8大。

生2:这两个分数分母是相同的。

……

师: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加减,比如2和5合起来是10,那么分数4/8和3/8可以合起来吗,如果能,合起来是多少?

生1:合起来是7/8。

生2:4/8+3/8=7/8。

生3(有点犹豫的样子):我觉得应该是7/16。(教师表扬他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那怎么办呢?你能否说服对方你的意见是正确的?

师:你用老师提供的学具纸片画图折纸,也可以不用,建议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7/8,比如巧克力先吃掉4份,就是它的4/8,又吃掉了3份,就是3/8,合起来是7份,所以是7/8。

生2:我是折纸的。

(出示折好的纸)4/8是4块,3/8是3块,一共是7块,所以是4/8+3/8=7/8。

师:4块是几个1/8。

生:4个,3块是3个1/8。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7个1/8是7/8。

师:有没有画图的呢?

生:我画的是长方形的图。(实物投影展示)

师:刚才认为是7/16的同学,你现在的观点呢?(表示同意其他同学的意见)

……

师:另外的你会算吗?如2/8+5/8、2/8+3/8。

师:2/8+3/8=5/8怎样想的呢?

生:2/8里面有2个1/8,3/8里面有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是5/8。

师: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

……

生1:8/8+1/8=9/8

生2:我有意见,应该是1/9。

师:说说道理?(生讲不出)

生1:分数相加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8/8是8个1/8,再加一个1/8就是9个1/8,也就是9/8。

师:这位同学很厉害。

师:你知道错了,你能讲讲不可能等于1/9的原因吗?

生2:8/8不加1/8也比1/9大。

……

三、 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出4/8-3/8=1/8,对吗?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说明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

生1:一个蛋糕先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就是它的4/8,再从4份里去掉3份,就是它的3/8,所以4/8-3/8=1/8。(学生画图演示)

生2:一块巧克力取出4/8,再放回3/8,就是取出了1/8,所以4/8-3/8=1/8。。(师通过课件演示)

……

师:你能从黑板上挑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生1:4/8-2/8=2/8

生2:8/8-6/8=2/8

生3:7/8-3/8+2/8=6/8

生4:8/8-5/8+1/8+2/8=6/8

……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

生:分数的加减法。

师:你们都会了吗?还有问题吗?(生表示没有问题)你们没问题,我提个问题:1/2+1/4、1/2-1/4,你们能解决吗?

[我们的思考]

一、把握起点,合理定位

在这堂课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思维状态及相关经验,深知这些孩子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验证4/8+3/8=7/8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4/8是4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是7个1/8。当算出2/8+3/8=5/8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当学生需证明4/8-3/8=1/8时,老师又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二、巧用素材,随机取例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为此,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数,为了研究这种数,老师这几天眼里看到的全是这种数,你们有没有看到?”并随手拿起一只学生的铅笔盒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切成一半占铅笔盒的1/2,紧接着出示超市中的清洁球——红的占2/3、黄的占1/3,桌子脚的垫子——用去的占1/4,以及巧克力吃了其中的1块占1/8、全吃了占8/8、吃了3块占3/8等等。随后,教师指着从学生口中说出的这些分数,顺着问:“看到4/8和3/8,你想到了什么?”“4/8和3/8合起来是多少?”看似简单地谈话、随意地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和力。

三、制造冲突,诱发探究

第4篇:简单的画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软件开发;教学;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现状

1.重理论 ,轻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过程以及软件开发技术,往往比较重视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职责素养以及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就忽略了,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这一基本要求不太重视。

2.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虽然一些高职院校比较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所学专业知识以及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慢,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他们不能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3.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属于科研型的,往往对理论问题的研究比较注重,而缺少实际生产一线的专业指导老师,即便一些教师属于双师型,但是对他们来说只是有一本技能证书,对于在实际的开发项目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接触的比较少,对于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是比较匮乏的。

4.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对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之所以普遍觉得软件开发类的课程比较抽象、枯燥无味,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与其他计算机课程所采用的相同的“理论+上机”教学模式。理论课以教师讲课为主,而在上机课上,教师给学生安排教材的例子,然后学生就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会比较差,在实际岗位中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构建完整的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体系

1.转变观念,开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为了能够有效地缩小高职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教育模式,将企业的技能培训与高校的教育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企业可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企业意识、沟通技巧、合作理念等职业技能,促使高校毕业生具有技术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突出特点,成为就业的优选对象。

2.紧跟时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1)高职院校必须掌握目前比较成熟或者已经推出的新的理论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先进知识。此外,还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对软件开发以及应用课程必须精讲,以培养出符合我国软件发展方向的专业型人才。

(2)高职院校为了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技术,使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确保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作环境,需要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内容,并且鼓励专业教师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合理组织教学知识点的分布。

3.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的课程实践对整个软件开发类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针对此类课程的教学还是跟以往一样,教师讲授相关专业的知识点,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习相关的课程内容并且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并且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比如,运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行动导向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完整的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加大实践实训强度,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从而使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简单的画画教学范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修订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应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把所学数学知识去抽象、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确实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进行了许多改进,在引言或阅读材料中增加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新教材新增的线性规划内容,不仅给传统的高中数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更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建模、应用数学的机会, 为学生将来解决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涉及到有关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增加利润等问题中的最优化问题打好基础。

2 教学背景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中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的第1课时. 主要内容是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简单的线性规划关心的是两类问题:一是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 教科书利用生产安排的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引出线性规划等概念,最后举例说明了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在饮食营养搭配中的应用.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表示一个方案;约束条件是一次不等式组;目标函数是线性的,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熟悉线性约束条件(不等式组)的几何表征是平面区域(可行域).体会可行域与可行解、可行域与最优解、可行解与最优解的关系.

2.2 学情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通过实例理解了平面区域的意义,并会画出平面区域,还能初步用数学关系表示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的限制条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培养。

2.3 教学目标。

2.3.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最优解。

2.3.2 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2.3.3 情态、态度与价值观: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2.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求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2)教学难点:将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经过可行域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问题

3 教法学法分析及教学思路

3.1 教法分析。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中应注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方法探究数学知识获取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等.

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提供“观察、探索、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

(3)在教学中体现“重过程、重情感、重生活”的理念;

(4)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3.2 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以学生探究为中心,以探究活动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学习。

3.3 教学思路

本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数学实验为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总体教学流程为: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2.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3.应用举例―形成方法

4.反馈训练―巩固提高 5.知识小结―拓展引申

4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线性规划问题的难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线性规划模型;二是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表征;三是线性规划最优解的探求。其中第一个难点已经通过第一课时已基本克服;第二个难点线性约束条件的几何意义也在第二课时基本解决,本节将继续巩固;第三个难点的解决必须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目标函数直观化、可视化,以图解的形式解决之。

将决策变量想x, y以有序实数对 的形式反映,沟通问题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联系,一个有序实数对就是一个决策方案。借助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准确理解线性目标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与z的最值之间的联系;以数学语言表述,运用数形结合得到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

5 教学准备

5.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及配套光盘

5.2 课件《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6 教学过程设计

7 教学反思

7.1 探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探究式课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

7.2 在问题情景探究中,利用《几何画板》创设了一个动态的数学实验室,让学生自己拖动鼠标操作,来改变a,b值,探究出一般性的结论。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和训练式教学相比,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对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7.3 本课利用了信息技术,《powerpoint 2003》,《几何画板》等来设计探索情景,创造开放性学习环境,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个性化学习,目的是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效的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该节线性规划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线性规划应用题条件,数据较多,如何梳理已知数据至关重要(以线定界,以点定面)

2.学生作图时太慢,没有使用尺规作图,找最优解时不会通过斜率比较分析。(用尺作图直观)

第6篇:简单的画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实验3-4 改进 现象更直观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在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安排了实验3-4和实验3-5两个实验来组织对“沉淀的转化”知识的探究。

实验3-4:向盛有10滴0.1mol/L AgNO3溶液中滴加0.1mol/L NaCl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其中加入0.1mol/L KI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向其中滴加0.1mol/L Na2S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教材表格略)

实验3-5:向盛有1mL 0.1mol/L MgCl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2滴2mol/L NaOH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2滴0.1mol/L FeCl3,静置。观察并记录现象。(教材表格略)

教学实践证明,按照实验3-4进行操作,会发现在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先有白色沉淀出现,在此固体混合物中滴加KI溶液,立即出现黄色沉淀,再向新得的固液混合物中滴加Na2S溶液,又出现黑褐色沉淀。这三种颜色依次加深,这使得我们较为容易观察到反应的发生,可以说这两个实验为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供了较好的素材,也为学生形成化学知识和学科思维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要得出教材中“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的结论,直观性却并不是很强。基于这种设计的“直观性不强”的缺陷和实验3-5与实验3-4设计思路的一致性,我们对实验改进的尝试只针对实验3-4。

二、两次实验改进及其相关说明

(一)教学改进尝试一

教学中教师通过投影提供如下信息:

1.AgSCN是比AgCl更难溶的白色沉淀,AgI是比AgSCN更难溶的黄色沉淀,Ag2S是比AgI更难溶的黑色沉淀。

2.提供药品:0.1mol/L AgNO3溶液、0.1mol/L NaCl溶液、0.1mol/L Na2S溶液、0.1mol/L KI溶液、0.1mol/L KSCN溶液、0.1mol/L Fe(NO3)3

3.仪器:试管若干、试管架、废液杯、长滴管

然后指导学生按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方案1:(1)向2mL 0.1mol/L AgNO3溶液中加入两滴0.1mol/L KSCN溶液,观察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用长滴管移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几滴0.1mol/L Fe(NO3) 3溶液,观察现象,并思考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方案2:(1)向2mL 0.1mol/L NaCl溶液中加入1mL0.1mol/L AgNO3溶液,观察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继续加入几滴0.1mol/L KI溶液;(3)再滴入几滴0.1mol/L Na2S溶液,观察各有什么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思考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改进说明及效果分析:方案1的设计是通过滴加少量KSCN溶液,观察AgSCN白色沉淀的生成,使实验数据更丰富,由于KSCN溶液少量而AgNO3溶液过量,向提取的上层清液中再滴加0.1mol/L Fe(NO3) 3溶液以检验SCN-的存在,从而得出结论:SCN-未反应彻底,也可以理解为AgSCN沉淀在体系中确实存在溶解平衡。方案2的设计依然是教材实验3-4的思路。课堂上学生分组完成了这两个实验,可以说整个实验数据更为丰富,现象明显,给了听课教师一种新的感觉,反响很好。我认为这种尝试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作用,但如果说要由实验现象得出直观性结论的话,依然值得改进。

(二)教学改进尝试二

我在另一节“沉淀的转化”内容教学时,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组织完成三个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1)教科书P64实验3-4;(2)尝试(一)中的方案1;(3)增加实验内容:向盛有6mL 0.1mol/L AgNO3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mol/L 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将所得混合物在GT10-1型高速离心机中使难溶物沉降,将固液混合物转移到过滤器中,又小心加蒸馏水浸润沉淀2-3次,将沉淀稍烘干,转移至另一试管中,在黑色纸板背景前观察;再向沉淀上滴加3mL 0.1mol/L KI溶液,观察记录现象。

改进说明及效果分析:第(3)个实验中加大了AgNO3 溶液的用量,目的是使实验能产生足够量的沉淀以便于观察和转移,所得沉淀也必须洗涤,以去除沉淀表面Ag+。向纯净的白色沉淀AgCl上滴加KI溶液,在黑色纸板背景前立刻可以看到生成黄色沉淀,实验现象明显。结合前面3组实验,我们发现,实验(1)让学生构建了“物质溶解性可能不同,AgCl、AgI、Ag2S三种物质在水中溶度积渐次变小”的知识;实验(2)让学生形成“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的观念;实验(3)通过借助离心机快速获得沉降物并进行后续实验让学生真正直观体验到沉淀确实是可以转化的,而且转化方向的规律是:“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三、对两次改进的简单思考

对实验3-4的改进是通过取清液和取沉淀进行后续实验的两种方法,使得学生的实验体验更丰富,实验现象更直观,更利于形成化学知识、观念和方法。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抓住教材设计的不足,进行大胆的尝试,既能提升教师的素养又能开发教学资源,是非常有益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教师参考用书.北京:人民教教育出版社,2007(3).

第7篇:简单的画画教学范文

摘要:为了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单片机课程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在教学单元内容中灵活安排岗位能力训练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法和兴趣驱动法,引入当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手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单片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高级访问工程师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FG059)

作者简介:杨立生,男,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信号处理;赵航,女,三江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6-0028-02

近年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际交流和合作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务能力、应急与应变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心理调整能力等,而专业能力恰恰排在其它能力之后。因此,在职业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素质能力培养的内容,设置相关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适应岗位的素质能力。本文以单片机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例,从改进教学内容、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探讨职业技能课程中学生的素质培养问题,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基于岗位能力的单片机课程内容建设

(一)模块化课程设计

基于岗位能力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实现素质训练与专业技能训练相互融合,对单片机课程内容进行纵向重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素质与技能训练的要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等),同时,与本专业其它职业技能课程内容相互联系,构成职业技能课程的统一整体。[1]课程内容设计突出理实一体化[2],依据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决定教什么、学什么、训练什么。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将整个单片机课程按项目教学法设计为五大模块(见表1),每个模块都包括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目标。

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个子项目,例如模块一包含两个子任务,知识点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和引脚、单片机所用C语言程序设计和相关开发仿真应用软件;模块二包含四个子任务,包含单片机外围接口电路,如键盘和显示器等;模块三包含四个子任务,包含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系统和中断系统;模块四包含二个子任务,包含数模与模数转换技术,单片机串行通信技术;模块五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知识点涵盖了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单片机开发和调试的思路、方法和技巧,C语言程序模块化设计方法等。将知识点与岗位技能点分别融入每个任务中,任务实现由易至难、实践过程由简单到复杂,任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二)在模块化课程内容中融入素质训练内容

素质能力体现的方面很多,教师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得面面俱到,但在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要对重点方面有所体现。因此,在理实一体化的单元教学中增加了这样几个环节:(1)采用分组形式,每个小组3~5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协同完成教学中的项目。这一环节首先可以培养人际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每个小组是一个集体,要想很好地完成课程项目内容,需要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必然需要交流与合作;(2)项目教学中预留部分功能要求学生独立实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项目实践报告。每一个项目教学完成后,每个小组要完成项目总结报告,详细列出项目实现的步骤、遇到的问题和所采用的方法,体现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4)项目答辩。在一个或几个相关项目完成后,组织学生对项目内容制作PPT并进行答辩,体现文本制作能力、表达能力、应急与应变能力以及心理调整能力等。总之,在项目化教学内容中预设各种素质培养环节,增加素质训练内容比重,使素质教育体现在教学之中。

二、基于岗位能力的单片机模块化教学内容实施

在实现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可以边教边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为主,结合演示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3-6]根据任务实践过程的不同环节,选择相应适合的教学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

在任务提出环节,首先,展示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产品或仿真现象,例如,单片机驱动八个LED发光二极管做流水灯,同学们可直观地看到发光二极管在交替闪烁,这样,就创建了一个真实而且有趣的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根据现象提出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分析、归纳任务所需的资料,提出任务解决方案。小组间可以交流、讨论,但不允许相互抄袭。这一过程是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务方案确定以后就是具体实施,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初步开发,进行任务产品的焊接、组装和调试。

最后是答辩环节,让小组成员分别就任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解决方案、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任务最后完成结果进行介绍和总结,这个环节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材料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样,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将各部分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就能清楚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和基本素质要求,完成二三个项目任务,就能对岗位能力有较清晰的认识,使得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不断成功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且是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不断积累的过程。

三、基于岗位能力的考评方式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单片机教学考评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模块内容报告、实操、答辩等几个方面的测评。其中,模块内容报告反映了学生收集、分析、归纳资料的能力;实操反映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项目任务的决策能力;答辩反映了学生表达、沟通的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了能力与知识、操作与理论并重的考核思路。

参考文献:

[1]谢维成,杨加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杨立生.单片机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156-157.

[3]杨立生.单片机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84-85.

[4]胡敬朋,王聪.单片机项目教学研究及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5):82-84.

[5]张素琴.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式单片机项目教学中的项目设置和内容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50-53.

第8篇:简单的画画教学范文

(1)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两门核心专业课程。这两门课程内容各自为一个体系,但在实际产品应用中,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作为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往往需要他们具备解决实际产品的问题的复合能力,比如产品故障查找和修复等,这要求学生除了学会单片机和传感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必须熟练掌握单片机和传感器之间的电路连接和信号传递关系以及程序编写的技能。

1 研究现状

现目前,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两门课程是独立开课。学生反映单片机技术课程难,不容易弄懂,导致学习没有兴趣;而传感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对各种传感器的介绍只限于书本上,即使会有用到实物进行教学,但没有动手操作机会,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效果不好。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调研,他们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也分别开设了《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两门课程,学生学习时也同样存在以上问题待解决;同时我们也在网上对四川省内乃至国内的多间高职院校?M行了调研,结他们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都分别开设了这两门课程,但都没有将这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2 复合型课程设计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将单片机和传感器这两门课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这两门课程是两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我们要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将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二合一”的转变。

首先,将这两门课统一为一门课程,其课程类型定位为实训课,授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实训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授课时间安排为6周。因为单片机和传感器本来是两门课程,两门学科本来有自身完整的课程体系,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学科完整和连贯的知识系统,所以应该分配独立的时间分别来学习这两门学科。计划分配为单片机实训2周、传感器实训1周、单片机和传感器综合实训3周。

首先从单片机的学习入门,利用前两周学习单片机理论及实验,单片机的功能强大,对其控制也比较难,但本次课程会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实训课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包括单片机I/O基本控制,单片机定时器及中断系统,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对直流电机和步进电机的控制,为最后一周寻迹小车的综合实训打下基础。

第三周内容为学习常见传感器,主要涉及的传感器有红外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实验、超声波、金属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PM2.5传感器。掌握这些基本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将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上传到上位机,进行简单通信和显示。

第四、五周开始将单片机和传感器结合在一起,以专业特色的实训任务为载体,将各种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输入给单片机进行运算,用单片机进行简单的运算和控制,最后输出显示。设计的实训内容有:单片机声音检测仪、单片机控制红外报警器、单片机控制倒车雷达测距仪、单片机控制烟雾报警器、单片机控制温度实时监测仪、单片机控制生产线产品分拣系统等。初步将传感器和单片机结合起来。

最后一周为综合的实训任务――寻迹小车,寻迹小车的结构采用四个直流减速电机驱动四轮前进,四轮采用左右两轮平行安装的结构。小车在单片机控制下能够实现的基本运动,包括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将使用红外和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测距,采用光电对管和CCD图像采集进行寻迹,结合单片机控制寻迹小车在场地按要求进行移动。

3 实践结论

第9篇:简单的画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简笔画;高中英语;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英语交际教学法之一,而简笔画教学法又是英语情景教学法之一。由于使用简笔画教学具有灵活、便捷、趣味性强等优点,目前被国内外中小学外语教师广泛运用于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对于中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师来说,在黑板上会画简笔画并用其释义应是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利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进行英语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简笔画还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编写短小作文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一组讲授数字、时间和时态的简笔画,概括出简笔画适用英语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特点(篇幅所限,图略)。

特点之一:简笔画易学

学习简笔画不是学习画画,只要每天练习画几幅,掌握画法和图面比例等要领,任何人都能学会简笔画。比如,时针、分针及它们表示时间的所在位置的简笔画,其实是很易学的,成年人谁都会画圆、写数,并且能正确画出时针和分针以及它们表示时间的所在位置。此外,英语教师没有必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简笔画没有必要过于注意画面的细节。也就是说,教师不必画出各种无意义的装饰物,也不必讲究什么光、影、质感等,而只需画出用于教学目的的画面;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特点之二:简笔画画法简单

顾名思义,简笔画画法简单,三笔五笔就能画出一个图形,表示一个意义。简笔画画法虽然简单,但教学效果却非常突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产生好奇心;生动活泼的简笔画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牢牢掌握学习要点。比如,教师利用表示数字、时间和时态的简笔画,可以向学生充分地展示如何表达各种时间和英语时态(一般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的正确概念。学生通过简单的表示时间的画面,不仅学会了时间的表示法,而且充分地了解了英语的三种基本时态的意义、构成和用法。

特点之三:简笔画使用灵活

教师依照教学内容和目标,在黑板上布置画面。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不需要它时,可以随手擦去,需要时又可随手添上,非常方便,运用自如。比如,表示数字、时间和时态的简笔画,在教学中,只需画第一幅画就可以了(画一个圆圈表示表盘,表盘里面依次画上1~12)。明确第一幅画面含义后,在第一幅画面基础上,画出第二幅。(比如,画一根时针指向3,画一根分针指向12。问:what is the time? 答:It is three.)在讲解时间的过去表示法和将来表示法时,再在第二幅画面上添上虚线部分,画出第三幅。(比如,分针指向12,虚线时针分别指向2、4。问:what is the time? 答:It is three. It was two. It will be four.)讲解分钟表示法时,擦去第三幅中的时针和分针,画上表示分钟概念的时针和分针变成第四幅画即可。(比如,在表盘上,用实线画出5点10分、虚线画出5点50分时分针与时针所处位置,问:what is time? 答:It is five ten. It will be five fifty.)

特点之四:简笔画省时省力

利用课堂时间画几幅简笔画,可以取代预先备好的教学挂图,避免挂上取下的麻烦。况且,如果我们利用挂图来讲解同样内容的时间和时态,就必须用四幅图画才能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而使用简笔画,则省时、省力,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简笔画教学的重要之处在于,在黑板上,像变魔术一样,瞬间功夫就能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来,同时又能够省去你不需要的一切细节。例如:画人物就不必画出人所穿的各种服装;画动物时,更不要使劲去画动物的羽毛或鱼的鳞片。

英语教师如果想要在课堂上成功地运用简笔画技能,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尽量简化画面,能做到一笔勾画出画面的,就绝不用第二笔。二是要正确掌握画面的尺寸比例,绝不能画成漫画或速描。三是要画得快。简笔画画得像固然重要,但画得快同样是关键,避免精描细画,把英语教学课变成一堂美术绘画课。

运用简笔画进行英语教学,不仅适宜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也适宜于课文教学。受篇幅所限,下面只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例如,教师在讲解介词时,通常采用直观教具(实物)让学生进行操练。这是一种灵活机动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却很不方便,需要提前准备有关教具,并受到某些实际环境的限制。利用简笔画讲解介词就简单多了,教师能够以极其简单的图形将一些介词解释得清清楚楚。例如,在讲解和操练On、in、over、through、around、with、against、up、down、above、under、between等介词时,采用图形或简笔画进行直观讲解和归纳。讲解方位介词时,可以用一个圆形、箭号和盒子表示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再如动词人称变化情景设计。英语一般现在时中,较难掌握的是第三人称单数的行为动词的词尾变化。这一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在实际使用中,特别是口头会话时,不经过反复操练,极容易出现错误。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采用简笔画对学生进行反复操练。比如,以汤姆为中心人物,看简图叙述他每天要做的事情(篇幅所限,图略)。根据这些简单的图形,教师可以采取叙述、提问等方式,训练学生或让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进行对话练习。

笔者经过多年的简笔画教学实践,认为简笔画既适合入门阶段和初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也同样适合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但随着语言材料的增多和日益复杂,到高中阶段简笔画技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它不能把所有的语言现象,特别是许多抽象的概念一一表达出来。为此,就需要教师运用其他教学技能加以弥补。

总之,简笔画教学,具有灵活、便捷、趣味性强等优点。运用简笔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开一扇十分有趣的语言王国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张梅.学生简笔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4(4).

[2]蒋明玉.图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