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

声音表演的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音表演的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声音表演的艺术

第1篇: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音乐表演 艺术实践 培养 提高

一、艺术实践的意义

艺术实践对于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对于特色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更为宝贵。对于学习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任何一种演唱、演奏艺术形式的提高都是和艺术实践分不开的。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其次,艺术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其他任何教学形式的作用和功能都不能替代。因此,从思想上、根本上重视艺术实践,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不“纸上谈兵”,付诸实际行动,我们的付出才有意义。所以,在音表专业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加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把艺术实践真正落到实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从中受益,真正得到锻炼,取得良好成绩。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

1.“烛光”艺术团的成立

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成立“烛光艺术团”,作为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基地之一,主要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出发,使学生在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大量艺术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及创新能力。另外,为了适应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烛光艺术团”这个实习基地,在校内外开展系列演出活动,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体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大庆师范学院自“烛光艺术团”成立以来,一方面在五区四县举行巡回演出,通过送文艺下乡的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为大庆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烛光艺术团”的学生们通过开展音乐会、歌舞晚会,以及新年音乐会等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推动了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宣传了学院音乐系的教学成果和师生风貌。这一实践基地与人才培养方案密切结合,为打造“特色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对人才建设和发展的加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艺术实践周活动

音乐系艺术实践周教育创新活动是以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面向讲台、舞台,面向理论平台举办的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很好地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而且还能全面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为强化学生的艺术实践意识,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大庆师范学院音乐系每学期有固定的两周时间作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时间,规定以班级为单位,各班在音乐厅轮流举行班级专场音乐会,每名学生都要上台演出,演出形式不限,并要求全系师生观摩,同时也欢迎其他各系的学生观看。每次学生登台演出汇报,都进行全程录像,之后刻成光碟,发给每个人,然后通过回放录像,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再让他们做出总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指正和改进。笔者发现,这一做法使每个学生在经过了多次的舞台总结后成熟起来,他们的自信心也逐渐得到了增强,既丰富了舞台经验,也树立了良好的舞台形象。

为了培养学生敢于走出校园小舞台,登上社会大舞台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让社会检验、评价学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成效,2012年的艺术实践周里,老师们带领着音乐表演专业的部分学生到各社区为人们群众送去小型的音乐会。音乐会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如古筝齐奏、笛子独奏、二胡独奏、琵琶独奏、男女声独唱、诗朗诵、小合唱等。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演技把小区群众带入了欢快祥和的境界,博得了小区群众的阵阵掌声。男高音《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舒缓优美的旋律仿佛把人带到往昔的历史之中……古筝齐奏《战台风》更是把演出推向了,最后应社区群众的强烈要求,又返场加演,台上台下气氛热烈欢腾。这样成功的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更有决心、更努力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此外,在艺术实践周活动开展过程中,音乐系师生积极响应号召,不仅在社区演出,还到老年福利院、大庆监狱、希望工程小学、大庆坦克团以及各个石油厂矿等多家单位进行艺术实践与调研。当学生们看到福利院老人们开心的笑容,听到孩子爽朗的笑声、石油工人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信心百倍,也为自己能为社会做出微薄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艺术实践周的每一次演出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同时也展示了大庆师范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才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也向社会昭示了学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成效。

3.艺术观摩与采风活动

学校的音乐教学课堂因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给学生补充更多的营养知识,开阔视野,音乐系在音乐教学中各个专业每学期邀请一些著名音乐专家学者或高校名师来学校传经送宝,现场指导教学。就是采取经常借鉴和吸收别的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曾有艺术学院声乐教育家孟玲教授来大庆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学,年逾古稀的孟玲教授以深厚的声乐功底,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们解释了演唱与上课用嗓的共通之处,并做了精彩演示,同时还和师生有效互动。孟玲教授从声乐学习所需要注意的技巧性、所唱作品的风格及舞台表现进行了讲授,对怎样更好地去理解作品,结合自身多年的成功教学经验和演出实践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使学生受益匪浅,既增长了见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声乐艺术的信心和动力。

同时,学院音乐系还定期组织学生外出进行艺术观摩,如省、市举办的声乐、器乐、舞蹈大赛,哈夏音乐会、俄罗斯舞蹈团演出、歌剧院邀请的著名大型交响乐团演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音乐会等。通过大量的艺术观摩与采风,学生的音乐视野逐渐开阔,他们从中也学会了如何释读艺术之美。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艺术实践能力和水平,这对学生今后漫长的艺术人生之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音乐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2012年初,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在大庆师范学院音乐厅举行了专场音乐会,此次是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和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交流活动的首场音乐会,受到两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两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整场演出精彩纷呈,演出节目有一定的观赏性与艺术性。

此次艺术实践交流活动使大庆师范学院的学生得到了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这次艺术实践专场音乐会,两院建立为艺术实践联谊学校,将两校的艺术实践交流活动继续发展下去。

4.开展专业见习与艺术实习活动

为了扎实推进大庆师范学院“3+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实践环节,建设特色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为期一年的教育见习与实习中,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2007年,大庆市文化集团、大庆市歌舞团与大庆师范学院合作,成立教育实习基地,要求学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大四要在大庆市文化集团、大庆市歌舞团见习和实习。可见,建立艺术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是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搭建就业新平台的一个抓手。我们应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和发挥个人才能。

就目前取得的成果来看,大庆市歌舞团曾和学院音乐系舞蹈专业学生合作出演的大型歌舞剧《鹤鸣湖》展现了和谐、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主题,感人肺腑。《鹤鸣湖》荣获了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编导金奖和剧目、表演铜奖3项大奖。2009年7月末,该剧作为国庆60周年献礼剧目,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演出4场,广受国内舞蹈界专家学者和观众的好评。音乐系舞蹈专业的学生因为出演《鹤鸣湖》这部舞剧,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增强了实践能力,也积累了人生宝贵的财富。

第2篇: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

由于近年来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幼师专业也不例外,加大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学生基础较差,加之幼师语文课堂陈旧的教学方法,口语教学更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幼师学生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文课堂得“动”起来、“活”起来,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乐”中“学”。故事表演就是其中的一个好方法。语文口语教学中的表演就是运用戏剧形式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担当角色并进行表演,从而不仅让学生练习胆量,而且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其创造性,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养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有以下优点:(1)可以把教材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将学习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结合起来;(2)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读、说、演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到实现。

故事表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语言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是以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表演活动。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使用这一文学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会指导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活动。因此,培养学前教育学生讲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而学前教育学生对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情绪情感体验的面部表情及身段表情掌握较好,但对故事表演中最关键的声音表情却很难掌握。究其原因,一是声音表情不像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对学生来说不够具体形象,较难理解。二是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指导。三是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理解与掌握不足。那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学生故事表演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究和尝试。

一、用示范使学生领会讲故事和表演的要领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故事表演也是一样,教师必须示范讲故事,在上口语训练课时,我都坚持有表情、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区别狮子、老虎、小白兔和小乌龟的声音,区别《两只小老鼠》中圆耳朵和尖尾巴的声音。指导学生塑造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骄傲自满的小公鸡,淳朴善良的长发妹,威武雄壮的狮子大王等生动的形象。在我的带动和指导下,学生爱上了自己讲故事,表演故事。他们耳濡目染,知道故事应该用心去讲述,用声音去表演。他们希望自己能讲得像老师一样动听,表演得像老师一样精彩。有了这样的愿望和要求,他们学习声音表情的各种运用,自然不会觉得枯燥、难懂了。

二、学习基本的声音表演技巧

声音也是有表情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声音表情实质上就是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所表达的人物不同的情绪、情感及音色的区别代表的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学习声音的表演技巧,首先要让他们理解,我采取了以下的步骤。

1.知道声音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声音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初步了解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如说同一句话:“下雨了”用较高的音高、较快的语速及向上的语调说出来,表达一种快乐、欣喜的情绪;用较低的音高、较慢的语速及向下的语调说出来,表达的是一种沮丧、失望的情绪。我通过此类具体、形象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对声音表情及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

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训练声音表情表演技巧。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表述一句话。比如:大灰狼看见了小白兔,大灰狼说:“我要吃掉你!”小白兔说:“救命啊!救命啊!”等。接着让学生分辨、学习运用不同的音色,请他们自己比较分析情景中的人物形象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来表现。

第3篇: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声乐;语言艺术;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46-01

一首美妙的歌曲的广泛流传总是和其歌词分不开的,如何能深入理解歌词的涵义,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传递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语言给听众,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效果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这门学问叫声乐语言艺术。要想灵活运用声乐语言艺术,就必须先了解声乐语言的艺术特征。

一、声乐语言艺术特征

第一,声乐语言要求发音吐词准确无误。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要做到准确到位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加入歌唱者独到的生活体验,就应该对汉语言的咬字、吐词的方法有准确地把握,方能让听众听清歌唱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才能理解歌唱者所表达的深层次的东西。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声乐艺术表现力,歌词的准确、清晰发音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一个民族的歌唱艺术的表情达意无一例外是根据各自的民族语言规律行腔来实现的。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清晰的吐字绝对不会对嗓音有害处,相反使声音更完美、更集中、更柔和”,这就是声乐艺术中常提到的“字正腔圆”。我国《乐府传声》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若字不清,则音调虽和,而动人不易。”只有字正腔圆,方能达到语言情感的交流作用。

第二,声乐语言须形象鲜明。所谓声乐,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声音和乐意。其中,声音指语言的声音―――语音和音乐的声音,而乐意,就包括旋律、调式节奏、和声、复调、曲式等。声乐的艺术形象概括的说无非人物、景物、抒情、叙事等几大类,这些形象都是通过歌声传达的。而所谓的声乐语言的形象性,首先歌唱者要通过音乐化的语言通过声音来表现形象,而且还要求使形象具有鲜明、生动的表现力,具有优美诗话的特点。此外,声乐语言的鲜明形象性,还可以通过音色或性格化的声音造型来传达。单就男声而言,就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之分,而且各种音色的表现力各不相同,其中高音清澈明亮,中音浑厚丰满,低音粗犷深沉;而女声中,同样是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显得清脆灵活,抒情女高音显得柔美秀丽,戏剧女高音表现为洪音刚强。在声乐艺术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声音造型塑造不同的性格的艺术形象,使声乐语言具备了独特的形象魅力。

第三,强烈的动作性。声乐语言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都是通过独特的形象来实现以情感人,而具体到声乐语言艺术就表现在每句、每段、每首歌的歌词,不论表演者在演唱时唱出来或说出来的每一个词或每一句话,都具有它特定的情感作用,都来自于创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有感而发的。声乐艺术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它的任何思想或情感的传达都必须借由表演的方式体现。因此它总是通过表演来引发与传达情感,达到通过声乐语言艺术首先是吸引观众,而后感染、说服观众,最终改变听众的思想和扭转生活态度。这也是每个歌曲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最终目的,声乐的语言就就成了歌唱者的工具,即歌唱者可以借由歌曲传达情感、表达情意,是歌曲艺术的再创造者,因此同样的歌曲在经由不停的表演者演唱,所传达的感情千差万别,同时也是革命年代的歌曲为何如此鼓舞人内心的原因。声乐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在于它是音乐化了的语言,它有更加鲜明强烈音乐性,它通过发音器官的运动来表达某种思想,它融合统一声音与感情。因此说声乐语言艺术既是“情”的艺术,又是“声”的艺术。一首打动人心的歌曲,无不是声中有情,情中有声。情感的表达,是根据作品的语言运用有声的音乐化的综合艺术,歌唱者通过自己独特的嗓音表现从声乐语言中体会到的思想感情,综合表现来打动听众的心,使他们受到感染,起到一种荡涤人的灵魂、转变生活态度的最终目的,如果此二者难以实现,最起码要给人一种娱乐享受、能暂时放松心情。

第四,丰富的音乐性。声乐语言是一种诗话的语言,是具有音乐特性的语言艺术,声乐语言是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声音伴随着悠扬婉转的旋律,铿锵疾徐、如珠落玉盘……使你既能得到艺术享受,同时又能从中接收到某种思想。语言在声乐的准确的传情达意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歌唱者要掌握语言这门艺术,以此增强歌曲的表现力,这就要求气息饱满、吐字清晰、音色纯净、声音圆润、语气真挚等。那么歌唱者在整个语言声音的处理上,应该与歌曲的旋律紧密一致,把握好节奏的起伏变化,使歌曲旋律整体和谐。这种协调的节奏感可以通过语言的轻重音处理,语调的起伏变化,以及语言的高低、强弱、疾徐、抑扬、轻重、顿挫等语言表情手段来实现。

二、结语

声乐语言既是艺术的语言,表演者表演是要求自然和谐,运腔自如,做到歌唱像说话一样,运用声乐语言就像说话一样的亲切自如,最终达到歌唱者流畅自然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第4篇: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乐艺术;审美体验;情感表达

声乐作为一种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演唱风格上、情感表达上都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一般意义上,声乐艺术主要是通过歌唱的言语动作和形体动作塑造声乐艺术形象,并表达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虽然每一部声乐作品表达的情感存在差异,但是,在表演过程中,均注重情感的表现。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如果想达到高品质的演出效果,除了具备生理器官的外在条件以及相应的演唱技巧外,也要配合肢体语言进行表演,还需要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等心理机能的控制和引导,使得表演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1]。

一、分析声乐艺术中情感表达的方式

艺术作品要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审美体验,其不单单是固守作品一般性的外在情感表达,更是要恰到好的把握作品蕴含的深层次情感,挖掘作品自身魅力并完美呈现出来[2]。毋庸置疑,声乐艺术作品亦是如此。声乐艺术作品如果想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审美体验,就要注重歌词以及曲作家所表达的外在情感,通过某种约定的情感基调,运用一定的演唱技巧进行声乐的情感表达,达到“声情合一”的状态,获得实际的艺术审美效果。情感蕴含在声乐中,要想将这种丰富情感挖掘并呈现在听众面前,除了借助具体的声乐作品外,也需要独特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出来。

(一)歌词中渗透情感

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之前,需要深入的了解作品,理解作品里歌词、节奏和旋律的基本构成,领略这种构成方式表达出的情感特点,通过对歌词反复吟诵、歌唱,把握作品中的情感表达。通常情况下,几乎每一个声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歌词是创作人最直接情绪的立体表达,关乎着声乐作品营造的具体意境,表演者这有先对声乐作品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在演唱时做到以情感人,再现声乐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情感,表达出声乐艺术魅力,继而让听众共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风格中体现情感

风格是作品个性的体验,音乐作品风格主要分为阳刚、柔美;欢快、沉稳;赞颂、缅花;粗犷、细腻......,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明显不同,使得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效果也存在明显不同。以我国民族音乐为例,北方民歌风格呈现出粗犷豪迈,歌词量带且节奏快,演唱者在演唱这类音乐时,需要着重把握音乐风格,用带有民族特色的方式将音乐饱含深情的表达,增强听众的审美体验。

(三)基调中找准情感

音乐作品的基调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感调或者传达的情绪色彩。音乐作品的基调主要是通过歌词、节奏、旋律、风格以及伴奏体现的,其中节奏是反应情感基调的最重要元素,一部音乐作品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都会对音乐作品基调产生不同影响。演唱者只有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节奏,准确的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更加真实、细腻地表现作品情绪、情感,理解作品情感,找准情感基调,才能在演唱中用相应的情感表达技巧获得高层次意境,让听众感受到演唱者所传达的情感,并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增强声乐欣赏的审美体验。

二、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审美体验的作用

(一)情感表达升华声乐作品,提高表演质量

众所周知,声乐表演是建立在艺术想象的基础上的,表演时讲究的是情感表达要准确、鲜明,并具有感染力。任何一首经典的声乐艺术作品,都是需要通过声情并茂、以情传声的歌唱才能赋予其生命力,也就是说声乐是一种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载体,不仅仅是作为情感传达的媒介,还是让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基本途径。表演者用声音、形体语言等形式,向听众传递声乐作品的艺术情感,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共同构筑起声乐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只有融入情感的声音,才能将声乐作品的意境完美展现出来。以我国民族音乐家蔡国庆演唱的《妈妈的吻》为例,这首耳熟能详的赞颂母亲的歌曲,在表演者饱含深情的声音以及对歌词、节奏、旋律的准确把握下,让整首歌曲变得生动感人,使得整个声乐作品的艺术境界得到升华,也提高了舞台表演质量。

(二)情感表达是促成声乐审美体验的促动力量

声乐表演给予听众美的体验,在表演者“声情合一”的演绎下,将声乐作品转变成感知形式,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在这个声乐表演过程中,是有着两次审美体验。第一次审美体验是表演者在感受声乐作品魅力后,用声音和情感表达作品时拥有的审美体验,而第二次审美体验是表演者向听众传达声乐作品情感内涵时,以“声情合一”的方式作为传播媒介,让听众获得声乐作品欣赏的审美体验。两次审美体验能否达成一致,取决于表演者是否完全领略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以及准确传达和演绎作品情感,通过表演者情绪带动听众情绪,让听众感受到声乐艺术的魅力,继而赋予听众一场听觉盛宴,获得声乐艺术的审美体验[3]。

(三)情感表达是引导合理艺术想象的辅助推力

艺术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想象为声乐表演增添色彩,可以使情和声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虽然每一部声乐作品的意境氛围各有不同,表演者在一定范畴内,将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声音、形体语言的结合下,在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想象画面,这些合理合情的想象画面可以让表演者的情绪、情感更为准确、鲜明。引导“声、情”的高度统一。情感表达是艺术想象的基石,艺术想象可以为情感表达提供新灵感。当表演者将情感代入到表演过程中,其发声、形体动作、状态、速度和节奏都会在艺术想象的引导下,产生细微的变化,这种细微的变化也恰恰是表演者艺术想象的深刻体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审美意识是表演者对“音乐美”的直接感受和心理体验,也是每个人对现实世界的情感感知和欣赏。声乐作品时以声音表达情感思想、传递情感思想的音乐形式,在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水平、陶冶情操。在认识到情感表达对声乐艺术中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后,声乐表演者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情感的综合体验,对生活充满激情、勤于观察、重视积累,并熟练的运用技巧,充分把自己融入声乐作品创造的角色中,这样才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声情合一”的艺术境界,使歌曲更具感染力,促进自我以及观众的声乐艺术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牛茹. 试论声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表达[J]. 黄河之声,2016,06:98-99.

[2]黄新超. 从音乐审美教育视角谈声乐艺术之魅力[D].武汉音乐学院,2014.

第5篇: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

情感的发挥是歌唱者的再创作能力的体现,因为他要求歌唱者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思,充分发挥想象力,然后通过歌唱和表演将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将自身完全投入到角色当中,用角色的眼睛看,用角色的耳朵去听,用角色的心灵去感受,唱出真情实感。

声乐的演唱风格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确立的,它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自己的风格,这样才有利于自己音色和特点的发挥。我在音乐教学中也常对学生说要唱出自己的风格,唱出自己的特色,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将内心世界的情感付诸于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表演上。

先秦公孙尼子的《乐记》在开卷的《乐本篇》中谈到:“乐者,音之所由声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于心者,其声惮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这说明面临的事物和场景不同,所产生的感情和声音特征就会有所不同,借景生情,依情发声,使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和特点,给欣赏者以不同的感受。例如唱无伴奏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时,就要把声音控制在轻柔的半声上来演唱,从而体现静静夜色的美;而唱《保卫黄河》时,则要把音量放大,声音唱的坚实有力,表现出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作品时,必须注意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体现其不同的风格。

声乐的演唱不仅要重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也要注重歌唱的训练。丰富的情感是通过美好的声音表达出来的,只有娴熟的歌唱技巧与完美的艺术风格相统一,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境界。而要达到“唱情”,就必须借助于“唱声”,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只有将“唱声”之功练的娴熟,才能达到“唱情”的目的。

声乐情感的运用和表达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并在反复的表演和实践中加深对情感内涵的理解。它既要求我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又要求我们用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去表达自己,感染观众。声乐艺术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即由于它自身就是一具乐器,所以它能给人以更直接的影响,更易于感人。声乐情感的抒发是“诗情”和“曲情”的统一体,并通过声腔美的声情创作,将蕴含在“声情”中的“诗情”和“曲情”圆满的表达给观众,只有当与欣赏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才算真正达到了声乐表演的美的效果。它的美既是直观的、表面的,也是内在的、深入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正如查理.潘才拉说“歌唱必须触及灵魂,我们要把整个的生命和爱这双重的灵感,通过我们的演唱而再现”。

第6篇: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

情感的发挥是歌唱者的再创作能力的体现,因为他要求歌唱者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思,充分发挥想象力,然后通过歌唱和表演将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将自身完全投入到角色当中,用角色的眼睛看,用角色的耳朵去听,用角色的心灵去感受,唱出真情实感。

声乐的演唱风格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确立的,它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自己的风格,这样才有利于自己音色和特点的发挥。我在音乐教学中也常对学生说要唱出自己的风格,唱出自己的特色,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将内心世界的情感付诸于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表演上。

先秦公孙尼子的《乐记》在开卷的《乐本篇》中谈到:“乐者,音之所由声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于心者,其声惮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这说明面临的事物和场景不同,所产生的感情和声音特征就会有所不同,借景生情,依情发声,使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和特点,给欣赏者以不同的感受。例如唱无伴奏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时,就要把声音控制在轻柔的半声上来演唱,从而体现静静夜色的美;而唱《保卫黄河》时,则要把音量放大,声音唱的坚实有力,表现出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作品时,必须注意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体现其不同的风格。

第7篇: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音乐艺术;内心听觉;歌唱记忆力;歌唱想象力;听觉差异;声音调控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声乐大师都很重视内心听觉对歌唱的调控作用,认为它是进行声乐表演艺术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强调:“歌唱发声时,我刚准备好发声,还没有唱出的声音已传进我耳朵,好坏我都已知道。”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说:“发声时应把所要唱的每一个母音的音响,根据表现的需要,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做形和着色,它就会引起有关部位的简单又自然的行动,这是我自己始终在做的也是我建议所有歌手去做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也说:“歌唱的声音是艺术家脑子里想好才唱出来的,唱之前好像能够看得见那音色是什么样的,就知道出什么声音,如果不知道,我就没法唱出来。”

声乐大师们的表述虽各有不同,但核心理念是相同的;即表明了内心听觉对美妙歌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在歌唱者中仍有不少人对内心听觉促进美妙歌声形成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更有甚者,在部分专业歌唱者中仍有人由于不知内心听觉这一重要歌唱心理现象的基本含义与作用,致使在歌唱中对声乐的一些基本矛盾和现象不明就里,很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的境地,从而制约了声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内心听觉与形成机制

所谓“内心听觉”,是指人内心中以音乐听觉感知为基础,使以往感知过的音乐音响、歌唱语音声响在人脑中留下的映像得以现时反映,形成歌唱听觉表象。同时,凭借歌唱记忆力和歌唱想象力,从而使听觉表象能力得以较高水平的发展并逐步构成完善的听觉意象(内心听觉)。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1844-1908)把“不借助于乐器或嗓音在思想中想象乐音及其关系的能力”称之为内部听觉。在此基础上迈卡巴尔进一步阐明:“通常把音乐听觉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外部听觉是感知从外部来的实在的声音印象的能力;内部听觉是借助于不依实在的声音印象为转移的音乐想象的能力。”

(一)歌唱记忆力是形成内心听觉的必要前提

人类心理现象诸如感觉、知觉、思维、语言、记忆、想象、表象、情感、意识、意志等高级心理特征的产生表明,它们是人类特有的神经基础及人类社会化进程的产物,其中感觉、知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歌唱实践中,感觉一般都可以立刻转化为知觉,故而人们常常把两者统称为“感知觉”。同样,听觉表象这一心理活动也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并且与歌唱记忆、想象的心理活动关系密切。听觉表象能力“在比较高的发展水平上,它构成通常称之为内部听觉的东西,它是音乐硭忆和音乐想象的基本核心”。无疑,一方面被称之为内部听觉的东西它是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的基本核心,另一方面在构成内部听觉的过程巾,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则义是发展听觉表象能力的两大要素。其中,“想象活动最为广阔的领域是音乐的联想,音乐再创造的想象力是建立在音乐联想基础上的,而联想又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音乐记忆力既是形成内部听觉即内心听觉的必要前提又是音乐联想、音乐再创造想象力的根本保证。

所谓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从其形成的生理机制认为:“当客观事物以一定的关系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人脑时,在大脑皮质形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这些暂时神经联系在刺激物作用终止以后,以痕迹的方式保留在头脑中,这些痕迹在以后的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活跃起来,并且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其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重现和再认与其他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在认识过程巾,它们都会有记忆的基本特质。如果没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记忆,就没有感觉的印记。如果没有对事物整体的记忆,就没有知觉的存在。如果没有对过去感知的事物的记忆,缺乏可供加工改造的记忆材料,就不可能产生想象。如果没有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认识的记忆,就不能进行思维。同样,如果没有对声乐各要素的记忆,就不能实现艺术性的歌唱。可见歌唱记忆力对形成内心听觉的作用是巨大的。歌唱记忆力包括音高记忆、和声记忆、旋律记忆、节奏记忆、歌词记忆、歌唱表象记忆、声音表象记忆等等。从声乐艺术的角度说,这是人们确保歌唱艺术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歌唱记忆力能够将已经感知过的歌唱记忆表象逐步转化为记忆材料在头脑中储存起来,并且通过想象对头脑中所积累的记忆材料进行不断加工、改造、筛选、提炼,以新的形象在人脑中留下其映像而形成富有想象的听觉表象进而构成内心听觉。对于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偶尔出现、转瞬即逝的正确的声音感觉,歌唱记忆力不仅能够牢同加以捕捉,而且借助内心听觉能够对其不断持续地酝酿、调整、发展、巩同。使其能够随机提取、运用、再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练习达到当你还没张嘴之前,自己耳朵里已经听到了,这样才会有把握。”它既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歌唱记忆力发展听觉表象能力促进歌唱练习(没有听觉表象是不能歌唱的),也是通过歌唱练习不断强化听觉表象的结果。由此可见,一方面歌唱者的一切艺术活动只有依靠歌唱记忆力的存在才能得以进行;另一方面歌唱记忆力对形成与发展内心听觉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由于歌唱记忆力与内心听觉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对人类歌唱艺术活动审美与实践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就应当不断地通过加强歌唱记忆力的训练来促进内心听觉能力的提升。然而,歌唱艺术活动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交融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对不尽相同的歌唱记忆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歌唱记忆方法和规律。根据歌唱者记忆功能和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分成: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等。其中形象记忆(又称表象记忆)是歌唱记忆重要的识记方法之一。所谓形象记忆,“就是以感知过的人、事物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可以帮助记住对象与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可以是视觉形象,也可以是听觉形象,也可以是味觉、嗅觉、触觉的形象”。而与歌唱的内心听觉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当为听觉形象的记忆,其次为视 觉形象、运动形象和触觉形象的记忆,再次为味觉、嗅觉形象的记忆。它们都属于记忆表象的范畴,彼此之间既各具特点,又相互作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实际的艺术实践中,往往各类记忆是综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对歌唱而言,由于某些感觉形象其本身就存在着诸多识记方面的障碍,加之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往往给形象记忆带来重重困难。因此,必须遵循独特的歌唱记忆方法和规律,才能使形象记忆生动而深刻。比如,听觉形象的建立虽然有清晰可感的音乐音响和歌唱语音声响信号可供神经系统、听觉器官记忆、感知,但音乐形象的时间流程和音乐声响信号的时间因素,制约了具体记忆的效果。那么,我们的歌唱训练就应该根据歌者各自不同的嗓音特点和条件,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对相关伟大歌唱家的声音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研究和欣赏,加强对其歌唱中嗓音声学特征的听觉形象识记训练。从而在歌者头脑中形成其明晰又充满艺术魅力的声音表象,这样,歌者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中,声音表象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这正是听觉形象识记的有效手段之一。再如,歌唱是情感的艺术,在注重情感记忆中各种情感情绪的体验、借鉴和积累的同时,根据不同声乐作品的音乐、语言、情感、风格等特点,结合以语言形式(概念、理论、定理、公式等)表达事物本质与联系为特征的逻辑记忆,两者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歌唱的记忆效果。同样,歌唱运动是一种歌者身体的机能运动,是一种混合着生理和心理活动的智慧的运动。因此,必然会涉及到歌唱记忆中的运动记忆问题。歌唱运动记忆由于内感运动的感觉印象缺乏具体可感的外部特征,显得过于模糊、抽象。故而,针对运动记忆的特点,歌者应该充分运用联想、想象这个思维工具,使之将歌唱运动模糊、抽象的内部感觉体验与歌唱听觉、视觉形象相结合,使客观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规律紧密联系,采用比较、推理和联想记忆等多种记忆方法,确保歌唱运动记忆的效率。

如果没有很好的歌唱记忆力,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巾就不能得以很好反映,如果没有外部听觉的感知积累就不能形成听觉表象,也就不可能构成内心听觉。而没有内心听觉则势必影响歌唱甚至不能歌唱。因此,歌唱记忆力是形成内心听觉的必要前提。然而,仅有很好的歌唱记忆力尚不能完善内心听觉,还必须凭借歌唱想象力才能使内心听觉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和完善。

(二)歌唱想象力是形成内心听觉的必要条件

所谓想象是指“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构成想象的材料均来自记忆表象,想象是记忆表象的进一步加工”。德同著名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认为:“最杰出的艺术家的本领就是想象。”这从一定意义上表明越是杰出的艺术家,其想象力越丰富。也表明艺术想象的表象材料与一般想象的表象材料不一样,它既以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作为想象的表象材料,同时又包含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歌唱的想象表象材料尽管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想象表象材料性质相同,但所采用的表象材料则以精神生活为主。同时,又由于歌唱艺术的特殊性,其歌唱想象必然有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讲,按照歌唱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具有不依据任何现成的描述而创造新形象的特点,再造想象则具有依据某种描述或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特点。一方面在歌唱训练中,丰富多变的音乐音响、艰深复杂的声乐技巧、歌唱语言声响一道与歌唱者自身的人生阅历、情感、修养、想象的相互交融,使歌唱者通过训练与聆听可以“把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客体(指声乐作品),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从而实际上构成了歌唱者的创造想象;另一方面歌唱者又可以根据音乐音响的表述,歌词语言的描绘,在词曲作者一度创作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在其他各个相关环节上建立联觉的对应关系与揭示作品意图的逻辑过程并创造出新形象,从而构成歌唱者的再造想象。因此,歌唱活动实际上包含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想象。

在歌唱记忆力的基础上,歌唱者的歌唱想象竭力把视觉表象及其他表象抽象上升到纯粹精神高度的意象状态,同时对从感知觉中得到并在歌唱记忆力基础上保存的听觉表象作进一步分析、综合、提炼和转化。当想象在感知觉意象与听觉表象之间来往穿梭寻找到某个共同点,新的歌唱艺术形象和新的听觉表象就会浮现在歌唱者的脑海中,从而孕育出明晰的内心听觉。反之,在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环节中,内心听觉又可以借助歌唱想象参与到演唱思维中去,对不同声乐作品的内涵、意境、人物、情感、色彩、结构、音高、音色、表现、艺术形象等,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音乐音响表象和歌唱的声音表象,从而转化为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地比较具象的听觉形象。在实践中为了巩固这种想象中的听觉形象,内心听觉必然会对不理想的声音进行动态的不断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想象中的听觉形象进而为产生优美动听的歌声提供心理调控机制。可见演唱者的任何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语言、记忆、表象、情感、意识、意志等都包含着想象,都离不开想象。想象与任何心理活动是相生相伴互为条件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想象力越丰富,听觉表象能力发展水平就越高,听觉表象能力发展水平越高,内心听觉就越明晰。内心听觉越明晰,随意运用的能力就越强。

从声乐表演艺术的角度来看,歌唱者具有丰富的歌唱想象力可以使思维飞越平淡乏味的一维世界,感悟体验纷呈奇异的多维艺术世界。这样,不仅能提高歌唱者对美好事物的感性认识能力,更能提升歌唱者对美好事物认知和透析的能力。丰富的歌唱想象力既与先天的心理、生理素质有关,更与后天的社会学习实践锻炼有关。后天的学习培养对歌唱想象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它的形成是在长期刻苦的声乐学习中,融入学习者的创造性,依靠学习者的感知、记忆、情感、思维、经历、文化修养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不同能力的歌唱想象力。它是在人类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心理素质,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同时,也要认识到歌唱者的主观意识、艺术经验、知识、修养和对音乐材料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对想象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虽然内心听觉本质上属于心理听觉范畴,但它却和生理听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听觉表象能力是形成内心听觉心理基础的话,那么,歌唱听觉感知能力则是形成内心听觉必需的生理基础。

二、听觉感知与主、客观听觉差异对形成内心听觉的制约

我们知道,歌唱中的想象是以丰富的歌声听觉记忆表象为加工材料的,并以此展开预想、联想与想象创造等一系列的加工,逐步达到对听觉生理机能更精确的把握。而歌声听觉记忆表象必然是在健全的生理听觉基础上产生的。先天性的聋哑者头脑中不可能产生动人的歌声听觉记忆表象,也就不可能产生音乐想象和内心听觉。由此可见,不仅歌唱运动中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听觉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而且生理听觉活动是先决条件。所谓听觉是指:“辨别声音特性的感觉”。“听 觉有音高、响度和音色的区别,这主要是由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这三个基本物理特征所决定”。在听觉活动中,正常人的肌体听觉生理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构成听觉的生理的物质基础,它由末梢部、传导部、中枢部组成。它涵盖了人体听觉生理器官、机体组织和神经通路、听觉生理器官的解剖结构以及生理功能。作为声源体物质基础的发声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受振动发声后,声波首先进入耳廓,然后经外耳道并达到富有弹性的鼓膜后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鼓室里的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听骨链,传人内耳的淋巴液并引起周期波动,而它又使得浮于淋巴液中的听觉末梢感受器――柯蒂氏器在接受到声波的刺激后,把机械的声波振动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沿着听觉神经纤维将这种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颞叶),从而产生听觉。在这个过程中听觉中枢不断对传人的声音信息进行全面的识别、分析、处理和综合,把肌体的生理听觉刺激转换为心理思维信息,最终形成生理、心理听觉感受反应。

人们感知人声嗓音根据听觉途径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听觉类型:

(1)外传导听觉,即借助空气或其他外界固体、液体物质为传声中介,以听者自己的听觉器官接受并感知外界声音的听觉方式。而在日常生活中,外传导听觉最基本的途径往往以空气作为传声中介,故又称为气导途径听觉。

(2)内传导听觉,即以歌唱者或说话者在嗓音发声过程中经由自身的某些器官、组织如相关肌肉、骨骼和咽鼓管等的振动为传声中介,以自体内耳听觉生理器官接受并感知自身嗓音的听觉方式。而内传导途径传声中其音响的传递大部分是由骨骼主要由头骨振动影响内耳迷路外淋巴,使之产生振动,继而刺激螺旋器中毛细胞及底部的神经末梢,造成神经冲动引起听觉。它以骨骼作为传声中介,故又称为骨导途径听觉。

(3)内、外传导复合听觉,即歌喁者或讲话者自己在嗓音正常发声过程中,同时经由外传导途径和内传导途径感知自身嗓音的复合听觉方式。

(4)心理听觉,即内心听觉。它是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凭借歌唱记忆力和歌唱想象力形成较高水平的听觉表象能力而构成的。是歌者在正常状态下生理、心理听觉和思维意识活动的产物。

上述四种听觉方式不仅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且都与人的听觉生理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换句话说,人的听觉生理感知活动是获得歌唱听觉印象的源泉。然而,由于声音的媒介物质、听觉的感受途径、方式、环境、时空的差别,因而其产生的听觉印象、感受与效果就各有不同。由此可见,听觉信号、声音传播途径与方法、听觉的接受方式是影响听觉活动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特定条件下这三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带来人们听觉印象的改变,从而影响和制约人的听觉感知活动和感受反映。而在诸多影响和制约人的听觉感知活动和感受反映的因素中,最大的莫过于人们在听觉活动中所使用的听觉感知途径与方式了,其中生理性的主、客观听觉的差异对内心听觉的正确形成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在歌唱训练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事例发生:当声乐老师认为某学生唱出较圆润而通透的声音时,该学生的反映却很茫然,心里在疑问“这是好声音吗”?相反某学生自我感觉唱出较圆润而通透的声音时而声乐老师听到的则往往是干涩、单薄的声音。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完全排除人们在声音审美与评判标准方面出现认识偏差的可能性,然而。更主要的是由于两者对同一歌唱信号的感知途径、方式的不同带来的主观与客观的听觉感受不一样,故此造成主、客观听觉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当学生唱给老师听时其声音以空气作传声中介,老师以外传导听觉即客观听觉接收方式感知其声音。而学生听自己的歌唱时其声音则同时以骨骼作传声中介和空气作传声中介(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在现实条件下人们尚不能完全阻断空气传导的影响而获得单纯而完整意义上的内传导听觉体验,所谓的内传导听觉体验实质上是从内、外复合听觉方式中获得的),学生通过外传导途径和内传导途径以复合听觉即主观听觉接收方式感知自身声音。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他把外传导听觉途径基础上形成的歌唱听觉方式称之为“客观耳朵”,而将复合传导听觉途径基础上形成的自我听觉方式称之为“主观耳朵”,并特别强调通过加强听觉训I练促使“主观耳朵”适应“客观耳朵”,使歌唱者对自己嗓音的听觉认识和判断力上达到歌唱听觉客观效果与自我心理认同的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事实上,内、外复合听觉方式中气导途径的声音信号要强于骨导途径,因此,人们的自我听觉相对接近于外传导途径,在心理上容易忽略内导途径的听觉存在,而这往往是导致主、客观听觉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歌唱者通过听觉双重途径获得的声音,也会使其产生判断上的错误。故而,主、客观听觉的差异性往往导致人们盲目轻信自己的听觉观念和印象,促使人们对自己嗓音的听觉主观观念的形成。而当主、客观听觉印象不一致时必然会加剧其刚惑。这种困惑如果经常出现在歌唱训练中的话,无疑会阻碍听觉表象能力的发展,制约内心听觉的正确形成,影响对美妙歌声的认知与判断,从而严重影响歌唱者歌唱技艺技巧水平的提高和歌唱能力的发展。

三、内心听觉对形成美妙歌声的调控作用

在声乐艺术中,因为“声音概念”即对听觉形象的深刻领会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混淆而导致形形的声乐理沦和歌喟技巧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总是与歌唱发声生理机能运动,歌唱技巧技术的操控运用,歌唱生理运动内感体验和歌唱心理感受反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影响和制约歌唱的这些主、客观条件因素又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必然影响歌唱者对相关声乐理论和歌唱技巧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并最终由于认识混淆而引发各种错误。我们只有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意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相互协调、综合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培养和加强歌唱者的内心听觉,借助艺术通感(通过听觉引起视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其他官能相近似的反映,彼此合作连通而产生一种统一的艺术形象感),使其对美妙歌声的形成发挥调控作用。

(一)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从声乐心理学观点看,任何歌唱表象都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内心听觉又是在听觉表象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的过程中构成的,其中歌唱记忆力、歌唱想象力则是形成内心听觉的必要前提与条件。一旦构成内心听觉,它既可为歌唱记忆力、歌唱想象力提供基础保证,又可为具体歌唱思维提供依据,从而成为其基本核心。内心听觉是一种区别于一般听觉感知行为能力的高级听觉意象思维能力,是歌唱者在不断的声乐艺术实践中以听觉感知经验积淀为基础,对歌唱声音表象群即人声歌唱音响物理声学特征的抽象与概括。它是歌唱者在知觉的过程中保留在头脑中的痕迹,是长期生理、心理听觉和思维活动的产物。因而,它具有相对稳定的概念化的听觉声音观念性特征。在歌唱听觉感知的基础上,一经确立便不再依赖直接的生理听觉感知行为来维系其存在的完整 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歌唱者的声音概念一时产生模糊、偏离或无所适从时,它可以适时的给予调控、纠偏,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要紧的,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教唱的全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学生声音概念的过程,训练老师和学生的耳朵,培养歌唱家的耳朵”。这一方面表明好的声音概念对于形成美妙歌声具有重要意义,而好的声音概念必然是建立在正确听觉表象基础上的;另一方面也表明歌唱中的关键是洲练“耳朵”,我们不仅需要训练敏锐的歌唱听觉,而且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加强“耳的意识”。德国伟大音乐家舒曼(1810-1856)认为:“耳的意识并不次于其眼,这个繁忙的器官从周围世界的一切音响和音调中搜取一定的轮廓;经凝练后形成清晰的形态”。舒曼所认为的“耳的意识”显然就是在听觉感知基础上形成的听觉表象,而听觉表象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内心听觉则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二)可以帮助我们缩小主、客观听觉差异

如前所述,在歌唱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内心听觉一经确立便不再依赖直接的生理听觉感知行为来维系其存在的完整性。即使假设某些歌唱者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听觉,乃至于丧失控制喉头运动的能力而丧失正确歌唱的能力,但听觉表象的明晰性和精确性丝毫不会减弱。从这个意义上说,它那概念化的听觉声音观念性特征,先导性与创造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则会更加凸显。它们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听觉意象在知觉之后向思维过渡时出现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一般性的演唱心理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主体不断寻求感觉调控的过程,而听觉意象则可以自发地填补其中某些点上的空白;而在更高层次的演唱创造心理中,听觉意象可以发挥日益主动的调控作用,并且反作用于感知,彼此相互促进。因此,在内心听觉的调控作用下,可以使主观性占主导的复合传导与内传导听觉更具客观性,使客观性占主导的外传导听觉更具真实性,从而有利于我们不断的缩小主、客观听觉差异。使歌唱者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声音,全面提升其歌唱能力。

(三)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对声音音色的调控能力

所谓音色即“声音感觉中反映复音的音质成分方面,即反映构成复音成分的音(和声和非和声的)的相对强度方面,通常称之为音色”。从声学物理的层面说,声音中所含波形的不同、泛音的多少决定音色;从歌唱与发声层面说,嗓音先天条件是基础,后天正确培养、训练则是改变、调整、美化音色的关键;从艺术审美层面说,人们对音色的审美取向决定其喜好。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审美趣味、文化修养、情绪状态、个性差异等等,对声音色彩会有不同的感受。尽管从声音表象(不包括语言、情感、表现、风格等在内的某种具体歌唱的声音在人脑中留下的映像)层面说每个人对音色的感觉是各种各样的,有人喜欢明亮的音色,有人喜欢黯淡的音色,也有人喜欢深厚的音色,还有人喜欢柔和的音色等等,但对构成美妙歌声的基本元素如纯净、圆润、畅通、透明、华丽、宏亮、淳厚等音色其审美取向却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当某个歌唱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往往长时间找不到歌声的优美音色时,我们通常会说:“不入门”、“没上路”,实际上反映了该歌唱者缺乏运用内心听觉调控歌唱声音音色能力,也就是说其内心听觉缺乏随意运用的能力。歌唱者只有在不知疲倦、百折不挠、刻苦训练的感知基础上,在对歌唱声音表象(同属某一特定流派唱法艺术体系的各人声嗓音声部类别演唱共性特征)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条件、自身嗓音的特点和特定声乐作品的风格要求,随意运用内心听觉调控声音音色。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世界著名歌星沙拉・布莱曼、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著名歌星谭晶等,在具备高超发声技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声乐艺术形式、不同艺术风格的表现需要,既能演唱歌剧、又能演唱民歌,既能演唱艺术歌曲、又能演唱音乐剧以及流行歌曲等风格各异的声乐作品,他(她)们之所以能跨越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经典与流行的界限,固然得益于综合歌唱能力和审美、文化、艺术修养,但其高水平的听觉表象能力与随意运用内心听觉自如地调控不同声音色彩则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四)可以帮助歌唱者在声乐表演中获得审美体验

如果没有敏锐的内心听觉的调控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歌声。而敏锐的内心听觉的建立必然有赖于在听觉表象能力发展较高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全面而正确把握同属某一特定流派唱法艺术体系的各人声嗓音声部类别演唱共性与特征的歌唱声音表象。它是对歌唱声音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是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验的至高境界,反映了歌唱者的审美追求与审美价值取向。从而有利于歌唱者听觉心理品质的整体提升,有利于更好的进行声乐作品特定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寻找灵魂深处的歌唱情感,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刻画艺术形象和挖掘出作品内涵,而这正是内心听觉帮助歌唱者在声乐表演中获得歌唱审美体验的重要功能之一。

四、结语

第8篇: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

崔庆奎

(威宁县哲觉中学,贵州  毕节  553115)

摘  要:停顿是能造成特殊表达效果的。它既能营造含蓄,又能使欣赏者产生期待,还可以翻出出人意料的新奇。本文就停顿的表现作用做一简单概述。

关键词:停顿;表现作用;营造含蓄;产生期待

《口技》这篇课文在初中语文课本的各种版本的课文选用中从来没有被撂开过。其原因除了作者的文辞优美和表达技巧高超以外,我想更重要的是文章记载了一次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口技表演。同样记载这样的艺术表演的文学作品,我知道的还有唐朝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和原初中语文课本中选过的清朝刘鄂的《绝唱》。这些表演都极具艺术感染力:口技人的表演最后让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绝唱》里王小玉表演完后“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琵琶行》琵琶女演奏完后“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些人的表演为什么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在表演过程中都用了同一艺术表达方式――停顿。口技人表演的一家四口由醒入睡至深夜起火之间有停顿;王小玉的表演先是极尽回环纡徐之能事,接下来便是停顿,“两三分钟后,才有一点声音从地底发出”;琵琶女演奏到中间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由此看来,停顿是能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的,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就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说,无声胜有声是声音停顿造成特殊效果的最好注释。仔细探索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它是如下效果造成的:

一、营造含蓄

含蓄是中国最传统的创作要求,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崇尚。“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讲含蓄就是不要一语道破,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求不能一览无余。”(殷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这里说的含蓄应该是指广义的含蓄,也就是说所有的艺术创作都要讲究的,是一种普遍的艺术规律。而刘勰的《文心雕龙·隐秀》则要求“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这似乎是指具体的某一作品中作者为了营造某种艺术境界而精心设计的结构形式,这应该是狭义的含蓄。拿刘勰的话来看,要达到“秘响旁通”(和无声胜有声差不多)的效果,就要做到“伏采潜发”。“伏采”大概是指作品要有丰富的作者不能直接道出的内容(潜台词);“潜发”应该是指作者在作品中隐含的丰富的潜台词要想方设法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是能够体会到,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时就要在作品中设置某种倾向(恩格斯在给明娜·考茨基的信中提到作家都是有倾向的,但“倾向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不能硬塞给读者”),让人在欣赏作品时沿着这种倾向,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去再创造。

二、使欣赏者产生期待

“审美期待指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满足主体美审美需求的心理活动,是审美主体依照审美原则对审美客体的形式及效果的期待和希望,来满足自身的审美心理、获得审美的过程”(百度搜索“什么是审美期待”)这话似乎太过专业了,以本人的学识当然是无法加以深入讨论的。但在前面的声音正引领着你的心理朝着某种倾向走的时候突然打住,这就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大概每个人都会在潜意识里期待着下面将会出现什么更让人满足的东西,这一点应该是每个欣赏者都有的体验。

三、翻出出人意料的新奇

欣赏者长久地停留在某种意境中,是会产生疲劳的,这是常识。这就要求创作翻新出奇。陆机在《文赋》中说“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大概就是要求别开一枝,独出心裁。要在作品中翻出新奇,停顿是免不了的,否则就会让人转不过弯来。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停顿以后翻出新奇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口技》中口技人的表演:一家四口半夜醒来,吵嚷一阵之后又渐渐入睡,这在生活中是常事,而停顿之后的“火灾”却让人惊心动魄,人们差点四散奔走,这完全是由于停顿时人们心情放松,慢慢进入到作者创设的宁静的夜的氛围中,之后又突然“起火”,而火灾的场景又非常的逼真,才会造成如此强烈的效果。欣赏作品时,随时有新的刺激,这正是清朝毛宗冈在《读〈三国志〉法》中说的“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花异果之妙”。

以上是对停顿在声音作品里表现作用的初探。从表现作用的角度去探索停顿,就会发现停顿不止存在于用声音表现的作品里,它还存在于其他作品里。文学作品的结尾也能造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或“出人意料,又在情里之中”的效果,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停顿造成的,只是这种停顿是在作品的结尾而非作品中间;《苏州园林》里叶圣陶说界墙的作用是“隔而示隔,界而未界”,从表现作用来说,这界墙也是建筑中的一种停顿。如果声音的停顿是狭义的停顿,那么其他作品中的停顿应该是一种广义的停顿。

第9篇:声音表演的艺术范文

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和诠释音乐的情感,就必须要对作品的内涵进行诠释,也就是对歌词和旋律进行解读。歌词是词作者对人生、时代、社会生活的感悟,通过提炼后的文字而表达出来。比如说《松花江上》,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相关影片、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介绍当时情景;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品味歌词所表达作者当时的情感,进而为发自内心的演唱歌曲做好情感的铺垫。如果学生不了解歌曲的创作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人们受到外敌入侵、有家不能回的凄凉心情,就无法唱出歌词中蕴含的情结,无法表达出歌曲的感情。旋律是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主要由时值和音高两个要素构成。旋律通过不同的曲调、节奏、速度、力度以及音色的不断变化,来表达歌词的内涵,是歌曲在思想内容上的艺术再现。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每首歌曲的旋律结构和特点,结合歌词有效把握作品的情感。并在钢琴演绎或者音频播放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旋律所蕴含的情感,促使学生准确诠释歌曲中的感情。

二、营造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在解读作品之后,应该充分展现作品,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发挥作品情感效应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情绪,理解作品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唱与表演,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恰当的声音、表情以及辅助动作完整地向学生传递,使学生在聆听和观看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共鸣,为学生进行作品表演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唱《小背篓》这首歌曲中,教师应该要了解山区苗族人们生活的场景,父母对子女关爱之情,子女对伟大母爱的思念之情,并在范唱中注重前半段喜悦、甜美中带着思念、后半段部分感情由感激转变为绵绵的思念的表演,空谷回音、悠远绵长的乐音,凸显湘西苗族子女对伟大母爱的感恩、思念之情。这样,教师的范唱与表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能把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引发出来,在聆听完整优美的声音形象中产生歌唱的激情。

三、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情感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与表演,以及电视、网络教学视频,虽然对歌曲感知深刻,但是要真正演唱好一首作品,还需要学生生活体验与作品的有机结合。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别是目前学生来说,情感体验应该不是很丰富,也许存在很多体验,但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和被激发出来。如果这样,学生的演唱效果将大打折扣,因为歌曲中的情绪看似平淡,但往往表达了复杂的社会情绪。例如《玫瑰三愿》,如果单单从字面理解,这是一种相对普通的情绪,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深的内涵;而事实上,这首歌曲要表现的是当时知识分子对高尚人格的赞美,是特定时代知识分子性格上内敛的表现。如果学生对高尚人格的领悟和把握不到位,则很难理解歌曲通过细腻而又微妙的变化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在演唱中,必然无法把这种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到形象思维,让学生在头脑里对歌曲中表现的客观事物表象进行重现、加工、审美和创造,并诱导自我进入身临其境的情绪和状态,以达到真实感人的演唱效果。

四、准确把握情感度,确保表现恰如其分

声乐演唱中作品情感是复杂的,要表现好作品中复杂的情感,演唱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审美体验,就是演唱者把自己投射到艺术作品中去,进而体验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喜、怒、哀、乐以及这些情境下的心理感受。演唱需要情感,而当演唱进入激情状态,则需要准确把握好情感度,才能保持一个最佳状态,达到作品情感与演唱情感的有效结合,产生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并诉诸作品之中。比如《烛光里的妈妈》,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把自己投射到这部作品中去,进而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思念、痛苦以及这些情境下的心理感受。母爱最伟大,也最能触动每个子女的心弦。

五、在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