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思想的观点范文

儒家思想的观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的观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思想的观点

第1篇:儒家思想的观点范文

摘要:加强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工作,是当前施工企业创效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根据自身的特点,必须积极倡导“合理预测、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项目成本管理方式,努力正确处理好工程成本、工期和质量的辩证关系,把“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管控模式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控制好施工成本,为施工企业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施工企业 项目管理 经济效益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只有加强成本管理,才能实现项目的最终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总的来说,施工成本控制大致可分以下4部分:

1 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要做好项目成本控制,首先就要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工、料、费用预测

①首先分析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再分析工人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务的市场行情,根据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是否正常合理。

②材料费占建安费的比重大,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可分别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分析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的不同,对比实际采用配合比的水泥用量与定额用量的差异,汇总分析预算中的其它材料费,在混凝土实际操作中是否可以在符合质量规定的前提下掺加一定量的外加剂等。

③机械使用费: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地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不同,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械使用费。

1.2 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择、工期安排的实际情况,比较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与标书编制时的不同,以据实作出正确的预测。

2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2.1 施工方案的优化是工程成本有效控制的最佳途径。在投标文件编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并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做好方案优化、细化工作,编制出技术上先进、工艺上合理、精干高效的新施工方案。

2.2 材料费用约占工程费用的45%~75%。材料管好用好,是工程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根据市场行情调查,选择优质优价的材料供应。同时严格材料采购保管领发制度,杜绝漏洞;其次,做好材料计划管理,严格执行材料消耗定额。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避免多买浪费,但要保证工程进度的材料供应。同时,合理存放,减少损耗;定期检查材料的采购、保管、使用及资金情况,避免“吃回扣”等舞弊现象。

2.3 合同管理是成本控制不可缺少的手段。对劳务作业队、设备租赁公司、材料供应商、合同允许的工程分包单位等,要按照招标竞争、优价选择。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合同管理,签订合同要全面、严谨、责任明确、风险转移。对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要有相应的经济制约手段。对项目部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合同交底和会签,责任明确、层层把关,确保最终完成成本目标。

3 施工过程中的措施保证

3.1 项目部是施工企业委派管理工程的基层单位。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人,项目部所设各个科室部门,均是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者。管理过程中要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工程资金,做到增收节支,及时掌握分析盈亏情况,控制工程成本开支。

3.2 施工方案要经济合理,以优化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基础,从施工工艺的确定、机械设备的选择、施工的流程出发,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先进的施工技术和严密周详的安排来降低工程成本。

4 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监督管理。项目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施工企业会计制度,正确计算分配各项费用,按照内部核算办法,准确及时核算工程成本,并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开支范围,及时系统地反馈经济活动信息,反映经营状况。还要严格控制人、材、机和费用支出,达到预期目的,并按时进行检查核算、分析评估和考核。

4.1 项目经理、各部门、各作业工区、班组人员都应制定一定的成本计划,把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业绩与工资奖金挂钩,并严格监督执行,使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施工的每一过程、深入人心。

4.2 施工前,进行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制定开支费用开支标准;施工阶段重在执行成本计划,落实降低成本措施;竣工阶段进行成本核算、分析、考评。

第2篇:儒家思想的观点范文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我们现在,本文就是来探讨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它是由孔子创立,是为了维护周朝礼制的一种文化思想,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世代代文人、政客等的传袭,使得儒家文化逐渐固化成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不同的时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发挥其重要的教化作用,而在当代儒家文化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复归有贡献的流派。而目前我们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之间又是一脉相承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1. 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创立,创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它是我们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时至今日,我们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影响之深涉及到我们的意识形态。“儒”最初是来自于周朝散落民间的一些贵族子弟的教师,他们教授经书、祭祀以及礼仪等,这些人被叫做“儒”。发展到现在的儒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之一,自汉代以后几乎就已经将儒家思想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将儒家奉为正统。而后世世代代文明推进,儒家的地位日益坚固,融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 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深邃的经典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而儒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儒家流派,不同的朝代的认识层面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儒家的传播与影响。到现在为止,整个中华民族无人不知儒,只是深浅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精神指导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古往今来的政治指导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可以算得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为儒家思想为大。

儒家文化在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流变后,逐渐从政治层面和宗教剥离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新儒学。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几乎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的伦理观点对中国人影响尤其深远。其所倡导的“仁”,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整个社会秩序的规律性的指导。这样一种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相处的观点,正是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3.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影响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能够看出对一个国家的希冀,是一种爱国的表现,这就与儒家文化里爱国的思想不谋而合。而“民主”、“文明”、“和谐”等字眼更是能够深层的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内蕴,儒家文化中强调“仁”,在政治层面上来说,“仁”是一种政治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和谐”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契合,“和”可以算得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天下唯有和才能形成统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伦理学上儒家注重 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 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爱国”就能够看出其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最初的思想观点,很多都是为了政治而提出,同时也有普通老百姓能够遵循的准则,总体上来说,还是能够看到“爱国”的思想存在。“友善”在儒家思想中主张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推己及人。

4. 结语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儒家文化绵延数千年,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好思想基础,才有我们现在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01).

[2]绍汉明.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新,2001(02).

[3]赖素贞. 《论语》加算盘的经营之道――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7) .

第3篇:儒家思想的观点范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建议】

1.结合初中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如政治、经济、阶级、教育)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2.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意义的理论性强,适度引入材料,从政治集权、传统文化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 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

4.课后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编辑一期小报,让学生谈一谈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感受。

5。可以围绕 “你知道几位儒家代表人物”、“你知道哪些儒学思想的价值观” 组织一次调查和统计活动,以便大体了解儒家思想在当前的影响力。

【课前预习】

1. 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过程: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法治2.知识体系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 崩溃, 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大变革:周王室衰微, 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 的重用。

(4)思想上: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 ”。

第4篇:儒家思想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和谐理念;人本主义

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无论企业管理方式如何复杂和多样化,人都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整理支柱。这就要求人们在现代管理中注重于人的智力、体力和潜力的开发,激发员工的潜能,在管理中实现人本化。

任何科学有效地管理离不开深厚的民族文化思想。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许多相融之处。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以及“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当今的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所以我们从人力管理的角度去研究儒家思想,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简单来说,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儒家整体和谐理念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

儒家思想的思维方式主要特点是整体思维,这种整体思维的特点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一种整体管理,也就是系统化管理;而西方思想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分解,无统揽照顾整个局面。从这方面来看,儒家文化的整体思维有利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管理。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从系统整体理念出发,一向讲究于“和”。如创始人孔子就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都反映了对人际关系和睦的强调。由此可见儒家思想重视人际关系协调和群体和谐,注重个人对集体的贡献。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就非常注重于团队合作,只有合作才是一切企业和组织成长之本。一个企业发展和在市场竞争的成功有赖于所属员工的团结合作,而相互冲突和斗争能毫不含糊地毁掉一个企业。如知名公司青岛海尔集团就凭着职工的团结协作,终于能发展为全国的知名企业。

儒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中庸理念,其中庸的观点是“过犹不及”,也就是主张执中来求和,矛盾的双方实现和谐与统一。儒家思想把中庸的观念看作是人们不容易达到但又不可缺、至善至美的道德理念。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中庸思想具体表现在对员工的选拨、管理以及激励等方面。领导在对员工的管理中,要适度中庸的观念,否则就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下降以及激起员工的抵触对抗情绪;在对人才使用上,对人才的埋没、小材大用或者大材小用都会造成人才资源上的耗费。

在这方面,美国著名的“彼得原理”与中庸之道就有相似之处。人力管理工作关键就是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但在这过程中,过多或过少都会压抑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所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讲究制度管理与人力管理的相结合,制度是硬,人力是软,只有刚柔并济才能做到最佳管理,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

二、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

儒家思想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力资源这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例如儒家思想的“人和”作为一种要求企业员工遵守的伦理规范,能倡导企业建立和谐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员工们和谐的团队精神。如果“人和”思想运用在企业外部环境,则表现在企业关注和气生财与公平的良性竞争、企业与政府和公众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与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管理思想有相似之处。如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爱民”、“惠民”、“裕民”,在领导对人的管理上,则主张“仁”“爱”理念。用在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上,则是领导要以礼待员工、并且员工之间以礼相待,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互相信用与尊重,这些都有利于企业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的人本思想用在企业管理上,也就是领导上级对下属员工谦和宽厚,下属对领导忠于职守,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如能把员工看作是“社会人”,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和发展员工的潜能,将企业的实现目标与员工的理想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与员工感情交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员工的忠诚度。

三、儒家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

儒家思想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仁者爱人”,用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突出强调员工的仁爱之心,用规章奖惩制度号召员工团结友爱,使企业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仁”的具体做法是忠恕之道,作为人力资源的领导者,就要以身作则来带动公司的其他员工;在对待别人上,就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团结公司的人员,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点是儒家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导向力的最好说明。

儒家的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观也有利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如孔子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在义与利的抉择上调整好心态,在公私利益冲突时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5篇:儒家思想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企业文化 企业家 协同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它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国家统治和社会引导的主要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同时也是占据中华民族统治史两千多年、在不自觉中影响决定人们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因素。在当代,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就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同时,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延展。两者相容相进,相辅相成。这种协同关系作用并伴随着现代企业不断成长,从倡导“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到“团队精神的培养”和“”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思想的萌芽都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点滴体现出来。如何把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儒家思想和左右企业发展远景与使命的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是我们在现阶段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内涵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主要论著和思想中都提到了以“仁爱”为统治和管理的基本思想,主张“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为政以德”。所谓“以民为本”即是认为人民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管理的根基,是一切管理行使的基础。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视人的作用,主张“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唐太宗时期,大臣魏征曾警示太宗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提醒他在统治国家时应该时时注意到人的作用。“以和为贵”则是儒家思想中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都是在强调儒家思想中提倡和谐,注重中庸的思想体现。另外,孔子认为封建统治者想要“为政以德”必须具备“信”的要素。所谓“国不可无信,人不可无信”,诚信成了儒家思想治国齐家的根本。无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还是“以诚为重”都是发自于儒家思想的“仁”、“爱”,都在强调一种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协调发展的思想,这些观点正同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文化适合于现代管理需要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孤立与隔离起来,而是沿袭了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与归属观念,这些认识对于以人为基本管理对象的现代企业文化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亟待继承与发展的宝贵遗产。

二、企业文化塑造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企业文化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以来,就被誉为企业发展的“第二只看不见的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是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为目的,以人本管理为主体,以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共识和企业经营目标的认同为基础,以形成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职工共同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是企业赖以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是企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企业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靠的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企业文化凝聚力的强弱。以人为本在企业的环境中主要是指两类人,即企业内部的最高层领导――企业家和企业内部的最基本单元――内部员工。

(1)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群体,是具有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体,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特殊载体。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作为企业精神的倡导者和化身,能够根据企业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提炼和概括出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目标,让广大员工认可并心悦诚服地自觉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2)作为基础力量的员工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力量,是企业全部工作的承担者和完成者。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每个员工对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所有员工学会,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大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达成共识,以企业发展为最根本的奋斗目标。另外,提倡人性化管理也要注重员工的参与程度、情感尊重、团队意识培养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使他们自觉地构建企业文化。

2.诚信的理念贯彻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

“诚信经营”是现代企业提倡的经营管理理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信”的体现。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所谓“信”也可以用儒家所说的“生财须有道”来解释,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生财有道”。企业存在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可能会受到种种不良因素的侵袭,我们现在提倡要贯彻“诚信”的理念就是要做到维护良好的经营环境,自觉形成守信不移,童叟无欺的局面。如果耍手腕,搞欺诈,企业就不可能正常经营下去。

3.企业团队中和谐共进的团队精神

“ 团队精神”是近年来管理界颇为提倡的一个概念,它讲求组织内部的成员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高级管理层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儒家思想中提到的“和为贵”的思想即是要求人们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而存小异。

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当代中国企业家应经开始注重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注意关心员工的情绪,定期组织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加活动,定期召开管理层和员工代表的讨论会,使员工有机会发表自己对于企业发展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达到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共同管理”。

四、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反映在文化的比拼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保持积极而正确的态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立足于儒家思想的背景,用传统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借鉴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更具特色更加高效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汪宇燕:论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9第3期

[3]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第4期

[4]张绍学:以人为本:儒家爱民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昆明: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第6篇:儒家思想的观点范文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功能是成于乐而游于艺,儒家的成德思想理念不仅在审美和实践中得到应用,更严重影响了现在园林审美功能的设计方向。园林真正的乐趣不仅仅局限于精神,而最终应该展现在园林功能上,从感性角度出发,用4个字概括则为:兴、观、群、怨。其中兴代表的是人们内心的感触,群是表达人亲切的感情,与怨截然相反,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更强调景观与人情感的连接,展现的是一种情感共鸣,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和生活情趣,从而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活动产生影响,彰显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实际应用。而游于艺更多代表的是人们内心与礼乐的交流,通过园林的艺术特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将人们在单纯意义上的种花种草行为,通过其实用价值,在精神文化的渲染下,体会儒家教育的内涵,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积极的处世观念和思维模式,成于乐是让人忘记了客观存在的时间。将人的物理概念抽象化,将有限的先天条件无限扩大,从这种视野角度出发,摒弃消极的处世观念,追求人生的新高度,这种是真正儒家精神的存在价值。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形态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形态可以概括为:乐而不,哀而不伤。儒家文化审美思想的渗透帮助现代园林景观形成自身独特的设计特点,将孔子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主要可以分为2大内容:其中一种是人和,更多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审美不仅局限于表面的字面内容,而是根据这种内容决定了现代运作方式,这种最终状态即为中和;另外一种为乐和,乐和主要指的是审美艺术的优雅大方,柔和婉转。将人和和乐和进行内容总结即为中和,中和是儒家思想中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即为中庸之道。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在感情的表达上更加含蓄婉转,逐渐完善了现代园林景观的审美形态,促进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前进步伐和艺术发展空间,提高了园林建设的审美价值。

3总结

第7篇:儒家思想的观点范文

新加坡已经打上了浓厚的李光耀烙印,李光耀本身也代表了新加坡构建一个现代国家的努力。李光耀自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政绩,是在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让西方的技术理性与东方的伦理道德相互融合,以让新加坡可以在现代性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特色。

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东亚经济奇迹被普遍关注的时候,新加坡宣布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儒家思想选修课,邀请全世界知名的儒家学者前往新加坡考察并提出建议,杜维明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和企业精神》就是这次考察的成果,其中既包括演讲稿,也有与新加坡各界人士的交流,通过观点交锋,我们能感受到30多年前的新加坡社会,尤其是思想界的状态。

在东西之间左右逢源,是新加坡或者李光耀的高明之处,将多元文化锻造成新加坡的世界视野,这是新加坡在国家建设中给世人最大的启发。在世界秩序剧烈变迁的今天,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亚国家面临着文化价值选择的难题,如何将本土的思想资源融入到世界现代性的潮流之中,依然让很多国家困惑,犹如30年前新加坡的困惑与挑战一样。

以儒家重塑新加坡?

当新加坡时任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博士将把儒家思想列入中学三四年级学生的选修课之后,还是引起了不少的讨论甚至质疑。新加坡是个华人国家,接受儒家思想,似乎也是天经地义,但事实并非如此。新加坡并不是个华人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李光耀缔造这个国家的时候,就没有界定其种族或者文化的归属,其实这是新加坡走向成功的关键条件。

为了融入西方的现代工业体系,英语变成了最重要的语言,李光耀认为,新加坡要融入世界,就需要接受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等到新加坡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母语,也就是华语就变得重要。如果在一个英语世界里推行儒家思想,会有很多困难,语言可以相互翻译,但是思想有不可翻译性。另外,需要一提的是,儒家思想只是六门选修课之一,即便如此,新加坡人还是对儒家思想是不是包含着文化沙文主义抱持戒心。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吗?这个问题伴随着杜维明先生在新加坡讲演的始终,这也反映了当时整个东亚局势的特征。儒家文化源于中国,但是并非中国独有,一种堪称文明的文化必然包含着普世性,就像没有人追究基督教是哪个国家的一样,儒家思想已经超越了国界,变成了东亚文明的思想资源,至少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儒家思想被普遍接受。之所以担心儒家思想的“中国性”,也源于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等级性的皇权政治体系与儒家思想绑定在一起,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很难区分清楚,而这种政治体系并非新加坡想要的。

何为儒家思想?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作为一种伦理的儒家,作为一种学术体系的儒家,以及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儒家。人们可能最关注的是作为意识形体的儒家思想,新加坡要推行这种思想吗?并非如此。儒家思想更深刻的内涵在于它是一种伦理体系,关于学做人的学问,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是“仁”,也就是如何让一个人做好人。

这正是新加坡想要推广的,就像杜维明先生所说,“儒家传统中的自我观念,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甚至也不是一个可以孤立的实体。相反,自我被看做各种关系的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不是静止的,它是一个能动的发展中心。”

儒家的平等与民主

儒家思想中非常关注人在群体中的成长,个体的发展是按照同心圆的结构不断扩散的,从修身开始,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的成长是与群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相比西方的个体主义,东方的个体更具有团体的色彩,但理想的儒者是开放性的,同心圆最终包括的是整个世界,因此,儒家思想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有终极关怀的。

新加坡要接受的也是这种伦理,包括儒家的礼仪,当然,一种思想在现实中必然会出现扭曲,比如父慈子孝,这是双向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很容易变成父权优先,父子之间变成了非常有压制性的等级关系,百善孝为先,这种说法里面的孝已经变成完全的服从。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是有很大差别的,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社会,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着这种等级性。杜维明、余英时等各位儒家知识分子都强调了儒家思想内涵的平等与民主,比如说孟子的“革命思想”,如果君主做得不够好,那就失去了天命。

儒家思想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这一文化圈中的人的行为模式。在言谈举止上,各种文明之间有时候很难趋同。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人,他们的文化基因中就有儒家的成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寻根也就变得越来越热切了。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教会组织,没有扩张性的传播机制,一神教的宗教基本都有异教徒的概念,一方面要让这些异教徒皈依,另一方面可能会消灭异教徒,这也是宗教战争的根源所在。儒家思想的传播更多的是主动接受,比如朝鲜、日本等。没有武力征服,思想同样可以传播,这是儒家思想带来的重要启示。

儒家思想的传播也经历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渗透过程,最初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被知识分子研究的。士人的精神多少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有些相似之处,杜维明先生对知识分子抱有很大的期待:“知识分子和学者应当有深厚的历史观,有长期的政治抱负。他们对政治深为关切,然而他们却不是官僚阶层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一部分责任,是有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事实上,他们的责任就是当人民的喉舌。”儒家知识分子多是通识学者,而不会做专业研究,因为那是匠人的事情。

作为一种学问,儒家思想也引起了很多西方学者的关注,尤其是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儒家资本主义的说法也流行一时。基于韦伯对资本主义模式中的新教伦理的发掘,人们也在关注儒家伦理对东亚经济的影响,研究儒家思想也就有了现实的依据。

为何不是“李光耀主义”?

文化热和经济热是联系在一起的,“儒家资本主义”这一说法被用于解释东亚成功的原因。比如儒家强调纪律性、团体合作等等,这些都避免了组织内的虚耗,但这种解释并不靠谱,1997年金融危机就印证了这一点。儒家资本主义也变成了裙带资本主义。

儒家思想尤其看重关系,一种被扭曲的关系必然带来社会的畸形结构,当时余英时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儒家思想之所在传统中国失败,恰恰正是因为传统中国缺乏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和法制。只有具有了那样一种基础,我们才有可能引进儒家思想,又不担潜在的任人唯亲的风险。新加坡引入儒家思想也是服务于国家建设需求的,塑造新加坡的思想传统与文化认同。

儒家思想的第三个层面是一种意识形态,比如儒家思想被皇权驯服,许倬云先生也认为在汉武帝之后,儒家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侵蚀。在唐宋之后,科举制度变成了人才吸纳的方式,学而优则仕,进入官僚队伍成为读书人的理想。

的确,中国建立了一套官僚机制,但是它并非理性的,也不是非人格化的,而是夹杂着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加上皇权的专断性,儒家知识分子远没有杜维明先生所期望的那样中立、客观、有骨气。本来儒家思想是由圣而王,也就是那些道德操守很高的人,才有资格做臣民们的道德典范,才有可能成为王。现实则有些颠倒,因为有了王的身份和权力,也就变成了“圣人”,其实是贼。

无论杜维明还是余英时,对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家都抱持警惕,余英时更是直言,任何“主义”不管构思得多么精妙,如果它是教条性的,它就不可能在一个复杂的现代工业社会中发挥作用。对于当时有人提出的“李光耀主义”,来访的儒家学者们多半是不同意的,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新加坡没有以“李光耀主义”来作为治国理政的意识形态。许倬云则希望新加坡能够成为全球文化的前沿,就像当年的希腊城邦一样。

富裕起来的新加坡需要身份的认同,这跟人是一样的,解决了温饱之后,就需要有文化的归属感。新加坡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试图将各种文化锻造出一种新加坡文化。

第8篇:儒家思想的观点范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日本则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并吸收新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并且,中日两国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差异。本文是以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比较

引言: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对发展影响深远,且不断向下传承,而日本文化因为地域限制,缺少很多原创性的内容,先是借鉴中国文化,又吸收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内容,形成了矛盾文化,即会因势转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观点对立。

一、中日文化的四大差异

(一)观念差异

价值是从某种特定的文化中产生,对一个事物有自我的观点,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所以,观点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准则,也是判断一个人言行的标准。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处于思想的统治地位,让中国人形成特有的价值观念,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国会把“仁”作为思想的核心,而这一思想传到日本后,其会选择“礼”作为思想核心。由此,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博爱的特点,注重家庭,可以感受到人情味,而日本注重礼貌,待人礼貌、诚恳,但文化缺少厚度。中国发展是以儒家思想为基调,关注人际关系的变化,并把思想与政治结合,家族色彩浓厚,认为所有的人际关系中,血缘关系会让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随后是地域关系,其会让一个地域内的人们建立联系,增强凝聚力[1]。同样,日本文虽然也注重集体,有很强的家族观念,但观念开放,除了本家族的成员外,其他非血缘关系的人们也可以作为家族的一份子。日本的家族活动是以生产为主,注重整个家族的发展与兴盛,传承自己的家业,所以,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家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与本家的关系要比旁系亲属更加紧密。

(二)思维方式

中国地域辽阔,有多个地形,以农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大陆文化,但日本地域狭窄,资源有限,很多资源与物品都是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由此,中日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日本人的思维模式较为保守,同时又会对新事物感兴趣,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既会对人保持礼貌,同时又会争吵。这种方式可以体现出,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方式,是以与对方的人际关系为参考,对每个人会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不固定,经常忽略人际交往中的普遍次序。中国人有良好的自律性,会用道德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有道德上的压力,会自觉避免做出不道德行为,对罪恶较为敏感,注重人际交往的普遍次序。

(三)行为模式

儒家思想虽然会同时影响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但因为中国与日本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导致人们的行为模式有很大差异。大量学者对比中日文化后发现,得到了一个共识,即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商业民族,处事圆滑,以和为贵,树立诚信意识,而大和民族是匠人民族,有严谨、认真的态度,积极完成自己的工作,执行命令,注重工作细节,遵守规则,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就像是日本的公交站,公交车会准时到达站点,且如果双方约好见面的时间,如果路上没有出现特殊情况,都会提前5分钟到达约定的地点。而虽然诚信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人们时间观念较弱,日常活动较为随意,有时候会更改双方见面的时间,经常出现迟到的行为。所以,中日文化的行为模式中,如果不全面了解,很容易发生冲突或矛盾[2]。

(四)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文化中差异最明显的一项,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词汇使用的差异,二是具体语言的表达。首先,日本文字的是由中国汉字演变而成,甚至于有些字会直接照搬汉字,但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词汇书写与内容表达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先生”,它在古代,代表的是“文兄”、“老师”,随后是对人的一种尊称,同时也是丈夫的代名词,现在该词汇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但在日本,“先生”只能用于教师、医生等,其他职业的人员不可以使用。并且,日本人会因为生活中一个小的动作而道歉,就像是出行或挤公交时撞到他人,有时甚至会弯腰致歉,但这种情况在中国很少出现。其次,中日语言的交流同样有多方面的差异。日本人与他人沟通,说话较为圆滑,不会直接拒绝,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伤害,就像是约其他人出行,如果对方不想或有事,就会委婉的表达,先感谢对方的好意,然后说明原因,维持双方的关系。但中国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被邀请人直接拒绝,告知对方自己不会去,随后说明原因。这是两者表达否定思想采用的方式,而双方肯定的表达也有所不同,即日本人会征求对方的意见,不会把想法直接灌输给对方,让对方有思考的空间,而中国人直接会用简单直接的表达,指出自己的观点[3]。

二、中日文化差异的分析

中国文化是由多个历史文化组成。文化最初是从黄河流域起源,很多人认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正是如此,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是以黄河为中心。我国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纷纷围绕黄河展开,即黄河是我国文化、政治形成的中心。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封建制度统治,形成了鲜明的特征,比如文化最初是由百家争鸣发展而来,随后儒家思想从众多思想中脱颖而出,符合封建统治者提出的观念与思想。除了儒家思想外,法家、道家思想也对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日本文化的产生,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融合产生,具有广泛的吸收性。决定这一特点的原因是,日本人会不断学习先进国家的文化,有学习的欲望。唐代是我国发展鼎盛时期之一,有大量的文化,会派高僧带着佛学、医学等资料东渡日本,把中国文化引入日本,同一时间,日本也会派学者到中国学习,是当时日本主要的学习对象。而到了清朝,西方国家快速发展,日本人开始吸收西方文化,改变了文化的形式,加以创新[4]。同时,中国是农业大国,地大物博,从原始社会直到清代,一直以农耕为主,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逐渐形成了传统文化。且很多游牧民族也逐渐加入到农耕文化的行列中来,丰富了文化内容,让文化更具包容性。但日本是以海洋文化为主,地形多为山地,并且国土面积狭小,其为了得到充足的资源,会大力发展海洋运输,有坚强不屈的意志,但海洋的变化是不定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可以克服困难,因此人们会让集团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结语

中日文化虽然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两者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需全面了解两者文化的内容,发现矛盾之处,客观分析,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不会出现交流发生矛盾的现象,加快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容,减少文化交流的阻碍。

参考文献:

[1]殷小凤.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研究[J].才智,2014,06:251+253.

[2]姚莉娜,顾红,王萌,韩舒静.中日文化差异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0:17+22.

[3]陈思佳.关于中日文化四大差异的比较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52-56.

第9篇:儒家思想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 石涛;石涛画语录;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 J12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3729(2008)04-0008-02

(一)

清初画家石涛(1642-1707)的绘画艺术实践和理论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其画论《石涛画语录》(又称《苦瓜和尚画语录》)更为中国画界所推崇。作为一个生长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文化环境里的画家,石涛的思想必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反映在其绘画作品和绘画理论中。但有学者把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中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作为其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证据之一,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作一辨正。

“吾道一以贯之”一句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本意是:“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道理(即忠恕)把一切事物之理贯穿起来。在此,“一”指“一个道理”,即仁、忠恕;“之”即指孔子所说的“道”,亦即“一切事物之理”。其中“一”是“以”的宾语,属于宾语前置现象。此话不能理解为:“我”对所有事理的学说一贯(全部或者自始至终)如此。

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中指出:“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这里,石涛“吾道一以贯之”所要宣扬的是他的“一画之法”,其本意应为:“我”的画学思想可以用一个道理(即“一画之法”)把它贯穿起来。在此“一”虽仍指“一个道理”,但这个道理的内容并非孔子的忠恕思想,而是石涛自己的“一画之法”。当然,也不能就此理解为“一”就是“一画之法”的简称,“一”只是相当于“一画之法”而不是等于“一画之法”,二者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之”应指代前文的“道”即其关于画学思想的学说,而非孔子的“道”即“一切事物之理”。故此,对石涛的“吾道一以贯之”不能理解为:“我”对所有事理的学说一贯(全部或者自始至终)可以用“一画之法”来解释。否则难免陷入以哲学理论来解释画论思想的误区。

石涛借用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吾道一以贯之”,在字面上虽然与孔子所言毫无二致,但意义上却与之大相径庭:他既不是对原话本义或思想内涵的引用,也不是对本义的引申与发挥,他只不过套用了《论语》的表达方式而已。因此,不能以此作为石涛画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证据。

(二)

杨成寅先生在《石涛画学》中认为,《石涛画语录》中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既指宇宙万物的哲学的道理、规律和法则,又指绘画艺术的道理、规律和法则”,“一以贯之”指“石涛自己所主张的宇宙万物在规律上的统一性,绘画的一般规律与具体的规律的统一性,宇宙万物与绘画在规律上的统一性”。笔者对此亦不敢苟同。

第一,石涛《画语录》中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本义仅是“绘画思想观念”或者叫“画学思想”,“一以贯之”也仅指“以‘一画之法’贯穿绘画学说”。显然,《石涛画语录》是谈具体的关于绘画的美学思想而非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否则书名就不可能是《画语录》而是《谈道录》或《说理录》了――第一章命名为《一画章第一》也同样证明此论。

第二,结合上下文理解也不难发现,作者本意只在于谈绘画之理,并非借以宣扬所谓“宇宙万物在规律上的统一性”的主张。尽管杨先生还引用了石涛的《画谱・资任章第十八》的末句“一画者,无极也,天地之道也”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我们绝不可以由石涛认为“一画”能代表“天地之道”而得出“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就是“天地之道”的结论,进而断定石涛在借“一画”来阐述“天地之道”的哲学。不可否认,石涛在其著作中的确使用了哲学的逻辑,语言中充满了思辨性,但其本意还是在谈绘画,所以我们不可主观地发挥原著的内涵而把它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去解读,不能因为石涛借哲理表达自己的画学思想就由此逆向推理,认为石涛在宣扬自己的哲学或者借绘画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念。连杨先生本人也认为:“‘写哲学讲义’不符合石涛画学本义。”――当然,杨先生也不承认自己是把《石涛画语录》中的句子作为哲学语言来解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