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婴儿早期启蒙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外语素养 英语启蒙 年龄优势资源
引言
21世纪世界步入了融合型国际化的信息时代,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发紧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性的劳动协作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学习外语是了解世界动态、参与国际交流与协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外语沟通能力被欧盟定义为终身学习八项关键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语言既是国家资源,也是个人发展的资本,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都非常重视外语教育。
1早教机构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早期教育理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中国年轻的父母们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目前国内知名的早教机构品牌有东方爱婴、红黄蓝、金宝贝、亿婴天使、聪明兔等。早教机构的运作模式基本为中心式:早教中心,专业从事儿童早期教育工作。早教中心有别于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也不同于儿童活动中心和少年宫之类的特色班教育,授课内容方面不刻意追求儿童的技能培训,而是更注重儿童的心智开发和素质培养,授课对象基本以0-6岁婴幼儿为主。本研究选用金宝贝的一次育乐课作为案例分析。
1.1 金宝贝双语课程案例分析
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有不同的敏感期,金宝贝提供了不同的课程。但育乐课是贯穿七个阶段的基础课程。本研究选取第四阶段的一次育乐课作为案例分析,从教学目标、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评估早教机构双语课堂的教学现状。
1.1.1 教学目标
根据第四阶段宝宝的敏感期特点——具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掌握的技能出色地解决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新概念,学习形状和顺序,培养动作技能,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帮助宝宝了解世界,并学会如何巧妙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幼儿兴趣为重点,提高其接受语言的敏感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1.1.2 教学设计
金宝贝的标志Gymboree是孩子们心目中一个神秘的朋友。孩子们来上课就是要和Gymboree一起来探索。首先,老师将玩偶Gymboree套在手上,以Gymboree的口吻和大家打招呼,并以一首欢快的欢迎歌(welcome song)开始了本次教学。本次课堂的三个游戏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并且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Bounce& Jump(弹和跳)。游戏过后,老师和家长们为孩子撑起降落伞。随着降落伞形状和高度的变化,孩子们感受空间的变化。在课堂的尾声,老师为小朋友吹起了彩泡泡,同时响起了关于Bubble的儿歌。孩子们高兴地追泡泡,老师喊到“catch bubbles”。在愉快的歌声中,老师送给每一个小朋友一串属于他们自己的泡泡,同时以Gymboree的口吻跟每一位小朋友亲吻告别,因为Gymboree要去太空旅行了,然后就消失在宇宙中了。本次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1.2 早教机构双语教学现状的评估
对于在早教机构接受双语教育的孩子,约35%的家长认为学习效果甚微;约65%的家长认为双语教学在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方面和训练孩子的语音语感方面有效。早教机构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采用的教学活动手段和方法,既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又符合幼儿在自然交际、儿歌、游戏中习得英语的规律,与先进的幼教观念是吻合的。教学理念逐步科学化和人性化。
1.2.1 早教机构的双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寄教于乐
整个教学都是在玩乐中进行,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体验和探索世界,丝毫没有被强迫学习的压力。教室里的活动器械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孩子发展阶段体能,各类教具有效地辅助课堂游戏,吸引孩子参与其中。弹跳活动能给孩子机会运用平衡和空间辨别力来解决问题,增强他们对观念的了解如因果相关性和地心引力,而且从中得到语言技能的发展。
情境双语教学
教师全程用英语组织课堂各种活动,偶有中文作为辅助说明。孩子在玩乐和活动中自然地接触英文,而不会有学习英文的感受。教师通过表情、动作、手势等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表现英语语言,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深化幼儿对音的理解。一些日常用语,如 “Sit down”“Here you are”“Clap our hands”等在相应的情境中反复出现,不断强化孩子们的理解和记忆。课堂的主题“Bounce& Jump”通过不同的游戏节目不断得到强化。这符合“全身反应法”和“直接沉浸法”所提倡的情境教学。
音乐与儿歌贯穿教学
现代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在适当的场合播放符合相应的音乐,活跃了课堂气氛。音乐和儿歌贯穿整个课堂,作为引出游戏指令环节和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步骤之间的衔接方式,都以兴趣为纽带,基本采用贴近幼儿生活,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儿歌做过渡。这些儿歌简单生动、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符合幼儿认知心理,很容易引起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重视个体感受
1.2.2 早教机构的自身局限性
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表明“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从“听”到“说”是一种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幼儿只有被输入了一定程度的“听量”(婴儿可以结合语境渐渐理解某些词汇和句子的含义),才能开口输出,即说话。由于这种完全浸入式的母语听说环境,儿童习得母语毫不费力。
可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通常家长每周带孩子上的英语体验课程最多不会超过两小时,这离母语习得机制所必备的语言环境相差甚远。按照一个婴儿一岁时开口说话,除去睡眠时间,假定平均每天有十二个小时暴露在语言环境中,那么一年内他所接收到的“听量”为365天×12小时=4380小时。对于每周在早教机构接触两小时英语的儿童来说,45年才能达到4380小时的“听量”(4380小时÷8小时/月÷12个月/年=45年)。当然,这种简单机械的假定不能说明语言的学习过程,但也解释了我们的学生学习了若干年英语后,仍然无法用英语交流。
2 家庭提供的幼儿英语启蒙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动作发展、感知觉发展、注意品质、音乐感知、书写绘画、数学能力、情绪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的关键期。[3]在语言中枢转移到左脑之前练习说话,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因为右脑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较强,声带、舌唇等运动神经的调节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越小的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度越高,对语音的把握越为纯正,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接收系统呈开放状态,系不需要经过间接思考理解,而是借助于当时的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动作直接领悟和直接接受,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因此,抓住孩子学习外语的黄金期科学地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是一种年龄优势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可以大大节省今后的教育成本,提高学习成效。家庭所提供的英语启蒙教育可以体现出整个社会公民的外语素养。
对部分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64%的家长具有大专以上的文凭,有过八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24%的家长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公民已具有一定的外语素养,为下一代的英语启蒙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显示10%的家长认为0-6岁的儿童不应该学英语,原因有浪费时间、早期学习可能干扰母语的学习、不当的教学方式会把孩子引入误区、和早期学习可能抹煞孩子今后对英语的兴趣;而90%的家长相信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虽然绝大部分的人认识到了早期英语启蒙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付出努力的父母并不多。约25%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经意地让孩子接触到英文,比如给孩子听英文儿歌等;只有10%的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建立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这说明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英语素养偏低,年龄优势上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根据调查,家庭提供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营造类似母语的听说环境
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比如大学的英语教师,会刻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讲英文,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然的英语听说环境。如深圳的汤北辰,从她一出生,父亲就坚持跟她100%用英语说话。等到她三岁时,有接近一千六的英语单词量,凡是汉语能理解的,英语都能听懂。
2.2 给孩子读原版英文绘本
父母通过讲原版英文故事帮助孩子习得英文。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外文原版故事书图书馆,很多重视孩子外语学习的家长都成为图书馆的会员,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建立情景与语言的联系,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的作者汪培珽就是传统英语教育下产物,但就凭借坚持给孩子念原版英文故事书,练就了两个孩子的英文耳朵。
2.3 借助现代媒体
很多家长借助现代媒介,让孩子看原版英文动画片、听英文儿歌及有声故事。这些现代媒介成为幼儿学习英语的好帮手。孩子可以通过场景画面理解故事情节,从而习得单词和句子的意思。“用图画或场景而不是中文来体会句子、单词的意思。这正是锻炼英语思维的开始。”
3结论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英语学习机构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既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又符合幼儿在自然交际、儿歌、游戏中习得英语的规律,与先进的幼教观念是吻合的。教学理念逐步科学化和人性化。这为幼儿的英语启蒙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学习机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局限,从语言习得角度看,无法与家庭提供的语言环境相比。随着我国全民的英语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的英语启蒙教育成为可能。根据调查,尽管90%的家长认识到了0-6岁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期,但只有10%的家长为此做出了努力。这说明语言方面的年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开发,目前家长的整体英语素养偏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那么怎样的胎教才算科学?幼儿专家表示,胎儿约在五个月大时,已有听觉反应,胎儿的内耳、中耳、外耳等听觉系统开始建立;在怀孕约六个月时,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对外界的声音刺激会有所反应,包括感受到母亲的心跳速度、血液流动的节奏、胃肠蠕动的韵律等。的确,妈妈此时让胎儿正确地听一些音乐,孩子出生后不易哭闹,能提升情绪、智商指数。
而在临床上经常发现一些准妈妈们不懂得如何胎教。有的准妈妈把随身听、录音机放在肚子上,让胎儿直接“听”音乐,这是非常荒谬的。正确的音乐胎教,应该让录音机的传声器离肚皮两厘米左右,不要直接放在肚皮上;音乐应以圆润的旋律为主,不要听一些音频过高、刺耳的迪斯科之类的舞曲;音量不要超过八十五分贝。
最好是选一些圆舞曲、生命交响曲等轻柔优美舒缓音乐,间接让胎儿听,这样对孕妇、对胎儿才都有好处。但直接将录音机放在肚皮上,则会严重损害胎儿的听力神经,造成新生儿出生后先天性耳聋。
另外,胎教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优美音乐并非都适合胎教。如理查德・克莱德曼的一些钢琴曲虽然好听,但不适宜作胎教音乐。因为,作为胎教音乐,要求在频率、节奏、力度和频响范围等方面,应尽可能与宫内胎音合拍。若频率过高会损害胎儿内耳螺旋器基底膜,使其出生后听不到高频声音;节奏过强、力度过大的音乐,会导致听力下降。因此,选择胎教音乐,应先经医学、声学测度,符合听觉生理学的要求。在选购“胎教”磁带时,不是听一听音乐是否好听,而是看它是否经过了医学、声学的测试。只有完全符合听觉生理要求的胎教音乐,才能真正起到开发智力、促进健康的作用。
二、胎教音乐忌用高频声音。为了避免高频声音对胎儿的伤害,胎教音乐中2000赫兹以上的高频声音应低到听不到的程度,这样才能对胎儿比较安全。在中国市场上出售的胎教音乐,经随机抽查表明,11种胎教音乐中竟有9种不合格,有的音频最高达到5000赫兹以上,这对胎儿的健康是有害无益的。故在选购胎教磁带时应慎重,最好请专业人员帮助选购。
三、播放音乐时不要使用传声器,并尽量地降低噪音。胎教还需与婴儿教育相接合。正如专家强调的那样:“始自胎儿的胎教并不能以分娩而结束,还必须与婴儿的早期教育相连贯,这样才不会使胎教前功尽弃。”
关键词:生态课堂;早期阅读;生活情景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0岁~6岁, 3个月到一岁半的婴儿就对语言敏感,口语学习两岁时最强,直至5岁都处于语言敏感期。幼儿早期阅读对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重大。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建构一种自然、和谐、愉快的生态氛围?这是值得我们启蒙教育者所思考的。
在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时,教师要不断为幼儿创造舒适自然的阅读环境,更要把握好幼儿的个性特征,寻求一种顺乎他们成长规律的、和谐有效的阅读方式。这也是我们追求阅读生态课堂的根基,是可以让幼儿受用一生的见多识广之根本。构建阅读生态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幼儿时期,由于其知识经验比较匮乏,生活经验占主导地位,我们在为幼儿选择阅读内容时,要从幼儿的生活入手,以唤起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内动力及激发其对阅读活动的兴趣。要以形象、生动、鲜明的画面为主,引导幼儿主动地观察、探索、想象,从而激发幼儿想说、要说的欲望。《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阅读影响儿童的一生”,为幼儿提供怎样的书籍、阅读内容,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认知水平及生长导向。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把好关,尽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需要的阅读材料。
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又绝非是强制的灌输,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古诗、成语,而是通过一定的阅读媒介帮助幼儿、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知礼懂礼。能运用阅读中收获的经验学会生活,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等。这些才是在阅读中循序渐进的成长、潜移默化的收获,同时也是打造自然、和谐、生态的教育课堂的追求。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着力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习惯,不少幼儿园把早期阅读作为一项特色教育进行研究,但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和形式又各不相同,在内容的选择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归根结底都是一个目的,就是力求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此,就需要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使幼儿有敢说、愿意说的乐趣。例如:我们在通过绘本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培养时,首先是筛选一些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相符的绘本进行教学,而绘本的特色就是画面简单、形象、生动,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幼儿很容易将眼球聚焦于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二、活动设计情景化
选择好内容的同时,活动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根据内容设计出幼儿可接受的活动过程,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地组织,使阅读活动更加富有吸引力。例如:我们发现很多幼儿生蛀牙,那么他们对“蛀牙”的认识就比较清晰,在设计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该绘本中语言的风趣幽默及人物对话的一致这一特点,进行角色认识及模仿,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观察、想象、模仿、表演等一系列的画面中,获得相当丰富的感性知识时,使幼儿产生了大胆的联想和表现欲望,充分享受故事带来的快乐。
三、组织教学游戏化
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游戏是自发性的、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充满幻想的、充满创造的。游戏对于幼儿具有发展体能、发展智力、平衡情绪、发展社会行为等多重价值。而充满童趣、快乐的课堂也是生态课堂的一种体现。幼儿的一日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可以使幼儿本性流露,可以发挥幼儿无限的活力,可以自信愉快地生活等。
爸爸妈妈别只注重给宝宝灌输大量的知识,而忽略了早期思维力的培养。在现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得到,而宝宝的思维方法却要靠你的启蒙教育、长期的训练以及以后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获得。
Q:什么是思维和思维力?
A:思维是通常说的“思考”、“想一想”、“动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力是一个人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力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高低,它包括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判断及抽象等能力。
思维力的发生和发展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婴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得比较晚,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与语言发生的时间相同。
小婴儿基本上没有思维,只有对事物的感知、对事物之间联系的最初认识。一般认为婴儿在9~12个月产生思维的萌芽,有的宝宝可能更早一些。真正的思维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在宝宝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3~6、7岁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顺序
0~3岁在动作中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占主导地位
这个阶段的宝宝是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来进行思维,是在对事物直接感知以及实际行动中进行的。宝宝只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依靠动作来进行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见动作的后果,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结束。例如,宝宝看见玩具汽车,就玩坐汽车的游戏,如果看不见玩具汽车,宝宝就想不起要玩坐汽车的游戏。2~3岁的宝宝表现得最为突出。
当宝宝会说话后,语言和外界的具体形象存储在大脑里,宝宝凭借这些获得初步的具体形象思维。
4岁开始由直观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4岁左右的宝宝已经能够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来思考问题。比如,他不需要看到玩具汽车才想到要玩坐汽车的游戏。
5~6岁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宝宝6岁以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抽象逻辑思维,从理解事物的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度发达的思维,是高级思维方式。6岁以前的宝宝还没有这种思维。
Q:宝宝的思维特点是怎样的?
A:宝宝的思维特点有7个:
动作性 思维只在动作中进行。
固定性 思维缺乏灵活性,认死理。
简易性 宝宝在思考问题时做不到综合思考,只是简单凭以往的经验来套用,因此思维片面、表面,只考虑眼前的事物关系,抓不住事物的本质。
拟人性 宝宝往往把动物和一些物体当作人,把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想感情加在它们身上,与它们进行交谈。比如宝宝看见毛绒小狗从桌上掉下来,会说“小狗摔疼了,它会哭的”,还有给布娃娃喂饭、喝水等。这都是拟人性思维的表现。
形象性 宝宝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兴趣性对感兴趣的事进行思维时,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开展视唱练耳早期基础教育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分别是我国视唱练耳早期基础教育的现状,如何开展早期视唱练耳基础教育,以及开展早期视唱练耳基础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视唱练耳;早期基础教育;寓教于乐;音乐素养;节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7-3“视唱练耳是音乐理论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视唱与练耳(听写),古人云:‘言之不尽,歌以咏之’。”咏之必须歌之准确。视唱练耳即歌之准确的前提、基础,是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根基,是所有音乐者必备的理论技能基础。[1]“视唱练耳是训练学生音乐听觉的一门音乐基础学科,有人称它是“建造音乐大厦的基础工程”。这无疑是十分中肯和贴切的。而视唱练耳开始被广大业余音乐爱好者以及老百姓所熟知,却要归功于近几届的央视青歌赛。自从近几届央视青歌赛决赛部分加入视唱练耳考试环节以来,视唱练耳这个基本乐科开始被大家认识了解和逐渐接受。大多数老百姓看了青歌赛选手的表现后,认为视唱练耳就是唱唱谱子,打打节奏,很简单,认为稍微加以学习就能很好地掌握。因此,造成长期以来这门学科不被重视的情况。其实不然,视唱练耳是一门学习难度很大的学科。它和钢琴,小提琴一样,是一门要求“童子功”的学科。当今蜚声国际的知名音乐家们,他们所取得的辉煌耀眼的成就,无一例外地要归功于他们从小接受了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以及自身勤奋刻苦的学习品质。从作曲大师到钢琴、小提琴等器乐演奏家,良好的早期基础教育都为其今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开展教育的年龄越小,训练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个“懂音乐的耳朵”,说的就是要拥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和音乐感知力。对于每位学习音乐的人,都必须具备听音、辨音、识谱、视唱的能力,才能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鉴赏力、记忆力,才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而以上所说的这些能力,就归属于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对音乐感知力的培养有专家研究认为:‘刚满2个月的婴儿就能模仿母亲哼唱歌曲的音高和旋律片段,到了3―4个月能进一步模仿节奏,2岁左右的幼儿能唱出4度以内的音程,并且能唱自编歌曲’。”[2]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如此之早,似有一种天赋与生俱来。科学家指出,开始学习视唱练耳的黄金年龄是5岁左右。在这时,对儿童开展视唱练耳早期基础教育,只要方法得当,从儿童兴趣出发,寓教于乐,就一定能顺利开展起来,为他们今后学习器、声乐等音乐特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能识谱,能打节奏,能听辨音高的孩子就已经具备了学习乐器的基本能力。在这些能力之上,再去学习其他与音乐有关的知识的话,显然一定会提高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所谓早期教育,一般指学龄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进行的大量实验和观察表明,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脑重量也在不断增长,脑功能也随之逐渐完善起来。据美国学者布鲁姆研究,如果十七岁少年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的话,则四岁时就已经达到了50%,八岁时已达到80%,这说明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早教心理引导原则误区
一、什么是早教
早教,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
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
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然而目前我们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规定的0~3岁才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早教的意义
早教对于孩子成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其次,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的。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反而会促进大脑的发育。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也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其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最后,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黄金阶段。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脑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第一年末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三、早教应遵循的原则
一般认为,早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生活化原则。所谓生活化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早教时,最好运用我们身边现成的教材。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其拓展生活空间。
第二,指导性原则。两三岁的小孩正处在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很有限,因此通过教他们识字阅读提高认知能力,也要注意指导性原则。孩子的格调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培养。
第三,兴趣原则。小孩的有意注意尚处于发展时期,其更擅长的是无意注意,家长不应该期望两三岁的孩子用意志和努力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发挥出他们无意注意的优势,他们就可以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设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四、避免早教误区
父母在对小孩进行早教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陷入以下误区,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一,过分溺爱。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第二,把早教等同于学习。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象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象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家长切忌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这样只会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如果孩子喜欢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和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课程报得太多,从表面上看是各有侧重,但对宝宝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宝宝的大脑疲劳,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宝宝喜欢的更有效。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了解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一直在接受早期教育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话,家长就不要怀疑孩子的天分,可能是作为家长的自己,没有了解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做到以上一点,并选择一家专业可靠的早教机构,那么孩子一定会带给你惊喜。
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交流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这样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早教机构提供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学到一些促进亲子互动的知识,是否参加学习还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需要权衡。
儿子名字叫蔡天睿。他爸爸为他取名时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天生睿智。小家伙竟也不负老爸所望,天生的机灵可爱,特别是一双眼睛黑黝黝的、亮晶晶的,一看就是一个小人精。
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小家伙天生的活泼好动,上课总是不能集中精力,一会东瞧瞧,一会西望望;一会低头不语,一会拉着小朋友说话。颇让老师头疼。每次接送孩子时,老师总忘不了数落一番儿子的“劣迹”。回家之后,总少不了对儿子的一番苦口婆心的再教育:“儿子呀,你想做一个乖孩子吗?如果想,上课为什么不安安静静的?儿子呀,你想今后考一个好大学吗?如果想,上课为什么不认真听讲?”每当这时,儿子总是会眨巴着他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小大人似的说:“妈妈,我要做一个乖孩子,我今后还要考清华大学。”但过后,小家伙依旧在课堂上好动。
儿子也有受打击的时候。一次回家,他委屈地对我说:“妈妈,老师说话不算数,她说要让我坐到前面的,到现在,还没让我坐前面。”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对儿子说:“妈妈也是老师,妈妈知道现在坐在前面的都是成绩好的学生,你的成绩是班上最棒的吗?”儿子竟好一会儿无语。几天后,儿子坐在了前面。坐在前面的儿子好像忽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再去接送儿子时,听到的不再是老师对儿子的数落,而是夸奖儿子近段时间进步特快,上课不再一会这,一会那,而是能安安静静的听讲。而且写字、做算术总是班上第一个做的又快又好。在这之后的有一次,我在办公室辅导儿子看《全脑智力开发》。看着看着,儿子猛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一定要成绩第一,看老师还让我坐后面吧!”听了儿子的话,我把儿子一下子搂在怀里。嘿!还真没想到,如此调皮好动的小家伙,居然还真有一股韧劲和骨气。
我和爱人都是语文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我们经常积累背诵一些东西。大概由于遗传原因,儿子记性特好,甚至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儿子的好记性在他还七、八月的时候就已初显端倪。我们住的是家属楼,在四楼,没有明显的标志。每次走到四楼楼梯时,儿子就会用他的小手指着防盗门,呀呀的向大人示意已经到家了。真不知,幼小的儿子是如何记楼层的。在儿子三岁时的某一天早晨,儿子突然准确无误的说出了他爸爸的手机号码,而在此之前,我们并未刻意的教儿子记大人的手机号码。这令我和爱人震惊无比。
作为语文教师,在儿子的早期启蒙教育上少不了教他背一些诗歌(绝句、律诗)。一首诗歌只教儿子两三遍,他就能立马记住,且不出差错。记得有一回上《琵琶行》,为了能让学生记住这一千古名篇,我决定给学生示范背诵。在家里没事时就朗诵几遍。一次,我正朗诵到“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时,儿子突然跑到我面前,摇头晃脑地接起了下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讲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着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好家伙,这么长的诗歌居然让他已偷背了大半篇了。看着儿子摇头晃脑、稚声稚气刻意模仿我语气的那种神态,我实在是忍不住地把儿子抱起来狠命地亲了几口。
爱人生性豪爽,待人热情大方。儿子完全遗传了他爸爸的性格,更有将其发扬光大之势。在我们住的家属院子里,小孩子虽不少,但和儿子年龄差不多的却没有几个。无论是比儿子年龄大的还是比儿子年龄小的,儿子都能和他们玩到一块儿去。每逢星期天,儿子就会邀请一大帮小朋友到家里做客。把我给他买的吃的、喝的、玩的、看的全部拿出来,非常慷慨大方地分给小朋友。小朋友临走时,即使家里只剩下最后一个苹果,最后一根棒棒糖,最后一块饼干,儿子也硬要给小朋友带走。儿子的热情好客,令小朋友都爱到我们家里来做客。
关键词:幼儿教育;发展;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82-02
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是学前教育或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和人格健全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幼儿的教育管理对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阶段的发展特点
(一)认知方面
感知逐渐完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对较复杂的空间、时间的认识较差。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情感易受外界情景所支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且很不稳定。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想象主题易变化,并常常有夸张性。
智力和思维发展迅速,一般3岁右左幼儿的思维是在具体行动和直接感知中进行,逐渐过渡到具体思维,并成为幼儿阶段思维的主要形式。在6岁左右的幼儿逐渐由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二)语言方面
幼儿在三四岁时已能够掌握大部分基本语音,词汇量也逐渐增多。能在正确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这一阶段的词汇已接近成人,说话俨然像个“小大人”。
(三)个性方面
由于遗传因素、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不同,使得幼儿身心发展阶段存在个别差异,表现为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化特点,这些都在整个人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三、幼儿教育的方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心理上幼儿和成人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模仿性强,无意性大等特点。因此,不能让幼儿长时间地进行重复和枯燥的活动,教育幼儿应该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生动和具体的东西,以便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有力手段,他们会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克服困难、增强动手能力,使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既激发了幼儿的潜在兴趣和能力,又通过幼儿间的游戏活动培养了相互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营造了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增强了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具体游戏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语言游戏:比如可以通过词语、成语接龙等游戏活动,增加儿童的词汇量;通过朗诵诗歌续、编故事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②艺术游戏:让幼儿多接受一些艺术启蒙教育,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情操,使他们保持良好情绪,促进其智力发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唱歌舞蹈比赛,音乐舞蹈欣赏等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根据特定的主题自由创作,用各种形状拼画,变画,可以融入他们自己的想法与想象,不拘泥于形式,让孩子们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③健康游戏: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儿童分别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对角色的塑造让幼儿能识别好人与坏人,善恶美丑,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还可以进行手工剪纸、拼图等游戏,增强趣味性和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二)注重德育的培养,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观念
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幼儿时期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和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表率作用对他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眼一行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我们老师说……”,“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等,可见教师在平时做事一定要严于律己,经常检查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用幼儿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不要一味训斥。
教师可以利用节日进行爱的教育,如“三八”妇女节可以给妈妈做贺卡,对妈妈说一句话,帮妈妈做一件小事等活动,激发幼儿对妈妈的情感;重阳节可以组织小朋友进行关爱老人活动;还可以在小朋友之间的进行相互关爱的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
(三)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自理能力主要是指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是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在中心地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任性、自私、过分依赖心理普遍存在,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幼儿阶段的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自己能力,为将来的成长打好基础。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幼儿时期是儿童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教师既要满足幼儿受保护和照顾的需求,又要尊重他们成长中独立的需求,避免包办代替和过度保护,要不断指导并鼓励幼儿自理自立。具体可以利用主题活动、游戏活动、故事活动、利用图片配儿歌的方法巩固幼儿的自理能力并及时给予奖励,增强教学效果。
(四)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
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的特有的人格特征,个性不同,人理解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有所不同。现在许多情况下,个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未能的到很好的保护与关怀,取而代之的是规则与纪律,应试教育压抑幼儿的天性、扼杀幼儿创造力,只会产生像机器一样缺乏自主意识的社会零件,从而给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造成重担。我们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尊重幼儿的个性,给予幼儿最大的宽容与帮助,使其个性能自由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放任与纵容儿童的顽劣本性,尽可能在保护幼儿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读物;交互式;书籍装帧
中图分类号:[G232.3]
传统的儿童书籍是指专供儿童阅读的书类印刷品,和普通的成人读物不一样,儿童书籍应该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并附有大量的插图以方便儿童阅读和理解。儿童书籍不单纯包括书类读物,而且还包括图册、卡片等,例如儿童识字卡片等等图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于儿童的关心早已不局限于衣食住行,更多的投入到儿童的教育之中。同时儿童书籍市场的发展也迎合了这种需求,在书写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装帧形式,以及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化与改善。当然,飞速的扩张也伴随着一些问题,比如:相对于图书销售业绩的关注忽略了图书自身对于儿童的影响;儿童书籍的消费者是儿童,但购买者是父母;儿童作为特殊的阅读群体,其生理,心理和智力处于发展过程中,对设计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些适合儿童这一主体,对其身心有利,在人生最初级阶段有一定影响力,并在他的一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书籍。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最初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塑形阶段。从婴儿时期开始,儿童的感知能力、认识活动及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活动等各方面,都有了初步的形成与发展。书籍作为传达、感受最广泛的存在载体,在人类成长初期起到的支持、教育、引导的作用尤为重要。书籍作为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在设计形态上的异化更加迎合儿童初步探索世界的成长需要。对内容、色彩、外形等设计思维的再创造,对材料、装订与印刷应用的再认识,能够影响儿童心理、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
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信息的互通,资源的共享,技术的融合,各行各业件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使任何一种产业都会暴露出其他产业技术的影子,而对于书籍装帧则表现在对其概念的认识,现代的书籍已经不单单是纸张的印刷品,还要把视听触等多种形式同时展现的多媒体新型书籍。
一、多种感官在儿童书籍中的体现
现在市面上所销售的儿童书籍种类繁多,当然在材料的选择,装帧的形式以及各种形态方面都较以往的传统儿童书籍有一定的变化与改善。例如,传统儿童书籍所包括的用于儿童看图识字或识物的挂图,卡片等,以前都是二维平面化的,而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些立体化的识物挂图。
再来看看那些广告做的非常好的点读书,无论是用于婴幼儿启蒙教育类的,还是用于青少年英语教学类的,都很好的反映了听说读等在儿童书籍中的应用。
在书籍的形态上很多儿童读物也有进一步的改善,比如,为了防止儿童不小心划伤自己的皮肤,把书籍做成圆形的,甚至是为了讨得儿童的喜爱而做成苹果形的,桔子形的,颜色也更加鲜艳耀眼。也有设计者为了不让儿童把书啃进肚子里面,把书做成布料的等等。这些都是儿童书籍的进步,在不断响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我认为儿童书籍不仅仅是在表面的形态上可以变化,在其内部的设计上也可以有所改善,可以把很多优秀的因素融入到目前不断发展的书籍设计当中。
首先,我们可以把现在所流行的立体书和儿童书籍相结合,让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有立体的认识,比如桌子、椅子、苹果、香蕉、电脑、楼梯……。因为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实物它本身就是立体的,这样可以让儿童很直观的接受这些事物。
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刚才所提到的儿童点读书,让孩子在看到一些物体的同时听到他们的声音,比如说钢琴的声音,一些动物的叫声等。
再次,我们就要好好利用起来身边的各种材质了。既然生活中真实的物体可以是木头的、钢铁的、玻璃的、塑料的……为什么我们的书籍当中不可以也是这些材质呢?我们孩子看到的桌子是木头的,衣服是布做的,本子是纸做的等等。
二、交互式在儿童书籍中的表现
当然,上面我所提到的几点,是把多种感官运用到了儿童书籍当中,但最重要的还是交互式的体现。“交互式”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为流行的广告语之一。反应在书籍装帧中最为显要的就是目前大家都所熟悉的儿童读物“点读书”以及儿童学习英语所用的“点读笔”。
交互式书籍的目的在于使人与书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沟通渠道,在人与书籍之间形成一种对话模式,书籍里面所蕴含的信息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传递给读者,而是通过读者的参与,进行相互的交流。甚至可以说是让读者取得控制权,考虑自己想要得到哪些信息,进而对其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交互式在儿童书籍中的体现其实最重要的表现在其娱乐性和参与性。这种娱乐性和参与性其实就是游戏。当然游戏也可以设计在成人读物当中,但对于孩子游戏尤为重要。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儿童体验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就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都是跟儿童周围的生活条件密切联系的,都是社会性的活动。游戏不但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除了游戏之外,就是儿童书籍对于孩子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期言语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理解言语的阶段。即儿童对成人所说的言语的理解在不断发展,但是儿童本身积极的言语交际能力却发展得较慢。当儿童满l岁时,就能懂得成人说出的某些词。当成人说出这些词的时候,儿童就用定向反应或运动反应来回答。约从一岁半起,儿童对言语的积极性就大大高涨起来。言语交际的机会日益增多,从而使儿童的言语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二阶段这是儿童积极的言语活动发展的阶段。在儿童言语发展上是一个跃进的阶段。儿童的积极言语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言语结构也更加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