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故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
戳穿
演奏
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盾
画龙点()
()()充数
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2.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天鹅的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当老人亲眼目睹了天鹅破冰的壮举后,深情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问题?(老人为何把猎枪挂到肩头,悄然离去?)联系文章开头,这支猎枪挂了多少年?是啊,挂了30年,并且还将永远地挂下去。这是为什么?
3.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加尔湖畔的那个初春,一起走近那群可爱的鸟儿。
【评析】学生应始终存有“问题意识”,拨开文字表面的浅显意思,潜入深处探寻背后的意蕴。
二、读中体味,品词析句
1.放开声音,读一读描写老天鹅破冰动作的第5自然段。哪儿最能撼动你的心灵?(学生自由汇报:如“腾空而起”“沉重的一击”等“重重地扑打”“像石头似的”
2.高高飞起,又重重落下的老天鹅,犹如一块石头,你觉得老天鹅和石头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1)重——石头重。它是如何让自己变得和石头一样重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重重地扑打,力量是巨大的)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天鹅,无畏的天鹅。
(2)硬——石头硬,天鹅也硬。孩子们,身体硬,但毕竟老天鹅是血肉之躯呀,到底是什么比身体更硬呀?(精神意志硬)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意志?(顽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坚决破冰的意志)
(3)无情——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冰冷的、无情的,那老天鹅呢,难道也是无情的?(对冰面无情,对无情的命运无情,对自己无情)但对谁却有着火一般的情?(对同伴,为了天鹅群的生存,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3.一个看似简单的比喻句,却有着不简单的含义。我们一起来读。
【评析】“像石头似的”是文本中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的关键点。老天鹅失却了常态的优雅、美丽、高贵,却如一块石头般坚硬、冷冰冰,这个比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其在层层的思辨和情感的撞击中读懂老天鹅的心声。
4.这就是老天鹅呀,纵使它不会说话,却用行动谱写了一首最为壮丽的诗篇。我们聆听,我们感悟,我们的心灵也犹如这冰面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震颤。(出示将课文改动后分行排列的诗句引读)镜子般的冰面,经过这沉重的一击,被震得颤动起来,老天鹅再一次——(生接读);冰面上血迹斑斑,白羽纷纷,老天鹅又一次——(生接读);老天鹅的翅膀折了,腿断了,趴在冰面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然而它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张开翅膀——(生接读);第二次、第三次……(音乐响起)
【评析】为进一步升华老天鹅的形象,活化文本,以诗行的形式呈现,一咏三叹,反复涵泳,学生在诵读诗歌中对老天鹅的形象和精神有了更深的感知和意会。
5.同学们,老天鹅还仅仅是一只天鹅吗?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就在这位“破冰勇士”的一次又一次扑打中,厚厚的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小缝;就在这无数次的扑打中,封冻的湖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它还继续沿着边缘扑打着……面对这样一条生命,你还仅仅是感动吗?(不,是肃然起敬,是敬畏)
6.接下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轻声读第6自然段,画下描写群鹅破冰场面的句子。
7.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样的场面?在这壮观的画面中,你看到了天鹅群中有的……有的……
8.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天鹅?(团结一心)这群天鹅也是怎样破冰的?(生复述第5自然段)这也是一群怎样的天鹅?(和老天鹅一样勇敢无畏)
【评析】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同时,又落实了“复述重点段落”的课后练习。老天鹅的榜样力量与群鹅的齐心协力悄然种进孩子心中。
9.同学们,在老天鹅的感召下,百十来只天鹅投入到了破冰工作,随着上下翻飞的身影,贝加尔湖的上空,回旋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再读读第6自然段,看看这幅插图,透过这看似无声的文字和画面,你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冰层破裂的“嚓嚓”声;扑打的“嘭嘭”声;天鹅的啼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10.在这段中,直接描写天鹅的叫声有几处?当你用心聆听,你还能听到在不同的时候,天鹅的叫声有不同含义吗?(天鹅间的相互鼓励;老天鹅对小天鹅的赞许;当冰面破碎时的兴奋……)是啊,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叫声——(生接读:克噜——克哩——克哩)这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生齐:加油);齐心干哪——(加油);不放弃呀——(加油);斗到底呀——(加油)。
11.这声音汇成了一首美妙的歌。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是一首团结的歌、催人奋进的劳动之歌、生命的赞歌、感谢之歌……)就在这歌声中,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所有的天鹅都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它们唱响了最后凯旋的歌——(生齐读)“克噜——克哩——克哩!”
【评析】从天鹅的叫声,听出不同含义,实则上是诱发学生与文本再次亲密对话,这样的“曲问”“活问”,寻求到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
三、玩味“挂”字,引发思考
1.这歌声从遥远的贝加尔湖传来,一直传到了今天,感动了你我。难怪斯杰潘老人会深情地说——(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老人的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二实验小学 侯新颖
教材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教材分析
这是两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学习这两篇课文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夸父不断追求、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题目拓展法”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2. 读文找出神奇之处,体会神话特点,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3.感受女娲一心拯救人类的高尚品格和夸父不断追求、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
4.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
教学设想
学生非常喜欢神话故事,在生活中也接触过部分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等,对神话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故事浅显易懂,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并不难,难的是体会到女娲的精神和神话语言夸张、富有想象力的特点以及故事的神奇色彩。
通过以文带文的形式,学习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感受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看图画猜故事。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
2.读故事名字,发现其特点。总结,题目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题目就是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揭示《女娲补天》的课题。
4.用“题目拓展法”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5.从题目中感受神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品读故事 感受神奇
1.故事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神奇?学生默读课文标画相关语句。
2.小组内交流故事的神奇之处。
3.全班交流。
预设:(1)交流天塌地陷、水深火热的相关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神奇、可怕。从女娲造船救人、求神灭火的行为中感受女娲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2)交流炼石补天的相关语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女娲动作的字词体会神奇,感受女娲不畏艰险、一心为人类的品质。
4. 女娲虽然是天神,但在补天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女娲寻石的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么做的呢?
5.品读寻石的相关语句,感受女娲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
6.方法总结。标画体现神奇的语句,抓住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形象。
三、以文带文 学法迁移
1.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夸父追日》。
(1)用题目拓展法说说故事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标画体现神奇的语句,可以在旁边记下自己的想法。
(3)从故事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夸父。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四、对比阅读 感悟特点
1.刚才我们一起读了《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这两篇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预设:
(1)都很神奇——这是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
(2)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人们要通过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都是英雄——每个神话故事中都会有一个让我们敬佩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都有神奇的力量。
2.总结神话特点。
四、拓展阅读 走进神话
[关键词]视障;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对数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视障孩子来说,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激发视障孩子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我尽可能地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分析、归纳,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变“苦学”为“乐学”。本节课具体设计如下:
一、准备活动:智力拼图游戏
让学生用硬纸板动手剪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外形是正方形的图形,要求三角形不能叠加,拼成的正方形中间可以有空隙。(动手剪直角三角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感知直角三角形的特征,为动手拼正方形作准备。通过动手操作,一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其智力;二是为引入课题及本节课证明勾股定理作准备。)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让低视力学生观察大屏幕上会徽图案,引导学生寻找与会徽上的图案一样的拼图。这就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时用的图。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此图案作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此图还曾被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提议发射到其他星球,以此试探其他星球“人”是否存在,他认为只要宇宙人是“文明人”就能识别这个图形。学生思考:这又说明了什么?引出课题“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研究什么内容的定理呢?引发学生思考、探究欲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之处,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对这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一有意义的图案,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探究发现(探究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1.观察邮票上的图案探究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同时介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通过让学生触摸纪念毕达哥拉斯的盲用邮票图案,学生观察得到:这个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32+42=52。即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对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并介绍我国勾股先师———商高。(由学生触摸西方国家邮票上的图案,发现此图案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学生活动从“数小方格”开始,起点低、趣味性浓。学生在伟人的故事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探索,在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隐藏的深刻道理。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与神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
四、巧设疑共探究(探究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由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具有的特点抛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具有这样的特性?让学生通过自己拼出的图形利用面积法自行探究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发现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积等于小正方形面积与4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四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的正方形等于四个三角形面积和。最后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学生利用自己拼出的图形证明交流,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同时抛砖引玉介绍赵爽弦图,赵爽用几何图形证明代数恒等关系,具有严密性、直观性,是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典范。“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代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它是我国数学的骄傲。通过中西方证明方法,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展示五彩斑斓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学习内容的回顾,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让学生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反思习惯。
六、布置作业
1. 听故事。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想想故事里出现了哪些动物。(师范读)
2. 说“人物”。
黑板上的哪些动物出现在故事里,哪些动物没有出现在故事里?(出示动物名称: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野牛、大象、老虎;先读动物名,注意轻声;然后再说话,把话说完整。)
二、解课题
1. 揭示课题。
故事里的“咕咚”一声真好玩,把这么多小动物都吓着了。现在,看老师认认真真地把“咕咚”两个字写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 学习象声词。
“咕咚”是什么?(木瓜掉到湖里的声音。)你还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三、读课文
1. 初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小朋友们来讲更好玩儿。你们愿意当“故事大王”吗?那就先读好这个故事,等会儿老师请你们来试试。(生自由读课文)
2. 指名分节读课文。
3. 请一位小朋友读全文。
四、说故事
1. 说好一句话。
这个故事挺长的,有300多字。想讲好这么长的故事,咱们要先把一句话说好。(板书句式,学生口述: 都被“咕咚”_________,只有_________。)
预设: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都被“咕咚”吓着了,只有狮子 。
2. 说好几句话。
小朋友们都很棒,能把这么长的故事说成一句话。下面,咱们再来试试怎么把一句话变成几句话。(板书句式:_________,突然_________,一边跑,一边喊:“_________。” 学生试说。)
预设:兔子正在湖边玩儿,突然听见湖里传来咕咚一声。他吓得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板书:突然 撒腿就跑)
狐狸正在树下玩耍,突然听见兔子慌张的叫声,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板书:慌张)
还有谁啊?(板书句式,学生练说。)
猴子_________,突然_________,一边跑,一边喊:_________
小鹿_________,突然_________,一边跑,一边喊:_________
松鼠_________,突然_________,一边跑,一边喊:_________
3. 学会简单地说。
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要是一个一个都这么说,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怎么办呢?课文里有个好办法。(范读:猴子啊,小鹿哇,松鼠哇,都乱哄哄地跟着他们跑了起来。板书:乱哄哄)谁也能这么简单地说一说?(生练说,师相机指导。)
4. 加上故事的开头,说一说。(板书:森林 湖边。形成完整板书,略。)
5. 在情境中学词。
动物们都被“咕咚”吓着了,真有意思。黑板上有好几个词语,都是说动物们被吓着了的,你能找出来吗?(撒腿就跑、慌张、乱哄哄)
再次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五、写字
1. 观察结构。
(出示生字:棵、传、乱、树)
这节课有四个生字要写。要写好字,结构很重要。请仔细看看,这四个生字都是什么结构的。(三个左右结构,一个左中右结构。)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左让右。)看看这三个字,左边是怎么让右边的?(棵:“木字旁”的横要短,“点”要小,给“果”的“横”和“撇”让出位置;传:单人旁要瘦,单人旁的“短撇”不能太平,要斜一些;乱:“舌”字上面的“撇”“横”要短。)
2. 师范写“棵、传、乱”,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3. 对比结构。
“树”是左中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也要左让右,中间要最谦让,三个部分都很瘦。)
4. 师范写“树”,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5. 生描红。(师提醒:注意握笔、书写姿势和描红规范。)
6. 每个字临写两遍。
【关键词】酵母细胞;固定化;分组实验
一、教材分析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1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实验之一,该实验是近几年教材中新出现的实验,大部分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没做过这个实验,如果严格按照课本的要求来制作,能否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凝胶珠,对于缺乏实验经验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次考验,如果实验失败,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师和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为了能够在短短的45分钟内顺利完成此实验,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从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案方面做如下的尝试。
二、实验目标
1.让学生动手对酵母细胞进行固定化,并围绕固定好的酵母细胞(凝胶珠)的形态和颜色来理解固定化过程的操作要领;
2.体会固定化酶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1.1分组:学生分为四组(事先在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并对所选代表进行预先培训,以便让他们在课堂实验中指导本组同学操作,防止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第一组:0.7克海藻酸钠加入10mL蒸馏水
第二组:0.7克海藻酸钠加入20mL蒸馏水
第三组:0.7克海藻酸钠加入30mL蒸馏水
第四组:0.7克海藻酸钠加入40mL蒸馏水
1.2提前一小时用蒸馏水将酵母细胞活化;提前24小时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和干酵母进行酒精发酵(各准备4组)。
1.3提前做好探究工作,找到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最适宜的剂量。
2.实验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分为4组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每一组都有一个事先培训过的代表来指导本组其他同学的操作。
2.1酵母细胞的活化。设疑:酵母细胞为什么要活化?活化前后酵母细胞的代谢速率有何变化?活化为什么要选用50ml的烧杯?
2.2 配制0.05mol/L的CaCl2溶液。设疑:CaCl2溶液在此实验中有何作用?
2.3配置海藻酸钠溶液。四组依次配置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第一组,0.7克海藻酸钠放入50mL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第二组,0.7克海藻酸钠放入50mL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第三组;0.7克海藻酸钠放入50mL小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第四组, 0.7克海藻酸钠放入50mL小烧杯中加入40mL蒸馏水。分别将各组小烧杯放在60℃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边加热边搅拌,将海藻酸钠调成糊状,直至完全溶化。(不用酒精灯间断加热,主要因为在加水比较少的情况下,海藻酸钠根本还没来得及溶解就已经焦糊了)
2.4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设疑:为什么要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如果不冷却将会导致什么后果?从而提醒学生注意一定要先冷却,再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否则最终固定的将是被烫死的酵母菌,无法发酵。
2.5固定化酵母细胞。每一组都让事先培训过的代表来指导本组其他同学以恒定的速度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配置好的CaCl2溶液中。(注意控制好滴加的速度和注射器的末端与CaCl2溶液液面之间的距离。)同时安排同一小组的个别成员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蒸馏水中,比较并观察现象,从而理解CaCl2溶液在此实验中的作用。
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以下表格
4.结果分析与评价
引领学生思考:①通过比较四组凝胶珠的颜色和形状,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②同一小组内成员得到的凝胶珠颜色和形状也有差异,从整个操作程序上看,还应该怎样改进?③如何检测凝胶珠的质量是否合格?
5.后续实验
把提前24小时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和干酵母进行酒精发酵的烧瓶分发到四个小组,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看一看(看哪个烧瓶中产生的气泡多);闻一闻(闻哪个烧瓶的酒味更重,除了酒味还有没有其他杂味);想一想(为什么直接加入酵母菌的烧瓶产生的气泡多?为什么酿出来的酒中有杂味,要想除去异味,还有那些注意事项?直接用干酵母和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各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反思
在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中,通过分组实验,每一组配置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既能体现实验的平行重复原则,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到结论: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实验失败,海藻酸钠浓度过低,凝胶球所固定的酵母细胞太多,呈白色,这要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探究适宜的海藻酸钠浓度。通过后续实验,在给予的适当的提示诱导之后,将问题抛出,细胞的固定化是要求在无菌的条件下操作的,怎么营造一个严格的无菌的环境,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字故事;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100-02
Design and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 of Digital Storytelling//Zhou Jing, Zhao Zhijing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element in digital era, Digital Storytelling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Many schools use it to mora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senior thinki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Digital Storytelling, discusses its design key points and th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its appli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storytelling;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China 225002
数字故事最早在国外是作为个人多媒体故事叙述方式出现的。Daniel Meadows认为:数字故事就是个人的、短小的、发自内心的多媒体故事,而数字化正是它区别于传统故事的独特魅力所在。国外已有很多将数字故事应用于教学的经验,且多是以竞赛、项目、与学科结合的形式开展。我国也于2001年开始,由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老师指导研究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指导上海、苏州等地的中小学将数字故事运用到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受到师生的欢迎。
1 数字故事的特点
笔者认为数字故事并非新鲜事物,在生活和学习中早已出现并有所应用。如很多具有故事情节的、简短的DV及动画作品都可称之为数字故事。只是并没有把这种可视化的故事表述方法推广开来,而且相对于欧美国家,应用数字故事教学的尝试较少。数字故事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真实性
数字故事不同于童话故事、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等,这里的故事是基于真实的事实。同时数字故事也不是简单的“镜像”记录生活,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探究,并通过数字故事的方式展现所掌握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看法。
1.2 故事感
故事感即围绕主题,把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其具上下文语境,并富有情感地表达出来。即让人们在一定的上下文内容、一定的背景中去讲述,讲述的事物更容易被理解。这也是数字故事与一般视频短片的不同之处。
1.3 多感知性
传统故事往往以口头讲述、书面记载或录音流传较多,缺少感动和震撼的氛围。数字故事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它集成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使故事的聆听者可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得故事内容,比传统叙述形式更具体、直观,信息量更大。
1.4 高共享性
数字故事是把传统讲故事的艺术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播客为学生的数字故事提供了交流、共享的平台,传播范围更广。此外,时下流行的Web2.0模式的多媒体工具也支持数字化故事的在线制作和分享。
2 数字故事设计的关键环节
2.1 故事主题的选择与设计
一个故事必须确定一个核心主题,这是很重要的。当主题是个人的并充满感情的时候,学生学习热情也会增加。
选择主题时要考虑两点。1)具有亲和力。选题必须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要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时展密切相关。2)具有挑战性。所谓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挑战性的主题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挑战要注意掌握一定的度,太难学生就可能会因为失败而沮丧,无益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禁锢学生的思维;同样,如果太容易,学生就不会做深度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
2.2 故事情节板的设计
在故事构思过程中,创建一个故事情节串联图板是重要而又必须的一个环节。故事板是表明待拍摄作品的场景、镜头顺序和动作、情节变化的一系列略图,是最终作品的可视化预览。这一步主要是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来完成。
制作数字故事,故事板的内容多采用剧本式的,即详细表达作品创意,如图1所示。
创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时间和画幅的把握。若节奏舒缓,内容单纯,可适当减少画幅;节奏较快,动感强,则适当增加画幅。二是注意作品细节的处理,比如镜头感、运动感、层次感等。
3 数字故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数字故事体现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制作过程中,学生既是读者和作者,同时也是编剧、艺术家和导演。因此,将数字故事应用于学科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问题。
3.1 掘生活之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故事是有情感色彩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决定了他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同的。应尊重学生的生活、生命体验。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生活,尤其对中小学生而言,学习是其人生历程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并将生活这一广阔天地中的资源恰当地加以利用。
3.2 存主体精神
数字故事在欧美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因为数字故事的魅力不仅来源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制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这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需要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教师必须使学生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当然,能否成功地把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离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若没有做好“导”的工作,就会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3 重实践能力
数字故事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或小组收集、分析、选择信息,构思、写作、开发数字化作品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从而让学习者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其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教师应多观察生活、思考教学,主动把数字故事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中,以丰富学生的创作天地,为学生提供又一个表达思想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准确读出书中含生字的词语。
2.了解部分生字的偏旁部首,间
架结构,学会按笔顺规则书写。
3.初读课文,对蝴蝶谷留下一定印象;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台湾岛的气候特征。
教学重难点:
1.生字学习。
2.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说题
1.刚才我们猜出来的最后一个谜底是——(蝴蝶)板书:蝴蝶,想看看它们吗?能用一些词语说说你的感觉吗?
2.老师在“蝴蝶”后面加上山谷的“谷”字,再来读一读。(画两座连着的山)你知道哪里是山谷呢?对,山和山凹下去的部分就是山谷。
3.老师再加上“台湾”这个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19课的课题,指名读,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
2.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生字都会读了吗?
(2)出示生字词:水源;茂盛;春季;一批;赶来;景象;撒下;照耀;五彩缤纷;翩翩起舞。
看,这是我们课文中的生词,能读好吗?自己先练练!
②你觉得哪些词的读音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呀?
③指名分行读,请学生评议,适当指导。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④连起来读,边读边记住它们。
⑤同学们读得又准确又响亮,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
(3)你们好棒哦!如果我把字词娃娃藏进句子里,你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吗?先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帮助读好这些句子。
预设: 你想读哪一句?
A祖国的宝岛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
指名读,适当指导水源充足,强化读,范读,小组读。齐读。
B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指名读,在读准字音,语句连贯,声音响亮等方面引导学生读好。
三、再读课文
1.谁最勇敢,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不但要认真听,还要想想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怎么样?
2.第二自然段要比第一自然段
长,有信心吗?(指名读)
3.这可是全文最长最难的段落啊!相信你们练过以后,一定能读得非常好。指名读第三段。
4.第四段,指名读,齐读
过渡: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台湾有蝴蝶谷?你在课文里发现答案了吗?(生找第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A(投影第一段课文)女生齐读
B读了这段话,你对台湾有什么了解?(总领此段)
1.台湾那里温度不冷也不热,让人很舒服。
从“气候温暖”一词知道(生若说词,师用上句讲解)“温度不冷也不热”就是——(生)气候温暖
2.这里水源充足。
“水源充足”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张图就知道了。
3.台湾的花草很多,长得很好。
你是从“花草茂盛”这个词知道的吧?
4.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在这里生活的小蝴蝶,心情怎么样呢?谁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指名读)
5.这是我们祖国辽阔的版图,她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大家能从图上找到台湾吗?在祖国的东南方,有一个岛像明珠一样镶嵌在东海和南海的浪花里,这就是宝岛台湾。(出示台湾地图)
6.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的自然风光。
7.你们发出了一声声惊叹,在惊叹什么呀?
8.相信你们现在能读得更美,谁来展示一下。(指名读)
9.读得多美啊!你们这样还能读吗?我们再这样读一遍。(背诵指导)
过渡:多么迷人的台湾啊!有几个生字娃娃早就按耐不住,吵着闹着又要和小朋友们见面了,还记得他们吗?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祖、源、茂、季、景”。
2.指名读,齐读。
3.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你想先学哪一个?(生说哪个就点哪个讲)
(1)学习生字“祖”。
①什么结构?(左边是示子旁)
②你能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一记它吗?(姐、组)
③师范写,生书空,一边写一边说字的位置(一定要准确地说出各个部分在田子格的位置)左窄右宽。
④组词。
(2)学习生字“源”。
①什么结构?
②刚才祖用了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可以怎么记?(三点水加草原的原)
③谁来说说哪些笔画要注意?让学生说说摆布后,师范写,生书空,一边写一边强调字在格子中的位置(撇要长,拖住三点水)
④组词。
(3)学习生字“茂”。
①很久以前“茂”是这样写的,观察看看,你能猜出字的意思吗?(上面是草,下面的戊是丰盛的意思,那连起来呢?草木丰盛)
②什么结构?下面部分和哪个字相似?(成)
③书空。
④组词。
(4)学习生字“季”。
①你觉得它跟哪个字长得很像?(李)什么李?(木子李)
②那可以怎么记这个季呢?(禾子季)
③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字呢?(张,孙,胡,章…)
④观察一下,那些笔画要注意的?师范写,生书空(竖短,横长)
⑤组词。
(5)学习生字“景”。
①想想,你能怎样记住这个字呢?(分开上下;猜谜:太阳照着北京;影子的三撇不见了……)
②说说要注意的笔划。
③师范写,生书空。
④组词。
六、总结写字
1.请小朋友们拿出笔和练习纸,先描再写。
(表扬的语言:你坐得真端正 要注意保护眼睛,头抬高一点)
2.作品展示。
3.请其他小朋友对照着将自己的作品改一改,写得好的也可以奖励自己一颗星。
关键词:古典概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3(必修)第三章概率的第二节古典概型的第一课时,是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几何概型之前,尚未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教学的. 古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事件的特点;
(2)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3)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2. 过程与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两个试验的观察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观察类比骰子试验,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体现了化归的重要思想,掌握列举法,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一些随机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有限性和等可能性.
■教学内容
一、温故知新
1. 什么是互斥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什么是对立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概率的加法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各组派代表抢答.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
思考一:
看下面两个试验,分析事件的构成,回答下列问题
1. 试验一:“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
(1)试验的结果有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验二:“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看书P119页探究.
(1)试验的结果有几个??摇?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摇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件D2、D3、G,H与C1、C2、C3、C4、C5、C6之间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互动:
教师创设情境,为导入新知做准备.
设计意图:
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本事件的概念: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如:试验1中的“正面朝上”、“正面朝下”;试验2中的出现“1点”、“2点”、“3点”、“4点”、“5点”、“6点”.
思考二:
(1)在一次试验中,会同时出现“1点”和“2点”这两个基本事件吗?
(2)事件“出现偶数点”包含了哪几个基本事件?
基本事件的两个特点:(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师生互动:
学生回答两个问题,教师适时引出基本事件的两个特点,并加以说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
问题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认知
例1 从字母a,b,c,d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分析:为了解基本事件,我们可以用列举法把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列出来.画树状图是列举法的基本方法,一般分布完成的结果(两步或两步以上)可以用树状图进行列举.
■
解:所求的基本事件共有6个:A={a,b},B={a,c},C={a,d},D={b,c},E={b,d},F={c,d}.
师生互动:
初步感知,熟悉构成任何事件的基本事件;先让学生尝试着列出所有的基本事件,教师再讲解用树状图列举问题的优点.
设计意图:
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渗透到具体问题中来.
思考三:
以下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多少?
试验1:P(“正面朝上”)=P(“反面朝上”)=■;
试验2:P(“1点”)=P(“2点”)=P(“3点”)=P(“4点”)=P(“5点”)=P(“6点”)=■.
思考四:
观察对比,找出试验1和试验2的共同特点:
■
经观察,概括总结后得到: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概型,简称古典概型.
师生互动:
让学生先观察对比,找出两个试验的共同特点,再概括总结得到的结论,教师最后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
思考五: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的古典概型的例子吗?
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对生活中古典概型的认识和了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古典概型,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四、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思考六:
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多少?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又该如何计算?
试验2:掷一颗均匀的骰子,事件A为“出现偶数点”,请问事件A的概率是多少?
探讨:基本事件的总数为6,事件A包含3个基本事件:“2点”、“4点”、“6点”,则P(A)=P(“2点”)+P(“4点”)+P(“6点”)=■+■+■=■=■,
即P(“出现偶数点”)=■=■.
由上可以概括总结出,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P(A)=■.
提醒:
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时,应该注意:要判断所用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前提).
师生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试验2中“出现偶数点”这一事件的概率,先通过用概率加法公式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再对比概率结果,发现其中的联系.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运用观察类比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突出了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这一重点.
五、反馈矫正
例2 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9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9的概率是多少?
解:(1)掷一个骰子的结果有6种,我们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1、2,以便区分.由于1号骰子的结果都可以与2号骰子的任意一个结果配对,我们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组成同时掷两个骰子的一个结果(如表),其中第一个数表示1号骰子的结果,第二个数表示2号骰子的结果. (可由列表法得到)
由表中可知同时掷两个骰子的结果共有36种.
(2)在上面的结果中,向上的点数之和为9的结果有4种,分别为:
(3,6),(4,5),(5,4),(6,3).
(3)由于所有36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其中向上点数之和为9的结果(记为事件A)有4种,因此,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可得:
P(A)=■=■=■.
师生互动:
教师对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关键点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
加深对古典概型的理解(尤其是等可能性),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
思考与探究:为什么要把两个骰子标上记号?如果不标记号会出现什么情况?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如果不标上记号,类似于(3,6)和(6,3)的结果将没有区别. 这时,所有可能的结果将是:
■
P(A)=■=■.
观察下面两对骰子:
■
上面左右两组骰子所呈现的情况,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地感受到,这是两个不同的基本事件.
设计意图:建立有效的模型,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巩固提高
练习:1. 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假设某考生不会做,他随机地选择一个答案,则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解:这是一个古典概型,因为试验的可能结果只有4个:选择A、选择B、选择C、选择D,即基本事件共有4个,考生随机地选择一个答案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从而由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P(“答对”)=■=■.
探究:如果该题是不定项选择题,假如某考生也不会做,那么他能够答对的概率为多少?此时比单选题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2. 从1,2,3,4,5,6,7,8,9这九个自然数中任选一个,所选中的数是3的倍数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
3. 从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的袋中任取3个球,求所取的3个球中至少有1个白球的概率.
4. 从{1,2,3,4,5}中随机选取一个数为a,从{1,2,3}中随机选取一个数b,求b>a的概率.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来列举试验中的基本事件的总数.
设计意图:随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
(必做)课本130页练习第1,2题课本134页习题3.2A组第4题、6题
(选做)课本134页习题B组第1题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作业,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通过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能在作业中发现教学的不足.
■教法、学法及评价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最后在例题中加入模型的展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法分析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