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行业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优化是任何2G或3G网络建网中的实际问题,TD-SCDMA网络也不例外。普天的网络优化软件名为OpenTunes,据悉,这是普天在充分研究TD-SCDMA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推出的创新的网络优化工具与解决方案。同时,根据TD-SCDMA的技术特点,普天OpenTunes网优软件将网络优化方法研究成果固化到网络优化工具中。
中国普天表示,TD网优工具要求实用性非常强,所以普天网优软件提供了海量的测量报告(MR)数据,可对测量报告数据的过滤、筛选、计算分析,在全网范围内及时找出存在弱覆盖、越区覆盖、强干扰、业务质量差的小区,再结合定位算法,可对覆盖、干扰、业务质量进行定位渲染,绘制出网络全景图,为优化工程师提供路测之外的覆盖、干扰、业务质量评估手段,大大节省时间成本。
普天在TD网优工具中设置了邻区优化功能,可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优化数据。
关于OpenTunes的后续版本,普天透露,已经为此制定了长远的规划。后续将不断加强对TD-SCDMA增强的引入,对网络优化的影响和变化的研究,将TD-SCDMA智能优化功能的实现引入到OpenTunes中,使其成为TD及其增强功能的网络优化软件。
行业手机报迎来发展新机遇
日前,在京结束的“2010年中国行业报年会”上透出强烈信号,3G网络、用户细分正在促使中国行业手机报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据易观国际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阅读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我国手机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达1.49亿,全国手机报总数突破1500种。
随着手机报进入3G时代,新闻类手机报因内容高度同质化而迅速充斥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手机报报社抱怨电信运营商渠道垄断,电信运营商则抱怨手机报社内容缺乏新意。专家分析,根本原因是3G使信息渠道扁平化了,导致各地占山为王的报社在手机报平台上形成扎堆效应,僧多肉少,竞争惨烈就成为必然。
如同传统媒体一样,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是分众传播,行业报纸一直以专业、权威、个性独特的优势服务于特定行业用户,而行业内容的专业度又对运营商和大众新闻媒介竖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这与3G手机报市场细分发展趋势形成完美交叉,这是行业手机报能够在手机报市场稳占一席之地的内在原因。
一、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一)数量
从现有公开的信息来看,自2007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首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进入到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二)主体
截至2011年8月10日,根据现有公开信息,我们搜集到由国内11个行业协会或组织的行业层面的社会责任报告19份。具体如下:
二、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
本研究在对所搜集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系统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不同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向读者全方位展现中国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及行业社会责任推进状况。
(一)报告的共性分析
依据“金蜜蜂行业报告评估系统”,我们从结构完整性、报告可信性、报告可读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创新性、内容实质性6个维度对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系统分析。
在选取样本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当行业多份报告时选取最新报告;第二,当行业只一份报告时,选取该报告。根据此原则纳入本次研究的样本共有9份。
1 结构完整性 在结构完整性方面覆盖率较高的指标如下图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结构完整性所涉及的指标中,80%以上的报告涵盖了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内容,70%以上的报告能够对行业概况、行业社会责任规划等相关内容进行披露,60%以上的报告介绍了报告的基本参数,半数以上的报告对行业社会责任的推进与管理进行了描述。从披露的指标内容看,覆盖率较高的指标多属于报告的基本信息。这表明,多数报告能够对行业概况、行业社会责任实践、报告参数等信息进行描述,结构比较完整。但披露内容还不够全面,例如高管声明等内容只有少数报告作了披露。
2 报告可信性、可读性、绩效可比性和创新性
对于报告的可信性、可读性、绩效可比性和报告创新性四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一是报告具有较高的可信性,普遍采用了比较中立、客观的表达,且多数报告披露了利益相关方的评价,其中三分之二的报告含有负面信息的披露。二是报告体现出较高的可读性,绝大多数报告能做到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色彩搭配处理较好,并采用合理的页面布局。三是报告呈现出一定的绩效可比性,多数报告都有跨年度的绩效数据。四是报告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多数报告体现的责任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且体现出一定的行业特色。
总体来看,大部分报告能够客观地反映行业社会责任绩效,并采用比较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以方便阅读。但是,报告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在报告可信性方面,只有少量报告有专家点评或第三方审验;在报告创新性方面,报告的结构和形式还有待更好地体现行业特色。
3 报告的实质性
利益相关方的识别
下图是行业报告识别出利益相关方的情况:
由图4可以看出,所有评估的报告均将社区作为利益相关方,70%以上的报告识别出了员工、客户、环境、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60%以上的报告显示出行业重视与媒体的沟通和互动。与此相对应,仅有少数报告识别出了协会会员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因此,行业应依照自身特点全面识别自己的利益相关方。
针对各利益相关方披露的议题各利益相关方议题披露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对于员工方面,半数以上报告包含了为员工依法参与社会保障以及缴纳费用等内容。对于客户,60%以上的报告介绍了为客户提品或服务的情况以及相应的质量信息。在环境责任方面,近80%的报告披露了行业在运营中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垃圾和废弃物的排放,同时半数以上的行业重视对资源、废弃物品的再利用。在社区方面,绝大多数行业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为社区捐款捐物、提供志愿者服务,帮助社区完善基础设施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行业方面,大多数行业协会能够参与行业标准或规范的制定,积极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媒体,70%以上的行业重视媒体监督和媒体评价,半数以上的行业能够主动向媒体披露信息。
从总体来看,多数报告能够披露对员工、环境等利益相关方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披露内容不够全面,这表现在:披露内容大多属于必尽责任和应尽责任范畴,并且还不够系统,如员工工资支付情况、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等指标披露非常少;只有较少的报告对愿尽责任指标进行披露,例如对困难员工提供帮助、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等。因此,报告有待进一步加大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责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推动行业全面、深入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报告个性分析
本部分对多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总结不同年份报告的内容、结构和形式的特点及变动情况;对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报告信息披露特点和程度。
1 对多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舌勺分析
目前,国内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和中国矿业联合会的社会责任报告属于多年,时间分别为2007年至2011年、2008年至2011年、2009年至2010年,均为连续,报告数量分别为5份、4份和2份。下表对这三个行业不同年份的报告从内容、形式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体上看,多次的报告在内容、形式及结构上都有持续改善,具体表现为:其一,内容越来越丰富,能较好地反映推动行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实践;其二,表达方式丰富,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其三,结构相对稳定,具有较好的延续性。
2 对首次饷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
除上述三个行业了多份社会责任报告外,其它行业均只了一份社会责任报告。这些报告在信息披露方面体现出明显的行业特点。例如,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企业重视生产安全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积极参与当地的慈善公益事业。中国饮料业企业则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协会制定了多种行业标准以规范产品生产;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企业注重推广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企业也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为贫困社区捐款捐物。 由于医疗机构性质相对复杂,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在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大多还处于模糊状态,但医疗机构一直热衷于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对社区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也包含一些地方行业协会的报告。例如,2011年广东房地产协会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创了房地产业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先河,报告对协会自身、行业产品质量和行业参与社会公益等信息做了披露。但由于是首份报告,报告披露的信息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总之,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披露了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及绩效,但普遍存在披露信息相对集中、结构条理性较差等问题。相信这会随着机构对社会责任认识不断清晰和社会责任实践的全面开展而逐渐得到完善。
三、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1 总体上处于先导位置
虽然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起步时间不长,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业也不多,但从各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来看,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先导位置。从我们初步掌握的文献来看,国际上除了钢铁行业协会等少数国际行业组织了行业报告外,各国内部的行业协会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还很少。
2 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相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而言,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个更具挑战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规范,目前国内仅有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中涉及到了行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方法和指导;同时,行业组织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案例也比较少。国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报告数量少;报告披露内容不够全面,部分报告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报告水平参差不齐。连续多年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相对全面,其结构和内容也都在不断完善;而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相对比较集中,部分报告结构还有待改善。
3 结构较为完整,表达方式人性化
总体来看,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结构比较完整,表达方式也比较人性化。在结构方面,大多数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涵盖行业概况、报告参数、行业社会责任规划等方面的信息,对行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能够作比较系统的介绍。在报告的表现形式方面,大部分报告能够做到图文并茂,运用图片、表格等方式使信息表达更加直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 实质性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多数报告识别出了员工、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并披露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实践信息,但披露内容仍不够全面。一是对于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不够全面,只有少数报告识别出会员是协会的利益相关方,二是披露的信息基本属于必尽责任和应尽责任范畴,对于愿尽责任披露的内容较少。
(二)建议
1 加强对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价值舌勺认识。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行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工具,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在行业内,应着力引领并督促业内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行业外,激励其它行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实践信息。在国内,多方推动各行业社会责任发展;在国际上,促进行业品牌建设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2 加强探索和交流。各行业协会加强探索与交流,在行业内,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全面总结行业社会责任的实践经验及实践成效;在行业间,加强与其他协会或组织的交流,借鉴其他协会或企业的较为出色的社会责任报告,从形式上不断创新,从结构上不断改进。
2017年4月至5月,上海美国商会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上海美国商会的426家会员企业进行了关于中国商业环境的调查,结果汇总为《2017年中国商业报告》。
调查显示,在华美国企业2016年的利润和营业收入普遍回升,增长幅度接近于2015年经济发展放缓前的水平。与此同时,它们仍然面临着诸多旧有和新生的挑战,对于未来5年中国商业环境的乐观程度与以往基本持平。
具体来看,受访企业中2016年实现盈利的比例上升至76.9%,制造业企业中盈利比例更是高达83%。
通过与全球其他市场收入增长率对比,有一半的受访企业发现,在中国市场实现的增长率更高,有五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中国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全球增长率。在居民收入增加、中产(原文如此。编者注)阶层扩大的背景下,近四分之一的零售企业表示,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超出全球增长率的10%以上。
美国企业2017年最突出的挑战,仍然是经营成本上升――有93%的受访企业认为成本上升是业绩提升的障碍。紧随其后的挑战,是来自本土企业的竞争(82%)和人才匮乏(78%)。
与往年相似的是,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企业认为,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能更迅速地利用和适应社交媒体和其他线上平台”。而且中国企业无需向海外总部汇报和获得批准,大幅缩短了决策周期。
可以认为,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取代其他跨国企业,成为美国企业眼中,中国市场上主要的竞争对手。
对零售业来说,则存在着一个行业性挑战:78%的零售业受访者将政府体系行政效率不足视为“严重阻碍”。
本次调查还请受访美国企业预估了未来三至五年内,中国市场最有可能给本行业带来利好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消费增长、城市化和科技媒体电信领域的创新。
过去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减少了驻华高管的数量,这反映出美国企业正在积极适应“新常态”,继续推行人才本土化。与此同时,超过60%的企业计划在2017年内增聘员工。
投资目的地方面,上海以外的首x投资地中,位列第一的是北京(27.2%)。其他最受欢迎城市包括苏州(27%,特别受到制造业企业青睐)、成都(23%)、广州(17%)和深圳(17%)。
纽约时报近日了一份极长的(96页)报告,取名虽为“创新报告”,但其实是一个反思报告。反思的大背景是这样的:过去一个财年第四季度中的净利指标有63%的大幅下降,只有6560万美元,而上一财年同期这个数字是1.781亿美元。
从纽约时报开始搞收费墙起,我一向的观点就是悲观性质的。倒不是说没人会付费,而是说这个市场空间是有限的。对于这样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的要求是持续增长,但收费墙模式做上个两三年,就很难再形成多大的增长。除非纽约时报最后退市,走小而美道路,但凡要待在公开市场上,收费墙是很难持久的。
纽约时报虽然进行了长达近百页的反思,但在红杉资本主席Michael Moritz眼里,依然反思得不够到位。在其Linkedin账号上,主席先生很不客气地这样写道:
《纽约时报》刊头的32人中(高层人士名单),没有一个人的头衔中含有“软件”、“工程”、“设计”或“技术”这样的词。而最能说明问题的则是,在这份97页的报告中,“软件”这个词没有在报告正文中出现过一次;而且一直到63页,才首次出现了“代码”这个词。此外,它给人一种很明显的感觉,该报告的撰写人无法鼓起勇气,把对受众的称呼从“读者”(reader)改为“用户”(users)——可能是怕报社一些学究担心那会被人误会为“成瘾药物用户”。
事实上,纽约时报是一个很以内容为本的媒体,这个想法粗粗一看的确没错,媒体怎么能不以内容为本呢?但其实还是很有些微妙的变化。究竟是制造内容就是目的呢,还是制造内容只是一个手段?纽约时报很显然就是前者。它一门心思生产内容,然后就觉得,只要内容足够好,无论是直接收费阅读,还是间接广告收入,便会纷至沓来。殊不知,不进行运营的内容价值很低,那种做好内容坐等收钱的百年媒体模式,已经走到了崩溃的时刻。
赫芬顿邮报:靠规模变现,算不上“内容经营”的优秀者
纽约时报是一条PGC(专业生产内容)的路线,走的是“精英范儿”,而一家原生的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则是UGC(用户生产内容)的路线,走的是“众包范儿”。众包大幅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成本,也大幅提高了内容供应量。这个网络媒体的流量很高,冲到了全球排名100之前的位置,早在11年,就以3.15亿美元的价格被AOL收购,成为新兴网络媒体的代表。
赫芬顿邮报不能说对内容不重视,但打磨钻研的劲头显然是不如纽约时报的。不过,在我看来,它其实还是内容+广告的传统媒体模式——只是生产上有了比较大的创新,进化得并不完全。根据Alexa的统计,大概在2012年年底,赫芬顿邮报的流量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下滑态势,13年年中甚至跌到了百名开外。这就说明,完全依赖UGC,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受众疲惫感。赫芬顿邮报后来回过头来,对内容再次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专业干预,流量便开始回升。
赫芬顿邮报的财务数据大抵如此:在被AOL收购时,年入在3000万美元的规模,考虑到这是一家05年就开始运作的媒体,这个数字谈不上有多靓丽。AOL收购完成后,当年收入就有了明显的提升,到达4000万美元。不过,这可能是AOL这家老牌网络媒体的助力所致(AOL自身也有超过2亿美元的营收),而且,赫芬顿邮报的人员也开始迅速扩张,成本有理由相信抬高不少。
我的视野里,赫芬顿邮报可能是把传统的“内容+广告”这个模式做到极致的媒体,它在内容上尽可能降低成本并同时加大供应量,商业套路上则并无多大的改进。这依然是一个靠规模(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眼球吸引)一步变现的手法,“经营内容”这四个字上,赫芬顿邮报不能算是优秀者。
BusinessInsider:媒体也可作“定制化生产”
07年创立的BusinessInsider(BI)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引起了我的注意,相对于精英范儿的纽约时报和众包范儿的赫芬顿邮报,它似乎走在了中间的道路上。它也是一个主要以PGC为主要生产模式的媒体(140人的团队里有一半是专职的采编人员),但它并不像纽约时报那样,只生产不运营。这家网站前后融资5轮,总共拿到了大概1860万美元,这在美国市场上,不算多大的一个惊人数字。但它的营收,在2013年已经接近2000万美元,较2012年增长了80%。
BI也会像赫芬顿邮报那样,做一些很夸张的标题,短小的文本内容,这是为了吸引相对比较粗浅的注意力。这些类似“黄色新闻”的内容,采用后端收费模式,也就是广告,来获取收入。
但BI对深度的内容同样保持高度的专注,比如说,它每半年就要一个关于互联网的趋势报告,上百页PPT,影响很大,俨然和著名的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趋势报告有分庭抗礼之势。在财经这个领域,BI的商业套路是,前端收费:直接由阅读者买单,包括定制咨询、行业报告以及投资前的风险尽职调查。
这个深度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大众媒体”的角色,利用流量的影响力(目前这个媒体在Alexa全球排行榜上大概是200名的位置)吸引到一些特定的访问者,并向这些受众进行定制化生产:你们需要什么,我生产什么,然后银货两讫。这种收费模式,和纽约时报的收费墙完全是两码子事。
我目前并没有获得BI这两块收入占比各自多少的信息。但这种模式很有趣的地方在于:在很受关注的面上的号召力之下,它另外有一套生意模式。定制咨询行业报告这些生意,原来都是类似麦肯锡这类咨询公司做的,但借助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媒体同样可以做。
国内外都有传统媒体在践行这个套路,比如知名的《经济学人》,做了很大一块非大众媒体的生意。由于是一家上市公司,数字就可以查阅了。
13年,它的收入为3.46亿英镑,广告收入占比只有3成,它的其它业务,EIU(智库服务)、CQ Roll Call(政府咨询)、TVC(制作售卖一些视频)则比例巨大。你认为,这还是一家媒体吗?
新时期,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日益加剧,综合成本快速上涨,就业压力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社会责任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成本高企,同时社会责任的内容也从原来注重企业内部“以人为本”,扩展到“绿色发展”、‘公平竞争’。而社会责任建设也持续成为高成本时代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15分。
这是我们持续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由。
2011年6月27日~2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国内市场的崛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社会责任体系融合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专题论坛同期举行。会议期间了“2010―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16家纺织服装企业同时社会责任年报。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瑞典驻华大使馆签署了社会责任项目合作协议书,并向相关企业颁发了“2011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践示范奖、优秀奖”、“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实践贡献奖、优秀奖”。
政府将努力推动新时期社会责任建设
作为国内产业界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行行业,纺织服装行业率先推出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行业标准,第一个了规范化、本土化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导体系,几年来已80份纺织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日益加剧,综合成本快速上涨,就业压力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十二五”期间,要发展建设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会上提出,新时期纺织服装企业一是要建设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用工荒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与员工利益分配面临严峻挑战,如不能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要引导企业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创建负责任、和谐的企业文化,营造人性化的企业用工环境,不断改善员工福利待遇,提升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进一步树立环境友好和绿色发展理念。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排放,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三是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大力推进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树立可信赖的企业质量信誉和诚信形象。
四是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媒体作用,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为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而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将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推动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把引导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建设作为创新行业管理方式的重要抓手。同时,工信部今年还将把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经验向电子等行业推广,进一步强化中国产业界社会责任的整体战略和国际话语权。
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项重要举措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总结十一五期间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时说,过去五年,社会责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了体系,扩大了试点,丰富了经验,促进了企业和谐和社会和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保护生态环境效应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效应,增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善了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国际声誉。
对于“十二五”期间的社会责任工作,杜钰洲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做好在全行业开展社会责任自律工作推广和发动工作;第二,要以企业责任信息披露为抓手,加大实施推进纺织工业社会责任建设;第三,围绕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开展落实社会责任重点专项推广,继续开展以对劳动者人文关怀中心内容社会责任建设专项,同时,节能减排也要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选项加以推动。要给予更多的节能环保低碳项目,发挥信息和专家平台的作用,研发行业碳足迹评估与核算方案,协助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企业制定规划和政策;第四,继续扩大开展与国内相关产业,和国际相关产业,或者国际相关组织之间有关社会责任的交流与合作。
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品牌与供应链管理
在题为《透明、包容、创新――社会责任与价值经济的和谐共振》的主题报告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在从“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中,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使命、发展路径以及发展规律将发生重大的跃变,将从“规模经济”到“价值经济”的跃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跃变,在这跃变中,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有效推进,将成为纺织工业实现跃变的“隐形翅膀”,助推纺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中国早日达成“纺织强国”。
因此,产业发展需加快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个体到系统”、“封闭到开放”、“有形到无形”以及“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意味着以‘公平竞争’、“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为主旨的社会责任实践,将有效地推进产业发展向健康、规范、有序的逻辑演进。
在透明、合作与优化三个主题词下孙瑞哲回顾总结了_一年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体会。他表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始终秉承的一个思维理念是,以实现纺织工业在全球经济范围内的“代际公平”为使命,在价值理念与方法论之间,“依于仁,游于艺”,寻求系统、开放、睿智、和谐的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今后将重点做好四项工作:第一,在行业发展政策中持续强化社会责任导向;第二,在其他行业系统化推广社会责任建设经验;第三,在节能减排方面探索低碳供应链形成机制;第四,在供应链上深化并拓展社会责任体系合作。
行业报告展示创新理念与行动
此次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连续第五次的行,114t会责任报告。《2010-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系统、开放、透明地向社会各界披露了行业一年来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工作的实践,并传达了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新理念、新规划。报告共分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在说明2010年度中国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行业宏观因素的变化及其对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2010年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要工作及其进展;第三部分专门分析了社会责任标准及倡议合作与融合的趋势及现状,并着重介绍了CSC9000T和BSCI在这一领域的共同尝试;最后一部分则说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2011年度到2012年度的社会责任工作规划。
企业报告量大质高示范性强
在大会上,百隆、达利、海冬青、经纬、丹毛、海天、好麦尔、志向、恒田、天圣、富丽达、乔顿、彩虹庄、红绿蓝、嘉名、华峰氨纶等16家中国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在大会上了根据CSR-GATEs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也展示了近年来行业开展社会责任建设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今年全国各行业企业报告会超过600份,纺织行业企业公开的社会责任报告有44份,涉及纺机、服装,针织、印染、产业用、丝绸、棉纺、化纤、毛纺及配件等十个细分行业。自2008年纺织行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起到现在,共T86份企业报告,其中近40%的报告经过了国际权威第三方验证和行业协会鉴证,在各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体系融合:融则通,通则变,变则顺
大会当天,“社会责任体系融合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专题论坛也同期举行。BSCI、SA8000等国际、国内相关社会责任体系机构的代表共同出席探讨交流体系融,推进社会责任事业的发展大计。社会责任体系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方式的巨大创新,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与国际通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的融合将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事业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走向世界迈出的第―步。
孙瑞哲指出,在社会责任体系进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不同责任体系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最终表现为社会责任体系的信任危机与实施主体的履责成本。体系的融合,应当成为社会责任体系本地化与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融则通,通则变,变则顺”,随着社会责任体系的高度融合与价值交汇,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社会责任建设为产业转移保驾护航
同期举行的“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国内市场的崛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专题论坛,是国际范围内首次就产业转移与社会责任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专题研讨会,旨在通过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探索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避免重复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为产业的成功转移保驾护航,实现中西部地区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在会上强调,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同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如员工权益保护、劳资关系及环境保护等。不仅要汲取东部沿海企业在近三十年发展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经验,推广和复制到中西部地区,使其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同时也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当年东部粗犷发展的覆辙。
树行业典范,社会责任你我同行
从赛迪集团(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称CCID)的发展实践看,其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一个以行业资源为中心,围绕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与行业共同发展的历程。
近20年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运用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国信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其产值居国内各工业部门首位,已成为中国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是中国工业行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自存在之日起,其技术与市场竞争就与全球市场同步,包括与全球同步的市场要求及与全球同步的市场化运作环境。这种市场化的运作环境,促使IT厂商对品牌的强烈需求,对市场行销的强烈要求。同时,广大读者对信息科技这一新兴领域具有强烈的兴趣,由于信息传播渠道有限,IT媒体成为了沟通厂商和渠道、厂商和用户、渠道与用户的重要传播手段,成为了IT厂商传播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最直接的通道,成为了广大用户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最有效和最主要的介质。IT行业又是一个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推出的行业。这为IT专业媒体提供了不断的内容来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大、附加值高,但又竞争激烈,这就使IT企业的广告费用投入较大,为IT媒体持续提供了广告收入的源泉。
CCID顺应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将自己定位为“科技信息集成服务提供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媒体是一种商品,报业是一个产业”的创新观念,树立了市场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断发现市场、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科技媒体的作用,不断创新推出IT媒体与信息产品,为IT厂商、经销商、用户搭建桥梁,满足科技爱好者和IT消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信息需求,成为IT产业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CCID建设行业资源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依靠数字技术,建立整合的资源运营体系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场深远的革命,每一次传媒的变革都和技术革命密切相关。早在1996年,CCID便开始建立了集报纸(《中国计算机报》)、网站(Info Web)、光盘(info CD)三位一体的技术运营体系,以报纸媒体为基础,以Info CD多媒体光盘和Info web网站为扩展,实现三者之间内容共享,充分发挥各自媒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增强媒体影响力。一是建立数字化内容实时制作、管理、及访问平台,在报纸新闻采编系统基础上加以扩展,包括内容管理系统和报纸电子化平台,配以全文检索功能,以及内容数据库管理、安全权限分配等,把报纸内容以全真版面形式实时地进行和管理,并提供互联网和光盘内容的全文检索。实现了报纸、光盘和互联网三者之间内容共享。二是面向网络读者扩展互动服务功能,在报纸电子化的基础上,扩展了面向网络读者的服务,可以进行实时IT重要会议的网络直播,提供了和读者交互的窗口等功能。三是面向光盘读者扩展服务服务功能,以内容管理系统提供报纸内容为基础,配以光盘全文检索技术,面向光盘读者提供服务。
今天,媒体的生产和经营已经从传统走向数字化。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CCID立足于从传统运营向数字化运营模式转型,对媒体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建立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导向的内容生产、发行、广告及“1+1”业务协作体系,着力于多种介质、多种信息的整合传播,建立数字化信息运营服务体系,搭建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
首先是信息资源及内容生产的整合。过去行业媒体所依赖的是报纸内部控制的单向采编系统。在数字化模式下,CCID采用网络等新技术,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实现读者、传播者和采编融合的双向信息生产。集团的16个报刊共有600名编辑,近十个研究机构,还有几百个研究人员,通过统一的数字化生产体系,将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整合,根据不同的媒介特性生产所需的信息,分别编辑为报纸版本、电视版本、网络版本或手机版本等。同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深加工,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更高价值的数据服务。
其次是服务的整合。过去,读者在阅读报纸时,基本上是一对一的被动接受共性信息服务。在数字化模式下,CCID致力于满足各种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定制需求,实现与读者一对多,乃至多对多的信息服务。通过数据挖掘系统,识别、跟踪、发现报纸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消费行为,从单纯的内容传播服务扩展为包括定向直投、专家型研究、广告效果评估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方式。
第三是营销的整合。过去,报业机构了解读者的需求主要依赖于发行。通过技术运用,CCID采用寻找用户的低成本市场营销模式,通过网络、手机、多媒体等多种营销手段,进行商机挖掘,同时改进服务或增值服务。
挖掘专业信息附加价值,提供信息产品集成服务
CCID充分发挥在行业和专业方面的资源优势,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解决方案”。
CCID通过600名编辑记者以及近十个研究所的几百名IT研究人员,采集并生产经过数据深加工和信息纵深挖掘后的“有价值的信息”,其中每年专业报刊信息传播量达24000万字;大型专业信息数据库超过100个、信息上亿条;每年的市场调查、市场监测、市场分析和咨询报告达1000余种。这些专业信息对IT企业客户、职业人士、广大读者和观众来说都是具有“必读性”的高价值的市场信息、产品信息和技术信息,为客户和读者带来了高效的商业价值,实现专业信息的高附加价值。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建立全方位的行业信息覆盖能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产业还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指计算机市场。计算机行业的兴起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媒体,CCID因应市场需求创办了《中国计算机报》和《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这一报一刊。随着市场的发展,计算机行业不断从行业本身向其他行业用户及大众消费者市场发展,CCID又相继创办了《中国电脑教育报》、《数字生活》杂志等媒体。随后,信息产业的范围从狭义的概念(计算机市场)逐步拓宽,实现了计算机、软件、电子以及通信市场的融合,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和市场。CCID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包括合并)了《软件世界》、《中国电子报》、《通信产业报》、《世界电子元器件》等媒体,初步建立覆盖整个IT产业的媒体信息传播服务体系。
随着媒体传播事业的发展,读者群体进一步“分众化”。产品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专业人员、行业用户等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阅读需求,针对不同的分众群体需要提供专门的媒体。在确立《中国计算机报》作为覆盖广泛读者的综合性大报权威地位的同时,CCID通过《电脑商报》、《网管员世界》、《开放系统世界》、《视窗世界》等媒体不断加强了对“分众”读者群的服务能力。
当前,随着中国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企业应用和大众消费成为IT媒体的传播重点。CCID不断探索专业媒体发展规律,制定了“定位窄众化、内容纵深化、报刊网络化、传媒数字化”的“四化”战略,以及以细分市场、多次传播、多重营销为重点的“1+N”模式,推出了新的细分媒体,服务产业中的新兴市场和热点领域。如《中国计算报》面对信息化细分行业市场,推出《电子政务参考》、《中国信息安全》、《存储世界》、《中小企业信息化商务周刊》等。细分市场专刊已经发展成为媒体业务新的增长点,取得了经营成功。
目前CCID拥有《中国计算机报》、《中国电子报》等16个报刊以及若干细分专刊、特刊,媒体业务覆盖包括计算机、软件、电子、通讯、家电、信息化建设等细分行业在内的,涵盖供应商、经销商到消费者的全线IT与信息化产业领域。集团平面媒体单期出刊1600多版,单期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年出版总量超过6000万份,覆盖读者超过1000万人,在中国信息产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以信息资源为中心,建立多次传播和多重营销的能力
在多元化传播格局下,媒体的核心资产不再是报刊、网络等“传统”或“新”的媒介形式,而是媒体的品牌和内容。“专业媒体”的范畴不只是报刊,而是以专业信息为基础的集成媒体,既包括报刊,也包括同一品牌的其它媒介方式,“专业媒体品牌”=“专业内容”+“专业服务”。CCID以专业内容和品牌为中心,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通过报刊、网站、手机等多种渠道,进行精准定位的多次传播。
CCID原来的媒体业务主要是报纸和杂志,为了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建设立体媒体传播途径,CCID在1996年开始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内容提供平台InfoWeb,并以此为基础在2000年成功融资900万美元建立了赛迪网。以后又相继发展了赛迪影视、赛迪电子出版等业务,将媒体业务覆盖到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影视、电子出版、图书等各种介质,建立了以IT为主的多种媒体复合传播格局,扩大对客户和受众的服务范围,减少对单一媒介的依赖。
当前,CCID紧紧把握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机遇,以报网结合为重点,推进数字化发展,实现包括平面媒体+网站+ePaper+手机报等多种渠道的多次传播,推动中计在线、通信产业网、网管员世界等网站改版,增强了互动性。通信产业报社开通了手机报、二维码业务,开展移动增值业务;电子出版社开展了手机广告(即时传媒)业务;赛迪网开通了全网移动IVR业务。
CCID以精准的数据库信息为基础,根据客户及市场需求,提供公关策划、展览展示、会议论坛、教育培训、数据情报、咨询顾问、产品及技术评测等多种增值服务,深入挖掘行业信息资源及品牌的附加价值,形成了专业化整合信息服务的能力。集团旗下的赛迪顾问、赛迪数据、赛迪评测等企业都已成为业内知名的信息服务品牌。
在会议营销方面,CCID通过其积累的庞大行业资源,每年举行数百次会议、论坛等活动。集团承办的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主办)、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新闻出版总署主办)及主办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中国IT市场年会、计算机用户年会、中国信息安全大会、中国工业设计年会、等众多特色活动已经成为行业盛事,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收益。
“《培训》杂志有限公司下设《培训》杂志、中训网和研究院。《培训》杂志着重于企业培训与人才发展最新案例、实用方法的报道与分析,探求企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中训网(.cn),是国内企业管理培训领域最为专业与权威的网站,致力于企业管理培训领域的理论探索、实践案例分析与研究、先进培训技术与方法的传播;培训管理研究院是非赢利性的专业研究机构,它以《培训》杂志为依托,以高端的专家团队为智库,致力于培训与人才发展的理论、实务及案例研究,同时辅助于深度的行业调查活动,为各类组织的培训与人才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组织学习与发展,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提升绩效。”朱总介绍说。
“我们举办的活动项目非常多。《培训》杂志自2005年创刊以来,已经和国内的大批培训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组建了人力资源经理沙龙和企业家沙龙。每年都会举办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今年已经是第九届了,并且在全国进行巡回活动。2010年举办了首届中国企业培训产业高峰论坛,2010-2011年度百佳培训师评选活动,2010年度中国“最受企业欢迎的培训机构”评选活动。《培训》杂志每一期都会举办读者会,而且每一期的主题都不相同,读者会会邀请国内著名的培训行业的专家和与会者进行互动,我们还会和国际知名的专家,国际知名院校进行交流,会员反响特别好。会员俱乐部也会定期的举行一些活动,促进会员之间的沟通。”朱总说到,“我们以后还会根据企业的发展,举办多样化的活动,适应时代的脚步。”
谈到ASTD国际会议会展,朱总自豪的说:“《培训》杂志是ASTD在中国唯一指定的官方合作伙伴,已连续两年组织中国培训人士组团参加ASTD培训大会,而且人数呈上升趋势。明年我们仍然要去参加的。”ASTD是未来企业培训与人才发展工作的风向标,每年都吸引8000到10,000人参加,其中包括30%美国本土以外专业人士。作为全球着名的非营利性专业组织,ASTD除推动年会外,更有行业报告、课程认证、评选及证书等。每年全美企业培训投资总额、人均培训消费额、人均学时、培训管理员服务状况、方法与技术手段细分趋势等,标杆研究对象几乎包含了美国各著名公司。ASTD研究成果、趋势,对世界范围的企业培训学习、人力资源建设有重要影响力。
最先挑战中金的是人事,这也是引发其他挑战的导火索。
证券行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昔日中金能如此辉煌,除了拥有深厚的背景外,最让中金骄傲的是拥有人才优势。
中金公司即便一个普通研究员,大多不仅拥有高学历或海外留学背景等,而且还有丰富的资本市场的投资经验。
正因为公司人才具有优势,打造了以前中金公司扎实的资本市场研究平台,每每各券商研究报告出炉,中金公司的报告总是能让机构投资者多看一眼,而且成为很多券商研究员撰写研究报告的范本或者模仿的对象。
中金出炉的行业报告和年初的十大金股,往往成为不少投资者重点的研读投资宝典,中金公司观点,一度成为投资者把握未来方向的风向标。
但是自从去年以来,这样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该公司的一些重量级的人物正在一个个地离开。
在去年早些时候,首先是公司的董事总经理贝多广拉开了中金人事地震的序幕,此后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执行主席兼投资银行部负责人丁玮、研究部(香港)副总经理沈建光、首席策略师高挺、宏观经济研究员邢自强……他们相继离开。
据统计,有数十位中金公司重量级的研究人员已经离开,并且大部分跳槽至竞争对手的公司中。
不言而喻,中金公司的人动的影响绝不是短期工作人员的青黄不接,而是流走这些人员对公司未来的挑战。
短期对中金公司的影响现在已经初步显现。近期的宏观经济等多领域的研究报告质量明显变化,媒体不断报道中金公司的宏观研究越来越不靠谱,其股票池质量也远不如从前。
接替哈继铭的是原巴克莱资本中国经济研究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新的研究核心的带领下新研究团队正在接受市场的检验。
投行业务也发生了变化,中金公司切得的承销和保荐业务蛋糕越来越少。
2009年这块业务还以10.97亿元位居所有投行中榜首,去年却落为第七名,在绝对收入上大幅缩水,承销与保荐费仅有7.4亿元,同比下降了30%,与第一名平安证券20.1亿元的承销费相比的话,相差甚远,不及其零头。
投资管理能力明显下降,虽然中金公司是国内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的先行者,但是2010年的业绩实在难以向投资者交差。
截至2010年12月31日,除去3只今年新成立的产品,剩下的8只中有一半亏损。中金股票策略二号亏损高达18%,位居所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倒数第一;其他3只产品的排名也占据了非限定集合理财产品排名中的后10中3个席位。
如此难堪的业绩关键原因是研究能力下降,对市场的判断发生了明显的误差。
近口,国内外各大媒体大多对2014年内上市的手机进行了盘点和颁奖。三星2014下半年的Note系列双旗舰――GALAXY Note 4和Note Edge当仁不让地成了最大赢家,在国内外媒体评选的各项榜单上斩获颇丰,再次印证了三星在智能手机领域的领航者地位。
作为安卓阵营乃至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标杆性产品,GALAXY Note 4继承了三星Note系列大屏、S Pen手写笔等优势,同时在手机外观设计和手机易用性等方面又有新突破。《参考消息》将GALAXY Note 4评为“年度最佳智能手机”,人民网将“年度创新产品奖”颁予Note 4,《新京报》也将它评为年度最畅销新品。在国外权威手机网站Phone AI@lqa的年终评选中,GALAXY Note 4更是收获“最佳平板手机”和“最佳拍照手机”两项大奖。Phone Arena认为:三星作为“平板手机”的开创者,在这一品类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事实上,目前市面上还难以找出比GALAXY Note 4更优秀的“平板手机”。
而GALAXY Note Edge则堪称是本年度最“吸睛”的手机产品,它也是全球首款配备曲面侧屏的智能手机,因此一经就引起了业界不小的震动。在智能手机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Note Edge的横空出世如同平地一声惊雷。业界认为,Note Edge将引领曲面屏潮流,并成为第四代“视”界革命的开创者。
《通信产业报》将中国手机设计创新奖――“天鹅奖”颁给了三星Note Edge;《北京晨报》将“最尖端技术创新奖”授予三星Note Edge;腾讯年度消费电子最佳选择奖的“最佳创新手机奖”给了三星Note Edge;Note Edge还收获了外媒Phone Arena的年度智能手机“最具创新性技术大奖”;还有《华商晨报》和《成都商报》也将“年度最热门智能手机”和“年度最佳智能手机”大奖颁予了三星Note Edge,这款智能新品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