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认为,2014年是核电产业发展的关键时间点,核电产业的年度发展目标已经确定,有关部门对于核电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核电巨头也会将具体的发展规划落实到位,核电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不过,核电产业仍面临重大挑战,政策方面能否全面放开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资本市场的概念炒作并不足以表明整个产业的发展态势,主力资金、游资助推股价只是从中获取利益而已。
一方面,风电和光伏产业大有企稳回暖的态势,风电装机容量、并网容量、发电量等各项指标表现良好,产业摆脱低迷期指日可待。从上市公司财报披露情况来看,龙头企业的经营状况大有改善,而2014年有关部门对新能源的重视力度会大大提高,并网政策、补贴政策、监管政策和信贷政策有望全面落实,风电企业的发展态势会更加良好。与此同时,风电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核电形成一定冲击,二者之间的替代作用将使核电的地位大幅削弱,核电将面临着其它能源利用方式的围堵。
另一方面,内部核电暂时不重启的决定可能被打破,沿海核电产业的发展态势已经十分明显,核电设备的建设和投产速度、规模已经呈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铀资源的短缺更是从根本上制约了核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核电行业并不缺乏核心技术,政策方面稍有松动便能有迅猛发展。但核电产业的发展潜力则相对较小,盲目上马核电项目并不利于整个能源结构调整工作的有序开展,核电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将面临考验。
另外,无核化是世界核电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德国已经做出表率,制定了去核的时间表和工作步骤。仅仅将核电作为盈利性产业的想法太过狭隘,一年内我国暂停核电也并未加剧电力短缺的困境,并且从相关部门能源规划来看,其他能源利用方式的装机总容量基本可以满足电力需求。无核化的潮流不可阻挡,如何有效提高我国风电、光伏、页岩气、地热、水电的利用效率才是能源行业的核心问题。
中投顾问《2014-2018年中国核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2年以来,我国支持核电发展的政策进入了密集期。《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等指导核电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纷纷提出要稳步推进核电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尤其是2012年10月,国务院通过了《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恢复核电正常建设。中国核电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电力行业;财务危机;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处于缓和、动荡并存的状态。电力行业是我国工业企业中的主要的能源供应行业,研究我国电力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可以很好地丰富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同时还可以改善电力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电力行业发展状况及问题
电力行业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电力行业是中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电力是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特殊产品,有一定的自然垄断型。同时,是国家支持发展的基础能源行业。同时电力行业投资巨大,回收折旧时间长;具有资金沉淀性;电力设备专用性强难以改变用途,变现力差。
(一)电力行业发展状况
中国的电力行业建设发展迅速,新能源特别是例如风力、核电等发展快速电力行业在2001-2007年发展比较迅速,这得益于我国的国家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但是次债危机爆发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减速,同时发电量增长速度也明显减速。根据国家统计局国研网行业研究部公布的“2003-2011年电力生产业、电力供应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变化趋势”图来看,2008,2009电力行业累计产品增速明显降低;年电力供应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在10%-20%。我国电力行业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阶段迈进。
(二)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
1.电力行业对煤炭行业和高耗能产业的依赖程度高
电源结构不合理,煤电是主要的电力供应,核电、新能源开发利用较慢,水电资源的有限和风能太阳能的开发规模较小。对上游燃料煤炭行业的依赖来看,煤炭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短期内无法改变。
2.近年来火电企业盈利状况堪忧
由于煤炭价格上涨,火电企业利润下滑,主营业务亏损较严重。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2010年亏损137亿。2011年前7个月亏损180.9亿。但是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也在电量消耗需求增加,电价提高和燃料成本得到控制的有利条件下,盈利状况逐步改善。
3.能源分布结构性失衡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存量丰富,但是开发力度不够;煤电联运进展速度慢。问题更多的表现为结构性矛盾,虽煤炭供需矛盾得到缓解,但是受运力制约、电网负荷峰谷等因素影响,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的紧张仍然存在。
4.高投入、高耗能,效率低
科技含低,资源浪费严重;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和污染严重的问题突出。我国目前的自主提供的高端电力设备较少,主要是中档产品。高性能的高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占国内市场的60%-70%。
5.电力行业投入不足
国家对电力投入不足,特别是在节能减排上不能持续加大投资。电力的税收负担较大,而且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的革新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大力投入,才能促进电力行业发展。
二、我国电力业财务困境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建立的财务风险预测中,使用了具有较好解释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来分别反映企业的盈利、营运、偿债力和发展能力。为了保证本文数据的正确性和客观性,选取了中国证监会界定的电力行业在沪市和深市上市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数据是选取了64家该行业的2011年年报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数据不全的三家该行业上市公司,最终确定了61家电力业的上市公司。本文采取SPSS17.0的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因为个行业的特点不同,一般不同的行业选取的主要财务指标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此行业的特点选取以下财务指标,如表1。
三、因子分析法主要原理
首先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61家的电力业上市公司的2011财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将以上的11个财务指标降维因子分析:
(一)检验样本财务指标的相关性
为了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利用SPSS17.0对样本的财务指标进行KMO及Bartlwtt球形检验。将11个主要财务指标输入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降维因子分析,计算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及KMO和Barrlett球形检验值,如表2所示。
由表2结算结果可以看出KMO统计量为0.633>0.5,Barrlett球形检验值(近似卡方)为516.714,数值较大。一般认为KMO大于0.5为尚可接受,可以用因子分析。同时,变量之间显著性水平为0.000
其显著性概率为属于高度显著,均表明比较适合因子分析。
(二)计算公因子方差
公因子方差反映了原始变量对公因子的依赖程度。根据运算结果可知,“提取”表示共同度的取值,共同度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高,说明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效果越好。根据运算结果可知,共同度在0.9以上的为3个,共同度在0.8以上的为3个,其余均在0.5以上。可以表明,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效果不错。
(三)根据方差解释表,提取公共因子
根据得出的解释总方差表中的特征值和累计方差率提取能够很好解释变量的公共因子。如表3所示,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该表有初试特征值、提取提取平方和载入、旋转平方和载入三列,每列下面又有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第一个因子特征值最大为3.671,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33.37%。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有四个;并且其解释的方差累计和已经达到78.061%。
因此提取前四个公共因子就可以很好的解释其他变量,原有信息可以大部分包含在其中,因子分析结果合理。
“提取平方和载入”和“初试特征值”的前三列取值一样,说明前四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为78.061%。“旋转平方和载入”一栏表示公共因子在经过旋转后的结果,和未经旋转相比,每个因子的贡献值都发生了变化。旋转后能更好的解释公共因子的含义,但累计方差贡献率没有改变,不影响原来的共同度水平。
(四)根据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
如表4所示,因子载荷是变量和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载荷绝对值越大,因子与其关系越密切。第1个因子可以有较高的载荷值的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这四个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第一个因子可以认为是偿债能力因子。第二个因子中,载荷绝对值最大的三个变量是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这三个财务指标反映的时企业盈利能力,因此,第二个因子可以命名为企业盈利能力。第三个因子中载荷绝对值较高的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第三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两个变量,因此第三个因子可以作为营运能力因子。第四个因子上载荷比较高的是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这两个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能力,第四个因子可以解释为发展能力。
对整个企业综合方面的评分公式,根据表3中的“旋转平方和载入”下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四个因子的各自权重。最后综合评分公式:ZF=29.253%*F1+22.08%*F2+14.731%*F3+11.996%*F4
(六)根据因子的综合得分进行评价
根据SPSS17.0计算出的综合得分,在61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中,4家ST(可认为是财务状况不正常)公司的综合得分和排名的结果,如表5:
四、结论及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建立健全电力行业的财务预警制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该行业的特点和所处的宏观和行业环境。一个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及时的反映出财务困境的情况,并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企业的预警体制来应对电力行业存在的风险问题
首先,针对电力行业所处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情况,通过可靠的行业研究报告来综合分析,找出企业自身存在的财务风险点。其次,电力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财务预警机构,能够自己独立开展工作但不能干涉企业的正常业务。最后,电力行业自身的自然垄断的特点,要求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和法规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以减少危机的发生。
(二)综合利用财务风险控制工具
电力企业在面对财务或者行业困境时,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不同特点和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选择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一般来风险控制工具有:风险分散、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自留等。首先,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多种联营多种投资实现风险分散。其次,面对不可完全避免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回避风险即适度保持电力企业的收益不受影响,又要很好的控制和预防风险。再次,电力企业可以转移财务风险,通过财务性转移,比如保险转移,签订保险合同转移风险。此外,电力企业须按照谨慎性原则,建立相关的准备金制度,例如在内部建立偿债基金、财务风险基金等,增强财务风险的抵抗力。
(三)提高财务危机意识,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预警系统
应对电力行业财务危机,首先,电力企业要提高其员工财务危机预警意识,电力企业要建立一支得才兼备的人才队伍,提高其风险意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次,短期来看,企业能否正常的经营下去;关键看是否有足额的现金用于各种支付,这也是“现金为王”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电力企业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重点管理和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此外,企业应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并且可以采用滚动的预测模式,将长短期财务预警机制集合起来应对企业财务危机。
(四)电力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需抓住机遇,避免财务危机
本文前已述及,在后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电力需求量增加,燃料成本得到控制,电力行业发展迎来机遇。国家对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加大,电力行业要加快开发新能源,提高发电技术。同时电力行业也关注非费发电领域的开发,对金融和资本领域的投资也得到了五大电力集团的关注。电力行业需要国家资本的进一步投资,也需要电力企业扩宽融资领域。
这样,可以从资本上切实控制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鸿毅.基于行业特征的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J].经济论坛,2009,13:101-103.
[2]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31-38.
梦想起飞:初涉新能源领地
2011年3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进一步将“生态建设”提到战略位置,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听完十报告后,坐在电视机前的高朋长舒一口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自己当初对企业发展定位与国家发展战略不谋而合,而有了国家政策的扶持,自己涉足的领域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对于高朋而言,当初踏足新能源领域,有些偶然,但也是必然。生活中,他是一名环保主义者,骨子里充满环保意识,同时酷爱旅游,对大自然充满无限热爱。当时年少轻狂的他,对未知领域总是充满好奇,做事情通常不考虑后果,有些“盲目”的果敢和决断。在踏足新能源这个领域之前,高朋一直从事暖通行业,并在这个行业发展的顺风顺水、颇有名气。前几年,一次与国外企业家朋友的聊天,让他对污水源热泵技术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他了解到污水源热泵技术,仅借助少量的电能就能将蕴藏于城市污水中丰富的低品位热能提取出来,为建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空调服务,同时在运行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排放物,也不会产生“二次污染”,非常高效清洁,这令他喜出望外、为之振奋。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应用几十年了,技术相对成熟,投资风险小,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竞争压力较小,最关键的是它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符合产业政策,是我国当前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应用所要大力扶持的应用技术。这对致力于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环保发展贡献力量,对政策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准确把握的高朋而言,是商机,是发展潜力,更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决心一定,他以非常人所有的魄力,毅然决然从成熟行业转型,踏入了新能源领域,因为他已经感受到属于新能源行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追梦:跨过关键技术门槛、解决资金瓶颈
对于一个踏入陌生领域的80后来说,怀揣的不仅仅有美好的憧憬,还有横亘在前进道路上那些实实在在的难题。由于并非专业出身,遇到技术问题,高朋也时常感觉有些吃力。可怕什么来什么,刚入行,他就要带领手下的技术人员攻克最大的技术难题——提高和维护系统设备的抗腐蚀性和抗磨损性。由于系统使用的是已经经过污水处理厂前期处理过的污水源,虽然没有大颗粒、毛发和大部分的污物,但是相对较小的污染物依然无法避免。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这些较小的污染物就会在管壁上形成一层生物黏膜,高朋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济南小清河里的苔藓。时间长了,这层生物黏膜会腐蚀管道内壁,阻碍高效换热,降低系统运行效率。这也是困扰业界多年的顽疾,直接影响系统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是技术长期无法大规模普及推广使用的根源。
对于高朋,甚至对整个华创来说,这都是一次生死攸关的大考。如果无法突破这道关口,前期的投入就打了水漂,后期的应用更是无法大规模展开。进一步,则脱胎换骨;退一步,则功败垂成。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咬紧牙关,决心动用一切资源进行技术攻坚。那段日子,为了解决这项技术难题,他与技术人员吃住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四处学习取经,通过反复摸索和无数次的实验,最终通过在换热设备里面与污水接触到的部分全部换用钛合金解决了问题,跨过了技术实际应用前的最后一道门槛,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希望。
然而,攻克了技术难题,高朋并没有高兴太久,新的问题就接踵而来:首站需要12亿资金来推进技术的示范和应用。这笔巨额资金从何而来?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像国内在建的或者已经建成的污水源热泵能源站那样申请政府投资;二是自筹。高朋经常说,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他不等不靠,要凭自己的智慧来筹措资金。没想到,这一闯竟然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商业合作之路。通过华创搭建了融资平台,让很多企业了解项目,支持并认可,然后共同投资完成项目。这种模式不需要政府投资一分钱,动辄十几个亿的项目资金全部来自民营企业的投资,不仅让活跃的民间资本找到了出口,大大降低了项目投资风险,让高朋找到了破解融资难题,打开制约发展“瓶颈”的“金钥匙”,也为华创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圆梦:打造“绿色城市”核心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高朋唯一欠缺的是那片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2013年春天,“东风”徐徐吹来。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出台城市规划,规划将滨河新区打造为城市的副中心。徐李片区是滨河新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至历黄路,西至顺河高架桥,北至二环北路,南至清河北路,总占地面积约2422亩,规划地上建筑面积约351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约1127Y平方米。该区域兴建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星级酒店、金融大厦、写字楼等,对夏季制冷、冬季采暖都存在客观需求。而光大水务(济南)有限公司一厂恰好位于徐李片区的核心区域。高朋以他惯有的敏锐,从中觅到了商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是非常高品质的低温冷热源,结合成熟的城市污水热泵技术,为徐李片区的商业建筑提供集中供冷供热,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经过华创团队的评估,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69吨、粉尘排放147吨,能够为改善济南市的空气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其次,该项目采用高效污水源热泵,与常规的风冷热泵一拖多系统相比,可以减少6.5万千瓦的配电负荷,可显著改善济南市夏季供电高峰的紧张局面。同时,冬季从废水中提取热量进行区域集中供热,可以弥补该区域集中供热负荷缺口。第三,徐李片区作为济南市的副中心,制冷供暖的能源需求量巨大。该项目建成后,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不产生都市热岛效应,并极大减轻投资方的投资压力和运行负担,改善投资环境。
高朋说,新能源济南五个站项目总投资60亿元,但是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在不考虑利息的情况下,年化收益率也仅有5.4%。因此,短期内是看不到真正的收益与利润的。但是,他想坚持做下去,除了经济考量之外,他更看重社会效益,新能源站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将是他实现梦想的第一块试验田。对于未来,高朋有着美好的期许,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技术,让社会了解潜藏巨大价值的资源,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再利用,充分挖掘城市的可再生资源,与他一道打造一座又一座的“绿色城市”,在新能源这片广阔的舞台上实现他的“绿色城市”梦想。
8月26日,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点名批评”了包括风电行业在内的新能源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并研究部署5项抑制政策。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风电设备产量达427万千瓦,同比增长135.7%。按照规划,2009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预计只有800万到900万千瓦之间,而目前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前4家产能就已达到1200万千瓦。作为风电产业基础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其规模的迅速膨胀,更是远远超过中国风电场的建设速度。
“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严重过热”
“产能过剩将导致大批企业倒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指出,“2010年风电整机组装行业至少会死掉一半”。他解释说,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本身并不存在“过剩”一说,“过剩”的其实是风力发电的设备。
风电设备制造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背后,一个重要的推手就是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冲动――由于风电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审批门槛低,而且投资金额大,对地方GDP贡献大。而且,“原来装备制造是不抵扣增值税的,但现在可以抵扣了――只要把装备制造业引到发展风电的地方去,增值税便能够退到当地。”于是,各地地方政府是不惜送土地、放贷款,纷纷上马风电项目。
2003年9月1日,中国第一批风电特许权项目在北京开标,标志着中国政府加大风电发展力度,中国风电行业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家发改委[1204号]文件明确规定,“风电场建设中,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否则不允许建设”,更是令国产风电设备投资飞速升温,并一度造就了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财富神话,“当时一个500千瓦的小型风电机组,成本大约300万到500万元不等,可以卖出800万到1000万元的价钱;只要能有产品下线的厂家,基本上都能拿到订单。”
随着地方政府的各项鼓励政策的出台,国内各大电力央企纷纷闻“机”起舞。单就今年上半年,除了五大发电公司之外,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国家开发投资总公司、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等其他中央企业也全部进入风电制造领域。
与中国地方政府和央企的投资冲动一样,国外风电设备制造巨头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世界排名第一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商丹麦维斯塔斯公司为例,就投资6亿元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建造了一家年产800套风力发电机的工厂。据悉,首台850千瓦风力发电机已经出厂。2007年中比基金等联合投资的金风科技成功上市之后,其登陆深交所首日股价便冲高至160元,市盈率高达400倍的辉煌业绩更是刺激了大批资本前赴后继地涌入这一新兴领域。
截至2008年年底,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从2004年的6家猛增到70多家――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风电设备厂商总和――数量增长了10倍以上;风电的装机容量也从2002年前的46.8万千瓦,迅速发展到1200万千瓦,足足增长了25倍,是“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倍。而预计,到2009年,中国累计装机容量将达200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风电市场。
风电产业迅猛的发展速度,也让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到2020年实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远期目标,仅仅2年后就显得不合时宜,因为2010年,中国风电的发展即有可能突破这一目标。由此可见,“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不是过热,而是严重过热”。
“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买图纸”
据统计,中国风电整机生产企业目前已达70余家,然而作为新兴产业,其中绝大多数企业之前并没有做过风力发电机,也不掌握风力发电机的生产技术。那么,它们是靠什么来生产风机的呢?“中国大部分的企业都是靠买图纸、买技术,来迅速实现生产的。”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走的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
风力发电机虽然是高科技产品,生产却很容易,整个过程很像当年组装DVD――买来图纸和风电场签订供货合同后,把四处采购的发电机、变速箱、主轴、控制系统、桨叶等配件装在一起,就成了一台台能够赚取利润的风力发电机。“风机制造厂,就是一个大的组装车间。”
那么,买一套图纸要花多少钱呢?“这个得具体谈。一般产品要是在中国区域销售的话,四五千万元;你要是出口的话那就高了。而且,很多情况都是一张图纸被卖给了国内几家企业。”“即使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还要承受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合约一般会规定,每生产出一台来要付给对方多少钱;有的限制产品是不许出口;而对于买回的图纸,未经授权不可以随意改动等等。”
国内的大批企业通过买图纸、组装风力发电机确实赚到了钱,但这种生产方式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其弊端日益显现。
首先,引进的技术与国内风电场的气候环境是否能适应,往往未经过科学论证。中国的风场环境与国外有很大不同,按照正常的情况,样机至少要经过一年时间来进行测试,然而,在交货期的压力下,只匆匆检测了两个月就安装运营,潜在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很多。而且,因为是买来的图纸,知识产权是对方的,还不能根据客户需求,如在中国风沙严重的内蒙古和宁夏地区,如何防沙尘,如何在低温情况下还能保证很好的运行等,做优化或者改进。同时,盲目的项目上马,也忽视了“先有需求再建项目”和“同一区域生产、同一区域消费”的产业模式培养,不利于市场的有序发展。
其次,技术重复引进、自主创新能力缺失,致使风电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利润普遍较低。“风力发电设备整机企业大多是从以前做电力相关设备的厂家转型而来,基本是照搬丹麦、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机型,但由于国内相关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后期维护成本特别高。
其三,消化吸收进展慢,核心技术的缺失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大批兆瓦级新型风电机组匆忙投入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此外,由于是组装的设备,各种规格都有,也为后来的发电并网造成困难。“据统计,2008年全年,有接近1/3的新增风机因为电网接入问题而不能发电,只能‘晒太阳’”,导致部分已并网的风电场由于电没法送出只能放弃发电,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与风能专委会的调研显示,整机制造企业的产品在运行和试制过程中均出现过质量问题。“2007年至2008年两年时间里,多次遭遇国内企业设备不配套、调试出来的机组通不过运行考核等困扰。即使是投入运行的国产机组也多次出现过质量和技术故障。”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指出,“在整机制造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下,大批买图纸生产的风机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一旦大规模出现故障,巨额的维修费用,对生产企业和风电场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自主研发面临尴尬境地
“在江苏几乎每个沿海地级市都提出要打造风电设备产业园,除十来家整机企业外,配件企业也已有几十家。”但真正有自有创新技术的企业很少,基本上都是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厦门大学能源研究所教授林伯强表示,“风电设备制造业作为风电行业产业链条的上游,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而不强,没有走到技术的前沿。”
几年来都坚持自主研发风电技术的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总经济师贺先文认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能根据风电场的特点设计风力发电机,一定会给企业留下后患。不但风险非常大的,维修起来成本是惊人的”。
日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三部委已经联合了《关于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09年版的通知》。其中,风电设备有三项条款已分别从鼓励进口的先进技术、鼓励进口的重要装备及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三部分中被剔除。而靠着自有技术,沈阳远大则拿到了200台1.5兆瓦风机的订单,为此企业投入了5000多万元的技术研发经费。
目前,国内风电设备企业越来越多,相互压价,利润已比以前降低了不少。以金风科技为例,风机的毛利润率已经从2007年的29.46%,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23.4%;价格方面,一年前,金风科技单机容量1.5兆瓦的GW77-1500机型,价格是6400元/千瓦,同样的产品,在今年5月价格却变成了5400元/千瓦,下跌了将近16%。
此外,电力设备回款比较慢,企业现金流一直很紧张。一些企业不得已追加投资,“由于多次融资,当初投资的股权也被稀释了很多。”“风电设备投资的一个特点是,前期投入成本巨大,属于大投入大回报的典型,由于资金需求大,风电设备企业一般都会进行多次融资,且数额较大,所以整机企业背后往往都是好几家投资人组成的联合投资集团。”一旦失手,投资人损失惨重。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认为,风电产业要靠规模效益,需要的是技术含量高的大风机,而不是低端的小风机,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面临非上即下的命运。新能源应该是一个长线的东西,长线的东西最基本的是要亏得起。
“作为新兴行业,初期市场出现过热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只有经过痛苦的洗牌后,存活下来的风电企业的产品才能真正经受市场考验。”国内创投元老阚治东如是说,他管理的东方现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05年投资华锐电气,已是国内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商之一,“相信风电领域接下来很快会出现一些并购案子。”
风电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风电产业作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就新能源行业发展本身来说,现在都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受能源储量、环境污染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未来解决中国能源需求的新手段中,风能必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中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中,新能源占33.45%,而风力发电则占去其中的八成以上(预计到2020年风电装机将突破1.5亿千瓦,行业需求在2009-2010年将会有50%的复合高增长),仅2008年进入风力发电的资金就超过400亿元。
对于中国众多的风机企业而言,“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挤进发改委的特许招标。”只有挤入特许招标的企业,或许才能成为此次洗牌后能够剩下的20%,“否则可能就只能等着更强势的企业来整合了”。
2009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六期风电特许权招标结果,除华锐、金风、东汽三巨头外,湘电股份、浙江运达、广东明阳也首次入围。“从未来大趋势看,由于企业越来越多,肯定还会有一些企业能进入特许招标名单,但空间已经不大。”中信证券策略报告指出,中长期看,2010年后国内的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由于目前盲目投资建设带来的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内的整合将势在必行。
这一点在8月26日国务院会议后日趋明朗。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5项抑制政策:提高准入门槛(建立准入标准)、强化环境监管(提高环保要求)、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严控土地审批)、实行严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信贷管制)以及建立信息制度手段(产业信息透明化),对包括风力发电在内的新能源行业进行引导。
2015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文件,由中国电信等企业主导的IEEE 1888标准正式成为全球首个能源互联网国际标准。至此,“互联网+能源”有了更切实有效的依据和保障,预示着能源互联网行业已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
2015年7月,国务院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能源要从生产、运输、消费各个环节,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方位变革,对我国能源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互联网对解决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供需不匹配、产业活力不足等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传统能源:智能技术的引入推动能源革命
时至今日,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仍是煤炭。在对煤炭行业出路的深入探索中,越来越多的目光锁定在了煤炭流通环节。引入“互联网+”的创新理念与应用技术,无疑将为煤炭运销体系带来颠覆式变革。据统计,目前国内有80多家电子交易平台涉及煤炭交易,部分煤炭企业甚至直接建立了自己的电子交易平台。特别是中煤集团,不断尝试以“互联网+煤炭”的思路来应对企业经营模式转型带来的挑战。它历时5年完成了ERP(企业资源规划)对整个集团的全覆盖,同时加强露天矿GPS卡车调度系统、固定岗位无人值守数字化矿山、O2O大宗煤炭电商平台等“乌金科技”的实际应用。此外,与工业4.0中的数字工厂相类似,数字化矿山建设正成为煤炭行业生产转型的重要环节,因为它实现了煤矿生产管理与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一体化,通过远程化、自动化、无人化等技术手段,大幅降低了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并减轻了由此造成的损失。
石化行业的“互联网+”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渗透到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及金融互联网等各个领域。石化产品大多是危险化学品,传统物流效率低下,监管困难,事故频发,随着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借助交通部推行的电子运单系统,未来危险化学品物流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匹配、集约高效、可视化监管、平台化运营。在石化产业电商的推进过程中,加油站成为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上游链接生产、物流、贸易企业,下游链接消费者,油品的商品属性、消费属性、金融属性在加油站这一节点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呈现。目前,数字化油站的建设已经拉开序幕,未来油品与非油品的精准组合营销和油品跨行业的相互联通将成为主要的营销模式,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加便捷多元的服务,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储油理财。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成功搭建加油站O2O管理平台,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信息资讯服务、采购配送服务、油站信息化建设和运维及油站管理服务,进行品牌策划运营,并于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山东、北京选定了40家加油站进行试点,预计今年将建成1000家加油站O2O联盟并推出联盟加油卡。
互联网+新能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目共睹,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而“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化、开放性,无疑将有助于该行业可持续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已经模糊了电力生产者与电力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将光伏电池板、汇流箱置于家庭、企业办公楼、厂房等建筑物的屋顶,通过光伏逆变器、配电柜及其他设备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入电网,实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就近消纳、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中的损耗问题。同时,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太阳能光伏项目运营资源整合平台,统筹技术研发、金融投资、生产运营等各项资源,提供一站式太阳能光伏电站体验服务,能够促进资源运用进一步优化。
在各类新能源开发中,风力发电是技术相对成熟并具备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开发条件的发电方式。目前,风电设备的智能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利用智能风机和智慧风场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云计算技术,风场一切数据和运转情况全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所有的电气控制都由一体化设计来完成,可以增加用户收益,提高可靠性和可用率,增加电量产出,降低成本。远景能源作为风电设备行业的后起之秀,已在智能风机的设计与制造、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上有了诸多尝试和探索。通过在风机上安装附带自我诊断功能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控风电机组的运行情况,如遇到运行故障,工作人员可选择远程复位重启,而非进行传统的拆开检修,让工作变得更便捷更精确。
互联网+能源管理:能源信息流的有效监控与分配
大数据的综合利用,正在构建“互联网+”能源管理新模式,进而实现能源数据与信息流的有效监控与分配。能源产业借助互联网打造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以此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数据,可以实现组织公共资源,提供数据存储、实时监控、可视化管理、数据分析、风险控制、能效分析等功能。构建行业级的应用和服务平台十分重要,互联网只有掌握大量数据并进行更多有效分析,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管理能源消耗。
基于互联网下的能源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将企业与社会公用能耗统计由过去的后置变为前置。对能源行业本身来说,其最大作用是将原本分散的能源数据统筹分配、合理协调,通过对来自于各能源企业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比较,为行业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持,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于节能行业公司来说,充分使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能加大节能力度,增加透明度,对于融资、运营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互联网可以为能源监管提供便利,提高其工作效率,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对于能源单位来说,可以将企业纳入到整个行业当中,并从数据中得出清晰明确的分析报告。
例如,美国售电市场50家最大的售电公司中,有27家都是Opower的用户。Opower拥有37%美国家庭的能源消费数据,它通过数据分析为售电公司和用户提供节能分析报告。北京开展的10万户电力光纤到户建设,也是希望实现能源流与信息流同步传输,用户可实时查询用电量、重要电器使用情况,预计可节能20%。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家庭能效分析评估、能源使用可视化管理、用能情况分析、家电运行控制、节能目标预测与控制、用能优化策略和能源管理决策支持成为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业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173-02
1 大学生创业行业选择的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10%-35%,即每100位年龄在18-6岁的成年人中约有12人参与创业活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异常高涨,但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活动指数不到3%,大学生的创业失败率却高达70%,据有关数据显示是由于创业行业选择的不佳和模式的不合理导致了其创业的失败。
依据我们暑假在创业园和创业街的调查发现,由于大学生创业时资金,经验等方面的缺失或不足,所以大学生在创业时选择的行业有聚集的现象。在此为了便于数据统计与分析说明问题,我们按照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准,将我们所调研的行业分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这两大块,同时依照其出现的时间及形式,又将服务业化为较传统服务业与较现代服务业;而将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称为“三新产业”,视为与现代服务业及现代制造业相联系的另一类经济形式。其中传统服务业包括餐饮、运输、销售等行业,较现代服务业包括咨询培训业、旅游业、艺术工艺品业、娱乐业等;“三新行业”囊括新能源、新技术行业、通讯技术行业、软件行业、电子技术行业等等。其大概的比例分配为:较传统服务业占19.5%;较现代服务业24.3%;“三新”行业46.4%;较传统制造业9.8%。
2 大学生创业时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通过我们对大学生企业的走访调查和相关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对影响大学生行业选择的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从理论上说,制约大学生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具体为利润率,风险性与创新性,竞争的激烈程度,政府对与该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等。内在因素则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他们所学的专业特色,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身的特长,资金的多少等等。
2.1 行业发展的前景
我们的调查问卷分析反映出30%的大学生在选择行业时会考虑该行业的发展潜力。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创业时都会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进行创业,我们通过数据统计发现:选择创业行业的时候不能只注重行业的现在的发展情况,而且要根据该行业现在的发展势头、政府的相应政策、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该行业自身的特色和经营模式等一系列外在因素综合考虑该行业在未来的世界发展浪潮中所占据的位置,换句话说,就是要关注一下行业的发展前景。以武大科技园威泰克斯公司为例。该公司的夏董事长可以说对于他所从事的行业有了很好的认识。当谈到他的公司的行业选择时,他指出,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可以从那些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找突破口。要善于分析你将要投资的城市的经济特色和居民消费特色,同时学会观察沿海地区的发达并且发展成熟的行业,从内地市场挖掘发展该行业的潜力,并且要善于借鉴沿海发展该行业的经验和管理运营模式。
2.2 行业利润率
统计我们的调查问卷中,16.7%受访者的选择了利润率作为他们选择该行业的主要原因。我们调查的企业所选择的行业的利润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33.3%的调查企业的盈利是比较高的,76.7%的调查对象的盈利是一般。
一般的创业大学生在行业选择的初期都会把绝大多数的注意力放在备选行业的利润率上。诚然,追求利润本身就是大学生创业者的初衷所在,但是一些高利润行业,如通信类和生物制药类,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过高,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的要求,对于经营的场地和启动资金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对于利润率要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不再是盲目地把利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行业优劣的标准。简言之,利润率在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2.3 资金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访的20%的大学生都表示了资金是他们目前创业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也是制约他们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一些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的项目就是因为资金的匮乏,缺少相应的投资而搁浅。
2.4 竞争程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6.7%的创业者会注重所选行业的竞争程度。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有很少的创业者会抓住行业的空白进行创业,他们所选的行业还是比较传统的,因而行业的竞争度比较高,我们调查的企业中14.3%的是竞争非常激烈;71.4%的竞争是较激烈;9.5%的竞争是一般;4.8%的企业选择的是市场的空白区,如创意产业,它们的竞争是不怎么激烈的。
竞争的大小还会决定企业未来在行业的发展水平,我们发现在调查中大多数的企业会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来选择相应的行业,从而使自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处于行业的较高的水平,获得高额利润,但是由于创业者选择的行业时传统行业早已竞争激烈,所以各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只有27.4%的企业处于行业发展的较高水平;52.3%的企业还是处于行业发展的一般水平;而其还有20.3%的企业处于行业发展的较低水平。
2.5 兴趣和爱好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不竭动力的源泉。依照我们的调查发现10%的大学生在创业时会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想通过创业的方式让自己的爱好转变成现实中的一种职业。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甄善美甲店”的老板之前在深圳做销售业务,但是对于美甲很感兴趣,不过为了改变自己现状,想体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选择了美甲这行业,虽然也是刚上手不久,但她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把她的店做大强。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创业者是基于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创业行业的,所以对顾客的心理和需求有着很好地把握,在顾客服务方面有着优势,能够将心比心,凭借细致人微的服务赢得顾客的认同,从而为企业攒下人脉。
2.6 自身的特色
很多大学生在创业的时候希望能够结合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水平高,是大学生创业群体最显著的特征。知识和技能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是巨大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生产要素;缺乏知识和技能,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和生存空间。大学生经历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积累了诸如语言表达、写作、管理等技能,以及大量的金融、会计、营销等专业知识,是社会中的精英部分。这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更高、更宽阔的平台。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选择创业行业的时候很少考虑到自身专业的特色,他们认为在受到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很难全面地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只能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进行选择。
总之,大学生选择行业时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各个因素对创业者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30%的企业认为成长空间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20%的企业认为自我实力是制约他们选择行业的因素;16.7%的企业更注重的是行业未来的利润空间。
3 大学生成功率的影响因素
3.1 武汉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现状
200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610万,再创新高,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是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那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到底如何呢?
据不完全统计数字显示,一般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七成,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则只有2%―3%。而另据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报告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中有17%的能实现赢利,在5年内还能继续存活下去的学生创业企业又仅占其三成左右。
据武汉市人事局统计,2007年武汉地区有93393名本科毕业生,当年就业人数69223人,就业率为74.12%;考研人数14345人,考研率15.37%;创业人数638人,创业率为0.68%,其中大学生被动型创业者居多。2007年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仅为0.68%。“创业”被许多大学生认为是找不到工作或没有更好出路的学生才去干的事,是工作不理想的情况下才有的无奈之举。针对大学生出于就业压力而被迫进行的创业活动,我们称之为被动型创业,而此类创业者占大学生创业人数的7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初次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70%以上,而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却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3.2 影响创业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很低,有关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我们总结到的几点。
3.2.1 国家的创业环境因素
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出台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带来重大利好,但是由于各地没有出台具体实施的方案,对于学生创业的支持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的确在帮助大学生创业方面给出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是很多政策难以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创业的大学生们很难得到真正的扶持。仅办卫生许可证以及工商、税务等方面的手续,就要花三、四个月时间,实在令人膛目结舌。
3.2.2 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
国外的创业教育从小学开始,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国内创业教育的跳跃性和间断性,使大学生对创业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应用,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个性心里品质,也限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使得大多数的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毫无头绪。
3.2.3 大学生内在因素
①是资金不足,社会阅历和管理经验的缺乏;②是个性的、有价值的信息的缺乏;③是创业意愿高,但是行动力差;④创业优势劣势明显,难以应对已存在的企业的威胁。其中“缺资金、缺项目、缺经验”是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最主要障碍。资金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调查显示,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不足10万元;61.63%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除资金因素外,对项目选择不准、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缺乏等也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难题。“重庆大学生创业基地”负责人雷程亮分析,大学生普遍缺少社会阅历和经验,往往找不准项目,对公司不具备完整的管理体系,同时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不少人连开办公司的基本流程都不知道。
3.2.4 行业选择方面
目前大学生创业者大多从事技术含量和门槛都较低的服务行业。虽然开始比较容易,但最后无疾而终者居多。目前中国大学教育中,素质教育还相对薄弱,因此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创业的“武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许多同学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赚大钱”的念头,就匆匆投身于某个行业中,对形势估计不充分甚至是盲目行动,因此往往事倍功半或者一无所获。
在巴西的能源结构中,甘蔗满足了巴西总能源需求的18%,仅次于石油的37%,高于水电的14%,甘蔗成为巴西清洁能源的一大功臣。
甘蔗乙醇的推广
只要挤出甘蔗汁,混合酒精一起发酵,再将其蒸馏到理想的浓度,就能生产出巴西最具经济价值的燃料—乙醇。由于甘蔗乙醇具有清洁、容易生产和低碳等特点,它成为车用可再生燃料的很好选择。早在20世纪20年代,巴西就开始陆陆续续利用甘蔗生产乙醇用于汽车能源。到20世纪70年代时,巴西将近80%的石油依靠进口,石油危机的出现,让推广甘蔗乙醇变得急迫起来。
1975年,巴西实施了全国乙醇计划。政府为甘蔗种植提供补贴,并在1500人以上的城镇,强制加油站安装乙醇加油泵。到20世纪80年代初,巴西销售的车辆几乎都使用乙醇燃料,军人政权建立的配送体系,让驾驶员能在任何地方加上乙醇燃料。
然而,真正让巴西甘蔗乙醇生产快速发展起来的是灵活燃料汽车的推出。2003年,大众汽车巴西公司推出了第一款灵活燃料汽车。巴西农业部常务副部长若泽·卡洛斯说:“我们研制出的汽车发动机不仅可以使用汽油,还可以使用乙醇,甚至汽油和乙醇的混合体。”目前巴西销售的新车,超过90%是灵活燃料汽车,这种汽车现在占巴西所有轻型车辆的50%,而这些成就是在不到10年时间里取得的。
在现阶段乙醇使用的推广中,政府的政策仍然起到了关键作用。国有能源企业每年会保证收购一定量的乙醇,同时政府想乙醇产业提供巨额的低吸贷款。在税收方面,巴西国内乙醇燃料税在12%~30%之间,汽油燃料税则超过50%。出于经济和环保的考虑,很多巴西消费者都会选择甘蔗乙醇燃料。从2008年开始,巴西乙醇年销售量就超过了汽油,这把人类从单一的石油能源中解救出来。
巴西乙醇一般有两种提供方式,一种是含量85%~100%纯乙醇,另一种是在汽油中掺入5%~25%的乙醇。巴西的加油站因而与众不同,总是微微散发着甘蔗酒精的甜味。在加油站的显示牌上,除了表明不同纯度的汽油外,乙醇(Ethanol)的字样尤其显眼。这里大多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混入了18%~25%乙醇的汽油。
在2010年,巴西乙醇产量达274亿升(72亿加仑),它们中的大部分都被巴西国内市场吸收了。据巴西能源部2010年9月底的预测报告,到2019年巴西车用燃料乙醇产量将增加一倍,达到640亿升。
巴西也是全球第一大乙醇出口国,2006年出口甘蔗乙醇30亿升,占全世界甘蔗乙醇出口量的70%,其中58.9%销往美国、11.5%销往荷兰,其余销往日本、瑞典等地。罗伯托·罗德里格斯预计到2013年,约100亿升乙醇将用于出口。
巴西正在评价使现有乙醇生产提高12倍的可能性,如果能实现,则可望替代世界消费汽油约10%。这将大大增加从甘蔗生产乙醇的数量,到2025年可望生产乙醇2050亿升(540亿加仑),即占世界生产量约50%。
巴西街道上的汽车尾气没有浓烈的刺激性味道,这是因为乙醇给汽油增加了氧气,可以减少汽车尾气中的污染和有害气体。
同时,相比汽油,乙醇燃料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灵活燃料发动机中,每升乙醇消费都会减少约1.7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巴西矿产和能源部部长爱迪生·劳包说,“使用从甘蔗中提取的乙醇作为燃料与使用石油相比,我们能减少大约90%的气体排放。”2003年以来,巴西因使用甘蔗乙醇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28亿吨,这相当于种植9.16亿棵树并维持它们20年。
乙醇还是一种高辛烷值的能源,它的抗爆性很好,且在高压发动机中会产生更多的能量,这也节省了其他燃料的使用。巴西甘蔗乙醇的这些环保效应为抵抗全球变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能复制巴西模式?
为陈化粮问题,我国在“十五”期间批准建设了4个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河南天冠燃料集团和安徽丰原燃料酒精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底,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公司木薯乙醇项目投产。
这五家公司生产了我国绝大部分的燃料乙醇。2002年我国燃料乙醇产量仅为3万吨,至2005年底,这4家企业规划建设的102万吨燃料乙醇产能全部达产,至此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巴西的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十二五”期间我国燃料乙醇的年利用规划目标确定为500万吨,同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多。
同时,我国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也逐步展开,2005年12月,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已全部实现车用乙醇汽油的封闭运行;湖北省也于2005年12月1日起正式进行封闭推广。在试点的9个省,乙醇汽油(含有10%乙醇的汽油)已占汽油消费量的20%,每年节省100万吨的汽油。2006年,湖北省车用乙醇汽油市场覆盖率达90%以上。2007年9月,广西宣布计划从2007年12月15日开始运行销售车用乙醇汽油,禁止销售普通汽油,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据咨询机构科尔尼公司研究,目前中国燃料乙醇产业生产成本比美国高出17%;与此同时,中国乙醇的价格又比美国低18%。这样就使中国的乙醇生产必须要依靠政府补贴。中美燃料乙醇的生产,在效率上也有较大差距。中国生产1吨乙醇需要消耗12吨水,而美国只要1.8吨水;中国需要3.3吨玉米生产1吨乙醇,而美国的转化率是2.8;中国乙醇生产的污染物排放也比美国严重得多。
我国乙醇企业的发展与政府扶持密切相关,2003年末,中央政府针对四家乙醇企业制订了五年补贴计划:2004年企业每生产1吨乙醇可享受2736元补贴,此后逐年降低,到2006年降为1373元。以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08年公司营业利润为-8亿元,而净利润却有6170万元,原因是巨额的营业外收入,主要是政府给的燃料乙醇补贴收入8.8亿元和技改奖励1亿元。
纤维素乙醇技术前景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粮食涨价问题。当前我国燃料乙醇企业多数使用玉米等粮食为原料,随着各地乙醇生产项目全线上马,陈化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玉米价格也开始上涨。粮食乙醇生产被指责为“与粮争地”、“与民争粮”。
但据中粮集团总裁助理岳国君介绍,目前我国政策规定的燃料乙醇年产量为132万吨,按照每消耗3吨粮食生产1吨燃料乙醇来计算,每年消耗的粮食数量不超过400万吨,而我国每年的粮食总产量为5亿多吨,燃料乙醇产业消耗粮食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其实,政府的政策导向早已改变,2006年,财政部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是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可再生能源会议要求,中国在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的同时,必须要遵循的三个不得,即“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对于燃料乙醇企业来说,由于国家优惠政策的逐渐减少,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据中粮生化2012年4月18日的《关于2012年度燃料乙醇补助标准调整的公告》,2012年度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助标准为: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助标准为500元/吨;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助标准为750元/吨。2012年度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补助标准为500元/吨,较2011年燃料乙醇平均补助标准1276元/吨下调了776元/吨。
走非粮路线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尚普咨询能源行业分析师认为,非粮乙醇工业的关键环节还未完全突破,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目前,我国的非粮乙醇技术主要以木薯乙醇为主,我国的木薯供应主要来源于泰国、越南、印度等地。2007年12月22日,中粮集团投资的国内第一个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试点项目在广西北海揭牌投产。但由于木薯原料供应不足,价格攀升很快,生产成本没有优势。
面对非粮燃料乙醇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石油等国有大型企业也积极投入。作为我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和供应商,中国石油分别与国家林业局、四川省和山东省等签署了生物能源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非粮生物能源原料基地,并相继开展以薯类、甜高粱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中试生产,同时积极开展纤维乙醇生产试验。
在巴西,人们也在研制纤维素乙醇。他们发现巴西现有的生产方式,利用甘蔗汁和糖浆生产乙醇,只占甘蔗能提供能源的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二都残留在甘蔗纤维(甘蔗渣)和秸秆中。如何提取这部分的能源需要发展纤维素乙醇技术。
中粮集团在2010年就宣布与中石化、丹麦诺维信公司(Novozymes)联手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纤维素乙醇工厂,这是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示范工厂,项目还在推进中,厂址位于全国玉米主产区的黑龙江肇东市。
一年来,我们在省局和市局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山东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坚持“登记抓规范、监管促到位、队伍强素质、服务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将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践行“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做好“四项服务”,促进依法行政,积极创新登记管理方式,全面推进监管执法到位,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办事实活动,提高了行政效能,提升了服务水平,优化了发展环境,促进了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注册登记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登记注册情况
全市今年1-10月份新发展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9356户,其中,内资企业92户,外资企业36户,私营企业132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87户,个体工商户7835户。全市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累计达到37562户,其中内资企业1962户,外商投资企业235户,私营企业818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6户,个体工商户27079户。
(二)企业年检情况
全市应检内资企业1870户,实检1739户,年检率93%;应检外商投资企业199户,实检183户,年检率92%;应检私营企业6851户,实检6234户,年检率91%,应验照个体工商户19244户,实验17512户,验照率91%。
(三)全市注册登记系统监管办案情况
全年共查办案件141起,结案132起,罚没款到位额245万元。其中,市局企业注册局查办案件32起,罚没款到位额70万元,涉及两虚一逃案件11件,罚款47万元。全市涉及超期年检案件46件,罚款37万元;分局以下机关查办案件109起,罚没款到位额174万元,分局以下查办的案件主要集中在无照经营,共查处55件,占分局以下机关查办案件总数的50%。
二、加强登记队伍建设,打造规范文明窗口
今年以来,我们以 “建设和谐工商,展示良好形象”为主线,结合全市系统内开展的“双强双建”活动,在抓好作风纪律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注册登记管理干部的业务学习,规范企业登记管理行为,提升了队伍素质,促进了职能到位,全面实现了建设规范文明窗口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抓专业培训,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的登记工作质量,我们紧紧抓住提升队伍素质这个关键,结合全市实际,认真制定了全年的学习培训计划,为提高学习培训的质量,我们把学习培训列入企业登记管理岗位的年终考核,增强了业务学习的自觉性,为提升队伍素质奠定了基础。今年以来,采取组织培训和开辟网上专栏与岗位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分别组织岗位基础知识培训班一期,参训人员68人,年检验照培训班四期,参训人员156人次,法规知识培训班三期,参训人员329人次。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了全市企业登记管理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为做好登记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质量,加强登记管理机关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沟通,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在外商投资企业建立联络员制度并对外商投资企业联络员培训的要求,我们在全市建立和健全了外商投资企业联络员制度,并举办了外商投资企业联络员培训班,工商所专管员和联络员共计146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率达90%以上,为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力度奠定了基础。
(二)抓规范服务,创建文明高效窗口。为强化服务意识,我们进一步修订了《登记管理工作服务规范》,按照省局的要求,认真开展“四项服务”活动,不断改进和规范登记管理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文明窗口建设的成果。登记系统全体同志从点滴做起,从每件事情做起,通过细微的服务,力求达到优质、高效、便捷的目标,与此同时,做到严于律已,勤政为民,受到党委、政府和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充分肯定和赞扬,3名同志被评为“优秀服务标兵”,市局企业注册局继续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市级“文明服务窗口”和文明执法先进单位。
三、全面规范登记行为,提高主体登记质量
(一)依法规范执法行为,奠定规范登记基础。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一审一核制”,完善登记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权利、义务,层层落实责任,纳入年终考核,调动了干部规范自我执法行为的积极性,奠定了登记工作规范化的基础,全市登记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未出现一例登记违规案件。
(二)抓住规范重点,依法规范市场准入。以规范企业登记文书、前置审批和企业住所为重点,认真落实企业登记“三个统一”、“五个规范”的要求,市、区、所三级基本实现了文本规范、程序规范、审批审查要点规范,重点抓了名称、登记程序、登记材料、退出及后延管理、经济户口等六个方面的规范,在提高登记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坚持依法许可,提高登记效率。进一步健全措施,完善了“当场登记”制度,增强了企业登记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我们在继续做好网上查询服务、网上名称核准等工作的同时,又积极推行了企业网上设立登记、变登记等业务,促进了网上登记工作的开展,为企业快速实现登记提供了便利。
(四)加大内部监督力度,提高登记工作质量。为使规范化建设落到实处,我们狠抓了内部督查工作:一是抓了登记窗口服务质量督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二是落实了登记案卷质量评查制度,市区两级分别由分管领导、监察室主任、人事政工 科长、注册局长等人组成监督机构,按月对登记准入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截止目前,检查各类档案691卷,查出存在问题23项,已整改23项;三是抓好了登记信息及联网数据录入的督查工作;四是做好了网上年检工作的督查。通过各项督查工作,促进了登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四、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一)认真开展年检和个体验照工作
07年度的年检和验照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认真组织,抓好宣传。市区两级分别组织召开了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工作会议,举办了年检培训班。为搞好年检宣传工作,分两次在报纸、电视、网站、手机短信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引导企业提高自觉接受年检的意识,及时提醒和督促企业按时参检,通过明白纸、红盾网,发放年检须知、现场咨询、电话、传真等形式,向企业讲清年检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及材料的提交,方便了企业,强化了服务。
2、改革年检方式,年检率、年检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实行了企业年检书式材料全部由工商所初审,强化了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查,便于基层单位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相关变化情况,充实了分层分类监管和“经济户口”管理的内容,增强了工商所与市局登记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二是简化年检程序,对企业年检按照“一审一核制”的要求,实行了快受理、快审批、快发照,全面提速提效。三是实行网上年检,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企业。按照省局的要求,各类企业全部实行网上年检,企业参检率明显提高,网上年检率实现了100%。
3、突出年检重点,完善企业法人条件。今年年检工作,紧紧围绕完善市场主体条件,化解登记风险,在年检中重点加强了对前置审批、出资和登记事项执行情况的检查。一是严格审查企业的前置审批。在年检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凡需提交前置审批文件的企业严格审查,尤其对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行业,如煤矿、非煤矿山、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印刷业、互联网上网服务等行业进行重点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依法处理,一个不放。通过年检,全市对85户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了规范,为63户企业办理了注销登记。二是严格审查分期出资企业出资到位情况,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到位情况。通过“三对照”、“三检查”的方法,即:将审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的实收资本数额与企业章程规定的注册资本额及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相对照;与营业执照的注册资本额及实收资本额相对照;与验资报告中已验证的实收资本额相对照。检查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应收款”、“应收款”的明细及余额;检查审计报告中关于股东和关联企业的往来、交易情况;检查审计报告中关于“两虚一逃”的披露,及时掌握企业的出资情况,督促其按时足额出资。三是全面检查企业登记事项执行情况。在年检中,通过审查年检报告书、对照营业执照和电子档案、询问企业负责人和联络员、实地检查等形式审查企业登记事项的执行情况。通过检查,全市为623户企业办理了变更登记,对79户未按规定变更登记的企业发出限期变更通知书。
4、注重联合执法,做好外资企业年检工作。对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六部委《关于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的通知》要求,与八部门联合下发了通知,设立了联合年检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年检期间,我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独立执法,同时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了联合年检工作的开展,使外资企业的年检率达到了92%。
5、加强领导和调度。为促进年检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局成立了年检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为避免年检期间出问题,局领导及时与市纪委、市监察局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得到了大力支持。年检期间,认真实行了年检情况月通报、月调度制度,每月通报各级年检情况,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年检分析会、座谈会,快速、及时地处理和解答年检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完善经济户口管理机制,提高日常监管水平
按照省局创新监管方式的要求,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经济户口属地监管的相关制度,完善了管理机制。一是通过经济户口“四位一体”管理,通过排定合理的巡查周期,落实片区责任人员,开展定期巡查,加大了对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力度。巡查中,严把许可审查关,及时查处许可证到期以及超范围经营和无照经营行为,今年发现无许可证企业110户,许可证超期85户,超范围经营120户,都及时进行了处理;二是加大了对风险大的领域和企业的监管,对审批部门撤销许可证资质的企业,及时督促其变更经营范围或办理注销手续;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工商所“经济户口”区域监管片警责任制,推广了“网格化”管理,建立了长效监管机制,促进了日常监管职能到位,维护了经济安全。
(三)积极开展专项整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继续深入开展“两虚一逃”专项整治。结合日常的登记和年检,加大了对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的打击力度,对存在“两虚一逃”的企业及中介机构强化了查处力度。今年立案查处“两虚一逃”案件22件,已结案19件,罚没款入库77万元。
2、积极开展兴奋剂生产经营企业的专项检查。按照省局部署,对全 市137家化工、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逐户进行了检查、督察,未发现异常情况,省局检查组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3、整治网吧等服务营业场所,净化文化市场。根据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我们组织开展了寒假和暑假期间的网吧专项整治,通过白天拉网式巡回检查和夜间抽查的方式,对全市所有网吧经营单位进行了清理检查,查处黑网吧84家,其中清理取缔了打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变相网吧67家,黑网吧17家,有力地净化了全市文化市场。
4、认真开展了“无照经营查处年”活动。按照省、市政府和省局的部署,我们及时向市、区政府进行汇报,分别组织召开了各级政府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会议,以政府名义下发了文件,市局适时制订实施方案,并把今年确定为“无照经营查处年”。据统计今年已查处无照经营2120户,补办营业执照2036户,取缔132户。
5、结合年检开展了外资企业出资情况专项检查。通过检查,模清了企业的出资情况,向4户违规出资企业下达了限期出资通知书,清理了名存实亡的“三无”企业21户,提高了企业出资率。
6、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矿山、非煤矿山、废旧金属、车辆外挂、劳务输出、安全生产等专项治理工作。今年市区两级共出动执法人员678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09台次,参加检查企业460户,发现有问题的企业166户,责令改正的93户,处以罚款的16户,依法予以取缔的73户,对全市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提速提效,便民利企,服务经济发展
我们从全市加快发展的大局出发,主动服从、服务于全市工作的中心。制定了红盾帮扶实施方案,开展了立足职能为企业办实事活动,较好的服务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
今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四个统一”和省局李华理局长“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创新、不断创新”的要求,围绕服务发展出台了三个优惠性文件,分别是《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促进“一体两翼” 发展战略实施的工作意见》、《关于充分发挥职能全面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意见》。三个《意见》,立足工商职能,在服务指导思想、鼓励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创优服务水平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促进和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找到了最佳定位。
(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促进主体快速增长。
为防止出现优惠政策只落于纸上的问题,我们建立健全了三级监督网络。督促检查小组负责调度督查相关情况,形成工作记录,纳入年度考核。通过狠抓督察落实,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和工作水平明显提高。按照“有利的积极支持,不利的严格禁止”的“好快同步,好字优先”原则,全力支持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的产业发展;支持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良的服务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同时也促进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今年,我市的市场主体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实现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更新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1、建立服务绿色通道。我们在全市所有登记服务窗口推行即时办结和非本级业务领办制度,对招商引资项目推行了特殊情况延时服务制度,建立了服务的绿色通道,今年共为43户企业提供了延时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在放宽市场经营和投资领域限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省局的要求,大幅度降低准入门槛,对企业实行“三放开”、“两简化”,即将投资领域、经营范围、投资方式全面放开,最大限度地简化登记材料和发照程序。
3、积极做好服务工作。根据我们的职能特点,积极开展创业帮扶和为企业办实事活动。今年帮助65户老企业完成了改制,帮助1户企业使用了国家级企业名称,帮助46户企业使用了省级企业名称,指导4户企业组建了企业集团,增强了企业的对外影响力。结合莱芜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的建设,我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扶持农村市场主体的发展,制定工作方案,重点对农民联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引导,帮助完善材料,免收一切费用,促进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6家。完善了全部基层工商所服务大厅,设立了“三农”、“下岗职工再就业”、“退役士兵”等服务窗口,主动为农民、下岗职工、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有关政策、法规和市场信息服务,免费为2146个下岗职工办理了注册登记,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明年工作打算
明年企业登记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国家局、省局总体部署,将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践行“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做好“四项服务”,促进依法行政,力争在规范登记上有新举措,监管执法上有新突破,服务发展上有新成果,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理念,推进“四化”建设
依据新的“三定方案”,迅速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把“尽职尽责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尽心尽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作为企业登记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服务”这个宗旨,不断探索监管服务的新方式、研究新问题,提高执法工作的效能和水平;以企业登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四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窗口建设和企业登记管理方式创新,努力构建监管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转移工作重心,提升服务水平
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三农”“四项服务”为切入点,努力开创服务工作新局面。
1. 积极服务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一是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促进“一体两翼”战略实施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部署,结合莱芜实际,发挥登记职能,积极探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对党委、政府确定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建立服务制度,实行点对点、专人、全程跟踪服务。二是为政府经济决策当好参谋。充分发挥登记机关信息资源优势,使“死资源”变成“活信息”。定期对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的企业数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对经济结构、产业优势及经济规模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各级政府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和规范市 场秩序提供依据。三是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国家禁止建设的“十五小”、“新五小”和属于严重污染、被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项目的企业一律不予登记。四是,关注民生,促进就业再就业。认真、及时地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继续落实好国家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自主创新和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积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一是大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继续支持钢铁、石化、电力、邮政、金融、旅游、电信等行业改革重组;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六大领域的大企业、大集团,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支持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引导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带动和特色产业提升,按照我市“三大产业版块”的发展规划要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大力度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提升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提升台资企业登记管理水平,积极支持外商设立具有先进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严格执行外资产业政策,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大力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促进企业内部二三产业分离为重点,按照积极稳妥、先行试点、示范引导、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的原则,优化服务业市场主体组织形式。以金融服务、物流、交通运输、中介机构等为重点,积极支持发展外资服务业。大力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三是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广电、文化、体育产业整合、重组,支持文化强市建设。四是,探索用活企业资本的新途径。继续依法办理企业股权出质、出资登记,拓展企业资本市场。根据省局新近颁布的《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小额贷款公司登记。
3.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引导各类企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自主创新型领域和行业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加快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发展。支持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4.积极扶持新农村建设。一是积极支持大企业到农村发展。做好大企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和资产重组,到农村建基地、办工厂,组建“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类型的市场主体,扩大企业和产品的辐射面,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支持农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群组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二是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以专业村、专业镇、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实行点对点服务。在工商所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工作站”,积极培育“样板合作社”,按照“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规范运作。三是,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快速发展。鼓励支持农村旅游、观光农业等文化产业及地方名优土特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引导农民承包开发黄山、荒地、荒滩,从事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力支持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向种养殖业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发展;大力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三)强化监管执法工作,推进监管职能到位
把监管执法的重心转移到企业信用监管上来,按照省局的总体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确保全市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完整、准确。根据总局和省局新修订的企业信用数据标准和要求,完善企业登记管理数据信息,建立“黑牌企业数据库”和“一人公司数据库”,建立全系统数据检查、纠错、查漏补缺机制。二是发挥信用监管的作用。以企业信用为主要分类要素,以完善分类监管为重点,全面整合“经济户口”管理信息,充分发挥企业信用系统激励、预警、惩戒、淘汰机制的作用,惩戒违法,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培育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共享数据查询整治对象和涉案企业的登记管理信息,参与对重点、热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工作。与有关部门建立、完善执法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工商机关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2.建立科学、长效的监管工作体系。一是继续完善“经济户口”信用分类、风险度分级、警示信息和重点经营区域“四位一体”管理制度。工商所属地监管是企业信用监管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工商所属地监管责任制的建设,推行以工商所为责任主体,以属地化动态监管为基本职能,以行政执法和行政指导交融并用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方式,不断夯实基础,切实推进职能到位。二是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网上年检,认真组织开展查处“两虚一逃”、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专项活动,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出资到位的监督检查,开展公司登记中介服务、“黑网吧”、废旧金属收购站点、车辆非法改装等专项整治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盗窃破坏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线缆及非法用工等活动。吸取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依法加强对食品药品、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公众娱乐场所等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企业和领域的监管。对于工商部门牵头开展的行动,要做到职能到位,不缺位;对于需要工商部门配合的工作,要主动协作,不越位。三是实行行政指导制度。推行以重要事项提示、轻微问题告诫、突出问题 约见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主体违法预防服务体系。坚持以“工商所能、企业所愿、政府所想、法律所依”为核心的行政指导原则,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四是,登记监管信息公开。指定企业注册局副局长专门负责信息工作,确保各类信息的准确、完整;建立和完善信息、工商内部及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互动机制,做好信息化利用的总结推广工作。
3.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个体工商户的监管和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个体工商户验照办法》,完善个体工商户属地监管和分层分类信用监管机制,以登记服务大厅和个体劳动者协会为服务平台,实现个体工商户监管服务工作机制的转变和工作方式的创新。
(四)推进登记窗口规范化建设,树立良好服务形象
围绕如何进一步转变作风,规范服务、提高效率、优化环境,切实加强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服务规范建设、设施与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使窗口工作达到新水平。
1.依法准入、退出。认真贯彻落实省局新出台的《企业登记窗口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认真遵守企业登记“三个统一”、落实“五个规范”,严格企业登记管理的程序和内容,促进各级登记岗位工作再上新水平。对将要退出的市场主体,要监督出资人履行相关法定义务,引导其履行社会责任。对应淘汰、关闭的企业,要督促其依法办理变更、注销登记或依法吊销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