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的优点和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三字经》 德育教育 活学活用
1、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冲击,各个工厂、企业纷纷开始注重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教育,技工学校作为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在九年义务阶段,学校绝大多数都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疏忽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而技工学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参加中考以后的初中毕业生,也有辍学在家后又想读书的青少年,是一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有的甚至失去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文明行为方面、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道德观念缺失、缺乏责任感、不讲诚信、人生态度消极、崇尚暴力;有相当数量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上严重缺乏自觉性,某些不良习惯严重存在、不良行为较多,距离文明社会的要求相差较远,但是他们又具有愿意探索、勇于实践、可塑性较强等特点,其心理状态呈多元性和复杂性。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的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赶时髦、贪图享乐、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挖掘他们本性,引导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2、技工学校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虽然讲究品德教育,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依然灌输的是空洞的、跟不上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只注重资料是否齐全,做表面文章,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一一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有人说;“现在的教育是‘缺德’教育”。的确,现在的学生面对开放、多变、复杂的社会环境,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的是金钱和权势,至于做人之道却无从说起。由于初中阶段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运行,只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致使到中职学校继续就读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让我们中职学校的教育者们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感到担忧。技工学校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技工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上领导不够重视。技工学校招不到学生而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在德育教育机构方面没有成立专人、专职和专门的办公地点和设备设施,用在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资金更是凤毛麟角。
2.2 有的同志认为招收的学生都是各个学校的“渣子”,教育难度大,不可能有很大的长进,投入的精力大而成效不明显,存在着畏难情绪,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在作怪。
2.3 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处在“亚健康”状态,教育形式的单一不够灵活,方法刻板不够生动,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的逆反情绪更加激进,不愿意接受一些空洞的教育。
2.4 在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缺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也成为现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传统的《三字经》在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不够,在解决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基本问题方面有些欠缺,反映技工学校学生和青少年道德存在的问题的方面不突出,极大地影响和削弱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如今,技工学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较差主要表现为酗酒、赌博、斗殴、早恋、沉迷网络游戏等。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年龄上已过儿童的时代,但是在伦理、道德等方面仍然处在“儿童”时代,适用我国儒教文化瑰宝的《三字经》来对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德育方面进行教育和“补课”。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三字经》这样一部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的教育著作,强调教育以“德行”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技工教育的意义。技工学校也要把传承中华民族经典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来实践。
3.1 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一看二望三诵”,把《三字经》中儒家的思想意识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可见在传统的教育中,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个人首先得要有“孝悌”,即德行。又如“子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是强调一个人只有有了高尚德行,然后才去学习知识。这说明了德育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在现代教育中虽然也讲德育,但学生的思想品德实在让人有点担心。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讲得很实在,他说“小学生最可爱”,有礼貌,尊敬他人,体贴父母,热爱劳动……,能按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已。等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就没有社会公德,不会因为父母辛苦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为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穿名牌……,正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三字经》这样一部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的教育著作,内容就是将儒教思想高度地浓缩在了其中,《三字经》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可以说:“儒家思想已经是我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我们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一望二看三诵”三个步骤,把《三字经》儒家的思想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强调教育以“德行”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第一个步骤是“一望”。在学校教学楼两侧的上、下楼梯通道上,把《三字经》中部分激励人上进的经典语句,让学生积极参与雕印在楼梯通道各个台阶的正垂面上,学生上楼时首先印人眼帘看到的经典语句,接受的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维立体教育”。
第二个步骤是“二看”。组织全体师生观看由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解的“国学经典”《三字经》,从而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学习。
通过组织观看和学习得知《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第三个步骤是“三诵”。学校学工处要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朗诵和记忆。学校给每位班主任发一本《三字经》教材,把《三字经》做必考内容安排在基础知识竞赛中,要求各班利用课外活动、晚自习、班主任课有组织的安排学习国学经典《三字经》。学生们高声齐读和记忆,这种齐诵显示出的力量感,增强了每个学生愿意读下去的信心。他
们可以从中体验到韵律带给人听觉上的美感。
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综合信息则所记忆的形象必然是鲜活的、丰富的。在集体齐声朗读或个人高声朗读时,自己不仅是一个读者,同时也是一个听者。在读的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注意,这样在视、听、思等共同作用下不但容易再造出纸上难以言表,只可意会的东西,体验到进入意境的快乐,也有助于加深记忆。读是为了感受真,而朗读却在感受真的同时又感受到美。对于优秀的片段要求背诵。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记忆而教,因为学生并不仅仅是一个容器,等待着我们将这样那样的知识灌进去。学生有兴趣学习才是关键的。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优势,讲解三字经中的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提高学生对学习三字经的兴趣,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在学生们听起来津津有味的同时,既提前渗透了对三字经经文的理解,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的目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自愿地学习,同时促使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学习《三字经》的真正目的。
3.2 正确引导学生领悟《三字经》内涵,让学生思想升华、行为上加以实践,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摘要:宇文所安教授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提出了一个认识事物的“三级”系列,以此独特见解拓宽了孔子的思想范围。本人因而有所启发,解读出三人“行”的现代意义,充分体悟到孔子思想的延展性和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论;三人“行”
一、从中国文论萌生的启示
宇文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通过分析《论语・为政》的“知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提出孔子认识事物的“三级系列”,这和西方文论中“二元结构”有所出入。正如乐黛云教授在本书序言中说道:“在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多次往返的双向阐释中,会产生一种互动,让我们发现或者说“生发”出过去未曾认识到的中、西文论的许多新的特色……互相渗透和互相补充显然会为未来的发展开辟无限广阔的道路。”正是由于宇文教授这种对文本精致的细读、比较,才能够挖掘出一个思想的新源头,以此拓宽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范围。在这里,我悟出了一个观点:过去时代的各类传统的经典文本,不仅是当时的文人志士就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抒发的个人见解(或是客观深入),它必要的价值在于后人对它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解读,赋予它某类现实意义,让他们思想的潜在力量能顺应着历史而发展,加速社会的良性思想循环------对前人精华的继承,不断地新生出可再生资源。“我们无法脱离现代人这个思维主体,及其运用古代思想材料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过程。”我们要寻求一种“有效地再生循环机构”,以这个为指令,我们就必须细细品读文本,遵循其价值规律,以此来推动未来各界的蓬勃发展。
二、“无友不如己者”的今读
《论语・学而》篇中,子曰:“主忠信,无有不如己者”。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大多数的版本将其译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或“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其解读为: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先生将其解读为一种激发自身之词。我们发现,李泽厚先生的这种译法似乎与《论语・述而》篇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我选取别人的优点而学习”,有相似之处。就此论点,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译为:只要有几个人同我一道行走,那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们要注意看到并选择他们的优点、长处,跟着他们学习;如果看到他们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甚至缺点,那就要对照自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李泽厚先生也在《论语今读》里引用了《朱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者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由此可见,从善――一个“知人”的过程,可以说是在挖掘的别人的长处并选择了它,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便是充分吸收精华好好利用它,让自己得以修身。由此看来“无友不如己者”和“择善而从”观点一样,那孔子提出这么一个相似的观点他要强调什么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李坚先生的一段话中看出端倪:“多见多闻,择善而从,深入实际收集经验材料,从中增长才干,在实际活动中取得直接经验,必须面向现实生活,虚心求教,多问多学。”“择善”是“无友”的延续,光是看到别人的长处还是不够的,你得学会去选择它,这就是这句话的实践意义。我们立足“三人行”这一句话中,选择、学习、改善不足“既有量的折中、平衡,又有质的交汇、融合”。这说明只有这二个看起来“相似”的观点的结合,才让孔子这一思想得以演化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三人“行”的现代阐释及其思考
宇文教授说:“中国文论思想发展的最深层动力往往不在孔子对文学自身所表达的见解,而在于《论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对更广泛问题的关注”。真正从意识层面上去考察这种思想的外延和不朽性,开启“创造性的实践”。
徐克谦和宇文教授也持同样的态度:“孔子和儒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其始终保持着原初的‘真’,而在于其适应着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的‘变’。”我们也要试着去做合理的“假定”,对那个完整的体系做有利的拓展。不难看出“择善而从”和“其不善而改”的参照条件就是“三人行”。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来看,关于“从善”这一问题的原则,以一种特殊且必要的方式运用到“三人行”的主张中,“行”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发展观,任何的物质存在都在不断前行中互相更替着。孔子在这里有辩证的倾向,它的教育思想站在了这样一个“可再生良性循环”的高度――可持续发展教育观,这也是三人“行”现代意义的物化表现。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是一个世界热点问题。为什么说孔子三人“行”的教育思想可以有这样的现实意义的对应?孔子教育思想上的“三人行”,以“行”为至高点和大前提,“三人”的精神素养、道德品性都处于“可持续”的平衡发展中,广泛的增强了多元化的“审美活动”。张涅先生说过:“广泛学习的态度也能促使多元思想的形成。”思想的多元化它总是一种文化冲击另一种文化,一个话语对另一个话语的取代或转换,“夫子焉不学?不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孔子“行”在其中,思想上的认知已经延伸和转化至今,并与其他的领域产生同种共鸣,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文化建设的价值。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演绎着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关系渐变、文化形态演变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些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歌曲、舞蹈、服饰……)的集合,而是人们通过存在、关系、行为、信仰和行动生活的一种方式,并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孔子的思想是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延伸,“可持续发展教育”它更多的考虑的是让我们自身充分利用生产实践和可持续的、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去权衡,来达到“发展教育”,让我们不在拘泥于一个狭隘的定式中,也学会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人”去自觉全面的关注整个世界。西方文献中有:“教育应该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国际问题,如和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问题等。”这让“行”的意义得到了最大体现,让教育的改革或者说是持续在“行”的鞭策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延续。这样的良性循环难道不是在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做最广泛的深入吗?难道不是对一些认为孔子思想已经落伍的呼喊给以最有力的反击吗?在孔子的时代,儒家思想终究未能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可是它却探讨了整个社会的不同阶级的典型意义,在今天也有其相对应的文化延续,这让我们很好地体验到了它最浓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美]宇文所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论语今读》,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3]《论语》诠释,文选德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源远流长的儒道思想》,李坚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徐克谦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先秦诸子思想论集》,张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论语译注》,杨伯俊著,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
[8]《论语》张燕婴,中华书局2006年版。
[9]《中国古代文论史》, 赖力行, 岳麓书社2000年版。
关键词:教育需求;女性高等教育;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01-02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知识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领域已经打破传统的性别歧视,给更多的女性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遇和平台。但在女性高等教育方面发展的这些年来,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影响了更多的女性参与社会竞争,影响了女性能力的发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方面的需要。教育需求是指个人或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或需求,反映了教育支付能力与教育规模之间的关系,就社会而言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需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为满足个人和家庭某种精神或物质的需要从而产生的对接收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
一、教育需求视角的内容
1.个人的需求。(1)个人期望:近年来,我国女性的工作和成就观念不断强化,她们想通过接受更多高层次的教育来实现并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成为有内涵、有成就、有能力的新时代女性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这就完全颠覆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华传统观念。近年来,据统计调查,在大学生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多于49%,更高学历的女性,如女硕士、女博士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在工作领域中的女性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女性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和关注的社会大环境里,中国女性有了更多的参政议政的机会,受教育的程度也得到显著的提高。(2)家庭背景: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给予子女经济上的帮助,母亲的教育背景会对孩子受教育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话,就会鼓励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2.社会的需求。(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值高速发展时期,人才是综合国力得到提升的关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因此,我国以更高远的眼光从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已培育出更多的人才,并要协调好人才的性别比例。顺应时代的发展,女性教育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要努力培养出高素质、高学历的女性人才。因而要不断完善目前的女性教育体制,要实现女性教育格局的多层次化和全方位化。(2)社会文化。由于女权主义步伐的推进,新时代的中国女性才得以在国、内外舞台上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女性的社会地位是社会进步的度量衡。随着我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实施,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保障了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二是增加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三是提高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这些在为全民族妇女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现状中的问题
在中国教育历史上,与男性相比,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少得多。近几年,随着女性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校园中女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在很多有名的大学中,女生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说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女性大多数偏向了文科性领域,工科性领域的女生比例还是很低,这种学科的性别差异限制了女性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发展,缩小了女性职业选择的范围。本文从我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角度出发,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中国数千年的父权文化和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且传统儒家思想的女性观强调“男尊女卑”、“男外女内”,强调女子生活规则的所谓“清贞”、“贤淑”、“恭顺”。女性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丧失了主体意识,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了女性在专业领域中的选择,无意识中被长辈“男理女文”的思想所引导。
2.家庭背景的影响。多年来,许多教育学研究者把个人家庭的经济条件看作影响学生是否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从社会性别角度而言,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对女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更大。在教育费用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家庭更侧重于对男孩的教育投入,同等家庭条件下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早失学。
3.高校招生的限制因素。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着男性和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不平等的观念和思想。在招生过程中,虽然国家并没有做出性别限制的规定,但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男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理工科专业中尤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人为地剥夺了女性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4.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现代教育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层次和专业领域的性别分布差异,这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女性的参与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剧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性别差异。随着民办机构的增加,许多女性学生倾向选择这种职业培训机构,而放弃高校教育的机会。女性传统的性别定位(女性更重要的是一种家庭角色)导致大部分女性学生倾向于选择时间短、技术性强及难度低的职业培训机构,而且市场经济也促使民办机构的专业往往集中在技术含金量少的领域,尤其是服务行业。
三、我国女性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中仍存在的男女不公平现象,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为了达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平等目标,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1.培养女性的主体意识。女性主体意识就是指女性认识到自己作为“自由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完全独立性,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自觉意识到女性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价值。女性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并能够清楚地识别自身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并弱化自己的缺点来提升自身的价值。
2.消除社会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性别歧视是高等教育过程中机会的不均等的原因。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是有效促进男女平等的保障。我国《教育法》第5章第36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四、结论
关注发展过程中的女性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是政府乃至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女性高等教育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提高女性受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尤其要鼓励女性向高等教育的理工科领域和高层次上发展。女性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资源配置、性别等问题也亟需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宋小霞,王瑶.新时期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发展,2011,(1).
[2]卢静.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2010,(2).
[3]时德生.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理念中的人生价值观透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4]郭冬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
《小孩不笨》是由星霖电影私人有限公司出品的105分钟新加坡儿童喜剧电影,由梁智强执导,黄柏儒、洪赐健、李创锐等主演,于20__年2月9日在新加坡上映。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小孩不笨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1我是和两个孩子一起一边流着泪,一边反思观看了《孩子不笨1、2》两部影片的。影片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一种父母与孩子正确相处的信息,灌输一种亲子相处的理念。两部影片都是前半部分轻松、有趣、搞笑,后半部感动、赚人热泪。而且故事情节都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事情自己也做过,有些话自己也说过。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家长,观看以后发现,原来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其实每个孩子出生时,在我们心中都是独一无二、而且是最好的,我们绝不会觉得他们比别的孩子差,更不会嫌弃他们。在他们还是宝宝时,他们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发音不清的音符,我们都会觉得他们很了不起。但当他们渐渐长大,越来越能干、懂事了,我们却总是埋怨自己的子女,没有别家的孩子好,习惯于把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只看他们不好的地方,只向不好的方面想,只会一味说他们哪方面不好,哪方面不对,放大缺点而缩小优点。
虽然也知道对孩子很不公平,但我们还是不会改变,因为我们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这样做是为他们好,好让他们把缺点都改成优点,从而能成为完美的人。但如果我们能清醒地想想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这世界上根本就不会有人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完美的,就如我觉得影片中的文福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但Terry的妈妈会认为他太多管闲事了。而Terry在他妈妈心中是个听话的孩子,但我觉得他太没个性,太没主见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不需要羡慕别的孩子优秀,就算有人拿我们眼中优秀的孩子与我们交换自己觉得满身缺点的孩子,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因为在我们心底,他们还是独一无二,而且是最好的!既然他们是独一无二,而且是最好的,我们更应该多表扬他们。
《孩子不笨2》的开场很特别,也很有创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都乐意听夸奖的话。片中也一直阐述着这样一个观点:不要吝啬自己对别人的夸奖。生活中,年轻教师对班中的学生的称赞与奖励让其他班的学生感叹“那边风景独好”;老板娘对打工伙计的点滴表扬和鼓励换来的是伙计卖力的工作。但影片中的老师不懂得这一点,一位同学难得做了一次作业,却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做得这么差跟不做没什么两样”;从而使学生觉得,原来做与不做同样挨骂,当然就没有再做作业的动力。家长也不懂得这一点:孩子帮自己修好了电脑,找回了重要的资料,他却将刚才挨上司批评的气一股脑儿地给了孩子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孩子本来满心希望能让父亲知道,自己虽然读书不行,但也有别的本事,却成了痛苦的回忆。我想:我们在孩子的心中也是无可代替的,他们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但会更在意家长的肯定。
我们平时除了检查学生作业,给孩子吃饱穿暖,看看孩子睡着没有就算是尽了职责、完成任务。使孩子觉得“凡是我们喜欢的大人们都不喜欢,凡是大人们喜欢的我们都不喜欢。”孩子有问题,我们通常因为忙和没耐性的习惯一审二逼三恐吓,最后总是对孩子说:“我对你太失望了”。慢慢地,他们对家长无休止的唠叨以及训斥早就练就一副“好听力”,正所谓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他们认为自己说不说都是错,都要被骂,结果他们慢慢地就变成了“哑巴”,连与我们说话都懒得开口了,这就很容易出现“代沟”,那么小孩子就越来越难管教,其实这就是缺乏沟通。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沟通从心开始。”其实“沟通”与“表扬”同样重要。
我觉得学校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观看,真的很适合,使孩子知道,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家长们赚钱也都特别不容易,他们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压力,所以才会疏忽了和孩子的沟通,家长们亦会担心管不到而使孩子学坏,但管得太多孩子会觉得无私隐、无自由。天下没有完美的孩子,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家长。孩子,希望父母可以了解你们,同时父母也希望你们可以体谅他们,只有大家都愿意沟通,才能做到孩子开心,父母放心!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2亲情总是我们无法割舍的羁绊,也是我们最易忽略的情感。而在与之相处之时我们彼此或许都不是那么融洽,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争吵。首先我想在思想上我们就有很多分歧,有些父母认为对于我们好的我们往往却不觉如此。看过小孩不笨之后,我觉得那些小孩又何尝不是我的缩影呢?当记忆之门打开,往事尽在眼前浮现。
从小我就是一个叛逆的小孩,我总是不被大人们喜爱,那时总是在妈妈的藤条与吼骂之下长大,但那时只要妈妈要打我,我就跑,要是骂我就骂回去,就像小孩不笨中的成才一样。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是有次在家看电视,妈妈回来把我打了一顿,然后我一生气躲在奶奶家的柴房里不出来,到中午时他们才发现我不见了,然后从村头一直找到村尾,我只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当呼声渐行渐远,我又悄悄的溜回家里,跑到家里的天台上坐着,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等到他们回到家再跑到天台上时看我满脸通红,而他们也已是汗流加倍,爸爸很生气的打了我,那还是他第一次对我动手,无论妈妈和奶奶多么不喜欢我,我一直都是他最骄傲的女儿,可他却打了我,我哭了,不知道是因为被打还是因为愧疚。然后因中暑而晕倒了,自然没有看见他们气愤的背后那颗担忧的心。之后虽然还是会被骂被打,但终不会为此而上演离家出走的戏码。
等到上初中时,有次一家人一起去外婆家拜年,路上看见二姨家的弟弟妹妹,爸爸说我比较大,于是让我下车,载着二姨家的弟弟然后走了,让我和妹妹们一起走,我们家离外婆家很远,所以我上初中了但对于外婆家的路依旧记得不清楚,同时我跟她们交流也不多,她们要等二姨过来然后一起,我向来不是一个愿意等待的人,再加上认为爸爸不要我带别人家的孩子走了的幼稚想法的产生,一气之下说你们等我先过去,结果很不幸,我迷路了,最后原路返回等待他们的寻找,事实也是如此,他们分散在畈上一路找寻着我,而我虽然迷路但年少的我似乎并不害怕,就在那无聊的等待着他们的身影出现,最后被小姨夫给领回去了,回去之后他们笑着讨论的是如何把我找到的,在哪把我找到的,至于我为啥要先走,我不开心的表情,迷路会不会害怕,怎么连路都能走错等等就自然无人去问津了,我倒也乐得不必为这么大还迷路而难为情了。只是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只要我一个人要去稍微远些的地方他们总是不让,要是真去了并安全到达时他们就会投以赞赏的眼光。
等到上高中到现在妈妈的藤条已被折断,谩骂也不再出现,转而出现的是不住地唠叨和叮嘱。而那些被视作可笑幼稚的行为亦不再出现,替代的是那些个我知道了,你放心,你不用担心,我又不是小孩子等等的话语。随着时间渐行渐远,思想及行为也开始趋于成熟,也慢慢开始了解他们的心情,试着去和他们交流,虽然我们之间还是有很多意见分歧,但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去维持我们的爱。而我现在也无论在干些什么总会每天坚持打个电话回去汇报一下自己的生活,虽然只是一些平日里的琐事但我知道妈妈都很想听很想知道其中每一个细节,而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不厌其烦的去一一为她诉说吧。
每个家庭都有他自己独有的教育方式,或许不一定会被我们所接受,但我相信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是不爱自己的父母的,只是在这种最亲最近的关系中,我们反而忘记了如何去表达我们的感受,如何去交流我们的情感,如何诉说我们对彼此的重要。但无论如何只有坚信这份爱依然存在永不湮灭,那么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就不会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即使会也总能找到回去的路,不会使得自己弥足深陷。
家对于我们来说永远说是一本深奥又不可不读的书,从我们呱呱坠地之时,我们就开始在品读之了,然后慢慢长大,成为别人父母,说着父母曾对我们说过的话语,最后变成爷爷奶奶,这样周而复始,在家这个我们一生不能丢弃的书中反复品读,相互关心与体谅就是这部书灵魂之处。而沟通则是我们在翻阅之时所不可或缺的字典,只有通过沟通我们才能更好的品味到它的灵魂,达到彼此心灵交汇的彼岸,使得生命之树常青。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3《小孩不笨》这部电影写了国彬,文福,Terry三个好朋友他们都在一个被视为无药可救的班级,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给予不同教育,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形成不同的性格和日后的待人处世。《小孩不笨》将人物性格和背景融合得恰到好处,手法幽默,轻松风趣,细节富有生活气息。
国彬每次考试都不理想,却喜欢画画,而母亲不允许他画画,母亲看重的是分数,分数像一块石头板沉重地压在母亲心头上。每次考不好,母亲是倍感压抑,脸拉得老长,谩骂甚至大打出手,这种态度与方法是不可取的,后来国彬考试作弊,被当场抓到,由于接受不了母亲的教育,于是就跳楼自杀,后来被警察救起,于是一家三口陷入了沉思中:难道考试考不好,发生这种事只是孩子的错吗?“考孩子的知识,考妈妈的心态。”其实我们不必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因为分数与成功,没有直接的关系,分数只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一方面,决不能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母亲是否应该觉得,只要努力过了,考多少也无多大关系。应保持着良好的心态,给予孩子鼓励,让他们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呢?现在孩子输掉的不是分数,而是一份做人的志气,人生中难免有跌跌撞撞,但跌倒再爬起来,这点痛算什么,我们要有超越别人,超越自己的勇气才行,爱孩子就要爱得久远!让孩子全面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Terry生活在过分的溺爱中,所以他总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与能力,没有主见,其实这也并不只是孩子的错,他的母亲一定认为自己是一个好母亲,把一切都给了孩子,然而她的行动却告诉孩子—你是无能的,不行的,没有用,只能让我来帮助你。这样会直接影响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没有独立的品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父母应教给孩子坚强不屈的意志,勇于参加与社会的竞争。
文福的家庭条件不好,学习也不理想,母亲于是对他失去信心,叫他边学边帮忙做生意招待客人,这是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家庭。不论是富人和穷人都要接受教育,如今家长们应远见卓识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
“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一位长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期盼,只因为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喜出望外,有的则望子成龙望穿眼,望来望去一场空,只因教育方式的不同。
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心存感激,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爱孩子就要爱得久远,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点点滴滴的爱中成长。让我们也扔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4现实中的新加坡,华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数学,而中文学不好没关系。但如果中文没学好,还是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到中国的发展。而《小孩不笨1》中的文福、国彬和Terry三个好朋友都是EM3 (差生班)里的学生,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也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性格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才看了一会儿,便被影片中诙谐、幽默、搞笑地剧情以及三个主人公的表情、语言、动作深深地吸引和感动。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Terry,喜欢幻想,是个大少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事就哭,没有主见,但我最欣赏他的就是幽默和知恩图报;国彬不太会念书,可是很会也很爱画画,然而他的妈妈却只希望他能能把书读好,拿到好成绩,因此国彬深受妈妈压力的影响,同时常常遭到体罚;文福一心想替辛苦卖面的母亲及自己都争一口气,在别人面前能抬得起头来,他说过一句话,令我很感动:“我不想让别人看不起!”他们的新班主任——李老师,教育孩子们,不要逃避困难,要去了解、认识困难,把困难的底摸清楚,她给了孩子们很多的鼓励和信心。
喜欢幻想的Terry是个大少爷,他的爸爸,开了一家肉干公司,但不喜欢帮助别人,在Terry老爸老妈的影响下,他也不愿意帮助别人了。他们家还有Terry的姐姐,它总希望妈妈能给她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她的老妈却以“爱”的名义,管这管那。总之,Terry的一家是有个性的一家。
再说国彬,他喜欢画画,还因为画画救过Terry和文福,但却得不到妈妈的认同,他曾想过跳楼自杀,但是没有成功。之后,他的妈妈就患上了血癌,爸爸也下了岗,一家人的支柱都没有了,虽然Terry很胆小,但他逐渐长大,很勇敢地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国彬的妈妈,两家人逐渐淡化了以前的误会,互助互爱,共享欢乐。
在这三个主角中,最讲义气的要数文福了,从来不计较别人怎么对待他,只是不管谁欺负了自己的朋友,他总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也是这3个小孩中最不富裕的一个。他要帮妈妈管理大排档,又要照顾弟弟,但他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他曾经说过:“我不想让别人看不起!”令我非常感动。其实,即使生活不富裕,但只要你有一个理想,那你便会成功。
爸爸妈妈,请你们多看看我们身上的闪光点吧!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往往,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影片中的国彬,他虽然成绩总是不及格,但他有很强的绘画能力。他能将一个人的头像,画得惟妙惟肖,可谓是天赋异懔。然而,因为学习差,他常被高级班的同学嘲笑、欺负,间接导致他有自卑感。我们要抛开自卑的情绪,在被他人看不起时,我们应当将其看作动力,赶超他人,再来,从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被鄙视时,我们得自己看得起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特别之处,来发展自己。
想起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非常深刻,难忘。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长、天赋。但很多时候却因为父母过 于重视学习而被忽略、埋没。影片中的李老师正是一位善于挖掘孩子优点的好老师,她对EM3的同学怀着的不是无药可救的心态,而是充满希望的!爸爸妈妈们,老师们,请多点看看我们身上的闪光点吧!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5最近看了新加坡的一部有关家庭、教育、成长的一部电影《小孩不笨2》。里面很多情节都体现了那时新加坡的相关问题,时至今日,我认为这部电影对当代中国来讲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接下来,我从某几个情节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宇哥知识浅薄,如有错误,还请包涵。
首先,我想谈一下有关性教育的问题。网上此刻有这么一种说法,中国人在教育自我下一代的时候最避讳谈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有关性的教育,一个就是对死亡的思考。影片中由于缺少性知识的普及,杰瑞的同学从电视节目中推测和女生牵手等一些亲密行为会有小孩,而杰瑞正好和一位女生有过此类行为。由于性教育的缺失,杰瑞并不明白其真实情景,为了可是早当爸爸,在不敢向家长教师求助的情景下,做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举动。
性教育为何这么难普及?我想第一层原因就是性教育与传播黄色信息的界限太不够明显。黄赌毒作为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三大因素,性教育一旦资料不当,有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但讳疾忌医就是正确做法吗?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儿童能够很早的接触网络,儿童获取的很多信息都是被动选择。所以,如果不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孩子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往往会从一些不正当的途径获取某些信息,以此来满足自我的求知欲。
其次我想是因为中国长时间受儒家思想严重,在性启蒙方面过于保守。当然这对孩子的成长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所以如何正确的,科学的对孩童进行性教育是当代大人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缺少性教育而引发的杯具层出不穷,而所以受伤的往往就是那些无知的少男少女。有些问题宜疏不宜堵,如何正确解决,有何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家长在家庭子女以及工作上的处理问题。由于父亲工作忙,杰瑞的表演父亲拒绝去观看,所以引发杰瑞偷钱等一系列事件。其实在这个问题在中国也屡见不鲜,甚至在我们身边就在上演类似的故事。由此现象引发出的更典型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如何在家庭与工作之间抉择呢?作为一个男人、一家之主、一个家的顶梁柱,为了家庭有更好的生活而选择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所以忽略了对爱人、对孩子的关心。其实这个问题在明面上看根本就是无解的,老婆孩子渴望更好的生活又渴望得到更多来自家庭中男人的关心。在必须程度上,这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两种想法。看似是唯一解的就是能够实现自认为的财务自由后,便不再对更高层次的生活抱有幻想。然而人作为感性动物,从一生下来就是有欲望的。俗话说的好,知足常乐。这四个字或许能够为有相关问题的人一些启发吧。
当然这部电影里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青少年与社会、青少年的交友问题。如果逐一分析将会有很大篇幅,宇哥精力有限,暂时先写出这两个方面的看法,以后若有时间和机会重观此片,应当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能够自我观看一下这部电影,相信你们会有自我独特的看法和思考。
小孩不笨的观后心得相关文章: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体会5篇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总结5篇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小学范文5篇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感想初一范文5篇
小孩不笨观后心得总结六年级范文5篇
《小孩不笨2》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大全
电影《小孩不笨2》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精选
观《小孩不笨2》有感500字作文五篇
小学生后天观后心得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