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示范方法
前言:
提升中小学教育的美术教学质量,是提升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研究示范方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特点,并对相关示范方法进行完整的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应用示范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中小学学生更好的掌握美术学习的重点
在中小学实施常规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美术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直观展示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1]。因此,教师模式和方法的频繁转换的保证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学需要将美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绘画过程中的具体技巧进行融合,使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示范教学的模式进行很好的教学设计,并保证全部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美术教育的具体设计理念,并提升对教学意图的实现水平。教学活动推进的过程中,示范性教育可以使抽象的美术理论变得更加巨化,避免由于中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美术学理论而产生厌学情绪。美术教学的推进还能够使教学活动在程序上变得更加科学,以便学生可以在现有的学习模式中加强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2]。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不同于高等美术专业领域的教育。因此,使用示范教学进行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重点因素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重点突出情况,以便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能够保证学生熟练的掌握教学重点,避免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的繁杂造成美术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二)提升中小学生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水平
中小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是保证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基础功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美术教育对创新因素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进行学生个性化塑造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性内容[3]。因此,保证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加高水平的个性施展空间,是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学习质量,保证中小学生掌握基础性学习功底的关键。此外,示范教学的开展还能使中小学生通过模仿的形式进行美术学习的开展,使中小学生可以避免由于理解力水平不高造成难以掌握基础性美术学习能力,使中小学生能够在尚不具备足够理解能力的情况下将心中的创意进行完整的表达,保证中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功底。
二、中小学美术示范教学的具体执行方法
(一)直接由教师进行示范
首先教师需要采用较为简单的程序执行美术示范教学,使学生可以按照较为直观的方式了解正确的美术绘画技艺。此外,教师要使用传统的绘画技巧进行展示,不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示范程序的简化,使学生可以在程序当中了解到正确的绘画程序特征,提升示范教学的执行水平[4]。在执行具体的美术教学示范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示范教学能够涵盖美术教学的全部过程,使中小学生可以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正确的美术绘画技巧,增强对新型示范教学方法的认同度。教师要保证在实施示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到示范教学的活动当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美术学习技巧的掌握,保证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提升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并从根本上提升对示范教学的认可程度。例如,教师在进行国画示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墨水的研磨到毛笔的舒展进行全过程的示范,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绘画作品的染色程序和毛笔的转折技巧进行处理,使国画作品可以很好的进行色彩因素的正确配置,并保证色彩因素能够适应绘画技法的运行需要。教师还要在处理绘画材料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示范,保证染料的制备状态程度不会影响到绘画示范质量[5]。教师还要时刻关注示范教学进行过程中的学生心理状态,切实保证示范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兴趣因素的驱使下更好的进行美术学习的探索。
(二)应用媒体资源实施示范程序设计
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虽然并不涉及到众多的深奥的理论知识,但是,很多美术知识如果缺乏理论因素的协助,很难保证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将多媒体技术正确的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可以使教学活动的推进获得较强的科技层面的支持。在具体的多媒体资源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的关注。保证多媒体技术进行的示范教学可以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相同的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形式并不是由教师进行亲自示范,教师必须保证以独立操作的方式完成对多媒体教学的补充,使多媒体技术的局限性可以得到有效的破解,确保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加强对多媒体示范教学的重要元素的分析,使多媒体教学可以保证具备较强的直观优势,并保证课件的制作可以使示范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确保多媒体示范教学的实际价值得到实现。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同美术课程的兴趣因素进行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兴趣因素的保证之下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应用对比式示范方法
对比式示范是示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科学的选择不同的美术作品实施对比处理,并通过各类美术作品的优劣对比进行对比示范模式的构建,使对比示范方法的价值能够得到完整的体现。教师可以将绘画教学中的典型错误通过对比示范的方式进行展现,使示范教学能够有效的将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展示,使中小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绘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处理,保证对比示范法的价值可以得到有效的延展。
结论:
示范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广泛使用于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深入的分析示范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对中小学教学领域应用示范教学方法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管慧勇.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设计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饶丹.中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段阳.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小学美术 色彩感知力 培养 提高
一、色彩感知力培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
色彩感知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美术的重要性。美术教育是小学生美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培养的是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心灵层次。而审美能力和心灵层次,关系着一个人整体的品质,不论他们未来进行怎样的生活、从事怎样的工作,都对其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在小学这个阶段,心灵还是天真而纯粹的,如同一张白纸,为其涂抹怎样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人生底色。而且他们这时受理念和逻辑的困缚还较低,其认知方式还是感知式的,因此尤其适合进行以美术等为手段的审美式心灵的培养[1]。
然后便是色彩在美术中的重要性。美术的构成包含两大部分,一个是形体,一个便是色彩。事物在人的视觉中呈现,正在于其具有形体和色彩;而人之所以有感觉和理解,又正在于人有视觉等信息管道。因此色彩对于人感受和理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加上人的一切都是以感受和理解为基础的,色彩对于人的基础性、整体性的作用就越发的重要。而且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的年龄越小,其对事物的认识、辨别和选择,便越倾向侧重于色彩。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色彩相比形体,有着更大的重要性。这无疑使对小学生进行色彩相关的培养的重要性,更添了一层砝码。
最后,不论是从事绘画还是鉴赏,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把握色彩,都需要做到核心的一点――具备色彩感知力。艺术虽然需要理性的成分,但根本是依赖感觉和感受的,色彩自然更不例外。因此,实现对小学生色彩感受力的培养,就成为这一切的关键所在。
二、提高小学生色彩感知力的途径
1、加强对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
虽然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来说,引导其欣赏和培养其兴趣是最主要的,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在其次。但不可否认,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学习也是必要的,因为通过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理解,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欣赏和使用色彩。否则,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和使用就很可能盲目、吃力和造成偏差。因此,对于小学生色彩感受力的提高,加强其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和有用的。
小学美术课本在色彩知识上的设置,随着年级的高低也是从浅到深进行设置的,这便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在三原色、三间色、冷色、暖色、对比色、柔和色、明度、纯度等知识的教授上,教师可以通过每节课回顾前一节课内容,并定时进行前段时间知识总结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形象的认知这些概念,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授课上可以用以绘画作品、玩具、服装等进行示例,和引导他们自己进行分析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率,以加深他们的认知、理解和记忆,并促使他们最终形成自己的整体性知识记忆链。
2、加强对色彩节奏感的理解
所谓色彩节奏,是指画面色彩中明度、纯度等各种因素的合理配置搭配所形成的一种韵律感和节奏感,是形成画面视觉效果,并进而达成绘画意蕴的关键所在[3]。因此,加强学生对色彩节奏感的理解和感受,是提高他们色彩感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实际的教学上,教师可以选择节奏韵律感突出的一副画作、玩具或服装,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亮的颜色、最暗的颜色、最纯的颜色、最灰的颜色,以及中间明度和纯度的颜色,这样他们就能对构成画面节奏感的各色彩因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紧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降低画面中最亮颜色的明度、最纯颜色的纯度,或者提高画面中最暗颜色的明度、最灰颜色的纯度,又或者去掉这些对比颜色中的一种或全部去掉,那么画面的效果因为对比减弱、色彩节奏感降低就会马上变差。这样,学生对色彩节奏感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更加形象而深刻。
3、加强对色彩情感的体悟
以上两种提高学生色彩感知力的方法,都是比较基础性和技术性的。更根本的提高学生色彩感知力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对色彩情感的体悟。所谓“色彩感知”,重点就在“感知”上。而且色彩的最终目的,也是表达情感和从情感上实现审美的目的。因此,加强小学生对色彩情感的体悟,是提高小学生色彩感知力的关键所在,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上,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情感的表达更加依赖于色彩的绘画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先让学生观赏作品,然后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自己对作品内涵的了解,来引导、提示和印证学生的感受。这一部分的工作做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教师要结合着画作,向学生讲述色彩的运用和这些表达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形象的说明加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必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对色彩情感的体悟。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训练要经常而持续地进行,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稳定的色彩修养,而仅仅一次两次的练习是不够的,不足以达成目的。适合这个训练选择的绘画作品有很多,比如西方伦勃朗、梵高、塞尚、野兽派的绘画,中国齐白石“红花墨叶”的花鸟国画等。
总之,对小学生色彩感受力的培养,是一个既需要合理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也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课题,需要教师有着充分的认知、合理的实践和持之以恒的坚持。这需要教师具备认真的态度和巨大的努力,但却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佟彩华.培养小学生色彩感知力的教学点滴[J],新课程(小学版),2010(1).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相结合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应用而生,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教师搜寻和使用网络共享型学习资源,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多媒体是一个信息载体,是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载体的集合,具有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
一、小学美术学科特点
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性质的艺术课程,在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美术学习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对美学的不同理解。形成思维创新意识。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上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为了更好的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美术教学相结合,就需要了解其学科特点。
(一)美术作品的直观性
一件美术作品,浸透了作者的灵魂和心血。色彩的搭配,形象的描绘,线条的使用都直观地传达了每一位作者的思考。一幅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欣赏。
(二)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美术学科是富含创造力的学科。时代在不断发展,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对于美的思考在不断加深的结果,模仿的作品都是对作品的再创造,都不能模仿作品的精髓,只有依靠真才实学创造的作品才具有创造力。
(三)美术作品的知识性
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些作品描绘历史的变革,有些作品表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有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民族在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因此,欣赏美术作品除了一些绘画技巧,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每一幅作品背后的历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造了好的环境
小学美术教育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知识、审美能力的培训,技能的训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美的情操。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造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个方面。将小学美术与多媒体进行结合,能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高效发展。课堂与网络结合,为教学创造了最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教学环境。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的平台上无拘无束的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并对所取信息进行分析、评论、优筛选和加工,进而根据所需充分合理利用。
三、信息技术有效的解决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难点
多媒体技术能够具体的、形象的⒛切判阕髌罚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观察意识。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无法用语言形容或内容涉及面广的难点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的展示得以有效解决。例如,我在讲手工课《趣味折纸万花筒》这一课时,本课的难点是在于折万花筒的方法步骤。于是,我课前先把折万花筒的整个过程制作成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视频给学生示范展示,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课件中讲一步我折一步,并贴在黑板上;而且在课件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万花筒――这样通过直观教学,这一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问题就被多媒体技术轻松地解决了。
四、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对于美术作品的创作来说,创新能力是比美术知识与技巧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视、听等渠道影响学生,加强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在各种感官刺激中,学生能张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上《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这课时,我收集了许多关于民间艺术作品的资料、图片,把它们制作成课件让学生欣赏、观察,给学生观察、认识提供了很多机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民间艺术作品的种类、色彩的运用、造型特点等理解和掌握,从而启发他们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地方特点、有自己个性的民间艺术作品。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标准
关键词: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低效原因;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是绘画创作的三要素之一,它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标就小学色彩教学作了循序渐进的安排:从低年级对色相的认知,到中年级对三原色、冷暖色的学习,再到高年级对和谐色、对比色及黑白灰色的体验。学生对色彩经过这么系统的学习,应该多少会有一些积淀、体验和认知。
然而,在中高年级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笔者却发现学生对已学过的色彩知识往往表现为不知所措,在完成实作需要应用色彩时,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一低效教学的现状,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剖析原因、反思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中高年级色彩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中高年级色彩教学低效的原因剖析
除了学生的主观因素外,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认为,中高年级色彩教学低效的现状与教师整体性教学意识的缺失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色彩知识的学习缺乏及时巩固与内化认知的过程
这就是说,在学习了新的色彩知识后,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其进行及时巩固,缺乏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只是学了个肤浅的皮毛,色彩概念没牢固建构。这一结果的产生与现行教材的设置有一定关系。
应该说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种类型的课程设计满足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发展的需要。但教材编者为了持续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常是多种课型交错编排,例如第七册第13课《家务活》属于造型表现,但第14课《吹气投篮》就属于设计应用。这样的安排,不利于美术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练习巩固。当学生刚学完了《冷色与暖色》《纸版画》《藏书票》这些色彩知识,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吸收,就要改上《版画》这一完全不同表现形式的课,致使学生在上完了几个星期的版画课后再拾起冷色与暖色时,已经生疏了。色彩知识的学习,就这样在不断交错中前行,学生很难有一个巩固、内化的系统训练过程。在这期间,教师由于缺失整体性教学意识,也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调整教材体系。
2.色彩知识的应用尚未形成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教师整体性教学意识的缺失还表现在没有把色彩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而是就事论事,仅专注于完成新课标的本册教材任务。很多教师较少思考本册教材中色彩知识与其他内容间的横向联系,更很少关注年级间色彩知识的纵向衔接。例如,低年级的《画感觉》就很少能与高年级的冷暖色的感觉纵向衔接;在横向应用上,越到后来,就只剩下浅层意义上的冷暖色,这样的学习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色彩概念。
此外,美术教师往往不能像其他学科教师那样钻研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及时地复习、巩固和联系。在上新课时不能以旧知引入新知,尽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强化新知的建构。总以为就这么点简单的知识,学生肯定能理解记住,孰不知现在的学生受家长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偏课现象十分严重,主课学习还忙不过来,美术课就只能敷衍了事。
3.对色彩的情绪象征意义缺乏挖掘与体验
学生之所以对涂色失去兴趣,究其原因或是不能体会涂色对表现作品内涵的意义,从而产生不想画的情绪;或是以为未涂色的线条稿已很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再添画色彩,有可能会“毁”了自己的作品,因而产生不敢画的情绪。这些情绪的产生与教师缺少色彩搭配与内涵表现的引领有关。平时,教师在学生涂色练习时更多的只是诸如“要注意冷暖色的搭配使用”“色彩搭配要丰富和谐”之类的简单提示,没有阐明色彩可以帮助表现内心的情感,可以使作品更有内涵,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可见,教师在色彩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可有更深的挖掘和体验。
二、加强中高年级色彩教学的策略
鉴于上述色彩教学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就中高年级的色彩教学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1.二次创造教材,构建色彩知识教学的新模块
教师要通过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对小学美术教材进行二次创造,通过横向整合和纵向梳理,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色彩知识的教学新模块。
针对美术教材内容丰富、课型交错的特点,教师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前,要对学情有个详细的分析,了解学生的色彩知识基础,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对本册教材内容进行横向梳理后,把涉及色彩知识的造型表现类课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对色彩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学习新知时加强对旧知的复习,这种复习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结合新的课题,学习体会色彩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来的特殊情感,从而促进新知的有效建构。
除了对教材进行横向整合外,还要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合作研究小学6年美术教材中的色彩知识,进行纵向梳理,构建小学色彩教学的全过程目标管理系统,确保学生通过小学6年的学习,全面达成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各年级美术教材特点,确定色彩教学的侧重点,比如五年级第10册中,多设计应用类课,此类课与造型表现类课相比,具有简洁化的特点,就要侧重于创意的表现,就要强调色彩的提炼。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考虑色彩表现的比重,立体化设计各年级色彩教学方案,做到既有侧重点,又有系统性。
这种全方位立体化构建的色彩知识教学新模块,串联起了各年级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避免了色彩知识的割裂,把色彩意识渗透在平时的学习中,既巩固了所学的色彩知识,又在反复应用、实践和体验中内化为技能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2.深度挖掘教材,创造色彩知识内化的新课题
新课标把“注重创新精神”作为课程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内涵,创建主题教学情境,把色彩知识融入合适的课题中,为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条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看哪些课题适合渗透冷暖色,哪些课题适合融入和谐色等。例如,《厨房》,学生可以选择恰当的代表色调来表现不同状态的《厨房》,是冷清的厨房,还是温暖的厨房、热火朝天的厨房。而《下雨了》则可运用冷暖色表现情绪、触觉等,是寒冷的雨,还是温暖的雨,看到的是感人的暖色场景,还是缤纷的快乐群像图。通过课题教学,使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渐渐把色彩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艺术素养。
3.精心分析教材,追寻课题内涵的色彩意义
新课标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课程理念之一,强调学生是美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在课题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题内涵和自己的情感倾向来决定画面的色调,使涂色变成富有情趣的个性化体验活动。
色彩的表情功能是新课标的新要求,美术新课程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课题,如《画音乐》《画情绪》《画听觉》,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联想和感觉体验,以启发学生的色彩感受。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上此类情感表现的课,就连很多学困生都能参与其中,运用色彩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从中找回自信。因此,笔者把色彩的情感表现功能运用于造型表现类的课题设计中。例如,学习第9册《老师和同学》时,要求学生给教师或同学的肖像画上色,并说明可以不涂成常规的固有色,而要分析、讨论教师或同学的个性特征,用色彩来进行情感化的表达。因为表现的对象都是学生最熟悉的人,表现方式又是这么自由而有趣,这堂课学生的兴趣浓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发挥创造条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同一个题材中找到自己的语言,合作学习就成了有效教学的模式之一。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相得益彰,学生逐渐明晰可用冷色表现楼房阴影下的寒冷;可用深暖色表现天气闷热的感觉;可用冷色表现伞下的凉爽,可用冷色、暖色表现水中不同区域的温度……这样的涂色活动,帮助学生找到了色彩表现的价值,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
上述中高年级色彩教学的策略,同样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尽管低年级学生尚未接触冷暖色与和谐色,但已经接触了《画触觉》《画嗅觉》《画感觉》,了解了色彩能表达人的情感,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达作品的情感。这样整个小学阶段的色彩教学就能循序渐进地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感受生活,进入色彩的世界
伟大的哲人马克思说过一句话“:色彩的感受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孩子们刚步入这个世界,看到的就是万千的色彩,并且被它的绚烂所吸引。色彩在学生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无需过多的思维分析,只要放眼望去,无论是红的花、绿的草、还是蓝的天,都是直观的、印象的。作为教师希望学生可以感受到身边的色彩,发现它的美,找到它的美在哪。其实,感受色彩的途径很多。①可以通过欣赏画作来感受。②可以借助高科技计算机手段,直观的演示色彩的千变万化来感受。③可以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来感受色彩。④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文字中的色彩。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通过对专业美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和认识三原色、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固有色、互补色、环境色及色纯度、透明度等一系列的色彩关系。通过科学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光源与色彩冷暖的变化。真正正确的认识和观察才是学习色彩入门的主旨。
二、借鉴与学习的统一
艺术不是单一化的,艺术本身的活动正在于它的多元化。所以,学生要借鉴什么,如何借鉴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类本能的学习方式来源于模仿,借鉴与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长久的学习都与借鉴分不开。而我们绘画的基础也是从模仿借鉴开始的。借鉴与欣赏能力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鉴赏感受不同作品的魅力所在。它可以是名家著作,感受名家的用色之精彩,也可以是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其实这种借鉴式学习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掌握一些绘画技巧,艺术语言样式,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这更能让学生保持一种谦和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能从作品中汲取更多艺术营养,从更独特、更自我的视角来感受色彩。
三、运用色彩,创作创新
对于色彩的认识,目的在于掌握它和运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作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孩子们的想象是无限丰富的,它只是碍于无法用画笔来描绘。因此,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让学生动笔、动脑、更要动眼。即便是涂鸦也可以,不需要过多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后,学生会有自己的经验,自我的思考认识,能够独立的完成画作。色彩只是源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其中对比与协调是较专业性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色彩,可以尝试综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
四、教师的教学作用
作为教师要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把美术新课标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贯彻在美术课程的各个阶段,并因人而异的呈现出来。教师在总体教学中要注意对色彩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造型、色彩应用和色彩表现几方面,充分开发学生的色彩感悟能力、色彩应用能力、色彩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教学初期,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色彩的关系,掌握色彩的规律。不把过多精力放在细节上,着重要求学生全面了解色彩基础,掌握基本技能。教学中期,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色彩规律的基础,明白色彩组合的复杂、色彩组合的对比性、与周围色彩的对比关系、什么是色彩环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所画的是色彩的对比关系,环境变了,色彩的面貌也就跟随着变了。教学后期,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全面的绘画修养和创造能力,表现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学生对于色彩技能的掌握和对于色彩的独立理解。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解放双手,解放思想。自由地表现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美术新课程正在不断的推进改革,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实施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而美术教育又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对美术人才的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要对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的培养以及艺术气质的熏陶。美术课一直是学生们很喜欢的课程,是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由动手、自由表现、自由想象的一种媒介。在色彩的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中循序渐进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独立思考色彩、综合运用色彩。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艺术;全面发展;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66-01
美术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以提高学生总体素质为目标,不能单纯地认为美术课仅仅是教学生绘画,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具体地说,美术课上,也要教书育人,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训练,也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儿童天生对任何事都有兴趣,什么都想去学一学、做一做,模仿一下,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涂鸦,然后随着认识的提高,技能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这些兴趣都会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美术的热情截然不同,对不同的学生,教师都要用心去感悟,从基础从学生的根本出发,让学生们的身心技能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1.备好学生、备好课
上好一堂课首先一点你对你所要教育的对象要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各有什么特点,有所了解,你才能上好这节课,低年级学生有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活泼好学,注意持久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概括水平处于概括事物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阶段,儿童早期的绘画是天真烂漫的,在他们的想象中,我们既看不到细节,也看不到透视变形,只看到一种原始的大概的外部形状,画出的东西飘忽不定,不能准确地到达应有的位置,但他们也能用他们所认识的方法表达出物体的样子来,因此,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上,不要刻意去叫学生什么,怎么画,而是让他们发挥想象力随便画。
要备好课,教师要教什么,在这节美术课上要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者心中要有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技能,这就要备好课,例如:一年级的《春天的色彩》一课的教学,这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春天美丽的色彩,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春天大自然的美丽,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春天的美,我就把学生带到校园的小树林,花圃旁,让学生去观察草、花、树的色彩,再到公园里了解,蓝天、白云、小河、小路、绿树等,去找春天的色彩,加深对春天的认识,同时激起绘画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再通过对一些优秀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
2.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低年级学生在绘画创作时,开始不知该画什么,好似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这时你千万不要告诉学生什么东西怎么画,而是告诉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让他们尽情的画,小学阶段不需要画出多好的素描、速写,而是培养好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是,创作画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发展智力开拓思维。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小学生不容易想象创造出富有自己想法的画面,这是他们长期模仿而产生的结果,下笔程式化,思维过程化,不是自己观察想象加工主动创造出来的画,而是不动脑筋的记忆结果,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动脑让学生去思维去想象,例如:通过投影录像示范画,出外写生,还有把绘画步骤编成儿歌活泼生动又容易记忆。调动小学生作画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表现所想反映的内容,使学生心情舒畅,激发创作欲望,并对他们的作品及时予以表扬,使他们增强创作信心。例如:在《古代城堡》的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大家巧想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来制作城堡,笔者不仅出示我示范的作品,而且利用废旧可乐瓶做成的成品让学生欣赏,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完成可以放在展台上让大家观赏,这样学生制作认真、积极,作品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极富创造性。
3.激发兴趣,兴趣是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轻松的课堂,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学生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低年级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使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给学生一种新奇有趣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1课堂激趣。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各个环节都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写文章一样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即为课堂教学有一个漂亮、吸引人的开头。好的导语,三言两语,扣人心弦,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来。"猪肚",即课中要像猪肚那样丰满结实,课堂节奏要有起有伏、引人入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要调控课堂气氛,要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交往互动。教学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幽默、生动、风趣、有磁性。英国学者罗素曾说过:"一切学科的本质上应从心志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能凝聚注意力,开发思维,使课堂鲜活起来。"豹尾",就是课堂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后劲,既具有拓展学习兴趣和空间的功能,又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3.2声像激趣。时代在发展,教学手段也要更新。声像激趣就是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集图、文、音、动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不可见为可见。充分挖掘视频、声频的综合表现力,形象生动有趣。能创设赏心悦目的情景,再现有关场景,展示细微过程,刺激学生各种感观的参与,使单调、抽象的问题或事物趣味化、直观化。运用多媒体,手段新颖,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同时,可以刺激学生远离网吧,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电脑在网上搜集资料,参与课件制作,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如我在上《魔幻的颜色》一课时,让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感到要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话,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再拿三个空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试管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声来。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象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会成为什么色,“红色+蓝色”会成为什么色,“蓝色+黄色”会成为什么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色方法,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
二、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学习,进行创造。因此,应加强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角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绘画就水到渠成。如《校园里的花》一课,先让学生看看校园里各式各样的花,再看看画家笔下的花,最后看看以前小朋友画的作品。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
2.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 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绘画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 不协调” ,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就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如《灵巧的手》一课,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可利用的材料,将各种材料运用剪、折、贴、卷、插等制作方法加工成各种画面,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三、注意渗透德育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要适当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就象游戏一样,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我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美术教育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 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二、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满堂灌,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如老师就是这样讲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感到要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话,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再拿三个空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试管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声来。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象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 黄色=?色,红色 蓝色=?色,蓝色 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色方法。再如,高年级的数学美术字和美术字,也同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美术字的书写形式,了解方体,找出规律之后,我又在黑板上书写几个不正确的美术字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美与丑,就数字美术字来说,是大小相等、粗细一致和有粗有细富有变化的协调统一的美;黑体美术字,宋体美术字都有着各自的美。黑体字粗壮,钢劲的美;宋体美术字粗细变化,俊秀力量的美,若不这样写,就会影响字的美感,也会使字写的细小无力,大小不匀,影响了字的结构。美术字不但不美还会影响整个布局的整体的美。我们也学不到美术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和书写规律。总之,在每一节新授课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必要的,使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美及运用美的表现形式去绘制美的图画作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在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下,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例如在辽海出版社第三册《头饰》一课中,我先作这样的启示:你们喜欢动画片中的人物吗?然后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的人物头饰出场,并邀请同学们参加游戏活动,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充满笑声的游乐之中,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
2通过美术课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角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
(2)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应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3、德育教育的渗透
1 中小学美术课程导入本质
课程导入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步骤,课程导入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课堂最终的教学成果。从学生角度来看,导入过程是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以便让他们尽快融入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程导入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打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再逐步引入教学目标,最终启发和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美术课程教学来看,导入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课程目标,这与其他学科大致相同。弄清楚美术课程导入本质的前提是要弄清楚美术课程的本质。通常意义上,产出一幅“像样”的美术作品是对一节美术课的普遍认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偏颇的。
从原因上说,教师与学生对美术存在知识、技法、感受等多重维度的不对等性。再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美术教师的艺术观是建立于既有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对美术有较为完整的体悟与理解。学生群体大部分处于艺术观的形成期,从理解、体验、感受的角度上看与美术教师也有明显的认知差异。笔者认为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一幅“像样”的绘画作品,而是一段经教师启发,充分唤醒感受、增强体验、激发想象后,以视觉思维为主将感受和体验转换为图像的全过程。
2 现有美术课程导入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从中小学教师现有课程导入方法来看大致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回顾性导入、示范性导入、生活化导入、实物性导入;一类是以兴趣为中心:游戏化导入以及其他课程方法借鉴导入,如音乐导入等。
第一类以教学为中心的导入较普遍,是大多数中小学美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述知识、图片欣赏、观看绘画作品、偶尔亲自示范等方式来开展,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这样的方式通常较枯燥,且多停留在图像作品的表层理解上,并未有深入的分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都还停留在模仿绘画作品、图片、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并没有对课程内容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类以兴趣为中心的导入方式目前相对还不算多,因为这牵涉教师的控课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课程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此外,这种导入方式从授课形式上看对教学不能起到最直接的促进方式,部分教师不愿意去尝试这种方法。它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校外商业机构的大多数教师选择的较常见的方法。笔者从教学经验上观察,虽然商业教育机构运用该种方法较普遍,但课程导入与授课内容之间的衔接往往不够,导致两部分教学过程处于完全脱节的状态,没有联系。
3 在美术课程中坚持视觉本位导入的原因分析
上文提到不论是以教学为主的课程导入还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课程导入在教学过程中都存有一定的短板,长期争论与纠结该问题也不利于解决美术教学问题。我们认为美术课程的根本是体验、感受、表达视觉艺术。因此树立视觉本位的教学原则是连接以教学为中心与以兴趣为中心课程导入的桥梁。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界定视觉本位的含义。
从美术史发展来谈视觉本位。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它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美术作品从来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精神食粮,而总是带有功能的、目的的作用存在。例如,史前时期的岩画总是带有巫术的背景,青铜艺术总是带有祭祀“礼器”的内涵,墓葬壁画总是带有灵魂“超越大限”的时空转换,[1]巫鸿先生将这一切定义为“物质性”。[2]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图像表现的美术,虽然总体发展离不开功能的影响,时代的局限,教条的束缚,即使是当下表现媒介在科技影响下不断转变的状况,视觉性仍是其始终不变的基本属性。
从美术课程的建构上谈视觉本位。不论是前期导入课程、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后期学生的作品反馈都与视觉有密切的联系。反过来说,如果想要一堂美术课程能够彻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想象并最终转化为图像作品,这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这一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对图像的把控与阐释能力。这也是接下来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话题。
4 以图像分析为本位的课程导入步骤
图像分析最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分析五个方面的学习要素:第一,从图像内容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图像的基本内容;第二,从图像色彩的角度直观感受图像色彩的基本构成与视觉感受;第三,从图像形式的角度启发学生分析图像本身的构成关系;第四,从图像空间的角度解析空间关系;第五,适当启发、解释、推导图像中的语言符号。
基于图像,我们做视觉分析的时候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图像的基本内容,这是做图像分析与后期想象力拓展的基础。学生理解图像的内容时,教师无需把自己对图像的理解和认识的答案给学生,具象图像尚好,抽象图像教师可以给学生基本的理解思路,如从线条上去理解、块面上去理解等。学生在阐述对图像的理解的过程中,言之有理均应肯定,教师稍作思路总结甚至不总结直接跳过即可,无须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顺势逐步分析画面的色彩,在视觉感受的过程中,人的眼睛对色彩的认知很敏感的。[3]引导学生分析色彩最直观的方法便是让学生找出类似的颜色,在寻找颜色的过程中可以理解与回顾色彩的基本知识,如对比色、邻近色等基础知识;也可以纳入中外美术史的知识,如光影颜色运用可以介入印象派知识;还可以纳入色彩构成知识,如色彩的过渡与渐变,明度变化知识等。此外,我们可以通过色彩在画面中所占区域联系画面的构成要素。由于图像表现的画面内容多种多样,根据多样的表现内容与主题我们可以建构新的方式作为美术课程的导入方式。例如,米罗的绘画可以运用音乐元素导入。当然,这与通常使用的音乐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是基于美术课程的系统导入来设置音乐环节,教师要始终把握美术课的教学主体。
构成关系是分析图像第三步需要分解的关键要素,即画面中的形式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图像中各部分要素是如何在画面中去组合而成的,以及作者这样安排组合的理由与原因。形势分析的时候注意引入画面构图的一些基本法则,如三角形构图、“C”形构图、“S”形构图等;另外,可以介绍基本的构图原理,如黄金分割等。构图法则是有限的,结合实例运用是关键。
空间关系是图像分析中的拔高环节,对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在此阶段深入引导他们。它是将学生思维从二维平面引入三维空间的重要步骤,也是视觉艺术中通常表现的重要元素。在空间阐释与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西方空间透视原理去解释图像是最为基本的方式和方法。遗憾的是,教师一旦遇到中国传统绘画时一般总显得束手无策,因为中国画的视觉生发系统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差别,这时的空间分析方法似乎“不管用”了。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跟学生介绍中国画?笔者认为运用“视觉游离”的方法介绍中国画的空间关系比较合适。中国人的绘画艺术除了有视觉层面的考量外,还有精神想象的旨趣所在。视觉游离到每个画面的视觉中心总能引起学生的无限想象,就像一部静态的“微电影”。在“视觉”游离中解构中国画“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关系尤为重要,同时操作简便,也便于学生理解。
最后,图像语言与符号的象征意义在必要时也需要教师作必要的点拨,这往往是图像延伸的隐含意义,对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学习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