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学思想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还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密不可分。我们的一个普遍经验是,如果出现师生关系障碍,这个教师所教学科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也很难学好这门功课。教学的成功首先应该是做人的成功。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敢于表现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并赢取每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甚至会超过自己的人,放弃“师道尊严”,坚持以人为本,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
在课内,应采用“人性化”和“谈心式”的教学语言,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动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疑问或见解,不回避师生在认识上的矛盾,而是以学生的疑问作为契机,把学生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教师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自然地融合起来。
在课外,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感受,与学生友好相处、交流沟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以自己的行为来诱导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打动学生,用学科知识来指导学生,并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建立互尊互信的新型关系。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后,教师要切实放弃传统的“独舞”式灌输,独霸式控制。针对教材淡化知识体系的情况,教师要不断学习“舍弃”,以自己的“舍”换取学生的“得”,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生的舞台。为此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型阅读,即在课前或课中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提出阅读任务,即通过阅读提出问题或准备一到两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实或事例。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教材,自主提出问题。
第二,把议的时间交给学生。课堂上一定要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思考、分组讨论,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逻辑层次思考问题,提出看法,想象结果,自我教育。
第三,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现,学习分析与归纳,学会倾听与说服,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胆识的发展。
第四,把练的情趣留给学生。课堂上的“练”不是单纯的做习题,而是要通过“讲演”、“小制作”、“提建议”、“角色扮演”、“金点子征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尝试和体验,练出兴趣,练出能力。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教学原则,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考虑现实的因素,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的起点、内容、方法和目标要实,起点不能过高,目标要有层次,内容尽量避免空洞,要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出发。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收集、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实效,为学生的课堂自主活动打好基础。
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学生行动,我们不能将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学习。它只是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
三、重建良好的学习方式
学习成绩的取得,除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外,还必须有科学的方式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必须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初中思想政治课,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渠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内的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渠道,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办法。例如,我在 “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的教学时,尝试进行了“课堂活动设计”,由学生自己列举买东西时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例,然后小组间展开 “你该怎么办”为题的讨论或辩论。也可以由学生准备一两则小品,让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边看小品边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甚至还可以播放或举办一个“3.15”现场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各项权利。这样的“课堂活动设计”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用,变生搬硬套为灵活善变。在不少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开展“续写故事”探索活动,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举一例或讲一个故事,但对结果或故事结尾不予交代,留给学生猜测和延续。如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开发区的演变”系列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照这样恶性开发下去,如果让你再添一幅图,你认为最后一张图应该画什么?为什么?”“假如你是当地的开发商、环保人员、镇长或村民,你将怎样进行开发?”这样的问题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技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外的探索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鼓励学生把思想政治课上所学的理论同其他各科知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实际整合起来进行探究。例如,我在教完“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时,鼓励学生结合政治、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开展“我区内河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的社会调查,分别从“历史上我区内河概况”、“我区内河治理前后对比”、“家乡内河的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观察问题、收集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育实效,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象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首先,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都在讲,学生跟着教师思路走,这样,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缺少主动思索的空间,学得吃力且效果不好。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无论是学生的知识还是能力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积累与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基本上是空谈。这种弊端教师都意识到了,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思维习惯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理想。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敢于放手,充分尊重、相信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改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教师思路僵化,讲课难出新意;另一方面学生长期在一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容易厌倦疲惫,思维僵化。而新课改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进入教学过程,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初中政治课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况且初中政治课本较为有趣,学生乐意学习,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多自学。但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加以引导,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学习要求,列出提纲,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才更有针对性,目标才能更明确,学起来才能更用心。这样,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自学过的知识学生掌握得较牢固,自学能力在实践中也得以培养。
2.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分析探讨中获得新知识,培养自身能力。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我们拿出来讨论,学生没发现的问题教师拿出来讨论,在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
三、学生合作探究,凸显主体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来帮助自己积累知识,提高能力,而小组合作是不错的选择。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新课程也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意识。
如,教师在讲“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课本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污染状况,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收集与之有关的材料,材料收集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汇总材料,并对汇总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最好一人发言阐述本组结论。这种小组互助学习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通过互助学习,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国河流的变迁情况、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我国饮用水的现状等,这些内容是课本上没有的,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并且学生锻炼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如何学习。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共享研究成果,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不断提高,而教师只要在学生确实难以解决问题时帮助其解决一下就行,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学校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主体,并且学得开心,学得有效,真正是我的学习我做主。
四、开展辩论活动,激活学生主体
辩论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辩论,理才能更明,情才能更通,学生在辩论中才能更好地成长。思想政治课是思辨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更离不开辩论。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人才培养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79-02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党和国家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作为一名交通工程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干部,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是人才资源中的一支生力军,我校的历届毕业生在铁路高速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光和热,为铁路事业的高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通过自身的实践,我认为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之外,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作用至关重要。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新特征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仅体现在科技、经济上,更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上的争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和开放型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新科技知识、管理技术被我所用,但西方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危害人们身心的毒花烂草也会乘虚而入。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从不成熟逐步向成熟发展的时期,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很强,而自制力和分辨力较差,在这关键时期,不仅要传授学生科技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文明为主的、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辩证施治
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堵”更要“疏”
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治水一样,既要“堵”更要“疏”。治水要建坚固的堤坝,防止洪水泛滥;疏浚河道,冲砂炸礁,让河流流得更顺畅。当今社会资讯发达,学生接受量大且多,学生们的思想会随社会影响而变。针对这种情况,对腐蚀的思想,不良的资讯就要有预防机制,各个部门应紧密协调,设立思想的防火墙,堵截这些毒花烂草对学生思想的侵蚀。但光靠堵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还要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也就是思想上的“疏”。
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破”更要“立”
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破”更要“立”。任何事物不破不立,我们通过大量的案例,一些有知识、有能力的官员,由于放松思想改造,在金钱、享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下,贪污腐化,为害一方,结果走向国家和人民的反面,自取灭亡,为人民所不齿。另一方面,通过大量正面的事例,如洪战辉一类青年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艰苦创业,靠自己的双手、智慧取得了令人敬佩的可喜成果。通过正反事例的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思想上能够分清善恶、分辨是非,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说”更要“做”
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说”更要“做”。青年学生如同一张洁白的图画纸,好画最美最新的图画。现代青年爱好学习,易接受新事物,社会上、网络上时尚的、潮流的东西最易感染他们纯洁无暇、毫无防备的心灵,这就需要我们多去关怀他们、引导他们,说服教育他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仅靠“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与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党政齐抓共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明确学校的教育宗旨,树立全面育人的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创新、实践能力,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德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二要树立党政齐抓共管、分工不分家的工作思路。不仅是辅导员、班主任、分管书记的责任,整个学校的职能部门都有责任,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形成一种合力,共同用心、用情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师生互动、校内校外互动,培养学生自律奋发精神。
(1)加强与学生们的直接沟通。谁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谁就掌握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入门和解决问题的钥匙。通过沟通,加强与学生的常态互动,经常听取学生反映问题;表达诉求;各种信息、动态等第一手资料和情况就能及时地转达到系、校领导与相关部门,使各种问题能及时地得到解决。
(2)引导学生们学会自我奋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去解决,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脱离和超越现阶段的国情,教育学生们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道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更应该知道不该做什么。有了这样的自律精神,在发奋读书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中不断校正着自己的人生航线。
3.以学生为本,加强服务,构建温馨和谐校园。
要改善学习环境,增强知识的配套培训等,全心全意服务学生,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园。
(1)提高培训经费的支出,与校外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帮助学生多掌握一些实用技巧和提高学生就业生存发展能力。由于能较好地解决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学生们感到学校关爱的温暖。并且对学习和思想品德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或奖学金分配等政策倾斜,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在专业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协调地发展。
(2)多视角、多方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英模事迹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利用组织参加社会公益、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精神;利用组织参加科技活动、兴趣活动小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利用各种警示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等。
青年学生是充满希望的一代,是敢于开拓创新的一代,是人才资源的生力军,是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全员育人思想,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学生们的思想、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一人才资源必将成为巨大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目前相当部分教师仍然存在"一言堂"的现象,结果造成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因此,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应把教师讲解变为师生协商研讨,教师指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过程。我在多年的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尝试,收到了一点成效,下面就此谈一点简单的体会:
一、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首先,尊重学生的差异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个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
其次,尊重学生的差异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必然要求。无论哪个学校,哪个班级,学生之间既有普遍性,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身体、性格、爱好上,也表现在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上。既要面向优生,也要面向学困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面的"动"起来,好像人的健美活动一样,只有针对人体部位的各种差异,采取多种运动方式,才能让人体真正健美起来。
再次,尊重学生的差异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不同层面地学生都有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并创造各种条件引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此时的教学过程的意义就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是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学生体味主动参与学习的获取知识的乐趣,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力保证。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要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动"起来。不仅是动手、动嘴,还是动脑。那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第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我国传统教育不以发展人为最高目的,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师"灌"得多,学生"动"得少,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从课堂的组织形式入手,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带着教材与问题走向教师,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质疑、交流、解惑的一种互动互助过程。第二,注重练习过程的选择性和自创性。教师设计的练习不仅题型要多种多样,如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分析论述题和践行题等,而且层次也要有差异,如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把这些练习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避免了全班学生"一把尺"的不足,既让后进生有事可做,也让优生得到更大发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自创练习,自己系铃自己解,这样,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二者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但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质疑"能培养学生的不信师、不信书、不信权威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交给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再者,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让学生形成好的思维习惯,并得到提高。如在讲述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而要让学生反复举例、比较、分析,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
其次,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菲得洛斯说:"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不要学生机械地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散性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让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考并创造性解决问题,才能说是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位于世界文化之林。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理念的精华。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改善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就是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儒家学说与教育密不可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二、儒学思想的核心及现今的价值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又称儒学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真性情,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培养仁德,有助于提高心灵境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仁爱”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社会安定,人生和谐,而当代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亲情淡漠,因此,大学生学习‘仁’让他们汲取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家庭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学要求我们爱人。在社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就现代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而言,学生个性差异大,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产生矛盾。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爱国,是“仁”的最高境界。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教育者应努力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让大学生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教育当代的大学生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从古至今,“和”被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学生从高中进入高校之后,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学生思想动态上的改变,难免有些浮躁,这时教育者该做的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使他们不误入歧途。儒家思想中的“和合”,是指事物中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就这些“和”的方面而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追求全体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教育,使校园充满学习文化的氛围,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儒学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儒学思想的现今价值有:儒学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对于调和社会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在儒学中很注重人格的修养,在当今这个物质发达、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儒学社会伦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引导学生确立科学、正确、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体系。
三、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变化过快,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无法跟随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是:
1.对儒家文化的本质知之甚少
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知之甚少的原因,主要有: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给了大学生太多的诱惑,使学生无法细细品读儒家文化的精髓,消减了对品味古典文化的兴趣;从道德行为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物质欲望在急剧增加,他们的功利心也日益加重,从而将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如何创造物质财富上。
2.忽视儒学原著的自我阅读和体悟
当代大学生对于丹等人的儒学观点十分热衷,他们在讲述儒家经典文化的同时夹杂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更把深奥的儒学思想演绎得简单化、通俗化,丢失了儒学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学生没有对儒家经典文化进行阅读与体会。
四、将儒学思想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做法
儒家思想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坚持做到在教育方式上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与观念塑造,还有注重在师德上的建设。
1.在教育方式上与时俱进
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方式应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教育学生。
2.培养学生的品行及塑造学生观念
在教育内容上,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伦理,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认知情感上,不但重视对学生品德行为既定概念的灌输,更要重视通过体验对学生品德行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校德育价值是既要“塑造人”,更要“开发人”。树立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在传授间接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直接知识的实践体验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深化,重内涵。
3.注重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运用教育资源,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学文化。积极开创使学生感兴趣的新局面。
关键词:儒学 法律思想 司法实践
一、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一)对法律指导思想的影响
先秦时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礼制”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最为重要的是孔子提出了“仁”的观点,基于此呼吁“为政在人”“德主刑辅”的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一直保留着,从汉朝“大德小刑”到唐朝“德刑并用,以德为主”再到明清“明刑弼教”,中国的法律精神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是没有变化的,这也是其区别于西方法律思想的鲜明特征。
(二)对法律制定的影响
1.在刑法上
中国传统法律步入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根据德主刑辅的原则,刑法原则基本上秉承了“恤刑慎杀”的指导思想。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废除肉刑,这是儒家人治对法律的具体影响。此外,刑名的减少,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役流,死刑复审的创立无不闪耀着当政者以民为本的儒学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对古代刑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其家庭本位的观点对使古代法律伦理化。孔子从“亲亲”的家庭主义原则出发,提出了“父子相隐”,这不仅是引礼入法的表现,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刑法适用与诉讼。从以后的封建法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带有明显亲情原则的刑法规定,如“亲亲相隐”“存留养亲”“宽纵复仇”。此外,这种法律思想还体现在男尊女卑对法律适用的影响以及爱护老幼的人本色彩。
2.在民事法律中
中国古代的民事法律一向不发达,这与儒家主张的息讼有很大关系,但儒学还是深刻的作用着传统民法的发展。孟子是儒家学派中对法律与经济关系把握最好的。他提出的“薄税产”“制民之产”,告诫统治者不要暴敛,重赋。后世的明君都把其作为民事的基本原则和富国之策。
儒家思想毕竟是与封建大一统相适应的,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也要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具体到土地所有制度上就是坚决贯彻地主土地私有制,并制定严格的户籍赋税制度。本着重农抑商的原则,在商业发展中也有大量限制。即使在封建社会最为发达开放的唐朝,集市也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开放。在婚姻继承制度上,女人的地位也低于男人,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改变。
3.关于行事法律
中国的官僚制度是封建法律的特色,其本身却饱含了儒家的特色。从选官制度看,汉代举孝廉强烈的体现了儒家重孝对社会的影u向,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也是儒家重门第,区分,维护封建等级制的表现,隋唐后科举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家“为政在人”的思想,科举其本身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因为国家以儒学考生,举人都是因儒学而致世。而在为官之上,儒学影响也颇大。举例来说,官员的品级不论多大,父母去世都要弃官守丧,否则有悖伦常,遭人谴责。连明朝首辅张居正也不例外,其不为父守丧虽有皇帝夺情,也不免他人非难。
(三)对法律解释和司法实践
1.在法律解释上
儒学并不是一开始就获得统治地位的,其在法律上的确立经历了很多过程,而其中法律解释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知道一种学说成为法律思想,不单单是一部法律就能达到的,它必须通过解释使大多数人了解,接受,并通过此使法律更好的适用于实践。儒学在汉代确立后,就是通过以经断律和以经注律使儒学法律化,再经过后世纳礼入律最终到《唐律》一准乎礼,法律的儒家化告成。
2.在司法实践中
儒学对司法实践影响的最大体现就是《春秋决狱》,将儒家经典直接作为律文案例指导实践。此外,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从刑狱时令到灾异赦宥,都有浓厚的对自然与和谐的考虑。另外,秉承儒家一贯的等级观念,封建法律大多都规定了特权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也遵循着不平等的原则。而且行政与司法不分,这也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儒学 法律思想 司法实践
一、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一)对法律指导思想的影响
先秦时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礼制”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最为重要的是孔子提出了“仁”的观点,基于此呼吁“为政在人”“德主刑辅”的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一直保留着,从汉朝“大德小刑”到唐朝“德刑并用,以德为主”再到明清“明刑弼教”,中国的法律精神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是没有变化的,这也是其区别于西方法律思想的鲜明特征。
(二)对法律制定的影响
1.在刑法上
中国传统法律步入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根据德主刑辅的原则,刑法原则基本上秉承了“恤刑慎杀”的指导思想。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废除肉刑,这是儒家人治对法律的具体影响。此外,刑名的减少,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役流,死刑复审的创立无不闪耀着当政者以民为本的儒学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对古代刑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其家庭本位的观点对使古代法律伦理化。孔子从“亲亲”的家庭主义原则出发,提出了“父子相隐”,这不仅是引礼入法的表现,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刑法适用与诉讼。从以后的封建法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带有明显亲情原则的刑法规定,如“亲亲相隐”“存留养亲”“宽纵复仇”。此外,这种法律思想还体现在男尊女卑对法律适用的影响以及爱护老幼的人本色彩。
2.在民事法律中
中国古代的民事法律一向不发达,这与儒家主张的息讼有很大关系,但儒学还是深刻的作用着传统民法的发展。孟子是儒家学派中对法律与经济关系把握最好的。他提出的“薄税产”“制民之产”,告诫统治者不要暴敛,重赋。后世的明君都把其作为民事的基本原则和富国之策。
儒家思想毕竟是与封建大一统相适应的,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也要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具体到土地所有制度上就是坚决贯彻地主土地私有制,并制定严格的户籍赋税制度。本着重农抑商的原则,在商业发展中也有大量限制。即使在封建社会最为发达开放的唐朝,集市也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开放。在婚姻继承制度上,女人的地位也低于男人,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改变。
3.关于行事法律
中国的官僚制度是封建法律的特色,其本身却饱含了儒家的特色。从选官制度看,汉代举孝廉强烈的体现了儒家重孝对社会的影u向,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也是儒家重门第,区分,维护封建等级制的表现,隋唐后科举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家“为政在人”的思想,科举其本身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因为国家以儒学考生,举人都是因儒学而致世。而在为官之上,儒学影响也颇大。举例来说,官员的品级不论多大,父母去世都要弃官守丧,否则有悖伦常,遭人谴责。连明朝首辅张居正也不例外,其不为父守丧虽有皇帝夺情,也不免他人非难。
(三)对法律解释和司法实践
1.在法律解释上
儒学并不是一开始就获得统治地位的,其在法律上的确立经历了很多过程,而其中法律解释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知道一种学说成为法律思想,不单单是一部法律就能达到的,它必须通过解释使大多数人了解,接受,并通过此使法律更好的适用于实践。儒学在汉代确立后,就是通过以经断律和以经注律使儒学法律化,再经过后世纳礼入律最终到《唐律》一准乎礼,法律的儒家化告成。
2.在司法实践中
儒学对司法实践影响的最大体现就是《春秋决狱》,将儒家经典直接作为律文案例指导实践。此外,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从刑狱时令到灾异赦宥,都有浓厚的对自然与和谐的考虑。另外,秉承儒家一贯的等级观念,封建法律大多都规定了特权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也遵循着不平等的原则。而且行政与司法不分,这也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一大特色。
二、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影响的利弊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律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向来主张“礼主刑辅”,使法律与思想教育,道德感化紧密结合,并且儒家主张阿“礼乐刑政”并举,这些对我们今天建设自己的法律体系都有深刻影响。而且儒家一直教导人们经世致用,有一种“天下为公”的无私精神和“先忧后乐”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继承的瑰宝。
【关键词】新儒学 文化自信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孟子有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澜”者,水之波,或巨,或微,皆体现潮流内部的深层涌动。2016年的中国新儒学思潮,延续了近年儒学发展众脉齐流、多元开展的复兴之势,承担涵养文化自信的使命,满足深耕社会的实践要求。同时,海峡两岸的儒学群体也开展了多方面的交流,反对文化上的“去中国化”。观澜识流,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和把握2016年新儒学思潮的开展。
自觉涵养文化自信
2016年,“文化自信”成为热门词语。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同志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的正式提出,标志着当代中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文化自觉。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干,通过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可以为涵养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资源。2013年11月,同志赴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后,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举行了专家座谈会,其中便提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儒学专家骆承烈教授的发言题为“增强文化自信”,这表明中国当代儒学研究者对“文化自信”的自觉思考和担当。
思想史家张岂之从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方面对“文化自信”加以说明,由“百家争鸣”所塑造的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所营造的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汉字文化系统和文献典籍所承载的对文化的记载与传承等,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儒学专家陈来从儒学的价值与使命阐发“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最终是要落实到不抛弃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儒家思想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不管是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还是讲仁爱、重民本,这些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三大儒学学术文化组织聚焦“文化自信”问题,从儒学的学术研究和普及传播、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社会共同体建设等方面,推动“文化自信”问题的理论探与具体落实。
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提出“要有文化自信,亦要警惕复古主义思潮”的观点,颇具警示意义。坚持“文化自信”之“文化”内涵,秉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的原则,是新儒学发展的基本共识。可以预见,儒学的未来发展不会落入“复古主义”的泥沼。而对儒学多元开展中的一些理论主张和探索,简单的“复古主义”定位,也无法把握其复杂性及历史文化意义。
深耕社会的努力与反思
2016年的新儒学发展,继续了深耕基层社会的实践努力,也对儒学普及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必要的反省。
首先是反对商业化、娱乐化的“国学”虚热,儒学的普及传播注重将培养“文化自信”与推广中华文化相结合。如贵阳孔学堂从2016年3月起,每月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开讲“‘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从环境变迁谈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智慧”等专题。中国孔子基金会举办的“全球经典读写大会”、“孔子文化世界行”等文化项目,助力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其次是第二届中国书院高峰论坛发表《东湖宣言》。书院是儒家的传统教育(化)机构,随着近年各地儒家书院的重建和新建,反思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现代书院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式,成为2016年儒学深耕社会的重要议题。2016年9月,全国四十家书院的代表在武汉东湖之滨的经心书院共同发表《东湖宣言》,提出了四点共识:坚持道统,弘扬人文精神;书院自治,保持批判精神;自由讲学,尊重学术规律;育才化民,推动美政美俗。
最后,对于“少儿读经”存在的问题,学者们的反思和批评更加深入。2016年,随着儒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对十余年来引领大陆“少儿读经”潮流的王财贵“老实大量纯读经法”的批评和报道,引发了关于读经问题的新一轮讨论。“少儿读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由业余读经到全日制读经,由补充和纠偏现代教育的读经到排除其他人文和科学教育的“纯背经”,由涵养古典素养、培育人文精神的读经到产生各种身心流弊的“读经”(有学者称为“毒经”),儒学界基本持批评或否定的态度。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出于怎样的文化情怀或现实焦虑,读经活动应始终坚持“以仁为本”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突破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底线。
两岸儒学多有交流互动,共同维护中华文化根脉
2016年,两岸关系经历风雨和波折。两岸儒学界通过学术和文化交流,回顾历史,反思现状,肯定儒学的文化纽带作用,共同维护中华文化的根脉。
首先,对“大陆新儒学(家)”定位问题的讨论成为两岸儒学交流中不可回避的问题。2016年1月,“两岸新儒家”一些学派的会讲在成都杜甫草堂举行,引发了对作为大陆新儒学一脉的“新康有为主义”的广泛评议。郭齐勇《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一文认为,“大陆新儒学(家)”是“面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在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互动的背景下,以儒家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调动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儒学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创造性地诠释儒学精义、推动儒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学派”,这个定位建立在有较为广泛共识的基础上。
2016年11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弘道书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在台北联合举办“中国再起与两岸儒学――半世纪的省思”学术研讨会。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引用清儒孙星衍名句“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描述特殊时空背景下两岸割舍不断的共同文脉。相较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大陆得到大力弘扬的“佳日”,海峡彼岸却经历着由政治强力主导和民粹主义挟持的“去中国化”之“风雨”,这是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2016年,两岸儒学界之间有着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风雨故人再来,在本年度显得尤具意义。两岸儒学交流在思想与学术方面的主要议题有:在“政治中国”I格冲突之际,如何发挥“文化中国”的互通互融作用;反思50年来两岸儒学开展的历史经验,推动两岸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以东亚和全球为视野,聚焦历史和当下的文化互动,弘扬儒学的现代价值等。2016年,两岸儒学界的文化交流活动有:两岸儒家书院互访共商;两岸学者和企业家共同推动“首届中华儒商论坛”召开;两岸青年的儒学研习与交流等。这些交流和互动,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儒学的发展,维护着中华文化的根脉。2016年,两岸儒学界还共同悼念、追怀是年在台湾去世的刘述先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学第三期开展的代表性人物,刘述先一生致力于阐述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积极推动并参与文明与宗教对话和全球伦理建设。他也是最早来大陆开展儒学交流的港台新儒家,长期支持和致力于的儒学发展和互动,是大陆儒学发展的“风雨故人”。
风雨或有凄凄,鸡鸣胡不喈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在两岸人民的内心深处,儒家文化作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定能发挥促进心灵契合和交流合作的作用。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参考文献】
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6年5月18日。
②张岂之:《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人民日报》,2016年9月2日。
③郭齐勇:《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人民日报》,2016年9月11日。
传统儒学具有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的务实性,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性,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的人本性,提倡“和”与“公”的群体性,以“忠”与“孝”体现向心性,坚持“中和”的和谐性,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性等特点,而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加以历代统治者对儒学尊奉崇拜与极力倡导推行,使儒学在中国历代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延续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中,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创造与发展中,都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致使中国封建文化在世界中世纪史上始终居于领先地位,特别是盛极一时的汉唐文化,博大精深,泽被四方,堪称世界楷模。
儒学是一种政治文化,具有维护王权、调节矛盾、安定社会、加强建立在自然经济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封建制度的特殊社会功能,在思想上有利于政治长期稳定。儒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做人的最高原则、标准和模式,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人与人之间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要做到“孝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遵循“中庸之道”,凡事讲求“过犹不及”,这既是儒家的思想方法,也是他们的处世哲学。儒家讲求“德政”,即崇尚“王道”,主张适度使用民力,反对苛敛。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克己”、“修身”,以提高执行仁德的自觉性,培养与完善理想人格。
儒学铸就中华民族精神与性格形成中华道德国家、礼仪之邦的传统。这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成为中国人极为可贵的“国魂”和“民风”,使我们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伟大贡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出儒家刻苦耐劳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乐以忘忧”则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儒家崇尚气节与民族自尊精神的体现。
儒学具有教育价值。儒家的教育思想是追求“为己之学”,主张“有教无类”,强调人的自我追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教育的主体性体现为由己之学,是人为了自己而主动地学习,教育的精神就是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这种教育理念启发和引导我们要自己学习、主动学习。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成人或全人的教育理念,突出“学”和自我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在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之人。儒家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对狭义的教育的认知,而且蕴涵着整个古典时代对“人”的理解。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的外在需求
“和”的观念是儒学传统的一个重要价值,它包含三个不同层面的意思,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用“和”的理念来解决这三个层面出现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天与人,“和故万物不失”、“和故万物皆化”,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今社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虽然这些问题不是文化观念所能独立解决的,但是其解决最终需要一定的文化观念为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指国家、民族间的和平,主张“修文来远”、“讲信修睦”。当今社会虽然整体稳定,但民族矛盾、国际冲突不断,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儒家“和”的观念有利于国家和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第三个层面是人际关系的和睦。儒家主张上下“和敬”、邻里“和顺”、家庭“和亲”。当今社会人际疏离、家庭解体、老人失养的现象日趋普遍,儒学“和”的思想有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社会严整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
近年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刺激,使不少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社会道德水平下降,集体观念淡薄,腐败之风蔓延,诚信思想缺失,假冒伪劣肆虐。在世风日下之际,需要以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核心,对人性自省。需要复兴儒学,重新找回立国之本,重建民族精神支柱。
儒家主张“仁”“和”、追求社会稳定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坚持稳定改革发展方针具有重要意义。儒学的崇德尚教人文思想,特别是儒学中许多传统美德如公而忘私、勤劳节俭、严己宽人、谦虚礼貌、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借鉴意义。
三、儒学复兴的可能性
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当代新儒家的出现,开启了儒学的新事业。他们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等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儒学进行的深入研究,对儒学进行新的诠释和解读,极大地丰富了儒学的内容,促成了传统儒学向当代儒学的转换。儒家哲学研究呈现出繁荣局面,不仅拓宽了儒学的研究领域,使儒学研究不断系统化、成果不断完善。其理论成果也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现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