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学理论和内容的丰富和创新,使得体育课堂充满了快乐。
点滴变化带来新鲜感
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体育教研员余立峰介绍,近年来体育课越来越受到杭州各小学校重视,教育部门制定的每天要保证学生一个小时锻炼时间的规定已落到实处:“有些初高中没有完全做到,但是小学校已全部达标。”随着体育课增多,专职体育教师出现了缺口,在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老师兼的。对此,余立峰说:“今后一定要把体育老师配套到位!”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凑合一下不行吗?余立峰介绍说,专业的体育教师可不是仅仅带着孩子到操场上玩一玩那么简单。体育教师的创新体育教学能利用有限的条件,让体育课变得趣味盎然,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杭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几年前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人们通常认为会被小孩子喜欢的体育课其实并不受小学生欢迎,最大的原因是课程内容枯燥无趣。现在,经过杭州各小学校体育教师的努力,杭州市各小学的体育课创新度大大提升。在前不久的杭州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优质课展示研讨活动上,让不少人吃了一惊:体育课原来也可以这么上。
由于体育课时大大增加,原有活动场地明显不够用,如何在有限空间内达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们开动脑筋,使用各种简单道具,在狭小空间内创造出了安全、有趣,又能达到目标运动量的教学项目。如使用凳子让体育课活泼起来,这成了杭州市一些小学体育教师的绝招。娃哈哈小学体育教师方勤把自己的课变成了一节寓教于乐的舞蹈体育课,用凳子将平衡能力练习与舞蹈的舞龙相结合,小学生们在“板凳龙”的舞动之中完成了情趣盎然的体育课。大成实验学校体育教师李玉飞则把脑力与体力完美结合,让凳子竖起来,比一比哪组叠得高,能形成高高的“火焰”。现场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出谋划策、开展合作,场面异常热烈。
创新体育课的形式让孩子们爱上体育,同时也开发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以生为本”的创新体育
嘉兴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所做的体育教学创新研究显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固定教学模式,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开始上课时体育教师常要求学生以四列横队慢跑两圈,结束时常用徒手操、抖动肌肉等方法,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限制学生的积极思维,达不到体育课多目标任务的要求。
为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嘉兴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对嘉兴市5所小学学生做了体育教学创新试点研究。其中一堂小学二年级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为平衡、跳跃练习和地滚球练习,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旺仔饮料罐为特别的教具。该课以罐创意、以罐入境、以罐诱导、以罐健身、以罐情趣、以罐言语、以罐调节,围绕教学内容顺序渐进,第一部分是“快乐的旺仔”:
师:姐姐今天和大家一起去“环保”好吗?
生:怎么做呢?
师:与姐姐一起去拾罐喽(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学生跑步拾罐)。
师:请问小朋友,罐儿有几种玩法?
生:滚;不知道;丢……
师:好!姐姐教你们一种新的玩法!拿上罐跟着姐姐学做运动操!
生:随着音乐“伸伸臂、弯弯腰、扭扭脖子、踢踢腿”(罐操8节)。
师:罐还有好多种玩耍方法,看!把罐放在姐姐的头上可以走,是吗?
生:是,真棒!
师:想一想,动一动脑,看哪一位小朋友创造的方法最多、最棒!
生:学生设计练习(走、跑、跨)。
师:动脑啦!把罐放成多样图形跑一跑、跳一跳,好不好?
生:各小组长带领设计演示“跑跑、跳跳,多运动,健身需要多方位”。
师:(参与、鼓励)跳得多高啊!跑得多带劲!图形设计多创意!好棒哦!
“快乐的旺仔”是准备活动,特点是活泼有趣。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健身,以旺仔罐为教学器材,引发学生多维思考,进入角色,创设富有趣味的锻炼形式,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使身体的腕、肘、肩关节,躯干、髋、膝、踝关节得到适当的活动与伸张,在散点式站位中创设一种适宜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分组练习中体现了适当的集中,既注重了课堂中的松紧程度又展示了儿童的个性化,在相互商讨、合作练习过程中体验了群体的智慧。为主教材的施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个环节是“勇敢的旺仔”:
师:小朋友们,和姐姐一起去森林“走独木桥”“跳灌木丛”好吗?
生:行!好!ok!
生:分组平衡练习(把罐组合设计成“独木桥”)。
师:好极了!大家一起过把瘾进行“跳灌木丛”,看谁最勇敢而且跳得最棒!
生:分层跳跃练习(罐叠放的高度由一个到四个,学生自由选择练习方法和难度)。
师:大家都来争当“勇敢的旺仔”噢!好,用力蹬啊!双脚跳!分腿跳!哎!真带劲!
师与生:砰―砰―砰――大家一起练,嗒―嗒―嗒――身体要协调,乐―乐―乐――锻炼身体好处多!
师:(敲击罐)听!罐儿让你们集合了(学生停止练习,散点站队)。
师:罐儿说话了,请小红、小军表演跳跃技能(小红、小军展示)。
生:加油!加油……鼓掌。
“勇敢的旺仔”相当于传统体育教学基本部分中的第一项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创设“小河”、“灌木丛”的情境,启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利用儿童化的语气提示、点评动作的难点,在跳跃练习中把学生看成是有差异的群体,因此、跳跃障碍物高度的设计不等,由此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增强自信的动力,在身体能力最低限度中提高动作技能、增强体质、促使学生个人与群体间的适应能力,贯穿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目标导向,因势利导
实施新课标以来,创新性体育教学成为了课改的要求。很多教师提出了体育课的生本教育理念,即体育课要为学生未来奠基。体育课新课标强调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主性。教师要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在旺仔罐体育教学案例中,学生们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运动当中,自动执行教学任务,产生了参加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利用“旺仔罐”做简单的游戏中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在活动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有益心理健康。在遵守游戏规则中尝试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从而学会适应社会。
嘉兴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认为,旺仔罐的应用诱导了健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创意体育教学注重情境、音乐、学习方法、组织、器材等的创设,确保适宜的运动负荷,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不必一味追求场地器材完美,而应注重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研究教法、学法、生理心理负荷、学生差异、能力等综合性问题,也就是说如何设计高效率体育课,这是广大体育教师自身有待转变的关键。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制定创新的目标,可预先规定好成果的表现形式,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尚需进一步熟练掌握的或者是创新的自由练习,这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十分有利。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深化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教师摆正参与者之一的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使学生把“不得不为之”改变为“乐而为之”。也正如心理学家布鲁诺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所学学科的兴趣。”实践也告诉我们,创新体育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培养学生对创新体育有稳定的爱好。
应用情境培养情感意识
浙江省缙云县团结小学体育教师卢兰君使用情境教学法开展体育教学。情境教学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卢兰君介绍说,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可以根据一堂课的几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间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把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劳动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劳动教育情境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不仅能达到锻炼目的,还达到了一定的德育效果。卢兰君还把情境教学法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手段。在学习立定跳远时,她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讲起,用语言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