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第1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儒家思想的公正理念首先是一种社会价值理想和目标。在中国语境中的“公正”源自忧虑“民生”而构想天下为公的社会公正理想。《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指一种为全天下的人谋福利的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的社会。公正的第二层含义是由“各得其分,各得其所,各随其愿”而形成的秩序与和谐的状态,绝不是“平均主义”的意思。公正的第三层含义是指政治原则,是君王的执政理念和为政之要。公正的第四层含义是指一种建立在价值理念、思维模式、信念和信仰基础上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制度安排,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公正的第五层含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儒家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这主要得力于儒家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它的经济思想有密切关系。

二、加强儒家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1.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决定的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精神风貌总体是好的。多数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与学习目标,勤奋学习知识技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或贪图享乐超前消费,或违反纪律打架斗殴,或崇尚低俗文化追求低级趣味;也有个别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严重滑坡,直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案、云南大学马加爵锤杀同学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等震惊全国,社会影响极坏。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十分复杂的,但与多年来儒家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期以来,特别是“”期间,我们不加区分地将儒家文化作为糟粕去肆意批判,连同其精华部分也通通抛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当前在职业院校大力弘扬儒家文化,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教育教学任务。

2.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所决定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服务经济的直接性、产业关联的密切性,以及解决就业的民生性等特点;职业教育突出能力本位和综合素质提升,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包括交流表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迁移转换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创新提高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缺少的并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而是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合作共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实践证明,这些关键能力的培养光靠课堂教学是解决不了的,有必要引入儒家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3.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爱国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多内容,与儒家文化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职业院校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儒家文化教育。

三、加强儒家文化教育的举措

1.实现儒家文化的“四进”“四进”是指进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新课程体系构建,将儒家文化教育的内容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独立的课程,组织教师编写相应的通俗教材(校本教材),作为学生通识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并核记一定的学分。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也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选学《十三经》中的某一部分经典原著。

2.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职业院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可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忠孝教育、礼仪教育、嘉言懿行活动等,落实儒家文化教育内容;也可通过建设儒家名人名言路、儒家名人文化墙、儒家文化长廊、儒家名人雕塑等载体,进行儒家文化的熏陶;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团、板报、漫画、主题班会宣传儒家文化,以及举办儒家文化讲座、诗歌朗诵会、相声小品、文艺演出比赛等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3.建立“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要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大胆创新育人机制,努力构建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育人新机制。学校除落实相应的儒家文化教育内容外,应将文明礼仪列入学生的操行考核中;学生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家庭美德的教育;企业可开展文明职工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标兵;社区也可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好儿媳、好邻居、明星之家等活动,弘扬儒家文化。

4.广泛开展儒家文化研究学校要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智力优势,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儒家文化方面的课题研究。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也可以成立儒家文化学会、协会、研究会、研究所等学术组织和机构,配备一定的专兼职研究人员,落实足够的研究经费,开展儒家文化的专题和专项研究。

5.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优秀影视作品、书籍、报刊、数字媒体、公益广告等文化产品,宣传和弘扬儒家文化;依法开展打假活动,保护诚实合法经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持反腐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立法,鼓励年轻人常回家看看、把父母接到身边等一些列活动,都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以利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

第2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 通俗情节剧中的儒家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与公司伦理 浅谈儒家文化的教育意义及思想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浅谈儒家文化与齐鲁民风 祭孔:儒家文化的时代印记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的思想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根在乡村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论儒家文化的复兴 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 儒家文化里的和谐思想 论家庭伦理剧中的矛盾冲突 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儒家文化的熏陶 浅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对构建生涯规划体系的启示 浅谈儒家文化对当代人际交往的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比较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浅谈家庭伦理剧中的儒家文化 浅谈家庭伦理剧中的儒家文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主要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家庭伦理剧中,儒家文化更是处处可见。家庭、仁义、和谐贯穿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本文将从家庭伦理剧的界定、儒家文化的展现、家庭伦理剧的最终归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家庭伦理剧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以及家庭伦理剧的最终发展趋势。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儒家文化;家园;和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73-02

一、家庭伦理剧的界定

《中国家庭伦理剧矛盾冲突类型研究》一文中指出,“家庭伦理剧就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题材的通俗剧。这类题材的通俗剧往往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将家中发生的事件,如爱情、婚姻、婚外恋、多角恋、、家庭解体、妇女独立、老人和儿童等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搬上屏幕,引起人们思考,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1]”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正是一种伦理文化,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架构,以血缘关系为依托,指引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及感悟,是影视作品创作的良好素材。

二、儒家文化的展现

由于儒家文化在我国正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以家庭为主的家庭伦理剧中,必然离不开对儒家文化的探索与展示,儒家文化充分地渗透在家庭伦理剧的每一个方面。

(一)“家”的概念与孝道的展现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人心中,因而在自身的行为约束与道德准则上,往往按照儒家的礼仪规范要求自身。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血缘的尊重与对孝道的崇尚。

家庭这个概念是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2]。家庭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血缘构筑。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将“家”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家庭不再单单指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子女等,更是指一切关系的总和,可以指相关的无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可以指相关的家族。而家庭伦理剧中展示的正是这种被放大了的“家”。

电视剧《好大一个家》讲述的是一个即将拆迁的大家庭的故事,这个家中的许多人物并没有血缘关系,但相互之间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男主人公尤曙光与妻子赵迎春离异,娶了女主人公李婉华,李婉华的女儿豆豆与尤曙光的女儿尤优成为了无血缘关系的姐妹。赵迎春嫁给了王大冲,而尤优嫁给了王大冲的儿子王浩,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部4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虽然剧情跌宕起伏,但始终离不开这个家庭。而这种对家庭的热衷,正是源于中国人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对家的依赖。

此外,对家庭重视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孝道的宣扬。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为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此可见,儒家传统文化中对孝道极为重视,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好好侍奉父母。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如《丑娘》《双面胶》等违背孝道的电视剧,但人们更希望电视剧中展现出一幅父慈子孝的场面。《好大一个家》中,尤曙光虽然与妻子赵迎春离异,但并未隔断自己与岳母一家的关系,仍将岳母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这样的温馨场面正符合了儒家思想中,对孝道的要求。

(二)以“仁”为主的道德理念

儒家文化以孔子所提倡的“仁”为核心,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在孔子眼中,“仁”为万事之本,安身立命之所。而对于仁的理解自古有所不同,简单来说,仁就是人与人的相互友爱、帮助,对待他人的温和宽容以及兼济天下的情怀。这种温和的态度以及万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是与西方的斗争哲学全然不同的,因此也构成了我国以及亚洲许多国家的特有道德准则,而这种准则,更是贯穿电视剧的核心思想。

当下的家庭伦理剧虽然接受了许多西方思想而发生改变,加入了许多矛盾丛生的场面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在观众眼中,电视剧中最为核心的主题思想必须是“仁”的展现,人与人之间爱的力量与人性的善良。电视剧《好大一个家》中,充满了戏剧性,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女主人公李婉华。当尤曙光与李婉华结婚,开始过幸福生活时,前妻赵迎春突然醒来,这给了一家人不小地打击。一方面,家人欢喜赵迎春的康复,另一方面,家人也不知如何解释她被离婚的现实。在这样情况之下,尤曙光夫妇为了照顾病人,甘愿合伙为赵迎春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这样的友爱与情怀,正是对传统儒家思想良好地继承,也正是孔子眼中“仁”的真正体现。

此外,“仁”的思想也表现在“君轻民重”的“民本”思想上。《孟子・尽心章句下》中曾写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在儒家文化中,一直看重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作为反应普通人生活的家庭伦理剧,更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反映人民的生活上。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着力于反映普通人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如《老大的幸福》《幸福来敲门》等。电视剧《好大一个家》中,涉及的是比较敏感的拆迁话题,同样是拆迁,这部电视剧不同于《蜗居》等电视剧的着眼点,拆迁的老板不再是趾高气昂的富人形象,而是尽量满足大众需求的服务者,拆迁过程也完全按照法律规定,当群众堵在公司门前时,老板没有采取暴力手段,而是按照群众要求进行协调。这样,给人们展示了一幅重视民生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对底层人民的尊重。

(三)讲信修睦的和谐观念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曾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这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社会,人人无私利,以诚相待。

在一段时期的家庭伦理剧中,为了吸引观众,制造了许多不符合社会伦常的情节。如《婆婆遇上妈》中,婆婆因不喜欢儿媳妇而为儿子找小三;《家产》中,兄弟姐妹为了争夺家产打得不可开交,这些都不符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近年来,随着观众审美趣味的提高,电视剧开始追求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好大一个家》中,虽然起初也是矛盾重重,但这些矛盾都是合情合理的或者是无意之中制造的误会。唐一品与王大冲为了争得李婉华的芳心,采取了许多手段,但都不违背人情常理。赵迎春在得知自己误会尤曙光与李婉华后,立刻醒悟。整部电视剧充斥着善意的无奈与理解。又如电视剧《幸福来敲门》中,全局可以说没有一个反面角色。当人们看了太多的争斗之后,只有这种和睦的大团圆生活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灵,让人们重新回到平平淡淡的生活之中。

三、家庭伦理剧的归宿

从《渴望》开始,我国家庭伦理剧经过了多番的变化。大量的矛盾冲突短时期内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兴趣,但长此以往,此类作品将很难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需求。鉴于此,当下的家庭伦理剧创作已逐渐转向对家庭的回归与传统的认可。

(一)回归家园

家庭价值被削弱和忽视,“人类中心论”大肆宣扬,但这种“人类中心论”又导致人类对自然界无情的征服和掠夺,造成了人类的生存与思想的危机[3]。创作者们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对家庭的回归,并非要求家庭伦理剧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而是将个体放在家庭中,赋予个体更合理的位置。

作为影视艺术的研究者,可以看出,虽然在电视剧中,创作人员都是尽力展现一个意想不到的剧情。但是,创作者们还是不自觉地给观众一种圆满的感觉。当下,家庭伦理剧如此火爆,不得不说与创作者善意的倾向有很大关系。任何人,都希望给观众营造一个温馨的叙事环境,都希望继承传统的文化价值,因此,和缓的故事与平淡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当下电视剧中最不可缺少的。

(二)情感价值的矫正

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家庭的迷茫与困惑,近年来,家庭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快节奏的城市当中,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对大家庭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化。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期望在电视剧中看到孝顺长辈,恭简礼让的美好画面,去填补现实中情感的缺失。电视剧创作者们也关注到这一需求,缓和冲突、构建和谐情感,着力展现良好的家庭相处模式。

电视剧《好大一个家》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作品在展现时,注重了“度”的把握,既可以娱乐大众,又宣扬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让观众在耳融目染中受到教育。这样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叙事技巧,无需特别的与众不同,平淡中完成了情感的表达,传递了美好的思想,实现了文艺作品的真正意义。

(三)由冲突走向和谐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无法摆脱圆满性的艺术要求,在有限的情节之中,在一定的压抑之后,一定要得到一种圆满性的释放[4]。近几年的家庭伦理剧虽然将各种矛盾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在最后总是给人们一个更容易接受的结局。《金婚》中如此复杂的生活,几乎年年发生意向不到的事情,但最终还是以老两口牵手离开作结;《好大一个家》中,关系错综复杂,但就是这样复杂的关系,最后也给了观众一个传统的大团圆。八方街的老邻居们重新回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最后,年三十的团圆饭上,连唐一品都放弃了昂贵的别墅,回到群众中来。这样的和谐温馨场面,正是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符合了观众对电视艺术的要求。

四、小 结

第3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关键词:儒家文化;韩国;医药企业文化;途径;评析

韩国医药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药企的年生产能力已超过世界的30%。在传统的韩医领域,韩国药企占据了这30%份额的多数。而在尖端的生物医药领域,韩国医药企业正在以生物仿制药代工为途径,大力增强产能,成为世界生物医药的翘楚,其中赛尔群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单抗生产商。韩国医药企业的成功,一方面是追求创新的结果,但是另外一个原因,仍然是儒家文化赋予的正能量。本文主要总结儒家文化对韩国医药企业的影响,从而希望对中国的医药发展有所借鉴。

一、影响的施动主体

儒家文化对韩国医药企业的影响构成了结构关系,其中儒家文化是施动者,而韩国医药企业则是“受动者”。在这组结构关系中,儒家文化是一个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影响的全方位覆盖体,而韩国医药企业则是其中的小受体。

(一)医药企业文化的概念

韩医为主的处方药2008年以来一直占韩国整个药品市场的84%,处方药市场规模近6年年增长率都在12%以上。2008年,韩国药品市场价值为99亿美元,到2013年韩国药品市场价值达到151亿美元。较为知名的韩国药企主要有Dong-A、Dong-wha、Green GrossKorea、YounyJin、YuhanCorp,韩国LG生命科学有限公司、保宁制药株式会社、希杰有限公司、大熊制药株式会社、钟根堂、韩林制药株式会社、韩美药品株式会社等等。韩国的药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指全体医药员工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药企的文化具有企业文化的普遍特征,集中体现为理念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体。该复合体是药企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以自身的努力贯彻并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以文明精神和风格取胜的群体意识,并且表现为药企特有的人文风采和独特的社会风格模式。

(二)儒家文化的概念

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相述(继承)尧舜,(效法)文武”,崇尚“礼乐”、“仁政”,重视孝、忠等伦理道德教育。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孔子把“仁”作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悌”等一套思想体系。

二、影响的手段路径

儒家文化要对韩国药企发生影响,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和路径,否则谈不上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的手段路径:

1. 人才选拔的途径。在药企选拔人才的时候,多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被称为SSAT。在选拔的试题中,《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现的频率很高。在测试的高分区域,韩医典籍中注重医德的名句都常出现在考核中。人才选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它能够促使员工重视儒家的品德。

2. 教育职业培训的途径。韩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在内部设置了职业训练中心。位于韩国首尔的医院,韩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医院是隶属于三星集团的三星首尔医院,秉承着三星集团的创业理念事业报国、人材第一、合理追求。三星首尔医院对新员工培训期间是四周,在韩国国内的医药行业内是最长的。韩国的药企和医院不仅高度重视对员工进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儒家思想道德的教育。企业员工的培训资料中涉及大量的儒家道德伦理。例如儒家经典中的九思、九容就被长期作为员工的基本教养科目。

3. 高层领导身体力行带有示范的作用。在韩国的药企组织内部,其结构形式和三星等大公司的结构非常类似,都是权力高度集中,决策主导权严重倾向于高层领导,企业内部以权威性管理行为主要模式。由于韩国大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加之韩医特殊的传统性,使得多数的韩国药企都将《论语》、《大学》、《礼记》等儒家经典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而这些药企的经营者都把自己的创业理念、创业之路与经营之路归结为践行儒家道德标准的结果。

4. 内部企业文化的运行具有道德生成的作用。韩国的药企内部家族共同体意识强烈,企业员工群体对企业的效忠程度高。同时企业内部的成员群体具有工作认真,任劳任怨的劳动意识。这些意识之间相互学习和模仿,构成了整个药企运行的文化范围。这种文化氛围对儒家文化的主导作用起到了生成、塑造的作用。

5. 社会的儒家文化影响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土壤。如果说企业是“小社会”,那么整个社会文化范围的“儒家化”则实现了企业之外对员工影响的“全覆盖”。韩国学者认为,“在韩国社会,儒教至今也仍然占据绝对的比重。儒教文化是纯韩国人式的思维方式、性格修养、行为规范的基准。即使在今天,儒教也仍然深深地扎根于韩国社会的基底”。

三、影响的效果评析

在西方社会学家那里,东亚社会缺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因而实现现代化转型乏力。然而韩国企业特别是药企的成功证明了儒家文化对于韩国药企的正面促进作用非常巨大。总的来说,儒家文化对韩国药企的正面促进作用是主要的,而负面影响则是次要的。

1. 儒家文化的正面影响。(1)政府主导的支持作用。世界经济史证实,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已经牢牢占据世界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的状况下,政府在企业的创始阶段的“扶着走一段”非常关键。儒教传统色彩浓厚的官僚集权政治制度能够发挥集中国家资源的效果。(2)儒家文化内省、诚信和教育的特征使得韩国药企高度重视生产中“人的因素”。员工作为劳动者,其精神状态和是否诚信勤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李敦球认为,“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家族集团主义、儒家文化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中重视和谐与诚信、儒家文化提倡个人道德修养的自律精神”等方面是儒学思想对韩国现代化起到积极作用的表现。朴昌根还将重视教育归纳“尚文主义价值观”的概念。(3)均富观念对企业员工的动力机制有促进作用。在企业积累原始资本的初期阶段,作为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的均富观念起着阻碍作用。但是如果企业一旦已经形成了优势,那么均富观念“在官僚威权体系体制下却可以由妨碍现代化的因素变为有益于现代化的因素”。(4)儒家道德能缓冲资本主义逐利的负面作用。无论是社会的快速发展,还是社会转型,都容易导致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想颜废、物欲主义泛滥等众多难缠的“社会病”,儒家文化对于医治这些社会弊病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儒教的道德伦理是可以有效地拯救被科学主义的膨胀所‘工具化’”。除了以上这些要素外,儒家文化中的家族主义、家长制都在药企的不同发展阶段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儒家文化对韩国药企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韩国成为二战后首个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并成功孕育出了全球排名考前的电子、生物制药企业,与儒家文化的正面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韩国曾经以惊人的高速度发展和迅速崛起,当然有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战略,然而,弘扬传统儒家文化始终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儒家文化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要素。

2. 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韩国药企注重儒家文化传统、注重家族管理与人脉关系、多渠道学习、强调共同体和集团主义、教育领先、“人才第一”,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一些负面影响。(1)家族管理使得员工有强烈的剥夺感。由于韩国药企注重家族管理,使得员工们有一种为某个家族服务的不适感。特别是随着民主制度的推行,家长制和家族管理越来越与民主观念发生抵牾。集团主义则无法凸显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更是与世界主流的企业文化发生矛盾与心理冲突。(2)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取向价值观和保守倾向;强调人治,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道德至上主义,束缚个性发展;宣扬贵义贱利,对发展经济有一定阻碍作用;文化观念带有模糊性、粗糙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对企业的影响表现在操作的不规范和动作的不标准;过于注重传统定义下的智慧,在现实面前往往显得空灵和玄虚;重视礼教、等级、身份,对企业创新不利”。在企业内部权力的顺从下以及各式各样培训、规训、训诫、教育、疲于人际关系,使得员工们自由权极为缩减。2006年2月,韩国媒体报道在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中,韩国已经连续12年登上自杀率第1名的位置,其中忧郁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是导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3)儒家文化自身的内部冲突。儒家文化注重家庭的价值,因而尽管企业塑造成“仿家庭”,但毕竟不是真实的家庭。据2016年1月23日《参考消息》报道,从朝鲜叛逃到韩国的医生经常无法在韩国医疗行业找到工作。难关之一是,在韩国作雇员做到俯首帖耳很不容易,相对社会的自由,他们更思念故乡和家庭。据统计,每年死亡的“脱北者”当中有15%是自杀,这相当于韩国自杀死亡率的三倍多。

四、影响的经验与启示

儒家文化对韩国药企发展的优势和弊端给中国的中医药发展很多的经验和启示。

1. 后起国家的政府启动优势。中国也是一个世界医药市场后发国家。中医药要抢占世界医药市场,首先在企业的初始阶段加以扶持。但是该扶持不宜伴随始终。在企业成长壮大后,要由政府主导改为政策性调控。

2. 企业内部的文化强调奉献、团结、诚信是药企保持的诀窍,但同时要对西方企业尊重创新的文化兼收并蓄。将儒家文化的追求稳定秩序和西方文化中的不断创新结合起来,挖掘儒家文化中“变则通吗,通则久”的思维为中国药企的壮大和发展服务。

3. 医药企业一方面要注重亲情化的管理,提高员工“以企为家”的感受,注重道德。但是另外一方面,儒家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提醒我们注意,员工作为劳动者拥有平等的状态有助于提高对企业的认知,单纯的服从型管理方式并不科学。

参考文献:

[1]董仁威.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2]洪一植.韩国民俗大观[M].高丽大学校民族文化研宄所出版,1990.

[3]李敦球.儒学思想对韩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J].当代韩国,1995(01).

[4]朴昌根.论韩国人的尚文主义价值观对韩国社会现代化的影响[J].韩国研究论丛,2002(09).

[5]尹保云.“均富”观念对中韩现代化的影响[C].韩国学论文集,1998(07).

[6]宋荣培.儒教伦理观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J].哲学,2000(62).

[7]刘志东.论儒家文化对韩国崛起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8]林坚.儒家思想对韩国社会及企业管理的渗透和影响[J].韩国研究,2010(09).

[9]外媒:朝鲜脱北者自杀率高受不了在韩当下层人[N].参考消息,2016-01-23.

第4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当代体育精神和儒家文化中与之对应的思想体系进行归纳与对比,由此对我国作为一个从体育发展中国家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道路上儒家文化对中华体育精神构建方面有何影响,两者有何内在联系,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时如何发挥儒家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瑰宝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发表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当代体育精神 构建 影响

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其继承、发扬和传播了古代文化,是儒家学派的创造人。从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继而到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再到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儒家文化无不以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对中国各阶层、各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儒家文化作为传统小农自然经济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核心的儒家文化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它存在无法适应复杂的现代经济结构的要求,不适应甚至阻碍当今人类的社会发展的方向,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现在已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作为民族智慧的表现、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而我国作为一个从体育发展中国家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道路上儒家文化对中华体育精神构建方面有何影响?两者有何内在联系?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时如何发挥儒家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瑰宝的积极作用?自儒家文化诞生,各时期、各领域的学者、文人都在对其试图进行着解构与诠释,但又不断的遭到重建与批判。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但每一次矛盾的解决都推动事物的一次变化,当变化的数量积聚到足够多的时候,事物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更是引起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主要因素。我带着这个观点对儒家文化对当代体育精神构建的影响发表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是指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健康快乐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内涵主要包括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

二、儒家文化与中华体育精神的联系

(一)儒家文化与“人本主义精神”

体育中人本精神主要包括:1.重视人的自身价值;2.重视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3.乐观自信;4.运动家风范;5.尊重、理解、友爱。人本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中最近本的要素,也是构建中华体育精神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体育运动中重视参与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其自身价值,能够使其在体育中获得应有的权利、尊严、尊重、友爱与欢乐才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理念。

同样,在儒家文化中也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的主体性地位。《孝经》谓:“天地之间,人为贵”,《荀子·王制》亦谓:“人最为天下贵”并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论语·雍也》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回》亦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所以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强调人在社会的主体能动性。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亦充满人本主义精神,我国当代体育精神在人本思想方面仍传承与延续着儒家文化对“人”的价值观的基本思路,强调人自身的重要性。

(二)儒家文化与“英雄主义精神”

体育中英雄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不怕挫折、不畏牺牲、勇于拼搏、敢于胜利。在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英雄也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人们一直都崇拜英雄,都渴望成为英雄。战争年代,人们通过赫赫战功、开城掠地来实现自己的英雄梦。而在和平年代,体育已成为塑造英雄的舞台,人们在规则的允许下,充分调动自身潜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通过力量与智慧的激烈较量,夺取冠军。尽管此中充满艰辛与挫折,但也正因为他们不畏牺牲、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促使其利用体育这个世界性舞台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去追求自己的英雄梦。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中庸”的思想,并推崇以“义”为立身之本,“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通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目标,同时,和谐思想也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儒家的和谐思想是以“中庸”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提出“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以“礼”为标准,以对矛盾统一体的长久保持、对竞争观念和行为的抑制为特征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了“君子之争,以和为贵”、“重文轻武”、“废力尚德”的伦理型竞技。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体育基本与“利”相脱离,而更多地是一种娱乐性、观赏性的活动或者游戏,长此以往,竞技项目不断缺失,竞技精神不断消亡,再没有了竞争意识及拼搏精神,最终导致“英雄主义精神”在体育赛场上缺失。

(三)儒家文化与公平竞争精神

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包括:公平竞争、规则意识、求实创新。

公平竞争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准则,“公平”是为了更好地展开竞争,是比赛能够有序、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规则” 是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规则具有普遍性。参赛者无论身份的高低贵贱,在竞赛中人人平等,在相同的规则下进行。然而,“体育”是一项发展着的运动,运动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运动技术以及身体运动能力进行着总结、创新、提高,为赢得竞争的胜利做好准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身;欲修其心者,先正其心……”可见儒学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体育竞赛中,有些运动员受到利益驱使,违反公平竞争精神,如“服用兴奋剂”“假球”“黑哨”“场外交易”等现象的发生严重违反了体育道德,可见运动员的个人修养问题直接关系到竞赛是否能够公平开展关键因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很好地帮助运动者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提高。然而问题又出现了,儒家思想倡导礼仪,使中国成为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依据儒家伦理观,君臣、尊卑、长幼、男女等差别自然的形成了人们地位的高低,这样在体育竞赛中必然会出现“礼让”现象,这样必然损害体育的公平公正精神,这又与体育竞赛的公平性相矛盾,此观点束缚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与创造性,降低了体育活动的竞技性,最终体育竞赛轮为体育游戏,成为用来“扬礼”的一般性活动,如礼射、御、投壶、蹴鞠等项目的规则皆包容一定的礼节,而许多礼节是缺乏公正性的。另外,儒家礼教还规定女子不能外出参加体育活动,严重剥夺了女子参与体育的权利,扼杀了女子的运动需求,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今犹存。

(四)儒家文化与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包括协同意识、尊重独特性与发展差异性、追求共同发展。

一个运动队的建设中,运动员协同意识是决定这个运动队运动成绩优劣的关键因素。在优秀运动队中,成员之间在思想情感上能够做到相互理解、信任,行动上相互协调、支持,能更好执行全队的战术思想,达到默契配合。各个集体项目中,由于运动员的位置、任务和应承担的职责不同,管理者应区别对待每个成员,根据每个成员的个性与特长对其进行培训,激发其内在潜能,尊重运动员的独特性与发展的差异性,并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扬长避短,追求团队协同发展。

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义然后取”,在他家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谓“义”即道义,它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或原则;所谓“利”即功利,它是指人们的各种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义然后取”就是指个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必须首先看是否符合普通道德标准和私人利益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儒家价值观主张社会高于个人、整体高与个体、责任重于权利,这是儒家思想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通过提高各成员的个人道德标准,使成员认识到整体的重要性,对团队建设无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语.邓语》中记载了西周后期的史伯提出的“和则生万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同,尽乃弃矣”,意思是说性质不同的金、木、水、火、土配合在一起才能生出百物,如果只有一种东西就不能继续下去。它朴素的提出了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而在《论语.子路》里“和而不同”所体现的是多元共存与多元统一理念也符合当代我国中华体育精神中“团队协作精神”的理念,为建一只各尽所能、各尽其才的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三、结束语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绝不会完全正确,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显眼的自相矛盾,但是为了这个缘故才部分正确。”儒家文化尚“义”,在“人本主义精神”方面起着积极地作用,但却在“英雄主义精神”方面起着制约作用;其强调的“中庸”之道亦然,同样的思想体系在对当代我国中华体育精神构建方面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这可能就是孔子之伟大、儒家文化之深厚、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之多、争论时间之长的原因所在,也是儒家文化之魅力吧!

参考文献:

[1] 李立峰.儒家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文化[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2] 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中国体育科技 2007(5).

[3] 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构建[J].体育科学.2007(6).

[4] 论语·里仁.

第5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一些空泛的概念或被一些具象的事物弄得如坠云里雾里,不知其可。定位失准,就无法让企业文化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那么,酒类企业如何精准定位企业文化呢?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有着多年企业文化研究经验的我国企业策划专家马千里。马千里说:“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的根,而是企业成长的土壤。”

“我们没有找到酒文化的真正核心”

华夏酒报:企业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马千里:我常常把企业看作一个有生命的物种,就像养花种草一样管理企业。如果你是一颗草,再努力也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但你有另外的发展方式,你可以把每颗草都做茁壮,让它成为草坪,它带来的生态影响不亚于一棵大树。企业必须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企业的土壤是什么呢?就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倡导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土壤。

企业其实更像人,企业文化就是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这些根本因素决定了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实际上也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和人生价值。

华夏酒报:看来一个企业选择和培育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确实是个大问题。我们的读者多是酒类企业,酒文化博大精深,酒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上是不是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呢?

马千里:中国最有文化的产品就是白酒,但现在的白酒却被做得最没文化!

中国酒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搞技术的会从白酒工艺的特点和沿革来理解,搞文学的会谈“李白斗酒诗百篇”,搞权术的会说“杯酒释兵权”……但这些只是酒文化的外延甚至是派生,而不是酒文化的核心。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酒的俗文化,比如请客送礼、聚饮酗酒,酒沦落成打通关节的必需品,酒文化成为低层次的“酒桌文化”,李白挥毫的潇洒、文君当垆的浪漫、贵妃醉酒的雅致都哪里去了?当然,这些并不全是酒企业的责任,但在研究和维护中国酒文化方面,酒企业确实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华夏酒报:我可以感觉到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情结,我对您所讲的“酒文化低俗化”的观点也有同感。但企业毕竟不是文化机构,是很实际的,更关注、倡导健康的酒文化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您能谈谈这方面的看法吗?

马千里:如果你去一个有情调的酒吧,我相信你会点一杯葡萄酒。因为只有葡萄酒才符合浪漫的情调;世界杯期间,酒吧里的啤酒卖疯,因为只有啤酒才能反应和升华球迷的激情;西方贵族聚会,白兰地是必备的酒品,因为它代表着高贵。当一种产品的文化给消费者规定了消费场景的时候,这种文化就会变成一种力量,那就是我们企业追求的“销售力”。世界杯期间,国内的酒类电视广告只有四特一种白酒,但不用调查也知道,四特不会因为这支广告在当时提升任何销量。

这些有着鲜明文化特征的酒都是外来酒,我们最有文化的白酒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产生销售力的文化。有人说,即便是现在,也有“无白不成席”的说法,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更多的场合,白酒正被其他酒品所替代,可怕的是白酒并不能在这个时候向消费者提供强有力的选择白酒的理由!别的不说,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结婚的时候喝的交杯酒还是白酒,现在的交杯酒就是在农村也必须是红酒了。不是我们的白酒不浪漫,而是我们现在把白酒做得不浪漫了。现在白酒概念的多元化是市场活跃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对主流白酒文化的干扰。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主要的是我们的主流白酒文化多年的不作为,正是酒文化低俗化加速的主要原因。

华夏酒报:如果酒企业认识到文化是销售力的话,就会有维护酒文化的动力。

马千里:确实是这样。现在成功的酒企业恰恰是在发挥酒文化的销售力。比如店小二酒,正是那种诙谐、和气的小平民形象给它赢得了市场;酒鬼酒桀骜不逊、追求个性的文人气质,捕获了一个大的消费群体。这些成功其实都是文化作为销售力的印证。

目前,大品牌白酒也在发挥着酒文化的销售力。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这些大品牌尽管有各自的文化诉求,但根子上还是追求高贵。但这种追求其实是对中国酒文化的无意识延续,而不是有意识地强化,至少不是从中国酒文化角度有意识地强化。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看市场实际表现,如果这些大品牌酒真的代表了高贵,那么为什么还能够在国宴上被红酒轻易替代呢?再进一步讲,为什么不能进入西方国家那些需要体现高贵的场合呢?

中国白酒具有白兰地的高贵品质,也具有葡萄酒的浪漫情怀,还具有啤酒的激情个性,但正是因为它什么都能够代表,反而什么也代表得不那么完整。而我们的酒企业又没有在这方面下足够的功夫,这正是我说“现在的中国酒最没文化”的原因。这不能怪我们的酒企业,因为关于中国酒文化的研究、提炼工作并不深入,一直围绕着酒文化的外延和派生打转,进入不了实质,怎么可能真正利用酒文化产生销售力呢?

华夏酒报:其实这涉及到白酒和洋酒竞争话题,您觉得白酒是不是应该从酒文化角度和洋酒进行竞争呢?

马千里:葡萄酒、白兰地、啤酒已经对白酒产生了很大冲击,这个冲击的实质就是文化上的冲击,也就是说,酒类竞争已经上升到文化竞争的层面了。与外来酒种相比,中国白酒所拥有的文化显得特别深厚,这么深厚的酒文化更应该成为中国白酒无可比拟的市场销售力,这一点也是无可争议的。

也正因为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得酒文化的研究、提炼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我们找不到中国酒文化的核心,中国酒文化的销售力就不可能发挥出来。我们可以看到,白酒也在进军国际市场,但再大的品牌在做这件事的时候都显得反常的低调,为什么呢?我觉得其实还是对自己是不是把握住了中国酒文化的核心缺乏信心。

“中国酒文化的实质是儒家文化”

华夏酒报:您说的“白酒被做得最没文化”,其实是说白酒还没有能够真正发挥酒文化的优势。而要发挥中国酒文化的优势就应该先进行酒文化核心的提炼,我现在非常想知道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马千里:谈不上研究,我愿意谈谈我的一点心得。我觉得在酒文化核心的判别标准上首先要有个明确的认识,否则我们将无法判断到底哪些因素是中国酒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并不是务虚,就是因为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产生无形的引导和约束,使得企业向着企业文化倡导的方向前进,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管理”。那么酒文化也应该有这个特征,具备这个特征的酒文化因素才可能是酒文化的核心。

那些听起来很精彩的酒故事、酒传说,还有酒工艺、酒具等都是酒文化的内容,但这些并不具备指导人的思维和行为的作用,也不具备多大的销售力,所以不是酒文化的核心。我觉得中国酒文化核心最大的一个要素就是“礼”和“德”。

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如,中国大部分地区还保留“三巡”的习惯,无论待客还是朋友小聚,首先是要通喝三杯,然后再来些别的花样,这是一种不成文但力量强大的礼仪;还有敬酒,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与饮酒相关联的,比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等,这些其实都体现了酒文化的礼仪要素。而这些要素的重复、强化最终会对人在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酒桌的长幼有序、以敬为礼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强化。

当然,其他酒种比如红酒也很讲究礼仪,但白酒在中国人心目中“礼”的地位和作用是异常牢固和强大的,比如,我们搞祭孔大典,是绝对不可能替代为啤酒、葡萄酒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招待客人也是要向客人推荐白酒,以表示尊重。但现在这已经成为一种套话,往往主客双方在稍微交流后就很容易替代为其他的酒种了。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白酒并没有很好地延续和强化“酒礼”这个文化核心要素。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注定了中国“礼”的特殊性,中国的礼其实已经成为不成文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具有国家管理功能的体系,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就叫“祭酒”,可见古人对酒和文化、教育的关系的理解。“祭酒”所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礼,而是通过礼来传播“德”———这就是中国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中国酒文化既是“德”的完整体现,也同时起到对“德”的强大传播作用。这个“德”我们可以暂时简单理解为中华民族所有优秀的品德。有了这层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酒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以及中国酒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酒其实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独一无二的综合载体,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这么强大文化功能的产品了。

华夏酒报:中国酒文化是以“德”为核心的,“礼”是酒对“德”的体现,可以这么理解吗?

马千里:可以。“礼”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酒所承载的文化是很丰富的。对中国人而言,白酒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同时会发现,中国酒文化中的“德”和“礼”正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白酒其实一直承担着儒家哲学的载体的作用。中国白酒是儒家思想的忠实传播者,中国酒文化的实质就是儒家文化。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可能有人会反驳我的观点,说儒家创始人是孔子,而中国酒的产生却远在孔子之前。其实,我们并不能够说因为儒家创始人是孔子,那么儒家思想就起源于孔子。早在孔子之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了儒家思想,或者称为朴素的儒家思想,孔子是一个完善者和推行者。自从朴素的儒家思想产生的那一刻起,酒就被选为“形象代言人”了。从此,德和礼等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就开始反映在酒文化上,成为酒德和酒礼。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则为“道”,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体化为“礼”,这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哲学,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基因组”。当代,中国酒文化正在走向多元化,新的白酒品牌更加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涵,这是酒文化发展到今天体现出来的新特征。但其实质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中国人彻底放弃了儒家思想。而实际上,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要用儒家文化打造中国酒”

华夏酒报:白酒的确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产品,但怎么做才能把中国酒文化转换成销售力呢?

马千里:其实,目前很多酒企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还处于对企业文化外延部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企业文娱活动、企业内刊、几条标语和视觉形象设计上,并没有抓住企业文化的精髓。要把中国酒文化转化成销售力,首要前提有两个,一是对中国酒文化的认识;二是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作用的理解,以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能力。

往往在具体企业中,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并不是一个概念。比如麦当劳的产品文化是激情、自由,但他们的企业文化却是精细、严谨。因为企业文化影响的重心是企业内部,重在企业管理,产生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文化影响的重心是市场,重在企业经营,产生的是产品销售力。对象不一样,诉求内容就不一样。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未必能够达成相互的作用。对企业而言,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的高度一致,而中国白酒正有这样的先天条件。

中国白酒企业,可以提炼、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同时也可以顺应中国酒本身的儒家文化的特点,来塑造产品文化。另外,白酒的风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儒家倡导的人生境界相吻合,都讲究温和敦厚。儒家思想的国际影响日益增加,这个大环境也是中国酒走向世界的契机。

而白酒的文化,必然是中国文化。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无论大家如何争议,目前最好的选择只有儒家文化。不仅在国内儒家文化是几千年的积淀,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国际角度认同中国的,也是儒家文化最为鲜明。所以,用儒家文化来打造中国酒企业,用儒家文化来打造中国酒,对内对外都是最理想的选择。

华夏酒报:中国酒确实有很多与儒家文化想对应的方面,白酒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可预见的市场力度。但要把儒家文化作为企业文化该怎样操作,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马千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管理体系,我不赞成所有中国企业都导入儒家思想的企业文化,但在中国这个大氛围里,企业文化必然不能与儒家文化相违背。实际上,在有所成就的企业中,都能从“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中找到对应的成功要素。无论中外企业,违背了这五个字很难说有成功的机会。像国外企业的瑕疵产品召回政策,就显示出极大的企业诚信。可以说,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但成功都是相似的。

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甚至单独的企业文化是不具备直接的销售影响的。企业文化只有成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形成企业文化指导下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通过员工认同、企业制度、所有企业行为才能发挥其作用。并且,企业文化作用的发挥,最终将使得企业成为一部具有高速独立运转能力的机器,既具有自身的发展能动性,又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性。不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如此,任何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具备这样的功能。

“鲁酒完全可以凭文化代表中国酒”

华夏酒报:中国白酒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在齐鲁大地,所以,鲁酒就具备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可是,鲁酒近年来的发展为什么一直不景气呢?

马千里:山东有很多名酒,兰陵、孔府家、景芝景阳春、扳倒井等等组成了很有特色的鲁酒群体。我们还会发现鲁酒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挖掘历史文化的概念,但鲁酒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仅仅局限在名字上,而没有真正发挥这些文化的真正作用。比如孔府家,本来是很好的品牌题材,但在品牌塑造上恰恰偏离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优势。“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样的诉求重点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特色,也没有和齐鲁大地的文化相结合,名为“孔府”,却对这个概念表现出漠视,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这一现象不是孔府家所独有,“兰陵酒好喝不上头”、“难舍最后一滴,景芝景阳春”、“饮不尽的豪爽———扳倒井”,都是放弃文化优势的做法。

当然,品牌概念可以有无限的选择,但都必须有根有据。如果把这个概念定位成追求目标,那就必须有相应的手段。否则,这些概念就成为空中楼阁,与自己的产品实际上是缺乏足够关联。

我们可以做个测试,把不同品牌的“广告词”互相换位,看是什么效果。比如“难舍最后一滴,孔府家酒”、“饮不尽的豪爽———景芝景阳春”,有什么不同吗?也就是说,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特色”其实并不存在。而我们看川酒的品牌概念,“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滴滴岁月酒,悠悠沱牌情”,反而在切实地挖掘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这些概念就成为其他品牌不可替代的了。

这一总体现象反映出鲁酒自身的深层次问题,说不客气一点,鲁酒其实还徘徊在低层次的经营上。鲁酒的振兴在于发掘鲁酒的历史文化,而鲁酒在这方面有着比川酒更为实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华夏酒报:如果鲁酒能够按您的文化战略来管理经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前景呢?

马千里:鲁酒完全可以成为“中国酒”的代表,成为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酒”。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最终也是产品文化的竞争。鲁酒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底蕴却是其他地方的白酒所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一旦中国酒的竞争态势上升到文化竞争的阶段,鲁酒的文化优势将产生爆炸式的市场效果,国内市场是这样,国际市场更是这样。

第6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摘 要:在传统文化失传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西方一些阴谋政治家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点大放厥词,谬言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缺乏公平正义的国度,并把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必须经历的问题和情况夸大虽然关于儒家的种种思想的论述已经很多,可儒家社会公正思想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的概念更是十分模糊.笔者在这儿旨在纠误、创新阐述一家之言,当然也是符合时展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号召。

关键词:儒家;社会公正;公平 ;正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26-01

从读书的那一天起笔者就偏爱儒家文化,随着知识的丰富和兴趣的加深,笔者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儒家文化方面的欠缺与认识的浅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典籍更是浩如烟海,由于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文化知识还有待深化,所以笔者选择了去继续深造,继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多年的阅读与在读研期间的深化思考,笔者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也觉得越来越迷惑。关于儒家思想的论述可以说面面俱到,对于各种论说也莫衷一是。使得笔者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也越来越觉得不太明了。但后来笔者经过大量的查阅和探索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思考,笔者认为关于儒家的思想文化研究并不是每个方面的都研究的彻底正确或者完善,相对于其他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儒家的公平正义思想这方面的论述还是很欠缺的。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一些作者已经做了相关论述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之前,许多作者并没有完全弄懂或者定义好在儒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义?”如果这样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含糊不清的。关于儒家的社会公正思想已经有少数学者做过论述,但笔者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查阅还是决定提出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虽然是一己之见,还请各位导师与专家啊批评指正。

关于原典的考查和论证历来很多,尤其是关于思想和文化的研究论述就更多了,可以说是面面俱全,几乎穷尽了儒家思想的全部范畴。我们耳目能详的一些儒家话题如:“礼”说,“仁”说,“忠君”说,“三纲”说,“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仁恕”说等,其中以“礼”说和“仁”说的影响较大,并且理论界对此的说法已不下十余种。 相对于这些思想而言儒家的公平正义思想反而受到了漠视。在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下,人民对社会公平公正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进一步的把他推向了社会问题的核心位置。如果不解决的话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失传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西方一些阴谋政治家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点大放厥词,谬言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缺乏公平正义的国度,并把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必须经历的问题和情况夸大。经过西方的煽动和蛊惑以及建国以来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民众中一大部分人也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专制的文化,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人们没有公平,更没有什么公正可言。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如果仔细阅读和思考的话,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公平正义的思想。我们和西方一样有着非常丰富和优秀的公平正义思想源泉,甚至在五千年的每个文化符号中都包含有公平正义的元素。所以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和西方某些人的大放厥词,我们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并发掘展示我们自己的公平正义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西方某些阴谋家的谬论也会不攻自破。但我们知道儒家思想自从汉代确立它的核心地位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继承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也主要是发掘儒家文化中的公平正义符号。笔者认为既然儒家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在历史文化长河的每个时期都是儒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在每个历史朝代和时期都发挥了相应的历史作用,笔者在这儿旨在纠误、创新阐述一家之言,当然也是符合时展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号召。从另一方面来说,笔者还认为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论述“儒家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古代的历史背景下和儒家的文化语境下“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公平?”。公平和公正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又是如何的?对于儒家文化人们曾一度认为他就是伦理纲常,是专制文化的根。殊不知这样的以偏盖全既是不客观的也是缺乏考证的。自从儒家文化创立以来,他就从未缺乏过公平正义的文化元素,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这是孔夫子在行政用人方面的主张即以公举人的实例,思想家门记录并赞扬这样的范例,这样的例子说明了只有以公心举人,所举之人,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公正廉明之士,并依靠他们去实现人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亚圣孟子也曾提出“民贵君轻,仁爱的思想”,即号召大家博爱公正。荀子在《荀子.王霸》:“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人主责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炻贤,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之求。若是,则人臣轻职业让贤,而随其后。如是则虞舜还至,王业还起。”引导统治者公平正义的施政用人。以求达到社会的公平合理。再比如董仲舒在这方面的思想论述还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等都是开诚布公的招纳贤才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当然历朝历代都有,笔者在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了。类此种种,是笔者在以后的研究和思考中所要主攻的方向,即发掘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又可以起到现实借鉴作用。

第7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思潮;价值观;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转型时期。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国学热,国外也兴办了许多孔子学院,谈到孔子,谈到儒家学说,我们并不陌生,它起源于古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探讨与之相关的现代新儒家思潮,它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已存在90多年,仍对我们产生影响。

一、概念界定

所谓思潮,1979年版的《辞海》中,对“思潮”的释义是:(1)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2)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如思潮起伏[1]。

1987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思潮”的释义是: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2]。

综合学界各种表述,笔者在查阅诸多著作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下述概念界定“社会思潮”――即社会思潮是经思想家倡导,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在大众中持久流行、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相关,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3]。

本文探讨现代新儒家思潮,要首先界定“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两个概念,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儒家”与“儒学”之间的关系。最初“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两个概念是混用的,指人物时多用“家”,指学派或学说时用“学”。致力于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学者方克立、李锦全认为“现代新儒学”就是“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事实上现代新儒学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不断丰富、完善的,它从狭义走向了广义,是具有一定特征、包含相应内容的“一切关于儒学的学问”,这些特征有:民族危机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以应对“双重困境”为己任;以儒家文化为本位;采纳中外众家之长;综合创造中华新文化。本文探讨的现代新儒家(思潮)属于广义的现代新儒学,即指: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并延续至今的,坚持儒家文化本位,在此基础上来吸纳、融合西学,回应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全世界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如何解决人的异化这“双重困境”的挑战,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文化在现代条件下的出路的一种社会思潮[4]。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新儒学已有三代人薪火相传,先后经历了以梁漱溟、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张君劢、贺麟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人物,以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人物的努力,并且在80年代开始了以杜维明、刘述先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儒家的发展历程[5]。

二、现代新儒家思潮对我国价值观的影响

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现代新儒家思潮对国人的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从个人层面看。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大都信奉孔子“仁、义、礼、智、信”的论点以及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百善孝为先等,在当下中国,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也在不断传承与发展。现代新儒家思潮坚持儒家文化本位,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教化早已根深蒂固,在现代转型的今天,现代新儒家思潮用自己的主张影响和吸引着一大批人,很多人虽然并未意识到自己与现代新儒家有关,但实质上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儒家,现代新儒家思想的隐形表现主: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在公共场合不吸烟,不喧哗,个人高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如此总总,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前段时间发生在四川达州的三小孩扶七旬摔倒老人反被诬陷一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诬陷行为让人唾弃,但值得欣慰的是,三小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会做好事,帮助需要的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国人良好素质、美好品德的形成与传统儒家文化息息相关,这也是现代新儒家一直秉承的教化。

从社会层面看。我国社会,主流价值导向是好的。各个行业都有自己信奉的准则:医务行业致力于救死扶伤,坚守社会“生命”底线;教师群体坚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商业活动者坚守买卖公平,诚信无欺原则,……这些行为与个人素质也与社会环境导向有关,社会各群体倡导社会公德,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社会大众用现代新儒家与思想一同抵制西方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金钱崇拜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经受住了考验,在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价值观念格局中,形成与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与我国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并作了相关界定。核心价值体系中就包含了现代新儒家的道德思想与主张。

从国家层面看。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七大将其提到重要位置,再到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从国家层面将其定位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符合我国当下国情的高度凝练的提法。这个提法也是现代新儒家在实现现代化转型中的主张与期望。早期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德性儒学,他们主张“内圣”开出“新外王”即攻克“内圣(明德、正心、诚意)之学”从而与西方科学、民主会通;之后,海外新儒学的集大成者牟宗三也主张由儒学以仁为中心的内圣,经过自我坎陷(即自我否定)的过程,援西(西方的民主科学法治)入儒,完成中国文化创新。如此看来,作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形成,它是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的,也可谓是现代新儒家思想某些方面的积淀与升华。

(二)消极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现代新儒家思潮是一种非思潮,上世纪90年代起,特别是所谓的“大陆新儒家”,他们将与儒学相对立,在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同时也影响了不少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与青少年。

从个人层面看。大部分人接触和了解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在现代新儒家思潮兴起之时,不可避免的使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糟粕也借机沉渣泛起,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在偏远地区,表现明显,致使民众愚昧无知,阻碍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传播。

从社会层面看。各种思潮涌动,容易引起民众思想上的混乱,致使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不断涌入,加之过度的崇儒造成的泛道德化,使得我国社会出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人情冷漠等一些怪象,导致不良社会风气蔓延,不利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这是现代新儒家兴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小结

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6]。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只能是,不去占领,其余思潮就会见缝插针,就像现代新儒家思潮对国人价值观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最终,我们必须认清现实国情,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已经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发展我国的正确途径――中国化。只有加强指导,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也才能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实现现代新儒家的主张及其自身的发展,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必然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去正确的看待现代新儒家思潮,才能开辟新儒家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837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65-766页。

[3]钱玉君.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传播与当代青年[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

[4]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1.

[5]刘敏.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30年发展历程研究[J].社科纵横,2009(1):251.

第8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关键词:科举制度;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33-02

“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区域的统称。它具体指的是在文化上相近、历史上曾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且曾经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领域。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以及受到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主要用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工具,从中国历朝历代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且发展出相似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由于地理、历史和民族的诸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文化圈实际上就是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本文仅就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作简要梳理与探究。

一、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关系

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儒学历来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的教育就基于本源和属性而言,乃是一种以人格养成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范本的教育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正是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儒家文化才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科举制儒家文化才在历史上有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影响。汉武帝元光元年“举孝廉”科的实施,意味着以儒家作为取士标准的开端,经过不断的改革,到隋唐就行成了比较完备的科举制度。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虽然唐宋明清时期科举的内容时有变化,但是在制度设置上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儒学在自汉代以后到“五四”之前的两千余年间,之所以能够一直作为文化主流,独占鳌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支持。

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的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其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它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民俗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甚至转化为民俗。

二、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儒家文化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的形成需要汉字、儒学、制度等因素,这些是形成儒家文化圈的牢固基础。科举制度为“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科举制度一开始产生于中国,但其声望及其影响已经发展到了世界范围。从科举制度在中国诞生之日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外国学子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很好的沟通了各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为中国及东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相互了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儒家文化圈”主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主要是通过科举制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所以科举制度是“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举制度不但从教育上、文化上影响了外国人,而且还从政治制度上影响到各国。

1.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和教育发展越来越紧密了,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唐宋时期都要求各州、县均设立州学、县学,尤其是宋代,不仅学校的种类与规模都远超前代,而且学校教育制度也不断更新。科举制度通过以科举为正途、以儒家学说为考试内容的做法,把封建国家政权的世俗性与儒家的意识形态融合为一体,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外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早在唐代就有很多来自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国的外国人来参加中国的进士考试,在这些人中朝鲜人占的人数比较多。唐后期还专门为外国来的举子设置了一项专门的考试科目——宾贡科,应举者单独进行考试,登科者可以附名进士科榜尾。朝鲜有很多人来中国参加科举及第,光是姓名可考的就有53人。在当时入唐求学的新罗学子非常多,光是公元840年一年之内,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就已经达到了105人。新罗人从9世纪到10世纪期间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及第的将近百人,新罗留学生当中的不少人及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带回了许多中国的知识和文化,这又对传播中国的科举文化以及两国文化的交流起了很重要作用。在唐一代,日本派遣了12次遣唐使团到中国学习,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日本还陆续派遣隋使、留学生和学问僧来中国,直接学习和探求中国文教制度,学成后带回了大量儒家典籍并广为传播。

各国通过对于中国科举制的学习以及模仿,增加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使得各国的教育可以得到更好的沟通与发展。这对于“儒家文化圈”的性成与稳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科举制度从制度上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说道科举制度对各国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主要讨论对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这之中受中国科举制度影响最大并形成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则是三个国家,他们分别是日本、朝鲜和越南。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或长或短的实行过一段时间的科举制,通过对科举制的吸收和借鉴,东亚各国的文化和教育有很大的发展,其影响甚至在现在还可以多或少的表现出来。

日本最早仿形科举,同时也是实行科举制时间最短的国家。唐代时期日本受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公元7世纪和8世纪之间(公元701年),日本参照了唐朝的科举制度,从而引进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实行贡举制度,也就是科举制度,它和唐朝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从当时人们的一些诗作中,亦可看出当时日本实行科举制的影子。例如《日本世纪》卷17菅原道真《绝句十首,贺诸进士及第》中《贺和平》诗云“无厌泥沙久曝鳃,场中出入十三回。不遗白首空归恨,请见愁眉一旦开。”《贺野达》诗云“登科二字千金值,孝养何愁无斗储?”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出日本实行科举制度的情形。

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在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的、最完备的科举。新罗在公元788年,模仿唐朝科举制度,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高丽朝的科举是科举从唐宋科举制借鉴而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调整和改变。公元958年,高丽国首次进行科举取士,此后交趾也相继实行科举制度。由于的开始,朝鲜才不得已在1894年中止了科举制度的实施。此外高丽朝实行的科举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也设有制述业(即进士科)、明经、明法、明书、明算业等科,其中以制述业为重。制述业与明经业的考试内容与中国的考试内容非常相似,也是诗赋经文之类,而且高丽所用的教材和考试的形式也与中国相类似。就拿算科为例,在太学中设立了算学博士,从而学习和研究中国的算学著作。与此同时高丽朝在科举中还设有医科,置医科博士,并不断从中国搜购医书、药品。这些均说明了中国科举制度对朝鲜的深远影响。

越南也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它在1075年李朝时才引进了科举考试制度,前后大约延续了800年,在阮朝时还仿照中国建立了规制严整的试场。是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越南科举开始于李朝仁宗太宁元年,但是李朝科举仅举行过四次,影响不大。到陈朝建立以后,陈太宗设立了太学生科,从太学生中考取进士,并以三甲定高下。陈睿宗于隆庆二年创设进士科,考取了五十名进士,越南进士科至此方才确立。黎朝以后,则模仿中国明朝科举。越南黎朝的科举出现兴盛局面。阮朝更是于明命十年在科场中引进八股文这一标准化的考试文体。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被东亚三国所模仿,各国对科举制度加以吸收和借鉴,有利于各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对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启示和思考

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科举制度不但对古代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今世界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一些学者还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第五大发明”,可见学者们对科举制度评价之高。

科举制度对文化思想的凝聚整合起着重大的作用,由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文化才能在几千年间未曾中断的持续下来,这是世界上所有的古代文明所没有作到的,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大体稳定的维持着疆域广大的统一形态。周边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中国科举文化的深刻影响,它们的科举制度是在吸收或者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但并不是直接照搬的,他们通过派学子到中国学习,都在中国科举制度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科举制度从教育,文化以及制度上对东亚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主要对“儒家文化圈”中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及后属日本的琉球地区诸国起着主导性影响,直到19世纪中下叶才日渐衰败。科举制传播了儒家文化,使儒家思想几千年绵延不断,对各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科举制被各国所模仿,各国纷纷通过科举制度对教育、文化以及制度进行改革,使得各国的教育、文化以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被各国广为借鉴和传播,儒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说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2]陈玲.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J].才智,2008,(1).

[3]詹昌平.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评述[J].教育与考试,2010,(5).

[4]任筱萌.中国科举制度的对外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1999,(2).

[5]崔景明,赵秀兰.“儒家文化圈”中的中韩日[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5).

第9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范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基。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特点、思维方式,都势必会在该民族的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中体现出来,构成一幅文化通景。如果不了解该民族的文化,那么语言也就很难理解。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内容应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已被对外汉语教学界所提出并充分肯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许多语言障碍的形成都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有关。因此,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文化,可以说已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里,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引入儒家文化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导入的儒家文化的内容

(一)“仁”的道德理想

“仁”是儒家最核心的道德范畴。孔子谈“仁”最多,一部《论语》,讲到“仁”的就有109处。虽然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仁”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作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孔子对“仁”的定义首先是“爱人”“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学而》)。它包括对亲人、对他人、对社会甚至是对宇宙万物的博大的爱。同时提出了实现“仁”的途径,即“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忠恕”(《论语・里仁》)等一系列道德准则。儒家思想中的“仁”,是一种由己及人、由家庭到社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的人生观,是一种有利于别人、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进取、无私无畏、与人为善的献身精神,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德。

从儒家思想产生至今,中国人对“仁”的追求就从未停歇过。文人志士都以“仁”作为自己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绵延两千多年,就形成了推崇和奉行仁义道德,恪守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谦虚有礼,言而有信,忠孝两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道德规范的中国人。这些思想的影响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语言中也有很多体现,例如汉语中,包含了许多与“仁”等道德规范有关的成语,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至义尽”“仁人义士”“礼尚往来”“克己复礼”“一诺千金”“入孝出悌”等等,当然还包括许多反面意义的成语。可见,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何其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危机的境况,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仁”及其所包含的道德内容,永远是被渴望和追求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仁”的概念的引介就是必不可少的。“仁”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准则,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人,才能学懂汉语。

(二)“中庸”的处世哲学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家都把它看作是道统正传。孔子把它作为“至德”倍加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虽然“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了一次,但受到了孔子的极力推崇。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是立身行事的最好方法。他主张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做得过头,又不能做得不到位,分寸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此谓“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一个人的修养应该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一个人的真诚实在与礼仪文采都应把握适当的度,不卑不亢,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注意因材施教,对于性格过于激进的加以遏制,而对过于谦退的则加以鼓励。他在评论诗歌的时候,也提出“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主张。但我们要清楚,“中庸”,绝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调和、折中、处在中间位置”,而是“适度”的意思。凡事都有个度,适度,才能保持其性质。“过”与“不及”,就是不适度。“中庸之道”是对矛盾的驾驭和超越,而不是不讲原则的简单的折中。

儒家的“中庸”思想,至《中庸》一书的出现则更加系统化。《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进一步将中庸、中和的思想加以统一,认为人的心性修养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就能与天地万物相和谐。

至此,我们对儒家“中庸”的处世原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中庸,首先是“中正”,就是在众多的选择中,走最正确的路线,做最佳的选择。其次是“中和、讲和谐”,“和而不同”,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又主张不要形成对抗,要和谐互补,承认差别,但又和平相处。最后是“时中”,即讲求灵活性,标准随时变化,与时俱进。“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做事一般极少走极端。将这一哲学推广到社会关系、国际关系上时,中国人则表现出雍容、和平的气质。虽然有时失之文弱,并在一些场合中流于折中调和,但平和、温良、包容则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汉语中也有大量与“中庸”思想有关的词语,如:不偏不倚、委曲求全、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息事宁人、枪打出头鸟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方式。如果留学生不对“中庸”思想有一个准确的了解,恐怕不但不能理解一些词语,甚至会误解中国人。

(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儒家多主张“天人合一”,即“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汤一介先生在其《儒学的现代意义》一文中曾说:“《周易》中用乾、坤来表述天、地、人的统一。其中,‘乾’,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他认为“天人合一”是指“人”对“天地”(天)负有特殊的责任,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来担当天地所要求的大任。孔子有“知天命”“畏天命”之说①,是说人应当知道“天”运行发展的趋势,也要对“天”有所敬畏,不能随便破坏“天”的发展规律。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朱子语类》P387)。也就是说,“天人合一”作为儒家的一种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不能把“人”看作是和“天”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人们要认识“天”,同时也要敬畏“天”。“天人合一”不仅是对“天”的认知,而且是人应追求的人生境界。因为“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而且也是神圣意义上的“天”。它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信仰,对中国人的精神起着约束、指导的作用,是儒家为中国人打造的世界观和思想方式。即人必须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和完善,达到“天”的境界,实现自我超越,才能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境界。

由于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认为“天”具有人格精神,“人”也有“天”的品性,因此许多词汇都反映出了这一观点。如:天人感应、天网恢恢、天作之合、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天理、天道、天意、天命、天赋等等。如果留学生对中国人思想中“天”“天人合一”的概念不加以了解,就很难明白这些词的真正含义,更不要说运用了。

虽然中国人也敬鬼神,但很少在虚无飘渺的彼岸世界驻足漫游。我们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更加关注现世利益,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在敬天、畏天、顺天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理想的生存状态。中国人“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理念,在当今全球关注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中,都体现出了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

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所涉及的典籍之多、内容之丰富,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儒家文化导入的“度”。赵贤州在1992年就已经提出,对外汉语文化导入应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对于儒家文化的教学而言,当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故而教师不能大量、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儒家文化的教学。可以在遇到一些带有文化含义的词语时,简单地加以解释,或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感受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特点。对于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词汇量的积累,新接触的词汇、课文中,会涉及儒家文化中“仁爱”“中庸”等思想,为帮助他们理解,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些有关儒家“仁学”“中庸”等方面的知识。但这时的介绍不能过于专业化,需要老师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语言将儒家文化较浅显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经典的语句,如《论语》中关于治学、仁爱、孝等方面的言论。对于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汉语知识及中国文化知识都有了一定的储备,前面两种方法可以继续进行。另外,也可以以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文化考察等方式,向学生全面介绍儒家文化,提供更多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其次,教师应重视言传身教。在海外,对外汉语教师被亲切地称为“丰富的中国读本、美丽的中国名片、友善的民间大使”。毫无疑问,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外汉语教师都是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课堂知识的传授、待人处事的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形象问题,更重要的是会直接影响留学生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熟悉中国文化、熟悉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的儒家文化,能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介绍儒家文化,也能将儒家文化的精髓贯穿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当中,让外国人看到在中国文化、儒家思想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有着完善的人格、丰富的内涵,从而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惟有这样,汉语学习者才会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继续保持学习汉语的热情,尊重中国人、中国文化,完整、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不断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最后,传播文化的态度。儒家文化被中国人奉为经典,同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日、韩、新加坡等国也对儒家文化推崇有加。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儒家文化。对外汉语教师在向留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的态度。1978,Schumann年在其文化适应模式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效果,与他们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有关,正面态度有利于习得,负面态度不利于习得。(王建勤,2009)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向学生介绍儒家文化。既不能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也不可妄自菲薄。要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教学环节当中,做到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让留学生不会感到老师在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们。同时,对于留学生提出的儒家文化的消极方面,也要客观对待,勇于接受。只有这样,留学生才能打破语言、文化疆界,更热情地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

(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NWNU-SKQN-09-5。)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P211,《论语・尧

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P177,《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3]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潘文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

[5][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汤一介.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

(1).

[7]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J].江汉论坛,2007,(1).

[8]肖枫,郑宏宇.“中庸”思想的现代释义[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7,(5).

[9]吴铸新.论中国儒家思想的仁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