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治理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雾霾;全民行动;持久战
目前,空气质量不断降低,产生雾霾频率增高,是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许多气象台也会为大家预报雾霾天气。因其有2大安全隐患:(1)雾霾导致空气压强降低,不断变湿,致使人体不易排汗,长期待在雾霾环境下,容易诱发一系列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排气系统疾病、心脏疾病、脑部疾病、传染病等。(2)因为可见度低,经常产生交通问题,如车辆追尾,危及生活交通运行。除此之外,雾霾会导致空气质量不断降低,破坏大自然生态系统,极大地影响了交通运输、电力、农业生产等方面。
1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
一是气候,二是人类活动。城市人口高度集中,生产生活密度加大,大量排放可吸入颗粒,一旦大自然无法处理过多的可吸入颗粒时,可吸入颗粒会累积,此时,再结合气候条件的影响,便会产生雾霾。
2雾霾天气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云南和东北的冬天对人民生活影响为例,可直观地看出加强环境保护对雾霾的重要性。目前的东北地区,沙漠化严重,大面积草原退化,森林因砍伐过度数量急减,大气污染程度高。雾霾天,出行的市民都戴上了口罩,脚步匆忙,不愿在室外多加停留。在城区主干道,大部分车辆都亮起了急行灯,由于雾霾天气道路可见度很低,此外,高速路上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大多数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因天气恶劣放假。一层灰色雾霾笼罩着整个城市,阻挡了太阳的光线,只能见到方圆500m的人和建筑物。对比同一时期的云南,仍然能看到色彩分明的蓝天白云,阳光温暖可人,正风和日丽美如画。人们生活与夏天无异,由于重视保护旅游环境,轻工业发展,PM2.5年均值为30,优于国家水平,昆明离雾霾还很远。希望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不能只专注于眼前利益,却失去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3应对雾霾天气的策略分析
3.1“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保护环境,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责任。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全民建立环保意识,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如城市尽可能少开私家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用一次性物品等,尽可能地减少人为产生雾霾的因素。
3.2加强保护环境
随着我国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城市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加快增长,虽然城市的经济文化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自然自我循环的能力有限,过快地城市化发展会对其产生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经济竞争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不能牺牲有限的资源与自然环境来推动城市化。
3.3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如果要牺牲生态环境来提高经济的发展,就是在走令大自然毁灭的不归路。所以,要结合城市化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好的环境资源才能吸引投资和提高生产力,保护环境资源才能可持续发展,保持长远的竞争力。
3.4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政府工作是否安排得当是治理雾霾行动的关键,之所以会产生雾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的眼光不够长远,不够重视保护环境。所以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治理工作,如开展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做好空气污染预报工作和防护,及时处理和反思严重雾霾情况。
3.5开展PM2.5监测和监督
目前,最直接、方便的监测PM2.5含量的工具是PM2.5空气质量检测仪,还可直接读出粉尘质量浓度。通过建设监测网来分析雾霾天气诱发附近民众相关疾病的影响、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掌握雾霾天气高发期,并制定相关防护措施。
4结语
雾霾天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雾霾的治理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环境保护的工作利及全世界和子孙后代,不仅要发展全民行动,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政府和环保机构如何坚持进行工作是重中之重。重视高GDP的城市建设方式已是过去式,政府工作的重心更应转移到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作者:杨志宏 单位:云南省景东县大朝山林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秋兰,马回,郑颖.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14(2)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高发展环境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质量”,“坚持依法治理、持续治理和常态化管理”,“努力开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的决策。以治理“五乱”为重点,采取广泛宣传、集中整治、重点突破的方式,提升全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总体水平,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出行环境。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做到分管领导、驻村干部、村级负责人个个有任务,人人有责任。要求制定方案,细化措施,形成合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工作。
2、积极宣传,发挥群众主动性。
结合我乡实际,通过挂横幅、贴标语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群众深刻了解、体会爱护环境的好处,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爱护环境卫生。发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
3、采取措施,严格治理“五乱”。
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开展整治“五乱”工作,加强清扫保洁力度,要求场镇内的垃圾日产日清,重点治理在建工地,坚决依法拆除各类违法违规建筑,对乱堆乱放及建筑垃圾予以清理。
4、加大交通环境治理,确保交通安全畅通
一是强力整治交通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清理违规占道、乱停乱放、乱堆乱放及其他影响公路安全、畅通的行为。二是严肃查处酒驾、超速超载、乱抛垃圾等行为,确保节日期间交通安全畅通,驾乘人员行为文明。
5、加强学校、卫生院环境治理
集中治理乡场镇“脏、乱、差”现象,对政府机关、学校、街道、医院进行了彻底的大扫除,清除了场镇垃圾死角2处,并由乡医院牵头对机关食堂、学校食堂、学生宿舍进行了严格的卫生检查和消毒,加大了卫生的保洁力度。
1、由于我乡地处偏远、幅员面积大、交通条件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治理难度大,工作难以得到普及。
摘要:唐山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治理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叙述了唐山市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提出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2.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生态城市两方面对策。
关键词:经济转型;环境治理;循环经济;产业
唐山市以煤炭起家,由于钢铁、煤炭、电力、水泥等资源型企业较多,大量消耗煤炭矿石等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相当严重,面临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远比其它城市大。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改善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唐山市的环境问题究其成因大略归结为以下两点:
首先,煤炭产业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
煤炭生产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成分是煤矸石、粉煤灰、尾矿,长期露天堆放,大面积占用土地,再经过风化、降解、和雨水冲刷,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烟尘及其它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形成二次污染。
同时采煤塌陷与矿山群采使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唐山市的煤炭经过百年开采,已形成6000公顷的采空区和21400公顷的采煤塌陷地,严重破坏了地表形态、建筑物和农田,现已形成总面积达1800公顷的积水坑53个,水深最深处达20多米左右。对资源的“大量采”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山洪爆发、植被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愈益突出。
2007年唐山市大型煤炭企业—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产煤收入74.6亿元,同年,唐山市政府拟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为71亿元。由此可见,用以消除煤炭产业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所投入成本,要远高于煤炭产业自身的收入。
其次,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唐山市经济转型的实施,周边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加速,乡镇小企业迅速发展。唐山市目前共有乡镇企业238个,农村工业实体43275个,85.7%的企业都有污染环境的行为。这些乡镇小工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并且生产过程中大量排放废弃物。截至2006年底,唐山市乡镇企业污水总排放量达3777.17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量358.82万吨,这些环境污染物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企业周边环境质量堪忧。由于这类乡镇小工业对环境破坏的范围和程度日益扩大,而且数量多、管理难度大,业已成为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综上,唐山市在转型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来改善环境问题。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完善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政策法规体系,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对落后的产业强制淘汰。
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生产——消费、城区——郊区、工业——农业、行业——行业间的链接。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努力发展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在资源的开采、消耗、固液废弃物排放、资源再生、社会消费等各个方面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构建节约型社会基本框架。
2)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生态城市
好的环境质量关系城市形象,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环境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准备上马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关系城市经济转型大局,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
(3)加强协调和合作,建立全面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
完善政府投资机制,以确保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资稳步增长的长期增长。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全面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投入机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优先。按照“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节能型工业和服务业。积极构建新型农业循环产业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确定不同的功能区域工业及环保项目的准入,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装备实行强制淘汰,从源头控制污染。污染源严格实行全面达标排放,严禁污染物超标、超量的排放。
(4)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对于重点生态环境区域,及时监测其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农村面源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污染、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土地荒漠化等数据,形成生态环境、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令人欣喜的是,唐山市在环境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唐山市区南部的开滦采煤沉降区,被老百姓称为“南大坑”,因地处偏僻曾被用作垃圾填埋场地,周边村庄生活垃圾也随意堆积,污水横流,蚊蝇滋生,严重影响了周边生态环境和唐山市的城市形象。
唐山市政府从环境的治理入手。用一年时间,从南湖地区迁走粉煤灰800万立方米、煤矸石350万立方米,清运垃圾800万立方米。现如今,以原南湖塌陷区28平方公里范围为中心,完成了垃圾山封山绿化、扩湖、绿化、广场、地震遗址公园等工程,形成了水面面积近12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同时对周边19个村庄进行统一拆迁改造,房地产开发,打造出一片集生活、休闲、娱乐、教育一体的新社区。继2001年获河北省省“人居环境奖”、2002年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联合国授予“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后,2012年联合国人居署授予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HBA中国范例卓越贡献最佳奖”,现已成为华北最大的市区生态公园,全市人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唐山南湖召开。(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现代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和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2002
【关键词】 循环经济;成本控制;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促进经济、环境、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它与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这种经济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依据,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一种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循环经济下,把环境成本负荷和环境利用效果这两个新的环境成本指标纳入到传统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中,构建一种新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使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可以保证企业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同时保证循环经济的“两低一高”,使企业在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以实现对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全面评价,促使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理想目标。
一、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
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理论的核心就是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为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在“压力―状态―反应”的行为模式中,人类为预防和避免事后的环境损害,往往在经济活动之初就采取预防措施,这种事前的预防成本与事后的治理成本共同构成了环境保护成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企业要更加重视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也显得更加重要。在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对企业成本的控制最重要的也就是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抓住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也就是抓住了对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使企业通过成本控制获得竞争优势。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对象的控制
传统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期间费用。主要包括:(1)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的支出;生产车间固定资产的折旧;直接生产人员及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一些货币支出。(2)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对象除了传统成本控制对象,还增加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环境资源所发生的成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环境资源所发生的成本主要是由环境使用成本、环境损害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构成。环境资源成本是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用于生产、消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处理,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成本。
三、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
传统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可分以为:
(1)原材料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主要物件。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
(2)工资费用控制。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3)制造费用控制。制造费用开支范围很多,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
(4)期间费用控制。期间费用指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上这些成本费用都是在产量固定的假设条件下使各种成本开支得到控制。
在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成本费用中,除了对以上四个成本费用的控制外,还加入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环境成本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废弃物回收)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环境成本控制受环境资产的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的损失、环境资源的保护等因素有关。环境成本控制是在综合考虑企业整个循环生产工艺流程中,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并提出各种可行性方案,然后通过对各个方案价值的评估选出最佳方案,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加强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为企业积累社会资本。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要大于传统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传统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仅限于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和部分自然资源成本,没有或没有全部反映由于经济活动而带来的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是按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确定的,不仅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也反映了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非经济成本。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立足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并实施分析、控制。提高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对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的重视,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改善整个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目的。
四、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
在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中,把环境成本负荷和环境利用效果这两个指标纳入进来。环境成本负荷指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缺陷而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使企业对环境治理而造成的成本总和。其基本公式:
环境成本负荷总额=按实物量计算的环境成本负荷×环境评价因子
环境利用效果指企业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而对周围环境的利用和开发,使周围环境得到不同保护的程度。其基本公式:
环境利用效果=环境资源的利用总额÷环境资源总额
按照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输入企业和企业活动对环境输出的资源流转的过程来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可运用以下两种基本方法来降低环境成本负荷指标,提高环境利用效果指标。
1.历史环境成本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以企业所具有的历史治理环境成本数据来推测环境成本发生的规律,从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及外部治理环境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成本数据资料,并对各项成本及其性态有着一定的经验认识。在对这些信息进行适当处理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找出治理环境成本发生的规律,避免再次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企业对治理环境产生的成本,即通过减少环境成本负荷,最终达到降低环境成本负荷指标的目的。
2.循环过程分析法。这种方法的重点是在循环经济下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利用效果进行全过程分析,确定企业对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利用程度,来达到更加全面地了解环境利用程度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生作用的目的。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只有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总额,才能提高环境利用效果。当环境利用效果指标增高时,说明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利用程度和保护程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降低,环境效益得到提高;反之,则说明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利用程度和保护程度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环境效益减少。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治理
0前言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始终伴随着大气污染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6年我国多次爆发大规模的雾霾天气,特别是12月份,全国有17个省市区受影响,七分之一的国土被雾霾笼罩。大规模的大气污染问题,给我国的环保工程敲响了警钟,如何改变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如何推动我国环保工程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个环保人艰巨的使命。
1我国的大气污染
1.1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对生态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污染成分包括CO、CO2、SO2、萜烯类碳氢化合物、硫酸盐、亚硫酸盐等,主要的污染物包括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污染源包括风砂、生活燃煤、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会对自然造成严重的伤害。首先是对人身体的伤害,受污染的空气进入到人体,会引发呼吸类疾病,引发慢性中毒或癌变。其次是对地球生物的危害,大气污染会带来极端恶劣天气,如酸雨灾害,污染植被和水源,造成动植物死亡。最后是造成臭氧空洞,臭氧在大气中的减少,会增强紫外线的强度,紫外线会杀伤细胞,很容易引发皮肤癌。
1.2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分别是工业大气污染和生活大气污染。在城市当中,大中型的工业园区是污染的聚集地,如化工厂、钢铁厂、制药厂等,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有毒物质。生活大气污染包括我们平常开车拍排放的尾气,做饭时产生的油烟,冬季供暖时大量的燃煤,这些都是重要的污染源。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大城市对大气污染的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正在向中小城市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城市的汽车数量、工厂数量和房地产开发都在猛烈增长,这给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案
2.1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
当前,大气污染治理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工程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经济发展而牺牲环保工程,而是应该让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实行领导负责制,对不能完成任务的管理者加以处罚,使环保事业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另外,应当赋予环保部门实权,保障治理方案能够切实落实。
2.2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管理
首先,要对管辖区域的企业废气情况进行细致的摸排,对废气处理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对废气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或者直接关闭,保障环境工程的顺利推进。其次,要合理使用能源。对于一些烧煤炭的企业,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清洁能源替代,如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有效控制污染气体的排放。然后,对于冬季供暖的煤炭使用,锅炉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应在处理后再排放,将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尽量降到最低程度。最后,应优化产业结构,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改进传统的生产模式,积极创新,使我国的环保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2.3加强汽车尾气治理
据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9亿辆。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汽车尾气排放到我们呼吸的空气当中,减少和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对城市内的所有进行科学、严格、规范的检测,一旦发现超标车辆,给予严格的处罚。另一方面要加强机动车燃料管理工作,加大对燃油公司的监察力度,使其生产出的每一辆车都能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从根源上减少尾气的排放。
2.4加强绿化造林工作
环境工程一方面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管控,另一方面要加强大气污染的预防,只有两方面同时做好,环境工程才能健康快速发展。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利用树木来降低风速、沉坠灰尘和吸附粉尘,同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以此来净化空气。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工业区与居民区要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也要建立起大量绿化带,减少空气污染对居民所造成的伤害。
3结论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如果不加强环境工程的实施力度,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要提高管理力度,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心,个人要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通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我们的空气质量,使我们都能生活在一片干净湛蓝的天空之下。
参考文献
[1]韩明霞,过孝民,张衍桌.城市大气污染的人力资本损失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6(04).
[2]周媛,邢德山,谷建功,等.对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02).
【关键词】 骨科; 疼痛优质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6.24.054
在骨科下肢手术中,手术会对患者的组织与细胞造成破坏,手术的伤口比较大,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疼痛现象,伤口处的剧烈疼痛会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应激性的反应,加速组织的分解与代谢[1]。同时,在完成骨科下肢手术之后患者非常容易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问题,不但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而且会导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血压升高,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给予住院患者优质护理、常规护理等护理,其中,优质护理具有很高的护理质量、器械以及药品操作合格率、护理满意度,因此许多医院都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为了进一步探究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患者12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分别实施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60例。其中,A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3.33±3.46)岁。B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2.44±3.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B组实施常规护理。A组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在患者进入手术室的时候,需要给患者讲解骨科下肢手术可能会出现疼痛、疼痛原因等方面知识,同时还要告知自我缓解疼痛的方法[2]。由于手术存在风险,在开展手术的过程中,患者一般均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前,需要亲切地与患者交流,积极开导患者,并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给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让病房内保持空气清新、干净卫生,嘱咐其他人员在病房周围及病房中保持安静。另外,以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手术顺利进行[3-4]。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地缩短手术时间,防止止血带使用时间太长,摆放满足实际需要。同时,正确地选取穿刺部位: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超过上肢的发生率,所以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防止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避免反复穿刺,如果条件需要使用下肢静脉,那么一定要保证针头要细,操作力求1次成功,拔针后按压时间禁止太长,防止局部血栓形成。同时部分会有刺激和损伤血管壁的药物要慎用,同时还要鼓励多饮水或者是适当地增加静脉输液量,促使血液黏稠度降低。同时在患者患处温湿敷,可以顺利地降低血管痉挛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应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各时段疼痛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烈;应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患者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分析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5]。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7、14 d的VAS评分比较
A组术后2、7、1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A组护理满意度为100%,高于B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2896,P
2.3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相比,A组深静脉血栓形成者4例,占6.67%,B组为10例,占16.67%,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7.4321,P
3 讨论
在骨科手术中,优质护理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医院的声誉、地位也有很大的影响[6]。在目前医院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给予病情讲解、健康指导,既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质量和综合素质。此外,优质护理不仅十分具有针对性,对患者各种临床症状早发现、早治疗,而且还可以减少患者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如恐惧和紧张,并且还能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顾虑。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升护理效果[7]。
本次研究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过程中使用优质护理,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应用骨科下肢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组研究,一组使用常规护理,一组实施优质护理。在完成护理干预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实际护理效果,A组术后2、7、1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帮助患者康复,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升患者后期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Aggarwal A,Puri K,Liangpunsakul S.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cirrhotic patients:Systematic review[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19(11):5737-5745.
[2] Michiels J J,Michiels J M,Moossdorff W,et al.Diagnos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and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recurrence and 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the primary care medicine setting anno 2014[J].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5,1(15):29-39.
[3]何永凤.优质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127-128.
[4]马惠敏,赵金彩.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6(5):686-688.
[5]桑红霞.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5,4(11):1548-1549.
[6]钮艳芳,吕晶,王从军,等.骨科下肢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护理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5):121-123.
内容摘要:已有研究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纳入离职研究中,但对其影响机制没有达成共识。本研究在回顾并分析中西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相关研究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具体情境“关系、权威、回报”等,引入中介变量主管承诺,调节变量组织承诺,建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离职意图的影响机制: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正向影响主管承诺,主管承诺与员工离职意图之间受组织承诺调节。
关键词:领导-成员交换关系 主管承诺 组织承诺 离职意图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保留至关重要。如何降低员工流失率、留住核心人才是每一企业都要关注的问题。正因如此,员工离职成为人力资源实践关注的焦点之一。
众多学者对员工离职原因进行了探究。其中,工作场所关系对离职意图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西方情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Leader - Member Exchange,简称LMX)已成为离职意图的重要前因变量。而将相关研究应用到中国情境也许更有意义。中国人崇尚关系、权威,对领导更多的是服从、忠诚,因而中国人与领导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也许比西方人更强烈,并且关系建立对员工态度、行为的影响将更广泛、更深远。因而中国情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离职意图的影响机制研究将更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鉴于此,本文将在回顾并辨析以往相关研究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具体情境“关系、权威、回报”等,引入中介变量主管承诺(supervisory commitment)、调节变量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建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离职意图的影响机制。
文献回顾
(一)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界定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认为:领导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异质的“垂直二元”(Vertical Dyad)结构关系,即领导与处于同一团队中的每一成员个体都形成各不相同的交换关系,不同的成员与领导交换不同的资源与信息,经过若干次交换或角色谈判,相同领导与不同成员就会形成不同的交换关系,即“圈内”(Group-in)、“圈外”(Group-out)关系。领导对亲近的“圈内”成员付出更多,相应的,“圈内”成员给予领导更充分的信息反馈和行为支持。因此领导与“圈内”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建立在信任、感激与义务基础之上;而领导与“圈外”成员间交流机会有限,成员得到的支持与激励随之减少,其互动关系的基础只能是任务和契约。组织中不同交换关系的存在影响员工一系列的态度、行为。
(二)国外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离职意图的影响研究
西方情境下,大量研究试图探询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与离职意图之间的关系,但无论从测量层面还是研究结论方面都未达成共识。
首先,现有研究对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测量层面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研究者选择从个体层面进行分析,如:Graen,Liden & Hoel(1982)选取的研究样本为48名系统分析员和电脑程序员;Vecchio (1985)研究样本为45名银行柜员;James(2008)研究样本为遍布全美国大小零售店的1000名买主。还有一些研究者选择从“二元体”层面进行分析,如:Ferris(1985)研究样本为68名护士及其领导;Robert & William(1996)研究数据来源于105名护士提供的关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和领导满意度的保密数据以及领导提供的绩效评估信息。
比较而言,相对于个体层面研究,以领导-成员二元互动关系为基础的“二元体”层面研究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Jennifer,Frederick,Remus(2008)实证研究证实,领导、成员双方的特质、行为都会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产生影响,特别在关系形成初期,领导者的协同性、成员的外向性将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建立起决定作用。事实上,仅从个体层面测量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很难准确反映出真实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水平。因而,本文认为在综合领导、成员双方对其交换关系的认知并确定这种认知一致的情况下,才能确定真实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
其次,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与离职意图之间的关系未达成共识。有研究发现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可以有效预测员工离职意图,如:Graen,Liden & Hoel(1982)对48名系统分析员和电脑程序员的研究发现,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可以预测员工离职意图;Graen & Uhi-Bien(1995)指出,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已被许多理论和实践证明可以有效预测成员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度、组织公民行为、离职意图等方面的结果。
也有研究发现这种预测效应不存在,如:Vecchio(1985)对45名银行柜员进行研究后,并没有发现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可以有效预测离职意图;Robert & William(1996)对105名护士和其领导进行研究后,也未发现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可以有效预测员工离职意图,该结论再次表明从感情层面预测离职意图是很困难的。
还有研究发现这种预测效应不稳定,如:Ferris(1985)对68名护士和其领导的研究发现,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和离职意图之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关联度;Gerstner & Day(1997)指出,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与离职意图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而与离职的关联性较小。
从上述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西方情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离职意图的预测效应是不稳定的,这就暗示某些影响机制的存在。本文将在西方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中国情境的具体研究。
(三)国内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研究
西方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研究为分析中国文化情境的领导问题提供了一些范式,但西方情境下得出的结论不应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郑伯,1995;樊景立和郑伯,2000)。因此,完全沿用西方的理论和模型,很可能会弱化相关理论和模型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内地学者有关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以后,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国外研究的介绍和评述,如李志和李苑凌(2006)、任孝鹏和王辉(2005)、陈志刚和苗青(2004)、钟建安等(2003)、杜红和王重鸣(2002)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例如:王辉、忻榕和徐淑英(2006)、吴继红(2006)、吴志明和武欣(2006)以及王辉、牛雄鹰和Kenneth(2004)等提出并验证了中国文化情境下领导-成员的关系质量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员工绩效等影响模型。其中,王辉、牛雄鹰和Kenneth(2004)还开发了一套测量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工具。相对而言,台湾学者在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研究方面更早些,与此相关的“本土化”研究也更为深入。如郑伯(1995)、王荣春和陈彰仪(2003)、骆彦融(2004)等。
比较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认识有着质的差异。西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结构维度更多反映了领导与成员之间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信任和互动支持,而中国文化情境中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是层级关系、职务隶属关系和伦常关系的混合体。领导是“家长”的化身,有慈爱与和蔼对待下属的天性,成员有义务“孝敬”上级(家长)(樊景立和郑伯,2000;凌文辁等,1987)。因此,对于沿用国外学者的理论框架和测量问卷所产生的中国文化情境下的理论,需要谨慎对待;妥当的方式是结合中国文化具体情境,开发和使用适应中国情境的理论框架,进行本土化研究。
中国情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离职意图的影响机制
(一)主管承诺与组织承诺的关系
组织承诺是承诺理论研究的主流,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学者注意到组织中员工承诺的对象是多元化的。Reichers(1985)认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是“一组承诺的集合”,继而把员工承诺的对象分为高级管理层、同事、主管、下属、顾客以及组织中的其他群体和个人。其中主管承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Chen(2001)对主管承诺作出如下定义:“一个下属对一个特定主管的认同、依附和奉献的相对强度”。从他的研究内容看,这里的“特定主管”指的是一个员工的“直接主管”,而非“间接主管”,也非所有的主管。西方学者多将主管承诺分为三维度:情感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而陈振雄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行开发出含有五个维度的“主管承诺量表”:对主管的奉献,对主管的额外努力,对主管的依附,认同主管,内化主管的价值观。
组织承诺和主管承诺是有区别的。首先,承诺对象不同: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心理依附;而主管承诺是员工对直接主管的认同、依附和奉献的相对强度。其次,前因变量不同:Meyer & Allen(l991)指出,工作经验、个人特征、离职成本、成员的社会文化取向影响员工的组织承诺;而Clugston,Howell & Dorfman(2000)研究发现,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显著影响员工的主管承诺。再次,结果变量不同:Wasti & Can (2008)指出,员工对于不同对象的承诺(组织、主管、同事)是不同的。组织承诺预测组织层面的结果(如:离职意图),而主管承诺预测与主管相关的结果(如:主管公民行为)。最后,影响效力不同:Becker(1992)实证证明,员工对主管、高级管理层和工作团队三者承诺合起来对离职意图变异的解释力超过了组织承诺;Chen(2001)实证证明,主管承诺对离职意图的影响力大于组织承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员工组织承诺与主管承诺是存在很大不同的。由此提出命题1:员工的主管承诺与组织承诺是分离的。
(二)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主管承诺与离职意图的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SET)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资源交换,“公平分配”、“互惠”是该理论的主要规范及法则。根据该理论的观点,领导与成员是基于互惠原则而发展出的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当领导-成员交换关系高时,领导对成员表现出更多的个人支持和情感激励,当成员感知到领导的正面态度和高水平支持时,作为回馈,成员会以同样的态度与贡献回报领导。在这样的交互作用中,成员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对领导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不断提高,进而产生对领导的承诺意识。
西方情境下相关研究发现:一旦员工知觉到主管关心自己并重视自己的贡献,他们将在情感上更加依附于主管,进而产生对主管的情感承诺。Gerstner&Day(1997)指出,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与员工的主管承诺正相关。Vandenberghe, Bentein&Stinglhamber(2004)也指出,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直接影响员工对主管的情感承诺。
中国情境的特殊性决定中国人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主管承诺与外国人有所不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平权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家族主义、本位主义,遵循“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的逻辑。因此,中国组织中,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不仅表现为层级关系、职务隶属关系,还掺杂着一定的伦常关系。Law(2000)认为,西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仅限于工作相关的交换,上下级关系只能转换为公平交换,即下级只有做的好才能得到更多奖赏,上级只有提供必要支持才能激励下属做的更好;而中国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还关注工作外交换,上下级交互模式基本是从经济换通过家庭式进程转换为共享模式,下属被期望表现出完全的忠诚与服从;而在西方情境下,这种情况是不被接受的,因为将情感带入工作被视为不专业。基于以上分析,Chen(2009)开发出中国情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三维量表,即:情感依附、服从上级。
而对于中国情境下的主管承诺,Redding(1990)认为,中国人忠诚于个人胜过组织。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相对于组织承诺而言,员工对主管的忠诚在影响员工态度方面(如离职意图)会更直接。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化强调忠诚、关系、回报。一个人需要记住别人的好并通过类似行为予以回报。因而中国情境下的主管承诺倾向于情感和义务取向,而西方情境下的主管承诺注重个人取向。这一区别也体现在量表设计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重视关系、尊崇权威的中国情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更加强调情感和义务导向,员工被期望表现出对主管完全的忠诚和服从。因而员工建立主管承诺的意识更主动、更强烈;并且主管在影响员工离职意图方面的作用将更直接、更凸显。
相关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关系:Chen(2001)实证检验了华人社会员工主管承诺和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图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主管承诺对离职意图的影响大于组织承诺对它的影响。由此提出命题2:中国情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正向影响员工的主管承诺,主管承诺负向影响员工的离职意图。
(三)组织承诺的调节作用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不同文化导致对组织承诺的程度是不同的。Wong(2000)研究表明,对于西方员工,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力要比组织承诺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力大得多;对于中国员工,组织承诺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图,而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承诺和离职意图无影响。原因在于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雇佣关系强调自由选择,员工更多关注工作本身,而不是对组织的感情;而中国员工更强调对组织的归属感。因而本研究引入组织承诺非常必要。
勒温的场论认为,个人行为主要受近端的、突出的环境因素所影响。由于组织中上下级间存在权力差距,主管比组织更接近员工,对员工的影响更大,员工承诺对象更倾向于离自己近的主管而不是离自己远的组织,因而员工在作决策时,倾向于先审视主管承诺,继而考虑组织承诺。
当员工的主管承诺高时,由于主管作为组织的人控制许多组织资源,员工可以从主管那里获得所需利益,因而对组织的依赖度相对较低,此时组织承诺高或低不影响员工的离职意图。
而当员工的主管承诺低时,员工转向组织寻求工作利益的满足,如果此时组织承诺低,如员工对主管不满的情绪不被重视,或没有适当措施弥补主管承诺低带来的消极影响,员工将毫不犹豫选择离职;如果此时组织承诺高,由于组织可以越过主管直接对员工需求予以补偿,如工作变动,舒适、稳定的工作环境,满意的薪酬等,则员工由于需求得到满足而降低离职意图。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领导-成员交换关系高时,主管承诺相应很高,员工的离职意图便会降低。此时组织承诺高或低对离职意图影响不大,即调节作用不显著;而当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低时,主管承诺相应很低,此时若组织承诺低,员工离职意图最高;若组织承诺高,员工离职意图会降低或消除,此时调节作用显著。这一分析可以解释现实中与主管关系不好的人为什么继续留在组织中。由此提出命题3:组织承诺调节主管承诺与离职意图之间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建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离职意图的影响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本研究结合中国具体情境,试图探寻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离职意图的影响机制。中国文化对于权威的尊崇,使得主管在某种意义上占据比组织更重要的地位。主管比组织在心理和物理上更接近员工;并且对于员工而言,主管是“可觉察的”,而组织不是。主管可以和下属进行亲密互动,观察彼此行为,并及时予以响应,而组织却不行。尽管有些员工行为对组织来说是可获得的,比如客观绩效,但最终是由主管来解释这些数据的意义,并在这些数据基础之上作出有意义的决策。因此,拥有较强主管承诺的员工也许比拥有较强组织承诺的员工表现更好,因为员工相信主管会看到并奖赏好的行为,而组织却不能。因而,在关系、权威导向的中国社会中,研究主管对员工离职意图的影响效力将更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理论上有助于揭示中国情境下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离职意图的影响机制,充实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跨情境研究;实践上指导中国领导者辨识自身行为有效性,优化领导-成员交换关系。
实践意义有二:一是领导,特别是直线领导对员工有着直接、凸显的影响作用。员工往往将领导看作组织的代表,这更加强调了人际关系在领导行为中的重要性。领导与员工建立良好关系,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工作绩效,还可以有效的保留核心员工。这对于扩展离职研究范围是有实际意义的;二是主管承诺与组织承诺可能存在交互作用,这提醒管理者当组织资源缺乏时,优秀领导者对员工的正面影响将能弥补低组织承诺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当员工对领导者不满时,稳定的工作环境、满意的薪酬水平和组织氛围等将会使员工仍愿意留在组织中。这一研究拓宽了保留员工的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Becker T E.Foci and bases of commitment:Are they distinctions worth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1)
2.Chi-Sum W,Yui-tim W,Chun H&Kenneth S.L.The Significant Role of Chinese Employee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Implications for Managing Employees in Chinese Societie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1,36(3)
3.Chen Z X.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outcomes of loyalty to supervisor: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stay[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1,16(8)
4.Christian V,B&Florence S.Affec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supervisor,and work group:Antecedents and outcom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4)
5.Clugston M,Howell J P&Dorfman P.W.Does cultural socialization predict multiple bases and foci of commit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
6.Ferris,G.R.Role of leadership in the employee withdrawal process:A constructive replication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5(70)
7.Gerstner C.R&Day D.V.Meta-analytic review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Correlates and construct issues[J].Applied Psychology,1997,82(6)
8.Graen,G.B.,Liden,R.C.&Hoel,W.Role of leadership in the employee with drawal proces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2(6)
9.Graen G.B&Uhi-B.M.Relationship-based approach to leadership:Development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LMX) theory of leadership over years:Applying a ulti-level multi-domain perspeective[J].Leadership Quarterly,1995(2)
10.Harris,K.J.,Kacmar,K.M.&Witt,L.A.An examination of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intent to turnove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5(4)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是指位于海岸或者与海岸连接,工程主于海岸线向陆一侧,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具体包括:
(一)港口、码头、航道、滨海机场工程项目;
(二)造船厂、修船厂;
(三)滨海火电站、核电站、风电站;
(四)滨海物资存储设施工程项目;
(五)滨海矿山、化工、轻工、冶金等工业工程项目;
(六)固体废弃物、污水等污染物处理处置排海工程项目;
(七)滨海大型养殖场;
(八)海岸防护工程、砂石场和入海河口处的水利设施;
(九)滨海石油勘探开发工程项目;
(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海岸工程项目。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兴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拆船厂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依照《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执行。
第四条 建设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所在经济区的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五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第七条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有关部门预审后,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批准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应当征求海事、渔业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禁止在天然港湾有航运价值的区域、重要苗种基地和养殖场所及水面、滩涂中的鱼、虾、蟹、贝、藻类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及重要的洄游通道围海造地。
第八条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除按有关规定编制外,还应当包括:
(一)所在地及其附近海域的环境状况;
(二)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海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结论;
(四)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参照前款规定填报。
第九条 禁止兴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及海岸转嫁污染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引进技术和设备,应当有相应的防治污染措施,防止转嫁污染。
第十条 在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海滨风景游览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重要渔业水域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在其区域外建设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不得损害上述区域的环境质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承担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按照证书中规定的范围承担评价任务。
第十二条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对海岸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检查者有责任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设置向海域排放废水设施的,应当合理利用海水自净能力,选择好排污口的位置。采用暗沟或者管道方式排放的,出水管口位置应当在低潮线以下。
第十五条 建设港口、码头,应当设置与其吞吐能力和货物种类相适应的防污设施。
港口、油码头、化学危险品码头,应当配备海上重大污染损害事故应急设备和器材。
现有港口、码头未达到前两款规定要求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港口、码头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设置或者配备。
第十六条 建设岸边造船厂、修船厂,应当设置与其性质、规模相适应的残油、废油接收处理设施,含油废水接收处理设施,拦油、收油、消油设施,工业废水接收处理设施,工业和船舶垃圾接收处理设施等。
第十七条 建设滨海核电站和其他核设施,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核环境保护和放射防护的规定及标准。
第十八条 建设岸边油库,应当设置含油废水接收处理设施,库场地面冲刷废水的集接、处理设施和事故应急设施;输油管线和储油设施应当符合国家关于防渗漏、防腐蚀的规定。
第十九条 建设滨海矿山,在开采、选矿、运输、贮存、冶炼和尾矿处理等过程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防止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措施。
第二十条 建设滨海垃圾场或者工业废渣填埋场,应当建造防护堤坝和场底封闭层,设置渗液收集、导出、处理系统和可燃性气体防爆装置。
第二十一条 修筑海岸防护工程,在入海河口处兴建水利设施、航道或者综合整治工程,应当采取措施,不得损害生态环境及水产资源。
第二十二条 兴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不得改变、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得兴建可能导致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确需兴建的,应当征得野生动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采取易地繁育等措施,保证物种延续。
在鱼、虾、蟹、贝类的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三条 集体所有制单位或者个人在全民所有的水域、海涂,建设构不成基本建设项目的养殖工程的,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划的区域内进行。
集体所有制单位或者个人零星经营性采挖砂石,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区域内采挖。
第二十四条 禁止在红树林和珊瑚礁生长的地区,建设毁坏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
第二十五条 兴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应当防止导致海岸非正常侵蚀。
禁止在海岸保护设施管理部门规定的海岸保护设施的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采挖砂石、取土等危害海岸保护设施安全的活动。非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占用或者拆除海岸保护设施。
第二十六条 未持有经审核和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兴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 拒绝、阻挠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或者未达到规定要求,该项目即投入生产、使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乡村环境 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可见党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然而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局限和农民自身的环保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存在着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意排放、家禽家畜粪便任意堆放的现象,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通过走访调研、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分析思考乡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
一、当前乡村环境治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宣传不到位,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既需要干部转变旧有观念,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又需要培养广大村民热爱乡土、保护乡土的积极性。一些乡镇干部没有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工作重心,甚至认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可有可无,致使环境治理进展缓慢。此外,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不少群众环境治理漠不关心,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缺乏。
2.缺乏科学规划,缺乏技术支撑。从当前的情况看,各地乡村在治理环境卫生上还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有的村落在规划建设中对垃圾处理、排污、家畜饲养及粪便堆放等问题考虑不够充分,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有的村落,垃圾箱虽建立了但清运不及时,排水渠虽修了但污水排不出村,反而形成二次污染。垃圾污水粪便等处理难度大、花费大,必须转变过去简单的做法,探索出符合农村实际的污染物治理方法。
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上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广,农民数量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多,致使投入的资金仍然相对不足。有的农村虽然配备了垃圾箱,但由于缺乏资金,难以给付工资,使得垃圾箱成了摆设,垃圾堆积如山,并引发水污染。
4、政策机制不完善,治理成果巩固难。现行农村保洁员工资的结构基本上是由县财政出一部分、乡(镇)村筹集一部分的方法进行发放,但实际情况是村一级由于无集体经济支撑,由村一级筹集的资金无法落实。从而,导致农村保洁人员严重匮乏,现有保洁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作用发挥不好,治理成果难以巩固。
二、对开展乡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合理与否,必然直接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也必然影响到农村环境。因此,要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工作,规划先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规划要超前考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粪便堆积等农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公共场所、道路、水沟、公厕、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做到有实用性、可行性、操作性。
2.加大投入,鼓励环保投资。环保资金能否到位,到位的资金是否切实用于农村环境治理,关系到农村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性和成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乡)财政应将环境卫生治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根据实际情况,集政府、集体、群众多方力量,通过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对村级卫生治理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补。二是整合打捆项目。环境治理项目资金应严格落到实处,实行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打捆”涉农项目资金,使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村新能源开发相结合,与基本农田改造项目相结合,整合项目、集聚资金、成片进行、同步推进,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三是运用市场机制。学习、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生态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路子。
3.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国土、城建、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坚决执行规划,把拆违还耕、拆违还绿、拆违治脏、拆违添景有机结合起来。水利等部门加强河道治理与执法;环保部门重点监管企业生产垃圾和村民塑料袋等生活垃圾的处置;林业、农业等部门重点指导和规范清洁种植、畜禽粪便治理和生态家园建设。
4.大力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通过等媒体,通过宣传标语、展板、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强化宣传,使环卫知识家喻户晓,
5.完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将环境保护和治理与干部考核评比挂钩。发动广大村民,开展集体环卫活动,通过评比形式予以奖惩,营造人人争当环境卫士的良好氛围。对于可能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工程项目,要进行严格的环保评估,从源头上遏制破坏行为。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群众监督职能,全程监督企业运行,健全事后审查机制。多管齐下,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共同呵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杨麟.湖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丁培轩.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3,12: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