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医学影像检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检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影像检查

第1篇: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关键词:围产期;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12 文献标识码:A

围产医学主要研究妊娠时期母体以及胚胎、胎儿、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从妊娠确诊起对孕妇和胎儿进行监护、预防和治疗的学科,对降低胎儿、婴幼儿死亡率、保证母婴健康、提高子代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围生期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波成像(UltrasoundImaging,US)、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等,目前US检查应用较为广泛,而MRI检查虽有待深入了解和进一步研究,但发展前景广阔,CT检查由于存在电离辐射等缺点,应用较为局限。US是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US检查无电离辐射危害,可实时动态成像,便于随诊复查,在围产期,二维US检查可以清楚显示出母体子宫及附件的解剖结构,三维US检查可以观察胎儿的形态结构和胎儿的心脏搏动、胎动等宫内行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还可以观察子宫附件、胎儿以及胎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US已经深入到了围产医学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由于US检查开展时间较长,医生操作熟练,经验较为丰富,并且价格低廉,易于被患者接受,已成为围产医学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1]。Smith等在1983年首次报道使用MRI技术对胎儿进行影像检查,国内大约于1995年开始应用,近几年应用才逐渐广泛,尤其在胎儿神经系统检查上有独特作用和较高的诊断价值[2]。目前,MRI检查在胎儿腹部和盆腔的应用的不多,但是在US诊断困难的情况下,MRI检查能够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辅助临床诊断,帮助和指导制定围产期手术计划和方案[3]。有很多孕妇(甚至部分妇产科医生)认为,产前检查尽量不要做MRI检查,做US就足够了,因为MRI会产生辐射,对胎儿有害,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MRI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MRI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对电离辐射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国外早已将其应用于产前检查[4]。在诊断胎儿神经系统、心脏等的畸形上,MRI的正确率明显优于US[5]。此外,借助MRI也可以对肺发育不良的胎儿进行胎儿肺体积测定,并判定胎儿预后。

1、妊娠早期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使用

US检查在妊娠早期(一般指孕11周以前)明确孕妇出现阴道流血症状的原因,确定妇科检查发现子宫或附件包块的性质,观察有无胎心搏动,确认有无宫外孕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6]。此外,孕11-14周应常规行US检查,其主要目的是了解胚胎早期发育状况、评估孕龄、早期发现严重的胎儿畸形等[7]。关于MRI检查是否会损害胚胎发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标准,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CollegeofRadiology,ACR)建议要慎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建议胎儿MRI检查应在妊娠满3个月后进行,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以使用1.5T的磁共振检查机器对孕妇或胎儿可以行检查(即使处于妊娠的前3个月)。

2、US和MRI对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

胎儿畸形是新生儿致残或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必须提高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率(尤其是孕28周前)。一般建议3次必需的US检查时间分别为孕9-12周、孕19-22周及孕29-32周,孕11周进行US检查可发现严重的胎儿畸形,如无脑儿等,筛查胎儿畸形的最佳时机是在妊娠的第20-24周,此时胎儿各脏器发育已基本成形,羊水较多,胎儿的骨骼形成的声影还不明显,可以发现多数较明显的胎儿畸形。在对怀孕中晚期的孕妇产前US发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时,应同时做MRI检查,避免漏诊和误诊[8]。

3、US和MRI对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的评估

US检查可以估测胎儿体重,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US监测可帮助了解宫内生长发育受限的胎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三维MRI对胎儿及其脏器体积发育的估计测量比三维US更为敏感[9]。胎儿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是一种比较新的评价胎儿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发育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检测活体结构和组织化学成分的影像新技术[10]。相关研究显示胎儿脑实质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L-asparticacid,NAA)、肌酸(Cr)以及胆碱(Cho)等峰值的变化可以反映脑组织的成熟度[11]。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发生HIE的主要病因是围产期各种原因造成的胎儿或新生儿窒息。绝大多数由宫内窒息引起,次之为娩出过程中窒息,少数为先天疾病所致。HIE的临床症状为新生儿意识状态改变、肌张力变化和惊厥,是新生儿期致死、致残的常见的病因之一,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造成沉重的家庭或社会负担。目前以CT和超声检查为主,但MRI成像技术能较好的显示HIE早期的脑损害,及时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是首选和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2],MRS通过代谢产物的测定对新生儿HIE引起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功能、细胞内酸中毒和神经元的缺失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3-14],但目前多数地市级以下医院由于技术的限制,并没有广泛开展。

5、US和MRI在围生医学中的技术进展

目前较为先进的US检查设备为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第四维是指时间这个矢量,就是在三维超声图像加上时间维度参数,也被称作实时三维,能够显示胎儿的实时动态活动图像,应用较广。MRI检查中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技术是目前用于研究HIE的前沿技术,其优势在于可以较目前其他所有影像检查方法更早检出白质发育过程中异常情况,可以无创性的对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情况进行跟踪、定量测定以及评估预后。DTI技术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图像的获取和后处理过程中经验尚不丰富[15]。

6、US与MRI的安全性问题和使用比较

US与MRI检查的主要优点有:无创伤、无电离辐射、可任意平面成像。US是产前评价胎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US的明显优势是应用广泛,操作方便,可动态观察,检查费用低,临床及社会认可度高;但US也有一定的局限性,US图像空间及组织分辨力低,如果孕妇体型肥胖、羊水过少、成像区气体较多以及妊娠晚期胎头入盆后受母体骨盆影响时,US图像较差。在评价CNS病变方面,US存在一定局限性,缺乏特异性表现,例如,US检查不能发现微小的脑实质异常。MRI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及组织分辨力,在CNS异常,特别是在后颅窝病变的诊断中,较US检查有明显的优势[16]。MRI视野范围(fieldofview,FOV)明显较US大,能同时显示母体盆腔及胎盘的异常,但是一些小的脊髓脊膜膨出以及小的蛛网膜囊肿MRI显示不如US清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观点认为,在进行胎儿MRI前,一定要先做US检查,在行MRI前要确定胎儿是否存活。一般认为MRI作为US的一种补充方法,能为US发现胎儿的异常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17]。MRI的影像检查结果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US所见,还可以发现更多的畸形而改变胎儿的预后[16]。合理使用胎儿MRI,对于是否要终止妊娠,帮助临床医师确定分娩方式,制订胎儿手术计划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8]。此外,MRI检查由于其无电离辐射,在妊娠期母体疾病,尤其是CNS病变的诊断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由于US检查具有“微泡空化效应”和其他未知风险,也不建议医学目的之外的反复多次超声检查,为此FDA已做出警示。值得强调的是,我国法律严禁对胎儿性别鉴定(有特殊医学目的除外)。关于MRI检查在胎儿和婴幼儿病变诊断中的安全性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发现对胎儿和婴幼儿有危险性。由于妊娠前3个月是胎儿器官发育的关键时刻,所以出于安全的考虑,避免在这一时期进行MRI检查。国际磁共振成像安全委员会(SMRI)要求告知接受检查的孕妇。由于Gd-DTPA可以通过胎盘,产生宫内副反应,即轻度延缓动物发育,故到目前为止,没有进行孕妇静脉MRI增强检查胎儿的文献报道。专家意见是只有当MRI增强的益处明显大于危险性时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MRI机器本身设有限制检查者接受过多热量的特殊吸收系数,一般控制在3W/kg以下,因此目前尚未有胎儿MRI损伤皮肤的报道。至今没有证据证明短时间暴露于梯度电磁场中对胎儿发育有害。目前值得注意和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是周围神经刺激、噪声及特殊吸收率(Spe-cificAbsorptionRate,SAR)较高等[19],随着隔音新材料的使用和新序列的设计,上述问题将被逐渐克。特别强调的是,在胎儿和婴幼儿MRI检查中,一定不要为追逐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而造成较高的SAR值,这一点对于缺乏经验的MRI年轻技师尤为重要。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MRI检查时间快速缩短,妇产科医生也意识到MRI检查的重要意义,但是昂贵的价格是围产期MRI不能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影像诊断医生缺乏经验也是制约胎儿磁共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短时间内,MRI还不能代替US成为胎儿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其在围产期中胎儿、婴幼儿影像学检查中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张晓新,许翠平,任秀珍,等.中晚孕期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5):558-562.

[2]宋富珍,程英升.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的MRI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12):1058-1059.

[3]索凌云,何宁,张静.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MR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115-119.

[4]张玉珍,李玉华.胎儿MRI诊断技术发展及正常胎儿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7,22(12):1350-1353.

[5]RollinsN,BoothT,MorrissMC,etal.PredictivevalueofneonatalMRIshowingnoorminordegreesofbraininjuryafterhypothermia[J].PediatrNeurol,2014,50(5):447-451.

[6]汪龙霞.超声在围产医学中的作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5):543-546.

[7]MassaroAN,JerominA,KadomN,etal.SerumbiomarkersofMRIbraininjuryinneonatal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treatedwithwhole-bodyhypothermia:apilotstudy[J].PediatrCritCareMed,2013,14(3):310-317.

[8]MesserschmidtA,BaschatA,LinduskaN,et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oftheplacentaidentifiesplacentalvas-cularabnormalitiesindependentlyofDopplerultrasound[J].UltrasoundObstetGyneco,2011,37(6):717-722.

[9]Mehollin-RayAR,CassadyCI,CassDL,etal.FetalMRimagingofcongenitaldiaphragmatichernia[J].Radio-graphics,2012,32(4):1067-1084.

[10]KotulskaK,JurkiewiczE,Domańska-PakieaD,etal.Epi-lepsyinnewbornswithtuberoussclerosiscomplex[J].EurJPaediatrNeuro,2014,18(6):714-721.

[11]WisnowskiJL,SchmithorstVJ,RosserT,etal.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arkersofaxonsandastrogliosisinrelationtospecificfeaturesofwhitematterinjuryinpreterminfants[J].Neuroradiology,2014,56(9):771-779.

[12]李仰康,刘国瑞.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17(3):190-192.

[13]BasuS,DewanganS,BarmanS,etal.Postnatalchangesincerebralbloodflowvelocityintermintra-uterinegrowth-restrictedneonates[J].PaediatrIntChildHealth,2014,34(3):189-193.

[14]Castilla-FernándezY,BoixH,MacayaA,etal.Brainstemdysgenesisduringtheneonatalperiod:diagnosisandman-agement[J].JPerinatMed,2013,41(4):445-453.

[15]OkanishiT,YamamotoH,HosokawaT,etal.Diffusion-weightedMRIforearlydiagnosisofneonatalherpessim-plexencephalitis[J].BrainDev,2015,37(4):423-431.

[16]Benavente-FernándezI,Lubián-LópezPS,Zuazo-OjedaMA,etal.Safety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pre-terminfants[J].ActaPaediatri,2010,99(6):850-853.

[17]CohenMC,SpriggA,WhitbyEH.Subduralhemorrhage,intraduralhemorrhageandhypoxiainthepediatricandperinatalpostmortem:aretheyrelated?Anobservationalstudycombiningtheuseofpostmortempathologyan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ForensicSciInt,2010,200(1/2/3):100-107.

[18]HnatyszynG,CyrylowskiL,CzeszynskaMB,etal.Therole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earlypredictionofcere-bralpalsy[J].TurkJPediatr,2010,52(3):278-284.

第2篇: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脑部检查

苏州大学医学院丁乙教授在谈到脑磁共振波谱分析的临床应用时说,磁共振波谱(MRS)是目前唯一能无创伤地探测活体组织化学特性的方法,可研究人体细胞代谢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常规磁共振则是研究人体器官组织大体形态的病理生理改变。但在许多疾病中,代谢改变先于病理形态改变,而MRS对这种代谢改变的潜在敏感性很高,故能提供信息以早期检测病变。它可广泛用于脑肿瘤、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老年性痴呆、新生儿重症监护、脑外伤的预后、脑白质病变、感染性疾病及艾滋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第一人民医院汤晓明主任医师在谈到CT脑组织血流灌注成像时指出:CT脑灌注成像最早可在出现症状30分钟后显示病灶,超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好,而普通CT一般要24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会失去治疗机会;常规磁共振T2加权成像8小时后显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105分钟后显示。由此可见,脑CT灌注成像优于磁共振检查,可使病人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明显改善了病人的预后。对于脑肿瘤的CT灌注可以了解血流灌注情况,有时肿瘤的供血动脉也能显示清楚,为临床医生术前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且灌注量低的肿瘤对放疗不敏感,而灌注量高的肿瘤对放疗敏感,放疗的病人可利于判断其疗效。

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徐州医学院附院徐凯教授认为,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于脑血管病变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利于评价病变与周围的空间关系,且操作简便、创伤性小,对手术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脑血管畸形价值更大。

胸部检查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肌缺血所致,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常用的检查手段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优点是分辨率高,不受心跳影响,图像直观,被认为是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金标准”,但它具有创伤性,且有一定的死亡率,费用也高,所以人们一直在研究非创伤性的心脏检查技术。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李澄教授认为:非创伤性冠状动脉成像可以诊断显著的狭窄,为计划血管搭桥术提供可靠的信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钱农副教授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认为:多排探测器螺旋CT能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原因,同时还能对心肌的状况做出评估,是一种无创、安全、费用低的检查方法,易于被患者接受,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筛选检查。

南通医学院附院胡振民教授在谈到螺旋CT诊断支气管肺癌时说:薄层螺旋式容积扫描与小间隔重迭重建图像,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部分容积效应,具有扫描速度快,且无呼吸和运动伪影,较之常规CT能明显提高对肺小结节的检出率,并能准确确定病变的部位与范围,详细显示病灶内部结构与复杂的解剖关系,准确判断病灶增强情况,明显提高肺内外转移的检出率,为肺癌的准确分期与临床处理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近来,肺结核有抬头之势,老年人是结核病易发人群,尤其是合并严重基础病、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南京医科大学附院张思全教授对100余例60岁以上活动性肺结核进行了研究,认为:CT,尤其是薄层CT,对发现小空洞、病灶多形改变、沿支气管分布的播散灶、结核球周围的卫星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及判断病灶的活动性、有无恶性变可能等,是X线平片不能比拟的。CT检查应成为老年性肺结核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腹部检查

肾盂癌主要发生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诊断手段常见于静脉肾盂造影和超声波检查,目前CT检查已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在评估肾实质侵犯、邻近脏器受累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南京医科大学附院王小宁副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冯骏副教授等认为,用螺旋CT平扫加增强,以及肾盂延迟扫描有利于小肿瘤的检出及术前CT分期。

第3篇: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我们愿意成为您的医学顾问,您的就医指导,值得您信赖的纸上医院。

孩子病了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件头痛的事,当医生给孩子开出的X线、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更是让家长担心不已。人们都知道射线对孩子的发育有影响,他们担心孩子做了这些检查会不会对将来的生长发育及智力上有影响。那么上述这些影像学检查小朋友可以做吗?

1.B型超声波检查(B超)

B超检查没有年龄限制,也没有任何禁忌症。孩子最常检查的部位是腹部,尤其是孩子出现没有任何附加症状的肚子疼时,医生怀疑是实质性器脏发生病变(包括心、肝、脾、肾),就会建议通过B超排查。

检查前的准备:孩子做腹部B超检查前需要禁食禁水,通常6个月以内的宝宝要提前4小时禁食禁水;6个月以上的宝宝,则要提前6小时禁食禁水。如果孩子早上8点做B超检查,最好在凌晨2~6点不要给他吃东西。检查前给孩子备些食物,检查完后就可以给他吃了。做盆腔检查时,需要孩子提前30~60分钟喝足够量的水,最好是甜水。其他部位检查没有要求。

2.X线拍片检查

它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被检查部位并感光在胶片上形成影像进而帮助医生诊断。它没有年龄限制,也没有禁忌症。优点是比透视清晰,并可以留下客观的记录,有利于复查对比;缺点是不能观察器官的运动功能。它一般多用于胸部、头部、脊柱、四肢骨骼等部位的检查。

检查前的准备:它比B超检查方便很多,无需孩子禁食禁水。

3.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和X线拍片检查的原理相同,只是它比X线拍片射线剂量大,时间长,分辨率高、透视效果更好。所以它对肿瘤(如血管瘤)和颅脑疾病(脑出血、脑积水、脑动脉畸形、脑肿瘤等)更为拿手。它没有年龄限制,也没有禁忌症。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检查前的准备:它与B超检查前的准备相同(腹部检查要提前禁食禁水,盆腔检查要提前喝水,其他部位没有要求)。

4.胸透检查

利用X线穿透孩子胸部在荧光屏上显示的影像。优点是在检查时可以转动孩子的身体,从各种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来观察病变的状况;缺点是难以看到细小的病变,又不能留下客观记录。它用处最多的是在孩子出现气管异物时,能很快的判断出异物的类别和位置。

检查前的准备:没有年龄限制,也没有禁忌症,检查前无需任何准备。

医学院士之窗

王学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主任。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的开拓者,1995年1月成功开展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2001年,首次采用独创的供、受体肝静脉及腔静脉扩大联合成型吻合技术;2005年8月,完成我国大陆首例急诊劈离式肝移植,取得良好疗效。完成肝移植600余例,活体肝移植112例。现任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微免分会移植免疫学组组长,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肝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先后担任国内外20余家中外学术期刊的副主编、编委等职。2011年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业擅长:肝脏移植、活体肝脏移植。

出诊时间:每周四上午专家门诊。

第4篇: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开展分析的数据来自在本医院实习的100名医学生,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作为选取时间,女性60名,年龄最大24岁,年龄最小21岁,其年龄均值为(22.36±0.45)岁,男性40名,年龄最大23岁,年龄最小20岁,其年龄均值为(22.31±0.40)岁。男性和女性年龄均值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处于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2)自己表示愿意加入调查研究。

1.2方法

采取Beck-Srivastava压力量表评估医学生的压力情况,是加拿大Beck在1991年制定,Cronbach’sAlpha是0.82到0.96,信度及效度均良好。Beck-Srivastava压力量表包含学习压力项目、就业压力项目、感情问题项目、经济压力项目,采取1分到5分予以评分,各项目分值高于3分则表示压力过大。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Derogatis在1973年制定,采取1分到5分予以评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躯体化项目、强迫项目、人际关系项目、抑郁项目、焦虑项目、敌对项目、恐怖项目、偏执项目、精神病性项目,以单因子分数大于等于3分用作评估具有心理问题与否的标准。

1.3统计学分析

医学生相关数据核对和录入SPSS21.0软件开展检测,计量资料(学习压力项目、感情问题项目、经济压力项目评分分数等)以(x-±s)形式表示,数值符合正态分布,开展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统计和比较男性和女性医学生的Beck-Srivastava压力量表指标女性医学生学习压力项目、感情问题项目、经济压力项目评分分数与男性医学生相关数据实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医学生就业压力项目评分分数高于男性医学生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统计和比较男性和女性医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指标女性医学生躯体化项目、强迫项目、人际关系项目、敌对项目、恐怖项目、偏执项目、精神病性项目评分分数与男性医学生相关数据实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医学生抑郁项目、焦虑项目评分分数高于男性医学生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5篇: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一、兽医临床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

1.动物本身。在生物学上,由于进化的差异,导致动物的品种、系别、性别、年龄等各不相同。因此,动物的血常规指标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动物的采血活动中,如果动物正处于觅食状态,被采血的动物,可能会由于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应激程度不同等因素,造成与测定结果不相符的状态。或者是由于动物剧烈运动,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动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或者是疼痛引起的红细胞与白细胞轻微的增高或者是降低情况。此时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变化只是暂时的,动物在处于应激的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出儿茶酚胺。动物体内的儿茶酚胺增多,会引起边缘白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中。这时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就会受到环境因素或是动物生理的因素影响,造成检查结果的不准确。

药物治疗引起血常规检查结果产生变化,对于动物来说,它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不如人类,新生的动物,需要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时会服用青霉素钾盐,直接引起的后果就是致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多,而白细胞的数量增多会伴随着有核左移,淋巴细胞以及杆壮白细胞也成增多的趋势。因此,含青霉素钾盐的药物,可以促进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为动物起到增加防御功能的作用。或者是一些,会刺激肾上腺素类的药物也会是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和红细胞数增加,兽医临床,在为动物,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注意检查动物的病史,或者是在出生后服用过什么能导致红细胞和白细胞升高的药物。以避免血常规检查结果不准确的案例发生。

2.采血因素。在采血的过程中,由于动物伤口的愈合能力较低需要抗凝剂,来辅助动物的伤口愈合能力。常用的抗凝剂是EDTA-Na2,有研究表明该抗凝剂,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肿胀崩解产生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导致核细胞的计数不准确。在采血过程中,止血压力过大或者是止血的时间过长,会导致皮下的血管组织释放出纤溶酶激活物,该物质的产生会加速分解出血小板分泌物。若是止血时间短,血液中的红细胞、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产生数量会相对降低,导致动物的伤口局部出现瘀血或是血液浓缩的情况。

在采血完成后,血液标本在放置的时间内,要尽快完成检测,以防在血液样本的储存过程中,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蒸发或是产生化学反应,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在抽血过程中,要采用较高的抽血技术,用高质量的血液样本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经研究表明,血液样品中红细胞的技术,容积,以及浓度,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十余项检测指标的溶血样本前后差异较大。

3.收集仪器。在采血完成后,血液标本在放置的时间内,要尽快完成检测,以防在血液样本的储存过程中,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蒸发或是产生化学反应,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在抽血过程中,要采用较高的抽血技术,用高质量的血液样本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经研究表明,血液样品中红细胞的数量、容积、以及浓度、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十余项检测指标的溶血样本前后差异较大。

二、关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分析

1.根据发病阶段,判断出炎症反应。首先要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对于同时出现持续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未成熟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则表明存在炎症。白细胞总数只反映了骨髓生成与组织利用之间的平衡;在炎症反应中,白细胞总数可能降低、正常或者升高。绝对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超过25,000/ul时,也表明存在炎症。在大多数病例中,炎性白细胞像通常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在有些病例中,可通过典型细胞分类计数来区分急性、慢性和重度炎症。这些典型特征反映了白细胞动力学的变化,或者骨髓生成白细胞与组织利用白细胞之间的平衡状况,这些变化受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2.对于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分析。判断出是否存在应激现象,应激通常会导致轻微的淋巴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计数在750/ul-1500/ul)。还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轻度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轻微的单核细胞增多症,但不是都会出现,也没有特异性。如果存在组织坏死单核细胞增多症,表明存在组织坏死以及对组织吞噬作用的需求。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发生于急性、慢性炎症或者坏死,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表明存在全身性过敏反应。

病因包括:全身某个部位的寄生虫性疾病,如心丝虫病、跳蚤叮咬引起的皮炎、犬过敏性气管支气管炎(肺部呈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猫哮喘、过敏性胃肠炎、全身性肥大細胞增多症、猫弥散性嗜酸性肉芽肿综合症、只寄生于肠道的寄生虫疾病(如鞭虫)不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兽医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对动物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排除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以免检测结果产生偏差,所导致的检查结果不客观,不合理,进而保证疾病诊断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贺绍君,刘德义,赵书景,等.兽医临床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及结果分析[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2(12).

[2]杜雪燕.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体会[J].医学信息,2014(14).

[3]唐岚.血常规检查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临床报道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8).

第6篇: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3.1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是各项高新技术的基础,它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医学传统技术,它简单方便,易于实施,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门诊总人数为21062人,虽只有922人检查了腹部平片,但确诊为结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阳性率为70%,便能充分说明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例如,肾绞痛患者的KUB传统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作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规检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IVP检查人数为806人,阳性率为65%,这足以说明IVP等影像传统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影像传统技术是发挥影像高新技术的基础例如,X-CT检查是一种目前已成为临床较为普遍开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线基础之上的。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随着传统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具有新颖性、尖端性特点例如,应用MRI波谱技术检查前列腺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发现早期癌性结节的存在是很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例如,CT技术就包含了X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它是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科医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可实现临床诊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检查能够准确测定肾脏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种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维图像能够准确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等。这些医学影像学高新技术均提高了临床诊断定量化和定位化的准确度,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无创性CT及MRI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基本上是无创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创的腹膜后空气造影,而且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外科领域,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给当代临床外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X光片能够确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疾病,但其准确性要比CT逊色得多,而MRI对腹膜后结构的观察更精细、更清楚。相反,CT技术尽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种类和部位,但在治疗时仍需参考泌尿专科影像传统技术。例如,输尿管结石即使经CT明确了诊断,但手术时仍需要检查腹部平片进行术前定位。泌尿系各项影像检查均有优缺点,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泌尿系CT检查数占CT总人数的5.2%,泌尿系疾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数占总数的0.96%,传统X线检查占3.3%,说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既运用了高新技术又把传统影像技术作为适宜技术予以保留。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不排斥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术(MRU)能无创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但因为受尿液产生、排泄及输尿管蠕动的影响,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胆道MRI水成像(MRCP)检查,影响因素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MRU检查人数只占核磁共振总检查人数的0.25%,MRC检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75%,所以,逆行肾盂造影仍被广泛使用,它虽是有创的传统技术,但它对泌尿系统狭窄和梗阻病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向常规技术转化[2]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迟早要转变为影像常规技术,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例如,CT引导下肾囊肿等的硬化治疗在治疗技术成熟后,它将成为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第7篇: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现状;未来;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装置、磁共振成像所组成的医学影像学家族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医院现在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及医院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展望综述如下。

1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射线(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对人类作了重大贡献。1971年亨氏菲尔德发明了CT,将传统的X线的直接成像转变为间接成像,从而奠定了现在影像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MRI、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近期出现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医学影像学在显示形态学状态之外,还能完成组织器官功能检查,并最终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成分和代谢变化。

2 医学影像学现状

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用的x线透视检查的应用逐年减少, 大型医院或者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已逐步取消透视, 而代之 以x线摄影检查, 且以DR检查占主导地位。传统 X线造影检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线脊髓造影检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结合光学内镜逐步取代 X线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和胆道造影等检查;然后是 DSA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随设备的逐步普及,CT已经成为临床(尤其急诊)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具有无创伤、 无射线辐射危 害,成像参数多、获得的信息量大,软组织对比度最佳等显著优点,是最活跃的影像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很多重要疾病的确证诊断方法。超声以其设备普及、价格低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可在病床旁边实施和便于复查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技术。以早年的CT为起点,CT、MRI等设备开始提供横断层面影像。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今天已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述的信息“重组”(reformation)为三维的、分别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举例说,一个重度创伤的病人可能会有骨折、颅脑损伤、内脏损伤、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今天,只需用CT从头到脚在数十秒钟内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症处理,而放射科医师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别显示出骨骼、颅脑、内脏、血管等结构与病变,并给急症医师提供“直观的”兴趣结构的三维的、彩色仿真的诊断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超越了大体解剖学的可视能力,达到了即使在手术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 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临床普及应用。虽然目前MSCT主要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导致彼此设备的差异巨大,但是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CT机的构造(包括发生器、X线球管的结构和数量、探测器种类和排数等) 将发生实质性变改, 也许球管和探测器的旋转速度更快,使MSCT的时间分辨力突破50 ms大关,使心脏得到真正的“冻结”,而探测器材质的改进能显著提高MSCT的空间分辨力。 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也在不断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及时、 准确,治疗效果更佳。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 由影像导航 系统直接引导外科手术入路、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在术中直接应用MRI对病灶切除范围进行现场评价会逐渐普及应用。在影像学网络化的基础上,医学图像处理将成为常规,而服务器软件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同时后处理,并使图像后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伴随远程影像学的普及和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为快捷,图像更加清楚,影像学科医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诊断报告。

分子成像是医学影像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伴随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会有多种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问世,这些新型对比剂能显示特定基因表达、 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真正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开发疗效监测对比剂(或称分子探针),以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除PET外, 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能直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监测疗效,在活体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治疗 的机制和效果,以利于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将得到持续改进,并开发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学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还将导致影像学科内部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物理师、数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占影像科室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针对某种重大疾病可以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学医生的新型科室。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贺延莉,王亚蓉,殷茜,等.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6):657-659

[2] 刘卫宾,韩冬.浅析普通X射线摄影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15-115

[3] 蒋震,沈钧康,宦坚,等.医学影像学研究生读书报告的方法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第8篇: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内容摘要:科技的进步不仅是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学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用于影像医学中。现在医学上的各种检查仪器越来越精密,功能更加完善,图像信息的存储和传输为医学的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更好的依据。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影像信息的融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辅助诊断病情的。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学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医学影像的融合进行分析,探讨影像融合对医学影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医学影像 影像融合 诊断

一、影像融合

医学影像融合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影像信息进行融合。其中包括将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再进行数据协同和匹配,得到一个新的影像信息来获得对病情更好的观测,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使诊断更加准确、具象。 影像融合的发展趋势 影像融合的趋势

医学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快的临床学科之一,其中的超声、放射等早就被应用到医学的诊断上,但是,面对不同病人的各种症状,单一的影像检查已经不足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因此,影像融合越来越成为医学中的焦点,人们更希望通过多重的影像检查、比较和分析,使检查结果更准确,更好的辅助临床疾病的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提高了医学诊断的综合水平,对于推动影像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医学影像的融合不仅可以对诊断锦上添花,还可以为治疗提供帮助。例如:X线、超声、聚焦和磁共振结合在一起进行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将推动医学影像学的更新与发展。 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医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需要影响融合

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这也包括医学影像学。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实施,图像后期处理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影像的融合技术就是后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前后技术的同步才能更好的将影像学的好处发挥出来。

2、影像融合使检查更全面准确

影像学的检查手段是很多的,从B超到射线再到CT等,每项检查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正因为这样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每项检查都有单一局限性,只能准确的体现一方面的数据值,不利于诊断病情。影像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

3、临床诊断需要影像融合

一切的检查手段都是为了最终的临床治疗,影像诊断一样是为临床治疗服务的。影响的融合,集中了多项单一检查的优势,呈现的图像更清晰,更便于医生的判断,使诊断更清晰准确,也就能根据诊断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辅助临床治疗。 影响融合的方法和技术应用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融合。无论是什么样的诊断技术,最后要得到的都是这项技术所能诊断出来的信息。影像的融合首先要实施对信息的融合,图像数据的转换是理解是关键。而图像的转换时将不同检查设备检测的图像信息进行格式的转换和调整,使其更逼真的呈现出检测部位的状态,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是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建立图像数据库是比较直观和易于提取信息的。

还有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几项技术的融合,使影像融合后的检查更加具体详细。

影像融合的方法:界标配对、表面相合法、空间力矩配对、交叉相关法。

四、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现代医学已经把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将各项检查结果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将影像融合重新现出清晰度高、高质量的影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临床价值: 帮助临床诊断

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将检查部位的结构和周边组织清楚地呈现出来,通过影像诊断,医生能够更加了解检测部位的组织形态是否发生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很多疾病早期的病变都是不太明显了,一旦没被发现就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可以通过区域放大将组织的差异标注出来,便于观察和诊断,能够及时的发现病变,减少漏诊的情况。 有助于手术的治疗

影像融合的中,结合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状况和空间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融合后的图像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提供实时显示,也为术后的观察提供了方便。 有助于医学研究

影像的融合结合了多项检查的优势,提供的影像信息更全面清晰,病理特征更明显,是医学研究中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为以后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好的依据。

结语: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将多项检查的优点,经过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处理重新形成新的图像。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一次伟大的更新,它将各种各种技术综合运用到医学的检查和诊断上,推动了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云,李绍林;医学影像图像融合技术的新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2]李熙莹;黄镜荣;;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吴疆;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张孝飞,王强,韦春荣,王至诚,张福北;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研究综述[J];广西科学;2002年01期

第9篇:医学影像检查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是高新技术与医学的结合,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CT问世为标志,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传统单一普通X线加血管造影检查形成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X线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I、普通X线检查的数字化成像(CR和DR)以及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多种技术组成的医学影像学体系。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手段,医学影像学技术已经由既往"辅助检查手段"转变为现代医学最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使多种疾病的诊断更准确、及时。由于介入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化学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3大治疗手段。目前,医学影像学科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的价值占医院固定资产50%以上,医学影像学为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医学影像学是高新技术与医学的结合点,21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首先依赖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进步。由于计算机的性能以几何级数升级,必将带动多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亦将由大体水平逐渐深入至细胞、受体、分子和基因水平。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影像诊断产业加强战略布局,旨在带动多种医学影像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快速化方向发展。目前,数字医疗影像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几大趋势:

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将由最开始的形态学分析发展到携带有人体生理机能的综合分析。通过发展新的工具、试剂及方法,探查疾病发展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这将会为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评价药物的疗效以及分子水平治疗开启崭新的天地。同时,由于造影剂是影像诊断检查和介入治疗时所必需的药品,未来针对特定基因表达、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的多种新型造影剂也将逐步问世。

1小型化和网络化

新技术的发展使医学影像设备向床边诊断转变,小型、简便的床边化仪器将越来越多地投入应用,这将对重症监护、家庭医疗、预防保健等提供快速、准确、可靠的信息,提高医生对病人诊断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同时,数字化成像将安全取代传统的非数字图像,医院内部所有医学影像学设备将联网,在线大容量数字化图像存储得到普及,由于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快捷,图像更清楚,使远程放射学达到普及和实用阶段。网络化也将加快成像过程、缩短诊断时间,有利于图像的保存和传输。影像学科医生不必到医院上班,在家或出差的旅途中即可完成医疗工作任务。医院内部完全取消借、还片工作,临床科室医生在门诊、病房或手术室、监护室直接经网络调阅影像学图像,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并直接在手术过程中引导手术入路、揭示手术切除范围。通过影像网络化实现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念,达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高度统一和共享。

2多态融合技术使诊断、治疗一体化

在新世纪,将有多种新型造影剂问世(包括组织、器官特异性造影剂,特定基因表达、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造影剂),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此外,医学影像学技术直接应用于药物研制,并用于监测疗效,可促进新药的开发进程。

医学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可分为解剖结构图像(如:CT、MRI、B超等)和功能图像(如:SPECT、PET等)。由于成像原理不同所造成图像信息的局限性,使得单独使用某一类图像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通过研制新的图像融合设备和新的影像处理方法,将成为计算机手术仿真或治疗计划中的重要方向。同时,包含两种以上影像学技术的新型医学影像学设备(如:CT与X线血管造影机)将更受欢迎,诊断与治疗一体化将使多种疾病的诊断更及时、准确,治疗效果更佳。

3 3D打印辅助医学影像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