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实施评价的主要方法
1.相关评价方法的概述和特征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实施评价中,其采取评价的方法很多,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经济、社会、生态的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且对规划区域经济评价的影响份量大,所以这里主要介绍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三种最常用的不确定性系统研究方法。
模糊数学重点研究“认知的不确定性”问题,其研究对象具有“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的特点。对于那些经济、社会、生态等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的“认知不确定”问题,模糊数学主要是凭借经验借助于隶属函数进行处理,它对用模糊数表示的不确定性评价因素体系,有着良好的处理能力。
灰色系统理论重点研究概率统计、模糊数学中所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该方法首先确定一个理想状态下最优的规划评价系统,并确定其评价中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指标的值,然后求取被评价指标与理想状态下评价指标的关联度,最后根据权重计算关联度总合在加以评价,该方法的缺点就是理想状态的规划评价系统很难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客观的判断后,相应地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根据各因素的权重值确定影响该土地利用系统的主要因素,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和标准化,最后对各因素值,按照权重值的大小进行加和,得到土地规划的综合评价。
2.评价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对以上三种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知道,他们之间主要区别与联系如表所示: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知道,以上方法的主要不足之处是这些方法都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等特点。对于不确定性的经济评价,往往不能合理的界定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确定区域经济指标实施评价的不确定性上很难断定出一个合理的区间进行评价。根据以上的不足,现把一种新的方法―集对分析法运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实施评价中。
二、 建立集对分析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经济评价中的探讨
1.集对分析理论评价基本原理及概念
集对分析(set pair analysis, SPA)是赵克勤在1989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2],它从同、异、反等3个方面对两种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研究,它全面刻画了两种不同事物的联系,集对分析的本质是一种新的不确定性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确定和不确定视为一个确定不确定系统 。
2.联系度
给定2个集合A和B,并设这2个集合组成集对H=(A,B),在某个具体的问题背景下(设为)下,对集对H的特性展开分析,共得到N个特性,其中:有S个为集对H中的两个集合A和B所共同具有;在P个特性上集合A和B相对立,在其余的F=N-S-P个特性上既不相互对立,又不为这2个集合所共同具有。用式(1)加以统一表示集合A与集合B的联系度为:
式(1)中, j为对立度系数,规定j恒取-1,i为差异度系数,在(-1,1)区间视不同情况取值。
3.集对分析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经济评价中模型的建立
利用集对数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评价实质上是将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与不确定性的评价因子及其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的过程,其重要的目的是确定差异度系数和联系度,这样才更正确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做出科学的评价。有N个同一等级的评价指标,则可据此建立该评价问题的联系度表达式。以评价指标相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标准的大小及其所占的比例,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数值的差异。最后根据需要对分级标准继续进行同一、差异、对立的集对分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经济评价的好坏对规划的修编、经济的调整和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本文把集对分析法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经济评价中,这样使得评价问题表达更清晰和准确。
三、 结论
一套完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体系中,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往往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需要求更适用的方法,以往相关的评价研究常采用模糊理论来处理这类不确定性问题,而模糊不确定性在一定范围不确定的信息,本文试分析集对分析法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经济评价中,以进一步证实该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而使得该地区的规划更加符合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2]赵克勤.集对分析对不确定性的描述和处理[J].信息与控制,1995,24(3):162-16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土地资源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土地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土地现象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如何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促进良性循环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项重大问题,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敢于正视思考,找出问题根结所在,这样才能针对提出改进土地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使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国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为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某些国土资源领域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土地开发涉及多项问题,耕地占补平衡困难
我国人多地少,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基本国情。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开发利用,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多项问题,如滩涂围垦关系到海洋环境、海洋功能区划、补助资金以及今后利用等问题;山地开发影响到生态保护和林地使用问题,开发难度大;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对土地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将持续增加,耕地占补平衡越来越困难。
土地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执法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供地管理主体较分散,土地配置机制尚不完善,土地供应市场化透明度不高,在土地资产运作中存在漏洞,易滋生腐败现象。国土执法监察的力量不足,部门联合执法的合力尚未形成,造成了城郊结合部居民住宅违法建设现象禁而不止;部分基层干部群众依法用地意识差,以租代征、未批先用、违法出让集体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违法建设、用集体土地,成为少数基层干部发展经济的借口;同时还存在执法环境差的现象,阻挠和暴力抗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闲置土地清理存在一定难度,集约用地不高,土地利用率低
当前,我国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存在认定难、执法难、收费难三大突出问题。土地利用率低,如很大一部分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闲置和耕地摞荒,土地经营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小麦稻田可以二季高产却只种了一季,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大大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有些农户无暇经营耕地,却不考虑责任田进行流转,实行集约用地。
土地管理和利用关系没有完全协调,现有用地规划滞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很早编制的,有关用地指标与现实用地状况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建设不断进行,各种矛盾也在不断突出,如劳民伤财事件,对农民补偿标准偏低,标准不一,非法用地和乱搭乱建现象屡禁不止等。各项规划相互衔接不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具有综合性、战略性、控制性和权威性,应该与交通、水利、城市、生态、旅游等各类规划相互协调。
落实土地资源科学发展观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要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土地资源管理,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行土地管理体制下的土地管理政策已难以满足加强土地管理,为切实保护耕地的需要,就应该根据国际土地经营和管理经验,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通过构建集成式管理模式,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整理等措施,促使传统粗放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向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转变,使土地生产力持续增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土地资源可持续的高效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发展和前提,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关系,土地资源管理是否科学发展,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与新农村的成败,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必要性
土地是民主之根本,发展之基础,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较,土地资源具有的位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使用永久性、土地供稀缺性、功能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它必须保持科学发展,加之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做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定也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必然选择。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深刻认识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与时俱进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积极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等举措,都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对于采取土地管理措施从宏观上调控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改进土地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四个“统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统筹城乡发展,土地管理政策应该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因时制宜、适时调整,而不应该一刀切;②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土地协调发展,必须从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功能出发,正确处理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 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的全面认识和实现土地资源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重新建立起土地资源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③统筹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此项任务关系到完善土地管理政策,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加强土地管理部门与司法部门的协同工作, 对任何破坏土地市场秩序的行为, 都应当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积极强化市场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杠杆作用,建立完善的地价体系和土地市场法规,保护良好的市场秩序;④统筹规划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实现地籍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建立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土地场所的动态监测网络。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
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用地的调控引导作用, 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引导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执行供地政策和用地标准,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耕地保护,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充分利用未利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不断拓展土地利用空间,鼓励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在做好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宜建则建,以减少建设对耕地的占用;积极鼓励利用地下空间,有效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解决土地供求矛盾,要着重在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把节约土地放在首位。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保证依法规范用地
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力度,认真开展各级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制定巡回监察制、违法案件报告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制度,防止和遏制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发生,完善管理体制,依法惩治各种违法用地行为。
结语
新形势下我国对土地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缓解当前人地矛盾,就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调控,重视土地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法规范土地资源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利用紧张的局面,科学合理的管理利用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严格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切实巩固宏观调控成果[N].人民日报,2004-10-14(1).
关键词:3S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3S 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简称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在 GIS 中,基础性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如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地名、境界、道路、水系等) 是构成 GIS 的基础。专业数据是 GIS 进行专业分析、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遥感( Remote Sensing,简称 RS) 是根据地面目标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察目标的电磁波信息以达到获取目标的几何信息和物理属性的目的。 现代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能够动态、快速、准确、多手段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 能在不同的航天、航空遥感平台上获取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象。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 GPS) 是美国建立的“导航卫星测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由 24颗在轨卫星组成运行系统,连续地向地面发射信号,从而实现地球上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刻的自动定位。目前 GPS 动态快速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 m 级,静态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 mm级。因此 GPS 已经被各个领域和行业所应用,甚至到个人。
“3S”技术就是地理信息系统( GIS)、遥感( RS)、全球定位系统( GPS) 这三种现代高新技术的总称。近十年来, 3S 技术的应用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和行业, 并且进入到了一个以服务为主体的阶段。而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3S 技术有着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方便。
2 3S技术在国土资源工作中的应用
RS、GPS、GIS 技术在国土资源工作中应用有单一或两两组合以其中一项为主或三者集成等多种方式。
2.1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更新调查是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于遥感等现势性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更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可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成果进行全面的调查。
应用3S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效率和精度,充分认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规律,为制订科学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我国常规调查办法是利用遥感资料直接或间接进行野外调绘,再将调绘的成果在数字化平台上直接数字化并入库。非常规的方法是直接携带计算机到调绘现场,以计算机为平台,以遥感影响数据为参照,以GPS为数据源,以GIS为软件平台直接绘出图斑,标注地类属性,完成资源调查。该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精度。
2.2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土地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管理和利用土地的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由于我国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起步较晚,定级估价的技术手段还不完善。目前,各级土地定级估价中存在估价的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估价指标体系有效期短和估价时间长等问题,而3S技术可以其强大的功能在土地评价中得到广泛使用。根据土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土地评价信息系统,不仅为土地评价提供依据,同时及时地价信息,既保护了社会公众应当享有的知情权,又有利于促进政府对土地价格的监管,提高地价评估机构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地价监测系统。
2.3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以国家、省、市、县各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行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
(1)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立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采用3S技术取得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能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修编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信息基本都是静态的,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快速更新。然而,遥感数据缺少精确的空间参照数据,需要采用GPS系统获取高精度的地面控制点数据,校正遥感数据,才能建立具有同一坐标系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规划的结果落实到具体的地块时也需要采用GPS系统测定精确的定位数据。对于少量数据变更,也可以采用GPS系统直接测量。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也十分迅速,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单位都推出了适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专业软件(见下图),使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近年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蓬勃开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土地利用规划不仅需要规划区的土地利用数据,还需要规划区的土地生态、土地环境、区域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多年、多部门收集整理的,数据格式和采用的系统都不一样,迫切需要一套系统将这些多源数据集成起来。
地理信息系统与主流信息技术融合,能够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多源空间数据,成为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的主要平台。如多数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商开发了空间数据引擎可以方便管理空间数据。有些专门的空问数据管理软件能同时存取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国际组织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标准推进空间数据集成的进程。
在GIS支持下,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集成到一个虚拟的数据集中,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信息支持。集成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2)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借助3S技术不仅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工作,而且还能在空间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空间数据模型,辅助编制土地时空最优利用方案。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分析模型
借助GIS技术,依据一定的数学模型,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对土地适宜性进行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区土地适宜性的分等定级。它具有相关的统计、分析、规划和管理功能,集数据管理、土地评价、办公自动化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土地适宜性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在空间上最大效益地利用土地资源。有如下准则可以用来指导我们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配置:①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能兼顾到保护优质的农业用地;②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要有合理性,要先开发最具有发展适宜性的土地;③要妥善地解决各种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矛盾,土地开发要有规划,要防止出现零乱的空间布局。上面的最大空间效益准则就是为了要节省土地资源。首先通过土地资源的评价来获得研究地区的农业适宜性以及城市发展适宜性的空间分布情况。土地适宜性的计算考虑了土壤、地形、交通和土地利用等要素。如果不考虑其他制约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应该与土地适宜性是一致的。在土地规划中,最常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冲突。适合于城市开发的土地往往也是最适合于农业生产。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利用
GIS来合理地解决城市发展与农田保护的矛盾。这是一个多目标空间决策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Eastman等提出的一种线性分割的方法。
结束语
RS、GPS、GIS 技术各自迅速发展,同时也趋向于相互之间的集成与融合,这三种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无论是单一方式还是组合集成方式,都将极大地提高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和利用的效率,都会对为国土资源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随着 3S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土资源工作必将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问题;对策;概念;重要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use of arable land resources increase, but at the same tim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rable land have been ignored, leading to a very serious problem in the abuse and destruction of the large amount of arable and wasting, causing a series of social conflicts. Land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armer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we must increase the attention and protection of rural land resources.
Key words: rural area; land consolidation; problem; solution; concept;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土地整理的概述
1、土地整理的概念分析
关于土地整理的含义,众说纷纭。从土地角度看,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调节好生态环境的行为。从农业发展角度看,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财务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2、土地整理的分类
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5)复垦废弃土地;(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
3、土地整理的内容
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我国当前的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有:(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集约田埂,进行田、沟、路、林、村的综合建设;(2)归并农村居民点,结合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治理空心村,实行退宅还耕;(3)复垦废弃地,开发未利用地、闲散地,增加耕地面积;(4)改造中低产田,调整农作物结构,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庄的占地面积大,缺少系统的规划,土地的利用结构不合理
纵观我国的农村的整置,我国农村村庄的整体布局还是比较分散的,尤其是山区,道路不成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村庄的各种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据有关数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村居民点内部大约有15%到20%的土地处于闲置的状态,空心村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村庄内部的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在农村居民点的依然划出一定的农田作为建设的预留地,造成了整个村庄总体面积不断的扩大,大量的占用耕地,破坏耕地,耕地的面积日益减少,农作物产量降低,给农民的经济水平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
投资渠道单一,资金短缺,土地整理观念意识不强
对农村土地的整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顺利的和地区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连接,对农村土地整理的总体成效有直接的影响。在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整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全局性。没有把农村土地整理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进行规划和管理,造成土地整体的收效甚微。我国的农村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和所接受的管理,大部分来自于政府部门或是下属机构,农村土地整理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投资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使得政府部门用于农村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很少。很多的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不适合开发整理,但是看到其他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如火如荼的进行,便开始效仿,大力的投资,毁林开荒进行土地整理,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还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在有些土地整体潜力较大的地区,由于资金的短缺,耕地资源减少,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在加上各种利益的诱导以及对土地管理意识的淡薄,使很多的农户占用大量耕地作为宅基地,造成了我国耕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整理过程中只注重数量,不求质量
农村土地的整理就是为了增加耕地的数量,实现耕地总量的平衡,因此需要大量的开发整理土地。而盲目的整理,使得整理出来的耕地质量低下,土壤贫瘠。新开垦出来的耕地质量相对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要低很多。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强调政绩和成果,把强调耕地的数量作为土地整理的目标,而严重的忽视了耕地质量。很多地方开展土地整理只是为了完成政府建设占用耕地的任务,责任心较弱,造成了很多不能增加耕地面积但是能够提高耕地质量的土地整理项目进程缓慢,例如: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进行,造成我国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
三、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主要对策分析
统筹规划,系统整理
农村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国进行农村土地整理就要以区域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为主体,紧密结合区域整体发展规划,尤其是与生态建设规划的结合。加大改善土地的利用条件,促进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在进行土地整理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树立整体、全局和系统的观念,对土地整理系统中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联系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在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做到系统的整理。
强化耕地保护的理念,形成对农村土地保护观念
耕地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的基础。我国的耕地数量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耕地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生态环境日益的恶化,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的推进。耕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是有限的,现阶段我国的耕地保护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之中,改变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就是拓展耕地保护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从而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土地整理评价机制
我国对于农村土地整理效果的确定,对土地整理后的耕地是否达到事前预计的效果,是否取得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判定,在我国尚没有一个严格的检查监督和评价的机制。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土地整理结果的检查和验收,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严格的查收,对土地整理实行动态监控,开展综合效益的分析评价,才能有效的杜绝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耕地质量差的现象。
四、总结
土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被大量的占用,而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储备不足,质量差,开垦的难度较大等情况的制约使得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土地利用的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采用集约利用的方式,做好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不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且还可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Abstract: Investigation of land use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work, It is mainly on land ownership, boundaries and types of land use right area of the investigation summar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This paper is to survey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ol used by land use survey system design and function are introduced.
关键词:土地利用调查;土地信息系统
Key words: Land Use Survey;Land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P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27-01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概述
1.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以县为单位查清农、林、牧、副、渔、企事业单位以及各村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界线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并在此基础上,逐级向上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分布和利用情况,以满足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发展的需要,为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服务。
1.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步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流程为:①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培训与试点;②外业调绘与补测以及净耕地系数的测算;③内业转绘;④土地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⑤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地权属图;⑥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说明书;⑦土地初始登记;⑧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⑨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在以上步骤中,除了外业调绘工作需要进行人工实地调查测量,其余工作均可借助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完成,可以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
1.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1.3.1 业务流程分析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系统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等功能。
1.3.2 数据流程分析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业务流程,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系统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分方面的数据: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②土地统计数据。土地统计数据均为表格数据,包括土地统计台账、变更记录一览表、土地统计簿及地类变化平衡表;③土地统计分析数据为由地类变化平衡表生成的分析表格数据;④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重点是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和土地统计台账表格数据。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输入输出设计
2.1.1 输入方式设计①初始土地利用现状图输入:共有扫描屏幕数字化、手扶跟踪数字化仪数字化和图形数据转换三种方式。②变更图形输入:当变更内容较大时,采用出示图形输入方式输入;当变更内容较小时,采用屏幕几何作图方式输入。③外业记录手簿、变更记录表输入:外业记录手簿,包括,包括图斑、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类三类手簿;对于变更记录表,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共用一种表格。它们的输入方式采用键盘录方式。④土地统计台账输入:设计为交互录入方式。
2.1.2 输出格式设计 ①图件输出: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等,输出格式设计有素图、彩色线画图和彩图三种输出方式。②表格输出:对于土地统计台账,分为设计简表和标准表两种输出方式。
2.2 数据处理设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设计多个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初始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形库建立流程、面积计算与平差数据流程、变更数据处理流程和土地统计数据处理流程。所以需要根据不同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数据处理设计。
2.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主要对系统维护、初始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信息查询六个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功能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任务,以及信息系统本身的特点,可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功能分为系统维护、初始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等。
3.1 系统维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按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进行的。要使系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系统维护能进行行政区域代码、地类代码的设置和信息系统的相关配置等。
3.2 初始调查初始调查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形数据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图形编辑及图件制作等。图形数据输入主要是指调查底图的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包括土地利用图斑的权属、地类编号、所在的行政村等基本信息。图形编辑主要完成在底图上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包括图斑边界、行政界线、零星地类、线状地物的输入和修改。图件制作主要是指各种成果图件的制作。
3.3 变更调查变更调查主要完成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变更以及变更记录表生成和管理。
3.4 土地统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等,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要从宏观上了解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数量、质量、分布以及结构。这一任务基本上都是由土地统计子系统完成的。
3.5 土地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总结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这些经验和问题是在了解调查区域土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概况出来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土地分析子系统的功能是采用定量的方法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
[1]周蓓,陶君.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字化内业处理初探[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2):180-181.
关键字:小城镇建设;TOD模式;公共交通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small and medium towns in an effort to develop into rural area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i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line with the goal of Chin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more and more serious, more people, more cars, the environment and poor gradually shift from large cities to small towns. Around 2006 were introduced bus priority policies to solve traffic congestion problems in some areas is also beginning. On 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good way to solve many urban problems,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development model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he paper thus make a few comments.
Keywords: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the TOD mode; public transport
中图分类号: U491.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一声令下,全国各地兴建示范镇工作干得如火如荼,新兴示范镇一般由还迁区和出让区组成,配工业区以发展生产、解决就业,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国家鼓励小城镇建设目的是促进集体土地高效利用,同时缓解中心城区过度拥挤。而这些小城镇占用大量的土地建设住宅和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对公共交通设施——既不会带来收益也不是更性指标,往往安排在边缘位置。集中的居住区、贫乏的交通设施加上远离市中心,私家车成了更多人的选择,也有人选择到更便捷的地方居住,小城镇建设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1小城镇公共交通特点
近年来,我国的小城镇交通建设发展较快,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要么尚未确定,要么内容笼统,致使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缺乏科学依据,使其长期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形不成新的完善的道路系统。此外,由于地方政府资金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较少,小城镇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运行的突出因素。
根据我国小城镇的特点,可以从总结出小城镇公共交通的特点,包括:⑴道路建设滞后,部分地区,路网稀疏,可通达性不高。⑵公共交通比重偏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小城镇的公交系统建设不完善,公交线路少、直达性差、站距长、公交场站设施缺乏[1]。⑶公交换乘困难。公交出行半径大,有相当部分的出行难以直达需换乘,在有多种交通方式的地区,换乘站衔接尚需协调。
2 TOD模式概述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以土地资源集约、生态环境友好、交通系统高效等为特点,主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代替小汽车的交通模式,更关注从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TOD模式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作为区域开发的节点,在节点周围进行紧凑布局、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引导区域内人们更多的选择公交、步行等出行方式,而且土地的混合利用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出行,从总量上减少了对交通的需求。另外在区域内营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建设方便完善的商业和公共设施,也有助于创造多元化、有活力的生活氛围。
“公交优先”起源于法国巴黎,随后这一策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城市广范应用,均行之有效。新加坡的“Jurong”东区中心是一座按TOD理念规划建设的,集商贸、文化、公务、娱乐、居住和交通的综合建筑,基础设施完善、土地利用率高,中心内居民的工作生活方便、生态环境良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利用TOD模式,在城市建设初期,就将城市建设和公共交通建设结合起来,构建了“手形”的城市形态和可持续的交通系统理念,对引导城市有序扩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TOD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应用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我国的交通政策蓝皮书、各种有关交通治理的文件以及专业的著作中都很强调,国内很多地区都积极响应出台了相应政策。但事实证明,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这项工作并没有做好。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国小城镇特点灵活运用TOD模式,引导其合理建设。
3.1城镇总体规划与交通体系规划并重
要真正成功地运用TOD模式的理念并取得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把公交系统的建设和土地的开发结合起来[2]。目前,我国部分中小城镇已经编制了城镇规划,但规划水平不高,我们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和学习TOD模式的成功实施案例和先进经验,在城镇发展初期引入这一发展理念,将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系统规划紧密结合,引导城镇合理发展。
3.2依托大城市带动自身建设
要想利用好TOD发展模式,必须着眼于全局统筹考虑,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小城镇建设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大城市的城市规划、道路交通规划为依据开展自身建设。以天津为例,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了多条贯穿中心城区和周边小城镇的轨道交通,这些城镇就可以依托轨道交通节点进行开发建设。这样既可以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有限问题,也可以充分地发挥规模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3加强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
政府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小城镇公共交通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常规公交体系,增加公交线路、发车频率及班次,更新公交设施,改善公交服务水平、运营效率,并给以票价优惠,使人们从心理上接受公交出行,同时也吸引人们更多的选择公交出行。
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要用于城市交通建设, 并向公共交通倾斜。建立规范的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对公交企业给予适当补贴。[3]解决公交企业的后顾之忧。
另外,政府可以适时增加机动车购置税、停车费、燃油税等税费,同时实行泊位证明、通勤巴士和校车、尾号限行、牌照限额等政策[4],来限制小汽车的拥有量、出行量鼓励人们公交出行。
4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地方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当前各地小城镇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应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应用TOD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小城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实现较高的土地利用率、通畅的交通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在土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之后,再来治理。
参考文献:
[1] 关中美.小城镇交通特征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22-30.
[2] 冯俊.哥本哈根TOD模式研究[J].城市交通.2006(3):41-46.
[关键词]土地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
中图分类号:U6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131-01
0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与保持耕地面积红线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节约耕地,就必须对土地进行更加规范的科学管理。土地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 但从本质上来说,无非就是是对土地的使用、维护及土地商品的等价交换等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土地管理的信息化, 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化, 业务管理过程中的计算机自动化及各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网络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广泛应用,无疑为土地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目前土地管理的业务工作如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开发整理等, 都应用了GIS 技术. 较有名的软件比如MapGIS ,ArcGIS , Surpermap 等等.由于土地具有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及时态信息等等,GIS 及软件的发展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高效便利的平台。
目前, 多数土地方面的业务工作, 基本上还停留在GIS的初级应用上, 比如利用GIS软件采集数据、制作地图、属性管理、可视化输出等基本功能, 而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模型等功能却很少在土地业务工作中使用.GIS在土地管理领域的不断拓展, 正在成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技术支持.全国正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大部分业务, 大多数都是在打印的图纸上进行分析规划,该方式工作效率、准确度都较低, 而且不够严谨科学。如何改变土地业务工作目前的现状,充分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来为土地部门服务,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结合土地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利用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融入土地管理工作, 并通过实践, 寻找土地管理工作理想的工作路线、方法。
1 概述
在土地的科学管理中, 应用GIS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实时、准确地采集土地管理的信息数据。目前常用的土地信息数据采集的方法主要有原始数据采集和地图数据采集。原始数据的采集主要是基于数字全站仪、经纬仪和电磁波测距仪等地面仪器的野外数据采集。地图数据采集则主要是地图数字化, 包括扫描数字化和手扶跟踪数字化。利用先进技术的数据采集, 主要有基于GPS 的数据采集、基于卫星遥感(RS)技术的数据采集和数字摄影测量(DPS)等。以上这些技术构成了GIS 数据采集的主要技术体系。这些技术的进步, 将使空间数据采集更具时效性, 能够更加准确地实时获取高精度的土地管理信息数据。空间分析是GIS的主要特征,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它是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整个地理数据的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是GIS区别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一个显著标志。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非常强大.大部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都包括子集提取、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三维表面分析等.ArcGIS 9中空间处理多达几百种, 而ArcGIS 9 .2软件还具有多维时态分析功能, 这些功能根据土地业务工作的需求既能单独使用, 又可以相互交叉使用, 为我们的土地业务工作提供了便利。
GIS的空间分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但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例如山地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土地利用布局、土地资源分析评价等等, 这些问题基本上可以划归为空间分析的范畴, 可见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及其发展潜力使得GIS必将会广泛、深入地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
3 GIS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GIS最大的功能为空间分析功能,其步骤主要概括为:明确分析目的和评价准则准备分析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操作进行结果分析解释、评价结果(如有必要, 返回初始位置重来) 结果输出(地图、表格和文档).以下根据田坎系数的测算工作实例, 详细说明GIS在土地管理工作的空间分析功能。
我国开展了全国土地二次调查工作,田坎系数的测算就是其工作中的主要部分。比如根据坡度图, 确定样方区的坡度级, 填入属性表。其对工作方法要求较高,如果直接叠加图层, 人工判读来检查, 全市几万个样方区, 工作量巨大,难以保障任务的如期完成。如果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用极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工作流程可概括为:①明确目的(确定样方区的坡度级,录入属性表)②收集资料(样方区所涉及的坡度图:若无,则收集dem,利用ArcGIS的坡度分析工具生成坡度图或dem;样方区)③分析资料(坡度图的格式为shp, 1:1万标准分幅;样方区的格式:shp和mapgis,数据分层)④确定软件(数据格式基本上都是shp,arcgis软件分析功能强大,这里以Arcgis软件为主,mapgis软件为辅)⑤空间分析:转换格式mapgis为shp;利用arctoolbox工具中的append合并所涉及样方区的标准分幅的坡度图并形成一个图层;使用merge合并样方区图层,生成新的一个图层;使用arctoolbox工具中Spatial Jion功能,将样方区图层作为目标图层,坡度图作为空间位置关联的图层,选择一对以的关联方式和相交的匹配方式,这样就能把相交面积最大的坡度属性值赋给样方区图层。⑥结果分析(打开样方区图层,查看属性表,表中和坡度图相交的样方区图层属性值关联上坡度图的属性,得到了需要的结果。)⑦提交成果(整理样方区图层冗余字段,任务完成,成果提交。)
4 结语
本项工作选用ArcGIS软件的Spatial Jion功能, 快速地完成了该项工作, 过程简单明了,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该项工作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析资料, 明确目的, 熟悉ArcGIS的arctoo lbox工具, 这样选择需要的空间分析工具, 辅助完成工作.如果不熟悉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 只能使用人工办法, 逐一比对,录入数据, 这样的结果是既不准确, 也浪费时间.GIS的空间分析还可以帮助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 利用现状图、坡度图、农用地分等图叠加, 选定最优质的耕地为基本农田.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如坡度坡向分析、高程分析等)对地域进行分析, 最后运用GIS叠置分析, 进行功能区的划定等.GIS对于土地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可以应用到土地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但是多数土地管理工作者不熟知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需要加强对GIS等信息技术的学习, 了解和掌握GIS的空间技术, 同时也可以将GIS专业人员引入到土地管理工作中, 与土地管理工作者进行沟通合作, 共同努力完成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GI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必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翟翊、彭维吉.土地管理信息化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测绘学院学报,1999(9).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设计
前言: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早在1992年,我国著名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提出了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把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水画意环境和园林艺术融入城市环境的营造,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态观念,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概念。
一、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概述
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将社会――经济――自然等各要素融为一体,并结合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理念,将规划科学和系统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去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从中找出最佳生态位,进而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1、调查生态要素
该工作主要是通过实地取证、测试与遥感技术应用等方法调查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便于以后的规划与设计工作。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会指导城市规划方向的发展。因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统称,通过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等,在参考和借鉴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具体城市的生态系统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长期目标与近、远期目标,同时,要使相应的年限同城市总体规划的近、远期目标相一致,这样可以将形成一个协调、同步、互补的规划体系与方目标。
3.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整个城市划分许多为不同类型的小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及其承载能力等情况,进而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依据。区划的方法一般采用数值聚类法等,操作过程中,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综合分析与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将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都必须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时,还要对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进行与人口相适应的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分析探究,在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只有分析人口分布、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以及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进而确定近、远期的与人口状况相适应的生态城市规划,才能科学地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措施与提高人口素质方法和把握生态人口规划的方向。
6、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例如对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等,并通过数学模型来定位生态城市环境的发展趋势,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7、规划生态资源利用与保护
从调查分析可知,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同时,掠夺式的开发将会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所以,生态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具体城市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环境现状,制定出相应对大气、水、土地资源、动植物物种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措施,进而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8、规划生态城市的绿化带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城市绿化必须放在重要的地位,将治理污染与绿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城市中的生态区域,并根据城市的地质特征、气候、河湖等情况,科学地规划城市绿地,给城市各类绿地制定出相应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体系的布局形式,还要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合理布置物种结构,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进而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四.结合国际上的成功案例
有了好的规划还要注重实施, 目前我国几乎没有什么成型的经验。不过,国际上有些经验可以借鉴。目前全球有4个公认的“生态城市”,其中之一就是德国的弗莱堡。从弗莱堡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要实施生态规划,以下几方面工作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适用的法规体系;二是城市管理者的生态意识和表率行为;三是应该聚集一批合适的、先锋性的研究机构;四是交流学习的机制;五是市民参与运动;六是绿色产业经济形态;七是保护城市的资源;八是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九是交通规划;十是城市园林,还有能源更新规划。
五.规划生态宜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紧凑的有效的土地利用 土地或许是人类最重要的有限的资源,目前的土地开发模式无疑是不可持续的。 例如北京,核心地区功能布置过密,城市设施与环境达不到世界城市的标准,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发展占用的土地将进一步呈现不可避免的扩张趋势。 因此要实现大北京地区的土地整体利用,就应该综合平衡,保护生态绿地、水源保护地等生态敏感区,保护基本农田、淡水养殖区等,强化生态建设。 最有效的利用土地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改造旧城区,提高旧城区的绿地率,使之更加安全、宜人居住。 二环路周边城市公园建设,就极大地改善了城区的生活环境 。 二是保留农业用地、生态居住区和公共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仅关心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改变,更重要的是关心人与土地关系的改变,尊重土地自身的价值,重新审视人与所栖居的土地的关系。
2. 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污染和浪费 重视能量和材料在人类社会的流动。 能源的节省和材料的再利用是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如使用节能灯管、节约用水等。 建筑节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要改变一次性消费能源的状态,尽量采取措施促进能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例如卡尔索普设计的马林太阳村,80 %的室内保温和热水供应能量都取自太阳能,30 %的食物由当地生产,50 %的用水是通过采集雨水和重新利用废水而获得。 日本北九州市按照建筑节能的标准建设了一栋环境生态高层住宅,该住宅的电力由风车提供,温热水由太阳能提供,每户都有可将生活垃圾变成植物肥料的垃圾处理机。 大楼外面的地面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可使雨水渗入地下。 3. 恢复自然系统 城市区域中几乎完全是由人工制造的,充满了人行道、建筑,广场中也通常没有当地的植被,但是在很多地方,原始的生态因素还是被挖掘出来。 这样的因素能够增加城市的“宜居性”,促进区域的生态健康。 在美国,很多大坝被拆除,溪流恢复,野生动物重新出现,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重要的商贸城市海尔布隆市( Heil bornn) 在原来的砖瓦厂旧址,修建了一座对如何处理工业废弃地影响巨大的―――砖瓦厂公园。停产至建公园前的7 年闲置期,该地段生态系统有所恢复,部分昆虫和鸟类回到这里栖息。 公园的设计师充分保留原址原貌,保留湖泊、湿地和水生植物,保留自然的记忆。 现在该公园成为受不同阶层喜爱的自然景观和市民公园。
4. 健康的社会生态 社会生态比自然生态更难以把握。 有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街头流浪汉;而有些是问题则是隐形的:例如城市移民问题。 这些都会降低社区整体的居住性。 促进健康的社会生态意味着赋予每一个社区居民以平等的权利,尤其是考虑到那些弱势群体的权利。 特别是在公共政策方面需要给与保证。 5. 保留地域文化 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当地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独特的社会关系。 充分利用地域文脉,使人居环境具有地方的活力,使人们乐于去居住。 地域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可持续性,地域文化的精华应当予以保护。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传统手工业、地方语言、宗教文化、建筑技术来保护地域文化,更要保护当地的农田和资源储备,把本国的建筑和材料应用于当地的发展中。 例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宅建筑群,延续北京从故宫到民居四合院的合院体系,尊重严谨的城市肌理,是在保留地域文化基础上的对“类四合院”、“新住宅体系”的一种尝试。 而对大北京的发展规划研究中,强调要继承和发扬首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加强对旧城核心区保护,保护古城文化遗产及其格局。 结论:
如果把我国生态城市建在自然传承的基础上,把城市的文脉、城市的景观作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当代人传承与创造的建筑有可能成为未来不朽的、世世代代可以永续发展的街道、景观、建筑和整个城市独特的风貌。这些风貌是体现城市人工建造物与大自然融合的优美的符号,这种空间符号产生的景观效应构成了可持续的资源。同时我们在城市的更新发展、规划建设过程中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当我们为本地人创造幸福的时候,也为全人类创造了同等的幸福,为下一代预留了发展的空间。我国的生态城市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罗保明.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J]. 环渤海经济望, 2008,(05).
[2] 吴兴中. 浅议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24).
【关键词】 新常态;多规合一;空间规划;对策
党的十八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序推进下,我国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在步入新阶段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突破。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规划数量繁多,各个规划往往相互重叠,交错和冲突,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研究新常态下推进我国“多规合一”改革的对策意义重大。
一、“多规合一”概述
1、“多规合一”的内涵
新常态下的“多规合一”是指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主要内容,结合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各领域各方面中长期规划,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把各项规划的具体内容合理有效的融合到一起,在建立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各个规划中关键要素的协调统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图的空间规划体系,最终推动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政府治理能力[1]。
2、“多规合一”的本质
首先,“多规合一”是要进行规划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强调规划涉及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避免规划冲突带来的各项矛盾,形成良好的规划运行环境;第二,“多规合一”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它并不是多个规划在形式上的简单整合,而是要科学规划,科学利用,实现对空间的科学、合理、有效管控;第三,“多规合一”最终要落实到一本规划一张图上,要求要确保一本规划一张图干到底,其具有非常强的战略指导意义,是对未来发展做出的科学安排,规范约束并指导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
二、我国“多规合一”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及困难
1、规划种类繁多,体系复杂,多规融合难度大
我国规划的种类繁多,经历了由“多规分立”到“多规合一”的发展过程,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规划的体系结构复杂,各个规划的编制主体不同、管理审批部门不同、编制的理念和依据不同、规划的时间不相同且规划间的时间衔接也较模糊,往往会造成各个规划之间的脱节和冲突,导致空间管控失效,“多规合一”的融合难度大,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进一步加剧[3]。
2、规划管理机制不健全,协调性差,效率低下
第一,我国各类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之间内容交叉重叠现象最为突出,加之各个部门追求单独利益和短期政绩,使得部门之间有时候互相扯皮问题严重;第二,规划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及其编制的规划间的协调性极差;第三,规划运行外部和内部环境失调,衔接不力;第四,长期规划的落实困难,规划运行效率低下。
3、法律保障形式不同,“多规合一”落实速度慢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分别由不同的法律制定和实施,各个规划的法律保障形式、审批制度、运行过程、监督管理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各类法定和非法定规划之间的矛盾,因而会导致“多规合一”落实和推动的速度变慢,要做到各项规划的多规融合,必须要处理好各个法律之间的关系,严控各类规划边界和保护红线,做到统筹协调,全面保障[4].
三、新常态下推进我国“多规合一”改革的对策
1、统一规划标准体系,促进多规融合效率提升
第一,分析我国现阶段各项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结合其他各领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形成统一的规划名称;第二,协调好各类规划制定依据的参考标准,形成统一的“多规合一”标准体系;第三,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项规划之间的衔接问题,形成统一的规划期限;第四,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和信心建设平台,提升规划的综合性,实现规划的统一管理;第五,形成“多规合一”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规划融合的政策措施。
2、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第一,创新“多规合一”的思维方式,树立系统性的规划融合模式;第二,充分理清各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规划运行外部和内部之间的矛盾,做到统一协调,综合规划;第三,以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明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目标,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在规划中的地位,严控规划内容中的边界和红线;第四,坚持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广泛征求意见,实现数据开放共享,形成多元主体对规划落实的监督和反馈,推进民主规划。第五,“多规合一”要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要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3、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多规合一”的制度体系
实现“多规合一”必须顶层设计,以法律为保障,要尽快建立健全“多规合一”的法律制度体系。一方面,对各个规划编制过程中依据的法律进行有效整合,探索统一的规划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实现规划编制、审批、监督管理和落实过程的合法性,明确规划制定各个过程中的权责机制、监督机制和赏罚措施。
四、结语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多规合一”的实施必将迎来新的转型和突破,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多规合一”总体规划的制度体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积极探索各项规划“多规合一”的新途径新模式,推进我国“多规合一”改革步入更高层次。
作者简介:杨佳新(1988-5):男;汉族;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管理学学位;土地经济与政策。
参考文献
[1] 蒋跃进. 我国“多规合一”的探索与实践[J]. 浙江经济, 2014(21):44-47.
[2] 樊森. 空间规划改革与“多规合一”[J]. 西部大开发, 2015(4):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