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农民的栽培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的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的栽培技术

第1篇: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品种农作物;栽培;培训

中图分类号:S3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5

1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发展,农业管理的模式也逐渐的由粗放型向的集约型不断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有依靠数量的增长向依靠质量的提升而转变,使得农业的结构质量以及效益均有明显的改善,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实力逐步提升,对于我国农业以及相关栽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工作,应当以提升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为中心,促进农作物的产能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努力促进栽培技术的集成发展,并且应当关注对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断的强化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2.1 农民普遍不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依然相对不高,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较低。

2.2 农民缺乏市场意识

现阶段,农民已经摆脱了之前的小农形象,在农民中有不少的人可以融入市场中,依照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情况,而生产更适宜市场销售的农产品。有不少数的农民,借助于市场的优势,而开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不过,绝大部分农民,种植农作物时,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场,这主要是因为:观念相对保守。很多农民仅仅会关注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借鉴其他人成功的一些方法与经验,全部的照搬照抄,而没有任何的变动,使得盲目跟风现象乐兀导致在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因为农民大多不具备较高的素养,受制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农村所存在的交易场所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面对开放以及广阔的市场之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缺乏相应的心理应对能力,不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而且也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

2.3 农民不具备教强的学习自主性

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对于参加技术培训的意识远不够清晰与明确,参与技术培训的思想还需不断的强化。不少的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时,依然依靠以往的经验,不能自主的去学习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对农作物种植的管理方式依然落后,这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民不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所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农民进行新品种栽培技术的培训,从而更好的使新品种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使农民掌握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3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方式

3.1 分片培训,现场指导

对于新品种农作物的栽培,应当通过分片的方式进行现场的培训与指导,依照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努力推行“一村一品种”的培训方法。向农民推广新品种农作物栽培中的一些实用技术手段、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相应的法律与扶持政策等,使新品种农作物、新栽培技术以及新的播种方式得以推广,并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的一些管理手段加以培训。

3.2 重点突破,带动发展

一些新型无公害蔬菜品种的栽培等,农民想种植却存在一定顾虑的,应当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区域,选择具有相对强接受力以及希望种植新品种农作物以增加收入的农民,来实行重点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新品种农作物栽培中的一些管理手段、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并且,应当适当的发展一些新品种农作物种植的大户,使他们更好的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当地产业化发展。

4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的具体措施

增加宣传力度。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是让农民致富增收的有力举措,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工作。因此,应当通过多种宣传手段,通过丰富多样、高效、高速的方法,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掌握这一技术的重要性,使农民拥有学习技术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学习的热情。

5 结语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要紧跟着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努力的提升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焱.辣木栽培技术培训[J].热带农业科技,2015(04).

第2篇: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免耕栽培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集生物、化学、机械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于一体的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曹县通过不断创新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曹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素质不高

    不少农民对免耕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怕担风险,怕示范失败,不敢带头示范种植。有的农民认为种田效益较差,打工挣钱更加容易,对农业生产和新技术不够重视[1],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目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当年从免耕栽培中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技术要领也已经掌握,但第2年仍要农技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否则宁愿采用传统精耕细作的办法。农民素质较低,市场意识差,制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田块条件限制,推广经费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术受田块和播种时气候影响较大,应选择排灌便利、土壤条件较好的田块进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田块不能集中连片,不能速灌速排,导致免耕技术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现缺苗或草害现象,有些农民便产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显,影响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受自身经费限制,极大限制了基层干部从事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免耕技术推广力度明显削弱,造成上面热心、全力推广,下面无心、无力将工作落到实处的被动局面。

    二、应采取的对策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

    曹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

    2.示范指导

    实践证明,示范是加快新技术推广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试验示范田、项目基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示范田办成技术指导推广的阵地、农民科学种田的课堂。在示范推广基地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农民的积极性、适宜田块和交通,以便技术指导和农民学习观摩。示范规模不求大,但点要多、面要广、质量要高,便于农民看有示范,学有榜样,达到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目的。

    3.政策支持

    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免耕技术推广获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证。在免耕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把科技入户、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整合,加大补贴力度,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项目质量标准。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使农业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综合推广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将优良品种、适时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关键技术综合推广,形成适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对比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摸索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最后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免耕技术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让免耕栽培技术惠及更多的农民。

    5.明确技术要点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6.开展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实行物化补贴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曹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635元/t,供应尿素375kg/hm2,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8.实行农机农艺结合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9.抓好宣传培训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0.强化技术服务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三、推广应用成效

    免耕栽培实行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和污染,减少翻耕环节,不动土层,土壤蒸发量小,失墒少,同时表土细碎,保墒性能好,有效养分含量高,播种后出苗快、苗齐、苗壮,利于高产。与全县平均产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产495kg/hm2,节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种比翻耕播种增产180kg/hm2,节本增效1170元/hm2。

第3篇: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水稻旱育稀植 栽培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98-01

1 古登乡基本情况

古登乡位于泸水县北部的横断山脉纵谷区,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县相邻,西依高黎贡山同缅甸毗邻,北接洛本桌白族乡,南连称杆乡,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农业乡。境内山岭罗列,山高谷深,地势高差悬殊,最高海拔4379米,最低海拔907米,气候因海拔差异,高低错落,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总面积328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有3831户1456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4户14065人,耕地面积16249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其中水稻102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8%。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现状

通过泸水县农技推广中心在上江乡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后,98年开始在古登乡进行推广,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900亩,占全乡水田面积的88.23%,平均单产为465千克,较常规育种和栽培(对照)平均单产370千克增96千克,增长幅度为25.67%,按每千克稻谷市场价3.00元计算,亩增加经济收入288元,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存在的问题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为古登乡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许多存在的问题亟待今后努力解决。主要表现在:

3.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低

古登乡现有水田面积1020亩,以2015年推广面积最高年900亩计,古登乡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覆盖率为88.23%,尚有11.77%的水田面积还未得到推广普及,水稻旱育栽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应还未完全显现,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2 技术服务和培训成本高,农民接受技术能力低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科技含量较高,虽然通过十余年的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农民能基本掌握其规范操作栽培技术,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民居住分散,人地分离,交通不便,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成本高,致使部分农民不能规范操作栽培技术,管理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3.3 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受历史进程的制约和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群众经济收入低,再加上乡级财政财力有限,缺乏资金扶持,导致在水田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上投入不足,据统计,每667O投入不到所需的50%,直接影响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3.4 面积分散,管理困难

农村实行,农民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但因统分经营机制管理不够健全完善,加之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导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难以集中连片规模生产,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难度,制约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推广普及和发展。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发展对策

总结借鉴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取得的经验,以及尚存问题,结合古登乡具体实际,建议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及农技部门要加强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领导,进一步深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全乡稳粮增收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落实以下四项措施,引导和强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发展。

4.1 加大行政措施力度,落实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群众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要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乡得到大面积推广,使之获得规模效益,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着后盾。得力的行政措施必须体现在上下领导思想认识统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要善始善终,赏罚分明,具体事项要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4.2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

资金投入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保证,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以增加群众自行投入为主,结合农民最讲究和注重眼前实惠的特点,按照计划到村、样板到村、培训到户、示范到田的要求。建立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带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种植水平。

4.3 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改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条件

在巩固和完善已建成的高稳农田地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基础施设建设,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拓展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创造良好条件。

4.4 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科技素质

农民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因此,农技部门在争取得到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进一步严格规范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培训工作,促使农民掌握水稻旱育稀植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5 结论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具有高产、早熟、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和省秧田等优点,同时兼备了投入少、产出高、综合效益高的特点。因此,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作物栽培学》南方本,文编:杨文钰、屠乃美;

第4篇: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杂交水稻;品种推广;存在问题;对策

良种是农业增产的内在因素,是农业生产其他措施不可代替的重要生产资料。目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由于在栽培措施上没有完全配套,致使本身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据调查,同一品种大面积产量与自身的生产潜力之间相差在750~1 500 kg/hm2。

1 存在的问题

1.1 盲目相信良种

选好良种不需要更多的投入就能获得较好的收成,但是每一个优良品种都有其不同的栽培技术要求,有的农民认为良种是“万能”的,无论怎样种都应该高产;有的农民看见别人种什么品种,不顾自己的实际生产条件,同样种该品种;甚至有的农民购买了良种,不索取品种介绍,不阅读栽培方法,仍按“老皇历”种植;许多农民虽然舍得投入购买良种,但舍不得投入与良种配套所需的化肥、农药等物资[1],如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一个好品种,但很多农民在种植时化肥施用量上仍按照一般杂交稻的施肥水平致使其达不到所需要的需氮量,而使两优培九减产。

1.2 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脱节

目前,我国的种子推广与技术推广分属2个单位,种子推广单位认为,把种子卖出去,推广有关技术不属于自己分内工作,所以重视品种推广,不重视配套技术推广。而技术推广单位对新品种配套技术不了解或了解不详,也就谈不上推广配套技术,这就从体制上制约了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

1.3 重培育品种,轻栽培研究

培育一个品种相对于栽培技术的研究方面,更容易出成果,而且获取的经济效益要直接得多,审定通过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卖专利权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千万元。这就导致了科技人员的研究重心向育种方面倾斜[2],品种出来后,在栽培方面只是介绍、标明一些大同小异的栽培技术,不能指导种植者针对品种特性而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如有的品种需要稀植,有的品种则需要适当密植,有的需肥量偏大,尤其是需氮量偏大,结果都按生产7 500 kg/hm2稻谷施纯氮150 kg/hm2的标准进行施肥,而无法获取高产。

1.4 种田者素质低

现阶段农村真正从事种田的农民多为妇女、老人和儿童。许多中青年(甚至包括妇女)都外出打工,留下的种田者体力弱、文化低、接受(科学种田知识的)能力差,迫使多数农民种植应付田。

2 对策

2.1 因地制宜,正确选用良种

良种在作物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不用置疑。但是选用良种也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使用者所处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田土肥瘦选用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一般要注意选择生育期要适中(主要是适合当地)、抗性要好(尤其是抗稻瘟病)、丰产性要稳定、米质较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3]。

2.2 种子推广部门加强售后服务

在目前的情况下,种子推广单位在实施育、繁、推一体化的过程中,从增强售前、售中、售后优质服务的角度出发,不但要搞好种子硬件推广,而且还要搞好配套技术软件推广,在推广新品种的同时,组织技术力量对育成品种所介绍的配套技术,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试验,提出更加完善的品种配套技术。在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田的同时,建立起该品种的配套技术示范田,以明显的示范效果,让广大农民直观地认识、自觉接受良种与良法。

2.3 重视栽培技术研究

国家应在水稻新品种的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投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研究力度,使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有机结合,让新品种充分发挥其品种特性,发挥其增产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针对农村劳动力短缺和生产者素质弱化等问题,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突出轻简高效技术的应用[4]。目前,简化旱育秧、免耕移栽、免耕定抛、再生稻等技术已经成熟,可实现增产5%以上,增效1 500元/hm2以上。当前,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先进实用、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的规范化到位程度,大力开展高产示范,既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果,又要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企业抓订单,大力推进水稻产业化开发,真正把高产创建示范片建成“盯着市场转、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示范窗口和“产业链条延长、产品档次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的长效基地。有条件的地方,要整合项目,转变技术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品种统供、秧苗统育、专业队统栽(机插)、肥料统配统施、病虫统防统治、机械化统收,以专业化服务促进环节性流转,提高水稻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技术到田到位率。要借鉴江苏、浙江等省的经验,在加速推广机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机播机插的研究和示范,通过效益来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 提高种田者素质

农民是最终选择良种和从事其良种栽培的主体。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要培养新1代青年农民,让其在家庭经营中发挥主力作用,如果从事种田者人力实在不足,可以走调整结构的路子,把相对土质较差、阳光不足、保水保肥能力弱的低产田土调整种植其他作物,或栽成原料林;良田好土种植粮食作物,减少逗工和劳动力投入,从而确保农村经济增长而粮食产量不减。

3 参考文献

[1] 郑家国.关于水稻持续增产的技术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1996(1):3-4.

[2] 廖华松,刘振芝.新化县水稻新品种推广刍议[J].作物研究,2005(1):60-61.

第5篇: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起以及深入发展,无疑是为广大的农民带来了发展契机。本文重点探索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情况。

    1 无土栽培概述

    无土栽培的科学定义,就是不用天然土壤,而利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的营养液来提供营养,并可使得植物能够正常的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种植技术。[1]该方法使得植物的生长摆脱了土壤环境的诸多束缚,并且,还可以对其所需的营养成分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培养出高品质的优良作物。

    目前,无土栽培形式主要包括水培、基质培以及雾培。其中,水培是指植物部分根系悬挂生长在营养液中,而另一部分根系裸露在潮湿空气中的一类无土栽培方法。[2]这种方式植物生长周期较短,经济效益好,并且,还不会受到污染以及季节限制,适合工厂化生产。

    2 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发展现状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它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使用基质,不用传统的营养液灌溉植物根系,而使用有机固态肥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种无土栽培技术。[3]

    有机基质一般采用当地价格低廉的农作物秸秆及加工下脚料如玉米秸秆、花生壳、食用菌渣、甘蔗渣、酒糟、芦苇末、中药渣等工农业有机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为主要原料发酵腐熟而成,因此也大大降低了成本投入。为了改善有机基质的物理性能,可以加入一定量的无机基质如河沙、炉渣、蛭石、珍珠岩等进行混配。混配比例可根据当地基质材料的成本和来源灵活掌握,原则是基质中无机物最多不要超过 60%,否则其保水保肥性能下降。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体积之比最大可达 8∶2。有机基质混配后其有机质含量应在 40%~50%以上,C/N=30 左右,总养分含量为 3~5 kg/m3左右,pH值为 5.8~6.4,容重为 0.30~0.64 g/cm3,总孔隙度大于 85%。

    目前,国内的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主要有槽式栽培、袋式栽培以及立体垂直栽培等。第一种栽培方式较为普遍。这种栽培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蒋卫杰等人研制的地上栽培槽。这种栽培槽对基质的量要求不高,仅需要30m3/667m2左右即可,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且,蔬菜的生长量以及产量都相对稳定,并未出现减产现象。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主要适用的蔬菜品种包括:番茄、辣椒、茄子以及瓜类蔬菜等。

    3 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我国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步伐正在加快,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它将利用有机固体废弃物合成环保型有机栽培基质,对基质的原料来源进行筛选与分类,对发酵过程进行标准化控制,使生产出的基质具有质量稳定性并形成产业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设施水平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现代化控制仪器仪表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与普及,并根据我国目前设施蔬菜的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多样化的需要,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工厂化和小型化、家庭化的方向发展,并将出现高度设施化和简易栽培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工厂化生产和商品化的实现,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家庭中的使用也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阳台、屋顶等空闲地种植蔬菜。

    4 结论

    随着我国无土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无土栽培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尤其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研制成功以及广泛应用,不仅有效地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还实现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和盐碱地以及沙地的使用效率,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尽管在技术的研究水平上还相对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杂交水稻;推广;问题;对策

良种是农业增产的内在因素,是农业生产其他措施不可代替的重要生产资料。目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由于在栽培措施上没有完全配套,致使本身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据调查,同一品种大面积产量与自身的生产潜力之间相差在750~1 500 kg/hm2。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相信良种

选好良种不需要更多的投入就能获得较好的收成,但是每一个优良品种都有其不同的栽培技术要求,有的农民认为良种是万能的,无论怎样种都应该高产;有的农民看见别人种什么品种,不顾自己的实际生产条件,同样种该品种;甚至有的农民购买了良种,不索取品种介绍,不阅读栽培方法,仍按老皇历种植;许多农民虽然舍得投入购买良种,但舍不得投入与良种配套所需的化肥、农药等物资[1],如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一个好品种,但很多农民在种植时,化肥施用量上仍按照一般杂交稻的施肥水平,致使其达不到所需要的需氮量,而使两优培九减产。

(二)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脱节

目前,我国的种子推广与技术推广分属2个单位,种子推广单位认为,把种子卖出去,推广有关技术不属于自己分内工作,所以重视品种推广,不重视配套技术推广。而技术推广单位对新品种配套技术不了解或了解不详,也就谈不上推广配套技术,这就从体制上制约了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

(三)重培育品种,轻栽培研究

培育一个品种相对于栽培技术的研究方面,更容易出成果,而且获取的经济效益要直接得多,审定通过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卖专利权,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千万元。这就导致了科技人员的研究重心向育种方面倾斜[2],品种出来后,在栽培方面只是介绍、标明一些大同小异的栽培技术,不能指导种植者针对品种特性而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如有的品种需要稀植,有的品种则需要适当密植,有的需肥量偏大,尤其是需氮量偏大,结果都按生产7 500 kg/hm2稻谷施纯氮150 kg/hm2的标准进行施肥,而无法获取高产。

(四)种田者素质低

现阶段农村真正从事种田的农民多为妇女、老人和儿童。许多中青年(甚至包括妇女)都外出打工,留下的种田者体力弱、文化低、接受(科学种田知识的)能力差,迫使多数农民种植应付田。

二、 解决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正确选用良种

良种在作物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不用置疑。但是选用良种也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使用者所处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田土肥瘦,选用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一般要注意选择生育期要适中(主要是适合当地)、抗性要好(尤其是抗稻瘟病)、丰产性要稳定、米质较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3]。

(二)种子推广部门加强售后服务

在目前的情况下,种子推广单位在实施育、繁、推一体化的过程中,从增强售前、售中、售后优质服务的角度出发,不但要搞好种子硬件推广,而且还要搞好配套技术软件推广,在推广新品种的同时,组织技术力量对育成品种所介绍的配套技术,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试验,提出更加完善的品种配套技术。在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田的同时,建立起该品种的配套技术示范田,以明显的示范效果,让广大农民直观地认识、自觉接受良种与良法。

(三)重视栽培技术研究

国家应在水稻新品种的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投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研究力度,使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有机结合,让新品种充分发挥其品种特性,发挥其增产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针对农村劳动力短缺和生产者素质弱化等问题,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突出轻简高效技术的应用[4]。目前,简化旱育秧、免耕移栽、免耕定抛、再生稻等技术已经成熟,可实现增产5%以上,增效1 500元/hm2以上。当前,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先进实用、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的规范化,到位程度,大力开展高产示范,既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果,又要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企业抓订单,大力推进水稻产业化开发,真正把高产创建示范片建成“盯着市场转、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示范窗口,建成“产业链条延长、产品档次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的长效基地。有条件的地方,要整合项目,转变技术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品种统供、秧苗统育、专业队统栽(机插)、肥料统配统施、病虫统防统治、机械化统收,以专业化服务促进环节性流转,提高水稻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技术到田到位率。要借鉴江苏、浙江等省的经验,在加速推广机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机播机插的研究和示范,通过效益来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提高种田者素质

农民是最终选择良种和从事其良种栽培的主体。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要培养新一代青年农民,让其在家庭经营中发挥主力作用,如果从事种田者人力实在不足,可以走调整结构的路子,把相对土质较差、阳光不足、保水保肥能力弱的低产田土调整种植其他作物,或栽成原料林,良田好土种植粮食作物,减少逗工和劳动力投入,从而确保农村经济增长而粮食产量不减。

参考文献:

[1] 郑家国.关于水稻持续增产的技术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1996(1):3-4.

[2] 廖华松,刘振芝.新化县水稻新品种推广刍议[J].作物研究,2005(1):60-61.

[3] 赵民军,何吉昌,罗继进等.水稻新品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种业,2006(10):47-48.

[4] 江冉,王洪敏,王秀梅.水稻品种推广中主要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05(9):48.

第7篇: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免耕栽培;存在问题;推广机制;成效;安徽蒙城

免耕栽培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集生物、化学、机械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于一体的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蒙城县通过不断创新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蒙城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对免耕栽培技术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不大;二是大型农机具数量较少,农忙时节难以满足需求;三是免耕栽培技术不规范,秸秆处理不理想,下种不匀,缺苗断垄和病虫害发生严重;四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妇孺难以收拾秸秆,因此,秸秆还田技术仍待改进。

2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机制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2-4]。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

蒙城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局、农委、农机局、水利局、气象局等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

县农技推广中心成立免(少)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乡镇农业综合站站长为项目区乡镇技术负责人,县农技推广中心包乡镇农业技术指导员配合农技站长开展工作,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负责各村的示范推广。

2.2明确技术要点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 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 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2.3实行农机农艺结合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4抓好宣传培训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5强化技术服务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2.6开展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县农委和农机局分别在漆园办事处前王村、乐土镇杨桥村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片,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7实行物化补贴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蒙城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超级产粮大省奖励资金20万元,高产创建资金4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 700 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 635元/t,供应尿素375 kg/hm2,向农民收取1 315元/t,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3推广应用成效

免耕栽培实行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和污染,减少翻耕环节,不动土层,土壤蒸发量小,失墒少,同时表土细碎,保墒性能好,有效养分含量高,播种后出苗快、苗齐、苗壮,利于高产。2009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7.03万hm2,其中免(少)耕栽培推广5.33万hm2,平均单产6 465 kg/hm2;建立示范区6 667 hm2,单产7 890 kg/hm2;核心示范区667 hm2,单产9 525 kg/hm2。大豆面积3.25万hm2,均为免耕栽培,平均单产1 545 kg/hm2,其中示范区6 667 hm2,单产2 295 kg/hm2;核心示范区667 hm2,平均单产2 475 kg/hm2。与全县平均产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产495 kg/hm2,节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种比翻耕播种增产180 kg/hm2,节本增效1 170元/hm2。

4参考文献

[1] 张忠民.安康市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6(12):21-22.

[2] 严士贵,丁金海.加速安庆市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75-76.

第8篇: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技术 育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74-01

前言:随着我国农民的种植水稻的技术的不断的提高,在水稻的生产环境中,水稻栽培技术和水稻育苗技术已然成为水稻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性要素。但是如果我县农民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农户们在水稻栽育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技术方面的方式执行的不到位,稻田的保护差,从而导致水稻的质量下降,甚至产生破坏秧苗的现象,造成我县的水稻的产量下降。所以也就有了以下的措施。

一、水稻的栽培与育苗国内外的发展与变化

水稻是全球上的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播种的占地的面积大概占据了全球的粮食作物的种植的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并且在世界上大概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人们是以水稻作为主要粮食,而且中国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稻王国”,水稻的每年的产值大约占据了全球的水稻年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七之间。并且是位于全球的第一位。水稻作为一个在国民生活和经济的地位仅此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它的栽培和育苗技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并且我国的水稻栽培和育苗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水稻栽培与育苗研究的意义

在我县,农业是最为主要的生活和经济来源,也是我县人们生活的根本。而水稻在中国是一项主要的粮食生活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县的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而且,我县的面积十分的广阔,地势较为复杂,并且水稻的栽培和育苗受到的气温条件,地势的环境和种植的制度以及农民生活经济的条件的等等诸多方面和因素的影响,在我县的水稻养育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因此我县对于水稻的栽培技术以及水稻的育苗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所要对水稻栽培与育苗的研究的意义十分重要。

三、水稻栽培技术

1.水稻常用的栽培技术

关于水稻常用的栽培方式,我们要根据我县的实际的地理因素去研究,并且也要根据稻田中所含的养分,稻田中的盐碱含量,稻田的病虫害的各个方面去分析。还有要分析这几年国内外的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以及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去因地制宜的发展,这里我所要讲述的是以下的水稻栽培技术,其一是水稻牛耕人工栽培技术,其二是是旋耕机人工栽培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水稻栽培技术,在此,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由于耕种技术较落后都是人工插秧。以下将重点介绍上述两种的水稻栽培技术。

2.水稻栽培技术的优缺点

首先先要介绍的是水稻牛耕人工栽培技术,主要流程是:1先对于整个稻田的铺平和起出一些垄地,2十分重要的施肥环节,3进行插秧处理,4对稻田中水分的控制,5是除草和预防病虫毒害。其优点是利用牛耕栽培技术能够稳定的高产,增产的作用,而且利用牛耕技术能够节约成本,十分方便,虽然在牛耕技术上的劳力大了点,但是这一切是综合了我县的实际情况而定的,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的环保。但是此栽培技术依旧是对于地势的要求有一定的要求,只要老牛进入了稻田中,就可以我们的进行了水稻牛耕栽培技术的实施了。其二是旋耕机人工栽培技术,基本上是一样的,首先要人工把旋耕机开到田地中,先将整个稻田铺平,然后再进行人工插秧处理,所以在旋耕机耕田时,根据不同地方的地理形式,并不适用于每块田地,只有一些土地整改后有公路的地方才能进去,所以要及时对道路进行检查。

3.水稻栽培所注意的问题

对于水稻栽培时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在技术的支持方面,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所以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要能够有一个合理化,规划化的管理水稻栽培的完善的方案,若是有一个完善的方案,我们就能够全程的控制水稻的发展与成长。

四、水稻育苗技术

1.水稻常用的育苗方式

关于水稻育苗的方式,我们要根据我县实际的地理地貌环境因素去考虑,若考虑到的地势因素的话,例如一些旱田,水田,油菜田等等,最好是利用是有塑料薄膜的纸张对其进行控制温度的旱育苗。其中一些特色的育苗方式是:硬盘育苗和旱育浅植育苗的方式,还有一些其他的育苗方式,而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上两种育苗的方式。

2.水稻常用育苗方式的优缺点

首先,我先介绍硬盘的育苗方式。有关于硬盘育苗的方式,他的育苗的成本太高,所以不利于在我县实行。其次重点介绍的是旱育浅植育苗方式。其一它的育苗的面积的范围较大,受到的光合作用的面积广阔,他所能吸收的热量也非常之多。对于热量的利用率较高,使育苗内的温度增长速度较快。出现的秧苗会早。其二其它的突出的特征是,具有适应范围广,育秧成本低,移栽无返青期,抗逆能力强,增产幅度大的特点。但是其育苗方式也存在缺点,如此育苗方式所需要的床田需要经过酸化处理或者加入调剂而配置成的标准化的营养稻田,制作此秧田的工艺较为复杂,并且此育苗方式所需要秧田的面积要大,所以在播种秧苗时不能播种的太多,若播种的太多,秧田内也就难成状苗。

3.水稻育苗所注意的问题

关于水稻育苗所注意的问题,首先是有关温度的控制,为了保证秧苗能够过早的发芽,早点出现整齐的秧苗,在旱育苗出现秧苗时要做好保温管理的事情。且一定要在此时盖好秧苗的塑料薄膜,并且要保持塑料薄膜的透光性,增加薄膜内的温度。其二是有关水分的控制,播种秧苗的稻田内的水分缺少,不足的话,也是影响秧苗的出苗率,因此要在此时检查稻田中的水分的情况,若不足时,应当及时补水。其三是预防病虫,鼠害等等情况,所以要在此时及时观察,打好防疫药水。

五、总结

纵观全球的水稻栽培和育苗的技术的发展历史,不能够以已在世界的前列而骄傲,要真正的为我国的水稻栽培户们考虑,清楚更多的水稻技术,更有效的,更完善的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1]韦宏宪.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2:81-82.

第9篇:农民的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技术 栽培选种 病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51-01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也来越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为了实现中国农业大国的农业计划,国家进行大力度的政策扶持,鼓励人们发展农业,同时积极研发农作物栽培技术。而在众多的粮食作物中,玉米的栽培面积位居粮食作物之前三,为了增加玉米的产量,玉米生产规模朝着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模式前进,国家越来越重视玉米栽培技术的改进,为玉米产量的增加奠定了基础。

二、玉米栽培技术现状

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玉米栽培技术会经常出现一些常见问题,这些常见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生产人员疏忽,田间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受各地方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耕地条件、区位因素等做出因地制宜的调整,同时对玉米技术中常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做出预防与处治,不断改进玉米栽培技术。

三、玉米栽培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1. 玉米品种抵抗病虫害、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玉米产量的提高跟玉米品种本身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关系,玉米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水分,气候环境优越下产量才会更高。而我国的玉米品种不够优良,抗病虫、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改善玉米品种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2. 种植前土壤翻土不够彻底

玉米生长形态长硕,比普通农作物需要更多的养分,而吸取养分则要靠玉米的根部,所以一般玉米的根部都非常粗壮,深入地底。在玉米种植前没有深入的翻耕,玉米无法深入吸收土壤里的水分与养分,在遇到恶劣天气时,玉米植株就容易倒覆。

3. 玉米种植密度不合理

在运用玉米栽培技术时,不能准确的衡量玉米种植的密度也是玉米种植技术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玉米生长过程中必然经过枝叶繁茂的过程,跟其他粮食农作物相比,玉米种植需要的空间就更难掌握,农民不能判断合理的种植密度,都是依靠经验来决定玉米种植密度。而种植密度又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解决玉米栽培技术中所遇问题的途径

1. 认真选种

在玉米播种前,需要对玉米的种子进行认真选购。在分析当地自然环境之后,趋利避害选取最适合的种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培育出了新型杂交玉米种子。选购枝叶收敛,种子抗性强的品种,即使在突发天气灾害下,只要及时处理,也能够存活,另外枝叶竖直,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减少了每株玉米所必需的生长面积,对于大面积种植的农民来说,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玉米的收益。

2. 仔细耕土

选好种之后,就要对播种前的土壤进行深耕。为了使玉米苗的根部茁壮成长,翻土的深度要深于地下二十公分,翻土工作越充分,玉米生长越茁壮。准备工作做好后,选定适宜的天气进行播种,这样做有利于防止突发性自然灾害对种子存活率的影响。在气温方面,而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区分,平原日均温高可以在初春时进行播种,在高维度地物,日均温较低,太早播种达不到玉米生长的基本温度条件,种子就要遭受低温侵害,很难成苗。选定播种日期后,在播种时要整体考虑种子播种时的一致性。其中包括播种密度、播种深浅等,以免出苗不齐。在玉米栽培技术中,前期的选种、耕地、播种是玉米栽培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认真而又细致的准备之下,为玉米产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3. 防治病虫害

在应用玉米栽培技术时,防治病虫害是玉米栽培的重点工作之一。病虫灾害一般出现在降雨量丰沛,农田排水不畅,气温较高的时期。农田有大量积水,高温、高湿为病虫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玉米生长最脆弱的时候就是成苗阶段:一方面,低温冻害可能使种子在还未破土前就已经死亡;另一方面,刚破土而出的玉米苗在不利的积水条件下遭受病虫灾害的威胁。因此,治理病虫害要从苗期开始,在玉米苗成长初期,应及时监控玉米苗生长情况,做好田间病虫监测工作,雨水过多时做好田间排涝工作,降雨稀少时注意农田的灌溉工作。病虫防止要以预防为主,实行综合防止。发现病虫初期可以采取生物防止,若局势不能控制,再实行化学防治。化学农药的使用会使玉米产生抗药性,同时农药的使用也会造成土壤污染使土壤肥力降低,要谨慎使用。

五、总结

玉米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对提高玉米总产量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目前玉米栽培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着重体现在玉米种植的两个重要时期,并通过分析和论证,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为玉米栽培技术的更好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郭银巧. 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北农业大学,2005.

[2]邰连春. 基于工学结合的玉米栽培技术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0,12:145-147.

[3]郭银巧,李存东,赵春江,郭新宇. 玉米栽培理论及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05,01:95-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