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保护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为主题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
继续围绕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组织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落实《关于开展兵团团场团歌比赛的活动的通知》要求,做好师市新年团歌演唱活动相关工作。对乡镇文化站和团场文化活动中心检查指导。加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街道社区工作。继续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继续实施“舞台艺术三下乡”演出活动。
(二)加强专业艺术生产和重点文化项目提高。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兵团记忆》文化项目剧目的展演和巡演工作,争取取得国家文化部和国家博物馆的支持,把兵团精神向全国人民展现,让石河子在全国闻名。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
继续组织开展文化市场整治行动。一是加大对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整治力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对游戏市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游艺娱乐市场秩序;三是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四是深入开展动漫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侵权盗版动漫产品及动漫衍生品行为;五是继续开展网络文化市场整治行动,及时总结办案经验,完善网络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制度,有针对性地查处一批网络文化市场案件,并通过以案代训、集中办案、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一批网络执法业务骨干;六是继续开展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重点保护优秀文化产品;七是狠抓 “扫黄打非”,重拳打击政治类、非法宗教类文化垃圾。
(四)加强文物征集和保护工作力度。
拓宽藏品的征集领域和途径,筹划上海知青方面文物征集工作,同时与北京、天津、武汉、山东、河南、大连的对接谈巡展事宜。积极申报争取国家、自治区、兵团扩建20__—3000平方米临时展厅项目。充分利用文物普查成果,启动编制石河子市文物保护规划,确保文物保护单位有固定的经费进行日常维护、维修,保证文物的完好与安全。继续与各有关单位协调,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博物馆藏品的征集领域和途径,做好社会收藏群体的公关工作,提高保护利用效率。
【关键词】轨道交通;资源利用;建设协同
1.引言
为了对该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情况即建设协同现状做一个深入的调研,我们进行为期12天的实地调研,分别走访了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规划局、和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各代表性站点,向规划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详细了解该市地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建设协同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形成了对轨道交通资源利用情况即建设协同问题的调研报告。
2.轨道交通发展的短板
2.1轨道交通的发展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新颖的交通工具,以其大运量和快速、安全、可靠及节能、低排放等特点,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的重要手段。因此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城市,其轨道交通线路都是一张张充满张力的网络,而国内城市的发展更加迅猛,轨道交通规划更加宏伟,一线城市线路网日趋成熟,二线城市正在紧锣密鼓的发展轨道交通。
作为交通干线,轨道交通经过人口稠密的闹市区,向其外延的郊外线路,若干时间后又成为新的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扩大城市范围、开发新土地的一种重要形式。与此同时,产生出两个问题:首先,建设轨道交通要保护周边建筑环境(如不加以保护,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其中包括对周边文物、高楼、桥梁、隧道、民居的保护;其次,周边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又会面临轨道交通保护难题,其建设过程中会出现车站开裂漏水、隧道沉降、管片受损等现象,严重时导致地铁受损甚至停用。
为了保护轨道交通的安全,人们殚精竭虑、想方设法、不惜工本。近年来的地铁事故也为地铁施工安全敲响了警钟,随着对地铁保护要求的提升,地铁保护费用不断升高(尤其像宁波、杭州、上海的软土地基,其保护费用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亿,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轨道交通的修建过程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史也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奋斗史。建设和保护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如此带来的施工难度,资源浪费越来越令社会难以承受。
2.2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该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从2002年就开始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一、二号线的建设将缓解该市中心区交通压力、引导周边新城的开发。总的来说,该市在轨道交通发展时间上较晚,但这对该市来说也是有利的,借鉴已有的经验、措施,在设计之初就全盘考虑,提出了“建设协同”的理念,来解决轨道交通建设中的难题。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该市从第一次规划的6条线路,在五年后又不得不进行第二次规划,增加到10条线路,那么之后的线路与已经建设的线路之间的协同,又将是未来10年轨道交通要处理的“建设协同”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轨道交通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同深度,这两者之间协同什么、怎么协同将决定未来该市的轨道交通能否较好的与城市的高速发展相匹配。基于该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该市轨道交通进行一次深入的调研,来了解该市现阶段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前一阶段“建设协同”的效果,为下一阶段的建设提供些参考。
本次调研中,问题的第一方面,是近距离施工,对对方的保护理论上是否成熟,技术水平可否达到,经济上是否可行;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在轨道交通建设之初提出一种类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施种种超前的措施,大大降低各自的保护程度,以此来减少成本。这种措施即为“建设协同”。
3.轨道交通建设案例分析
3.1案例一:基坑保护
轨道交通的地下车站基坑大多邻近已有建筑物、地下管线、高架道路等。因基坑卸荷致使维护结构本体受力变形,引起周围底层地下水位和土地应力状态的改变,特别是软土地区深基坑的开挖,通常产生较大的维护结构变形和地面沉降,从而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房屋开裂,管道泄漏,甚至支撑体系失稳、基坑坍塌。该市大部分地区更是因软土地基,一些沉降指标都无法达到要求。
近年来因软土地基失稳引起的安全事故屡见报端。2008年11月15日下午15时20分左右,某项目施工现场发生坍塌事故,整条道路塌陷100多米长,塌陷深度20米左右,导致河水倒灌。多名工人被压在坍塌的坑道中,4人遇难17失踪。事故原因是土壤液化以及基坑挡土墙薄弱,造成基坑突涌。
3.2案例二:文物保护
该市市区存在大量文物,某线路区间隧道侧穿多处文物点。其中某文物点塔身结构边距离区间隧道结构边的最小为14.091m。轨道交通线路还要经过该市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没有桩基础,结构老旧,刚度低,常有楼房出现安全问题。这些都为给轨道交通的建设带来了难题,不对文物和民居加以细心合理的保护,所带来的文物破坏,民居变危房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3案例三:隧道保护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也在大规模开发建设,就不可避免的在已建地铁隧道附近出现各式各样的施工活动。周边环境的施工如基坑开挖、隧道施工、桩基施工、大面积堆载等,会对软粘土地基造成挤压扰动,改变地基土的应力状态和地基土的变形特性,从而导致地铁工程变形。于是,又产生了一项新的工作,周边环境对轨道交通的保护。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大量具体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规律性的结论,如:在隧道外部注浆纠偏能够及时纠正地铁隧道,但其综合效果还不甚理想;时空效应原理是减小隧道上抬变形的有效、经济的措施,适当的地基加固和降水有利于减小上抬变形;地基加固体和地下结构物作为异质体对邻近基坑开挖产生的位移传递具有阻断作用;对紧贴基坑地下连续墙的土体进行二次加固,可有效控制相邻隧道变形,可采取设置隔离桩和跟踪注浆法等措施对地铁隧道进行保护。
4.该市轨道交通“建设协同”现状
4.1硬件改进(施工技术)
1.基坑保护
针对基坑施工卸载引起的周边环境沉降变形,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问题在于,各地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多样,周边构建物的个体差异也很大,保护实属不易,因此,设计以保护周边构建物为基本前提,划分保护等级,进行设计计算,提出变形控制指标,进而提出控制变形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监控,严密组织施工,用各种手段来减少基坑的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该市轨道交通针对高含水量、高流变性、高孔隙比、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渗透性、低强度(俗称五高二低)的软土地层,在上海地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再改进计算分析方法,取消标准宽度区段格构柱、连系梁,目的是为了加快开挖、出土、支撑速度,控制无职称暴露时间。优化后方便长臂挖掘机开挖、双边出土,控制无职称暴露时间、控制变形(这是全国唯一的)。另一方面,是优化底板下翻梁结构,取消底板下翻梁或采用加厚地板的方案来取代下翻梁,更加快施工。最后该市所有车站主体结构均采用地下连续墙结构,可增加维护刚度,重要的是通过优化设计,车站建好后连续墙不用拆除,可作为车站墙体的一部分,节约了资源与成本,提高了效率。采用先进的钢支撑架设,支架架设前后测斜变化量,再分析加固对变形的影响,对各施工站点基坑分阶段变形分布。这些数据将对最后的对策的决定其关键作用。最终保证基坑施工对周边构建物的影响在合理范围内。
2.文物保护
针对文物保护,该市轨道交通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方面,采用Peck曲线等公式估算盾构施工对周边环境(古建筑)的影响程度,必要时采取事先的处置措施。另一方面,主要是在盾构机的机械操控和施工工艺上实施调整和管理。通过多次的试验,提出了适应高流变性软土的盾构近穿时的土仓压力、注浆压力设定方法,将该市的土仓压力设定修正系数确定为1.05-1.1;随着盾构的掘进,周边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动态调整盾构土仓压力、注浆压力。形成出土速度、土仓压力控制、同步注浆、通用环管片排版、盾构管片精细化拼装等,盾构近穿古建筑,穿越江流、保护周边环境的施工控制技术。通过实时监测,确认盾构穿越对古建筑为造成影响,通过对古建筑外观检查,均无发生破损。两条线路共32.87公里盾构施工,未对周边构建物造成重大的影响,但存在沿线的地面沉降等现象,房屋开裂现象也不少。
3.隧道保护
该市二号线的一个站点在已经开始建设之后,提出在该站点边上盖物业,为保护轨道交通,多出3000万的资金。还有一处位于该市新城C1-6/7基坑,在该地块进行基坑开挖时将大坑划为适当的小坑。靠近隧道方向划成类似地铁车站的长形坑,前期起到隔断作用,后期便于采用快速施工和信息化管理,方案实施后为指挥部节约了20%的成本。
4.2软件创新(管理技术)
该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在该市地铁一期建设之初就提出基坑开挖的风险管控思路; 引入安全风险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引入第三方检测管理;开展静态风险评估工作;提出风测预警指标;提出基坑开挖“三图四表”管理办法;建立三级监控与预警管理体系;严格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谨超挖”的原则。通过以上各项改进,无支撑暴露时间从原来的21小时缩短到12小时,该市已完成的36个深基坑,均未对周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该市市政府建立地铁保护机制,通过了有关地铁保护的法律文件,成立了地铁保护办公室,并着手研究关于保护车站及盾构隧道的理论和方法,减少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该市还尝试性的学习上海经验,对地铁周边的开发土地先打好地基在进行土地出售。这对开发商和该市来说,无疑是最经济的方法。
但是还存在的不足有:
1. 从建设时序上看,两侧房屋本可以都在盾构到达前施工。全市现在仍处于保护状态施工的有二十多个工地,不少本是可以调整开工时间来解决问题的。这完全可以通过提前规划来实现。
2. 但道路沉降,房屋开裂等问题突出,周边环境的保护难题远未解决。这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
该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协同在多种层面上都存在,线网层面最有代表性,施工层面也有不少案例。轨道交通的建设经历了单线建设,道路网规划的过程。一条线的修建过程未考虑其他县的接驳,导致后期建设中面临种种困难,耗费大量资源的情况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在出现,该市轨道交通的全局规划做得非常到位,例如该市轨道交通1-6号线,每条线两两之间都预设有接驳点,每个接驳点在先施工线路施工时做好配套施工。
5.结语
经过这次实地调研,我们从指挥部、规划局、建设局、建筑施工工地一路走来,了解了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相比于其他城市,该市轨道交通自提出“建设协同”这一指导思想后,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借鉴经验,在土质情况差、线路经过路段情况复杂的条件下,以较低的社会成本,使轨道交通的建设安全、有序、绿色的推进。我们认为,所谓协同的理念,就是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体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无论是在该市的老城区或是新城区,轨道交通与周边既有或将有构建物的矛盾都无法回避,各自实施保护也无可厚非,但若以建设协同,绿色节能的概念,提出种种超前的有利于各方的措施,以此来大大减少社会总成本,一来实现对各方利益的平等保护,二来使协同、可持续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桥梁与隧道[J].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61.
[2]王梦恕.轨道交通[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2003,(4):70-71.
[3]朱瑶宏.建设协同[N].宁波:宁波日报,2014-04-25 (2).
[4]段琼蕾 邵巧宏 尤畅 邹洪珊.轻轨事故原因初步查明 贝雷梁局部失稳导致坍塌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6-6041(2012)01-0087-03
1 图书馆公共关系概述
图书馆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组织,经常与其他社会组织发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图书馆公共关系是“图书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促进与公众的理解与合作,对内不断加强团结,对外不断扩大影响,树立良好形象,争取社会的支持和协助,从而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一种活动。”[1]
公共关系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起源于美国。1889年,美国人约翰•科特•达纳(John Cotton Dana) 率先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2]此后,公共关系在图书馆界逐渐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引入了“公共关系”,在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之后,公共关系开始逐步渗透到我国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
图书馆公共关系分为对内关系和对外关系。对内公共关系的对象是馆员;对外公共关系的对象是图书馆的外部公众,如读者、新闻媒体、政府主管部门等。本文集中讨论的是图书馆的对外关系。
2 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
本文以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公关活动实践为实例,介绍并探讨图书馆如何开展公关活动。
2.1形象公关
图书馆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窗口,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对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成功塑造的“平民书吧”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供借鉴的案例。
2.1.1案例介绍。[3―4]2007年3月,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新馆开放,以“平民书吧”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该馆的环境布置、阅览桌椅的摆放等都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身心需求,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给人以宁静、闲适、放松的心灵享受。该馆设有咖啡厅式的书吧、供孩子游戏的亲子乐园、市民VIP研究室等,满足了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研究员、一般民众等不同阶层的阅读需求。在这里,市民们不仅可以在舒适优雅的环境中享受阅读,还可以聆赏“岭南大讲坛”名家讲座,欣赏名家画展,参与免费培训。越秀区图书馆的“平民、休闲、倡导全民悦读”的理念让图书馆真正走进民众。据统计,这个面积仅1万平方米、藏书20万册的“书吧”,在开业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迎来20多万读者,平均每天近5 000人。该馆在全国首创的“平民大书吧”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全民阅读效果获得了行业专家和同行的认可,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2009年度“全民阅读”先进单位。
2.1.2案例启示。从公共关系视角来看,塑造图书馆形象是一项系统工程。越秀区图书馆的成功塑形,对图书馆形象公关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正确的形象定位。图书馆形象塑造公关战略必须具有图书馆鲜明的职业特点,其最终目标与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的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有所不同,而是力求提高图书馆的美誉度,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越秀区图书馆从唤醒、培养民众的阅读习惯出发,将新馆打造成一个休闲、舒适的大书吧,让公共图书馆走进了民众的生活,自然引起了民众的共鸣和关注。
(2)捕捉有利时机。不同时期的组织形象塑造途径和方法有所不同,如果能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政府支持下,越秀区图书馆在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争取到把黄金地段的办公大楼改造成越秀区图书馆新馆,以“平民书吧”这个全新形象出现,并设立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成功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眼球。
(3)保持组织形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塑造形象过程中,组织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以保证形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否则,不仅会让员工无所适从,也会导致外部公众无法对其形成一个稳定的印象。越秀区图书馆不论是在办馆理念、阅读功能布局上,还是在环境设计、服务内容上都始终贯彻“读者至上”和“平等、开放、宽松”的理念,努力为更多的民众提供便利、有效且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形象虽然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风格和路线,但又必须不断创新,随时注意图书馆与其他同类组织在公众心目中形象上的差距,通过公关策略和方法不断改进和更新组织形象。
(4)宣传推广。图书馆组织形象建立的目的是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因此,在通过各种努力塑造出良好形象时,要及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越秀区图书馆新馆开馆之际,成功运用了电视台、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开展“岭南大讲坛”和“文化展览”特色文化活动,推广“平民书吧”形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2 创意公关
图书馆要打破思维定势,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策划、组织创意来彰显图书馆价值,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下面以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语言艺术阅读实践”服务为例,简要分析创意公关在图书馆的应用。
2.2.1 案例介绍。2006年秋季,广州少儿童图书馆邀请了广州市著名语言艺术专家周小琪老师开设了“语言艺术阅读实践班”,不仅通过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少儿对朗诵的兴趣,还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不定期开展语言艺术专场表演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2.2.2 案例启示。创意公关能使图书馆在提升公众形象、增强社会影响力方面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1)主题要与图书馆服务定位相契合。“语言艺术阅读实践班”的开设让少儿读者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同步提高语言艺术水平,这与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教育职能相吻合。
(2)充分利用媒体公关。开展创意公关要注重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以扩大活动影响力。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经常组织参加“语言艺术阅读实践班”的少儿读者参加不同机构的演出,如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语言艺术专场演出,并通过广州电视台、广州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3)适应社会需求。创意公关活动不仅要符合图书馆的服务定位,也要考虑图书馆受众(读者)心理,给目标受众以较强的亲和力,即公关活动策划策略中的“借势和顺势”。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是在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语言艺术阅读实践班”少儿教育服务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州少儿的学习需求,不仅赢得了公众赞誉,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3 危机公关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处在一个开放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国家图书馆巴金赠书流失事件、信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卖座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会给图书馆带来不良影响。面对危机,图书馆应该运用各种公关手段和技巧来转危为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广东省馆)在其“北斋拆迁事件”中的表现成为图书馆界危机公关中的经典。
2.3.1 案例介绍。[5-7]2005年3月10日,《羊城晚报》要闻版刊登专题文章“最后的北斋,往事并不如烟”,使广东省馆改扩建计划中正待实施的“北斋拆迁”工程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后,《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争相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引发了中山大学学生对“北斋拆迁”工程的抗议。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参事动用“直通车”特权将情况直接上报省、市领导,呼吁停拆北斋。
对此,广东省馆迅速作出回应,在《羊城晚报》刊登专题文章当天,迅速将文物专家意见等资料送达《羊城晚报》,促使后者于次日发表了后续报道。面对后来媒体的升温报道,广东省馆通过《南方都市报》发表声明,对媒体的不实报道予以澄清;图书馆管理者接受了媒体专题采访,提供详细的背景材料,尽力消除公众的误会;同时,广东省馆起草编印了《决策内参(北斋拆迁受阻专辑)》,全面澄清事实,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随着北斋最后一户迁出,沸沸扬扬的“北斋拆迁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2.3.2 案例启示。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作为全民资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亦必须重视危机公关,才能在关键时刻果断应对,化解危机或把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面对“北斋拆迁事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及时主动地策划和进行了一系列公关活动,有效地化解了危机。
(1)快速反应而不回避。在危机出现的12~24小时内,消息会以裂变方式快速传播,其中不乏谣言和猜测。此时,图书馆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控制事态,避免更多的怀疑猜测和不良影响的扩散。《羊城晚报》最早对事件进行报道,广东省馆管理层立即与《羊城晚报》联系,促使该报刊在后续报道中援用专家意见对“北斋拆迁”明确定论,从而取得了话语权。
(2)真诚沟通。坦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发生危机时,图书馆势必成为公众和媒介的焦点,其一举一动都将受到关注。因此,图书馆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向其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广东省馆在事件中的做法先是发表声明,随后管理者正面接受媒体采访,争取了媒体平衡报道,将北斋实情呈现给公众,树立了图书馆敢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问题的正面形象。图书馆的危机公共沟通要根据自身实际,注重与受众、媒体、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与谅解。
(3)获取多方支持。危机发生时,不必急于反驳,以免失去公众好感,导致事件扩大到诚信、社会责任问题等方面,而应以积极的态度配合调查,让第三方为自己说话。面对民众的文物保护呼声和质疑,广东省馆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向社会提供相关历史档案和政府批文,另一方面也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组织文物专家进一步论证,最后通过各种方式,如邀请领导现场视察、编辑《决策内参》等,主动与各级领导沟通,及时反映相关情况,从而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由于外部专家与图书馆无利益关系,其观点容易得到公众与媒体的信任。
3 结 语
图书馆公共关系实务涉及方方面面,我国不少图书馆已开始尝试性运用公共关系促进图书馆管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代图书馆只有强化公关意识,推行图书馆公共关系建设,建立图书馆公共关系良性循环沟通机制,运用公关手段宣传提高自身影响力,提高抗衡负面批评的能力与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黄宗忠.图书馆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78.
[2] 刘雅琼.论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基于案例分析的综合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4):73―76.
[3] 陶达嫔.越秀区图书馆获殊奖并入选国家“全民阅读”先进单位[EB/OL].[2010-08-12] . .
关键词:古村落;景区;规划;协同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印迹。一方面古村落中的各类建筑、桥梁、庙宇、古树名木、等构成村落的景观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村落的规划以及所蕴含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体现着我国的人文传承,也为打造古村落景观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古村落通常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点,也是充分融合两者的重要景观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明历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以及景观价值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基于古村落景观为基础,打造乡村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的局限,导致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陷入了一定的误区,尤其是在统筹地方旅游资源,协调区域旅游开发方面,一系列较为问题突出。
现阶段国内各地旅游风景区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但规划和建设的理念过于趋同,注重山水风景,轻视文化挖掘;注重商品经济,轻视文化消费。风景区片面追求风景秀丽,对景区内可供挖掘的文化景观重视不足,典型的就是对于风景区内存在的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不足。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不清,力度不够,加之一些古村落由于历史久远,建筑较为残破,投资修复的意愿不大。二是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对如何平衡和协调古村落与景区的关系缺乏系统性方法,未能将古村落的景观价值与景区的旅游价值充分结合。
古村落景观与区域风景区规划之间呈现出较为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古村落与景区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矛盾、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和融合性。由于规划和设计理念落后,现阶段,两者之间的独立性和矛盾性被过多放大,而互且性和融合性往往由于区域旅游规划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旅游资源利用水平不足,旅游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造成困扰。本文将着眼于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重点对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作一些探讨。
一、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的关系探讨
(1)独立性
两者各自的特点体现着各自的独立性。古村落是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景观集合体,是一个典型和集中的人居环境体,具有独立的人居设施和条件,具备较为系统的生活和发展条件。而风景区通常是以山水自然环境为依托建设的休闲旅游风景区,注重人的休闲和娱乐服务。前者人工建设并从历史延袭而来供人常住,后者依自然山水风光供人游览。若两者的内在差异和互补性较差,则采取景点独立规划,但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可有效协同。如紧邻古村落的周边不具备较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而仅以古村落自身的人文和历史价值足以打造一个以古村落为诉求的旅游景点,此种情况通常会采取独立规划,但要考虑与区域内与其它景区的整合或是差异化的特色挖掘。
(2)矛盾性
古村落与景区规划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两者的主体定位上,从历史和文化价值来看,古村落具有鲜明的人文功能和价值,可围绕物理表现开发为以古村落为主体的旅游景点。而风景区规划多重视对山水的依托和利用,重视风光的价值和功用。两者的价值取向有所区别,处在不同阶层角色的理念和目标观念也具有一定差异。导致了两者的规划定位形成了一前一后的发展思路或者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因此两者在规划的定位和主体上具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3)互
古村落和风景区规划常以客观条件为基础构建起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首先缘于区域位置的邻近性和关联性,国内很多的古村落其周边往往都具有较为丰富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湖等。一方面,通常风景区的规划会涉及或影响到古村落的保护和价值开发,如果规划科学合理,古村落景观可以作为风景区的重要人文和历史景点,从而突显风景区的人文和历史价值。古村落的远瞻性保护和旅游开发有助于风景区文化价值和内涵的深度体现。另一方面,风景区为古村落人居增加了活动空间,有助于古村落人居活动的丰富性,也能通过自然风貌的牵引力,将游人拉入村落活动当中。风景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景区建设对古村落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益处。
(4)融合性
第一,古村落特有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特点使其在人居环境的功能之上具备了丰富旅游价值的人文资源,而风景区则是对自然资源进行总体协调的旅游资源集合体。二者可以说是旅游资源的不同表现层面,两者可共同作为区域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协同发展。
第二,古村落通常以人文和历史价值作为旅游资源的诉求点,而风景区则多以休闲娱乐或度假等作为诉求,两者的融合可以丰富旅游资源的诉求点,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层面来看,古村落景观和风景区的协同规划既可以相互独立为不同的旅游景区,也可以相互融合,打造为一个旅游景区的不同景点。具体如何协同规划,则需要具体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性。纵观国内古村落与风景区旅游资源在诉求点上的互补性,采取协同规划和发展的思路不管是从经济效益、还是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具有更好的可行性。
二、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的原则
两者的协同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倡导文化内涵导向原则。充分挖掘古村落传统民俗文化,建立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全面提升古村落的文化吸引力。
二是注重保护与发展互动原则。在对古村落区的物质性遗产保护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对本地区周围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从旅游产品的丰富性以及旅游人群的需求角度开展统筹和协同规划,促进古村落人文历史价值与自然资源的休闲娱乐价值相互促进的功能。
三是兼顾产品外延原则。基于古村落景观和景区诉求的差异,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以拓展景区旅游的附加值。
四是讲求景区景观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古村落景观游览和山水游览的便利性。
三、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案例分析
以温州永嘉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以典型的火山岩地貌、完整的楠溪江水系和古朴的古村落群为风景资源主体,表现出“水美、岩奇、瀑多、林秀、村古”的山水田园特色,是中国耕读社会传统生活方式和山水审美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具有游览观光、民俗体验、科学考察、休闲度假价值的特大型自然文化复合式风景名胜区。
风景区由大楠溪、大若岩、石桅岩、四海山、太平岩、岩坦溪、源头、珍溪、景区构成,其中有五大景区的功能定位都着眼于古村落景观与景区自然景观的协同,见下表1。
表1 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一览表
景区名称 面积(Km2) 功能定位 主要景观
大楠溪景区 143.76 山水游览和古村落文化区 大楠溪、五涑鸟溪溪流景观带,芙蓉、岩头、苍坡、枫林等古村落群,芙蓉峰、北坑等自然山水景观
大若岩景区 80.00 山水游览和宗教文化区 陶公洞、十二峰、百丈瀑、九石门台、崖下库、埭头村、小楠溪等,以奇峰群瀑、宗教文化为特色
石桅岩景区 124.30 山水游览、古村落文化和生态保育 石桅岩、小三峡、龙湾潭、红岩等自然景观和蓬溪、鹤盛、鹤等古村落人文景观
四海山景区 26.35 生态保育区 以四海山林场的森林资源为主,重要景点还有四海尖、焦岩绛等
太平岩景区 90.79 山水游览、古村落文化和游憩服务区 大楠溪中下游曲流、九丈滩林、太平岩、陡门、渠口等景点、古村落
岩坦溪景区 70.19 古村落文化区 林坑、黄南、屿北、溪口等古村落和大楠溪上游河流地貌景观
源头景区 63.24 生态保育区 深龙、屿山、罗等古村落,大青岗、天柱峰等山峰,百丈坑、聋耳溪两条峡谷,龙凤瀑、座石塘、母子瀑、石头湖口等瀑布,聋耳双瀑、石门坎、九瀑连潭等瀑布群
珍溪景区 72.14 山水游览和古村落文化区 珍溪的溪流风景带、花坦-廊下古村落群和水岩的自然山水景观区
永嘉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筑是中国著名民居类型之一。目前,永嘉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遍布县域全境。永嘉县目前已成功申报30个历史文化村落,其中古建筑村落20个,自然生态村落5个,民俗风情村落5个。
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选址布局巧妙、生态环境优美,每个村落都适应其特定的立地环境巧妙布局,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盆地型、临水型等几种类型。村落依山伴水,四周山野葱郁,树深林密,有着野趣天成的自然环境;进入村落后,古建筑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及房屋构造,还有历史文化村落的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能给人一种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美的享受。古村落与自然山水共存共生、唇齿相依,形成了景观上、心理上、文化上的内在联系,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与特色之所在。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了古村落与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古村落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之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古村落旅游和山水旅游的便利性和一体性,重点选取对外交通便捷、景观敏感性不高的地段集中建设旅游服务区,缓解古村落和自然风景区内部的接待压力,同时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另外,依据景点的分布规律规划绿色交通系统,在山水之间形成串联古村落之间的特色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体验自然、感悟文化、俯瞰村落田园的机会,形成特色山水文化走廊。
四、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策略
在全面保护古村落风貌的前提下,应发挥古村落的潜在优势,突出人居环境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山水自然环境,综合发展旅游事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准,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要旨在促进古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为改造更新提供技术指导。
古村落与风景区的协同规划和发展要从古村落与风景区的一体化发展入手,从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三个方面开展全面协同规划。一方面让二者的旅游资源能够互为补充,互相完善,村托景,景依村,打造兼具人文旅游和山水旅游双重属性的景观区;二要从旅游观光的便利性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实现旅游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开发和建设;三要从两者景观特色的差异性出发,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多样性体验需求。
3.1旅游资源协同发展
自然山水是古村落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保护其完整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分层次保护山地:对倾斜度较大的山地,应逐步退耕还林,对古村落周边的人工林和原始森林要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同时加强山地管理,按用地性质分为游憩用地、生态风景林用地、饮用水源保护用地和森林用地,以达到保护山系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水系保护,溪河两岸严禁砍伐树木,保护好植被;对溪岸进行形象整治,疏浚泥沙淤塞;严禁开采溪中奇石,恢复原有自然生态。在古村落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适度开发。可将古村落连及周边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面积纳入同一景区范围,整个景区内以古民居建筑群为主体,以生态农业、山水景观为辅助,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区。通过将古村落旅游资源和山水资源进行协同规划,可打造出丰富的景观样式,开发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旅游活动的品味,提高旅游活动的丰富性,近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增加值。
3.2旅游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需要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是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必备条件。旅游基础设施的协同一方面是景区内古村落旅游与风景旅游的基础设施协同,另一方面则是古村落旅游与区域内其它风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协同。整体的协同要依据交通流量合理分流、交通到达方便快捷、食宿设施丰富完善,食宿条件安全卫生的原则进行规划。将古村落与风景区协同规划,对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可实现土地资源、开发资金、开发力量的集约化使用,避免各类资源的浪费。
3.3旅游业态协同发展
古村落与风景区旅游业态的协同是从拓展旅游经济产业、丰富和完善旅游业态和产品的层面考虑,从古村落和风景区的景观特点和价值挖掘着手,致力于开发一系列旅游业态以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风景区的游赏是在充分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风景资源价值的充分展现和合理利用以及风景区特色和内涵的表露。要结合古村落人文和历史的景观特点和风景区山水风光的景观互补性,围绕“山水、林木、村落”三大风景资源类型,通过分景群、分时段、分主题等方式打造成观光型景点、人文型景点和综合型景点三种旅游体验。观光型景点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游览内容,人文型景点以古村落、人文遗迹或宗教史迹为主要游览对象,综合型景点则兼具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或休闲娱乐等多种游览内容。从旅游业态和产品上可形成山水文化游、科学考察游、爱国主义教育游、秘境探险游、民俗风味游、宗教文化体验游等不同的旅游主题,并根据其场地特征、视域空间、游人活动等因素设置野外游憩、审美欣赏、科技教育、娱乐体育、休养保健、民俗风情等多种游赏项目,实现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打造。
结论与总结:
旅游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古村落旅游方兴未艾。古村落不仅具有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还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态旅游资源。从古村落与风景区规划和协同发展来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古村落景观与景区规划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潜在能力相适应,注重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的发展规划以及有关管理制度、政策法规来协调人文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加强文化保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杨珍红.体验经济背景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阳山古村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陈绪造.对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思考――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耶镇青龙村半边街风貌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5):68-72.
[3] 张春然.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本文主要通过对解州镇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以及发展成功的小城镇文化旅游案例分析,得出解州今后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策略,从而提升解州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文化旅游 小城镇旅游 解州
1、 引言
文化旅游产业是21世纪的先进产业,城市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提高城市竞争力,并能够直接改善城市形象。
2、文化旅游定义
文化旅游主要凭借旅游地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自然人文景观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知识内涵,开辟寓文化、知识和教育于游乐活动中的特色项目,是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2、解州历史文化资源禀赋
2.1突出的关公文化
解州地区是关公文化的直根,以常平村关公祖庙、关公祖墓和解州关帝庙为主要文化遗存与载体的特有资源,具有强烈的交流吸引力。
2.2古老的盐文化
解州镇内的盐池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有“国家休闲度假区―中国死海”之称,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贡献、灿烂的文化享誉海内外,加上盐池有着独特的黑泥和盐浴资源,从而形成集旅游健身美容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3丰富的自然文化
解州镇南部的中条山地处太行山和华山之间,山势连绵起伏有若屏障,独特的景观风貌称为解州的一大特色。硝池的硝凇林景观是解州独具的,湖水遇风遇冷,水中的硫酸钠结晶形成美丽的硝凇景观,这些美丽的芒硝形态各异,在水的映衬下形成和谐相融的美景。
2.4未曾挖掘的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一直是运城市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解州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故乡。
2.5多彩的民俗文化
解州镇民间文化艺术异彩纷呈,民间生活丰富多彩。关公锣鼓,高跷,秧歌舞、木雕,剪纸、刺绣、布艺等作品享誉四方。
3、解州文化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综合发展成功的小城镇文化旅游模式,如深圳大芬村、山西砂河镇、成都五朵金花、洛带古镇等,旅游资源优势是发展基础,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多元化并且高度关联的产业链是发展保障。
解州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处于晋、陕、豫交界带,周边与河南的洛阳、三门峡以及陕西的西安、临潼等景点也能形成了旅游圈,应利用其地理条件进行大景区一体化设计,并完善景区相应服务设施、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系统。
4、解州文化旅游定位目标
世界级关公文化旅游地,民族文化故里,关公精神家园;国家级优秀旅游目的地。
5、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5.1文化旅游开发思路
(一)挖掘文化内涵
通过对关公文化的解读挖掘关公文化的深层内涵,以祭祀庆典的形式突出关公诞辰,以民俗表演的形式再现关公形象。通过对关汉卿及其戏曲艺术的挖掘,以中国戏曲节和古典文学研究基地的形式突出当地的古典文化。
(二)打造主题形象
关公的“忠义仁勇”形象深入人心,仁义、忠诚也是商家提倡的道义标杆,是行为诚信的样板。以关公形象为主题,以盐文化、山水文化、古典文化为发展动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三)提升服务水准
建立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信息、消费和保障三大旅游服务系统。
5.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以关公文物保护为根本;以建设策划、文化宣传为路径;以特色文化主题开发为目的的开发模式。
5.3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5.3.1创建文化旅游产业链
围绕关键的关公产品,将从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的各个不同产业部门联系起来,使解州旅游从以观光游览为主向集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文化欣赏、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模式转变,拉长旅游商品链。
5.3.2打造文化品牌
关公故里:忠义仁勇 ;商界、企业界的守护神、行业神。
山水相望古意解州:山水特色、地方民俗、特质景观
5.3.3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基地
关公文化旅游基地:通过挖掘关公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结合关帝庙景区,以关公主体形象打造旅游基地。
关公影视基地:以影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主题园,有影视拍摄和观光旅游两大主功能。
戏曲研究基地:以研究中国的曲为主,吸引广大对中国古典戏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前去长期驻扎。
农业观光旅游基地:打造休闲农业,让旅游者亲身参与到农事活动中去,旅游者可以通过这一旅游节目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而且可满足其休闲、社交等多层次旅游需求。
生态旅游基地:盐池有着黑泥健康美体的先天条件,硝池有着养殖养生的条件,中条山有着独特的景观风貌,适于生态养生旅游以及户外运动旅游。
5.3.4举办社会节庆事件
祈福大典――关公祭祀:关公信仰的内容包括祈雨、驱瘟疫、求财、求学、求医、求子、求找物找人等众多方面。有了祈福祭祀的旅游事件, 民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寻根问祖――关公国际文化节:解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关帝庙会是集祭祀关公、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群众集会。打造关公国际文化节,以此吸引黄河金三角圈甚至是海内外游客。
精神家园――关公文化国际论坛:体现传统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是关公文化的精髓所在,举办关公文化国际论坛,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寻求精神家园。
诚信至上――华人商家协会:关公日益成为许多行业, 特别是商界、企业界的守护神、行业神,是人们诚信发财精神的寄托和追寻。在解州举办商家协会,是对关公作为财神代表的最好诠释。
古典回归――中国戏曲节:解州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故乡。在解州举办中国戏曲节,吸引更多对古典文学感兴趣的游客去参观欣赏。
6、结语
解州是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强镇,对解州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升解州的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更能极大地提升其文化品位、文化竞争力、整体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楠,王 颖.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突破与趋势[J].商业经济评论,2011. 01, 94-96
[2] 闫爱萍.地方文化系统中的关帝信仰_山西解州关帝庙庙会及关帝信仰调查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7(2), 68-7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搬迁问题,选择何种搬迁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搬迁收入的性质,而不同性质的搬迁收入在税务处理上的差异很大。这一方面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和税收筹划能力是个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对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需求。选择何种搬迁方式,怎样有效利用当下国家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是每个财务人员所必须做出的决策。
二、企业搬迁补偿收入涉及的税收政策
(一)企业所得税政策
2012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了《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国税函[2012]40号,以下简称“《办法》”),并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办法》规定,企业搬迁方式属于政策性搬迁的,在搬迁期间发生的搬迁收入和搬迁支出可以暂不计入当期应税所得额,而在完成搬迁的年度对搬迁收入和支出进行汇总清算,计入当期企业应税所得额计算纳税;企业搬迁方式属于企业自主搬迁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进行计算纳税。
(二)营业税政策
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如果属于因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取得的补偿收入,无论是从政府直接取得还是从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企业简接取得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行为营业税问题》(国税函[2008]277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及纳税人代垫拆迁补偿费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520号)的规定,只要纳税人出具县级以上(含)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或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报经县级以上(含)地方人民政府同意后由该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收回土地使用权文件,均属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但是,企业因转让土地使用权或不动产而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属于转让土地使用权或不动产而取得的经济利益,应依法征收营业税。
(三)土地增值税政策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同时《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进一步明确指出,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是指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除此之外,企业取得的任何搬迁补偿收入均应依法纳税。
三、案例分析——两种不同搬迁方式下的税收筹划
随着城市的发展,某化工厂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严重影响了附近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对小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不利于城市美化,也制约了工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应该省、市的环保部门、政府以及周围居民的强烈要求,该化工厂需要限期搬迁。该化工厂原址占地面积约200亩,该宗土地账面原购买价为2000万元,地上建筑物账面价值原值1000万元,累计折旧600万元,净值400万元。该化工厂董事会在搬迁前就企业搬迁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每种搬迁方式下的税收及利润进行了对比分析,详细分析如下:
方案一:企业自主搬迁
企业自主搬迁,自行转让。假设某房地产开发商愿以每亩80万元的协议价格接收该化工厂的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则该化工厂自行转让土地的总收入为16000万元(200x80=16000)。该收入属于商业性搬迁收入或非政策性搬迁收入。根据相关税法规定,企业应缴纳各种税金:
应交营业税=(16000-2000)×5%=700(万元)
应交城建税=700x7%=49(万元)
应交教育费附加=700x3%=21(万元)
应交印花税=16000x0.05%=8(万元)
应交土地增值税:由于地上建筑物账面净值为400万元,经评估重置成本价为3000万元,按50%的成新度折扣率计算,则评估价格为3000x50%=1500(万元)。故:
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金额合计=2000+1500+700+49+21+8=4278(万元)
土地增值额=16000-4278=11722(万元)
土地增值=(11722/4278)x100%=274.0065%
土地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200%以上的部分,适用税率为60%、速算扣除系数为35%。
应交土地增值税=11722×60%-4278x35%=534.9(万元)
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第四、五款规定,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由纳税人自行转让原房产的,比照本规定免征土地增值税。符合上述免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本条款中的因“城市实施规划”而搬迁,是指因旧城改造或因企业污染、扰民(指产生过量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使城市居民生活受到一定伤害),而由政府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已审批通过的城市规划确定进行搬迁的情况。该化工厂由于其生产活动对环境、周围居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不利于当下城市的规划与美化,符合“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需要而搬迁”的规定,其自行转让房地产所得收入,可向有关部门申请不缴纳土地增值税,即可节约税金5534.9万元。
综上,该化工厂采取自行转让的搬迁方式下的获利情况:
缴纳土地增值税时的获利情况:
转让该土地获得的利润=160002000-400-700-49-21-8-5534.9=7287.1(万元)
应交企业所得税=7287.1x25%=1821.775(万元)
获得的净利润=7287.1-1821.775=5465.325(万元)
免征土地增值税时的获利情况:
转让该土地获得的利润=16000-2000-400-700-49-21-8=12822(万元)
应交企业所得税=12822x25%=3205.5(万元)
获得的净利润=12822-3205.5=9616.5(万元)
该化工厂,因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勿需缴纳土地增值税,虽然因此企业缴纳了1383.725万元的企业所得税,但是获得的净利润却增加了4151.175万元。
方案二:政策性搬迁
按照《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2011年第590号令)的规定,《办法》指出,由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主导下企业进行的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为政策性搬迁。该化工厂选择政府主导的搬迁方式,符合《办法》中第一章第三条的规定:“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属于政策性搬迁”。
政府主导搬迁,由政府收回土地,给予企业一定的搬迁补偿。假设政府在搬迁文件中明确指出:每亩土地补偿款为50万元,地上房屋建筑及其设备搬迁补偿款为2500万元。则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偿总收入为12500万元(200x50+2500=12500)。该收入属于政策性搬迁收入,按照相关税法规定,政府收回土地所支付的补偿款不缴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和土地增值税,而只需计算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办法》规定,企业的搬迁收入,扣除搬迁支出后的余额为企业搬迁所得;企业政策性搬迁后新购置的资产,一律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处理,其支出不得从搬迁收入中扣除;对政策性搬迁所涉及的资产,《办法》也分两种情况进行了规定:一是,搬迁后原资产经过简单安装或不安装仍可以继续使用的,在该资产重新投资使用后,继续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二是,搬迁后原资产需要大修理后才能重新使用的,该资产的净值加上大修理支出,为该资产的计税成本。在该资产重新投资使用后,就该资产尚可使用的年限计提折旧,同时该大修理支出应进行资本化,不得从搬迁收入中扣除。
假定该化工厂根据搬迁规划计划在五年内将原资产搬迁至规划地,发生的搬迁费用和资产处置支出300万元,并经过大修理使得资产得以重新使用,为此花去10000万元的大修理费用,加上资产净值,合计为30400万元,高于政府补偿总收入,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该化工厂最终获得的利润=125002000-400-300=9800(万元)
综合方案一、二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方案一的总收入比方案二的总收入高出3500万元,但由于方案二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较方案一少缴纳了税金,最后获利更多。方案二较方案一(缴纳土地增值税)的最终利润高出4334.675万元;方案二比方案一(不需缴纳土地增值税)的最终利润多出183.5万元。因此该化工厂董事会应该选择方案二,实现企业低税收、高利润的目的。
但是否一味从节税上进行税收筹划就能满足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呢?如果企业自行转让获得的收入比在政府主导下搬迁所获得的政策性收入多得多,尽管企业需要缴纳高额的相关税金,但扣除税费后,仍可能比政府收回土地获得的利润更多,此时企业最优的选择则是自主搬迁、自行转让的搬迁方式。接上述案例,若政府给予企业的土地补偿款为每亩20万元,补偿地上房屋建筑及其设备搬迁补偿款为1500万元,其余条件不变。则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偿总收入为5500万元(200x20+1500=5500),可获得的净利润为2800万元(5500-2000-400-300-2800)。此利润远低于方案一中缴纳增值税时获得的净利润5465.325万元和方案一中不缴纳增值税时获得的净利润9616.5万元。在此结果下,该化工厂应选择方案一,采取企业自主搬迁的搬迁方式,并向有关部门申报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实现企业的低税收高利润的目的。
关键词:镇江;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空间。
镇江地处江苏省长江南岸,是典型的滨水城市。2006年镇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北部滨水区建设,至今已取得许多实质性进展;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对镇江北部滨水区旅游游憩空间开发进行分析。
一、文献综述。
城市滨水区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许多城市的旧港口和滨水区出现衰退现象,城市滨水区的重建在北美首先发起,随后蔓延至欧洲乃至全球,其中出现了不少公认的成功典范,但同时也有失败的模仿者。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由于实践的领先,在理论研究方面也积累了较丰富的成果,对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中的物质、经济、社会、政治层面都有深入探讨。在物质层面,国外专家普遍强调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及公众利益的维护;在经济层面,国外学者将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策略归纳为两类:一是重振港区的工业和商业功能;二是以商业、游憩等开发为导向,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大部分成功的项目属于第二类,这与“后工业社会”中第三产业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在社会政治层面,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一般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进行,在这一关系下,如何平衡政府、再开发机构、投资机构和市民的利益成为一大难点。国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中旅游游憩功能进行研究。例如,krausse(1995)以美国罗德岛的新港为例,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调查,认为滨水区旅游业发展必须和当地社区居民需求进行平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城市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呈日益增长趋势,国内学者、规划师首先从介绍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开始,然后结合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实例,从开发机制、经济发展、相关者利益、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关注城市滨水区开发。例如,保继刚、刘雪梅通过对广州滨江东开发的案例分析,指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滨水区开发模式的缺陷,建议政府应在意识、理念、体制、政策等方面发挥控制角色。国内学者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研究大部分是通过案例来阐述所研究的内容,具体包括滨水区旅游资源评价与整合、旅游产品设计、游憩空间开发及原则等。
二、镇江北部滨水区旅游资源及特点。
镇江北部滨水区是指长江路、东吴路、禹山北路以北,以内江(又名北湖)为核心,含老港池、水面及长江滩地在内总面积约61.
6km2的沿江临水区域。该区域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结合非常完美。闻名中外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沿江拔起于平畴之上,颇为壮观。金山海拔虽仅44m,但山中建筑依山层叠而上,别具一格,堪称立体园林,金山寺更是蜚声海外;焦山耸峙江心如浮玉,又中分二水,颇有中流砥柱之势,隔岸象山对峙;北固山绝壁临江,形势险固;“三山”名胜历史遗存、民间传说丰富,如金山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焦山有关《瘗鹤铭》的传说、北固山的“甘露寺刘备招亲”等。云台山风景区的西津渡历史街区,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全国现存唯一的喇嘛式过街石塔(昭关石塔),有清末民初镇江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西津渡古街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被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誉为“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
拥有得天独厚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镇江北部滨水区本应是彰显镇江“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最佳之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给人的印象却是滨江不见江,靠山不见山,原因在于镇江在城市工业化初期,北部滨水区一直承担着航运、工业生产的任务。众多码头、泊位、企业在支撑镇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排放大量污废水和废气,致使城市滨水区环境污染严重,面貌“脏乱差”。
镇江北部滨水区在大尺度空间上处于长江下游变化最剧烈的河段之一—长江镇扬河段。历史上长江镇扬河段的河床和主泓道发生过几次大的南北往复摆动;清康熙以后,长江主泓道北移,镇江沿岸泥沙沉积加剧,1840年前后,与镇江主城区相连的大型边滩—征润洲形成,以后征润洲不断向北、向东淤涨延伸;目前,征润洲沙滩、焦北滩已基本包围包含镇江老港池的长江内江水域,以河成湖内江(北湖)为核心的北部滨水区由此形成。
内江由于不断有大量泥沙淤积,一方面,使镇江老港港池通航条件越来越差,建国后虽经多方整治,但最终还是由于港池淤塞、无法生产不得不外迁;另一方面,内江容量的不断减少,也影响镇江城市的防洪功能,加剧了滨水区水体的污染,使“三山”风景区失去原有“水面云山”、“山水相连”、“东西浮玉”的秀丽山水景观。
三、镇江北部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过程及所体现的原则。
2006年镇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北部滨水区建设之前,镇江市已先后启动并完成了长江路滨江大道拓宽与沿江风光带建设工程、位于北固山和焦山之间的滨江旅游风光带工程,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之后,在镇江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面启动实施了金山湖整治、内江节制、拆迁安置等一系列工程建设,以及截污、控污、污染企业搬迁、渔民安置、码头搬迁等配套措施工程;未来的北部滨水区将以波光粼粼的内江(北湖)水体融金、焦、北固三山为一体,自西向东形成征润洲景区、金山景区、云台山景区、内江湿地公园、北固山景区和焦山景区六大特色景区。纵观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这一巨大系统工程,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空间开发的一些原则得到了较好的遵守: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规划建设滨水区时要时时想到整个城市,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延续。北部滨水区建设是“十一五”镇江城市“南山北水”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规划建设中,通过在城市南、北之间建立纵向联系通道,如朱方路、檀山路、黄山北路、黄山南路等,将大江风貌引入城市,使滨水区空间更加开敞、开放,使“南山”、“北水”有机连在一体。
2.优先考虑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原则。
镇江依水而建,因水而灵,水体的质量对滨水区乃至整个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在北部滨水区主要以工业、航运为主时期,内江水体污染相当严重。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的重点是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为此,镇江市政府于2002年底向科技部争取到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简称镇江“863”项目,2003年10月正式启动,先后对滨水区内二百多家生产性企业、27座码头实施搬迁或整治;通过在征润洲引航道内江入口处修建节制闸,扩建焦山东南方向焦南闸、焦南坝,新建运粮河七摆渡、二摆渡闸等“四闸一坝”工程,并对内江进行清淤扩容,以有效控制内江的水位和水质。金山湖整治工程通过退渔还湖、引换水控制、环湖景观、绿化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恢复金山三面临水的风貌;同时组织专家对北固湿地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对金山湖湖滨带植物群落进行恢复设计,从而有效改善滨水区水环境质量、恢复良好生态系统。
3.旅游游憩功能开发与其他功能开发相协调原则。
专家们普遍认为城市滨水区作为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其用地项目应向大众开放。镇江在滨江大道工程及滨江旅游风光带工程中,都给游客和市民保留了面积可观的公共景区空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但北部滨水区建设作为一个大型区域性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量十分巨大,就投入产出而言,其主体不对称,相对局部的大投入、短期的强投入,它回收的范围更多是全局性的,回报的时效更多是长期性的,因此滨水区旅游功能开发必须与城市防洪功能、居住功能、商业功能开发相协调。对宝贵的北部滨水区土地资源,采用市场化经营,坚持通盘考虑、统一部署,追求滨水区土地不断整体升值,保持北部滨水区整体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协调发展。
4.尊重地方文脉原则。
文化要素是最能体现城市自身环境品质和潜质的方面之一,城市滨水区开发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演进,体验她的特色和脉络,收集她的人文与传说。镇江北部滨水区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充分认识到镇江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尊重了城市文脉。例如:滨江旅游风光带中的咏水诗画长廊用浮雕的形式刻画了在镇江段长江上发生的重大历史典故,集中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歌颂水文化的诗作;金山湖整治工程中,景观设计面积为1.08km2,而其中新形成水面积就有0.68 km2,目的在于让游人领略昔日“水漫金山”的风采;北固山附近经清淤与生态修复后,将重现“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胜景;在内江封航之前,有关部门两次组织打捞可能遗失在江中的《瘗鹤铭》碑刻。
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是镇江“滨江山水型”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游憩空间开发既有一般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的共性,同时由于镇江北部滨水区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又具有自身的个性。镇江北部滨水区旅游开发中积累的经验、遵循的原则丰富了我国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07)。
[2]刘雪梅,保继刚。国外城市滨水区再开发实践与研究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5,(09)。
[3]周晓香。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研究—以黄浦江沿岸旅游开发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4]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开发[j].城市规划,1999,(02)。
[5]保继刚,刘雪梅。房地产开发主导下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反思[j].规划师,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