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学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苦荞;高黄酮;资源;筛选
中图分类号 S517.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051-01
苦荞(Fagopyrum tataricm Gaerth)系蓼科(Polygonaceae)植物荞麦(Buckwheat)属中的一个栽培种,含其他粮食作物不含的、是甜荞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生物活性成分——鞑靼荞黄酮[1],其主要成分为芦丁,约占80%[2],具有降低血脂、血糖、尿糖的作用,还能维持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对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等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3]。在保健食品和医药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目的是在笔者所在单位现有的苦荞品种和资源中,筛选出高黄酮苦荞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苦荞材料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国外及全国兄弟单位引进和自创的苦荞品种和资源(表1),共52份,其中已审定的有12份,黑丰1号、晋荞麦4号通过山西省审(认)定,晋荞麦4号通过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审(认)定,西农9940、云荞1号、昭苦1号、昭苦2号、迪苦1号、黔苦5号、六苦3号、九江苦荞通过国家审(认)定,威黑荞1号通过贵州省审(认)定。供试芦丁标准品由四川省成都市药检所提供;供试仪器:日立U-200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721型分光光度计。
1.2 试验方法
苦荞黄酮含量测定采用乙醇浸提法[4]:准确称取一定重量的干燥样品,加入20~30倍原料重的65%乙醇溶液在70~75 ℃条件浸提4 h。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52份苦荞黄酮含量平均为1.98%±0.54%,变幅0.96%~3.05%。已审定的苦荞品种中,九江苦荞黄酮含量(2.55%)最高;参试品种(系)中J208-5黄酮含量(3.05%)最高,Z51-0013MEX(3.04%)次之。
3 结论与讨论
测定结果表明,已审定的苦荞品种中,九江苦荞黄酮含量最高,属于高产优质品种。供试苦荞资源中,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创制的J208-5黄酮含量最高,来自墨西哥的Z51-0013MEX以0.01%之差屈居第2位。J208-5和Z51-0013MEX属高黄酮优质资源,是苦荞品质育种的首选亲本。乙醇浸提法是否真正最大限度地测出某一苦荞品种的黄酮含量,有待与其他方法比较,但品种间含量大小趋势得到了真实反映[5-6]。试验误差主要来自于制备苦荞分析样品时脱壳过程中皮壳残存淀粉量,虽然尽可能做到干净,但各个样品间不可避免造成误差。
4 参考文献
[1] 徐宝才,丁霄霖.苦荞黄酮的测定方法[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3, 22(2):98-101.
[2] 辛力,廖小军,胡小松.苦荞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和加工工艺[J].荞麦动态,1999(2):27-28.
[3] 郎桂常,何玲玲,赵明和.苦荞麦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粮油学报,1996(7):39-41.
[4] 温筱玲.荞麦中黄酮甙的检查与测定方法[J].新疆农业科学,1987(5):9-10.
关键词:W1837;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S5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2-3003-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2.004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values of new late japonica variety, W1837, prolificacy, stability, adapt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traits of W1837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based on experiment data collected from area test of late japonica in Hubei province in 2013 and 2014. The analysis method included complex variance analysis of different line in RCT99 software, Ebehar-Russell analysis, Shukla variance analysis and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analysis. Analysis on other traits was based on mean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prolificacy,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W1837 were fine, and the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traits were excellent. It was a good soft aroma late japonica variety suitable for widely planting on Jianghan plain.
Key words: W1837; prolificacy; stability; adaptability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稻米口味提出了新要求,喜欢食用软米型稻米的居民越来越多。国内外一直将直链淀粉含量作为衡量稻米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1],一般情况下,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品种,米饭柔软富有弹性,油亮有光泽;而含量较高的品种则相反[2-6]。长江大学农学院和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用南粳46//武运粳23号/武香粳14号复合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晚粳稻品种W1837具有产量高、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低(软米)且有香味等特点,该品种稻米适宜于喜欢食用软米型稻米的居民消费。
丰产、稳产、适应性好是生产上对推广品种的基本要求,利用2013-2014年湖北省晚粳稻区域试验汇总资料,对W1837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综合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与评价,旨在为晚粳稻新品种W1837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数据资料来源于2013-2014年湖北省晚粳稻区域试验汇总资料,2013年和2014年参试品种均为12个(含对照),以鄂晚17为CK,参试品种实行流动淘汰制,即参试品种为上年续试品种与当年新参试品种构成。试验点分别设在宜昌市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黄冈市农业科学院、团风县金锣港良种场、荆州晶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孝南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咸宁市农业科学院、荆州市农业科学院、武穴大金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红安县种子管理站,2013年共10个试点;2014年没有安排荆州市农业科学院试点,故共9个试点。米质分析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孝南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供样,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病害鉴定由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宜昌市农业科学院、崇阳县农业局联合承担。
1.2 试验方法
试验按湖北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统一方案实施,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3.33 m2,3次重复。试验产量结果采用RCT99软件结合高稳系数法进行分析,RCT99软件联合方差分析采用混合模型,品种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法,品种稳定性分析采用Ebehart-Russel和Shukla方差分析方法;其他性状采用平均数统计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与评价W1837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综合农艺性状。其中,高稳系数计算公式[7,8]为:
HSCi=(Xi-Si)/1.10ck×100%
式中,HSCi表示第i个参试品种的高稳系数,其值越大表明其高产稳产性越好,Xi表示参试品种平均产量,Si参试品种的标准差,ck表示统一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013-2014年度主要试验结果见表1和表2。
2014年晶华试点因试验田块排水不畅,品种整体发苗较差,产量偏低,试验失去代表性,试验结果不纳入汇总,其余8个试点均纳入汇总。本研究重点阐述W1837的表现。
2.1 丰产性
2014年W1837平均产量8 670.1 kg/hm2,比对照增产15.76%,增产达显著水平(P
2.2 稳产性和适应性
W1837在2013年和2014年区试中回归系数分别为1.29和1.183,接近于1;变异系数分别为17.35%和12.33%,较小;Shukla方差分别为0.88和0.480,较小;Shukla变异系数分别为8.99%和5.991%,较小,表明W1837稳产性较好,且稳产性表现为2014年优于2013年。
W1837在2013年和2014年区试中适应度分别为70.0%和87.5%,表明W1837适应性较好,且适应性表现为2014年优于2013年。
2.3 丰产稳产性结合分析(高稳系数法)
W1837在2013年和2014年的高稳系数HSC值分别为81.4和92.3,分别居第7位和第2位,表明W1837丰产稳产性综合表现较好,但2013年的HSC值不靠前,2年有一定差异。
2.4 稻米品质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W1837出糙率85.7%,精米率73.6%,整精米率66.0%,粒长5.0 mm,长宽比1.7,垩白率58%,垩白度8.4%,直链淀粉含量9.1%,胶稠度69 mm,稻米品质主要理化指标未达国标,有香味。
2.5 抗病性
经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宜昌市农业科学院、崇阳县农业局联合鉴定,W1837中感白叶枯病,5级;感稻瘟病,7级,稻瘟病综合指数3.9。抗病性与对照鄂晚17(下同)相当。
2.6 生育期和主要农艺性状
W1837在2年区试中平均全生育期124.0 d,比CK短1.5 d。有效穗337.5万/hm2,株高87.6 cm,穗长13.9 cm,每穗总粒数113.9粒,每穗实粒数94.5粒,结实率83.0%,千粒重28.14 g。该品种株高、株型适中,茎秆较壮,分蘖力较强,剑叶短直,半直立穗,穗型短壮,着粒较密,谷粒卵圆形,稃尖无色、无芒,后期熟相较好。
3 小结与讨论
W1837经过2年区试,综合分析认为,该品种表现丰产稳产,适应性好,生育期与对照接近,抗性与对照相当,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指数较低,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可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作晚粳品种示范推广。
本试验分析结果中,HSC值大小排序与产量高低的排列顺序大体一致,但又不完全相同,与杨隆维等[8]在2005年的研究基本吻合,体现了稳产基础上的高产,高产前提下的稳产这一育种思想。本次试验采用联合方差分析、Ebehar-Russell分析、Shukla方差分析和高稳系数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并综合评价W1837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能较为全面地反映W1837的特征特性。本试验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W1837的综合评价所得结论与2014年度湖北省区域试验汇总结论相吻合。
国家稻米品质标准反映了中国多数地区人群对稻米食用品质的要求,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人群对稻米适口性的要求差异较大,如南方地区人群多喜欢食用软米型稻米,因而针对性选育出适合该类型人群喜欢食用的水稻新品种十分必要,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W1837的稻米品质主要理化指标未达国标,主要是因为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率与国标不符,其中垩白率偏高可能与直链淀粉含量较低有关,但其9.1%的直链淀粉含量很适宜于中国南方地区许多人的口味,因此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太贵,沈 波,陈 能.Q酶在水稻籽粒垩白形成中作用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7,23(3):338-344.
[2] 张小明,王仪春,鲍根良,等.稻米食味评价的进展[J].种子,2002(1):52-53.
[3] 李霞辉,张瑞英,孟庆虹,等.粳稻品种食味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北方水稻,2007(5):5-9.
[4] 陈 能,罗玉坤.优质食用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食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7,11(2):70-76.
[5] 陈 能,罗玉坤,朱智伟,等.食用稻米米饭质地及适口性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9,13(3):152-156.
[6] 严文潮,金庆生,裘伯钦,等.稻米食味品质指标间的关系及其简易评价方法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1998,10(2):62-66.
关键词:花生;抗旱;引种比较试验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21
在湛江综合试验站承担的2012年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华南区抗旱花生品种筛选试验中,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种植方式,选取当地主栽花生品种“湛油75”为对照,在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试验。花生是我市主要油料作物,本试验旨在引进一些省外的花生抗旱新品种,以促进我市花生产业的繁荣发展。
1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 提供单位
贺油9号、贺油10号、贺油11号、贺油12号、贺油13号 贺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提供
湘花2008 湖南农业大学选育提供
桂花1026、桂花836 广西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提供
湛油75(CK) 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提供
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3.34m2,行距25cm,株距20cm,双粒植。试验地土质为沙壤土,肥力中等,前茬种植作物为甘薯,地力均匀,排灌方便。施钙镁磷肥50kg/667m2,熟石灰50kg/667m2,N-P-K各占15%的复合肥30kg。磷肥和复合肥作种肥施用,石灰在旋耕前施用。然后用拖拉机翻打2次,使肥料均匀混入土层中。整个生育期生长正常,不追施肥。
播后第2d用乙草胺150mL/667m2兑水60kg喷施表土,以防治杂草。苗期除草1次,开花前中耕除草1次,封行后人工拔草1次。
全生育期无人工灌水,整个生育期使用乐斯本、锐劲特、阿维菌素、蚜安等杀虫剂防治斜纹夜蛾、菜青虫、蚜虫、蓟马等害虫2次,效果较好。
本次试验花生于2012年2月29日播种,出苗期为3月16日,开花期为4月15日,收获期为7月7日,全生育期128天。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荚果产量分析
如表1所示,对比湛油75(CK),表现增产的品种有5个:湛油41排第1,产量278.33kg/667m2,增产15.1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桂花1026排第2,产量272.50kg/667m2,增产12.7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贺油13号排第3,产量265.00kg/667m2,增产9.6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贺油11号、贺油12号产量均为245.83kg/667m2,增产1.72%,增产未达显著水平。表现减产的品种依次为:桂花836产量238.33kg/667m2,减产1.38%未达显著水平;贺油9号产量225.83kg/667m2,减产6.55%达显著水平;贺油10号产量225.00kg/667m2,减产6.90%达显著水平;湘2008产量203.33kg/667m2,减产15.86%达极显著水平。
表1 各品种干荚果产量差异比较表
项目/品种 小区产量/(kg/区) 平均产量/(kg/667m2) 差异显著性 比ck增减 位次
Ⅰ Ⅱ Ⅲ 合计 0.05 0.01 /(kg/667m2) %
湛油41 5.8 5.8 5.1 16.70 278.33 a A 36.67 15.17 1
桂花1026 5.6 5.6 5.3 16.35 272.50 a A 30.83 12.76 2
贺油13号 5.6 5.8 4.5 15.90 265.00 ab AB 23.33 9.66 3
贺油11号 4.6 5.4 4.8 14.75 245.83 bc ABC 4.17 1.72 4
贺油12号 5.1 5.1 4.7 14.75 245.83 bc ABC 4.17 1.72 5
湛油75(CK) 4.7 5.0 4.9 14.50 241.67 bc ABC / / 6
桂花836 5.4 4.5 4.4 14.30 238.33 c BCD -3.33 -1.38 7
贺油9号 4.4 4.8 4.4 13.55 225.83 cd CD -15.83 -6.55 8
贺油10号 4.5 4.9 4.2 13.50 225.00 cd CD -16.67 -6.90 9
湘2008 3.9 4.6 3.8 12.20 203.33 d D -38.33 -15.86 10
注:大、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多重比较间的差异程度。
表2 干荚果产量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 值 p值
区组间 1.5007 2 0.7503 7.917 0.0034
处理间 5.692 9 0.6324 6.673 0.0003
误 差 1.706 18 0.0948
总变异 8.8987 29
3.2 生势表现及相关抗性品质结果分析
表3表明结果为:
出苗率除湘花2008、贺油11号均在93%以上,其中对照湛油75最高为96.3%,桂花1026与贺油13号以95.9%并列第2;最低的为湘花2008,出苗率为83.7%。
开幕式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张天佐局长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特点,做了题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和重点领域”的精彩报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司物种资源监管处万本屹处长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监管难题,从自身多年工作实践的角度出发,为大家做了题为“食品安全,我们共同的责任”的精彩报告。
主论坛分别邀请了美国肯塔基大学动物和食品科学系熊幼翎教授、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华教授、武汉工业学院副校长周坚教授、美国新泽西癌症研究所陈宁高级研究员、教育部食品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里特教授、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董金狮副会长等业界权威专家对行业发展进行了解读,对食品行业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朱明研究员做了题为“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努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精彩报告。报告通过阐述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地位与作用,总结我国大宗农产品的主要产地分布状况以及我国大宗农产品产地加工的现状,分析我国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产地初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的建议,并对农业部启动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的项目概况、技术选择与建设内容进行介绍。
李里特教授在“食育与食文化”报告中指出,国民健康、食物安全越来越引起关注。农产品的质量与资源环境等问题都与国民的食物消费走向有关。饮食观作为个人素质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成为大事,因此,有必要在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提倡食育。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婴幼儿开始。食育包括生命与营养科学知识的教育,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教育和食文化的传承弘扬。
关键词 粳稻;播量密度;水田直播;性状;产量;湖北潜江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001-01
为配合潜江市“籼改粳”工程的深度推进[1-2],探讨“虾稻共作”模式下粳稻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研究及产业化,2016年在潜江市农业局、潜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下,潜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种植面积较大的南粳9108粳稻品种开展了不同播量密度水田直播栽培对比试验,客观科学地探索了粳稻的最佳直播种植密度,为潜江市乃至江汉平原推广“虾稻共作”模式下粳稻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研究及产业化科技成果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田设在潜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基地,通风向阳,排灌方便,前茬为油菜,地势平坦,土壤为中壤土,肥力中等。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播量密度处理,分别为播种谷种67.5、75.0、82.5、90.0、97.5 kg/hm2,每个处理面积133.3 m2,大区种植,不设重复。种植方式为水田直播,大区称量播种。
1.3 试验实施
基肥施洋丰牌51%含量复合肥600 kg/hm2,禾丰颗粒锌2.25 kg/hm2(纯锌含量≥34.5%)。浸种催芽日期为6月3―4日;播种日期为6月5日。播后杂草防除于7月8日用除草剂50%吡嘧磺隆・二氯喹啉酸750 g/hm2+多效唑500倍液喷雾。
6月24日追肥,施46.4%尿素225 kg/hm2,氯化钾(含K2O 60%)150 kg/hm2。试验田施肥折算N 13.76 kg/hm2、P2O5 6.8 kg/hm2、K2O 12.8 kg/hm2。在水分管理上,保持返青期5 cm深水,分蘖期2.5 cm浅水,孕穗期5 cm深水,中后期干湿交替。晒田日期为7月10―16日。复水日期为7月17日。
1.4 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影响
除叶瘟中等程度发生外,稻曲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偏轻发生,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小。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偏轻发生,适时防治,对产量基本无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5个播量处理水稻生育期无差异,均为127 d。
2.2 基本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5个播量处理的数量性状均有差异。其中基本苗、最高苗和株高均随播量增大呈递增趋势,但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穗实粒数和理论产量均以播量67.5 kg/hm2处理最高,理论产量随播量增大呈递减趋势[3-5]。
2.3 植株主要形态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植株主要形态特征无差异。
2.4 抗逆性
从表4可以看出,各处理综合抗性无差异。
2.5 产量
从表5可以看出,播量67.5 kg/hm2实际产量最高,为8 535.63 kg/hm2,播量97.5 kg/hm2处理产量最低,为7 602.40 kg/hm2。各处理随播量增大其实际产量呈递减趋势[6]。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南粳9108的最佳播量为67.5 kg/hm2谷种,用种量最少,产量最高。
(下转第3页)
4 参考文献
[1] 陈坤,张桂林,周国斌,等.潜江市水稻籼改粳工程的实施情况及保障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77-81.
[2] 蒋代铭,杜艳华,杨冰,等.潜江市粳稻生产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319-320.
[3] 徐张夫,张小明.播种量对晚粳稻浙粳88单季直播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6):805-808.
[4] 周龙根.单季直播晚粳稻播期播量对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2(3):288-290.
关键词:苹果;文献计量学;WebofScience;研究态势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1-0131-06
苹果是世界性果品,由于其生态适应性强、果品营养价值高、耐贮性好及供应周期长,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主要消费果品而大力推荐[1]。美国、中国、印度、波兰、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德国、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国家广泛栽培苹果,其产业是这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几十年来,科研人员对苹果果实品质[2,3]、营养物质代谢[4,5]、呈色机理[6~8]、核心种质构建[9,10]、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11,12]、基因表达和生物信息学[13~15]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文献计量学基于文献事实,能客观定量地反映学科的整体布局,揭示新理论发展的方向,已被广泛用于诸多领域[16],如化学学科[17]、数学学科[18]和PM2.5[19]等的分析。但目前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世界苹果研究状况的相关报道尚未见到。WebofScience数据库共包括9000多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高质量期刊,收录的文献能够反映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评价工具。因此,为了解世界苹果的研究动态,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对2001年以来的苹果文献进行了分析,从科研文献产出的角度揭示了苹果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以期把握苹果科学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为国内外苹果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苹果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数据来源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WebofScience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源,基于SCI-EXPANDED数据库,以“apple”为关键词。选择出版年为2001~2012年的数据作为分析资料,于2013年1月进行检索。对检索出的文献用WebofScience自带的引证报告进行分析,部分数据项用Excel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世界苹果文献总体概况及趋势分析
WebofScience引文数据库中收录的2001~2012年有关苹果研究的相关文献共17699篇,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会议摘要、会议记录、综述、社论、通讯、新闻、图书等,其中研究论文为主要类型,有15857篇,占发文总量的89.593%(表1),说明学术论文是苹果研究文献的主要发表形式。
2.2世界苹果文献产出概况
2001~2012年苹果研究发文量居世界前20名的国家如表2所示。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其发文量(4578篇)分别是中国(1384篇)和西班牙(1173篇)发文量的3.3倍和3.9倍。美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发文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发文量均在1000篇以上。
近十年来,各国非常重视苹果产业的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表2)表明,中国的苹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种植面积约是印度(第二位)的8倍,总产量约是美国(第二位)的6倍,远远超过其它国家。美国苹果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总产量位于第二位。波兰和土耳其苹果种植面积分别位居世界第三和第五位,土耳其、波兰和意大利苹果的总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单产位于世界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瑞士、新西兰、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其丰产栽培的模式值得借鉴。
3结论与讨论
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对各学科研究产出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和比较,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学科布局、整体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20]。对2001~2012期间Webof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苹果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表明,苹果研究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要发表形式;发文量逐年增加,2011年最高,约是2001年的2倍。在国家分布方面,美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论文产出水平遥遥领先。近年来,中国的苹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研究论文数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位居世界第二,可见,中国对苹果的产业和科研越来越重视,科研水平逐渐提升,论文的产出量大幅度增加。
按苹果发文量遴选出的前20名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和西班牙等,属于美国的研究机构最多,占到45%。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康奈尔大学、加拿大农业和农产品研究所、华盛顿州大学和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发文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前20名研究机构中有12所是高等院校,可见,高校是苹果科研的领导者。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在苹果方面的研究位于世界前20位,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苹果研究机构数量较少,赶不上美国。我国科研人员应把握好苹果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利用自身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产业优势,使在苹果方面的研究突飞猛进。
苹果研究方面的核心作者大部分来自美国、德国、瑞士和斯洛文尼亚,有7位来自美国。匿名作者发表文章数量最多,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的Nicolai教授排名第二,主要从事苹果采后技术方面的研究[21~23]。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程来亮教授排名第三,主要从事苹果光合作用[24]、碳氮代谢[25]和逆境生理[26]等方面的研究。
世界上四分之一以上苹果方面的文章刊登在美国、英国和荷兰承办的期刊。美国的《HortScience》、《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Phytopathology》,荷兰的《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和英国的《JournalofFoodEngineering》5种期刊载文量居世界前5位,是苹果相关研究投稿的理想期刊。
农业和食品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是目前苹果研究的重点领域,发文量占总文献的一半以上。营养保健涉及的学科多,但发文量较少。苹果果实富含类黄酮等抗氧化性物质,对肺癌[27]、心血管疾病[28]和糖尿病[29]等有显著地抑制作用,营养保健功能较强,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arrioBH.Theappleworld2003-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sforproducesandconsumers[J].CompactFruitTree,2003,36(1):15-18.
[2]HeckeK,HerbingerK,VeberiR,etal.Sugar-,acid-andphenolcontentsinapplecultivarsfromorganicandintegratedfruitcultivation[J].Europe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2006,60:1136-1140.
[3]韩明三,刘学才,王芝云,等.套袋和不套袋对红富士苹果品质和安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4:43-45.
[4]王金花,刘飞,付春霞,等.缺锌胁迫对苹果砧木幼苗形态及其锌积累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39(4):613-620.
[5]苏秀伟,魏绍冲,姜远茂,等.酸性土壤条件下硅对苹果果实品质和植株锰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6:59-61.
[6]MohamedAA,AntondeJager.Formationofflavonoids,especiallyanthocyaninandchlorogenicacidin‘Jonagold’appleskin:Influencesofgrowthregulatorsandfruitmaturity[J].Sci.Hort.,2002,93:257-266.
[7]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等.新疆红肉苹果果皮果肉呈色差异机理[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3):2771-2778.
[8]刘金,魏景立,刘美艳,等.早熟苹果花青苷积累与其相关酶活性及乙烯生成之间的关系[J].园艺学报,2012,39(7):1235-1242.
[9]张春雨,陈学森,张艳敏,等.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10]刘遵春,刘大亮,崔美,等.整合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数据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J].园艺学报,2012,39(6):1045-1054.
[11]GharghaniA,ZamaniZ,TalaieA,etal.GeneticidentityandrelationshipofIranianapple(Malus×domesticaBorkh.)cultivarsandlandraces,wildMalusspeciesandrepresentativeoldapplecultivarsbasedonsimplesequencerepeat(SSR)markeranalysis[J].Genet.Resour.CropEvol.,2009,56:829-842.
[12]张春雨,陈学森,林群,等.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园艺学报,2009,36(1):7-14.
[13]刘美艳,魏景利,刘金,等.‘泰山早霞’苹果采后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其软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2,39(5):845-852.
[14]罗华,胡大刚,张连忠,等.苹果MdGLRs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鉴定和表达分析[J].园艺学报,2012,39(3):425-435.
[15]宋杨,张艳敏,刘金,等.GA含量与其合成酶基因在‘长富2号’苹果及其短枝型芽变品种之间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3):2668-2675.
[16]MehoLI,YangK.ImpactofdatasourcesoncitationcountsandrankingofLISfaculty:Webofscienceversusscopusandgooglescholar[J].J.Amer.Soc.Infor.Sci.Technol.,2007,58(13):2105-2125.
[17]AkvarezEC,AnegonFDM.ChemistryinSpain:BibiliometricanalysisthroughScopus[J].ChemistryToday,2009,27(6):61-64.
[18]BehrensH,LukschP.Mathematics1868-2008:Abibliometric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1,86:179-194.
[19]李兆林.基于WebofScience引证数据分析我国科研人员关于PM2.5的研究状况[J].编辑学报,2012,24(Sup1):99-102.
[20]李晓,陈春燕,郑家奎,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197-4208.
[21]RudnitskayaA,KirsanovD,LeginA,etal.Analysisofapplesvarieties—comparisonofelectronictonguewithdifferentanalyticaltechniques[J].SensorsandActuatorsB,2006,116:23-28.
[22]NicolaiBM,TheronKI,LammertynJ.KernelPLSregressiononwavelettransformedNIRspectraforpredictionofsugarcontentofapple[J].ChemometricsandIntelligentLaboratorySystems,2007,85(2):243-252.
[23]DefraeyeaT,LehmannV,GrosscD,etal.ApplicationofMRIfortissuecharacterisationof‘Braeburn’apple[J].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2013,75:96-105.
[24]ChenLS,LiPM,ChengLL.Effectsofhightemperaturecoupledwithhighlightonthebalancebetweenphotooxidationandphotoprotectioninthesun-exposedpeelofapple[J].Planta,2008,228:745-756.
[25]ZhangYZ,LiPM,ChengLL.Developmentalchangesofcarbohydrates,organicacids,aminoacids,andphenoliccompoundsin‘Honeycrisp’appleflesh[J].FoodChemistry,2010,123:1013-1018.
[26]LiYH,ZhangYZ,FengFJ,etal.OverexpressionofaMalusvacuolarNa+/H+antiportergene(MdNHX1)inapplerootstockM.26anditsinfluenceonsalttolerance[J].PlantCellTissOrganCult.,2010,102:337-345.
[27]FeskanichD,ZieglerR,MichaudD,etal.Prospectivestudyoffruitandvegetablecon-sumptionandriskoflungcanceramongmenandwomen[J].J.Natl.CancerInst.,2000,92:1812-1823.
关键词 常规稻;金农丝苗;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广东肇庆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040-01
金农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常规水稻优质新品种,由金华软占与桂农占杂交选育而成。2008年晚造参加广东省水稻区域试验,2009年晚造复试并参加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鉴定现已推广为超级常规水稻品种,并且于2012年早造参加了国家南方稻区域试验。2010年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区试组正式引种金农丝苗并作为当地主要品种推广应用。金农丝苗的综合性状好、抗性好、产量高、米质好、适应性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效益。
1 种植表现
1.1 农艺性状优良
该品种移植后回青稍慢,长势中等,分蘖力中等,整齐度好,株型好,剑叶短、中、直,综合性状表现好,全生育期107 d,比对照种粤香占迟熟4 d,属于中熟组,株高92.5 cm,穗长20 cm,每穗总粒数140.4粒,每穗实粒数108.1粒,结实率77%,千粒重17.3 g。属于农艺性状优良的常规稻品种。
1.2 米质优,抗性好
该品种经鉴定米质为国标和省标2级,整米率73.6%~75.3%,垩白粒率4%~20%,垩白度1.5%~7.6%,直链淀粉16.1%~18.5%,胶稠度70~73 mm,食味品质81~82分,属软香米,米饭软,口感好。抗病及抗倒能力强,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1.3 产量高,丰产性好
该品种于2008年晚造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肇庆市农科所试点,示范推广应用至今,2008年晚造初试,产量达6 637.5 kg/hm2,比对照增产9.1%,增产达显著水平;2009年复试,产量6 600.0 kg/hm2,比对照增产4%,增产达显著水平;同时进行生产试验,产量6 870.0 kg/hm2,比对照增产2.3%。5年以来综合平均产量6 487.5 kg/hm2,最低产量6 105.0 kg/hm2,最高产量6 870.0 kg/hm2。
1.4 熟期较适中,适应性比较广
经过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金农丝苗均表现为抗性好、适应性广、产量高、耐寒性强、抗倒能力强、品质优。这3年以来在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里示范并大力推广应用,每年推广面积大约为133.33 hm2,该品种株型好,生育期适中,各方面综合性状表现好,熟色好,米质优,受到当地农民的青睐,丰产性好,为农民增产增效带来很大的利用价值,是一个早晚两造均可种植的优良品种之一。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秧
培育适龄带蘖壮秧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早生快发、抗逆性强、抗病能力强、成穗率高等优点。培育壮秧应该从种子、秧地、秧苗管理等方面着手,种子应该先筛选晒种并扣种稀播,秧地要整平起垄,秧苗要达到矮秆粗壮、带蘗、整齐、无病菌。考虑到当地季节气候特点,以免受台风和寒露风的影响,造成结实率低和减产,因此应该适时播种,早造于2月下旬播种,晚造于7月上旬播种。一般水秧秧苗在16~20 cm,盘秧12~18 cm,早造秧龄为23~30 d,晚造13~18 d。秧地应该选择向阳背风的田地,提早1~2 d整地,播种前施复合肥150 kg/hm2作为基肥。种子要提前1~2 d晒种,促使酶活化,提高发芽率,使出芽整齐一致,浸种时应该加多菌灵浸种,播种水秧用种300 kg/hm2,盘秧75 kg/hm2,稀播对培育壮秧更有效果,移栽前3~5 d应该追施尿素150 kg/hm2作为壮秧肥(也叫送嫁肥),并用25%的扑虱灵和50%的乐果(或杀虫单)喷施秧苗,防治稻飞虱和钻心虫随秧苗进入大田[1]。
2.2 准时移栽,合理密植
短期移栽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早造于3月下旬移栽,晚造于8月初移栽,移栽前田块应该深耕细耙,推平,水秧秧苗应现拨现插,不插隔夜秧苗,秧苗不能插太深,一般在2~3cm为宜,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低位分蘖成穗,促使早生快发,提高成穗率,提倡抛秧最好,抛秧生长较快,低位分蘖多,分蘖力强。插太深易形成高位分蘖,易出现早穗穗少[2]。金农丝苗分蘖力中等,适当种植能够提高产量,经过试种,采用17 cm×20 cm移植方式最好,以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效能,每穴栽4~5根苗,保证基本苗在112.5万~135.0万根/hm2,有效穗数在255万~375万穗/hm2。
2.3 科学施肥,合理排灌
根据肇庆地区常规施肥方法,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办法,以前促、中控、后追补的原则。首先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肥。犁耙田时施有机复混肥300 kg/hm2作为基肥,早造加施磷肥 375 kg/hm2,追肥分4次施,返青肥在移栽后5~7 d 用尿素75 kg/hm2+除草剂(稻芜草)225 kg/hm2+丁草胺750 mL/hm2,分蘖肥分2次施,第1次施尿素112.5 kg/hm2+氯化钾37.5 kg/hm2,第2次施复合肥112.5 kg/hm2+氯化钾75 kg/hm2。穗肥在幼穗分化初期施复合肥112.5 kg/hm2+氯化钾75 kg/hm2,粒肥在喷药时加磷酸二氢钾7.5 kg/hm2进行叶面喷施,防止叶片早衰,促使籽粒饱满。
以浅水移栽,薄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蘗晒田,深水孕穗,干湿壮籽等交替管理方式,以保证植株叶青茎秀,谷黄秆绿,穗大粒多的高产生长势。移栽后1~2 d应该灌水,以保证秧苗回青所需水分,这样促使秧苗快生快长,进入分蘖期时要浅水促分蘖,当达到分蘖高峰期时,就要撤水晒田,当田间地面出现微微细裂时,灌跑马水,以达到减数分裂的目的,当进入幼穗分化期至扬花时应该保持田间深水,以提供水稻结实所需的大量水分,但是也应该干湿交替进行,以防治稻秆软化,致使抗倒能力下降,这样才能保证籽粒饱满,充实度好,结实率高,在蜡熟后至收获前10 d左右要撤水晒田[3]。
2.4 综合防治病虫鼠害
重点做好稻瘟病、白叶枯病、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虫、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动态和病虫预报进行综合防治,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区试组喷药每年主要分3次,分别在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进行,3次用药均为金泰宝2 250 mL/hm2+冷酷2 250 mL/hm2+展功2 250 mL/hm2+井冈霉素6 000 mL/hm2均匀喷施,防治效果较好。根据所在地不同环境因素,在分蘖期前期、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投放防鼠药,以防鼠害,影响产量。
2.5 适时收获
把握好收获期也是提高产量的有效环节,早收、迟收都对水稻收获不利,都会使产量不同程度的减少,应做到黄熟适时收获,当谷粒变黄、变硬、穗轴上下变黄时应及时收割,这样才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4]。
3 参考文献
[1] 肖雄,李花艳,幸让新.兴宁市超级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3):32,35.
[2] 倪忠泽,李建明,刘艳.优质常规稻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0(1):11-12.
关键词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现状;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89-01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组织环节,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是科研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农业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1-2]。向管理要项目、要成果、要效益、要人才是每个农业科研管理者面对的重要问题。结合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管理比较成功的做法,对进一步开展科研管理提出看法与建议,以供参考。
1 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50多年来,主要开展了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品种资源、高产栽培、土肥、植保、蔬菜、果树、花卉和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和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项目。现为国家专用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玉米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辽宁省大豆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玉米、水稻3个综合试验站。
本着“科研立院、创新强院”的原则,从1965年至今一直主持辽宁省大豆育种攻关项目,是辽宁省仅有的2家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主持省级攻关项目的单位;1991年玉米、水稻,2002年花生也先后进入了省科技攻关队伍,开始承担省科技攻关任务。“十五”以来,大豆、水稻、玉米还相继纳入国家级科研攻关和产业体系建设当中,并开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体系建设项目。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所)54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承担国家、省、市项目520项,取得科研成果238项,审定(备案)品种150个,获奖成果126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省级奖励59项,厅市级奖励64项,累计创社会效益210亿元。其中优良大豆品种铁丰18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铁春1号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铁单4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铁丰24号、铁丰27号、铁单8号、铁单12号、铁7922和铁C8605-2玉米自交系、铁粳4号、高粱TL169系列雄性不育等2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铁丰25号、铁丰29号、铁丰30号、铁丰31号、铁丰33号、铁丰35号、铁单9号、铁单10号、铁粳7号等27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或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知识产权管理上,30余个品种、自交系获得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2 科研管理机制与模式
一是科研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管理模式,扩大了科研人员的自,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化管理,强化约束和财务监督,加大了科研发展基金统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三是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对全院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评议、发挥参谋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互相启发思路,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四是科研成果上出台科技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发放课题岗位津贴。对通过审定的品种、获奖成果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按不同标准给予奖励。五是重视资源引进,集成创新。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多出成果,出资购买资源,派出专家考查搜集。现已育成的大豆铁丰31号、玉米铁单20号、玉米铁研26号、玉米铁研124、水稻铁粳7号以及正在参试的材料都利用了这些资源。六是提出加速科技成果(品种)鉴定方法,建立异地育种试验站。将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区间种植,在注重产量性状的同时,强调品种的综合性状和适应性。七是引进高学历人才,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已有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6人。
3 对策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统一起来考虑,建立健全科研业绩评价机制[3]。做到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不仅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而且还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二是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科研管理队伍。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科研管理人员,并建立相对稳定的知识化、专业化、高效化科研管理队伍。三是创新科研管理平台建设。要做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必须立足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实际,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在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的同时,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4]。
4 参考文献
[1] 李桂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53-354.
[2] 周汝芹.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3-4.
关键词 育苗块;育苗技术;蔬菜;产量;广东江门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095-02
江门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比邻港澳,拥有发展农业良好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蛋禽水产花卉蔬菜出口基地以及农产品加工基地[1]。育苗块育苗技术作为一种集基质、营养、控病、调酸、容器于一体的新技术,近几年已经在北方推广较多[2]。本试验主要是研究育苗块育苗技术在茄子等蔬菜上的应用效果,从而为育苗块育苗技术在江门地区的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2015年在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前作为水稻。供试蔬菜品种有2种,分别为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紫荣8号长茄以及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大果青椒王。供试育苗块由吉林省东辽县镒丰泥炭有限公司提供,供试穴盘为50孔,长×宽为60 cm×30 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处理1是传统的苗床育苗,处理2是穴盘育苗,处理3是育苗块育苗;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20 m2,地膜覆盖,常规田间管理[3-4]。
1.3 试验方法
紫荣8号长茄于2015年2月9日播种,3月19日移栽,株行距60 cm×60 cm,6月13日采收完毕;大果青椒王于2015年8月19日播种,9月9日移栽,株行距30 cm×60 cm,12月8日采收完毕。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紫荣8号长茄定植前采用直尺和游标卡尺测定株高(从茎基部到顶端生长点的高度)、茎粗(地面以上1 cm处茎部直径),测定叶面积(最大叶长×宽)、全株鲜重(幼苗用清水清洗干净后,擦干再用分析天平称量),每个处理随机取10株测量[5];定植后调查缓苗期、成活率;采收的盛期调查植株抗病性;记录每次采收的产量;最后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期生长势比较
由表1可知,2个品种的处理3无论在茎粗、株高、最大叶面积以及全株鲜重方面都是最大的,其次是处理1,最小的是处理2;其中,茄子品种中,处理1、3在各方面差异不显著,但与处理2差异极显著;辣椒品种中,处理3除全株鲜重外,其他方面都与处理1、2差异极显著。
壮苗指数是衡量幼苗素质的数量指标[6],由表1可知,处理3的壮苗指数无论在茄子或者辣椒品种中都是最高的,其次是处理1,最低的是处理2,说明3个处理中以处理3培育的幼苗最壮。
2.2 大田生长情况比较
由表2可知,处理3的缓苗期最短,只有4 d,比处理1、2缩短2~4 d;在成活率方面,以处理3的成活率最高,其次是处理2,最后是处理1;辣椒成活苗中会出现僵苗的现象,其中以处理1的僵苗率最高,达到12.5%,其次是处理2,最低的是处理3,只有3.3%;而白绢病的发病率以处理1的最高,处理2、3发病率较处理1要低。
2.3 生育期比较
由表3可知,各处理的播种期、移栽期以及末收期相同;其中处理3在开花期、结果期、始收期以及盛收期方面都比处理1、2早,能提前2~7 d收获;处理2在辣椒品种方面比处理1提前2 d收获。
2.4 产量比较
由表4可知,2个品种的处理3前期产量都高于其他2个处理,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大果青椒王,达到90.65%;总产量比较,以处理3的产量最高,其中与处理1差异显著,但与处理2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增幅最大的是大果青椒王,达到26.49%。
3 结论
从苗期生长势来看,育苗块育苗培育的幼苗最壮,其次是传统苗床育苗,最后是穴盘育苗;从大田生长情况来看,育苗块育苗缓苗期最短,成活率最高,而传统苗床育苗的僵苗率以及白绢病发生率最高;从生育期来看,各处理的播种期、移植期相同,育苗块育苗的开花期、结果期以及始收期最早;从前期产量、总产量来看,育苗块育苗最高,其次是穴盘育苗,最低的是传统苗床育苗。
综合各项指标比较可以看出,茄子等蔬菜采用育苗块育苗后,能够提高壮苗指数,减少缓苗天数,提高成活率,提前收获时间,并且在产量方面显著优于传统育苗方式,值得推广。
4 参考文献
[1] 陆岚,邓力红,邓复群.江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13):297-298.
[2] 崔新卫.营养块育苗新技术[J].湖南农业,2011(3):18.
[3] 郑光辉,吴华尧,郑建文,等.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5):86.
[4] 王成军,王天河.茄子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