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艺术教育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 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2.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3.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4.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何贯彻教育目的,在于探索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儿童个体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同类“技工”。对极个别音乐能力强的儿童,适度增强专业性,而大多数只具有一般音乐能力的儿童,要探索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这一切应以拓展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和了解为基本原则,因为音乐不该只被当作技能性艺术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广博的文化。业余音乐教师担当着音乐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责任“还原”音乐本身赋予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非常关键,对于教学过程中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一些教学多采用单独授课形式,特别是乐器学习,往往有经年累月的持续性特点。教师有很多时间面对每个孩子,只有增强其责任感,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寻求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非常高,教授专业性强、教学弹性大。尽管其教学活动以业余性质的普及为主,由于受教育群体的日益膨胀,“业余”教学现已面临着“专业”教学的转换。换言之,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终归是以教学为载体,担负重要的教育责任,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在要求很高。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相比较,我国音乐教育要有所滞后,业余儿童音乐教学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已经使得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日趋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归纳。业余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专业性”教育,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绝不该是“业余”水平的儿童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常州工学院和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
(1)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设置。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构成(以2011级为例)包括有通识课程模块(必修课)、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专业课程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和集中实践课程模块(实践实习)等四个部分构成。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都设置为专业课程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目前常州工学院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主要有视唱练耳、钢琴、钢琴即兴伴奏、器乐、声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儿童舞蹈表演、舞蹈与儿童舞蹈创编、素描、色彩、儿童画、手工等。学制4年。要求学前教育师资必须掌握学前教育、音乐、美术、舞蹈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同时具有从事基础艺术教育的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
(2)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艺术课程设置。丹麦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我国不同,幼儿教师由托幼机构负责管理,在入职前必须接受一定时段的课程培训,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托幼实践能力。入职培训主要由大学教育学院负责完成。与我校合作的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就是为丹麦幼儿教师提供入职培训课程的大学之一。入职培训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习两部分。其中理论课程有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课程(占30%);社会和健康领域学科(20%);文化与活动学科(40%);沟通、组织以及管理方面的学科培训(10%)。其中艺术课程包含在文化与活动学科领域,包括音乐、戏剧等课程。丹麦学前师资培训非常注重职业性技能课程,其中包括音乐、钢琴、美术、舞蹈、折纸、戏剧等艺术课程。学制3年半。
2常州工学院和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艺术课程设置的比较
(1)从艺术课程设置的结构上,我国的艺术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模块和集中实践课程模块两部分,其中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实习。艺术课程占总学时的18.8%,实习占总学时的15.6%。丹麦的艺术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习两部分,其中也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习。职业技能课程占70%,实习占总课时的23.17%。丹麦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为期41个月的学习中,有38周安排了实习。由此可以看出,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与我国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设置大体相同,都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习三部分组成。不同之处在于:丹麦的实习时间和课时比例明显比我国实习的时间长、比例高。
(2)从开设艺术课程的内容上,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与我国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课程的门类基本相同,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三大艺术门类,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还开设了戏剧课程。在开设的艺术课程中,我国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又将艺术课程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共分为视唱练耳、钢琴、钢琴即兴伴奏、器乐、声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儿童舞蹈表演、舞蹈与儿童舞蹈创编、素描、色彩、儿童画、手工14门课程。主要是艺术技能类的课程,艺术理论课程和艺术选修课程相对较少。而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只是将课程分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大门类,没有再进一步划分,在开设的艺术课程中包括艺术理论课程和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修的如音乐、律动等艺术课程。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课程的门类相对比较具体、细致,但艺术课程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艺术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需要,可以随时调整,更加灵活,具有针对性。
(3)从艺术课程培养目标上看,我国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师资。因此各门艺术课程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任务及课后小结。所有教学过程都严格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执行。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托幼实践能力。因此,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也十分明确,重点放在入职的实践能力上。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以此为核心。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的目标都十分明确,都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能胜任岗位需求的合格学前教育师资为目标。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与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在艺术课程设置结构、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有很多相似处,又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实习课程所占的比重大,艺术课程内容机动、灵活有针对性,更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思考
通过对两所高校艺术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设置和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1)调整艺术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和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的艺术课程设置都非常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而且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是幼儿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艺术技能的培养离不开艺术理论的支撑。目前我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程设置的结构还不够合理,特别是艺术技能课程与艺术理论课程的比例不均衡。加强艺术技能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艺术理论课程,没有艺术理论的支撑,学生的艺术技能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钢琴考级通过十级,但即兴弹唱的能力、歌曲和舞蹈创编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艺术理论课程与艺术技能课程必须同步进行。同时,加强艺术理论与艺术技能课程之间的联系,也十分重要。如将音乐基础理论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相结合,通过音乐理论指导学生即兴编配和弦,组织伴奏音型。还可以运用音乐基础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编创等。通过艺术理论指导和强化艺术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其次,进一步加大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相互渗透。目前我国幼儿园涉及五大领域的课程,艺术课程都涵盖在艺术领域的课程中。在幼儿园组织艺术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如幼儿园的歌唱教学,教师必须对不同年龄幼儿嗓音的特点,语言能力、领悟能力、心理活动等多方面有所了解,这就需要与学前教育的其他课程紧密联系,如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音乐、学前教育心理学、师幼互动原理与技巧等。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与学前教育其他课程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彼此的渗透。一方面要加强艺术技能课与艺术教法课程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学前教育各类课程间的相互渗透。
(2)整合艺术课程内容,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和丹麦VIA大学社会教育学院的艺术课程内容都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这也是幼儿园艺术教学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内容零散,分科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渗透,选修课与必修课分布不均衡,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知识结构不够优化。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求,对艺术课程进行整合,进一步加强艺术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拓展选修课,选修必修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向课外拓展,加大实践的力度,课内课外结合。首先,整合艺术理论课程,开设综合性的艺术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目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综合性的艺术选修课。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上不要求过难过深,以广博为主。因此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上,应注重艺术课程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以实用为宗旨,在难度上适当降低。根据幼儿园艺术教学的实际需求,整合一些艺术理论课程,开设艺术综合选修课。如音乐、美术、舞蹈三门史论课程可以整合为一门艺术概论。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三门鉴赏课程整合为一门艺术鉴赏。通过这些艺术综合选修课,让学生对艺术发展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拓展。其次,整合艺术技能课程,开设具有个性的艺术必修课,加强艺术课程间的联系。将开设的艺术技能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乐理、视唱两门课程整合为音乐基础课。手工、民间美术、环境创设可以整合为手工;将键盘和声与钢琴即兴伴奏整合为钢琴即兴伴奏;将儿童舞蹈表演与儿童舞蹈编创整合为儿童舞蹈编创等。通过艺术课程的整合,加强艺术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还要开设具有个性的,与幼儿园教学有机结合的艺术必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创编、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画、卡通画、儿童舞蹈编创等,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实际,使艺术课程更具有针对性。最后,重视艺术实践的质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强调职业性。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课程由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内实践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包括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和每年一次的技能汇报演出。按照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艺术技能课通常8~10人一起上课,每周两节课。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授课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在课堂参与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应适当控制学生上课的人数,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增加学生的课内实践时间。课外实践应加强引导和指导,在每学期的教育实习和见习期间,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幼儿园的实践教学中。通过艺术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此外,在每学年一次的专业技能汇报演出中,要尽可能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所学的艺术技能进行综合展示。不断锻炼和拓展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综合素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实习要求,保证实习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课内的知识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真正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使艺术实践落到实处,成为学生入职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1 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从教学目标来看,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会选择幼儿园老师这一职位,担负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职责。所以,作为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潜在对象,必须将教学目标围绕儿童来进行开展。因此,抓住和掌握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十分关键。从内容上来说,审美心理结构是指通过认识和欣赏某种“美”,心理意识的各个主观分子高度活跃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对于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来说,儿童的绘画最能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尽管只是一幅简单的画,从形式上来说是教育产生的结果,但却是儿童审美意识的最直接表现。
由此可见,对于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多教导审美理论知识,注重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喜好。所以,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应该融入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把握儿童美术课程的教导重点和自己学习的研究方向。
2 学前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自从我国开展义务教育来说,学前美术教育开展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丰富儿童的心理成长。同时,职业学院设立学前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从而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儿童的审美意识。并且,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美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感悟,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目前,学前美术中审美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任务:
2.1 感受美
从成长阶段来看,儿童最容易接受美好的事务,特别是一些缤纷色彩、故事性鲜明的图像,更能获得他们的喜爱。同时,这种感受美的能力也是儿童天生拥有的,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强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例如,通过色彩鲜艳的鲜花让儿童自行观察和发现,从而想象出自己所感知的内容。
2.2 激发兴趣
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的图片或玩具,提供许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符合他们美术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还能让儿童观察一些鲜艳的事物,鼓励儿童多画多接触,提高他们动手绘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开发智力
对于学前美术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意识,从而实现开发智力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教学,开展儿童喜爱的内容,并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回忆和创造,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将艺术知识教授给儿童,提升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培养方法分析
作为一门必需的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才能担任幼儿园教学的工作,才能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加强审美教育注意十分关键,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从精神上实现人格的突破,融合艺术世界中。所以,审美教育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3.1 激发审美的欣赏力
近年来,国内现代化科技越来越先进,艺术设计领域也蓬勃发展起来,美的理念开始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针对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审美活动早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作品欣赏和美术绘画,逐渐通过外表美的事物挖掘出内在的有形和无形的美,这种深层次美的内涵,才能激荡学生的思想,启迪他们对美的欣赏。例如,凡?高的《星空》里,如果只是单纯地欣赏星空的色彩,就无法真正地探索到艺术的真正内涵。凡?高的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生命力,油菜的厚度和线条都是渲染一种夜空的氛围,画面沉浸在一种哲理的微妙光线中。
3.2 培养审美的理解力
事实上,审美的理解力是指在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之美中获得主观性的情感体验,并突破传统的惯性思想,借由色彩、构造、光线、画面等方面把普通的眼光升华成一种审美眼光,从而挖掘作品和自然事物的精神美。同时,这种审美理解力的形成,主要是偶遇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共同渲染所产生的结果。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儿童,所以培养审美的理解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逻辑推理方面,而应该注重主观和客观事物的互相融合,把一些抽象、晦涩的理性事物表现成感性事物。例如,彩虹的出现,不能单纯地认为它是光和水分子互相作用的结果,而应该教育儿童这是天空放晴后,一座通向快乐幸福的彩虹桥。所以,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必须将具化的事物继续进行意象的表达,将思想单一的主题表达的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提高艺术审美理解力,才能认识到艺术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提升
1引言
近年来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曾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参考文献(教体艺〔2014〕1号)、(教体艺〔2015〕5号)、〔2015〕71号,这些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以往校园教育中不被重视的艺术教育学科终于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肯定,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再一次得到凸显和强调。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同步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将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促进学校美育教学的核心。
2培养目标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需要的学前艺术教育师资以及从事学前艺术教育科学研究、学前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幼儿园、儿童艺术教育机构和艺术教育管理部门从事艺术教学及艺术教育管理工作。
3提升途径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分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与专业核心技能提升三个部分,使艺术教育专业具备学前教育理论修养与实践的艺术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一)艺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升
所有教师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理论、艺术教育理念、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政策等理论知识,并参加教育教学理论考核,考核不合格需参加补测。
(二)艺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1.参加考核教师提交《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2.课程范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
3.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师提交的《课程整体设计》,现场抽取考核内容(模块);
4.被考核教师根据被抽取内容(模块),完成现场模拟授课或说课一次。
5.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评审组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进行评价。
(三)艺术教育专业核心技能的提升
1.专业核心技能清单及考核要点,专业核心技能不得超过5项。
2.被考核教师自行选择所授课程所属专业的一项核心技能进行现场操作。
3.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评审组对教师专业核心技能进行评价并提问。
4.艺术教育专业核心技能考核点如下:(1)儿童教学活动设计与试讲考核要点
A.教学理论新颖;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全面、科学性、操作性强,20分B.教学内容准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体现学前教育新理念,联系幼儿
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实践动力能力,20分
C.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具有启发性;能激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20分D.教态、仪表及语言得体,恰当,20分
E.粉笔字板书书写格式标准、规范,字迹清楚、优美,10分F.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10分
G.时间20分钟
(2)儿童美术考核要点
(3)儿童舞蹈考核要点
(4)指定儿歌伴奏编配考核要点
利用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和全分解和弦,完成10首指定儿歌伴奏编配,和声编配与音型织体符合歌曲风格,前奏与尾声编配合理。每完成一首得10分。合计100分,用时45分钟。
(5)指定兒歌弹唱考核要点
完成10首指定儿歌自弹自唱,弹奏方法正确,歌唱音色音准好、吐字清晰,节奏稳定。每完成一首得10分。合计100分,用时40分钟。
4提升要求
(一)理论考核
所有教师参加理论考核,因故未能参加考核或考核不合格需参加补测,有两次补测机会。
(二)课堂教学能力考核
教学理论考核通过后,申请“课堂教学能力考核”。考核不通过者,给予一次补测机会。
(一)专业核心技能考核
教学理论考核通过后,申请“专业核心技能考核”。考核不通过者,给予一次补测机会。
(二)公平公正公开
测评活动严格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对全体教师公开,自觉接受教师的监督与检查。
(四)结果运用
关键词:儿童剧;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一、利用儿童剧提高幼教素质
儿童剧包含的范围很广,这里我们指的是运用语言、肢体、表情等形式表现并表演的一种活动,比起传统的表演形式,我们更希望以这种活动形式为舞台,让幼师能帮助孩子获得成长,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将儿童剧引入学前教育中,需要幼师引导幼儿充分地发挥出想象力与模仿力,具体实施方面就是要调动他们即兴创作与表演的欲望。结合肢体动作与语言让幼儿在生活中、表演中去感受艺术的美。同时也通过直接的表演互动达到教学的功效,使幼儿各方面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儿童非常具有模仿能力,不管是童话中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又或是幻想的角色,他们都能开拓思维空间去想、去演。这对孩子艺术素质的提升,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实践课堂中试行儿童剧时笔者着重进行了口头表达和表演技巧两个方面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单单是表演,也是对学习与模仿的过程,通过重复台词、表演神情,随着剧情的发展产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学生本身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学生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色角度考虑,受到启发,学习也比以前更认真了。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没有想到的意外之喜。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林炎琴教授认为:儿童剧表演经常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成为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不仅自己能编汇演,还要会做幼儿的导演,组织辅导幼儿进行表演。基于此,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儿童剧的演出是幼儿启蒙教育中的一项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不管是编剧、导演、制作道具、化妆、舞台布景、服装安排还是灯光配乐都亲力亲为,甚至表现出难得的热情。教师应将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知识运用其中进行展现。
二、为何引进儿童剧
当今社会各界尤其是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只重视对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高。如今中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慢慢改变教育现状的体现。林炎琴结合以往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发展情况,颇有感触地认为,拥有好技能的学生不一定课上得好,课上得如何还要看学生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其实这些都需要人文素养的提高来实现,目前的学前教育在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分析、教材的处理方面能力有所欠缺,时常组织儿童剧的表演,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锻炼有极大好处。试想演过儿童剧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中给孩子们讲起故事来肯定生动,因此更加能获得幼儿们的喜爱。笔者将儿童剧表演融入课程中时,也认为这种形式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更能锻炼出师生的专业能力。希望让原本处于就职瓶颈的中职生振作起来,通过儿童剧表演学习课的方式, 发现学生能掌握基础的舞台表演技巧,还能刻苦练习和培养出自信心、认真感以及不服输的干劲。
三、儿童剧教育效果好
将儿童剧引入教育中使得儿童剧承担着能让儿童明白人生道理的教育责任,运用幼儿心理学,也不主张以说教的形式进行教育,用故事、童话这样的形式能让幼儿更好地接受。儿童剧兼顾教育与娱乐,在游戏中学习的模式一直都对儿童想象力的提高、思维的活跃、身心的健康起到显著的作用。而身心健康成长的条件,就是要有快乐自主的实践活动,儿童剧就是这样一个在幼师保护下进行实践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机会。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心灵呼应的媒介。利用儿童剧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他们懂得交往的基本原则,懂得感情的表达,通过模仿剧中角色,不但强化了他们的角色意识,而且也会应用于生活之中,获得交际能力的提升。
儿童剧表演融入中职学校舞蹈课程给了更多热爱表演艺术的同学更加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得每一个学生师范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们在人际处理方面的成长,这对学生心理健康高水平的维系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同志曾书面发表致辞:“特殊艺术,是人类艺术百花园里绽放的一朵新蕾。”让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是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重要方面。国家对残疾人参与文化生活十分重视,并从法律上给予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并提出了“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当面向基层,融于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的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与”等指导原则。因此,要推动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必须推动残疾人文化生活融于公共文化生活,由此可见,培智学校开设艺术休闲课堂是非常必要的。
一、什么是艺术休闲
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一种业余生活。艺术休闲,不仅是一门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还是一幅有效促进能量的储蓄和释放,对智能、体能的调节和生理、心理机能的锻炼有着积极作用的良药。
二、培智学校开设艺术休闲课程的重要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艺术休闲课程,是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质量。培智学校开设艺术休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多重形式的主题性休闲娱乐教育活动课程,发掘智障儿童的潜能。我校在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实施后,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障儿童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艺术休闲课堂中,儿童不仅习得了丰富的知识,娱乐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挖掘了潜能;掌握了能力,有益了身心;还培养了良好的心态与生活素质,让智障儿童在艺术的课堂中学习感受科学、文明、道德、休闲,有益于儿童自身的健康,培养性情、陶冶情操、愉悦精神。
三、培智学校如何开展好艺术休闲课堂
(一)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艺术休闲等同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以致抹杀了它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使“艺术休闲”一词完全变味。甚至有人认为智障儿童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还学什么艺术,玩什么休闲,开设这样的课程根本没有意义,还浪费了学校资源。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首先,教育理念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我们必须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当今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合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同时,艺术休闲课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儿童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自由方式。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比较特殊的,正是因为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选择性课程必须是适合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有利于智障儿童全面成长的课程。其次,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出台肯定有着它可取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的功能是挖掘孩子潜能,而不是任其发展。我们必须及时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让新兴的,学生易接受和学习的教育方式引进课堂,艺术休闲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将艺术课程和休闲活动完美地结合起来,将课堂开放、自由,让儿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第三,富于娱乐性的休闲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性情的陶冶有长期的作用。我们根据不同内容的艺术休闲活动,进行活动设计,根据儿童的喜好和特长有意地进行教学安排学习,让儿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意识地进行自由学习。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学校艺术休闲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激发智障儿童潜能、康复儿童身心的有效途径,学校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同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深化课堂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的艺术休闲课堂主要开设有舞蹈、音乐、折纸、朗诵、书画、折餐巾、陶艺、棋类、纸牌、自理、语言治疗、音乐治疗、运动、康复等十四门课程。每门课程安排有一或两位老师负责教学,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课程进行教学。在组织儿童进行艺术休闲活动时,我们充分考虑到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课程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等,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行活动设计。如康复课堂中的内容有丝网花制作、软陶制作、十字绣、缝制、织补等。自理课堂中的洗菜、做饭、糕点、蛋糕制作、饼干制作等一系列的特色教学内容,不仅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也让儿童在快乐的动手中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
(三)强化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每一位负责艺术休闲教学的教师都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和个人修养,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种休闲、愉快的教学课堂,老师们每月都有一次“艺术休闲开放课堂展示活动”,面向全区、全校的教师展示自己的艺术课堂。我们的老师们不仅拥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每一位负责艺术休闲的教师都是经过专门培训与学习过的。如语言治疗的汪老师,专程到上海的“小小虎幼儿园”进行语言治疗的培训与学习;如折餐巾教学的徐老师,也是专程到四星级酒店里经过一周的专业培训学习;还有陶艺的刘老师,专程到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手工、陶艺的专业学习;音乐治疗的吴老师,也是专程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奥尔夫音乐的专业学习。我们的老师专业技能深厚,在艺术休闲的课堂中为儿童营造了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使我们的儿童喜欢这样的课程,真正地在艺术的课堂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营造校园品牌文化
一直以来,我校致力于打造“平江培智,幸福特教”的甜美校园文化品牌文化,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因此艺术休闲课堂就成为了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最好的实验田。为更好地营造“甜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学校不仅优化了校园基础设施,改善了艺术教育设备设施,为每一个艺术休闲教室配备了齐全的教学教具,添置和更新了消耗性器材,增加了各种艺术休闲活动的经费等。力争使艺术休闲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支持、鼓励艺术休闲教师用好教学光盘等多媒体设备,积极开展各类艺术休闲展示交流活动。当我们走进古色古香的校园大门,一幅和谐美好的校园风景将我们吸引;当我们来到了家政教室,清新、自然、美好的生活物品编织着美好的生活情境;当我们走进音乐治疗教室,乐符和着轻松的音乐将我们深深吸引……美丽的校园环境,甜美的校园文化,都为我们的艺术休闲教室提供了完美的环境资源,让我们的智障儿童徜徉于幸福、快乐的教室里学习。同时,校园文化的发展带动着艺术休闲课堂的成长,艺术休闲课堂也成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源泉。
(五)面向社会展示自我
智障儿童在艺术休闲课堂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很多的休闲方式,在艺术休闲的课堂中儿童的自我价值得到了认可。为了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我们的儿童,认识他们的价值,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个义卖活动,与共建单位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们进行互动活动。义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儿童在艺术休闲课堂中亲手制作的软陶作品、陶艺作品、丝网花、布艺、编织品等,通过让儿童自己义卖自己的作品,来体验自身的自我价值感,给智障儿童营造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
在我们的艺术休闲课堂中儿童还有着更多的精彩,如舞蹈课堂中,我们排练的舞蹈“环保时装秀”节目就荣获了苏州市首届智障儿童时装表演一等奖。我们的江苏兰同学就是通过艺术休闲课堂中的写字教学,在平江区中小学生书法比赛中赢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向外界的多种展示活动,我们的儿童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体验了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儿童的文化艺术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整合研究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其不仅可以将形体美充分的诠释出来,而且人们还经常将它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情感表达渠道和形式。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幼儿肢体的协调性,塑造幼儿的独特气质,同时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舞蹈意识,有利于推动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当前学前舞蹈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舞蹈教学经常会受到艺术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影响,过于注重舞蹈技能的锻炼,使得学前舞蹈老师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一、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基本特征
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他们的年龄都相对较小,对一些新事物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语言水平等都极为有限,在了解幼儿特点的基础上,怎样才能将舞蹈内容更好、更有效地传授给幼儿,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且将其作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学前教师应该充当幼儿学习的领导者,注重舞蹈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幼儿在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学前幼儿的年龄基本上都集中在4—6岁左右,这一时期正是他们身体机能、大脑组织结构等不断发育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舞蹈不仅可以不断拓展幼儿自身的认知范围、模仿能力和观察力,而且语言水平、事物认知能力、自觉性和稳定性等能力也会逐渐提升。此外,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幼儿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在身体发展方面会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并且日渐发展成熟。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内容的问题
1、舞蹈难度大,无法适应学前教育实际
在学前教育中,由于幼儿受到身体发展和年龄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为有限,需要针对他们的发展特点合理的设置舞蹈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舞蹈内容要尽可能的科学、简单以及实用,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幼儿发展需求。但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舞蹈课程内容基本上都过于专业化,而且教学目标越来越朝着专业舞蹈艺术院校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舞蹈内容并没有考虑幼儿的发展特点,不仅过于注重舞蹈技巧的训练,而且舞蹈动作的内容也极难,无法有效适应学前幼儿的身体发展机制,严重超出了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范围,使得舞蹈内容在学前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实用性较差。这种脱离幼儿发展实际的舞蹈内容教学,无法适应学前教育的实际,从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2、舞蹈内容的技能性较强,缺乏一定的人文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内容的课程结构安排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形式上是很多老师都容易犯的错误,通常都比较关注舞蹈的表现形式,强调舞蹈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没有将人文精神充分有效的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去。一般来说,舞蹈精神和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如果将它们分开进行舞蹈教学,那么幼儿学习会严重缺乏全面性。舞蹈学科本身具有着较强的人文性,如果只是掌握了舞蹈技能而缺乏人文性,那么老师在学前教学中就无法培养幼儿的思想品格和文化涵养。
3、各舞蹈内容之间相互独立,融合的紧密性不强
舞蹈作为表现形式,可以让幼儿向他人充分的展现自我、反映自我等,可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学前教育舞蹈教师的重要场所,其在学生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舞蹈教学质量对未来学生开展学前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在编排舞蹈内容时,普遍缺乏着科学性和有效性,每一章节的舞蹈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其他艺术之间的渗透性和融合性不是很紧密,这极为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整合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内容的有效策略
1、整合的基本思路
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舞蹈课程通常包括基础的舞蹈理论、基本训练、幼儿舞蹈、舞蹈作品鉴赏以及民间民族舞蹈等多种内容。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中,要想将这些舞蹈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不仅要按照舞蹈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和内容的系统性,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教育性等基本原则,同时还要根据专业教学实际情况、专业课程内容、专业学生经验等,对现存的舞蹈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删减以及补充。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舞蹈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并选择相应的舞蹈技能和知识作为每一模块的主线和切入点,与其他板块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逐渐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舞蹈教学集合体。此外,这四个模块之间不仅保持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同时还要纵横贯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系统性。
2、充分凸显出舞蹈教学的价值
(1)儿童性。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会从事幼儿教师的职业,所以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蹈技能、理论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舞蹈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儿童性是其中需要重点强化和突出的要素,通过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提升幼儿舞蹈所占的比例,不仅要将儿童舞蹈单设成一个模块,同时还要在各个模块中融入儿童舞蹈中的基本元素,将儿童性充分的渗透到舞蹈教学中去。例如,舞蹈技能模块,老师可以将古典舞蹈和芭蕾舞作为训练的基本主线,并且渗入幼儿形体知识内容,方便学生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生理特点,掌握训练幼儿形体的内容和基本方法;民族舞蹈模块,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中融入一些民间的幼儿舞蹈内容,方便学生在自娱性和趣味性的舞蹈训练中感受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学生对幼儿舞蹈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儿童舞蹈模块,这一模块将儿童舞蹈的教学、表演以及编创等集为一体,凸显出学前舞蹈教学的特色;舞蹈鉴赏模块,其主要就是引导学生鉴赏儿童舞蹈作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儿童舞蹈的基本特点。(2)人文性。当前,人们对“人文”的理解已经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同时从教材内容和教材属性方面来看,舞蹈也被人们看作是人文的一种形式,具有较强的人文特性。舞蹈内容不仅与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同时还涉及了审美情趣内容,学前舞蹈课程所蕴含的人文性正是文化发展大背景下的有效补充。例如,云南白族中的仗鼓舞,它作为民族舞蹈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具有良好的人文性和独特性,其在舞蹈内容上,不仅将舞蹈渊源、道具、光效以及音乐等有机结合到一起,同时还将社会生活现象和思想内涵等通过舞蹈充分的展现出来。(3)师范性。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师人才的重要场所,舞蹈教育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熟练掌握学前舞蹈方面的教学知识和能力。在传统形式的教学中,往往都比较注重学生对舞蹈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舞蹈的创作。而在舞蹈教学中主要有教与学等内容,其中“教”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学生在掌握基础舞蹈技巧的同时,还要对舞蹈教育思想和动作内容进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幼儿教育水平。此外,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儿童舞蹈的编排,由浅入深的设计出符合幼儿身体发展特点和年龄阶段舞蹈动作,并且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选择舞蹈音乐,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舞蹈,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塑造幼儿的体型。(4)综合性。在体现舞蹈内容综合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能将这种综合性看作是多种艺术的简单拼凑,而是要在儿童舞蹈模块教学中更多地融入戏剧表演内容。因为我国艺术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它包含着朗诵、表演、唱歌、美工、编导以及器乐等多种视听艺术,通过戏剧表演的融入可以方便幼儿进行综合性的实践和学习。而儿童戏剧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专业学生应该注重这种尝试,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舞蹈的编创、歌曲演唱、朗诵以及编导、录像、上传等,逐渐构成一种新的艺术美,增强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的综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编创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教学能力,而且对未来幼儿学习和成长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原有舞蹈内容进行完善和整合,增强舞蹈内容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突出舞蹈教学的儿童性、综合性、人文性以及师范性,提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感和教学能力,为学前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师,通过舞蹈教学塑造幼儿的形体,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颖.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24-125.
[2]侯颖.探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创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7:98-99.
[3]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09:71-73.
[4]杨艳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02:58-61.
[5]陈雯.单一走向复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刍议[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06:66-69.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舞蹈课程作为该专业重要的专业技能课之一,既是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的任务和特殊性决定其舞蹈课程应着眼于学生舞蹈能力、人文素养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幼儿教育实际需要的相互关系,体现学与教的价值取向。
一、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课程内容上就是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我们对照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其一是成人化倾向明显,偏离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中身体基本训练和民族民间舞占了绝对比重,且所选素材多是专业舞蹈教学素材的翻版,难度和强度较大,幼儿教育工作所急需的幼儿舞蹈内容偏少。其二是偏重舞蹈技能性内容,人文性内容较为薄弱。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编制大多沿用专业舞蹈课程体系,内容组织上依然以技能为中心,以风格介绍、元素动作、表演组合为主线,舞蹈文化背景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其三是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缺少必要的渗透与融合,也缺乏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沟通与融合。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要“改变当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1]”,在艺术课程改革方面,强调优化艺术课程结构,调整艺术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强调单科艺术课程内部的有机融合。美国人霍斯曼也曾提出“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那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2]” 课程内容是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柱和具体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构建关系着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尝试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借此来促进舞蹈课程内部及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沟通,使舞蹈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整合策略
(一)整合的思路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3]”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舞蹈基础理论知识、舞蹈基本训练、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和舞蹈鉴赏。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需依据舞蹈学科内的系统性及课程价值取向,遵循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原则,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学生的经验及专业相关内容,对原内容进行删减、补充、调整。具体做法是:将舞蹈课程原有内容分成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均以相应的舞蹈知识技能为切入点和主线,同时融合其它相关内容,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集合体。各板块在统一的原则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板块之间既有逻辑递进关系,又有横向并列关系,以实现课程内容的纵横勾通,使其更具系统性、丰富性、实用性。具体方案如下:
图一
(二)凸显的价值
1.突出儿童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因此,儿童舞蹈知识、技能和能力学习与培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儿童性是课程内容整合中重点突出和强化的要素,整合方案中主要通过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加大幼儿舞蹈的比重来体现,除单设幼儿舞蹈板块之外,还将幼儿舞蹈元素融合在各板块之中。比如,舞蹈知识与技能板块,以芭蕾、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为主线,融合幼儿形体训练,使学生掌握幼儿生理特点、身体发育的规律、幼儿形体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民族民间舞蹈板块,在各民族舞蹈组合学习的基础上穿插幼儿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自娱性的舞蹈表演中感受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幼儿舞蹈的表现力;舞蹈鉴赏板块中融入幼儿成品舞蹈鉴赏,剖析幼儿舞蹈的审美特征;幼儿舞蹈板块,更是集幼儿舞蹈表演、创编、教学为一体,充分体现幼儿教育的职业特色。
2.强调人文性
“人文,本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4]”。舞蹈属人文学科,其人文性不言而喻。《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出“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5]”的基本理念。舞蹈的人文性,是指舞蹈的内容、形式、风格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生产方式、伦理哲学、审美情趣等方面。强调舞蹈课程内容的人文性,就是适当删减舞蹈课程技能性内容,降低其难度和强度,补充舞蹈文化背景知识,把技能层面的内容,放置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建立舞蹈动作与舞蹈内涵、文化背景之间的本质联系,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舞蹈知识与技能板块,我们增加了“芭蕾和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内容,通过本部分,让学生了解芭蕾的起源和形成,理解芭蕾的“开、绷、直”与西方文化、宗教之间的关系,理解中国古典舞的“圆”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而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民族民间舞蹈板块,补充了“各民族文化特征”内容,并使之与各民族民间舞蹈技能学习相互融合,使学生“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风格习惯、信仰、礼仪、制度、经验、技艺、生产活动等情况,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6]”并能用舞蹈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舞蹈鉴赏板块的“舞蹈人文知识”,就是要“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内容、形式连接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结合起来[7]”, 展现舞蹈艺术蕴含的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舞蹈人文内容的充实,可以“使教学中的艺术活动有精神的支持、有心灵的附着、有文化的内涵、有品格的提高。[8]”
3.体现综合性
综合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的潮流,是时展的需要。《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9]”
为了不使这种综合性流于形式或沦为各艺术形式的简单拼凑,我们在幼儿舞蹈板块中引入儿童戏剧表演。因为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戏剧是最具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朗诵、舞蹈、歌唱、器乐、美工、表演、编导等视听艺术为一体,戏剧表演也是真正的综合艺术学习和实践。儿童戏剧因其独具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在幼儿园工作中广泛应用并深受孩子欢迎。实践中,我们曾多次带领学生进行此种尝试,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分工协作,或者创编舞蹈、演奏音乐,朗诵台词、演唱歌曲、制作道具,或者参与编导、策划、录像、剪辑、网络上传等。借助儿童戏剧活动,学生实现了“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建构新的艺术美,并在促使审美感受更为丰富的同时,促使审美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0]”
4.彰显师范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其舞蹈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将所形成的舞蹈素养融汇于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实际。职业要求他们的不单是舞蹈表演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舞蹈创编和教学能力。以往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舞蹈表演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创编、教学能力的培养。后两者在幼儿教育工作实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舞蹈是幼儿本能的需要,“他们需要学会舞蹈的语言,以便把这种自然的工具用作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手段及对他人的表现进行反应的方式[11]”,幼儿的舞蹈活动往往具有浓烈的自娱性和即兴色彩。整合方案中幼儿舞蹈和舞蹈鉴赏板块都体现舞蹈创编内容,幼儿舞蹈板块注重幼儿舞蹈的创编,舞蹈鉴赏板块更强调即兴色彩。舞蹈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动作的鉴别评判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我们在幼儿舞蹈板块特别设置幼儿舞蹈教学法内容,旨在通过专门的训练实现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当然,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还应渗透在整个舞蹈教学和舞蹈实践之中。
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关注和改革的热点,“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12]”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是我们的初步探索,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借此整合,我们希望能实现舞蹈课程各要素之间、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艺术教育人文性、综合性、审美性和学前教育专业所应有的儿童性、师范性。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也为舞蹈课程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人文素养和师范能力整体提高发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转引郭声健.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3]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1999,(5)
[4]夏征农.辞海 [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5] [9]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6] [10] 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栾晓梅.走进舞蹈世界[J].教育艺术,2007,(5).
[8]修海林.关于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认识[J].音乐研究,2002,(1).
[关键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师教育;专业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74-04
A Study of the Specialization of Teacher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in UWMadison in US
HONG Ming
(School of Education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 Fujian350007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in UWMadison in U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teacher education of the school . It focuses on the questions , such as the kind of speciality, the liberal education course,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of the school .
Key words:US; school of education in UWMadison; teacher education; speciality ; course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威大教育学院”)近些年来不仅在全美教育学院排行榜上连续居于前10位,而且也是该分校专业学院的佼佼者之一。利用访学之机,笔者与该院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现将笔者考察和了解的情况简要展示出来,以期透过这一具体案例,更为深入地了解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现况,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教师教育的专业类别与概况
威大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面向教师资格证书的授予,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了2~3年的普通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后,经过申请而进入教育学院学习教师教育专业。威大教育学院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有五类,专业方向多达20余个。
一是初等教育专业,由课程与教学论系主办。初等教育专业又细化为“儿童早期到儿童中期”和“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两个方向。
二是中等教育专业,也由课程与教学论系主办,其方向依据学科领域划分,主要有英语、健康(仅作辅修)、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等方向。其中,科学包含的学科有生物学、自然科学(也称广域科学,Broad Field Science)、化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物理学;社会科学包含的学科是广域社会科学(Broad Field Social Studies)、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此外,中等教育方向还包括有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在内的多门语言教育类专业。
三是初等与中等教育联合专业,主要有四个方向:艺术系开办的艺术教育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系开设的社交障碍方向和语言教育方向;运动科学系开设的运动科学教育方向,即原来的体育方向。这四个方向既可面向中学也可面向小学。
四是特殊教育专业,由康复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系主办。它也有两个分支方向:“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和“青少年早期到青少年”。
五是与其他学院合办的专业,包括和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合办的“农业教育”专业;与人文生态学院合办的“家庭与消费者教育”专业;与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教育”专业等。
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包括辅修课程)和教育专业教育(包括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该分校的“人文与科学学院”提供;中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主要由各专门学院提供;教育学院承担的是教育专业教育。
完成三部分课程的学习一般需要四年(八个学期),学生必须获得120个总学分才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占40个学分,这是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都统一的。学科专业课程、辅修课程及教育专业课程的最低学分数由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而定。中等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多数在34~36学分。中等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完成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年限略有差别,初等教育需要五个学期,中等教育为两年即四个学期。
二、 师范生的通识教育课程
威大开设的“普通教育”课程的内容涉及三大领域:一是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由于这些学科所涉及的领域范围极广,因此也被称为“宽频课程”(Breadth course)。二是社交、批判性思维及分析推理能力培养领域。三是多元文化反省能力培养领域。按此三大领域,普通教育课程被分为六类,包括社交类课程(3~6个学分)、量化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课程(3~6个学分)、自然科学课程(4~6个学分)、人文/文学及艺术课程(6个学分)、社会科学课程(3个学分)、种族研究课程(3个学分)。以上六类总计提供了数百门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在普通教育课程的学习方面与学校是一致的,但在部分类别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上与学校有出入。
1社交课程(4~6个学分)
“社交”课程被细化为A、B两个层次,即“语言熟练运用”和“高级语言熟练运用”两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各占2~3个学分。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学习的递进,学生在通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后才可以学习后一部分的内容。
2量化推理课程(3~6个学分)
“量化推理”课程也同样分为A、B两个层次:A层次主要是有关数学和形式逻辑的,占3个学分;B层次直接关涉量化推理,也占3个学分。两个层次间也具有递进关系,学生也要在学完前一个层次的内容后才能进入后一个层次学习。
3人文/文学及艺术课程(简称人文课程,9个学分)
人文课程由文学、艺术和其他人文学科三部分构成。其中,文学占2~3个学分;艺术占2~3个学分,艺术包括美术、舞蹈、音乐、戏剧、非裔美国人研究、妇女研究、历史、英语等;其他人文学科包括该校课程表中的H、X 和Z类课程,以及教育学院开设的小学和初中外语课程、经授权的美术课程等,学生可以从中挑选,累计9个学分便可。
4社会科学课程(9个学分)
社会科学课程也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有关“地方、州和国家政府”方面的课程。二是有关“西方历史”的学科,涉及的范围包括美国、欧洲和俄国。三是有关“非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当代文化”课程,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国印第安人历史。学生可以从该校课程表的W、Y或Z类课程中选修其他社会科学科目,合计达到9个学分便可。
5自然科学(9个学分)
科学课程主要包括生物科学、物理学等等。此外,还可以从学校课程表B、P、N、W或 Y类课程中任选其他自然科学课程修习。不过,教育学院要求学生必选一门实验科学方面的课程。
三、 师范生的教育专业课程
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是34学分。由于教师教育专业的类别较多,不同的专业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各专业在学科、学时、学分等方面的要求不尽一致,但其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分析其各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可以发现,有六大类课程横贯于教师教育类专业。
一是“发展”类课程,即有关儿童和青少年成熟与发展的课程,所有的专业都开设这类课程。不同的成熟与发展阶段可能不一样,这要根据培养对象所处的年龄段而定。如“儿童早期到儿童中期”方向学习的“婴儿与儿童早期的发展”课程;“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方向学习的“从儿童到青少年的发展”课程;中等教育专业学习的“教育环境中的青少年发展”课程。
二是“学习”类课程,是有关人类,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如何学习的课程。如“人类的能力与学习”这门课在几乎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中都开设。
三是“基础”类课程,即教育基础课程。在多数教师教育专业中,该课程都占3个学分。中等教育专业一般要求学“学校与社会”课程。初等教育专业则向学生提供四门基础类课程,由学生从中挑选:“学校与社会”、“美国教育史”、“当前教育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
四是“一般方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在各教师教育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在中学教育专业中,就设有“全纳学校教育策略”、“因人而异的教学”等。
五是“学科教学法”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学生主修的学科专业而定的,学科领域不同,所设的科目自然就不一样,如“中学科学教学法”、“中学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教学法”等。
六是“专业素养”类课程。在中等教育专业不同学科领域中,均设有“贯穿于中学课程的语言和素养”课。如音乐教育专业就开有“综合阅读教学与其他语言艺术”课等。
除这六部分的课程外,其他课程的开设则完全根据专业的特点而定。如音乐教育中开设了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中的艺术”,初等教育专业要求学习“教育中的戏剧”, 初等教育专业的“婴儿与儿童早期的发展”方向还开设“儿童早期教育”课程等等。
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最富特色的课程当属其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威斯康星大学以其倡导多元文化和社会公平的理念而称着于世,是研究和推进多元文化的世界级大本营。在教育学院就有不少这方面的着名学者,如着名学者马克尔?阿普尔教授就是倡导文化多元化的旗手之一。在这种具有历史传承的大学学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该院专设了“多元文化教育和人类关系”课程及“解决冲突”课程。
四、 教学实践与实习
教学实践与教学实习是师范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思实践教师教育思想的推动下,威大教育学院素有注重教学实践的传统,很早就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设置了系列课程,并注重将行动研究和反思性教学理念渗透其中,在让师范生通过现场的教学实践学会教学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该院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情况可分述如下:
首先,教学实践活动被分成预备实习和正式实习两大系列。前者是正式实习之前的教学实践活动,后者是持续完整的全学期的实习。
其次,对不同的教师教育专业依其性质或需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初等教育专业建立了预备实习的课程系列——“四级小学教学实习”系列。预备教学实习贯穿在正式实习前的全部四个学期中。第一学期的“一级教学实习”始于学生入学后的几周之内,一般要持续9周时间。课程是“社区本位”的设计,师范生每周用两个下午的时间去日托中心、社区中心、学校等参加一系列活动;第二学期的“二级教学实习”主要让师范生三两成伴去学校见习,每周三个上午;“三级教学实习”的时间既可以安排在上午,也可以安排在下午穿行;“四级教学实习”放在下午,每周三次。所有的四个学期都安排了每周一次的研讨会,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
第三,实习的年段和时间依专业的性质不同而作不同的安排。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根据自己所选专业的方向决定是在儿童早期到中期年段(出生到6岁)实习,还是在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年段(7到11岁)实习;中等教育专业的实习通常既要在初中年段进行,也要在高中年段进行。这意味着要参加两次教学实践和两次教学实习。在中等教育专业方面,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四个学期,预备实习也是在学生入学不久便开始,每星期用三个上午的时间去中学。
预备实习期间,师范生在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课堂活动,配合教师处理学校和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小组教学等等。他们经常要回到大学参加有关实习情况的研讨活动,有时还与教学课程结合起来进行。
正式的实习是全学期和全日制的,即要按学区规定的学期制度经历一个完整学期的教学。在正式实习活动开展前,实习生、中小学指导教师和大学指导教师通常都要共同制定一个计划,对实习活动作一个全程的、总体的安排。实习生在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参加实习学校的教学小组活动,与其他老师一起备课、观摩、授课、评课、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等等。一般都经历一个从定向、参与到独立教学的过程。
五、 结语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十分齐全,为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需要创造了条件。
其次,依托该校普通教育的雄厚实力,通过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分要求,使师范生的专业学习有着宽广而坚实的知识及素养方面的基础。
再次,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学习、发展、教育基础、教学方法、专业素养类课程为共同课程,辅之以针对各专业具体需要的专门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分合有序,既可体现教育专业课程的共通性,又能满足不同专业的特殊需要。
第四,立足于大学的学术传统和文化根基,多元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师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自己教师教育的文化特色。
第五,注重教学实践,将教学实践分级,设计出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实践课程系列,并将之贯穿到教育专业学习的全部时段,这是该院教师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最重要的特色,它是反思实践的教师教育思想的产物,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