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哲学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容简要:常识把事物理解为是物自身,而且认为我们直接看到的就是物本身。哲学不断的来解决常识对于事物的看法中的矛盾,提出了许多关于“事物”是什么的观点。事物既不是物自身,也不是精神,而是一种结构。事物=物自体—信息—身体—现象(表象)
一、常识对于“事物”的理解
面对一个事物,常识是如何看待地呢?拿一个“苹果”来说,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常识会认为:①这个苹果是一个外在之物,而不是在我的身体中或者心灵中的东西;②这个苹果是一个客观的事物,而不是一个主观的事物;③这个苹果是一个独立自在的事物,而不是依赖于我而存在的事物;④这个苹果有其自己变化的法则,不会因我的身体或观念的改变而变化;⑤这个苹果有其自身的属性:红绿色、圆形、酸甜味等,这些属性是苹果自身的,不依赖于我而存在,也不会因我的感官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属性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⑥我能直接看到这个苹果的本身及其红色、圆形等属性;⑦虽然我不能直接看到这个苹果的全部,但是我能直接看到这个苹果一个侧面;⑧这个苹果我在近处看起来大,在远处看起来小;⑨如果我是一个红绿色盲患者,我只能看到这个苹果的红色,而看不到绿色,不是这个苹果本身没有绿色,而是我没有能力看到它的绿色;就好比我是一个聋子,不是小鸟不叫,而是它的叫声我没有能力听到;⑩我梦中、回忆中、想象中苹果不是客观的外在的苹果,而是在我的心中的苹果,它是外在的客观的苹果的映象,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二、常识对于“事物”的理解存在的矛盾和困难
常识信念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依赖,离开常识我们将难以生存,休谟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但是常识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是从想当然出发,缺乏严密的推理,常识有时会把相互矛盾的观念、违反逻辑的思想同时接受下来。对于“事物”的理解,常识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困难,对于有些现象常识无法做出回答。
1、我们能不能直接看到事物本身?
常识认为我们能直接看到事物本身,比如我们抬头直接看到的就是太阳本身,但是这种理解是存在矛盾的。我们作一个设想:假设太阳本身现在突然不存在了,我们抬头还能不能在天空中见到一个太阳?常识肯定会认为我们看不到太阳了,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但事实是,我们在8分钟之内还能在天空中见到一个太阳,这可以通过科学试验来得到证明。那么,我们还能看到的这个太阳是什么?⑴是太阳本身?当然不是,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⑵是过去的太阳?过去的太阳是什么意思?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就是在现在已经不再存在了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现在还会存在,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⑶是太阳的光线?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光线,一定是一个圆形的太阳。⑷有一种观点认为,太阳不断地把它的“像”向外传播,在这个例子中,虽然实在的太阳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传出的“像”还存在,所以我们仍然能看到它的“像”。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如果太阳传出的是它的像,我们应该把它接受到我们的“家里”,我们能看到它到达我们这里的全过程,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在1米、2米、10米、100米等距离看到不断向我们走来的太阳,而只能看到一个固定的挂在天上的太阳呢?按照现在科学的观点,看见就是把信息接受进来,但是我们却是看出去,向外看到很远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是看出去而不是接受进来,这如何解释?在上面这个设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太阳,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我们既不是看到的现在或过去的太阳本身,也不是见到的太阳的光线或信息,我们看到地到底是什么呢?这是常识难以解释的现象。
与上面相同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能否看到已经消失了的星球。已经消失了上万年的星球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吗?从逻辑上讲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见到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但是天文学家却通过先进的望远镜在天空中看到了已经消失了的星球,这如何解释。科学的解释是,星球本身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发出的信息(通过光来携带)仍然存在,尽管非常微弱,通过先进的设备我们就会捕捉到这些微弱的信息,并在我们的眼中产生一个关于这个已经消失了的星球的视觉映像,于是我们就会在天空中见到这个已经消失了几万年的星球。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一个正在天空闪烁的星球, 这个正在天空中闪烁的星球是什么?它是星球自身吗?当然不是,因为星球自身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它留下来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是星球,但是此时我们在天空中通过望远镜见到的星球是什么?同理,在夜晚我们遥望苍穹,繁星满天或明月皎洁,但我们真正见到的是什么?是常识认为的物自身吗,当然不是。
2、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听到在遥远的天空中飞机的轰鸣声,那么飞机的声音在哪里呢?常识自然会认为声音在遥远的天空中,但是如果声音是在遥远的天空中,我们是怎样听到它的呢?常识认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中,我们所以听到了它。但是如果声音是在我们的外面生成的,假如有一个声音在我们之外几百米的地方生成,然后它迅速地向我这里奔跑,两秒钟后到了我的耳朵里,我获得了这个声音,也就是我听到了这个声音。此时声音应该在哪里呢?理所当然应该在我的耳朵中。但是奇怪的是,此时我听到声音在我之外,在我之外几百米的地方存在着,一个已经跑到我的耳朵中的东西怎么还会在几百米之外存在着呢?这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声音一直在几百米之外存在,没有跑到我的耳朵中来,我又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如果它跑到我的耳朵中来,它就应该在我的耳朵中,但是我为什么还会听到它在我之外几百米的地方存在呢?多么矛盾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啊!常识对于我们听到声音的回答难道不是难以自圆其说吗?
3、事物是否独立于我的感官而存在?
常识认为,事物是客观的独立的,不依赖我而存在,事物不会随着我的感官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下面的试验常识就难以解释:如果我正在看我面前的一台电脑,现在我把一个眼睛闭上,用手去挤压另一个睁着的眼睛,我就会看到电脑在跳动。常识坚信电脑不会因我的眼球的变化而跳动,就是我用更大的力量去压我的眼球,电脑仍然不会有任何变化,它会纹丝不动;但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与此正好相反,当我去压我的眼球时,我看到电脑不是纹丝不动,而是跳动起来,随着我的手的积压眼球而不断的跳动。如果我看到的跳动的电脑是电脑本身,那么常识认为电脑不会随我的感官的变化而变化就是错误的,因为我确实看到了它在随着我的眼睛的变化而跳动;如果此时我看到的跳动的东西不是电脑本身,那么电脑本身此时在哪里,它难道成了一个不可见的东西,那么这个可见的跳动的东西又是什么?
4、透过镜片看事物
我们可以通过镜片来看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通过近视镜、墨镜、放大镜、望远镜、夜视镜等镜片来看事物。常识相信,不论我们通过什么镜子看事物,事物还是它原来的样子,决不会因我们使用镜片的不同而变化,不论使用什么样的镜片。但是当我们真的通过镜片去看事物时,我们却发现,同一事物通过不同的镜片来观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墨镜我们看到这个事物的颜色就会变成墨色;通过放大镜我们看到这个事物就会变大;通过望远镜这个事物不仅会变大,而且与我们的距离会拉近;通过夜视镜,在晚上这个事物就会明亮起来。一方面常识认为事物不会因镜片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我们的确通过镜片的不同看到了事物的变化。那么我们看到的有着巨大变化的东西是事物本身还是不是事物本身?如果不是事物本身,那么常识认为我们能直接看到事物本身的说法就是错误的;如果是事物本身,那么常识认为事物不会随着我们所看镜片的变化而变化就是不对的。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常识都会处于两难境地。
5、对事物属性的分析。
常识认为,事物有其自身的客观属性,这些属性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官而存在,如树叶有绿色的属性、花有红色属性、冬天的水有冷的属性,但是面对这样一个试验,常识陷入两难。将两只手一只放在热水中,一只放在冷水中,过一会儿,把两只手同时放进一盆水中,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只手感觉到水是热的,另一只手感到水是凉的。同样的一盆水,在同时不会具有既热有凉的客观属性。对此如何解释,常识无法回答。
6、事物的“远小近大”
常识相信同一事物不论与我的距离是远还是近,其大小是固定的同样的不变的;但是常识又会毫不怀疑我们见到的事物在远处就会看起来小,在近处看起来就会大;常识同样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事物本身。“我看到的就是事物本身”、“事物本身不会因与我们的距离的远近而变化”、“我们看到的事物远小近大”,这些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常识那里能够同时存在,而且相安无事。常识真是有着宰相的肚量,它能容下在逻辑上不能并存的思想,而且把它们都看作是真理。
三、常识对“事物”的理解的困难的哲学探索
哲学不能停留在常识的思维来看事物、对待这个世界,哲学家可以用常识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它却需要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哲学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它既要符合逻辑,又要能够说明各种现象,而不能像常识一样违反逻辑和不顾事实的存在。
1、事物的属性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有一个红色的苹果,我们说苹果具有红色的属性,常识认为红色这种属性是一种客观属性,它是不依赖于“我”和我的感官而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苹果的红色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是物质的不是精神的、是外在于“我”的而不是内在于“我”的。但是西方哲学从德谟克里特、巴门尼德、柏拉图到洛克、贝克莱、休谟再到现在,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不同意常识的看法。近代科学家伽利略、波义耳等就认为:物质世界中没有颜色,只有在人的心灵中生成颜色的能力。洛克与波义耳是挚友,它接受了近代科学家关于颜色的看法,并从哲学的角度将客观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并认为苹果的红色既不是客观事物的第一性质,也不是客观事物的第二性质,它根本就不属于客观事物,它只能属于心灵,它是客观事物的第二性质在人的心灵中生成的观念,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也就是说苹果的红色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是依赖于我们的感官而存在的而不是客观自在的、是在心灵之内的而不是在心灵之外的。贝克莱、休谟继承了洛克的观点,都认为苹果的红色只是人的观念,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中,这也是西方经验主义的传统思想,康德也继承了这种思想。哲学对于事物属性的这种理解与常识对事物的属性的理解相比,它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事物的属性会随着感官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一个红绿色的苹果,在一个正常的人看来它是红绿色的,但是对于一个红绿色盲的人看来它就是绿色的,常识可能会认为,苹果本身就有红色和绿色两种颜色、但是色盲的人看不到红色而只能看到绿色,这种解释如果能够说得过去,那么,下面的现象常识就无法回答。当“我”的眼睛发生病变时,我会把平时看来是红色的苹果看成是黄色的;当我带上墨镜时,绿色的树叶就会变成墨色。尽管常识坚信事物的颜色没有变化,不会随着我的感官的病变或我戴上墨镜而变化,但是我们的确看到了事物颜色的变化,这是常识无法解释的事实。但是洛克、康德等人的回答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洛克等认为颜色只是经过人的感官在人的心灵中生成地观念,客观事物提供给人的只是刺激或者说是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感官的转化就在心灵中产生出颜色的观念,因此当“我”的眼睛发生病变时,尽管客观事物没有变化,但是由于我的眼睛发生了变化,因此生成的颜色也就发生了改变;当我戴上墨镜时,尽管客观事物没有改变,我的眼睛也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客观事物提供的信息在穿过镜片时发生了变化,所以在我的心中产生的颜色也就改变了。
这些哲学家的解释,既符合逻辑,又避免了常识的矛盾,但是它从来就没有真正说服常人来接受这些观点,因为在常人看来所谓在心灵中也就是在大脑中,而大脑在人的身体中,而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苹果的红色决不会是在我们的身体之内,而是在我们的身体之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尽管哲学家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是常人只要看到了苹果的红色在我们的身体之外,他就会坚信苹果及其红色等属性不会在我们的心灵中的一种观念、一种主观的精神的东西,常识就不会放弃红色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信念。
2、事物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常识坚信事物是客观的、外在的、独立于我而存在的,决不是主观的、依赖于我的心灵的、在我的心灵中存在的观念。但是当洛克说明了苹果的红色只是我们心灵中的一种观念时,也就同时说明了苹果的其他所有的属性都在人的心灵中存在,因为贝克莱的论证是:事物的属性是捆绑在一起的不能分开的,如果苹果的红色在人的心灵中,那么它的酸甜的味道、圆的形状也就会不可分离的存在于人的心灵中。因为贝克莱的思维逻辑是:事物是属性的集合,而事物的所有属性都是在我们的心中的观念,所以“物是观念的复合”,而观念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依赖于心灵的感知,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所以心外无物,任何事物到存在于心灵之中,不在我的心灵之中,就在你的心灵之中,最后是存在于上帝的心灵之中。
这就是贝克莱的结论——心外无物。贝克莱的结论是复合逻辑推理的,整个推理过程不像常识一样充满矛盾,在逻辑上是严密的。我们常人可能会反驳贝克莱,既然所有的事物都是观念——我的或者是你的,那么我的身体也是我的观念,都在我的心灵之中,那么我的心灵在哪里呢?贝克莱的回到是:我的心灵是一个真正的实体,但是它是不可见的,虽然可以体会;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实体,它们只是在心灵实体中的观念。心灵是不可见的,事物是可见的,凡是可见的东西都是事物,都存在于心灵之中。常人可能会反对说:心灵是在大脑中,而大脑是在身体中,我们的身体决不会是在心灵中,而是心灵在身体中,事物在我们的身体之外,因此事物决不会在心灵中,而是在心灵之外。正是常识与贝克莱的这种分歧,所以贝克莱的观点被常识认为是一种病态的思想。贝克莱与常识的区别是:贝克莱认为,所有我们见到的事物都在心灵之内,包括我自己的身体,我们能见到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观念,真正的实体——心灵——是看不到的;常识则正好相反,所有的我们看到的事物都是在心灵之外的,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的身体之中,心灵不是实体,而事物才是实体。贝克莱的观点对立于常识,但是却更符合理性,因为它正确的解决了事物为什么会因我的感官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而常识对于这一问题视而不见,武断的认为事物是不依赖于“我”而独立存在的。
3、真正的实体是什么
常识认为,事物是真正的实体,我们看到的苹果、山峰、树木、小草等都是实体,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实体,大脑也是实体,而观念、思想则不是实体,是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的。心灵如果是指大脑就是实体,否则就只能是依赖于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性的东西。但是康德却不这样认为,在康德看来存在三类实体:精神实体(心灵)、物自体、上帝,但是它们都是不可见的,我们直观不到的,不能认识的。我们能够看到的、直观到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实体,都是因为实体而产生出来的精神性的东西。精神性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现象,它虽然在精神实体之内,但是对于“自我”却具有客观性,因为它是先验形式整理来自物自体的感性材料生成的东西,它虽然依赖于精神实体,存在于精神实体之内,但是对于自我它却不依赖于自我而存在,这种客观性是相对的,只是相对于自我才存在;常识所认为的事物就是这种现象,常识所认为的客观性、外在性,只能是现象相对于“自我”的客观性和外在性,但是对于精神实体,现象却是内在的、主观的。在康德的世界中,精神实体内还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有现象和自我构成的,自我面对现象世界,也就是常识所说的我看到的客观事物的世界。康德的另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就是观念,它不同于现象,是对想象的摹写,我们回忆中的和想象中的事物都属于此类,这些精神性的东西对于自我是主观的,依赖于自我而存在的,在在我之内的。因此在康德那里真正的实体是物自体,常识所认为的事物只是现象世界的东西。康德有三个世界:实体世界,包括物自体、精神实体和上帝;精神实体内的现象世界,也就是常识所说的自然界,它包括自然和自我,梦境在康德属于现象世界;自我所拥有的纯粹观念世界,它包括回忆和想象中的世界。常识不相信事物是一个非实体的世界,而只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常识坚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实在的世界之中,自然界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康德的现象世界。
4、罗素的世界
在《我的哲学发展》中,罗素谈到了他对于世界的最后看法(因为罗素对于世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观点),下面是罗素对于世界的看法的引文:
我想,把我的意见和莱布尼茨的比较一下,就更能把我的意见说得明白。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由单子而成。每个单子是一个小的心灵,象镜子似地映照宇宙。这些单子映照的精确性有程度的不同。最好的单子所照出的宇宙图形最不模糊。由于被亚里士多德的主词——谓语的逻辑引错了路,莱布尼茨以为这些单子不互相影响,而且这些单子之继续映照同一宇宙可以用预定的和谐来解释。他的学说的这一部分是完全不能使人接受的。只是由于外界的因果性的活动施加于我们,我们才反照世界(如果我们真反照世界的话)。但是他的学说还有一些别的方面是和我所主张的学说相合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关于空间的。莱布尼茨认为(虽然关于这一点他从来没有说得很清楚)有两种空间。一种空间是在每个单子的私的世界里。单子把材料加以分析和排列,在材料以外不假定有任何东西,就能知道这个世界。可是也还有另一种空间。莱布尼茨说,每个单子从它自己的观点来反照世界。观点的不同有类乎透视的不同。整堆观点的安排就给了我们另一种空间。这种空间不同于每个单子私世界里的空间。在这个公共的空间里,每个单子占据一个点,不然至少也占据一个很小的部位。虽然在偏私的世界里有一个私的空间,这个空间从偏私的观点来说,是极大的。当单子放在别的单子中间的时候,这个极大就缩成一个极小的针尖。每个单子的材料世界中的空间,我们可以称为“私”空间;由不同单子的不同观点而成的空间,可以称为“物理”空间。就单子正确反照世界来说,私空间的几何性质是和物理空间的性质相似的。这种说法的大部分可以不加改变地用来例证我所主张的学说。在我的知觉里有空间。在物理学里也有空间。据我和莱布尼茨来看,我的知觉里的整个空间只占物理空间的一个极小的部位。可是,我的学说和莱布尼茨的学说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差别。这个差别是和对因果的看法的不同有关,也和相对论所引起的后果有关。我想,物理世界中的时-空秩序是和因果有密切关系的。我认为物理世界里的时-空秩序是包含这种有方向性的因果的。正是根据这个理由,我有一种主张,这种主张是会使所有别的哲学家们吃惊的,即,人的思想是在人的脑袋里。一个星发出的光经过介乎中间的空间,使视神经发生变动,最后在脑里发生一件事。我所主张的是,在脑里发生的那件事是一个视觉。事实上我主张,脑是由思想而成——我用“思想”这个字眼是用其最广泛的意义,和笛卡尔的用法是一样的。对这一点,大家会回答道:“胡说!我可以用显微镜看见脑子,并且,我知道脑子并不是由思想而成,而是由物质而成,就和桌、椅是由物质而成一样。”这纯粹是错误。你看脑子的时候,你在显微镜里所见到的是你私世界的一部分。你所说你正在观看的是从脑子起始的一个漫长的因果历程在你身内引起的结果。无疑,你所正在观看的脑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你经验中的材料的那个脑,那个脑是物理的脑引起的一个遥远的结果。如果象我所主张的那样,物理时-空中的事能通过因果关系而知其在什么地方,那么,在眼和通向脑的神经中的事发生以后你才有的那个知觉,其位置一定是在你的脑中。我所主张的是,我们能看到或观察在我们的脑袋里发生什么事。我并且主张,在任何别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到,也观察不到。一个这样的事的集合——即构成我们自己的那个事的集合——我们知道得要比世界上任何别的东西更亲切、更直接。关于我们有什么事发生,我们不仅知道抽象的逻辑结构,我们也知道其性质,也就是说,声音的特性之不同于颜色,或红色之不同于绿色。在物理世界中,这样的事是我们所不能知道的。在以上所说的学说中,有三个要点。第一个是,物理学中的实体不是世界所由成的材料,只是构筑起来的东西。这些构筑起来的东西是由事而成,为数学家的便利而把那些实体当做单位。第二个是,所有我们不由推理而知觉到的东西,是属于我们私的世界。在这一方面,我是和贝克莱同意的。在视觉里我们所知道的星空是在我们的体内。我们相信的那个外界的星空是由推理而得的。第三点是,使我们能以知觉到各种事物的因果线(纵然处处都有这样的一些线)就如沙上的河,是容易渐渐消失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并不能永远能够知觉到各种事物。
把罗素的观点概括一下就是:有一个公共的世界,这是一个有实体组成的世界,我也是这个实体世界中的一员,在我这个实体中有一个私的世界,我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这个私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实体的世界,而是一个精神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事物与在公共世界中的实体相对应,我作为一个实体,在公共的世界中与其他实体相互作用,同时我又能看到我私的世界中的事物。
四、事物是一种结构
把罗素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对于“事物”我有这样的看法:生活中的事物既不是物自身(这是常识的观点);也不是心灵中的主观观念(这是贝克莱的思想);也不是在精神实体中的行对与自我的客观现象(这是康德的认识),也就是说事物既不是单纯的物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而是一种结构:物自体—信息—身体—现象(表象)。
理解世界往往离不开物自身、事物、表象这些概念,但是这些概念不是一些孤立的存在物,而是一些有着不同结构的东西。
1、物自身就是物的自在状态,是物在未与主体相遇的状态,但是任何物都不是自身封闭的,它们都是在不断的发出信息,或者说提供某些刺激。因此我把物的这种状态用结构表示就是:物自身——刺激(发出信息)。
2、事物就是物与人相遇后被表象化了的状态,它是物自身与表象相对应的一种状态,是物自身与表象的构造之物,它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行为的对象,它既不是物自身也不是表象,它是这样一种结构: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是一个由复杂的结构生成的东西,是一个统一体。
3、纯粹的表象在这样状态下存在:刺激——感官——表象。它可以不与物自身直接对应、统一在一起,例如镜子里的镜像就是一个未与物自身统一在一起的表象,但是来自境面的信息、人的眼睛、人看到在镜子里面的东西(表象)是存在的;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物自身不存在了,但是由于它的刺激还存在,所以仍然会有一个表象生成,例如如果太阳本身现在消失了,但是由于它发出的光线还存在着,所以在8分钟以内我们仍然会在天空中见到一个太阳,航海模拟器或航空模拟器就是利用了这一道理。表象是不会自在的,它与刺激、感官同在,它的结构模式就是:刺激——感官——表象,但是这个结构中没有真实的物,也就是物自身。
用这种结构理论来理解哲学史上种种观点,就会看到他们的观点的深刻与不足:
1、贝克莱的名言:“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的“物”就是常识所指的事物,但是他的事物只是这样的结构:感官——表象。就是说贝克莱的事物是依赖于感官而存在的感觉的复合体——表象,没有物自体,贝克莱是否认“物质”的存在的,也就是否定物自身的存在,而只是承认表象的存在;但是贝克莱看到了表象不能自在,它的存在就在于被心灵所感知,这是它的深刻之处。但是贝克莱尽管思想是深刻的,但是由于它对事物的结构的理解是片面的,把事物的“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结构理解为“感官——表象”结构,所以它的物就成了一个无根的背离生活常识的让常人难以接受的理论。
2、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关于物的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物是不依赖于人的感官而自在的东西,这样的物只能是物自身,不是事物。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自身看作是事物,未能看到事物的复杂的结构,更没有看到表象对于感官的依赖性,是一种最朴素、最浅薄的对于世界的看法。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述朴素唯物主义的事物就是:事物=物自身,而不是:事物=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
3、休谟的事物是什么?休谟的事物是一个单纯的表象,休谟把它叫做由简单印象组成的复杂印象,也可以说休谟的事物是一个印象之流。休谟的深刻在于把表象看作是一个由简单印象构造成的东西,而且是一个流变的东西;但是只是把事物看作是一个表象这种观点一旦走入生活,就连休谟自己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世界:世界是一个印象之流。休谟的事物:事物=由流动的印象构成的表象;而真是的事物则是:事物=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
【关键词】高血压;细节管理;脑卒中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一旦患病,则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来控制其血压水平,若患者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则会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1]。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高血压的发病率呈居高不下、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的并发症较为复杂,其中脑中风是其并发症之一,易导致患者病死或致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临床为高血压患者实施药物控制血压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以及管理十分必要,可促进患者血压水平更好地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就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对高血压患者并发脑中风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东莞市石碣镇石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644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22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诊断标准[3];伴心血管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排除标准:血肌酐水平升高(女性>124μmol/L,男性>133μmol/L);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肿瘤;心脏介入手术史;严重脑中风,并存在后遗症。试验组患者中,男189例,女133例,年龄47~71岁,平均(62±8)岁,病程1.5~15.0年,平均(7±4)年;对照组患者中,男192例,女130例,年龄45~71岁,平均(63±9)岁,病程1~16年,平均(7±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管理,即对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对其实施随访管理,每3个月进行一次高血压随访管理,对患者病情及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及时诊治。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管理基础上接受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设立高血压健康管理人员2名,负责专门的组织协调以及管理工作,制订项目计划;对社区医师进行高血压知识强化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使其具有较好干预以及沟通能力;根据患者具体血压情况,为其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为其实施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手册,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指导患者血压水平监测方式,督促患者定时对其血压水平进行监测,若患者血压水平出现波动较大时,则可根据患者具体血压情况,为其实施药物指导治疗;为患者实施细节管理时,应积极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想法,并给予相关劝解,纠正其不良治疗观念,保持积极心态接受治疗,若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则可给予其专门的心理辅导,促进其身心放松,从而将不良情绪对血压的影响降至最低;开放并使用高血压细节管理相关计算机软件,将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信息、病情变化等进行记录,建立医师、患者、健康管理人员的信息交流平台[4-5]。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社区高血压患者经相关管理前后的血压(舒张压、收缩压、脉压)水平进行观察分析,同时比较其干预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以及脑中风(缺血性、出血性)发生情况。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压水平比较
实施管理前,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管理后,试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血脂水平与血糖水平比较
实施管理后,试验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脑中风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并发脑中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关键词】 肺结核;咯血;全程护理;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64
肺结核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传染疾病, 主要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 在病变侵蚀血管的时候, 会出现不同程度咯血, 为此, 肺结核常见并发症为咯血[1]。本文研究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88例肺结核并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究全程护理对患者疗效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88例肺结核并咯血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中女21例, 男22例;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47.2±7.6)岁;咯血程度:轻度25例, 中度16例, 重度2例。观察组中女21例, 男24例;年龄26~74岁, 平均年龄(47.9±7.7)岁;咯血程度:轻度25例, 中度18例, 重度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咯血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 主要给予盐酸氨溴索胶囊口服治疗, 2~3次/d, 30 mg/次,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 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2. 1 咯血护理 在临床护理期间,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咯血症状展开相关护理, 保证室内空气清新、通风, 并且保持室内温度(18~25℃)、湿度(40%~70%)适宜患者治疗, 尽可能降低诱发咯血的可能性[2]。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翻身, 给予吸氧治疗及护理, 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对于吸烟患者, 需要指导其戒烟, 以免加重咯血程度, 危及生命。
1. 2. 2 健康教育 在日常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健康教育, 讲述肺结核并咯血的原因、治疗、护理等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保健能力, 从而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加快患者康复。
1. 2. 3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 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 提高患者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列举成功病例, 增强患者的信心, 让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1. 2. 4 饮食护理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大多数患者会发生营养失衡的现象。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指导患者多食用一些富含蛋白、维生素、热量及微量元素的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证患者营养均衡,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3]。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在患者治疗与护理期间, 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统计分析。①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在治疗与护理后, 患者咯血、咳嗽、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在治疗与护理后, 患者咯血、咳嗽、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发热等症状显著改善;无效:在治疗与护理后, 患者咯血、咳嗽、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发热等症状均无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51~60分为满意, 30~50分为一般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显效24例, 有效20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显效15例, 有效20例, 无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1.4%,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68, P
2.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22例, 一般满意21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5.6%;对照组满意15例, 一般满意18例, 不满意10例, 护理满意度为76.7%,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92, P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在肺结核死亡病例中, 咯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 咯血会造成心跳骤停、呼吸衰竭, 极大的提高了患者死亡率[4]。为此, 一定要给予及时的治疗与护理,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全程护理是一种整体化、综合性的新型护理模式, 主要包括咯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内容, 通过全程护理的实施,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及自我管理意识, 对加快患者康复有着积极意义[5]。同时, 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针对性干预, 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 对照组为81.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 对照组为76.7%;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肺结核并咯血患者实施全程护理, 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 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参考文献
[1] 冯翠莲, 黄丽萍, 曾华志, 等.全程护理对肺结核并咯血患者疗效的影响.广东医学, 2012, 33(13):2033-2034.
[2] 张华艳.全程护理对肺结核并咯血患者的疗效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8):80-82.
[3] 刘莉.全程护理对肺结核并咯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4):2188.
[4] 姚灵超, 张菲菲, 徐小明, 等.全程护理对肺结核并咯血患者疗效的影响.医学信息, 2013(11):636.
【关键词】临界高血压,院外护理,血压转归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99-01
临界高血压也称边缘型高血压,是指血压在正常血压至确诊高血压之间的血压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18.7千帕),舒张压<90毫米汞柱(12千帕);确诊高血压为:收缩压>=160毫米汞柱(21.3千帕),舒张压>=95毫米汞柱(12.7千帕)。(1)在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成立之前,患者一般都会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可以是几个月甚至几年,这个时期血压值有时在正常范围以内,有时略高于正常。初时以血压正常的居多,随后血压正常的渐少,而高于正常者较多,在医学上称为高血压临界状态。(2)其特点是血压稍偏高,心、脑、肾等器官无器质性损害,但易发展成高血压病。临床观察表明,临界高血压者约有71.5%的人易发展成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率及病死率比正常血压者高二倍以上,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美国的心脑血管意外死亡率下降了20%,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注意了对临界高血压的治疗。(3)
根据笔者对25例患者的护理观察,对临界高血压患者不用或少用降压药,主要施以及时有效地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对控制患者病情发展,降低其确诊高血压发病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1 患者特征
25例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18例;40岁以下2例,41至55岁18例,56岁以上5例;有家族病史者16例,工作环境为室内办公室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有16例,以室外和体力劳动为主的有5例,其他情形4例,总体上是以在办公室从事脑力劳动的中年男性为主。25例患者中除3例是因自觉有头部沉重、易烦燥等不适感,主动就诊发现,两例是因有其他内科病症就诊检查中发现外,其余20例均无明显症状,主要是在体验或无意中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偏高临界。
2 护理干预措施
25例患者中,除对因有其他内科病症住院治疗的两例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外,对其他患者主要是采用健康指导和自我护理模式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进行院外心理和行为干预治疗。主要干预措施是:
2.1 加强健康教育,增强患者信心。通过向患者讲解有关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转归及影响因素等,帮助患者提高健康知识和技能。讲解有关临界高血压的知识,使患者认识到临界高血压的转归,与良好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帮助患者建立良好作息制度,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指导患者保健性用药。指导患者适量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和三七、、山楂、莲子心、葛根等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清热解暑、降低血糖、降低血压之效生物类中药饮品,降低血脂和保护毛细血管,稳定血压,控制病情发展。
2.3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合理安排锻炼。根据患者生理、年龄及工作情况等差异,以放松性和耐力性锻炼为主,提出不同的锻炼建议。如对40岁以下的两例男性中青年患者建议进行每星期不低于5次、每次不低于4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对56岁以上的3例患者则建议以太极拳、步行、慢跑、保健气功、保健体操等方式锻炼,对41-55岁的中年患者主要建议每天早晚锻炼各一次,每次30分钟左右,早上以慢跑为主,晚上以散步为主。并建议工作环境以室外和体力劳动为主的5例患者,注意控制劳动量,尽量避免负重、长跑、搬运重物等活动。
2.4 指导患者合理健康饮食。一是鉴于钾、钙、镁等元素对血压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建议患者多食用香蕉、柑橘、柿子、杏、荸荠等钾含量高的黄绿色水果和芹菜、洋葱、土豆、胡萝卜、香菇等钾、钙、镁等含量高的蔬菜;二是节制日常饮食,多吃高维生素、富含粗纤维的杂粮、粗粮、豆制品、坚果类等食物,少吃富含高胆固醇的动物脂肪、肉类食物饮食,少吃动物油脂、油腻食品和浓茶、咖啡、糖等刺激性食品,忌暴饮暴食。三是建议男性患者提倡戒烟、少酒,控制食盐量,少吃咸腌菜、泡盐蛋等腌制食品。避免烟碱收缩微细血管,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和钠盐摄入过多,引起小动脉痉挛,增加心脏负,使血压升高。
2.5 帮助患者调节情绪,避免情绪过度紧张。有助于高血压恢复正常。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休息及乐观的心情,学会正确宣泄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情郁怒时,要转移一下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理平衡,防止情绪失调。如对主要从事脑力高度紧张的研究性工作的3例患者,建议其要掌握好对自己情绪的调节,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前用温水浸泡脚,提高睡眠质量,争取多休息(包括精神上、体力上的休息),尽量避免噪音等有害的慢性刺激的影响。对工作以体力劳动和轻体力活动为主的14例在职患者,则建议患者注意工间休息,工作1小时左右最好能休息5~10分钟,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2.6 指导患者及时监测病情,按时就医。建议患者自备血压仪,并指导患者掌握自行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要求患者初期要每天一量,血压平稳后也要保持一个星期量一至二次血压;如果血压波动,则要每天一量,一旦血压波动较大,则要及时到医院观察诊断。
3 预后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院外护理措施,1年内25例患者中,5例老年患者病情未能有效控制,直接发展为确诊高血压,4例从事研究性等重度脑力劳动工作的患者经过一段波动期后,仍然发展为确诊高血压,7例以体力劳动和轻体力活动性工作为主的患者血压均基本降至正常(偶尔有波动),其余9例基本维持临界高血压。发展为确诊高血压的9例均有家族病史。由此可见,通过健康教育和院外护理干预指导帮助患者养成合理的饮食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和稳定血压,避免持久性血压升高,降低临界高血压发展为确诊高血压的发病率。但其作用有一定限度,特别是对老年患者、从事重度脑力劳动工作的患者和有家族病史患者只有短期作用,长期效果不突出。
参考文献:
[1] 张廷杰,吴时达.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协会高血压处理指南[J].心血管病学进展,l999,20(3):177.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贫血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5-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进展加重导致的一种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显著增加。Silverberg[1]等报道,>50%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轻、中度贫血,且贫血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有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内分泌激素联合铁剂,近年来已用于CHF患者的贫血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延缓患者心功能减退,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本研究探讨纠正贫血对治疗CHF合并贫血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贫血患者60例。入选标准为:已确诊慢性心力衰竭6个月以上,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为Ⅱ一Ⅳ级,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贫血定义为血红蛋白(Hb)浓度男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规范心力衰竭治疗,应用足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能耐受咳嗽者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包括安体舒通)、洋地黄类、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治疗组每次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3000IU,每周2次,皮下注射,同时予维铁缓释片每日1片口服,至患者Hb达到并维持在男性120g/L、女性1l0g/L或以上,平均疗程3个月。观察2组用药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心功能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6min步行距离,血浆脑钠肽(BNP)水平、Hb水平等指标。随访时间6个月,观察再住院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z-I-s表示,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2.1 EPO及口服铁剂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心功能分级、LVEF值、Hb水平、6min步行距离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值、血浆BNP水平、心功能分级有显著差异(P
2组治疗前后及组间LVD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后6个月再住院率的比较EPO及口服铁剂治疗组再住院率23.5%,常规治疗组为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2,P0.05)。
3 讨 论
Sharma等[2]研究发现CHF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与其临床症状、运动能力、临床预后相关,其一年生存率随着Hb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低Hb水平是CHF死亡率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CHF患者贫血主要原因:①心力衰竭使胃肠道吸收功能下降,铁摄入减少或阿司匹林使胃肠道弥漫性点状出血。②心力衰竭时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活性增加,可干扰肾脏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和骨髓红细胞生成素的活性,且心力衰竭时肾脏灌注不足,肾功能减退,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减少,可发生蛋白尿,也可使红细胞生成素、转铁蛋白从尿液中丢失[3-4]。③心力衰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产生水钠潴留,引起稀释性贫血。④药物的影响:CHF患者使用ACEI可能会降低EPO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而导致贫血[5]。贫血患病率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而增高,心功能Ⅳ级的患者贫血患病率高达79.1%[6]。EFO除通过调节红细胞生成,增加组织氧供外,还可通过抗心肌细胞凋亡、抗炎、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保护心脏[7],CHF患者采用EPO治疗后能够促进新血管生成,部分是由于EPO促进了内皮祖细胞(EPCS)的动员所致[8],所以在CHF伴贫血的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在校正血红蛋白水平后使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得以改善[9-10]。本文研究表明,对CHF合并贫血的患者,采用EPO及铁剂纠正贫血,不仅可增加Hb浓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延缓患者心功能减退,减轻CHF症状,改善患者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再入院率较之常规抗心衰治疗有较明显的作用,但2组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例数较少及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本研究主要局限性为病例数较少,非双盲研究,因此有待更多更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去证实纠正贫血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silverberg DS,Wexler D,laina A.The importance of anemia and its corre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Eur J Heart Fail,2002,4(6):68l-686.
[2] Sharma R,Francis DP,Pitt B,el a1.Haemoglobin predict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a subatudy of the ELITE II trial[J].Eur Heart J,2004,25(12):1021-1028.
[3] 那开宪,余平.应重视对慢性心力衰竭中贫血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04):3-5.
[4] 付研,王大伟.急性心力衰竭新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01):12.
[5] van der Meer P,Voors从,Lipsic E,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plasma erythwpoiefin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mlum[J].J Am Coll Cardi01.2004,44(1):63-66.
[6] Silverberg D S,Wexler D,Blum M,et a1.The use of subcutaneous erythropoietin and intravenous ir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anemia of severe,resistant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mproves cardiac and renal function and funetional cardiac class,and markedly reduces hospitalizations[J].J Am Coll Cardiol,2000,35:1737-1744.
[7] Pruniew F Pfister O,Hadri L,et al.Delayed erythropoietin therapy reduces post-MI cardiac remodeling only at a dose that mobilize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7,292(1):H522-H529.
[8] Heeschen C,Aicher A,Lehmann R,et al Erythropoietin is a potent physiologic stimulus for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mobilization[J].Blood,2003,102(4):1340-1346.
[9] Van der Meer P,Lipsie E,Henniag RH,et al Erythropoietin induces neovascula-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 )也称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病因使心功能减退、心排血量下降而出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大约80%的CHF患者是年龄超过65岁的冠心病血脂异常住院患者。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尤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的危险性较大,因而有效控制血脂水平意义重大,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CHF的发病率。本研究主要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所致 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07 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50例,包括无心衰患者30例(对照组)和心衰患者12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76.08±8.38)岁。将心衰患者按心衰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每等级各30 例,每级别又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各15例。
1.1.1 入选标准:心力衰竭诊断依据2001 年12月 ACC/AHA成人CHF诊断标准:符合冠心病诊断的患者伴有呼吸困难和/或乏力、活动受限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室壁运动异常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1.1.2 排除标准:入院前2个月内服用他汀类或其它降脂药物,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恶性肿瘤,近4周曾患感染性疾病等。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每一心衰级别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阻滞剂及地高辛等药物治疗,药物干预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入院后给予氟伐他汀(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40 mg/粒)40 mg,每晚一次口服,连续服用6周, 两组患者均不使用其他调脂、抗炎及抗氧化药物。
1.2.2 标本采集:空白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常规测定CRP水平。所有CHF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6周后采集晨起空腹肘静脉血8 ml,并在采集后2 h内予以离心取上清液,其中6 ml常规检测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2 ml保存于-70℃冰箱内待测。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心衰级别CHF 患者CRP的比较 心衰患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心衰患者(P<0.05),见表1。不同心衰级别的患者CRP水平不同,且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CRP水平和心衰程度呈正相关( r=0.14、0.21、0.32、0.39,P<0.05)。 表1 不同心衰级别 CHF患者CRP 的水平心功能级别nCRP( 注:与无心衰组比较 #P<0.05
2.2 不同心衰级别患者治疗前后 CRP比较(见表2) 药物干预组患者给予氟伐他汀干预治疗 3、6周后比较 CRP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1),且与应用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r=0.11、0.34,P<0.05);与心衰程度亦呈正相关(r=0.14、0.23、0.35、0.40,P<0.05 )。 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CRP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表2 药物干预对 CHF患者CRP (mmol/L)水平的影响注:药物干预组与用药前比较 *P<0.05;常规治疗组与用药前比较#P>0.05
2.3 副作用 氟伐他汀药物干预组用药期间未见任何肝功能异常及横纹肌溶解等副作用。 3 讨论
氟伐他汀是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通过增加肝脏细胞表面的LDL受体,增强LDL的摄取和代谢,有效的降低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同时升高HDL。氟伐他汀是全球处方量较多的降胆固醇药物。它可以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并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和卒中等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本研究主要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所致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 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与CHF心衰级别及应用时间长短有关,心衰程度越轻,应用时间越长,获益越大。患者血管内皮炎症病灶中有大量的 CRP沉积,炎症细胞含有 CRP受体, CRP的大量产生并活化炎症细胞通过直接(浸润、聚集)或间接(产生细胞因子)作用,引起血管内皮受损,使一氧化氮(NO)功能降低失活, 很快被分解并释放大量自由基引起NO血管痉挛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缺氧,而使心肌缺血事件发生[1]。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形成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选择外周血中反应斑块内炎症过程的特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应用于临床,对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判断或预后估计有一定的意义。作为重要的炎症信号CRP通路,它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之一是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它与缺血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许多前瞻性研究强调,CRP是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预警因子。临床研究表明 ,炎症和冠心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可能反映CHF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增加,是一种经典的急性期反应因子。冠心病CHF患者体内CRP水平的升高可能预示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1],因而有效降低冠心病CHF患者CRP的水平可能对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有益。心力衰竭恶化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危险因素进行安全、有效的药物干预,将对心力衰竭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3]。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CHF患者血清CRP 水平,并能有效预防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使其发生远期冠脉事件和心衰恶化的危险性下降,对评估心衰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思娇,都镇先,张海燕,等.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血糖和炎症因子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2):151153.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A125; 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8-0034-02
本研究通过观察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近期随访结果的关系,探讨血清CA125水平在临床上对心衰预后评价方面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心内科就诊明确诊断为慢性心衰的患者135例。年龄18~80岁,男、女不限。病因: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已手术或无需手术治疗的瓣膜性心脏病。入选者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3 个月内有风湿活动的患者排除在外。
1.2 方法
24 h内测定血清生化等指标:血糖、血脂、血肌酐、尿酸、CA125等。采用通用Logiq p6型彩色超声诊断仪行心脏超声检查,采用左心室长轴切面,M型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I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所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详细登记患者住院期间的疾病相关情况;其中血清CA125值
1.3 血清CA125水平水平的测定
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于干燥试管内静置2 h,4 ℃ 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于-20 ℃冰箱保存待测。采用免疫发光分析方法,检测仪为雅培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中位数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危险因素的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参数的比较
共入选135例慢性心衰患者,病因主要为扩张性心肌病及冠心病。正在使用的药物为:利尿剂(94.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88.1%)及美托洛尔(33.3%)。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35%左右。与血清CA125正常组比较,高血清CA125组患者血清CA125、心功能Ⅲ/Ⅳ级占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再住院率及预后比较
135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全因死亡23例,其中心脏性死亡19例,非心脏性死亡4例;23例中血清CA125正常组5例,高血清CA125组18例。随访期间50例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部分患者并发两种以上心血管事件(42例心功能恶化,5例心肌梗死,16例发作心绞痛有心电图缺血改变,3例发生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律失常),50例中血清CA125正常组15例,高血清CA125组35例。与血清CA125正常组比较,高血清CA125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4.3%)、6个月内全因死亡率(22.8%)和6个月再入院率(49.4%)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多因素对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影响的Logistic回归结果:高血清CA125水平为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清CA125水平、年龄、心肌梗死史肌酐、糖尿病史、入院时心功能、为近期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血清CA125升高,近期死亡风险是未升高者的3倍(OR=2.88,P=0.032),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是未升高者的4倍(OR=3.56,P=0.003)。
3 讨论
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总体预后差,其长期心原性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等均很高。早期诊断、充分治疗可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肿瘤抗原125(cancerantigen125,CA125)是一种高分子量的粘蛋白样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在200~1000,具有CA125抗原活性的最小亚基为49[1]。CA125存在于多种间皮细胞、组织(如腹膜、胸膜和心包膜),尤其是Muller氏管上皮如输卵管、子宫内膜及宫颈内膜、卵巢癌中,被认为是内皮细胞源性恶性肿瘤的标志物,故许多研究将其作为卵巢癌以及在恶性肿瘤、良恶性胸腹水的筛选、诊断、预后、监测治疗反应及复发检测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学指标[2]。
1999年,Nagele等[3]首先在一组准备心脏移植的CHF患者中发现血清CA125 水平明显增高,并且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呈正相关。随着心功能的改善,在心脏移植术3个月后血清中CA125水平明显下降。2003年,D’Aloia等[4]发现入院时心功能Ⅲ~Ⅳ级心衰患者CA125水平高于正常,而Ⅰ~Ⅱ级的心衰患者CA125水平基本在正常范围内。近期国内研究也表明,CA125是诊断和评价慢性心衰的一个良好指标,且与心衰程度相关,并随治疗效果而变化可用于心衰疗效评价。石丹等[5]则报告了在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中升高为显著,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升高的程度最低。本研究显示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高血清CA125组心功能Ⅲ/Ⅳ级所占比值显著高于血清CA125正常组,而年龄性别尿酸等无明显区别。
Varol等[6]在44个心衰患者经过优化治疗后平均6天重新测得的血清CA125水平没有明显降低。而D’Aloia等[4]对24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发现,血清CA12535 U/ml的患者。Núez等[7]对529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在最优化的合理治疗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在研究中发现随着血清CA125水平的逐渐增高,死亡的发生率亦逐渐增高;全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CA125水平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结果发现,慢性心衰高血清CA125组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如心功能恶化、再发心肌梗死、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律失常、有心电图缺血改变的心绞痛)、住院期间病死率、6个月病死率和再入院率都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清CA125水平为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清CA125水平、肌酐、入院时心功能、年龄、糖尿病史、心肌梗死史为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总之,本研究显示血清CA125可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危险分层,入院时高血清CA125水平是慢性心衰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慢性心衰患者入院后应常规检测血清CA125水平,并根据其危险分层选择更积极的治疗,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黄仕聪.肿瘤标记物CA125 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药,2002,19(1):42-43.
[2]Eagle K,Ledermann J A.Tumor markers in ovarian malignancies[J].Oncologist,1997,15(2):324-329.
[3]Nagele H,Bahlo M,Klapdor R,et al.CA125 and its relation to cardiac function[J].Am Heart J,1999,137(6):1044-1049.
[4]D’Aloia A,Faggiano P,Aurigemma G,et al.Serum levels of carbohydrate antigen 125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relation to clinical severity,hemodynamic and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and short-term prognosis[J].J Am Coll Cardiol,2003,41(3):1805-1811.
[5]石丹,董少红,高虹,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A125与EF的关系[J].暨南大学医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2,23(2):97-99.
[6]Varol E,Ozaydin M,Dogan A,et al.Tumour marke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J Heart Fail,2005,21(7):840-843.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电图QT离散度 倍他乐克 室性心律失常 猝死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clinical value of Betaloc on QT interval dispersion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Methods。80 patients with CHF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reated groups(42) and control groups (38), treated groups(42) were treated by Betaloc , control groups (38) were treated by nature The QTd was measured and controll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seults The QTd was positively coreredated with the NYHA class Of cardiac function The QTd in CH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 arrarrhythmias obviously increased ascompared with that in CHF patients without ventricul arrhythmias (P
【Keywords】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QT interval dispersion Betaloc Venuicular arrhythmia Sudden death
本文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离散度(QTd) 的测定,探讨CHF的QTd变化及倍他乐克对其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治疗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55±6岁。其中冠心病2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4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7例,Ⅲ级12例,Ⅳ级3例。对较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54±5岁。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0例,Ⅲ级15例,Ⅳ级3例。80例CHF患者中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室性心律失常共计62例。
1.2 QTd测量方法和正常参考值:以QRS波起点为QT间期起点,以T波降至等电位线时为QT间期终点。每一导联连续测量5个QT值,根据Bazett公式(QTc=QT(RR)计算出校正QT间期(QTc),取其平均值,以最大QTc减去最小QTc得QTd。QTd正常参考值[1]:65ms异常。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42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6.25-12.5mg,每天2次,疗程4周。对较组38例按常规治疗,避免使用任何受体阻滞剂。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心功能QTd比较:
表1 不同程度心功能QTd比较(X±s)
﹡两组间治疗前OTd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OTd差异非常显著(P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类心血管病的终末阶段,一旦发生心衰预后极差,重度心衰死亡率两年内为30%一40%,6年内67%一80%;度心衰的5年死亡率26%[2]。猝死是CHF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电生理的不稳定性及其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动因。随着心力衰竭的进展,自发性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增高。据报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可高达70%~90%,非持续性室速的发生率为40%-80%。其中由于自发的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者为35%~50%,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3]。近年来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OTd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Pye等(1994)报道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失常患者EF40%者的QTd明显延长。Bart等(1994)对40名心功能Ⅲ~Ⅳ级的[4]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平均随访36个月后发现,与幸存组相比,死亡组QTd明显升高。傅国胜等的研究发现25例自发性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复极离散度四项指标均显著大于57例无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患者。钟伟[5]分析了123例冠心病CHF患者的QTd,结果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增大密切相关;心功能损害严重,QTd增大,两者存在相关性;存活组QTd显著小于死亡组,表明QTd与预后有关。由此可知,QTd可用来判断CHF患者的状况和预测CHF猝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CHF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QTd与心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具有相关性。与上述报道一致。心功能不全比索洛尔研究(CIBIS-Ⅱ),倍他乐克缓释片干预充血性心力衰竭试(MERIT-HF),卡维地洛试验(US-CARVEDILOL)等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以令人信服的证据确立了β阻滞剂在治疗CHF中的地位。本文采用选择性β阻滞剂倍他乐克治疗CHF,结果表明,不但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而且能使CHF患者QTd明显缩小(P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全国心率变异性、倾斜试验及QT离散度专题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4):251.
[2]吴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现代观点[J].中国医刊,2001.
[3]祝善俊,徐成斌.心力衰竭基础与I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80-486.
[4]傅国胜.MeissnerA,SimonR.复极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8,2(2):85.
[5]钟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QT离散度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1997,12:11.
[6]MERIT-HF Study Group.Effect of metoprolol CR/X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Metoprolol CR/XL randomised intervention trial in congetive heart failure.Lancet,1999,353(9166):2001-2007.
关键字: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心血管介入手术治疗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先心封堵、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起搏器埋植术、扩瓣、支架植入术、射频等都属于心血管介入治疗手术,很小的创伤、快速的恢复及治疗效果好是其具有的优点,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72例采用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而探讨护理干预对采用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2月收治的172例采用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03例,女69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57.6±6.8)岁;其中例为47冠状动脉造影,58例为支架植入术,20例为射频,32例为安置永久起搏器,15例为先心封堵。将172例采用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两组,采用护理干预的实验组(86)和未采用护理干预的对照组(8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介入治疗类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除采用常规护理还要采用护理干预。实验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充分的对病人的一般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了解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经济承受能力等。患病后许多病人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以使得有的病人会患上严重的精神问题和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要对其心理进行疏导,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保持大便通畅是非常重要的,术前要鼓励患者适当运动,轻泻剂或者保留灌肠在必要时可以给予,切记不可用力大便[2]。在患者疼痛时要及时采用分散注意力、调节等非药物疗法缓解疼痛。如果未能缓解疼痛,也可按照规定使用镇痛药。术后病人要保持平卧24小时,用砂袋压迫穿刺部位至少6个小时,手术侧肢体在12小时内不能活动,防治伤口出血。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创口部位是否有渗血,是否有血肿发生,还要注意对足背动脉搏动和下肢血运情况进行观察[3]。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4.0处理,检测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与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3 讨论
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手段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使手术成功率得到提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就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手术后严密监护护理,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出现并发症,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果断的进行处理[4]。护理人员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决定手术的成败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组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率方面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采用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术后状态,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与护患关系的和谐,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护理治疗,从而增强治疗效果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时昆.157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101-102.
[2] 张漫红.心血管内科采用介入治疗的护理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89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