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体态律动;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学说”是瑞士音乐教育学家达尔克罗兹首先提出来的。“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目的是通过听觉与肢体语言完美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内涵,通过动静结合的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学都采用了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从实践来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态律动教学完美无缺。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体态律动”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体态律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律动的设计要以音乐作品为基础,举手投足中尽现作品的风格
在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设计要以音乐为基础,从音乐中来。首先,要反复聆听音乐作品,了解音乐作品所应具备的情绪、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倾心关注音乐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让学生们懂得聆听与关注音乐。在此基础上,音乐作品的风格才能够通过有效地律动设计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除了要关注情绪、音色、速度、力度、等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还要仔细分析音乐作品体裁、地域、风格,把音乐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要挖掘音乐作品深层次的文化意韵,不能停留在感性层面进行欣赏。只有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不是片面的理解音乐作品,音乐诠释才会饱满,律动语言才能够获得理性升华。以《踏雪寻梅》为例,这首艺术歌曲简短而又具有高雅的意境。运用了连音与断音对比、强弱对比,附点与非附点对比等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中,并非是一味的教唱歌曲,而主要让学生采取多听的方式。同时加强示范,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反复欣赏,而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歌曲的风格。在对《踏雪寻梅》进行学唱时,学生应断音正确唱好。多作一些带有断音的发声练习,通过对比连音唱法和断音,对不同的情感进行体会,促进歌曲的学唱。通过对力度对比的提示,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对歌曲进行生动的演唱。我们在“体态律动”的时候,才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不再是无节制的活泼跳跃,要在活泼中带着典雅,既要体现那种淳朴豪放,也要在欢快中带着含蓄,让律动在活泼的基调中,恰到好处的将动与静相结合,欢快中透着点典雅,透着点含蓄。只有把握住这些,掌握了要领,所设计的律动才更能够体现音乐作品风格,律动设计才能够算是相当成功的。
二、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
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能选一首曲目就进行律动教学,律动的设计一定要考虑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为了将“体态律动学说”运用于音乐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军旅歌曲《红旗颂》也应用律动教学,他还细心地按照歌词的意思,为学生们设计律动动作。然而,军旅歌曲舞蹈要求正规、威武,略带严肃地风格,这位教师将每个动作设计的像样板戏中所摆的造型,在律动的过程中,不禁引起学生们的阵阵笑声,整个课堂成为一堂音乐游戏,这样具象化的律动,在课堂上只能取得负面效果,根本就不符合体态律动学的本意。律动教学的审美作用,也很难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设计一定不能够具象、沉重,要注重律动的灵活性,要与音乐的神韵相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欣赏四川民间歌舞《采花》的时候,歌曲后半拍开始的节奏特点是这首歌的难点和重点。首先给学生们讲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以及风格,然后,让学生们聆听这首动人的曲目。结合音乐旋律创编踢踏舞律动,学生们的情绪受到感染,也跟着一起律动起来。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有时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律动的设计要贴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心理意愿,会导致学生抗拒跟随音乐的律动。例如,有的学生会因为觉得律动的设计比较夸张,而拒绝与老师一起律动,有的学生会因为觉得律动动作比较幼稚,拒绝与老师一起律动,有的学生觉得律动存在有难度,由于羞涩心理、畏惧心理而刻意拒绝律动。因此,设计的律动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与性别特征,动作设计既不能够过于夸张,也不能存在较大的难度,要难度适中,动作协调,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学生才乐于接受。
三、律动的体验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律动的体验要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就算是律动的设计很贴切,教师也能够将动作示范的非常到位,但是,学生一直是处于观众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是老师一个人律动,学生只是简单的观看欣赏,也不符合体态律动学习的本意。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艺术的能力。教师做得再好,示范动作再到位,也不能够代替学生的亲身感受。学生只有亲身体验,音乐才能够从心中流淌。只有亲身体验,将自己的身体融入音乐之中,美好的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才是体态律动的最终追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单单让学生眼睛和大脑参与体态律动教学,更要让他们用身体参与,这才是体态律动应用的重点。另外,体态律动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深入的体验、要在运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青春舞曲》这一课的学习时,基本上由学生独自随旋律完成填词的,老师几乎没有教唱一句歌词。教师教的轻松愉悦、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是因为《青春舞曲》的歌曲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诠释了学生的心声,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这种情境与立意之美,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非常深刻。同时,优美的曲调和动听的歌词,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百唱不厌、百听不厌,这种美磁般的音韵和曲调,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四、结语
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运用“体态律动”,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轻松愉悦地感受音乐作品,体味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作者:韩晓凌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平潭一中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吴琼茜.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之微探[J].新课程(上),2013,(10).
[3]马丽.让身体和歌声一起飞翔———浅谈音乐中的律动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07).
关键词:新体系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课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所创。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小学生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一些新的东西。而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体系,该体系着重用身体去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极大地发挥孩子们的音乐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活跃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从而使得孩子们迸发出极强的表演能力。因此,在新体系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体态律动的应用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有意义。
一、体态律动在新体系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这足以证明“律动”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正是音乐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手舞足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身体器官,使其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不由自主地投入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律动在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激发孩子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纯粹地讲乐理知识,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身去扮演其中的角色,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乐曲的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扮演中掌握了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学生个个都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融入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新体系教学特别强调实践,体态律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备“动”这个优点,在学习音乐中,让孩子动起来,使其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对接下来的活动保持渴望和迫切,这样孩子们会比在未动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正是由于新体系课堂上引入体态律动,才将课堂的整个氛围调动起来,使孩子们全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孩子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学到知识。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W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在新体系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孩子用肢体去表达思想的时候,正是孩子对思想的理解最强的时候。音乐也是如此,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律动起来,可以使得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容易。在孩子们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三)有助于建立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和情绪表达
节奏感是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律动运动则可以增强音乐节奏感,提高乐感。在新体系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孩子们肢体运动来表达对音乐节奏、旋律等要素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音来进行训练。例如:在听到四分音符的时候让孩子们做出下蹲或是拍手的动作,在听到八分音符的时候做出蹦跳的动作。同时,孩子们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听到欢快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当听到悲伤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伤感的表情。
二、体态律动在新体系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中小学推进与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音乐课“律动”教学越来越受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不仅要发挥教师学习指导者的作用,还要发挥学生真正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要使律动教学更有效地开展,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如何引入体态律动
逐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增强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开课前可以让孩子们排好队依次走进教室,并随之播放节奏和韵律感强的音乐,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拍迈步,并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动作(跺脚、拍手、耸肩等)练习,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二)如何表现体态律动音乐的音调
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体态律动,提升孩子们对歌曲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有的音乐作品抒情意味浓厚性强,节奏欢快,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体态律动可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欢快、热情的歌曲,配以舞动手臂、转身等动作,能够充分展示歌曲情绪高昂、欢快、热情的意境和特点。通过教学过程中对体态律动的应用,可以使孩子们深切感悟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利用体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调时,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肌肉活动来体现。例如:在3/4拍的动作中,表现强拍的时候,教师可拍手,表现弱拍的时候拍肩或拍腿两次;而2/4的动作表现和其他相似,强拍的时候,教师拍手,弱拍的时候只需拍肩或拍腿一次。这些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调,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如何近合理的示范
教师进行示范,孩子们根据音乐的韵律和老师的示范进行体会。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将事先设计好的情景和动作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逐一展示出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讲的正是古代军队的战鼓号令。鼓不仅在战争中鼓舞士气,古代也用在祭祀和庆典上,而到了现代,已经成为
>> 把握音乐的脉搏 内在的音乐 诗情的律动 充满音乐律动的画作 如何培养音乐的节奏律动 感受音乐中的舞蹈律动 近距离触摸音乐的脉搏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 音乐课中音乐与律动的真正结合 扎根音乐的土壤,绽放律动的芬芳 体态律动在音乐课中的应用 律动在低年级音乐体验中的作用 试析“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律动方法的运用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运用 让音乐课充满“美”的律动 谈谈“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体态律动对儿童音乐学习的意义 在律动中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初探 浅谈律动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律动音乐的脉搏 律动音乐的脉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讲的正是古代军队的战鼓号令。鼓不仅在战争中鼓舞士气,古代也用在祭祀和庆典上,而到了现代,已经成为了一种黠老叉现代的音乐形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 律动教学 探讨
小学音乐教师在律动教学中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应当做大概了解。律动的根本就是在教会学生基本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做到深层次的理解音乐知识。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律动教学的价值意义
律动按照划分标准而言具体分为固定律动与即兴律动,固定律动又称常规律动是在课堂中的一定时间内进行展开,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适当的放松。小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和集中力都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提前准备,挑选一些与律动知识有关的内容进行游戏,让学生体内的活跃细胞被激活这样一来对节奏感的把握也就简单许多。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新的音乐歌曲的内容来进行节拍拍打,让学生轻松掌握音乐中最简单的舞步。即兴律动顾名思义就是即兴创作的律动节奏,除了教师的创作学生也可以进行律动创作。让学生的音乐思维模式被打开并且能够做到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通过教师对学生开展的律动教学可以摆脱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音乐课堂音乐知识作为重点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会进行不断的知识技能训练。但是现如今的律动教学与此不同教师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学希望让学生可以体会到创造性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音乐动作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设计出学生能够理解的音乐律动。
在律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让学生利用肢体进行旋律拍打,最常见的就是拍手和跺脚等动作。在一首歌曲中学生也可以自行切换肢体动作律动拍打以配合音乐中的旋律。有音乐感和节奏感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根据自己对音乐歌曲的理解来设计相应的律动表达出自己对歌曲的认知。这一举动不仅会增加学生的音乐旋律的理解更加深学生音乐情感认知和理解力。
二、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一)通过节奏律动来体验和掌握音乐知识及技能
音乐课程学习中音乐的节奏是最为重要的前提,在音乐节奏的训练中会产生许多与旋律协调的律动,在律动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注重音乐的实践性除了讲解理论知识更多的应当添加实践操作环节,给学生适当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听音乐唱歌曲跟着旋律进行节奏表演都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在实际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爱上音乐课程。律动教学中让学生找到节奏感是关键所在,通过肢体动作拍打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律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来感知音乐。
例如在学习歌曲《长城谣》时可以设计拍手跺脚的动作来增加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曲风,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划桨的动作来感受划船中的动作和氛围,这样可以更为简单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在掌握音乐歌曲节奏感的同时帮助学生肢体得到协调锻炼。
(二)通过律动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知识
音乐课与普通文化课截然不同教师如果按照文化课程的模式来进行教授必然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律动教学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而学生也可以在相对轻松地氛围下吸收音乐知识。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86拍的节奏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根据音乐歌曲进行86拍节奏的学习是很难掌握知识要点的,一味的用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教授数拍子只能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望而却步。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准备好的音乐歌曲进行律动,放松心情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旋律。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律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86拍应该如何打拍如何唱。在大家都能动起来的前提下课堂的气氛变得越发活跃这种欢快的氛围自然能让学生身心放松并且学好音乐课程。所以音乐知识不应该与文化理论知识的教授方法混为一谈,应当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三)通过声势律动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舞蹈来增加学生对律动的感知理解。音乐是通过声音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享受,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的展示来表达对美的感情,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却也存在隐藏的联系,如果能够做到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那么就是最为完美的美的融合。将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可以充分展示出其中的艺术气息,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感受音乐所包含的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状态中,包括给学生进行示范性的表演,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找到音乐的节奏感。在教学中应当分清主次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点培训,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音乐律动教师往往会选择给学生的舞蹈动作表演适当的增加难度但是在难度面前很多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削弱学生的自信。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对挑选的舞蹈应当有严格的筛选,以简单大方好操作的舞蹈动作为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愿去接触音乐知识感知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方法已经逐步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在律动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在这种律动教学方法下会逐步建立起独立思考音乐内涵以及音乐情感的能力让音乐教学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应当以律动为音乐学科的教学原则,争取让律动教学能够融合到课堂中去让学生逐步拥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形成良好的音乐感节奏感。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本身具备的艺术气息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具有专业素养同时道德品质也能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玲玲.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4,(05).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实际应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体育、音乐、美术等副科教学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地采用更为高效的方法,让更多的小学生能够热情地参与音乐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并且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一、利用体态律动感知音乐节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体态律动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知音乐节奏,从基础做起,掌握音乐作品中的乐理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节奏不同、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手、脚等来打节拍。感知音乐的节奏,并且在打节拍的过程中明确地分清欢快、热烈以及忧伤、庄重等不同的音乐形式。在学生初步能够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来打节拍之后,教师可以再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脚打节拍,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跟上音乐节奏融入体态律动,保证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够获得全身心的投入。例如《迎新春》这一部分,学生首先需要学习演唱的作品是《新年好》。教师需要让学生感知到这首歌曲的明亮与欢快,并且能够明确3/4拍的节奏形式,用手来打节拍。学生在用手打节拍的过程中,应当注意3/4拍的节奏规律为“强弱弱”,在拍手时一定要按照这种形式来进行。在掌握《新年好》这首歌的节奏之后,再让学生跟着伴奏来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在学生能够完整演唱之后,再让学生去欣赏和演唱《祝你圣诞快乐》这首歌。让学生感知中外相同主题的歌曲之间不同的节奏形式,并且可以跟着老师的手势来打节拍。这样学生能够运用体态律动初步感知音乐的节奏,这样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迅速的学会演唱音乐作品,落实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二、依靠体态律动把握作品情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依靠体态律动来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作品形式确定不同的动作,让学生在听到相应的作品时,可以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了解每个同学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感知情况,大家在互相交流之中,真正的了解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让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选择自己喜欢的肢体语言来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欣赏音乐作品之中,在欣赏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水平。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草原》这一单元时,教师首先需要学生学习演唱《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在演唱之前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文化,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音乐文化。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认识到哈萨克族擅长使用冬不拉和手鼓来演奏音乐,再引导学生找出骨干音。在学生基本上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旋律之后,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手势,利用击手、拍腿以及面部表情等形式来融入体态律动。并在此过程中感知哈萨克人民对于自己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了解哈萨克民族那种充满生机活力昂扬向上的生活积极性。这样,小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感知到音乐作品的情感,然后从深层体会音乐作品在演唱时能够将自己所了解到的乐理知识演唱技巧与相应的情感相融合,情真意切地完成表达。
三、妙用体态律动激发创造力
体态律动是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在应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各式各样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作品中包含的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体态律动来不断地开展音乐创作。在此之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体态律动和舞蹈之间存在不同,体态律动相对来说更加简单,以一种相对符号化的形式来表述音乐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欣赏音乐作品,分析其节奏和情感,并且在感知音乐作品过程中融入符号形式的动作,尽可能地将手脚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融入到学习之中。同时可以几个同学共同来完成体态律动,去感知音乐作品,并且不断地利用体态律动包装音乐作品,保证这些简单的、符号化的动作也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例如,在演唱《手拉手,地球村》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对作品作出分段让学生分组演唱。并且在其中一组演唱时,另一组同学可以融入拍手、击掌、跺脚等不同的动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配套的动作,在共同商讨中将一首简单的歌曲通过更为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一定程度上对音乐作品作出再创作,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乐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音乐演奏演唱之中。能够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体态律动来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节奏,把握作品情感,同时利用体态律动来不断的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能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融入自身的理解,让音乐作品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丰富学生到精神世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璐璐.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35.
音乐和舞蹈虽然具有各自的特性与价值,但两者却同根同源,节奏和情感就是音乐与舞蹈的共同点。因此,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律动将音乐与舞蹈融合起来用来辅助音乐教学,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实施。另外,舞蹈律动的教学与专业本文由收集整理舞蹈教学不同,它不以训练系统的、专业的舞蹈技能为目的,也不需要高超和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向儿童传达特定的音乐信息,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内心的表现欲望;帮助儿童加强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儿童对音乐的表现力。特别适用于小学生(6—12岁的儿童),可以贯穿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符合儿童的天性,能培养儿童的性格,塑造儿童的人格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脱离了音乐的特性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很多音乐教师往往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只让儿童聆听音乐和学唱歌曲。其实在教学中会经常发现当儿童在音乐课堂上,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聆听音乐,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身体动作,这表明儿童天生就具有表现音乐的能力,随着聆听音乐进行身体律动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新课标分析小学阶段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行为上好奇、好动、好模仿;情感上易兴奋、激动;对具体人和集体能够产生感情;意志品质较薄弱。此阶段的儿童可塑性比较强,在这一阶段通过舞蹈律动,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儿童的左右脑得到平衡发展,身心也能够得到协调性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舞蹈律动的合作互动中,会使儿童感受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为自己能够独立创造舞蹈律动而感到骄傲,潜移默化地树立了儿童的自信心,也从中懂得配合与尊重他人。比如,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组织一堂节奏训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前的空地上划上4个大圆圈,每个圆圈里站一位儿童,此时的节奏为“哒、哒、哒、哒”,然后在一二三四的预备口令中四个儿童可以自己随意变化组合,坐在下边的儿童用“哒”读出所变化的节奏。如第二个圆圈里的儿童随着口令跑到第一个圆圈里,节奏就变成“哒哒、空、哒、哒”等,随着节奏熟练之后,可以增加儿童的数量,但是圆圈的数量不变,这样节奏就更为复杂丰富。这样台上儿童不停地创造节奏,台下儿童根据台上儿童的变化读出节奏,非常直观。结合儿童“爱玩”的天性,采用游戏的课堂教学比教师在讲台上讲解乐理知识能够更大地引起儿童的注意,也会很快地感知和理解复杂的节奏形式,还能够锻炼儿童的快速反应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
二、能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兴趣是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兴趣是开启儿童注意力阀门的钥匙,而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中能够刺激儿童多层次的感官感受、多维度地开拓儿童的审美视野。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数儿童都表示他们很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音乐课,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给儿童呈现的是枯燥的乐理知识、单调乏味的音乐欣赏。舞蹈律动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儿童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动”起来,让他们随着身体的律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得到的感受往往比理性的讲解、仅靠聆听所得到的音乐印象深刻得多。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心情舒畅地体验音乐,不仅能足以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提高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儿童的音乐素质,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比如,小学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和戏剧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儿
童想象和扮演作品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孩子们可以带上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道具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如小英雄彼得、老爷爷、小鸟、鸭子、大灰狼、猎人等角色,并让儿童根据在生活中所理解各个角色的特点根据音乐进行律动。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儿童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动物形象及戏剧性的角色扮演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的积极性。
三、能充分发挥儿童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律动在音乐课堂中运用的作用
“想象力的培养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律动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对于凭感觉认识事物的小学生来说,律动使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更加直接和敏锐。小学生在律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对音乐的感知,通过律动而得到表现。
律动可以展现学生的表演天赋。律动,体现了动静结合,在体态律动中,提升音乐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表演天赋。
二、律动在音乐课堂上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一)律动应注意循序渐进
对于小学生来说,律动应从简单、易懂得音乐开始,选择欢快、简单音乐,如果选择低沉的音乐,更应该注重选用节奏简单的音乐开始,慢慢渗透复杂的音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入门,不会让学生感觉太难而挫伤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律动和音乐教学结合
音乐教学中,使用律动教学法,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对音乐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因此,律动应服务于教学,不是为动而动,应保障动而不乱,动中有序,收放自如。
三、律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借助于律动,感受音乐要素之美
音乐教学不应灌输给学生音乐知识,不是将音乐理论强加于学生,而是应通过做、唱、演、读、写等活动,表达出他们听到的音乐。而通过律动,就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快、慢、强、弱等要素。
如用“跑”和“跳”表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通过模仿空中的树叶的摇摆体验、体会音乐的摇摆:x x x x x x,通过模仿马儿的奔跑,形象理解音乐中的弱起的拍子。这些生活化的动作,充满生命力和活力,使课堂活起来。
(二)通过歌曲,创作律动
如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时,让学生自主创作律动,如 “骑马”的嗒嗒、嗒嗒、嗒嗒、嗒嗒,用“射箭”的嗖嗖,用“摔跤”的嘿、嘿等而体验节奏,感受音乐的韵律之美。
小学音乐教学旨在放松课堂,而通过律动,使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兴趣盎然,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综合能力,使学生的耳、口、心以及整个身体全面获得音乐艺术的体验,使小学音乐课堂因律动而充满活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有效;积极性;审美能力
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重视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重视知识倾向的教学,忽略了音乐的欣赏功能和多样化。因此,旧的音乐课堂很多情况下只是让学生去倾听音乐、去模仿音乐,而未真正与音乐互动起来,更是缺少其他手段的辅教学。这让音乐课与其他课程无异,甚至还没有其他学科的成就感。为了提高学生与音乐的互动能力,引入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多方面立体地接触音乐,从多维角度M行学习,不仅有效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更唤起他们对音乐的直觉本能感知,依靠天性进行学习,更加轻松快乐而有效。
一、准确理解体态律动教学方法
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歌词旋律的理解、记忆都不是难事,比较困难的是对抽象的节奏、曲式和旋律的学习。因为小学生在节奏的把握方面不是那么准确,有时候耳朵会欺骗我们,再加上思考的时间,无法迅速做出反应。这样的学习基础影响了音乐教学,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而我们身体对音乐是有感知的,甚至从未学习过音乐的人,其身体也能随着音乐做出有规律的摆动。这充分说明了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编一些肢体动作,可以不像舞蹈那样优美,但要求简单、容易做到。将学生更好地引入音乐中,获得更加具象化的情感体验,更是能从中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最终培养音乐欣赏和感知能力。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正确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
1.纪律是基本要求
因为音乐课的教学形式比较活泼,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放松课”,虽然音乐能够让学生身心舒畅、轻松,但这不代表没有纪律。特别是在体态律动教学当中,因为学生可能要脱离板凳,脱离自己原有的位置,这导致个别学生放松对自己的纪律要求,进而也感染另一部分学生,导致课堂纪律混乱。音乐需要安静地听、安静地感受,虽然不是指学生要保持不动,而是有规律、有纪律地进行学习和活动。所以要控制好课堂纪律,安静的环境才能关注音乐和运动本身的关系,而不是被一些其他事物所吸引,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
2.让学生自由走动
自由走动和破坏纪律不同,是以学习音乐为目的,放松身心,随着音乐而有规律地进行活动。所以体态律动教学需要学生的自由,在纪律下的自由。如听《玩具兵进行曲》的音乐,每人发一个玩具兵的头饰,让学生随音乐用动作表示出对乐曲的情绪,可以在教室任意按照节拍走动,寻找自己的空间。或者是老师安排一个队伍形式,听着音乐,模仿老师的动作,或者是成排结对地在教室内走动。当然也可以按照自己想法,用自己创编的动作来表示与音乐的契合。还有利用身体的站、蹲、坐,甚至是跪和躺等更加自由的活动方式。在进行专门的体态律动教学之前,需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身体和音乐的初步感知,这样容易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指导,容易进入教学活动中,更能放松学生的心理戒备,真正做到随音乐而动。
3.注重发现与引导
虽然在初步进行体态律动教学时,主要是学生对老师的一些动作进行模仿,然后再进行稍微的变化。但是真正的体态律动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一个过程,因此需要在教学当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动,依据什么动,怎样动等等。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原则,提供给学生一个情境,让学生主动感知这个环境,自主尝试、自主发现,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真正跟随音乐动起来,是体态律动教学的最高境界。如《噢!苏珊娜》一课的律动,仅凭学生的联想去展示音乐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特点将其制作成视频,以歌舞影视的结合,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风格,体会音乐节奏,再有学生自己设计邀请舞的动作,体会音乐律动的快乐。老师不是这一过程的教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将音乐更加清楚简单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最重要的感受过程还需要他们自己完成。当然,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学习变化,根据学生的律动状况来调整学生的观察力,使其能够长期保持全神贯注。适当去调整音乐的难度,有效过渡,有效更新,让学生保持新鲜感。
总之,音乐教学属于美育,能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精神层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体的协调和音乐的感知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真正提高音乐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律动 节奏感 想象力 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借助恰如其分的律动表演来实现音乐的教育目标,犹如鲜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律动表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静交替、情知互促,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更快地达到审美、健身、掌握技巧的目的。
我们要明确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二是激发学习兴趣;三是增强节奏感;四是促进动作协调;五是获得愉快的情绪。律动不仅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贯穿始终,同样,律动是活跃初中音乐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律动符合初中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小学阶段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情感日趋稳定,个性逐步形成。在音乐方面,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比小学阶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注意力已能较长时间集中在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上。但是,初中学生因为年龄、生理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再加上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音乐教学的不连贯,心理上产生很大变化,已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踊跃,变得怕羞起来,唱歌、表演觉得不好意思,在课堂上显得较沉闷。无论他们怎样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有多成熟,都掩盖不了他们好动的天性。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范围,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中,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营造一种积极热烈、健康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律动正符合初中学生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所以律动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二、在律动舞蹈中学习音乐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适当应用,让学生在舞蹈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感受舞蹈。针对学生年龄特征设计律动舞蹈动作,以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对低年级学生,应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既形象又生动的动作,并通过音乐游戏的表演,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而对高年级学生,就应选择一些较富创造性的能够糅合舞蹈动作的律动素材。对于小学生而言,歌唱和舞蹈的联系非常密切,关键是如何将音乐与律动、音乐与舞蹈结合得更为有机合理、有效完美。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学生掌握了节奏,学会了音乐的同时,也掌握了不少舞蹈语汇,培养了舞蹈的基本感觉,对艺术的多样性发掘、艺术素质的全面性培养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在律动中获取节奏感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强调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如教唱《闪闪的红星》时,通过队列行进使学生认识行进的节奏,进而感受进行曲的特点;教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让学生通过划船或模仿在风中摇摆的树枝使学生感受摇摆的节奏,进而体验摇篮曲所表现的意境;通过教唱《插秧歌》,让学生模仿插秧的动作,启发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这不是机械地做身体动作,而是在大脑协调支配下直接参与音乐活动,这种身心的结合对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句法、情绪等十分有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他的音乐感觉。
四、律动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享有一个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世界。目前,我国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象、创造性地活动,把听到的音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律动表现出来,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通过各种动作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种表演可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美与参与的快乐,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情感,不断拓展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积极参与音乐创作中。
五、在轻松的律动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即音乐表现手法,以特殊的方式、极富情感的音乐形象,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意境。速度、力度、拍子、节奏等是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法。如果用解释的方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应该让他们在听、动、比较中理解音乐语言。
在学唱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音乐语言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随着旋律走一走、跳一跳。如《走呀走》,学习在轻松蹦走中领悟部分音乐语言:慢速、中弱来表现老爷爷拄着拐杖走来了;用中速、中强时,叔叔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场了;而转换成快速、强时,充满朝气的小朋友蹦跳着朝前走。在表演三者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觉,领会音乐语言。
六、律动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