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元曲大家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璀璨作品。明初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凌波仙》:“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清李渔评价说:“吾于古曲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的确,《西厢记》受到后人的许多好评。我认为《西厢记》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结构的严谨,语言的优美,主题的深刻,还在于人物性格的朴素,自然浑成。通过对张生形象的分析展现作者的一种理想、期盼。
一、身份:诗情秀才
张生一出场就介绍了自己的身份
[正末扮张生骑马引g人上开]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第一本第一折)
可见张生的父母双亡,但家世不错,父亲是礼部尚书,张生自然是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但[正末扮张生骑马引g人上开]暗想小生萤窗血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吗,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第一本第一折)
方可看出张生正刮垢磨光,潜心修炼,对人生充满报复与希望,踌躇满志地要进京赶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性格:单纯可爱
正因为张生的直率,其不加掩饰的动机闹出了不少笑剧,也显示出书生的单纯和傻气。
张生的心地很善良,在《借厢》一折中,他看到红娘[幺篇]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她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央,她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第一本第二折)红娘是莺莺的贴身奴婢,奴婢在元代命运是很悲惨的,《元典章》说:“在都富势人家,奴隶有犯,并不经官言理,往往用铁枷钉项。”《刑法・诸禁上》法律还规定:主人杀了奴仆,只受棍棒处罚。可见当时女婢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老夫人后来拷问红娘,在当时是十分平常的事。所以张生首先想到要恢复她的平民地位。把红娘解放出来,可以看出张生心地的善良。
张生不仅忠厚老实还富有正义感,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万分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写信给自己的好友白马将军,解了普救寺之围。救了莺莺全家和众僧人,保住了伽{。
三、情感:信念坚定
张生是爱情至上者。考取功名,本是张生实现自己理想、抱负最重要的途径,但当他在途中的普救寺遇上莺莺时,冥冥之中,他的爱情来到了。
得了功名后,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命琴童送信给莺莺,并一往情深,刻骨地思恋着莺莺,并及时赶了回来。但回来后发现郑恒使用了阴谋,张生这时并没有退让,而是据理力争,不畏强权,无论如何定要守住自己的爱情,最后张生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与考验后,终以他的热情、执着,冲破了层层礼教的束缚,越过了重重障碍,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张生以他的“志诚”维护和争取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四、缺陷:懦弱有余
张生的表现,诚如莺莺所埋怨的:“秀才们从来懦”,(第二本第二折)面对老夫人的骗局,他激愤不平。却无一点应对的办法,虽然鼓起勇气质问了几句,拒绝了莺莺的敬酒,却没有抓住老夫人自食其言的要害,据理力争。老夫人呢?她无法否认许婚的事实,自知有些食言,只管“甜话儿将人和”,(第二本第三折)许以金帛让张生“别无他求”。这是更巧妙的骗局。既赖了婚,又不落负义的名声。善良而书生气十足的张生,竟完全凭意气办事,只说了这样几句气话:“夫人既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却不道‘书中自有颜如玉’,即日索便告辞!”(第二本第三折)
张生是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子弟,书剑飘零的生活使他形成浪漫奔放的外向性格。热烈大胆但又善良单纯,多情风流却又志诚专一,才华横溢但又缺乏应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老实的有点迂腐,善良的近乎软弱,而这一切都因为他正直淳朴的品质。
莺莺之所以选择张生而不是郑恒,人格占了最重要的因素。王实甫这样细致刻画张生的形象,在作品中可以看出是倾向于张生的,这也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一个温和、谦逊、无大男子主义,又坚守爱情,信念坚定的优秀男子。
张生富有浓厚的书生气而又富有正义感,这种性格使他大胆地同阻碍他爱情幸福的各种势力执着斗争,反映了自由爱情的真挚与美好,表现了青春觉醒的动人力量与无限希望,现实越是黑暗和丑恶,人的精神世界就越是向往光明、美好。这也对中学生的人生观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1929.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56-01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自主选题并以此为中心自主活动的学习形态。因而,自主选题就成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初始环节。本文着重对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思想作一简略阐述。
1.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准备阶段
知识经验准备:为了使研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别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研究的问题不同,采取的方法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手段去研究。总的来说,研究方法多种多样ι通常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综合应用。究竟有些什么方法可以采用呢?本书后面还会有介绍。,
课题准备:选题至关重要。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所选的课题,可以是某个学科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可以是现实性较强的,也可以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可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是前人己研究过的,选取新的研究视角,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总之,选题的过程,是你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课题可以个人自主选定,更提倡组建课题小组,集体来商定小组的课题。
组建课题组:自愿组成课题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与指导老师联络等。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体现全体成员分工与合作的统一。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还可以选聘多位指导老师。一名指导老师可以担任多个研究小组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从理论、研究程序与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与支持,但整个研究过程都由同学们自行完成。
2.从课本和读本的文章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的课本和读本中编入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性或时代感较强的文章,与传统旧教材相比,它涉及的范围更广阔,更具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高中第一册《读本》中,编入了《未来医学断想》、《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怎么办》、《科学知识体系地球状结构》等涉及科学前沿的文章,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同学们会捕捉到时代的最新点,会有很多的收获,也会有很多的体会和感受,更会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一点就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激发点。例如: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再联系初中学过的《曺刿论战》,你是否对于《左传》描写战争的技巧和特色感兴趣呢?或者说对于后世的军事文学有何影响?再如读本中选入了余秋雨的散文《老屋的窗口》,你是否对他的其他散文集如《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同样也感兴趣呢?他的散文有何特点呢?学习《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怎么办》之后,是否会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感兴趣呢?诸如此类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范围。
3.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选题,捕捉社会的热点
如当今最流行的影视文学,有一些文学作品,它是随着电视剧的播放才被读者所重视,这种现象被世人称之为“文化快餐”,例如钱钟书的《围城》,出版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剧《围城》的播放,小说《围城》才一版 再版,真正地红火起来,为世人所熟识。二月河的《雍正大帝》、郭宝昌《大宅门》,也是这样,“文化快餐”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中有利还是有弊,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又如各种媒体中铺天盖地的广告,你是否对广告中的语言运用感兴趣呢?又如说话中的“得体”,历来是我们老祖宗重视的话题,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就是这个意思,如今世异时移,现代人是否就不需要“老调重弹”呢?现代人言谈的得体也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现实生活中,有的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在于我们是否作个生活的有心人。又如近年来出现的“中学生作品热”,如中学生郁秀创作的《花季,雨季》、韩寒的《三重门》等,成为了热门畅销书籍,就有中学生放弃学业、埋头创作大部头作品,那么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又有人认为“韩寒现象”,就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一种挑战,你的看法如何?这一切都是源于生活,都是从生活中捕捉研究的灵感。
论文关键词: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意向性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学与哲学从理论上来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彼此之间相距甚远。但是由于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哲学必须借助于语言来思考问题。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此之近。无论对于语言学家来说,还是对于哲学家来说,语言的本质问题实际上在深层次上涉及到的并不是一个纯语言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语言的哲学问题。语言哲学的产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语言哲学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许多哲学家们把自己关注和研究的哲学中心问题纷纷由认识论转向了语言。因此,这种语言转向从一开始就与哲学认识论所解决不了的问题紧紧缠绕在一起,从而也就使哲学家们探讨的语言问题带上了哲学的色彩。
语言哲学是一门以哲学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语言分析,澄清语词和语句的意义,使我们能够以适当的、准确的方式使用哲学语言,从而有效地表达我们的哲学思想。语言哲学的研究既要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语言问题(研究哲学语言学),又要能够从语言或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哲学问题(研究语言学哲学),并从中寻找出共同问题。
一、植根于日常语言哲学中的语用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研究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哲学家们认识到不论研究存在还是研究认识,都必须首先弄清语言的意义。他们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把语言看作是哲学的首要研究对象,语言问变成哲学研究的中心和出发点。尤其是从理想语言回归于自然语言的转向致使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以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学派着眼于对日常语言一自然语言的分析,这一分析遵循一个从日常语言范畴分析一日常语言用法(使用规则)分析一言语行为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批判的、治疗的语言分析向建设性的言语行为分析发展的过程,其中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用分析是一个转折点。日常语言哲学的发展对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讲,当代语用学正是在日常语言哲学研究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一)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
后期维特根斯坦放弃“语言是世界的逻辑图像”这一基本观点,提出他的“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是贯穿于《哲学研究》的中心学说。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现实活动、一种游戏,并力图通过观察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来探究语言的意义问题。语言的意义由语言的具体使用来规定。使用语言必须遵守语言规则。不同的语言规则产生不同的语言游戏。各种言语游戏就像家族相似的不同成员,不存在一般或概括的可能性。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各种语言游戏通过约定形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构成整个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就会有与之对应的语言游戏。语言游戏的语法规则植根于生活形式中。“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语言游戏说从根本上排除从语言与实在的对应中寻求意义的观念,使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语用层面。
(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之一,是哲学家们研究的最有声有色的一个课题。该理论的发起人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ustin(奥斯汀)。奥斯汀早期区分了叙事句和施为句。前者陈述事实,有真有假;后者通过说出一句话来完成某种行为,并不描述世界,没有真假,但有适当和不适当之分。后来奥斯汀进一步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的新言语行为理论,使该理论趋于系统化和精确化。他把言语行为区分为三类:(1)叙事行为或言内行为(1ocutionaryact),即“说某事的行为”,主要是陈述一个事实;(2)施事行为或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即“在说中实施的行为”,如:警告等,它们普遍具有语力(illocutionaryforce),传达言者的用意和意图;(3)成事行为或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即通过说出一个句子有意无意地对自己或别人产生某种效果。在这三层意义中,施事行为是他的意义理论的核心。同时,他还强凋意义对于现实语境的依赖,离开具体语境,单纯的意图、意向不可能构成言语行为。“我们必须注意现实语境的情况,注意我们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以及究竟为什么。”
奥斯汀的哲学研究新方法不仅为哲学研究注入了活力而且启发了语言学家,这使奥斯汀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语用学之父。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成为现代语用学理论的基石,随着这种看待语言和世界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语用学逐渐在20世纪70年展成为一门显学,借助语言哲学家对哲学的洞察解决语言问题,成为一种风尚,导致了对行为中的言语和语言中行为的交流和社会研究的语用学转向。
(三)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由于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缺乏明确的标准,招致了很多学者的批评,但他的~些看法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奥斯汀的学生,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当一个施事行为问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
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另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对奥斯汀提出的以言行事分类作了修订调整,在奥斯汀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类,即1、断言类(assertives):包括陈述、描绘、报道、断言、说明等;2、指令类(direc—tives):包括建议、要求、请求、命令、邀请等;3、承诺类(commissives):包括允诺、答应、打赌、发誓、保证等;4、表达类(expressives):包括感谢、祝贺、道歉、欢迎、哀悼等;5、宣告类(declatatives):包括任命、辞职、解雇、命名、宣布等。塞尔的这种分类旨在表明,在我们称作以言行事的动词中,有许多动词并不是以言行事目的的标志,而是以言行事行为的其它某些特征的标志,譬如完成以言行事行为的某种风格或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把对以言行事的分类与对以言行事的动词的分类仔细区分开来。
言语行为经过维特根斯坦的启蒙,奥斯汀的系统研究以及塞尔的修改、丰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理论。最终成为一种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自成一派且颇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尤其是直接导致了语用学的诞生。
二、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
为深入界定言语行为概念,塞尔引入意向性概念:言语行为不仅使用语言符号,而且表达说话人的意向。
(一)意向性和意义
意向性和意义的关系问题,是目前许多语言哲学家热烈争论的一个焦点。最早把意向性问题和意义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是塞尔。在他看来,“表达式”和“记号”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在于,尽管每个记号与它所表示之物具有某种关系,但并不像表达式那样具有“意义”。而表达式之所以具有意义,是由于它明确地提出某种思想的意向,换句话说,是意向赋予表达式以意义。他认为,意义问题和意向性问题是紧密相连的。
在当代,相当多的哲学家,特别是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大多强调意向性在确定语词或语句的意义中的作用,主张从语言与其使用者的关系来考察意义问题,重视研究意义的语用方面。他们认为,语句的意义必定随语境而变化,不以语境为转移的所谓语句字面意义是不存在的。塞尔就是这种观点的积极支持者。他认为,不能把语句本身的字面意义与说话者在不同场合下使用语句表达的不同意义混为一谈,更不能根据说话者在不同场合下使用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一点来否认语句本身具有它们的字面意义。他的意向性理论强调“意义是意向性的派生形式”,突出语言意向性意义的重要性。他试图用意向性说明语言和意义问题,即用心理学概念分析言语行为。他说“我相信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根据这一观点,基本的语言概念,如指称、意义、陈述等等可以用更基本的心理学概念如信念、意向、愿望来分析”。塞尔既强调意向性又不忽略言语行为规则的重要性,从而比较全面地看到意义是内在意向和外在言语行为规则统一的产物。到了20世纪80年代,塞尔对于意向性和意义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学说。
(二)言语行为与意向性问题
由于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都涉及到了说话者的说话意图、意向,所以塞尔又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问题。塞尔在研究和分析言语行为的过程中发现以言行事中的语旨力与意向有着密切关系。他说:“在以言行事行为的完成中,意向性有双重层次,一层是行为的完成中所表达的意向状态,一层是完成行为的意向。”就后一层意向性来说,正是由于说话者把表达某种意义的意向赋予了话语,话语才具有了各种言语行为功能;就前一层意向性来说,塞尔认为,话语有意向性就如愿望、担心、信念等精神状态有意向性一样。这一层意向性就是一个人的某些精神状态指向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的特征:如果我有一个愿望,那么它就表现为我精神状态上愿意做某事或希望某事发生;如果我有一个担心,那么它就表现为我精神状态上不愿意做某事或害怕某事发生;如果我有一个信念,那么它就表现为精神状态上我相信某种东西等等。
就言语行为和意向状态的关系来讲,任何以言行事行为都必然表达某种相应的意向状态。意向状态是言语行为的真诚条件。不过,以言行事行为表达出的意向状态与说话者内心实际的意向状态并不一定全都一致。例如,撒谎这种言语行为表达出的意向状态与说话者内心世纪的意向状态就不一致。这时,我们说,说话者完成的是一个非真诚的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向状态也是一个非真实的意向状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把言语行为和意向状态等同起来。言语行为讲的是行为,而意向状态讲的是状态,前者与物理现象有关,而后者只是某种心理内部的意向。
言语行为理论从言语行为分析发展到探讨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行为意向,把意义归结到语言使用者支配其言语行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心灵主义的传统。塞尔认为,正是在意向性这一点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会和起来了:人通过自己的意向把那些使意向状况得到满足的条件转移给了相应的对象,从而把自己的意向加给了本身并不存在意向的对象身上。言语行为只不过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心灵通过意向,从而通过言语行为使人类和外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不难看出,作为当代语用学基本理论奠基人之一的塞尔是在哲学轨道上研究语言的,是在用语言解决哲学问题。
三、小结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思维能力言语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去研读课内课外的文学现象,发现并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获取文学知识;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自发地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它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2.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牛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二是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三是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爿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3.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可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也就是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仟,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就是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浯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牛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牛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
5.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r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6.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是他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7.增强学生的能力。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流利性 准确性 口语 相关性
对于英语口语学习者来说,口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是反映口语水平的标尺,先前的多数研究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性,本文的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意在挖掘出二者之间是否相关。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文借助SECOPETS语料库,对语料库中的相关数据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英语口语学习者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二者的相关关系。主要探究以下问题:中国英语口语学习者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二者间有无相关性;如果二者间具有相关关系,具体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怎样影响;二者的相关性与语言学习者的口语水平的关系。
2.数据库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库是SECOPETS的1,2,3级数据库,其语料为2004-2007年的PETS考试的口试部分的录音。PETS考试一种非学历性的全社会的英语等级考试,侧重于学习者的语言交际水平。首先提取考生话语,与考官话语分离,作为研究口语的语料基础,然后进行语料定量分析,统计出考生话语的词汇,数量及用时;停顿的次数;错误次数及类型;计算出语速。
3.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语言流利性指在说话时或书面语中,语言使用较为熟练,轻松快速,能够达到本族语者的说话速度,很少出现停顿、重复、错误、犹豫、自我修复等语言现象。用时间(语速,语流)来统计速度,用停顿(有声,无声)来检验是否流畅。语速的统计方法是用输出语言的总音节数除以说话时间,说话过程中的停顿、重复、错误、犹豫、自我修复等都计算在话语中,而其他非语言因素,比如叹气、喷嚏、笑语等要排除在外,无声停顿的时间要大于3秒钟。
准确性与错误类型有关,具体的错误类型如时态错误、单复数、词性使用错误等。需说明的一点是本研究针对的是句子层面,不进行发音标准的判断,也不进行整个语篇的衔接连贯分析。
本研究首先进行时间上的流利性和错误上的准确性的定量分析,进而进行二者之间关系的定性分析判断,并进行不同级别的口语考生的比较。
研究成果
1.定量分析
首先定量的是出现错误的个数,在1级语料库中含有1423个词,错误总计108个;在2级语料库中含有2438个词,错误总计76个;在3级语料库中含有4040个词,错误总计219个。通过计算,1级考生错误率的平均数为7.51%;2级考生错误率的平均数为3.10%。
3级考生错误率的平均数为5.36%。因此,不同级别的考生就错误率的走势是高-低-高,所以准确率呈现低-高-低的态势。总体而言,无论哪个级别的考生,同一级别的考生在口语准确性上都有一定差异。另外,根据口语成绩来看,准确性做得很好的考生成绩并不一定是最高的,因而口语水平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只有将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才有可能更全面地探究出规律性问题。
其次对时间流利性变量作定量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语速和停顿。通过分析发现,在语速方面,各个级别之间考生差别不大,每个考生产出的词数在每分钟内要比本族语者少。这是由于考生在口试中产生很多停顿,这样一来,考生在单位时间内的词数要少于本族语者。由此看来,考生口语不流利的原因之一在于使用了过多的停顿,但却不是停顿致使了所有的口语不流利的出现。
2.定性分析
上述关于错误的定量分析说明考生的错误率明显高于本族语者。为了提高口语教学的水平,分析考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显得很有必要。通过统计,主要有六类常见错误:语法/动词/时态错误;结构搭配错误;名词短语错误;动词短语错误;介词错误;冠词错误。下面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A. I see (saw) some old friend (friends) and run (ran) to them as soon as possible.
B. She can got (get) the first prize in the sports meeting.
A中的句子事实上是用于描述过去动作,而整个句子却使用了一般现在时态,描述现在的行为动作。B中的情态动词用法出错,情态动词后面应该接动词原形,却使用了动词过去式。语法/动词/时态错误成为中国学生口语中常常出现的错误类型。
C. You can by bike to go there (go there by bike).
D. She thinks is an elephant (it is an elephant).
结构搭配错误也是中国考生常犯的错误之一,主要是受到汉语的负迁移影响,此类句子多数是由汉语直接翻译而来。C中直接由汉语而来―你可以骑自行车去那儿。D中也是受汉语结构影响。
E. How many peoples (people) are talking there?
F. What is her feel (feeling)?
名词短语错误主要包括名词形式错误和名词单复数的错误,对于学习者来说这也成为易犯的错误类型之一。E中people是集合名词,本身是复数意义,不能在本身加s变成复数。F中feel作名词时的意义多为感觉,feeling作名词时意义为情绪,带有较重的感情成分。对这两个词语要进行细致区分。
G. If you do not study hard, you will not adapt (adapt to) the changing society in future.
H. Did she came (come) home yesterday?
动词短语错误主要包括动词形式错误和动词短语误用错误。G中属于固定短语使用出现错误,adapt to是正确的用法。H中已经出现一般疑问词did,在动词使用时应为原形come。
I. I am on (in) the park.
J. My sister is school (at school).
介词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类:介词赘余、介词遗漏、固定搭配错误、形式错误等,学习者还会受到母语影响,忽略一些规则等等。鉴于英语介词词类众多,用法多样,语法功能较强,因而介词是中国考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
K. My brother likes the English (English).
冠词缺失和冠词用法错误也是中国考生常犯错误之一。
以上例子的分析主要是关于常犯错误类型而言,这可归于准确性方面,下面就流利性也作出相应解释。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停顿现象属于正常的语言现象。通过观察本族语者,发现他们的停顿主要在语法过渡的位置上,这样不会使句子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如下面例子中,停顿出现在两个句子之间,这样听起来话语比较自然真实。
L. That is what I am going to do. ―That, that sounds good.
停顿如果出现在句法单位内部或分句内部等诸如核心意义单位的内部,这样会给听者造成困扰,如此也会致使话语出现不流利。
启示和意义
通过综合1、2、3级考生在英语口语准确性及流利性的分析,发现考生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错误类型的定性分析显示中国学习者的口语错误呈现系统性和典型性,而口语流利性方面,是由于核心句法内部的停顿使得语言显得支离破碎,进而致使不流利性的出现。本研究分析没有揭示出准确性和流利性二者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中国学习者的口语水平还受多方面共同影响,比如口音、语音语调、重复、语用习惯等等,这些方面还未进行考证研究。
就当今的英语口语教学来说,师生不仅应该关注英语口语的流利性,而且也不能忽视口语的准确性,从口语错误6种类型来看,大部分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因而老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让学生受到英语环境的熏陶,逐步在思维上摆脱母语的限制。口语之中的自我修复是在练习口语过程中的必要和必需的阶段,而且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自我修复改正口语中的错误。在短语和介词方面,老师要设计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有目的地操练,通过记忆正确的句子来影响以后的口语水平。另外针对一些口语中较小频率出现的但易出现的错误,老师也要设计相关环节,从理论理解到实际操练进而掌握,能够说出来,说准确。对于一些口语高频用词,需要学生加大掌握力度,能够熟练应用,摆脱生硬死板、交流不自然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屈宇清.影响英语口语流利性因素分析及教学建议[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67-69.
[2]刘淑华.英语口语流利性与准确性的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9(28):34-37.
[3]孙红梅.提高口语流利性的模式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5):99.
[4]张英华.词块与口语流利性和准确性的相关关系研究――一项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09(1):109-111.
“顾炎武思想”是我校校本课程,下面笔者就试从“行己有耻”所包含的几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一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以及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指导意义。
一、从爱国主义原则观文人的爱国情怀
亭林先生在《日知录·廉耻》中说:“吾观三代以下,世道衰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在顾炎武看来,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原则是生而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在汉民族遭受民族压迫的时代,对异族统治者阉然献媚,是堕落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底线以下了。
我在讲解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时问学生:文天祥为什么不愿投降元朝,而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回到宋朝呢?他这样做是否值得?一个学生回答得非常好:这是文天祥爱国情操的表现。文章中写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他在《正气歌》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见文天祥高尚的爱国情怀。
二、从决不同流合污的原则观文人的“耿介”品格
顾炎武在《菰中随笔》中说:“尊所闻,行所知,好古不为空虚之学;言必信,行必果,立身不为乡愿之人。”他把“立身不为乡愿之人”看作是对“行己有耻”的注释或同义语。由此可见,顾炎武把决不与腐败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的原则看作做人的基本原则。
我在教授《渔父》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屈原和渔父对待事物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述理由。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明确:渔父的观点“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他建议屈原走一条和光同尘、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这样的人貌似忠厚实际,实则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随波逐流。屈原说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态度,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人。他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体现了他的“耿介”品格。
三、从决不枉道事人的原则观文人的方正气节
所谓“枉道事人”,是指放弃自己的良知、信念和操守去侍奉权势者,以实现其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顾炎武认为,这也是一种无耻的行为。亭林先生在《日知录·古者不为臣不见》中说:故曰:“君子上交不谄。”又曰:“上弗援,下弗推。”要真正做到“行己有耻”,就必须坚持决不枉道事人的原则,“上交不谄”,“上弗援,下弗推”,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良知、信念和操守。
我在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破灭。天宝四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然后介绍诗的创作特点,作者发挥奇异丰富的想象,用生花妙笔写出了“入梦——梦中——梦醒”的过程,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寓居长安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试问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说、敢于这样做的能有几人?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体现了他决不枉道事人的方正气节。
亭林先生所提出的“行己有耻”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厚,能够和高中语文教学做到有机巧妙的契合,并能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怀,正直的气节和自律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道德标准不断弱化的今天,不少人在内心深处缺少“行己有耻”这样一个道德警戒线。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习顾炎武思想,对重塑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起源
行动导向教学法来源于1999年德国制订的《框架教学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就行动导向教学法展开讨论,而后该方法对整个德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之在全世界普及。
(二)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由许多教学方法和技术组成。它的主要特点有:
1.教学内容全面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实践活动为依据,它综合了所有与学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法,这不光培养了学生学科的专业能力,也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2.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不但枯燥单一,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掌控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解决学习中一系列实际性的问题。
3.教学方法多样化
其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可以综合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单独使用,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际,以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为例,就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三种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又被称为模块教学法,它的课堂主体是学生,教师协助学生完成指定的教学“项目”。以江苏省中职学校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为例,对项目教学进行分析:
1.确定教学项目
一般来说,这个环节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老师首先要提出自己的设想,然后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最终共同确定合适的项目,并且制订合理的目标。《沁园春?长沙》这一课,属于古体诗词,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就该篇诗词进行全方面的赏析,可将项目确定为“古体诗词赏析”。
2.制订计划
每次教学都需要制订相应的计划,计划要尽可能详细,步骤清晰。这个计划可以交由学生自主分组进行讨论,老师从旁协助,最终由老师确定计划方案。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诗词学习的个人计划,首先搜集其项目诗词的资料背景,接着确定计划实施的角度及重难点,最后让学生就具体的细节自主进行讨论。
3.项目的实施
学习小组在项目的实施中要合理分工,让整体项目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每个学生在项目资料的收集上和具体内容的分析上,都要按照之前讨论制订的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通过互动交流形式开展学习,能逐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4.展示成果,进行评价
首先,学生先进行自评,然后再把结果整理好交给老师,老师进行最终评定审核,并将审核情况分析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二)大脑风暴法
大脑风暴法能让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教师通过提出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江苏中职学校语文教材第四册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教师提问学生:谁能谈谈对秋天的感受?或是,谁能想到最多关于秋天的诗词文章?为什么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悲凉”之感呢?这种开放性问题,能充分依靠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三)角色扮演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人才。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因此,高校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目前个性化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目的在于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保证教育质量适应形势发展,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随着年轻一代的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在高职院校教育迎合时展的要求,开始追求个性化教育。所^的个性化教育,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将个体的优秀特质挖掘出来,并把人类积累的智慧充实到个人中,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健康的个性。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教育内容要着眼于个性发展之需要,在教学方法上防止“一刀切”的教学观。树立以培养具有一定个性的协调发展的人才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着眼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实施个性化教育要冲破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内容束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想,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人格魅力的养成。实现个性化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使个性化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另外,要转变片面重视专业教育的观念,树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教会学生做事与做人相结合的整体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个性化教育最终目的就是发挥教育功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仍然是采用灌输的方式,简单地将书本纸面上的政治理论生硬的在课堂讲解,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背诵课本上的知识点,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效果甚微。这种“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对于部分具有创新道德精神和独立个性方面的学生而言,目前的教育模式压抑其个性发展,扼杀其个性化综合素质的养成。在教材方面,高校教材主要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政治教材偏重于理论性。若单一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并不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采用适应时展的培养模式,特别是要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有效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化人才,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其中职业思想素养最为关键。因此,要改变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实行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的路径
1.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学主体――学生,是一个人格健全、 思想较为成熟的群体,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因此,思想 政治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依赖于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重建。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是平等的,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被动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接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积极交流,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构建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体系。
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内容应该与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相适应,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对于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教育内容要求精炼,并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讲解, 使学生受用。在教育内容上应当针对学生新时期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点,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重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还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来支撑。挖掘本土化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有地域归属感和家乡荣誉 感,或是增设选修科目,关注如职业就业问题、自我设计发展问题等社会热点的讨论。
3.教学评价注重全方位评定教与学。
我们评价个性化教育的成效并不是仅凭一张试卷就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好坏。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做法,改变学习成绩占主的考察模式,将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面,教师也应该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这样不仅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在学生评价方面,应该建立“以校为本”评价体系,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考核,以学生校内学习的平时表现为主,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平时实际表现进行评分。
个性化教育不仅是新时代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更是加强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从而缓解师生关系 紧张等现实问题。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体育文化节” 体育锻炼 影响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入,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出的《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精神,各级学校深入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通知》提出要广大学生走到阳光下进行身体锻炼,形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长期以来,我校体育工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目前已连续四年举行校园“体育文化节”,比赛项目有广播操、踢毽子、跳绳、定点投篮、趣味排球、拔河、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火炬接力、健身操、轮滑等。“体育文化节”能否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机体的机能水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对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6个学院2008级和2009级共126名女生,这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加过体育文化节的比赛。共收集查阅相关研究书籍、科研论文等文献资料20余篇。以2009年5―6月份举办的校园“体育文化节”为分界点确定赛前三个月、赛后三个月共两次调查,比赛前调查于2009年2月初,比赛后调查于2009年9月,在赛前和赛后分别向参加体育文化节的女生发放调查问卷126份,并全部收回,然后运用Word2003和Excel2003等对相关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探究其中的相互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目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认定
终身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体育锻炼意识,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1]。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才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个体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以体育运动为健身手段、不易改变的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习惯还指当个体参加某一项或多项体育运动的练习并同时满足下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确定其已经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即第一,每周锻炼频率:在一周时间中能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体育锻炼;第二,每次锻炼时间:每一次锻炼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第三,锻炼持续时间:在保证最好的每周锻炼次数和最短时间的基础上锻炼行为坚持4个月以上[2]。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保障健康体魄、实现正常机体对脑力支持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所培养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必将在以后的终身体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查结果和分析
3.2.1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目的的调查
从表1中可以看到,受调查的女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目的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学生来自全省各市县,受教育情况、环境条件、城乡差别等影响,对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的认识是多方面的,其中把考试达标列为首位,占33.4%;但也有30.2%的人把锻炼身体、强身健体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观念和多年的学校教育的影响;另外还有把体育锻炼作为防卫、美容减肥塑身、交往等积极主动的目的,由此可见女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深刻。
3.2.2各种体育比赛是促进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条件
竞技体育比赛是各类项目的展示平台,在体育文化节期间举办的各项比赛是推动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通过设置的各项体育比赛能充分让学生展现自我,如广播操、踢毽子、跳绳、定点投篮、趣味排球、拔河、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火炬接力、健身操等项目的比赛为女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对大学生常见的20余种体育项目的调查发现,大学生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日趋实用化、娱乐化,且健身、健心性强。从整体上看,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仍占主体,此类项目开展时间较长,运动负荷较易控制,场地、器械、师资辅导等配置较好;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身心要求;在项目选择上女生多喜欢从事运动量较小、对抗性较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健身操也受到她们的青睐。
3.2.3参加体育文化节前、后体育锻炼习惯情况统计和分析
调查结果发现,在体育文化节举行之前虽然很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较好,但实际锻炼次数、时间和持续时间都不尽如人意。而通过体育文化节举办多种多样的比赛,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各项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已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现在每周锻炼在两次以上的有87人,占69.1%;每次锻炼时间有77人在20分钟以上,占61.2%,每次锻炼以20分钟到40分钟之间的居多;到2009年9月初作第二次调查为止,已经有81人不同程度地坚持了4个月或更长时间;锻炼的内容以健身操、跑步、羽毛球、瑜伽等为主,又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同时体育文化节设置的各项比赛也成为促使她们锻炼的主要原因。
4.结论
“体育文化节”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既符合学生自我完善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和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每年春季举行的“体育文化节”的各项比赛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通过比赛和表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同时还促使一部分女大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占科.谈阳光体育运动与终身体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5):99-100.
[2]孙国民,杨培基.大学体育教育[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8,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