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泥塑人物范文

泥塑人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泥塑人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泥塑人物范文

关键词:奥尼尔;女性人物;乔茜;玛丽;溯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49-02

1941年完成的《长日入夜行》是尤金・奥尼尔带有自传色彩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美国家庭从早晨到深夜的生活场景,对四个家庭成员一天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悲剧性存在。这部剧为奥尼尔赢得了第四个普利策奖。剧中描写一日内泰伦一家在家庭成员之间抱怨、挖苦、争吵、倾诉又和解的经历,奥尼尔塑造的母亲玛丽是剧中备受关注且最复杂的人物。剧中的玛丽克己奉献,努力迎合有关“贤妻良母”的规定和要求,可是她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和快乐,相反,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只能在疯癫中逃避。

作为奥尼尔《长日入夜行》(1941)的续篇,《月照不幸人》(1943)承接了“社会性别角色重负下的女性经历”这一话题。不同的是,《月照不幸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长日入夜行》中,不堪重负的玛丽以吗啡和疯癫对“贤妻良母”的角色要求进行了消极抵抗;而《月照不幸人》的女主人公乔茜却接受并扮演了这个角色。乔茜极力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与“贤妻良母”形象截然相反的“”形象。摘下“”的面具后又为吉米扮演了一个“圣母”的角色。但是不论乔茜扮演的是一个“”还是一个“圣母”,都是一种无奈。这种无奈真实地再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一种生存状态。

似乎这两部剧中的女主人公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与身份,但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共性。安・霍尔(Ann C.Hall)在自己的作品《奥尼尔、品特及谢泼德剧作中的女性》中以“贞女”、“娟妇”和“救星”来定义奥尼尔、品特和谢泼德这三位著名英美剧作家作品中的妇女形象。霍尔认为《月照不幸人》中的体现出奥尼尔对于女性自我牺牲精神的美。不管是在哪部剧中奥尼尔的女性人物都是敢于离经叛道,反抗旧传统,追求自我的,这反映了奥尼尔否定传统、蔑视一切现存的道德准则的思想。《长日入夜行》中的玛丽是个冲破束缚敢于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人,作品突出强调了她的梦想和回忆,象征性强调了她少女时代想成为修女或钢琴家的愿望,但是在遇到“理想”情人时又以舍弃自己的理想为代价。玛丽的这一特点反应了她缺乏社会经验的单纯一面,从中奥尼尔描绘出生活中富于幻想、天真浪漫、内心善良的女性特点。这与安・霍尔声称奥尼尔剧中的女性实为“贞女”相符。奥尼尔通过剧中不同人物、以多方位叙述角度浓缩了玛丽婚后20多年的不幸经历,受19世纪美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要求影响,原先的有自己理想与目标的少女逐渐变为传统的“贤妻良母”。这种“贤妻良母”的角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传统社会和主流文化的一致推崇和赞美,成了人类历史上有关女性的一个最大神话和谎言。在这种要求不断自我牺牲、一心满足他人的社会要求下,玛丽无私的一味奉献、不求索取,即使是在丧失自己的爱子之时,也在自己因病痛而染上毒瘾之时。她的牺牲不仅体现在自己一味地迁就家人,缺乏个人诉求,也体现在家庭成员对她的冷漠上。父子们怀疑和监视的目光、讥讽和鄙视的言行,担心佣人会把吗啡的事传出去、弄得满城风雨,只要求母亲要忠贞奉献,而其他家庭成员却对玛丽的病采取逃避、醉酒浇愁的方式应对,完全体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而《月照不幸人》中的乔茜一开始虽然扮演着与玛丽截然不同的“”形象,但是在外在因素的裹挟下发生的,她不像玛丽有姣好的面容与身段、良好的家庭与教育背景,她对自己的外表极其自卑。把自己称为“难看的大块头”、“难看的母牛似的大胖娘们儿”。她的“”外衣下包裹的是一颗容易受伤的心、一颗渴望真爱的心。在外乔茜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形象,其实内在却是守身如玉,这是她内心缺乏爱与渴望被爱的体现。乔茜利用很多男人的虚荣心制造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谎言和假象,剧作家在《月照不幸人》的工作笔记中做了专门说明,突出强调了她扮演“”背后所包含的自尊;这也与《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贞女形象相符,反应了乔茜天真简单、富于幻想的纯洁少女本质。对于乔茜而言,更大、更艰难的牺牲还在于她摘下“”的面具后又为吉米扮演了一个“圣母”的角色,而后一角色的扮演和前一角色的扮演一样,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吉米对她的真诚好感使她充满希望,但他对乔茜处女状态的理想化和对这种状态的强烈需要,使她只得接受自己的现状,放弃自己的梦想,只能为吉米“牺牲自己”扮演母亲兼牧师这么一个怪异的角色。这种状况与《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遄床荒倍合,女性精神上被封锁在自己的美好幻想中,而现实中生活在自己铺设的婚姻牢笼里。两个角色高度的相似性让人惊讶,女性悲剧的预兆性体现无疑。

在奥尼尔笔下,乔茜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牺牲精神的女性。当吉米恳求她给予他一次特殊的母爱时,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她不顾自己的创伤,原谅了他的粗暴行为而且决定满足他的要求――把他渴求的母爱献给他。她的付出显然是一种没有回报也没有希望的付出。为喜欢男人扮演母亲的角色,对乔茜而言无疑是一种自我牺牲。在第三幕的结尾,乔茜几乎被幻化为一个“圣母”:她像母亲一样温柔而爱护地搂着悲伤的吉米,像对孩子那样耐心倾听他的忏悔,温言细语地抚慰他,宽恕他一切可怕行为。这个充满母爱和献身精神的乔茜成了奥尼尔作品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奥尼尔在创作这两种角色时给予后者极大的创新。

分析了奥尼尔的两部戏剧角色似乎让人得到这样的一种结论:在这两部剧中奥尼尔对女性的认识有着其固有的模式:在男权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对女性的统一要求是纯真、坚韧与奉献。受剧作家自身家庭条件和经历的影响,从前面《长日入夜行》的自传性剧作可以窥见剧作家家庭成员对其产生的影响,其对女性悲剧性的社会地位的认识及对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悲剧真实体验让奥尼尔对这一真实发生在自身、亲身体验的悲剧刻骨铭心,因此创作的女性人物原型都有着和母亲一样的内在本质。笔下的人物也因此更加生动、逼真。但这一点反过来,也造成了很多学者对其女性观的批评与反对,认为其思想里有着固化的男权思想,没有跳出世俗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要求,因此认为其女性人物刻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矛盾。但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建立在生活的真实性基础上的体验,才使得奥尼尔对女性赋予更多的同情。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善良、美好的化身,不正说明了奥尼尔对悲剧女性在艰苦条件下的坚毅的赞美,正像是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提到的:女孩是水做的,男孩是泥做的,不也是曹雪芹通过宝玉之口来赞扬女性的美吗!

之,奥尼尔的悲剧女性观有其自身的渊源,是社会大背景下自身真实体验的产物。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是从反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并不能概括全部,却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悲剧的一种创作模式:即让完美的东西不完美。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从最初的纯真,善良,自由理想的完美状态最终走向自我牺牲,自我束缚,精神崩溃的边缘不正是这一悲剧式创作的完美体现吗!

参考文献:

[1]沈建青.疯癫中的挣扎和抵抗――谈《长日入夜行》里的玛丽[J].外国文学研究,2003,(05):62-63.

[2]刘红艳.奥尼尔后期剧作中女性自我的迷失与自我的追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沈建青.夹缝中求生存:谈《月照不幸人》里的乔茜[J].外国文学研究,2004,(03):100-101.

The generality and origin of Eugene O'Neill's female characters

―Analysis of the Female Role in "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 and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ZHANG Xiao-l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第2篇:泥塑人物范文

养宠物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已成了排解孤独的好方法。一来,养宠物有助于老人运动,使老人更喜欢户外锻炼;二来,宠物是很好的倾诉对象,能缓解老人的生活压力,老人所需要的安全感、价值感、被爱和被需要的感觉,也可由宠物提供。研究显示,养宠物的老人无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更健康。

也许是由于宠物的诸多好处,使生活中不少老人把宠物当宠儿,出门时抱着,看电视时窝在一起,甚至吃饭睡觉也挨在一块儿。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刘征堂教授提醒:老人抵抗力弱,更容易被宠物传染上疾病。如手上长癣,身上长斑,掉头屑等,都是由猫、狗等宠物皮毛上携带的真菌感染所致;有的还表现为打喷嚏、喘息等,多由宠物毛屑、尘螨等诱发;有的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红眼胀,是由于宠物携带的细菌感染所致。

刘教授建议:老人要选择专业的抗真菌药物清洗液给宠物洗澡,定期为宠物驱虫、注射疫苗和体检。抚摸宠物后,要用肥皂多洗几遍手。患有哮喘、支气管疾病的老人,要尽量避免选择带有毛发的宠物,可以养养观赏鱼等。

(童玲)

最科学的吃饭时间表

早餐―7:00

这时,人的体温开始上升,脉搏开始加快,交感神经逐渐活跃,消化功能也开始运转,胃肠道处于苏醒状态,能最高效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此时是早餐的最佳时间。

满分早餐:

1个橙子+1杯咖啡+2片全麦面包+1份西红柿炒鸡蛋

加餐―10:30

早上7点到10点之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要比平时快40%,需要吃一些低脂肪的碳水化合物来补充能量,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

午餐―12:30

此时人的身体能量需求最大,是吃午餐的最佳时间,但这时胃肠道的消化积极性已经远不如早餐的时候,所以用餐时要细嚼慢咽,不能一边盯着电脑一边吃午餐,这样不仅容易发胖,营养也无法吸收。

满分午餐:

含丰富纤维的蔬菜+红肉类肉食+主食

下午茶―15:30

此时,人体内的葡萄糖含量已经大大降低,思维变慢,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也开始产生,这时,应立即补充能量。

满分下午茶:

富含粗纤维的杏仁或葡萄干。

晚餐―18:30

晚餐要在睡前4个小时吃,这是食物在胃肠道中完全消化吸收所需的时间。带着未消化的食物入睡,不仅会堆积脂肪,睡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王岩)

长期吃素易患胆结石

胆囊结石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专家提醒,长期素食易患胆结石,而“开荤”对身体有好处。

协和医院肝胆外科教授郑启昌介绍,人体内胆汁主要由肝脏产生,胆囊就像一座水库,起储存浓缩胆汁的作用。人在进食,特别是进食油腻食物后,会刺激胆囊收缩,引起胆汁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吸收。长期以含纤维素高的素食为主,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浓缩,使胆汁长期在胆囊内淤积。

尽管切除胆囊后对大部分人没有什么明显影响,但不调整饮食,仍容易在之后几年再次产生肝内外胆管结石。

因此,专家提醒,饮食结构要荤素搭配,荤素比例一般为3∶7或2∶8为最好。 (郭涛)

鸡汤助你降血压

日本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喝鸡汤可帮助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因为鸡肉中所含的胶原蛋白有类似降血压药物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

日本肉类加工公司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从鸡爪中提取胶原蛋白进行实验,结果发现,鸡爪中有4种胶原蛋白有类似ACE的作用。研究人员随后给患高血压的老鼠喂食了这些胶原蛋白,发现老鼠的血压明显下降。

先前研究已发现,鸡胸肉里所含胶原蛋白的数量不足以制成降血压食品和药物,但鸡腿和鸡爪中所含胶原蛋白数量则多得多。 (刘佳)

八样物品少往家买

1.空气清新剂 不能从源头上清除臭味,喷出的化学微粒还容易被吸入肺部。改善室内空气的最好办法是通风,或在室内放一些植物。

2.下水道、马桶等卫生洁具专用清洁剂 这些东西易灼伤皮肤、眼睛和身体组织,清洁这些地方最好用小苏打加醋,先浸泡,再用热水冲干净即可。

3.听装食品 听装食品的包装涂有含双酚A的环氧树脂。这种化学物质与荷尔蒙分泌紊乱、肥胖、心脏病等有关。最好吃新鲜、冷冻或者玻璃瓶装的食品。

4.杀虫剂 农药残留中的有毒成分会污染空气,给家人健康带来隐患。

5.瓶装水 塑料中的化学物质会渗入水中,影响人的健康,出门最好自带水杯。

6.橡胶玩具 制造橡胶玩具的聚氯乙烯会渗漏邻苯二甲酸盐和铅,前者与荷尔蒙紊乱有关,后者能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且二者都会污染空气。

7.沙发垫 上面的尘螨、霉菌数量和马桶坐垫差不多。而装有填充泡沫的垫子含有阻燃剂,这些物质与癌症、出生缺陷、甲状腺紊乱、生殖与神经系统紊乱有关。

8.香水 香水中所含的化合物超过800种。香水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被疑能致癌,也可导致生殖系统紊乱。

(王小刚)

女人常喝红酒不发福

红酒、啤酒或者烈性酒对女性发福趋势会产生抑制效果。美国对19000名39岁以上女性展开为期13年的跟踪调查后,得出这一结论。

研究人员按照她们的日常饮酒量和饮酒习惯分成多组展开调查。分组对象中,第一组女性滴酒不沾;第二组女性平均每天喝酒一次,酒量约1/3听啤酒或相同酒精量的红酒;第三组女性日均喝酒一次,每次喝一听啤酒或相同酒精量的红酒;第四组女性日均两次饮酒;第五组女性每日饮酒两次以上。

13年后,研究人员发现,绝大多数女性体重增加,但其中每日两次饮酒者发福程度最低,而饮酒量越大,酒精控制体重效果越明显。另外,相比啤酒或烈性酒,红酒控制发福的效果最好。

但研究人员警告,这一研究结果并不等同于建议女性饮酒甚至酗酒,因为饮酒可引发生理或心理疾病。

(方红)

癌症与职业有关

以芬兰教授埃罗・普卡为首的研究小组对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五国的1500万居民的职业信息和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人们患癌症的几率和种类与其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关系,其中餐饮行业的男员罹患癌症的几率最高,最易患的癌症是肺癌、喉癌、口腔癌、舌癌、肝癌、膀胱癌和直肠癌7种癌症。

此外,长期在户外工作的渔民容易患上极为少见的唇癌,而长期在室内工作的人较容易患皮肤癌。

第3篇:泥塑人物范文

作者的作品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制作之前,作者查阅了关于泥人和越剧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动态,以便更好的描绘人物的形态。并且看了多部越剧戏曲,如《五女拜寿》《梁祝》的经典的越剧。因为越剧相对京剧来讲更加的细腻和小作者,它主要讲述的一般是家庭琐事和感情方面的事物,所以相对来讲人物的服饰和动态更加的生活化,在设计的过程中作者也会注重服饰的生活性和民间性,以及动作的和谐性。整个一系列会以越剧《五女拜寿》为中心,加上一些作者自己的创新,把越剧的细腻情感融入到整个泥塑人偶当中。

二、五女拜寿

江南水乡泽国,孕育了戏曲天成一派水般的温润特质。从六朝金粉的秦淮到晓风残月的西湖,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到枫桥夜泊的姑苏,再没有哪种戏剧比越剧更令人缱绻悱恻、至性至情了。《五女拜寿》不是单纯的快乐,期间有过伤害和痛苦,有过背弃与损害。但不管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正义和温情仍然存在,观众们还是看到了满意的结局,一个快乐的结局,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这样的结局驱散人们心中的些许阴影。

三、制作

(一)泥的选取雕塑使用材料之一“精雕油泥”为无沙粘土,塑像造型的主要材料。因所含矿物成分不同,而形成黄褐、赭红、蓝、灰绿、灰白、纯白、灰黑、纯黑等颜色。雕塑用的粘土分两类:普通土和膨润土,普通粘土易粘手粘工具,失水后不易再度闷水,膨润土有油性,手感好,不粘手和工具,失水后可用水再次闷软,具有较多的优点。精雕油泥泥塑人偶要经过采土、晒土、过滤、和泥、砸柔、闷泥、加砂、加棉、木、绑草、捏塑、压光、阴干、粉底、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完成。独特的泥塑人偶工艺原以为他的泥塑人偶作品成功之道在于:无他,手熟耳。工序应该不算复杂。经黄泽富介绍,才知道工序并不简单。单就泥土而言,不仅要黏性好、而且要耐高温、烧制后成色好。余庆只有白泥大坝四周的白色泥土最好。泥土采来后,先捣细,用水发泡成泥浆,然后用布过滤,待泥粉沉淀后再用布包吊着干,并将其和熟摔打成可塑型的面泥,最后才小心翼翼地用油膜将面泥封存好,防止水分蒸发,以便随时取用。

(二)人偶上色因为使用的是精雕油泥,如果用普通的颜料上色就比较容易掉色,所以我们采用了丙烯颜料,比较不容易掉色。在上色的过程中我参考了越剧服饰的颜色搭配。所以第一个人物的上色我采用了蓝色和浅绿色的搭配。因为整个作品中是男女配对的,所以给这个男子配对的女子我采用了浅色系的颜色,显得不那么突兀。采用了浅粉色,粉色往往给人一种少女的感觉。而越剧本身就给人一种儿女情长,是一种温柔的剧种,浅色系的粉色让越剧的色彩在人物身上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使得主题也更加的明显。第一组人物的和谐,让我整个色系都采用了浅色系,而且因为是以拜寿为主旨的,所以我也用暖色调为主体,也更好的来呈现我们的作品所表达的主旨。在上色过程中,因为是泥塑人偶人物,跟纸上的上色肯定会有不同之处,泥塑的上色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她是不平整的,所以在上色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叠加的方式,使得其看起来更加平整一点,也使得人物更加的饱满。

第4篇:泥塑人物范文

2011年,泥塑技艺被列入当地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李兆银充满信心,要将这一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下去。

钟爱泥塑

走进怀来县存瑞镇窑子头村李兆银家中,一种源自泥土的艺术气息迎面扑来。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神态各异的梁山好汉,手举炸药包的……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摆满了房间的柜顶、台面上。

“家里的泥塑都是我亲自捏制而成的,在这方面我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李兆银笑呵呵地说。

老人现年73岁,身体健朗,谈吐风趣。李兆银从小自己受外公和母亲做面塑影响,童年时常捏泥娃娃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泥塑的热情也是愈发强烈。

在他小学五年级时,附近的安营堡村来了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见李兆银小小年纪,泥人却捏得有模有样,于是对他点拨了一番。名师的指点,对幼小的李兆银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学期间,他用粘土塑成一个个小动物、神话人物、革命英雄人物等泥像,令周围的人赞不绝口。

师范毕业后,李兆银回乡当了一名教师。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学习泥塑技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李兆银退休后,又跟一位民间艺人学习壁画、塑像等方面技艺,这也促使他在泥塑技艺上取得突破,从原来的临摹到头脑形成样本,最终能够自由发挥创作作品。

李兆银走到院子南墙根一土堆前,掀开上面覆盖的塑料布,从里面抓了一把土,颜色很纯的黄土颗粒顺着他的指缝滑落,他笑着说,这就是做泥塑用的粘土,都是他从附近山上取回来的。粘土在使用前需先进行筛选,然后再和泥捏制。

“了解泥土的性能关系到泥塑作品创作的好坏。”李兆银说,当地粘土土质好,适合泥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根据多年经验掌握了粘土与水的合适比例,泥和得特别筋道。在长期的摸索捏制过程中,他通过添加稻草、细麻等材料解决了泥塑出现裂纹、易碎等问题。

李兆银的作品大多以人物为主。作品捏出形后,把它放在屋子里,盖上塑料布阴干。在泥塑慢慢阴干的过程中,他再不断用有机玻璃制成的刻刀雕刻、进行细致修饰。

为烈士塑像

几十年来,李兆银制作的泥塑作品超过上千件,除去送人的作品外,还有一些随着时间的流逝毁坏了,目前家里留下的几十件泥塑都是他的珍爱之物。

在众多作品中,李兆银对烈士的塑像格外珍视。“不仅是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作为同乡,还有一份骄傲。”李兆银说着,从柜子里拿出一件10年前的作品,这是一件烈士的胸像,高约70厘米,线条清晰,表情庄重。李兆银说,当年为了塑好这个胸像,他去了好几次纪念馆,参考陈列的照片。之后,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将作品塑造出来,并把它精心收藏。

在怀来县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的一尊高达5.25米的烈士塑像,是李兆银生平最得意的作品。谈起这件作品的来历,老人的眼里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1968年春天,怀来县开始修建烈士纪念馆,当时李兆银还在乡里教书,作为本土的泥塑艺人,他被指定和承德市存瑞中学一位姓孙的老师共同塑造烈士塑像。

李兆银在欣喜的同时,也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与以往自制泥雕不同,这次烈士塑像要放在室外,而且要不怕风吹雨淋才行。他们先打好胎骨,泥塑时从内到外一点一点用手工做成塑像,然后又用稻草、木头架、钢筋固定好结构,再用石膏打上模子……每天天刚亮就开工,一直工作到天黑才回家。为了使塑像神形兼备,他在塑衣领、衫、袖、带等时,刮成各种形态包贴在泥塑身上,根据塑像身体的动态,做出衣褶和翻转。李兆银在塑像时倾注了更多的感情,用时2个多月,一尊混凝土烈士塑像终于建成了。

2006年,烈士纪念馆扩建重修,烈士塑像换成了大理石雕像,混凝土塑像被移到了门厅里。

闲来无事,李兆银经常到纪念馆里去转转,每当看到游客在自己的作品前驻足时,李兆银的心里总是暖融融的。“其实,能使烈士的精神发扬光大,才是自己最自豪的。”李兆银说。

传承民间泥塑

在李兆银家中,墙上挂着一幅《高山流水》国画,清新雅致,引人注目。一张宽大的书桌上摆放着宣纸、毛笔等绘画工具,古色古香的书柜里摆满了古籍、绘画资料等。李兆银说,绘画与泥塑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多年来他一直通过自学美术知识弥补塑像方面的不足,扎实的美术功底为他探索制作泥塑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制作泥塑不能随意发挥,很有讲究,出一件形神兼备的好作品不容易。”李兆银拿起一件少女泥塑举例说,制作人物的服装时,需要用雕塑工具将泥团压成薄片状。由于衣服是薄的,泥是软的,容易变形下垂,这时就要抓紧时间,不能让制成薄衣的泥土晾干,干了易折断。

李兆银说,自己的作品起初也很粗糙,但他不断从失败的作品中总结经验,作品的档次逐渐在提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面世,李兆银的泥塑技艺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有些单位主动邀请他做一些泥塑作品。2010年,他为怀来县交通局塑了一组“慈禧西行”的作品,内容讲述慈禧经过怀来时的情景,其中包括40多个人,每个人物约15公分大小,而且他还给上了彩色。同年春天,他和怀来县民间文化艺人代表全县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乡村大世界。

泥塑作品虽然生动,但不易保存,也没有市场。而且,人们对这门艺术的认识不多,学的人很少。过去他也曾带过徒弟,但因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学习他的泥塑技艺。

第5篇:泥塑人物范文

关键词:泥塑课程 开发策略

“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宝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享有“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灵山秀水繁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如皮影、泥塑、木版年画、刺绣、剪纸、草编……都是民间艺术的奇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很值得我们去认识、学习、研究、发扬。带有浪漫、清香和自然泥土气息的“凤翔泥塑”驰名中外,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之美誉,被联合国世界儿童组织称其为“给孩子们礼物中最好的一种”,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许多外国朋友称它是真正的、没有受到“污染”的中国民间艺术。但是由于幼儿园教育课程资源的局限性和孩子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我们很难在当今孩子们身上找到这些原本天然的本土文化的影子。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只有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才能维系文明的进程。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让民间文化艺术走进幼儿园。利用泥塑这一健康向上的、具有浓郁民俗意蕴的民间艺术形式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发展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

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玩土能带给孩子们快乐,他们在玩耍过程中不仅能手脑并用,使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配合协调,更能启发孩子的想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如果教师指导不当,往往会限制和影响孩子的发挥。那么,怎样的指导方式能使泥塑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天地?在研究中,我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1)给幼儿创设宽松、适宜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资源。有许多教育家都阐述过“环境即教育”的思想,“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也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

①给幼儿提供欣赏空间。让幼儿对泥的特点、色彩之间的美感、造型的互动和蕴涵的古老文化有所了解、有所熏陶,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②给孩子营造宽松愉快的创作空间,泥塑课应该让幼儿自选工具、泥土、合作伙伴,不要过多地限制和规定,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自由发挥,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轻松愉快,教师则像妈妈一样关爱他们,给他们鼓励和支持,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表现。

③利用多媒体、图片等形式让幼儿更广泛地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泥塑作品,引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④将幼儿的作品和胡深、胡新明等泥塑大师的作品摆放在一起,让幼儿在欣赏中体会泥塑是有趣的活动,增强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2)分析中班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及能力,选择幼儿身边熟悉的适宜用泥塑表现的事物作为塑造主题

日本幼儿心理学家崛崛内说:“在黏土造型方面,4岁左右的幼儿有较好的有意造型的倾向”。中班初期,幼儿还不了解立体的东西,他们还是以图画式的半立体形式去表现事物。

①“拓印”作品入手。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泥工拓印入手,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②“浮雕”作品奠基。当孩子们喜欢上玩泥,掌握了拓印技术后,我们又将幼儿的兴趣点吸引到平面泥贴花上。“浮雕”画逐步培养了幼儿的构图、设计和色彩搭配能力。

③“站立”作品出现。在幼儿了解了泥土性质的基础上,我们又将幼儿的兴趣点转移到半立体造型的作品上,对工具的使用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幼

儿通过观察实物,逐渐体会到到上轻下重的道理,让作品“站立”起来。

④“拼接”作品日臻完美。随着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中班后期的泥塑活动,教师应结合幼儿塑造的特点及水平,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不同事物的形态特征、人物动态、事物间的某些细节关系。启发幼儿逐步能注重表现人物的动态,如:塑造运动的人时,关节开始弯曲;头发会直立得像刺猬; 。

⑤“形象”作品栩栩如生。幼儿在以往基础上,能运用较流畅的方法并借助辅助材料塑造不同的动物、物体。如塑造长颈鹿,幼儿能将一块长的圆柱体用两手一拧,一端向下一弯即呈现出弯弯长长的脖子,再用牙签连接到已经长好四条腿的椭圆形身体上。一只形象的长颈鹿就创作好了。我发现泥塑活动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指导应遵循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根据幼儿泥塑水平、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

(3)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

技能是为幼儿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愿望服务的,那如何正确地支持和引导幼儿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表现而学习必要的技能呢?

①首先要引导幼儿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②教给幼儿工具的使用方法。

③多渠道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中班幼儿还没有自主观察、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幼儿创作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发现不同事物的形态特征、人物动态,请幼儿通过描述、动作或绘画的方式加深对事物的感受。

(4)采取适合幼儿的引导方法

泥塑的主要特征是直观、立体、形象。因此,最主要的在于幼儿如何抓住自己所要塑造的物体形象,这就需要许多知识来奠基。教学富有童趣,循序渐进,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指导幼儿,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我们注重的应该是幼儿的作品是否能像语言一样会“说话”,幼儿的能力在创作中是否得到了提高,或是小肌肉是否发展了,而不是捏的到底象不象,捏、压 、揉是否到位、规范。

(5)注重引导幼儿介绍、通过同伴间的分享、交流、提升其塑造经验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当他们完成一个作品后,不管他的作品做的怎么样,只要他自己认为好,就要鼓励他像同伴介绍他的作品,并放到陈列作品的地方,让幼儿之间互相交流,评价,欣赏,以此来提升其塑造经验,体会成功的快乐。

(6)接纳幼儿的独特性,肯定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第6篇:泥塑人物范文

关键词: 泥塑 改革背景 高师教学

一、相关背景

泥塑是用粘土塑像的美术工艺。泥塑课程是高校雕塑课的基础课程,近些年来,又作为课改内容走进中小学课堂,体现课改新理念,成为最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立体造型能力的课程,受到所有中小学生的欢迎。五年制高师是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师的阵地,在校的美术师范生必然接受泥塑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他们能成为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尝试探索适合高师学生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实践,引入多种材料与技法,以在课程探索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问题现状

高师泥塑课在开设之初,就引入了课堂,作为辅助专业课。但是长期以来,泥塑只是作为手工课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粘土来塑泥玩或者做一些陶罐,没有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并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课程的训练更没有成体系,没有根据中小学泥塑课程的大纲要求,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教学计划,按步骤分阶段逐步提高,也没有引入市场上有关泥的新型材料,以适应变化了的小学美术课堂。

三、训练目标

泥塑训练是艺术院校雕塑系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固定的公认的“具象写实功夫”,因此它作为学生造型基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技术补充,在许多综合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也成为非雕塑美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受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所限,所有学生的作业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泥塑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非雕塑专业的美术生,要强调个性感受,结合现代及当代艺术理念,同样是写生到创作,先做小型彩塑自塑像,再做若干个创意小彩塑,完成技术型传授到思维拓展训练,还有就是多种材料的拓展,选取易拉罐、沥粉等综合材料将浮雕转化成应用多种材料的新形式。强调发散思维,对未来艺术设计人员能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作业大胆风格多样化,小巧而充满创造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虽然对中小学生学习泥塑、陶艺、制作浮雕和圆雕有所要求,但主要还是进行造型游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初步掌握泥塑的造型语言。比如先让学生了解泥的形成、泥性,什么样的泥能做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创设情境,在户外分组进行陶罐、器皿和泥塑小动物的塑造,调动创作热情,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的特征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低段的泥塑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体积感,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造型。中段的泥塑课,欣赏大量泥塑作品,再进行创作性学习,塑造形象鲜明的作品。高段的泥塑课,主要是陶艺制作方法的学习,把泥塑学习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和文化,对审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五年制高师的美术师范生,将来要成为小学美术老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既要立足高等教育,又要高于中小学简单的造型语言的学习。既不能像高校泥塑课一味注重具象写实的训练,又不能单纯地像中小学课堂注重活动和情境的情感教育,我们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传统呆板的“形”的训练模式,不仅要掌握技法,而且要了解优秀作品,运用造型语言创作形象作品,更要了解泥塑的历史文化,拓展材料,为基础教育的美术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基本方案

中长期的写实作业训练不适合高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兼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我尝试进行高师泥塑课程改革,探索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真诚地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泥塑的教学。

(一)第一阶段基础制作,用盘泥条和泥板成型技法完成造型小件。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共6课时,第一部分2课时,了解泥塑同陶艺、雕塑和彩塑的关系;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的泥塑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基础造型语言训练,了解泥性,掌握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各完成一个小件,盘筑造型夸张的陶罐或动物、人物面部等,拍泥板做器皿。

人类最早的泥塑活动,是从做陶盆、陶壶开始的,然后发展到做陶俑和泥像,他们的创作给现代文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陶盆高温烧制变成陶器或者瓷器,陶俑打磨上色变成彩塑,泥像翻制变成雕塑,因此泥塑是造型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塑造、雕刻、铸造之母。但是不同的泥适合不同的艺术,先了解泥性,培养兴趣,然后用粘土进行基础制作的技法训练。

黏土是泥塑的基本材料。它分为红色土、黄色土、褐色土与白色土等几种。黄色粘土适合做粗糙型陶艺或者带有原始味的装饰性雕塑;细的粘土做小而精致的泥塑人物或动物,或搓成泥条盘筑成花瓶和陶壶,如灰色粘土;泛白的瓷土,适合在作品上做雕刻或图案,也适合做彩塑。

(二)第二阶段个性表达,用捏塑方法做民间彩塑小件。

这个阶段分3个部分共10课时,第一部分1课时,了解传统民间工艺,欣赏古今优秀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传统方法塑造创意彩色泥塑,包括塑形、打磨、晾干和彩绘,可做卡通人物或动物。第三阶段5课时,介绍新型材料,可按小学语文课本章节做情景小品,或者塑名人的夸张造型。

“中国有着彩塑艺术的辉煌历史,中国古代优秀彩塑作品在世界雕塑史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大型敦煌彩塑、民间泥玩具,其艺术造诣之精美完全可以和西方任何时期的雕塑媲美”。它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常见的有面彩塑和泥彩塑。用传统方法,捏塑形象打磨干透后彩绘。为方便操作,可以选用自制面泥材料或者新型材料,如五彩软陶捏制,再用烤箱烧制成型长期保存,现在有些面塑艺人改用软陶这种新型材料,长期保存自己类似雕塑小件的作品;还可用新型材料纸粘土,捏塑风干,然后上色,也可长期保存;甚至还可以制模塑形,用泥做出造型,稍干调石膏灌浆,翻制成阴模,干后铺保鲜膜做防护层,用纸浆调稀释的乳胶填充,挤压多遍,晾干取出彩绘。

软陶本身色彩艳丽,造型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它的可塑性稍差,在制作时,要尝试不同的工具和造型方法,还要注意捏塑时,表面的干净,先搓浅色,再搓深色,就不会把浅色土弄脏。还有特殊的颜色,可用混合的方法调色,烧制时要先做试验,不同的软陶材料,烤制温度和时间略有不同,以确保作品成功。

纸黏土是一种用纸浆和陶土混合制成的白色胶泥,可与纸、木、金属、玻璃、线绳等物配合使用。干后可用水性、油性颜色上色。干后变硬,加水后仍可反复使用。

塑形彩绘只完成了设计的一半,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各种其他材料如毛发、铁丝、竹枝、火柴梗等辅助材料,进一步完善增强艺术效果。

(三)第三阶段再现形体,做小型泥塑自塑像和平面图像转浮雕训练。

这个阶段分2部分共12课时,第一部分圆雕6课时,1课时了解中西雕塑艺术和制作方法,1课时搭简易骨架揉泥,4课时塑大形和深入刻画。

为使课堂更易操作,加快课程进度,直接选用油泥进行自塑像,以几张学生自己的照片为蓝本,制作时配合小镜子或者同桌塑造一至两件不同表情的自塑像。头胸总高大约20厘米,学生可在求形似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点,做到写意与写神,不拘泥于真实。人物整体动态,可用铅丝和锡纸塑形,在KT板上用铅丝搭人物动态的简易骨架,用锡纸表现大的体貌特征。

第二部分浮雕6课时,一半课时学生将收集来的感兴趣的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像。泥板大小控制在50厘米左右,图像要求构图饱满,内容丰富而不紊乱,以适合浮雕制作。浮雕的塑造语言具有更强的叙事性,能表现故事情节的连续,又具有圆雕的表现性。后一半课时,翻制石膏模,了解石膏的基本工艺。用熟石膏粉在泥板上先浇注阴模,拆掉泥板,在阴模上浇注阳模,最后等石膏冷却后,凿去阴模。

可用自己浇注的石膏板刻制浮雕,还可镂刻,刻破一点可用毛笔蘸石膏粉修补,完成后刷清漆保护,或者仿金属质感。还可用泡沫塑料板,用刀削出浮雕图形,加胶水上色,制成仿金属质感的浮雕。甚至还可用纸浆加乳胶,做浮雕,干透后粘撒沙子,还可上彩仿制陶片效果。以往手工课学到的用彩色卡纸、彩色布料、废旧易拉罐做的浮雕,不属于泥塑的范畴。

(四)第四阶段提高探讨,制作陶艺。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8课时左右,学期末剩下的课时用来烧制。陶艺包含实用性的工艺陶瓷和非实用性的陶瓷塑造。第一部分4课时,用拉坯成型的方法制作器皿,主要是手动轮制拉坯,可同校外陶艺工作室联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部分4课时,主要以欣赏为主,了解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欣赏古今中外的陶艺作品。中国作为世界陶瓷的发源地,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落伍了。当我们受到世界现代陶艺冲击的时候,开始奋起直追,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一次新的革命,对沿袭了几千年的陶瓷传统进行重新认识和关注。现代陶艺变成世界现代艺术的一个支流,反映现代艺术思想。用学期末剩下的课时,同校外陶艺工作室合作,让学生了解施釉和烧制的过程,烧制一批创意作品,以现代抽象为主,回归到陶器最抽象的艺术的本质。

五、小结

四个阶段的分时教学,使学生对雕塑、彩塑和陶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侧重地进行训练。总课时大致在36―40课时之间,一周2课,正好一学期,既是初探,又是可行性方案,我在教学设计时,难免理想化,不足之处还请同行批评指正,毕竟泥塑教学的周期设计长,加上天气变化对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贯穿始终。我认为,泥塑课应成为独立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以教师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开展,任课老师擅长哪方面,就以哪方面为主攻,学生就选修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海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教学[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顾浩.高校非雕塑专业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初探[M].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4).

第7篇:泥塑人物范文

幼儿师范院校的美工课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手工制作》又包括《纸工》和《泥工》。“泥工”是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的“专利”,是幼师院校学生、幼儿园小朋友手工制作的主要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泥工从材料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泥制作,如黄胶泥、油泥、陶泥、纸粘土、瓷泥等;另一种是彩色泥制作,如橡皮泥、轻型泥等。其中,油泥和橡皮泥属油性,不易干透,宜保存较长时间,但干透也会收缩、干裂、生霉点、颜色变灰暗。其它泥类为水性,易干透断裂。但一旦干透定型之后却很结实,可长期存放。从题材上泥工可分为静物、植物、动物、人物和风景等。

一、泥工的艺术风格

泥工是雕塑艺术的一个小分支,属泥塑范畴,它不同于民间的捏泥人,从造型方法至艺术效果都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和卡通造型有机结合,使泥工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拓展泥工的造型表现空间,拉近了泥工与小朋友们的距离。泥工的生命力更加强大!对美工的教育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

二、泥工的特点

泥工为何不叫“泥塑”?因为泥工虽有泥塑的三维立体特征,但与泥塑相比却有很大不同。

1、从体型大小来说,泥塑可以做得很大,而泥工却只能做得很小。2、从用途来说,泥塑往往是雕塑创作的原模型,即阳模。最终要制模复制为其它材质。如玻璃钢、石材铜、水泥和仿石材等,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有其特殊的功能。同时泥塑也可以独立成为艺术品,或作为雕塑艺术的基本造型训练(不保存)。泥工则是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手工的一门重要课程,属“小儿科”,作品不能制模复制,旦也可以保存展览。3、制作方法不同。泥塑为整体塑造,自始至终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塑造,方法科学;而泥工则是分解成型,如工厂生产玩具一样,先将各部件分别做好,最后组装成一体;④最后作细节;⑤检查调整比例、对称问题;⑥分别用插接、粘接等方法,按马的生理结构组装在一起,完成。

三、泥工的工具材料

1、泥工的工具:桶装橡皮泥配有一套泥工工具。①泥工刀,用于切泥和刻画细节。②磙子,用于擀制泥片,扁泥条。③模具,能翻制几种水果造型,一般为半圆雕和浮雕。翻制时应注意把泥装满、压实。④垫板,做泥工可垫上垫板,以防把桌子弄脏。⑤笔洗,即盛水的容器。⑥毛巾,擦手用。

2、泥工的材料

泥工专用各种泥材:①桶装橡皮泥,有大中小桶,一般为12支和24支装,购买时要检验一下是否过期,过期的橡皮泥会变硬,弹性大,可塑性较差,就不好用啦。②黄胶泥,河里有取之不尽的黄胶泥,应选择杂质少,较纯净的实用。用此泥能减轻学生经济负担。③陶泥,即陶艺用泥,灰色袋装。 ④油泥,雕塑专用泥,灰色或乳白色。油性,粘性大,较硬,质地细腻,是较理想的泥工用泥。⑤另外,还有轻型泥、纸粘土等。

以上这些泥材各有其优缺点。彩色橡皮泥在泥工中最为常用。它色彩鲜艳,品种丰富,干净卫生,有甜香气味;手感柔软细腻;属油性,不易干,黏性小,粘不牢;有弹性,可塑性较差;只适合制作小型作品。彩色橡皮泥过期易变干硬并断裂、生霉点、颜色变暗,所以不能长久保存。黄胶泥、陶泥属单色水性泥,黏性大,弹性小,可塑性强,容易粘接牢固,干透后收缩变硬,能够长期保存,有乡土气息,色彩虽然单一,但干后可着色,大小不受限制。缺点是较脏,使用不太方便。

四、泥工基本造型方法

1、团,制作圆泥球、圆泥点用此法。取一块泥置于左手掌心,两手心相对,将泥块用力旋转揉动。

2、揉,制作圆柱体、椭圆球体用此法。将泥球置于左掌心,双手心相对,用力来回揉动。

3、搓,制作圆泥条用此法。将圆柱体置于左手心,两手相对,用力来回搓动。

4、捏,制作自然、不规则形用此法。用大拇指和食指捏出自然形。如鸟爪、鸟嘴等。

5、刻,表现细节、纹理用此法。如鸟的羽毛,鱼鳞、头发、衣服等用此法。一般用泥工刀尖或牙签等工具刻画。

6、压,即制作扁平泥片、泥条用此法。将圆球或圆泥条置于手掌根部,两手掌根部相对,按压而成。或将泥球、泥条置于桌面,用右手掌根部用力压扁。

7、光,用黄胶泥、陶泥、纸粘土等水性泥制作泥工时,最后可用手指肚蘸水把泥工形象表面抹光。

8、衔接,泥土各部件分别制作好之后,再衔接组合在一起。小的部件,如动物的眼睛等,可用粘接方法;大部件,如四肢、头与躯干的衔接则应用牙签插接较牢固。

9、着色,水性单色泥,干后可用水粉颜料或金、银粉调清漆着色。水粉着色,应先用白粉打底,干后用彩料涂色。最后,还可罩一层清漆,作仿瓷效果。若涂金、银粉则可仿铜、铁效果。

五、泥工的造型演变

泥工造型,除个别部位之外,一般都可用各种几何形体构成。以四肢动物为例,躯干为椭圆形体,四肢为圆柱体,头为圆球体;鸟类,躯干为椭圆体,头为圆球体,翅膀为扁椭圆,嘴为椎体;人物,躯干为椭圆体,头为圆球体,上下肢为圆柱体等。泥工的基本造型有多种,如圆球体、椭圆球体,柱体、椎体、棱台,水滴形,圆形,扁泥片,扁、圆泥条等。但不管是什么造型,都是圆球体演变而来。例如要制作一圆柱体,应将一块泥先团成圆球之后,再揉成圆柱;要制一泥条也是先把泥块团成圆球,接着揉成圆柱,最后再捏成泥条,或再压成扁泥条。

六、泥工的制作步骤(以四肢动物为例)

1、躯干制作,揉一椭圆体作躯干。2、四肢制作,揉四个圆柱作四肢。3、头部制作,先做一椭圆基本形。4、尾巴制作。5、添加头部细节,眼、耳、鼻、嘴等。6、组合,大部件组合,四肢、头和躯干插接组合;小部件组合,头部细节,尾部可粘接。

由于泥工是“分解成型”,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制作,各局部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大小比例和对称关系,要放在一起比较,调整。

七、泥工制作的程式化、符号化

泥工创作过程中,对形象各部分可作程式化、符号化处理,一来降低制作难度,节省时间;二来便于记忆,背默。例如动物、人物的制作,躯干可都为椭圆体,四肢为圆柱体,头为圆球体等。只需要改变其个性特征――重要细节,即可变化出无数种动物、人物造型。

八、泥工形象的动态变化

由于动物、人物运用分解成型的制作方法,各“部件”的衔接组合关系是可以转动的,很灵活,所以现实中真实动物、人物应有的动态,泥工也可以照样表现出来。这也是泥工与其它捏泥人的显著区别和独到之处,增加了泥工表现力。

九、泥工创作的参考资料

泥工创作既需要一定的绘画造型基本功,也需要生活经验、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参考绘画、照片和实物等形象资料,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生活气息,又能符合工艺要求的生动造型。

十、泥工形象的组合

把泥工中的静物、植物、人物和风景等题材形象合理地搭配组合起来,可以表现出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从而成为主题性泥工创作。在组合时应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适当的比例、呼应、位置、主次、疏密等关系。即合情又合理。场景组合可以有“焦点”,即“兴趣中心”。

第8篇:泥塑人物范文

关键词:苏州泥塑;传承创新;引入课堂

一、苏州泥塑的历史与现状

苏州泥塑起源于历史文化古城——苏州,与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它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苏州泥塑确定了鲜明的特点和坚定的泥塑地位。苏州泥塑工艺以前都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所以又称“虎丘泥人”。《吴县志》:“宋时有袁遇昌,吴之木渎人,以捏婴孩,名扬四方。苏州泥塑是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集民俗、宗教、雕塑、绘画、书法等于一身,并具有艺术、历史、观赏、收藏等价值,因此它的良好发展,对于今天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具有较大的意义。现如今随着老艺人的离世,技艺高超的虎丘泥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因此把苏州泥塑引入课堂,让青少年了解苏州泥塑、爱上苏州泥塑,这对苏州泥塑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以课堂为载体,推进苏州泥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培养学生对苏州泥塑的兴趣。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现。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利用当地周边资源,例如:请苏州泥塑的传承人朱文茜老师来为同学们做讲座、现场为同学们展示技艺等。让学生们了解到我们身边还有如此精彩的民间传统艺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课题,将苏州泥塑引入课堂。苏州泥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泥塑,即庙宇的神佛塑像,称“苏帮”泥塑;另一类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①大型泥塑,即庙宇的神佛塑像,称“苏帮”泥塑。苏州神佛塑像是传统工艺的一种,其作品以细腻、传神、雅致而著名。泥塑最大的优势是取材方便,一般取当地的山泥,接着就是钉骨架、配制泥(将泥进行粗、细加工)、上泥、彩绘或装金,每个大步骤里面还分若干条小步骤。完成一件作品起码要一两年。苏州大型泥塑既融合了雕塑、色彩、图案、绘画等艺术,又涉及光学、透视学、力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学科。是一项技艺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②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之所以称作虎丘泥人是因为所需泥土取自虎丘周边的粘土,叫滋泥。这种土黑、细、粘,非常适宜做小品泥人。虎丘泥人又分四种:第一种是捏像,;第二种是戏文人物;第三种叫落膝骱,它的头和腿是泥做的,其他的各种关节用木头做,可以活动;第四种叫绢衣人物,用稻草麻丝做身体,再用铁丝定型,外加绢衣。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一般选择制作泥塑小品。苏州泥塑的制作流程包括和泥、擀泥饼等多个环节,这几个环节是制作所有的泥塑都必须经历的相同工序,以制作“江南水乡女”这一课为例。首先,制作泥饼。首先揪取一块泥团,用擀面杖将泥团慢慢擀成饼状,对形状没有特殊的要求,厚度控制在1.5cm左右,要注意所擀成的泥饼一定要比模子稍大一点;第二步,入模。同学们可以直接捏出泥胚,也可以选取事先做好的石膏模,把它平放在桌子上,将擀好的泥饼对准模子放进去,就要进行按模,要压紧泥饼,使其紧贴于模片上,之后将泥饼多余的部分去掉,将边缘部分捏平整,并且再次按模,模子上凹下去的地方都是五官,一定要仔细处理好;第三步,出模。由于所使用的模子是石膏制作的,而泥饼与模子的干湿程度不一样,所以脱模十分方便,我们只要小心翼翼地将泥片提出放到桌子上即可;第四步,上浆,在民间又被称之为“上白粉”,这道工序要进行两遍,首先,我们将准备好的太白粉浆直接淋到作品上,反复进行三四次,以将各个部分都淋一遍,淋完后要置于阴处晾干。然后,用砂纸进行打磨,待各个部分都打磨光滑以后,按照第一遍上浆的方法再淋一遍即可,这样可以形成一层光滑的保护层,能使上彩后色泽更加鲜艳,同时还能起到防水的作用;第五步,勾线。线条是造型的根本,彩绘泥塑中的线条有主线、分线、随线、饶线之分,各自有各自的特点;第六步,上彩。上彩又被人们称之为“着色”,在民间,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可见上彩的至关重要。用毛笔精心绘制出苏州传统服饰纹样,再上一层清漆,起到保护作用。这样一件具有浓厚苏州地方特色的苏州泥塑作品就完成了。

三、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加深了解苏州泥塑

我校地处苏州古城桃花坞地区,这里历史资源非常丰富。学校还成立了以学习和传承苏州泥塑为宗旨的《桃坞泥塑社团》,聘请了苏州泥塑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国家一级工艺大师朱文茜老师作为外聘老师。在朱文茜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同学们对这项传统技艺兴趣非常浓厚。朱老师还将现在的流行元素融入到传统技艺中。教孩子们捏加菲猫、喜羊羊、植物大战僵尸等。同学们在学习制作这些喜闻乐见的作品时即初步掌握了泥塑的基本技法,又能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除了社团活动中动手学习泥塑技法,同学们还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站查询相关资料,参观学校附近的苏州泥塑传习所,欣赏精美的传统泥塑作品,进一步体会苏州泥塑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苏州泥塑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以其生动、活泼、趣味的艺术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让学生学习泥塑,可以促进这一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情操。融实践性、趣味性、创作性为一体的苏州泥塑,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学生们通过学习,不仅要成为苏州泥塑的继承者,更要成为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这项珍贵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第9篇:泥塑人物范文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服装饰件、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陕西民间美术历史悠久,蕴藏丰富,是我国民间美术的巨大宝库。无论是陕北的剪纸、庙画手稿、陕南的刺绣,还是关中的皮影、木版年画,都可以使我们领略到艺术精品的魅力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远厚重、博大精深:

(一)窗花剪纸

窗花剪纸是陕西民间最广泛、最普及的民间艺术活动。陕西各地农村,上至老年妇女,下至青少年女子,几乎家家都有剪贴窗花的习俗,多数人都会剪出个“花鸟虫鱼”来,许多家户,均保存有“窗花底样”,逢年过节,前后窗格、墙头,都贴有各种人物、戏曲、山水、花鸟虫鱼、家禽、兽物等剪纸和窗花,尤其以剪纸最为普遍。每逢红(喜庆)白(丧葬)事、喜庆、节日,都要剪贴各种“花格”、“花边”、单、双“喜”字、“吉祥图”、“太极图”等,把房间、堂屋布置得有条有理,美观鲜沽。陕西窗花剪纸,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域之间,各有特色和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文化传统的差异。

(二)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据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历史。凤翔木版年画从小到大,由粗到精,经过了多次起落、兴衰,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民间年画胜地。木版年画从画稿、雕版、印刷到绘彩,都是农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的。清代以前,年画主题主要是门神,而且主要是笔画染色;到清代中期题材种类逐渐丰富,除了十多幅大门神、大墙画外,还有“六全神”、“福禄寿三星”、“二十四孝”、“春牛图”、“二十四节气”、“药王”等,年产十多万张,主要销往陕西关中、甘肃及宁夏、青海等省份。

凤翔木版年画,以其风格独特大方,概括性强、简练、艳丽,实空对比强烈,主题突出,有浓厚的意境,健康的民族民间传统美感,成为民间尊崇流行的一种欣赏、张贴、馈赠佳品,闻名于国内外。

(三)凤翔泥塑

陕西凤翔县六营的彩绘泥塑,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彩绘泥塑有戏剧人物、神话人物、飞禽走兽一百多个品种。这些泥塑,色彩绚丽明快,造型夸张、简练、质朴大方,妙趣横生。最受人欢迎的是卧牛、立虎、挂虎、胖娃娃等。这些彩绘泥塑,多被西北各省农村视为逢年过节的佳品,或是给孩子做满月的纪念品、家庭日常摆设的装饰品、馈赠亲友的礼品。近几年,凤翔彩绘泥塑已被陕西省列为旅游纪念品,对外大量供应。

二、艺术语言在现代招贴中的传承与再现

陕西民间造型艺术不但是现代招贴设计的感受源和创作源。而且给当代招贴设计留下了丰富的造型资料并且为中国设计师提供了设计观念的方法和线索。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设计原理对陕西民间造型艺术中的一些造型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发挥,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陕西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以表达设计理念和视觉设计趣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价值。

首先从陕西民间美术造型的原创性切入。陕西民间美术造型是生产者的艺术,源于社会的底层,带有生活的原发性――稚拙、坦诚、真实、亲切。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的本质是劳动人民的创新,是大众智慧的创新。与招贴设计中对于西方设计语言简单粗糙无个性无特色的应用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引起共鸣与触动。同时,民间美术独特的原生态气质也会引发观者自身文化底蕴的艺术共鸣,使得人们得到视觉与心理的双重满足。

其次从陕西民间美术的大众性切入。无论招贴的种类是公益海报抑或商业招贴,在如此绚丽多彩的视觉语言中,视觉图形势必成为传播媒介的主体。招贴广告属于“瞬间艺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以视觉图形为主。民间美术由于是群众在劳动生活中所自发创造的,并且要想使其被同等劳苦大众所理解认同并得以传播发展,就必须以简单易懂的图形符号来说话。因而在这点上,对于图形的强调使用,也成为了民间美术造型元素与招贴设计的共通之处。民间美术的图形语言通过长时间的积淀,变得更能调动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和感受力。含有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的招贴广告更让你“一见倾心”、“过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