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祖国的诗歌范文

祖国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祖国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祖国的诗歌

第1篇:祖国的诗歌范文

我的祖国

高山巍峨,

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

暮色苍茫,

任凭风云掠过。

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我的祖国,

大河奔腾,

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

激流勇进,

洗刷百年污浊,

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

我的祖国,

地大物博,

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

大漠收残阳,

明月醉荷花,

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我的祖国,

人民勤劳,

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

东方神韵的精彩,

人文风貌的风流,

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我的祖国,

这就是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河山,

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

可爱的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

无论我走到那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

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实力,

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

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充满希望,

第2篇:祖国的诗歌范文

前方有一盏灯

即便绝望的人也看见了

它的小,荧火一般的光

可是,它常常让我们忽视、淡忘

就像面对这路边的草芥、树叶、露珠、蚂蚁……

日复一日,它们散发出氧、绿、光

在不起眼的地方工作、劳碌

没有任何语言,也没有流露过任何情感

一盏油灯一样的光点,它时刻悬挂在空中

在你生活的航道上指引、导航

驱除你内心的恐惧和黑暗

它从不需要说出什么

也不需要谁去感恩、膜拜

一盏灯静静地打开

一盏灯在风中摇曳、颤抖

一盏灯终将隐去所有的光芒,但不会熄灭

草木

这些草木之于我,有时在脚下

有时在与月光的对视中

感受出生命的轻

仿佛二元的对立,一次爱意的触摸

与机器利齿的切割

轻快的摇曳和满地淌溢的汁液

哪一个都不曾打上

平等的标签

像我看到土地之上的阳光

伸开的巨手

因为高高在上,那么随意地,叶子被镀上了金

因为生长在地,它们离天空太过遥远

即便是我们浅薄的目光

常常,也隔着遗忘和淡漠

对大地上的事物而言

草木一秋,代表一年走至尽头

对祖国而言

它们纷飞的汁液,与卑微的叶片、绿

有着不可言说的重

我们一起,合成到它奔腾的血管

和辽阔版图

写诗

那么多的汉字、词语

汇集,融合到一起

像多年漂泊在外的兄弟,回到了家里

家,就是一首温暖的诗

我写下:屋檐、庭院、菜园以及清晨的露水

晨曦远道而来,崭新的一天又将开始……

——写诗,是一件温馨的事

仿佛琴键上跳跃的音符

一首诗在我的书写中跃然纸上

它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

就像刚出生的孩子。当我闭上眼睛

倾听,孩子们就在园子里游戏、唱歌

白色的蝴蝶飞来飞去

——写诗,是一件奇妙的事

像这一天,我做着简单的家务

挑水,劈柴,锄草,洗衣

清水的味道,野草的味道,风吹着晾晒的衣服

还有淡淡的茉莉花香飘过来

——写诗,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这是在我的故乡孙家湾,三组四号的院子

这是在祖国的土地之上

我播种、耕作、收获……

我写下每一个字、每一首诗

我所做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第3篇:祖国的诗歌范文

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传统宗教节日之中规模盛大、气氛最热烈的一个节日。节期一般为天,在农村甚至延长一周之多。节前,家家都要清扫房屋院落,赶制节日盛装,购买各种干品,自制各色民族风味食品,如烤油馕、炸馓子、炸油香、做巴卡力和各式点心、饼干等。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亦称宰牲节。我国穆斯林将古尔邦节又称“忠孝节”。

第4篇:祖国的诗歌范文

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互助,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祖国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下层民众;农业工人;制造业工人;仆佣

在近现代社会以前,下层民众都是数量上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是社会财富的直接生产者,也是社会苦难的主要承受者,无论社会做如何转型,社会结构如何分化整合,绝大多数的下层定位是很难改变的。工业革命期间的历史仍然是统治者的历史,是精英的历史,下层民众作为一直以来的被统治者,是被历史所遗忘的群体。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下层民众的构成,大多史学家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劳伦斯·斯通就将近代早期的英国社会分为许多不同的群体,包括“宫廷贵族、郡绅士阶级、教区绅士阶级、商人/专业人员阶级、城乡小资产拥有者、雇佣劳动者,及靠救济金过活的赤贫阶级”,[1]其中在社会阶层的归类上,除了上述的后两者,他通常把“农工、农夫及工匠”归为社会下层。舒小昀在研究1688-1783年的英国社会结构时指出:“英国社会下层既包括农业工人、城市工人、矿工和仆人等一批出卖劳力的工资劳动者,又包括游民和乞丐等一些潜在的工资劳动者,还包括渔民、牧民等一些个体劳动者。”[2]这两种观点都是针对英国前工业社会时期社会结构的划分,而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推进,英国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进入新一轮的分化与整合时期。就社会下层而言,随着工人队伍的不断扩大,工人群体因种种“共同利益”而逐步形成一种群体意识,正如英国历史学家E. P. 汤普森所说:“事实上,这种群体意识是工业革命了不起的精神成果,它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也是针对工业革命发生的一种裂变。也许这就是1832年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特立独行的地方。”[3]因此,我们认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下层群体以工人为主体,还应包括乞丐、流浪汉、小偷及妓等其它下层成员。“英国的工人(working men, labouring men)即从事体力劳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到18世纪时,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从事农业劳动的农业工人、从事家务劳动的仆佣以及从事加工制造的各种工人”,而“制造业中的工人,包括作坊中的工匠及帮工、家庭手工业制中的手工工人,大型工作场地中的工人及工厂工人。”[4]下面,笔者就下层民众的生存情况做一个基本的展现。

一、农业工人

农业工人是因农业改良特别是圈地运动而直接产生的一个社会群体。圈地运动打破了英国农村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大批农民被剥夺了土地,土地随之逐渐地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无地农民沦为可以自由流动的雇工。小农意识、与生俱来的土地之恋以及对城市工厂陌生生活方式的恐惧等诸多因素,使部分农民留在农村,沦为农业工人。国会派遣的圈地委员们也常常给小户村民们些许金钱以作圈地的补偿,给小地主们留下一小部分土地,但是多数失去生活来源的村民只能坐吃山空,小地主多半也没有钱作篱围地并下本钱耕种,往往只能把地卖给大地主了事。这些人有的沦为佃农,有的去城市或殖民地谋生,多数沦为乡村无产者。残酷的现实使他们再也不能够到公地上去放养牛、猪、鹅群,在小块地上开荒种菜,拾泥炭或草柴作燃料,或寻找木头作猪圈了。在南部和西部英格兰产煤的地方,他们连面包也不能烘烤,冬天只得挨冻。而没有牛和猪,他们一日三餐就单调了,南部只能吃面包和酪,北部则只能吃麦片粥和雀麦。[5]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6]这些没有土地,只靠一双手,以工资为生的劳动者就是农业工人,工业革命前后农业工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767年密德兰的一个小册子的作者写道:“在几乎全部的开放教区里,都会有一些有房子的人,他们拥有数量不多的小块土地,并且有权利可以共同饲养一头母牛或三四只羊,靠着这些牲畜,同时经营小买卖和日常劳动得到的收入,他们过着一种非常舒服的生活。”[7]在圈地运动以前的多数情况下,大多数小农能够以一定数量的农牧产品来满足自身的衣食需求,过着自给自足、基本稳定的生活,这种生活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情况就不大一样了。“1804年一位茅舍农曾告诉杨,‘正在进行的圈地运动将会瓦解英格兰;它要糟糕过十次战争造成的伤害。……在教区被圈占前,我有四头母牛,而现在我就连一只鹅也养不起了’。……在1793年剑桥郡马池的已圈地中,曾经有20个家庭的挤奶工人‘完全靠此来养活整个家庭;——而现在,他们则被降格为日工或被迫外出移民。这些人完全成为被雇佣者,他们自己没有任何共有的权利”。[8]处在工业革命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下层群体在圈地运动中成为了社会最早的牺牲品,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冲击力使他们身心俱碎、奄奄一息,农业时代正在被一点点的侵蚀掉,他们在无情的命运面只能发出“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的哀叹和无奈。

二、仆佣

仆佣是英国社会下层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人数众多。早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一段时期内,英国仆役就为数不少。1694年,伦敦的40个教区里一共生活着28507人,其中就有5805人是仆役,占伦敦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在被统计的一百个村庄的总人口中,仆役所占的比例达13%,……家庭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茁壮成长的产业。[9]到工业革命时期,仆佣的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增长,他们成为社会中上阶层的附庸。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女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而看似比较清闲又可以学到人情世故的家政工作便成为了她们的首选。“家政服务是最为普遍的工作,甚至连中产阶级家庭也经常送他们的女儿去做家政服务,而聘请其他人为仆人。”[10]也正如斯通所说:“近代初期,住在东家的佣工并不像今天这样稀罕,而是一正常现象,只有最穷的家庭才雇不起佣工。从16世纪初第一次人口普查起到19世纪中叶,所有家户中约三分之一包含住在东家的佣工。”[11]这些仆佣在主人家中承担一切家务,包括喂养孩子、服侍主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打理庭院……随时服务于主人的一切需求,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在日复一日中永无休止。仆人做家务,领工资,以此出卖劳动力为生,与农业工人、制造业工人相似,雇主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严格的要求,他们居住在主人宅院中最简陋的房子里,与雇主有明显的等级差别。仆佣们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许多人有着类似18世纪初一个15岁女孩的经历,那个女孩告诉法官,她的女主人不仅用非常粗野的名字,如母狗、等等来称呼她,并且还无缘无故地下死手打她。”[12]作家理查逊在《帕梅拉》中描述的女仆帕梅拉的最初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仆人在主人家中的境遇,由于主人B先生对帕梅拉仆人地位的蔑视,便动不动对她进行羞辱,甚至拘禁帕梅拉。

三、制造业工人

制造业中的工人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下层的主体,它包括手工工人和工厂工人。手工工人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大量存在。18世纪中期以前,英国从事制造业的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还生活在大城市的郊区或是更偏远的乡村,其手工劳动主要在家庭里完成,偶尔还做些农活,能够相对自由地进行生产,收入也能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手工工人的日常生活比较单调,他们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的小天地,不愿受外来影响,“闭关自守,与世隔绝,没有精神活动,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激烈的波动。他们当中能读书的很少,能写写东西的就更少了;他们按时上教堂去,不谈政治,不搞阴谋活动,不动脑筋,热衷于体育活动……”[13]他们那简单而默默无闻的手工技术哺育着工业技术的最初发展,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机器越来越多地代替手工工具,工厂越来越多地代替手工作坊,他们的生活开始逐渐被打乱,家庭手工业逐渐失去了市场,大批手工工人丧失了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衣食没有来源、生活没有着落,不得不带着全家成群结队地从乡村涌入城市。在城市里,他们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住在城市里最糟糕地区的最破烂的房屋,卫生条件极差的贫民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工人们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牺牲品,手工工人在这场变革中几近凋零,而工厂工人虽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兴起的群体,并且是工业革命顺利开展的主力军,但他们在工业革命中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与自身获得的些许利益是极不相称的。对工人们而言,工厂这一新兴的事物不仅不能使其发财致富,甚至是极其可怕的,“在棉纺工厂,这些人不分冬夏,每天14个小时被禁锢在(华氏)80至84度的高温之中。他们受到的各种规定的束缚连黑人也未曾遭遇过……我们屡次看到已婚的、怀孕后期的女工在这些永不疲乏的机器旁边从早到晚受奴役,耗尽了体力而不得不坐下来歇一会儿,这时,要是被经理看见了,就要因这个过错罚款6便士。”[14]工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工厂工人既不得不在这里谋生,同时也害怕并讨厌这里的一切。童工在工厂里的待遇则是更加悲惨,一战后的一位英国卫生部的官员乔治·纽曼曾提到工业革命的早期童工问题是英国社会史当中最黑暗的一章。[15]“他们被鞭打,戴上镣铐,受尽挖空心思的残酷虐待;他们大多饿得骨瘦如柴,但还得在皮鞭下干活,有时甚至被逼得自杀,以逃避这一生的受虐待。”[16]可见,工厂工人的生活及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工厂工人与其他下层群体一样,都受到中上阶层的残酷压榨。

四、其它成员

乞丐、流浪汉、小偷、妓等其他社会下层成员也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下层民众的组成部分。这类社会群体没有稳定的收入,居无定所,依靠其它社会成员所不齿的方式维持基本的生存,是最为边缘的社会群体,也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圈地运动、人口增长带来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而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大批劳动者无法就业,相对滞后的保障机制无法从根本上救济这批人,于是他们不得不沦为乞丐、流浪汉、小偷、妓,当然在他们中间也不乏那些好吃懒做之徒,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以及被病患折磨的人。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大多数英国人,可能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曾在其生命周期的某一段时期内生活在收入微薄、营养失调、居住极差、衣衫褴褛、病痛困扰的状况中。以致“在伦敦,1780年前后,的数目高达5万人,其中不包括那些外室。仅仅在伦敦梅里本区一地,就有1万3千人之多,其中有1700人合租了若干整幢的房子。”[17]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单伦敦就有……5千多名酒馆主和1万名小偷,总共犯罪的人数估计为11.5万人,而当时伦敦的人口还不到100万……而全国该阶层的总数估计为1320716人(包含100万受教区救济的人)。”[18]此外,一些穷人铤而走险、以劫掠为生,“像在安菲尔德猎场周边住着的人那样,‘他们臭味相投、成群结队地带着斧子、锯子、尖嘴锄、手推车和马匹出没于夜晚,上蹿下跳地去抢夺老实人的绵羊、羔羊、家禽……’”[19]

注释:

(1)[英]劳伦斯·斯通,著.刁筱华,译.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

(2)舒小昀.分化与整合:1688-1783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7。

(3)E.P.Thompson,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6, p.830.[英]汤普森,著.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下).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979。

(4)钱乘旦.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3,11。

(5)[美]戴维·罗伯兹,著.鲁光桓,译.英国史1688年至今.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75-76。

(6)[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二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92。

(7)Anon,[S. Addington?], An Enquiry into the Reasons for and against Inclosing the Common Field (Coventry, 1768). Cf. John Cowper, An Essay Proving that Inclosing Commons and Common-field-Lands is Contrary to the Interest of the Nation(1732), p.8.转引自E. P. Thompson, Customs in Common, London: Merlin Press Ltd., 1991, pp.176-177. 汉文版见【英】爱德华·汤普森著,沈汉、王加丰译:《共有的习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8)Annals of Agriculture, xlii(1804), pp.27, 39, 323.转引自E. P. Thompson, Customs in Common, pp.177-178.[英]爱德华·汤普森,著.沈汉,王加丰,译.共有的习惯:166。

(9)W. A. Speck, Stability and Strife: England 1714-1760, London: Edward Anold, 1984, p.57.

(10)[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二卷:422。

(11)[英]劳伦斯·斯通,著.刁筱华,译.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11。

(12)[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二卷:423。

(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3。

(14)[英]E.罗伊斯顿·派克,编.蔡师雄,吴宣豪,庄解忧,译.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39,41。

(15)Hugh Cunningham, The Children of the Poor Representations of Childhood since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Oxford: Blackwell, 1991:17。

(16)[英]E.罗伊斯顿·派克,编.蔡师雄,吴宣豪,庄解忧,译.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55。

(17)[德]爱德华·傅克斯,著.侯焕闳,译.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400。

(18)E.P.Thompson,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p.55. [英]汤普森,著.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47-48。

(19)Mernorial of John Hale ,Clerk of Enfield Manor Court,to GeorgeII n.d.,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 Cjolmondeley(Houghton)Mss,45/40. 转引自E. P. Thompson, Customs in Common, p.41. 汉文版见[英]爱德华·汤普森,著.沈汉,王加丰,译.共有的习惯:37。

参考文献:

[1][英]劳伦斯·斯通,著.刁筱华,译.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舒小昀.分化与整合:1688-1783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E.P.Thompson,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6.[英]汤普森,著.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下).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钱乘旦.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5][美]戴维·罗伯兹,著.鲁光桓,译.英国史1688年至今.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6][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二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E. P. Thompson, Customs in Common, London: Merlin Press Ltd., 1991. 汉文版见[英]爱德华·汤普森,著.沈汉,王加丰,译.共有的习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W. A. Speck, Stability and Strife: England 1714-1760, London: Edward Anold, 1984.

[9]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0][英]E.罗伊斯顿·派克,编.蔡师雄,吴宣豪,庄解忧,译.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1]Hugh Cunningham, The Children of the Poor Representations of Childhood since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Oxford: Blackwell, 1991.

第6篇:祖国的诗歌范文

1、它由南部及中部的英格兰,西南部的威尔士和北部的苏格兰、北爱尔兰四个地区组成

2、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

3、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除本土之外,其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人口超过6400万,以英格兰人为主体民族。

4、英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欧洲四大经 济体之一,英联邦元首国、八国集团成员国、北约创始会员国,也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祖国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犹太民族;教育模式;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42—02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给我们”[1]。犹太民族历经苦难而历久弥坚源于犹太民族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其独到的教育理念,脱俗的教育实践模式。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育思想,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观照我国教育模式,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分析犹太民族的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模式改革既要注重传统教育的“闭合性”,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做到“中西并举”;家庭、学校配合开展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特别是职业技能的训练等启示,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犹太民族的教育模式分析

(一)传统教育的“闭合性”

犹太民族为了维护其文化传统,使其不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他们保持了以《圣经》和《塔木德》等为主线的民族传统经典教育[2]。结合犹太民族的教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犹太民族以宗教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始终是犹太教育的基本核心,这种倾向在古代和中世纪表现尤其突出。近代建国以后,犹太民族接受了现代化教育,但宗教文化教育依然拥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基本内容也仍然是犹太教经典。在当今以色列,教育当局特别强调继承犹太传统民族文化,并认为希伯来文化是犹太民族之根,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传统教育的“闭和性”,保持了其民族精神,使犹太民族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代社会能够很好地保有其民族特色。

(二)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犹太人重视传统教育,但教育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宗教之外的学科也受到了重视,包括天文学、音乐、律法、医学、经商等。犹太人非常重视律法教育。小孩从小就要学习律法,目的是培养孩子对上帝的敬畏之心,而且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民法及卫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教育。相对于其他民族,犹太民族特别规定每个希伯来小孩都必须学习经商技巧,接受经商训练。近代以来,随着解放时代的出现以及欧洲社会对犹太人限制的减弱,犹太教育掀起了涉足世俗学科的。语言、数学、物理及其他学科纷纷开设,宗教课程与世俗课程相结合的犹太学校首先在西欧建立。

(三)注重学生阅读习惯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首先,犹太人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犹太家庭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添书上的蜂蜜,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其次,犹太人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许多犹太人父母在孩子放学后,第一句话就会问“今天,你提问了吗?”提问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课堂教育方面,犹太人的课堂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犹太人采用“对话法”进行教育[3],他们强调,不要把孩子当成被教育对象,而是当作成人,具有同等人格的谈话对象。

(四)重视职业技能教育

犹太人认为,那些既学到了智慧并能维持生计的人,才算是选择了人生的正道。在这一传统观念影响下,自古犹太人就极为强调要掌握一门技艺,要求儿童无论贫富贵贱、等级高低,到成年时都必须掌握一门手艺。父亲有责任对子女进行职业教育,手艺往往在家族中世代承袭。犹太人这种重视技艺的教育使儿童从小就接受职业训练,培养其求生的能力,成人之后易于从社会中寻得自己的地位。这也是犹太民族在受排斥、歧视、驱逐甚至屠杀等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下来的原因所在。

二、我国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一)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学校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模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学生为了升学,“死记硬背”规定的考试内容,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光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终究会被淘汰,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加强能力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从步入学校到大学高等教育结束,几乎没有经历任何职业技能训练。

(二)缺乏个性化教育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4]。反思我国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施群体化教育模式,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往往遵从规训教育——“一种控制人们心智、要求人们必须服从的机制”。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在校内,学生整齐划一、事事听命、统一行动;在校外,为了达到一定成绩,不得不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所谓的“影子教育”,这进一步挤占了儿童挖掘和开发其天性和兴趣的时间,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第8篇:祖国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实践;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26-01

为了更好的促进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在实际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结合民族声乐教学的实际状况,有效的建立相应的中国民族歌剧 教学实践体系非常关键。通过进一步探究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将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紧密的连接起来,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声乐教学、民族歌剧的实践发展带来发展突破。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使之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声乐学习的目标。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各大高校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设置民族声乐学科,民族声乐教学在经年累月的发展中逐渐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虽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高校在传统民歌的表演教学、民族基础理论教学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的理解和接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及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因此,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形式,在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也受到了很多阻碍。

二、中国民族歌剧实践是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的动力

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中国民族歌剧实践是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的动力。从历史层面分析,由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才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学科化及科学化发展。与此同时,民族声乐教学的全面发展也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前进的一种动力。从艺术的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中国民族歌剧实践与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分析民族声乐教学在歌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的构建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优秀的民族声乐家不断的出现,他们的倾情奉献,逐渐使民族声乐教学得到社会和人们的注意。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发展,对民族声乐教学发展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中传授专业的技能、声乐理念之外,重视对高校声乐教材和内容的调整,引导学生重视经民族歌剧的学习,使学生对民族声乐教学形成一种系统的概念,并主动的进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的学习。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发声技巧的基础之上,合理引导学生深入到民族生活中,积极的探究民族歌剧实践的内容,了解民族歌剧的发展历史和当地的风俗人情,对于学生的声乐表演等综合音乐素养提升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中国民族歌剧教学实践体系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中国民族歌剧教学实践体系,是高校声乐教学发展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由于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还未形成与教学相对应的中国民族歌剧实践架构,其实践教学的内容差别很大,对于培养出理想的人才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中国民族歌剧教学实践体系,不但可以顺应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对我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立与民族声乐教学相对应的中国民族歌剧教学体系,能够更好的培养民族声乐表演人才,促进我国民族歌剧事业持久、健康的发展下去。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中国民族歌剧教学实践体系,对于健全民族声乐学的知识结构,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中国民族歌剧教学实践体系,可以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发声技巧的基础之上,还应引导积极的探究民族歌剧实践的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多元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为了使民族声乐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应结合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实际状况,在保持自身民族个性和特色的过程中,对优秀的声乐艺术进行融合与发展。其次,高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平台,如何充分展现艺术教育在教学中的极致,促进民族声乐的持续发展,重视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深入探究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丹.歌剧艺术与声乐教学的融合[J].艺海,2013(04).

第9篇:祖国的诗歌范文

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

(一)难以满足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需求

国家放宽了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激化了市场的竞争形势,为了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许多企业放弃了传统的单一发展方向的模式,转向多元化战略作为自身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企业的战略目标将向更多元的方向发展,企业进入越来越多的行业经营,也就要求企业的会计制度能够适应各个行业、各种性质的业务要求。根据行业性质的不同,会计要针对业务特性设置有效账户,并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会计账簿登记和其他信息的处理。随着企业涉及行业越来越丰富,会计要进行的工作就越复杂、工作量越大,有时还会因为财务会计对工作的说法、态度不同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处理效率低下。

(二)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相比仍有许多落后之处,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差异使我国会计有很多方面无法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存货计价、资产折旧等方面,我国与国际做法有着相当的差别。在国际上一般认定只要前提一致,那么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核算方法,而我国在这方面对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程序和认定标准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其中有一些在国际上可以使用的方法在我国并没有获准使用,使我国一些企业在于国外企业进行交易对接时需要重新进行核算,而投资者对企业进行的日常财务管理也总有疏漏。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各个投资主体对企业进行财务监督的核心依据。目前, 一些投资企业和投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减少投资风险,会经常性的转移投资,资金可能同时分布于多个企业,横跨多个行业。由于不同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差异,想要有效的对投资企业进行财务监督和管理,就需要对不同行业会计工作的内容、程序、运作原理都有一定了解。这使得有效的财务管理很难实现。

二、完善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应该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不完善到完善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制度漏洞出现和定位,市场本身的机制会控制制度趋向完善,来更好的应对市场的发展需求。这个过程也是会计制度的改革过程。随着会计制度改革的进行,会计工作会逐渐变得更切合企业的客观需求,并充分满足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要对我国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除了要考虑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更要注意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以便未来市场出现新业务、新会计事务时仍然可以规范的进行会计工作。

(二)加快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化改革

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 加快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进程,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国际通用的会计制度进行一定研究,保留其中能够在我国良好运行的框架结构。同时加强国内对跨级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即在国际化的框架上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施工合同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会计准则、物价变动会计准则、衍生金融会计准则等等内容。第二,相关研究人员要提高对国际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力度,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发展符合我国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并放宽对企业会计的限制,让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来使用诸如现值计量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会计准则。

(三)进一步强化会计制度的外部监督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会计制度的外部监督,主要是指与各个会计主体相关的各级财政、银行、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等应该定期对各个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情况进行持续的检查和监督。这些机构应该承担起对企业会计工作是否规范的监督义务,做到深入了解市场会计制度的缺陷和落后,并对市场上的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及时对严格遵守这些制度的会计主体奖励,并对违反相关制度、规定的会计主体以不同程度的惩罚,根据他们对国家、社会造成的损失数额和情节轻重,追究不同责任。

通过这样的监控和奖惩措施,能够提高各会计主体的自觉性和警觉性,让他们更加自觉的遵守和维护国家会计制度。这样做也是符合企业利益的,既能获得有关部门的政策帮助,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为了更好的帮助会计监督工作的进行,有关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审计部门则要强化检查和监督的工作。审计部门有权利根据审计规范,要求会计主体出具定期审计报告,根据对审计报告的审核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审计部门应该要求企业尽快纠正并递交真实、正确的审计报告。如果企业拒不配合,审计部门应该对社会进行披露,促进各个会计主体能够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 自觉遵守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