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力市场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且与大学生就业活动紧密相关,然而从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状况看,我国高等教育与就业存在联结错位,出现知识性失业与岗位缺失并存的两难境地,人力资本理性投资的回报值得深思。在过度教育这一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知识劳动力的供给者和需求方都要承担责任,规避联结错位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 劳动力视角下高等教育与就业联系的核心纽带
高校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形成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外化实现价值的个人生产能力,当与用人单位需求相符合时便产生了就业活动,因此能力成为高等教育和就业联结的核心纽带。若高等教育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相反若高等教育的弊端长期存在且难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将会诱发严重的就业难现象,阻碍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能力为纽带的高等教育与就业联系紧密但不稳定,易受教育政策、就业供求双方信息交互,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自发性的影响。对高等教育与就业联结方式的研究有助于全方位洞悉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 高等教育与就业联结错位的形成及消极影响
具备很强专业能力的受教育者和名牌院校毕业生易通过专门性和选拔性联结获得满意工作,而由于用人单位价格弹性大、高校毕业生对市场需求信息把握不准确、劳动力市场不成熟及制度层面的不完善均会导致过度教育、学非所用和高能低就等联结错位现象。高等教育与就业联结错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很多高校专业建设仍遵循自身发展的普遍规律,学科专业结构未能根据变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做出调整,致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很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往往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职业,加之不同行业的进入壁垒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信息不畅,具备较强工作能力且有劳动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在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体现人力资本价值。人才流动的区域性失衡也是联结错位的重要原因,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岗位的有限使东部出现人才过剩而西部人才短缺的局面。高等教育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者,均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活动产生很大影响。以高等教育困境为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有限,且存在社会需求多样性与现实教育单一性的矛盾。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扩招政策使大量应届毕业生涌入市场,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使就业的供给方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极易形成联结错位。作为高等教育的提供者,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办学理念等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若高校教师专业素质跟不上人才培养需求、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亦会与就业形成错位联结。从受教育者自身来看,如仅局限于学校教授的知识而不重视技能扩充,特别是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技能,高校毕业生则难以适应激烈的岗位竞争,即受教育者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积极性也会影响高等教育与就业的联结方式。
高等院校毕业生是重要的知识型人力资源,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密不可分。当高等教育与就业联结错位时,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则岗位缺失,人才过剩和人才短缺将同时存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由于教育资源的浪费,不仅个人收入下降,且人力资本投资回报也明显下降。当教育投资高回报的心理预期遇到就业难的现实,便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影响未来的教育投资,导致大量知识劳动力外流,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三 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偏好
目前错误的市场就业信息严重误导了很多高校大学生,让他们认为只有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才能得到满意的就业机会,且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对实践的关注和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与就业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高等教育必须关注劳动力市场发出的需求信号,而用人单位为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总是希望招聘与岗位工作实际相匹配的专门型人才,对理论型人才的需求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相比较少。因此,一方面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开设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有益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让受教育者学以致用,避免出现过度教育和知识性失业等现象;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就业信息的准确获取,选择真正符合自身发展的专业进行深度研究学习。
四 高等教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结错位的对策
1.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有效配置
高等教育不应盲目扩张,而要与劳动力市场需要相契合,调整各学科、专业人数的比例,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本分流、生成、调解等方面的功能,从根本上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高校可通过高水平教师队伍组建、稳定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充分反映社会需求、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等措施提高办学效率,还可以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跟踪调查毕业生去向及用人单位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注重对受教育者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色彩,政府应加强对招生规模的宏观管控,给予大学生培养所需的政策、经费支持,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合理应对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
2.树立新型就业观,规避区域结构失衡
高校毕业生应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身的专业素质及能力与所期望工作岗位之间的差距,将个人就业意愿与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以调整就业期望值。精英行业固然高薪且具有挑战性,但由于岗位有限,常伴随激烈的人才竞争,很多人会因此学非所用甚至面临失业的风险。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高校毕业生一方面要找准定位,多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就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需要避免盲从,微型组织或西部地区常拥有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人才流动不仅可以缓和联结错位,还可以实现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区域平衡。
3.体现新型用人理念,建立人才信息多渠道共享机制
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会直接决定人员的录用,因此,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才信息的供给与获取是防止联结错位的又一重要措施。政府应承担建立知识劳动力供需平台的责任,对职业情况、学校专业、就业需求人数、工资水平等信息进行统筹,使学生更加理性地进行教育投资。高校可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与帮助。用人单位要加强同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给高校更多需求信息和建议并建立长期稳定的高校人才供应渠道,同时要科学用人,制定合理的选拔标准,适当调整工资结构。受教育者自身更要主动获取就业信息。
五 结束语
高等教育与就业联结以能力为核心纽带,与专门性和选拔性联结不同,以过度教育、学非所用、高能低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错位联结形成原因复杂,且对社会经济、人才资本投资回报等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注重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特别是要与市场需求相符合。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受教育者共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高等教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结错位现象。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劳动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46-02
2010年初,河南省政府以第1号文件形式提出“加快职业教育攻坚”的26条意见,明文规定涉农的21个专业定为免费教育,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助学金等一系列特惠措施、制度,为农村职业教育加入了助推剂,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然而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却遇到前有未有的发展瓶颈,一方面表现中职学校对年轻人和家长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出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课程、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劳动力市场出现脱节。本文旨在通过我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探寻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对策。
1 顶岗实习中问题的形成原因
1.1 学校管理体制、培养模式
1.1.1 学校办学急功近利 在农村,职业教育除了硬件条件不足外,更深层次的还在于对于职业教育认识上欠缺以及培养模式的陈旧。在管理层面上,一些三年制的学校在校内基本局限于“2+1”或“1+2”的管理理念,即学生在校内学年,然后送到企业去顶岗实心一年,或者在校内学习一年,然后送到企业二年,这源于经费不足或者考虑经济效益过多。同时在教学安排上,基本沿袭的是普通初中或职高那种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校内实训,“学一技之长,谋就业之路”几成一句空文。
1.1.2 使用教材与企业实际相互脱节 一方面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地做好更新工作;二是教材连贯性不强,知识出现脱节;三是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实训科目的设置既少也无法完全开展。
1.1.3 教学模式的单一 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唱独角戏的“单主体教学”模式上,“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形成“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职业教学模式;二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过分强调知识,而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表现在课程设置没有足够的学生实训空间与时间,课程编排与设计有失合理。
1.2 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 用人单位在学生到岗以后,大多学校采取的是“放羊式”的管理,或者说派一名实习带队老师,缺少对学生有效的管理与教育;同时实习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最多在学生进厂前开展一下安全纪律方面的教育,而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得学生在一种放任的状态下,又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出现消极退却,进而怠工,旷工,直至逃跑的现象。
1.3 学生素质有待提高。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容易。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源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本属于“淘汰产品”,中职学生起点较低。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毫无兴趣,以致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不注意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学校环境和工厂环境不一样的情况下,感到茫然,意志力薄弱,不能吃苦耐劳。
2 应对对策
2.1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首先要站在社会发展与历史传承的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摒弃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特别是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学校校长,更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要大力开展研究新的职业技术教学模式,
坚持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研,夯基础,重技能;三是加强对现有教材的研究,组织撰写适应于劳动力市场要求的实用性教材,保持教材的连续性,突出实用性特色;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老师队伍。
2.2 实行带队老师负责制,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 职业教育要办得好,肯定离不开企业、行业发挥的作用,对企业也要有一定的寄予,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一支,实行产业化办职业教育。强化企业职工培训。因为现在企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下岗职工转岗需要大量的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进一步发挥企业办好现在已有的职业学校可以联合办、也可以单独办,也可以和职业学校合作办。应该建立企业接受学生的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制度,推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要推动职业学校更大范围的工学结合。企业在用工上一定要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我们要大力气提倡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学校应与企业协商,实行带队教师负责制,积极配合企业做好学生角色由学生——准职业人的转变。
2.3 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苏州园区某企业在面试员工时候,对面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很高要求。比如对面试人员的仪表、口才、知识、经验、进取心、智力、诚意、持久力、说服力、感召力、性格等方面都进行具体的规定。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知识经验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而员工的进取心、诚意等内在心理素质的东西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培养和提炼的。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内心里要具有能够为他人服务的人际交往意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学校的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我们对近400名顶岗实习学生调查问卷了解到,世界500强企业,在关注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多看重的是学生们品质方面的东西,希望学生在既有的性格中有进取心,有团队合作意识等。其中百得公司的经理就表示“员工某种技术不会,我们可以培训。一周、两周、一月、两月、三月,总可以教会。而如果是品德方面的问题,那么就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了。”
2.4 科学安排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实际上是将“应知”、“应会”的知识或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反复训练,以致达到提高工作技能的目的。这就要求学校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与个人兴趣,寻找合适的企业,在不同岗位上开展实习轮训,以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中途退却的人数和比率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也折射出学生顶岗实心安排的不合理性。
为推动全区就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能力、择业能力,紧紧围绕“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劳动就业,保持就业稳定”的总体思路,根据《关于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培训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市创业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精神,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服务理念,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促就业的方针,紧密结合企业用工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综合运用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的作用,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有效培训和服务,全面提升城乡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带动能力,形成培训与就业互动的长效机制。
二、培训内容及要求
各街、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按照“提高层次、促进就业”的要求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及相关工作。
(一)职业指导培训:各街、镇应针对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力进行以就业形势分析、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择业技巧、了解就业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指导培训。职业指导培训掌握在18-48课时。
(二)创业意识培训:采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定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教材-《创办你的企业》。组织城乡劳动力以普及创业基本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帮助潜在的创业者激发创业积极性,挖掘可行的创业构思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创业意识培训培训时间为18-48课时。
(三)创业计划培训:采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定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教材-《创办你的企业》。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力,以开展创业经营管理知识、项目选择、企业注册、融资、市场营销等知识的培训。创业计划培训时间为112课时。
三、组织实施
(一)各街、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在组织培训10日前,应持以下资料办理培训备案手续:
1、职业指导培训:
(1)《培训开班呈报表》;
(2)《培训人员花名册》;
(3)培训人员Excel电子表格;
(4)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表(各一份);
(5)参加培训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2、创业意识培训:
(1)《培训开班呈报表》;
(2)《培训人员花名册》;
(3)培训人员Excel电子表格;
(4)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表(各一份);
(5)参加培训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各一份)。
3、创业计划培训:按照济人社号文件执行。
四、培训补贴的来源与标准
开展就业培训所需资金按规定从就业资金中根据实际需要统一安排,培训结束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各街、镇开展培训的人数、班次情况按照以下标准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
(一)职业指导培训:按每人40-60元标准给予补贴。
(二)创业意识培训:按每人50-80元标准给予补贴。
(三)创业计划培训:按照济人社号文件执行。
五、监督与管理
(一)建立就业培训质量监督制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实施培训的单位进行检查和督导。每年对培训实施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督促其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培训资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将加强对培训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杜绝骗取、套取、挪用培训补贴等行为。违反有关规定的,将停课整改,严重违规的,取消其培训资格;违反规定骗取或冒领培训补贴的予以追回,并将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建立就业培训考核制度。将就业培训工作纳入各街、镇就业目标考核内容。主要考核内容:指标完成情况、组织机构建设情况、培训人员基础台帐建立及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情况。
(三)建立创业后续服务制度。各街、镇应组织建立相应的创业服务机构,由专家组、志愿服务队提供创业培训后的创业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开业指导等必要的后续服务工作。
我意识到了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应聘的时候老板异常冷淡,带着怀疑的眼神打量着我。可经过我热情洋溢的自述后,他终于动心,决定试用。就这样,我踏上了“工作”的漫漫旅途。
首先,我对这家公司所销售的东西有了大致的了解。它是以营销各种体育器材和运动服饰为主。老板告诉我,先要做市场调研。并说溜冰鞋和滑板是今年比较流行的娱乐项目。要把价位和牌子都弄清楚。跑了几家,已累得满头大汗,我以高速度、高质量的运势迅速完成了任务,并凸显了自己的分析才能。
呵呵,看得出,老板对我的表现很满意。
接下来,我又迅速地接领了第二个任务,要写广告策划。了解到消费群主打是一些小孩儿,我意识到广告应尽量通俗易懂,并具有趣味性,而且要使产品吸引到小朋友的眼球,使他们具有购买的欲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轰轰烈烈的营销大战所必备的前奏。
老板是一个很有经验,同时也是很风趣的人。他教给我很多,我们合作非常愉快。红红火火的生意接踵而来。其实我明白顾客大都是冲着两样东西来的——溜冰鞋和滑板。这就是两样敲门砖,会让-顾客进而了解本店的其他产品,进而进行引见,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其实,我最头痛的是,呵呵,动手能力不行。当客人要试穿冰鞋的时候,对于我来讲,会很麻烦。看到了左一个右一个的防护贴,还有拿一个又一个的护膝、护腕,我都快崩溃了。没办法,当时应聘的时候谁叫自己立下军令状了?要头一颗、要命一条,硬着头皮也得来。慢慢的,熟悉了要领后,好像也不那么麻烦了,认为那是卖东西的一个步骤而已,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抱怨,我多了一份适应,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从容。
前段时间,不脸红的说,我投入了很多。很累吧,但是看到账目上数字增加起来,我多了份荣耀和自信。那也是自己辛勤付出的结晶啊。但是激情没减,仍然热火朝天。
到了中后期,我们迎来了店里的。不但溜冰鞋和滑板走得十分顺畅,而且其它产品,如:羽毛球拍、握力器还有运动服饰也终于有人问津。店里配合得相得益彰,我的负担也不觉重了起来。到了晚上8点多回家,已经累得躺在地下就能睡着了。渐渐的,有些怀疑了。我盼望着尽早结束实践,可以过舒舒服服的生活。每天忙于介绍,让自己不觉得话多了起来,而且心情比较烦躁。到后七八天我恨透了疲于介绍的劳顿,终于在赶会那天,没给店里人好脸色。我抱怨着,嘴里自言自语的说个不停。老板似乎察觉到了,和我说,你是一个没有韧性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店里都只需要有韧性的人。这话说得并不回避,而且十分尖锐。他出动了我的心,我了解了。明白了。
市场,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人力资源市场,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优势。劳动力,则需要素质。其中耐力是商品亦或是劳动力获得制胜的法宝,而不至于只是一时风行,之后就默默无闻。
在实践期间,我没少受到排斥和质疑,尽管老板对我十分鼓励和赞赏。另一个投资人很不信任务,经常泼我冷水,说我们这里实在不需要人,请另选他地。而且说一个营销者,连怎么整理和收拾衣服都不会,干脆撤了得了。没错,这是我的弱势——不善于整理,这也表现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丢三落四,东西总是找不着,像一窝蜂。这个能力确实实在需要提升了。
本次实践在激情中已不觉走到尽头,回头一看,其实自己也挺可笑的。呵呵,不过也确实是一笔财富了。没赚过钱,看到自己辛苦赚的100元,无比激动,把它当做纪念,珍藏于自己的礼品盒中,舍不得花。老板还送我一套衣服作为奖赏。
本次实践宣告结束。
引言:为了弥补假期空虚无聊的生活,增加一些别样的体会。我决定为自己“策划”一起生动的时间天地。说实话,构想了很多可经过我的一番调研,均不切实际。在我心灰意冷之时,看到“华鹏”招业务员,不禁窃喜,便鼓起勇气走进了这个殿堂……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市场;技能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且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有重大作用。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就工业化进程而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到依靠人力资源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资本经济增长的影响往往大于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造成企业注重劳动力价格而忽视劳动力素质,甚至企业在减员增效过程中,为了减少支出,出现减技术工用普通二,减高工资用低工资现象。“先培训后就业”和“持证上岗”喊了多年却难以真正执行、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我国是典型的先进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劳动需求具有无限倾向。无限劳动力供给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卒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结果。同时,人口过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机构改革,也是形成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现象的长期存在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苛刻的外部环境。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家庭往往把读书当作子女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并不是把教育当作一种就业的手段。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有一技或数技之长的技术型劳动者、无法满足这种读书出人头地的心理需求,这就是很多学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原因。就当前社会用工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用工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得大学本专科生干一些中专生也能干的工作。这种“高才低就”现象不仅给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对整个劳动力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从投资和收益的角度来分析,个人教育成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费用,二是学生效弃的收入。教育费用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拨出的经费,二是个人负担的学费。学生估价自己受教育后的收益分为个人未来较高的收入和个人未来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个人未来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实际上就是学生花费了较大成本,难以获得较大收益的原因。
2.不合理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教育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教育资源不足本身并不是主要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在1997年按年龄段(该年龄段一般来说学生已经高中毕业)小学毕业生占28.6%,初中毕业生占51.5%,即80.1%的人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职业培训就进入了就业岗位。在我国这种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教育结构环境下,一旦整个教育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教育结构应是在普九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学术教育,质重于量;职业教育应侧重技能教育,使之成为多数人就业的手段。从社会全面发展角度来看,培养人才应注重大部分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仅把有限资金完全用来为培养高级学术人才作准备。
3.近年来,在中等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下,盲目放开管理,无限制补充低水准生源,导致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严重,造成大量的无效教育,队而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专业结构应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相适应,并不是高水平人才资源越多越好。目前“高才低就”现象就是教育资源无效配置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我国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企业中经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工人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中职生就业普通困难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教育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特点,现在的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效量要适应的是三、四年后的市场需求。而很少有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预测。更为严重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使得各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招生恶性竞争。特别是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各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课程、计算机专业等热门学科,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教育质量下滑,招生困难与就业困难互为因果、相互推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就业困难本身就是社会对目前教育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价。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一是职业学校招生因难制约了学生素质,加上对教学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相激励机制,造成毕业生质量滑坡;其二是大多数学校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技能放在首位,没有突破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其三是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使得教育质量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其四是社会力量办学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质量约束。
二、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给自己正确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为课堂。以市场作为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根据社会需要组织教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
1.中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培训基地。从经济角度看,失业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从社会角度看,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把制约经济发展的失业人员转变为新型的人力资源。解决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从创造就业岗位入手,更重要的是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从培养失业者技能入手,实行“开放式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劳动技能不适应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所产生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我们应学习德国的经验.把失业救济与转业、转岗结合起来,失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否则不能给予失业救济与补贴。
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大市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把几亿农民培养成懂技术、懂经济的现代化农民,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市场。农村教育在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应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农民上农业学校不举行入学考试,不受年龄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在市场规律指导下,以培养实际农用技术为主。农业实用技术教育有很大的外在效应。因此,政府应把农科类职业学校当作公益事业来办。
2.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要以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主。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轨制,把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联系起来,其中以企业的操作技术为主。学生在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以企业学徒身份学习操作技能,在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以学生身份学习技术理论,一般学生每周四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技能培养,一天在学校学习理论课。在学徒期间企业发给部分工资。德国经验对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有很大借鉴意义。
职业教育应把社会引进课堂。香港职业教育一大特色是请知名的商界人士参与策划及组织教学工作,课程的设置总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科专业的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注重操作技巧,使教育与训练结合起来,学生一毕业就是熟练的技工或技术员。香港的人才培训突破了普通教育模式,不图形式,不囿“文凭”“学历”,从实际需要出发,讲求培训实效,真正做到学用一致。大陆中等职业教育应学习香港经验,把社会引进课堂,和市场全面接轨。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露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1.根据国外经验,我国应制定法规对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一律实行强制性2—3年职业培训,没有经过岗前培训一律不得就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延续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缓解目前十分严重的就业问题。
【Abstract】The main cos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is from the construction stage. The construction phase is mainly composed of two parts: civil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costs, the cost of installation is composed of material cost and labor cost. Based on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labor cost of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关键词】建筑安装;劳务成本;组成;现状;建议
【Keywords】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labor cost; composition; current situation;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40-02
1 引言
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过程的关键,只有保证成本的最小化,才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涉及的成本管理内容较为广泛,从人、机、料、法等各方面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本文专注于建筑安装的劳务成本管理,为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提供支持,通过有效的劳务成本管控,来促进劳务成本投入的合理性。
2 建筑安装劳务成本的构成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集型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建筑工程周期较长,所用到的人员较多,随着人力成本的加大,相关的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建筑安装的劳务成本主要来源于建筑安装的人工费,下面我们就对其人工单价的构成进行分析:
①基本工资;②加班工Y;③绩效工资;④年终奖;⑤项目奖金;⑥社会保险;⑦住房公积金;⑧其他保险;⑨岗位津贴;⑩物价补贴;11公休及法定节假日补贴;12带薪年假;13其他节假日。总结分析:建筑安装劳务成本主要来源于人工成本,具体的劳务成本各有不同,比如说工程的性质、承包的形式、雇佣的关系等等都会影响劳务成本,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于劳务成本的构成也就各有差别,尤其是人工单价的不同,使劳务成本存在的差距更加明显。
3 建筑安装工程市场劳务价格分析
3.1 用工制度
建筑市场劳务价格分析要从用工制度的角度来进行。建筑施工企业直接进行劳动力资源的雇佣,双方之间形成正式的劳动合同,属于自由劳务的模式,这类属于建筑安装工程中的定额人工单价概念中的对象,但是随着建筑管理层和作业层的分离,此种模式在逐渐减少;对于成建制的劳务分包企业的劳务用工,雇佣一些劳务团体承担施工企业承包工程的现场操作部分,此种模式是建筑安装工程所采用的主要形式;对于一些零散用工的形式,主要是一些非技术岗位的用工,没有形成专业的合同,但是表现的是一种直接的雇佣关系,这种方式已经有相关的法律对其进行禁止,此种形式与正式用工的工资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使用此种方式用工的建筑企业较多。
3.2 市场劳务价格的组成
市场劳务价格是指建筑劳务市场的雇佣双方根据施工企业安装工程的实际需求,针对于地点的不同、工种的不同、级别的不同、工作环境的不同,在遵循法律的基础上,经协商产生的价格,支付给劳务人员的工资主要包括工具用具使用费、中小型施工机械使用费、教育培训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管理人员工资、缴纳的保险等等。
4 建筑安装劳务成本现状
当前建筑工程安装劳务成本核算经过总结,主要的流程有以下几点:
4.1 数据搜集
第一是选定当地有代表性的30家建筑企业,主要是土建和安装企业,要求各企业提供不少于5份下属项目部在建的不同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信息调查表。建筑安装企业要对项目的人工成本信息进行准确搜集,避免出现遗漏和重叠计算的现象;
第二是在劳动力价格确定时要通过一定的调查,调查信息主要来源于劳务市场,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劳动力市场价格的确定,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第三是通过社保机构进行政府指导价格的调研,作为成本的参考;
第四是准确地对实物工程量的人工工日消耗量、人工工日成本及实物工程量的人工成本进行核算,将不同工种的日工资、月工资、小时工资、福利待遇等等进行准确定位。
4.2 分析测算
第一是进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找出人工单价与市场调研价格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差异性分析,进行合理的调整;第二是将其中不符合实际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改正,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第三是建筑工程事物工程量人工消耗量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定额人工含量进行综合分析,建筑工种人工成本要按照当地的社保机构的指导价、劳务市场的市场价、施工企业项目班组调研价进行加权综合评定,当地社保机构的指导价所占的比例为50%,劳务市场的调研价权重比例为30%,施工企业的调研价权重比例为20%。
4.3 信息和上报
第一是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应按照相应的规定,按季进行测算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筑工程实物工程量与建筑工种人工成本信息,按照统一的格式在当地的工程造价信息网以文本形式进行定期,并于每月的20日前将结算结果上报到省造价管理总站;第二是省造价管理总站进行各地上报情况的汇总,并按照相关的要求上报到建设部。
5 建筑安装工程劳务成本的发展趋势
5.1 加强对定额人工单价与市场劳务价格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在不断加强,对于工程计价中市场劳务工日单价与定额人工单价之间的差异性日渐突出,导致建筑企业人工成本在不断增加,影响了企业的效益,降低了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的积极性,所以要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找出相应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经过分析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概念、主题性质、组成内容、劳动生产率、工作时间等几方面。
5.2 加强建设工程人工费亏损原因的探讨
经过调查分析,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人工费支出存在亏损的现象,且亏损较为严重,经过总结,主要是因为定额人工单价严重滞后于劳动市场价,比市场人工价低造成的。除此之外,工程建设过程中压缩工期,造成实际施工作业较为紧张,也导致了人工成本的增加。还有就是人员工作时缺乏积极性,管理不当等都会引起工作效率的降低,增加劳务成本。
5.3 加强建筑工程人工成本管理与控制
建筑工程人工成本管理水平在当前处于上升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建筑业的平均工资在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主要的影响因素来源于工程的特点、企业的运营状况、工资水平、职工素质、施工管理等方面。除此之外,就是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市场观念、人工费用核算口径不合理、核算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相关的专业人士认为要进行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行全过程动态的精细化成本管理。
5.4 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薪酬管理
薪酬体制是影响建筑工程人才配置和企业改革的关键因素,在未来的建筑安装劳务成本控制过程中要注重薪酬体制的建设,劳动定额消耗量和人工单价组成了人工费的动态管理,对劳动力的薪酬从核定、分配、激励、监管等各方面入手,解决劳动力薪酬管理中的问题。
关键词:兼职市场;大学生;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60-02
大学生兼职是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中有75%以上都有过兼职经历,全国百万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市场意识,渴望通过兼职丰富社会阅历,获得工作经验。同时,社会上一些企业和临时性岗位也需要年轻、有活力和有知识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以有效的完成工作目标。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同时存在并达成交换关系,大学生兼职市场开始逐步形成。本文从供给和需求、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对大学生兼职市场做一分析,并提出一些规范完善大学生兼职市场的建议。
一、大学生兼职市场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活动是社会劳动的一种人力资源来源。随着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了大学校园这座传统学习观念中的“围城”,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学校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中锻炼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1.大学生兼职市场供给现状分析
从事大学生兼职的学生专业背景分布广泛,几乎涵盖所有学科,而其中以经济、贸易、营销、会计这类就业需求量大、面广的经管类专业为最多。而从年级分布来看,本专科、研究生均有。大学生从事兼职的类型及范围主要是勤工俭学、实习、做家教、发传单、促销员、业务员、饭店服务员等服务性工作。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做其他相关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总的来看,大学生兼职的种类比较单一,而且性别差异较大。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时间有限,同学们只能选择耗时少、收入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经验较少,工作能力有限,诸多用人单位不予考虑。从事兼职的时间安排主要是周末、假期,也有一些大学生选择在上课时间去兼职。
2.大学生兼职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首先,企业部分岗位需要素质高、投入费用低的人力资源,往往将目标锁定在高校大学生身上。如市场调研公司在选聘调研人员、服务类企业招募临时促销员和翻译时都倾向于招聘知识资本和体力资本都很富足的大学生。其次,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不断开阔的家教市场,家长将目标锁定在知识资本雄厚的大学生身上。此外,一些职业中介类组织机构的业务范围中包括大学生兼职。
二、大学生兼职市场供求双方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1.从事兼职的大学生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从成本的角度看,大学生在兼职工作的过程中必然要花费资金,这些货币支出属于显成本;另外,一类成本属于隐成本,主要由学生在兼职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体力构成,不能被直接记录和表示。但是,经济学原理指出,隐成本可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衡量,可以以学生原本可能用这些时间、精力换取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隐成本大小的依据。相比之下,显成本是可直接衡量的货币成本,而隐成本的大小则可认为与至为重要的学业有关,同时它也是最容易被低估乃至忽视的成本。人们对隐成本的衡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因素,而正是一些观念与态度方面的因素,使得很多在校学生对这种成本的估算过低,从而影响到他们在兼职时的决策。
从收益的角度看,从事兼职的大学生其获取的收益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物质收益表现为:增加了物质收入,以用于学习和生活的消费。精神收益表现为:一方面,会使大学生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体验,这也会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完善方面更有动力,更加积极努力;另一方面,兼职是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的途径,可以在兼职工作中锻炼自己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获取了现实的工作经验,发展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技能,获取某些形式上的收益,即为了毕业后自己的简历上有东西可写,以此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工作经验,在学校期间让自己多接触各种不同的工作,以便能更好地判断自己更加适合于哪份工作。但是,无论是对哪方面的收益来说,高校学生的预期往往都会偏高,这与他们对有关的风险与难度认识不够充分有关。兼职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大多数学生确实缺乏必要的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管理经验和市场知识,有些人甚至连保障自身权益所需的基本社会经验都很缺乏。他们往往在没有客观地考虑自身与外界实际条件的情况下,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走别人的老路,既没有使自己特有的知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无法有效获取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经验与能力,又不能充分避免自身不足带来的影响,显得“眼高手低”,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缺乏承受能力。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在兼职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使得此类实践行为的收益往往低于其预期。
2.需要大学生兼职的企业和组织机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从成本的角度看,企业和组织机构支付的成本包括显成本和隐成本。显成本主要是变现为货币成本的工资和对大学生的培训成本。此外,其支付的显成本还包括招聘大学生的搜寻成本以及由此产生谈判成本。隐成本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兼职的阶段性、随意性,使得企业工作的开展缺乏连续性导致效率的损失。
从收益的角度看,通过招聘高素质的兼职大学生,满足了其对人才的需要,优化其人才结构和业务结构,提高运营效率,为企业和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大学生兼职市场的几点思考
在大学生兼职市场上,供求双方各取所需达成了交换,使劳动力市场更加完善。但有些问题需供求双方以及与此相关的高校和政府应加以明确:
对大学生而言,兼职不管是从事哪种性质的实践活动,都需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利益需求点,必须以一个高目标为导向,充分明确兼职目的。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才好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对使用大学生兼职的企业和组织机构而言,在招聘和使用兼职大学生问题上,应认真进行成本收益衡量。本着树立企业形象和对兼职大学生负责的原则,在用人期间,应给兼职大学生办理各种社会保险。
对大学生的培养机构高校而言,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对待大学生兼职是事关校园稳定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应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真正建立起对口管理部门。应对前来登记招聘的用人单位的可信度、口碑等真实情况进行细致了解,并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岗位信息,或者与某些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专场兼职招聘会,增加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如果有条件的话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兼职培训课程,让大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应有权利,同时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一、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畅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法》早已颁布,但政府执行法律法规的力度不强,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法律条文多年得不到落实。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益低等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经验,但由于政府统筹力度不够,管理体制难以理顺,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各农村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费不足。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生产性很强,需要支出培养的场地、设备、人员、材料等费用,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不是廉价教育,其办学成本要高于普通教育,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状态。在教育改革大潮将各级各类教育逐步推向市场自由发展后,一方面,给办学理念和方式等各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使教育向产业化方向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另一方面,在自生自灭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原本基础并不雄厚、前景并不乐观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更加紧张。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农业类专业招生不景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转向一些热门专业。这种注意市场的思路本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学校不考虑自身条件,随意开设或改造专业,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素质不高,为农服务的能力较差,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至于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多媒体教材和网络课程软件,不少学校几乎还是空白。许多学校虽然表面上招的是“高职”学生,但教材还是用中等学校的教材,这就使中等职校毕业的学生无法真正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所学知识重复,浪费了职教资源。
(四)就业难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用人单位有了选择余地,他们盲目抬高用人的学历标准,而不管是否学以致用。这样就人为地抬高劳动力市场分类的学历标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最低标准也要大学本科学历,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且无明显的竞争优势。经济水平低下的农村不能给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家待业。人才的高消费和不完善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使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失去向外流动的优势。
二、“三农”问题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考核干部执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能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文化服务的农村职业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密切注意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注意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农民提供广泛的教育服务。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纯粹的教育问题,而且是农业发展、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农民素质提高与市民化的问题。国家一切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制度和措施都体现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要。
(二)完善有关政策制度
在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势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职业教育是弱势教育,无论是“三农”问题还是农村职业教育,都迫切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解决和保护。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早已颁布,但其中不少法律条文缺乏硬性规定,操作性不强。政府执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力,有些法律条文多年得不到落实。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立法、执法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对农村职业教育立法理论的研究,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立法的步伐,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三)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近年来,有些地方农村职教经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因此,要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农民教育工作的认识,树立农民教育普及和发展的观念,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建立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奖学金、减免学费和鼓励社会资助等措施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国家大力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举办农业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设立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要向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机构倾斜。国家应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的战略发展构想和投资计划中,像抓基础建设一样抓农村职业教育。
(四)打造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力量,是人才的塑造者和教育内容的实施者。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水平。因此,师资队伍的水平如何、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为农服务功能能否发挥。农村职业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走出去,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联系,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参与社会实践,丰富社会实践经验。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注重面向地区经济建设、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政府根据社会发展、行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要实行的一种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客观上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根据需要和选择通过行业有关的考试、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从而实现培养职业实践能力强、毕业就能顶岗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具有多方面的意义:①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②突出办学特色、促进教学改革;③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所以,应该深入研究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将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向前推进。
二、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成果与经验
1.高职教育定位要明确
近些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建筑业、教育界同仁都在探讨高职教育,将高职教育定位于侧重工艺、施工技术,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或管理人才,这基本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同时认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使之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要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已得到社会与劳动力市场的充分肯定。市场调研结果显示: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毕业就能顶岗”成为高职毕业生参与社会竞争的优势所在。
2.在高职教育中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即高职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努力,不但要获得代表合格学历教育的“毕业证书”,而且要获取证明自己在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保障部、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和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规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人事部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劳动保障部设立操作人员职业资格。显然,以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其中,从业资格证书及主要的操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一是测量工、试验工、建筑电工等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工种;二是混凝土工、砌筑工、钢筋工、抹灰工等用量很大的工种)是特别适合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也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争取多拿,作为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执业资格证书层次较高,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高职高专学生发展的方向,其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应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内容,学生再经过一定的实践年限能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近些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很多毕业生分配时已获得“双证”或“多证”,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主要举措及效果有:(1)将必须至少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前提条件之一;(2)通过教学改革,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3)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与关键岗位考试认证,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更加重视,加深对工作、就业的理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为毕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矛盾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已在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特别是建设部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奠定了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及市场准入制度还很不完善,就建筑行业施工管理类岗位而言,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已经开始运行,但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仍处于探讨和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加快完善相应制度的步伐,给高职教育以参考与指导。问题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有些学校把这项工作已产业化、商业化了。考教不分离,影响了“证书”的含金量。问题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传统高等学科教育,能否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合理定位并付诸实施,办出职教特色至关重要,否则将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误人子弟的困境。那么,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用人单位已给我们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1)避免不切实际的扩大招生,教学资源要保证,师生比例要适当,学院定位要合理,专业设置要与社会的需求和学院特点、能力相一致,这是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增进校企合作和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5)职业教育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国家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将更加严格、规范,高职生毕业时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定位于从业资格)。同时,要保证“证书”的含金量,真正培养出具备相应素质与能力的、得到社会认可的应用型人才。
(6)提升职业资格水平,高职院校要成为“技师的摇篮”,配合劳动部实施“三年50万新技师计划”。
四、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思路与设想
1.高职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途径、程序和方法
(1)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见图2。图中注1:从业资格证书名称为作者建议名称。注2:其他专业资格证书(如架子工,机械工,电工,油漆工,电、气焊工、档案工等)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精力与爱好去争取获得。
(2)高职在校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根据“职业资格证书”配套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某一专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实验、实训等全部教学环节均完成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或考试后,才有条件申请相应的“证书”。
(3)高职在校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程序:1)学生符合相应的申请“证书”条件后,可由本人向学院培训部(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有资格对专业资格证书申请人培训与考核的部门)提出申请;2)培训部将严格审查申请人的所有资料(包括相关课程成绩和在校表现);3)审查通过后,连同基本资料上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申请发证;4)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根据对学院该专业的评估、考察,学院教育质量及其信誉度,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通过必要的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考试和岗位技能实操测试后,择优发证。
(4)其他情况没有完成相应教学环节,没有通过培训部审查及被省建设厅人事教育处淘汰的学生,要获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与社会其他申请人同等看待。
2.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在校学生及学院教育的要求
(1)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在校生的要求:首先,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与自己的前途、择业之间的必然联系,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自己大学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爱好,结合就业灵活选择获取所需“证书”。当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宣传与教育要与学生专业教育、德育教育、日常教育结合起来,使“多证书”制度深入“民心”。其次,要求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将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压力。
(2)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担任“职业资格证书”相应主要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努力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注册师考试,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地支持教师在社会上兼职;每年至少派出2名当年任课教师到建筑公司顶岗代职,参与土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旨在提高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要求当年任课新教师到基地实习,提高动手能力;实行主讲教师制度,组织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从而提高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支学术造诣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担任某些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主要从企业、科研单位和有关院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工巧匠中聘请,以改善师资结构,弥补年轻的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如外聘教授级高工、高级技师、高级技工,担任“双证书”制度的兼职教师,参与教书育人、现场教学、校外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使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以上。另外,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我们的目标是所有专任教师都应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以上。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3)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
1)专业试验室(可进行土工、建材、结构、测量与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试验)。专业试验室要考虑同时为校内和为社会服务。
2)学校实训基地(可满足钢筋、摸板、砌筑和混凝土等工种的实际操作)。实训基地建设可与职业资格证书考点建设一体考虑。
3)校外观摩实训基地主要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而设置。如讲预应力工程,可到构件厂和施工现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比课堂讲课效果好。
4)寒、暑假社会实践实习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到当地建筑施工现场参加社会实践。放假前教师出实习题目,回校后交作业、写实习报告、评定成绩。
5)现场综合技能实习学校组织学生毕业实习,到各建筑施工企业顶岗代职,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