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资金流动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小企业;贷款;流程再造;贸易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5-0022-06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流动资金贷款,是指银行为满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的资金需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发放的贷款,期限短、周转性强。然而在日常信贷业务中,流动资金贷款却普遍呈现“流而不动”的状态,也就是一旦投入,便在企业内周而复始的循环,虽然每笔贷款到期企业都会偿还,然而银行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再重新发放;一旦企业经营出现苗头性的问题,银行会理性收回和停放流动资金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便陷入困境,二者交替,风险被放大,最终企业不得不破产,而银行也会有部分贷款损失。因而,一笔贷款被抽出可能会推倒整个多米诺骨牌。民建中央2010年的专题调研报告《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这意味着投入小企业的贷款必须要有抽回机制,而流动资金贷款又无法正常收回,这就使银行陷入两难,所以对中小企业贷款非常谨慎。如何实现流动资金贷款的安全抽回,对于银行防范信贷风险以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德州市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德州工行”)在发展小企业贷款的实践中,探索实施了流动资金贷款的流程再造,以贸易融资替代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既支持了企业发展,又妥善保全了银行资产。本文以此为例,深入剖析贸易融资这一模式,以期对银行防范信贷风险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所借鉴。
二、贸易融资概述及流程再造的含义
根据《巴塞尔协议》第244条的定义,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如原油、金属、谷物等)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对于这种融资,借款人除以商品销售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外,没有其它生产经营活动,并且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其它实质资产,因此其本身没有独立的还款能力。这种融资的结构化特性旨在弥补借款人较低的信用等级。融资的风险主要反映在融资的自偿性程度以及贷款人对交易进行结构化设计方面的技能,而不是借款人本身的信用等级。在实务中,国内金融界进一步将贸易融资解读为自偿性贸易融资,并将其定义为根据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的资信实力,以单笔或额度授信的方式,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融资操作,以企业销售收入或贸易所衍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的结构性短期融资。
通常贸易融资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所以一般称为国际贸易融资。而本文所指的贸易融资是针对国内贸易所产生的融资业务,即围绕国内贸易中核心企业的交易链,以交易过程的应收账款或存货所对应的未来现金流为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所以也称为国内贸易融资,若无特别说明,文中的贸易融资均指国内贸易融资。
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neering)是由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迈克?哈默和CSC管理顾问公司的董事长詹姆斯?钱皮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企业流程再造对企业处理事务的方式进行革命,而不是单纯的修正或小幅改进。它的目标是通过重新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从而获得大的绩效改善。流程改造后,改变了工作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工作组织架构。
根据哈默与钱皮的定义,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的(Fundamental)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速度和服务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Dramatic)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的经营环境。
三、德州工行中小企业贷款流程再造案例
(一)流而不动: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困境
在2008年之前,德州工行的信贷服务对象一直以大型企业为主,对中小企业支持较少。由于山东省德州市工业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企业数量少,这就导致了其贷款“垒大户”,而且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型企业成为各家银行竞相争取的“优质客户”,贷款条件不断降低,贷款利率一再下浮。其中对德州某大型纺织集团的贷款曾一度占到该行单位贷款总量的一半以上,几乎被其“绑架”,不得不看企业脸色行事。由于大企业为当地的支柱企业,员工多,涉及社会稳定问题,即便贷款出现不良时有房地产等充足有效的抵押担保,也难以执行。2008年,受金融危机及其他因素影响,该集团经营出现困难,导致德州工行相关贷款形成不良,德州工行经营压力极大。
(二)流程再造:贸易融资替代流动资金贷款
在经历了大企业贷款风险事件之后,德州工行出于风险分散和提高收益的考虑,内部产生了积极发展小企业信贷,分散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收益的强大推动力。众所周之,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缺乏抵押担保,不适于发放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针对这一问题,德州工行开始对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引入贸易融资业务,对于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抵押担保的中小企业,以单笔或额度授信的方式,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融资操作,由企业销售收入或贸易所衍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一举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自2009年起德州工行开办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至2011年末,贸易融资余额已达到26.02亿元,占全部单位短期贷款的31.7%。其中2011年贸易融资增加10.18亿元,增长64.3%;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46.8%。2012年第1季度,这一业务继续快速增长,截至3月末,贸易融资较年初增加3.64亿元,占该行同期全部贷款增量的53.7%,成为第一大信贷产品。
德州工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主要是依托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开发靠近销售环节、指向具体还款来源的贷款品种,如为产业链上的小企业开办国内信用证项下的卖方融资、打包贷款等业务;针对其持有的大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开办国内保理等业务;根据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签订的销售合同,为其办理订单融资等业务;针对其拥有的原材料、存货或交易应收的商品,以商品价值作为首要还款保障提供的结构性短期商品融资等业务。
如YC公司主营业务是辣椒初加工,然后销售给青岛、烟台等地的大型出口商贸和食品调料加工企业,其应收账款期限长,一般都在一年左右;金额大,一般都在1500万元左右。2011年4月份德州工行为其办理期限为10个月的国内保理1500万元,YC公司将应收账款转让给德州工行,相当于提前10个月收回货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满足了生产经营需求。YM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棉花购、储、销业务,库存棉花较多,德州工行据此对其提供商品融资,由资产监管公司对其库存皮棉进行监管,2012年2月以此为抵押提供贷款1000万元。
(三)收放自如: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情况
中小企业生存周期短,贷款风险大,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一旦投入,很难再收回,只能让企业长期占用,如果一旦强行收回,极有可能引发企业资金链的断裂。然而德州工行自开办贸易融资业务以来,对中小企业贷款收放自如,虽然市场退出率较高,但信贷风险却保持较低水平。
以信贷供求矛盾最为突出的小微企业为例,截至2012年3月末,该行小微企业客户达到528家,贷款余额达49.2亿元,较年初增加6.1亿元,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89.8%,其中一半是以贸易融资业务的形式发放的。2008年以来,德州工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每年市场退出率平均超过30%,其中发展最快的2009年,该行新拓展小微企业客户149户,同时实施市场退出105户,退出率高达36.59%。截至3月末,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低于全部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
四、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与贸易融资的比较分析
(一)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自身缺陷与贸易融资的优势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德州工行对流动资金贷款实行流程再造,引入贸易融资,根本原因就是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业务模式本身存在缺陷,风险大,而且不适合中小企业。那么,流动资金贷款有哪些缺陷呢?
1. 人为的制定企业的生产周期,与实际不符,容易引发信贷资金链的断裂。银行在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时人为地给企业制定了一个所谓的“生产经营周期”,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周期结束时归还贷款,在下一个周期开始时再投放。但实际上,除了农副产品加工等少数行业外,大部分工业企业并不存在明显的生产周期。也就是说,其资金循环是连续的,不存在一个周期结束资金退出的情况。银行一般情况下在收回贷款后很快就会重新投放。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测试企业还款的能力,也就是对企业进行资金抽出的“压力测试”。如果企业现金流,无论是生产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还是其他融资渠道产生的现金流,能够保证按期归还贷款,表明企业通过测试,银行就可以继续放款;如果不能按期归还,则表明企业出现问题,银行就会采取措施对贷款予以保全。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大部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并不像信贷管理机制要求的那样可以根据周期退出,由于“先还后贷”机制设计的问题,银行对单个企业的资金供给存在断裂点,容易引发信贷断点。
2. 贷款资格准入标准不尽科学,易通过人为手段实现虚假达标而获取流动资金贷款,使信贷资产风险增加。银行审批流动资金贷款的通行做法,是以借款申请人的信用等级作为信贷业务准入的重要标准。以会计报表为主的定量化指标和以企业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定性指标构成了借款人信用等级评定的主要评分项,定性指标受人为风险偏好的判断影响很大,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而会计报表也易被借款人人为调节以达到融资的目的,因此,一般流动资金贷款资格准入不尽科学,不能真实反映客户及信贷业务的风险水平。
3. 借款需求量难以准确测算。借款人向银行提出流动资金贷款申请,其借款额度缺乏科学合理的测算依据,一般仅根据借款人的购货合同等资料核定一个借款额度,对该笔购货支出的自有资金比例未有明确的要求,银行很难测算出合理的贷款额度,发放的贷款往往与实际需求产生较大的偏离。
4. 资金流与物流不能匹配。借款人获得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后,将其投放到正常的经营活动中,随着借款人供、产、销等活动的深入,信贷资金融于其自有资金及其他资金之中,由信贷资金引发的物流难以单独表现,具体的物资流动未有严格的资金对应匹配,货款回笼资金也无明确的贷款业务相对应,经常出现货款回笼周期与贷款偿还期限不匹配。
5. 传统流动资金业务,贷后管理困难。由于存在上述准入标准不科学、信贷资金流和物流不匹配以及贷款额度难以测算等诸多因素,导致流动资金贷款贷后管理困难,时常出现短期贷款用于长期投资,或用于企业运营的铺底资金,或沉淀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等情况,由此也易引发较高的信贷业务风险。
6. 担保资源匮乏。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担保方式一般为第三方保证、房地产及机器设备抵押等方式。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流动资金贷款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个体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寻求外部第三方保证来增加流动资金贷款供应量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用于抵押的房地产及机器设备等抵押物也是有限的,就形成了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增加而担保渠道狭窄的格局。这一矛盾在中小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不适合小微企业
银行是否为企业提供贷款,主要取决于两个问题:一是风险,二是收益。而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经营风险,即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及利息;二是道德风险,即恶意逃废贷款本息。因风险发生时,收益亦不能保证,所以风险是银行关注的首要问题。银行在贷前审查时主要通过两方面来防范风险:一是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测算其现金流,即保证偿还贷款的第一来源;二是要求企业提供有效担保,即还款的第二来源。银行要求企业提供担保,可以满足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如果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可以依据抵押权或保证权追索债权;二是对贷款设定抵押或担保,可以使银行从心理上对借款人进行控制。这是因为,如果借款人感受到可能会失去某种特定资产(其他企业为其提供保证时,利用的是自己的无形资产),他就会有压力,从而尽力按时偿还贷款。
相对于大企业,小微企业之所以较难获得贷款,根本原因是银行认为其风险较大。首先,小微企业实力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经营状况不稳定,银行不能确保其在贷款到期时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贷款;中小企业难以提供有效担保,使银行既不能保证第二还款来源,也不能在心理上控制企业的还款意愿。
从博弈论角度来看,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与契约的动态过程。为便于分析,假定在这个博弈中,双方具有完全的行为理性,且具有完全的信息,即各自完全知道自己每个行为的收益,也完全知道当对方选择某个策略时的收益及应对策略。假设银行有两种策略可进行选择:提供贷款和不提供贷款;中小企业也有两种选择:偿还贷款和不偿还贷款。那么,这个博弈双方有四种策略组合,见表1。
从上述双方博弈组合策略看,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类的博弈模型,博弈的结果只有唯一一个纳什均衡,即(不提供贷款,不偿还贷款)策略组合,收益为(0,0)。从这个纳什均衡结果看,如果只进行一次甚至有限次完全且完善重复博弈,均不足以达到(提供贷款,偿还贷款)策略,因为在有限重复博弈中,双方都不知道哪一期是末期,博弈双方都不会看未来收益而只注重目前利益。
然而大企业为什么能与银行取得(提供贷款,偿还贷款)均衡呢?因为大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向银行表明自己有到期还款的能力,并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担保来增强银行的信心,尤其是在当前企业征信系统被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企业对一家银行的失信会及时被所有与其有信贷关系的银行所了解,大企业不会为一笔贷款而破坏自己的声誉;加之大企业经营稳定,银行可以将这个博弈认定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因为影响重复博弈均衡结果的主要因素是博弈重复的次数和信息的完备性(completeness)。重复次数的重要性来自于参与人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权衡,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参与人只关心一次性的支付;但如果博弈无限次重复,将涉及到对未来收益的时间价值判断问题,即存在时间贴现因素,直接影响合作策略(提供贷款,偿还贷款)的收益,参与人可能会为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战略。除博弈次数外,信息的完备性也是影响均衡结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当参与人的支付函数(特征)不为其他参与人所知时,该参与人可能有积极性建立一个“好”声誉(reputation)以换取长远利益。大企业与银行的信贷关系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在经过贴现之后,双方会对合作策略(提供贷款,偿还贷款)与不合作策略(即银行不提供贷款或中小企业不偿还贷款)下所得收益进行比较后做出选择,从而选择“冷酷战略”。我们知道,当参与双方有足够的耐心时,冷酷战略是无限次囚徒博弈的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帕累托最优(提供贷款,偿还贷款)是每一个阶段的均衡结果,也就是说,银企双方的合作收益将是可以获得的,从而走出了一次性博弈时不合作的博弈困境。因此,只要双方看重未来收益,看重合作给双方未来带来较大收益时,彼此将会采取合作与信任态度。
而对于小微企业,存在两种情况不能得到银行贷款:一是本身经营状况不佳、自有资本数量不足、存续状态不稳定,不能保证稳定的还款来源,其对银行的信贷需求带有明显的单次博弈特征,这种企业本身就不应该得到银行贷款支持;另一种是虽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由于其信息不透明、不具有较好的商誉,导致既不能提供让银行相信其可以长期稳定经营的信息和可供银行信赖的担保,银行不能够将其间的信贷关系认定为无限次重复博弈,也就不能够实现(提供贷款,偿还贷款)的均衡。所以,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不适合小微企业。
(三)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必然性
贸易融资业务,恰恰满足了当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银行风险管理趋势要求,成为经济发展和信贷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这主要体现在:
1. 贸易融资业务最大的特点是与经济体具体的贸易交易活动相结合,实现了信贷资金流与物流的匹配,物的货币价值与物的使用价值在信贷业务活动中得到了统一。银行能够有效地识别、计量业务风险,同时结合对物流的管理,也能够及时地采取风险转嫁、缓释和风险补偿等管理措施,符合当前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2. 贸易融资业务解决了信贷准入标准模糊、易被人为操纵的问题,为信贷资金供给提供了明确的判断标准。即以贸易类型作为能否提供融资、融资品种、偿还方式和利率水平等信贷业务要素的确定依据,判断标准客观、明了,有效地降低了业务风险,简化了业务审批程序,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
3. 由于以具体的贸易交易为业务基础,国内贸易融资业务解决了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测算不准确的问题,按照贸易品种和既定的融资比率,便可准确简便地测算出融资额度,降低了业务操作的繁杂性和人为控制因素,同时也提高了业务风险防范能力。
4. 贸易融资业务为流动资金贷款开拓了广阔的担保渠道,备受借款人及金融机构的青睐。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应收账款保理、动产质押、商品监管、仓单质押以及信用保险等方式的综合运用,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的担保范围,为借款人融资提供了新的担保途径,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银企双方的青睐。
从以上分析来看,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主要基于企业生产经营周转,实行以企业资信为核心的主体准入控制,关注企业的综合偿债能力;而国内贸易融资则是基于具有贸易背景的交易活动,通过对第一还款来源(贸易所衍生的未来现金流)的分析和对交易过程中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防范风险。因此,与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相比,国内贸易融资业务门槛相对较低,一些达不到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条件的客户,也可以通过办理贸易融资来获得资金支持。另外,由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伴随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一旦进入企业体内循环后,难以跟踪监控,易被铺底使用,在信贷管理上强调注重贷前准入;而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融资用途明确可控,且期限短、周转快、流动性高,强调注重操作控制和过程管理。
五、贸易融资的效应分析
(一)贸易融资更适合小微企业
贸易融资依托于真实的商品或服务贸易,强调贸易的连续性和交易程序的完整性,强调整条供应链的健康及交易对手的规模、资信和实力,突出自偿性特点,银行融资金额、期限与真实交易相匹配,采取灵活的授信额度使用控制,因此贸易融资更适合小微企业。具体来看,其适合小微企业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 供应链融资的特点。供应链涵盖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传递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过程,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供应链是一个价值的增值链,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的整体。单个供应链中往往存在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和围绕在它周围的上下游企业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处于供应链不同位置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地位,大型高端企业处于核心地位,银行在贸易融资业务开展中将其定义为中心企业,围绕中心企业还有大量供应、经销的中小企业。
2. 自偿性的特点。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商业银行能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监控交易各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把贸易环节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3. 融资方案的多样化特点。贸易融资突破了传统融资品种的固化操作,强调沿着价值链、供应链,通过对不同企业经营模式、贸易方式、产品特性以及交易伙伴的分析研究,将多种融资方式进行组合,以系列产品为支撑,满足供应链上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4. 结构性融资的特点。传统的信贷业务注重企业自身的资产负债能力,而贸易融资则是将企业拥有未来现金流的特定资产剥离开来,并以该特定资产为标的进行融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瓶颈。
(二)贸易融资更有利于银行防范风险
信贷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隐性贷款风险越来越复杂,且呈现逐步释放态势。如何加快从被动清收处置显性贷款风险管理向主动退出隐性风险贷款管理转型,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区别于传统信贷管理,国内贸易融资在信贷管理上存在以下转变:一是从客户层面深入到交易层面;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贷款发放后对物流、资金流的跟踪监控;三是从对单个企业的考察转向对上下游交易对手、整个交易链的考察,更加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和控制风险。一般流动资金贷款的品种特点和管理模式对潜在风险的发现比较滞后,而贸易融资业务通过对交易对手、交易商品和交易过程的管理以及对货款回笼的监测,能及时揭示风险,有利于主动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及时有效化解风险。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外贸政策调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银行融资出现风险迹象,而此时贸易融资作为对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变化反映最为灵敏的业务品种,往往能最先反映风险迹象,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对策,大大增强了资产保全的主动性。
六、结论与启示
(一)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存在不足,应当发展贸易融资弥补市场空白
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存在诸多不足,银行难以测算企业真实的资金需求,贷款发放之后难以监测企业真实的用途,而且一旦发放极易在企业沉淀,出现“流而不动”的情况,所以信贷风险较大;同时,流动资金贷款对抵押担保要求较高,企业在办理该业务时经常面临担保困境。从这两方面看,应当以针对真实贸易背景的贸易融资来替代流动资金贷款,既有利于防范信贷风险,也有助于解决担保难问题。
【关键词】粤电财务公司 资金流动性 风险管理
广东粤电财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是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净壳收购原广东万家乐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管理。公司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和财务管理服务。2014年6月粤电财务公司进入国内大型财务公司行列。
一、粤电财务公司的资金流动性状况
(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粤电财务公司面对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的趋势、市场竞争的态势,结合集团的资金管理工作实际情况,需要不断提高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资金集中程度,支持集团公司的电力生产和项目建设。粤电财务公司根据粤电集团自身的实际情况、现有的网络技术条件及资金管理状况,借鉴其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的做法,采用“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即各成员单位所有资金收入,包括电费收入等全部进入其在当地银行开立的收入户,收入账户实行零余额管理,将所有资金收入及时上划至其在财务公司的收入户;各成员单位的资金支出,包括经营性、资本性等支出必须经其在财务公司的支出户并以成员单位的名义支付,成员单位在当地银行开立的支出户只用于除以上支出外的工资和日常需要等支出。
(二)资金集中和内部贷款情况
粤电财务公司自成立至今,资金的集中量不断增加,资金的集中率不断上升,资金量从2007年的108亿元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114亿元;资金集中率从2007年的71%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97%。粤电财务公司对集团内部单位发放的贷款数量逐年增加,贷款的平均余额从2007年的66亿元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102亿元。
(三)经营现状及盈利水平
粤电财务公司成立以来,坚持审慎、合规、稳健经营,在监管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结合集团公司管理特点和经营需求,不断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在经营和管理上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截至2014年,公司资产总额150.90亿元;开业以来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79亿元,净利润11.45亿元,计提贷款损失准备2.51亿元。
二、粤电财务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存在结构性矛盾
粤电财务公司资金池存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矛盾。粤电财务公司流动性供给主要是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存款,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吸收存款中超过75%是期限非常短的活期存款或是7天时间的通知存款,只有部分单位办理了半年期限或三个月期限的定期存款;近三年,一年期限以下的成员单位的存款达到100%;由于集团公司下属的单位处于基本建设投资的高峰期,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基建前期投入所需资金均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作为保障,集团成员单位对于粤电财务公司中长期信贷的需求比较旺盛,造成资金运用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近三年,一年期限的贷款占总贷款的82%,1-3年期限的贷款占总贷款的4.29%,3年以上期限的贷款占总贷款的13.61%;从粤电财务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上看,连续三年的结构基本维持不变,粤电财务公司的资产运用和负债来源在期限上的矛盾十分突出,现金流入结构与现金流出结构不相吻合,容易导致粤电财务公司产生流动性风险。
(二)存款贷款的渠道受到限制
粤电财务公司存款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投入的资本20亿元、成员单位存放的资金,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为主,近三年,集团内部十大存款单位的占总存款的74%~87%之间;
粤电财务公司的资金运用集中在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主要是发放成员单位短期贷款为主以及提供内部单位业务的票据贴现,近三年集团内部十大贷款的单位贷款额度占总贷款的70%~78%之间。
由于受制于集团公司资金集中和外部融资渠道的限制,资金池内的资金无法满足成员单位长期的资金需求,容易出现导致资金稳定性方面的风险;开展贷款业务的局限性,决定了业务收益的结构性单一,对贷款业务的依赖度较高导致资金使用风险比较集中。当公司面对中长期资金需求时,难于在现有的融资途径下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增加了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集团层面因素的影响
粤电财务公司由粤电集团控股,在体制上依附于粤电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于成员单位,财务公司集中成员单位资金的程度高低,与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政策、管理力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以成员单位为服务对象的资金运用,受到集团战略发展规划的影响非常深刻。粤电财务公司具有集团成员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重属性,在行政上隶属于企业集团,在业务上执行金融政策;由于集团内部股东的价值观趋同一致,当股东价值导向与金融政策约束不相一致时,粤电财务公司的决策天平将向集团的战略规划、经营政策倾斜,不可避免的对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
(四)欠缺处理流动性突发风险经验
粤电财务公司与其他财务公司一样,会受到集团公司以外的众多因素影响,如:存款准备金率持续调升、市场突然出现“钱荒”,而导致流动性紧张的情景;集团内部的资金计划安排、集中程度高低等因素也会导致财务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月度、季度时点成员单位在银行与财务公司之间存款数量的平衡也将对财务公司的资金流动性产生冲击;对其他可能出项的情况,如:账户被冻结、成员单位紧急大额的集中支付、信息系统故障导致无法收付资金等事件,突然发生而导致的财务公司资金支付困难、流动性指标恶化等等,粤电财务公司在如何有效应对,欠缺处理资金流动性突发风险的经验。
三、粤电财务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维持流动性来源与运用的动态平衡
合理化解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结构性矛盾,需要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要重视规范经营行为,尽量避免因短期盈利压力而把流动性绷得太紧,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单位存款在月末季末考核时点的大幅波动,避免过度利用同业业务追求过高杠杆率而导致风险放大,将资产、负债错配程度保持在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内,确保具有相对稳定的负债、与自身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流动性资产储备和有效的外部融资能力,保持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是否达到有效、合理的平衡,以防止资金流动性风险的出现。
(二)提高资金集中程度,扩宽外部融资渠道
粤电财务公司需要借助集团的行政措施强化对全资控股、分公司的资金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千方百计地促进集团资金集中,控制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以外的存款额度;同时,为防止财务公司来源于集团内部单位存款的突发性减少,防止出现因此带来的突发性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事先准备融资方式、渠道,保持同业拆解渠道的畅通、有效运作,并根据资金需求随时支用;最后,财务公司要积极的争取人民银行的支持,开通向人行再贴现的业务渠道,熟悉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备满足财务公司资金流动性管理的紧急需要。
(三)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粤电财务公司设有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公司经理层、监事会和内部稽核部门等机构,在公司规范运作、防范风险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面对集团内部股东价值导向与金融政策约束不一致时,公司的决策天平将向集团战略规划、经营政策倾斜的状况,财务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引入优秀的外部机构投资者,优化财务公司股权结构,使法人治理机制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增加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容,对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再者要强化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定期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监督,保障公司在合法、合规、效益的框架内规范运作。
【关键词】现金流管理;公司理财原则
一、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
现金流管理就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投资、筹资和非经常性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总量进行管理的总称。现金流量管理是现代企业理财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即使企业有盈利能力,但若现金周转不畅、调度不灵,也将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偿债能力的弱化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因此,现金流量信息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日益受到企业内外各方人士的关注。企业一旦没有正的现金流,经营业务就会停滞,如果现金流长期不能保证,则轻则影响企业的业务拓展,重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二、公司理财的三性原则是保证公司现金流正常健康的有利保障
公司资金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1.安全性。公司理财的首要原则是资金安全,安全性是资金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前提。
2.流动性。加速资金流动是提高资金收益率和保证资金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保障。资金只有保持充分的流动性才能确保其收益有效实现,也才能充分证明资金是安全的。
3.收益性。在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资金收益性是公司资金运营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有充分保障的前提。公司应加强现金流管理,促进资金的快速回笼和运转,要实现现金流有效运用,必须以公司理财的三性原则作为指导,才能促进现金流的快速回笼。集团公司目前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资金需求量大,许多投资项目正处于建设阶段,资金短期内不能回流,所以,为保证公司运营资金不短缺,增加现金回流速度和回流量显得尤其重要。以下从公司理财的三个原则分析如何提高现金流管理和提高现金流。
三、公司理财的三性原则对目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为保障,对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实行供应商及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提高资金安全性的同时加速流动,从而确保公司正常经营业务预期收益的实现。在经营业务中,公司应当对供货商和客户的从业资质、信用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目前公司已对供应商及客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在货款结算方面,尽可能地减少预付货款和应收账款,这样从对方单位信用方面防范了资金受到侵占的风险,进而确保资金安全。
2.加强投资、并购项目的前期科研,充分论证,避免投资风险。目前公司投资、收并购项目较多,在投资项目上,应当以资金安全为前提,项目进行前期应进行充分的考察、论证,多方了解项目所处的地理、人文和社会经济环境,合理估计项目运行面临的风险,加快公司信息化管理,随时掌握投资项目进行进度和状况,项目相关人员要提高警惕,增强风险意识,对于没有前途的项目及时撤回,以防止资金不可收回。
3.公司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信用优势,在物资采购方面尽可能地减少公司预付款项,增加应付账款,在产品销售方面,应尽可能多地采用预收账款的方式与买方签订合同,尽可能地避免应收账款的发生。这样增加公司对供应商和客户的资金占用,避免公司的自有资金被他方占用,减少资金沉积,增强流动性。在增强流动性的同时,提高资金和安全性和收益性。
4.运用经济采购批量,减少采购资金占用时间。公司作为一个大型的跨国矿业集团,物资的采购量的巨大的,所以物资采购部门应当实行经济订购批量,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在产品销售方面,应加强生产和销售配套的协调管理,减少库存商品占用资金,减少仓储费用。
5.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各类理财工具。目前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国内市场逐渐成熟,金融衍生工具各类繁多,公司应充分利用各类金融工具进行日常经营款的收支业务,充分利用企业和银行各类支付票据进行货款收支的结算,减少实际款项的划拨,缩短资金划转时间,加快资金流动。
6.在价格有利的情况下签订长期固定价格供货合同,避
关键词:资金流量表;部门间资金流动;间接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9-0011-04
本文将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992-2006年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数据为基础,以国民经济部门间资金流动统计表为主要分析手段,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系统分析中国国民经济部门间的资金流动规模、方向、特点和内在联系,以期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
一、资金流量表的基本内容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是反映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金融交易的流量的矩阵账户体系,它是从金融层面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账户体系,被联合国确定为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金流量表的研究发源于美国。1952年,Copeland对美国货币流量(money now)的分析开创了资金流量表研究的先河。随后,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编制国民经济资金流量核算体系。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对1953年编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旧SNA)做修订时,增加了资金流量核算,使之成为新SNA五大核算内容之一。1993年修订的最新SNA进一步确认了资金流量核算的地位,并使核算方法更为科学、实用。中国于1993年采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首次使用了资金流量表核算资金流量,之后不断完善资金流量核算方法。目前,资金流量实物交易表由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金融交易表则由中国人民银行。
就资金流量金融表而言,它采用矩阵账户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金融交易的流量,它反映了经济部门间由经济活动所引起的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以及相应发生的金融负债的变化。中国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将国民经济所有的机构单位区分为住户、非金融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五大机构部门,并列在矩阵账户的宾栏。矩阵账户的主栏则是发生在这五大机构部门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按交易发生时所采用的金融工具的形式。资金流量金融表采用复式记账法,按应收应付原则。以交易价格记录所有金融交易流量的价值。在每一个机构部门下,分设来源与运用两部分,以反映各机构部门在各种金融资产与负债上的变化。
从资金流量金融表的分部门构成来看,住户部门由包含个体经营户的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构成,该部门主要从事最终消费活动及以自我使用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从事少量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活动。非金融企业部门由所有从事非生产活动,并以盈利为目的的常住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单位组成。政府部门则由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保险基金组成。该部门为公共和个人消费提供非营利性产出,并承担对国民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职责。金融部门由中央银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组成。该部门提供含保险在内的金融服务。国外部门是与国内机构单位发生金融交易的所有非常住机构单位(赵春萍,2003)。
在过去的50多年中,有关资金流量表分析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贝多广,2004):一是从统计角度对资金流量帐户体系的设计不断进行完善(Goldsmith,1965);二是从适用性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资金流量表数据进行经济和金融分析,如部门收支分析、流动性分析、固定技术系数分析、利率预测和短期资金流动预测、金融危机预测等(Bermanand Cassell,1968;Taylor,1963;Hargravesetal,1993;Christiano。1994;Dawson,2004)。虽然近年从资金流量角度研究发达国家有关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国外文献有所减少,但是关于印度、东欧、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却不断增多(SenetM,1996;Patterson,2001;Odedokunm1990;Nakamura,1998;Moore,2007)。比较而言,中国国内利用资金流量数据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不是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许宪春(2002),贝多广(1989,2004,2006),李扬(2007)等。这些文献着重介绍了中国资金流量实物表和金融表的相关内容,探讨了资金流动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以及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是这一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中国的货币化与部门资金余缺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从基本商品货币化阶段进入资产、资源、未来收入流的货币化阶段,中国的货币化比率在不断提高。图1表明1992-2006年间中国的货币化指标M2/GDP比率在不断上升,1992年为0:94,1995年上升为1.02,2002年则上升为1.55,2006年则高达1.63。
在货币化比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货币金融资金在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怎样配置的?利用资金流量金融表中的各部门每年的净资金头寸数据,可以构造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资金余缺状况的指标――净资金余额/GDP比率。图2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金余缺程度。从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住户部门一直是资金盈余部门,企业则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政府自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但2005、2006年转为资金盈余部门。金融部门则是短缺和盈余状态不断交替的趋势。除1993年外。国外部门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
三、1992-2001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的特点
图2揭示了中国国民经济五部门的资金余缺状况。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部门的资金余缺是如何调剂的呢?部门间资金流动的规模、方向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资金是怎样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动到资金短缺部门的呢?我们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金流量金融交易表编制了如下矩阵式部门间资金流动表(表1)。表中,横向表示资产运用,纵向表示资金来源。利用这个表格,可以反映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流动的路径、方向与规模。例如,第二行表示金融机构部门以各种金融工具形式运用于国民经济五部门的状况。第二列则表示金融机构从国民经济五部门获得的资金来源状况。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资金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调剂余缺,资金如何流动。我们侧重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来分析这一问题。从中国实际GDP增长率来看,1978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历5个经济周期(图3),1992-2001年为第四个经济周期的紧缩阶段,2001-2006年为第五个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2001年
为两个经济周期的分界点。因此可以将1992-2006期间划分为两个子阶段:1992-2001和2001-2006年。下面我们将系统分析1992-2001年经济紧缩期和2001-2006年经济扩张期两个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以期为中国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将相应的资金流量数据代入表1。可以得到表2。根据表2,我们可以分析一下1992-2001年的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的特点。从资金来源(融资、金融负债)的角度看:①金融机构平均每年以存款、通货、保险准备金等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8267亿元资金,以存款等形式平均每年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获得5321亿元;以短期存款的形式从政府部门获得1435亿元;国外部门在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运用值为负值,年均值为52亿元;②非金融企业以贷款的形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9598亿元:以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从国外部门获得4023亿元: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的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673亿元;③住户部门从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融得资金982亿元;④政府以贷款形式从金融机构融资1043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非金融企业获得资金105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873亿元;⑤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购买国外债券等的资金分别为811亿元、1522亿元、43亿元。
从金融资产运用的角度看,金融机构运用额最多(16765亿元),主要形式为向非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然后依次是住户(9813亿元)、非金融企业(6956亿元)、国外(3971亿元)和政府部门(1481亿元)。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是银行存款,国外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为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
为了更清晰地观察资金流动的方向、规模和特点,我们进一步设计了如下的货币金融资金循环图(图4)。可以看出1992-2001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的基本模式为:资金流动的主要路径是从住户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以存款等形式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然后再通过贷款等方式从金融机构流向资金需求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家庭)部门,最后是国外部门。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的货币资金循环流动过程中,中国的金融机构部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中国的金融体制仍以银行间接金融为主。可以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中国全国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2001-2006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的特点
2001-2006年,中国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期。经济直觉是货币资金流量规模应当有所增大。采用同样的方法,将2001-2006年的资金流量数据代入表1。可以得到表3,从中可以了解2001-2006年中国的部门间资金流动特点。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①金融机构平均每年以存款、通货、保险准备金等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21324亿元资金,以存款等形式平均每年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获得13852亿元;以短期存款的形式从政府部门获得4615亿元;国外部门在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运用年均值为374亿元:②非金融企业以贷款的形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19014亿元:以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从国外部门获得6353亿元;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的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844亿元;③住户部门从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融得资金5263亿元;④政府以贷款形式从金融机构融资3202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255亿元;⑤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购买国外债券等的资金分别为2818亿元和1628亿元。
从金融资产运用的角度看,金融机构最多(54470亿元),资产运用的主要形式为非金融企业贷款;然后依次是住户(22423亿元)、非金融企业(15480亿元)、国外(6727亿元)、政府(4589亿元)。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是银行存款,国外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为非金融企业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
下面我们再利用货币资金循环图(图5),直观地分析一下2001-2006年中国资金流动的基本模式。这一时期资金流动的主要路径是从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以存款等形式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然后再通过贷款等方式从金融机构流向资金需求部门――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就国民经济各部门流向金融机构的年均资金流量规模来说,住户、企业、政府、国外部门分别为21324亿元、13852亿元、4615亿元和374亿元。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流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年均资金流量规模看,企业、住户、政府、国外部门分别为19014亿元、5263亿元、3202亿元和2818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中枢和核心地位。
对比1992-2001年经济下降期和2001-2006年经济上升期的平均资金流量规模,可以发现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经济紧缩时资金流量小,经济繁荣时资金流量大。2001-2006年的资金流量较1992-2001年的平均资金流量显著放大。
进一步对比1992-2001经济下降期和2001―2006年经济上升期的资金流动主要路径,可以发现1992-2001年期间从家庭和企业部门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的资金中,以贷款方式流向家庭部门的规模非常小,位列于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之后,国外部门之前。而2001年之后,由于中国住房制度和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上述资金流向位次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家庭部门仍位列企业部门之后,但跃居于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之前。
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体系的背景下,中国的资金流量与全球资金流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同步性,密切关注资金流向与规模,防止资金规模大起大落和资金流向突然逆转是货币当局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举措。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关键词:流动性;金融危机;传染
中图分类号:17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4-0052-04
一、不同流动性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学中,“流动性”(Liquidity)是一个有着多重概念的名词,比如货币流动性、市场流动性和金融资产流动性等。从根本而言,流动性是一种能提供足够的金钱来应对支出性压力的能力,但从概念的外延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Philip Strahan,2008)。对于个人或企业而言,流动性意味着有足够的现金应对支付,是解决资产增加和偿付到期债务的融资能力,称为资金流动性(Funding Liquidity)。而市场流动性(Market Liquidity)是指市场的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金融交易,并不会导致资金价格发生显著性波动的情况。资金和市场的流动性都依赖于有一个足够大流动性的货币储备能提取,央行可以在整个经济实体中流动的货币的数量,这是广义层次的货币流动性(Monetary Liquidity)。
不过,三个不同的流动性概念并不是完全缺乏联系。目前,金融机构不仅简单地通过贷款提供资金流动性,而且以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加强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传统商业银行通过贷款供应的资金流动性是市场流动性的前提,由于保证金的杠杆作用,市场流动性对资金流动性具有放大功能。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通过回购交易,它们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央银行宽松的货币环境则可以通过降低贷款标准和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两种渠道有效地提高资金和市场的流动性。如果资金流动性冲击非常大,一国发生的危机将增加该国信贷配给的程度,并且投资者会在没有受到初始危机影响的国家出售他们持有的资产,结果使这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导致市场流动性危机(Bemardo and Welch,2004)。反过来,市场交易者竞相抛售金融资产会产生市场恐慌,并且恶化融资环境,引起资金流动性不足和信贷紧缩,不同流动性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实践中,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主要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别考察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国际上对于流动性的测度主要针对银行系统。Deep和Schaefer(2004)利用1997-2001年美国最大的200家银行数据,测量了其流动性转化缺口(liquidity transformation gap)。该缺口等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比总资产。他们将1年内到期的贷款都定义为流动资产,并没有将贷款承诺和表外业务考虑在内。结果发现,大多数银行的流动性转化缺口大约保持在20%左右。Berger和Bouwman(2008)提出了另外一种基于银行创造的流动性的度量方法,尤其把银行的表外项目也计算在内,将所有资产和负债分为流动、半流动、不流动三大类,然后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得出银行系统的总体流动性。根据他们的方法测度,2003年美国银行系统创造的流动性大约有2.843万亿美元,相当于39%的总资产和4.56倍的银行资本水平。法国银行法规委员会对银行流动性进行监控,原则上要求银行流动性资产与短期负债之比不低于100%,并按月考核。面对市场情况的变化,金融机构主要采用资产出售、债务发行以及衍生工具交易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技术达到最优的风险状况,对不同资产组合的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价。
二、流动性的扩张、收缩与金融危机
次级债务危机爆发后,美国银行、抵押贷款放贷机构以及其他融资公司纷纷采取避险措施,提高放贷标准,整个市场出现浓重的“惜贷”气氛,市场陡然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全球流动性迅速逆转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安全的主要威胁,使得各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Bryant(1980)以及Diamond和Dybvig(1983)最早构建了银行创造流动性的标准模型。传统银行的功能就是向存款人提供资金流动性,并权衡短期流动性风险和长期收益性后决定资产配置。银行提供流动性的主要渠道除了部分活期存款外,主要是信用贷款额度、循环贷款和贷款承诺等。资金流动性具有明显的亲周期性特征(Procyclicality),当经济繁荣时,信贷需求旺盛,较低的资金成本和商业银行的竞争会很容易助长信贷冲动,而当经济衰退时,银行因为担心贷款质量下降和还款违约增加,倾向于减少信贷供给。1921-1929年美国的M2增长超过60%,信贷大幅度膨胀,而企业效益无法应对,最终企业破产和银行坏账增多。引发全面性的大萧条。
早期的银行模型并没有包括金融市场,但在现代金融系统中金融市场对于考察金融危机的发生却非常重要。对个人而言,信息不完备以及交易成本较高,迫使居民只能将钱储蓄到银行或者投资于互助基金,而由金融中介投资于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事实上给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流动性担保,并且与储户一起共同分担了市场的总体风险。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可以用金融资产的市值来直接衡量,因为现在金融市场很发达,金融资产随时可以卖出变成现金。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毫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导致经过杠杆比例和结构化设计的全球衍生品市场规模急剧膨胀,从而创造更多的流动性。
次按证券大扩张产生的过剩市场流动性。却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流动性紧缩。这是因为有投资者看到次按违约率大幅上升,急于赎回基金。对冲基金本来以为自己持有的资产的市场估值很高,在面对大量赎回需求时才发现,那些原来仅仅通过模型来测算或者仅仅根据评级机构的评级来估值的高风险资产忽然间没有了买家(巴曙松,2007)。赎回压力逼迫对冲基金大幅降价出售资产,众多金融机构在同一时间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自然会压低风险资产价格,从而一方面引发市场动荡,另一方面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进一步下降。
从宏观货币流动性的变动情况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助长了资金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的急剧膨胀,而利率水平的提高是导致金融市场泡沫破灭以及贷款违约率上升乃至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原因。近几年,在发达国家较低的利息水平和乐观的预期推动下,金融
资产扩张速度很快,全球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但却因为规模并不大的次贷市场波动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恐慌,累积的风险因泡沫的破灭而突然爆发出来,造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Berger和Bouwman(2008)考查了流动性变动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研究样本从1984-2008年,包含了20世纪90年代和当前的两次银行危机,研究结果发现,两次危机的共同特征都是危机前金融体系创造出“异常”(Abnormal)多的流动性,银行信贷标准放松,企业借款成本下降,而危机一发生,流动性就突然大幅逆转。Eichengreen和Arteka(2000)的研究也发现,快速的信用扩张是金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信用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此后一年中出现银行危机的概率大约增加0.056个百分点。
三、流动性与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
(一)银行同业市场中流动性危机的传染
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由银行同业风险分担或银行共同参与的支付清算系统所导致,即使银行“经济基础变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也会使银行经营业绩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当银行挤兑发生时,银行必须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来售卖其长期资产或者以更高的利率进行拆借。这就使流动性问题转化为清偿问题。银行资产价格的下降又会反过来影响其他银行资产的价值,一家银行的流动性问题通过银行资产市场传染给其他银行。
如果流动性市场是有效率的,那么面临短期流动性危机但又具有清偿能力的银行可以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流动性。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市场也会出现无效率的情形。当信贷风险或银行间借款不能偿还的概率过高时,具有清偿能力和具有流动性的银行不会选择进行借贷,从而导致银行间同业市场崩溃。
(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相互传导
次贷危机触发的动因是基准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但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资本市场,导致资产价格的下跌,随即又引起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紧缩。IMF(2007)研究发现,在美国和其他成熟经济体,资金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在危机期间得到加强,发生了不利的“流动性螺旋”(Liquidity Spirals)。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市场定价(Mark to Mar-ket)的会计记账方法以及以在险价值(VaR)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在危机的传导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价值的缩水,导致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的账面价值发生同样程度的缩水,金融机构将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资产减记,在利润表上则出现账面亏损。而对于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金融机构而言,如果金融机构承担的整体风险上升,则不得不进入去杠杆化阶段,这个过程加剧了资产价格下跌和市场恐慌,引发市场流动性不足。为满足自有资本充足率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这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而危机又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张明,2008)。
(三)预期传染和心理恐慌
次贷危机爆发后,一些金融机构害怕风险,甩卖资产,恐慌性杀跌,存在反应过度,次贷产品的杠杆机制和伞状结构,通过乘数效应和蝴蝶效应自我强化,加剧危机程度。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对自己的信息判断产生怀疑并重新判断,从而产生“跟风”现象,使得投机性冲击得以实现,产生“羊群效应”。如果大量的股票和债券被廉价抛售,投资者将会从次级债的交易中直接或间接受损。这将导致抵押债券市场的萎缩甚至关闭,从金融业蔓延到实体经济。甚至可能使经济陷入衰退。目前华尔街最严重的是投资者缺乏信心和金融机构害怕危机传染,只要这种恐慌的市场情绪没有得到消除,外部的金融援助就会收效甚微,而金融市场仍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动荡。
(四)跨国溢出与挤出
跨国溢出机制是指一国市场的流动性冲击造成本国经济基本面(如贸易赤字、外汇储备)的恶化,从而导致另外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受到冲击。它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国与国或者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经济贸易、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出现短期互动现象。IMF(1998)认为大型全球性机构在许多不同市场和国家进行经营,产生了似乎不相关市场之间出现溢出效应的潜在可能性,这种溢出效应是金融危机传染的原因。Hausken和Plampler(20021用一个流行病模型来解释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认为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与流行病在人群中的传染有相似的机制。
Goldfjan和Valdes(1997)从给国外提供流动资产的金融中介入手解释金融危机的传导。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对存款的提取,减少了金融中介的流动性,迫使金融中介机构收回给其它国家的贷款或没有能力给其它国家提供新的贷款,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危机。而Diamond等(2001)则在一个两国模型中论述了危机的传染是由于投资组合在不同的国家间被分散化而引起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投资者会对其他与该国邻近或贸易联系密切国的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影响这些国家资产的稳定性。债权国在受到债务危机的强烈冲击后,纷纷从那些与债务国经济发展相似的国家中抽逃资金,规避风险,把更多的国家牵连进危机。
四、对金融监管的启示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及蔓延,背后的根源仍然是流动性问题,如何准确衡量流动性规模,防止金融创新创造过多的流动性,防范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及传染,以及在流动性危机中如何进行援助都是各国金融监管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第一,加强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各国商业银行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大量经营表外业务,因此其风险更多地体现在表外业务上。银行传统的表内业务风险可以通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约束、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市场约束等三大监管支柱来有效控制,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目前的金融会计制度还不足以充分记录衍生工具交易合同的当前价值,因此不易及时了解风险头寸数额。监管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各类表外业务工具的监管制度,要求商业银行自觉进行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把表外业务纳入资本充足控制,限制表外业务信用的过度扩张。
第二,完善流动性管理,金融资产的价值确认必须考虑流动性因素。国际会计准则有顺周期效应,使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不总是公允的。在极端情况下,一旦金融市场失去了流动性,市场交易就失去了公允价格,如果对风险资产无法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和会计记账,势必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恐慌与混乱。因此,在对一种金融资产或负债进行价值计量时,要合理把握其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成本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把引起价格波动的因素区分开来。在金融机构作信息披露时,对于信用风险可能给实际收入带来的影响要计人损益,而对于流动性风险引起的资产价格波动等则放到权益项里面,直到流动性释放以后或者有了确定的判断之后再纳入损益核算。银行内部则可以采用更多精密的工具,如内部评级法、压力测试、情景分析以及经过流动性调整的L―VaR方法测试和衡量市场风险。为了增强市场的稳定性。监管当局可能需要引进一些反周期的市场机制来遏制市场上的顺周期行为。
经济欠发达地区同前些年相比,由于信贷资金沉淀而导致的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的现象已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整个银行体系的资金存差在不断扩大,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调整其利率亦影响不大。资金存差呈现不断加速增长之势,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较发达地区相对明显。
出现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包括我国资本市场不活跃;居民投资渠道少,资金向银行集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偏低;随着改革深化信贷资产质量改善,周转加快,银行资产结构变化等等,但是对信用环境因素的忽视也是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
一些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银行债务,给银行信贷资金造成巨大损失,形成沉重的包袱,这些类似的状况至今也没有彻底改变。这些企业产品落后,效益不佳,达不到信贷资金投放标准;某些地方和政府缺乏长远意识,一味依靠资金和贷款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能正确处理信贷关系;某些部门和企业领导者的信用关系理念不是很强,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和法治经济。在金融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重视资产质量和强化责任制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有资金不敢发放的情况,资金的存差日益扩大。
流动性过剩会使银行资产收益率下降,引发贷款投放集中现象,放大信贷风险,但是如果对存款负债进行制约,不仅会使居民投资渠道更加狭窄,而且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资本形成能力和规模。面对这种情况,银行面临较难的选择。信用环境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不仅是银行技术操作手段问题,更是社会各个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是经济领域深层次问题在新背景下的不同形式表现。
笔者根据多年的大型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经验总结,认为企业从资金管理组织层次、资金管理内容维度、资金管理精细化方式/工具等方面,均应全方位提升,才能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进而强化公司战略实施。
多层次提升现金流管理
现金流管理并非只是一项技巧性工作,尤其全球金融危机堵塞了信贷来源、全球经济处于下行期间,现金流管理更加成为一项战略性工作,需要在财务人员、CFO、CEO高级管理者等不同层面做好自下而上相支持的资金管理体系。
执行层面,系统固化规划及预算,并建立与实际执行关联,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分析层面,以企业价值为目标,资金管理应用为导向,梳理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编制资金规划、现金流预算模型,强化资金管理抓手;战略层面,将资金管理与企业战略和价值管理相衔接。
多维度关注资金管理内容
根据会计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流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但从现金流管理来说,资金管理内容实际上应分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两类:现金流入可以细分为应收账款的流入、借款流入、其他流入(如退税,利息收入等)、资本流入(已投足);现金流出一般分为固定资产流出、固定费用流出、应付账款(材料货款)流出、应付账款(非材料如低值易耗品、费用等除固定资产)、还贷还息、税款支出等。
因此,现金流管理简单而言就是平衡好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通过管理公司短期资源来支持公司正在进行的各种活动、转移资金和使流动性达到最优,实现主要管理职能:加快现金流入的速度并有效收集流入的现金、集中已收回的资金、掌控现金流出的时机、预测现金状况、保证短期资金来源充足、优化任何短期资金盈余的利用、收集及时的信息、实施监督、管理和控制现金状况所需的系统和服务、确保财务数据的内部和外部传输准确迅速。
现金流管理内容抽象而言就是满足企业营运资本的需求,来源=(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长期资产,所需=(流动资产-现金)-(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净现金=现金-短期借款=来源-所需。当营运资本所需及净现金均大于零时,企业经营协调且具有良好的支付能力。
多方式全过程精细化资金管理
企业资金管理体系的精细化与提升,必须基于资金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基本出发点,在保证资金的合理、合法、合规使用,资金业务的规范及资金信息的透明的基础上,提高资金的计划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支持资金的流动需求,合理安排资金结构,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合理调度资金,有效的内部融资等多渠道融资管理,降低资金成本,有效进行投资理财,加强金融服务,获取资金投资收益。
我们认为,企业集团应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效益性为出发点,以合理的方式,构建科学、完整的资金管理体系,以支持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要求,体现资金管理价值,具体而言:奠定两项基础,打造两大综合体系,优化三类资金管理功能,并借助制度与系统双重保障支持、落实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
两项基础是指清晰的资金管理模式及组织和资金管理业务流程规范。通过明确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清晰集团层面与下属成员单位的资金管理定位及权责划分;在既定的资金管理模式下,构建与集团整体资金管理模式匹配的资金管理组织架构,部门及岗位设置,落实各组织及岗位的资金管理职责;资金管理业务流程的梳理规范是实现资金管理有效监控,实现资金风险管理的前提,对日常资金管理涉及的业务包括账户管理、资金计划、资金结算、收付核销、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票据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理财以及资金的分析、资金管理的考核等各项具体的资金业务的执行流程、执行措施、限额管理、业务审批权限、执行岗位职责等的统一化、标准化规范,为各级具体资金管理岗位的业务执行提供依据,是各级资金管理业务正常运行,并最终实现效益性的基础。
两大综合体系是在奠定两项基础后进一步建立资金池管理平台和资金风险管理体系,以支撑和落实集团的各项资金管理理念及管理重点,并提高风险监控能力,提升资金集中管理能力。利用先进的集团资金管理信息化手段,建立集团化企业“资金池”管理模式,实现集团内企业资金的集中,实现集团对企业各项资金管理的监控,实现各项资金集中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依托资金池充分发挥资金集中规模效益;借助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强化各项资金管理业务过程管理和风险控制,实现有组织、体系化、全过程的资金管理风险防范。
三类资金管理功能包括资金监控功能、集团资金的投融资管理功能和资金分析决策功能。资金监控功能通过账户的合理设置与监控,有效把握资金流动,确保集团清晰掌握各时点、各账户资金状况、资金流动情况,监控实现各所属成员单位资金的及时汇集;通过资金计划的有效预测,实现资金收入、支出的合理预测,以便合理安排资金收支,合理利用沉淀资金;通过梳理、优化资金结算、应收应付、票据等日常管理业务,明晰影响集团资金流动性的主要原因和风险点,实现针对性的防范、监控与预警;集团融资管理突出内部融资及外部融资管理、融资渠道管理及利率管理等,基于资金的集中规范,有效增强集团的内部融资功能,并统筹集团整体授信,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制定有效的融资渠道,选择适宜的融资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及风险;集团资金管理借助资金管理报表及资金分析报告,提高资金的分析决策力,并通过设置科学的资金管理考核机制,将各项资金管理、资金集中运用情况与绩效相衔接,提高各项集团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决策措施的执行力。
[关键词]流动性 外汇储备 非正常资金流入 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11-0073-04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货币存量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初,广义货币M2为15.3万亿元,2007年6月底为37.8万亿元,增长22.5万亿元,平均每季度增长约1万亿元。2002年以来,M2增长率每年都超过了GDP增长率与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之和,年均超出6%。2002-2006年,我国M2/ GDP的值分别为1.54、1.62、1.59、1.62、1.65,货币存量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以上。
众多学者对流动性过剩的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内因主要有: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盈利增长较快,储蓄倾向增强;国内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储蓄率偏高与投资结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偏差。外因主要有:贸易顺差增长迅速,热钱进入,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全球性高储蓄,低利率,金融衍生品发展迅速;美、日等国通过贸易赤字输出资金。
但对于流动性过剩是内因主导,还是外因主导,存在着争议与疑惑。王建(2007)认为,非贸易顺差的外资流入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1] 夏斌、陈道富(2007)在《中国流动性报告》中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并没有直接导致基础货币的过量投放,内生因素主导流动性过剩。[2] 刘尚希(2007)认为,当前的流动性过剩是资金(资本)过剩,直接原因是国民储蓄过剩。[3]
尽管可以笼统地说,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我们不能把经济发展中的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都归结为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对于内因主导论与外因主导论,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这关系到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方向和政策效果。
一、非正常资金流入的规模估计
(一)外汇储备增长的货币效应
货币存量持续快速增长源于央行主动投放与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快速增长。2002年初,外汇储备余额为2121.65亿美元,2007年6月底为13326.25亿美元,增长了11204.6亿美元,平均每季度增长约509.3亿美元。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产生巨大的货币释放效应。外汇储备增长的货币效应(M)等于季度外汇储备增量乘以季度末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乘以货币乘数,计算结果见表1。2002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二季度,外汇储备增长的货币效应M为42.52万亿元,平均每季度释放货币1.93万亿元,远远超过M2平均每季度约1万亿元的增幅。
从外汇储备增长释放的货币效应占每季度M2增量的比重看,从2002年第四季度起,外汇储备增长释放的货币效应超过了每季度M2增量,M/M2超过了100%(2003年第四季度除外),2006年第二季度起更是超过200%。由此可以推算,如果没有央行采取措施回笼或紧缩货币,仅外汇储备增长释放的货币效应就会使中国货币存量高达57.8万亿元。由此反推,近几年紧缩的货币政策回笼因外汇储备增长释放的货币约20万亿元。
注释:2002-2007年货币乘数分别估计为4.2、4.4、4.6、4.8、5.0、4.8。
资料来源:外汇储备、季度末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safe.gov.con);广义货币M2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非正常资金流入的规模估计
1. 外汇储备增长中的非正常资金流入。
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自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及储备资产收益(这一部分较少一般忽略不计)。非正常资金流入可近似等于外汇储备增量减去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额。从2002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二季度,外汇储备增量为11204.6亿美元,贸易顺差总量为4797.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为3406.41亿美元,由此得出:非正常资金流入约3000.94亿美元。如果按汇率1?X8和货币乘数4.5计算,非正常资金流入产生货币供应量约为10.8万亿元,约占2007年6月末货币存量的29%。
2. 经常项目下非正常资金流入。
贸易顺差中,有些貌似正常的资金流入,实际上也是非正常流入。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非正常资金流动,主要途径和渠道为:出口多收汇;进口不付汇或少付汇;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汇和远期付汇;转口贸易;进口预付货款项下退汇;进口海外代付;加工贸易;保税区;出口。另外,贸易项下转让定价,企业通过“低报进口价格、高报出口价格”的方式少付汇、多收汇。王振全等(2006)研究表明,内地与香港两地贸易的进口低报是国际投机资本流入的主要渠道。[4] 这些资金流动方式的目的是将资金有意滞留境内或拖延对外支付进行投机。2004年以来,我国企业的贸易信贷增长速度异乎寻常,从侧面反映了热钱投机借贸易活动掩盖进入境内的事实。
在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加剧及鼓励出口贸易政策逐步弱化的背景下,贸易顺差应该下降。但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从季度数据看,2005年第一季度起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第四季度贸易顺差为335.2亿美元,2006年第四季度为677.2亿美元,2007年第二季度为661.5亿美元。
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中必然存在虚假贸易。按照部分学者研究的估计下限,估计虚假贸易约占贸易顺差的15%-25%,可得:贸易顺差中,非正常流入资金约为720-1200亿美元,释放的货币量约为2.6-4.3万亿元。
3. 资本项目下非正常资金流入。
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着套利投资,主要途径和渠道为:提前注资;增资;虚假投资;假借并购之名以溢价支付对价款;外资企业已经实现却没有及时汇出人民币利润;境外投资项下资本金回收或利润汇回。以这些方式进入或滞留境内的资金,并未进行实业投资,而是流向房地产或股市,或划转至境内关联企业,甚至有的转化为人民币存款,谋求本外币利差和人民币升值收益。
这些套利投资同样释放了大量货币。按照部分学者研究的估计下限,估计套利投资约占直接投资的20%-30%,可得:外商直接投资中,非正常流入资金约为680-1020亿美元,释放的货币量约为2.4-3.7万亿元。
(三)非正常资金流入的货币效应
以上合计表明,2002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二季度,非正常资金流入约为4400-5200亿美元,如果按汇率1?X8和货币乘数4.5计算,释放的货币量约为15.8-18.7万亿元,约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长释放货币效应(42.52万亿元)的37%-44%,约占2007年6月末货币存量(37.8万亿元)的42%-49%。可见,我国货币存量的四成至五成是由非正常资金流入导致的,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更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是,近年来部分季度数据显示,外汇储备增量减去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值变小,这并不意味着非正常资金流入减弱或流出,而是随着政府对资本项目严格管制措施的出台,非正常资金流入正在从“非法途径”转变为“非法途径与合法途径并重”(甚至以“合法途径主导”)的状态。
二、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
面对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的重心在于紧缩货币量。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储备较多,中央银行较少使用再贴现率手段。同时,近年来央行频繁使用了加息政策。需要对这些政策的货币紧缩效应加以估计。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效应
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紧缩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中央银行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2003年6%提高到2007年8月的12%,估计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冻结银行信贷资金2000亿元,提高6个百分点大约冻结1.2万亿元货币量,按货币乘数4.5计算,可以紧缩货币量5.4万亿元。
(二)公开市场操作的紧缩效应
在西方成熟金融市场的国家,央行不发行央行票据。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体系不完善,央行为对冲外汇占款增加而发行了大量的商业票据。近年来,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约4万亿元,按货币乘数4.5计算,大约可以紧缩货币量18万亿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央行票据的短期特征,商业银行若持有可流通的央行票据,则意味着其持有可变现的资产,仍具有与超额储备性质相同的一定的潜在信用扩张能力。[2]
(三)利率政策紧缩效应很弱
近年来央行频繁使用加息政策,但在我国利率政策紧缩货币量的效应很弱。我国的加息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加息。西方发达国家的加息,是以货币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为操作对象,直接涉及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引起基础货币的变化,进而迅速影响、改变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2] 以美联储为例,其公开市场委员会12位委员投票决定联邦基金利率调控目标后,其操作部门在公开市场上通过证券买卖影响货币量的供求格局,进而使利率达到合意目标。
但我国的加息是改变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仅仅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融资成本,并不直接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相关,与收回流动性的联系较远,紧缩货币量的效应很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近年来“小幅度,多频率”加息的政策,会强化进一步加息的预期,加剧加息前短期信贷资金的放大,更会加剧境外资金流入以谋求利差。
(四)货币政策总紧缩效应
前文表明,2002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二季度外汇储备增长的货币效应为42.52万亿元,如果央行没有紧缩货币,仅外汇储备增长释放的货币效应就会使中国货币存量高达57.8万亿元。由此反推,近几年紧缩的货币政策回笼因外汇储备增长释放的货币约20万亿元。
以上分析表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量5.4万亿元,公开市场操作紧缩货币18万亿元,可得:近年来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量总共约为23.4万亿元。这与前文的推算是基本吻合的。
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量23.4万亿元中,85%用来抵销外汇储备增长释放的货币量,而且有约68%-80%用来抵销非正常资金流入释放的货币量。可以得出结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功能正在逐步消失,只能被动冲销非正常资金流入释放的货币量,货币政策正在丧失独立性。
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非正常资金流入中国的目的在于追逐资产价格,谋求楼市、股市、利率差和汇率差的多赢。中央政府如果不采取措施,非正常资金流入就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导致资金快进快出。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紧缩的货币政策,目前的货币存量可能达到57.8万亿元,相当于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8倍,有可能导致楼价和股价再翻一倍,普通商品物价也会随之大幅上涨,我们早已陷入通货膨胀的深渊,或者楼市、股市已可能崩盘。而且,一旦资产价格达到一定高度,非正常资金会寻求商品市场避险,大量进入原材料、生产资料市场,经过向下游市场的传导,可能引起全面的接近奔腾式的通胀。可见,中央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抑制非正常资金流入导致的过度投机,另一方面对冲、回笼非正常资金流入释放的货币。
由此,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变化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与国际游资进行的持久博弈。在中国货币当局面临着汇率稳定、紧缩货币与银行盈利等多重困境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只能被动地应对非正常资金流入了。
三、结论性评论
综上所述,当前流动性过剩是外因主导的。由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作用,2002年初到2007年6月末,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释放了42.52万亿元的巨量货币。外汇储备中1/3以上为非正常资金流入,其释放的货币量约占目前货币存量的40%以上。近年来货币政策紧缩货币量约23.4万亿元,冲销外汇储备增长释放的货币量约20万亿元,其中70%-80%用来冲销非正常资金流入释放的货币量。货币政策正在逐步丧失独立性,演变成中央政府与国际游资的博弈。
外因主导我国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在中国的一个具体表现。尽管我们在资本项目下进行严格管制,但已经没有天然屏障的避风港了,非正常资金已通过合法与非法的渠道多层次地进入了中国经济系统。这就决定了相关政策方向应该针对外因,政府必须采取严厉措施抑制非正常资金流入,还要对冲非正常资金流入释放的货币。
与此同时,风险与危机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基于“内因主导流动性过剩”的观点而得出的“中国离金融危机尚远”的看法,值得警惕。非正常资金以“非法途径与合法途径并重”的流入方式,需要清醒认识。资本管制是中国金融稳定的最后防线,[5] 必须采取措施增加非法跨境资本流动的转移成本,加大监管力度防止虚假贸易和套利动机的直接投资。同时,要改变我国外汇管制现状,由“宽进严出”转向“严进宽出”;建立防止无贸易背景短期资本以进出口收付汇名义混入境内结汇或滞留境内的有效监管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征某些特定税收或惩罚性税收,如对非居民取得的来自本国正常收入所得,根据来源地原则征收所得税,对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
[参考文献]
[1]王建. 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谜待解[J]. 中国金融,2007,(6).
[2]夏斌,陈道富. 中国流动性报告[N]. 第一财经日报,2007-07-09.
[3]刘尚希. 流动性过剩:货币多了还是资金多了[J]. 中国金融,2007,(14).
关键词: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提高企业流动性,企业流动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及风险,流动性的风险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组成内容,其作用及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加强流动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一、企业流动性及流动性的风险管理概述
对企业流动性的主张观点是比较多的,如希尔及萨托里斯认为当资产能够很快地按照最低交易成本及最小价值损失转化为现金时,就可以称该资产有流动性了;而范霍恩则认为流动性所指的是用货币来实现价值能力。我国的张俊瑞则认为流动性应包括企业流动性及资产流动性,资产流动性通常所指的是将资产转为现金能力,企业流动性所指的是各项资产流动性的总额,是检验偿还现金债务能力重要的参照依据;李徐则把流动性描述成资金流动频繁的程度,它包括着市场流动性及筹资流动性两方面,其中,筹资流动性也可称为负债流动性及现金流动性,是对金融机构对资金流动需要满足的能力。通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流动性通常指的是企业资金变现金额、时间安排及不确定性,其广义上所指的是负债到期金额、偿还日及不确定性;流动性所指的是企业随时满足现金支付能力及获取现金能力;另外,还可以从长短两角度进行考虑,结构流动性或者长期流动性所表现资本及资产的最佳构成,对企业现金获取力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实际或短期流动性会影响到企业即时的支付能力。流动性风险所指的是因缺乏获取现金及其等价物所引起的损失风险,因不能合理有效筹资,以及无法按照合理价格来顺利把资产变为现金,去偿还到期的债务,从而发生损失的风险。对资产流动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管理,能够提高企业资产的价值,因此,加强企业资产流动风险的管理,确保企业偿还债务能力,应对财务风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流动性的风险管理状况
1.国有企业流动性管理现状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对其现阶段发展状况来看,经营情况并不乐观,其流动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流动比率比较低,负债过多,偿还能力比较弱。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通常会在60%左右,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应该在50%以下的;国有企业的平均资金利润是比较低的,这样其还本付息压力就是个沉重包袱,高额负债成本是很多企业净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浪费比较严重。通过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的社会固定资产里,有30%左右被浪费掉了,20%被停滞,仅有30%是赚钱的,在国有企业中,还存在着挪用公款及私自拆借等情况,也给货币资金使用效率及计划带来了影响。三是经营效率比较低。我国很多国企为了追求发展速度,加大了负债规模,对负债经营效益却给忽略了,这样就使得国有企业出现了经济效益低、高负债、难以偿还及经济效益更低的恶性循环当中,有些国企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四是其财务管理的体制不是很完善。因国企长期处在政府护佑之下,其风险意识不强,对资金使用效率及时间价值的关注度不是很高,有些企业的管理层还会对财务部参加企业决策存有疑虑,这样就影响了财务部对企业决策的有效发挥,财务核算没有独立性,并且对企业经营决策指示作用的埋没,让国有企业经营决策时常会出现偏差及失误。
2.中小企业的流动管理状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在中小企业中,存在的流动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两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比较混乱,财务控制制度比较缺乏,很多中小企业仅注重市场占有,这样就把自身管理局限在了生产经营管理当中,对财务管理的主导地位却重视不够,企业当中就缺乏风险控制及财务控制;经营及决策集于一身,常会出现越权行事,这样就致使企业的现金管理比较混乱,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不真实,其投资及筹资风险都比较高;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信用评价不够客观,这样就会出现应收账款比较多,增加了坏账损失;财务制度不完善致使会计知识更新慢,不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现金流动状况。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是比较困难的,流动风险的抵抗能力比较弱,融资已成为很多中小企业的直接问题,并制约着企业发展。
3.上市企业的流动风险管理状况
上市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可很多上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并不是很完善,而且上市企业经营方式决定了自身存在着很大流动风险,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一是财务及扩张隐患。当企业上市之后,就会采取比较偏激的会计方法,像运用资产处置收益及关联方交易等来操作利润,虽然当时业绩显著,可为以后巨额亏损埋下了隐患;企业因经不住行业利诱,把资本从主业上投入其他领域,或者由于本行业利润下降,竞争优势减弱转投其它行业。二是融资能力不强,财务实力下降。上市企业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比较小,外部融资比较大,这就反映出了企业盈余不足且交易成本高的特点,其流动风险是比较高的;近些年,上市企业增长能力及偿债能力下降使得其财务能力降低。三是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致使政策随意性比较大,运营资本政策不够稳定合理,从而导致企业资金周转率及使用率比较低。
三、企业流动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1.流动性预警机制的建立
企业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使其贯穿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不论是国有企业、上市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均应该建立较完善的流动性的风险预警机制。企业财务中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及速动比率等指标能够有效反应企业财务的变动趋势;而用每股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现金流债务比及现金流量比率等能够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能力;而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主营的业务利润率及权益净利润等有效构成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这些财务指标能够有效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及资金流动的风险性,依据预警机制里的财务指标能够对企业财务困境进行预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避。
2.对企业长期资产流动性进行提高,并拓展融资途径
对于企业长期资产管理,比较注重其盈利性,而流动性被忽视了,长期资产除了能通过变现形式来实现流动外,还可以通过合营、租赁、对外投资及债务重组等把闲置机器设备、办公楼及厂房等进行盘活;还可以将无形资产流动性提高,可以运用契约形式把无形资产进行出租及授权,这样企业就可以收取加盟费。租金及使用费来获得收益了;在融资途径上,还可以通过借款、银行贷款及上市之外的其它融资来降低企业融资风险及资本成本,像金融租赁、二级市场融资、风险投资等新金融工具的应用,来拓展融资渠道。
3.全面预算制度及内控机制的完善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制度,能够有效发现及控制企业内部资金管理问题,需要对现金流入及流出进行准确预测,依照预算进行科学安排现金支出,同时依据实际生产需要,对现金预算及时作出调整,并确定企业的现金最佳库存量;对企业内控机制进行完善,能够有效保障企业财务活动及生产经营状况,主要包括风险防范及内审控制制度的完善,像风险防范中的合同风险、筹资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及担保风险等均进行控制;内审制度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监管方法,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内审制度,来约束及规范企业的财务。
流动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中的重要组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企业流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全面预算机制及内控制度等,同时还要拓展融资渠道及业务外包等形式来降低流动风险,另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流动应急风险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煜晓.改进中小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1(08).